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性植入性胎盘论文(共7篇)
部分性植入性胎盘论文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在部分植入性胎盘和胎盘粘连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部分植入性胎盘和胎盘粘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 对照组给予缩宫素20U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产后12h、24h、72h、1周阴道出血、胎盘排出及子宫恢复情况等。结果:治疗组产后12h、24h阴道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产后72h治疗组阴道流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1周阴道流血停止例数及胎盘排出时间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植入性胎盘和胎盘粘连具有安全、简便、止血效果好, 不易形成胎盘残留的优点, 减少了晚期产后出血, 避免了子宫切除,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植入性胎盘,胎盘粘连
植入性胎盘和胎盘粘连是产科一种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 随着人工流产、剖宫产手术的增多, 近年发病率明显上升[1]。过去对严重的胎盘粘连及部分性胎盘植入常采用化疗, 甚至切除子宫, 虽可达到一定的效果, 但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甚至造成不孕。为了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法, 我院应用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植入性胎盘和胎盘粘连,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今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剖宫产术中发现部分植入胎盘和胎盘粘连无用药禁忌患者60例, 年龄为22~36岁, 中位年龄为29岁, 孕周35+1~41+4周, 平均孕周 (38±2.3) 周。胎盘植入体积最大5cm×4cm×3cm, 最小1.5cm×1cm×0.5cm, 部分性植入43例, 胎盘粘连1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 两组均由同一医生手术, 两组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及妊娠合并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胎盘人工剥离困难, 或人工剥离胎盘检查胎盘不完整行钳刮术刮不出组织, 或剖宫产术中有可见的胎盘组织残留或见部分胎盘与子宫界线不清, 彩色B超检查提示肌壁间有高回声区, 周围有血流信号。排出组织经病理检查为坏死性的胎盘组织[2]。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用药前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结果均正常。治疗组产后第2天开始予米非司酮, 50mg/次, 2次/d, 连用3d, 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1周后复查B超, 阴道流血增多予以立即清宫, 如果残留胎盘面积大, 没有剥离征象者半个月后重复给药3d;对照组常规给予催产素20U静脉滴法, 1次/d, 连用5d;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1.4 疗效评定
痊愈:胎盘完全自然排出, B超示宫内回声正常或无组织残留;有效:胎盘部分排出, B超示宫腔内残留物面积缩小, 子宫缩复;无效:未见残留物排出, B超示宫腔内残留物面积无缩小。
1.5 监测指标
监测术后12h、24h、72h和1周后阴道出血量以及1周后胎盘排出及阴道流血停止情况, 以及用药后各 副作用。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0%, 而对照组为70.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12h、24h、72h阴道流血情况
治疗组产后12h、24h、72h阴道出血量分别为 (245±71) ml、 (330±74) ml、 (360±80) ml, 观察组产后12h、24h、72h阴道出血量分别为 (253±68) ml、 (342±78) ml、 (526±84) ml, 两组比较, 12h、24h阴道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而两组72h阴道出血量比较, 则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P<0.05。
2.3 两组治疗1周后胎盘排出及阴道流血停止情况
治疗组23例在治疗1周内胎盘大块排出、流血停止 (占76.7%) , 而对照组仅10例发生胎盘大块排出、流血停止 (占33.3%)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寒战, 未用药好转。
3讨论
胎盘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底蜕膜共同构成的圆盘状结构, 随着孕周的增加, 绒毛数量也增加并反复分支, 形成丛密绒毛, 由于原发性蜕膜发育不全或创伤、子宫内膜损伤, 如多次流产、瘢痕子宫、子宫肌瘤、子宫畸形、子宫内膜感染等各种原因使底蜕膜部分或完全缺失所致, 正常胎盘娩出时自子宫内膜海绵层剥离, 而种植异常时, 胎盘与子宫壁紧密粘连, 部分或全部不能自行剥离。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 其结构类似炔诺酮, 具有抗孕酮、糖皮质醇和轻度抗雄激素的特性。米非司酮既作用于蜕膜又作用于绒毛, 使底蜕膜失去孕激素的支持而变形坏死, 它还改变间质细胞的形态和细胞器的空间排列位置, 并使血管扩张、出血、绒毛间隙血流受阻、血栓形成导致绒毛变形坏死。杨业洲等[3]报道米非司酮能抑制滋养叶细胞增生, 诱导和促进其凋亡, 从而使绒毛变性坏死和吸收。张淇芹等[4]指出米非司酮能使绒毛膜、蜕膜组织没有发展到完全凋亡、崩解程度时便流出体外, 并影响蜕膜组织的局部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导致局部免疫微环境的破坏, 使母体免疫抑制反应减轻, 排斥反应增强, 从而使残留的胎盘组织尽快坏死、脱落。段志芳等[5]研究表明米非司酮能刺激子宫蜕膜组织和间质细胞合成前列腺素 (PGS) , 提高子宫对PGS的敏感性, 加强宫缩, 从而减少阴道出血量。
本文显示, 治疗组的临床疗效、72h阴道出血量和治疗1周后胎盘排出及阴道流血停止情况的改善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提示运用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植入性胎盘和胎盘粘连具有安全、简单、止血效果好、不易形成胎盘残留的优点, 减少晚期产后出血, 避免子宫切除, 尤其对于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妇女, 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子宫,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平.米非司酮治疗植入性胎盘和胎盘粘连的临床观察 (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6, 8 (1) :48-49.
