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消费性支出

2024-07-22

人均消费性支出(共6篇)

人均消费性支出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本文从协整分析的角度出发, 研究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即消费与收入的长期走向是否大致相同, 并进一步建立收入与消费的ECM模型。

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认为, 消费作为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变量, 而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基本因素。对于消费和收入关系的研究, 出现了不同的消费理论假设。根据相对收入假设理论, 在一定时期, 人们的当期消费水平不仅与当期的可支配收入相关, 而且受前期的消费水平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消费理性, 这就是消费的棘轮效应;同时根据生命周期假设理论, 消费者的消费不仅与当期收入相关, 同时也受过去各项的收入以及对将来预期收入的限制和影响。我们可以把相对收入假设理论与生命周期假设理论联系起来, 推出如下的结果:当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当期的可支配收入有关, 而且还与前期的可支配收入、前两期的消费水平有关。

一、所用数据说明

本文以1980-2009年河南省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0) , 分别用变量income和expend来表示。为了降低序列的波动性, 对income和expend分别取对数, 用LNincome和LNexpend表示。样本数量为30。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描述性分析

图1中实线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 虚线表示人均消费性支出。从图中可以看出, 两变量序列具有大致相同的趋势, 且增加的速度也呈现递增趋势, 但收入增加的速度比消费稍快, 特别是2002年之后。说明河南省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日趋多样化, 其收入不仅用于日常消费支出, 除消费性支出以外的其他支出和投资储蓄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1980-1992年, 河南省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几乎相等或收入稍稍大于消费, 可见此期间河南省城市居民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支出, 并无多余的资金移作它用;自1993年以来,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急速增长, 促使居民消费也快速增加。

(二)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协整关系分析

1、序列平稳性检验及单整检验

在分析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之前, 先进行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6.0的ADF方法来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看, LNexpend和LNincome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表明LNexpend和LNincome是非平稳的。因此不可能是I (0) 序列。而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ΔLNexpend和ΔLNincome拒绝了非平稳的原假设, 因此可以认为该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即I (1) 序列。

注:检验形式 (c, t, k) 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介数, Δlnx与Δlny分别表示lnx和lny序列的一阶差分

2、协整检验并拟合协整回归模型

通过Engle和Granger提出的EG两步检验法, 对序列{LNexpend}和{LNincome}进行协整检验, 并求得长期均衡方程。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构造回归模型如下:

代入LNexpend和LNincome的实际观察值, 求出残差序列并检验, 得出记该回归模型的残差为ecm, 对ecm进行ADF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可见,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残差序列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即LNexpend和LNincome存在 (1, 1) 阶协整关系。既然两个变量协整, 说明残差序列平稳, 那就不会产生虚假回归问题了。

那么便可以将模型作为长期均衡方程, 即初步可以认为模型反映的是LNexpendt和LNincomet的长期稳定关系。

模型的残差:

对残差进行2阶自相关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 残差序列显著平稳。因此, 模型是描述长期均衡的关系, 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存在长期关系。

3、拟合误差修正模型

由协整模型度量了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再运用ECM模型 (errorcorrectionmodel误差修正模型) 来解释序列的短期波动关系。响应序列的当期波动 (LNexpendt) , 主要会受到三方面的短期波动的影响:输入序列的当期波动LNincomet;上一期的误差ECMt-1;纯随机波动εt。

为了定量抵测量这三方面影响的大小, 尤其是为了测定上期误差对当期波动的影响, 可以构建ECM模型, 得到ECM模型口径为:

结果显示, 在0.05的显著水平下, 收入的当期波动和上期误差对消费性支出的当期波动有显著性影响 (β0和β3显著) , 但上期收入和上期支出对当期波动的影响不显著 (β1和β2不显著) 。方程检验结果显示, F统计量对应的P值非常小, 整个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D.W.的值为2.26, 在du

4、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

协整回归模型 (即模型 (1) ) 揭示了河南省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同时, 从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以看出可支配收入的当期波动对消费性支出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很大, 长期每增加1%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会增加0.63937%的平均消费性支出。

误差修正模型 (即模型 (2) ) 揭示了河南省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的短期波动特征。本期消费主要受本期收入的影响, 本期可支配收入变化1%, 引起本期消费性支出变化0.75898%, 上期收入变化1%, 引起本期支出变化-0.08755%, 但收入和消费反方向变化;同时, 我们可以发现, 上期支出和本期支出同方向变化, 上期支出每变化1%, 引起本期消费变化0.35196%;从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以看出上期误差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很大, 单位协整比例为-0.88126, 同时表明居民收入的增长对消费性支出的短期调整影响大。

三、结果分析

总体来说, 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均呈现出长期递增的趋势, 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虽然目前居民收入仍主要用于日常消费, 但除日常消费以外的闲散资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居民有更多的资金挪作他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 其他影响因素则相对小许多。因此, 要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 必须首先增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 要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适当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率,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因此, 要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王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结构与趋势[J].文事.动态, 2003 (81) .

