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所得税

2024-08-27

新企业所得税(精选12篇)

新企业所得税 篇1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我国开始实行,该准则在以金融工具、债务重组、投资性房产、非货币资产交易等的计量方法上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种做法给企业的利润和应税所得额带来了一些新的影响。而随着2008年1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配套的所得税实施条例的施行,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所考察的税率及其可获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其广告营销费用、公益福利支出、工资人员薪酬费用等费用的计量方面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这使得我国企业在企业所得税缴纳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由此,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也需要进行新的分析与研究。

1 所得税会计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原因分析

为了保证所得税征收工作的顺利完成,政府税务当局必然要统一纳税制度,而其征收对象为了尽可能保全自身利润并降低运营风险,其所得税会计必然会遵循谨慎原则和公允的会计准则,最终的结果便是出现企业在日常所得税会计处理过程中遵循已有的会计准则而在所得税缴纳时却按照国家税务当局的规定进行,因而所得税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的出现存在其必然性。

对于企业所得税会计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分析可以发现,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制定目标、基础制度和配比原则的不同是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1.1 所得税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制定目标差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是要求企业以有效明晰的方法向公众和投资者披露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以决策有用为准则的制定标准。因此,正如我国新会计准则所列举的描述:财务会计 (包括所得税会计) 的目标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而与之相对应的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制定目标在于借助税法的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促进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并通过税负调节来促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所得税法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支持。因而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制定目标主要以税收保证和调控辅助目标为主。

由于所得税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制定目标差异使得二者对于相同的企业经济活动或商业行为结果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处理要求,从而造成了我国所得税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

1.2 所得税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基础制度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在确认企业收入与费用时都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其具体应用存在一些不同。从企业收入的角度,所得税会计在确认收入时要求对于基本已经收到无法再退回的收入方可确认计量,其处理思维更类似于收付实现制;而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认为只要企业有经济利益的流入便必须计为收入,除非企业拥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不是收入。

从企业费用的角度,企业所得税会计要求企业对于当期发生的费用无论是否真正产生支付,都应当给予扣除,而我国税法更加强调企业费用的确实性和时效性,税法中规定只有确实发生、已经支出和属于本期的成本费用方可从利润中扣除。由于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基础制度的不同,使得依照会计准则所计算出来的企业所得税应缴数额往往低于税法的计算结果。

1.3 所得税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配比原则差异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进行所得税应税额的计量时对其成本费用的确认要做到一一配比,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在税收上必须配比到当期生产经营所用的固定资产方可计提折旧,从而扣减相应的应税所得额。

因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配比原则的差异也是造成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暂时性差异及其处理

企业所得税会计与所得税法的暂时性差异是指由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可以通过准则或税法条款的修改来根除的差异。暂时性差异可以分为导致企业应缴税款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的可抵扣差异和导致企业应缴税款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的应纳税差异,二者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处理方式如下:

2.1 存货——借款利息成本化差异及其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对于企业存货方面的计量确认方法基本一致,但是对于借款利息的成本化,会计准则中要求对建造时间超过1年的企业存货,符合条件的利息费用可以进行成本化,而税法上并未对此做出详细规定。这种规定上的缺失使得企业有些存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应缴税额的暂时性差异。

2.2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差异及其处理

企业所得税会计和税法对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计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折旧范围的差异和折旧方法年限的差异上。在折旧范围方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之外的其他固定资产都计提折旧。而在企业所得税征税中,税法规定只有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所计提的折旧方可作为成本费用进行相应的税额抵减扣除,未使用、不需要使用、已经停用的企业固定资产不允许税前扣除折旧。这种规定上的差异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其计税基础,导致企业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出现。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企业,其处理方式可以借助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进行相应的对冲,从而调整该差异额。

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方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较为灵活,将决定权留由企业自行决定。处于会计谨慎性原则,我国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时有可能会通过缩短折旧年限和加速折旧法的使用来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速度。而在税法的规定上,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最短折旧年限和可使用的折旧方法均受到固定的限制,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时必须依照税法的具体规定方法进行折旧计提。通常情况下这种差异容易使得企业的账面价值低于其计税基础,出现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计算该暂时性差异的数额,并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来调整该差异。

2.3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量差异及其处理

企业在固定资产的后续大修理支出计量过程中,依照税法,企业修理资产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的1/2以上且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的支出方可作为改良性支出。而会计准则中,企业的后续支出的处理应结合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做不同的处理,其处理方法完全依赖于财务会计人员的判断。

对于该差异的处理,本文认为企业可以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达到税收改良性支出标准后,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折旧,其折旧期最短不低于2年,往往是原来折旧提的差不多了,在此基础上延长2年。对于不能达到改良性支出标准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可以按长期待摊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其摊销期限应当为3年以上。

2.4 无形资产差异及其处理

我国会计准则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和方式的规定较为灵活,而税法在无形资产的摊销上要求企业对于无形资产摊销要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并且期末无残值。在摊销年限上,税法要求企业的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有法律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没有的依照合同协议,若二者皆无的其摊销年限不少于10年。这些规定差异再加上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造成了企业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企业应当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对无形资产摊销的暂时性差异进行调整,从而消除该差异。

3 永久性差异及其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永久性差异表现为其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在本期产生后,不会在以后各期予以转回。

3.1 收入项目方面的差异

3.1.1 收入确认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的收入确认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只确认货币性收入,即可以导致本企业现金流量增加的收入才可确认为收入。而在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中,企业应确认的收入是经济学上的收入。确切地说,企业所得税会计中对于收入定义为以货币为代表的经济所的,即导致企业投资者和所有者经济利益增加的所得;而税法中对于收入的定义包括经济性所得也包括非经营收益性所得。

因而对于企业来说,税法规定的收入包括:货币的会计性收入和视同销售的非经营性收入。由此企业所得税会计和其税法的差异便产生于以上二者的不一致性。

3.1.2 收入计量差异

企业所得税会计和税法在企业收入计量方面的差异主要在于会计上不确认为收入而在税法上却确认为收入的非货币性利得上。对于非货币性收入,我国企业所得税法除了使用同会计准则相同的公允价值计量法以外,还规定了其他三种计量方法,包括: (1) 组成计税价格; (2) 国家定价; (3) 预约定价。

3.1.3 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我国税法规定了一些非营利性机构所得的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不属于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专门从事特定目的的收入,对该类型收入不进行征税。此外,我国税法还从鼓励某类行为和引导特定方向投资的角度出发实行了一定的免税优惠,例如对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的收入免征税收等。而在会计准则中不对这些特殊情形做出区分。

3.2 永久性差异的处理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与税法之间的永久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所有者权益上,不同于其表现在资产和负债上的暂时性差异,因而在对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本文认为企业应当通过所有者权益一次调整,即以应交所得税为基础,加减暂时性差异导致的税款差额后 (即上节所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 得到的所得税费用数额,从而得出最终计量借贷平衡数。

4 结语

企业所得税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的科学调整可以减少企业的会计工作量,通过会计利润基础上的调整得出企业的统一的应税所得额计量值,从而使企业可以更简便地进行相应的所得税调整是本文所研究和推荐的处理方法。在资产负债观的原则指导下,本文认为对企业所得税会计与税法的暂时性差异应先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而在所得税费用和收入的数额计量时则以一个借贷平衡数作为中介处理企业所得税会计和税法之间永久性差异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我国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上的差异, 研究企业所得税法与所得税会计的差异产生原因, 通过对二者的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的分别分析及对这些差异的调整和处理方法的设计, 探讨了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中可以采用的调整方法, 从而减少企业在所得税会计调整方面的工作量, 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与所得税缴纳的科学性。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税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叶建芳, 高敏.剖析我国新颁布的所得税会计准则[C].第六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准则发展, 厦门:2007.07.

[3]高金平.新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差异一览表[J].中国税务, 2008 (08) .

