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健康质量管理研究

2024-11-04

移动健康质量管理研究(共7篇)

移动健康质量管理研究 篇1

0前言

慢性疾病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和慢性传染性疾病 (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慢性疾病 (以下简称“慢性病”) 流行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首要公共健康问题。在中国, 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 导致的死亡已经超过我国总死亡的85%, 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若不及时有效控制, 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1]。由于慢性病自身的特殊性, 其管理重点主要放在急性发作期前的治疗防护, 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医疗保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存在, 医护人员与病人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 导致信息受阻, 患者依从性差, 无法充分发挥自我管理效能, 也大大影响了慢病管理的健康产出。如今, 随着电子健康信息技术 (e Health) 不断在临床领域取得新进展, 人们也将目光看向了慢病管理领域, 而移动健康 (m Health) 的出现与介入恰为慢病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1 移动健康技术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移动健康是电子健康 (e Health) 的一部分, 涵盖了通过移动电话、患者监测设备、个人数字辅助设备 (PDA) 及其他无线设备等移动设备提供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操作服务[2]。目前, 移动健康技术在个体与群体水平连续健康监测、健康管理与预防、慢病自我管理、医疗学术强化、减少门诊流量、打造个性化医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其按照技术层面可分为移动智能终端与健康应用程序、可穿戴体征检测技术、辅助网络、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技术[3]。

全球范围内的领导人和决策者正在大力鼓励使用移动健康技术, 澳大利亚、欧洲、韩国、美国都在尝试就移动健康领域提出新的政策, 加拿大、美国、荷兰、芬兰等国纷纷将移动健康技术应用到医疗系统并逐渐扩展到慢病管理领域, 且已取得一定成效。美国卫生保健与质量管理局 (AHRQ) 在2008年与2012年循证报告中都曾建议使用移动健康技术作为支持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工具, 大量由AHRQ开展的系统综述也都表明电子健康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提高病人参与程度与健康产出[4,5]。由此可见, 利用移动健康技术协助慢病管理将成为趋势。

2 我国慢病管理现状

目前, 我国慢病管理工作在政府主导、网络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下已逐步展开, 初步实现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精细化,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慢病患者数量、增长率以及健康维护费用仍然不太乐观, 距离想要真正改善健康产出, 实现慢病管理有效防治也存在不小困难, 这些困难除去经费不足, 制度不完善等, 更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慢病管理网络尚未健全健全的管理网络是慢病管理的基础, 目前, 国家尚没有在全国建立类似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的慢性管理网络, 而居民健康档案更是整个网络的重中之重, 但我国居民健康档案缺乏统一管理, 慢病监控系统、防治平台也属于割裂状态, 这使得慢病管理信息难以及时获取, 碎片化现象严重, 防治处于分离状态, 单病种、单线条管理问题十分突出。

(2) 社区卫生服务缺乏高层次、专业化、高素质队伍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需要的是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预防保健医生, 目前社区卫生工作者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有限, 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缺少主动服务意识, 加剧了慢病管理难度。

(3) 慢病患者依从性差, 自我管理效能低下慢病管理健康产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于疾病本身认知度以及治疗参与度, 但信息不畅使得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困难, 很难产生交互作用, 患者自身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积极预防与治疗观念较差, 最终导致慢病管理健康产出不理想。

(4) 现有服务模式与慢病管理宗旨不对称慢病管理的宗旨是急性发作期前的治疗防护, 而现有的慢性病患者依靠的主要服务模式, 即医生诊所和医院, 是长期以来为治疗急性病而建立的, 他们通过治病而非维护健康来赚钱。医疗服务者并不会因为提供鼓励、监督其坚持治疗等自然活动而得到支付。超过9000个计费代码对应着一个个单独的诊疗程序和护理单元, 但却没有一个计费代码表示患者坚持治疗、好转情况或是否帮助其保持健康, 这本身与慢病管理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造成了服务效率低下, 费用高昂的局面。

3 移动健康技术应用

建立任何有效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对服务对象进行正确的定义与分类, 众所周知, 各种慢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因此, 在说明移动健康技术应用如何帮助解决上述问题之前, 需要先区分界定不同类别的慢性病需要的不同管理模式。

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综合常见慢病症状, 构建了慢病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模型, 如图1。该模型由两个维度组成, 纵轴代表的是患者通过依从治疗来避免疾病症状的内在动机, 其动机的主要激励因素是患者对症状严重性和及时性的感受程度, 比如, 尽管近视佩戴眼镜很麻烦, 但几乎所有被诊断需要佩戴眼镜的患者都会依从建议, 否则就会视线模糊, 相反肥胖或者高血压患者不服药或者不遵守规定的膳食指南, 不会立刻感受到不依从治疗的后果, 短期内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后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横轴表示决定慢病服务管理模式合适与否的第二个因素, 即治疗方案要求患者改变行为习惯的幅度, 对于模型左侧的疾病, 患者坚持吃药就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反, 模型右侧的疾病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症状与并发症, 需要患者进行广泛的行为改变。需要注意的是, 哮喘作为基准位于模型中间是为了相互对比, 解释其他慢病的位置安排。

根据两个维度的区分, 我们将模型分成四个象限, 分别代表“技术依赖型疾病”;“行为依赖型疾病”;“即刻发作型疾病”;“延迟发作型疾病”。我们发现, 模型左上角 (即刻发作&技术依赖型疾病) 患者如果不依从治疗, 病情就会立刻发作, 因此大多数患者都会配合治疗, 医疗机构只需安排后续检查来检测病人健康即可。而处于其它三部分的疾病患者依从性较差, 多伴有并发症发生, 健康产出不太理想,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需要新的慢病管理模式, 而移动健康技术的应用恰巧可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3.1 行为依赖疾病的患者网络

患者网络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通过每位慢病患者身上的“标签”与数据使患者们能更容易找到处于类似情况中的人, 参与者们交换信息, 彼此监督, 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该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初具规模与成效。由Lee等人[6]基于网络创建的锻炼和饮食自我管理平台为癌症幸存者提供了一个有据可循的慢病管理手段, 为提高患者的健康产出带来了方便。该患者网络由五个层面构成, 引导部分简单说明了该患者网络的相关内容;评估部分通过患者输入自身患病情况、身体指标、锻炼与治疗方案及动机等相关信息完成对患者的评估并记录在案;健康教育部分后台专业人员按照患者的动机水平和病情发展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在线教育和指导;虚拟社区部分系统按照患者输入的信息自动为患者匹配情况相似病人, 构成患者虚拟社区, 参与者们交流慢病管理经验, 彼此监督与鼓励, 最终达到的患者可以参与其中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反馈系统根据患者的执行情况借助于短信服务平台对患者给予及时反馈。该平台通过对29名乳腺癌患者的阶段性测试, 提高了癌症患者的治疗和饮食依从性, 展示了其在慢病管理尤其是行为改变方面的效能。除此之外, 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关于糖尿病在线社区的报道发现使用患者社交网络可以督促患者低血糖检测以及增强自我管理效能[7], 而在美国像“Tu Diabetes”或者“Patients Like Me”这样的虚拟社区已经支持成千上万的人进行慢病管理。

