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风险(精选12篇)
发展风险 篇1
1 风险投资的含义及有关研究回顾
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 又称创业投资, 由于各国对风险投资认同程度不一, 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认为, 风险投资是以高科技和知识为基础, 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是专门购买在新思想和新技术方面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的股份, 并促进这些中小企业形成和创立的投资。国外风险投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成果甚为丰富, 主要集中于风险投资业发展较快的美国。我国风险投资的研究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兴盛。有关风险投资发展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方面: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启示;不同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差异及其理论解释;风险投资模式的不同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影响;政府支持风险投资应采取的有关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存在的障碍及对策。但关于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研究较少, 近年可见公开发表的成果有关于天津、江苏、青海、山东、北京、东北等地风险投资发展的研究探讨。从成果内容看, 存在资料数据缺乏的问题, 这与地方风险投资资料极难获取有关。本文的研究建立在较为充实的广州风险投资资料基础之上, 分析了广州风险投资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 广州风险投资现状
2.1 出台了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2001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促进风险投资业务发展若干规定》。之后, 在有关发展广州金融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助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等政策中都有涉及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或有利于吸引风险投资的规定。如《广州市金融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把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列于专项资金使用范围首位, 并要求区、县级市给予等额支持;2008年4月广州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明确提出了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活跃创业投资, 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创业投资体系。这些政策措施对发展广州风险投资发挥了一定作用。
2.2 广州风险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
广州风险投资表现为以政府资金为主的显著特征:
(1) 广州主要的风险投资机构几乎均由政府出资设立。1999年11月广州市政府筹集人民币8亿元设立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广州科技创业投资 (基金) 有限公司由市政府发起设立, 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3亿元;广州开发区建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由广州开发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 出资设立;广州融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01年建立、国有独资, 注册资金人民币3000万。广东省创业投资集团则由省政府出资设立。
(2) 政府大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或创业服务机构。2001年4月设立的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991年成立广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是广东省首家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0年12月由广州市政府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投资1.8亿元组建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等。
(3) 广州风险投资资本95%为国有资本, 商业性金融机构较少涉及风险投资。由于近年来广州融资担保体系、资本市场还处于逐步建设阶段, 广州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担保业涉足风险投资都还处在尝试阶段。
2.3 广州风险投资发展已相对落后
广州的风险投资机构只有7家, 注册总资本12.19亿元。我国风险资本量的82.70%集中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地区, 中南地区 (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 (不含深圳)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六省) 仅为2.5%。截至 2007 年底, 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总量约为1205.85 亿元。按上述比例粗略估算, 北京444.24亿元、上海346.68亿元、深圳206.20亿元, 而中南六省总计才30.15亿元。可见广州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巨大差距。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2008年7月发布的《广东风险投资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认为广州市风险投资处于“边缘化”境地。
2.4 风险投资规模难以满足广州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风险资本的需求。
广州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2000年至2006年, 广州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比重仅1.48%;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比重为0.75%, 最高为1.01%。2007年广州市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的比重仅为1.5%,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为1︰0.01, 在日本等发达国家是1︰3, 相差甚远。因经费不足, 产学研结合仍很薄弱, 企业难以利用广州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科研技术成果丰富的有利条件。广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对研究院所和高校科技经费外部支出仅0.99亿元, 占科技经费支出总额比重仅为0.9%。
3 广州风险投资发展相对落后原因分析
3.1 有关风险投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应
作为广州最主要的风险投资政策, 2001年的《广州市促进风险投资业务发展若干规定》已不适应广州风险投资发展的需要, 如其所规定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与国家风险投资机构可采取有限合伙制的新规定不一致等;缺少吸引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 甚至国家已经制订的政策也未充分利用。如2008年4月广州市有关部门制定的与广州市委、市政府2008年一号文相配套的25项政策中, 无论是《广州市国家税务局关于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税优惠政策指引》还是《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税优惠政策指引》, 竟然未提及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的通知》及其有利于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广州风险投资机构仍存在由科技局、发展与改革委等多头管理的问题。
3.2 没有及时转变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市场型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代表性的有三种: 以私人风险投资公司为主的美国模式;以大银行附属风险投资公司为主的日本模式;以金融附属风险投资公司与产业附属公司并重的欧洲模式。其共同特点是, 在风险投资发展中政府不起主导作用 (谢群2004)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发展模式是指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担当了主要角色并发挥着主导作用。市场型风险投资更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 这已为许多国家或地区风险投资发展实践所证明。
在风险投资业发展初期, 风险投资环境条件还不完善, 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对风险投资业非常谨慎, 政府主导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与资金供给, 成为风险投资业发展初期的主要模式。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成立国有风险投资公司, 广州则有所延迟, 到1999年11月才设立首家风险投资公司。
经历了初期发展之后,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大致又经历了1997年至2001年的兴起期, 2002年至2004年的调整期和2004年以来的全面复苏期。在兴起期, 各地政府纷纷出资或者与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机构, 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以吸引和带动民间资本和外资介入风险投资业。在这一时期, 广州风险投资发展进程与北京、上海、深圳是大致同步的。进入调整期, 特别是复苏期以后, 上海、深圳积极探索风险投资发展新路径, 风险投资发展较快, 而广州风险投资没能跟上步伐, 徘徊不前。广州1999年创业投资规模就已经达到20亿元, 但此后一直徘徊在25亿元左右的水平上, 与先进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现在, 深圳的风险资本主要来自大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以及民间的个人资本, 政府投入较少, 不到16%, 上海亦抛弃了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做法。而广州没能更多地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风险投资, 政府资本一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3.3 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狭窄, 缺少有效退出渠道, 缺乏金融支持
广州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狭窄。从风险投资机构资金来源看主要是政府投入, 从创业企业资金来源看主要是自筹资金和政府资金。金融机构几乎没有参与风险投资。国外风险投资不断进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却很少“登陆”广州。政府资金、企业自筹资金成为风险投资主要资金来源, 一方面狭窄的资金来源渠道制约着广州风险投资规模, 另一方面政府或企业自身完全承担风险投资风险使政府不堪重负、企业畏缩不前。
具有顺利的退出渠道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必要条件。风险投资主要有国内外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并购、回购、清算等退出渠道。IPO 指风险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使风险资金退出; 并购指风险投资者通过由另一家企业兼并收购风险企业或风险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的方法来实现风险投资退出; 回购指风险企业管理层或员工购回风险投资家持有的风险企业股份, 从而使风险资本退出风险企业; 清算指风险企业由于某种原因需要终止时, 对其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 风险资金退出。由于国内创业版市场还未设立,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还未建立, 广州风险投资很难选择最为有效的IPO方式退出。
4 广州风险投资发展对策探讨
广州虽然风险投资落后, 但风险投资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广州是华南地区经济中心, 具有较强投资吸引力。截至2007年底, 广州市累计吸收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8255个;世界500强大企业累计已有160家进入广州, 共设立348个项目, 投资总额135.48亿美元。广州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科究院所, 科研、科技实力较强, 具有厚实的科技基础支撑。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124家;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68家。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7个。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65家。广州银行密集, 金融机构众多, 是华南地区金融中心, 有丰富的金融资源支持风险投资发展。
4.1 完善政策措施, 彻底改变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广州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已说明政府主导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己经不适应广州风险投资的发展, 广州必须走市场型风险投资发展道路。然而市场型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亦有多种不同具体模式, 各国或地区从各自现实条件出发,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 如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日本模式等。广州应走怎样的风险投资发展道路同样要根据本地区情况, 而不能照搬照抄某种模式。
政府政策直接决定了风险投资模式的选择。过去广州鼓励、引导风险投资的政策措施少, 导致广州地方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多, 形成了政府主导风险投资发展的格局。为此, 广州应该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2006年3月1日实行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1月1日实行的新《公司法》、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2月公布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的通知》和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等及其他相关法规, 以及从广州风险投资发展的客观条件出发, 建立广州风险投资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近期目标是如何从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向市场型风险投资转变, 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型风险投资模式使广州风险投资赶上并超过国内风险投资先进地区。
广州风险投资政府政策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改革风险投资管理体制, 加快风险投资企业制度改革。 (2) 增加政府的风险投资投入, 规范政府资金使用, 强化政府资金对风险投资引导作用。 (3) 制定吸引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细则。 (4) 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风险投资, 扩大风险投资来源渠道。 (5) 建立为风险投资服务的金融支持体系。
4.2 在金融危机中寻找机会, 采取切实措施拓展风险投资来源渠道
拓展风险投资来源渠道是广州风险投资发展当务之急。首先是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使政府资金主要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2007 年 6 月, 财政部和科技部首先启动了一只国家级的引导基金, 初期规模1 亿元,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同时, 山西省、江苏苏州、山东淄博、广东中山、云南昆明、辽宁沈阳、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等地区也分别成功设立了政府引导基金。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应借鉴国内地区已有做法, 采取“母基金”方式运作, 投资于商业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从而发挥引导基金的多次放大效应。其次要善于在金融危机中寻找机会, 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外商等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风险投资,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当前, 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金融机构、企业资金紧张, 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普遍较为谨慎。我认为就风险投资而言不必盲目悲观:金融危机发自房地产和次贷危机, 并不来自风险投资, 因而投资者不会对风险投资产生厌恶;在传统的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甚至存款都不安全及各国大量释放流动性预期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夹击下, 资本保值增值的天性必将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而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将是较好的选择;我国金融经济环境较为安全, 对国外资本将更具吸引力。广州在此时刻不但不应停止, 反而应大力吸引和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
4.3 建立风险投资金融支持体系
风险投资取得较快发展的国家或地区一般都建立了风险投资金融支持体系。它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依托, 以完善的征信担保为保障, 银行资本、保险资本积极参与, 既能保证风险资本总量的扩张, 又能对银行和保险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有保险作用。我国《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风险投资提供了政策依据。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步伐将放缓, 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资金转向支持国内风险投资发展。广州拥有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783.46亿元, 并且有着5122亿元的存贷差, 保险业同样有大量的保险资本处在闲置状态之中, 如果能够将闲置的金融机构资金引入参与到风险投资的行列, 将使风险资本得到有效放大。
风险资本退出需要通畅的渠道。我国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创业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权上市转让、股权协议转让、被投资企业回购等途径, 实现投资退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退出机制。2006年1月, 北京在中关村进行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试点, 为已经过股份制改造但又不能达到在一版或二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公司提供股份转让融资的平台, 使之通过该系统顺利进行融资。这为综合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实现其股份转让和融资开辟了新的有效渠道。其他一些地区也已经或正在建立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代办转让系统。广州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良好说明, 广州有条件建设和发展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广州应抓住机遇建设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代办转让系统。
摘要:近年来, 广州风险投资发展停滞不前, 远落后于国内风险投资先进地区。主要原因在于风险投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政府主导风险投资发展、缺乏金融支持等。广州应依据自身的条件, 制定风险投资政策体系、设计适合广州的市场型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在当前金融危机中寻找机会, 大力拓展风险投资来源渠道, 建立金融支持体系, 促进广州风险投资发展。
关键词:风险投资,发展,政策,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苏启林.广东创业投资政府支持政策组合设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6) :57-62.
