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的几何学(精选9篇)
艺术作品中的几何学 篇1
摘要:汉字不仅是记录时代语言的符号, 也成为了每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在平面设计领域, 众多平面设计师都对中国的汉字充满了热情。汉字的“象形”特征在视觉上使文字与图像紧密联系起来, 是一门点、线、面结合的综合艺术。这种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具备了几何特征的基本元素, 也遵循了几何造型特征的基本规律。在海报设计中, 通过对汉字点、线、面的巧妙变形, 可以使字体图形化的特征更为突显, 同时也可使海报更加充满形式美和趣味性。
关键词:造型语言,汉字,几何,海报
一、独特的汉字艺术
文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和演化, 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在东方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汉字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 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汉字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是其它文字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说到独特的汉字艺术, 就不能不谈到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汉字艺术中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书法艺术体现了独特的优雅意境, 是独具中国气质的艺术语言, 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与西方的字母文字只用来记录实事相比较, 中国的书法艺术更讲究在方寸之间传递人的性情特征, 这也是一门艺术语言的内在精神。这种“传情达意”的艺术特征也是人对艺术的最高理想追求。汉字与其它流传下来的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同时具备了实用和审美两种功能, 不仅仅是单一记录语言的符号, 也从中衍生出了许多艺术特质,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祖先在创立文字时所具有的审美意识, 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征也为汉字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启示作用。
从汉字出现到今天, 汉字不仅是记录时代语言的符号, 也成为了每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在平面设计这一专业领域, 汉字设计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众多平面设计师都对中国的汉字充满了无限热情, 其中以日本的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为代表。他在《中国与汉字》这篇文章中曾说道:“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以视觉设计和沟通为工作的设计师来说, 在我们的作品表现中是不能将文字这个条件去掉的。”他认为一个社会的属性必须回归到它所依附的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去, 没有了文字的作品就很难对它的社会属性进行判断, 从而只能成为作者自我认同的世界。文字与之相比则截然不同, 它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语言, 也可以成为设计的对象, 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在汉字的艺术特征中, 象形性成为汉字的一大特色, 这一点具体反映在杉浦康平的作品中。他认为汉字是对某种物象在某种程度上的抽象化和象征化, 是由线与点复合而成的, 仅仅一个汉字的外部形象构成就能激发出人的无限想象力。汉字具备图形与语言两种性格,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汉字艺术的特征——从形到意
汉字的“象形”特征是现在所留传下来文字中最为直观的, 也是新一代表意方式的重要特征, 在视觉上将文字与图像紧密联系起来, 在会意的基础上使之视觉化, 更具有取其意不取其形的典型特征。“象形”是一种对具体物象描绘、临摹的方式, “会意”是在具象的基础上加以自我意识的抽象, 二者相辅相成, 彼此激荡互动, 这也使汉字在漫长的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谱下悠久的篇章。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是中国汉字立足的基础, 这与中国的审美哲学具有一致性。从汉字的外部构成形状可以发现汉字的基点是方形, 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融合后它又可以成为圆形, 这种在方寸之间能做到圆通无碍的特征也充分体现了汉字的精髓与奥妙。从汉字的书写方式中我们也不难看出, 它的外在形象是直线与曲线的兼容, 是一种表现民族性格特质的方式, 也是对自身人生格局的抒写。古语云“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 这句话的意蕴精神充分体现在汉字的书法艺术中。“规”代表的是圆, “矩”代表的是方;“规”是曲线, “矩”则是直线, 直线的性格特征是刚毅耿直, 曲线则是婉转柔绵, 这种性格特征集中体现了东方文化的价值, 既要学习直线的方正, 又要学习曲线的婉转;既要学习“方”的端正, 又要学习“圆”的包容。这种书写精神也一直存在于汉字的书法艺术之中。
三、汉字的几何构成
(一) 汉字中的点与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从这一方面就直观地反映了汉字不论是从形还是从意上来看, 都与图像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视觉基础上它是一门点、线、面结合的综合艺术。从早期的汉字艺术形式——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金文中, 我们可以看出文字的象形特征非常明显, 这是文字图形化的最早反映。比如在金文中, 太阳是一个圆圈中心加一个圆点, 而月亮类似于一个半圆加一竖点。这种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具备了几何造型特征的基本元素, 也遵循了几何造型特征的基本规律。
在汉字的演进过程中, 文字的典型特征从视觉上来看是它那交错纵横的线条, 特别是当人们第一次发现那些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时, 首先一定是被那些神秘的线条所吸引。秦始皇在公元221年第一次统一了文字, 由此开启了字体变革的新纪元, 其中篆书的出现在保留甲骨文象形特征的基础上删繁就简, 而小篆又在大篆的基础上衍生出来, 使之更加简洁规范。小篆字体十分优美婉转, 线与线的组合灵动曼妙, 以线带点的特质形式奇古, 一直被书法家所青睐, 随意添加曲折的方式也在印章艺术中一直被采用。从外部线条可以看出, 小篆是纯粹的线的艺术, 为了使字体更加趋向于线条的形态, 小篆在线条的外观上也对其进行拉长使之更加优美, 同时汉字的点也被刻意拉长。这也是一种使字体从视觉上更为统一化、整体化、风格化的表现方式。
篆书是极具曲线力量的字体形态, 楷书的直线特征则展现了气势雄厚的一面, 隶书字体形态犹如少女的身姿, 十分美丽, 特别是“一波三折”的字体特征呈现出字体曲折蜿蜒的一面。汉字中点与线的复合造型是几何造型语言的基本形态,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构成, 能够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 这也是日本著名的汉字设计家杉浦康平所认同的。而对于汉字设计家白木彰而言, 汉字的灵魂一直是形与色元素的搭配组合, 他设计的一系列以字体为主题的海报中, 擅于在纯粹的几何形式中寻找单一笔画之间的形式变化, 比如用纯粹的几何形去形构汉字的一笔一划。在“卒”字这张海报作品中, “卒”字从整体外形上看是几个矩形按照字体的书写形态进行的纵横交错的排列, 矩形中黑细的线条打破了矩形实体的沉闷感, 使整体感觉更具有形式美感, 而细节上横竖点撇的归置, 也被白木彰安排得井然有序, 形成矩形的转折与连接, 使整个字看上去堂堂正正的同时也具有细节美感, 这也集中体现了几何造型语言中点、线、面的造型特征, 与汉字几何造型的基本规律具有一致性, 同时将楷书意蕴壮美的精神内涵也传达了出来。
日本平面设计师白木彰在为爱知县艺术大学设计的系列招贴中, 通过对汉字字体构成形态的巧妙变形, 使字体图形化的特征更为突显, 其中一张以“美”字作为设计的重点, 将“美”字分为“羊”和“大”两个部分进行设计,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 将甲骨文蜿蜒曲折的设计特质运用到这个设计当中, 字体中的部分笔画用纯粹的几何线条代替, 从而使线条具有纯粹美感;将“大”字与甲骨文构成形态进行结合, 给人以夸张变形的感受。背景运用多种色块更为突显“美”字的字体形态, 色彩与线条的拼撞互补形成了一种马赛克的视觉体验, 这一系列的作品都具有线形交错的图形风格化特征。从视觉效果来看, 这样的设计意图更加明确、直观, 这也许就是设计师心中所谓的现代版的甲骨文吧!
