急诊烧伤

2025-01-28

急诊烧伤(共3篇)

急诊烧伤 篇1

近年来,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 眼前节的化学性烧伤在眼外伤中占有较大比例。严重的碱烧伤可造成眼部严重损害, 而社区医院作为解决大多数病人的健康问题的门户, 在碱烧伤的早期处理上, 起了关键作用。我院自2003年10月—2009年10月共收治眼前节碱烧伤患者42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 (58眼) , 男38例, 女4例, 年龄21~52岁, 平均32岁, 双眼烧伤16例。石灰烧伤14例, 烧碱烧伤13例, 氨水烧伤3例, 其他碱性物烧伤12例。

1.2 眼烧伤分度

根据全国眼外伤职业病学组制定的烧伤分度标准 (1) :Ⅰ度烧伤:21眼;Ⅱ度烧伤:25眼;Ⅲ度烧伤:7眼;Ⅳ度烧伤:5眼。

1.3 急诊处理

(1) 冲洗结膜囊:入院后立即用1%的维生素C溶液冲洗结膜囊, 流水式冲洗10~30min, 直至结膜囊内残存的碱液冲洗干净。同时注意彻底地清除残存在结膜囊中的异物及化学物颗粒, 尤其注意检查结膜穹窿部。 (2) 组织间隙冲洗:充分冲洗结膜表面和结膜囊后, 用消毒的单层镜头纸 (2cm×2cm) 贴附于角膜和结膜表面, 在镜头纸表面撒适量的硅胶粉, 稍加压, 留置5~10min, 连同消毒的镜头纸将硅胶全部除去, 然后用营养液或10%葡萄糖液冲洗。同时用溶于生理盐水的冻干血浆滴眼。 (3) 前房穿刺:对于严重碱烧伤者, 在保证结膜囊等眼表相对干净的前提下予前房穿刺, 穿刺切口宜小。 (4) 放射状球结膜切开术:适用于Ⅲ和Ⅳ度碱烧伤, 在水肿的结膜上做数条放射状切口, 并进行冲洗, 清除结膜下残存的碱性物质和有害液体。 (5) 维生素C的运用:10%维生素溶液滴眼;10%维生素C 0.5mL结膜下注射;必要时静脉滴注10%葡萄糖500m L+维生素C 2.0g。 (6) 散瞳剂的应用:1%阿托品滴眼液滴患眼。 (7) 其它治疗:自血疗法, 局部应用广谱对上皮细胞无毒性的抗生素、胶原酶抑制剂的使用。 (8) 对于极为严重的碱烧伤, 除上述的急诊治疗外, 转到专科医院进一步处理, 如结膜及筋膜囊掩盖术、羊膜移植术、眼表重建术等。

2 结果

我院治疗碱烧伤42例 (58眼) , 随访3~6个月, 其中Ⅰ度烧伤的21眼全部治愈, Ⅱ度烧伤的25眼中, 24眼治愈、1眼留有睑球粘连;Ⅲ度烧伤的7眼中, 4眼治愈、2眼留有睑球粘连、1眼留有虹膜粘连;Ⅳ度烧伤的5眼中2眼仅留角膜白斑、1眼留角膜白斑伴睑球粘连、2眼行羊膜覆盖及角膜移植术。

3 讨论

眼部碱烧伤是常见的职业性眼外伤。碱烧伤后急诊处理是否及时、有效决定了患眼的预后。处理的首要措施是立即行结膜囊冲洗, 因碱性化学物质能与组织细胞结构中的脂类发生皂化反应, 使碱类物质能很快穿透眼组织, 鉴于碱对眼组织的穿透极快, 冲洗必须争分夺秒, 烧伤后的冲洗是否及时彻底, 对预后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对于眼表碱性烧伤, 在急救时, 重中之重是充分冲洗掉结膜囊内的有害物质。为了最大限度地去除化学物质, 利用硅胶强有力的吸水性能, 除去碱烧伤后组织间隙的有害物质, 减少对组织的损害, 然后用溶于生理盐水的冻干血浆滴眼, 以改善受伤组织的营养, 缩短病程。严重眼碱烧伤时, 早期前房穿刺除了降低pH值所直接造成的损伤外, 还可清除房水中异常毒性物质加速房水更新, 促进代谢, 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碱烧伤后如出现严重结膜水肿、缺血, 即行球结膜放射状切开术, 它可清除存于结膜下的碱液, 减少毒性反应和对组织的压力。早期注射维生素C除能中和组织内一部分碱性物质外, 同时对促进角膜内皮水肿的吸收和后弹力层皱折的消退有显著效果。对化学性眼灼伤动物补充大量维生素C, 并测定房水维生素C含量, 结果表明, 用10%维生素C点眼, 对阻止眼灼伤后角膜溃疡的发生、尤其是角膜溃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 (未给维生素C治疗) 要低得多。实验研究也表明, 在24h内维持实验动物眼房水维生素C含量>15mg/dL的水平, 即可防止灼伤后角膜溃疡的发生。因此, 维生素C治疗应早期给药。

