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植物多样性(共3篇)
林下植物多样性 篇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以植物为主体,由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总和,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均涉及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1]。因此,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较为深入全面,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领域。
查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1981~2012年)发现,有关植物多样性文献有1501篇,其中2011~2012年就有318篇,占32年该文献总量的21.8%。这些文献主要研究了不同地理区域原生、次生及人工植被类型等多样性动态规律与评价[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据调查,广西桂西北干热河谷区现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林面积约8万hm2,是广西重要的马尾松木材生产基地之一。据森林资源调查资料显示,田林县乐里林场现有马尾松人工林面积2037 hm2,占全场用材林面积的19.5%,蓄积量为22万m3,占总蓄积量的27.3%。而这一区域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对乐里林场3种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为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桂西北田林县乐里林场境内,地理坐标在105°39′~105°50′E,24°16′~24°42′N,海拔高400~950m,据田林县气象站(海拔277.5m,24°17'N,106°14'E)资料,年平均气温20.7℃,年均降雨量1190.3 mm,雨量分布较集中,其中5~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79.0%;年均蒸发量1651.7 mm,除夏季(6~8月)略小于降雨量外,其他各月均高于降雨量;年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250~330 d,年均日照时数1777.1 h,日照充足。土壤为砂页岩发育的红壤,土层厚度60~120 cm。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在乐里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区域内选择4、6、14年3种林龄段马尾松人工林,各年龄段分别选择3种不同立地(上坡、中坡、下坡)设置固定样地,每个样地面积分别为20 m×20 m,然后在各样地内再划分为4个10 m×10 m小样方,用包装绳圈出边界。造林地原植被为马尾松林,经过林分皆伐炼山(林地清理),然后实施造林。各造林样地概况见表1。
2.2 林下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计算
在各小样方内采用全部调查方法,每种林龄12个小样方,共36个小样方,分别记录样方内灌木(含乔木树种的幼树幼苗和层间植物)的物种名、株数、盖度、高度(一般、最高和最低高度)以及记录草本的物种名、多度、盖度、高度(一般、最高和最低高度)等。本文采用生态学应用最广泛的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 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等[23]来表征马尾松林下植物的多样性。由于样地面积相同,选用群落物种数(S)作为丰富度指标(R);物种多样性用Shannon-Wiener指数(H′)测度:群落优势度用Simpson指数(D)测度:群落均匀度用Pielou均匀度指数测度,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
3.1.1 林下灌木层植物组成
由表2可以看出,灌木层植物的科、属、种组成数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递减,即4年生>6年生>14年生。主要有大戟科、蝶形花科、萝藦科、荨麻科、紫金牛科、茜草科、马鞭草科、桑科、锦葵科、忍冬科、芸香科、椴树科、楝科、漆树科、壳斗科、蔷薇科、梧桐科、葡萄科、野牡丹科、茄科等。主要属有:榕属、算盘子属、野牡丹属、地桃花属、粗叶木属、番石榴属、黄檀属、胡枝子属、盐肤木属、吴茱萸属、楝属、扁担杆属、黄花稔属、构属、醉鱼草属、大青属、野桐属(Mallotus)、悬钩子属、杜茎山属等。主要种类有:地瓜榕(Ficus microcarpa)、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 eriocarpum)、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地桃花(Urena lobata)、西南粗叶木(Lasianthus henryi)、番石榴(Psidium guajava)、滇黔黄檀(Dalbergia yunnanensis)、中华胡枝子(Lespedeza chinensis)、盐肤木(Rhus chinensis)、楝叶吴茱萸(Evodia meliifolia)、苦楝(Melia azedarach)、藤构(Broussonetia kazinoki)、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杜茎山(Maesa japonica)、茅莓(Rubus parvifolius)等。林下出现带刺植物有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aeflius)、越南悬钩子(Rubus cochinchinensis)、红毛悬钩子(Rubus pinfaensis)等。就物种组成而言,显示4年生(47)>6年生(38)>14年生(30),其年平均递减率为1.0%~4.5%,方差分析结果F=238.7904>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存在这一规律的原因,主要是随着林龄的增大,其林分郁闭逐渐递增,而不同程度地抑制着某些植物尤其是阳性种类的生存与生计。
