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2024-09-22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共7篇)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1

经济学家钟朋荣最早在《中国通货膨胀研究》一书提出“倒逼机制”一词, 它是指我国经济中超额货币量的形成是由于国有企业对信贷资金的无限制的需求, 使得货币供给自下而上的扩张, 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在许多经济领域, 都存在以末端逼迫上端, 改善经济发展的模式。将这一机制引入铁路企业改革发展上来, 就是铁路客货运服务对象的不断发展变化, 以及客货运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将“倒逼”铁路运输行业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回顾过去三十年的改革, 会发现经济对政治决策的“倒逼”机制非常重要, 即当经济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 改革的动力就会被“倒逼”出来。

一、倒逼机制推进铁路货运服务重心前移变“坐商”为“行商”

原有的铁路运输组织是以自我为中心、坐等货主、有选择的、被动式的服务方式, 是一种典型的“坐商”营销模式。这几年铁路货运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铁路货运这种“坐商”服务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坐商”到“行商”的转变即服务理念的转变, 是铁路货运市场的变化与市场需求导致管理模式、经营机制等一系列的转变。其核心是围绕市场经济, 让企业具备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倒逼机制对货运服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变客户“找”我办为我“帮”客户办, 做到“立即办理”和“随到随办”;二是变柜台式办理为网络化办理。建立网络营销模式, 开通货运电子商务平台、12306电话、传真等便捷通道;三是组建货运营销部门变多部门管理为一体化管理;四是变主业、多元分开办为合并一起办, 推行“一口价、集装化、快运班列、全程物流”等货运新产品。这些举措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 倒逼出现代市场营销的办法, 倒逼出现代物流理念, 又为现代营销网络建立平台。从而有效地推动了铁路全方位走向市场, 使铁路运力这一公共资源更加公开、公平地服务于社会和广大客户, 为广大客户带来更丰富、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二、倒逼机制促进铁路货运组织结构与运营模式的调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时提到, 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 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这充分说明作为社会资本进入相对较少的铁路领域, 未来投融资改革的步伐有望加快, 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铁路投资建设领域;不难想象, 开放投资将“倒逼”铁路改变网运一体化的运营模式, 多方式多渠道建设资金的涌入, 必将推动铁路全方位走向市场。

过去, 我们更多考虑铁路的社会属性, 较少考虑铁路的企业属性, 导致铁路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的多元化倒逼铁路货运组织结构的调整。现在, 在海、陆、空众多的市场竞争格局下, 作为铁路部门, 不应仅仅把铁路货运看作简单的货物位移, 而是做好核心产品拓展, 提供装卸、仓储、配送、包装、再加工、信息提供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和配套服务。铁路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大运量的环保型的运输方式, 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意义重大, 而随着货运组织结构与运营模式的调整, 货物的火车之旅也变得更加通畅。

三、倒逼机制开启铁路现代物流发展的“加速模式”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有助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配合衔接, 有助于形成一体化、一站式的服务系统, 将提高综合运输交通体系的效率。目前物流业发展迅速以快递运输业为代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也在“倒逼”铁路货运组织改革, 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加速器”。

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商贸物流越发达, 市场越繁荣, 经济发展就越具有活力。全面推行货运组织改革, 加快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 需要这样一个“倒逼”的机制, 来全面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快捷、灵活、可靠、安全的“门到门”一体化物流服务的许多相应举措, 也是在这样一个倒逼的机制下, 使铁路这种运输方式在物流业的发展中, 发挥了更加积极的影响和更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现代物流业“倒逼”铁路总公司加快改革步伐, 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和客户对铁路物流的信任度, 树立了铁路物流服务形象, 巩固了铁路货运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将紧紧围绕物流市场需求, 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更好的条件, 创造更好的运输环境。

四、倒逼机制促进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倒逼机制”对提升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穷则思变”。多年前由于民航、公路都不发达, 物流业更是闻所未闻, 广大的货物运输几乎全靠铁路来支撑, 铁路历来就是坐等客户找上门来“请车”, 再进行“受理”。货改以来, 铁路货运开展网上请车、网上受理, 就是由传统习惯向提高效能的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在铁路运输中, 货运能充分体现出铁路运输的特点和整体水平。通过改革货运组织方式, 可以推动铁路运输组织由内部生产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并以此为突破口, 进而推动铁路运输整体改革, 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益。

