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栽培技术

2024-08-08

双季栽培技术(精选11篇)

双季栽培技术 篇1

新塍镇茭白种植一直以秋季 (单季) 为主, 经济效益不高, 产值6万元/hm2, 种植面积也只有10 hm2。早春直接定植大田, 当年秋季收获秋茭, 翌年春季重新萌芽留苗, 形成植株, 夏季收获夏茭。经过多年的研究, 用二代育苗, 采用大苗夏季定植, 当年秋季采收, 第2年再采收1季夏茭后, 随即翻耕种植茭白或其他作物, 可推迟定植期, 提高土地利用率20%。同时采用浮萍放养栽培方法, 既延长采茭时间 (春茭延迟, 秋茭提早上市) , 又提高品质。5月中旬至7月上旬采收春茭, 10月初至11月中旬采收秋茭, 一年2季茭白产量约52.5 t/hm2, 效益达9.75万元/hm2以上, 经济效益显著。

1 选择良种

双季茭品种基本以浙茭911和龙茭2号为主。春茭系中晚熟品种, 秋茭系晚熟种, 抗寒性能较强, 产量高, 肉质茎肥大, 白色光滑, 壳茭、肉茭的单重分别为110~180、80~140 g。春茭于5月中旬上市, 持续至7月上旬。秋茭于9月底至10月上旬始收, 持续上市至11月中旬[1]。

2 二代育苗, 夏季定植

4月上旬, 假植在田头, 株行距50 cm×25 cm, 1 hm2大田约需900 m2苗床。单株分苗假植, 待6月底7月上旬春茭采收完毕后定植, 此时一般有分蘖株5~6个[2]。

3 重施基肥

水旱轮作田块, 6月定植完毕。连作栽培, 春茭采收翻耕后 (7月上旬) 择阴天或傍晚定植, 选分蘖株, 起分苗时尽量多带老薹管, 以免机械损伤, 要求随起随种。结合整地施羊栏肥或鸭肥37.5t/hm2、硫酸钾150 kg/hm2、磷肥750 kg/hm2。采用单株或双株定植, 株行距100 cm×50 cm, 栽植1.95万墩/hm2。定植时割叶, 留苗高35~40 cm。缓苗期保持水位15~20 cm。

4 放萍护苗

浮萍繁殖速度快, 易管理, 能有效吸收附水体表面水垢和油污, 净化、改善水质, 降低水温及土温, 促进茭白根系生长及孕茭, 提高茭白肉质茎的光洁度, 减少表白缺锈色, 使茭肉变得洁白脆嫩, 商品性状大为提高。据调查, 2012年定植初期开始, 由于遭受罕见的高温干旱, 35℃以上高温天气持续逾30 d, 降低温度, 满足茭白生长需求, 是促进茭白生长、分蘖的关键。据9月10日调查10墩平均数, 有萍田块植株高度为174.4 cm, 比对照的136.0 cm增加28.2%;放萍田块平均每墩有效分蘖数为12.7株, 而对照区为7.1株, 增加78.9%;有萍田最大叶宽为3.4 cm, 比无萍田的2.73 cm增长24.5%;最大分蘖株偏茎宽有萍田块为3.28 cm, 比对照的2.56 cm增长28.1%;单墩有效活根数有萍田为134.5条, 无萍田为60.5条, 增长122.3%;有萍田块平均每个有效分蘖根数为15条, 无萍田块为7.56条。茭白前期良好的生长和足够的有效分蘖为丰产打下了基础。

5 重施分蘖肥, 巧施孕茭肥

活棵后, 保持水位5~8 cm;缓苗返青后, 7月中旬第1次施分蘖肥, 施尿素300 kg/hm2;8月上中旬, 第2次施分蘖肥, 施碳铵60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或复合肥600 kg/hm2、有机肥料22.5 t/hm2 (以栏肥为主) 。不能过早施入孕茭肥, 有30%左右植株开始孕茭后才施入, 看苗施入复合肥300~450 kg/hm2, 分2次施用, 间隔期约10 d[3,4]。

6 及时耘田剥叶, 综合防治病虫害

茭白定植成活后, 每隔10~15 d耘田1次, 及时剥去不健康叶, 并加强通风透光, 增强抗性。耘田时, 可人工剥除病虫害叶和虫卵, 一同埋入土中即可。螟虫危害较轻时, 一般不必喷药防治, 同时加强病虫预测预报, 对发病或虫害中心, 进行重点喷药防治。可用5%锐劲特1 000倍液防治大螟、二化螟。分别用10%一遍净1 2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长绿飞虱、胡麻叶斑病、锈病[5]。

7 夏茭管理

秋茭采收后, 立即排干积水, 适当搁田。12月植株枯死后, 齐泥割去地上部分, 清洁田园, 集中销毁或沤制有机肥。夏茭生育期短, 生长速度快, 要适当早管促早发, 立春前的2月上旬, 灌水至10 cm, 3月上旬出苗后, 即施栏肥15 t/hm2、碳铵750 kg/hm2, 或进口复合肥300 kg/hm2、磷肥450 kg/hm2;第2次在3月20日, 施入碳铵600 kg/hm2, 当苗高长至20~30 cm时结合耘田定苗, 每墩保留壮苗15~18株[6]。孕茭开始时即培土, 其他常规管理措施参照秋茭。5月中旬至6月底, 采收夏茭。

参考文献

[1]姚良洪.双季茭白“龙茭2号”春季大棚设施栽培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6) :84-85.

[2]曹明浩, 林碧英, 林义章, 等.茭白新品种“台福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1 (6) :47-48.

[3]符长焕, 翁丽青, 郑春龙, 等.双季茭白新品种余茭4号品比试验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12) :111-113, 120.

[4]胡美华, 王来亮, 金昌林, 等.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J].长江蔬菜, 2011 (23) :21-23.

[5]张瑛, 张永泰, 惠飞虎, 等.西瓜—茭白—慈姑2年4熟水旱轮作设施高效种植模式[J].中国瓜菜, 2011 (6) :62-64.

[6]王春华.茭白田套养大鳞副泥鳅丰产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 2011 (11) :33-34.

