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强化训练(共6篇)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1
如何提高产科助产士的护理质量, 对改善产妇的分娩结局、减少护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护理质量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护理能力是护理人员岗位胜任的关键能力[1]。培训是提高护士护理能力的关键步骤, 也是医院护理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的增大, 大多数护士有接受岗位培训的愿望, 对岗位培训的作用也较为认可。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3月对5名产科护士进行助产护理技能的强化培训, 有效提高了护士的助产护理质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3月我院产科护士5名为观察组, 年龄19~45岁, 平均 (29.7±5.8) 岁;护龄1~25年, 平均 (8.7±2.5) 年;未婚2名, 已婚3名。学历:中专1例, 大专3例, 本科1例。该组护士护理初产妇30例, 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无精神障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有正常的思维和语言;会阴体发育良好, 可进行拟阴道试产;胎儿发育正常。年龄18~40岁, 平均 (26.8±5.2) 岁;孕34~41周, 平均 (38.2±5.2) 周;预计新生儿体质量2200~4070g, 平均 (3490±425) g。另选取5名未进行助产技能培训的产科护士为对照组, 该组护士对另外30例初产妇进行助产护理, 两组护士以及其所护理的初产妇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培训, 观察组采用助产护理技能强化培训。 (1) 培训流程:培训前由护理部主任集中强调培训的内容、意义、方法、制定及注意事项等, 将护士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2组, 每组设置1名小组长, 负责培训工作。培训的时间为1.5d, 上午由负责操作的护士长进行集中示范, 下午和第2天上午各小组集中训练, 日常自制管理的护士长对操作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 (2) 培训内容:包括四步触诊法、骨盆外测量、胎心听诊、缩宫素激惹试验、无应激试验、产前阴道和肛门检查、外阴清洁消毒、产程观察及绘制产程图、接生、会阴侧切缝合术、新生儿脐带结扎等12项助产护理基本技能。将护士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2组, 每组设置1名小组长, 分组练习的方式巩固技能操作的基本流程。并告知产前、产时和产后如何对产妇进行信息传导、技术支持、心理安慰, 指导产妇掌握围生期的保健知识, 帮助产妇顺利度过围生期。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护士助产技能考核成绩, 由我院产科自行设计考卷, 共包括五个方面, 四部触诊、骨盆外测量、产前阴道检查、新生儿脐带结扎以及陪伴产妇时的技术指导和心理护理, 每项标准分为100分。比较两组护士所护理产妇的总产程时间、阴道分娩率、难产率、产后出血量、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发生率。其中产后出血量采用称重法测量出血量[ (物品用后重量-物品用前重量) /1.05]。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共包括10个项目, 答项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计分3、2、1分, 总分为10~30分。于产后向产妇发放调查问卷, 当场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的助产技能比较
观察组在四部触诊、骨盆外测量、产前阴道检查新生儿脐带结扎、技术指导和心理护理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难产率、产后出血量、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护理服务的质量是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护士的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直接关系到护理服务的质量。产科具有病情变化快、周转快、急诊多、技术标准要求高等特点, 是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3]。护士的转科护理技能培训在各大医院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有效提高产科的助产护理质量, 我院产科对护士实施护理技能强化训练, 一改以往操作训练就是对示范动作的模仿与重复, 以及对操作步骤死搬硬套的现象, 集中对护士进行技能训练, 改培训方式能够取长补短, 护士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共同进步[4]。分组进行培训, 不仅能够加强护士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更增加了护士之间的竞争意识,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考核结束后由护士长进行点评, 及时纠正存在的不足, 让护士印象深刻, 优化了操作流程[5]。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四部触诊、骨盆外测量、产前阴道检查等助产护理技能考核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技能强化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护士的产科基本操作护理能力。观察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好于对照组的产妇。这提示技能强化训练能够显著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改善产妇的分娩结局。
综上所述, 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可显著提高产科护士的助产护理质量, 改善产妇的分娩结局。
摘要:目的 探讨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对助产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3月我院产科护士5名为观察组, 对其进行助产技能的强化培训, 培训结束后该组护士对30例初产妇进行助产护理。另选取5名未进行助产技能培训的产科护士为对照组, 该组护士对另外30例初产妇进行助产护理, 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四部触诊、骨盆外测量、产前阴道检查新生儿脐带结扎、技术指导和心理护理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难产率、产后出血量、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可显著提高产科护士的助产护理质量, 改善产妇的分娩结局。
关键词:护理,观察,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付瑜, 王宝珠.山西省社区护理人员岗位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8A) :1996-1997.