全路的货运组织改革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成立几个货运中心, 重点是从原来非运输企业经营的项目中分割70%以上的业务。货运改革使非运输企业失去了成熟的、稳定的、长期的核心业务, “逼迫”走上市场竞争这条道路。从一般角度看这个问题, 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看, 企业走向市场, 越早越好。“倒逼机制”在货运组织改革方面的促进作用就是, 货改“倒逼”非运输企业立足现有的经营项目, 想方设法扩大延伸, 认真调研积极挖掘渠道, 开发新项目, 力争在失去核心业务的创效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多创收, 取得较多利润, 为企业的经营转型和二次创业奠定基础。没有货运改革, 就不会有非运输企业的走向市场的意识和实践, 没有大宗核心业务的切割就没有多经企业的更多的经营新项目。“倒逼机制”在提升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方面产生及还将产生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 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个道理在铁路的货运组织改革中同样适用, 不管黑货白货, 铁路只有抓住定单赢得市场才是实货, 只有人民满意才是收到实效。实施货运组织改革, 推动铁路货运走向市场, 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铁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是铁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挑战和机遇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而铁路运输真正走向市场, 必然会持续受到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 由此带来的改革创新, 将引起交通运输业的良性竞争, 带来的必将是交通运输业的资源整合优化和共同发展进步。

摘要:从政企分开到推进货运组织改革, 中国铁路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外部压力和破解发展瓶颈的自身需求合力推动下, 开启了从管理架构、运营方式、产权结构三方面的全面革新与发展之路。伴随改革, 铁路服务品质的快速提升, 客货运服务更注重细节, 诸如开放交流电插座, 电话联系发货等等一项项服务旅客货主的措施都付诸实践。这些来自外部的市场竞争压力和自身发展的瓶颈对铁路改革与货运组织改革创新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关键词:倒逼机制,铁路运输,货运组织

参考文献

[1]袁志刚, 邵挺.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进一步改革[J].经济学前沿, 2010, (1) :55-66.

[2]林宪斋.危机倒逼机制与河南经济结构调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7 (2) :158-160.

[3]王淑兰.倒逼机制推进地方高校改革创新[J].管理学世界, 2010, (5) :174-175.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2

【发布文号】国发〔2013〕33号 【发布日期】2013-08-09 【生效日期】2013-08-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对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投资合理增长、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方便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他交通方式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铁路仍然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薄弱环节,发展相对滞后。当前,铁路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为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铁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面对铁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综合考虑铁路建设项目储备、前期工作和施工力量等条件,应加快“十二五”铁路建设,争取超额完成2013年投资计划,切实做好明后两年建设安排。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及相关设施,大力推动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顺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的迫切期盼。为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推进,投产项目如期完工,新开项目抓紧实施,全面实现“十二五”铁路规划发展目标,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照“统筹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完善铁路发展规划,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研究设立铁路发展基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法人投入。铁路发展基金主要投资国家规定的项目,社会法人不直接参与铁路建设、经营,但保证其获取稳定合理回报。“十二五”后三年,继续发行政府支持的铁路建设债券,并创新铁路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总局、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

二、不断完善铁路运价机制,稳步理顺铁路价格关系。坚持铁路运价改革市场化取向,按照铁路与公路保持合理比价关系的原则制定国铁货运价格,分步理顺价格水平,并建立铁路货运价格随公路货运价格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创造条件,将铁路货运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增加运价弹性。(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建立铁路公益性、政策性运输补贴的制度安排,为社会资本进入铁路创造条件。对于铁路承担的学生、伤残军人、涉农物资和紧急救援等公益性运输任务,以及青藏线、南疆线等有关公益性铁路的经营亏损,要建立健全核算制度,形成合理的补贴机制。在理顺铁路运价、建立公益性运输核算制度之前,为解决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项目资本金不足、利息负担重等问题,考虑到铁路运输公益性因素,中央财政将在2013年和明后两年对中国铁路总公司实行过渡性补贴。(财政部、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