双季栽培技术 篇2

目前恒昌财富主要推出5款财富管理模式,即恒昌宝、年年红、单季盈、双季丰、月利通。恒昌财富“双季丰”有四大优势:

1、多:我们的收益比较多;

2、高:预期年化收益率约10%;

3、快:资料齐全1天完成申请;

4、稳:全面把控风险保障体系。

第二篇

恒昌财富“双季丰”的出借期限为6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10%以上。

“双季丰”的服务流程:

1、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及家庭投资问卷调查;

2、签约;

3、扫描所有签署文件;

4、邮件申请;

4、进行划扣资金;

5、首期债权列表生成;

6、成功出借;

双季栽培技术 篇3

一、池塘条件与准备

1. 池塘条件。池塘最好为东西向、长方形,面积5~10亩,池深1.2~1.5米,交通便利,电力配套,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池埂坚固,防渗漏性能好,池埂坡比1∶2.5,池底较平坦,淤泥厚度≤15厘米;有配套完善的进排水系统,达到排灌自如。每口池塘配备1.5~3千瓦水车式增氧机1台,有条件的最好安装微孔管增氧设备,并配备水泵、船只和管理用房等。

2. 清塘消毒。全年清塘消毒两次,分别在2月和7月上旬,具体视成虾出池情况而定,留有充足的时间晒塘和消毒。晒塘时间在10天以上,要求晒到池底全面发白。放苗前15天加水30厘米深左右,畝用生石灰100千克或含氯量28%的漂白粉20千克化水全塘泼洒,彻底杀灭和清除敌害生物、病原菌。

3. 水质培养。虾苗种放养前一周,用60目纱绢袋过滤进水,使池塘水深达到50厘米,随即施肥培育水质和天然饵料,虾苗种下塘时为其提供充足的适口饵料。春季每亩施经腐熟发酵的有机肥100~300千克,秋季施肥量可适当减少,也可使用生物渔肥代替有机肥,或与有机肥配合使用,用量、用法参照产品说明书和池塘水质情况灵活掌握。

4. 种植水草。伊乐藻、菹草是春季虾养殖的理想水草,种植方法是将草连根拔起,插入池底泥中3~5厘米,东西向间隔2米,南北向间隔3米。秋季虾养殖宜移栽轮叶黑藻,以穴播为主,每穴插8~10株,东西向间隔1.5~2米,南北向间隔3~5米。养殖期间,水草面积要求占池塘面积的30%~60%。水草不足时可设置水花生群落(用竹、木框固定浮于水面,每个群落1米2左右),或用茶树等多枝杈树木扎成人工虾巢(俗称虾把)。

二、苗种放养与饲养管理

1. 苗种放养。春季可用留塘的虾种,要求世代清楚,最好是F2代,规格为1600~2000尾/千克,亩放养量20千克左右。秋季养殖从原、良种场引种或自己用F0亲本繁殖的F1代虾苗,规格为6000~11 000尾/千克,亩放养量7千克左右。虾苗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色一致,附肢齐全,游动活泼,行动敏捷。在虾苗种捕捞、转塘和运输过程中操作要小心细致。

2. 水质管理。3~4月份,每15天加水1次,每次10~20厘米深;5~6月份,每周加水1次,每次10~15厘米深;8月中旬至9月上旬,每10天加水1次,每次10厘米深;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每周加水1次,每次10厘米深。如果池水太清,可施腐熟有机肥或专用生物渔肥,养殖前期每7~15天施肥1次,养殖中后期每15~20天施肥1次,每次施肥量视水质状况而定。秋季虾池每10~15天施用EM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活菌制剂1次,并根据具体情况适量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和水环境。

3. 增加溶氧。从5月份开始,晴天中午开机增氧2小时,闷热天开机增氧3小时,缺氧天气下半夜开机到天亮。秋季虾放苗7天内每天下半夜开机3小时,平时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缺氧天气下半夜开机,确保水中溶氧满足青虾生长的需要。

4. 饵料投喂。选用南美白对虾专用配合饲料,虾苗阶段使用粗蛋白含量40%的1号料,中虾阶段使用粗蛋白含量36%的2号料,成虾阶段使用粗蛋白含量25%的3号料。投饵方法为四周滩脚投喂和全池抛散,投喂量以3~4个小时吃完为好。每天投喂2次,上午8~9时和下午5~7时各投喂1次,上午投喂日投量的1/3,下午投喂日投量的2/3。投喂坚持“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吃食)和“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

5. 日常管理。一是按时巡塘。早、晚各巡塘1次,主要观察青虾的吃食、生长和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二是控制水草覆盖率。水草覆盖率控制在前期25%~30%,中期30%~50%,后期50%~60%,不要超过60%,过多要人工稀疏。三是及时消毒。5月中旬和8月下旬各使用1次消毒剂,平时定期使用有益活菌制剂,以利防病、水质调控和水草护养。四是做好塘口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天气、气温、水温、水质、投饵、用药、摄食情况等。

三、适时捕捞与销售

1. 捕捞方式。①拖网捕捞。适合批量上市时连续捕捞,但对青虾损伤较大,未达上市规格的虾不要直接回塘,最好放养到其他池塘养殖。②抄网捕捞。适合少量上市时捕捞,捕虾时,人立于浅水区,在水生植物或人工虾巢的下方抄捕,如无水生植物由深水处向岸边推抄;水深时,可一人划船,一人抄捕。③地笼捕捞。适合捕捞秋季“特大虾”,用网目为1.8厘米的有节网片制作的虾笼捕捞,适当增加笼梢的长度(即环数),放置时尽量使笼梢张开,扩大笼梢空间,便于小虾离开笼梢。④干塘捕捞。

2. 捕捞时间。春季虾5月中下旬开始用抄网和地笼陆续起捕上市,6月底左右干塘捕捞;秋季虾9月中旬开始轮捕上市,以供应中秋和国庆节日市场。

3. 注意事项。捕捞时避开蜕壳高峰期,减少软壳虾造成的损失(正常情况下青虾每隔15~20天有一蜕壳高峰,如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虾蜕壳,说明池塘水质不正常,必须采取调水、增氧等措施);绝对禁止使用菊酯类杀虫药物捕捞,否则会严重影响存塘小虾(春虾种)的生长和产生药物残留,对人体造成危害。

四、经济效益分析

在盐城市盐都区水产养殖场10亩虾池中双季养殖“太湖1号”青虾,2012年2月18日放养上年留塘的虾种210千克,共捕获成虾570千克,平均单价28元/千克(塘口价,下同),销售收入15 960元;8月6日购买平均规格为10 976尾/千克的F1代虾苗90万尾、重82千克,折合每亩放养9万尾、8.2千克,从9月15日开始轮捕上市,2013年1月20日干塘捕捞,共捕获成虾520千克、虾种285千克(部分成虾和虾种另塘暂养待售),按成虾50元/千克、虾种18元/千克计算,产值31 130元。双季虾总产量1375千克,总产值47 090元,总成本19 010元(包括池塘租金6000元、春季虾种4200元、秋季虾种2460元、饲料2000元、肥料750元、药物和生物制剂1800元、水电费1000元、其他800元),总利润28 080元。

五、注意事项

1. 养殖要做好时间衔接。春季虾养殖在2月上旬进行清塘消毒和施肥培水,2月中旬苗种放养结束,水温8℃左右开始少量投饵诱食,水温14℃以上时正常投饵。3月至6月中旬为春季虾养殖的生长期,5月中下旬开始轮捕成虾上市,7月上旬干塘捕虾。秋季虾养殖在7月中旬晒塘10~15天,7月15日左右开始清塘消毒和施肥培水,8月初进行虾苗放养,从9月中旬开始分批捕捞,商品虾主要供应中秋和国庆节日市场,11月底干塘,可留部分大虾暂养到春节上市,小虾另塘囤养作为来年的虾种。