(二) 汉字中的块面结构
汉字具有独秀于世的艺术表现力, 汉字的字形整体是方形, 这种方块字形是汉字所独有的, 这也与世界上其他众多文字形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杉浦康平也说:“汉字的根基、文字构成法的根基确实是方形。”方形的汉字与几何矩形的形状特征相似, 都是在一定面积的空间里做文章。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非常擅长在这“方寸之间”有所为, 他设计的海报多由笔画形状衍生出的几何造型元素——点、线、撇、捺、勾来构成整体的画面。而他遵循的“永字八法”的书法艺术方式也使他的设计风格在平面设计领域独树一帜。“永字八法”讲究多变的形式笔画, 在田中一光创作的海报作品——“文字的想象力”中, 作品的构想就是来源于中国书法的“永字八法”。汉字的这种块面结构是以“天圆地方”为基本构成形式的, 古人认为天为圆, 地为方, 而大地是静默不动的, 不是旋转的, 这就是所谓的天动说。方形的大地表示文字的造型, 中间的圆则表示文字的灵魂。
白木彰众多作品中无不体现出这种块面的结构。在“乐”字这个海报作品中, 字的整体构形是方形的“乐”, 字的所有笔画在几何形的组成中显得有趣和充实。在这张生动的作品中, 圆形、圆圈、矩形、角形之间相得益彰, 大大丰富了“乐”字本身的趣味性, 使“乐”字本身释义中所体现的欢快性跃然纸上。白木彰汉字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几何感常会让人联想起拼图与七巧板, 比如在“人”字这张作品中, 白木彰先生为对象进行了汉字的“人”字的再创造, 这些几何的形和些许带些嘲讽意味的用色, 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近代感的拼图。可以说这张作品是奇妙的、纯几何的, 看似是与“人”形为线条的构成, 其实更是块与面的综合构成, 有点像七巧板式的拼图, 充满了几何的趣味性。
四、结语
海报艺术中的造型语言就像一个婴儿, 必然有承载它自身的母体, 而这个母体就是它本民族的文化。在艺术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老话,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名话深刻地强调民族的差异性, 并且对这种民族的差异性是积极认可的, 最后将这种差异化归于丰富多彩的世界大同之中。也就是说, 只有生于自身文化的东西才是自然而真实的, 才是有生命活力的, 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几何式的造型语言, 无论多么现代和离奇, 只要你具备一双慧眼, 你就能看破形式的表象, 从而寻找出它的根源。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哲学思潮都对这种几何式的简约的造型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老一辈的设计家还是年轻的一代, 他们都尊重传统并从中获益, 从而提炼出了自己民族的设计语言。
参考文献
[1][日]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日]杉浦康平.文字的力与美[M].庄伯和译.台北:雄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1.
[3][日]白木彰.白木彰平面设计作品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3.
艺术作品中的几何学 篇2
《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教学反思
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合作学习中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作用,就得给予他们机会并注意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艺术作品中的动物》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课,属于“欣赏·评述”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任务之一是将书中的艺术作品按表现形式进行分类,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但是只要学生认真读书,就会从书中标注的文字中找到答案。我引导组长要让每个组员都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在巡视中,有的小组爱说的学生总是抢着说,不爱说的学生一言不发。于是我建议组长先让不爱说的学生发表意见,避免爱说的学生把答案都说了,不爱说的学生没有表现的机会,越来越缺少自信。通过汇报果然如我所料,多数组的学生都没有正确分类,仅有个别组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对于这样的小组我在表扬的同时号召其他组向他们学习。但是课后反思,我觉得还应该让表现优秀的小组汇报一下他们小组每个人是怎样表现的,以点带面,提高其他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又一任务是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作品共同探究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所用材料。他们在选择作品时就出现了争议,我告诉他们要做到少数服从多数。研究中个别小组存在有的学生观察得比较细致,有的学生信口胡说的现象。尽管汇报时他们选派的代表用出色的发言为小组赢得了加分,但是总结时我应该趁机教育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多向本组表现突出的学生学习,以点带面,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进取心。这是课后反省我意识到的不足,也是今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一定不能错失的良好教育时机。
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美 篇3
创作, 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表现什么。有人习惯于喜欢什么就画什么, 看见什么就画什么, 既反映不出生活的本质, 也看不出作者的主张, 他的任务只是记录了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而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并不都是美的。艺术不是对大自然的简单描摹, 而是大胆创新。否则花鸟画容易画成花草鱼虫的标本图, 缺乏生动而又死板, 山水画容易画成枯燥的导游图。这种简单照搬, 使作品缺乏美感, 失去了思维的作用。所以画家要强调感觉的重要性。既然画家要把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那么他的创作构思就应该有目的性, 对待生活的素材也应该有选择性。艺术创作的内容, 不单是描写题材, 更重要的是选择题材, 处理题材时所反映的审美趣味, 观点, 判断和感情。鲁迅先生精辟地指出:“美术家的创作, 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 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文如其人, 画品及人品的说法, 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在齐白石的画里,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笔耕砚种”, 形成了五光十色的客观物象。他带着农民的眼光看自然, 赞美春华秋实, 作品非常生动, 朴实而唯美。如云南画家赵力中的大型历史题材《1944·中国远征军》表现了中国远征军抗日的悲壮历史, 人物表现得壮美而具有时代感, 使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 感觉到了那个年代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血与火的拼搏, 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 尤其细节的壮美, 使我们感受到历史与我们一脉相承, 息息相关。
创作所需要的形象不仅仅是眼睛能看到的, 还有想到的, 想到的是以看到的为基础的想象活动, 而想象对记忆中的材料起到组合和支配的作用, 这就是画家对物象对题材的认识和飞跃, 否过程, 不满意和满意的心情总是交替地反复出现的。每一幅作品都经过反复易稿, 不断思索、认识、表现、再认识、再表现, 每一次草图便是经历一次对认识的检验。自然美与艺术美中间有一定的距离,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 是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在创作实践中, 认识的过程可能很长, 也可能有几次反复。齐白石为了画出活的自然美, 费了近三四十年的功夫, 练眼, 练心又练手, 反复揣摩, 几十年如一日。就这样观察, 感受, 思考, 画了再改, 改了再画, “画虾数十年, 始得其神”。到了晚年, 齐白石能用寥寥数笔就把脑子里的生动形象定于纸上。作品美感使人赏心悦目, 这种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使艺术美达到最后的完成。“巧夺天工”处, 铸成了艺术美。例如画家赵力中先生的油画作品《1944·中国远征军》, 创作过程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物和背景, 远征军抗战用的武器装备是经过反复推敲画成的。几经反复易稿, 深入了解历史, 大胆再现悲壮历史。在这幅作品面前, 观众都不能不佩服他作品中表现的这种大气和壮美, 这种全景展现历史的大手笔, 这种驾驭众多人物和时代感的创作能力, 也都会为他的这份自信和坚守而感动。
认识的作用不只体现在人物画创作上, 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都离不开认识的作用。画家平时对所要表现的景物, 都经过大量的写生、观察, 经过长期的反复认识, 创作时由于“烂熟于心”, 会创作出“一挥而就”的好作品。历代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是同一题材反复构思过多少遍, 正是反复认识的过程。如齐白石笔下的花鸟鱼虾,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证明了生活到艺术的过程, 即创作的认识过程。齐白石的画, 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它不是彩色花鸟照片, 也不是审美趣味的概念符号, 他把生动的对象和自己的主观感觉、感受和认识凝结在一起,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子里构成美的艺术形象。