四、加大力度盘活铁路用地资源,鼓励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支持铁路车站及线路用地综合开发。中国铁路总公司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其原铁路生产经营性划拨土地,可采取授权经营方式配置,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依法盘活利用。参照《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统筹安排铁路车站及线路周边用地,适度提高开发建设强度。创新节地技术,鼓励对现有铁路建设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可继续划拨;开发利用授权经营土地需要改变土地用途或向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外的单位、个人转让的,应当依法办理出让手续。地方政府要支持铁路企业进行车站及线路用地一体规划,按照市场化、集约化原则实施综合开发,以开发收益支持铁路发展。(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负责)

五、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努力提高资产收益水平。中国铁路总公司要坚持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善经营、增收节支,依托干线铁路陆续开通、运力大幅增长等有利条件,千方百计扩大市场份额,依托运输主业开展物流等增值服务,力争客运年均增长10%以上、货运实现稳步增长。建立完善成本核算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有效控制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要在抓紧清理资产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资产评估工作,摸清底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要抓紧实现建设项目投产运行,做好站点设施和运营设备的配套,充分发挥铁路网络整体效益,提高增量资产收益。(中国铁路总公司、财政部、铁路局负责)

六、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形成铁路建设合力。中国铁路总公司、地方政府等项目业主要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建设方案、资金筹措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等前期工作。中国铁路总公司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施工监管和运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运行安全。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加快项目审核,加快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确保“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铁路重点项目及时开工,按合理工期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承受能力继续积极支持铁路重点项目建设。中国铁路总公司继续享有国家对原铁道部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对铁路实行的原有优惠政策继续执行。(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负责)

国务院

2013年8月9日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3

一、《规划》的总体考虑

2004年《规划》和2008年修编《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铁路发展成效显著,基础网络初步形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铁路改革实现突破,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2.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提前实现原规划目标。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铁路运能紧张状况基本缓解,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铁路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路网布局尚不完善、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不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趋势新机遇,对铁路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扩大铁路有效供给;二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要求强化铁路支撑引领作用;三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求发挥铁路绿色骨干优势;四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提升铁路应急保障水平;五是厚植行业发展优势,要求建设现代铁路基础网络。

《规划》修编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遵循铁路发展规律,发挥铁路骨干优势作用,统筹需求与可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增加有效供给、明晰功能层次、提升服务效能、兼顾效率公平为重点,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现代铁路网络,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规划》坚持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科学布局、共享发展;层次清晰、协调优化;衔接高效、开放融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的基本原则。

二、《规划》的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到2020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展望到2030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三、《规划》的主要方案

规划方案包括三个部分:

(一)高速铁路网

在原规划“四纵四横”主骨架基础上,增加客流支撑、标准适宜、发展需要的高速铁路,同时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

我们还明确划分了高速铁路网建设标准。高速铁路主通道规划新增项目原则采用时速250公里及以上标准(地形地质及气候条件复杂困难地区可以适当降低),其中沿线人口城镇稠密、经济比较发达、贯通特大城市的铁路可采用时速350公里标准。区域铁路连接线原则采用时速250公里及以下标准。城际铁路原则采用时速200公里及以下标准。

具体规划方案:一是构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八纵”通道为: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通道为: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二是拓展区域铁路连接线。在“八纵八横”主通道的基础上,规划布局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目的是进一步完善路网,扩大高速铁路覆盖。三是发展城际客运铁路。在优先利用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开行城际列车服务城际功能的同时,规划建设支撑和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连接大中城市与中心城镇、服务通勤功能的城市群城际客运铁路。

(二)普速铁路网

重点围绕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完善东部网络布局,提升既有路网质量,推进周边互联互通。

具体规划方案:一是形成区际快捷大能力通道。包含12条跨区域、多径路、便捷化的大能力区际通道。二是面向“一带一路”国际通道。从西北、西南、东北三个方向推进我国与周边互联互通,完善口岸配套设施,强化沿海港口后方通道。三是促进脱贫攻坚和国土开发铁路。从扩大路网覆盖面、完善进出西藏、新疆通道和促进沿边开发开放等3个方面提出了一批规划项目。四是强化铁路集疏运系统。规划建设地区开发性铁路以及疏港型、园区型等支线铁路,完善集疏运系统。