[2]欧阳为相, 沙慧兰, 吴超英, 等.米非司酮治疗产后胎盘残留23例 (J) .医药导报, 2001, 20 (12) :765-766.
[3]杨业洲, 曹泽毅, 韩学研, 等.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33:268-270.
[4]张淇芹, 王缨.米非司酮治疗胎盘植入4例 (J)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3, 26:135.
[5]段志芳, 沈睿.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60例 (J) .浙江医学, 2000, 22:315-316.
部分性植入性胎盘论文 篇2
关键词: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性胎盘植入
胎盘植入产前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实验室检测也不易诊断。只有分娩时, 如果胎儿娩出后胎盘剥离困难, 这才会考虑胎盘植入。胎盘植入是一种产科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是由于子宫蜕膜发育不良等因素的出现, 致使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近年来, 随着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和剖宫产率的增加, 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呈上升趋势。目前, 胎盘植入的治疗主要有子宫切除术和保守性手术后配合米非司酮治疗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能够保留子宫的胎盘植入保守治疗较受产妇青睐。
1 资料与方法
现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部分性胎盘植入产妇的临床资料做一回顾分析。
1.1 一般资料
(表1)
1.2 诊断方法
30例产妇产前行四维彩超检查, 有4例确诊前置胎盘, 但是都没有明确诊断胎盘植入。产时或术中,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均可判断为胎盘植入: (1) 行徒手术剥离发现胎盘部分或全部与子宫壁粘连, 胎盘不能自行剥离; (2) 剖宫产行徒手术剥离下胎盘, 胎盘附着部位会发生严重出血, 呈模糊状; (3) 全子宫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
1.3 治疗方法
中孕引产2例和阴道分娩13例产妇, 第3产程的时候, 胎盘仍久不剥离滞留宫腔, 行徒手剥离术发现胎盘部分与子宫壁粘连, 剥离困难甚至剥离出破碎的胎盘, 出血300~500mL, 采取宫缩剂、经腹按压子宫和输血等措施控制出血, 产后彩超提示胎盘部分植入。剖宫产15例产妇, 行徒手剥离术发现胎盘部分植入, 7例产妇为浅肌层植入, 给予局部清理宫腔后, 仍然呈模糊状, 出血300~700mL, 采取卵圆钳钳夹胎盘组织、创面缝合、宫缩素及欣母沛宫体注射等方法止血;8例产妇为深肌层植入, 有1例胎盘植入面积达6cm×8cm, 出血8300~1000mL, 采取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和Blych缝合法止血。无穿透性胎盘植入产妇。
注:中孕引产2例, 阴道分娩13例, 剖宫产15例
产生或术后30例产妇在医护人员监护下, 给予氯霉素、金霉素、甲砜霉素等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给予安络血、葡萄糖酸亚铁等抗贫血, 给予缩宫素注射液促进子宫收缩。产后第1天口服米非司酮片50mg, 每日2次;第4天后改为口服米非司酮片25mg, 每日1次, 共服7d。每周检查彩超1次, 观察植入部位缩小情况;定期测定血β-HCG值, 根据两者的情况来决定用下一个疗程的治疗方案。
2 结果
30例产妇部分性胎盘植入发现及时, 采取米非司酮配合手术保守性治疗均成功。服药1周后, 彩超检查均提示宫腔内强回声区, 2周后复查, 6例彩超检查宫腔回声正常, 3周后再复查, 其余14例彩超检查宫腔回声正常;1~3周内, 30例产妇全部自行排出胎盘。既没有发生晚期产后大出血及产褥感染产妇, 也没有严重到需要清宫产妇, 治疗成功率为100%。
3 讨论
3.1 胎盘植入病因
胎盘植入是胎盘绒毛侵入或穿透子宫肌层所致的一种异常的胎盘种植现象[1]。病理检查时, 如果绒毛附着于子宫肌层、绒毛侵入子宫肌层或绒毛穿透子宫肌壁达浆膜面, 就视为胎盘植入。临床根据胎盘植入面积的大小划分完全植入性胎盘和部分性植入胎盘, 本文研究探讨的是部分性植入胎盘。胎盘植入的主要原因诸多, 对于患有子宫内膜炎、多次刮宫手术、多次妊娠等妇女, 子宫内膜的血供减少, 如果再次妊娠时, 子宫蜕膜发育不良, 可能出现底蜕膜变薄或部分缺损[2]。为提供胎儿足够的营养, 胎盘就必须增加血流供应, 往往会发生绒毛向子宫纵深发展而植入子宫肌层的情况;对于胎盘附着部位异常产妇, 前置胎盘、子宫角部或宫颈妊娠, 因为该部位子宫内膜很薄, 有利于绒毛侵入宫壁肌层[3]。本组30例产妇, 人流史者12例, 剖宫产者9例, 合并前置胎盘者2例, 正是这些植入性胎盘的高危因素, 所以在产中、术中及时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胎盘血流图像及胎盘血流延伸到周围组织的血流图像[4], 彩超显示:胎盘部分植入。
3.2 部分性胎盘植入的处理
根据国内外报道, 以前多采用手术方法切除子宫来处理部分性胎盘植入[5], 但这种方法对妇女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 尤其使年轻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 采取米非司酮配合手术保守性治疗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产妇越来越接受的一种治疗部分性胎盘植入病例的方法。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 它的结构类似炔诺酮, 具有抗孕酮、糖皮质醇和轻度抗雄激素的特性。王彤洁[6]在研究中发现, 米非司酮能抑制绒毛增殖, 诱导和促进蜕膜及绒毛细胞的凋亡, 增加绒毛和蜕膜的纤溶活性, 促进细胞外基质的水解。
综上所述, 对于产中、术中出血不多的部分性胎盘植入产妇, 采用口服米非司酮配合手术保守性治疗,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27.