3.2 健康管理应用程序

糖尿病患者每年仅与医生会面2小时, 剩余8758小时完全对病情进行自我管理, 这样的情况在慢病患者中每天都在发生, 而健康管理应用程序的出现与普及极大程度了提高了病人的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效能。以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健康公司Well Doc为例, 其研发的基于手机应用和云端大数据收集的糖尿病管理平台Blue Star于2013年6月上市, 它是第一个作为处方药通过FDA审批的移动APP,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除去糖尿病之外, 移动健康在其它慢性病种的应用也颇为广泛, 研究发现糖尿病、肥胖症和心理疾病是移动健康应用最多领域[8]。在应用整合方面, 诸如苹果、三星等公司纷纷开发了自己的移动应用健康平台, 可以收集和分析用户健康数据, 如血压和血糖等。具体实施上, 移动健康运营商之间, 运营商与医疗机构之间相互合作, 力图打破健康管理应用程序数据孤立、片面的僵局, 通过整合多款监测应用, 对用户健康进行全面的了解。

全球医疗信息服务佼佼者IMSHealth公司日前发布了一篇公开研究报告, 对大众关于海外移动健康APP认知与使用情况作了详尽调查。报告显示, 可将APP按照功能分成两大领域, 一类是健康养生类, 如健身和饮食, 另一类是疾病管理与治疗介入类, 像用药提醒等。前者占了三分之二, 由健身、生活习惯、心理压力、节食与营养组成, 疾病治疗管理类占据四分之一, 而这些功能均是日常慢病管理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9]。

3.3 延迟发作疾病的可穿戴检测技术

可穿戴式技术或可穿戴式设备是指一类将移动计算、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与衣服或饰品等方便人们携带的物品整合在一起的电子或信息技术。大多数延迟发作疾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前并非十分关注自己生命体征, 这违背了慢病管理的原则, 为了保证慢病患者免受并发症的折磨, 患者必须学会使用高技术性产品进行自我监测, 而可穿戴式体征监测技术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以糖尿病为例, 患者可以根据最近的血糖度数来调整胰岛素用量, 自行注射, 并控制自己的饮食分量与时间, 对自己的体力活动保持监控, 最终形成一套个性化的血糖控制方法。与此同时, 患者、护理人员及主治医师还可利用移动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 所有的信息交换都基于当地的医疗机构数据处理中心, 他们之间通过短信或邮件进行日常咨询, 完成对生命体征和各种视频材料的传送, 医护人员根据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决定直接入户处理还是通过远程通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和护理支持。如今该技术正逐步向小型化、集成化、携带化、长时间监测等方向发展, 而其监测的生命体征参数也越来越多样, 包括血糖水平、血压、心率、心电、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除此之外, 越来越多的设备能同步实时地自动收集数据, 与健康应用管理程序整合并传输到云端进行监测与分析, 患者从而能得到及时反馈。

4 结语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健康素养的提高, 移动健康技术在慢病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也表明移动健康技术对于慢病管理健康产出有促进作用。然而我们仍需要清楚的认识到, 对于慢病患者来说, 疾病诊断、给出治疗方案与确保患者坚持治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 必须有机构和机制保证两种机制无缝对接, 政府、医疗机构等部门理应承担更多责任, 而就移动健康技术自身而言, 患者隐私、商业模式等问题仍然存疑, 但总而言之移动健康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于我国慢病管理现状来说是新的契机, 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等.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2012-05-08.

[2]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mHealth-New Horizons for Health Through Mobile Technologies[R].Geneva:WHO, 2011.

[3]Kumar S, Nilsen W J, Abemethy A, et al.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Evaluation:The mHealth Evidence Workshop[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 45 (2) :228-236.

[4]Jimison H, Gorman P, Woods S, et al.Barriers and drivers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for the elderly, chronically ill, and underserved[R].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08, (175) :1-1442.

[5]Finkelstein J, Knight A, Marinopoulos S, et al.Enabling patient-centered care through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R].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12, (206) :1-1531.

[6]Lee KM, Park HA, Yun YH, et al.Development and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a web-based self-management exercise and diet intervention program with tailored motivation and action planning for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3, 2 (1) :1-11.

[7]Weitzman ER, Kelemen S, Quinn M, et al.Participatory surveillance of hypoglycemia and harms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J].JAMA Intern Med.2013, 173 (5) :345-51.

[8]Fiordelli M, Diviani N, Schulz PJ.Mapping mHealth Research:A Decade of Evolution[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3, 15 (5) :e95.

[9]Patient Adoption of mHealth[R].Parsippany:IMS Health, 2015.

移动健康质量管理研究 篇2

在亚健康人群扩大、养老负担加重、医疗资源有限、信息高速公路爆发式发展的大背景下, 2014年开始我国的移动健康应用大规模出现, 该领域迅速成为资本热捧的对象。目前中国移动健康产业现处于市场启动阶段, 2015年市场规模达到48.8亿元, 同年增长62%, 国内移动健康APP已达2000多款, 可穿戴体征检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日渐成熟。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新医改政策的支持和推进以及国民健康观念的深化, 预计2017年, 移动健康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1]。

然而我们在欣喜的看到国内移动健康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 当前的移动健康服务大多只停留在改善用户体验层面, 并没有触及到医疗核心, 成熟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 盈利者寥寥无几。随着市场参与者对数据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的变化, 竞争格局也会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2016年将会是资本热捧后国内移动健康市场求变的一年。因此, 本文从用户价值的角度出发, 探寻移动健康的管理模式, 以期为市场转变运营手段、探索盈利途径提供参考。

1 概念与内涵

移动健康 (MoblileHealth, m Health) 是移动通信技术与卫生领域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其目标是实现“健康传感终端+移动通信平台+健康服务”的服务模式, 从而提供实时、连续、长期的体检、保健、疾病评估、医疗、康复等管家式的健康服务, 属于健康医学模式, 其管理涉及到政策、信息、服务、保险和设备等诸多方面[2,3]。

用户价值是用户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经过对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服务链每一环节进行感知, 对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进行权衡比较后得到的总体评价。感知利得是服务过程中用户得到的收益, 具体包括功能、社会、品牌和感情价值四个关键驱动因素。感知利失是指用户因接受服务而带来的损失, 具体包括了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4]。

具体到移动健康行业, 移动健康涵盖了物联网, 互联网, 电商以及传统医疗等领域, 其跨行业, 跨部门, 跨领域的特质使得市场环境十分复杂, 但归根到底, 用户价值作为市场经济的供给主体, 其感知价值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用户价值在移动健康行业经营中逐渐上升为主导力量, 使市场形成了以用户价值为中心, 以抢占技术, 医生等资源为内部机制, 用用户价值的满足标准来组织移动健康行业的经营活动。

2 移动健康服务链

移动健康产业围绕用户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活动一道构成了移动健康服务链, 图1。由图所示, 医生等专业人员, 医疗机构, 药品销售与生产等资源承载着移动健康的命脉, 问诊咨询、预约挂号等8大细分领域贯穿着移动健康的市场需求, 医药电商为移动健康盈利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 智能硬件的供应以及支付、保险等第三方服务商的参与使移动健康服务链日渐成熟。

这一链式的价值创造活动集合是用户价值的源泉。每一个环节上用户都会对其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进行权衡比较, 最终形成用户感知价值, 产生移动健康用户价值链。因此, 移动健康用户价值链是依据移动健康服务链交易过程和关系过程所形成的用户感知价值的整体。