[4]高金平.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差异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新企业所得税 篇2

记者从市地税局获悉,自201月1日起,我国执行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内容: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发生额的50%,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一、适用范围

适用政策的企业,是指会计核算健全、实行查账征收并能够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居民企业。

适用政策的研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其中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活动包括: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企业在商品化后为顾客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市场调查研究、效率调查或管理研究;作为工业(服务)流程环节或常规的质量控制、测试分析、维修维护;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学方面的研究。

企业为获得创新性、创意性、突破性的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可以税前加计扣除。创意设计活动是指多媒体软件、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制作;房屋建筑工程设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三星)、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模型设计等。

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是指烟草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娱乐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行业。上述行业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为准,并随之更新。

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行业的企业,是指以上述所列行业业务为主营业务,其研发费用发生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计算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和投资收益的余额50%(不含)以上的企业。

二、如何归集研发费用

1.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

(1)人员人工费用。包括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其中企业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研究人员是指主要从事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是指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与研发工作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技工。企业外聘研发人员是指与本企业签订劳务用工协议(合同)和临时聘用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

(2)直接投入费用。包括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以及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

(3)折旧费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符合税法规定且选择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在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时,就已经进行会计处理计算的折旧、费用的部分加计扣除,但不得超过按税法规定计算的金额。

(4)无形资产摊销。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包括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的摊销费用。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和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无形资产,同时从事或用于非研发活动的,应对其人员活动及仪器设备、无形资产使用情况做必要记录,并将其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按实际工时占比等合理方法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未分配的不得加计扣除。

(5)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6)其他相关费用。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此项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

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项研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研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在计算每个项目其他相关费用的限额时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其他相关费用限额=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中的第(1)项至第(5)项的费用之和×10%/(1-10%)。

当其他相关费用实际发生数小于限额时,按实际发生数计算税前加计扣除数额;当其他相关费用实际发生数大于限额时,按限额计算税前加计扣除数额。

(7)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费用。

2.特殊收入的扣减。

企业在计算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时,应扣减已按财税〔〕119号文件规定归集计入研发费用,但在当期取得的研发过程中形成的下脚料、残次品、中间试制品等特殊收入;不足扣减的,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按零计算。

企业研发活动直接形成产品或作为组成部分形成的产品对外销售的,研发费用中对应的材料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3.财政性资金的处理。

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不得计算加计扣除或摊销。

4.不允许加计扣除的费用。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不得计算加计扣除。

已计入无形资产但不属于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范围的,企业摊销时不得计算加计扣除。

三、特殊研发方式的处理

1.委托研发。企业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并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委托方与受托方存在关联关系的,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企业委托境外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2.合作研发。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由合作各方就自身实际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计算加计扣除。

3.集中研发。企业集团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需要集中研发的项目,其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以按照权利和义务相一致、费用支出和收益分享相配比的原则,合理确定研发费用的分摊方法,在受益成员企业间进行分摊,由相关成员企业分别计算加计扣除。

四、会计核算要求

1.设置研发支出辅助账。企业应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对享受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在研发项目立项时应设置研发支出辅助账,准确归集核算当年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研发支出辅助账由企业留存备查。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项研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研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企业年末应汇总分析填报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并在报送《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同时随附注一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研发支出辅助账、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可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97号附件所附样式编制。

2.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别核算。企业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别核算,准确、合理归集各项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新企业所得税法解读 篇3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新的税法,外资企业将不再享有比国内企业低十几个百分点的优惠税率,与内资企业一样要缴纳统一的25%的所得税。此外,外资企业单独享受的税前扣除优惠,生产性企业再投资退税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上的优惠等今后也将与内资企业统一。

一、新法的意义和作用

针对现行所得税法存在着四个不统一,即税法不统一,税率不统一,税基不统一,优惠政策不统一;新企业所得税法做到了“四个统一”,即内外资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

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减轻内外资经济失衡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税收效率;有利于拉动企业公益性捐助;有利于提升股市整体投资价值;有利于推动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进程;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制度革新。

二、改革的原因

(一)旧法影响了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

现行税法在税收优惠、税前扣除等政策上,对外资企业偏松,对内资企业偏紧;存在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的不公;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外汇与资本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资金匮乏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二)内外资税法差异较大,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由于税收政策双轨制存在漏洞,引发了内外资企业的不良经营行为。一些内资企业采取将资金转移到境外再投资到境内的“返程投资”方式来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使国家税款流失。部分外资企业采取“翻牌注册”方式重复享受优惠政策,即税收优惠到期后,重新注册新公司享受税收优惠。

综合上述情况,两法合并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减少过去由于不同企业间税负差异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税负攀比的心理和行为,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正当竞争,有效遏制腐败。

三、新法与旧法的比较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引入“居民”、“非居民”概念

居民本是国际税法上的概念,即按照一国法律,依住所、居所、管理场所或其他类似性质的标准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新法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区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体现了企业与国家之间的人身属性,体现了以“人”的概念作为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指导原则。明确居民的概念,可以区别不同类型的纳税义务人,明确税收管辖权范围。其次,采用居民与非居民概念,可以避免行使居民征税权的国家之间对同一所得的双重或多重征税。再次,界定本国税法上居民的范围,划清居民与非居民的界限,对于谈判、缔结和执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协定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征税权。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发生显著变化

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与现行税法相比,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虽然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但由于减免税优惠和税前列支标准项目不同,造成实际税负轻重差别很大。据测算,当前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为25%左右,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为13%左右,两种企业实际税负相差10个百分点,所以通过“两法”合并可以尽快解决内资企业所得税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均的严重问题,保证内外资企业纳税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综合来看25%的税率是兼顾与协调多方利益的结果。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税前扣除标准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税额时扣除。

1.统一了工资的扣除标准。取消对内资企业计税工资的限制,规定可以按企业和单位实际发放的工资予以据实扣除。现行税法对内资企业允许进入工资的金额有一定的限制,而对于外资企业来说,限制少得多,外资企业可以将较多金额进入成本,实现税前扣除。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工资扣除标准后,内资企业员工的工资将会有所增加,从而扩大内需,使中国的消费市场得以壮大,这也是许多看好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所乐见的。

2.统一了捐赠的扣除办法。提高了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规定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即企业向民政、教科文卫、环保、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等的捐赠,在其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予以扣除。同时规定不得扣除公益性捐赠以外的捐赠支出。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它与现行内资所得税法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扣除比例的变化,从3%提高到12%。目前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纳税扣除额度为3%,这意味着,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而超额的部分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以至于企业多捐赠却未必能少纳税,这对企业参与公益性捐助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抑制。二是扣除依据(即计算基数)的变化,将“应纳税所得额”改为“年度利润”。“年度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不是同一个概念。“应纳税所得额”是一个税法上的概念,根据原有税法的解释,应该是调整以后的税前利润:而“会计利润”则是会计学上的概念,年度利润可以是“毛利”、“净利润”或者其它。

3.统一并提高了研发费用的扣除标准。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此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外资企业费用扣除范围,现行规定为可抵扣实际发生额的50%。提高研发费用的扣除标准有利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有利于提高外资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促进其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除此以外,新企业所得税法还对不得扣除的支出、企业各项资产的成本计价、不得计算折旧和摊销的费用等做出统一的规定。

(四)新企业所得税法税收优惠政策转变

现行税收体系采取了区域优惠为主的方式,所给予的优惠主要是针对设在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对外开放城市、中西部及贫困地区的企业。这种单一的优惠方式,缺乏扩张性激励效果,在带动产业升级上作用有限。由于地方政府在税收优惠上具有较大权力,容易引发寻租腐败行为和地区间的恶性税收竞争,不仅阻碍了各地的协调发展,也无益于国家整体产业政策的贯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现行优惠政策进行了整合,从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建立了新型税收优惠体制。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所得税上的优惠对待,发挥了税收优惠应有的积极作用,有效配合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明晰了国家扶持的重点。

