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栽培

2024-08-15

双季栽培(精选8篇)

双季栽培 篇1

新塍镇茭白种植一直以秋季 (单季) 为主, 经济效益不高, 产值6万元/hm2, 种植面积也只有10 hm2。早春直接定植大田, 当年秋季收获秋茭, 翌年春季重新萌芽留苗, 形成植株, 夏季收获夏茭。经过多年的研究, 用二代育苗, 采用大苗夏季定植, 当年秋季采收, 第2年再采收1季夏茭后, 随即翻耕种植茭白或其他作物, 可推迟定植期, 提高土地利用率20%。同时采用浮萍放养栽培方法, 既延长采茭时间 (春茭延迟, 秋茭提早上市) , 又提高品质。5月中旬至7月上旬采收春茭, 10月初至11月中旬采收秋茭, 一年2季茭白产量约52.5 t/hm2, 效益达9.75万元/hm2以上, 经济效益显著。

1 选择良种

双季茭品种基本以浙茭911和龙茭2号为主。春茭系中晚熟品种, 秋茭系晚熟种, 抗寒性能较强, 产量高, 肉质茎肥大, 白色光滑, 壳茭、肉茭的单重分别为110~180、80~140 g。春茭于5月中旬上市, 持续至7月上旬。秋茭于9月底至10月上旬始收, 持续上市至11月中旬[1]。

2 二代育苗, 夏季定植

4月上旬, 假植在田头, 株行距50 cm×25 cm, 1 hm2大田约需900 m2苗床。单株分苗假植, 待6月底7月上旬春茭采收完毕后定植, 此时一般有分蘖株5~6个[2]。

3 重施基肥

水旱轮作田块, 6月定植完毕。连作栽培, 春茭采收翻耕后 (7月上旬) 择阴天或傍晚定植, 选分蘖株, 起分苗时尽量多带老薹管, 以免机械损伤, 要求随起随种。结合整地施羊栏肥或鸭肥37.5t/hm2、硫酸钾150 kg/hm2、磷肥750 kg/hm2。采用单株或双株定植, 株行距100 cm×50 cm, 栽植1.95万墩/hm2。定植时割叶, 留苗高35~40 cm。缓苗期保持水位15~20 cm。

4 放萍护苗

浮萍繁殖速度快, 易管理, 能有效吸收附水体表面水垢和油污, 净化、改善水质, 降低水温及土温, 促进茭白根系生长及孕茭, 提高茭白肉质茎的光洁度, 减少表白缺锈色, 使茭肉变得洁白脆嫩, 商品性状大为提高。据调查, 2012年定植初期开始, 由于遭受罕见的高温干旱, 35℃以上高温天气持续逾30 d, 降低温度, 满足茭白生长需求, 是促进茭白生长、分蘖的关键。据9月10日调查10墩平均数, 有萍田块植株高度为174.4 cm, 比对照的136.0 cm增加28.2%;放萍田块平均每墩有效分蘖数为12.7株, 而对照区为7.1株, 增加78.9%;有萍田最大叶宽为3.4 cm, 比无萍田的2.73 cm增长24.5%;最大分蘖株偏茎宽有萍田块为3.28 cm, 比对照的2.56 cm增长28.1%;单墩有效活根数有萍田为134.5条, 无萍田为60.5条, 增长122.3%;有萍田块平均每个有效分蘖根数为15条, 无萍田块为7.56条。茭白前期良好的生长和足够的有效分蘖为丰产打下了基础。

5 重施分蘖肥, 巧施孕茭肥

活棵后, 保持水位5~8 cm;缓苗返青后, 7月中旬第1次施分蘖肥, 施尿素300 kg/hm2;8月上中旬, 第2次施分蘖肥, 施碳铵60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或复合肥600 kg/hm2、有机肥料22.5 t/hm2 (以栏肥为主) 。不能过早施入孕茭肥, 有30%左右植株开始孕茭后才施入, 看苗施入复合肥300~450 kg/hm2, 分2次施用, 间隔期约10 d[3,4]。

6 及时耘田剥叶, 综合防治病虫害

茭白定植成活后, 每隔10~15 d耘田1次, 及时剥去不健康叶, 并加强通风透光, 增强抗性。耘田时, 可人工剥除病虫害叶和虫卵, 一同埋入土中即可。螟虫危害较轻时, 一般不必喷药防治, 同时加强病虫预测预报, 对发病或虫害中心, 进行重点喷药防治。可用5%锐劲特1 000倍液防治大螟、二化螟。分别用10%一遍净1 2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长绿飞虱、胡麻叶斑病、锈病[5]。

7 夏茭管理

秋茭采收后, 立即排干积水, 适当搁田。12月植株枯死后, 齐泥割去地上部分, 清洁田园, 集中销毁或沤制有机肥。夏茭生育期短, 生长速度快, 要适当早管促早发, 立春前的2月上旬, 灌水至10 cm, 3月上旬出苗后, 即施栏肥15 t/hm2、碳铵750 kg/hm2, 或进口复合肥300 kg/hm2、磷肥450 kg/hm2;第2次在3月20日, 施入碳铵600 kg/hm2, 当苗高长至20~30 cm时结合耘田定苗, 每墩保留壮苗15~18株[6]。孕茭开始时即培土, 其他常规管理措施参照秋茭。5月中旬至6月底, 采收夏茭。

参考文献

[1]姚良洪.双季茭白“龙茭2号”春季大棚设施栽培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6) :84-85.

[2]曹明浩, 林碧英, 林义章, 等.茭白新品种“台福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1 (6) :47-48.

[3]符长焕, 翁丽青, 郑春龙, 等.双季茭白新品种余茭4号品比试验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12) :111-113, 120.

[4]胡美华, 王来亮, 金昌林, 等.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J].长江蔬菜, 2011 (23) :21-23.

[5]张瑛, 张永泰, 惠飞虎, 等.西瓜—茭白—慈姑2年4熟水旱轮作设施高效种植模式[J].中国瓜菜, 2011 (6) :62-64.

[6]王春华.茭白田套养大鳞副泥鳅丰产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 2011 (11) :33-34.