[2]金羊网.广州风险投资“不够力”现也已落后京沪[EB/OL]. (2008-07-25) http://www.ycwb.com/misc/2008-07/25/content_1939826.htm
[3]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EB/OL]. (2008-01-10) [2008-08-12]http://www.chinavcpe.com/research/special/2008-01-10/54210be2aad87028.html
[4]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年鉴2006、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
[5]广东省统计局.2007年广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增幅显著[EB/OL]. (2008-03-04) (2008-08-10) 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80603_402484382.htm
[6]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有关配套政策文件的通知[EB/OL]. (2008-04-18) http://www.gzkj.gov.cn/fagui/newsDetail.jsp?infoId=94201
[7]广州市统计局.2007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08-02-29) http://www.gzstats.gov.cn/TJGB/QSNDTJGB/200831285731.htm
[8]谢群.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兼谈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 2004 (03) :42-46
[9]金永红.上海高科技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 2006 (10) :36-38.
[10]肖扬清, 徐宝林, 黄诗城.风险投资发展的跨国差异与理论解释[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9:86-92
[11]郑克岭, 张宇明.风险投资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探析[J].学术交流, 2007 (09) :92-95.
[12]徐明亮.欧美风险投资发展的新特点与启示[J].浙江金触, 2006 (03) :58-59.
发展风险 篇2
物种灾难与发展风险
摘要:物种灾难对地球物种的发展以及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本文从物种灾难的概念、特征、成因以及发展风险类型和物种灾难与发展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呼吁人类对自然环境和发展协调的重视,从而坚定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作 者:齐江蕾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期 刊:世纪桥 Journal:BRIDGE OF CENTURY 年,卷(期):2010, “”(3) 分类号:X4 关键词:物种灾难 发展风险 危机 意识发展商业信用 防范交易风险 篇3
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销售相对滞后,这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专家估算,美国信用销售比例高达90%以上,而我国不到40%。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等方式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是信用关系的起源和基础。商业信用的主要内容是信用销售、商贸企业及贸易融资以及非金融主体间的一些借贷关系。发展商业信用不仅是当前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长久之计。
发展商业信用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用有助于刺激消费增长
在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出口需求增长趋弱的情况下,没有国内需求的强力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缺少有力的保障。信用销售所具有的延期或分期付款的特点,使卖方企业可以提前实现销售、锁定目标市场,求得企业发展;使买方企业或消费者可以提前购进货物或实现消费,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在宏观上带来内需和消费规模的扩张。
我国最终消费率已经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7年的48.8%,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高达8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在70%左右。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销售相对滞后,这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专家估算,美国信用销售比例高达90%以上,而我国不到40%。
信用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信用销售可以使企业用较少的资金或较迟的支付实现同等或更大的商品购进额,使等量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成本,扩大商品流通规模,从宏观上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我国企业年资金周转率平均只有3-4次,而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达到10-12次,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正是信用销售发展程度的不同。
信用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商业信用与传统的银行信用相比,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可以通过走访客户等途径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客户的信息,同时,由于对行业的特点和前景具有深刻认识,因此具有更好的风险防控能力。
在发达国家,企业信用的70-80%来源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只有20%-30%来源于银行贷款。在我国情况正好相反,计划经济下,国家曾严格限制信用销售和各类商业信用,只允许国有银行按照计划提供融资服务。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商业信用仍然没有充分发展,银行信用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造成银行信用及风险集中,融资渠道单一狭窄,融资市场供需失衡,中小企业求贷无门,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的发展。据统计,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融资难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外部融资手段在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下十分必要。在信用销售过程中,买卖双方以商品授信的形式,弥补了买方企业资金的不足,形成了对银行信用的补充,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短缺压力,扩大生产流通规模。此外,通过信用保险、担保、保理等相关信用服务,可以优化卖方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从而改善融资条件,解决融资困难;还可以通过保单质押贷款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信用有助于实现信用关系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
这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级贷款引起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运行,产生泡沫。而商业信用和信用销售是以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为载体,信用销售过程中的各类信用产品随着实体经济关系产生或消亡,促使信用关系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结合,防止信用衍生产品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运行。信用销售商品或服务的短期性、多样性,决定了与之配套的各类信用产品的低流动性,可以防止信用风险的集聚和扩散,避免可能出现的个别企业、个别行业、个别地区的信用风险扩散,形成波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信用危机和金融灾难。
信用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
建立健全与信用销售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信用销售,将使社会信用体系从建设转向应用,使企业成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主体;使各类信用服务企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融合的信用产品;使具备信用信息记录归集查询功能的管理系统得到推广应用;使“守信得利,失信受损”的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守信氛围愈加浓厚。
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客观条件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缺少信用销售的制度安排和信用风险的防范分担机制、信用销售风险很大、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困难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商业信用良性发展的现实基础,具备了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客观条件。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联想等一些大型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设立了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的信用管理部门,实行信用预算制度,建立了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的企业风险防控和处理机制。
信用销售风险分担机制已见雏形
2003年以来,平安保险、出口信保、人保财险等陆续探索开展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信用担保机构在信用销售中也做了尝试,美国AIG集团、深圳捷信担保公司等在南京、深圳、大连等地推出了分期付款担保服务。2008年,国内信用保险承保金额约1600亿元。
商贸企业和贸易融资支持体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到了较快发展,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信用担保机构3000多家,注册资本金总额1500多亿元,2008年信用担保总额6924亿元。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宣传培训,不断加大对信用担保业务支持力度。
福建省在2004年率先实施担保机构风险补助政策,已累计为105家中小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扶持资金9100万元,还对中小商贸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给予5‰的风险补偿,对贷款期限和担保机构规模不作限制,使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占到了总担保额的41.4%,产生了明显的政策引导效果。
一些金融机构探索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将企业贸易活动中的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以及订单等转换成企业进行融资的信用工具,解决了企业贸易中的融资难题,深发展银行2008年贸易融资金额累计近4000亿元。
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有效整治违规失信,改善市场环境,扩大社会消费;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促进商务部门职能转变,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进商务领域信用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管部门引导推动,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二是诚信宣传教育和信用制度建设并重,褒扬鼓励诚实守信与惩戒违规失信相结合;三是注重应用,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服务。主要工作有:
建立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
根据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要求,逐步完善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在行政审批、资质认定、行业管理、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中比对和核查企业信用信息,建立褒扬守信机制。对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列入“黑名单”,并以适当方式公开曝光。
完善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要求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的过程中,结合电子政务的发展,准确地记录市场主体获得行政许可或经营资质、违法违规处理情况和其他能够反应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在实现全国商务系统信用信息资源整合的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信用信息公开、共享。
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扩大贸易融资
鼓励生产经营企业与商业银行、信用担保公司、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发展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方式进行的信用销售。完善信用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分担机制,支持企业购买信用保险和使用第三方提供的专业化信用服务产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控制度;开展区域性、行业性或会员制的信用交易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试点,实现企业应收账款等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
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担保机构为商贸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贸易融资方式,发展仓单、保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供应链融资。
促进和规范信用服务业发展
研究制定与商务信用建设相关的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培育市场需求,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建立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化水平高的信用服务业。重点是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服务产品,满足企业信用管理需求;开展商业保理业务试点,促进应收账款流转和融资;发展资产处置服务业,促进抵债资产流转;规范商账追收服务行业的发展,促进应收账款追收、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深入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工作