[2]陈叙, 姚天一.植入性胎盘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2) :70.
[3]应豪, 王德芬.植入性胎盘的保守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12) :711.
[4]白蓉, 杨桂华.部分性胎盘植入使用米非司酮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26) .
[5]朱玉莲.米非司酮治疗胎盘植入21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 .
植入性胎盘的手术治疗 篇3
目前, 对植入性胎盘的治疗尚无统一意见, 也没有最佳方法。植入性胎盘的治疗应依据植入的程度、患者是否有生育要求及病情而定, 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又包括子宫切除术和保留子宫的手术。
1 子宫切除术
1.1 子宫切除术适应证
子宫切除术可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和并发症, 所以迄今仍然是治疗植入性胎盘的首选方法。适用于胎盘植入面积大、子宫壁薄、子宫收缩差、短时间内大量出血的患者, 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 也应及时地行子宫切除术。
1.2 子宫切除术类型
如年轻患者要求保留宫颈, 可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但完全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子宫下段及宫颈肌层, 不宜保留宫颈, 应行全子宫切除术。对有剖宫产史, 尤其胎盘植入在原切口部位者应果断地行全子宫切除术[1,2,3]。
1.3 子宫切除时机
数分钟内出血>2000 ml者, 如患者无生育要求, 应果断决定;又如术前B超检查高度怀疑植入性胎盘, 术中诊断明确, 为防止术中大出血, 剖宫产胎儿娩出后, 主张立即行子宫切除术。
但必须注意, 子宫切除并非总是安全的, 而且产妇永久丧失了生育能力, 保留子宫有利于内分泌调节, 对保证器官完整性、保护女性生理和心理有积极作用。因此, 对年轻育龄妇女切除子宫应该慎重, 是否切除子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掌握好指征, 并得到家属知情同意。
2 保守性手术
植入性胎盘的保守性手术即保留子宫的手术。
2.1 保守性手术适应证
适用于胎盘植入面积小、子宫壁厚、子宫收缩好、出血量少者。在剖宫产术中同时剥离胎盘组织, 即尽量清除胎盘组织, 减少胎盘残留。优点是减少了术后宫腔感染, 缺点是出血量多, 保守治疗中随时有因出血量多而再次手术的可能。
2.2 保守性手术方法
2.2.1 局部挖除、局部肠线缝扎止血
对剖宫产术中发现植入性胎盘, 若植入范围<8 cm, 植入深度不超过子宫肌层的2/3, 出血量不多, 不是植入在子宫底部者, 可采取植入灶局部切除缝合术。电刀局部沿植入灶楔形切除大块胎盘组织或小心修剪胎盘组织至子宫壁肌层;如出血, 可采用局部“8”字或间断环状缝合止血。
2.2.2 宫腔纱条填塞术
对胎盘植入较浅、局部弥散渗血则可采用宫腔填塞纱条压迫止血[2], 术后给予子宫收缩剂促进子宫收缩, 并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填塞的纱条24~48小时后取出。抽取纱条时做好备血、建立静脉通道等抢救准备。
2.2.3 剖宫产术中保留胎盘
即剖宫产时将胎盘部分或全部留在宫腔里, 减少因强行剥离胎盘而产生的出血, 待其自然排出或者吸收。术后可配合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这种方法仅限于胎盘植入面积大、植入部位深、无活跃性出血者。
具体方法:如剖宫产术中发现为完全性胎盘植入且无活动性出血者, 可将胎盘全部留在宫腔里, 在胎盘附着端尽量切除脐带, 然后缝合子宫。如为部分性胎盘植入, 则将能剥离的胎盘部分去除, 将无法剥离的胎盘组织留在宫腔内, 术中操作轻柔, 禁忌强行剥离, 以免造成严重的产后出血。根据胎盘残留情况, 如胎盘全部留在宫腔内或者残留较多者, 可局部或全身加用甲氨蝶呤辅助治疗, 也可应用选择性动脉栓塞辅助治疗。
产后密切随访, 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阴道流血情况、有无感染征象。每周复查彩超了解植入部位血流情况, 直至胎盘组织完全吸收或者自行排出, 定期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β-HCG和阴道分泌物。
Sarah等[4]总结了1985~2006年20年间60例植入性胎盘采用保留胎盘的保守治疗, 成功率为80.0% (48/60) , 16例随访中发现胎盘自行消失, 有1/6 (8/48) 的妇女再次怀孕。Sarah 等将植入性胎盘的治疗分为A、B 两个阶段:A阶段 (1993~1997年) 采用尽量剥离胎盘的方法, B阶段 (1997~2002年) 将植入性胎盘部分或完全保留在宫腔内, 并从子宫切除率、输血量、DIC发生率和产后感染率四个方面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结果发现, A阶段子宫切除率84.6% (11/13例) , B阶段子宫切除率15.0% (3/20例) , 后者明显少于前者 (P<0.001) ;B阶段的输血量 (1560±1646 ml vs 3230±2170 ml; P<0.01) , DIC发生率[1/20 (5.0%) vs 5/13 (38.5%) ; P=0.02]明显小于A阶段, 但B阶段败血症有3例, A阶段无一例发生败血症 (P=0.26) 。
保留胎盘治疗方法的风险:继发出血及严重感染, 其死亡率几乎比子宫切除术者高4倍, 但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 减少了因子宫切除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尤其适用于无子女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采用这种治疗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 如术中、术后发生大出血或感染的患者, 应及时行全子宫切除术。在Sarah的报道中[4], 失败11例, 其中产后出血 (9例) , 产后感染 (2例) 。大量阴道流血可引起DIC、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最终导致子宫切除。因此产后出血是导致保守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将胎盘留置于宫腔内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产后出现发热、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高, 发生子宫内膜炎甚至败血症。因此保守治疗术后必须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2.2.4 部分子宫切除术