双季栽培 篇2

关键词:稻麦;秸秆;还田;技术

中图分类号 X7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32-02

稻麦两熟制是新沂市粮食生产的主要耕作制度。全市常年种植小麦面积5.3万hm2,其中稻茬麦面积占50%,稻、麦单产分别为600kg/667m2和400kg/667m2左右,稻麦两熟制所产粮食约为40万t,占全年粮食总产的近60%。然而,前茬秸秆清理始终是困扰农民的难题。近年来,为了解决秸秆利用问题,结合实施江苏省稻麦科技综合示范项目,在新店镇红旗村流转土地66.7hm2,连续3a分稻麦两季,全田示范秸秆全量还田轻简栽培技术,其要点如下:

1 稻草全量还田小麦匀播栽培技术

1.1 水稻机械收割 以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代表机型:洋马,久保田,人民号等)收割水稻,并配备秸秆切碎装置、匀铺装置,完成水稻收割与秸秆切碎、匀铺同步作业。优点是切碎后的秸秆长度一致,碎草分布范围和厚度均匀,不会出现稻草被揉搓成团现象,有利于下一步还田作业。

1.2 稻草机械还田 灭茬是稻麦秸秆还田的重要环节。目前,灭茬还田机械类型众多,特色各异,适应区域各不相同。我市示范使用的是连云港市兴安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反转灭茬旋耕机,动力机械配置“东方红-LX900”拖拉机,埋草、旋耕、施肥同步进行,效果较好。

1.3 小麦机械匀播 使用江苏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制的“小麦(均)匀(摆)播机”播种,动力机械配置S-195手扶拖拉机。与传统免耕条播机相比,主要优点是无开沟器和排种管,解决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因刀轴缠草和开沟器堵塞导致缺苗断垄问题。对土壤质地、含水量及平整度的适应性明显提高,在稻草全量切碎、旋耕掩埋的条件下可以正常播种作业。通过机械匀播,实现全苗、匀苗。

1.4 播后机械镇压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小麦田间出苗率大幅度降低,根系发育不良,幼苗发黄和冬春冻害死苗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水稻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后耕层土壤过于蓬松,透风失墒快;小麦根系与土壤不密接,根系在土壤中悬空;透风干冻则导致冬春冻害加重。因此,播后镇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使用江苏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制的以手扶拖拉机为配套动力的“麦田专用镇压器”镇压,效果非常理想。

1.5 配套技术

1.5.1 适当增加播种量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即使土壤墑情适宜,整地质量良好,小麦田间出苗率也有不同程度下降,要增加15%左右的播种量才能获得预期的基本苗数。

1.5.2 C/N调控 基于因秸稈还田后土壤微生物分解耗氮而造成的阶段性C/N失衡问题,通过增加8%~10%的基施N肥用量,满足小麦苗期N素需求,培育壮苗。

1.5.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由于秸秆还田后土壤表层微环境的改变,导致麦田杂草出苗期延长,化除时间应适当后延;秸秆还田后病虫基数有所增加,要加强以小麦纹枯病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1.5.4 化调化控 针对水稻秸秆还田后土壤较为疏松,小麦扎根偏浅的特点,强化化控,降低植株基部节间长度,提高抗倒伏能力。

2 麦秸全量还田水稻机插栽培技术

2.1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耕整

2.1.1 碎草匀铺 前茬小麦成熟时,用久保田类联合收割机距离地面10~15㎝收割小麦,开动切碎装置,切碎麦草,麦草长度5~10㎝,并均匀分散于田面。

2.1.2 灌水泡田 灌溉水层浸泡2~3d,留薄层水(田面水层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目的是泡松土壤,提高机械旋耕埋草作业的效率。旋耕埋草前田间保留薄水层,一般以田面水层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水层过深,表层泥土不易起浆,影响泥草均匀混合;水层过浅,不利于田面平整。

2.1.3 施足基肥 在机械旋耕埋草前,按照总施氮量的50%,施足基肥。并要增施磷、钾肥。

2.1.4 旋耕埋草 选择反转旋耕灭茬机或正转旋耕机进行秸秆还田与灭茬作业,旋耕深度15㎝。选用反转灭茬旋耕机1遍基本满足播种要求,选用正转旋耕灭茬机需作业2遍才能满足小麦播种要求。耕整后,田面允许露出碎草在90根/m2之内。

2.2 埋草田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2.2.1 育苗 机插秧确定适宜播种量,将苗质与盘根有机协调;掌握适宜苗龄,一般机插秧苗龄15~18d,叶龄3.5叶为宜,不插超龄秧。

2.2.2 大田沉实 还草农田土体疏松度增加,沉实度降低,影响机插质量。因此,要沉实田土,特别是土壤粘重的田块,要在耕整耙田后2~3d,待土壤沉实后机械插秧。

2.2.3 机械栽插 根据还草田土壤沉实情况,调整适宜栽插深度,并根据品种类型调整栽插苗数;精细操作,防止漂秧、漏插和倒苗。机插行距30cm,株距13cm,1.6~1.7万穴/667m2,每穴3~4苗,插足6~7万苗/667m2。

2.2.4 本田管理 (1)水浆管理。生育前期,因为麦秸浅埋分解产生有害物质会影响水稻分蘖期的根系生长,进而影响分蘖发生,所以应及时露田增氧,排除毒素,防止僵苗发生;生育中期,由于大量麦秸还田,土壤不实,易造成根倒,应及早进行分次搁田,使土壤沉实;生育后期,由于还草田土壤孔隙度相对增加,土壤持水量也相对增大,水分管理应实施间隙灌溉,既保水又透气。

(2)肥料运筹。针对麦秸全量还田稻作前期秸秆的分解耗用土壤的速效氮,后期再分解释放的特点,要调配肥料运筹策略。一般而言,粳稻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即分蘖肥比习惯施肥增加10%,中期控制苗情稳长,促花肥20%、保花肥10%。

(3)病虫草害防治。麦秸全量还田旋耕稻作有利于清除田面杂草,也有助于防治“杂草稻”的发生。应根据病虫草发生动态,及时防治。

2.3 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机插稻麦秸还田后土层松浮,需要沉实土壤,防止机插倒苗、漂秧的发生。

(2)麦秸还田前期产生有机酸等有害物质,可能加剧缓苗程度,需要肥水调控,促进早发。

(3)在高产条件下,易发生倒伏,需要根据还草稻田麦秸分解前期吸氮、后期释氮的特点,调整肥料施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四军.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稻茬麦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OL].(www.doc88.com/p-579185198132.html)

双季晚稻直播栽培技术 篇3

关键词:双季晚稻,直播,栽培技术

水稻直播是轻型栽培方法之一, 早稻、单季稻直播面积占南陵县水稻种植面积80%以上, 双季晚稻直播面积近几年逐步扩大, 每年约有1 333.3 hm2。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如品种选择不对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催芽出现烧芽、除草效果不佳等, 严重制约了直播双晚的产量。现将双季晚稻直播技术总结如下。