3 移动健康生命周期评估模型

由移动健康服务链不难看出, 一切活动的价值源泉均来自用户, 用户价值是移动健康产业实现增值的核心部分, 用户价值链和移动健康的产业价值链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移动健康市场要想拥有卓越的用户价值创造能力, 一方面需要基于用户价值在整个行业服务链内对相关组织的价值链进行整合集成, 另一方面需要围绕移动健康产业生命周期进行评估, 从而优化和重构产业的基本价值链。

遗憾的是, 国内关于移动健康等电子健康信息技术在支持医疗保健服务领域方面缺少循证评估研究, 因此, 本研究回顾了国外基于信息系统 (IS) 在电子健康领域应用的几种核心评估框架, 以期对移动健康行业的评估提供帮助。

回顾发现, 现有的信息系统评估模型框架包含了技术、经济等内容, 但对于参与者众多的移动健康市场而言, 其评估所涵盖的范围仍然有限, 并不能拿来直接使用, 表1。

因此, 基于上述的回顾与分析, 我们构建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移动健康生命周期评估模型。模型以用户价值为核心, 由四层指标组成, 包含了“企业成长”、“医疗实践”、“用户感知”、“质量管理”四个维度, 共同支撑移动健康服务生命周期运转并最终产生用户价值。

3.1 企业成长

企业成长对应着移动健康服务生命周期内的服务策略阶段, 其涵盖了移动健康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与变革两个方面。企业变革方面, 重点评估了企业在引进和开发移动健康技术服务过程中企业文化与策略所做出的改变;企业经济方面, 实现市场份额增值, 打造核心盈利模式是企业成长所追逐的目标,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因此模型重点考虑了移动健康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与利润问题。

3.2 医疗实践

移动健康医疗实践作为移动健康服务生命周期内服务设计与服务转换两阶段的评估部分, 其重点评价了移动健康技术如何改变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以及技术与服务模式创新如何解决当下移动健康始终触及不到医疗“核心”问题。移动健康技术评估包含了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 着重考虑企业如何通过硬件与软件传递移动健康服务。此外, 当下移动健康市场, 数据联通、安全、收集、是否具有临床意义、能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等问题一直桎梏着市场发展, 技术与服务模式创新层面围绕数据以及其关联性展开评估。

3.3 用户感知

用户感知价值的得与失是形成最终用户价值的关键, 此项评估维度对应移动健康服务周期内服务转换与运作两个阶段。评估重点从感知利得入手, 包含安全与质量两个方面。安全方面, 产品与服务的信息保密与是否授权是评估关注焦点;质量方面, 模型主要评估了服务能否为用户 (医疗专业人员、患者等) 提供决策支持, 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效度。

3.4 质量管理

移动健康质量管理作为移动健康服务生命周期内服务设计与服务转换两阶段的评估部分, 一方面模型从市场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 分析用户需求进行服务改进, 另一方面模型从市场监管入手, 进行服务与产品合格评定与分类评估。目前我国移动健康产业监管较为空白, 合格评定、产品分类与法规正在酝酿之中。

综上所述, 移动健康评估模型结合了信息系统在电子健康领域评估的核心模型以及国内移动健康市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将用户价值同移动健康产业服务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关联起来进行系统性评估。市场参与者通过模型各个方面评估可以发现当前服务与设计中的不合理, 促进产品与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最终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此外, 用户也可以根据模型的各个阶段评估移动健康服务与产品的效力, 辅助决策。值得一提的是, 该模型是根据当前国内移动健康市场环境构建, 随着移动健康市场的发展, 其评估的内容与重点也会发生改变。

4 移动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面临的问题

基于上述的移动健康生命周期评估模型, 我们对国内移动健康市场现状进行了评估, 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问题:

4.1.1缺乏有效盈利模式

2014年是国内移动健康发展的元年, 经过2015年的融资, 风投与布局之后, 纵观如今国内移动健康市场, 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模式仍是不争的事实。以康美药业为例, 其在年报中已经将“用互联网思维布局的‘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作为主要业务模块, 但由中药饮片和中药材贸易组成的中药板块依然是目前营业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板块。此外, 即使是移动健康“第一梯队”的公司, 目前能给投资者的回报仍然有限, 以微医集团 (挂号网) 为例, 无论是2014年年报还是2015年年报, 都显示其利润贡献是0。由此不难看出, 国内移动健康市场大多热在概念, 真正参与到产业链之中并形成有效盈利模式的少之又少, 因此寻找可以产生增值效益的盈利模式对国内移动健康市场发展尤为重要。

4.1.2未触及医疗核心

纵观国内移动健康行业应用, 能够提供的服务较多重在体验, 绝大多数徘徊在诊疗服务的周边环节, 比如短信提醒, 预约挂号, 健康教育, 线上缴费等较轻功能上, 从健康医学角度来看, 这仅仅是该领域的边缘功能, 并未实质性地介入医疗的核心部分——诊疗, 采集终端等专业化医学监测移动工具以及区域移动健康服务概念并没有很好嵌入当下移动健康模式。

4.1.3市场监管空白

目前, 移动健康服务的定义和使用范围、方式等方面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法律界定的缺失导致如果出现医疗纠纷, 难以划分相关责任[15]。同时, 移动健康应用软件与程序本身欠规范、不科学和过度商业化等问题, 导致移动健康市场秩序的混乱, 形成了法律监管缺失的“灰色”地带。

4.2 对策与建议

盈利模式方面, 纵观整个移动健康生态圈的参与者, 消费者, 药企, 医保与医院才是整个产业的核心环节。国外现有部分成熟的商业模式, 例如Well Doc作为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健康公司, 通过向保险公司收费盈利;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 通过为药企提供广告和调研服务、向医生销售精装豪华版Epocrates盈利, Zocdoc为患者提供免费预约服务, 通过向医生收费盈利[16]。总结起来, 国外成熟的商业模式大体有五种:向用户收费、向医院收费、向保险公司收费、向药商收费以及向医生收费。除此之外, 合适的产品定位, 清晰的盈利点以及用户体验问题均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服务效力方面, 随着国内移动健康市场服务和模式的下沉, 整个行业开始回归到医生、医院和用户本身, 而数据的利用与连通将是打破移动健康医疗效力问题的关键。目前国内移动健康市场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App与智能硬件, 这些软件与硬件产生了大量健康数据, 与之相对应的是收集数据不完整全面、缺乏临床意义、数据之间无法互联互通等问题。因此, 如何完成多种App、硬件传感器、系统、平台、机构之间不同来源, 不同格式的数据对接, 并进行数据集成、数据互操作和数据分析, 最后生成基于证据的数据决策体系, 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与疾病服务, 解决效力问题的关键。

市场监管方面, 目前国内已经开始出台相应政策, 例如2016年3月1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开展智能医疗服务, 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 (APP) 管理[17]。”等, 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在这一方面, 美国与欧盟一直走在前列。2015年2月9日, FDA发布了Mobile MedicalApplicationsFinalGuidance (《移动医疗应用最终指南》) , 其明确了FDA将严格监管移动健康的3类产品 (对其监管将列为III类风险) [18]。欧盟方面, 2014年4月发布了《移动健康发展绿皮书》, 初步评估了欧洲移动健康行业发展的潜力和障碍[19]。以上有关政策、措施、经验对我国移动健康市场监管发展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5 结语

城区老年人移动健康服务需求研究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移动健康,老年人,健康管理