继续指导商会、行业协会认真贯彻落实《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行业信用自律公约,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会员企业信息服务和信用管理知识培训。规范商会协会对会员的信用评价工作,加强调研和监督检查,确保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正确方向;强化评价结果的推广、应用,为守信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组织商会、行业协会,广泛发动企业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在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畜禽屠宰、酒类流通、汽车流通、成品油流通、拍卖、典当、租赁、电子商务等行业,比照行业管理标准,履行服务承诺,实现放心消费和顺畅交易;在内外贸、吸收外资、对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领域,要促进企业提高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加大清理整顿力度,建立信用风险防范制度,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继续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贴近实际、惠及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商务领域的法律法规、执法程序、举报途径和查处机制,宣传守法守信的典型企业和个人,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和防欺诈常识。积极组织好每年9月的“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组织多种形式的“诚信经营”创建活动
风险投资管理发展之路 篇4
对于风险企业, 也就是被投资企业, 他们拥有技术、产品, 但缺乏资金支持, 因此, 得到风险投资支持就得到了“雪中获炭”的效应。同样, 对于投资企业, 他们拥有管理技术、资金, 也需要通过被投资企业的高效管理与经营获得目标收益。因此, 作为风险企业, 充分考虑投资人的利益与需求, 积极接受与投资人的风险协同管理, 将成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现风险投资“双赢”的根本保障。为此, 从风险企业角度看, 必须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如何恰当描述企业或项目争取到风投资金、如何有效管理使用风投资金、如何为投资企业提供资金退出途径等。
一、做好项目描述获取风投资金
作为风险投资的第一步, 风险企业必须对其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或企业进行详细的描述, 这样才能引来更多的投资机会。目前投资者寻找投资项目的途径有三种: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家主动联系、风险企业主动寻找。从目前的形势看, 第三种方式在我国流行的程度要少于前两种, 更多的是通过中介机构的介绍。投资者通过中介机构寻找投资项目, 而风险企业通过中介机构吸引投资。对于我国很多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选择一个中介结构来帮助其完成风险投资的全过程既节省了精力又能更好的得到资金支持。而风险投资家主动联系、风险企业主动寻找两种方式对于我国大多数处于谨慎投资的投资家来说成功的概率并不是很大。同时, 通过中介机构对风险企业详细的分析、描述以及对其的指导、建议, 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使风险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增加。所以, 对于风险企业来说, 运用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
一般来说投资公司会让创业者拟订一份投资项目计划书, 通过计划书来分析投资项目的风险和回报率, 进而对投资做出初步判断。投资计划书一般包括项目的可行性、创业家的素质、产品的核心技术、市场的前景、企业的管理水平等等。选择合适的中介机构, 利用中介机构的丰富经验, 可以较好地完成计划书的编写。风险企业在这一环节必须做到通过财务部门的有关数据提供企业的详细情况, 为计划书提供有效、合理的数据。杭州华锦药业有限公司在寻找风险投资的时候, 就选择了投资银行对其进行指导。在初次洽谈的过程中, 投资银行详细了解了企业的主营业务, 了解了该项产品或整个企业是否受到国家政策支持、企业有没有专利申请或其他一些含金量较高的证书, 通过对负责人的相关询问了解了企业目前的规模、盈利能力等信息。企业在此时必须准确回答或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才能说服机构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帮助其成功融资。
二、有效管理与使用风投资金
风险企业在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后, 必须明确自己所筹资金的运用方向, 要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样才能用好风险资本, 降低投资风险。以北京国电清新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北京国电清新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自主研发脱硫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为主, 在其招股说明中, 对筹集到的资金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内容包括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对实现目标的作用、募集资金运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财务分析及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等十几大项几十小项。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方面, 该企业对托克托电厂发电机组上网小时数、脱硫用电的电价和石灰石价格的变动等详细情况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因此, 只有明确资金的用途以及对各项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才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除了风险企业明确资金的使用、企业自身对风险资本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管外, 风险企业接受投资方的管理也是降低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接受投资后, 风险企业和投资企业便结为利益共同体, 投资企业的支持与管理将大大提高风险企业的存活率。虽然, 据美国调查显示典型风险投资家对企业的监管以及提供咨询的时间仅占了总时间的40%, 也就是说美国的风险投资家在管理风险企业时并不主要以对投资对象的监控来降低风险, 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由于我国处于风险投资初始阶段, 风险企业接受投资方的管理, 能够对风险企业的成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究其原因, 风险投资家一般都拥有专业的知识, 丰富的管理经验, 这些可以帮助风险企业进行资本管理并使其快速增值。比如在监控和管理方面, 投资者可以帮助风险企业设计薪酬方案和激励机制, 或者撤换经理人;投资者还能通过协助安排外部融资, 解决企业经营中出现的资金紧缺问题, 以及协助制定风险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在这些具有专业技术的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大力管理与协助下, 风险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可以有效降低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的不必要损失。所以对于风险企业来说, 接受服从投资者的参与及管理是其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而投资企业提供适度的辅导与参与管理也成为加强风险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为投资企业提供资金退出途径
风险资本的退出是风险投资最后环节, 它是风险投资企业在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相对成熟后, 以一定的方式结束对风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并将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的过程。没有资本的退出, 风险投资就无法生存和持续发展。虽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 但是如果能够在现有退出方式中为投资企业选择合适的退出途径, 也可以帮助其取得较高的风险回报率。目前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有四种:公开上市 (IPO) 、股权收回、企业兼并收购和风险企业清算。四种方式中, 公开上市是目前国内外认为较为有效的一种形式。虽说美国目前以收购与并购为主要的退出方式, 但是以IPO为形式的退出方式仍占了30%的比例, 并且取得了优良的业绩。尽管如此,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 再加上主板市场限制条件苛刻, 对于一些刚刚兴起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它们在盈利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主板市场上市的条件。所以主板IPO形式往往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才能奏效。
一般来说风险资本不能通过IPO方式退出, 高额回报就不能实现, 新兴产业就得不到风险资本的支持。所以对于这些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可以选择非主板市场进行风险资本的退出。但是目前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也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所以对于这些中小型风险企业来说选择什么方式上市, 如何进行上市前一系列的准备活动, 将是尤为重要的环节。是建议投资者选择主板市场进行风险资本的退出还是非主板市场, 或者是在国内进行资本的退出还是在国外进行, 这都是需要风险企业和投资方共同考虑的。虽说选择退出的方式更多的是由投资者来决定, 但是作为更了解自己本身的风险企业来说, 为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退出建议, 有助于双赢的局面。
(一) 国内非主板市场
对于那些没有资格在主板市场上市的风险企业来说, 风险企业可以建议投资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资本的退出:
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企业, 二板市场退出应是个较好的选择。相对于主要面对大中型企业的主板市场, 二板市场专门面向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企业设立的。它放宽了企业上市的标准, 降低了上市的费用, 但是监管更加严格, 交易更加灵活。高新科技企业在创业的初期, 资金相对缺乏、实力较弱, 而且产品技术成熟度、市场的接受度都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是很难在主板市场进行风险资金的退出, 但是在二板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 二板市场为其退出提供了可能。
由于在整个社会资金融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 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一直受到歧视。由于二板市场主要是针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而建立的, 所以对于一些在二板市场不能进行资本退出的民营企业, 三板市场的建立弥补了它的不足。
(二) 境外红筹上市
红筹上市是指公司注册在境外 (通常在开曼、百慕大或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 , 适用当地法律和会计制度, 但公司主要资产和业务均在我国大陆。对投资者发行股票并且在香港联交所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禁售期结束后, 所有股票都可以流通。红筹上市分为两种形式。红筹主板:主要以国有背景的企业为主, 但其中也有一些民营企业;红筹创业板:很多内地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方式主要以红筹上市为主, 而且多是以红筹创业板的形式。
对于一些特殊的民营企业来说, 境外红筹上市也是相对较好的退出方式。这些特殊的民营企业, 比如新东方等教育机构, 中国的法律还不能认可其在国内上市, 而另一些刚刚兴起的企业, 在利润等原因上也并没有达到在国内上市的要求, 因此选择了上市门槛较低的境外上市。以新东方为例, 新东方可以说是打破了中国教育业在美国上市的零记录。成立于1993年的新东方, 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民营教育机构。2006年9月7日,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开盘报价22美元, 较发行价上涨46.7%。近几年来股价更是一路攀升。除了通过严格控制学校和学习中心扩张速度、减少新增教师数量、缩减营销开支等措施大幅削减成本支出实现利润的不断增长从而带来股价提升外,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新东方在一开始就选择了适合它的风险投资退出路径。而这些都是在通过对国家的政策、企业产品市场或客户的地区分布、不同风险资本退出地行业认同情况、上市费用等因素的考量之后做出的选择。
总而言之, 风险企业从最开始对投资者清楚描述自己的项目, 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筹集足够的风险投资资金后对该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再到最后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途径的建议, 风险企业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活动, 才能实现对风险投资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 才能使得投资方的降低风险, 保障风险投资活动整体回报率, 从而最终增加投资者信心, 取得更多投资者的信任。所以, 风险投资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 也是投资者的责任, 更是风险企业的责任。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企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 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企业资源配置、推动了企业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增长。但与国外相比, 除了宏观政策、体制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外, 在微观角度上, 企业在对风险投资的管理方面也还存在较多问题。在现实经济环境下, 如何通过获取风险资本管理、使用风险资本管理, 以及资本退出管理实现对风险投资的有效管理与利用, 实现与被投资企业的有效结合, 成为企业风险投资管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国际风险投资管理经验及国内风险投资状况的分析, 探寻我国企业风险投资管理发展之路。
关键词:风险投资,监管,退出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元.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0.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09) .