艺术作品中的几何学 篇4
主要摘要;
丑是与美对立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它常引起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情感排斥,从而被排除于审美视野之外,不为审美心理所容纳。它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但是,现实中的丑却可以成为艺术对象,现实丑就能转化为艺术美。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关键词;丑,审美,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比如说: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风流一时,当她衰老时,过分的纵欲和摧残使她尝到了苦果,欧米哀尔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灵巧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永不再回。虽然第一眼看来那仅仅是一个老妇的雕像,可当它成为一件艺术做品时,其中却蕴含美的意义。
通过艺术家的各种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艺术实现了现实生活之中假丑恶向艺术美的转化,从而化丑为美,扩大了人的审美范围与审美对象,有助于主体通过艺术来认识和把握世界。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所谓的丑,可是有知道那是对生活中真实的美的再现了,正因为有了欧米哀尔以前的那种美那种风流,当岁月流逝,看到艺术作品的欧米哀尔时,是不是先是惊讶,然后了,那就是对这个惊讶的思索吧。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到它的美了吧。突然发现是丑让美更美,美的更深刻,美的更刻骨铭心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自然中认为是丑的,在艺术上可以是非常美的,艺术美是可以表现丑的,罗丹:“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甜蜜要美得多。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在欧米哀尔的雕像中,罗丹尽情使用着造型的语言,大胆淋漓地描绘了一个衰老的生命体。她是一个接近生命终极的活脱脱的血肉之躯,带着无尽的生活遗憾,在残然的寂寞中无奈地等待丧钟敲响。
其次,艺术的化丑为美必须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欧米哀尔》这座雕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以前的那种兴起一时的美,与她渐渐被人遗忘以后是的那种老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性原则体现了事物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有选择才有所得的普遍原理。在美丑对比中,艺术会产生美的增值效应,让人感觉不那么单一。
通过揭示社会的丑,用精湛的技巧创造出的丑的形象来体现独特的构思美。艺术美是艺术家自由自觉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将社会美和自然美纳入心灵,用情感去冶炼它,用想象去完善它,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
舞蹈作品中的艺术想象研究 篇5
常言道,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创作者通过舞蹈作品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以特殊、优美、连贯的肢体动作呈现出来。它的创作过程是对生活的提炼, 包括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有灵魂的舞蹈作品是需要一定的艺术想象力的, 并与一定的逻辑思维相结合。
想象力是舞蹈作品的灵魂来源, 是舞蹈作品的核心力量。舞蹈并不是对历史故事的简单重演, 而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拓展艺术想象空间, 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节奏、情绪感染等传达给观众一种美的意境。并且能带动观众一起进入一个艺术想象的空间, 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 随着表演感知品尝生活中的苦与甜。融入了艺术想象的舞蹈作品才具有鲜活的张力。
舞蹈的动作、结构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而艺术想象力是舞蹈作品的内在核心。一名优秀的舞蹈表演者在表演的时候都会充分的展现艺术想象的运用, 把自己整个人代入到舞蹈情境中, 让自己的舞蹈情绪感染在场的每个人。
二、如何获得和拓展艺术想象力
(一) 艺术想象以生活为源泉
1. 观察生活。
舞蹈创作者要学会用自己的身体去观察生活, 去感知生活。这并不只是说以“眼睛”看, 而是要训练自己打开“五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充分地开发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去记忆, 去感受所经历的生活点滴。要善于运用“舞蹈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挖掘分析出隐藏于平淡生活中的艺术创作冲动。
2. 理解生活。
舞蹈作品不是纯粹地复制普通生活经历, 而是要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理解和领悟。这要求舞蹈创作者对生活有深刻的体悟, 将观察上升到高水平的思想领悟。只有有了个人独特的理解, 才开始有了艺术想象的台阶, 才能将朴实的生活片段进行艺术处理。而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理解方向和程度各有不同, 所以针对同一主题不同的创作者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情绪感染效果。
3. 摹仿生活。
通过观察感知生活和理解生活之后, 舞蹈创作者已经在意识里形成了自己初步模糊的艺术想象空间和作品思路。在通过创作逻辑思维的整合后, 要通过肢体动作将艺术思路展现出来。要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就要学会摹仿生活。将生活中的片段与舞蹈的肢体动相结合, 比如很受欢迎的孔雀舞, 表演者的优美动作常会让我们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孔雀。
(二) 艺术想象需要艺术基础
1. 掌握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 (动作) 是离不开平时大量练习的累积。要想在有创作冲动的瞬时以优美灵活的舞蹈动作即时表现出来, 必须在平时对着生活中的形态“影像”不断地尝试以不同的肢体动作加以自己的艺术想象练习。比如对人物、动作、植物形态的想象练习, 假想自己是“一棵小河边的树”, 要如何表现把握, 并且不断练习尝试。
2. 提高相关艺术形式的综合素质。
舞蹈创作者想编出一支优美的舞蹈作品, 除了能够提炼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 还要做到整体构架, 通过音乐的配合, 服装的帮助, 舞台灯光效果的渲染等勾画出舞蹈作品的整体生命感。当然舞蹈创作者要有很强的音乐感, 舞蹈的节奏编排、动作规律要与背景配乐相搭配。舞台上的细节营造也要配合烘托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如何将艺术想象运用到舞蹈作品中
(一) 通过联想结合舞蹈动作与生活实际
要将艺术想象融入舞蹈作品中, 首先要进行想象。舞蹈创作者要带着舞蹈家的思维看周边的世界, 比如生活中某些人物或动物的经典动作, 用什么样的夸张性动作能突出表现表现出它们的特点以及创作者想赋予之上的情绪。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艺术想象力, 要在头脑中浮现出实物的形态, 并用有一些抽象性动作表现出与实物之间的共通处, 让观众看到表演时能产生对实物的联想, 并且更灵活生动, 富有生命色彩。
(二) 有机结合舞蹈的组成要素
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包括空间、时间、情感三大要素。结合这三大要素, 要将舞蹈动作的设计编排, 舞台上的表演节奏, 舞者的情绪传播都贯彻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这可以理解为三大要素各部分都需要创作者融入个人的艺术想象力, 而且三者的统一更需要创作者在头脑中进行完美的逻辑结合。舞蹈作品不只是一种肢体上的表演, 更是情感上的传播。当舞蹈动作拥有想象的翅膀, 就能使舞者在现实生活和舞蹈艺术之间自由飞翔。
(三) 创造艺术前先学会欣赏艺术
在了解艺术想象如何结合到舞蹈作品中的理论知识后, 想要灵活使用除了用心感受和练习外, 可以先学着感受、欣赏优秀作品。带着舞蹈创作的评判性思维去观赏, 通过一些经典的舞蹈, 了解特别的民族特点和人物风情, 做到结合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再创作经典的舞蹈作品, 得到新的体悟和启发。
四、结语
一支好的舞蹈作品可以说是创作者的生命精华凝结所得。能让观众都认可的好作品必然已经超脱了基础的肢体动作有多优美灵活, 而是升华到舞者的情绪传达, 能感染并激发观众的内心和激情。这离不开舞蹈作品的想象创造, 越能营造宽广的想象空间, 舞蹈就越有生命力。舞蹈作品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无论当中要传达的情绪是积极、狂喜还是痛苦、挣扎, 舞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能给人带来情绪和心灵的涤荡。
参考文献
[1]徐尔充, 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03) .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05) .