[2] 张萍.实习前对护生进行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效果评价[J].护理进修杂志, 2010, 25 (5) :415-416.
[3] 石红丽, 谭迎春, 周芳, 等.助产护理本科护生实习前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1-3.
[4] 石新娣, 周清.新大纲指导下助产专业产科技能培养的改进[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4) :34-25.
[5] 陈子江, 陈浪.开设助产专科门诊行分娩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18 (6B) :77-78.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2
关键词:临床护理,工作任务,护理学基础,操作训练
目前, 各层次院校护理专业对学生进行护理学基础操作训练和实习前强化训练时按护理学基础教材选择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铺床法、无菌技术、隔离技术、晨晚间护理 (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为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扫床法) 、导尿术、灌肠法、注射法、静脉输液、鼻饲法等, 操作种类繁多且部分已脱离临床实际。为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 我校配合职教学会03-01和09-01两个课题进行了临床护理工作任务调查, 以了解临床常用护理工作任务及其重要程度。该调研为护理学教师授课及强化训练内容选择提供了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以在武汉市部分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年以上、轮转多个科室的护士和护师为调查对象, 其中护士73人, 护师47人。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其临床工作实际填写工作任务调查表, 并注明每项工作任务的重要性等级, 即非常重要、次要和不重要3个等级。填写的工作任务必须具有完整的护理程序, 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并且是工作中出现频次高、重要性强的工作任务。共发放调查表120份, 回收119份。调查由一位护理专业教师和一位非护理专业教师负责, 非护理专业教师为调查主持人, 护理专业教师监督整个调查过程, 但不发表任何评论。回收资料输入Epidata3.1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和分析。出现频次最高且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护理工作主要内容
由调查结果可知, 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且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有:静脉输液、吸氧法、导尿术、晨晚间护理、注射法、吸痰法、标本采集法、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发放口服药、出入院护理、危重病人抢救。
2.2 临床主要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调查得到的这些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不仅经常用到且极为重要, 是护士必须掌握的操作技术。因此,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时, 应重点讲解和练习这些操作技术, 以便学生在临床实习前熟练掌握。
3 讨论
3.1 现状分析
3.1.1 临床护理工作现状分析
现阶段临床护理工作仍局限于打针、发药、抽血、基础护理和抢救工作, 虽然有的医院加强了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这些工作任务还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心和主要内容。
3.1.2 各层次院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操作课程现状分析
护理学基础操作主要包括:铺床法、无菌技术、隔离技术、晨晚间护理 (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为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扫床法) 、导尿术、灌肠法、注射法、静脉输液、鼻饲法等, 其中很多操作已经脱离了临床实际。由于实验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1]。如铺床法中, 现今很多医院已将大单改成系带式或床罩式, 更换非常简单、方便, 而教材中依然采取铺单折角方法, 脱离临床实际。同时还存在学时安排不科学现象, 很多重要性不强的操作安排学时较多, 而一些重要性强的操作安排学时较少, 如吸痰法、危重病人抢救等。此外, 由于教学条件限制, 缺乏完善的设备和标准化病人, 很多操作难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我校护理学基础操作学时安排见表2。
从学时安排可以看出, 学时最多的是无菌技术操作, 占总学时的15.0%, 其他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且很重要的操作技术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如注射法和输液法等。
另外, 大部分学校护理学基础操作练习都采用单纯的动手练习方式, 没有联系完整的护理程序, 也未考虑病人感受, 不利于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开展整体护理。
3.2 对策与建议
3.2.1 增加临床护理工作常用且重要操作技术学时
增加临床护理工作常用且重要的操作技术理论和实验学时, 并将其作为实习前强化训练重点。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 引进标准化病人, 增强学生在病人身上练习的真实感受。
3.2.2 把护理程序切实运用到实验教学和练习中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应将操作技能、满足病人需要和解决病人健康问题有机结合, 为学生今后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
参考文献
[1]苏桦.优化护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护理研究, 2003, 17 (10) :1226.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6个班,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135人, 对照组129人, 两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在校进行为期两个月共24学时的护理技能强化训练, 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及护理技能操作考核。
2 护理技能强化训练过程
2.1 教学内容
根据基础护理操作临床使用情况, 将使用频率较高的无菌技术、铺备用床、静脉输液等10项操作列为训练项目[1]。
2.2 教学方法