限定胎盘附着子宫角部或宫体部, 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仅对胎盘植入部位子宫切除后缝合[5]。
2.2.5 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动脉栓塞术主要用于减少术中、术后出血, 可配合保守性手术。Chou等[6] (2004年) 在剖宫产术中将胎盘留于宫腔内并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 产后12天行手取胎盘术, 1/4的成功率, 3/4的患者出现产后出血或发展成DIC行子宫切除术。
郭秀香等[7] (2008年) 报道对其收治9例植入性胎盘患者, 以病变侧子宫动脉灌注甲氨喋呤加子宫动脉栓塞的方法治疗植入性胎盘取得良好效果。除2例剖宫产局部病灶切除外, 余7例1周后行刮宫术, 无一例再次大出血, 9例患者均保留了子宫。认为介入治疗植入性胎盘疗效较好、方法简单, 是首选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也有不同观点, Bodner等[8]对术前高度怀疑为植入性胎盘拟择期行剖宫产加全子宫切除术者, 术前给予球囊阻塞和子宫动脉栓塞术, 发现术中并不能减少出血量。并有报道子宫动脉栓塞可能造成栓塞后子宫缺血坏死, 或者继发卵巢功能早衰。因此,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植入性胎盘中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2.2.6 宫腔镜下行植入性胎盘电切除术
全松等[9] (2002年) 报道, 1例植入性胎盘的患者经宫腔镜下电切除术治疗的经验。足月顺产, 胎儿娩出后因胎盘滞留行徒手胎盘剥离术不成功, B超检查后诊断为植入性胎盘。又经刮宫治疗无效, 作者采用宫腔镜检查, 术中发现胎盘植入宫壁, 对植入的胎盘行电切术, 创面用电凝止血。3天后阴道流血停止出院。1月后复查, B超检查示子宫恢复正常, 切除组织病理报告为“胎盘组织退化、变性及坏死”。冯云[10] (2003年) 也报道采用宫腔镜诊断、并行植入性胎盘气化电切除术取得成功。
总之, 对于有胎盘植入高危因素的患者, 尤其是合并前置胎盘或前次有剖宫产史者, 要警惕植入性胎盘的可能, 做好产时或术中大出血的应急准备, 产前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 告知风险及救治方案。治疗方法的选择要结合患者的年龄, 有无生育要求及胎盘植入情况综合而定。切除子宫要慎重, 但也要牢记子宫切除术仍是目前治疗植入性胎盘的首选方法, 出血多、保守治疗失败者应及时行子宫切除术, 以挽救生命。
参考文献
[1]O′Brien JM, Barton JR, Donaldson ES.The management of placenta perc-reta:conservative and operative stragtegies[J].Am J Obstet Gynecol, 1996, 175 (6) :1632-1638.
[2]KayemG, Davy C, Goffinet F, et al.Conservative versus extirpative man-agement incasesof placenta accreta[J].Obstet Gynecol, 2004, 104 (3) :531-536.
[3]李春, 黄菊芳.28例胎盘植入分娩者保留子宫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7, 16 (1) :46-47.
[4]Sarah T, Arjanneke C, Johannes J.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abnor-mallyinvasive placentation[J].Obstet Gynecol Sur, 2007, 62 (8) :529-539.
[5]吴晓华, 陈勇, 熊光武.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1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 (4) :360.
[6]Chou YJ, Cheng YF, Shen CC, et al.Failure of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placenta accreta with profuse postpartumhemorrhage[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4, 83 (7) :688-690.
[7]郭秀香, 徐建英.介入治疗胎盘植入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8, 6 (7) :347-349.
[8]Bodner LJ, Nosher JL, Gribbin C, et al.Balloon-assisted 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iliac arteriesin patients with placenta accreta/percreta[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06, 29 (3) :354-361.
[9]全松, 李飞飞, 范建美.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胎盘植入1例[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2 (5) :471.