3.1.2 林下草本层植物组成
由表2可以看出,草本层植物的科、属、种组成数量一般显示6年生>4年生>14年生的规律。主要有禾本科、菊科、碗蕨科、蝶形花科、酢浆草科、薯蓣科、凤尾蕨科、葫芦科等。主要属有:茅属、芒属、蒿属、芒萁属、荩草属、艾纳香属、泽兰属、千里光属、胜红蓟属、莠竹属、狗脊属、肾蕨属、酢浆草属、凤尾蕨属等。主要种类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毛蒿(Artemisia pubescens)、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矛叶荩草(Arthraxon lanceolatus)、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乌蕨(Stenoloma chusanum)、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欧洲蕨(Pteridium aquilinum)、半边旗(Pteridium semipinnata)、纤毛鸭嘴草(Ischaemum indicum)、石珍茅(Neyraudia reynaudian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等。就物种组成而言,显示6年生(32)>4年生(30)>14年生(23),经方差分析,结果F=92.1250>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
3.2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
3.2.1 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
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由表3可以看出,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在30~47之间,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递减,显示4年生(47)>6年生(38)>14年生(30)的规律,即随着林龄的增加其丰富度指数的递减率为19.1%~21.1%。经方差分析,结果F=16.1938>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这是由于随着林龄的增加,其林分郁闭度逐渐增大,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喜光种类的生存与生长的缘故。
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由表3可以看出,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在23~32之间,相应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要小。从林龄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来看,6年生(32)>4年生(30)>14年生(23)的规律,其中6年生优势种主要有毛蒿、白茅、五节芒等。毛蒿侵入该生境后,因其具有耐性强、传播快等特点,能够很快适应环境,迅速扩散,成为优势种,而略高于4年生以外,总体上仍遵循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递减趋势,如6年生至14年生所经历的8年时间内,其丰富度指数递减率高达28.1%。经方差分析,结果F=92.1250>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
3.2.2 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从表3可知,Shannon-Wiener指数(H′)变化在2.4989~3.1513之间,显示4年生(3.1513)>6年生(2.6299)>14年生(2.4989)的规律,递减率为13.2%~16.7%。经方差分析,结果F=574.6986>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
Simpson指数(D)变化在0.8856~0.9387之间,随林龄的变化有所波动。经方差分析,结果F=72.8523>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由表3可以看出,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H′)变化在0.6019~1.8011之间,显示6年生(1.8011)>14年生(1.0773)>4年生(0.6019)的规律,与林龄的关系存在较大波动。经方差分析,结果F=8490.6360>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
Simpson指数(D)变化在0.2677~0.7701之间,显示6年生(0.7701)>14年生(0.5456)>4年生(0.2677)的规律,经方差分析,结果F=5101.5840>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Simpson指数(D)与Shannon-Wiener指数(H′)变化相一致。
3.2.3 林下植物均匀度指数
灌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由表3可以看出,灌木层均匀度指数Jsw变化在0.7230~0.8185之间,显示4年生(0.8185)>14年生(0.7347)>6年生(0.7230)的规律,经方差分析,结果F=47.8400>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均匀度指数Jsi变化在0.9096~0.9591之间,显示4年生(0.9591)>14年生(0.9208)>6年生(0.9096)的规律,与Jsw变化相一致,经方差分析,结果F=28.6318>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
