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024-09-04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精选11篇)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篇1

约束理论 (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 , 是以色列物理学家戈德拉特博士在他的优化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TOC理论的核心在于:整个系统的绩效通常总由少数因素决定, 这些因素就是系统的制约因素。1984年, 戈德拉特博士在他出版的第一本以小说体写成的TOC专著《目标》中, 描述了一位厂长应用约束理论使工厂在短时间内转亏为盈的故事。他把一个企业比喻作一条链子。链子连结在一起象征一个完整的系统, 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然而, 它经常为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所阻碍, 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约束理论在美国企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非常关注TOC, 称其为“约束管理”, 并专门成立了约束管理研究小组。TOC指导工厂企业人员如何找出运作上的“制约”及如何尽量利用自己手上有限的资源 (资金、设备、人员等) , 令企业在极短时间内, 以及无需大量额外投资下, 达到运作及盈利上的显著改善。TOC包含一系列的逻辑工具, 称为TOC思维方法, 以及由之而引申出来的、针对企业各种问题的应用专题系统。TOC理论自出现以来, 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实际应用, 其中不乏福特公司等名列全球500强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具体实践, 总结出了各自应用领域的具有创新性的实证方案。这些领域涉及企业战略方向的设定、生产、分销、营销和销售、项目管理等各方面。

一、约束理论的主要内容

按照约束管理研究小组的说法, TOC就是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 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 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以消除这些约束, 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也有学者认为, TOC理论即一套解决约束的流程, 用来逻辑地、系统地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改进什么?改成什么样子?怎样使改进得以实现?应主要着眼于对阻碍发展的瓶颈因素的理性思考, 这三个问题是任何企业改进流程时都必须思考的。

戈德拉特博士认为, 任何系统都是有约束的。可以用反证法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没有约束, 系统的产出将是无限的。现实当中任何系统都不能无限地产出, 所以, 任何系统都存在着一个或者多个约束。以赢利为目标的企业和其它非赢利组织均可视为系统。任何系统都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构成, 环环相扣, 整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中最弱的一环。相同的道理, 我们也可以将企业视为一条链条, 其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链条的一环。如果企业想要达成预期的目标, 必须从最弱的环节——瓶颈或约束的环节——大力改进, 才可能得到显著的成效。换句话说, 哪个环节约束着企业达成目标, 就应该从克服这个约束环节着手来进行改革。

约束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约束”因素受内部和外部的约束;二是“约束”因素具有权重关系。在管理实践中, 应做到:

1. 分析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约束, 认清问题所在。

一般来说, 约束可以是三种类型:资源、市场和法规。由于法律法规是一个国家政府所制订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约束, 因此企业只能在法律的约束下, 对来自资源和市场的约束环境进行改造。我们在考虑约束资源时, 主要考虑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 应该意识到它既受企业外部的约束, 也受企业内部的约束。一般地说, 在企业整个的业务流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只要它阻碍了企业更大程度地增加有效产出或减少库存和运营费用, 那么它就是一个“约束”。通常认为, 所谓“约束资源”, 指的是实际生产能力小于或等于生产负荷的资源, 而其余的资源则为非约束资源。举例来说, 某产品的市场需求为每周30个单位, 甲车间负责生产产品的底座, 其生产能力为每周生产35个单位;乙车间负责生产产品的动力装备, 其生产能力为每周生产40个单位;丙车间负责组装产品, 其生产能力为每周生产25个单位。显然, 丙车间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对约束资源改进的办法也很明确:增加丙车间的生产能力。

2. 认识约束因素的权重关系, 抓主要矛盾。

TOC的管理思想是首先抓“重中之重”, 使最严重的制约因素凸现出来, 从而从技术上消除“避重就轻”、“一刀切”等平均主义方式发生的可能性。短期来看, 是“抓大放小”;长期来看, 由于有主次地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 大问题、小问题都没忽略, 因此, 企业整体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会日益提高。可以用ABC分类法来筛选待解决的问题, 把最紧迫的极少数的约束资源挑选出来, 从而避免了管理者陷入大量的事务处理当中而不能自拔, 企业有限的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TOC理论的主要工具

1. 思维流程分析法。

TOC理论最终就是要寻求顾客需求与企业能力的最佳配合, 对约束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 其余的环节相继地与这一环节同步。思维流程分析法是TOC主要的工作方法之一, 思维流程有以下主要的技术工具:

(1) 现实树。现实树工具用来帮助人们认清企业现实存在的状况。现实树是因果图, 分为当前现实树和未来现实树。现实树的建立要严格遵循若干条逻辑规则, 从“树根”开始, 向“树干”和“树枝”发展, 一直到“树叶”。“树根”是根本性的原因, “树干”和“树枝”是中间结果, “树叶”是最终结果。对于当前现实树来讲, “树叶”是一些人们不满意的现象, “树根”是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或核心问题所在。而在未来现实树当中, 它的“树根”是解决核心问题的方案, “树叶”是最终人们想看到的结果。描绘当前现实树时, 即要回答“改进什么”时, 我们往往是从可以得到的例证开始着手, 即系统中明显地存在着的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发货拖延、库存超标等, 总称为“不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不良效果”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它们只是一些表面现象。通过绘出将这些不良效果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关系图, 可以有助于找到真正的问题症结所在, 它们就显示在这个逻辑图的最底部。

(2) 消雾法。消雾法用来以双赢的方式解决企业中的冲突。此法的得名是由于企业中的冲突像一团团的云雾一样, 人们往往不能很清楚地说出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些冲突。消雾法就是要驱散那些弥漫在冲突周围的混淆和含糊, 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也就是去伪存真, 去粗存精, 由外及内, 由表及里, 称之为“注入”。未来现实树用“消雾法”看清问题和冲突, 找到“注入”点。但这还不是一个充分完整的方案。要回答“改成什么样子”, 需要利用未来现实树。在当前现实树图上, 把一个个“注入”插入到它要进行突破的环节。然后, 重绘逻辑连接, 在当前现实树的基础上生成未来现实树。这时, 我们就要看“不良效果”是否能转为“满意效果”。