1 精选良种及品种搭配

双季晚稻直播品种选择尤为重要, 品种选择不当, 有可能造成产量低或绝收。不能选择生长期长的品种作双晚直播稻品种, 应选择品种抗倒性好的叶片窄、株型紧凑、稻粒紧密的早稻品种, 如嘉兴8号、浙辐991、皖稻143等。

品种搭配是指早稻茬口与晚稻茬口品种的搭配。如果早熟品种与早熟品种搭配, 双季晚稻产量低;如果迟熟品种与迟熟品种搭配, 双季晚稻可能不能正常抽穗, 造成减产或绝收[1]。一般要求是:早稻如果是早熟品种, 双晚可以用迟熟品种 (即早配晚) ;早稻如果是中熟品种, 双晚可以用中熟品种, 也可用早熟品种 (即中配中) ;早稻如果是迟熟品种, 双晚就需要用早熟品种 (即晚配早) 。晚稻种子最好是头年的种子 (即头一年早稻留种) , 如果是当年生产的早稻新种子, 其成熟期一般迟4~7 d, 如果作当年晚稻种子用, 早熟品种也就变成了中熟品种、中熟品种成了迟熟品种, 品种搭配时应切记。

2 浸种催芽

由于双晚温度高, 很容易出现烧芽, 因此要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 种子先晒1~2 h, 由于夏天气温高, 切记不要在水泥地上晒, 以防止烫伤种子。然后浸种18~24 h (可加浸种剂、烯效唑等) , 如果在浸种期间出现起泡, 应立即换水, 并清洗稻种[2], 防止烂种。浸种时最好用窗纱制成的袋子, 便于沥水。如用编织袋装种子, 应将袋子扎一些小洞以利沥水。浸种完成后, 沥干水, 将种子倒出在屋内阴凉的地上 (不要放在室外, 或温度高的地方, 以防烧芽) , 摊3~5 cm厚, 在种子上面覆盖湿麻袋或其他湿物保湿, 每天翻动2~3次, 切记不见稻芽不要洒水, 1~2 d后见芽。见芽后若发现缺水, 可少量洒水, 未见芽不要洒水, 以免水多导致长芽不长根, 或发生烂芽。

3 整田播种

目前, 南陵县早稻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在收割时, 要求收割机将早稻草要切成5~8 cm, 然后用旋耕机旋翻, 做平, 开好围沟和“十”字沟, 沟深一般20 cm、宽20 cm。若田块较大, 要多开“十”字沟。淀板1 d后播种。一般下午播种较好, 播种前2 h排水。由于整田时不可能十分平整, 在播种前要排干小坑里水 (可用粪瓢从“十”字沟推向小坑, 成一小排水沟) 。一般用种75~90 kg/hm2, 皖稻143用种37.5 kg/hm2左右。播种时要预留适量芽谷, 其余全部均匀播于大田中。第2天下午, 原小坑里水已排净, 将预留的种子补播在小坑里, 这样可减少缺棵。第3~4天, 一般隔3~4 m开1道操作行, 以利施肥、打药。简便的方法是:用绳子拉一小坛、小罐或专用开沟工具, 每隔3~4 m拉1条小沟即可。

4 肥水运筹

由于直播晚稻生长期短, 主要是水稻生长前期采用“一炮轰”的方法, 将绝大部分肥料一次性施下, 以利发棵生长。还应注意穗肥的施用, 即在圆秆 (幼穗分化) 时, 根据苗情, 可用尿素37.5~75.0 kg/hm2加氯化钾37.5~75.0 kg/hm2撒施[3]。若圆秆时长势嫩绿, 不可施穗肥, 以防贪青晚熟。水分管理主要是:播种时保持湿润到2叶1心, 后灌浅水至分蘖末期, 轻搁田后, 干干湿湿到水稻成熟。

5 病虫草害防治

由于双晚直播稻生育期短, 用药次数相对较少。可根据植保部门病虫情报进行防治。直播田的杂草较难防除, 主要采取“一封、二杀、三补”。“一封”:在旋耕后, 用50%丁草胺2250 m L/hm2均匀喷雾, 第2天排水播种 (当时气温较高, 水稻种子根生长快, 很容易穿过封闭的药膜, 对双晚直播稻出芽影响较小) , 可防除大部分杂草[4]。或在播后1~2 d用30%丙草胺乳油1 500~1 800 m L/hm2, 或30%苄嘧·丙草乳油1 500 m L/hm2, 或35%苄嘧·丙草可湿性粉剂750~900 g/hm2, 或53%吡嘧·丙草可湿性粉剂750~900 g/hm2对水450 kg全田均匀喷雾进行封闭, 保持田间湿润7 d以上, 可防除大部分杂草。如果封闭较好, 到2~3叶仍不见杂草或杂草很小, 可用53%苯噻酰·苄600~900 g/hm2拌土或肥撒施, 可再次进行土壤封闭, 田间保持浅水, 可使整个水稻生长季节无草害发生。“二杀”:如果封闭较好, 就不需要。若遇雨、旱或其他情况, 杂草封闭效果不好, 在水稻2叶1心用药。防稗草为主的杂草用36%二氯·苄450~600 g/hm2 (无抗性稗草可用) 或五氟磺草胺 (稻杰) 900 m L/hm2对水450 kg全田均匀喷雾, 用药前排干水, 药后24 h上3 cm水, 保持7~10 d。防以千金子为主的杂草可用10%氰氟草酯750~900 m L/hm2对水450 kg (不可加阔叶除草剂) , 可防除大部分千金子和部分稗草, 用药前排干水, 药后24 h上3 cm水, 保持7~10 d。以莎草和阔叶草为主的杂草, 可用10%苄嘧磺隆或10%吡嘧磺隆450~900 g/hm2拌土或肥料撒施, 保水7 d左右。“三补”:是在“一封”、“二杀”后, 田间仍有一些恶性杂草发生时, 采取挑治的方法来扫除残草。这时草龄往往较大, 适用的高效又安全的除草剂较少, 用药剂量也应适当加大。防除千金子可以使用10%氰氟草酯乳油、10%精恶禾·氰氟乳油, 适当加大剂量。阔叶杂草、莎草可以选用苯达松、二甲四氯、氯氟吡氧乙酸等除草剂防除。野荸荠可以选用唑草酮或苯达松与二甲四氯混合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邹应斌.双季晚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J].湖南农业, 2009 (9) :10.

[2]刘良英, 周红华.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0) :70-73.

[3]王德正, 袁毅.双季晚稻皖粳9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1, 29 (4) :434-436.