0 引言

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专家预测, 到2050年, 中国老年人口 (>65岁) 比重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1]。随这种现象而来的是严峻的养老问题, 对我国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带来的压力尤其重大。而移动健康的兴起与发展, 为老年人养老和健康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对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起到了重大作用。

1 研究背景

1.1 老龄化形式严峻

人口老龄化早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程就不断加快,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卷[2]数据显示, 老年人口 (65岁及以上人口) 在全国人口中占比在2000年为7.0%, 标志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而到2013年则增长到9.7%。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会不断加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社会经济[3]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劳动年龄人后占比降低, 而老年人赡养比上升;使国家财政对于养老方面财政支出增加, 负担加重;给社会投资、消费、储蓄以及税收等带来负面影响;对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产生影响 (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等等。同时, 人口老龄化也让我国医疗卫生部门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据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人均医疗支出水平呈现正相关, 且一直同步上扬[4]。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因为年龄增大, 生理功能衰退, 从而易患病, 老年人群医疗支出远高于平均水平。客观说,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极为严峻, 据研究统计, 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12%,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 老年人中将有12.4%的老年人超过80岁[5]。

1.2 移动健康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新路径

针对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严峻问题, 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养老保险上投注了大部分关注。唐钧[6]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服务带来的压力更大, 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缓解这一现状。在国家政策层面, “‘十三五’建议”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出了具体要求;在2015年到2016年这段时间内, 国家分别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重要文件, 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出具体指导。在这些重要文件精神中, 均指向了智能化养老和智能化健康管理。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渐严重, 老年人健康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老年病多发且病程长、难治愈, 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增强, 使得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日益见长[7]。移动健康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展示了一条值得探索的新思路、新路径:移动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终端等的兴起和发展, 能让老年人在简单的操作中获得更便捷高效的疾病诊疗、慢病监测、用药管理、营养计划、健康照护等一系列移动健康服务, 极大程度方便老年人的养老和健康需求, 缓解国家社会经济压力。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武汉市中心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 武汉市是中部发达城市之一, 通过研究其中心城区老年人移动健康服务需求能对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371份, 回收率为92.75%, 其中371份都为有效问卷。

2.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老年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移动健康服务需求与认知等,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 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2.3 统计分析方法

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利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 采用双人核对录入, 并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老年人, 男女性别比例为5:6, 分布比较均衡。平均调查年龄68.5岁, 年龄分布在61~89之间, 81%的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60-72岁之间。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 (28%) , 初中 (26%) , 高中 (25%) , 不识字以及高学历的人占比小于21%。

3.2 城区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

调查发现, 老年人中超过60%感觉自身健康状况不好或一般, 自感健康状况好的有37%。在对慢性病患病情况的调查中, 371位老年人中296人患有1种以上疾病, 占总人数的79.8%:30.6%的患有1种疾病, 38.2%的患有2~3中疾病, 11.0%的患有4种及以上疾病, 最多患有6种疾病。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五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眼部疾病 (见下表3-1) 。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占调查人数的20.2%。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 慢性病的患病风险逐渐增长, 且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加大, 老年人在感知和行动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调查发现, 老年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觉或听觉能力降低 (75%) 、记忆力减退 (62%) 、手脚不便 (50%) 的问题, 且有随着年龄加大而逐渐严重的趋势。

3.3 城区老年人健康意识

在感到身体不适且症状较轻时, 约50%的老年人会选择不同的医疗机构就医, 超过35%的老年人选择按照经验自我药疗, 还有约10%的老年人不采取任何措施, 选择自己扛着;在感到病情严重时, 虽然大多数的老年人会前往医疗机构就医 (84.6%) , 但仍有约16%的老年人选择自我药疗或者自己扛着 (见下表3-2) 。在对老年人是否会定期体检调查时发现, 只有少数的老年人坚持定期体检 (约28%) , 超过半数的老年人会偶尔或者身体不适时才去做身体检查, 另外约18%的老年人从不去医疗机构体检。

对老年人是否愿意通过移动智能终端 (如手机、笔记本等) 获取健康信息的调查数据显示, 文化程度对老年人是否愿意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获取健康信息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对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热情不高, 而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 更多的老年人愿意通过手机或电脑等智能终端获取健康信息 (详见表3-3) 。

3.4 城区老年人健康检测情况及需求

调查发现, 老年人通常采取的检测身体健康状况的方式包括去医院检测、去社区卫生中心检测和自己在家检测。其中, 采用最多的检测方式是去医院检测,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8.1%。在家自己检测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9.7%, 可发现半数的城区老年人有一定的自主进行健康检测的意识。

调查总人数中, 有绝大多数老年人家中备有家用的医疗器械, 主要是血压计 (75.0%) 、温度计 (52.3%) 和血糖仪 (32.9%) , 但是这些家用医疗器械多为传统的医疗器械, 有接近70%的老年人没有使用过移动智能电子类的健康保健器械, 只有极少数的老年人是经常使用 (6.3%) 。由此可见, 移动智能类健康保健器械使用比例偏低, 传统医疗器械是大年人大多数使用的首选。在对使用过移动智能类健康保健器械的老年人调查中发现, 监测之后认为解决了问题的百分比为16.1%, 获得检测数据但不了解具体身体健康状况的占使用者的比例高达60%, 另外还有超过10%的老年人看不明白检测数据。对数据的理解与老年人文化程度存在着相关性, 且对数据的理解程度以及认为解决了问题的比例随着文化程度上午升高, 比例也随着上升。也可以侧面看出, 老年人在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方面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

3.5 城区老年人移动通讯设备使用情况

对老年人手机利用情况和上网情况进行调查, 数据显示, 有约8%的老年人没有手机, 52.5%的老年人使用的非智能手机, 40.9%的老年人使用的是智能手机。老年人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是打电话 (100%) 和发短信 (约62%) , 使用非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中少数使用手机玩游戏或者拍照, 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则对于拍照、玩游戏、听音乐、看新闻等附加功能的使用较多, 比例均比非智能手机使用者高。可发现老年人在使用手机的功能方面还比较单一, 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要比非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好。在上网情况调查中, 老年人经常上网的 (30.1%) 、偶尔上网 (34.8%) 和不上网 (35.1%) 的人数基本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接触网络的老年人中, 上网的目的依次为看新闻实事、查询生活信息、玩游戏、查询健康信息、购物等。可见, 老年人中经常接触网络的人数较少, 不上网的老年人稍占多数。在使用手机和上网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 (1) 操作复杂; (2) 屏幕小字看不清; (3) 找不到想要的内容; (4) 容易点错; (5) 怕被骗。由此可看出, 老年人由于视力减退、记忆力下降, 无法看清比较小的字, 在操作过程中记不住复杂的步骤从而产生障碍, 这就需要简化上网步骤, 同时放大字体及图片, 对语言文字进行提炼精简。对于担心风险怕被骗, 也要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和风险操作提醒等。

3.6 城区老年人居住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 老年人配偶大部分健在, 比例为74%, 是日常的照护当中的主要人员 (60.6%) 。32.1%的老年人是和子女居住, 还有少部分 (7.3%) 的老年人是和其他人居住。由此可看出, 大部分的老年人子女都没有陪伴在身边, 即空巢老人。虽然多数有配偶或者子女陪伴在身边, 但调查发现多处老年人每天独处的时间仍然占大多数 (见下表3-4)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患病等原因, 独处时易发突发状况, 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感等负面的心理问题。

