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精选12篇)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1
引言
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 教学方法往往以程序设计语言本身为中心展开的, 过于注重语句语法, 没有突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偏离了教学目标。这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 在讲授上把本应“主动学习”的课程引入了“被动学习”的歧途, 直接导致“懂语法、会做题, 但不会编程序”的教学后果;很多教材误导课程的教学内容朝着“重语法学习、轻算法描述”的“语言研究”方向发展[1]。许多同学在学习后对程序设计没有整体的观念, 即使考试取得较高的分数, 在真正编程时仍然觉得难以下手, 没有思路, 完全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编程中, 教学效果不好。这不得不反思:教什么内容?课程应怎样组织?将基础打在哪儿?如何教学效果应衡量?
1 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强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是研究计算的:什么是可以计算的, 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思维代表的是适用的一种态度和技能, 是每个人, 而是所有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工作者, 而是所有都热衷于学习和运用的人[2]。
计算机教育面向应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程序设计语言, 学会如何用程序解决应用领域的问题, 这不需要细致地研究程序设计语言本身十分严格的语法和语义[3]。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教学中, 尝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把教学重点转移到“编程思维”和“程序设计”上, 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 提出以案例教学和强化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掌握的是程序设计思想和相应的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具备程序设计的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相应的知识扩展能力。
2 教学方法和教学角度
近年来, 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改革, 采取以“案例”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让程序设计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精心选择案例, 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 结合案例的开发设计和实现, 做到理论、设计、实现相结合, 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增强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针对程序设计的每个知识模块都采取如下模式讲授:案例演示→逐步对案例进行分解和分析→引入新知识→知识单元解析→提出问题→讨论、提问→实验、课后练习。
首先给出具体的案例并进行演示, 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程序设计语言应用的场景, 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兴趣和快乐,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案例进行分解和分析, 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学习目标, 并引入不同的知识单元;对新知识以解析的方式进行讲解, 使学生容易掌握要点;针对当前知识单元并结合案例,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探求如何去构造一个软件系统。让学生以思考、讨论的方式深入开展学习,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案例进行扩展, 布置实验设计和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 既巩固学习效果, 又促使其主动学习,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以“程序设计”为中心, 深化学生对模块知识的理解, 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为基本点。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形成一定的特点。
(1) 紧紧围绕主题, 深入浅出讲解。要认识到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用于描述计算机求解问题过程的语言。在教学中, 就是教会学生以计算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能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向计算机表达自己的想法, 让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
(2) 透过现象弄清本质, 探究内部含义。在教学中, 不把语言成分、语法细节作为重点, 不用到的语言成分和格式不介绍, 而是重点强调语言成分所表示的计算机内部状态和含义。如:在C语言中, 计算机程序在存储数据时有3个重要的基本属性:数据存储在何处及内存管理方式, 数据类型及编码, 所占用内存大小。数据存储在何处主要弄清楚数据存储在哪一种内存空间, 即在局部生存空间 (local scope) , 全局生存空间 (file scope or static scope) , 还是堆内存空间 (heap memory or dynamic extent memory) ?以及相应的内存管理方式;清楚数据类型及编码方式, 如int类型采用补码编码, char类型采用ASCII码编码等等。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3 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1) 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应用多媒体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案例分析和知识讲授环境。对抽象的概念,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设计出内容丰富, 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给予感性理解和动态模拟, 更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还可以节省板书时间, 信息量大, 适用于案例演示、分析和讲解, 提高教学效果。对算法设计过程和逻辑分析使用传统版书在黑板上进行, 这样更能够有条理、分步骤进行讲解, 带动和启发学生的思维。
(2) 利用网络教学, 完善课程管理。网络教学就是利用互联网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不受时空限制, 形式多样, 资源共享。把“要我学”, 变为“我要学”, 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因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加强网络辅助教学和完善课程管理, 从2007年起, 把课程放到Moodle (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网络教学平台上, 开设网络学堂。通过对学生每次的浏览网页记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浏览记录及论坛发言讨论情况等提取出平时成绩。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调整部分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等等。总之, 使用Moodle后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 加强实践教学。编写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指导书, 实验题目从简单到复杂, 实验类型覆盖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管理, 提高教学效果。要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能使学生脱离死读书, 更能够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编程的能力。
(4) 丰富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课程考核、实验课考核、平时表现考核, 分别占50%、30%、20%。理论课程考核采取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实验课考核采用撰写实验报告结合平时实验表现的方式进行, 平时表现考核根据平时根据浏览记录及论坛发言讨论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这些改革, 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做得不够, 除了在教学艺术和方法不断继续努力提高之外, 特别是在:案例选择, 案例分析与讲解, 实验设计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仍需要继续探讨和实践,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出更好的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指出当前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教学思想和目标、案例教学、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 以达到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编程思维,程序设计,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帆.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教学角度[J].计算机教育, 2008 (18) :105-106, 108.[1]杨帆.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教学角度[J].计算机教育, 2008 (18) :105-106, 108.