提前向护生说明强化训练的目的、意义、计划和目标。护生5~7人一组, 由小组成员推荐护理操作规范、责任心强的学生任组长。
根据学习项目使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例如, 提前设定临床情境, 护生课前复习相关理论及操作步骤, 以节省课堂讲授时间, 留出更多时间练习。课堂上先由教师规范示教, 学生强化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小组长协助教师指导组员操作, 组员间互相指导。
2.3 考核方式
实习前分别对两组进行护理操作技能考核, 考核成绩≥80分为优良, 60~79分为合格。实习结束后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其对实习前强化训练必要性及作用[2]的评价。
3 结果
3.1 统计方法
调查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2 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与问卷调查结果
3.2.1 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
随机抽取一项操作项目, 根据统一的操作考核标准对两组护生进行考核, 结果见表1。
经统计分析得出χ2=10.93,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即实验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3.2.2 问卷调查结果
自行设计问卷对实验组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135份, 收回135份。主要评价项目见表2
3.2.3 实习医院评价
与实习医院沟通后发现, 实验组护生进入实习医院后, 能更快适应临床环境, 规范进行护理操作, 人际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强。
4 结果分析
4.1 强化训练的作用
4.1.1 提高护生操作能力
按照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大纲要求, 一般将基础护理学课程安排在第5~6学期。对五年制护生而言, 课程结束一年后才进入医院实习, 会遗忘或不熟悉许多操作程序。实习前技能强化训练可使护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护理技能操作, 缩短临床实习适应期。在当前各院校护理专业扩招而医院实习名额有限这一背景下, 实习前强化训练无疑是提高护生就业竞争力的一大助力。
4.1.2 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在每堂课的课前知识回顾、操作用物准备、角色扮演及指导、考评等环节都渗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有意识的强化, 使护生具备更强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及沟通能力, 能在各种临床情境下进行规范的操作, 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4.1.3 适应临床工作
护生在校期间到医院见习的机会很少, 通过强化训练, 能使护生更加明确临床护理操作流程, 更快熟悉并适应临床工作, 避免了刚进入医院实习时的茫然。同时, 通过有意识的训练, 护生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明显能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4.2 不足和改进方向
4.2.1 不足
在连续进行几届护生实习前强化训练后,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护理专业学生多, 在强化训练时常会遇到实验室不够用情况。护理专业基本上每班有40~50人, 强化训练时分组过少学生练习时间不足, 分组过多则加大了实训用物准备和教师指导困难。实习前强化训练效果与教师教学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有的教师本身并没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临床操作技能。
4.2.2 改进措施
一是邀请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对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或补充训练, 以弥补学校教师不能完全贴近临床的不足。二是对护生进行全方位强化, 注重实训课堂综合训练与课外训练。三是针对各班和各学制护生学情不同, 采用多样化培训或考核方法, 合理安排强化训练时间和分组, 以提高训练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实习前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对护生的影响。方法 以五年制高职护生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135人采取强化训练法, 对照组129人未经强化训练。结果 实验组强化训练后操作成绩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χ2=10.93, P<0.05) 。实验组100.00%的护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实习前护理技能强化训练, 89.63%的护生认为护理技能操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实习医院反映, 实验组适应临床能力、技能操作熟练度、人际沟通能力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实习前强化训练可以提高护生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实习护生
参考文献
[1]杨彩先.基础护理操作临床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21 (10) :131.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4
1 研究对象
我院对2005级高职护理的14个班级进行了护理技能强化训练考核, 其中女生632人, 男生14人。
2 护理技能强化训练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的因素
2.1.1 教师护理技能操作整体水平不一
现行的护理操作没有一个金标准, 导致同一个操作有不同的示教方法, 这样一来, 导致学生无法适从, 影响考核的成绩和学生的操作水平。
2.1.2 实验室教师带教素质
实验室教师的带教能力、责任心也是影响学生正确掌握操作程序和步骤的一个关键因素。带教教师责任心不强、错误的操作、语言沟通能力等直接影响到学生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度。
2.2 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
2.2.1 实验室练习的用物数量有限
在实验室一般是2人或3人1组进行练习, 遇到不熟练的操作或难度较大的操作, 每位学生练习1遍的机会都没有;有些操作只能进行1次性操作练习, 比如灌肠、口腔护理等, 因操作后用物要进行高压消毒。
2.2.2 实验室用物功能缺乏
比如铺麻醉床, 学生练习时, 急救盘是由一方盘代替的, 学生没有眼见为实, 不知道急救盘内的用物及其作用, 以至在回答监考老师的提问时不知所然。有些模型不适宜进行操作, 如进行吸痰操作时, 吸痰管只能进入到咽部;为女病人导尿时, 所用的导尿管太粗不能插入尿道口等。
2.2.3 实验室的实验空间有限