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指数由表3可以看出,草本层均匀度指数Jsw变化在0.7230~0.8185之间,显示4年生(0.8185)>14年生(0.7347)>6年生(0.7230)的规律,经方差分析,结果F=738.4940>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均匀度指数Jsi变化在0.9096~0.9591之间,显示4年生(0.9591)>14年生(0.9208)>6年生(0.9096)的规律,与Jsw变化相一致,经方差分析,结果F=3533.4470>F0.01=5.3120,达到极显著水平。
4 结论
(1)广西田林县乐里林场4、6、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种类显示4年生(47)>6年生(38)>14年生(30),其年平均递减率为1.0%~4.5%;而草本层种类则显示6年生>4年生>14年生的规律。
(2)林下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0~47、2.4989~3.1513,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递减;而Simpon指数、Jsw指数和Jsi指数则依次为0.8901~0.9387、0.7230~0.8135和0.9096~0.9521,显示4年生>14年生>6年生的规律。
(3)林下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为6年生>4年生>14年生;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on指数、Jsw指数和Jsi指数则显示6年生>14年生>4年生的规律。
林下植物多样性 篇2
幕府山地处南京城北长江之滨,是主城北部的一道天然绿色屏障。解放初大规模的开山采石活动,使得幕府山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1999年开始,幕府山连续实施了10年人工植被恢复工程,恢复面积约267hm2。在植被恢复施工时,为保证成活、成林,植物初植密度普遍较大,经过10多年的生长,林分已高度郁闭,树木生长分化严重,树干中下部枯枝和濒死枝较多,林下植物缺失或生长稀疏,生物多样性低下,林分质量普遍较差,影响幕府山森林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
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能逐渐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还可增加植物多样性[1]。2013年开始,幕府山开始逐步有序地开展人工林的森林抚育工作,致力于改善林分状况,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森林公园景观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本研究针对不同配置模式的人工林分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通过调查测定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来评价森林抚育的效果,为探索废弃矿地人工恢复植被有效的森林抚育模式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森林抚育样地设置及抚育方法
研究林分位于幕府山西山头山顶平地,为2006年第八期植被恢复工程,主要树种有女贞、蜀桧、雪松,辅助树种有枫香、栾树、石楠、金钟等。抚育前林分高度郁闭,林内密不透光。森林抚育时间为2014年12月。
根据林分植物配置模式及生长状况的差异,设置2块试验样地。样地1的造林土壤为城市建筑余土覆盖,林分为同龄女贞、蜀桧片状混交林,几乎没有灌木层和草本植物。乔木上层树冠高度水平郁闭,中下层枝叶受光不良,枯死严重,尤其蜀桧仅在顶梢有部分活性枝条,生长尖削,抗风能力极差,枯死或倒伏严重。抚育时,致力于营造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林分结构,将林内枯死或濒死的蜀桧全部伐除,修剪女贞中下部枯死枝,并将过密的女贞截干移植至砍伐蜀桧形成的林窗处,同时从周边林分移植适量石楠、金钟作为灌木层。因移植量过大,以机械作业为主,对地表扰动较大。
样地2的造林土壤为城市建筑余土混合玄武湖湖底淤泥,林分为女贞、雪松株间混交林,灌木层点栽石楠。林分垂直郁闭度高,乔灌木枝叶密集,中下部枝叶受光不良,枯死较多,草本植物缺失。抚育时,以降低林分密度为主,基本维持林分原有的层次结构。主要砍伐枯死树及杂树,修剪枯死枝,对生长过密的灌木适度重修剪,提高林分通透性。全部为人工作业,对地表扰动轻微。
2.2 林下植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植物多样性调查:在2块样地中,分别设置20m×20m研究样方,每个样方内设置5个4m×4m和1m×1m小样方分别调查灌木和草本植物。调查时间为2014年10月(森林抚育前)、2015年6月(森林抚育后第1年)、2016年6月(森林抚育后第2年)。调查时详细记录每一样方内灌木的种数、个体数、树高、冠幅,草本植物的种数、个体数(丛数)、高度、盖度等。在调查中把更新的乔木幼苗(高<1m)统计在灌木中[2]。
生物多样性指标选择与分析:重要值(IV)、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Margalef′s丰富度指数(M)、Pielou′s均匀度指数(J)。
IV=(相对频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3;
式中,S为样方内的物种总数,N为样方中全部植物个体数总和;Pi为第i植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植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用Excel2007和Biodap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多样性指数的计算与分析[3,4];基于SPSS17.0,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法,分析森林抚育时间和抚育方法对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影响的显著性。
2.3 土壤样品取样和分析