3.7 城区老年人移动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对老年人希望获得哪些健康服务进行调查发现, 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移动健康服务依次如下:定期体检 (71.1%) 、健康咨询 (60.1%) 、健康状况实时监测 (55.5%) 、上门看病、送药 (53.2%) 、健康教育 (48.8%) 、自助呼救设备 (45.5%) 、慢病管理 (42.9%) 、医院陪护 (39.9%) 、健康档案 (38.2%) 、精神慰藉及心理咨询 (37.2%) 、陪同看病 (35.9%) 等。以上可看出, 老年人的移动健康服务需求集中于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健康信息获取、健康看护、疾病诊疗与管理、精神慰藉等五大方面。

4 讨论

4.1 移动方式为管理老年人健康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利用移动技术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按照形式功能, 老年人移动健康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生理指标监测:是利用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 (如手机、腕带、手表等) 监测老年人生理体征数据 (如血压、血糖、呼吸、脉搏等) , 以达到健康状态监测、疾病追踪从而增进健康的目的。因老年人慢性病多发且病程长、难治愈, 医疗健康服务需求高, 这种模式用于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防控中比较多见。 (2) 老年人照护:利用可穿戴设备或传感器、其他便携式智能终端等全程全时间段监测老年人, 及时发现突发疾病或跌倒等突发情况, 其亲属可通过互联网及时查看, 实现远程实时照护, 及时给出有效应对措施。 (3) 健康管理平台:是由云端平台、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等组成[8], 满足老年人健康指导、健康评估、预防干预、个人护理等各种健康管理需求的综合平台。 (4) 健康应用软件:是安装在移动智能终端上, 如手机、i Pad等, 功能多样的应用软件, 常用功能包括健康资讯、用药提醒、挂号导医、就医咨询等等。

4.2 移动技术有效减小老年人“数字鸿沟”

科技日新月异, 社会不断进步, 我们的生活已经与信息化、数字化密不可分。然而由于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自身原因, 在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等的时候会遭遇到种种问题。移动健康作为高科技的产物, 必然会要考虑到这一问题。移动健康的目的, 就是依托移动信息技术让所有人享受到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确保老年人也能和其他人群一样感受到高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 能有效缩减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 帮助老年人方便、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各种健康信息。而通过移动健康, 还能远程增加老年人与家属之间的互动与相互了解, 很大程上帮助减少子女的养老成本。

4.3 移动健康给与老年人全新的健康体验

移动健康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在移动健康的支持下, 老年人由传统的有病才去治的被动状态转向主动预防干预的防治状态。老年人能不受时空的限制, 随时检测自身健康状况并上传数据, 移动健康服务提供方能根据用户需求远程给出相应诊断评估和解决方案。通过移动健康老年人还能简单方便地获取各类健康咨询和知识, 更好地帮助自身健康管理, 并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健康意识和知识储备。移动健康还能促进老年人情感交流。移动健康服务产品的便捷高效和其随时随地的特性, 以及功能的多样化, 能促进老年人对产品的信任与情感依赖, 同时加强老年人和家人及子女的交流沟通, 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无人陪伴的问题, 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移动健康还能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年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差异, 健康需求也各有不同, 移动健康能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健康服务, 实现科学的健康管理。

5 老年人移动健康需求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是服务对象缺少目标细分。当前移动健康服务对服务对象有初步的分类, 包括老年人、儿童或者孕妇等, 功能形式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但是服务的对象都笼统地指向老年人, 未在老年人群内做出更精细的分类。针对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 他们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接受度不同, 而独居老年人和有家人相伴的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等等。二是忽视心理健康需求。对于老年人深层次的需求, 尤其是心理需求, 目前的移动健康服务缺乏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疾病、情感、环境等因素, 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和孤独感等心理问题[9],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 针对老年人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帮助和护理,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还有一点是缺乏有效健康管理方案。目前移动健康服务注重健康信息采集, 但只能给出简单的分析与评估, 很少能给出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或解决方案。主要原因是移动健康处于开始阶段, 收集数据少, 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数据云和知识库, 以作对比;另一方面是信息的标准化进程不够, 各医疗卫生机构、移动健康服务机构不能有效合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以便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实行。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一方面移动健康服务开发和提供商应对目标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做深入剖析, 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创新, 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进程, 建立移动健康产业“绿色通道”, 促进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合作, 以期移动健康产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书碧.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政协天地, 2011, 12 (8) :37-38.

[2]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13卷.

[3]王青.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J].致富时代, 2015, (6) :191-192.

[4]邱杨: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支出的影响研究[J].人口与社会, 2015, (2) :95-102.

[5]钟志平, 刘丰有, 李楚婷.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对策[J].河南科学, 2016, 34 (4) :618-623.

[6]唐钧.关于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服务的系统思考[J].党政研究, 2016, (3) :122-127.

[7]佘瑞芳.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 2014.

[8]韩晓丹, 金新政.移动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5, 12 (5) :459-462.

移动健康质量管理研究 篇4

现如今, 整个社会的老龄化人口在不断提高, 各种突发性的疾病在青少年尤其是在老年人身上时有发生, 比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症状的岁数大的老人越来越多[1], 各种慢性病所发的概率在不断提升[2]。如何才能对家庭成员或者是社会成员的身体监测状况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护, 成为社会的一大难点[3]。Android Wear是Android操作系统的一个分支版本, 专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式计算机设备所设计。本系统在Android平台上, 通过智能系统对用户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 最后根据需要由消息推送服务器将分析结果推送给用户, 方便用户及时了解与掌握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总体架构

移动健康监测系统共分为三大部分:生理信号采集终端、智能手机终端和远程数据分析平台。如图1所示。人体的各种生理信号通过传感器进入生理信号采集终端, 生理信号采集终端将对原始信号进行基本的硬件预处理, 而后通过蓝牙[4]模块将各种生理信号传输到手机终端。手机收到生理信号后将进行一些数字化的信号预处理, 尽量地滤除掉信号中的干扰信号, 然后进行实时的计算和图形展现, 最后再将生理数据通过2G/3G/4G移动网络或Wi-Fi无线传输到远程云数据分析平台[5]。云数据分析平台可获取到的数据进行深度的健康数据分析, 并及时向用户反馈相关信息。

1.2 系统功能设计

移动健康监测系统是一个针对人们身体数据的监测与预警的系统, 它可以通过采集终端 (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 对用户的人体各项生理指标, 包括运动数据、心率数据、睡眠数据等进行采集, 然后利用无线或移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云服务器端会针对采集得到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分类和存储, 并根据分析和处理后需要所得到的有意义的结果推送到对应的移动客户端。在此给出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1.2.1 客户端功能模块

大体上整个客户端可以划分为以下五大功能模块:用户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健康监测功能模块, 实时动态图功能模块, 咨询平台功能模块以及历史记录查询功能模块。

在实时动态图功能模块中, 每个部分最主要都是以图加文字的形式对用户生理数据进行展示, 方便用户及时了解自身的身体状态, 并在旁边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咨询平台模块是本系统中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一个模块。当用户遇到什么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时, 可以通过短信或电话咨询的方式向专门的医务人员进行咨询, 也可以在系统平台上进行留言, 系统首先会自动回复与关键词相关的问题。注意, 这些回复只是建议, 互动分享平台是系统为用户之间交流所开发的一个平台, 目前仅能提供提问与应答的功能。