(三)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是铁路网的重要节点,为更好发挥铁路网整体效能,配套点线能力,本次规划修编按照“客内货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铁路客、货运枢纽布局,形成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客运换乘“零距离”、物流衔接“无缝化”、运输服务“一体化”。

上述路网方案实现后,远期铁路网规模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全国铁路网全面连接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速铁路网基本连接省会城市和其他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四、《规划》的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了8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壮大高铁经济、科学组织项目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人才科技支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过程监管评估等。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4

一、当前铁路建筑企业管理特征及局限

(一)以项目法施工为主线,项目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铁路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法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由此派生出的专业化分公司、作业层经济实体等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了项目法管理模式,优化了项目技术、资本、人才资源的配置,使工程项目成为企业的成本控制中心、生产组织核心、形象展示窗口,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二)走入公司制运作轨道,现代企业制度发挥积极作用

本世纪初,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启动,铁路建筑企业纷纷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打破了原有的组织、机构体系,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分权分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三会一层”(就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议事管理规则)各自的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使现代企业的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执行权更加科学、透明,在企业制度建设上与国际接轨。实践证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活了铁路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调动了员工的创造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传统意识浓厚,市场意识不强

由于大多铁路建筑企业已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伴随着共和国铁路建设步伐成长起来的施工企业,有着优良的传统、辉煌的业绩。但与之相并存的,就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管理行为的思维定式,使执行者乃至决策者在企业行为的组织实施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传统管理的惯性,对是否符合市场竞争要求、是否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则考虑的较少一些。尽管根据形势的要求,在转变观念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教育、组织行为灌输等措施,大力引导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但具体到怎么破、怎样立、立什么,还存在大量的问题要解决,还远远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与国内一些优秀企业的差距,往往就是差在观念的转变上。

(四)管理粗放,灵活性不足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市场日趋规范,微利化成为铁路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特征之一,这种形势要求铁路建筑企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用。囿于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一些铁路建筑企业存在着重揽轻干、重效益轻管理等现象,尽管制定了涵盖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但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许多还停留在本本上,在项目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中,有时不得不靠“人盯人”、“人管人”的人治管理手段,没有真正发挥制度管理的效用。

(五)产品单一,专业化水平不高

土建工程承包是铁路建筑企业的主业,做强主业是根本的经营战略,在当前铁路建筑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形势下,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现象:一是产品单一,能够提供的产品、服务主要是土建施工;二是经营领域不宽,目前工程项目建设日益呈大型化趋势,多种形式的项目融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的总承包成为潮流,但大部分铁路建筑企业还停留在单纯的施工承包上,对长期投资、资本运作缺乏统一的发展战略指导,没有形成多元发展的有利格局;三是专业化队伍建设还需加强,铁路建筑企业绝大部分产品趋同,服务同质化,分散了设备、资金、人才等内部资源;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低。只具备行业内通用的施工技术,缺乏在行业内领先、具备竞争实力的技术,技术开发能力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

(六)机械设备和技术跟不上建设工程施工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使用旧设备时工作效率低下,若采用新设备则资金一次性投入量太大,且容易造成人多岗少的不良局面。同时,技术力量比较单薄。突出表现在一些铁路建筑企业人员由以前从事房屋维修转向建筑施工后的技术能力匮乏,以及大部分人员直接从事施工操作时受到年龄等生理因素困扰。

(七)管理体制跟不上市场步伐

一方面是内部管理体制的实用程度与市场运作规律有差距,包括用人、用工和分配等机制未能完全按照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运作,使得铁路建筑企业人、财、物难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另一方面,从铁路建筑企业作为多元经营系统的子公司来看,存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扶持上的偏差,例如,有些企业职工基本工资由母公司按期、按比例给付,甚至大型机具的购置也由母公司实报实销,而另一部分企业全部要靠微薄的施工利润来给付职工工资和添置机具设备,“一企两制”现象严重。

(八)企业用人机制僵化,造成人才流失

铁路建筑企业的性质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客观原因。铁路建筑企业工作地点变动大,流动区域广,流动周期短,流动时间长,施工项目管理粗放,管理水平不高是导致人才流失的本质原因。众多铁路建筑企业是传统的大型企业,人员来源广泛,参差不齐,许多基层管理人员来源于一线生产工人,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人才使用机制僵化,高素质人才得不到赏识和合理使用。一些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分配机制改革进展缓慢,职工工资分配与市场劳动力价值相背离。一些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粗放,成本大,效益低,职工收入偏低,更是造成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