森林抚育前及森林抚育后第2年,在进行样方调查的同时(2016年6月),在样地的4个角和中心点挖掘土壤剖面,去除枯枝落叶层和浮土,从土壤表层0~15cm内采集土壤样品,将5个点的样品充分混合,用四分法取样约500g,备室内分析。将土样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后,研磨,过筛,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各项土壤化学性质(pH值、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森林抚育对林下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森林抚育前及森林抚育后的第1年、第2年,分别对样地林下植物(灌木和草本)进行了调查,其种类和数量见表1。森林抚育前,林分高度郁闭,林下灌木和草本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抚育后,林分郁闭度下降,林内光照充足,为林下植被的生长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林下植物种类和数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样地1采取机械作业,对地表扰动大,且由于女贞截干栽植,抚育后短期内树冠尚未成形,郁闭度低,因此林下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加更为明显。样地2地表扰动轻微,且林分郁闭度变化相对较小,林下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加也相对较少。说明林分郁闭度和光照条件对林下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影响极大,郁闭度低,光照充足,林下植物丰富[5]。
据调查,2个样地内灌木(含乔木种子萌发的小苗)共有16种,除金钟、石楠为原有的人工种植种外,其他均为天然更新,主要灌木种类及重要值见表2。样地1抚育时,人工补植了金钟和石楠,因此,数量和重要值较抚育前均有所增加;样地2抚育时,由于原灌木密度偏大,移出了部分,因此抚育后第1年金钟、石楠等人工种植灌木的数量和重要值较抚育前有所降低,而再经过一年的生长后,灌木冠幅和高度明显增加,故抚育后第2年重要值也随之增大。从其他天然更新树种来看,抚育后第1年,林下萌发较多的乔木幼苗有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海桐(Pittosporum tobira),但在第2年有所减少,且难以成苗,可能由于抚育时对地表的扰动促进了土壤种子库种子的萌发,但草本植物的快速生长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乔木幼苗的生长,同时,由于对幕府山人工林实行常规的养护管理,在养护过程中,除草等作业也导致部分乔木幼苗被清除。
备注:本表只列出重要值较高的10种灌木
调查结果表明,样地林下草本植物共有56种,其中菊科12属14种,禾本科9属10种,豆科6属6种,大戟科3属3种,莎草科、茄科、百合科、葡萄科、唇形科各2属2种,还有廖科、桑科等13科13属13种。菊科和禾本科杂草种类多,数量大,重要值高,是林下的主要草本植物。综合来看,抚育前后草本植物种类变化较大,抚育前仅有少量的阴生植物,如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小巢菜(Vicia hirsuta)等,抚育后,大量的阳性植物如龙葵(Solanum nigrum)、求米草(Oplismentls undulatifolius)、狗尾草(Setaira viridi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等取而代之,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多,重要值极大提高(表3)。结合表1来看,抚育后第2年,虽然草本植物种类有所减少,但数量增加,盖度增大,重要值均有所提高。
备注:本表只列出重要值较高的10种草本植物
3.2 森林抚育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2个样地森林抚育前后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见表4。由表可见,森林抚育后,不论灌木还是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s丰富度指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指数变化显著(P<0.05),且两者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森林抚育后林下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植被群落的复杂程度增加。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较抚育前有所减小,差异显著,可能因为抚育前林下植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少,相对均匀,而抚育后林下出现较多的稀有种,数量分布不均,因此指数反而减小。从抚育时间长短来看,抚育后第2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s丰富度指数一般小于抚育后第1年,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变化则有增有减,说明经过人工抚育扰动后,在短期内,林下植被群落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重建和恢复阶段。
备注:同一列小写字母完全不同的,表示差异显著(P<0.05)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因子在一般情况下间伐强度越大植物的种类越丰富,密度和盖度也越大[6]。从样地1和样地2比较来看,样地1实施较重度的间伐,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林窗,而截干栽植的女贞在短期内树冠尚未成型,因此抚育后林分郁闭度较低,林内光照充足,且机械作业对地表扰动极大,促进了土壤种子库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更新,因此,样地1林下植物(尤其是草本植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样地2。