2. 日常管理要重视水质调控。青虾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养殖前期池水透明度应控制在25~30厘米,养殖中、后期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整个养殖过程中,溶氧含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在7.0~8.5之间,氨氮≤0.1毫克/升,亚硝酸盐≤0.1毫克/升,硫化氢≤0.1毫克/升,有机质含量≤5毫克/升。养殖期间可每20天使用1次生石灰,每次每亩用量为10千克,可起到增加水中钙质、调节水体酸碱度、杀菌消毒的作用。

3. 加强幼虾的越冬管理。越冬前需用硫酸锌等杀纤毛虫类药物和含氯杀菌剂全池泼洒1次。强冷空气来临之前要适当增加水深,越冬期间平均水位控制在1~1.2米,透明度保持在25~40厘米,如果池水太清,可以定期施用无机肥。如有可能尽量在池塘中设置水花生群落或虾把,每亩均匀放置15~20个,让青虾聚集其中越冬。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盐城市解放北路260号盐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24001)

双季晚稻直播栽培技术 篇4

关键词:双季晚稻,直播,栽培技术

水稻直播是轻型栽培方法之一, 早稻、单季稻直播面积占南陵县水稻种植面积80%以上, 双季晚稻直播面积近几年逐步扩大, 每年约有1 333.3 hm2。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如品种选择不对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催芽出现烧芽、除草效果不佳等, 严重制约了直播双晚的产量。现将双季晚稻直播技术总结如下。

1 精选良种及品种搭配

双季晚稻直播品种选择尤为重要, 品种选择不当, 有可能造成产量低或绝收。不能选择生长期长的品种作双晚直播稻品种, 应选择品种抗倒性好的叶片窄、株型紧凑、稻粒紧密的早稻品种, 如嘉兴8号、浙辐991、皖稻143等。

品种搭配是指早稻茬口与晚稻茬口品种的搭配。如果早熟品种与早熟品种搭配, 双季晚稻产量低;如果迟熟品种与迟熟品种搭配, 双季晚稻可能不能正常抽穗, 造成减产或绝收[1]。一般要求是:早稻如果是早熟品种, 双晚可以用迟熟品种 (即早配晚) ;早稻如果是中熟品种, 双晚可以用中熟品种, 也可用早熟品种 (即中配中) ;早稻如果是迟熟品种, 双晚就需要用早熟品种 (即晚配早) 。晚稻种子最好是头年的种子 (即头一年早稻留种) , 如果是当年生产的早稻新种子, 其成熟期一般迟4~7 d, 如果作当年晚稻种子用, 早熟品种也就变成了中熟品种、中熟品种成了迟熟品种, 品种搭配时应切记。

2 浸种催芽

由于双晚温度高, 很容易出现烧芽, 因此要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 种子先晒1~2 h, 由于夏天气温高, 切记不要在水泥地上晒, 以防止烫伤种子。然后浸种18~24 h (可加浸种剂、烯效唑等) , 如果在浸种期间出现起泡, 应立即换水, 并清洗稻种[2], 防止烂种。浸种时最好用窗纱制成的袋子, 便于沥水。如用编织袋装种子, 应将袋子扎一些小洞以利沥水。浸种完成后, 沥干水, 将种子倒出在屋内阴凉的地上 (不要放在室外, 或温度高的地方, 以防烧芽) , 摊3~5 cm厚, 在种子上面覆盖湿麻袋或其他湿物保湿, 每天翻动2~3次, 切记不见稻芽不要洒水, 1~2 d后见芽。见芽后若发现缺水, 可少量洒水, 未见芽不要洒水, 以免水多导致长芽不长根, 或发生烂芽。

3 整田播种

目前, 南陵县早稻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在收割时, 要求收割机将早稻草要切成5~8 cm, 然后用旋耕机旋翻, 做平, 开好围沟和“十”字沟, 沟深一般20 cm、宽20 cm。若田块较大, 要多开“十”字沟。淀板1 d后播种。一般下午播种较好, 播种前2 h排水。由于整田时不可能十分平整, 在播种前要排干小坑里水 (可用粪瓢从“十”字沟推向小坑, 成一小排水沟) 。一般用种75~90 kg/hm2, 皖稻143用种37.5 kg/hm2左右。播种时要预留适量芽谷, 其余全部均匀播于大田中。第2天下午, 原小坑里水已排净, 将预留的种子补播在小坑里, 这样可减少缺棵。第3~4天, 一般隔3~4 m开1道操作行, 以利施肥、打药。简便的方法是:用绳子拉一小坛、小罐或专用开沟工具, 每隔3~4 m拉1条小沟即可。

4 肥水运筹

由于直播晚稻生长期短, 主要是水稻生长前期采用“一炮轰”的方法, 将绝大部分肥料一次性施下, 以利发棵生长。还应注意穗肥的施用, 即在圆秆 (幼穗分化) 时, 根据苗情, 可用尿素37.5~75.0 kg/hm2加氯化钾37.5~75.0 kg/hm2撒施[3]。若圆秆时长势嫩绿, 不可施穗肥, 以防贪青晚熟。水分管理主要是:播种时保持湿润到2叶1心, 后灌浅水至分蘖末期, 轻搁田后, 干干湿湿到水稻成熟。

5 病虫草害防治

由于双晚直播稻生育期短, 用药次数相对较少。可根据植保部门病虫情报进行防治。直播田的杂草较难防除, 主要采取“一封、二杀、三补”。“一封”:在旋耕后, 用50%丁草胺2250 m L/hm2均匀喷雾, 第2天排水播种 (当时气温较高, 水稻种子根生长快, 很容易穿过封闭的药膜, 对双晚直播稻出芽影响较小) , 可防除大部分杂草[4]。或在播后1~2 d用30%丙草胺乳油1 500~1 800 m L/hm2, 或30%苄嘧·丙草乳油1 500 m L/hm2, 或35%苄嘧·丙草可湿性粉剂750~900 g/hm2, 或53%吡嘧·丙草可湿性粉剂750~900 g/hm2对水450 kg全田均匀喷雾进行封闭, 保持田间湿润7 d以上, 可防除大部分杂草。如果封闭较好, 到2~3叶仍不见杂草或杂草很小, 可用53%苯噻酰·苄600~900 g/hm2拌土或肥撒施, 可再次进行土壤封闭, 田间保持浅水, 可使整个水稻生长季节无草害发生。“二杀”:如果封闭较好, 就不需要。若遇雨、旱或其他情况, 杂草封闭效果不好, 在水稻2叶1心用药。防稗草为主的杂草用36%二氯·苄450~600 g/hm2 (无抗性稗草可用) 或五氟磺草胺 (稻杰) 900 m L/hm2对水450 kg全田均匀喷雾, 用药前排干水, 药后24 h上3 cm水, 保持7~10 d。防以千金子为主的杂草可用10%氰氟草酯750~900 m L/hm2对水450 kg (不可加阔叶除草剂) , 可防除大部分千金子和部分稗草, 用药前排干水, 药后24 h上3 cm水, 保持7~10 d。以莎草和阔叶草为主的杂草, 可用10%苄嘧磺隆或10%吡嘧磺隆450~900 g/hm2拌土或肥料撒施, 保水7 d左右。“三补”:是在“一封”、“二杀”后, 田间仍有一些恶性杂草发生时, 采取挑治的方法来扫除残草。这时草龄往往较大, 适用的高效又安全的除草剂较少, 用药剂量也应适当加大。防除千金子可以使用10%氰氟草酯乳油、10%精恶禾·氰氟乳油, 适当加大剂量。阔叶杂草、莎草可以选用苯达松、二甲四氯、氯氟吡氧乙酸等除草剂防除。野荸荠可以选用唑草酮或苯达松与二甲四氯混合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邹应斌.双季晚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J].湖南农业, 2009 (9) :10.