(3) 负效应枝条。当做完上述的一系列工作以后, 就要找一些与改进后果相关程度最大的人来参与, 以保证改进的成功实施。思维流程法是一项需要高度开放、广泛参与的活动。如果不和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全面和充分的沟通的话, 就很难消除这部分员工抵制改革的情绪。思维流程法认为, 正是这些受改进影响最大的人, 才对那些意料之外的负面效应 (即“负效应枝条”) 了解得最清楚。所以, 思维流程法要求主动寻求这些人的参与, 并与他们一道找出避免“负效应枝条”长出的办法, 以避免实施的失败。此过程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剪去负效应枝条”。

(4) 必备树。要注意, 问题“怎样使改进真正得以实现?”不同于问题“怎样对事物进行改变?”。前者是在改进前后的状态都已知晓的情况下, 也就是当前现实树和未来现实树都已经描绘出来的情况下, 重点强调如何导致这一改进的实际发生。鉴于人们对自己参与设计的改进方案一般抵触较少, 所以回答问题“怎样使改进真正得以实现?”的关键就是, 让那些将与这些转变直接相关的人来制定实施转变所需的行动方案。这个工作是思维流程法中最有力的一环, 也是TOC与其他那些追求持续改进的思维流程方法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色。而用来显示克服障碍路径的逻辑图就称为“必备树”。

(5) 转变树。TOC思想的应用成功需要集思广益, 找到配合实施最初“注入”的其他“注入”。把所有这些实现成功实施所需的活动集中在一起, 并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弄清楚活动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 也就是“转变树”。通过上述步骤, 改革者可以找出约束因素, 并对这些约束因素进行改进。

2. 三步诊断法。

目前, 全球的许多企业陷入了地区性或者行业性的生产过剩的困境。由于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下, 众多企业出于利润驱动, 迅速扩张生产规模, 而导致了市场上的过剩状态的出现。如何处理企业包括生产、存储、人员等各方面的过剩能力?可以利用TOC理论, 着眼于企业整体功能和长远战略, 通过三步诊断过程来消除。

一是分析市场约束因素, 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当我们在仓库里面对堆积如山的商品, 需要解决产品产销矛盾时, 仅仅想到用减少生产的方式去减少库存, 是不够的。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 去扩大市场的需求。企业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如果我们的企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 那么市场就是约束因素。顾客是我们利益实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事实上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因为它最终决定产品是否能够转化为利润。所以, 企业的生产应该坚决以市场为导向。

二是改善内部环节。市场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约束因素, 要想充分地利用它, 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带进市场, 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就必须改善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 包括企业的文化氛围。要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是一个由许多相互制约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 必须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化, 而不是单个环节或者单个部门的局部优化。因此, 需要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 才能有效地利用约束因素。

三是改善外部环境。市场是约束因素, 我们有多种途径改善它。最明显的办法莫过于广告宣传, 或者简单地进行更多的广告宣传。更好的方法是细分市场, 寻找合适的顾客群体, 使企业的产品恰好能满足该消费群体的需要。事实上, 这才是有效利用市场的核心部分。这三步诊断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不断改进, 才能实现企业的利润和运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物流分析法。

企业内部存在着人员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物流是企业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经采购原材料、制作毛坯、加工半成品、组装部件、总装产品及该过程中的物料传输、存储等活动环节。企业的生产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个活动链中各环节的高度相关的内在关系, 制定出一个详尽而周密的生产作业计划, 规定出每一种毛坯、零件、部件和产品的投入出产时间和数量。但在实际中, 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如机器损坏、原料不足、半成品和产成品因质量问题而返工等等, 这些大量存在的随机事件常常会打乱原本计划好的活动程序。我们如何在这些纷乱的头绪中找出干扰企业的约束瓶颈呢?解决的手段之一就是从“物流”着手。通过对企业中“物流”的分类,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物流”的特点, 认识他们各自的薄弱点, 或“瓶颈”所在, 从而有针对地进行计划与控制。一般将从原材料到成品这一“产品物流”分为:“V”、“A”和“T”三种类型。其中, “V型物流”是由一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成许多种不同的最终产品;“A型物流”是由许多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成一种最终产品;而“T型物流”则是“A型物流”的一个变形, 其最终产品有多种。实际上, 一个企业的“产品物流”往往不只一种类型。我们可以根据占主要地位的“产品物流”来相应地划分企业。如果一个企业其物流形态主要是“V型物流”, 那么我们就称这个企业为“V”型企业, 其余的以此类推。典型的“V型物流”企业是炼油厂、钢铁厂等。“A”型企业, 是造船厂、大型机械装配厂。“T”型企业是汽车制造厂等。“A型物流”企业及“T型物流”企业与“V型物流”企业的最大不同点在于, 前两者的物流管理难度大。它们存在着物料清单、工艺流程较复杂, 企业的在制品库存较高, 生产提前期较长, 约束环节不易识别, 计划以及工序间的协调工作也非常困难。要消除“A型物流”企业和“T型物流”企业的约束环节, 主要工作要集中在外部供应链的优化上面。要协调好企业与外部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关系, 保证企业在满足市场多变需求的同时, 均衡地安排内部的采购、生产、储存等活动。

四是应用TOC软件。信息技术很快被应用来支持TOC理论。由Creative Output有限公司首先开发了TOC软件。TOC软件产品能够生成详细的生产作业计划、交货期的执行情况、资源的利用情况、采购计划、库存报告、有关有效产出和库存的财务报告等等。实践表明, TOC软件的应用使许多企业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而TOC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TOC软件主要是建立制造流程的仿真模型, 采用各种算法找出流程上的约束环节, 制订最优的生产计划。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篇2

朋友,是否感到身心疲惫,满腹牢骚,不愿奋勇向前?