[2]、施祖辉.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1999 (211) .

[3]、杨汇道等.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情况进行实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

[4]、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庞浩.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6.

[6]、林江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4) .

人均消费性支出 篇2

2013-09-24星期二

一、问题表述

1、请利用互联网获取2012年我国某省及直辖市各地区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支出数据。收入和支出支出数据要包含下面指标:

收入指标:工薪,经营,财产,转移

支出指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和保健,杂项和服务,社会保障,其他

2、对上述指标作典型相关分析:(包括计算相关系数,求典型变量,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典型变量的信息解释能力,典型变量得分,典型冗余分析等)。

人均消费性支出 篇3

关键词:农村人均总收入; 农村人均总支出; 山东省

农民的问题、农村的问题、农业问题一直都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三个问题及时国家和人民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农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三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才能最终促进经济扥发展,社会的进步。关于“三农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在早期就有很多科学家对农民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拉近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改善农业的状况,这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一、目前情况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民在在我国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我国大约80%的人口为农民,农民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现在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再之工业化水平较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整个社会中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因此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而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劳动岗位数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这么多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价格因此压得很低。农民的收入非常低以致于有時人均总收入与农村人均总支出不相称。

图1山东省农村人均总收入与人均总支出的折线图

从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村人均收入与人均总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农村人均收入与人均总支出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农村人均收入的多少决定人均总支出的多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那么人均总支出自然就增多了。

二、影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方面是影响农民农业收入,比如天灾,农产品的生产很多时候依赖于天气,风调雨顺时,农民的收成好,当年的收入就多,生活就比较富裕,当遇上干旱或涝灾时,庄稼的。

另一方面是影响农民非农业收入,农村与城市的人口比重不同。耕地面积增加,荒地的减少增加了农民在农作物方面的收入,在农村的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耕地面积的增加对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对农业设施的补助对农业的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工具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人均收入。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扶持,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最低价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人均支持也就相应的增加了。对农产价格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觉得进行农业生产是有利可图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兴趣。

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多予”

农业生产的效益高低不同,农业生产的额自身效益是非常低的,农业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二农产品的社会收益是比较高的,每个人都是要生存,生存就离不开食物,因此,农业的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农业的收入比其他的产业要低很多,且农业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农业生产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对农业的财政补助不仅能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促进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国民收入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倡导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能力在就业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的高低与强弱将决定你从事何种职业,从事某种职业的哪个阶段。人的能力是由这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的,受的教育越高,人的能力一般就越高。从事的工作知识含量就越高,人们获得知识越多,人们的见识就越广。人们知识的获得是靠教育,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开拓人们的视野,增加人们的见识。为了跟随时代的步伐,追随国际的发展轨道,中国人们必须注重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农民也不例外。有知识有教养的农民,对生产的见解也是独特的,能够对农业的生产方法进行创新。使农业更具现代化,效率化。

(三)把科技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实践已经证明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进。对农业的创新和对生产方法的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21世纪,世界农业的生产方式将向着各种各样的形式转变,向着更高的形式发展。因而,我国农业生产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创造出中国独有的农工业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应该顺应国际农业的发展趋势。使中国的农业发展与世界接轨。

(四)把市场作为重要的纽带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规模小,在市场上,农产品的交易还是按照最原始的交易方式进行的。农民种出农产品,到市场上卖掉,得到收入,再买种子化肥,准备进行下一轮的生产。农产品由于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农产品的流通中断。因此国家必须对农业进行适当的补贴,让农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财力对农业的生产进行改革。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同样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使农民能够按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生产,既不产生供过于求也不产生供不应求等现象。同时,政府应该使市场秩序更加合理化,以确保农产品的流通。(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骆祚炎,支出增长预期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50-61

[2]李国柱等,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商场现代化》 2006年4月(上旬刊).31~40

[3]唐敏.吴本银.农民收入增长模型:一个宏观计量分析.[D]

人均消费性支出 篇4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危机,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所以对居民消费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模型

根据消费理论,某一时期消费水平由该时期收入所决定。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形成的。而在进行收入分配时,必须考虑已达到的消费水平状况,以保持政策连续性;当年消费安排必须考虑上年已实现的消费。因此,在建立我国消费函数模型时,以某一时期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当期人均GDP和上期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当然,影响消费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利率、价格、预期、收入分配等。