[2]刘良英, 周红华.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0) :70-73.

[3]王德正, 袁毅.双季晚稻皖粳9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1, 29 (4) :434-436.

树莓精品——双季红等 篇5

树莓是国内外近年兴起的第三代水果之一,在世界上被誉为“黄金水果”。树莓品种较多,双季红树莓是其中较为优秀的品种,现将其特征特性简单介绍如下:

1.产量高 该品种从7月上中旬开始成熟,一直到秋季结果不断。为大果型早熟品种。栽培当年可少量挂果,第三年进入丰产期,经济寿命15年以上。

2.品质优 该品种鲜果红色,宝石形,为聚合小浆果,果肉柔嫩多汁,成串成簇,鲜艳亮丽,酸甜可口,有特殊浓郁的芳香,营养丰富。

3.适应性强 该品种耐旱耐瘠,抗寒性强,在平地、庭院、丘陵山地、荒坡荒沟均可种植,对土质无特殊要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栽培。

4.管理简单 该品种是树莓中直立性最强的品种之一,不需要搭架缚引,栽培较为粗放,省工节水,管理成本低。(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源裕农艺场 单广波 邮编:134300 电话:0439-3235935)

早熟葡萄新品系:92-31

特征特性:92-31的新梢为淡粉红色,叶面微橙红,叶背、叶边、叶尖微粉红,叶面毛少,叶背毛中等,叶形浅三裂,横径22厘米,纵径23厘米,叶质中厚,叶色中,卷须两两间隔,两性花,树势中庸。

春夏生长中庸,秋季略强,易成花,坐果率强,栽后第一年667平方米(1亩)可产果1000公斤以上,第二年即可达老园产量,每个结果枝结1~2穗果。

在张家港地区,3月底4月初萌芽,5月中下旬开花,6月下旬着色,7月上旬成熟,枝条在7月中下旬开始成熟。

长江以南是高温多雨、高湿地区,亦是病害多发地区,但92-31对灰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抗性都特强。2004年,仅喷7次药,一般品种要喷15~20多次。其果粒的抗病性能超过高妻等名品,结果多年,尚未见果粒感病。

双季栽培技术 篇6

全州县庙头镇宜湘河村绿色防控示范点是全州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该示范区位于全州县东北部, 距县城35 km, 距庙头镇3 km, 全州至紫岗公路从示范区经过, 宜湘河沿示范区南部从西向东流过, 示范区面积约160hm2。示范区经过2011—2012 年土地整理项目建设, 区内水泥路纵横相通, 排灌沟渠配套, 灌溉水源宜湘河清澈见底, 水质优良;周边无污染厂矿企业, 空气清新;区内土壤为潴育性潮沙泥田, 耕层深度15~20 cm, 通常地下水位1.0 m以上。该示范区从2013 年开始组织实施以来, 经过3 年建设, 全年双季水稻病虫害防治次数由原来8~10 次下降到目前的4~6 次, 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 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实施3 年来的平均产量比实施前3 年的平均产量增加了3.8%,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2013 年9 月28 日广西全区 (桂北) 晚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控现场会和2015 年7 月7 日桂林市农作物生产减量化施药技术培训会均在这里召开, 2013 年7 月16 日广西区植保总站在全州县举办全区晚稻秧田病虫害防治暨农药减量控害绿色植保技术培训班, 14 个地市及35 个县 (区) 植保站长参观了该示范现场。现将该示范区双季水稻绿色防控综合集成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1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群众绿色防控意识

每年早晚稻生产季节组织村组干部、种田大户、专业机防人员进行绿色防控知识培训2 次, 在每个村组人员集中处张贴宣传标语和开办绿色防控知识宣传栏, 在田间树立绿色防控标志牌, 提高了群众绿色防控意识。

2 推广种植抗 (耐) 病虫害品种

为了防止早稻遭受“倒春寒”和晚稻遭受“寒露风”危害, 以及便于连片收割机收割, 该示范区早晚稻主要选择生育期105~112 d的抗 (耐) 病虫害的早中熟品种种植。早稻:株两优02、株两优4024、谭两优1 号、荣优286、香优616等, 晚稻:天优华占、益优华占、H两优991、泰两优086、五优华占等。

3 春灌灭螟, 打捞菌核, 压低病虫基数

3 月初稻田进行一次耕翻, 沤田灭螟, 并将稻田浪渣打捞出来, 集中晒干烧毁。

4实行健身栽培, 提高抗病虫害能力[1,2]

4.1培育无病虫壮秧

早稻播种时间选择在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初, 宜晴天或冷尾暖头时播种, 选土质肥沃的稻田作秧田。秧田施45%复合肥225 kg/hm2作底肥, 大田用种量30.00~33.75 kg/hm2。播种时, 将400 g壮秧剂与10~15 kg细土混合后均匀撒在60 个323 孔秧盘孔底部, 灌满泥浆后抹平播种盖薄膜。4 月上旬注意通风, 上旬末至中旬即抛秧前1 周要加强通风炼苗, 晴天揭膜, 阴天揭开一半膜, 搭在竹拱上。秧龄15~18 d抛秧。

晚稻播种时间选择在6 月下旬末至7 月上旬初, 秧田施45%复合肥225 kg/hm2, 大田用种量18.75~22.50 kg/hm2, 种子露白时根据秧龄长短每1 kg谷种拌多效唑4~6 g, 秧龄12~15 d抛秧, 抛秧前2~3 d用药防治病虫害1 次。

4.2 适当稀植

早稻手工点抛或机插秧, 种植规格16~18 cm×26~28 cm, 抛21 万~22.5 万蔸/hm2。适当稀植, 可改善田间通风透气条件, 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