双季晚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 篇4

1 育秧肥培育壮秧

利用水稻育秧专用肥培育壮秧, 用量为晚稻型50g/m2秧床。不同的育秧方式要采取不同的用法, 旱床育秧需用水浇透秧床, 并将育秧肥和干细土按照1:100的比例拌匀后均匀撒在秧畦, 并向秧畦洒水至有明显积水, 之后便可播种, 并用生荒干细土将种子盖住之后洒水盖草, 进行常规的秧田管理。湿润育秧要按照1:10~1:20的比例将育秧肥与干细土拌匀后撒在秧畦上之后推平播种, 尽心秧田管理。而塑盘育秧要将育秧肥与畦沟中的糊泥搅拌均匀后装入塑盘中, 或者将一半的育秧肥按上述方法装入塑盘中, 将另一半按育秧肥与干细土1:10~20的比例拌匀撒在秧畦上之后摆盘, 并将盘中糊泥刮平, 之后播种, 进行秧田管理。

2“三控”结合控蘖

2.1 化控技术

当水稻生育进程达到有效分蘖临界叶时或者苗数达到高产要求的计划穗数时, 就可以采取化控技术, 即每667m2大田喷施50kg浓度为1g/kg的水稻复合控蘖剂药液, 过3~5d后再喷施1次;或者直接喷施50kg浓度为2g/kg的水稻复合控蘖剂药液。要求喷施均匀, 并在晴天傍晚或阴天进行喷施, 如果喷后8h内遇到大雨还需进行重喷。

2.2 肥控技术

为抑制无效分蘖发生, 控制无效分蘖期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 便可利用肥控技术减少水稻前期的施肥量。但是如果前期施肥量过少的话, 又会影响水稻高产, 因此确定适当的施肥量至关重要。将部分分蘖肥后移作为粒肥或者穗肥施用, 而改变以往前期“一轰头”的施肥方法, 有利于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一般情况下, 双季晚稻可将65%~70%的氮肥在前期当做分蘖肥和基肥施用, 剩余的便可在后期当做穗肥粒肥施用。通常情况下, 穗肥占总施氮量的25%~30%, 粒肥占5%~10%, 粒肥在始穗期施用为宜, 穗肥在倒2叶露尖期施用为宜。

2.3 水控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中期晒田改善田间小气候, 促进生育转变、根系生产, 控制无效分蘖发生, 促进壮杆。必须要坚持够苗不等时, 到时不等苗的原则, 采取多次轻晒、提早晒田的方法, 而避免采取晒田过重过迟的做法。一般当双季晚稻达到计划苗数的80%~90%时或者已经移栽后15d了, 但苗数还是没有达到计划苗数的80%~90%时就要开始晒田。当晒到在田中脚不至于下陷, 田边也晒出了细小的裂痕时就需要加水进行湿润, 之后再次进行轻晒, 反复多次直至倒二叶露尖期。另外, 在晒田时还要在大的田块上开十字沟或井字沟, 做到田面排水后24h内没有积水才能保证晒田效果。

3 配套技术

3.1 稀播细管

一般情况下, 双季晚稻的播种密度要在早稻的基础上降低40%~50%, 湿润育秧常规稻50g/m2秧床左右, 杂交稻20g/m2秧床左右为宜;塑盘育秧常规稻每孔2~4粒谷粒, 杂交稻每孔1谷粒为宜;旱床育秧常规稻150g/m2秧床左右, 杂交稻50g/m2秧床左右为宜。同时要加强秧田管理, 控制水分供应, 坚持浅水勤灌。

3.2 宽行浅栽

根据土壤条件、秧苗素质、品种特性等, 确定合理的栽插密度, 一般每667m2大田晚稻保证1.7万~2.1万蔸, 常规稻每蔸2~3粒谷苗, 插足12万~14万苗, 杂交稻每蔸1~2粒谷苗, 插足8~10万苗。另外, 要增加行宽、宽行种植以改善田间的透光通风条件, 并要浅插高抛, 增加入土深度以提高移栽质量。

3.3 适肥促发

要平衡施肥, 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中等肥力田块, 双季晚稻要在每667m2腐熟500~1000kg主牛栏粪或者施1/2早稻稻草还田的基础上, 再施加化学氮素 (N) 10~12kg, P2O53~4.5kg, K2O10~12kg, 若有机肥不足, 还要适当的施加化肥。并在此基础上, 施足基肥, 早施分蘖肥。

3.4 补肥防衰

为延缓植株衰老的进程, 补充水稻养分, 在后期还需要采取施用粒肥和根外追肥的办法。一般情况下, 需要在齐穗期和乳熟期进行根外追肥, 每667m2大田可以用粒粒壮、谷粒饱、叶面宝等复合型多功能专用叶面肥喷施。也可用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50kg加0.1%硕丰481粉剂喷施。

3.5 增氧灌溉

要促进根系生长和前期分蘖, 增加土壤含氧量, 减少淹灌时间与灌水深度, 防止后期早衰。可采取湿润灌溉的方式, 每次灌水深度不超过20mm, 灌水后让其自然落干直至露天, 并静置2~3d, 等没有积水之后再次进行湿润灌溉, 反复几次, 灌浆中后期延长露田时间到3~5d。另外, 要避免过早的断水, 收获前5~7d断水为宜。

摘要: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法宝。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是促进农业大丰收的关键。通过育秧肥培育壮秧以避免无效分蘖滋生, 利用化控、肥控、水控技术构建后期高光效群体, 提高水稻成穗率, 并通过改善田间的透光通风条件, 加强肥水管理等措施, 有效防止水稻早衰, 从而提高双季稻的产量与质量。

双季栽培 篇5

全州县庙头镇宜湘河村绿色防控示范点是全州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该示范区位于全州县东北部, 距县城35 km, 距庙头镇3 km, 全州至紫岗公路从示范区经过, 宜湘河沿示范区南部从西向东流过, 示范区面积约160hm2。示范区经过2011—2012 年土地整理项目建设, 区内水泥路纵横相通, 排灌沟渠配套, 灌溉水源宜湘河清澈见底, 水质优良;周边无污染厂矿企业, 空气清新;区内土壤为潴育性潮沙泥田, 耕层深度15~20 cm, 通常地下水位1.0 m以上。该示范区从2013 年开始组织实施以来, 经过3 年建设, 全年双季水稻病虫害防治次数由原来8~10 次下降到目前的4~6 次, 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 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实施3 年来的平均产量比实施前3 年的平均产量增加了3.8%,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2013 年9 月28 日广西全区 (桂北) 晚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控现场会和2015 年7 月7 日桂林市农作物生产减量化施药技术培训会均在这里召开, 2013 年7 月16 日广西区植保总站在全州县举办全区晚稻秧田病虫害防治暨农药减量控害绿色植保技术培训班, 14 个地市及35 个县 (区) 植保站长参观了该示范现场。现将该示范区双季水稻绿色防控综合集成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1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群众绿色防控意识