[2]段海艳.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9 (18) .
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篇5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投资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建立不久的新兴金融市场,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而股票市场的风险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投机行为,所以研究股票的投机行为,有利于我们很好的认识我国的股票市场。本文旨在通过论述风险投资的界定和风险投资的功能,分析风险投资的作用,找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供各方参考。
关键词:风险投资投机
一、风险投资的界定
风险投资在某种意义上又称为投机,在西方经济学中,对投机一词并无贬斥的意思,而我国长期以来将投机贬斥为“乘时机以谋求个人名利”的不道德行为。从中外学者对投机的定义亦不难看出他们看待投机的分歧:外国学者认为“投机(speculation)是对市场的心理状态进行预测并期望它会使投资对象的评价基准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偏移的一类活动。”而我国学者则认为投机是一种“牟取暴利的不正当行为”。根据笔者的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股市投机应作如下界定:一种以对其他投资人的投资心理进行判断、揣度,获得满意的回报(包括当前的利息和股息,以及资本增值和利润)为目的,并且以承担较大的风险为条件,积极参予市场买卖的攻击性的合理经济行为。它具有如下特征:(1)投机的成败关键是能否准确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2)投机是一种高风险投资。成则一本万利,败则血本无归;(3)投机是一种攻击性的合理经济行为,它的存在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配置资源的功效;(4)投机应以适度为限,过度投机则须加
(1)以限制。
这里还有必要进一步对投机与市场操纵、投机与投资的关系,特别是对投机的“适度”与“过度”进行辨析,以澄清人们的认识。
市场操纵是指相互勾结的不法巨贾、内幕人士和经纪商等人玩弄种种恶劣手段,如虚抛、垄断、联手操纵市场价格等造成虚假的涨势或跌势,诱使他人售出或买进某一证券,自己从中渔利。市场操纵是股市中一种寄生性舞弊与欺诈行为,其突出特点是破坏了股票交易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为法律所严格禁止。投机是在市场平等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判断价格趋势作出买卖决策,反映了市场的真实价格,因而是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但是应注意,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和量的界线,若超越了“游戏规则”,投机就有可能向市场操纵转化。
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孕育在投资中,投资需要投机,两者形影相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双相伴而行的连体孪生兄弟。投资和投机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是两者都投入资金以获取预期收益,同时承担本金丧失的风险。不同的是,一般投资者注重股票的经常性收益、远期收益以及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权;投机者则是择机行事,力图获得差价收益。
从投机本身来分析,应区分适度投机与过度投机。适度投机是指对搞活市场
起积极作用的一定范围内的投机。超过一定限度的则为弊大于利的过度投机。美国道琼斯指数4000点左右时,一天上涨或下跌了80多个点,他们称之为暴涨或暴跌,其实涨或跌不过2%左右。而这种变化幅度在我国股市上则不足为奇,但我们股市上出现的一天涨或跌30%-50%,三五天涨跌幅便翻一两番,则显然
(2)是过度。适度投机不仅无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促进股市的发展。因而不必控制只须引导;对过度投机则须加以限制,防止其泛滥。
二、风险投资的功能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有效利用,投机将会推动投资发展,促进股市健康运行。
1、活跃股票市场。在目前的股票市场交易中,投机行为占了较大比重。投机者为了获得差价。不管股票价格升跌如何,都有可能随时出售或购买股票。投资者需要现金或更换证券时,随时可能在市场上找到买主;投资者若想购进股票,不论种类、数量、时间长短,都能在市场上如愿以偿。因此,投机行为的存在使股市交易的流动性大为增强。不仅如此,活跃的投机所促进的股市交投的活跃、股票市场的繁荣,对整个社会在微观机制再造、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配置、投资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完善、国民投资意识增强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平缓股票市价波动。股市中频繁的投机活动是有利于缓和价格波动幅度的方法之一。投机者遵循的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原则。从这一点出发,他们的操作行为常常是反行情而动:行情看涨时,他们抛出;行情看跌时,他们买进。这在客观上抑制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调节了市场的供求关系。最典型的投机行为就是买空卖空,当某种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时,也正是做买空交易的最佳时机,买空的出现增强了市场上这种股票的购买量,进而抑制了股票价格的继续下跌;当某种股票价格大幅度上升时,又是做卖空交易的最佳时机,卖空活动增加了市场上的这种股票的供应量,从而抑制了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扬。可见,投机者是平衡供需状况,缓和价格波动的市场力量之一。但是,频繁的投机活动不是万能的。因为,在市场上决定股价变动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市场内部的系统风险之外,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外部非系统风险的影响。股票投资是对国家经济的未来和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期投入,而上市公司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所以股价的大幅度变化由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来决定。西方国家几次大的股市风潮都是由于宏观经济的恶化所引起。股市发生大动荡时,不排除有一些过度投机行为起到推波助澜、趁火打劫的作用,但如此大的风浪决不是投机者所能左右的。实际上这种大动荡也是投机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说投机活动只能在排除非系统风险后,在一定程度上平缓股票市价波动。
3、调节供求关系,促进市场有序进行。股市供求往往处于不均衡状态,它通过活跃的投机准确地反映在股价上。投机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和收集了环境变化、股市发展动态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等信息,并以其活跃的沟通能力,抓住有利的时机,卖出或购进股票,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客观上保持着投资市场的供求平衡,促使股票市场连续而有序地运行。
4、分散风险。投机者介入市场交易活动,吸收了存在于金融工具的股市风险;他们是市场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承担着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判断失误
所带来的损失风险。股票投资者为了保存现有价值,他们总是力求避免价格波动的风险。一般是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时差,分别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就可以把大部分风险转移出去。而被他们转移的这部分风险主要是转嫁给了投机者。
5、强化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由于投机者致力于观察市场价格的变化,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又往往是最终体现在市场价格上,因此首先对此作出反应的必然是对价格极为敏感的投机者,投机者的活动又必然带动整个市场的反应,最终使经济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如果没有投机者这样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政策的落实就有可能要延缓很长一段时间。
6、有利于新股票的发行。一些有前途的新上市公司,资信不高,投资者购买新股票要承担较大风险。如果市场上都是稳健的投资者,没有敢冒风险的投机者,那么新股票的发行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新上市公司的兴起,投机者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三、过度投机及其监控
股市正常的投机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投机过度不仅无益,而且会加剧股价波动,扰乱市场,威胁投资者利益。究其原因,有人归结为我国股市发展不成熟,认为发展中的新兴股市总是投机盛行,成熟的股市不是投机股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股市的成熟与否与投机没有必然联系,成熟的股市也可能成为投机股市,日本股市因为投机过度而形成“泡沫经济”就是一个突出的实例。所以,投机过度的原因不在于我国股市是发展中的新兴股市。
从股市发展的情况看,存在过度投机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市场管理行为的短期化、法制建设的滞后化和上市公司行为的非规范化。这种状况使得我国股市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因此,对过度投机的监控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1、建立健全的证券法规体系。以法律形式规范上市公司、证券商及投资者的行为,是股市稳步发展的保障。特别是《证券法》作为证券市场的大法应尽快出台,以统驭各地方、各部门的有关法律条令,弥补和避免现有法规的矛盾和疏漏,促使股票市场走向规范成熟。以法律形式对合法投机行为与非法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界定,是对股市投机进行管理的有力依据,没有这个依据就无法避免和控制市场上存在的无序的非理性炒作,就无法有效地根除非法投机行为,股市上的(3)是非曲直就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2、发展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成熟股市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股票市场稳定的基础。国外成熟的股市,其资金的80%来自基金,其余20%来自个人投资。我国股票市场要走上健康发展的国际化轨道,必须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培养长期的投资者。发展投资基金。将中小散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投资专家操作,既有助于“散兵游勇”式的中国股民规避风险,又能增强证券市场的投资气氛,减少非法的过度投机行为,稳定和增强投资需要。
3、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这首先要求上市公司不能参与股市过度投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市谋利,也应该关心本公司股票的市场走势,但是绝对不能用投资者的投资进行股票市场过度投机。同时,上市公司有义务及时地真实地公布公
司的经营状况和其他重要信息,杜绝提供虚假报表等行为,以便于投资者作出合理的投资选择。还应该重视的是,上市公司要提高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而不能用高价配股方式向投资者“圈钱”。
4,发展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的投资目前是以收入不高、积蓄有限的个人投资者为主。他们往往无法跟踪市场,准确弄清行情趋势,因此在对各种股票进行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选择和组合时,容易随机行事,从而为少数不法分子操纵市场提供了便利,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稳步发展。而机构性投资队伍的介入,使市场行情更趋于稳定和理性。首先,机构投资者资本雄厚,可以同时买进卖出多种股票,分散投资风险;其次,机构性投资者有条件充分了解企业资信,准确预测市场行情,使资金有效地分配在收益率较高的部门和企业;第三,机构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除了盈利目的外,还会考虑社会效果和社会评价问题,因而比较容易与中央及地方的发展计划接轨,减少盲目性;第四,便于国家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管理,调节股票供求,使整个市场上的股票买卖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
(1)张武昌:《风险投资策略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许贵人:《中国风险投资问题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篇6
关键词:影子银行;次贷危机;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的形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在2008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使用“准银行”概念描述影子银行的体系,并提出,近年来其在发达经济体中获得充分发展,融资规模已超过传统的银行体系。2010年9月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发布报告称,在2007年最高峰的时候,美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达到20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传统银行10亿的资产规模。
面临对空前的资本压力,国内各家银行都承受着巨大的存贷比压力和贷款的压力,以贷款论英雄的传统模式和资本管理形成了悖论。商业银行在高压下,迅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学会在资本约束条件下谋求发展,一存一贷的业务模式已经转向“围绕利润,用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信贷规模受限的制约”,各种有关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举措相续出台。影子银行随后诞生。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有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传统银行系统包括三个参与者:存款人、借款人和银行,影子银行系统也有三个参与者:存款人、借款人和专业化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即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系统相比,在影子银行系统中,存款人的资金不存入银行,而是投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其他类似基金;借款人同样得到贷款,但其来源不仅仅来自于存款机构,还来自于综合经营的金融公司等机构。影子银行系统同样也起到信用中介作用,但和传统银行系统相比,其信用转换的过程要复杂得多,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贷款起源。金融机构通过商业票据、中期票据和债券进行融资。
2. 贷款仓库。由多渠道或单一渠道中转机构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ABCP)进行融资。这些中转机构是金融公司发起的具有独立所有权的公司,职能主要是购买资产,然后以所购资产为基础发行商业票据,发起公司试图通过中转公司将风险移至表外,中转公司资本金很少且其资产在发起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外,破产后对其发起公司影响较小。多渠道中转机构向多家公司购买资产,单一渠道中转机构则向一家公司购买资产。
3.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就是将能够产生现金流的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债券的过程,通常由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V),或者由SPV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SPV 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Assets Pool),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其典型产物就是ABS(资产支持证券)和更加复杂的CDO(担保债务凭证)。