部分性植入性胎盘论文 篇4
关键词:中央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临床观察
目前,对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尚未有直接方法治疗。胎盘植入主要指胎盘绒毛对患者子宫部分肌层进行侵袭,导致临床在诊断过程中表现较大的困难性,临床诸多需要采用病理诊断的方法,但多会导致患者发生致命性产后出血,选择切除子宫进行治疗[1]。为了进一步分析此病,本文对我院收治的中央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患者,分析疾病的临床特点,研究具体的干预措施,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70例。患者的年龄为23~41岁,患者平均年龄为(26.5±3.6)岁;所有患者全部属于单胎妊娠。其中人工流产次数在<2次的患者36例;=2次的患者8例;实施1次剖宫产的患者14例,于腹腔镜下实施子宫肌瘤以及腺肌瘤剥除术治疗的患者4例,.其余8例患者均无生育史、流产史以及手术史。临床表现方面,无显著症状的患者14例,孕检实施B型超声检测后,均怀疑中央性前置胎盘。阴道出血症状的患者56例,并且合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轻中度贫血症状患者22例;B超检查后,胎位异常的患者8例,全部属于臀先露。根据患者的疾病史、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彩超及MRI检查,最终有效确诊。
1.2方法
1.2.1要求所有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除大小便之外,洗漱以及饮食等系列活动均在床上完成。避免对患者造成肛查及阴道刺激。卧床过程中,为避免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对患者适当按摩,将患者的床头抬高,有效缓解下肢血液淤滞症状,或者要求患者穿弹力袜[2]。刺激减少的过程中,需有效减少患者的胎盘血供。合理指导患者选择左侧卧位,适量吸氧,有效提高患者全身血氧含量以及胎盘血氧含量。对贫血患者,合理补充铁剂,严重情况下实施输血,有效确保胎儿需要的血氧以及营养供应。要求患者有效增加蔬菜、水果以及纤维食物的摄入量,防止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有效确保患者的外阴始终清洁,避免长时间出血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或者上行性感染[3]。
1.2.2合理选择宫缩抑制剂对宫缩或者出血的患者进行干预,患者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因此,用药过程中需认真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尿量、膝跳反射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率等。对患者的中毒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4]。防止患者感染或贫血。此外适当延长患者的孕周,对患者选择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充分保证胎儿成熟及质量。显著的促进患者的胎肺成熟,有效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率[5]。
1.2.3在对患者实施期待治疗过程中,认真监测患者的胎动情况,认真做好胎心监护工作,密切注意母婴安全以及健康,做到科学预测早产风险。
1.2.4对患者合理实施终止妊娠:对无阴道出血或者出血量少的产妇,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在妊娠>36周后,施终止妊娠。患者出现反复阴道出血,选择宫缩抑制剂以及糖皮质激素完成治疗后的34~35周,对患者实施终止妊娠。严重出血的患者可能会导致母婴危险时,立即终止妊娠。
1.2.5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选择剖宫产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需清除植入胎盘楔形,确保顺利剥离胎盘。对出血较多的患者,用纱布对患者实施宫腔填塞或利用宫颈环扎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采取预防感染准备及实施补液治疗等措施。
1.3观察指标:分析患者的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以及母婴病死率。
2结果
所有产妇在产程中,出血量小于500ml的患者42例,占60.00%;选择切除子宫的患者22例,占31.43%;无母婴死亡。
3讨论
前置胎盘主要指的是患者的胎盘附着部位出现异常现象,如患者整个宫颈内口被胎盘组织覆盖,则为完全性前置胎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阴道出血症状、感染症状、胎位异常症状以及贫血症状等。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甚至休克。患者处于妊娠晚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为出现前置胎盘。对于中央性前置胎盘,为严重并且最容易表现出植入的类型。对此针对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为医院产科较为严重的病情,具有危险性。
对此类患者实施密切监护、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以及对患者实施个体期待疗法等。对疾病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对其实施药物控制,选择有效方法实施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需将植入胎盘迅速准确切除,尽快剥离胎盘,避免出血。表现严重的患者,应摘除子宫,确保母婴健康。
综上所述,为降低婴儿出现窒息的概率,针对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需要进行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戴建荣,侯顺玉,陶建英.股动脉预置管动脉栓塞治疗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观察[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7):1282-1288.
[2]莫海云,王刚,陈深钢.中央性前置胎盘并植入12例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366-1368.
[3]黄金瑞,陈琪瑛.52例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晦床分析[J].右江医学,2015(4):467-470.
[4]李秀彦,茹美艳.1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术中出血情况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13):3221-3222.