1.2.2 服务器端功能模块

服务器端总共三大模块:服务请求处理模块、消息推送服务模块、数据分析服务模块。其中, 消息推送服务器, 首先需要设置好推送内容, 接着就可以向客户端推送各种消息。数据分析主要对收集到的用户身体健康数据进行以时间为单位的日分析、月分析、年分析。

2 系统部署设计

系统的实际部署图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 系统部署主要组成部分有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客户端、数据分析服务器、Web服务器、消息推送服务器以及My SQL数据库。其中客户端主要指的是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智能手机与基于Android Wear系统的可穿戴式智能手表两种类型的终端设备。

首先, 客户端与Web服务器通过基于HTTP协议建立关系, 同时Web服务器可以通过JDBC来与数据库My SQL建立起连接关系, 这样, 客户端就可以通过HTTP协议访问到部署Web服务器上的服务, 并能够通过Web服务提供的封装于底层的JDBC接口访问到数据库中的数据。

然后, 移动客户端也可以通过HTTP协议与数据分析服务器建立联系, 以便获取用户身体健康数据状况, 及时准确地了解自身的最新生理数据, 并基于此数据的分析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最后, 消息推送服务器其主要职责是向用户推送最新的消息, 如身体健康等信息, 及时提醒用户自身的状况。服务器是基于HTTP协议向客户端推送用户消息。

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中所使用到的数据库中数据量相对较小, 存储的信息类型也相对较少, 使用My SQL作为后台数据库存储数据。数据库如表1所示。

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类图设计与实现

现给出移动健康监测系统部分类的关联类图, 如图4所示。其中, Splash Activity为系统启动界面, 意味着这是进入应用的第一个加载界面, 它的主要功能是显示一些图标信息和加载一些必要的数据, 如GPS定位, 开启后台服务等。User Login Activity用户登录类, 第一次使用系统的用户都会首先进入该界面, 它的职责是检验用户输入的用户名也就是手机号与密码是否正确。Sport Activity为运动类, 与步行或跑步有关联, 用户可以在该界面中设置运动目标, 进入运行检测状态, 对整个运动轨迹进行跟踪, 运动结束时, 可以看到数据图表。Sleep Activity是睡眠类, 用于对用户睡眠过程进行检测, 最后也会给出数据图表。Heart Rate Activity是心率检测类, 检测用户的心率和脉搏跳动频率, 主要应用于智能手表客户端中。

4.2 APP与云端通信

APP与云端应用间能否正常的通信与用户的实际体验效果紧密相联。在手机端完成生理信号数据的分析和展现之后, 设计了基于HTTP协议的网络传输模式, 将生理信号数据通过移动网络上传到远程数据分析平台。Http Client[6,7]是Apache Jakarta Common下的子项目, 可以用来提供最新的、高效的、功能丰富的支持HTTP协议的客户端开发编程工具包。调用Http Client就可以实现APP和云端的通信。如图5所示。

5 结语

本文从医疗健康服务的一个新兴领域——移动健康出发, 设计了基于Android的移动健康监测系统。本系统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进行监测与预警, 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后续开发中, 系统的界面布局可以继续优化, 首页可以通过轮播的方式来进行广告或业务的宣传。在系统平台的可扩展方面, 后期如果有需要可以考虑将其在IOS平台上实现, 从而能够覆盖更为广泛的用户, 造福于用户。

参考文献

[1]Wu J H, Wang S C, Lin L M.Mobile computing acceptance factors in the healthcare industry: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07, 76 (1) :66-77.

[2]张海军.多参数家庭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D].中南大学, 2011.

[3]Kascak L R, Bola C B, Sanford J A.Integrating Universal Design (UD) Principles and Mobile Design Guidelines to Improve Design of 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s for Older Adult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care Informatics.IEEE Computer Society, 2014:343-348.

[4]冯艳红, 何加铭, 杨任尔, 等.基于Android蓝牙技术的健康服务系统设计[J].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4, 40 (1) :61-64.

[5]王海思, 曹裕凤, 朱一群.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云健康中心设计[J].信息通信, 2016 (8) .

[6]王培海.基于Android的移动云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 2012, 35 (15) :94-97.

社区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管理研究 篇5

关键词: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护理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医院医疗以及器械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移动医疗系统能够不断有效地减轻医院的临床就诊压力, 同时还可以从另外一方面提高医院的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介绍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技术涵盖了条形码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相关的内容。其可以让患者的身份同药物的相关信息相对照, 患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 利用该系统可以及时的联系到护理人员, 其对于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方面都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程序

从该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程序来看,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首先是接药, 护士在接药窗口进行刷卡, 获取患者个人的基本信息以及输液信息, 在系统中查找出该患者的输液清单, 打印出双联条形码, 将患者输液清单交给患者, 让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核对, 在清单上详细地标明了患者的输液排队序号以及座位号, 输液联粘贴到输液软袋上, 随着药物放入药筐, 由护士进行配制液体。如果在整个过程中有任何问题, 都可以使用自动呼叫器呼叫患者前来接药台, 然后进行具体的处理。其次是配药过程, 配药医护人员使用专业的扫描仪扫描输液软袋上条形码标签, 该系统就会自动详细地显示配药医护人员的姓名, 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再其次是就是输液过程, 输液医护人员使用专门的扫描仪扫描药物条形码信息时, 该系统都会自动呼叫患者排列号码以及姓名, 到几号台输液。患者听到呼叫之后, 来到指定的位置, 医护人员就会再次的扫描患者身份条码标签, 系统在经过经确认之后, 扫描仪的显示设备就会出现相应的信息, 假如患者吻合了系统匹配的信息那么就可以通过, 但是如果匹配不上, 那么就会发出预警信号。利用这种患者身份同药品相互之间的条码核对, 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交叉输错液体事故。最后是接瓶以及拔针程序, 患者可在任何时间通过呼叫按钮呼叫医护人员进行换瓶以及拔针等相关的事情。患者在输液完成之后,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结束键按钮, 系统又会重新激活座位号[1]。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优势

对于传统的门诊输液来说, 因为患者数量众多, 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所以经常可能会出现患者输错液的情况, 结果对于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身而言都造成了严重的隐患。这种系统利用对患者条码标签以及输液袋条码标签的扫描, 让患者身份和药物相互之间进行电子核对, 这样可以彻底地防止因为医护人员自身的核对带来的医疗差错, 进一步减少交叉输错以及漏输液体事故的发生率。其次, 可以缓解医院人员不足的压力, 使用传统的人工核对, 几乎每一个患者都需要一段的时间, 但是使用专门的扫描仪扫描患者以及药物条码标签相关信息时, 一般只需要2 s。这对于一个每天患者数量较多的护士而言, 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投入, 进而降低了患者苦苦等待的时间。通过移动输液系统, 医护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校对患者同药物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让医护人员具备充分的时间同患者之间进行沟通和联系, 最终有效地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再其次是严格管理, 从一个方面来说, 座位管理系统能够非常明了的表现出座位使用情况, 医护人员可以对座位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防止因为患者以及家属霸占多个位子导致的患者相互矛盾的产生, 让座位能够充分高效地使用, 另外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的呼叫进行迅速的应答, 患者仅仅只要按动呼叫按钮, 医护人员就能够清楚具体哪个患者需要进行护理, 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病房安静的诊治环境。最后是统计的科学准确性, 使用移动输液系统可以迅速地核算出不同医护人员配药、输液等相关操作项目的总工作量。医护人员在进行交接班过程中, 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工作情况统计表, 而且数据非常完整, 也方便查找, 这对于提高门诊输液室的管理水平以及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言,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社区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管理