朋友,是否感到心绪凌乱,辗转反侧,不愿努力拼搏?

是的,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插曲,可你是否想过发生的缘由和解决的方法呢?若将生活中每个细枝末节都大加分析,就好比想要细数一缕阳光下的灰尘颗粒一样,这莫不是在自寻烦恼吗?凡事要看得简单些,这样从不至于让自己活得太累。

一代逃生大师胡汀尼身怀绝技,可在面对一个带有复杂的锁头时却乱了阵脚,当他潜心于解锁两个多小时却没能取得成功的时候,灰心丧气的他却不料能在无意中倚开那扇门。事实上,门并没有锁,那只是一个幌子,一个装饰„„

如果他能变通一下,换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那么可能会是另外一个结果。既然锁打不开,为什么不把问题想得简单些,去试试另一种方法呢?当你愁眉苦脸的时候,又是否想过是不是自己的这种思维定势限制了成功的到来。是不是自己自寻烦恼,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了。很多人对生活心怀抱怨,讨厌负担,讨厌压力,可是为何不妨反思一下,学会用简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说不定机遇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曾有一个小服装设计者想在一个鼎鼎大名的设计师手下工作,可是这位出名的大家却是一个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的人,很多人都想到他的公司工作。可是都失败了,于是这位小设计者就想,前面的人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都喜欢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有的给他送礼,还有的说一些子虚乌有的话,他们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了,那么我倒不如简单些,开门见山直接向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他见到大名鼎鼎的设计师后,设计师打量了他几分钟之后却转身离开了。他本以为失败了,可是三分钟后,大师的助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去给老板冲杯咖啡吧„„”就这样,他成功了。

事实就是这样,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感到疲惫、压力、不幸福,不就是把问题看得太过复杂了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造成了多少误会。考试时因为把一道很简单的题看得复杂了,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使得自己的分数受到了影响。生活中,别人一句没有恶意的话,可是却被自己想得复杂,于是心中充满了敌意。

其实,很多事情都很简单,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就像对镜子微笑一样,它就会还给你一个快乐的微笑。简单地对待问题,开心地过好每一天,不要让自己每天都活在思虑与怀疑之中。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我们的心中就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直到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解决复杂问题的简单办法 篇3

有人提议,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给他们加强营养,提供良好的医疗设施,并且每一次乘载的人数不要太多,以免太拥挤。

是的,英国人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经过认真的换算,支付了足够保证每个罪犯都有食物及医疗保障的费用,和上船的罪犯一起,按人头如数把食物和各种费用交给船长。

然而人性的慈善和爱心不可能在所有船长的血管里流淌,事实上,有些船长把所有的食物囤积起来,狠心地让罪犯们饿死,等到了澳洲之后就把粮食卖掉。

看来仅靠投入资金是不够的。有人又提出了另外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强迫船长们更有人性地做事,并通过法律手段制定出最低的食物标准和医疗标准,然后在每个船上派一名政府官员,以确保船长能照章办事。

但是,结果往往是所派的官员受贿或受了那些野蛮船长的威胁,立法和强迫还是没能解决问题。

政府觉得实在无能为力,索性把一切交给船长不再参与任何管理,只是计算好了应付的价钱,然后按到澳洲后的罪犯的人头付费。

结果却出人意料:船长们全都行动起来,他们不断寻找新的、更好更便宜的养活罪犯的方法:比如给犯人们更多的空间,每次少运几名犯人,或者用一些治疗海上常见病的对症之药,健康的食品……他们必须保证罪犯活着上岸,每一名罪犯都是他们的财产、他们的钞票,存活的犯人越多,他们挣到的钱就越多,因此船长们全都小心翼翼,想尽办法不断提高船上犯人的存活率——一直困扰着政府的问题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曾经被动的船长们解决了。

可见,每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都会有一个储藏着能量和动力的按钮,只要揿动那个按钮,就会进入解决整件事情的轨道,而所有棘手的问题,一旦进入这一轨道,就会迎刃而解。

事件的动力按钮往往是由“人”組成的,而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谓人性化管理,也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即用无形中的鞭子驱赶他,使他既能自律,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捷径,并沿着它开心地、主动地走下去。

看不见的损失往往是那些努力做好事的人造成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改造人、改造世界,而在于从错综复杂的事件中找到能够牵动整个事件的开关,然后,用我们的食指,轻轻地揿动它。

数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 篇4

1.抓住问题的本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例1有甲乙两个人相距1000 m,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40 m,乙每分钟走60 m,甲带有一只小狗以每分钟120 m的速度跑向乙,遇到乙后马上返回跑向甲,小狗就这样在甲乙两人之间来回跑动.求甲乙两人相遇时小狗所跑的路程.

这是一个小学数学问题,但是这个问题难住过不少人.主要是一般人都是顺着问题的叙述思路去思考,由于甲乙两人的距离越来越小,小狗每次跑动的时间不同,那么求小狗跑动的时间就变得复杂了.由于小狗跑动的速度是已知的,关键的问题是求小狗跑动的时间,而从小狗的角度求时间很难,那只能从另外的角度思考.其实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就是小狗跑动的时间.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是10分钟,故甲乙两人相遇时小狗所跑的路程是120 m.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说明了数学里经常采用的一个思路,就是当一个问题按照问题的叙述思路去思考很复杂的时候,往往换一个角度,只要抓住了问题的本质,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2.利用转化思想,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学解题中的转化思想,是将难以解决的相关问题,通过运用适当的途径与方法,转化成能被已有知识所解决的数学解题方法.通过这种转化思想的运用,能够将不规范、不熟悉的复杂问题转化成规范的、熟悉的简单问题,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例2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a2+b2=1,c2+d2=1.

求证:ac+bd≤1.

证设

这是中学课本上的一道题目,已有多种其他证法,现转化为向量法证明显得尤为简便.