由于人均(可支配)GDP以及人均消费支出都是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为了弄清实际变动情况必须剔除通胀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价格因素。实际人均消费支出(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人均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人均消费支出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计算出来的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其公式为:

实际人均GDP=当年名义人均GDP÷当年的CPI

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当年名义消费支出÷当年的CPI

根据一般消费理论来研究消费行为的定量关系,建立以下消费函数模型:[1]

其中:Ct是某年人均居民消费水平;Ct-1是当年消费物价指数;GDPt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μ是除当年GDP和上一年消费支出以外的因素,如消费习惯、消费政策等,为模型随机误差项。

2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

2.1 样本数据

选择1981-2003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样本,其样本数据如表1。

根据样本数据作出被解释变量Ct与解释变量GDPt、Ct-1之间关系可以判断Ct与GDPt、Ct与Ct-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选择模型(1)来研究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定量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7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7。

2.2 模型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1)及上述样本用OLS方法估计模型[2],得回归方程:

2.3 模型检验

2.3.1 经济意义检验从经济意义上检验参数估计量,各值均大于零,没有明显的错误。

2.3.2 计量经济学检验

(1)序列相关性检验。由于模型含有滞后内生变量使DW统计量失效,DW检验法不能运用。运用回归检验法进行检验,et作为被解释变量,et-1作为解释变量。

显然,该方程得拟合优度、总体显著性极差,方程变量的显著性也极差,说明原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依次对二阶序列相关进行类似检验,结果相同,说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2)异方差性的检验。采取怀特(White)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运用OLS方法得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n是样本观测量;R2是检验回归式的拟合优度。M近似服从自由度为K(除常数项以外回归系数的个数)的χ2分布。于是可由相伴概率作出是否拒绝原假设的结论。[3]

从表2中看出,检验的相伴概率是0.619 137,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模型无异方差。

(3)多重共线性检验。利用判定系数法来检验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变量显著性和方程的显著性极高,拟合优度也很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利用差分方法来消除模型的共线性,将原模型变换为:

用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C赞=0.523 460 2△GDPt+0.282 352 2△Ct-1(7)

从统计检验看,方程显著性很好,变量△GDPt很显著,但变量△Ct-1显著性水平仅为0.13。检验此方程序列相关性、异方差性,可知这两种情况均不存在。根据实际的模拟结果,此方程相对波动范围相当大,因此考虑去掉变量△Ct-1,即在原理论模型(7)中删除变量。

(4)模型最终回归方程形式。删除变量Ct-1,运用OLS方法得到新模型:

的回归方程为:

方程总体线性高度显著,变量高度显著,拟合优度很高,具有很好的统计性质,运用回归检验法戈里瑟法对方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可知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模型(9)对样本期的模拟结果如表3,从模拟结果看相对误差很小,模型拟合很好。

3 结论和建议

从对1980-2006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可知,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主要由人均GDP决定,且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呈线性关系。之后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当年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从模型经济意义上分析,我国人均GDP每增加1%,人均居民消费约增加0.71%。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关系提出以下建议:

(1)主要依靠增加我国人均GDP来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已经达到的消费总水平较低,上年的消费水平相对当年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当年人均消费水平状况主要由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来决定的。因此,要显著的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主要依靠显著提高我国人均GDP的水平。

(2)正确认识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动态变化关系。

由于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滞后的人均消费水平将影响(减弱)我国党旗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即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加,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其增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是正常现象,也符合我国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

(3)正确处理我国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消费理论,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存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4]当某一年的国民总收入(GNP)总量一定时,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多,则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投入的部分就越少。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投入减少,必将影响下一年的GDP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下年居民消费水平。应该正确处理还消费与积累的关系,确定一个适当的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适量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居民储蓄水平持续高涨,但居民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度不强。因此,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采取货币政策相对紧缩的同时,必须刺激内需,积极扩大和引导居民消费,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菲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1-59。

[2]何晓群等:《应用回归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110。

[3]段晓强:《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8):21-23。

人均消费性支出 篇5

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消费引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从而决定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推进消费来增进国民经济增长是“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战略。因此,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是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现实选择。

国内学者张邦科(2012)、朱琛(2012)、杭斌、闫新华(2013)等基于西方消费理论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解释或检验。这些文献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统一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掩盖了中国居民消费的差异化特征。实际上,中国的城市消费者与农村消费者在对待产品的价格、产品品牌以及产品的分类和促销上有截然不同的态度,由此导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生活消费方面的巨大差异。于淑波等(2011)认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悬殊,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拉大。潘文轩(2009)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性表现在相邻期间消费关联性、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稳定性等方面。李辉等(2011)发现,农村居民的消费更为谨慎,而且消费惯性和制度变迁等因素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均无显著影响。涂立桥(2013)研究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动态曲线,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差异。因此,只有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揭示中国居民消费的行为特征。当然,这些文献仅仅分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研究结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的比较分析应用多维视角。