二、铁路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大力加强铁路建筑企业战略研究

一是要抓好企业定位。当前的铁路建筑企业大都是国有独资或国有占大股的二元治理结构,主业单一,因此要着力做好“两手抓”的经营主体的定位,即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企业改革,实施企业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生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并向资本经营角色转换;二是要加强企业中长期规划的制定。铁道部实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表明铁路建设迎来了新的高峰期,铁路建筑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争取更多有利政策,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应对新一轮铁路建设大会战;三是要加强铁路建筑企业宏观管理思路的确立。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竞争的战略理念,努力实现企业发展现代化、生产营销集约化、内外管理市场化和资本运营多元化;四是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特别是在相互制约监督上,要探索多方渠道,形成决策责任追溯制,确保铁路建筑企业在市场运作方向、重大经济投资等方面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二)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加快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要确立、强化和推广具有明确差异性、个性化和独特竞争优势的企业形象,铁路建筑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需要对企业自生的形成、培育、传播、延伸进行不断研究、丰富和改进。形象战略的实现目标要体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超值利润率,走出一条具有铁路建筑企业特色、高效能的发展之路;二是要快速提升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利用在建重大项目、高新技术工程,努力培育核心技术。要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攻关,并进行系统深入总结,形成工法;三是要扩充人才资源积累。要逐步打破传统经济模式下人才引进、培育模式,拓宽社会人才资源引进渠道,形成不同梯次、多学科的人才库,为铁路建筑企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推进铁路建筑企业全员观念更新

首先,作为铁路建筑企业领导班子,要积极迎合市场需求,摒弃“等、靠、要”的观念,向市场要效益,变压力为动力,以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形势。其次,对企业市场竞争乏力,核心生产能力不突出,“没有项目找项目,找来项目干不好”等突出问题要进行深刻反思,在全员中开展一些类似“企业和我如何适应市场求发展”等大讨论活动,认真总结、分析企业的发展过程,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企业和个人之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形势。再次,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造和谐的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员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员工能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去。

(四)加强人才培养,造就并使用好一支适应市场需要的队伍

铁路建筑企业固有的特点使人才流失问题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如何有效防止人才流失,强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是铁路建筑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铁路建筑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企业亟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计划经营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等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部分铁路建筑企业存在着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使大中专学生的增长比例远远大于技校学生,导致高技术人才流失和青年技工不再专注技术。其结果是一方面有不少人没事干,天天拿着简历和文凭要岗位;一方面是许多技术岗位没人能干。当前,铁路建筑企业要加大技工培训投入,对年富力强、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又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职工通过竞聘走向管理岗位。鼓励职工多学技能,对于取得建筑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使企业上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全力以赴引才、揽才、留才,坚持人才是企业最大财富的理念,逐步完善机制,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良好企业文化留人的独特机制,不断积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发挥其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财富,来推动铁路建筑企业的向前发展。

(五)加强内部管理,严控项目成本,提高整体效益

强化内部管理、严控项目成本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铁路建筑企业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一是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成本预测就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二是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要积极创造条件,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是否出偏差,以优化施工方案,从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三是坚持全员全过程控制原则,充分调动每个部门、班组和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关心成本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同时,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结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施工成本支出,并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工程返工费和工程移交后的保修费用。四是坚持动态控制原则,铁路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活动,要随时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将其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离,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六)强化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财务管理在铁路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并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和外界人士提供系统的财务管理信息。一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铁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既包括国家和铁路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又包括铁路企业为加强财务管理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铁路建筑企业一般应建立健全有关资金、收入、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铁路企业财产物资的管理,对铁路企业固定资产和各种物资的收发、领退、报废、清查等工作,也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信息化系统软件在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系统软件在铁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可以降低企业全年的库存资金占用率,更加完善企业财务基础资料的统一管理,提升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能够在核心业务层搭建企业的核心应用框架,建立企业统一的资金流运作管理框架,实现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加强企业物流运作效率,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数据、应用、流程、协同的集成,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时效、管理效益和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最终达到提高铁路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七)树立品牌发展战略,加强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5