3.利用类比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利用类比思想可以将数学问题简单化,类比思想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用类比方法,可由联想到方程的解为x=a或x=1a.从而由

4.利用换元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换元法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不同量引入其他的变量来使复杂的问题常规化,能突出题目的本质特点,迅速找到解题的方法.其关键是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解设则x=t2-1.因为x>-1,且x≠0,所以t>0,t≠1,所以原不等式可转化为6≤t(t+1)≤12(t>0).解之,得2≤t≤3,即

换元法是数学中应用得最多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从初中阶段的解方程开始一直到高等数学,换元法贯穿了整个数学的全过程,涉及的方面广泛,使很多的复杂问题简单化.

5.引入参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参数起源于曲线的参数方程,然而当人们仔细领会了参数的作用后,逐渐形成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不能直接求解或直接求解困难,或较繁的变数问题,这时往往要通过引入参数,使问题转化从而解决问题.

例5若(z-x)2-4(x-y)(y-z)=0.求证x,y,z成等差数列.

证若x-y=0,则x=y=z,所以x,y,z成等差数列.若x-y≠0,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x-y)t2+(z-x)t+(yz)=0的判别式Δ=(z-x)2-4(x-y)(y-z)=0,则所以x,y,z成等差数列.

结束语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篇5

静能生慧,细节决定命运。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我们要学会原谅别人,因为没有人不会犯错。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所有的伤害都是误会,所有误会都是沟通不良。

因为自信,所以成功。

浩然明理,俨然肯学。

要站就站排头,要争就争一流。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少数人需要智慧和勤奋,而多数人确要靠忠诚和勤奋。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努力就能成功,坚持确保胜利。

人生的成功,不在于拿到一幅好牌,而是怎样将坏牌打好。

赚钱靠大家,幸福你我他。

青春不言放弃,魅力绽放光彩。

天道酬勤,踏实静慧。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工作专注,时间如兔;心不在焉,时间漫长。

别把简单问题弄复杂了 篇6

工资这件事,成了2009年的一个最热门话题,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工资问题。一会儿是炒作央企高管薪酬,一会儿又嚷嚷央企员工垄断收入,一会儿又是按劳分配同工同酬……

工资问题如此强烈地被关注,其实也是改革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但是,如果操之过急把简单问题搞复杂了,难免事与愿违。

如果就工资的具体内容来说,当然是个复杂问题。但是,工资政策的制定如果纠缠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肯定是把问题弄得愈加复杂。

笔者以为,认识工资问题需要抓住本质。比如,央企高管高薪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不是一个高管薪酬过高的问题,而是底层职工工资过低的问题。如果很复杂地设计一套限高方案,既没有现实性和必要性,又势必引起更多的质疑和麻烦。同样,资源垄断企业员工收入过高问题,其根本也不是这些企业员工真的收入过高,而是抱怨者收入过低。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来看,一个员工年收入10万元也只是刚刚步入小康的门槛而已,无论如何不算高。

笔者以为,工资问题的根本症结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市场化改革,工资并没有与之相应增长。相对而言,底层员工工资处于低位状态。如果加上减员增效造成的员工劳动强度加大和相当多的企业拒付加班费等因素,底层员工的工资是相对降低而不是增加的,至少他们的心理感受是这样的,社会平均工资提高的数据也于事无补。从绝对数来看,工资额似乎也不少。但是,如果客观分析,这个数额中有多少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补贴,又有多少是福利费部分,奖励也能算做工资吗?去除这些,我们再看底层员工的实际工资就会清楚,我们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亏欠他们的实在不少。

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核心内容就是工资低,甚至是刻意压低。现在是该“还债”的时候了,这就是关于工资问题诸多诟病和争议的根本所在。制定工资政策就是要从这个角度确定思路,而不是降低哪个群体的工资或设计一套平衡收入的标准。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篇7

一、图形结合,重视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儿童的思维处于以直观形象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图形结合是有效理解题意的最佳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例读题,启发和引导口述简单实际问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懂得简单的实际问数学/教海撷英题一般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所组成,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其中包含的题意。

教学时首先教学例1,出示例题: 草地上有1只母鸡,3只小鸡, 一共有多少只鸡? 教学中,可先出示1个大圆表示1只母鸡, 再画出3个小圆表示3只小鸡, 然后电脑显示画一个大圈, 表示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这样,用图和动作让学生理解求 “一共 ”是多少 ,就是要我们把这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要求学生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来复述题意:有两种鸡,一种母鸡,一种小鸡,大鸡有1只,小鸡有3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鸡,就是问我们两种鸡合并起来,有多少只鸡。 得出的隐含其内数量之间的关系: 母鸡只数+小鸡只数=一共有鸡的只数。

接着教学例2: 草地上有4只鸡, 里面有3只是小鸡,其余的是母鸡,母鸡有多少只? 教学时,可以利用上面的图让 学生知道4只鸡里面 有两种鸡: 母鸡和小鸡;4只鸡中去掉3只小鸡,就是母鸡的只数。 例2是例1的逆解题,这两个例题间的数量关系式通过同一幅图让学生领会。

二、简化思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语言

教学上述例题后, 接着问学生: 为什么上面的图可以用大圆表示母鸡,用小圆表示小鸡呢? 因为在教学里讨论的只是鸡的“只数”,只要大圆的个数1,小圆的个数3就行。所以,求一共多少只,只要求“1(只)和3(只)合起来是多少”就好了。 这样,1、2两题即转化 为 :(1)1和3合起来是 多少 ? (2)4去掉3还有多少 ?

例3:有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解题时,着眼于红花与黄花朵数的关系, 解题思路可以化简为:“比5 (朵 )多3(朵 )是多少朵 ? ”这样便于学生学习。

最后,列出算式,计算,作答。

上述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是: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数学语言文字题 (根据运算意义)→数学算式题→计算→答案。

三、有机渗透,适当的简易方程思想

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出示例4:少年宫歌咏组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5倍。 美术组有25人,歌咏组有多少人?

列式25×5=125(人)。

解答后,可以出示:

例5: 少年宫歌咏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5倍。 歌咏组有125人,美术组有多少人?