植入性胎盘3例临床体会 篇5
例1:孕妇24岁, 孕21+3周, 要求终止妊娠于2005年4月2日入院。入院后B超检查“宫内中孕, 双顶径4.3cm, 胎盘子宫后壁, 羊水量正常”。生育史:1-0-1-1。查无引产禁忌后, 于入院当天行利凡诺羊膜腔内引产术, 36h后排出一死胎, 排胎后30min胎盘未排出, 阴道流血不多。彩超检查, 符合植入性胎盘的诊断。当日给予中药生化汤口服, 米非司酮50mg, 口服3次/d, 5d, 并肌注催产素, 同时预防宫内感染。7d后排出一胎盘组织, 复查B超, 子宫复旧好, 宫内无残留物。
例2:孕妇32岁, 孕38周, 下腹部阵痛3+小时于2007年11月2日15时:30入院。入院后查胎心140次/min, 宫缩30〞/2-3, 宫口开4+cm, 胎膜存。生育史:2-1-3-2。入院后产程进展快, 于16:40在保护会阴下助娩一男活婴。胎儿娩出后5min阴道有大量鲜血涌出, 行人工剥离胎盘, 部分胎盘与宫壁粘连, 无法剥离, 7min内出血量约2000m L, 发生失血性休克, 生命体征不稳定, 考虑为植入性胎盘, 征得家属同意后, 在抗休克治疗同时, 立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植入性胎盘。
例3:孕妇34岁, 孕39+3周, 疤痕子宫, 中央型前置胎盘, 腰酸伴见红30min, 于2010年7月13日10:00入院。入院后查, 胎心140次/min, 偶有宫缩。7月10日B超“宫内单活胎, 双顶径9.3cm, 羊水指数1 4.0 c m, 胎盘于子宫前壁, 覆盖宫颈内口”。生育史:1-0-2-1, 考虑为中央型前置胎盘、疤痕子宫, 于2010年7月13日11:00行剖宫产术, 术前备600m L浓缩红细胞, 术中打开腹腔后见子宫下段有多条静脉曲张。切开子宫下段穿过胎盘, 取出一男活婴, 体重3.2kg, Apgar10分。人工剥离胎盘时发现胎盘植入子宫下段及宫颈, 出血量多, 约有2000m L, 征得家属同意后, 立即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植入性胎盘。
2 讨论
2.1 植入性胎盘的因素
胎盘绒毛植入宫壁肌层, 常因多次宫腔操作或宫腔感染, 使局部子宫内膜生长不良而发生[1]。此3例均有多次宫腔操作史。另外子宫的疤痕易导致胎盘的植入。因此, 对疤痕合并有前置胎盘的要高度警惕植入性胎盘的风险, 术前应作好充分准备。
2.2 植入性胎盘的治疗
植入性胎盘因产后大出血和感染而威胁产妇的生命。治疗植入性胎盘的的关键是控制出血。去除宫内残留的胎盘组织及坏死物。主要采取保留子宫的保守治疗和切除子宫。临床上对出血<1000m L, 植入面积不大的选择保守性治疗[2]。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行保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保住了子宫。而对于活动性出血严重, 无法止血, 保守治疗失败者, 处理原则是立即行子宫切除术。2例出血严重的孕妇采取了切除子宫的方法, 虽挽救了产妇的生命, 但切除了子宫, 增加了家庭的不稳定因素。
2.3 植入性胎盘的的预防
根据植入性胎盘的好发因素进行预防, 首先做好避孕措施, 避免多次宫腔操作。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对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分娩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最大限度的防止休克发生, 改善患者的预后, 减少孕产妇死亡。
摘要:植入性胎盘在临床上是一种少见的产科并发症, 指胎盘绒毛因子宫蜕膜发育不良、胎盘附着部位异常等原因植入子宫肌层。近年来, 随着剖宫产率以及刮宫率的增加, 胎盘植入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任何可能导致子宫蜕膜缺乏或发育不全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胎盘植入, 往往需切除子宫以保全孕妇的生命。这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 正常的生理周期也开始紊乱, 对其身心健康及内分泌系统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近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胎盘植入的保守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植入性胎盘,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24.
植入性胎盘23例临床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6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分娩总数33519例, 发生植入性胎盘23例, 年龄27~42岁, 平均年龄33岁, ≥35岁9例 (39%) ;孕次5~7次, 平均孕次5.8次;产次2~4次, 平均产次2.5次;有人工流产史2~5次, 平均3.3次;末次人工流产距发病时间11~24个月, 孕周36+2~39+3周 (2例引产除外) ;有剖宫产史8例 (2例已有2次剖宫产) , 均为下段切口, 两次剖宫产相隔18~40个月。产前阴道少量流血3例, 4例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及头晕、胎心减慢, 无阴道流血。
1.2 诊断
1.2.1 产前诊断
11例行产前三维彩色超声检查:8例确诊前置胎盘, 其中3例为凶险型前置胎盘 (即指前置胎盘种植于前次剖宫产切口处) , 1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3例胎盘大部分位于子宫后壁。23例患者中18例做了AFP检测, 其中10例患者AFP在308~380 μg/L, 中位倍数2.5~3.2 MOM。
1.2.2 产后诊断