总之, 眼前节碱烧伤的急救处理包括:结膜囊冲洗、组织间隙冲洗、前房穿刺、球结膜切开、维生素C的应用等。这种综合的治疗方法使病灶范围局限, 炎症反应减轻, 减少瘢痕组织增生, 提高了疗效, 是社区医院急诊处理眼碱烧伤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协作组.眼部烧伤分度标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1983, 5 (2) :封三.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364.

[3]朱志忠.实用眼表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30.

急诊烧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80例急诊烧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 男24例, 女16例;年龄18~57岁, 平均 (34.7±1.4) 岁;烧伤时间1~18h, 平均 (4.1±0.8) h。治疗组中, 男23例, 女17例;年龄19~55岁, 平均 (34.5±1.3) 岁;烧伤时间1~16h, 平均 (4.3±0.7) h。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临床常规烧伤治疗方式治疗。

1.2.2 治疗组

采用辐照猪皮技术治疗, 将水泡皮剪除, 对游离状态下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处理, 用无菌纱布将创面液体吸干, 然后贴上辐照猪皮, 超出创缘0.5cm左右, 再用干纱布将皮下气体挤出, 使辐照猪皮能够与创面紧贴, 持续烤干, 烦躁伤员贴辐照猪皮后加干敷料进行包扎制动, 当皮下积液相对较多时, 可实施开窗引流处理, 皮下少量淡黄色液体可不作任何处理, 两个星期猪皮不脱落者, 可涂消毒液体[2]。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接受治疗时间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表现治疗后彻底消失, 烧伤创面外观和功能均已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治疗明显好转, 烧伤创面外观和功能有大幅度改善;无效:症状表现治疗后没有任何好转, 烧伤创面外观和功能没有改善, 或进一步恶化[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治愈12例, 有效17例, 无效11例;治疗组治愈16例, 有效21例, 无效3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

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 (80.38±4.01) d, 住院治疗时间 (14.63±3.06) d;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 (64.26±4.28) d, 住院治疗时间 (8.41±2.35)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烧伤患者的创面进行覆盖可以使感染几率降低, 使蛋白质、热量、水电解质丢失量明显减少, 对内环境的稳定性进行有效保护。应用组织工程构建皮肤进行了较多相关方面的研究, 但目前这一领域仍处于一个初级研究阶段, 极少部分被用于临床的产品价格也非常昂贵, 通常情况下很难用于对大面积的烧伤患者进行治疗。辐照猪皮是生物敷料的一种类型, 同时又具有杀菌和使组织上皮生长速度加快的作用, 可以防止皮肤蒸发、体液丢失, 该敷料还具有皮肤的半透膜作用, 可将炎性递质排出体外, 使炎性递质对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 对生态组织进行有效保护[4]。

参考文献

[1]廖立新, 陈刚泉, 李国辉, 等.应用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及移植实验[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1 (14) :2661-2662.

[2]杜勤.新型SDZ辐照猪皮用于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3 (15) :141-142.

[3]赵贤忠, 廖镇江, 季建峰, 等.大张辐照猪皮开窗、自体小皮片嵌入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09, 11 (17) :146-147.

急诊烧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急诊深度烧伤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符合深度烧伤的诊断标准[4], 年龄≥18岁, Ⅱ度烧伤面积>10%, Ⅲ度烧伤面积>5%, 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意识障碍, 认知功能异常, 合并吸入性损伤, 合并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64例, 男50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39.56±5.04) 岁, Ⅱ度烧伤面积 (46.31±4.15) %, Ⅲ度烧伤面积 (21.04±2.14) %, 烧伤原因:热液烧伤42例, 火焰烧伤13例, 化学烧伤9例, 文化程度:初中49例, 高中及其以上15例;对照组:62例, 男50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38.44±5.14) 岁, Ⅱ度烧伤面积 (45.97±4.07) %, Ⅲ度烧伤面积 (21.17±2.08) %, 烧伤原因:热液烧伤41例, 火焰烧伤12例, 化学烧伤9例, 文化程度:初中50例, 高中及其以上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烧伤面积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具体包括:入院指导, 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创面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 由专业心理医师协助实施, 共四个阶段, 每周1次, 每次1 h, 共4周, 第一阶段为心理诊断, 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心理医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辅助患者缓解烧伤时恐怖心理, 寻找烧伤后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的根源, 协助患者解决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为领悟, 了解深度烧伤患者心理变化特点, 详细讲解负面心理危害性、负面心理造成的消极行为及其症状, 采用理性观点使患者有效克制负面心理与表现, 寻找内在根源并采用乐观积极态度面对, 解决导致负面心理的问题;对于部分难以缓解负面心理者应适当采用催眠疗法, 有效放松心理, 缓解负面情绪, 提高治疗依从性, 改善治疗效果;第三阶段为沟通, 了解患者深度烧伤期间出现的心理阴影及其对生活失望程度, 针对错误观点实施强化攻克;第四阶段为再教育, 养成理想观念, 主动纠正消极观念, 自我强化后续治疗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积极引导患者家属关心、帮助和支持作用, 强化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 对患者提供有效的经济、社会和心理支持, 同时辅助音乐疗法, 以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心理。