新企业所得税法中税收优惠的主要内容包括: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主要针对创业型产业和高新技术型产业,体现为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鼓励农业发展及环境保护与节能,主要针对农林牧渔业和环保型产业,体现为对农林牧业的减免税政策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抵免政策;促进公益事业和照顾弱势群体性,体现为对劳服企业、福利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优惠;支持安全生产,体现为对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抵免政策;鼓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自然灾害专项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在以产业优惠为重点的同时,新企业所得税法仍然保持了对区域优惠的关注。允许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过渡性优惠;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地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在税收优惠上的一定自主权力。这些区域优惠的存在,有效地保证了新旧法律间的平稳过渡,照顾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在税收优惠上的不同需求,有助于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

(五)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反避税日益重视

为了更好地防范各种避税行为,改变反避税规则立法层次较低、约束力不高的情况,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借鉴国际惯例,专门以第八章“特别纳税调整”规定税务机关对各种避税行为而进行特定纳税事项所作的调整,包括针对纳税人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利用避税港避税及其他情况所进行的税务调整。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税务机关在进行关联业务调查时,企业及其关联方,以及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提供相关资料。此款规定了关联企业的协助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税务机关获取资料、证据的困难,对税务机关了解企业情况,确认关联企业是否存在以转移定价来避税的事实都有很大的帮助。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券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此条的制定体现了我国对利用资本弱化避税的关注。一些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扩大贷款规模,以此增加利息支出来转移应税所得,实现税收负担最小化,这对我国的税收权益产生了负面影响。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制定对该现象必将有一定的打击力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制定了防范避税地避税规则。利用避税港避税早已成为避税的重要方式。新企业所得税法弥补立法的空白,第一次在税法中明确规走定了反避税地避税的规则,新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税率水平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

(六)新企业所得税法征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第七章税收管理中出现了“纳税地点‘’一词,这是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资企业所得税法所没有的。新法对纳税地点做出了具体规定,是对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一些模糊规定的明确。

新企业所得税 篇4

对于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 新准则与新税法有哪些差异?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主要差异

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所规范的对象和目标不同, 两者的差异无法消除。如果以税法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 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果以会计核算的收入和利润作为计算流转税和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将会弱化税收职能。因此, “财税合一”的思路是行不通的, 我国采取了国际通行的做法——财税适度分离。

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3次演变来看, 由过去的以利润表为基础, 逐步改变为以税法口径的“收入总额”减“扣除项目”格式设计, 显示出税法与会计制度的“独立性”。随着会计、税收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二、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企业所得税核算差异的处理原则

对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应坚持统一性与独立性这两项原则。

(一) 统一性原则

如前所述,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 但如果制定税法时完全不考虑会计处理方法, 将会无端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差异。例如,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为购置、建造和生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借款, 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 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在发生当期扣除。”税法对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确定在“有关资产交付使用时”, 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确定停止资本化的时间在“有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如果“预定可使用状态”与“交付使用”还有一个时间段, 那么, 会计资本化金额与税法资本化金额是不同的, 由此造成固定资产的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笔者认为, 这类操作口径上的差异应当协调一致, 制定税法时应当尽量参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毕竟计算税款的基础数据是以会计为基础的。

(二) 独立性原则

只有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应纳税额的准确性。《税收征管法》第二十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 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 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因此,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所有企业都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 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完成纳税义务时, 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税额, 及时申报缴纳。

三、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企业所得税核算差异的处理方法

(一) 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实行按月或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征收方式。企业在报送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 需要针对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项目进行纳税调整, 调整过程通过申报表的明细项目反映。

(二) 所得税会计

我国所得税会计经历了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三个阶段。即《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 (包括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 , 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只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应付税款法, 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该方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在这种方法下, 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应付税款法的基本原理是:

借:所得税费用 (会计立场)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税法立场)

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地方都应考虑进行纳税调整。比如, 计税工资为800万元, 企业实际发生的工资费用为1000万元, 则差额200万元应进行纳税调增;税法规定, 国债利息收入不需要交纳所得税, 但其增加了会计利润, 故应做纳税调减。

纳税影响会计法, 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 并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内, 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 税率变动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即递延法和债务法。采用递延法核算时, 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 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 但是, 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 按照原所得税率计算转回;采用债务法核算时, 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 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 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 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转回。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思路

是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等项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将该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思路是 (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 :

第一步:计算应交所得税;

第二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第三步:倒挤出所得税费用。

应交所得税的计算思路与应付税款法下是一致的, 关键就是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的基础上, 应将两者之和确认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或收益) , 所得税费用的金额是倒挤出来的。鉴于篇幅所限, 本文简要说明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计量。

1.当期所得税的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 对于当期和以前期间形成的当期所得税负债 (或资产) , 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预期应交纳 (或返还) 的所得税金额计量。

企业在确定当期所得税时, 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的, 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 按照适用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 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

2.递延所得税的计量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属于暂时性差异的余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时, 应当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这是债务法的思想。所得税税率变动时, 应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期初余额。无论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如何,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均不要求折现。资产负债表日应复核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 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2018年企业所得税新政策 篇5

2017年10月30 所谓的企业所得税是企业按照国家要求,在运营期间所需要向国家缴纳的税款,是企业的义务,需要缴纳所得税的有以下几种企业或者组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但是由于年份的不同,每年的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也有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企业所得税的新政策。

一、直接减免税

(一)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 自2011年1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企业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第二条;《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节能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2013年第77号)。

(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执行期限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宣部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84号)第一条第一款。

(三)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

符合下列条件的居民企业,可在2015年底以前免征企业所得税:1.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且在民政部发布的《中国伤残人员专门用品目录》范围之内;2.以销售本企业生产或者装配的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为主,且所取得的伤残人员专门用品销售收入(不含出口取得的收入)占企业全部收入60%以上;3.企业账证健全,能够准确、完整地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纳税资料,且本企业生产或者装配的伤残人员专门用品所取得的收入能够单独、准确核算;4.企业拥有取得注册登记的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制作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1人;其企业生产人员如超过20人,则其拥有取得注册登记的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制作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全部生产人员的1/6;5.企业取得注册登记的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制作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接受继续教育,制作师《执业资格证书》须通过年检;6.具有测量取型、石膏加工、抽真空成型、打磨修饰、钳工装配、对线调整、热塑成型、假肢功能训练等专用设备和工具;7.具有独立的接待室、假肢或者矫形器(辅助器具)制作室和假肢功能训练室,使用面积不少于115平方米。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通知》(财税〔2011〕81号)第一条。

二、支持创业就业税收优惠

(一)安置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 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一年以上且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最高可上浮3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标准,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青海省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在4000元基础上上浮30%,即5200元。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39号)第二条、第四条《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国家税务局 青海省地方税务局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上浮我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幅度的通知》(青财税字〔2014〕908号)第二条。

(二)安置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的优惠政策

在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最高可上浮5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标准,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青海省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在4000元基础上上浮50%,即6000元。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调整完善扶持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42号)第二条、第四条;《青海省财政厅 青海省国家税务局 青海省地方税务局 青海省民政厅关于上浮我省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创业就业税收优惠幅度的通知》(青财税字〔2014〕909号)第二条。

三、支持棚户区改造企业所得税政策

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工矿(含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林区棚户区改造、垦区危房改造并同时符合一定条件的棚户区改造支出,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同时符合一定条件的棚户区改造支出,是指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一)棚户区位于远离城镇、交通不便,市政公用、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缺乏城镇依托的独立矿区、林区或垦区;(二)该独立矿区、林区或垦区不具备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条件;(三)棚户区市政排水、给水、供电、供暖、供气、垃圾处理、绿化、消防等市政服务或公共配套设施不齐全;(四)棚户区房屋集中连片户数不低于50户,其中,实际在该棚户区居住且在本地区无其他住房的职工(含离退休职工)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不低于75%;(五)棚户区房屋按照《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和《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评定属于危险房屋、严重损坏房屋的套内面积不低于该片棚户区建筑面积的25%;(六)棚户区改造已纳入地方政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和计划,并由地方政府牵头按照保障性住房标准组织实施;异地建设的,原棚户区土地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使用或者按规定实行土地复垦、生态恢复。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65号)。