分析数量关系:“多少人的5倍是125人 ? ”翻译成算式则为 :?×5=125。

列出算式是125-5=25(人)。

这样,既沟通了解决乘除法实际问题的联系,又渗透了方程思想。

四、强化训练,领悟实际问题的结构

组织填写条件和补充问题的训练,填条件、补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生动地领悟简单实际问题的结构, 发展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如下面的练习,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反过来,也可以出示一个问题和一个条件,如“12匹白马”与“白马比黑马多多少匹”,让学生填出另一个条件。

内科学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 篇8

1 心电图基本图形

教材中只把心电图各波段依次列出, 并无概括总结性内容, 这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 如果这些内容没学懂, 以后的学习就会跟不上。所以, 笔者将其归纳成3个波 (P波, QRS波群, T波) , 2个段 (P-Q段, S-T段) , 2个间期 (P-R间期, Q-T间期) , 然后依次讲解这些波段间期的形成机制, 最后总结出:P-R间期 (心房激动时间) =P波 (心房除极波) 时间+P-Q段 (心房复极波) ;Q-T间期 (心室激动时间) =QRS波群 (心室除极波) 时间+S-T段 (心室缓慢复极阶段) +T波 (心室快速复极阶段) , 再结合图形讲解。这样学生会一目了然, 记忆深刻, 为后续的心电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度问题

房室传导阻滞分为3度, 仅用文字说明让学生很难理解, 所以笔者将其比喻成路面上的横沟:把1度比喻成路面上有一条20 cm的横沟, 任何人都能过去, 表现了所有激动都能从房室交界区通过;把2度比喻为路面上1 m的横沟, 年轻人能过去, 而老年人过不去, 再现了2度激动有部分不能下传的情形;把3度比喻为路面上出现10 m宽的横沟, 任何人也过不去, 说明了3度任何激动都不能下传, 即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种形象的表述, 让学生很快理解了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度, 也就很容易理解1度、2度、3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了。

3 交界区早搏逆行P波的原因及其与QRS波群关系的解析

教材并未说明逆行P波形成的原因, 也未说明逆行P波为什么可以出现在QRS波群之前、之中、之后的原因。笔者认为, 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大的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 然后讲解逆行P波的原因:交界区位置低于心房, 交界区激动向心房传导的方向是由下向上, 而窦房结处于最高位置, 它向心房传导的方向是由上向下, 所以房室交界区向心房传导的方向与正常窦房结向心房传导的方向正好相反, P波倒置。而逆行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与这个交界区异位起搏点的位置有关:位置较高, 离心房近, 离心室远, 激动就会首先到达心房, 而后到达心室, 那么逆行P波就会出现在QRS波群之前。依此类推, 如果这个异位起搏点离心室近, 离心房远, 则逆行P波就会出现在QRS波群之后;如果距离相等, 就同时到达心房、心室, 而逆行P波就埋藏在QRS波群之中了。这样讲解学生不但学会了分析心电图, 而且激发了学习心电图的兴趣。

4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形成的原因

在讲解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概念时, 就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形成机制加以说明, 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概念。把慢阻肺小气道受阻形成的活瓣作用, 可以比喻成吹气球, 气体只进不出, 或进的多出的少, 形象地再现了这种活瓣作用形成的肺泡过度充气, 膨胀, 肺容积增大的现象, 并且当气球内的气压过大或受到外力时, 就会破裂, 就会联系到自发性气胸的发生, 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5 归纳糖尿病病理生理改变以说明“三多一少”和并发症的原因

教材中并无糖尿病病理生理改变内容, 学生只知道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症状, 而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其实, 这部分内容很重要, 是从根本上理解糖尿病的基础, 所以应该在讲解临床症状之前, 就把病理生理改变归纳出来。糖尿病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应让学生明确胰岛素不足引起的后果有3方面: (1) 糖代谢紊乱, 血糖增高, 尿糖阳性。 (2) 脂肪大量分解, 引起: (1) 血脂增高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2) 脂肪肝; (3) 酮体堆积而引起酮症酸中毒。 (3) 蛋白质大量分解, 导致负氮平衡、消瘦、抵抗力下降, 易合并感染。这样讲解之后学生自然就理解“三多一少”的原因了, 即尿糖阳性引起渗透性利尿, 又导致多尿, 又因多尿而烦渴多饮, 最后因多饮使脂肪、蛋白质大量分解导致多食、体重减轻。也就很容易理解引发急、慢性并发症的原因了。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大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抵抗力下降使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多种感染;酮体堆积引起酮症酸中毒。

6 以表格方式表现慢性肾衰和肝性脑病各期表现

每当讲到慢性肾衰和肝性脑病这两个问题时, 笔者会先在黑板上画出表格, 显示各期名称及需要归纳的内容, 让学生填充表格, 然后再补充纠正, 进一步讲解各期的表现特点和区别。这种方法,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 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有些疾病要增加其急、慢性表现区别的内容

在内科学教学中可增加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再障 (重型再障) 和慢性再障 (非重型再障) 、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与脑血栓的区别等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疾病, 掌握疾病, 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篇9

1 当前多头管理的农田水利建设格局需要引进信息化

目前,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资金投入相对独立,主要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负责的大型灌区、财政部与水利部负责的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参与部门多、整体资金多、单体投入少、投入较分散。投入部门涉及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办、扶贫等多个部门。按照目前整合涉水资金共同建设思路,要求不同资金按照规划共同参与同一项目区建设,达到建设一片、解决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但存在的问题是,有些项目区建设存在多部门交叉投入现象,但不管是哪个部门投入资金,如果利用信息化手段把这一项目区登记在册,其他部门今后就不会再重复投资了。