[3]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浅谈文艺作品中的“重复”艺术 篇6
关键词:重复,人物,情感,艺术表现
艺术创作非独不能“重复”别人,且不能“重复”自己。雷同,向来被视为艺术创造的大忌。然而,这知识艺术品彼此之间的一种“对外政策”。作为艺术品的个体,还有一项“内部政策”,即容许某种“重复”的追求。一些着急安排的重迭和反复,往往可以产生独特的艺术效应。
句子、小节的“重复”在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还形成了一种“重沓格”。《诗经》中的《伐檀》抒写两千多年前华夏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努力的满腔悲愤,就采用了“坎坎伐檀兮”的反复咏叹。海涅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通过“我们织,我们织!”的重复诅咒,表达出“老德意志”的版图内,那“两脚还插在封建泥沼”而“身体已卷入资本主义旋风”的苦工们的深仇大恨。这些反复回环的叠句,不只显示出无边力役持续进行的节奏,更使诗中汹涌起伏的感情波涛,汇集为深沉的郁积,鼓荡起爆发的力量,回旋成紧迫的气势。这是“重复”的艺术效应。
茹志娟的《百合花》中,那位小战士军服肩部被划开的一个破洞“重复”出现了四次;那位新媳妇借出来给伤员用的被面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重复”出现了三次。当我们督导新媳妇默默地、执拗地为已经牺牲了的小战士细针密线缝补那个生前未能得到缝补的破洞时,当我们督导新媳妇劈手夺过卫生员从小战士尸体上揭掉的被子,含着晶莹的泪花把它“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的时候,读者激动的泪水是怎么也难以忍禁的。设若密密缝补的是一个突然发现的破洞,设若铺上的是一床读者陌生的被子,设若它们不是在反复出现中已经浸染着、饱和着人物的浓烈感情,如此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断然无从产生。这同样是“重复”的艺术效应。
重复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之所以值得肯定,是因为它在艺术创作中,有助于“提挈”主旨,“集中”思想,“强化”感情。在作品的重要部分和节骨眼上,作者运用“重复”,一口咬住不放,反复、细密地加以表现,有助于丰富生活画面的姿彩,造成艺术表现的高光区。这种“提挈”、“集中”、“强化”的作用,往往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于不同的侧面。
有的通过“立片言而居其要”,突出表现某种重大矛盾。奴隶社会“分田而耕”的奴隶对“受民、受疆土”的领主的怨恨是罄竹难书的,他们之间的种种矛盾是难以尽数的,而《伐檀》通过“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反复责诘,通过“彼君子兮……”的反复冷嘲,把艺术的聚光镜始终对准领主们不劳而获的形象画面,使生活的主要矛盾在“重复”中得到清晰的表现和深刻的揭示。
有的通过某一形象的反复出现,突出表现某种典型感情。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是缠绵悱恻的父子之情,灰暗凄凉的人情世态,而这种渗透于通篇字里行间的感情,都体现在反复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上,“背影”形象的反复描绘,使父子之爱这一典型感情的构筑取得了一个中心点。
也有的通过描写某种态度的反复变化,突出典型人物的主导性格。契诃夫的《变色龙》,着力描写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五次变化,随着狗的主人是否是将军的判断,五次变化组成三次重复,正是这种变化的重叠描写,集中表现了作为统治者忠实奴才的主人公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典型性格。
还有的通过某一行动过程的反复进行,突出表现一种典型的社会环境。蒲松龄笔下的席方平,为了给父亲申冤而反复告状,一告于城隍,再告于郡司,三告于冥王,正是通过这种“告阴状”的反复描写,通过屡告屡遭折磨的令人发指的情境刻画,充分展现了阴世(实际是人世的投影)里“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腐恶环境。
重复,在艺术表现上不只是一种“集合”,而且也是一种“推进”。在抒情作品中,这种“推进”表现为感情的跌宕腾挪,旋转向前。《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每节的重复,一方面“内向集中”着纺织工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切齿愤恨的炽烈感情,使得这种感情深沉、凝重;另一方面,每一次重复也“向外扩展”着诅咒的具体对象,由“上帝”到“国王”,进而到“虚假的祖国”。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首歌暗中针对着一八一三年普鲁士人所叫嚣的“国王与祖国与上帝同在”这一保皇党人心爱的口号。三重诅咒重复的过程,也就是感情回旋迸发的过程,也就是对“那个上帝”“阔人们的国王”,进而到“虚假的祖国”三位一体的“老德意志”的彻底否定的过程。
传统茶艺作品中的音乐创作艺术 篇7
关键词:茶艺作品,音乐创作,遵循原则,视听结合
唐代以前对于茶艺的研究和实践都是局部性, 直到唐宋之际, 茶艺才正式成为系统的研究门类, 开始讲求茶文化与音乐, 装饰, 书法等内容的结合, 以便呈现出整体的艺术美。由茶艺研究应运而生的茶艺作品是富有浓厚中国古典色彩的综合艺术作品。其中茶艺作品中的音乐创作要遵守多种原则, 首先音乐要契合茶艺表演的背景, 以营造出一种视听效果的和谐;其次音乐的创作还需要根据茶种类和风格进行调整, 达到形式美与内在意境的完整统一。背景音乐要与茶艺表演整体相统一, 最大限度地衬托茶艺作品表演的氛围。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音乐创作在茶艺作品表演中需要遵守的准则。
1音乐对于茶艺作品表演的意义
1.1茶艺背景音乐的属性及特征
茶艺表演是讲求“视听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其不仅需要通过书法作品, 茶艺工具营造出一个宁静休闲的生活氛围, 还要有应景背景音乐的配合以创造出丰富的声音效果。由此可见, 一个茶艺作品的成功演绎离不开优秀的背景音乐配合。一般来说, 传统茶艺表演常常搭配富有古典韵味的音乐, 节奏多轻柔舒缓, 表演乐器以古筝, 古琴等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为主, 背景音乐的节奏快慢, 曲调风格不仅要与乐器和演奏者风格相契合, 还要满足现场场景布置和茶艺表演的具体内容, 甚至涉及到不同的茶种类也需要不同的音乐搭配。茶艺背景音乐兼具独立性和融合性, 只要与茶艺作品表演画面相契合才能够营造出更为真实的情调。
1.2茶艺背景音乐对茶艺表演的作用
背景音乐能够增加茶艺作品表演的丰富性, 使表演过程突破茶艺表演在无声环境中的单调性, 使得表演中的情绪起伏, 节奏把控能够更为细致而全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使演出全程声情并茂, 气氛融洽。茶艺作品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 有特定的情节和转折, 尤其在高潮阶段, 需要能够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气氛。而茶艺背景音乐能够通过曲调节奏上的“起承转合”来迎合表演过程的转折, 促使原本舒缓且没有过多修饰的茶艺表演作品拥有更大的吸引力, 避免使观赏者产生无聊之感。背景音乐的演绎不仅能够放大作品中隐含的感情, 还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 使他们在曼妙的想象中获得精神的熏陶, 最终完成茶艺作品表演的目的。
2茶艺表演中音乐创作须遵循的原则
2.1音乐选择要切合周围环境和表演形式