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的定性分析

(一)城乡居民消费偏好的差异

城镇居民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的城市氛围,更倾向于娱乐消费、超前消费;城市住房商品化改革,使得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购买住房和精神文化等支出。农村居民大多具有传统观念,加之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他们满足吃、住基本生存的消费外,现有收入的大部分主要进行储蓄,消费偏好趋向保守谨慎。

(二)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差异

城乡居民消费环境中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性是导致个人消费支出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企业对农村市场的调查不够,加之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商流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得不到释放。二是交通、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均衡,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使得质优价廉的货物难以到达农村,影响了城乡居民对家用电器和现代化工业产品的消费支出。三是信用环境、金融环境的差异,城镇居民工作稳定,有能力进行消费信贷,而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性差,对消费信贷的强烈愿望难以实现。

(三)城乡居民消费层次的差异

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小于50%,如图所示。说明截至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这13年间均高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这是符合恩格尔定律的。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出现两个比较明显的呈上升趋势的拐点:2004年恩格尔系数的上升原因一是农村优惠政策的实施(义务教育免费、低保等)开始显见成效,二是中国的城乡居民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开始关注食品的营养消费;200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有明显的上升,主要源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大了居民的基本生活支出。

2000-2012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三、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异化的实证分析

基于ELES模型和201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的数据,用Eviews5.0软件对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进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注:交通通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相关估计经过异方差处理。

表中显示,城镇居民每一项消费支出β的t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显著,且八项消费支出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F检验,说明模型的整体效果较好;而服装、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的决定系数较低(0.5以下),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度不高。农村居民八项消费支出的可决系数均高于0.5,而食品、医疗的决定系数则高于0.8,表明农村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相关度较高。

(一)城乡居民边际消费热点的差异

表中βi反映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城镇居民排在前三位的是食品、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农村居民位列前三位的是食品、医疗保健和居住。随着城镇居民的收入逐年提高,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生活,开始注重“享乐型”消费,消费热点向交通通信水平和文教娱乐的需求转移。对于农村居民而言,食品类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消费支出中仍然占据最大的一项,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更加注重饮食质量和生活质量,更多考虑“吃好”;此外,他们历来都习惯将收入花费在建房上,较多地考虑“住”。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

对比各项具体的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对食品、衣着的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主要是因为收入的增长对城镇居民的食品、服装消费影响相对较小,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水平的变化空间较大,并且开始追求服装的款式和样式。由于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会抑制城镇居民的购房需求,而农村居民的自建住房成本和质量的上升,使得居住消费倾向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服务的消费倾向相当,但产生的原因不同,城镇居民对家庭设备产品的升级换代显著,更多追求高档的个性化消费,在品牌、款式和售后服务方面的支出较大;农村居民则开始接纳品质好、科技含量高、功能多的产品。由于农村医疗保健制度尚未惠及每个居民,而城市相对完善,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高于城镇居民。随着家用汽车、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网络普及,城镇居民在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方面变动较大,而此类消费支出在农村市场有较大发展潜力。

(三)城乡居民消费趋势比较

平均消费倾向能够反映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关系,如表3。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仅在2002年出现了上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在2002年,中国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居民的消费信心。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变动趋势不明,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其人均消费支出徘徊不定。但对比2005-2012年的平均消费倾向,农村居民均高于城镇居民,主要原因是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和2009年“家电下乡”等拉动新一轮消费刺激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得以进一步释放。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调节城镇居民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持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偏好

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减少农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其现实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居民的个人消费比较超前,更需要杜绝不合理的消费,引导其健康、适度的消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

(三)积极创造消费条件,改善消费环境

人均消费性支出 篇6

汪洋说, “十二五”时期, 广东将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 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集中财力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转移”、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促转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并重点围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大投入, 努力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由于受历史、体制等因素影响, 广东财政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广东经济总量虽居全国第一, 但人均财政支出排在全国第1 9位。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2 0 1 0年常住人口超过1亿, 其中外省籍来粤务工人员约2 5 0 0万人, 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压力日益增大。希望财政部综合考虑广东人均财力水平和人口因素, 进一步加大对广东支持力度, 推动广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谢旭人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财政收入总量连续2 0年居全国首位。2 0 1 0年来源于广东的中央财政收入5 1 8 7亿元, 为全国的改革发展大局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财政部将继续大力支持广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王军,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等参加了座谈。

上一篇:数学课堂呼唤体验学习下一篇:责任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