3.3 森林抚育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其理化性质与植物群落组成和植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着植被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度,同时土壤性质也因植被的生长演替而发生变化[7]。幕府山植被恢复地原为废弃矿地和垃圾场,覆土后栽植树木,土壤来源和覆土厚度不同,导致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也有差异。幕府山人工恢复植被经过多年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土壤肥力,但土壤仍普遍呈微碱性,且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偏低。经过合理的森林抚育后,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表5),2处样地pH值均较抚育前有所降低,而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较抚育前有所增加。前人研究表明,林下植被不但养分含量丰富,而且易分解、循环速度快,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效果较为显著[8]。本研究中,合理的森林抚育有效改善了林分植物的生长环境,加速了林下植被的生长更新及凋落物分解,促进了土壤性质的改良。
4 结论与讨论
(1)幕府山废弃矿区人工恢复植被经过近10年的生长,林分已高度郁闭,林内枯死现象严重,林分质量低下,亟待开展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研究表明,因地制宜地开展森林抚育,可极大地提高林分通透性,改善林内光照条件,加速林下植物的更新、生长与演替,提高植物多样性,增强土壤肥力,形成植物健康生长与土壤逐渐改良的良性生态循环。
(2)森林抚育过程中对地表的适度扰动,可促进土壤种子库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更新,有利于提高植物多样性。森林抚育后1、2年内,林下植物多样性有增减变化,说明短期内植被群落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重建和恢复阶段,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群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更新演替过程。
(3)幕府山是南京重要的城市公园绿地和森林公园,开展森林抚育时要兼顾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在对上层乔木进行必要的抚育间伐的同时,要适量补植中下层植物。在抚育后林分的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维护植被群落的多样性,尽量避免林下除草作业,保护乔木更新的幼苗,有目的性的培育天然更新的中下层植物,促进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的植被群落,提升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
(4)幕府山造林土壤为废弃矿地人工覆土,土壤来源和覆土厚度均有差异,每个小区域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各异,因此,较难设置有足够面积且条件较为一致的林分进行抚育模式的对比研究,只能主要通过抚育前后对比来评价森林抚育的效果。对幕府山人工林的森林抚育,要因林制宜,不同林分采取不同的抚育模式,对土壤条件差的林分,要注重通过抚育剩余物粉碎覆盖、施肥等方式逐步进行土壤改良[9],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摘要:为评价幕府山废弃矿地人工林的抚育效果,探讨了不同林分的最佳抚育模式,对林分抚育前后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能有效降低林分郁闭度,改善林内光照条件,促进林下植物的更新、生长与演替,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土壤肥力;对林分的人工扰动强度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扰动大则多样性高,但在抚育后1、2年内,林下植物多样性相对不稳定,说明植被群落处于重建和恢复阶段。
关键词:幕府山,森林抚育,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
参考文献
[1]黄香兰,杨振意,薛立.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影响的研究综述[J].林业资源管理,2013(1):62~67.
[2]李春义,马履一,王希群,等.抚育间伐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短期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3):60~66.
[3]王军,李卓然,徐丽,等.南京市幕府山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2):229~235.
[4]崔宁洁,刘洋,张健,等.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20(1):8~14.
[5]于立忠,朱教君,孔祥文等.人为干扰(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1):3757~3763.
[6]李春义,马履一,徐昕.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6):27~32.
[7]汪超,王孝安,王玲.不同种植年代油松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7,26(8):1182~1186.
[8]林娜,刘勇,李国雷,等.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44~47.