4.3 合理施肥, 配方施肥, 精准施肥

经过全州县庙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多年配方施肥试验, 早稻早中熟品种目标产量6 750~7 500 kg/hm2, 需施氮肥 (N) 127.5 ~135.0 kg/hm2、 磷肥 (P2O5) 45 kg/hm2、 钾肥 (K2O) 112.5~120.0 kg/hm2较为适宜, 即施45%复合肥30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底肥, 抛秧后10~12 d施尿素105~120 kg/hm2、氯化钾105~120 kg/hm2, 后期视叶色酌情施肥, 施尿素22.5~37.5 kg/hm2、氯化钾22.5~37.5 kg/hm2。

晚稻早中熟品种目标产量6 750~7 500 kg/hm2需施氮肥 (N) 135.0~142.5 kg/hm2、 磷肥 (P2O5) 45 kg/hm2、 钾肥 (K2O) 135~142.5 kg/hm2, 即施45%复合肥30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底肥, 抛秧后8~10 d施尿素120~135 kg/hm2、氯化钾135~150 kg/hm2, 后期看叶色施肥, 施尿素22.5~37.5 kg/hm2、氯化钾22.5~37.5 kg/hm2。

在指导生产实践中, 农民的田地面积与实际面积有出入, 施肥量应适当调整。分蘖期施肥后10~15 d以叶绿带点嫩为宜。若叶色浓绿、叶大而长起披叶, 说明氮肥过量, 应加强排水晾晒田工作;若叶色老绿不转嫩, 说明氮肥不足, 可酌情补施肥料。大胎至抽穗期以叶色绿色青翠、剑叶长度为倒2 叶长度65%~70%为宜。若叶色浓绿、剑叶长度为倒2叶长度70%以上, 说明氮肥过量;若叶色绿色带点淡黄、剑叶长度为倒2 叶长度65%以下, 说明氮肥不足。

为了提高晚稻大胎至抽穗期间的抗寒能力, 选取802广增素300 g/hm2, 用高度酒溶解后对水750~900 kg/hm2喷洒叶面, 可明显减少穗包颈, 提高结实率。

4.4 科学管水

抛秧后1 周保持1 cm左右水层立苗, 2~3 周保持1.5~2.5cm水层浅水分蘖, 4 周或苗数达到270 万~300 万株/hm2到5 周或幼穗1.0~1.5 cm含小胎期间进行排水露晒田, 6 周到抽穗前1 周灌2 cm左右浅水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 抽穗前后到乳黄熟期保持浅水灌溉, 晚稻抽穗前后如遇低温应保持3~3.5 cm水层保温, 乳黄熟期到黄熟期期间以湿润灌溉为主。

5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誘杀成虫, 降低害虫基数

示范区安装太阳能灯35 盏, 普通频振式杀虫灯120盏, 3 个片区安排3 人专门负责清理高压网上残虫和接虫袋内死虫的处理。此外, 在发蛾始期使用昆虫性诱剂诱杀成虫, 辅以释放赤眼蜂造成螟卵不能孵化等措施, 极大地降低了病虫基数, 减少了幼虫危害。

6 把握防治关键时期, 精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 保护田园生态环境

示范区历年来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瘟病“三虫两病”[3]。

防治二化螟宜在1~2 龄蚁螟盛孵期、大田叶鞘枯鞘率达到3%以上时用药最佳。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 150~225 m L/hm2或8 000 U苏云金杆菌1 500~2 250m L/hm2或15%阿维·毒死蜱1 500~2 250 m L//hm2等进行有效防治。

防治纵卷叶虫宜在1~2 龄幼虫高峰期、分蘖期每百丛有幼虫50 头、孕抽穗期有幼虫30 头以上时用药最佳。可选用施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 L/hm2, 或40% 毒死蜱1 500m L/hm2, 或8 000 U苏云金杆菌1 500 m L/hm2等进行有效防治。

防治稻飞虱宜在1~2 龄若虫盛发期、分蘖期每丛有10头、孕抽穗期每丛有5 头以上时用药最佳。可选用施25%吡蚜酮150 g/hm2, 或40%噻嗪酮450 g/hm2, 或80%烯啶·吡蚜酮1 500 m L/hm2等进行防治。

防治纹枯病宜在分蘖末期、始发病期病丛率达到10%以上时喷施第1 次药, 孕穗至抽穗发病加重期, 再喷药1~2次。可选用30%己唑醇300 g/hm2, 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0 g/hm2, 或24% 井冈霉素水剂 ( 菌刀) 1 000 ~1 500 倍液等进行防治[4,5]。

防治稻瘟病宜在大田发现急性型病斑或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进行防治, 抗病性较差品种应重点在大胎破口期和齐穗期防病2次。可选用75%三环唑150 g/hm2或2%加收米1 200 m L/hm2, 或20%稻瘟酰胺1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示范区严格按照化防指标进行防治, 未达指标不用药;可挑治不普治, 可兼治不专治;合理混用、轮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田间调查, 把握防治关键时期, 合理配方用药。

7成立一支专业机防队伍, 开展统防统治, 提高了防控效果

示范区成立了一支10 人组成的机防专业队伍, 每年对专业队员进行2~3 次专业培训, 在防治关键时期, 组织专业队员为缺乏劳力农户开展有偿统防统治服务, 提高了机防效率, 提高了病虫害防控效果[6]。

8 建设农业生产资料废弃物回收池

示范区建设了12 座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池, 集中收集农业生产中废弃的秧盘、尼龙薄膜、农药瓶、农药包装袋等, 集中处理。同时, 每年组织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及保洁员进行2 次大规模清洁田园活动, 清洁了田园, 也助推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深入开展。

摘要:介绍双季水稻绿色防控综合集成栽培技术, 以期为促进水稻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季水稻,绿色防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苏宝林.水稻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1:43-95.

[2]黄桂英.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探讨[J].大科技, 2015 (27) :201-202.

[3]杨升.探讨绿色水稻的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 2015 (6) :15.

[4]李康活, 黄庆.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试验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 1997 (3) :2-5.

[5]朱德峰, 陈惠哲, 徐一成, 等.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 2013 (4) :1-4.