4.批发性融资。最后,证券化产品在批发性融资市场上取得资金,资金的提供者包括货币市场共同资金,另外还有众多直接货币市场投资者,包括:短期资金批发市场(Repo)、商业票据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工具、固定收益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
三、影子银行在中国的情况
对于“影子银行”,中国相关金融管理机构人士也在不同场合表示了关注。周小川在2010年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框架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将更加注重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中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势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区别,不仅规模小,而且形式也比较简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并不是體现在衍生品等高杠杆市场和业务中,而是产生于民间金融、银行表外业务、非正规其产证券化、私募投资等监管灰色地带。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分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托类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在中国,规模较大的“影子银行”是银信合作,这一块规模大,涉及面广,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除了大量的资金。我们就以此为例来说明“影子银行”的具体运作方式。诸如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则是“银子银行”的更低级形式。银信合作模式:某房地产商开发房产项目资金短缺,但却从银行借不到歀——银行因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受限———信托公司以中间人较色出现———信托公司以房产商待开发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投资者购买,房产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房产商人支付给银行托管费,信托公司服务费以及投资者收益。
四、影子银行的风险
(1)“明斯基时刻”和“金融不稳定假说”。“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是指资产价值崩溃时刻,观点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经济周期繁荣的时候,投资者乐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延续,投资者倾向于承受的更高风险水平,但一旦当经济有所下行时,投资者的风险收益水平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导致崩溃。这种投机资产使得原先的放贷人紧急回收借出去的款项,正是这种运作模式“引导了资产价值崩溃时刻”。
nlc202309040650
海曼的明斯基时刻被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投资者们负担少量负债,偿还本息支出无问题;第二时间段,投资者被鼓励扩张金融规模,虽然只能负担利息支出;第三时间段,即所谓的“旁氏骗局”,债务水平要求不断上涨的金融资产价格水平才能涉险度过。对这种“金融体系从稳定到危机的缓慢运动”的揭示使得明斯基为人所熟知。
美国金融风暴不可避免引发全球金融风暴。2008年9月14日,被称为“华尔街9.11”,这一天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爆发,只是去年3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最后引发经济危机。美国在利率持续走低,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次级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坏帐率也始终保持在极低的水平,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因此繁荣到了定点。高房价掩盖了次级贷款的风险,基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次贷证券受到热捧,金融市场风险随之增大。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款借款者不堪重负,无力还贷将所抵押的房屋抛售。次贷还款违约率因此直线上升。一时间,房地产公司似乎和银行换位了,房贷公司(银行)因此饱受坏账的挤压,最终以去年3年美国第二大刺激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爆发了次贷危机。
五、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长期潜在风险。
影子银行最大的危险不在于系统本身,而是来自于于社会整个储蓄系统和金融系统。第一,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四大挑战。
一是影子银行体系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影响。高杠杆运作的影子银行的对整个金融机构体系的经营、金融市场的资产质量等稳健性指标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央行作为最后的救助人,其挽救行为以及事后采取的数量宽松等措施很可能对中长期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造成影响。
二是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指标和最终目标形成重要挑战。首先,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看,基础货币中很大比例一部分就是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影子银行体系的隐蔽和活跃势必加快了整个社会体系的货币流通速度,潜在影响着基础货币调控及其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其次,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刚刚起步,中介指标采用货币供应量,目前的货币口径分类似乎难以完全涵盖流动性的真实规模和水平;最后,从最终目标来看,影子银行创造出的形形色色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流向理应成为中央银行关注的焦点。
三是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工具效果造成直接冲击。货币政策本身外部市场时滞较长,效果难以评定,再加之社会融资行为严重“脱媒化”,更加导致货币信贷规模控制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信号引导效力削弱,时滞延长;其次,影子银行系统内部各种创新的金融资产本身就是规避监管以及追逐暴利的产物,其实际价格利率情况对官方政策利率形成强烈干扰,扭曲了货币政策意图的传导机制。
六、影子银行风险应对措施
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对金融消费者加以保护,影子银行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与约束,导致市场出现极度的信息不对称、非理性投资交易膨胀、金融顺周期性增强等一系列行为效应及恶性循环,削弱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加剧了其波动性与脆弱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减轻了针对金融投资者以及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监管法制提速的趋势中,推进金融监管立法刻不容缓。首先,应当建立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法律模式,对于已有的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加以强化,进行综合性监管立法,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法》、《资产证券化条例》、《存款保险法》、《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等监管立法,并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信托与理财交易、对冲基金、民间金融借贷、信用评级机构、金融监管协调等进行法律完善,为影子银行的规范发展提供监管立法的支持;其次,进一步推进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步伐对当前的民间金融加以引导,对地下钱庄、非法集资、高利贷、洗钱、金融传销行为等进行严厉打击、惩戒,各地方政府应当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业、融资担保性机构等准金融机构建立注册、监测、预警的规范化监控流程,为金融规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促进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一是在影子银行系统中引入反周期机制,完善有关交易头寸和证券化的监管规定。二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建立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并分析市场数据,监测和预防单个机构和系统层面的风险,达成各国通用的标准化税收信息协议。三是强化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合作,建立各国政府都能接受的监管标准,发布具体的监管制度设计指引,注重国际监管政策的一致和行为的协调,健全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完善救助机制。(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探析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 篇7
在审计发展的早期 (1 9世纪以前) 的账项基础审计把大部分精力投向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详细检查;20世纪50年代的制度基础审计把内部控制测试和评价作为了审计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为应对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发生的剧烈变化, 职业界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和面临的经营风险, 把握企业面对的各方面情况, 分析企业经济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舞弊行为, 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于2004年12月15日实行审计风险准则, 将审计风险模型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的审计风险准则也将审计风险模型按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修订。因此, 本文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下的风险导向审计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将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风险导向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越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 两者审计程序基本相同, 只是在审计方法和审计范围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要求注册会计师从多方面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将企业的经营风险纳入整个审计体系, 扩大了审计范围。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缺陷在于注册会计师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而忽视其外部环境, 重视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而忽视其固有风险。在复杂环境下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时, 如果存在企业高层串通舞弊, 仍继续采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局限于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把审计的主要资源集中在具体交易事项和余额细节测试上, 则极易引发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出了全新的审计风险理念和思路, 将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修改, 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必要审计程序。这里重点把握的是重大错报风险, 即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之前, 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未被内部控制制度预防、发现和纠正的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 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 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并把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一脉相承
(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修改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尽管重大错报风险的外延有所扩展, 除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外, 还包括企业经营风险等其他风险, 但是从本质上看, 新模型与原模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应该说, 新模型立足于重大错报风险, 突出了审计的根本目标, 即合理保证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但新模型只是角度和思路的转变, 并不是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三因素模型的否定, 也并不意味着摒弃对内部控制和控制风险的考虑。
(二) 很多审计失败事件并不是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制度所造成的。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的财务丑闻使人们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提出质疑。而这些财务丑闻并不是会计问题, 而是职业道德问题, 是公司高层、注册会计师由于利益的驱动, 违背职业道德铤而走险的结果。制度基础审计是以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一种审计体系。这种审计体系强调审计的基本程序, 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按照其规定的审计程序执行就可将审计风险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不至于产生审计失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审计失败的根本原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固然有其优越性, 但必须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相融合, 如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离开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所采用的审计的基本程序, 即使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市场、行业、政策等方面的情况, 也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三、如何更好的实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一) 恰当使用分析性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程序, 分析性程序是通过计算特定的项目和比率, 以发现异常趋势和波动的程序。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并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 尽可能全方位评估企业的风险, 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尽管分析性程序有助于审计人员从总体上把握一些重要的关联和趋势, 但是它毕竟需要强大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持, 而且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本身证明力较低。如果对分析性复核过分依赖和滥用, 就会从客观上减少细节测试的范围和数量, 最终影响审计质量。