性改革

北海市编办

近年来,广西北海市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推动出台了一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成果,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北海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工作。2014年1月22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方案的通知》(北政发„2014‟4号),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市编办(审改办)牵头,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法制办、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该市以“简化前置审批、精简申报材料、消减审批环节、压缩承诺时限”四个环节为抓手,达到了审批项目精简一半、审批时间压缩七成的目标。全市34个部门共325项行政许可事项,所有审批项目平均法定办结时限24.2天,经过此次调整后平均办结时限压缩到6.7天,提速率达72.3%,其中5个工作日以内完成审批的项目达到158项,占比48.6%;优化审批流程,推动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全市82项行政许可项目列入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

2016年,该市共开展两次中介服务事项清理,公布92项中介服务事项不再作为行政许可的受理条件,涉及17个政府部门的60项行政许可事项,逐步规范了中介服务事项的管理。同时,为破除“红顶中介”垄断,该市积极开展了中介服务去行政化工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营造更开放、更公平、更便捷的营商环境。

(二)创新开展商事制度改革

该市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优化申请人办事流程,大幅简化市场主体准入登记流程,使后续经营活动更为便利,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活力。

2015年3月18日,该市颁发了第一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2015年9月1日颁发了第一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及登记全程电子化,发出广西首张电子营业执照。在广西全区率先实现市、县(区)“三证合一”全覆盖,真正实现了“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窗发证”的便捷登记流程,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后续经营活动提供了方便。

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部署,该市正式启动“六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在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和企业印章准刻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实现“六证合一、一照一码”。2016年9月12日,该市发出全区首张“六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并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举办“六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发放仪式,成为广西全区第一个推进这项改革的设区市。截至2017年3月,全市实有企业26802户,同比增长19%,注册资金1321亿元,同比增长21%;新登记企业1128户,同比增长20%,注册资金51亿元,同比增长55%。

(三)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

1.梳理公布市-县-乡-村四级权责清单。围绕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该市积极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各县区、乡镇均比自治区要求的时间节点提前1个月完成工作任务。2016年1月29日,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社会公布市本级45个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将行政权力事项从5929项精简到3436项,精简率为42%;细化明确具体工作事项2399项,明确部门间职责边界事项138项;建立起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体系;率先出台《北海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办法》(北政发„2016‟40号),进一步加强对权责清单的动态管理。

同时,该市自选动作,按“谁行使、谁编制”原则,根据公布的权力清单,开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的工作,全市45个部门共编制公布1088份权力运行流程图,方便企业群众“按图索骥”。在此基础上,将探索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下沉基层村委,通过制定出台各村级权力清单,进一步厘清村级职权、固化办事流程、规范运行程序,全面厘清了农村14个方面68项权力内容,并制定权力运行流程图予以明确,确保了村级权力来源合法、执行规范、运作透明。

2.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该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要求,对市本级所属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及社会中介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对涉及企业的收费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全部取消;完成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的编制工作,并在网站予以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2014年起,该市市本级财政共计取消18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9项涉企收费标准,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约7000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负担过重、行政审批成本过高的问题。

2015年以来,该市对执行自治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规范,共清理收费部门40个,收费单位237个,清理审核收费大项47项,政府性基金1项,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收费项目3项,保留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收费项目18项。及时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取消9项经营服务性收费。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了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及收费年审制度,及时收回市物价局原核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208套、《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115套、《收费员证》1200套。3.开展职业资格清理整顿。该市开展全市职业资格清理整顿专项督查活动,将国务院已取消的职业资格认定印发给有关单位,并在相应的网站公布,让社会公众知晓已清理取消的职业资格名称目录。同时,要求有职业资格认定的单位,认真开展自查工作,梳理本系统内职业资格的考试、发证项目,统计历年来考试发证数量;知晓对照已取消的项目名称,确保在国务院取消相应项目的职业资格认定后,不再进行相应项目的资格认定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取消职业资格认定后的数据管理和后续档案管理,确保历史资料不丢失,数据随时可查;对于依据国家规定保留的项目(或目前尚未取消的项目),认真自查有无违规培训、违规收费、违规发证现象,有没有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认定程序,使资格认定符合国家规定,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四)全域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015年11月,该市出台了《北海市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北政办„2015‟165号),要求各部门将推动政府管理工作重心进一步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释放更多制度改革红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自治区改革办2016年第16期简报上刊发了《北海市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经验介绍。该市市本级分类制定了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327项,积极构建行政监管、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机制;注重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创新行政监管方式,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完善社会监管机制;在市场监管方面,通过开展“分片包干”的办法,建立随机抽查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重点防止宰客失信事件发生;在综合执法方面,以整合执法力量、推进执法权限下放为重点,加快推进部门内部综合执法和跨领域综合执法,着力破解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弊端。