尽管门诊移动输液系统具备了非常良好的性能, 但是对于大多数门诊移动输液护理而言, 其都是设立在社区内, 社区内人流量也非常大,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社区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的管理。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着手研究。首先是患者输液安全性的保证。患者在社区进行门诊输液过程中, 医护人员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操作产生同患者身份以及所使用的药物的唯一相关联的标志, 患者在具体输液以及换瓶之前, 仅仅只需要通过专门的扫描仪设备对患者的身份条码和输液袋条码进行扫描, 这样可以在较大层面上防止输液以及换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是患者输液信息条码管理, 其中二维条码主要涵盖了患者的姓名, 药物清单信息等相关的内容, 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地校对患者和药物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确保能够及时地完成对输液患者的诊治和护理。再其次是患者输液信息自动匹配, 移动终端具备了数据搜集、条码扫描等其他一些相关的性能, 可以有效地完成信息匹配工作, 确保输液诊治的科学安全性;然后是患者输液信息移动管理, 医护人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在输液区实现对患者的追踪与定位, 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收到患者发出的呼叫请求, 从而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可以快速地处理患者的呼叫请求。再然后是患者求助信息无线呼叫应答, 通常在患者的输液座位上配置无线呼叫单元, 如果患者发出求助信息, 那么信息就会自动地显示在电子呼叫显示屏上, 那么医护人员就可以快速的应答患者的呼叫请求, 进而满足患者需求, 提升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最后是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患者具备安静的治疗环境。利用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较强的移动计算机和数据搜集作用, 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地扫描患者以及输液袋条码的方式, 取得患者以及药物的具体信息, 让医护人员的校对过程变得更加的简单化, 调整和改善了门诊输液的工作流程。另外, 使用高灵敏度特点的无线接收器结合无线呼叫单元, 可以起到无线呼叫信息的及时传送目的, 信号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 摒弃了之前传统人工语音呼叫的同时, 也相应地改变了输液室环境繁杂的现象, 减少了人力资源的过度浪费。

总之, 本文主要从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入手, 具体分析门诊移动输液护理管理的详细手段和方法, 以期能够更好地将社区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良好的水准, 进而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甘肃移动财务集中管理优化研究 篇6

一、甘肃移动现行财务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报账效率缓慢

财务集中管理后,报账单全部经分公司逐级审批后邮寄到省公司,经审核后报账付款,报账流程自然延长,同时财务集中后,由于统一了全省报账标准,较原分公司各自报账标准高且规范,报账要求更加严格,部分单位不符合要求的报账单被退回或补单,也延长了报账时间。另外各分公司员工和供应商的银行账户也不在同一家银行开户,因此,跨银行、跨地区结算也延长了付款时间。

(二 )全面预算执行力不够

由于各地市移动公司只对本单位的预算指标负责,不做提前规划,即便实际支出达不到预算指标,也会想办法支出,尤其是年底突击花钱,以使成本费用不节余,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没有落实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预算的执行力不够。

(三 )成本控制没有落实到位

中国移动近几年来高速发展,盈利能力逐年攀升,在盈利丰厚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弱化了成本控制的管理,造成资金浪费,节约成本意识淡薄,财务风险规避意识缺乏,不仅没有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对日常支出进行成本控制和跟踪,而且一些新开展的业务营销活动其投资产出比没有估算。比如为了完成KPI,在WLAN的投资建设上,部分分公司在无人的地方建基站铁塔,这样的投资既浪费了资源,还要耗用电费、维修费等成本,另如每年推出数万个营销案,很少有实施前进行过认真分析和测算,事后进行评估,无形中造成了营销成本的浪费。

(四 )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通讯企业服务网点遍布全国各地, 财务资金流比较分散,是移动通信行业特性,财务集中化核算后虽然对本单位财务管理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摊子铺得比较大,一些财务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比如会计核算不规范,成本费用报账科目不准确,造成有些费用奇高,比如一些低值易耗品、业务用品在会计核算时列至办公费;在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中, 部分基站的新增资产的实物标签的地点信息和MIS系统资产清单地点不一致 , 这给资产盘点清理处置等后续管理造成困难,进而影响到财务核算的严谨性。同时基础的转资工作没到位,影响核算中心工程转资进度和资本开支预算。另外有些备用金账户的使用不够规范,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也不及时。

(五 )会计核算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一方面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由于各会计的职业判断不同,对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理解的不一致,有可能出现对同一类经济业务使用不同列账科目的情况,从而影响了会计核算的统一口径,另一方面专业化核算模式出现后,有些一体化的业务被专业化核算无形中分割了,很多会计只注意自己手头的业务,对于这类业务的来龙去脉以及上下游的处理方法很模糊,同时专业化核算后,甘肃移动有很多个业务类型,一年轮一次岗位,也就是一年换一个业务,不利于财务人才的培养和高端财务团队的建设。除此之外,核算会计只注重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工作, 弱化了财务的报告监督和控制职能,更不用谈深入生产经营实际, 参与生产经营过程, 为经营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六 )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缺乏配合

一方面主要表现在业务开展先行先试, 财务后知后觉,介入时间点晚,目前,移动通信运营商对于新产品的上线、营销方案、套餐设计的决策会,财务部都是事后结算,由于没有参与方案设计,没有事前对方案进行效益计算分析,很难在决策会上做出价值甄别。另一方面,财务部和业务部门缺少沟通交流,很少有人员既懂财务知识又懂业务知识。

二、优化甘肃移动财务集中管理的措施

(一 )优化报账流程

一是建立完善的数据通报制度,在每月的财务集中核算情况通报中对各单位报账效率进行打分排名,促进各单位想办法努力提高报账效率;二是启用“不见单支付”报账方式,同时在手机上开启“手机审批”功能;三是在报账系统里增加“财务专栏”, 将现有财务规章制度、各类系统的操作手册上传,为报账人员提供有力的报账支持,加快报账速度。

(二 )深化全面预算标杆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公司内部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一套管理体系,是从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 通过科学的预算流程和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在战略分解和业务计划制定的基础上,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实施从目标设定、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及分析到考核奖惩的全面闭环管理。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理顺管理流程,按部门配备专兼职预算管理人员,其次抓好业务计划,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意识,然后加强培训,提升预算编制、控制和分析能力,同时完善预算系统功能,增强信息化控制手段, 最后实地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提升活动验收工作,通过验收评选“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标杆单位”。

(三 )推进多维度成本管理的应用

在财务后集中化时代,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成效,必须在落实甘肃公司财务战略的前提下,在管理会计领域深入探索和实践,实行多维度成本管理,以便支撑低成本高效运营,进而提高财务集中管理的效能。多维度成本管理是充分考虑公司实际管理水平,以公司战略为导向,以效益和价值为核心,搭建以成本效益分析体系与管理会计核算体系为主体的多维度成本管理体系,针对产品、客户、渠道等维度,通过该体系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明细的成本数据信息及成本效益分析报告,以支撑公司各项管理的精细化提升,推进公司低成本高效运营。