四、降低税率

(一)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1.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

2.自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34号)第一条。

(二)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上述鼓励类产业企业是指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

政策依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8号)。

(三)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四)电子商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小微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

五、所得减免

(一)企业从事以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3.中药材的种植;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5.牲畜、家禽的饲养;6.林产品的采集;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8.远洋捕捞。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第(一)款。

(二)企业从事以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1.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第(二)款。

关于新企业所得税的更新 篇6

关键词:纳税人 法定税率 生物资产 减免税优惠方式 税前扣除项目

0 引言

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规范,是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2007年11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合并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是规范和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国际上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扩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得税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走向国际化。对企业所得税的变化如下:

1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范围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企业所得税纳税主体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要具备经济性和独立性的企业和其他组织,无论其资金来源.组织形式.法律属性如何,都可以成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这里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的纳税人范围包括:国有,集体,私营,联营,股份制等各类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这里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适用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企业是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其中纳税人包括: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工厂、农场,从事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所,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因此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因民法和谁发的不同,既可以同时包括企业和非企业组织,也可以包括法人和非法人。只是前者以营利性区分,后者则一独立的法人资格区分。

2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税率不统一带来的诸多问题属于历史性问题,统一的呼声早已有之,但税法改革必修选择恰当的时机。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由原来的33%统一为25%,原来的两档照顾性税率分别由27%,18%,减按为20%和15%,对预提所得税税率定为20%(实际适用10%)——这只适用于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随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对于法定税率评估的考虑因素主要有,对鼓励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有多大效果,直接和间接收入损失,税率筹划的机会,各部门各地区的受益者和损失者,其他国家的反应等等。

3 企业所得税的法定扣除

根据所得税法的基本原理,应税所得应为净所得,只有对企业的收入总额进行法定扣除之后的余额才依法予以征税,这也是各国所得税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通行做法。各国所得税法中的法定扣除项目可以归为两类:一是正常费用的扣除;另一类是特殊费用扣除。在这基础上规定了对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税前费用扣除和扣除标准,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体现了税收公平的原则。税前扣除项目中减少了有限额的扣除项目,调整了限额计算标准: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15%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公益性捐赠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

4 企业所得税的生物资产处置

增加了生物资产的处理: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生物资产的计税基础分为外购的:已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其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也要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5 企业所得税的外资企业税收办法

取消了原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税收优惠,增加了减免税优惠方式,如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减计收入,税额抵免等。加计扣除优惠包括研究开发费和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加速折旧优惠包括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和处于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减计收入优惠应用在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计收入比例为减计产品收入的90%;税额抵免优惠政策是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6 企业所得税的特别纳税内容

增加了特别纳税调整的内容,特别纳税调整是指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增加了对关联企业所得不实的调整方法有:①可比非受控价格法,②在销售价格法:是指按照从关联方购进商品再销售给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方的价格,减除相同或者类似的销售毛利进行定价的方法,③成本加成法,④交易净利润发,⑤利润分割法,是指将企业与其关联方的合并利润或者亏损在各方之间采用合理标准进行分配的方法,⑥其他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地方法;税务机关对企业不提供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的税务机关有权依法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核定方法的有:①参照同类或者类似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核定,②按照企业成本价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③按照关联企业集团整体利润的合理比例核定,④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当然税务机关依照规定进行特别纳税调整后,除了应当补征税款外,并按照国务院规定加收利息,利息应当按照税款所属纳税年度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与补税期间同期的人们把贷款基准利率加5个百分点计算,税务机关对特别纳税调整的期限是在业务发生的纳税年度起10年内,进行纳税调整。

7 企业所得税征管规则的重要地位

企业所得税征管规则在企业所得税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保证税务机关及时,足额的征收税款的重要程序性保障,也是防止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过程中滥用职权的重要制度,对保护企业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49条的规定,和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统一了征收管理,税务机关规定,如年终汇算清缴时间为: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计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纳税地点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两种,其中居民企业纳税地点:①企业登记注册地②登记注册地在境外的,以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为纳税地点③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的纳税地点:①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将你的所得,以机构场所所在地为纳税地点②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场所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以选择由其主要机构.场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③非居民企业在中国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随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所得,以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为纳税地点。

企业所得税法改革是对长期以来多元化企业所得税立法模式下诸多弊端的有力回应,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需求,对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必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①对外资企业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端的:一方面,其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的平等,有助于增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信心;另一方面,对于外资相关税收优惠的调整,将有效引导外资投资方向符合我国产业政策,使我国利用外资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是外资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②对内资企业发展的影响,对内资企业公平竞争的影响中,提升了内资企业的税法地位,结束了原有的外资企业所得税相关法律效力等级高于内资企业所得税法律效力的情况,是内资企业取得了与外资企业同等的税法地位,为内资企业在市场中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奠定了税法基础。还有名义税率的降低,将大大减轻内资企业税负压力。③对小型微利企业发展的影响: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待遇进行了专门的规定,标志着以小型微利企业代表的中小企业已经被正式纳入公共财政体系范畴。改革后,小型微利企业的税负将得到很大减轻。④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影响:改革后,一方面将全方位,多角度,分阶段的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负担的真正减轻,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中充分体现出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国家政策,也实现了国家对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导向,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决策,将产生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2001年9月29日.国办发(2001)73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63号.

新企业所得税准则的变化探析 篇7

一、原会计制度的处理

在会计处理时, 原制度对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是将会计与税法在计算企业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产生的差异定义为永久性差异, 而时间不同产生的差异定义为时间性差异, 对时间性差异的处理 (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 采用的是利润表债务法。其计算为:

(1) 因折旧方法不同产生的差异为:

会计2年折旧金额= (100÷10) ×2=20 (万元)

税法2年折旧金额= (100×2/10) +[100— (100×2/10) ]×2/10=36 (万元)

(2) 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会计为6税法为0 (万元)

(3) 以上两项目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及账务处理:

折旧的差异金额对所得税的影响= (会计折旧—税法折旧) ×适用税率= (20—36) ×25%=-4 (万元) 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记入“递延所得税”科目的贷方。

减值准备的差异金额对所得税的影响= (会计损失—税法损失) ×适用税率= (6-0) ×25%=1.5 (万元) 为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借方。

(4) 两者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为4—1.5=2.5 (万元) 即共同影响当期所得税费用增加2.5万元。

二、新准则的处理

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也就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 通过比较该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 按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 对两者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仍以前面举例进行计算:

(1) 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确定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值 (实际成本) -会计累计折旧-减值准备=100-10-10-6=74 (万元)

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原值 (实际成本) -税收累计折旧=100-20-16=64 (万元)

(2) 两者的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

由于账面价值74万元大于计税基础64万元的差额为10万元, 10×25%=2.5 (万元) 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对所得税费用仍是增加2.5万元。

三、原制度与新准则的会计处理原理的转变

以上根据原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计算, 其最终对所得税费用的调整都是一致的, 但是原制度与新准则的会计处理原理却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报表概念基础不同。原会计制度规定的债务法是以收入费用观 (也称收益观) 为指导, 直接以企业某类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费用来直接确认和计量, 而将其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递延到以后的会计期间去;而会计准则规定的债务法是资产负债观下, 对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 包括确定资产和负债以及这些交易或事项相关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 将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形成的暂时性差异递延到以后的会计期间去,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简化了所得税费用的会计核算。

(2) 注重的差异不同。原会计制度规定的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而会计准则规定的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

(3) 差异包括的规范不同。时间性差异是在一个会计期间产生, 而在以后的一个或多个会计期间转向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额;而暂时性差异是一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资产负债表账面金额的差额。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 但并非所有的暂时性差异都是时间性差异。