2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的执行需要信息化

过去,申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是以水源工程、渠系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名目申报。现在,农田水利建设要走片区化发展思路,通过“整村推进”项目计划,以片区为单元集中连片整体推进项目建设。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财农[2009]92号)》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迅速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使每一个重点县经过若干年建设,基本完成县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而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要执行项目建设销号制度和新的项目申报思路。以片区为单元,各种工程措施仅是手段,目的是解决某一片区的农田灌排问题,把某一片区解决了,这一片区就要销号,5—10年内不得重复申报。而如何保证这一片区不再重新申报,仅靠控制项目名称是不行的,只有把这一片区展开到地形图上,利用大地坐标圈起来,经过若干年建设,小圈变大圈,才能知道某一个县的家田水利建设水平。

3 提高建后管理水平需要信息化倒逼机制

建管并重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在要求,可以用“补漏斗”来形容。一个漏斗有很多洞,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大漏洞面积,如何把这个漏斗装满水?一是加大补洞力度,让水漏的慢一些,小一些;二是加大加水力度,加多一些,加快一些,这样漏斗就有可能加满水。农田水利建设也是这样,修了建、建了修,始终无法达到一个平衡,主要问题是建后管理不到位造成。现在上马了很多农田水利项目,如果管理不到位,经过几年时间运行后就会出现严重问题,不得不重复修建,无法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如果能明确管护主体责任,明确项目重建时间至少在10年以后,并采取信息化手段登记在案,相信管护主体责任落实的会更到位。如果这种倒逼机制能够上升到地方法规,效果会更明显,也体现了社会公平。

4 利用简单的测量手段管理复杂的农田水利的可行性

测量是工程建设的眼睛。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出项目区边界点的大地坐标,然后展开到地形图上,形成一个项目区圆圈。再利用色彩差别,把每年建设的农田水利项目全部放在一张地形图上,就形成一个县或者一个乡镇的农田水利建设形象图。再配备必要的统计数据,就能达到规划实现情况对比、重建项目原因分析汇总等多种目的,逐步实现农田水利项目管理现代化。

从测量工具要求来看,目前全站仪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价格不贵。从全国水利普查情况来看,很多县已经配套了手持GPS定位仪。从配备情况来看,设计单位一般都有,此外还有一大批专业测量公司,因此完全达到测量要求。

从软件要求来看,目前基于CAD基础上的开发软件很多,操作也不复杂。即使是使用最简单的CAD,也完全可以实现边界线、渠系等工程的定点定位。而且对使用者的要求不高。目前县级水利局技术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学习过CAD的使用,再经过一些实践摸索,完全可以胜任日常的测量工作要求。

以广西百色市田林县为例,田林县总面积为5 584 km2,地幅居广西第一位。以耕地6.667公顷为单位,展开到地形图上按照10 mm×10 mm计算,相当于人手的小手指甲面积,比例为10mm/258m,约为1:25000,4张A0图纸即可全部展开。

5 精确定位农田水利工程的思路

上面谈了以片区为单元的农田水利建设思路,需要全面配套,全面解决片区内灌排问题,基本达到旱涝保收程度。如果有些项目区内水源工程或渠系工程确实出现问题,需要维修加固,可以通过精确定位找到问题的位置。这就要求在项目设计阶段,进行全面测量,将整个项目区建设内容全部坐标化,全部展开到地形图上。每一渠道长度、走向全部定位。缺点是比例尺大一点,需要以乡镇为单元或更小。即使不进行全面测量,现在电子地图也非常普遍,精确度也很高,基本也能满足要求。

6 推广过程中要考虑的几个现实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多年以来,不管是业外人士,还是相关部门自身,普遍不太重视小型的农村水利项目,认为简单的渠道防渗和一些简单的土石方工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人们对小型的农村水利项目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整体还不能与公路建设、房屋建设相比。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已严重制约小型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2)资金上缺乏保障。一直以来,小型农村水利项目在规划设计上一直存在前期投入不足的问题,甚至没有任何前期经费。规划设计多数是县级水利部门设计。加上土地分田到户后的现实情况,多数是按照旧有渠系走向修补,根本就没有地形图,即便配备了一些图纸,也是示意图,与实现数字化相去甚远。

(3)上级要求不严格。从项目管理来看,至少在测量上过去的要求确实是比较低。目前,很多地方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比较高,但执行上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按照国家有关审批权限下放的要求,目前小型农村水利项目,审批权限主要在县一级水利部门,于是就出现监管不严等问题。

(4)现实困难确实存在。尽管水利部已明确初步设计工作要有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但小型农村水利项目的设计单位未达到国家的有关规定。很多项目存在小、散、远的特点,设计费用较低,大的设计单位仅到现场开展1~2次工作,费用就花去一大半。而且多数县没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具备条件的设计单位多在辖区市办公,距离农村路途较远。有的农村交通条件非常困难,多数设计公司根本不愿意去。此外,水库工程、堤防工程相对集中,数量也比较大,对设计单位来说,利润也较丰厚,因此,设计单位工作重点放在水库工程等大项目上,而不是放在小型的农村水利项目上。

7 结语

本文简述了利用简单的测量手段,解决复杂的农田水利项目管理问题。主要是探索不需要太大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信息化管理。

要实现以上目标,难度还是较大的,但可以从现在开始,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一是要转变思路,切实把农村水利项目作为一件打基础、利长远、惠百姓的大事来对待。从资金保障到人员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其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二是要在项目建设管理中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工程效益,把前期工作做深做实,把建设环节抓牢抓好,把工程建好管好,不搞形象工程,不搞豆腐渣工程,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让农民群众长久受益一处。切实做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还管用”。三要营造信息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逐步增加,同时也对农村水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农村水利信息系统建设步伐,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规范农村水利业务流程,是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升农村水利行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水利部对农村水利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为下一步大力开展农村水利信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农田水利信息化发展需要,探讨了利用最简单的测量手段,解决农田水利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提高农田水利管理水平。