每年早晚稻生产季节组织村组干部、种田大户、专业机防人员进行绿色防控知识培训2 次, 在每个村组人员集中处张贴宣传标语和开办绿色防控知识宣传栏, 在田间树立绿色防控标志牌, 提高了群众绿色防控意识。

2 推广种植抗 (耐) 病虫害品种

为了防止早稻遭受“倒春寒”和晚稻遭受“寒露风”危害, 以及便于连片收割机收割, 该示范区早晚稻主要选择生育期105~112 d的抗 (耐) 病虫害的早中熟品种种植。早稻:株两优02、株两优4024、谭两优1 号、荣优286、香优616等, 晚稻:天优华占、益优华占、H两优991、泰两优086、五优华占等。

3 春灌灭螟, 打捞菌核, 压低病虫基数

3 月初稻田进行一次耕翻, 沤田灭螟, 并将稻田浪渣打捞出来, 集中晒干烧毁。

4实行健身栽培, 提高抗病虫害能力[1,2]

4.1培育无病虫壮秧

早稻播种时间选择在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初, 宜晴天或冷尾暖头时播种, 选土质肥沃的稻田作秧田。秧田施45%复合肥225 kg/hm2作底肥, 大田用种量30.00~33.75 kg/hm2。播种时, 将400 g壮秧剂与10~15 kg细土混合后均匀撒在60 个323 孔秧盘孔底部, 灌满泥浆后抹平播种盖薄膜。4 月上旬注意通风, 上旬末至中旬即抛秧前1 周要加强通风炼苗, 晴天揭膜, 阴天揭开一半膜, 搭在竹拱上。秧龄15~18 d抛秧。

晚稻播种时间选择在6 月下旬末至7 月上旬初, 秧田施45%复合肥225 kg/hm2, 大田用种量18.75~22.50 kg/hm2, 种子露白时根据秧龄长短每1 kg谷种拌多效唑4~6 g, 秧龄12~15 d抛秧, 抛秧前2~3 d用药防治病虫害1 次。

4.2 适当稀植

早稻手工点抛或机插秧, 种植规格16~18 cm×26~28 cm, 抛21 万~22.5 万蔸/hm2。适当稀植, 可改善田间通风透气条件, 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

4.3 合理施肥, 配方施肥, 精准施肥

经过全州县庙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多年配方施肥试验, 早稻早中熟品种目标产量6 750~7 500 kg/hm2, 需施氮肥 (N) 127.5 ~135.0 kg/hm2、 磷肥 (P2O5) 45 kg/hm2、 钾肥 (K2O) 112.5~120.0 kg/hm2较为适宜, 即施45%复合肥30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底肥, 抛秧后10~12 d施尿素105~120 kg/hm2、氯化钾105~120 kg/hm2, 后期视叶色酌情施肥, 施尿素22.5~37.5 kg/hm2、氯化钾22.5~37.5 kg/hm2。

晚稻早中熟品种目标产量6 750~7 500 kg/hm2需施氮肥 (N) 135.0~142.5 kg/hm2、 磷肥 (P2O5) 45 kg/hm2、 钾肥 (K2O) 135~142.5 kg/hm2, 即施45%复合肥30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底肥, 抛秧后8~10 d施尿素120~135 kg/hm2、氯化钾135~150 kg/hm2, 后期看叶色施肥, 施尿素22.5~37.5 kg/hm2、氯化钾22.5~37.5 kg/hm2。

在指导生产实践中, 农民的田地面积与实际面积有出入, 施肥量应适当调整。分蘖期施肥后10~15 d以叶绿带点嫩为宜。若叶色浓绿、叶大而长起披叶, 说明氮肥过量, 应加强排水晾晒田工作;若叶色老绿不转嫩, 说明氮肥不足, 可酌情补施肥料。大胎至抽穗期以叶色绿色青翠、剑叶长度为倒2 叶长度65%~70%为宜。若叶色浓绿、剑叶长度为倒2叶长度70%以上, 说明氮肥过量;若叶色绿色带点淡黄、剑叶长度为倒2 叶长度65%以下, 说明氮肥不足。

为了提高晚稻大胎至抽穗期间的抗寒能力, 选取802广增素300 g/hm2, 用高度酒溶解后对水750~900 kg/hm2喷洒叶面, 可明显减少穗包颈, 提高结实率。

4.4 科学管水

抛秧后1 周保持1 cm左右水层立苗, 2~3 周保持1.5~2.5cm水层浅水分蘖, 4 周或苗数达到270 万~300 万株/hm2到5 周或幼穗1.0~1.5 cm含小胎期间进行排水露晒田, 6 周到抽穗前1 周灌2 cm左右浅水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 抽穗前后到乳黄熟期保持浅水灌溉, 晚稻抽穗前后如遇低温应保持3~3.5 cm水层保温, 乳黄熟期到黄熟期期间以湿润灌溉为主。

5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誘杀成虫, 降低害虫基数

示范区安装太阳能灯35 盏, 普通频振式杀虫灯120盏, 3 个片区安排3 人专门负责清理高压网上残虫和接虫袋内死虫的处理。此外, 在发蛾始期使用昆虫性诱剂诱杀成虫, 辅以释放赤眼蜂造成螟卵不能孵化等措施, 极大地降低了病虫基数, 减少了幼虫危害。

6 把握防治关键时期, 精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 保护田园生态环境

示范区历年来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瘟病“三虫两病”[3]。

防治二化螟宜在1~2 龄蚁螟盛孵期、大田叶鞘枯鞘率达到3%以上时用药最佳。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 150~225 m L/hm2或8 000 U苏云金杆菌1 500~2 250m L/hm2或15%阿维·毒死蜱1 500~2 250 m L//hm2等进行有效防治。

防治纵卷叶虫宜在1~2 龄幼虫高峰期、分蘖期每百丛有幼虫50 头、孕抽穗期有幼虫30 头以上时用药最佳。可选用施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 L/hm2, 或40% 毒死蜱1 500m L/hm2, 或8 000 U苏云金杆菌1 500 m L/hm2等进行有效防治。

防治稻飞虱宜在1~2 龄若虫盛发期、分蘖期每丛有10头、孕抽穗期每丛有5 头以上时用药最佳。可选用施25%吡蚜酮150 g/hm2, 或40%噻嗪酮450 g/hm2, 或80%烯啶·吡蚜酮1 500 m L/hm2等进行防治。