实验室一般是安放15个床位的大房间, 每2个人为1组, 一般有30人以上的学生在一起进行练习。有些操作难免发出声响, 比如在进行筒氧装置吸氧的练习中要开氧气总开关冲氧气瓶的灰尘, 或者操作不小心时物品掉在地上或物品相互碰撞时等都会发出声音, 干扰、打断其他学生的思维和操作。
2.2.4 提前为学生准备好了用物
为了节约时间, 实验室工作人员为学生提前准备了用物, 学生因为没有自己准备用物, 导致在操作中实验室教师准备的用物在整个操作中从来不曾用到, 那学生的操作肯定少了程序和步骤。
2.3 学生的因素
2.3.1 基础理论知识缺乏
有极少数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 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对知识记忆不牢固, 导致一些理论知识概念模糊不清。在进行强化训练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吸氧操作练习中带氧拔管和吸痰练习中不带负压插管模糊不清。究其原因就是未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3.2 自信心不足
有些学生有考前综合征, 在平时的练习中动作熟练, 但在考核时动作变得迟钝, 表现为手发抖、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
2.3.3 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老师要求学生在不违背操作规程的情况下规范和熟练操作。有的学生按照操作程序死记硬背, 稍有变动, 就不知道下面的操作步骤了。有时遇到一些意外发生的事, 比如物品掉在地上, 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其实, 有的操作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下, 极个别步骤提前或推后一步没有影响, 比如吸痰护理中可以先上负压吸引表, 也可以先将消毒瓶挂放在床头。
2.3.4 对某些操作不重视
有很多学生在医院见过护士铺床, 认为铺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不学都可以铺好, 所以在练习的时候不认真。
3 对策
3.1 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
首先, 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其次, 是对所有带教的操作进行集中规范化的培训, 然后相互考核或统一在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那里考核。对新进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青年教师确定操作培训计划, 每周考核1个或2个操作。随着医学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的新技术、新器械, 为适应现代护理的要求, 要有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的培训计划。
3.2 改善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
实训场地可以更人性化的设计, 每项操作可以固定在一个实训室, 在每个实训室内安装电子视频, 可以随时点播实训操作的程序和步骤。有些操作是在模型上做的, 那么这些操作可以分配学生每人1套用物和1个模型独立练习, 如吸氧、吸痰、女病人导尿术等操作。实验室的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设专人管理, 定期检查和维修, 使其处于功能状态;一次性的材料如导尿管的型号、吸痰管管径的大小等要与实验室现有的器械和设备相匹配。
3.3 给予学生用物准备的练习时间
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准备用物, 学生在准备用物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用物在本操作中的作用, 在操作的时候中就不会出现视而不见和不完成操作的情况。
3.4 操作课前对操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高职班的学生在入校第2年学习护理基本技术, 在第4年的下学期进行操作训练强化, 时隔1年对大部分的理论知识已忘记了。另外, 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因此在进行操作前, 让学生先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对操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讲解。笔者曾经做过比较, 发现在操作示范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发生错误操作比例为1%, 没有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发生错误的比例为10%。
3.5 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正确引导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反复多次的练习能强化操作的程序和步骤。
3.6 对学生进行应急能力的培训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应变能力。目前, 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多, 对知识理解不够深, 不能在实践操作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遇到问题时应变能力欠缺。老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习内容设情景模式, 使教学活动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7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对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予以心理疏导, 爱护学生, 建立友谊,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 教师要做到仪表端庄大方、作风稳重、举止文雅、态度和蔼、语言文明、礼貌;对学生热情和关心, 对护理技术操作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失误给予充分的理解, 并耐心、态度和蔼地纠正其错误。
4 体会