关键词:测量,农田水利,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财农[2009]92号)[Z].2011.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篇10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初版于1983年,先后经过三次修订,几十次印刷,累计印数达一百余万册,可以说是高校英语教学中用的最普遍的语法教材之一。章振邦教授编写的这部教材能历经几十年而不衰,可见这部教材的经典性,事实上它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的“新”,虽然教材从80年代就诞生了,但是它的一直不断的“新”的成长,就体现在编者不辞劳苦,兢兢业业的认真修订。教材的主编是一生从事语法研究的章振邦教授,他以其专研学术的精神守护着语法这一论题,又以其严谨的治学行为不断书写着教程新的篇章,正如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内刊《导师耕耘录》(2010年第41辑刊印发行)中所评价的那样“年龄最长者为章振邦教授,虽已92岁,但离休至今仍然笔耕不辍,《新编英语语法》系列丛书还不断修订至臻”,(1)这种修订必将能保证教程一直能保持一种新的眼光,这体现着老教授人格的魅力,也展现着章教授严谨的学术风度。比如在第四版前言中,章振邦教授对第三版和第四版所作的比较,对其学术精神就可见一斑,他的说明是“《教程》第四版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略加补充和修订的:主要在“名词的数”、“冠词用法”“假设意义法综述”等方面做了必要的补充,此外还调换和补充了少量的练习和例句,并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主要框架没有变动,第三次修订后,学生用书净增了8万字。”这种条分缕析的说明,又一次在强调着,教程修订版本所作出的新的努力,当然,事实上教程也真的是几于完美。但是笔者通过对本教程的研究和教学发现,实际上教程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有些地方“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这篇论文主要选用“情态动词表能力为例”详细剖析这一现象,希望能引起语法教与学的重视。

2《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中情态动词表能力的“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个例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删繁就简,这已经是一个课堂教学的默认规则,因为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更好的使学生领会知识点,然后学以致用,特别是语法教学更应该尽可能简化语法规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事实上章振邦教授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指出“教程中虚拟式简化、两时两体地引进”旨在简化语法,也就是使问题尽量简单化,但是事实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有时候《新教程》的讲解却流于过细,过犹不及反而有“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在这里我们来细读一下《新教程》情态动词表能力的讲解。首先教程讲到,英语中情态动词表能力常用“can/could/be able to”,然后具体是这样讲的,(2)我们引文如下:

can既能表示现在的“能力”又能表示将来的“能力”,can表示现在的能力,既可表示做某桩具体事情的能力也可泛指做一般事情的能力,can表示能力与be able to同义,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交替使用,尤其是将来的能力,通常用will/shallbe able to表示,当然,要表示将来做某桩具体事情的能力也可用can;表示过去的能力,可用could和was/were able to,但在肯定句中,could所表示的“能力”仅是泛指过去的一般能力,如果要表示过去去做某桩具体事情的能力,通常不用could,而用was/were able to,上述could与was/were able to用法上的区别仅是就肯定句而言,在否定句中却无此限制:could既可表示过去的一般能力,也可表示过去做某桩具体事情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分析情态动词表现在和将来的能力。can既可表示现在的能力又可表示将来的能力,表示过去的能力用could或者was/were able to。这种讲解以现在、过去和将来时间为坐标探讨无可非议,但是令人感觉到有些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三个时间框架下的讲解论述表达的冗余性和矛盾性,首先can表示现在的能力,既可表示做某桩具体事情的能力(I can climb this cliff)也可泛指做一般事情的能力(He can drive a car),在这里用有效地利用指代词(this)表具体事情,用不定冠词(a)表一般事情的能力这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也很好的说明了作者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再稍微再重新思索一下,我们进行范畴的通常分类常用“具体”和“一般”这样的字眼,但是在这里两个词同时用难道不显得冗余复杂吗?倒不如说的简单些,can可表达现在时的能力。我们再往下看“can表示能力与be able to同义,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交替使用,尤其是将来的能力,通常用will/shallbe able to表示,当然,要表示将来做某桩具体事情的能力也可用can”,在这段讲解中,can和be able to同义,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交替使用,这是明确的并且《新教程》给了例句(As I have got enough money,I can/am able to help her),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在表达做现在事情的能力,但是教程紧接着说,尤其是表将来的“能力”,通常用shall/will be able to表示,举例句为(I’ll be able to speak German in another two months.),在这里教程用了“尤其”这样一个字眼,强调了这种表“将来能力”的明确性,这难道没有同一开始讲解的“can既可表示现在的能力又可表示将来的能力”形成矛盾吗?当然,《教程》又指出“当然,要表示将来做某桩具体事情的能力也可用can”,似乎语气是在进行补充也好像在暗示“我们最好用will/shall be able to”,这又一次显得复杂,事实上薄冰的《薄冰英语语法》在这点上讲解的就较好,“can表将来的能力,常表示可能性”。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表示过去的能力,教程讲到表示过去的“能力”,可用could和was/were able to,但在肯定句中,could所表示的“能力”仅是泛指过去的一般能力,例如:She could play the piano when she was only six.如果要表示过去做某桩具体事情的能力,通常不用could,而用was/were able to,比如He was able to translate the article without a dictionary.在这里令人感觉有疑问的是,She could play the piano when she was only six.和He was able to translate the article without a dictionary.这两个具有想同句式的句式,到底是具体事情呢还是一般情况呢,这还有待于商榷。首先在She could play the piano when she was only six.中,由于有了确定的时间状语,我们可以把之看为具体行为,同样地He was able to translate the article without a dictionary.,由于只是给出了一个限定的条件状语,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之理解为一般行为,这就构成了同前边描述的一对矛盾,所以我们说这个语法点的讲解,不是例句选择的不恰当就是本身的知识点含义有漏洞,事实上,一般和具体这种不确定的相对概念,有时候也是造成这个语法模糊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无意间就使得这个知识点复杂化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中,对于情态动词表能力的知识点由于讲的过细,所以不可避免使得这个知识点当学生们看完讲解后不由得不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以上知识点简化为:在情态动词中can有表达能力的用法,同be able to相比,它常用于表现在做某事的能力,表将来的能力只是本质上的推测;而be able to则可用于各种时态表达能力;而could则相当于can的过去式,表示过去的能力,笔者觉得这样讲解则显得简单、清晰和明了,则是这个问题简单化了,事实上,《新教程》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它不断地在现在、过去、将来这样一个时间向量间细化,在一般和具体这样一个相对的概念间徘徊,这样无疑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也就成为了《新教程》的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教程加以研读,不难发现,这种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地方颇多,只不过在这里细解一个例子而加以说明之。