防治纹枯病宜在分蘖末期、始发病期病丛率达到10%以上时喷施第1 次药, 孕穗至抽穗发病加重期, 再喷药1~2次。可选用30%己唑醇300 g/hm2, 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0 g/hm2, 或24% 井冈霉素水剂 ( 菌刀) 1 000 ~1 500 倍液等进行防治[4,5]。

防治稻瘟病宜在大田发现急性型病斑或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进行防治, 抗病性较差品种应重点在大胎破口期和齐穗期防病2次。可选用75%三环唑150 g/hm2或2%加收米1 200 m L/hm2, 或20%稻瘟酰胺1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示范区严格按照化防指标进行防治, 未达指标不用药;可挑治不普治, 可兼治不专治;合理混用、轮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田间调查, 把握防治关键时期, 合理配方用药。

7成立一支专业机防队伍, 开展统防统治, 提高了防控效果

示范区成立了一支10 人组成的机防专业队伍, 每年对专业队员进行2~3 次专业培训, 在防治关键时期, 组织专业队员为缺乏劳力农户开展有偿统防统治服务, 提高了机防效率, 提高了病虫害防控效果[6]。

8 建设农业生产资料废弃物回收池

示范区建设了12 座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池, 集中收集农业生产中废弃的秧盘、尼龙薄膜、农药瓶、农药包装袋等, 集中处理。同时, 每年组织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及保洁员进行2 次大规模清洁田园活动, 清洁了田园, 也助推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深入开展。

摘要:介绍双季水稻绿色防控综合集成栽培技术, 以期为促进水稻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季水稻,绿色防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苏宝林.水稻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1:43-95.

[2]黄桂英.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探讨[J].大科技, 2015 (27) :201-202.

[3]杨升.探讨绿色水稻的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 2015 (6) :15.

[4]李康活, 黄庆.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试验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 1997 (3) :2-5.

[5]朱德峰, 陈惠哲, 徐一成, 等.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 2013 (4) :1-4.

双季栽培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超级稻Y两优1号。供试肥料:河池产尿素(N 46%)、加拿大钾肥(K 60%)、三元复合肥(15-15-15)、碳酸氢铵(N 17.1%)、过磷酸钙(P 12%)。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玉林市福绵管理区主产粮区樟木镇中村的中等肥力、排灌方便的轻壤土田块进行。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组:施纯N 195 kg/hm2,采用“631”丰产工程栽培技术;对照组(CK):施纯N 195 kg/hm2,采用常规栽培技术。2组处理具体施肥方法见表1。试验田总面积667 m2,分为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33 m2,中间设田埂分开。在抛秧前每小区四周开通环田沟,小区田埂用农膜包埂,以防肥水串灌。小区内设一条30 cm宽的丰产排灌水沟[4,5]。

1.3 试验过程

2010年7月17日播种,8月2日抛秧,试验田在抛秧前为两犁两耙,小区筑埂后施基肥,并耙平。抛栽24万蔸/hm2左右。当有效苗数达80%左右时,开始排水晒田控苗。孕穗保湿,干湿交替至成熟。

(kg/hm2)

注:穗肥处理组、对照组(CK)分别于9月10、25日施用。

2 结果与分析

从禾苗长势看,前期禾苗“631”丰产工程栽培试验比常规栽培试验差,后期“631”丰产工程栽培试验禾苗较绿,长势好。分蘖率和成穗率以“631”丰产工程栽培试验比常规栽培试验高,常规栽培试验无效分蘖数较多。

由表2可知,处理组株高111 cm,有效穗数316.2万穗/hm2,穗长24.1 cm,每穗实粒数112.7粒,千粒重25.8 g,理论产量9 193.5 kg/hm2,实际单产9 153 kg/hm2,分别比CK株高矮6 cm,有效穗数多22.5万穗/hm2,每穗穗长0.8 cm,平均每穗实粒数多10.8粒,千粒重重0.5 g,理论单产高1 621.5 kg/hm2,实际单产高1 566 kg/hm2ㄢ

3 结论

试验表明,采用“631”丰产工程栽培技术栽培水稻,其单位面积产量比采用常规栽培技术高,水稻性状好,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可以为进一步推广应用“631”丰产工程栽培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 李和瑞.无公害水稻栽培配套技术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77.

[2]李丁涛, 李现通.有机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82, 85.

[3]刘开顺.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 2010 (3) :28-29.

[4]李文雄.益智乡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探索[J].云南农业, 2010 (8) :33-34.

双季栽培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赫山区兰溪镇一农户的责任田中进行;试验田土壤为当地中等肥力水平的典型土壤红黄泥。试验前, 取试验地耕层混合样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分别为有机质37.9 g/kg、碱解氮171.0 mg/kg、有效磷24.3 mg/kg、速效钾87.0mg/kg、缓效钾191.0 mg/kg, p H值5.8。采用钢架大棚育秧, 机插栽培。供试品种为杂交稻陵两优268、株两优819和常规稻中早39。

1.2 试验设计

采用对比试验, 共设1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均设5个播期处理:3月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4月19日同期机插, 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00 m2。

1.3 试验方法

选用58.0 cm×22.0 cm×2.5 cm (长×宽×高) 的机插专用育秧盘, 采用本丘秧田泥土育秧, 4月19日机插, 株行距25 cm×10 cm。栽插后大田管理同赫山区一般高产栽培措施[3,4,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早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 随着秧龄期的延长, 3个品种的秧苗逐渐增高, 叶龄增大, 茎基增宽, 白根数增多, 百株地上部分鲜重增加, 这表明秧龄期过短, 将影响秧苗地上部分的生长, 导致秧苗弱小不健壮。

2.2 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早稻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2可知, 陵两优268于3月10日播种的大田生育期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分别短2、4、6、8 d;株两优819于3月10日播种的大田生育期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分别短1、2、3、4 d;中早39于3月10日播种的大田生育期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分别短1、2、3、4 d。这表明, 短秧龄处理大田生育期长, 长秧龄处理大田生育期短。而大田生育期的缩短, 将影响植株生物量的积累, 导致产量降低。因此, 适宜的秧龄期是保障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6]。

2.3 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早稻植株分蘖能力的影响

由表3可知, 3个不同品种随着秧龄的延长, 最高苗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田间最高苗数以秧龄为20 d的最多, 而秧龄为40 d的最少, 这表明秧龄越短, 秧苗的分蘖能力越强。

2.4 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早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2.4.1 有效穗数。

由表4可知, 陵两优268秧龄为35 d的有效穗数最多, 秧龄为20 d的有效穗数最少;株两优819秧龄为30 d的植株有效穗数最多, 秧龄为20 d的植株有效穗数最少;中早39秧龄为35 d的植株有效穗数最多, 秧龄为20 d的植株有效穗数最少。