茶艺作品音乐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贴切具体的茶艺表演环境, 保证音乐风格, 音乐节奏和音乐类型能够契合现场环境, 突出茶道之美。如果背景音乐无法契合周围的表演环境, 那么无论谈茶论道动作有多优美, 周围装饰有多清雅, 都无法使观赏者感受到内外合一的美感, 相应的, 如果在音乐创作之前首先细致地感受具体表演场所的环境装饰, 将创作者对于环境的直观感受融入音乐作品创作中去, 那么该音乐就能够保持与背景、环境的相对一致, 最终达到“视听合一”的效果。有与背景、环境完美契合的音乐相伴, 那么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茶艺之美, 获得身心的宁静和平淡, 与音乐一齐进入另一个艺术世界的大门, 从而在超脱平常事物的前提下引发对于茶道与人生的思考。一般来说茶艺作品表演分为户外和室内两大表演环境, 如在室外表演, 则表演场地更为空旷, 部分还伴随自然界高山流水的声音, 这时音乐创作可以以纯音乐为主, 选择穿透力更强的乐器作为基础演奏乐器, 要求曲调能够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相得益彰, 同时又不会显得过于嘈杂。如在室内演奏, 则需要考虑装修环境的风格。在富有古典韵味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和演奏, 适宜选择古风风格的音乐, 搭配舒缓清雅的曲调, 营造一种高雅的古典美, 如果在富有现代时尚气息的环境中进行装修, 音乐创作需要融入更多的现代时尚元素, 使其拥有混搭效果。例如可以适当加入钢琴, 古典吉他, 小提琴等富有西式审美色彩的乐器, 同时在整体平静的曲调中融入适当的动感, 创作出比古典韵味更富于活力的音乐作品来。只有在仔细审视茶艺作品表演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音乐创作, 才能够使观赏者在视觉审美和听觉盛宴中感受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享受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效果。明代徐文长曾在《徐文长秘集》中描绘过在轻轻流淌的白云和悦耳的鸟鸣声中品茗的场景, 这就属于室外茶艺表演, 文中所呈现出来的鸟语花香就是古代茶艺的背景音乐。
2.2音乐创作要根据茶的种类进行调整
茶艺表演根据茶的种类分为多种形式, 因此茶艺作品背景音乐创作也要根据茶的种类及时调整。鉴于生长环境在气候, 水土, 栽培方式上的差异, 各类茶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和品性。在《尔雅》中有明确的茶的记叙, 而历代以来, 茶也和“琴棋书画并列”成为文人雅士们最为钟爱的物品。在茶艺作品表演中, 表演者通常会在寻常的茶艺表演上融入儒、释、道精神, 使得观赏者不仅能够体会到茶这种天性淡雅的物品拥有的美感, 也能够体悟到禅宗境界和茶艺作品表演合为一体后相互融汇, 相互参透的形式。
2.2.1绿茶茶艺作品音乐创作原则
绿茶是我国消费量最大, 最为主要的茶种类。绿茶最为主要的特点是直接由茶树的新叶或者嫩芽制成, 没有进行发酵。因此绿茶具有色彩嫩绿, 香味持久悠远, 味道清新, 茶叶形美而不散的特点。以绿茶茶艺作品为主的表演形式应该搭配简洁古典韵味, 以古筝, 古琴为主的音乐, 以突出绿茶清香四益、茶汤明亮, 透彻明净的品格。
2.2.2红茶茶艺作品音乐创作原则
红茶是全发酵茶, 以红茶冲泡而得的茶汤汤色红艳, 具有馥郁的香气和浓郁的滋味。我国最为著名的红茶种类有祁门红茶, 闽红工夫茶等, 为了搭配红茶茶色红艳, 甜香四益的气质, 在背景音乐创作时可以着重表现红茶的热烈感。在具体创作过程中, 要增加曲调回转曲折之感, 一方面可以抑扬结合, 突出表现红茶热烈似火的茶色和高洁的品格;另一方面, 可以在一首曲子中设置几个反复重复的段落, 达到古典音乐中“弄”的效果, 以“弄”创作出音乐的层次感, 最终达成音乐的高潮, 实现音乐力度。
2.2.3乌龙茶茶艺作品音乐创作原则
乌龙茶的发酵程度介于发酵和半发酵之间, 以产于福建安溪的武夷岩茶为最。乌龙茶茶叶色泽幽绿富有光泽, 有明显的兰花香。由于乌龙茶的生长环境较为特殊, 其生长在武夷群山之中, 中年受到清新和空气和纯净的山泉水浇灌, 因此茶叶具有明显花香, 而韵味淡而回味长。相比于绿茶和红茶, 乌龙茶茶艺作品表演常常应用历史文化典故, 以凸显出其浓厚的文化韵味, 可以节选知名度较高的古典作品选段。《春江花月夜》, 《焦窗夜雨》等都可以作为乌龙茶茶艺音乐创作的参考典范, 所创作的音乐应该拥有平缓澄净的曲调, 能够在音乐响起的第一刻就使观众感受深远悠长的古典美。同时音乐风格应该较为凝重和缓慢, 充分使听众的身心完全平静下来能够借着曲调思考自己的人生, 感悟自己的生活方式。
2.2.4花茶茶艺作品音乐创作原则
花茶在茶类中最富形式美, 多选用有浓郁香气, 优美外形的鲜花如玫瑰, 茉莉等入茶, 使得花茶兼具花的迷人香气和茶的平淡厚实。在花茶茶艺作品音乐创作中当以《茉莉花》最为典型, 在曲调的构造上注意营造出田园生活般闲适的诗意, 节奏要流畅且略快, 帮助观众领略到一种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 以期符合较为活泼跳跃的花茶茶艺表演。
3音乐创作要服从于具体作品内容
音乐是茶艺表演整体中的一部分, 与茶艺作品内容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商品的广告词讲究切合产品实际成分和功能, 既不能够任意夸夸其谈, 超越实际产品功能, 不能脱离具体产品, 导致广告词空洞无力, 无法构成对顾客的吸引力。茶艺作品表演中音乐就如同产品的广告词, 因此要注意贴合实际内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创作要将表演者个人风格, 表演流程, 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考虑在内。部分表演场地条件有限, 无法提供大型音响设备和演出空间, 这时音乐创作就以简洁清晰为主, 无需融入复杂的乐器和伴奏。有的茶艺作品观众主要以都市白领为主, 他们参加茶艺活动是为了放松身心, 感受内心的宁静, 此时音乐创作可以融入自然界的鸟鸣水声, 营造出一种在大自然中呼吸的意境;有些茶艺作品演绎则是针对专业茶艺人士开放的, 此时的背景音乐创作要体现专业度, 尽可能融入多种音乐风格和乐器种类, 体现创作的独特性和价值型。
总结
虽然茶艺作品表演已经受到大型城市白领群的喜爱, 但是我国对于茶艺表演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指导, 也没有产生一个影响力广泛的茶艺工作组织。目前在茶艺作品表演中音乐创作还处于小范围, 多数茶艺表演还以《春江花月夜》, 《茉莉花》等流传数百年的经典曲目为背景音乐。要使茶艺作品表演能够具备更多新时代的风尚和特征, 在音乐创作上也应该古今融合, 推陈出新。在与茶艺表演环境, 茶的种类, 具体作品相符合的前提下融入西方和现代音乐可借鉴的精髓。总体来说, 茶艺作品中音乐的创作还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值得社会各界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宋晓维.试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广东茶业, 2013 (3) :34-37.
[2]黄婧.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中外企业家, 2014 (5X) :248-248.
艺术作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篇8
艺术作品一般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等要素的总和。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 如哥特式风格、佛罗伦萨画派、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等。在这里我们主要从艺术作品的造型艺术即美术方面探讨, 从绘画、雕塑、工艺品等几个简单的相对实用性的方面来探讨其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及作用。
二、艺术作品的选择与应用空间的对应
室内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 艺术作品的选择装饰在其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为使其达到一定的艺术氛围, 就需通过艺术品的设置给人传达一种视觉享受和心理上的艺术感受。艺术作品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选择主要看其室内空间的用途和性质。例如, 在家居设计中, 艺术作品的选择与主人的身份、兴趣、审美观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成功的酒店设计离不开特色的艺术作品的巧妙运用, 这样既能突出酒店的文化品格, 更能体现出酒店的品格和财富价值的提升;在办公场所设计中, 艺术作品的选择使用与空间的用途关系甚密, 可以提高办公空间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