日益丰富的护理服务内涵和不断拓展的服务的延伸, 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侧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随着大学和高中的逐年扩招, 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上20世纪80后独生子女时代, 很多父母都包办了一切, 忽视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当今护校生的动手能力。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 对护理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来规范护理技能操作程序, 提高护校学生学习技能操作的能力, 是值得每位护理教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慧敏, 磨琨, 戴霞, 等.新模式下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10) :871.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妇产科拥有护理人员18人,均为女性;年龄22岁~48岁(28.9岁±2.4岁);职称: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15名;学历:本科10名,大专6名,中专2名。2015年1月—2015年10月对我院妇产科护士实施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分别于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实施前后各选取80例高龄产妇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前高龄产妇基本情况:年龄35岁~46岁(38.5岁±2.7岁);孕周36周~40周(38.5周±2.2周);孕次1次~3次(1.8次±0.7次)。实施后高龄产妇基本情况:年龄35岁~47岁(38.9岁±2.4岁);孕周36~41周(39.2周±2.4周);孕次1次~3次(1.9次±0.5次)。两阶段高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训流程
培训前由护理部主任集中对护士进行培训,向护士讲解培训目的、意义、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培训周期为1个月,每周培训1次,每次培训时间为90min。
1.2.2 培训内容
①助产技能培训:包括四步触诊法、胎心听诊、骨盆外测量、产前阴道检查、无应激试验、外阴清洁、消毒、产程观察及产程图绘制、接生技巧、会阴侧切及缝合术、新生儿脐带结扎等助产护理技能。②护士责任意识培训:告知护士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作用,强化护士自我责任感,让护士与产妇建立亲密、和谐、信任的关系,并指导护士学会关心及照顾产妇,了解产妇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产妇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及开导,提高产妇分娩信心。③不同产程的护理方法培训:第1产程告知护士应密切留意产程变化,向产妇介绍分娩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指导产妇转移注意力,帮助产妇减轻疼痛感,增强产妇分娩信心;第二产程由护理部主任通过视频、亲自操作指导护士正确使用腹压及如何引导产妇进行深呼吸,告知护士如何让产妇合理保持体力,顺利将胎儿娩出;告知护士如何正确处理产妇会阴伤口及进行新生儿护理,以减少产妇产后出血。
1.2.3 观察指标
由我院护理部自行设计助产士技能考核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四步触诊、产前阴道检查、骨盆外测量、新生儿脐带结扎、技术指导及心理护理等方面,每项标准共100分。分别于培训前后由护士长向产科护士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记录培训前后高龄产妇分娩质量,包括产妇阴道分娩率、满意率、产妇难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护理纠纷率及产妇总产程时间。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分娩属于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产妇分娩过程中容易受产道、产力、胎儿及精神等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分娩结局及分娩质量[4]。分娩前产妇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情绪,尤其当产妇进入产房后其孤独感及陌生感更加强烈[5]。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产妇睡眠及饮食,导致产妇过度消耗体力,促使产妇分泌儿茶酚胺,导致宫缩乏力、痉挛,使产程延长,严重时可增加产妇难产及新生儿窒息,严重危及母婴生命健康[6]。助产士负责对产妇进行接生及新生儿护理,因此助产士护理技能将直接影响产妇及新生儿生命健康[7]。为了提高产科助产士护理质量,我院妇产科将对护士进行技能强化训练,一改既往操作训练时对示范动作的重复及模仿,避免对操作步骤进行生搬硬套,通过集中对护士进行技能训练,让护士间能相互学习、相互指出存在的不足,共同进步[8]。
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护士在四步触诊、产前阴道检查、骨盆外测量、新生儿脐带结扎、技术指导及心理护理等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培训前,这提示通过强化助产护理技能能有效提高产科护士产科基础操作能力,有助于护士更好地为产妇提供护理服务。培训后产妇阴道分娩率、满意率高于培训前,产妇难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护理纠纷率低于培训前,而产妇总产程时间短于培训前,表明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产妇分娩质量及满意度[9]。考虑其可能原因:通过对助产士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助产士责任意识及护理技能,使得助产士能更好地为产妇提供分娩知识指导,提高产妇分娩知识及自信心,有助于缩短产妇分娩产程,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另外,助产护理技能培训提高了助产士与产妇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医护间建立亲密、和谐、信任的关系,减轻产妇对分娩的不安及恐惧感,降低不良妊娠结局[10]。
综上所述,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可提高护士助产护理技能,改善产妇分娩结局,提高产妇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对高龄产妇分娩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妇产科18名护士进行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分别于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实施前后各选取80例高龄产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助产培训前后对高龄产妇分娩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培训后护士在四步触诊、产前阴道检查、骨盆外测量、新生儿脐带结扎、技术指导及心理护理等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产妇阴道分娩率、满意率高于培训前(P<0.05),产妇难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护理纠纷率低于培训前(P<0.05),而产妇总产程时间短于培训前(P<0.05)。[结论]助产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可提高护士助产护理技能,改善产妇分娩结局,提高产妇满意度。
关键词:高龄产妇,助产护理技能,分娩质量,满意度,妇产科
参考文献
[1]陈改婷,张静涛.连续性助产护理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17-119.