双季栽培技术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超级稻Y两优1号。供试肥料:河池产尿素(N 46%)、加拿大钾肥(K 60%)、三元复合肥(15-15-15)、碳酸氢铵(N 17.1%)、过磷酸钙(P 12%)。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玉林市福绵管理区主产粮区樟木镇中村的中等肥力、排灌方便的轻壤土田块进行。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组:施纯N 195 kg/hm2,采用“631”丰产工程栽培技术;对照组(CK):施纯N 195 kg/hm2,采用常规栽培技术。2组处理具体施肥方法见表1。试验田总面积667 m2,分为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33 m2,中间设田埂分开。在抛秧前每小区四周开通环田沟,小区田埂用农膜包埂,以防肥水串灌。小区内设一条30 cm宽的丰产排灌水沟[4,5]。

1.3 试验过程

2010年7月17日播种,8月2日抛秧,试验田在抛秧前为两犁两耙,小区筑埂后施基肥,并耙平。抛栽24万蔸/hm2左右。当有效苗数达80%左右时,开始排水晒田控苗。孕穗保湿,干湿交替至成熟。

(kg/hm2)

注:穗肥处理组、对照组(CK)分别于9月10、25日施用。

2 结果与分析

从禾苗长势看,前期禾苗“631”丰产工程栽培试验比常规栽培试验差,后期“631”丰产工程栽培试验禾苗较绿,长势好。分蘖率和成穗率以“631”丰产工程栽培试验比常规栽培试验高,常规栽培试验无效分蘖数较多。

由表2可知,处理组株高111 cm,有效穗数316.2万穗/hm2,穗长24.1 cm,每穗实粒数112.7粒,千粒重25.8 g,理论产量9 193.5 kg/hm2,实际单产9 153 kg/hm2,分别比CK株高矮6 cm,有效穗数多22.5万穗/hm2,每穗穗长0.8 cm,平均每穗实粒数多10.8粒,千粒重重0.5 g,理论单产高1 621.5 kg/hm2,实际单产高1 566 kg/hm2ㄢ

3 结论

试验表明,采用“631”丰产工程栽培技术栽培水稻,其单位面积产量比采用常规栽培技术高,水稻性状好,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可以为进一步推广应用“631”丰产工程栽培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 李和瑞.无公害水稻栽培配套技术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77.

[2]李丁涛, 李现通.有机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82, 85.

[3]刘开顺.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 2010 (3) :28-29.

[4]李文雄.益智乡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探索[J].云南农业, 2010 (8) :33-34.

双季栽培技术 篇8

1 选择良种

按照“品种合法、性状优良、农民接受、生态适宜”的原则, 结合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良种补贴项目及近几年大田综合性状表现, 项目区选定适宜南陵县种植的水稻品种:早稻有早籼615、嘉兴8号等品种;双晚有武运粳7号、新优188、宁粳3号等品种。

2 培育壮秧

2.1 科学播种

要求“一板秧苗无高低, 一把秧苗无粗细”, 总体要求是:田要平, 肥要足, 盘要挤, 种要密, 草要除。采用434孔或361孔软盘育苗, 种子播前必须消毒浸种。一般用秧盘450个/hm2, 稻种一定要催出芽后才能播种并塌谷严密。每盘播种量早稻和双晚粳稻为120~150 g (指干种子, 若是潮湿种子接近200 g) , 双晚杂交籼稻70~80 g。首先要施基肥, 施配方肥450~600 kg/hm2;其次是是合理密播, 一定要用稻种把秧盘盖严;再次加强管理, 如果做秧畦时水分充足, 整个育秧期基本无需上水, 播种塌谷后应立即喷洒除草剂。秧苗长至二叶期后施1次接力肥 (需上水) , 基本可保证后期不施肥[1]。

2.2 机插前秧苗准备

一是施好送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 d进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应视苗色而定, 叶色褪淡的脱力苗, 用尿素60.0~67.5 kg/hm2对水7 500 kg于傍晚均匀喷洒或泼浇, 施后并洒1次清水以防肥害烧苗;叶色正常、叶挺拔而不下披苗, 用尿素15.0~22.5 kg/hm2对水1 500~2 250 kg进行根外喷施;叶色浓绿且叶片下披苗, 切勿施肥, 应采取控水措施来提高苗质。二是适时控水炼苗。一般在移栽前5 d控水炼苗, 控水方法:晴天保持半沟水, 若中午秧苗卷叶时可采取洒水补湿。阴雨天气应排干秧沟积水, 特别是在起秧栽插前, 雨前要盖膜遮雨, 防止床土含水率过高而影响起秧和栽插。二是坚持带药下大田。机插秧苗由于苗小, 个体较嫩, 易遭受螟虫、稻蓟马及栽后稻蟓甲的为害, 栽前要进行1次药剂防治工作, 做到带药移栽, 一药兼治[2]。一般在移栽前1~2 d喷洒防虫防病药剂。

3 起秧与抛秧

3.1 正确起运秧苗

机插育秧起运移栽应减少秧块搬动次数, 保证秧块尺寸, 防止枯萎, 做到随起、随运、随栽。遇烈日高温, 运放过程中要有遮阳设施。软 (硬) 盘秧育秧:可随盘平放运往田头, 亦可起盘后小心卷起盘内秧块, 叠放于运秧车, 堆放层数一般以2~3层为宜, 切勿堆放过多而加大底层压力, 避免秧块变形和折断秧苗, 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 让其秧苗自然舒展, 利于机插。

3.2 机插前大田准备

机插前大田要精细耕整, 一是时间要早, 大田耕整必须抢早进行, 宁可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二是整地要平, 全田高度差异≤3 cm, 表土硬软适中, 田面无杂草、杂物。三是机插前土壤要适当沉实。一般要求沉实时间1 d左右。并于插秧前灌好薄层水, 水深1~2 cm。

3.3 软盘抛秧

机插秧大田用秧盘375盘/hm2, 行株距30 cm×10 cm, 抛秧密度27万~33万穴/hm2, 且要抛均匀。根据秧苗生育特点, 乳苗可在1.5叶抛, 小苗可在3.5叶左右抛, 中苗可在4.5叶, 大苗可达5~6叶再抛, 其中以中、小苗抛栽为好, 宜早不宜迟, 既便于操作, 又能增产高产[3]。南陵县主要是人工撒抛。目标是确保均匀度, 力求使70%~80%的秧苗为直立或斜立。一般在耙田后土壤松软, 处于泥浆状态最适合抛秧。采取分次抛, 先抛总秧量的70%~80%, 再每隔3 m宽拉线捡出宽30 cm的人行道, 再补齐剩下的20%~30%秧苗, 力求分布均匀。将秧苗抖散并高抛3 m左右, 让秧苗垂直向下, 抛后用竹竿轻拨移稠补稀。采用抛秧机抛植的效率更高, 均匀度提高, 但直立苗比例下降, 以抛中、小苗为好。

4 水肥管理

施肥要“足氮、稳磷、增钾、补微肥”。早稻在种植前翻耕红花草 (30 t/hm2) 基础上, 共施尿素300~375 kg/hm2、过磷酸钙150~225 kg/hm2和硫酸锌15 kg/hm2、氯化钾120~150 kg/hm2, 或施用配方肥适当补充尿素和氯化钾。其中磷肥、锌肥全部作基肥, 氮肥、钾肥分3次施, 基肥50%, 分蘖肥30%, 穗粒肥20%, 双晚在早稻秸秆翻耕入土基础上, 共施尿素450kg/hm2左右、氯化钾150 kg/hm2左右, 施肥次数及比例同早稻。水分管理采用“浅湿间歇、精确定量”丰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移栽至有效分蘖期保持3 cm左右水层, 80%够苗后间歇灌溉[4]。

5 病虫害防治

根据县植保站病虫情报, 重点防治“三虫三病”, 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实施联防联治。

参考文献

[1]周存.水稻压钵抛秧栽培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5) :10-11.