艺术作品在室内空间中的造型、色彩及材质是选择搭配对应元素中非常重要的几个方面。从造型方面来讲, 艺术作品与空间形态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艺术作品必须与空间交互融合, 才能起到装饰空间、丰富空间、提升空间、给人以美的效果。艺术作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能给人们很强的直观性, 正如我们对美好事物产生的第一印象, 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将适宜形态融入到室内空间中, 对照不同的色彩给人们不同的感官体验, 人们的情感就会随着色彩的变化而改变。室内空间艺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是以色彩的感觉和象征来把握装饰主题的, 使之更符合空间特性的色彩需求。艺术作品的各类材质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肌理, 在选择时要注意艺术作品的材料和空间主题的协调, 在表现原始生命状态时大多会选择粗糙, 感觉厚重、古朴、壮美的材质, 在表现阴柔、细致时, 大多采用织物、瓷、玻璃灯材质, 所以在选择艺术作品时应充分满足室内空间的用途和美感。
在室内设计中, 艺术作品有丰富环境的视觉效果。例如, 绘画作品的色彩对室内色彩的设计有不同的作用, 体现在人对色彩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或兴奋恬静, 或华美质朴。如果绘画作品体积较小, 应与室内总体色彩成对比, 达到强调和点缀的作用, 且不可过分突出, 否则会产生凌乱的感觉。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绘画作品, 就应当起融合的作用, 需与空间其他色调相协调。雕塑及工艺品在居室中的应用多是观赏其造型、色彩和材质, 造型上体积不易过大, 或简洁, 或流畅, 或凝重深沉, 或古朴典雅, 都可以丰富单调的空间。两者都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质感和肌理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 但反差不应过大, 应注意与室内空间中整体效果的融合。例如, 在酒店空间设计中, 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远见卓识的业主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随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人们对于审美意识和人文环境的需求在不断提高, 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在酒店中的使用不仅能表达地域的文化特征, 突出酒店的文化品格, 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和人文环境的需求。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花费3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艺术作品来装饰和丰富自己;香格里拉酒店集团还设有艺术顾问委员会, 专门负责对酒店艺术作品的选择与审定, 这样保证了酒店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和良好的室内环境;上海四季酒店作为上海最现代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之一, 非常重视艺术品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大量的陶艺、书画、工艺品陈设与其他建筑装饰材料协调使用, 整个酒店犹如一个颇具特色的艺术博物馆。艺术作品的选择和使用对于酒店这种公共空间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酒店的风格也不仅仅就局限在一种或某种, 艺术作品所表达的视觉享受和艺术氛围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酒店中艺术作品的选择要看其消费人群和酒店的性质来选择, 不能千遍一律。在旧时代, 艺术作品只有在相当高雅的地方才能看得见, 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走近了我们的居室甚至是办公区域, 这个现象充分表明, 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艺术作品会给人们带来美感和文化意识这一审美层次。在办公空间设计中, 艺术作品的使用也同样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画面。办公空间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安全、高效的环境, 以便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 巧妙地使用艺术作品可以缓解或减少人们紧张的工作氛围, 同时也可以提高办公空间的文化艺术氛围。
以上所指的艺术作品多属于装饰性陈设, 它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和环境装饰为目的, 有着浓厚的艺术趣味和强烈的装饰效果, 可以给室内环境增添不少雅趣, 产生高雅的艺术氛围。有特色的艺术作品总是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造型艺术的形象意蕴更突出地表现为象征和语义。艺术作品的审美性是通过我们对艺术作品美的感知、认同、欣赏、感情等体现的, 艺术作品正是通过生动的造型、优美的形式、绚丽的色彩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净化人们的心灵, 陶冶人们的性情。
三、未来发展趋势
诗词艺术在新闻作品中的运用探析 篇9
一、诗词艺术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新闻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内容概括,是“新闻的眼睛”,观众或读者往往透过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就能了解新闻大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在大量的各种社会信息量面前,观众或读者往往无暇阅览或观看来自各方面的新闻报导,只能通过标题来了解社会即时发生的新闻。好的新闻标题能吸引“眼球”,给观众或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观众或读者“看下去”的兴趣,引用或借鉴诗词艺术创作手法写新闻标题,是写好新闻标题的方法之一。
(一)借鉴诗词艺术写新闻标题
诗词在意境、章法和结构上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借鉴诗词艺术,利用仿拟句式,将古典诗词创作手法巧妙融入新闻标题写作,形象生动地阐述新闻事实,突出新闻的主题思想,那些融合诗情画意,借鉴绘画的艺术技巧和诗词的情景意蕴的新闻标题,往往会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审美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闻标题增加吸引力。
如2015年2月9日,中石油联合福建、江西两省分公司在国道319公路沿线加油站设立服务点,为骑摩托车返乡的农民工提供免费加油、修车并免费供餐、供水等服务。这一天,笔者进行了跟踪采访,并以主标题:“‘铁骑’千里返乡中油爱心相伴”,副标题:“中石油设立爱心驿站助力农民工铁骑返乡活动今天启动”撰写了当天的新闻稿。
在主标题中,笔者把摩托车比喻为“铁骑”,形象、生动。“‘铁骑’千里返乡”,把观众一下带入到了春节期间浩浩荡荡的农民工摩托车骑行返乡大军的壮观场面中,给人以深临其境之感,而“中油爱心相伴”则把中国石油公司沿途设立爱心服务站,真情为农民工服务的善举,通过寥寥六字贴切地表现出来,全句“铁骑”对“中油”,“千里返乡”对“爱心相伴”,对仗工整、压韵,标题让人看了有韵有味,真情意切,且朗朗上口,较好地表现了新闻报道的主题。