[2]鲁燕,马慧华.责任制助产护理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进展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302-304.
[3]温穗文,成金焕,黄旭君,等.初产妇孕期体重管理及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4):4037-4039.
[4]罗玉媚,利伟江.连续助产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剖宫产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7):56-57.
[5]王艳杰,温洪樱,宁艳,等.助产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511-1512.
[6]郭翠琴,常慧.责任制助产护理对产科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9):1609-1611.
[7]李彩虹,李小会.气囊仿生助产护理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5):1056-1058.
[8]成金焕,温穗文,郑惠容等.连续助产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剖宫产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7):1688-1691.
[9]周凤勤,杨志敏.责任制助产护理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进展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177-179.
护理操作强化训练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2007级1、2班为对照组, 2008级1、2班为实验组, 两组学生均为通过全国高考统一录取的高中起点学生, 其年龄、基础文化、所学课程比较, 均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任课教师相同。
1.2 方法
1.2.1 训练项目
选取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11项, 包括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法、无菌技术、隔离技术、氧气吸入疗法、吸痰法、鼻饲法、导尿术、灌肠法、注射技术、静脉输液、心肺复苏, 共30学时。两组学生训练项目与训练学时相同。
1.2.2 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训练方法, 即10名辅导老师固定排班, 每次每名教师辅导1个班级, 人数约70人, 老师按强化训练计划安排的内容辅导, 不固定实训项目。实验组采用小班辅导, 即每名辅导老师每次辅导约35人, 同时采用护理技术项目负责制, 即每位辅导老师负责1~2个操作项目的训练。辅导前, 辅导老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定辅导项目, 项目选定后, 要求教师辅导前写出辅导教案及详细的辅导计划;计划要有针对性, 体现强化训练的特点, 特别要注意对学生薄弱环节的辅导, 如对患者的评估, 操作中的沟通技巧, 如何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操作中, 如何落实查对制度等, 方案经教研室集体讨论后实施。
1.3 效果评价
1.3.1 强化训练效果评价
两组学生分别通过30学时的强化训练后, 由3名教师组成考核组, 学生以抽签方式抽考训练过的项目,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自编的《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为依据, 实行百分制评分, 80分为合格。
1.3.2 学生对训练方法的评价
考试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对强化训练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按逻辑顺序从“很满意”到“很不满意”5个水平, 采用5级Likert评分法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收集后用SPSS16.0分析, 用t检验和χ2检验, 分别对学生强化训练后的成绩、合格率及对强化训练的满意度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见表1。
2.2 两组学生对实习前强化训练的满意度调查, 见表2。
3 讨论
3.1 采用实训项目负责制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强化训练, 有利于提高辅导老师的责任心。从管理模式上看, 项目负责制与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首创的目标管理有类似的内涵。能最大限度地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奖惩机制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采用项目负责制, 辅导老师有“我的项目”的意识, 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 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避免过去吃大锅饭现象。采用项目的负责制, 明确责任, 有利于对训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采用项目负责制, 老师专攻1~2项目, 教师能集中精力研究该项目, 保证了项目质量。同时采用项目负责制, 1个项目由1 名老师指导, 保证指导的一致性, 避免了过去几个老师辅导同一个项目, 出现在细节处理上的不一致性。表1结果显示, 08级学生强化训练的成绩与07级强化训练的成绩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2采用小班辅导进行强化训练, 有利于提高强化训练效率。格拉斯 (G.V.Glass) 和斯密斯 (M.L.Smith) 研究发现, 在人数少的班级,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学习态度更好, 师生和同学关系融洽, 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 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 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实习前强化训练采用小班辅导教学环境氛围好, 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指导学生, 同时小班教学学生分组小, 学生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练习机会增加, 避免了过去大班练习, 学生人数多, 动手机会少, 练习效率低的局面。表2显示, 实验组学生对强化训练的满意度, 明显优于对照组;不满意率明显降低。
在学生临床实习前, 采用小班教学与项目负责制相结合, 对其护理基本技术进行强化训练, 有利于护生巩固专业实践操作技术,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