林下植物多样性 篇3
1 竹林的园林景观艺术
竹林在园林景观中起着文化烘托、绿化美化、供材及旅游休闲载体等功能。
1.1 园林造园中运用竹文化
竹林中的竹子因虚心有节、坚韧常青, 竹子、竹林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酷爱、推崇, 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竹子象征挺拔高洁、耿直超凡、不畏逆境、坚韧不屈等文人气质与精神, 竹子与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誉为“四君子”。竹子因形神兼具, 在儒家文化中被赋予人格化, 代表着谦虚、仁爱、坦荡、无畏、高洁、耿直等。爱竹古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宋·苏轼及清.郑板桥。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言:“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清.郑板桥在其诗画中多以竹为创作主题。因竹文化历史悠久, 所以在我国园林造园中竹子及其竹文化得到广泛运用, 如上海的豫园、苏州沧浪亭、怡园等都有竹子及竹文化印迹。
1.2 可做园林造景地被
竹子是一种生命力比较强的植物, 其主干、叶形、竹叶颜色和形态都有明显特点, 相对其他高大乔木而言更显挺拔、秀美、颀长。在较小的竹林中可营造竹径通幽、庭园深深的休闲环境;在园林中水体被喻为园林景观的“眼睛”, 因此在园林绿地的水边栽植竹子, 秀美颀长的竹子恰如景中的“眉”, 可营造“眉清目秀”的景观, 微风吹来, 竹子及其倒影摇曳如拂动香袖, 水与竹恰是“眉目传情”, 美不胜收;竹石成景也是传承了古人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 竹子的柔美可以缓解、柔化景石的生硬感、笨重感, 景石如骨架、竹子如衣裳, 相互依偎、衬托, 增加景观层次感、美感。
1.3 可做园林景观造景材料
竹子有着较好的物理学性质, 可在许多园林环境用来创造、制造出协调环境的园林景观单体或构件。如竹子在园林造景中可广泛用于建造园林亭、台、楼、阁、桥等竹建筑, 还可制作竹制园林小品、竹篱笆、竹工艺品、竹外壳果皮箱、竹地板等。
1.4 可做园林生态旅游的载体
竹子在适宜的地理环境可作园林造景的植物, 竹林在园林景观还作为休闲生态旅游的载体。
竹林四季常青、颜色翠绿、幽深宁静、林间所含负氧离子丰富, 可开发成为良好的园林旅游资源。我国发展大面积竹林为生态旅游的景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湖南、重庆、广东, 如浙江的安吉竹博园、四川蜀南竹海、湖南桃花江竹海等;规模小的竹林在许多旅游景点也比较常见, 小规模竹子在优良品种的选择上灵活性、优越性更高。
2 竹林林下园林植物的选择
当园林景观中以相对较小面积的竹林作为游览对象、游览环境时, 通常在竹林下筑以小径通行, 而竹林的郁闭度一般均很高, 因此其林下野生地被不仅品种少、数量也很少。要让竹林林下道路愈发显得清幽整洁、两边无泥土裸露及无腐烂竹叶堆叠, 更大满足园林游览观感的需要时, 在竹林道路两边进行绿化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进行竹林下绿化可丰富林间植物空间层次, 达到良好的竹林林下园林景观效果。
2.1 竹林林下园林绿化发展概况
因竹林本身消耗土壤肥力大, 须根多如牛毛, 须根连接起来犹如立体的无数重叠的空间大网, 因此竹林易造成立地环境的土壤肥力不足、水分不足, 土壤须根性“板结”, 加上竹林郁闭度高等原因, 竹林林下园林绿化发展比较滞后, 所以有“竹林下种什么植物都不活的”的说法。
2.2 竹林林下植物的调查情况
通过现场踏勘柳州各景区的竹林林下地被情况, 一般常见的野生品种有茶条木、假鹰爪、朱砂根、多花黄精、络石、松叶蕨、淡竹叶、扇叶铁线蕨, 华南毛蕨、皱叶狗尾巴草。总体情况为品种比较少、生长状态大都不佳, 其中假鹰爪、朱砂根、多花黄精能开花结果, 茶条木和淡竹叶生长比较健壮, 其他的品种的长势都比较弱。柳州市作为国家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 园林部门对园林绿化的要求比较高, 要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绿化地避免黄土露天现象。