阴道分娩8例, 胎盘均不能自行剥离, 徒手剥离时找不到与子宫壁的分离界限, 或者与子宫壁粘连紧;检查有部分缺损;剖宫产的15例患者中, 8例徒手剥离时发现有胎盘部分植入, 3例胎盘穿透子宫瘢痕, 3例胎盘穿透子宫后壁或左侧壁, 1例为后壁胎盘, 其胎盘上下缘达宫角及下段, 徒手剥离顺利, 探查腹腔发现子宫左侧角菲薄, 肌层破裂3 cm×3 cm仅浆膜包裹, 送病理检查确诊。23例患者共9例送病理检查, 结果子宫肌层均见绒毛或胎盘组织。
1.3 治疗经过
1.3.1 经阴道分娩植入性胎盘的治疗
经阴道分娩发现植入性胎盘8例, 行次全子宫切除术4例, 其中3例患者出血达2000 ml, 1例引产时发现胎盘植入子宫瘢痕处, 予以切除子宫;术中输血3例;4例行药物保守治疗, 均口服米非司酮50 mg, 每天2次, 共7天, 2例患者于产后7天胎盘自行脱落, 但其中1例有残留, 于产后7天清宫;另2例患者7天后予肌内注射甲氨蝶呤50 mg, 产后15天清宫。
1.3.2 剖宫产术中植入性胎盘的治疗
剖宫产术中发现植入性胎盘15例, 行次全子宫切除术6例, 其中3例为凶险型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并穿透浆膜层;3例因腹腔内出血约2000 ml, 胎盘穿透后壁或左侧壁, 均有3~4 cm破裂口并伴有活动性出血, 均予以切除子宫;行病灶切除加子宫修补5例;行局部挖除、局部肠线缝扎止血4例, 4例中有2例创面仍有少量活动性出血, 行宫腔纱布填塞, 24小时后取出。对9例保留子宫者切口术中均局部注射甲氨蝶呤50 mg。术中出血700~2000 ml, 平均1200 ml, 15例剖宫产患者, 输血6例, 3例宫内有残留, 口服米非司酮50 mg/d, 共3天, 产后15天清宫。
1.4 母婴治疗结局
23例患者中1例瘢痕子宫,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裂开, 住院15天, 其余7~10天出院;9例产后中度贫血。产后7天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4项, 除2例转氨酶轻度升高外均正常。产后3个月随访无异常;9例产后3~8个月恢复月经。8例新生儿窒息中4例为重度窒息, 3例因缺血缺氧性脑病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 10天出院。所有新生儿均存活。
2 讨 论
2.1 植入性胎盘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病因尚不清楚, 可能与绒毛组织的侵蚀力与蜕膜组织的失衡有关。常见诱发因素有:①子宫内膜先天发育不良, 如幼稚子宫、子宫畸形;②子宫内膜创伤性缺损, 反复宫腔操作、多次生产, 尤其伴有宫内感染;③胎盘附着部位异常;④高龄孕妇, 尤其年龄≥35岁者发生植入性胎盘的几率增高。孕妇年龄≥35岁和前置胎盘是胎盘植入的两个独立高危因素[1]。本组资料显示:23例植入性胎盘的患者均为多孕次的经产妇, 子宫内膜损伤存在, 高龄产妇占39% (9/23) , 合并前置胎盘39% (8例B超产前检查确诊, 1例术中确诊) 。提示我们应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宣教工作, 避免过度刮宫、粗暴的宫腔操作。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并注意子宫切口缝合技巧, 避免肠线穿透内膜或缝合过紧、过密造成内膜创伤;加强对高龄孕妇管理, 有望减少植入性胎盘的发生。
2.2 植入性胎盘的诊断
2.2.1 产前AFP检测
正常妊娠孕6周, 胎儿肝脏开始合成AFP, 孕12~15周达高峰, 产后1~2天降至正常水平 (<20μg/L) , 当发生植入性胎盘时, AFP值上升明显;若排除胎儿畸形、胎盘后血肿等因素, AFP中位倍数≥2 MOM时应考虑植入性胎盘的可能。本资料有10例患者中AFP中位倍数为2.5~3.2 MOM。但AFP检测特异性不高, 结合高危因素可作为筛选手段。
2.2.2三维超声诊断
有报道实时三维超声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适合普遍开展;声像特征为胎盘中出现多个血流湍急的血窦, 胎盘与宫壁之间边界不清, 肌层存在丰富血流的信号[2]。但本资料显示三维超声对植入性胎盘检出率较低, 11例三维超声检查仅1例诊断为植入性胎盘, 8例提示前置胎盘;3例后壁胎盘。分析与后壁胎盘受胎体骨骼反射干扰, 以及B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分析本资料中有2例凶险型前置胎盘, 彩超检查显示胎盘部位肌层菲薄, 考虑是瘢痕拉长所致而忽视了植入性胎盘的可能。我们认为, 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检查时临床医生应提示超声科医生, 尤其发现前置胎盘、后壁胎盘需要反复、仔细检查, 这样可望提高彩超对植入性胎盘诊断水平。
2.2.3产后检查与病理诊断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植入性胎盘的方法, 但仅是部分植入性胎盘患者需要切除子宫, 故诊断不能完全依赖病理, 徒手剥离胎盘时进行临床诊断更有现实意义[1]。本资料有16例患者行人工剥离时发现植入性胎盘。
3植入性胎盘患者的处理
针对该病特点, 在处理相关患者时我院形成一些共识:对凶险型前置胎盘可疑并发植入者, 术前签好子宫切除知情同意书, 做好充分的抢救措施, 术中腹腔探查必须彻底, 尤其要注意宫角部、子宫后壁及临近组织的完整性, 防止隐性穿透等;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 子宫切除能及时有效止血, 为抢救赢得有利时机, 尤其是凶险型前置胎盘并发植入者。但由于患者大多年轻, 迫切要求保留子宫, 近年来保守治疗倍受临床关注, 但必须详细交代利弊, 有多次清宫、再次手术的可能。本资料13例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所有患者加强抗感染、改善贫血治疗, 均有较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应豪, 阮晟鸣, 王德芬.胎盘植入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6) :335-336.