(4) 会计处理中递延所得税科目改变。原会计制度中对时间性差异的处理设置了“递延税款”会计科目, 以借贷方向区分可抵扣和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当期余额, 将该科目作为一种纯粹的递延项目,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资产和负债会计要素;会计准则则分别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会计科目, 要求站在未来现金流量净增加额的角度, 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将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现金流量。

(5) 企业所得税税率的选择有例外规定。原会计制度要求使用差异发生时的税率, 当以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 再进行调整;而新准则除保留原制度的规定外, 同时要求能事先知道未来税率变动的, 可使用未来的税率计算递延所得税。

(6) 会计准则简化了所得税费用的会计核算, 但是在学习会计准则中, 如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确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时, 要注意掌握原则规定, 同时不要忽视例外原则, 即特殊情况。

四、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 除了要求实务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外, 还应注意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和所得税会计的确认、计量以及披露等, 从而为正确运用所得税会计准则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贺志东《企业会计准则操作实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杜, 2007.1。

新税法下企业所得税的筹划 篇8

1.1纳税筹划的含义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 或者至少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 通过对尚未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应税行为进行合理的筹划和安排, 利用税法给出的对自己企业有利的可能选择或者优惠政策, 从中找到合适的纳税方法, 最大限度地延缓或减轻本身税负, 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过程。

1.2纳税筹划的特点

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是减轻税负以实现企业税后收益的最大化, 但与减轻税负的其他形式如逃税、欠税及避税比较, 税收筹划至少应具有以下“三性”, 首先是合法性, 就是只能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其次是筹划性, 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计划安排税收筹划方案, 一般情况下, 筹划性表现为预期性。因为在经济活动中, 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 这在客观上提供了纳税前事先做出筹划的可能性;最后是目的性, 是最大限度的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 早期的税收筹划被界定为, 纳税人通过安排他 (她) 的经营活动使纳税最小化的能力。

2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税法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由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构成, 目前单行法地位平行、排列松散, 征税对象界定不清晰, 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 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税法的整体效力。

2.2税法建设滞后

近几年我国税法立法层次有所改观, 但整体层次仍然不高。反而因对税法的不断补充和调整, 造成征纳双方就某一具体概念或问题形成争议。再者, 征管程序存在漏洞, 对涉税案件的打击力度依然偏轻。另外, 税法与会计法在制度衔接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2.3涉税人员水平不高

税收筹划是一门高技术含量的活动, 如果税收筹划人员水平不佳, 筹划方案失败, 不仅达不到企业合理节税的目标, 还要浪费筹划成本。税务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专业的税务筹划师、税务精算师等专业队伍, 企业税务筹划多为财务人员兼办, 涉税人员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

3企业所得税筹划的方法分析

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率。

3.1税基式税收筹划

3.1.1 对企业销售收入的税收筹划

(1) 推迟收入确认的时间。

纳税人如果能够推迟应纳税所得的实现, 则可以使本期应纳税所得减少, 从而推迟或减少所得税的缴纳。对一般企业来, 主要的收入是销售商品的收入, 因此推迟销售商品的收入的实现是税收筹划的重点。

(2) 尽量投资免税收入

可以考虑购买免税的国债或进行直接投资。新税法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

3.1.2 对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筹划

企业筹资决策的一个基本依据就是资金成本, 不同渠道来源的资金获得成本各不相同。如股票的筹资成本为发放的股息和红利, 债券和银行借款的筹资成本为利息。税法规定:股息支付不得作为费用列支, 只能在交纳所得税后的收益中分配;而利息支付则可作为费用列支, 在计算应税所得中允许扣除。因此, 企业在筹资时, 要充分考虑利息的抵税作用和财务杠杆的作用, 选择最佳的资本结构。

3.1.3 对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税收筹划

存货成本的计算, 对于产品成本、企业利润及所得税都有较大的影响。企业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开展税收筹划, 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税制环境及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期末存货的计价的高低, 对当期的利润影响很大。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期末成本, 从而得出不同的企业利润, 进而影响所得税的数额。我国税法规定,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在实行累进税率条件下, 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 对企业发出和领用存货进行计价, 可以使企业获得较轻的税收负担。在实行比例税率条件下, 对存货计价方法进行选择, 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物价变化趋势因素的影响。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选择后进先出法对企业存货进行计价, 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 本期销货成本提高, 使企业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收益, 即企业计算应纳所得税额的基数相对减少, 从而达到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 增加税后利润数额的目的。相反, 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 则应选择先进先出法对企业存货进行计价, 才能提高企业本期的销货成本, 相对减少企业当期收益, 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而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 则宜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计价, 以避免因各期利润忽高忽低造成企业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 增加企业安排应用资金的难度。

3.1.4 对企业费用列支方法的税收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放宽了成本费用的扣除标准和范围, 从而扩大了税收筹划的空间, 成为新税筹划的重点。费用的列支时间、数额直接影响每期的应纳税所得, 所以进行费用列支应注意以下几点:已发生的费用及时核销入账;对于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费用、损失应采用预提方法计入费用;适当缩短以后年度需要分摊列支的费用、损失的摊销期;对于限额列支的费用, 如业务招待费及公益救济性捐赠等, 应准确掌握其允许列支的限额, 争取在限额以内的部分充分列支。

(1) 对费用扣除项目的税收筹划。

利息费用作为财务费用的扣除项, 在计算所得税时应税前扣除。企业进行借贷时, 要根据税法规定考虑向金融机构借款还是非金融机构借款。新税法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据实扣除, 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 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可据实扣除, 超过部分不许扣除。

(2) 对租赁费用的税收筹划。

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 因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不同扣除金额和时间有所区别:属于经营性租赁的发生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 根据租赁期限均匀扣除。属于融资性租赁发生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不得直接扣除, 应计入资产成本提取折旧, 分期扣除。

3.1.5 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筹划

固定资产折旧是成本的组成部分, 是缴纳所得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 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 折旧额越大, 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固定资产的折旧涉及到三个问题: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估计和净残值的确定。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不一致, 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中去的固定资产成本也存在差异。因此, 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然关系到成本的大小, 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 最终影响企业的税负轻重。

3.2税率式税收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税率有四档:基准税率25%和三档优惠税率, 分别为10%、15%和20%, 因此, 仅从税率因素考虑, 在进行该税种的税收筹划时, 就存在着税收筹划的空间。新税法规定:在中国境内没有设立机构、场所, 却有来源于我国的所得或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立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 用于10%的优惠税率。国家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适用15%的优惠税率。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的优惠税率。企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以满足优惠税率的标准。

新法规定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不适用本企业所得税法, 只缴纳个人所得税, 而其他形式的企业在缴纳完企业所得税后投资者还得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因此, 投资者应在企业成立之初, 综合考虑企业发展规模和自身风险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 减少总体税负。

4完善与改进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建议

纳税筹划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一个纳税筹划方案的成功将会为企业带来节税的好处, 反之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所以纳税人在做好纳税筹划的同时, 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规范财务行为, 合法进行税收筹划

税法从征税的角度对会计核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实践证明, 企业会计资料越规范、越齐全, 税收筹划的空间越大, 成本越低、税赋越轻。只有按照会计的规定设置账簿并进行正确的核算, 找出税法和会计之间的差异, 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 才是长远之计。

4.2加快税收筹划人才的培训

税收筹划是一个高层次的理财活动, 高素质的人才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税收筹划人员不仅要精通国家税法及会计法规, 而且要熟悉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此外, 税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实际业务操作水平。因此筹划人员要时时刻刻关注国家有关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政策的变化, 通过学习新的法律法规, 可以准确理解法律法规的实质, 提高风险意识, 只有加强税收知识的学习, 全面把握税收政策的内容, 才能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 规避纳税筹划风险, 为企业增加效益。

4.3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寻求技术支持

现在各地方税务机关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他们除了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税法和实施细则外, 还遵守地方政府颁布的其他相关规定, 在纳税筹划时我们很难将所有的相关规定都能理解透彻, 这就要求纳税筹划人要主动地与主管税收机关联系, 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 使我们的纳税筹划活动与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保持一致, 以便于我们的纳税筹划方案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要保持友好关系, 要使我们的纳税筹划风险降到最小, 争取为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纳税筹划在当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树立纳税筹划意识, 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 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节税方法, 尽可能的全面分析影响纳税筹划目标实现的因素, 从实际出发,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筹划方案, 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做到事前安排, 把税收风险降到最低, 真正发挥纳税筹划的作用, 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梁叶芍.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五种方法[J].CommercialAccounting, 2010, (2) .