连城县是闽西客家地区民俗活动最为丰富的县份,每年的春节元宵期间,客家“走古事”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2003年元宵节,在计生部门的积极倡导下,连城县各乡镇在举行传统闹元宵、走古事、游大龙活动中,引入新型生育文化,把树立婚育新风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宣传融入其中,如在红灯笼或纸扎龙上,把原写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等词语改写成“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等,使传统的闹元宵、走古事、游大龙活动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在采访中,笔者以主标题:“古事新唱计生曲,元宵舞腾国策龙”,副标题:“连城县元宵走古事引入新型生育文化让古事不‘古’”采写了新闻稿。
2001年11月18日中午,一名歹徒执爆炸装置到龙岩农行社兴储蓄所实施抢劫,为保护国家财产,储蓄所员工何桂萍、林红不畏所惧,与歹徒展开搏斗,何桂萍壮烈牺牲,林红身负重伤,在对此事件进行追踪采访时,笔者以主标题:“热血青春谱壮曲,回肠荡气巾帼魂”,副标题:“‘11·18’银行抢劫案农行储蓄所员工与歹徒奋勇搏斗保卫国家财产纪实”采写了新闻专题稿。
以上新闻标题切合新闻事实,语言简练,对偶,让观众读起来有诗词韵味,朗朗上口,达到了较好的吸引观众眼球和宣传效果。
上述新闻标题借鉴了古代诗词七古的艺术写法(按诗词古风分类,六字句归入七古),在格律上“‘铁骑’千里返乡,中油爱心相伴”以仄起式,全句“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古事新唱计生曲,元宵舞腾国策龙”全句“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热血青春谱壮曲,回肠荡气巾帼魂”全句“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诗词格律具有音乐美,它既有音乐的起伏感,又有音乐的节奏感,按格律写的诗词让人读起来如“珍珠落玉盘”动听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引用古典诗词写新闻标题
在新闻标题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典诗词,能给一篇新闻稿增添文学色彩,达到语言简练,意境深刻的效果。
如:《广东:男子遭黑作坊囚禁18年获救,不知今夕是何年》(人民网2015年4月24日)
标题中的“今夕是何年”出自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句。通过对“今夕是何年”句的引用,把男子遭“黑心棉”作坊黑心老板囚禁,暗无天日的境遇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标题,产生对“黑心棉”作坊老板不人道的罪恶手段无比愤慨。
又如《闽西日报》2015年3月24日的一篇标题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闻报道,反映为弘扬和传承闽西汉剧艺术,从2010年开始,龙岩市政府投入500万元,分两批选送49名学生到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院学习训练后全部返回龙岩,2013年2月,汉剧传习中心开展了“周周有戏·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动,每周五晚在闽西文化艺术中心剧场演出,让这批新的“科班生”积累了舞台经验,提升了表演功力。
其新闻标题《小荷才露尖尖角》引自宋代杨万里的诗《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句。作者把在外培训学习回来的49位闽西汉剧学员,比作还没有完全展开的嫩荷花尖端,也寓意闽西汉剧艺术传承后继有人,学员们像含苞待放的荷花一样,必将绽放出鲜艳迷人的光彩并飘香闽西大地。新闻标题引用古诗词十分贴切,寓意深刻,让读者有赏心悦目之感。
再如《福建日报》2015年4月24日的一篇由福建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施群写的标题为《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项南的故事》读后感,其标题“只留清气满乾坤”引自元代王冕的《墨梅》一诗中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通过对此诗句的引用,使项南老书记一生两袖清风、一心为民、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和高贵品格跃然于标题之中,使读者看后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对项南老书记的敬意和怀念。
(三)化用古典诗词写新闻标题
古诗词对炼字非常讲究,往往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说法,诗词中,一个字如一粒珍珠,有时,一个字的改动,就能达到隽永含蕴,灵活飞动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一个字的改动,意境大不相同,因此,经过炼字和改动,往往能达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效果。化用古诗词是新闻写作常用的方法,许多新闻工作者在写新闻标题时,善于化用古诗词,对古诗词稍加改动,为我所用。
如《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18版的一篇新闻报道主标题:“桃李芳菲笑春风”,副标题:“湖南溆浦县‘义凤’教育促进会济困助学侧记”。
其主标题“桃李芳菲笑春风”出自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把“桃花依旧笑春风”句稍加改动,把“依旧”改作“芳菲”,这是对古曲诗词的化用。通过化用,使新闻标题更加贴切新闻内容,既增添了新闻的文学色彩,使新闻文辞更加华丽、优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湖南溆浦县“义凤”教育促进会济困助学的赞美。
又如2015年4月9日《闽西日报》的一则《“养在深山人未识”的清代文物》的图片新闻报道,该篇新闻报道了长汀县四都镇汤屋村69岁村民汤梅远家中珍藏着许多祖上留传下来的文物,村里也保留着许多古建筑、古牌坊、古井、古巷道等,并准备以此开发乡村旅游业的消息。
其新闻标题中的“养在深山人未识”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原文的前四句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作者把其中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句的“闺”字改为了“山”字,这一字之化用,既巧妙而又贴切,全句的引用和一字之改,把长汀边远山区古文物无人识亟待保护和开发的状况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给新闻增添了文彩,又能吸引读者看下去的兴趣。
二、诗词艺术在新闻导语或新闻开头中的运用
新闻导语是一篇新闻稿的引言,也是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和开头,它要求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最主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提示出新闻的主题思想。因此,写新闻导语要求一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抓住观众或是读者的心,激发他们看下去或读下去的欲望。
诗词中,有许多名词好句景中含情,有的又恰合新闻事实的意境,在新闻导语的引言部分,或是开头一段,引用这些名词好句,使景、情、境融溶和谐,水乳难分。