(二) 重视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
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依然是审计关注的重点。在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视角转向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同时, 审计模式由账项基础审计进入了制度基础审计。在制度基础审计阶段, 它实际上成了注册会计师设计审计程序、分配审计资源的方向标。内部控制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实质上仍然处于核心地位。事实上,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程序中, 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决定进一步程序采取实质性方案的直接依据。因此, 内部控制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 严格的监管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存在着局限性, 要了解企业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并非易事, 审计范围边界的扩大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 重点使用的分析性复核程序也需要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正因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身有着这些局限性, 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界的执业风险、整体素质和发展现状来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有效执行离不开严格的监管、完善的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充分的解释机制以及职业道德的遵循。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效率与审计有效性[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6, (3) .
[2]、侯艳华.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些认识[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6, (7) .
发展风险 篇8
然而, 民营企业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不容乐观。民营企业的老板们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投资做大的冲动, 不少民营企业在短短几年之内, 就做大了规模, 并涉及多个行业。这种速度是靠正常积累无法实现的,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超常规增长背后所隐藏的高风险。媒体和社会大众往往更多关注民营企业创造的财富神话,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营企业必须面对的风险和危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上升。《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 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足2.9年, 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平均寿命7年的时间。对于这种情况, 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应对, 才能确保民营经济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 探索建立民营企业风险防范与危机处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抛砖引玉, 结合民营企业特征从风险管理实践角度对民营企业风险识别、评价及管理予以深入探讨。
一、民营企业风险识别
企业的活动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而风险往往同机遇并存, 没有风险就没有机遇和成功。因此, 并非所有风险都对企业有害, 都应当被清除。但每个风险都要被辨别出来, 并结合企业实际确定风险承受度。
比较研究显示, 民营企业所面临风险主要体现在:家族式管理、产权不明晰;走一步看一步, 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脱离自身实际, 过度依赖以往成功经验盲目扩张;重业务、轻管理,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遵守法律、利用法律维权的意识淡薄;融资渠道有限、采取民间非法集资、短贷长投, 资金链断裂等。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民营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 总结形成民营企业风险识别模型, 列示了可能威胁组织整体或组织中特定流程的各种风险, 将风险归纳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五大类, 各类风险包含有不同的具体风险, 如图1所示, 在风险识别模型中共定义出了69种常见的风险点, 并对民营企业风险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进行了定性描述, 同时给出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管理者可以借助风险清单识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并进行系统分类和管理。
二、民营企业风险评价模型
笔者认为, 民营企业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及定量两种评价模型。定性评价模型是通过管理评分方式对企业的整体风险程度给出评价;定量评价模型是选取行业的典型财务指标并通过统计给出指标阈值参考范围, 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非正常情况进行预警提示。
风险定性评价模型采用的是管理评分法, 各单项风险类型被划分为五档风险程度。根据企业管理现状与各个风险点的定性描述表现进行对比评分, 判断出各个风险类型的风险水平。
风险定量评价是企业通过将自身财务指标值和定量评价模型中给出的阈值范围进行对比, 可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行业位置, 并对异常指标值进行关注、分析, 预警企业潜在风险。
风险定量评价模型给出典型财务指标的行业平均水平和阈值范围 (中华工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指数, 每年根据上市公司半年报及年报定期发布) , 企业可以进行对比了解自身所处位置, 进而对整体风险进行初步判断, 如图2所示。
企业通过对比定量评价结果和定性评价结果, 针对两类评价的结果差异, 进一步分析研究, 以提高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下文将用一个案例来进一步阐明一个良好的民营企业如何将理论模型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自己的特点, 建立起一套符合实情的可操作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某大型民营集团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某大型民营集团及其成员企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集团销售收入年均递增保持在85%以上, 而且进入更多元化的产业领域发展。因此, 该企业集团非常重视风险管理, 借助上文所述民营企业风险识别模型, 通过风险事前管理识别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及问题, 提前准备, 防内患于未然, 在评价风险的基础上提出风险规避措施, 以便遇到各种潜在风险时快速响应, 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重点关注集团快速扩张及多元化经营阶段的管理问题, 保证信息传递畅通、投资决策理性、资源配置恰当, 在投资、财务、运营、组织、人事、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 积极主动进行风险管理。
该大型企业集团通过风险识别及评价环节, 确定集团及其成员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包括人事风险、财务风险、公关风险、文化风险、战略决策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并购整合风险、技术与市场风险、政策环境风险, 共27个主要风险点, 并确定各风险点的核心指标体系。
该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以规制 (法律法规及制度) 的建立和信息化管理为两条主线, 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 有预警、预控、处理、总结及恢复五个子系统的风险系统。如图3所示。
发展风险 篇9
1.1 各国对风险投资的定义和认识
(1) 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 (NVCA) 认为:风险投资是由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成长为重要经济贡献者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企业初步运行期的一种权益资本来源。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定义: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 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
(3) 我国著名学者成思危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中这样定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 以期获得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
1.2 广义和狭义的风险投资
由上可见, 多年来, 对于风险投资不同的国家和组织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通过对不同描述的仔细推敲, 了解其中的共性, 可以总结归纳出:风险投资是风险投资家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判断, 经过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判断, 将资金投入到具有巨大潜在发展前景的科学技术创新项目或公司中, 以上市出售获得高额利润回报作为退出渠道的一种资本运作模式。风险投资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2.1 广义的风险投资
指对蕴藏着高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 并伴有高回报预期的资金投入活动。
1.2.2 狭义的风险投资
投资是为获取未来成熟企业高额转让收益而在其孵化阶段冒险投入的即期货币, 即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 以股东身份参与在高新技术领域独具特色或有广阔前景的企业建设和管理, 最终将其中成功的项目进行出售或上市, 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
1.3 风险投资的认识误区
1.3.1 股票投资不是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科技含量高的高科技企业和项目, 需要攻克的是科学技术难关。它的每一个成功都意味着弥补了一个人类认知史的空白。而股票投资需要攻克的是市场风险和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未知性, 并不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
1.3.2 风险投资不是冒险投资
冒险投资具有很强的赌博心理, 即对损益结局不具备客观评估考量能力或受情绪、信息等其他因素影响不进行评估考量的冲动投资, 一旦失败将对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风险投资是投资者经过深思熟虑的高端理性投资, 即使投资失败也在预计的范围之内。
2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
相较于拥有完善的风险投资运营法律管理体系、高效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的美国, 我国的风险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1998年, 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关于加快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掀起了我国风险投资的热潮, 江总书记也在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也是我国风险投资蓬勃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我国的风险投资基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 1998年至2001年底, 蓬勃发展阶段。由于受到中央的重视, 在这一时期,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从53家增加到了246家, 管理的资金总额从51亿元增加到了406亿元。
(2) 2002年至2005年底, 稳固发展期。从2002年开始,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滞缓导致国际风险投资退潮明显, 我国风险投资也受到了影响, 使我国本土风险投资规模不断萎缩。然而,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引起了境外资金对我国风险投资的投入增加。根据《中国风险投资年鉴2009》的数据表明:2003年至2005年这三年间, 外资占风险资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15%;33.9%, 增幅比例明显。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从总量上看, 我国的风险投资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 基本保持稳固发展的态势。
(3) 2006年至2007年, 快速增长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全球风险投资的复苏, 在这一阶段, 我国风险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风险投资年鉴2010》的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完成募集的风险资本为893.38亿元, 比2006年的240.58亿元增长接近了200%;2007年机构风险投资规模为398.04亿元, 比2006年的143.64亿元增长超过了200%。
(4) 2008年至2010年, 调整期。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2008年起,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趋于谨慎, 全年共投资50 6个项目, 投资金额为3 39.45亿元, 投资金额和项目数比2007年均有下降。
2.2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1) 政府支持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从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历程来看, 政府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上世纪末, 由于我国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 风险投资由政府出资, 资金规模不断增长。2007年机构风险投资规模为398.04亿元, 可谓增长迅猛, 为风险投资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但风险投资周期长, 风险高, 政府的财政资金不适宜大量投入该市场, 需要大量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近几年, 政府放开了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 鼓励个人出资, 使该比重逐渐趋于合理化。