1.3 观察指标

1.3.1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检查量表

由17个条目组成, 其中5个再体验条目, 7个回避、麻木条目和5个警觉性增高条目, 采用5级评分方法, 总分17~37分提示无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38分提示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可作为PTSD诊断标准[5]。

1.3.2 伤残接受度量表

采用5级评分方法, 97~128分提示伤残接受度高, 65~96分提示伤残接受度中等, 32~64分提示伤残接受度低, 总分越高提示伤残接受度越高;心理弹性评分采用5级评分方法, 总分越高提示心理弹性越佳[6]。

1.3.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总分20~80分, 分值越高, 症状越重[7,8]。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TSD评分比较

观察组PTSD 19例 (29.69%) , 而对照组PTSD 32例 (51.61%)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x2=4.51, P<0.05) , 观察组再体验评分, 回避、麻木评分, 警觉性增高评分和PTSD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伤残接受度、心理弹性评分比较

观察组伤残接受度评分和心理弹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PTSD是指个体经创伤应激性事件后出现对创伤事件再体验、麻木、回避和警觉性增高状态。相关文献报道显示, 手术、恶性肿瘤、交通意外伤等临床不良事件均可导致PTSD。深度烧伤患者发生PTSD的主要原因有反复性疼痛体验, 瘢痕增生容貌改变导致的自我形象受损, 长期康复导致自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负担, 肢体功能障碍等[9,10,11]。严重性疼痛创伤导致身持续心应激状态,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深度烧伤并发PTSD率为40.48% (51/126) , 与相关研究报道约46.12%烧伤合并PTSD结果与相一致[12]。伤残接受度对伤残导致负面影响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心理弹性是对逆境的个体积极应程度的评估指标[13]。烧伤患者对自身伤残接受度和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有效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发生及其程度, 为制定有效心理护理干预方案提供指导意义。但关于心理干预对急诊深度烧伤患者PTSD发生情况的影响研究罕见。

本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心理干预患者PTSD发生率明显降低, PTSD评分均明显降低。PTSD评分通过再体验, 回避、麻木, 警觉性增高等方面系统性评估PTSD程度, 其中PTSD评分越高, PTSD程度越严重。烧伤患者导致皮肤瘢痕增生, 畸形等不良刺激容易使患者无法面对痛苦时间, 且持续性剧烈疼痛应激导致患者容易出现再体验症状, 因此, 护理人员应早期筛选PTSD并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 提高自我效能感, 树立乐观、自信的心理以战胜疾病, 必要时辅助物理、音乐疗法和药物以降低疼痛性应激反应[14]。另一方面, 伤残接受度由价值范围的扩大、对身体形态的从属性、对伤残影响的包容和对比价值向固有价值转变共四个维度32个条目组成, 心理弹性由坚韧、自强、乐观三个维度25条项目组成, 分值越高, 提示伤残接受度或心理弹性越好[15]。因此, 联合心理干预患者自我焦虑评分和自我抑郁评分均明显改善, 伤残接受度和心理弹性均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 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急诊深度烧伤患者PTSD率, 改善PTSD程度及其焦虑抑郁情绪, 同时辅助患者早期接受伤残, 提高自我战胜疾病的信心。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诊深度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深度烧伤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 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PTSD发生率及其程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TSD发生率低至29.69%, 明显低于对照组 (51.61%)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PTSD评分 (再体验, 回避、麻木, 警觉性增高和PTSD总分)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伤残接受度评分和心理弹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急诊深度烧伤患者PTSD率, 改善PTSD程度及其焦虑抑郁情绪, 同时辅助患者早期接受伤残, 提高自我战胜疾病的信心。

【急诊烧伤】推荐阅读:

烧伤外科05-24

烧伤手术06-15

烧伤护理07-06

严重烧伤07-09

烧伤患者08-09

皮肤烧伤11-07

烧伤病人11-12

小儿烧伤12-05

面部烧伤12-20

特重度烧伤07-20

上一篇:质量配比下一篇: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