3 充分认识到“简单问题化”的教材美中不足将有助于“教与学”

章振邦教授所编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可以说是老前辈一生从事教学的心血的结晶,他从八十年代初就把现代语言学的一些概念(比如从层次上引入语篇的概念)引进语法学,可见其前瞻的眼光,使我们从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角度去理解语法,必将能深刻我们对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所以《新教程》书评说,“《新编英语语法教程》是一部兼有教科书和参考书双重功能的新型英语语法著作,它体系新颖,内容充实,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一点也不过分,所以这篇论文对这部鸿篇巨著提出质疑,指出其不足之处,似乎看起来不合时宜,但是学术讨论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正因为这样章教授在前言末尾留句“本教程如有未尽之处,欢迎广大老师和读者批评指正”,这反映的是老教授的一个学术态度,而我的这篇文章算是对其的一个回应商榷吧,目的是引起学习者和教学者对教程中“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重视,从而更有利于语法的教与学,做到尽量“问题简单化”。

摘要:章振邦教授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中经典的一部语法教程,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笔者通过教学认为,这部教程虽然以其历经几次修订而弥新,但是其中的语法讲解有“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本文最主要以“情态动词表能力为例”详细剖析了教程这一美中不足地方,希望能引起语法教与学的重视。

关键词: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经典,修订,简单问题复杂化

参考文献

[1]薄冰.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年.

[2]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四版学生用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四版教师用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用“最简单”应对复杂 篇11

公司很体谅她, 建议她为了照顾幼子, 转到比较轻松的部门工作, 但她推辞了。

十年后的今天, 她没有被悲剧击倒, 没有失魂落魄, 也没有过劳死, 反而当上了一家年营业额超过五千亿台币的公司的科技长。

答案很简单。这十年来, 她确切执行了一门“妈妈管理学”———用最简单的方式, 来解决各种琐碎复杂的事情。因为她知道, 自己的时间永远都不够用, 所以必须学会不为小事抓狂, 如此, 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大事上。

她把家务外包, 请人来打扫;也多付钱, 要求保姆帮忙准备大家的晚餐。“晚餐, 可以吃就好。”

想添购什么用品, 她就请孩子们在厨房贴备忘录, 想到就写下来, 自己没空买, 就雇用“工读生” (做兼职的大学生) 去买。买来的东西当然也常不尽如人意。“也许我自己买会比较满意, 但是千万不要这么想。”授权, 就必须接受别人的选择和自己不一样。

此外, 单亲妈妈带三个幼儿外出旅行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 但她不愿意牺牲和孩子共度天伦的假期。她去旅行都会选择一个地点, 住上好几天, 比如滑雪或露营, 如此大家安安稳稳在定点旅行, 不会因为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而心浮气躁。

工作上, 她也采取授权原则。为了能准时下班, 凡达布鲁克每天都会设定自己工作的优先级, 可以请同事和下属做的, 就不揽在自己身上。这使得她赢得了人缘, 也培养了一群能够互助合作的下属。

最近有人提出“复合智商”的概

恪守自己的生活守则

□积雪草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给自己制定的生活守则是:不说泄气话, 不发牢骚, 不找借口, 早睡早起, 每天跑十公里, 每天坚持写十页, 要像个傻瓜似的。

乍看起来, 这些生活守则非常简单。但是若要每天坚持, 持之以恒, 就不那么简单了, 要克服人的天性中懒惰、散漫的因素和成分, 要克服内因的生病、主观意愿等, 也要克服外因的种种诱惑、环境因素等等。正因为不那么简单, 在自己的人生守则里行事, 才会保持方向性的正确。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关键词, 20岁时激情飞扬, 30岁时沉稳自然, 40岁时大气从容, 50岁时高瞻远瞩, 60岁时豁达淡定, 70岁时悠然自得。在人生每一个年龄段里, 做着与年龄相称的事情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坚守自己的生活守则和人生信条。

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中, 你有没有把握不住自己的时候?你有没有随波逐流?你有没有自己的生活守则和做人的原则?

很多人可能会不屑一顾, 你当我是小学生呢?要生活守则干什么?念, 这是指一个人面对高压力和复杂难题以及多重挑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最复杂的情境中镇定下来, 找出原则来执行, 就是最有成功特质的人。这样的人, 在崩溃边缘, 会让自己稳定下来, 思考如何将难题解决掉。

想必, 这位聪明的职业女性在面临先生意外去世时已经思考过:如果他走了, 我又调到冷门单位, 恐怕我不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那么, 就不会有宽裕的经济来源。

朝着思考后的方向走, 不要让自悲自怜来占用时间。

我们的压力通常不是来自真正沉重的工作, 而是因为自己缺乏解压的能力。缺乏解压能力, 也不过是因为不能信任他人、自诩完美主义而挑剔, 还有, 总是把简单的事做得更复杂了。■

我是成年人,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要想成功, 就需要奋斗。想要幸福, 就需要打拼。汗水与泪水是幸福的前奏, 鲜花与笑脸是幸福的后续。

淡出毛病的人, 才想要什么生活守则吧?框住自己的结果是, 往左碰到了条条, 往右碰到了框框, 如此束手束脚, 还能做成什么大事?

生活中, 很多人都是这样, 没有远期的规划, 没有近期的目标, 更没有什么生活守则和做人原则, 及时行乐, 得过且过, 人云亦云。

上一篇:工业控制软件下一篇:酒店餐饮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