(2) 我国目前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在世界上仍不属于领先地位, 国内的高科技产品大部分被国外产品垄断, 使我国的风险投资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除个别领域外, 我国现有企业多以高科技产品的加工代销为主营业务, 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专利, 这就使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缺乏适宜发展壮大的环境和土壤。
(3) 完善了退出机制。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10月30日, 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集团上市。其中的23家身后呈现出45家风险投资机构的身影。创业板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风险投资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退出渠道之一, 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
3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展望及建议
3.1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展望
(1) 创业板的进一步完善将激发新的风险投资热潮。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完善将为风险投资资金提供灵活而直接的退出渠道, 从而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壮大。随着投入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 会有更多科技成果和前景良好的成长型创新企业诞生, 进而成为创业板优秀的可培育资源, 未来将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容量、提高资本质量。这是一种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产业的良性循环, 也是我国风险投资业未来发展的模式。
(2) 能源环保业将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我国是发展中大国, 也是能源消耗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为了追求高增长的经济指标, 我们的发展多是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的。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这样的发展模式急需得到转变, 这是能源环保业在我国发展壮大的内部需求。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 各国领导人也越来越重视环境对人类健康生存的重要性, 这是能源环保业不断发展的国际需求。
3.2 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建议
(1) 从宏观上看, 在我国应当坚定信心, 提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 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综合国力。具体的说, 首先要创造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 宣传风险投资的积极作用, 鼓励企业创新, 并为风险投资失败者提供保障机制。另外, 很重要的一点, 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促进风险投资的法规, 加强对高新技术的保护力度。风险投资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 如果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风险资金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就不可能获得应有的收益, 必将严重影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2) 从客观国情来看, 我国风险投资宜保持适当规模, 投资规模过快的盲目增长会导致融资过程的粗放经营和投资个体间的无序竞争, 投资风险将无限增大, 这将损害风险投资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发展负责的科技应对风险社会 篇10
近年来, 中国频频发生各种风险事故, 造成了公众恐慌、重大社会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如2009年7月发生在河南杞县的钴-60辐射源卡井事故, 引发全县虚惊和几十万人的集体大逃亡, 时称“新杞人忧天”;2008年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留在国人心中的阴影还未消散, 今年“瘦肉精”事件又给人们的心理增添了新的不安;而不久前发生的“7·23”动车追尾事故, 造成严重伤亡, 直接引发社会对动车安全性的质疑, 并影响到公众对科技的信任。纵观这些后果严重的事件, 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都与现代科技发展密不可分;事故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事先没有得到任何预警和采取防范措施的机会;事故的起因都是源于一些微小的事故和不经心的疏漏, 却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这些后果严重的事故, 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风险社会, 我们需要发展负责任的科技。
发展负责任的科技, 构建和谐的社会
为应对现代风险社会的挑战, 人类迫切需要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伦理规约和风险干预, 以防范那些可能威胁社会安全和人类生存的重大科技风险的发生。近年来, 科技风险和科技伦理方面的研究与制度建设已成为西方学者、公众和政府十分关心的议题, 关于现代科技风险、利益与伦理的讨论和争议已成为西方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甚至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科学家、伦理学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对科技伦理的理解和相应的科技伦理准则。目前, 对于科学技术实践活动应遵守的伦理约束, 国际社会已形成基本共识, 并形成了一些基本伦理原则, 如科研诚信, 对环境无害, 尊重人的基本权利, 受试者自主选择、知情同意等。科技伦理的实质是解决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 其核心是科技风险意识与责任伦理。缺乏了这种风险意识与责任伦理约束, 就很容易出现贝克所预言的那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把风险意识和责任伦理观引入科技, 意味着科技实践的各相关主体 (包括科研人员、科研管理者等) 需要对受科技活动影响的各相关受体 (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某些特定人群、社会基本价值观等) 负担起应有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表现为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要自觉遵守伦理原则, 对生命、环境、基本人权和社会正义等表示出尊重、无害、关怀, 实现科技风险最小化, 在科技实践中不仅要求真, 也要求善, 要进行好的、对人类负责任的研究;更重要的是, 科技管理决策者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把控制科技风险、保障科技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用科技风险管理与科技伦理制度规范科技发展
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时期, 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危机。挑战首先来自于科技界内部。目前, 中国科技界学术造假、学术腐败、急功近利等现象屡禁不止, 甚至愈演愈烈;科技产出数量节节攀升, 但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实际价值却遭到广泛的质疑, 中国学术界遭遇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从外部看, 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大环境错综复杂, 一方面是强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冲动, 人们对科技支撑发展报以很高期望;另一方面是人们的科学素养、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比较薄弱, 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互相交织, 不安全因素和风险充斥社会, 公众对科技的信任度下降。从这两个方面来看, 中国科技的发展正处于十分紧要的关头, 加强科技风险管理和科技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从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 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是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中加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 把风险评估纳入政府科技项目评审和验收评价的过程;其次要加强科技伦理的制度建设, 用科技伦理原则来规约科技发展;第三, 加强重大科技决策的社会参与和公众沟通。
发展风险 篇11
【关键词】文化产业 风险 发展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大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产业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规避模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每一个文化产业所要思考的重点内容。
二、文化产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文化产业之间的资本运作变得频繁。总体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产业创新力的发挥还是进步的空间仍然比较狭小,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无法实现预期效益。首先,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显著。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已经出现行业融合的趋势。最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大调整时期。为了避免因企业弱小而被并购,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策略,拓宽自身的产品市场。只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企业危机,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基础上,真正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
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一)可持续性风险
一般的,可持续性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进程或者时间跨度中出现的违背文化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概率。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文化产业被限制在较小市场范畴内,无法满足创意要求,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资源风险
经济资源风险是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资源与项目要求不适应的概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制定者总是夸大项目优势,提高经济资源要求,严重违背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增加了风险因素。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限制而出现的文化建设规划不当的概率。如果文化产业政策还未进行规范系统的落实执行,就对文化项目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综合风险
综合风险是指与文化发展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在文化产业执行过程中发生失误,将会使产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社会损失。
四、以华谊公司为例探讨当前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
(一)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模式与运行
风险分担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以及结构进行定义,在风险发生时,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责任分配,分别履行各自义务,共同抵御风险,实现既发风险的现实分担。现阶段,华谊兄弟为避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热潮,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积极引入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战略。以电影销售为例,华谊兄弟依赖于“院线+电影院”的销售渠道,由于任务分配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以及风险发生后华谊兄弟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华谊兄弟一般会与院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这样有利于项目各方责任权利的合理分担,加强参与者在项目生命命期内理性与谨慎行为的发生;目前,影片放映由院线公司全权负责,在票房取得收益后,会按照4∶1∶5的比例依次分发给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影院,实现项目参与者互利共赢的既定目标。
(二)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损失控制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风险回避是指投资主体因无力承担风险或者在承担风险后无法得到足够补偿而选择主动放弃风险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方法,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其次,风险保留是指在可能的风险损失发生前,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及时弥补资金漏洞。最后,损失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计划,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发生概率以及减少实际损失的策略。华谊兄弟为减少投资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会选择损失控制策略。在电视剧销售时主要采取“预先销售为主,后期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避免因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成本回收。在电视剧摄制阶段,华谊兄弟将版权提前销售给电视台,在风险发生前做好成本回收准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是指在文化企业以保险类风险转嫁策略为主要手段,事前承担一定额度的转嫁成本,成功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一定补偿,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性质多体现于将个人危险转嫁给保险人,以赔偿资本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保险人之所以接受企业所转嫁来的风险,多是借助均摊风险、聚集保费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为避免发生风险带来经济损失,华谊兄弟多会为企业项目安排保险行为,通过事前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因意外风险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五、结语
总之,风险规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考量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彦武,周红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1(2):165-170.