(五)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全方位服务企业群众办事。该市主动顺应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的大趋势,积极探索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综合平台,通过服务集成、业务联动,为办事群众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尽量做到让办事企业和群众“少跑门、少费时、少交材料、少求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重大项目招投标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打造阳光透明的服务平台。2016年,该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自治区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平台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113941件,全部事项100%按时办结,群众满意率99.92%。

目前,该市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单位和部门50个,设置服务窗口175个,窗口工作人员354名;其中,44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市直部门全部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业务,审批部门进驻率100%。全市各县区30个乡镇(街道)、427个行政村(社区)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并正常开展业务,分别占全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总数的100%,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任务。2.取消不必要的证明和手续。2016年8月8日,该市印发了《北海市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工作方案》(北政办发„2016‟114号),部署开展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工作,全面梳理公共服务事项,清理年检和指定培训事项,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务求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改革。根据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的批复在北部湾经济区启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2017年2月,自治区编办印发《关于设立北海市行政审批局等事项的批复》(桂编„2017‟43号),选定该市作为相对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该市已拟定出试点方案,计划将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等30个单位的245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转到市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局的成立,将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将一些审批事项由多部门审批变为一个部门审批,将审批过程由外部循环转为内部循坏,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从而令审批相对人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审管分离,监管服务更加充分。

4.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2016年11月23日,中央编办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了全国“依托互联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会上,该市代表广西14个设区市介绍了“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力打通行政审批最后一公里”的经验做法。例如:逐步搭建网上审批平台,加快破除信息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将行政审批真正延伸到村,实施“政务服务村村通”,打通行政审批的最后一公里;将行政审批窗口真正延伸到村,让基层组织真正“有权力有能力”为广大基层农村群众服务,让广大基层农村群众真正在家门口就能办事,让过去的群众跑腿、干部跑腿变成数据跑路,让广大的基层农村群众真正享受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红利。

5.权力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自由裁量权。该市按照国务院审改办、国家标准委制定的标准,建立全市行政审批操作规范、办事指南、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数据库,形成统一的办事标准,实行编码管理,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同一流程”,确保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结“零超时”,为审批事项相对集中创造了条件。

二、亮点及主要成效

(一)改变传统审批方式,创新开展“告知承诺制” 为全力优化审批流程,更好地服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的落户与推进,突破审批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人身安全和国家严格控制的项目外,属于该市有关行政审批机关审批权限的、涉及企业设立或开业前置审批和企业、法人、公民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实施项目建设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部门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自愿承诺,即可对所申请事项表示同意或认可,并按规定核发许可证件。全市共222项行政许可项目列入告知承诺制,占比68.3%,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制,改变了传统行政审批的单向权力支配关系,将行政审批部门和申请人的关系调整为合作和互动关系,审批部门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同项目申请人一样,成为平等的民事责任主体,这对政府转变职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同时,告知承诺制注重事前告知与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行政机关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申请人不履诺记入诚信档案,改变了重审批、轻监管的审批模式。

(二)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强力推行并联审批

针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效率低,审批时限长的问题,通过采取“整合流程、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改革方式,建立完善并联审批机制,全市共82项行政许可项目列入并联审批,分项目立项(市发展改革委牵头,6个工作日)、用地审批(市国土资源局牵头,8个工作日)、规划报建(市规划局牵头,11个工作日)、施工许可(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5个工作日)、竣工验收(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7个工作日)五个阶段,建立并联审批链条,申请人按不同阶段向综合窗口提交申报材料,综合窗口采集项目信息,相关部门实行一次性查验、审核,共同出具审批意见。同时,开展施工图联审,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套图纸送审、成果统一口径反馈,将提高该市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效率。