2.3 竹林林下园林植物的选择与试验
笔者历经5年时间, 通过选择耐郁闭度高、耐阴的植物进行竹林林下绿化试验, 林下郁闭度在0.8~1之间, 全天晴天且有日照时接收到的光照时间小于2h, 试验结果如下表:
结果表明:在竹林下试验种植的植物中长势优良的几乎没有;长势相对良好的植物有幌伞枫、罗汉松、蒲葵、龟背竹、金粟兰、花叶冷水花、肾蕨;长势中等的植物有亚洲文殊兰、水鬼蕉、华南毛蕨、八角金盘、花叶鹅掌藤、板蓝、马克肖竹芋、海芋、翠云草、虎尾兰、巴西鸢尾;长势弱的植物有蜘蛛抱蛋、朱砂根、灰莉、络石、吊兰、赪桐、沿阶草。
3 竹林下园林植物的选择及应用探讨
竹林林下园林植物选择研究的空间大, 对竹林林下绿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竹林林下园林植物的选择及应用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3.1 选择耐阴植物
选择耐阴的、有持续生长量、植株表现出茂盛迹象的植物, 比如幌伞枫、蒲葵、花叶冷水花等, 有生长量才能让人感觉到植物的生命力、才会达到比较好的园林效果。
3.2 给植物补充阳光、补充水肥
通过适当修剪过密的竹丛, 增加阳光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竹林下种植园林植物的实验表明, 耐阴植物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照射后, 一般会呈现出饥饿、瘦弱的营养不良现象, 一般只能通过间伐过密的竹子, 让光照透下来照射到植物, 同时加强水肥管理, 才能让植物逐渐恢复生机。
3.3 加大种植“密度”
对于生长量小、但能保持原来种植时植物体量的植物, 需打破常规的种植密度种植, 按照“满铺”种植, 即选择种植的植物在种植时已达到最佳园林效果的数量、体量。
3.4 补充叶面肥
对竹林下园林植物影响最大的必然是竹子, 竹林郁闭度大, 竹子须根发达、无孔不入, 所有土壤都充满了竹子须根。这样竹林下的绿地不但贫瘠、干涸、而且须根形成土壤“网状板结”, 人工追加到绿地的水肥很容易被竹子抢“吃”, 必要时需要针对性的对种植的林下植物加餐—补充叶面肥, 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
3.5 病虫害防治
郁闭的竹林容易滋生蚜虫、竹大象虫、竹织野螟, 蚜虫的粪便又滋生煤烟病, 在早春3时是可用色板诱杀蚜虫, 用频振式黑光灯诱杀竹大象虫、竹织野螟, 以免殃及竹林下植物;阴蔽的竹林下还容易爆发红蜘蛛, 如海芋的叶子芽头常被红蜘蛛吸食, 可喷洒阿维菌素灭杀。
通过查阅资料, 笔者发现文献中对竹林林下园林绿化的研究比较少, 欣盼有更多的园林工作者、学者把此类实践及研究以行文总结, 探讨出有效指导竹林林下园林植物选择的新思路、新举措, 推动竹林林下绿化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 倪伟星.浅谈竹林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J].科技信息, 2008 (14)
[2] 赵敏燕, 董文渊, 李蓓, 贾廷彬, 余英.中国竹林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思考[J].竹藤旅游, 2006 (3)
[3] 吕文明, 刘海燕.竹林儒意[J].绿色经典, 2004 (42)
[4] 张新萍.竹林生态旅游的功能与效益[J].综合述评, 2007 (3)
【林下植物多样性】推荐阅读:
林下植物12-26
城市植物多样性07-28
早行林下,早行林下白居易,早行林下的意思,早行林下赏析11-03
林下招胡长官,林下招胡长官朱庆馀,林下招胡长官的意思,林下招胡长官赏析06-21
林下种植06-30
林下养鸡09-21
林下资源11-25
林下套种12-10
林下经济12-12
林下畜牧经济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