[2]荀琳娜.浅析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1) .

[3]隋英杰.中小企业所得税税基式筹划的多重选择[J].会计之友, 2006, (4) .

浅议新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篇9

一、有关企业所得税研究的文献回顾

新企业所得税法颁布以后, 不同专家学者们讨论了其在不同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在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的差异方面, 杨崇春、高金平 (2009) 举出了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 并且总结了税法与会计之间存在的的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1) 林兢 (2008) 提到所得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协调的措施, 主要是对引入资产负债观、采用谨慎性原则、受委托代理问题影响费用的协调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他认为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出现了分离, 将导致企业纳税调整成本增大, 同时也会使得税收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 因此二者的协调至关重要。 (2) 而管友桥 (2010) 则认为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有效保证会计体制的改革, 作为两个独立的经济领域, 企业会计与现代所得税的关系日益密切, 对二者进行适当分离显得很必要。 (3)

在对新旧企业所得税对比研究方面, 杨育谋 (2007) 回顾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弊端, 提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两税合并”标志着我国开启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新纪元。 (4) 王丽宏 (2008) 从税法税率、扣除标准、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四方面方面对比了新旧企业所得税的不同之处, 并就其具体变化分析其原因。 (5) 隗进 (2009) 简述了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总结了新旧企业所得税变化, 其中加入了对纳税人、收入项目、征收管理方面的比较。

新企业所得税在对企业的影响方面,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的影响》描述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对内资企业的影响中, 以实际数据计算出企业实际税率的降低将有利于内资企业税后净利润的提高, 计税工资制度的取消和研发费扣除方面也大大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税后净利, 对部分行业发展带来影响;在对外资企业的影响中, 虽取消了许多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我国良好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外资状况等因素不会影响外资企业进入我国。

二、企业所得税的变化及其影响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所得税的作用不仅在于进行社会收益的再分配, 满足国家财政需要, 它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经济杠杆的作用, 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

1. 对企业的影响。

(1) 税率降低。新所得税法将原相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下调为25%, 虽然原来内、外资企业的税率均为33%, 但由于减免税优惠和税前列支标准项目的不同, 使得二者的税负存在很大的差距。新法的实施对于内资企业来说, 税率的下调会大幅度地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提高企业的净利润;给外资企业带来的就是同内资企业一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比以前更为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等的优惠性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对老外资企业实行优惠期安排, 外资企业税负的增加将有一个很好的过渡进程。真正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的平等待遇, 获得了公平的竞争待遇。

(2) 税前扣除标准提高。新税法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税额时进行扣除。首先, 统一了工资扣除的标准, 企业合理的工资、薪金可以据实扣除。这意味着取消实行多年的内资企业计税工资制度, 切实减轻了内资企业的负担, 相对减少了企业所得税税基, 提高了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其次, 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提高, 在年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都准予扣除, 并且不再对接受捐赠的对象不同而加以区别。减低了企业对社会公益性捐赠支出时的税负, 让企业在盈利的同时更好地回报社会。另外, 广告宣传费扣除比例提高, 根据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以外,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的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高额的广告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新税法的规定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加大其宣传的力度, 全力开拓市场。

(3) 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税收优惠是指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中规定对某一部分特定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给予减轻或者免除税收负担的一种措施。新旧所得税法中的税收优惠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新所得税法中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突出了“产业优惠”, 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等弱势产业、先进产业和具有很大外部特性的产业给予相关的优惠条件, 实行了以免税、减税、费用加计扣除等减免政策, 加大产业发展, 并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新企业所得税遵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基本原则,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使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 统一实行25%的税率, 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及标准, 统一优惠政策, 统一税收征管的要求。新企业所得税税法的五个统一,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使各类企业在统一税收待遇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另外, 新税法保留了现行对境外所得直接负担的所得税给予抵免的办法, 又引入了对股息、红利间接负担的所得税给予抵免。间接抵免的实行, 有利于企业的对外发展, 减少政府对企业的重复征税, 更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的竞争力, 也避免了对企业的重复征税的可能。

2. 对其他方面的的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的实施, 促使税务部门更好地进行征收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两税合一”的实现, 特别是对合并纳税和反避税的内容作了规定, 也对企业纳税地点、纳税年度、纳税方式等作了明确规定, 更有利于征收效率的提高和服务的优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市场的统一、规范。新企业所得税将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和环保节能。采取不征税、免税或扣除的办法对扶持行业进行保护和鼓励, 明确国家的政策导向, 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针对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律体系, 新企业所得税的实施使得整个制度体系更加完整, 借鉴国外的所得税处理办法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实际, 体现了尊重国际惯例和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三、税收制度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 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引起纳税调整的问题。

税收制度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需求, 对国家征税机关的征税行为和纳税义务人的纳税行为加以规范, 从而达到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实现调控的目的。而会计准则的目的则是通过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财务数据更好地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以及其他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 以满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需要。因此在实际纳税过程中则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 在企业中, 有的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这样就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不能很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方向问题。其次, 不能很好地区别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问题。例如, 对于暂时性差异项目中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 会计上规定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 而在税法上则另有规定, 按合同约定的应付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税法与会计制度间还存在计算收入、成本、费用和损失时存在的永久性差异, 这些差异项目包括: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现正后返的部分税款、减免所得税、加计扣除等。这些差异则会导致企业的少缴或多缴纳所得税款, 使得纳税人会利用税法的漏洞少缴或逃避税款的缴纳。

2. 企业税务信息保密性。

税务信息的公开化会使得企业财务信息变得更透明, 税务信息作为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 商业机密的泄露会使得企业缺乏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然而越来越多的财务欺骗和会计信息造假引发了人们对税务信息的关注, 税务机关出于对企业的考虑对企业的税务信息采取了保密制度。这样就缺少了公众的监督, 也使得一些企业有机可乘, 故意透漏税款或过分采用税收筹划来规避税负。前“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 就是因为卷入安然公司审计案而被迫终止了其所有的业务。显而易见, 税务信息的保密性使得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减弱, 不能更好地确保企业税收的按时按量缴纳, 也给税收征管工作带了一定的不便。

3. 对策。

对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所产生的差异, 纳税人必须按照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同时要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税额并办理纳税申报。笔者建议可适度地减少二者的差异, 使得税收遵从会计制度中的谨慎原则, 在所得税的缴纳时尽量减少对会计利润的调整, 使得会计准则更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也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互参照, 更好地为征收工作带来便捷。

税务信息的隐蔽性使得公众不能很好地去了解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 作为税务机关可以对企业的部分税务信息公开化。将企业的历年来的盈利、纳税状况简单、真实地公示出来, 普及基本的财务和相关税务指标, 对于大公司复杂的税务信息也能准确地阅读和理解, 便于加强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杨崇春, 高金平.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及纳税调整[J].中国会计师, 2009 (68) :22-25

[2]林兢.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协调[J].税务研究, 2008 (277) :82-84

[3]管友桥.谈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的分离[J].商业时代, 2010 (2) :102-103