[2]程泽强, 唐保军.水稻塑料软盘旱育抛栽壮秧培育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0 (2) :8-9.

[3]栾静, 张雪保, 杨平, 等.郑州沿黄稻区水稻盘育抛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7) :30-31.

双季米槐采穗圃建园技术 篇9

关键词:双季米槐,采穗圃,技术

双季米槐具有国槐的抗干旱、耐瘠薄、抗根腐病的特性, 能够在多种立地条件下生长, 特别是运城市、临汾市等地丘陵、山塬旱地, 具有广泛的栽培应用前景。另外, 无性系早实性强、槐米产量高, 经济效益好。在普通旱地, 第三年单季槐亩产量达50kg, 双季槐可达75kg。5.0a~6.0a进入盛果期, 单季槐亩产可达175kg。双季槐亩产可达230 kg, 亩收入按最低收购价, 可达2 800元以上。米槐稳产性能好, 没有明显的大、小年, 年年都丰产, 栽培米槐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米槐由于在开花前就剪掉槐米, 消耗树体营养少, 加之米槐根系发达, 吸收营养多, 无需促花保果, 管理技术简单。米槐病虫害较少, 主要是芽虫, 一年打一次药即可, 容易防治。近几年在退耕还林中, 许多地方都栽植了国槐, 仅运城市就达5 700余hm2以上。用米槐优良无性系对普通国槐进行高接换头改造, 将会迅速增加农民收入,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而且对培植和壮大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 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运城市双季槐的建园情况

运城市盐湖区三路里镇沟东村, 是米槐优良无性系选育基地, 也是米槐发展最早的村, 到2011年底, 栽植建园40hm2, 嫁接改造退耕还林国槐林114hm2, 累计产槐米17万kg, 产值579万元, 2011年人均槐米销售收入达到2 600元。三路里镇一株12年生国槐, 2009年采取多头高接嫁接改造为米槐双季1号, 2011年株产槐米20kg, 售价每公斤30元, 收入600元。在稷山县上廉村, 2003年以来退耕还林营造的93.33hm2国槐林, 经过嫁接改造为米槐后, 5年产槐米33.60万kg, 收入826万元, 收益的农民把米槐园看作摇钱树, 利用冬季农闲季节购置鸡粪给米槐园施基肥, 冬季修剪。事实证明, 选育的米槐优良无性系完全可以作为我国干旱丘陵区优良经济林树种大力发展, 特别在缺少地下矿产资源的晋南干旱丘陵农业区, 可以作为一项经济林产业大力发展, 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2 双季槐的建园技术

2.1 采穗圃选址

新建采穗圃, 要求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在2.0m以下、没有长时间积水和盐碱较轻的沙质壤土或中壤土地, 且冬季气温不低于-25℃。土壤PH值低于8.3, 且地下病虫少, 交通运输方便, 集中连片, 以便于管理和采穗的土地。

2.2 建园技术

2.2.1 造林地选择

米槐造林地, 宜选在黄土丘陵或低山区, 土层深厚 (土层厚度≥100cm) , 坡向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 坡度为缓坡, 如果坡度过大要进行水平沟或大鱼鳞坑整地。

2.2.2 整地与施肥

缓坡地采用穴状整地, 0.80m×0.80m×0.80m。坡地要进行水平沟整地, 长、宽、深分别为0.6m×0.60m×0.6m, 或大鱼鳞坑整地1.0m×0.60m×0.60m。每穴施入腐熟农家费20kg。

2.2.3 密度

造林密度要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确定。采穗圃株行距1.0m×2.0m, 每亩330株;丰产示范园株行距2.50m×4.50m, 每亩60株;嫁接示范园株行距2.0m×3.0m, 每亩110株。

2.2.4 苗木质量

苗木采用2根1干, 苗高1.0m以上。地径1.0cm以上。

2.2.5 栽植

秋季栽植或春季栽植均可, 干旱地区可以春季栽植。栽后浇成活水。

2.2.6 整形与修剪

栽植后立即定干, 定干高度30cm~50cm。树体培育, 以小冠疏层形为主, 密度较大的旱地, 可以多主枝开心型为主。

3 建园技术经济指标

3.1 采穗圃

采用实生苗木定植, 成活率达到98%。嫁接成活率达到95%, 第三年可以提供优良单系接穗。

3.2 优良单系丰产示范园

栽植成活率达到96%, 第二年结槐米株率达到60%, 第三年亩产槐米50kg。

3.3 栽植好的国槐实生苗嫁接示范园

嫁接成活率达到95%, 第二年接槐米株率达到60%, 第三年亩产槐米45kg。

4 双季米槐的特性

槐米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和食品保健及化工原料, 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为药材, 槐米中芦丁含量高达20%左右, 还含有丰富的芸香甙、槲皮素、桦皮醇、槐二醇及槐花米素甲、乙、丙等。槐米具有降压、抗炎、抗溃疡、降血脂、抑病毒等多种作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防治脑溢血、抗辐射、防冻伤及吐血、便血、痔疮、风热目赤等。长期以来, 作为医疗配方用药和中成药原料, 槐米的用量很大, 仅运城市的亚宝集团每年就需1 000t, 而一般年份才能满足300t~400t, 多数原料从越南进口。可以肯定, 随着中草药进一步走向世界, 槐米这个传统的出口药材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耐寒晚熟双季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 篇10

龙茭2号属双季茭类型,晚熟,植株生长旺盛。设施栽培的夏茭株高1.75米左右,叶呈剑形、较直,叶片长85~100厘米、宽3.5~4.0厘米,叶鞘长35厘米左右,叶色深绿色。茭荚着生节位低,茭壳薄、绿白色,肉质茎纺锤形,长12~13厘米,横切面圆形,中部横径3.5厘米左右,肉质茎表面洁白光滑、皮薄、肉嫩、纤维少、味甜、品质好。壳茭重105克左右,净茭率63%左右。大棚栽培,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上市,上市期比台州市本地特早熟品种黄岩双季茭白迟20~24天。秋茭株高1.7米左右,叶鞘浅绿色、长45厘米左右;最大叶长140厘米、宽3.2厘米左右;分蘖性强。茭荚着生节位较低。壳茭重125克左右,肉茭重83克,净茭率66%左右,茭体4~5节,长15~17厘米,中部横径3.5厘米左右。秋茭一般在11月初开始上市,抗病性强。每亩夏茭(壳茭)产量2500~3000公斤,秋茭(壳茭)产量1500~1750公斤。