(三)抓住改革关键节点,推进“农事网通”改革 作为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政务服务“互联网+”的基层实践工程,把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该市运用互联网技术,全面研发面向基层,连通市、县、乡、村四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平台,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务和便民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同时开发政策发布、民意反映、精准扶贫等功能板块,让四级网络系统成为连接党委政府与百姓群众的桥梁纽带。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强化政府权力监督,将群众与政府的关系由过去的“求助式服务”转变为“互动式共建”,实现群众和政府“双赢”;实现“信息跑腿”代替人工跑路,农事办理更快捷;实现“扫描识别”代替携证审批,验证工作更精准;实现“电子监察”贯穿于办事流程始终,监管实施更全面。

(四)瞄准基层改革堵点,开发建设“阳光红页” 该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唱戏”的模式,依托中央编办域名管理中心,为全市427个村委(社区)全部注册中文域名,将村委建在网上,为每一个村建一个网站——“阳光红页”,相当于为每一个村委(社区)在网上建一栋“红色办公楼”,同步建立手机客户端。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延伸了服务基层的端口,拓展了精准扶贫的手段,重点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减弱,村务公开公信力不足,干部群众沟通不顺畅,农村电商发展门槛高等问题。解决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通过阳光红页平台,实现了中文域名、红页系统向广大基层村委延伸并实现全覆盖。二是通过阳光红页,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村村通,这对推进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农民都通过阳光红页来实现“我要查”“我要说”“我要办”“我要看”“我要卖”,搭建一个政府与群众双向无障碍交流的“高速路”。三是通过阳光红页,拓展了面向广大村干部和广大群众随时畅通的教育和宣传渠道。四是通过阳光红页的农村市场信息发布平台,结合“农事网通”中三级三网九中心的“物流中心”,打造一个信息量巨大高度活跃的电商平台。五是通过阳光红页打造全新政务公开平台。被群众誉为“风吹不走、雨淋不掉、随看随有、永不消逝”的公告栏。

(五)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启动应用“掌上政务通” 该市根据群众需求,建成了广西全区首个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掌上政务通”微信公众号。微信平台的上线,不仅可以将行政审批业务办理端口前移,缩短群众前期材料准备时间,还可以缓解窗口咨询压力,提高业务一次性办结率,提升群众满意度,打造“装在口袋里的政务大厅”。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6

11月25日上午, 国土资源部在广东东莞召开全国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工作会议,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存智强调,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 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 运用法治思维持续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改革。

胡存智指出, 加快推进依法行政是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是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群众权益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 这些是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具体要求, 也是推进全面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与其他各项改革目标息息相关, 我们要将法治理念、依法行政制度贯穿于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胡存智要求着眼全局、逐步落实, 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一是强化法治理念, 持续提升全系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能力;二是推进重点立法, 不断完善国土资源法规制度体系;三是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 深入推进改革;四是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完善行政复议体制。胡存智指出, 要用好用足法律允许的空间, 但是改革的落脚点仍然是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政策研究, 对看得准的, 可以直接用立法推动改革。对部分领域法律滞后的, 可以遵循一定程序实行重点突破, 成熟后及时上升为法律;不能将随意性、权力自授看作改革创新。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7

1、把握改革机遇,挖掘新的效益增长点。

电力工业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治理行为,围绕提升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

稳妥、规范、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适当引入非公资本,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深化劳动用工、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适应国资分类考核等监管要求,实现垄断业务与可竞争业务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建立企业分类业务运作管理模式。抓住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有利时机,积极寻找市场并购、重组、整合机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2、发电企业应抓住售电侧放开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市场化售电业务。

大力开拓市场,实施灵活的市场策略,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终端用户,推动售电公司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适应发电计划放开所带来的市场交易电量增加和计划电量缩减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重视生产效率的提高,研究能耗水平降低方法,通过成本降低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市场份额;构建适应改革需求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转变经营理念,优化战略布局,推动企业向能源生产和服务并重的方向转型。

3、电网企业应积极参与输配电价改革。

上一篇:所得税会计差异论文下一篇:现代应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