2.4.2 穗总粒数。

由表4可知, 穗总粒数随秧龄的增加而增加。陵两优268于3月10日播种的平均穗总粒数分别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多0.7、1.7、1.8、3.3粒, 株两优819于3月10日播种的平均穗总粒数分别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多0.6、1.1、2.0、7.0粒, 中早39于3月10日播种的平均穗总粒数分别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多2.4、3.1、3.7、4.8粒。

2.4.3 结实率。

由表4可知, 同一品种的5个不同播种期的结实率趋势不明显。其中陵两优268的结实率以3月10日播种的最低, 3月15日播种的最高;株两优819以3月10日播种的最低, 3月20日播种的最高;中早39以3月30日播种的最低, 3月10日播种的最高。

2.4.4 千粒重和产量。

由表4可知, 同一品种5个不同播种期的千粒重变化不大。不同秧龄处理间的产量均有差异, 陵两优268于3月15日播种的折合产量最高, 为8 420 kg/hm2, 3月10日播种的最低, 产量为7 900 kg/hm2;株两优819于3月20日播种的最高, 产量为8 090 kg/hm2, 3月30日播种的最低, 产量为7 440 kg/hm2;中早39于3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 产量为7 990 kg/hm2, 3月30日播种的最低, 产量为7 320 kg/h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秧龄对机插双季早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期、产量等均有一定影响, 在该试验条件下, 作为双季机栽早稻, 陵两优268、中早39以3月15日播种为宜;株两优819以3月20日播种为宜[7,8]。

摘要:以杂交稻陵两优268、株两优819和常规稻中早39为供试材料, 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 在该试验条件下, 作为双季机栽早稻, 陵两优268、中早39以3月15日播种为宜;株两优819以3月20日播种为宜。

关键词:双季早稻,不同播种期,机插栽培

参考文献

[1]张洪程.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装备, 2004 (10) :52-54.

[2]张国良, 周青, 韩国路, 等.三种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05 (1) :19-20.

[3]韩正光, 韩国华, 于秀梅.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其成穗规律研究[J].上海农业科学, 2003 (5) :24-25.

[4]朱金良, 祝增荣, 冯金祥.水稻播种和移栽期对本地越冬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 2011 (2) :329-334.

[5]姚义, 张洪程, 霍中洋, 等.播种期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09 (6) :97-99.

[6]闻章辉.直播水稻的播种期与播种量对产量和穗粒结构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6) :50-52.

[7]陈林, 王芬, 费永成, 等.播期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0) :18448-18450.

双季栽培 篇8

宜选择苗期耐寒性、感温性强, 对稻瘟病抗性强, 生育期在110d左右的品种, 如中嘉早17、嘉早311、株两优819等, 注意早稻和晚稻品种合理搭配, 其中赣中北地区两季生育期控制在225天以内, 赣南地区两季生育期控制在230天以内。

2 育秧

2.1 播前准备

2.1.1 育秧盘准备

提倡使用窄行距插秧机, 每667m2大田应备长宽为58cm×21.5cm的育秧盘38张左右。

2.1.2 种子用量及准备

每667m2大田准备杂交稻种子2.5~2.7kg或常规稻种子4.0kg左右, 千粒重大的水稻品种 (组合) 应适当增加用种量。

播前晒种1d~2d后进行种子处理, 用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 (即2ml兑水5kg, 浸种4~5kg) 浸种12小时后常温催芽, 待种子露白后播种;或播种前, 用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制剂用量) 按600ml/100kg~900ml/100kg种子包衣后播种, 防治秧苗期病虫害。

2.1.3 秧板准备

提倡集中育秧, 选择地势平坦、灌溉便利、集中连片, 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 按秧田与大田比1∶ (80~100) 留足秧田。播种前10d~15d精做秧板, 秧板宽1.4m~1.5m, 秧沟宽0.3m~0.4m, 秧沟深0.15m, 做到板面平整光滑, 田块高低差不超过1.0cm, 秧板做好后晾晒5d, 使秧板沉实。

2.1.4 营养土准备

提倡基质育秧。使用商品化的水稻专用育秧基质, 应按产品说明进行使用。如果已配备了水稻育秧所需肥料和生长调节剂的育秧基质, 使用时建议不添加其他材料, 如壮秧剂等, 以免产生秧苗生长障碍。

如采用旱地土育秧。应选择p H值在4.5~6.5、杂草及病菌少的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田土等做营养土。选择晴好天气, 在土堆水分适宜时 (含水率10%~15%, 细土手捏成团, 落地即散) 进行过筛, 使土壤粒径在5mm以下, 粒径在2~4mm的床土占总重量的60%以上, 并按标准秧盘 (58cm×21.5cm) 每盘3.5kg备足细土作床土, 每100kg床土均匀拌入200~350g复合肥及250g壮秧剂;另外按标准秧盘 (58cm×21.5cm) 每盘备未经培肥及添加壮秧剂的细土0.8kg作为盖种土。早稻育秧床土必须进行消毒, 可在播种前7d, 每1000kg床土用40~60g敌克松100倍液喷洒床土, 然后进行闷堆;也可在播种后盖膜前, 用500倍敌克松液喷施 (底土每10m2用50kg药液, 覆盖土每100kg用20kg药液喷浇) 。对于土壤p H值大于6.5的秧田, 应在播种前20d用硫磺粉进行调酸, 使土壤p H介于4.5~6.5之间。

如利用泥浆育秧, 可在播种前1~2d, 往畦沟里撒施三元复合肥并与畦沟里的泥浆反复搅拌进行培肥, 一般每667m2秧田用40kg。也可在播种摆盘前直接往制作好的秧板上加复合肥及壮秧剂, 一般每平方米用复合肥及壮秧剂90g和120g。

2.2 播种

2.2.1 播种期

赣南以3月10日~3月15日为宜, 赣中北以3月15日~3月20日为宜, 以插秧机3d工作面积为一个批次分批播种。

2.2.2 补水保墒

播种前一天, 秧田灌平沟水, 待秧板充分吸湿后迅速排干水, 亦可在播种前直接用喷壶洒水, 要求播种时土壤含水率达85%~90%。

2.2.3 匀铺床土、精细播种和盖土

均匀铺撒准备好的床土, 床土厚度在2.0cm左右, 厚薄均匀, 土面平整;根据湿谷重量和育秧盘数精确计算每盘播种量, 播种时要做到分次细播, 力求均匀;播种后均匀撒盖籽土, 覆土厚度为0.3cm~0.5cm。