龙茭2号生长势强、分蘖性强,秋茭较晚熟,为避免秋茭植株过于旺盛、茂密,移栽定植期不宜过早,一般在7月15日至20日定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蔬菜办公室 陈可可 邮编:318020)

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及栽培分析 篇11

自20 世纪90 年代起, 粳稻便以其品质优、产量高等优势取代以往的杂交籼稻。在此背景下, 国内许多地区在粳稻种植面积上都开始扩大, 然而不同地区在粳稻种植方面所取得的产量也极为不同, 其主要因关于晚粳稻栽培仍缺少较为完善的技术, 容易造成晚粳稻产量不稳定且难以达到优质要求。因此, 本文对双季晚粳形成特征与相关的培育技术分析,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双季晚粳稻高产形成特征分析

1.1 双季晚粳生态生理特征

关于双季晚粳稻的生态生理特征, 将其与籼稻进行对比, 能够发现其在垩白度与精米率都较高, 但外观品质较差。从其成分上看, 晚粳稻含有的蛋白质成分以及直链淀粉成分相对较少, 但由于其具有较长的胶粘度, 所以在蒸煮后可得到品质较高的食味。若以生产力特征看,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对于晚籼与晚粳的生产力优势都进行对比, 发现在同样生产环境下, 晚粳在产量上将超出晚籼20% 以上。同时, 晚粳也具有较高的结实率且每穗粒数都较为显著。由此可见, 双季晚粳稻具备的明显的生产力优势, 且在全生育期上较长, 一般生长过程中, 其对于低温气候能够适应, 自身强壮的根系可得以维持, 抗倒伏能力较强, 所以能够活熟到老[1]。

1.2 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的主要特点

对于双季晚粳稻高产, 许多种植晚粳稻的双季稻地区, 通过晚粳穗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 都可都达到高产的目标, 同时配合千粒重、结实率的提高, 更能达到超高产水平。这种超高产形成特征主要表现在:晚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起点, 在够苗后能够以平缓的趋势增长, 仅有少量的高峰苗存在;晚粳稻具有较多的穗数, 且各穗都保持较大的体型, 但在千粒重、结实率方面与一般高产形成特征相近;超高产下的晚粳稻能够有效吸收氮素, 且积累较多的氮素;晚粳稻在根系特征上表现为较强的根系活力与较高的根冠比。这些形成特征的实现关键在于晚粳稻栽培中是否应用相应的技术, 确保在粳稻品种合理的情况下, 育秧、壮秧、病虫害防治以及肥水管理都有效开展, 这样才可达到晚粳稻超高产目标。

1.3 不同栽培方法下粳稻产量形成特点

粳稻在不同栽培方式下产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对于手栽方式、机械方式对比, 晚粳稻在选用机插或抛秧形式下减产幅度较大, 晚粳稻不具备较长的全生育周期。但若选用手栽形式, 其可保证晚粳稻生长中获取更多的温光资源, 具有较高的光照时数。需注意的是不同类型晚粳稻品种, 在温光资源利用效果上极为不同, 所以晚粳稻产量的多少关键在于栽培方式与品种的选择。通过近年来国内地区双季晚粳稻栽培现状看, 与毯苗机插形式相比, 利用有序点抛或手栽都可获取较高的产量。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有序点抛、手栽方式下, 晚粳稻群体质量较高, 无论从生长速率看, 或其他群体抗倒伏能力以及根系活力方面, 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机插方式利用下, 由于晚粳稻不具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 所以在全生育期上也较短。此外, 双季晚粳稻的产量很大程度也受氮肥运筹所影响, 可根据晚粳稻品种以及栽培方式进行计算[2]。

2双季晚粳稻栽培技术研究

2.1 晚粳稻品种的合理选择

由于现行双季稻地区中的品种主要来源于单季稻区, 所以需考虑到种植制度不同下, 应做好粳稻品种选择工作。例如, 若种植制度许可且满足水稻有效生长季节的条件下, 在品种选择过程中应以生育期长的品种为主, 其目的在于可使温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群体生长量由此得到提高。同时, 晚粳稻品种在选择过程中也可考虑选择大穗型品种, 这种穗型的确定需以单位面积穗数为依据进行确定, 若穗型过大, 容易造成结实率过低, 而较小的穗型无法与穗数协调。因此, 可考虑选择85% 左右结实率、200~300 穗粒数的品种。另外, 品种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其是否具备较强的抗病害、抗倒伏等能力, 可选择壁厚、茎基粗且株高较高的品种。

2.2 晚粳稻栽培方式的利用

在栽培方式选择上, 常见的方式主要以手栽、抛秧以及机插为主。通过比较发现, 双季稻区为使更多温光资源被晚粳稻吸收, 可采用手栽方式, 尤其较多具有较高增产潜力的晚粳稻, 手栽方式更为适用。但该种方式应用下很难保证提高生产效率, 涉及的生产成本较高, 而且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相脱离, 所以不建议在双季稻区选用手栽方式。而在抛秧方式下, 可对比毯苗机插可使晚粳稻生育期得到延长, 光合物质会不断增加, 而且群体质量都较高, 能够达到稳产与高产的目标。以抛秧中的2- 连孔摆栽为例, 其对于丘陵或山区等地较为适用, 可使晚粳栽插效率得到提高。但这种方式下要求操作中弯腰曲背, 相比有序点抛, 不具备轻简化优势, 所以对于大面积双季稻区, 可选择有序点抛形式进行栽培。另外, 在机插方式下, 国内许多地区逐渐将其作为主要栽培方式, 原因在于其能够保证栽插分布均匀, 吸收有序摆栽以及小苗机插等优势, 尽管涉及到的设备成本较高, 但对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较为适用。以钵苗机插为典型代表, 其兼顾机械化、高产化以及轻简化等特点, 为晚粳稻的栽培提供方向。除此之外, 在品种与栽培方式合理选择的基础上, 还需做好氮肥精确运筹工作, 其对于稻米品质的提升以及高效生产都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

3结论

双季晚粳稻作为当前重要的粮食之一, 其能否达到优质与高产目标, 直接影响国内水稻供求情况。实际栽培中, 应正确认识双季晚粳稻的生理特征、高产形成特征, 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栽培方式, 建议在未来栽培中选择机插方式, 其有利于高产目标的实现。

摘要:随着我国粮食需求量的日益增加, 水稻作为口粮消费主体也表现出需求量逐年增长趋势。然而现行国内在双季晚粳稻栽培方面仍存在较多误区, 使粳稻产量难以得到提高, 究其原因在乎未正确认识双季晚粳稻高产形成的主要特征。对此, 本文将对粳稻高产形成特征进行探析, 并提出具体的栽培方式, 以此实现晚粳稻优质、高产的目标。

关键词: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栽培

参考文献

[1]张军.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 2013.

[2]张洪程, 许轲, 张军,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方明珍,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高辉.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J].作物学报, 2014 (02) :283-300.

上一篇:拓宽网络下一篇:进展性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