如2015年4月植树节期间,解放军驻闽部队组织官兵到闽西革命老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在长汀河田、三洲、策武等水土流失治理区,官兵们发扬人民子弟兵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一到驻点,顾不得休息就展开了义务植树活动,当笔者跟随官兵们来到植树点时,只见各山头红旗招展,官兵们在一面面鲜艳的“党员突击队”、“团员冲锋队”、“英雄模范连”等旗帜下挥锄抡镐,忘我劳动,笔者被这一壮观场面所感动和震憾,在采写新闻稿时,以“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为开头,把这一壮观火热的义务植树场面给生动地描述出来,再配上的电视画面,把观众一下带入到了如火如荼的义务植树劳动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引自毛泽东主席1930年1月在闽西革命根据地行军途中写的一首诗《如梦令·元旦》,诗中饱含着毛主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通过对毛主席这首诗词的引用,使新闻稿件多了一份诗情画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再如,2015年4月25日,由林金定先生的学生发起,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和龙岩市文广新局和龙岩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彩墨寄情———林金定师生画展”在龙岩市艺术馆开展,并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开展仪式。林金定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师承著名花鸟画家宋省予,是原厦门集美师专美术系讲师,花鸟画家。早年,林金定曾在闽西工作,担任过龙岩群众艺术馆馆长,在闽西工作期间,他积极培养和训练艺术人才,是闽西美术事业发展的奠基人,他的学生遍布省内外,其中一些学生在美术界享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知名度,在“彩墨寄情———林金定师生画展”开展仪式上,一些学生动情地回忆了林金定老师生活上对学生亲切和蔼关照,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悉心传授学生习画的一些往事,受此感染,笔者以“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开头,写了这篇新闻稿。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全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中的“谁言寸草心”改为了“悠悠寸草心”,通过对孟郊《游子吟》诗句的引用和修改,把林金定老师对学生严父慈母般的关怀和无私传授绘画艺术的爱生情怀生动、贴切地表达出来,把观众一下带入了林金定与学生间深厚的情感氛围,起到了很好的情感抒发和渲染的作用。
三、诗词艺术在新闻文稿中的运用
古代诗人常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思想感情,即通常所说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在新闻文稿中,引用古诗词中对景物的描写,抒发思想感情,以达到烘托气氛,营造情景交融的情感氛围,不失为好的方法。
如《光明日报》2014年5月25日的一篇《竹木生姿雕琢东阳》新闻通讯,在新闻通讯稿中,记者为了表现东阳木雕工艺的精湛,引用了一段古诗对景物的描写:“江南的风景,在东阳人看来,最宜用木雕表现,雕刀在木板上游走,一刀一笔,融合着工匠心血,平淡无奇的木板上,逐渐凸显出春日江南胜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一诗,新闻通讯稿中,借用古诗词对江南美好风光的描写,来表现东阳人鬼斧神工的木雕技艺和东阳木雕作品的精美。
又如《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2日的一篇新闻评论《文艺应当引领新时代的新风气》。文中引用古诗词:“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大胸襟、大格局、大气量,并提出:“一个伟大的时代,一定有其坚实的、健康的文化精神作支撑,一定有其文艺的春风召唤。文艺与时代,就是这样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借景抒情。通过古诗词的引用,使整篇新闻评论富有文采且站位高、立意新。
四、诗词艺术在新闻编后或新闻结尾中的运用
编后语是新闻采写人员或编辑人员在新闻稿后面,依托新闻事实和新闻内容进行的评说和议论,它对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好的新闻编后和结尾,给人以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
离休老干部、原上杭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赵惠同志已80多岁高龄,尽管已离职休养,但他离而不休,仍热心党史研究和党史文物保护及纪念馆的建设,他经常发挥余热,自费到闽西各革命基点村搜集革命文物,以充实、完善和丰富纪念馆馆展,并撰写了大量的闽西革命斗争史文章,为继承和弘扬闽西苏区光荣革命传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对赵惠同志进行人物专访并写人物新闻专题稿时,笔者在稿件的编后中,引用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一词,在编后中加以引用,做为对赵惠同志的评介和总结,也表达笔者对赵惠同志对党忠诚,为党史研究默默无私奉献的敬意,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闽西日报》在2014年12月30日刊登了一条标题为《龙岩实小建校一百周年暨群星璀璨艺术节举行》的新闻通讯,记者把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放在了结尾段,此句意在向人们昭示,龙岩实小将以百年建校纪念活动为契机,努力办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再创龙岩实小的百年辉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行路难》的诗句。此句给人以壮志凌云、气势磅礴之感,以诗言志。通过此句的引用,很好地表达了社会各界对龙岩实小的期望和实小人的心声。
又如2014年清明节,原闽粤赣边老同志联谊会组织部分老同志到永定抚市镇原闽粤赣边纵王涛支队副支队长巫先科烈士墓祭扫,在烈士墓前,老同志们把一朵朵鲜艳的菊花敬献给了长眠在此的老领导、老战友巫先科烈士。在新闻稿中,笔者以“待到清明日,还来献菊花”做为结语,表达老同志们对烈士的怀念和敬意。
其“待到清明日,还来献菊花”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句。笔者把“重阳日”改为了“清明日”,把“就菊花”改为“献菊花”,使原诗中诗人对重阳日赏菊花的留恋原意完全改变,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使文词达意,达到了“情景交融,言物有声”的效果。
五、结语
中国古代诗词数量多,内容丰富多彩,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吸取其艺术精华,在新闻报道中恰当地运用,使受众喜闻乐见,同时,又丰富新闻报道的内涵。增强新闻报道的艺术性、文学性和可看性、可读性,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学习的课题,也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下,人们接受各种社会信息的选择面日益广泛,以及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挑战和冲击下,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面对新时期新闻改革,适应各种挑战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提高新闻采写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多读多看古代诗词,研究其诗词格律和诗词的结构、章法、句法、字法等写作技巧外,还应该从艺术美的角度,研究和深刻理解古代诗词,特别是一些名诗名句中所蕴含的意境美、绘画美、色彩美等艺术美,这样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做到运用自如、贴切。
“古为今用”。借鉴古典诗词艺术运用于新闻写作,无论是对于增强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使新闻稿语言更加精炼、华丽、文风更加活泼多彩方面,还是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 .艾治平.古典诗词艺术探幽[M].北京: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
[3] .黄温侯.新闻与格律诗词[J].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专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