[4]杨育谋.两税合并:开启内外资公平竞争新纪元[J].中国外资, 2007 (3) :8-11

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思考 篇10

一、新所得税法下纳税筹划的方法

(一) 纳税人身份的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承担全面纳税义务, 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承担有限纳税义务, 仅就其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纳税。”新税法采用了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相结合的双重标准来判断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注册地标准较易确定, 因此筹划的关键是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实际管理机构一般以股东大会的场所、董事会的场所及行使指挥监督权力的场所等来综合判断。外国企业要想避免成为中国的居民企业, 就要注意不仅要在国外注册, 而且还要把实际管理机构设在国外, 比如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在国外举行, 在国外设立重大决策机构等。

(二) 降低适用税率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税率有四档:基准税率25%和三档优惠税率分别为10%、15%和20%。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或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即预提所得税) 适用10%的优惠税率;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适用15%的优惠税率;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的优惠税率。为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 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并扩大范围, 企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以满足优惠税率的标准。

1. 设立自主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界定的首要条件是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认定的具体指标有: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等, 体现了新税法技术创新的导向。因此, 企业应将纳税筹划的重点从筹划高新技术企业的纳税地点转移到自主创新、培养核心竞争力上来。企业应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组建稳定的研发队伍, 制订中长期研发计划, 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 并及时向科技主管部门报备立项, 形成研发成果档案。这既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 又符合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立法精神。

2. 预提所得税的筹划。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预提所得税仍维持原10%的优惠税率, 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利息免征企业所得税。因此, 仅有股息、租金等间接所得的非居民企业在境内不应设机构场所, 或取得的间接所得应尽量不与境内机构、场所发生联系, 以享受优惠税率。原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或股息免征所得税, 但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将这些所得的税率规定为10%, 增加了税收负担, 这部分非居民纳税人可以利用税收协定进行筹划。根据新税法的规定, 同外国政府订立的税收协定与新税法有不同规定的, 依照协定办理, 这意味着可以利用我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协定合理避税。如:目前我国香港、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税收协定约定:对股息不征税或适用不超过5%的预提所得税税率。

(三) 合理增加准予扣除项目

新《企业所得税法》放宽了成本费用的扣除标准和范围, 从而扩大了税收筹划的空间。

1. 工资薪金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计税工资制度, 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 准予在税前扣除, 即工资从限额扣除转变为全额扣除。当然, 相应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限额也提高了。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这意味着职工教育经费可全额扣除。尽可能多地列支工资薪金支出、扩大税前扣除应是税收筹划的基本思想, 可采取的措施有:提高职工工资, 超支福利以工资形式发放;持内部职工股的企业, 把向职工发放的股利改为绩效工资或年终奖金;企业股东、董事等兼任管理人员或职工, 将报酬计入工资;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机会;建立工会组织, 改善职工福利。在筹划时应注意职工工资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增加工资幅度时需权衡利弊, 必要时可采用增加人数, 提高退休金、住房公积金、增加职工福利等替代方案。

2. 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 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的5‰。即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标准有所下降, 且超支部分不得向以后年度结转。因此筹划时要特别关注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实务中业务招待费与业务宣传费部分内容有时可以相互替代。一般情况下, 外购礼品用于赠送应作为业务招待费, 但如果礼品印有企业标记, 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宣传作用的, 也可作为业务宣传费;相反, 企业因产品交易会、展览会等发生的餐饮、住宿费等也可以列为业务招待费支出。因此, 可以适当规划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列支比例, 当其中某一项费用超支时, 及时进行调整。例如, 当业务招待费可能超过限额时, 则应以业务宣传费名义列支。新税法没有区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企业应把握广告费的认定条件, 注意广告费与赞助费的区别, 新税法明确规定了赞助支出不得在税前进行扣除。

3. 公益性捐赠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 应当注意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捐赠应当通过特定的机构进行捐赠, 而不能自行捐赠, 应当用于公益性目的, 而不能用于其他目的;企业的捐赠一般不宜超过税前允许扣除的比例。若因特殊原因需超过, 也可以“先认捐后支出”, 即将超支部分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安排到下一年, 力争税前扣除。

4. 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专项资金扣除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专项资金, 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 不得扣除。具备条件的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 如果预期当年利润非常可观, 则可以考虑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专项资金, 增加当年可扣除金额。然后在以后出现亏损的年度, 再“改变”这笔专项资金的用途, 增加当年的利润。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利润比较稳定, 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税负。

(四) 会计政策选择筹划

企业应纳税所得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 通过调整差异项目金额计算出来的, 会计是税收的基础, 对于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 都是按照财务处理结果计算应税所得。所以说,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也要包括会计政策选择筹划。

1.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 确需加速折旧的, 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会减少利润, 从而使应纳税所得额减少, 进一步减少当期应纳所得税。企业在纳税筹划时应选择折旧抵税金额现值最大的折旧方法, 也就是说应尽可能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采取加速折旧的方式, 充分利用货币资金时间价值。

2. 收入确认选择。

新《企业所得税法》根据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 分别对收入确认的时间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一旦确认收入, 不管资金是否回笼, 都要上缴税款。所以, 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销售结算方式, 避免先垫支税款, 同时尽量推迟确认销售收入, 以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例如, 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选择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就可以合法地在不同时期确认收入, 实现递延纳税。当然, 部分资金被客户较长时间占用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需权衡利弊;赊销产品时尽量不开具销售发票, 等收到货款时才开具销售发票并确认收入, 以免垫支税款。企业还应特别注意临近年终所发生的销售收入确认时点的筹划。比如, 采用直接收款销货时, 可通过推迟收款时间或推迟提货单的交付时间, 把收入确认时点延至次年, 获得延迟纳税的利益。另外企业对外投资时应设法增加免税收入或低税收入, 可以考虑购买免税的国债或进行直接投资。新税法规定来自于所有非上市企业以及连续持有上市公司股票12个月以上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 给予免税, 不再实行补税率差的做法。这将刺激企业直接投资的热情, 同时也给居民企业通过转让定价安排, 将利润转移到适用低税率的关联企业提供了筹划空间。

3. 资产损失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发生的损失, 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 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经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后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可以降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从而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因此, 企业要重视非常损失的处理, 及时按国家相关政策向税务部门申报资产损失情况, 争取在当期就能够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4. 投资核算选择。

在新会计准则中,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被分为权益法和成本法, 这与旧准则是一致的。但是, 新会计准则明显扩大了成本法的核算范围, 使其可与税法形成较好的协调或趋同;更重要的是, 若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核算采用成本法, 后者可在其净利润的分配时进行较大限度的保留, 将该部分已实现收益但未分回的净利润进行追加投资的处理, 以此来规避或延缓投资企业因获得投资收益而应缴纳的所得税。但若采取权益法, 无论被投资企业是否进行净利润的分配, 其所获得的净利润都会被看做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实现, 需按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纳税, 因此选择成本法对企业而言还是较为有利的。

(五)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1. 慎选投资方向。

新《企业所得税法》税收优惠的方向主要是: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发展和节能环保、促进公益事业、照顾弱势群体等, 企业应根据政策来调整投资和经营决策, 如多上一些技术创新、节能节水、环保、农业开发等领域的项目。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投入, 充分享受税法给予的节税空间。

2. 适当调整投资行业。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 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 从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年度起可“三免三减半”;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海水淡化等项目, 从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年度起, 亦可“三免三减半”, 则企业可通过从事不同企业, 取得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待遇。

3. 促进技术创新。

新《企业所得税法》鼓励自主技术创新的优惠很多且力度大, 主要规定有: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减半征收;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再加计扣除50%, 企业应顺势而动, 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

4. 恰当利用过渡期优惠。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 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原享受“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 继续按原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优惠办法享受至期满为止, 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税收优惠的, 其优惠期限从2008年度算起;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继续执行。因此, 可继续考虑在西部地区设立新企业, 或通过与原企业合并的方式, 以享受过渡期优惠政策。

5. 合理选择就业人员。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 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如果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时能将残疾职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 就可以获得减少税负的好处。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 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纳税筹划活动自身会产生成本, 如了解与纳税筹划相关信息所花费的成本等, 企业一定要使这些成本的金额小于采用纳税筹划节约下来的税款的金额, 即纳税筹划取得的效益大于纳税筹划的成本, 纳税筹划才有必要进行。