鉴于通信行业特点, 对成本的分类维度主要是网络运维、市场营销、行政综合三大类成本费用,甘肃移动的多维度成本管理首先要对网络类、营销类、综合类等成本进行归口管理,梳理成本管理的流程,确认财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和成本使用部门的主要职责,其次是运用多维度成本方法与模型,建立多维度成本管理数据体系,为确保分公司对基础数据指标理解和填报的准确性,省公司应制定统一、明确的数据规范,主要包括取数工作的说明、对各大类数据的说明、对各项数据口径的详细介绍, 以便更好地开展数据收集工作,最后是生成管理会计报表,以便开展经营分析。

(四 )开展财务管理基础检查工作

一是应当利用集团财务“新达标”的契机,全面审视梳理收入、资金、资产、工程等各项财务基础管理工作,查找短板和薄弱点,进行改进提升,并要求全省财务人员进行交叉对照检查,通过互查、复查、通报、督促落实整改等手段的运用,对不达标项目进行积极整改。二是每个月针对会计核算中的问题,由综合组组长发文进行财务集中管理通报,以加强分公司的横向比较及对标工作。三是在全省14个市公司开展财务集中管理最佳经验分享推广活动。

(五 )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甘肃移动在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以后,财务核算中心规模变得更加庞大,业务更加复杂,流程也更多,势必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更强的业务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省公司财务部应积极做好核算会计、地市财务骨干员工及新员工的综合素养培训与专业线条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对网上大学等新学习平台的应用,促进财务人员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在已有的IT等专家库基础上,研究规范财务专家评选标准与管理流程,根据公司“大H”体系整体规划,为推进财务人员职业生涯发展做好支撑;此外,适时举办全省财会技能大赛,促进财务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六 )加强业务与财务的融合

业财融合可以从财务嵌入前端和业务后向融合两个方向进行,财务部门应从资源配置、风险防控和服务支撑方向推动,业务部门则应从提升效益意识、寻求财务帮助和后向介入财务管理方向推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融合:指标的融合,“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融合,“效益、风险评估嵌入业务”的流程融合,“纵横交融”的制度融合,“业财一体化”的系统融合。

目前甘肃移动的财务集中管理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流程和全业务,财务集中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核算流程规范,核算环境透明,但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甘肃移动面临收入减少,盈利能力下降,综合竞争能力下降的局面,这要求甘肃公司在现有的财务集中管理基础上,准确把握内外部形势,继续按照“务实做事、诚信做账、精益理财、助力改革”十六字方针要求,从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报销流程、财务系统、会计人员以及业财协同等方面着手,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务集中管理效率,为公司战略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摘要:随着财务集中管理在各类大型集团企业乃至跨国企业的运用,其对企业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越来越凸显。如何更进一步促进财务集中的规范化管理,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提升财务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前瞻规划和分析预警作用,进而有效支撑公司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是甘肃移动目前亟需考虑的问题。

无线传感网移动代理管理模型研究 篇7

1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扩展人们与现实世界进行远程交互的能力。它甚至被人称作是一种全新型的计算机系统, 因为它区别于过去硬件的可随处散布的特点和集体分析能力。但从很多方面来说, 现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如同1970年的因特网, 那时因特网只连接了一百多所大学和军事实验室, 并且还在试验各种通讯协议和寻址方案。现在的大多数传感器网络只连接了不到100个节点, 过多的节点和通讯线路会使其变得及其复杂且无法正常工作。另一个原因是单个传感器节点的价格昂贵, 并且电池寿命也最多只能维持几个月。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功用

在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中, 由于主机和基站之间、被管理终端和主机之间主要采用了无线连接模式, 移动非常便捷, 但是也导致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较快。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首先, 被管理终端由于类型各异, 对终端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等都不一样, 这就需要主机能够快速找到针对该终端的管理策略;其次, 由于各个无线感应网的用途不一致, 结构也是各种各样, 这就需要互联网的网络管理主机需要找到针对无线感应网个体的管理策略。因为物联网的发展迅猛, 各种类型的终端和无线感应网随时都在加入, 各个层次的网络管理主机不可能全部兼容, 这就需要基于移动代理来实现各类终端和网络的个性化管理。

3 移动代理在无线传感网的应用

移动代理由完整的移动代理系统MAS (Mobile Agent System) 提供运行平台, 包括了移动代理运行的支撑环境等。MAS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组件:

3.1 管理程序

管理程序提供图形用户接口的网络管理应用程序。网络管理应用程序构建在MAS之上, 通过它可以在设置相应的网络管理策略的同时发现可用的移动代理服务器。

3.2 移动代理服务器

移动代理服务器位于移动代理和传统的管理系统之间, 提供了移动代理运行的宿主环境。每个使用移动代理管理设备必须安装移动代理服务器, 它在逻辑上位于SNMP代理之上。移动代理服务器支持与这些静态代理进行通信。移动代理服务器是由几个主要组件组成的:移动组件;服务基础设施;安全组件。

3.3 移动代理

移动代理指的是一段程序, 它可以在网络中从一台主机迁移到另外一台主机并且继续或者重新开始它们的执行, 它们可以代表用户来完成给定的任务。将移动代理技术引入到分布式网络管理中是移动代理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移动代理被用作降低网管数据处理的负担和减少这些数据的流量。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系统与传统管理系统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其关键之处就是在于其管理方式的不同。传统的管理/代理系统是通过客户/服务方式管理的, 即管理者询问、代理端回答方式进行, 信息的交互过程必须完全通过网络进行。而移动代理系统则是将管理者用一个在各主机之间移动的代理程序替代, 该代理程序移动到各主机, 通过本地方式进行网络管理, 属于一种委托式的管理。由于相当部分的管理工作由被管理设备本身来完成, 与传统的网管方式相比, 它减少了管理者本身的系统开销, 更能适应大型网络的管理。除此之外, 它还具有管理效率高的特点。通过对Mobile Agent合理调度, 就能有效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 从而降低通道中管理信息的开销。

最基本的移动代理网络管理系统由管理站和被管理设备组成。管理站在进行管理操作时, 首先新建或者选择一个移动代理, 令其移动到一个被管设备。移动代理到达被管设备后, 开始执行管理任务。完成任务后, 代理或者被销毁, 或者继续移动到下一个被管设备执行, 直到最后一个。之后, 移动代理把最终结果返回给管理站。其中存在着许多变化情况。代理移动到被管设备后, 可能长久驻留在那里收集数据, 过一定时间间隔返回结果一次, 需要按照实际环境和管理需要选择适当的策略。

4 结束语

移动代理利用其高性能、移动灵活的特点, 十分适合在分布式网络中的应用, 特别是在基于大量异构分布式无线传感网络的物联网, 移动代理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网络代理模式中的问题, 利用移动代理的优势, 建立了对无线传感子网内部终端节点的快速迁移管理模式和无线子网本身的快速迁移管理模式, 不但可以实现分布式网络代理实现的海量终端的管理, 而且实现无线化趋势的物联网的网络管理, 为物联网网络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鲍勃, 威廉姆斯, 张进京.物联网的应用实例与效益[J].财经界, 2010 (3) :73-76.

[2]邵威, 李莉.感知中国——我国物联网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2) .

[3]刘化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J].Computer Era, 2010 (7) , 4-6.

上一篇: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下一篇:改革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