穿透性植入胎盘13例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来源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7年8月我院产科共收治前置胎盘患者72例, 发生穿透性植入胎盘13例, 其发生率为18.06%。孕妇年龄:28岁~42岁, 平均年龄31岁;孕次:1~6次, 平均孕次3.3次;产次:1~3次, 平均产次1.3次;初产2例, 经产11例。手术史:人工流产史2例, 药物流产史 (清宫) 1例, 中孕引产史2例, 子宫肌瘤剔除史2例, 剖宫产史6例。
1.2 临床症状
产前阴道出血者10例 (其中3例伴有下腹部隐痛不适) ;2例仅有下腹部坠痛而无阴道出血就诊, 经彩色多普勒明确诊断为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另1例因中孕引产后胎盘未剥离, 清宫术中腹腔内出血急诊入院, 经彩色多普勒确诊为胎盘植入。
1.3 诊断依据
13例均经超声诊断为中央型前置胎盘, 其中4例经彩色多普勒提示胎盘植入。术中所见:子宫下段呈膨大状, 紫蓝色, 壁薄, 表面血管怒张迂曲。2例为子宫自发破裂 (浆膜层破1 cm~2 cm) , 其中1例胎盘植入原剖宫产切口穿透肌层达膀胱后壁。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 并穿透子宫肌层达浆膜面, 2例提示为子宫破裂 (其中之一已侵及膀胱壁) 。
2 结果
术前、术中出血量最少1 000 ml, 最多4 000 ml, 平均2 400 ml。手术方式:12例行剖宫产+子宫切除术, 1例 (即引产后清宫患者) 行急诊子宫切除术+部分膀胱切除+膀胱修补术。13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均成功, 痊愈出院。
3 讨论
植入性胎盘可因原发性蜕膜发育不全或创伤性内膜缺陷, 如瘢痕子宫、子宫畸形、子宫腺肌病或宫角妊娠等原因, 使妊娠后宫底蜕膜部分或全部性缺乏, 胎盘绒毛直接侵入肌层所致[1]。近年来, 由于人工流产、药物流产、中孕引产、剖宫产的增加, 引起子宫内膜损伤, 内膜修复不全, 造成以后蜕膜发育缺损而使植入性胎盘发生增多。剖宫产史、刮宫史和子宫发育不良是植入性胎盘的三大好发因素, 有报道认为有剖宫产史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是无剖宫产史者的35倍[2]。穿透性植入胎盘属植入性胎盘的一种, 绒毛植入子宫层较深, 穿透整个肌层, 达浆膜层甚至穿透浆膜层达腹腔。本文6例患者有剖宫产史, 且2例为术后9个月内再次受孕发展为穿透性植入胎盘。故对剖宫产患者, 尤其是短时间内再次受孕者应高度警惕有穿透性胎盘植入的可能。分娩前, 应行B超、彩色多普勒甚至MRI来辅助诊断, 并备血做好输血及手术准备。
本组12例行剖宫产+子宫全切术, 打开蜕膜后, 根据术中检查情况判断有胎盘植入的可能, 建立静脉通道, 备血, 待抢救设备到位后, 方可开始手术。前置胎盘患者因子宫下段均被胎盘覆盖, 主张行古典式纵行剖宫产切口, 胎盘打洞后迅速娩出胎儿, 证实为穿透性植入胎盘后, 结扎双子宫动脉, 快速切除子宫。子宫切除以全切为宜, 如果患者情况危急也可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但附着胎盘的子宫下端一定要切除干净, 以防术后再出血。
另1例为中孕引产后胎盘未剥离, 行清宫术中腹腔大出血急转入院。转诊途中经压迫, 加强宫缩治疗, 阴道出血很少。因患者年轻, 要求尽可能保留子宫, 入院后加强抗感染同时行药物保守治疗, 口服生化汤, 静脉滴注5-Fu 500 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d, 治疗第5天患者突发阴道大出血, 色鲜红, 遂急诊行子宫全切术。术中见胎盘植入原剖宫产切口穿透肌层达膀胱后壁, 术式为子宫全切+部分膀胱切除+膀胱修补术, 经积极抢救, 痊愈出院。
穿透性植入胎盘患者保留子宫是可能的, 但必须在严密观察下进行, 警惕迟发性产后出血和感染的可能。保留子宫适用于胎盘植入面积小、子宫壁厚、子宫收缩好、出血量少者。对已明确为大面积穿透性胎盘植入, 且无生育要求者, 应果断行子宫切除,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保守治疗对这类患者风险较高, 效果不好。
穿透性植入胎盘未发生腹腔内出血前均无明显临床表现, 难以诊断。一旦出现症状, 发病急而凶险, 其中85%需行子宫切除术[3]。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近年来提出对高危孕产妇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 适时分娩, 可以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最好的治疗是如何减少和预防穿透性植入胎盘的发生: (1) 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指导正确避孕的方法, 减少意外怀孕, 降低人工流产的发生率; (2) 对于曾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多次流产、中孕引产的孕妇, 尤其合并前置胎盘者, 更应警惕穿透性植入胎盘的可能; (3) 加强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 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十分关键的, 在做人工流产时避免过度刮宫, 防止子宫内膜的损伤,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剖宫产缝合时要保持子宫内膜的完整性, 以预防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的可能。
摘要:目的探讨穿透性植入胎盘的发病原因、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3例穿透性植入胎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穿透性植入胎盘的发生与人工流产、剖宫产、中孕引产、子宫肌瘤剔除等子宫手术史关系密切。结论对有多次子宫手术史者应警惕穿透性植入胎盘的可能, 做好产前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出血,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和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关键词:穿透性胎盘,植入性胎盘,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叙, 姚天一.植入性胎盘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2) :70~71
[2]王德芬, 徐箴.产科子宫切除118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26 (4) :221~223
【部分性植入性胎盘论文】推荐阅读:
部分性胎盘植入11-09
植入性前置胎盘11-15
植入性胎盘临床分析07-12
胎盘植入性产后出血08-04
植入性胎盘的保守治疗07-18
植入性胎盘的手术治疗10-23
胎盘植入的治疗进展论文06-20
植入性医疗器械07-01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10-16
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