(二) 关注税收法律的变化

税收法律规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需随经济情况的变动、为配合政策需要而不断修正完善, 因此变化比较频繁。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时, 不仅要了解各种决策因运用已有法律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或安全程度, 还必须密切注意税法的变动, 适时调整纳税筹划方案, 使纳税筹划达到预期效果。

(三) 不能为筹划而筹划

纳税人要有超前意识, 应该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 准确把握业务过程和环节, 做出事先的规划、设计、安排。纳税人追求的较低的税负和最大的税后利益是其进行纳税筹划的内在动力, 对不同的纳税人和不同的行为规定有差别的税收待遇, 是国家为纳税人提供的外在操作空间。这些可操作空间一般都是在经济活动之前进行的, 而不是在之后, 对其既定结果以及纳税义务进行事后改变的目的只是少纳税款, 而这种改变如果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 最终会演变成偷税的行为, 会受到相应的处罚。X

摘要: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税率、税前扣除项目、税收优惠、会计核算等方面与旧法存在很大差异。企业面对“两税合一”以及相关政策的重大调整这一变革, 应从降低税率和应纳税所得额入手, 并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会计核算的筹划空间, 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新企业所得税法,纳税筹划,方法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两会新精神与企业新政策 篇11

民生,中国的时代主题

二次大战后,世界曾有过一次全球经济繁荣,但中国错过了。上次是重化学工业驱动了经济发展,而眼前这次,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与服务业驱动的经济发展。上次是专业化分工的纵断面深化与整合,而这次是以综合化分工“外包”的横断面深化与整合。今天的中国,应牢牢地抓住这“第二次机会”。

与此同时,有外电报道:美国有1/3的人认为30年后,中国总体实力将与美国持平,但人均收入仍只是美国的1/4。近20年,中国使4亿人脱贫,但还有4亿人没有脱贫。因此,今后中国的问题首先是自己的问题。

今年两会的主题正是如此,紧扣民生。

攸关中国企业的六件事

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这是中国今后20年的基本表象。中国发展的着眼点是“做最好的自己”。温总理一句话:“让全国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点透了未来中国的政策走向。

学习两会精神,我认为以下六点,可能是企业最关注的。

一、国家和平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的主旨,集中表现在了两会审议通过的《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是这“两法”把国家资产、集体资产和私人资产三者摆平了,把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摆平了。这“两法”无疑体现了目前中国正在发生的最大变化。

而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提出审议的《所得税法》和《反垄断法》,也都与企业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可见,国家把企业政策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在发展重点上,温总理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推进信息化”。在服务业方面,重点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业。企业如何根据这个需要发展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三、在创新国家上,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抓紧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企业如何成为创新主体?提高全民素质中,企业应承担什么责任?都是企业要费尽心思的大事。

四、国企改革上,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家对国企的长期政策。

五、民企改革上,政府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未来国企、民企如何在同一个市场中“共事”?值得关注。

六、支持企业走出去。两会强调:要加强引导与协调,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办好对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对外承包与劳务合作。二十多年来,海尔、中远、联想、TCL等不少企业都在走出去上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很值得总结。

欣赏吴敬琏,期待反垄断

我很欣赏吴敬琏教授“体制改革还要深入”的发言。他表示:国家的理论、方向、政策靠什么保证实施?如果体制不健全、市场经济准则不贯彻,全靠行政审批,就难免“疯狂”和“扭曲”(即不按国家规定办事,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决策,不符合大众利益,随心所欲,找不到责任人的乱相)。

很多事情大家都认为合理,但因为制度不健全,大家就只能靠各级部门审批,其结果只能从当时领导者个人利害出发,只做政策允许又对自己有利的事,或钻空子为“别人”做“好事”。只有用真正的市场经济原则,少用行政手段,才是政策执行到位的正路。如今不少事仍要靠政府多部门多方控制与批准,可掌权者又不了解情况,却又非他批示不可,这就难免会出现“贪”、“拖”等人们不想看到的事。因此,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垄断”,是中国最大的体制问题。

新企业所得税 篇12

(一) 确认基准有一定的共同性

在新会计准则的第3条中, 固定资产所指是具有下述特征的有形资产:所使用的寿命必须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为提供劳务、生产商品、或者出租而持有的经营管理。要想确认是否属于固定资产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非常容易流入企业;能可靠的计量该固定资产的成本。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的第57条有这样的规定, 固定资产也即是指为生产产品、出租提供劳务或经营管理上所持有的, 在超过12个月时间的非货币性质的资产。该资产包括了房屋、建筑、机器、机械、运载工具等以及一些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生产器具、操作工具、施工设备等。

(二) 折旧方法有一定的共同性

在新会计准则里, 第17条规定中指出, 企业可用的折旧方法包括了工作量法、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在新企业所得税法里, 规定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要按直线法来扣除;另外, 在该条例中的“税收优惠”规定里指出, 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同时, 还可以使用年数总和与双倍余额递减法, 二者对于折旧法中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

(三) 以历史作为成本的基础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 历史成本是固定资产计算税法的基础, 这里的历史成本指得是, 企业在取得某项资产的时候, 实际支出的资金;新会计准则也是按原有成本来进行初始计量。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新会计准则对于处理固定资产的不同点

(一) 固定资产定义的不同

1、新《企业所得税法》第11条中指出:

固定资产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并且使用的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的资产, 包括了房屋、建筑、机器、设备、机械、运载工具以及其他一些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生产设备、器具、工具等等。

2、《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具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和“使用寿命超过了一个会计年度”两个特征, 且同时满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 才被承认为固定资产。

(二) 取得固定资产里初始计量的不同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58条规定:固定资产的主要有6种计税基础方法。经过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对比后发现以下不同之处:

1、在外购固定资产方面, 新会计准则使用了固定资产的现

值计量属性, 同时设置了相关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购买固定资产;然而, 新企业所得税法是严格的按照历史成本;

2、在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方面, 新会计准则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支出作为基础;

新企业所得税法以竣工结算前的支出作为基础;

3、在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方面, 新会计准则同时使用了现值属性和公允价值属性;

而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租赁合同中所约定的付款总额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对于未约定的付款总额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

(三) 后续的计量的不同

1、不能计算的折旧范围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房屋建筑物以外未使用的、用经营租赁的模式来收入的、用融资租赁的模式来收入的、以提出折旧却仍在继续使用的、和经营活动没有关系的固定资产等不得计算折旧扣除;在新会计准则中则需要对未投入使用的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2、对于折旧使用年限的规定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 固定资产的折旧最低年限有如下规定:房屋建筑折旧最低年限为20年;船只、飞机、机器、器械等设备折旧最低年限为10年;与生产活动相关的家具、器具、工具等折旧最低年限为5年;电子设备的折旧最低年限为3年。且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所规定折旧年限的60%。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却使用了“使用寿命”的概念, 规定在折旧时, 企业应当以该固定资产的性质以及使用情况为基础, 确定出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3、计算折旧的时点

在新会计准则并未对计算折旧的时点做出明确的规定, 仅仅只是原则性的强调了折旧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 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而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则规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次月为计算折旧的时点的起点;如果有停止的固定资产, 应当从停止使用的次月开始停止折旧计算。

4、对于折旧方法的多样选择性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是直线法。在实施条例“税收优惠”中规定, 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对固定资产折旧。而新会计准则上对折旧的方法比较侧重于经济实质。一般来说公司要根据自身的实力, 可选择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来实现预期值, 再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三、结语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其公平、公正性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税收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虽然和新会计法有明显的分歧, 但二者却能相辅相成,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若男, 向兆礼, 杨明智等.基于新企业所得税与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处理的对比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5 (4) :118-120

[2]赵韶红.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固定资产处理的对比分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9 (4) :50-53, 56

上一篇:村级民主管理下一篇:服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