我国碳金融发展与风险防控 篇12
碳交易是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与各国经过多年艰难的谈判, 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通过《京都议定书》 (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新了途径:用市场机制解决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 即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流通交易, 简称碳交易。
碳金融市场就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有价值商品所进行与其相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按目前的发展速度, 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状况
(一) 碳交易市场现状
1.碳市场的建立促进了碳项目 (CDM) 发展, 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碳项目数量呈负相关。发达地区技术水平较高, 能源利用率较高, 边际减排成本较大, 生活状况好, 故改革与改变的动力不足;而经济较欠发达地区, 为了经济增长政府和企业都希望利用拥有丰富的风能、水能等自然资源, 迅速改变相对落后的技术, 以赶超发达地区, 因此减排动力潜力很大。
2.交易所交易冷清, 成交量相对较小。由于没有严格的减排政策和制度, 企业的减排责任只是形式浮浅、趋动力不足, 以至市场碳交易主动虚弱、需求不大、成交量小, 交易所利润甚小至亏损。
3.配套制度和监督管理不完善。企业排碳配额分配方案只是在试点, 排放监测制度设计问题还不明确, 没有监督企业规范排碳而导致排放量失控, 制度的不明确和碳金融产品单一等直接影响交易的进行。
4.碳金融交易市场中商业银行的参与度不高。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还处于探讨和认识阶段, 对碳金融业务不太了解;碳金融市场缺乏可抵御大型风险措施, 碳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单一, 缺少创新。
(二) 碳金融交易机制面临的问题
1.碳项目交易费用高昂。碳交易市场风险性较强, 对企业社会责任心要求高、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 相关核证成本高、周期长、程序复杂, 企业要成交往往在交易费用之外还要付出一系列的额外成本 (如信息成本、违约保证金等) , 这使得相关市场的交易成本要显著高于成熟市场, 与初始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碳减排资源配置的构想相违。
2.碳交易市场缺乏统筹规划。碳交易所基于碳项目的碳排放权配额交易推介, 大多数交易都在场外协商方式进行, 由于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缺失和配套碳金融体系不完善, 导致不同交易所间各自为政, 相互竞争。没有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削弱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和议价能力。
3.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碳金融市场尚不成熟, 相关行业准入机制尚未构建, 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这使得我国的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迟迟未能建立起来。
4.产业模式低级, 缺乏定价能力。虽然我国己经是碳项目的最大输出国, 但由于不具有该专业信息优势, 对国际规则和国际市场缺乏了解, 失去了相应的权重地位, 不能在国际碳交易中掌握信息优势, 缺乏议价能力, 使得碳交易产业链中只能处于最低端。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风险结构
(一) 主要风险
1.不确定政策性风险。国际碳会谈多次不能达成“完整”的共识, 这对未来国际减排合作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投资者都采取了观察再行动、研究再行动的策略, 明显阻碍了新项目开发的积极性;政策性的配额分配计划可能因履约条件和政府态度的变化而变化,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长期政策不确定性加大了碳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来自国际政策性的风险是争议最大、变数最多, 其风险程度最强。
2.流动性风险。由于各国碳金融市场的政策标准、价格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 缺乏统一的市场体系;标准、目标或政策存在断续, 导致同一市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流动性问题;碳金融产品间仍然存在行业、种类等的差异, 使得价格表象对投资者投资策略误导, 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投资风险。
3.政治风险。碳金融产品与政策是相关联产物, 而且需要以国际合作为背景;国家层面和学者之间的观点差异激剧争锋, 从而存在着各种与政治性和阴谋性相关的猜疑、阻滞, 引发了政策面的巨大风险。
(二) 风险的成因
1.相关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由于碳金融配套政策与制度的缺失, 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 缺失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和科学有序的碳金融市场运行规范。在这种缺乏公平、透明与公正的交易环境中, 金融机构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鼓励性政策往往只停留在倡导与宣传的层面上, 而在具体的财政与税收激励方面较为缺乏。
2.国际局势前景不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来自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经济滞阻的压力仍然是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3.主体认识不足与专业人才缺失。由于碳金融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它的认知犹如雾里灌花, 只知其一隅, 不见其全局, 碳交易市场的容量过小, 金融机构缺乏进入的动力, 相关人才培养处于空白阶段。
4.碳金融服务组成架构尚不健全。碳交易市场尚未成熟, 市场投资主体成分复杂, 银行等金融机构仍持观望态度, 缺乏对碳交易相关操作模式和交易规则学习与了解的兴趣;入市的机构数量稀少, 碳金融衍生产品少人问津, 碳金融相关机构少人涉足。
四、我国碳金融市场风险的防控对策建议
(一) 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面对来自国际政策性的风险, 我国应主动采取措施, 从国家层面应对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框架和加强政策指导, 从制度上进行配套的改革, 健全规范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1.通过立法方式明确发展目标, 用法律来保障碳金融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合理定位, 强化碳金融主体和产业界的市场的预期工作。
2.在政策面上加大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政府应通过低碳项目税收优惠、碳信贷担保等政策支持, 增大资本投入低碳经济的建设。
3.通过立法, 建立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碳市场的机制, 加强与国际主要碳市场的合作, 提高其影响力, 并在国际间取得认证体系、减排标准和产品服务等方面认可, 形成较强的参与能力, 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竞争中取得重要地位。
(二) 建立严格的碳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从风险监控机制入手, 运用技术手段, 构建涵盖碳金融交易市场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的一整套风险防控体系, 实现风险防控的实时和有效。
1.构建碳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1) 建立交易准入机制。建立起全面的碳排放权交易准入机制, 对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核, 严格审核交易机构的准入资格, 确保行内运行的规范、合理、自律和风险控制。
(2) 提高行业管理自律性。提高自律管理的自觉性及行业自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可减少、纠正、避免违规现象, 维护市场秩序。
(3) 碳金融风险的监督机制
①独立的碳交易系统。碳金融市场应该建立独立交易系统, 通过系统可对每笔场内交易均进行实时监测, 跟踪监控与管理, 从而可以杜绝违规交易的发生, 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
②碳排放量监测制度。建立有效的碳排放量监测制度, 定期、义务的对各归管行业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检测, 有条件的建立监测地点到监测机构的二氧化碳排放检测体系, 以避免排放权发放过多与市场价格不正常波动等问题。
③碳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我国碳金融交易与监管信息中心, 以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和研究, 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谈判的共享信息, 以保证我国碳交易市场和主体的长期稳定和安全性, 达到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目的。
④碳信用评级体系。尽快建立碳信用市场评价体系, 发挥碳信用评级在碳金融的监管中的作用, 客观、有效地评价碳金融市场参与机构的信用与业绩状况, 是维护碳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营, 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从而促进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化。
2.构建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碳金融并非是完全的市场产物, 不能完全交给市场, 政府应主动承担监管责任, 建立严格而完善的碳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1) 国家碳排配额计划。行业发展与经济趋势决定了国家配额计划的制定, 相对公平地确定各行业及各企业的初始排放配额, 提前防范由分配不均、配额过剩等可能引起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2) 碳排放核查系统。制订严格的碳排放核查系统, 对违规的企业严厉处罚、限制排放额交易等一系列措施。引入第三方独立、有核查资质机构负责对企业进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源进行定期核查, 及时反馈监测信息, 为监管机构提供企业碳排放量实时状况资料, 从而对碳排放监测系统起着补充与完善的作用。
(3) 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分散金融风险, 增强金融系统健壮性, 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 更可以有效支持主体发展。多种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碳基金) 的共同参与, 更为市场带来了资金与活力。发挥资金融资、项目担保、市场媒介等多项重要功能, 从而极大的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 构建我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1.循序渐进的构建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通过对监管、定价和配额等对碳交易所进行统一管理, 以保证国内碳交成价格的正常波动, 确保碳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监测和防范, 促进碳金融市场的有序、健康和稳定发展。
在进一步完善交易规则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碳减排交易法》, 以确保正常运作的碳交易市场, 在法治的框架下, 全面实现中国政府的经济转型和减碳发展的目标。
2.对统一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中风险管控的措施建议
在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的初期, 风险管控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实践推动缺一不可。建议:
(1) 统一监管。由央行组建立碳金融专门监管部门统一负责碳金融涉域的审慎监管, 以便全国范围的统一规范监管。
(2) 统一定价。针对碳排放指标在全国制定统一的、明确的定价体系, 进而提高碳交易的效率和便利。
(3) 统一配额。大力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基础上, 国家统一实行总量控制, 根据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及碳排放量需求等因素分配配额, 建立碳配额交易制度, 培育公平、活跃的一体化的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
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中风险的管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从立法规范、制度供给和市场培育的角度, 对碳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进行监管, 构建中国特色的统一碳金融交易市场和风险可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建荣.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3 (05) .
[2]张存刚, 张小瑛.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 2010 (04) .
[3]孙阿妞.我国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金融, 2010 (06) .
【发展风险】推荐阅读:
风险防范与发展07-01
发展中的风险05-14
风险资本发展现状08-01
广州风险投资发展09-10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07-20
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管理09-05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09-30
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研究论文06-10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发展05-31
强化风险预控管理努力实现安全发展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