有条件的地方, 可采用机械铺床土、播种和盖土流水线作业, 提高播种质量。

2.2.4 平铺摆盘

将播种后的秧盘平铺上秧板, 每块秧板横排两行, 依次摆放, 紧密整齐, 盘与盘的飞边重叠排放, 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

2.2.5 搭棚覆膜

提倡采用大型钢结构拱棚进行集中育秧。播种前将拱棚搭好并盖好膜, 播种后四周封盖严实, 以利保温保湿促齐苗, 膜内温度保持在25~30℃之间, 防止烂秧和烧苗, 二叶一心期以后开始适时揭膜炼苗。

2.3 水分管理

播后保持床土湿润不发白, 晴好天气灌满沟水, 阴雨天气排干水, 施肥、打药时灌平沟水。揭膜前补1次足水, 移栽前2d~3d排干水, 控湿炼苗。

2.4 肥料管理

机插秧苗一般不需要施肥, 但特殊情况下可酌情施送嫁肥。对于叶色褪淡的秧苗, 可在移栽前3d~5d施一次送嫁肥, 每667m2用尿素4~5kg对水500kg于傍晚洒施, 施后洒清水进行洗苗以防伤苗。

2.5 病虫防治

苗期重点防治立枯病。若秧苗发生立枯病, 可用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秧苗移栽前2~3天打“送嫁药”, 即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ml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g, 对水30g叶面喷雾, 预防一代二化螟和稻叶瘟。

3 机械栽插

3.1 壮秧指标

秧龄18d~23d, 苗高13cm~18cm, 叶龄3.1~4.1叶, 单株白根数9条以上, 根系盘结好, 叶挺色绿, 提起不散, 不断裂。

3.2 耕翻整地要求

前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耕翻晒垡。旋耕后上水耙田整地, 达到田平、泥熟、无残渣, 田内高低不超过3cm。待泥浆沉实后插秧, 砂质土需沉实1d左右, 壤土需沉实2d左右, 黏土需沉实3d左右, 达到沉淀不板结, 插秧时不陷机不雍泥, 泥脚深度不大于30cm, 水层深度1~3cm。

3.3 插秧机选择

选择行距为25cm质量合格的高速乘座式插秧机。

3.4 基本苗确定

栽插行距25cm, 株距13cm左右, 每667m2栽2.0万穴左右, 杂交稻每穴栽3苗~4苗, 每667m2栽6万~8万基本苗;常规稻每穴栽5苗~6苗, 每667m2栽10万~12万基本苗。

3.5 机插质量

要求机插后秧苗不漂、不倒, 栽插深度1.5cm~2cm, 伤秧率小于4%、漏插率小于5%、相对均匀度合格率大于85%、漂秧率小于3%。对于连续缺穴3穴以上以及机械无法作业的区域, 应及时进行人工补苗。

4 栽后管理

4.1 水浆管理

机插结束后浅水护苗, 活棵后露田2d~3d, 以后浅水勤灌促早发, 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苗80%时开始分次轻搁, 达到田中不陷脚, 叶色褪淡, 叶片挺起为止。搁田复水后, 保持干干湿湿, 干湿交替, 在孕穗及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 齐穗后干湿交替, 收割前5~7d断水。

4.2 肥料运筹

4.2.1 施肥原则

氮、磷、钾配合施用。早施分蘖肥, 稳施拔节孕穗肥, 后期看苗补施穗肥。氮肥基肥、蘖肥、穗肥的比例以5∶2∶3为宜, 磷肥全部作基肥, 钾肥按基肥:穗肥为7∶3施用。分蘖肥在机插后5~7d施用, 穗肥在倒二叶抽出期施用。

4.2.2 施肥总量

施纯氮10kg~12kg/667m2, 磷 (P2O5) 5kg~6kg/667m2, 钾 (K2O) 8kg~10kg/667m2;冬季种植紫云英的早稻田块应根据紫云英的还田量适当减少氮、钾肥的施用量。

4.2.3 施肥方法

基肥每667m2大田施用45%三元复合肥40kg;有条件的地区可每667m2施农家肥1000kg加45%复合肥30kg作基肥。

分蘖肥一般在栽后5d~7d施用, 结合化学除草每667m2施尿素4~5kg。

穗肥在倒二叶抽出期施用, 根据叶色施用, 对于叶色褪淡的早稻田, 每667m2施尿素4kg~5kg, 氯化钾5kg, 对于叶色褪淡不明显和叶色较深的稻田, 可酌情减量施用或不施用穗肥。

4.3 病虫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加强预测预报,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栽前打“送嫁药”, 预防大田二化螟和稻瘟病, 或苗期防治二化螟和稻瘟病;分蘖期防治纹枯病, 预防稻瘟病;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 主防纹枯病、稻瘟病、二代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 注意防治稻飞虱。

二化螟可亩用40%毒死蜱乳油100ml, 或20%三唑磷乳油200ml, 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80ml, 或1.8%阿维菌素乳油75ml, 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ml, 10%阿维·氟酰胺 (稻腾) 30ml, 对水50kg喷雾防治;稻瘟病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g, 或40%稻瘟灵乳油50ml喷雾防治。在水稻分蘖盛期, 当纹枯病丛发病率达5%~10%, 亩用3.5%井冈·已唑醇乳油70~100ml, 或5%己唑醇乳油60ml, 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ml对水50kg喷雾。6月上、中旬, 以主治纹枯病和二代稻纵卷叶螟, 兼治稻瘟病、二化螟和稻飞虱, 开展统防统治。对于稻纵卷叶螟, 可亩用16%阿维·杀螟松乳油60~80ml, 或3.2%阿维·氟铃脲EC100ml, 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ml对水50kg喷雾, 同时兼治二化螟;稻飞虱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 或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克, 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克, 或25%扑虱灵粉剂30克, 或20%异丙威乳油175毫升, 或10%烯啶虫胺水剂30毫升;或80%敌敌畏乳油120毫升对水50kg喷雾。

稻田除草方面, 应根据稻田杂草类型, 在移栽后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一般在机插后7~10天, 亩用53%苯噻·苄可湿性粉剂60~80g或50%异丙·丁·苄可湿性粉剂60~80g或30%丙·苄可湿性粉剂120g混合化肥或拌细土撒施防治杂草, 施药后保持3~5cm水层5天。

5 收获

在水稻成熟度为85%~90%时及时收获。为了减少机收损失, 应选择性能优良的国产或进口收割机在叶面无露水或水珠时以中低档位进行作业, 留茬高度在10cm左右。

摘要:文章结合江西地区气候、地理条件, 就双季早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可为提高水稻产量, 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上一篇: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下一篇:单片机技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