[2]Wing J 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J].2006, 49 (3) :33-35.[2]Wing J 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J].2006, 49 (3) :33-35.
[3]张长海, 陈娟.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案例”为驱动的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08 (8) :141-143.[3]张长海, 陈娟.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案例”为驱动的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08 (8) :141-143.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2
一、学时
总学分:10
二、实验的目的与任务
实验是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验主要目的是使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综合能力和程序设计技能,锻炼运用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的基本要求
1.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每道题都必须上机通过。
2.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3.按时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四、实验的内容
1.求 100 以内的素数,以十进制形式输出。
2.求前10个Fibonacci 数, 以十进制数输出.3.虚拟平台的模型机实验,具体要求见附件。
五、实验的要求
1.根据题目内容,查阅资料。
2.编写实验报告。
3.编制程序及调试程序。
4.分析总结,写出课程设计报告,报告中应该包含程序功能与使用说明、程序功能实现方法说明、如流程图与算法参数说明等内容,设计经验体会总结,源程序清单。
5.实验过程由指导老师监督,听从老师安排和督导。
6.每次任务完成后由指导老师逐个的检查实验内容、结果并评分,不符合要求的重写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案例教学法 专业课程群 改革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138-01
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基本上就有软件、硬件和网络三个方向,不管是哪个方向语言类课程一般会开设两门甚至更多,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包括:C语言、visual basic、vb.net、C++、C#、Java等程序设计课程。
1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无积极性,学习兴趣低下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学会从人脑到电脑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学生要熟悉各种语言的语法规则,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并且要多做实验,增加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为了应付考试,就是背诵程序,对学习毫无兴趣,学起来非常吃力,缺少积极性,不能实现从人脑到电脑思维方式的转变。
1.2 教师讲课方式单一,太偏重理论
教师讲课时,主要讲授的是某个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使用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讲授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听着也觉得枯燥无味,且与实际的工程应用差之千里,学生仅仅对语法理解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因对项目的开发知之甚少,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1.3 课程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效果不理想
学生上机实践时基本上是验证老师上课刚讲过的程序,对老师讲过的程序和难度较小的程序,学生不愿意动手去练习,但对难度较大的程序,又不知道该怎么编写。形成了学生在实验时,守着电脑不学习,打游戏、看电影等自暴自弃的现象,上课的效果很差。
1.4 孤立设置课程,缺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作为《数据结构》等专业课的前驱课程,是为学习后继课程做准备打基础的,与它们相关紧密,但在实际安排课程时往往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孤立的设置课程内容,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片面。同学们学了某门课以后,只是了解了本门课的内容但不知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不能做到融会贯通。
2 教学改革与研究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学生才学的带劲,可以按以下方式来做:(1)上好第一次课,以作品的形式告诉同学们,我们这门课要有什么样的预期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把在此领域就业的往届毕业生的照片、信息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了解该课程相关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前景,让他们认识到学好此门课程的重要性。(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4)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省市级及校级的设计大赛。
2.2 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程序设计成就感
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项目驱动等方法。先用实例去演示,激发学生要学习的欲望。在学生具有感性认识之后,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进行算法设计,然后进行编程,最后提升到理论高度,总结涉及到的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再配备几个小实例去练习,在每章后配备应用实例和实训题目让同学们去练习,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
2.3 精心设计课程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验并不能只让他们去验证上课所学的内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把实验分成两部分,一是基础实验,设计跟教师上课相应的习题让同学们练习,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算法编写出程序,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4 建立计算机应用课程群,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建立计算机应用课程群,通过课程群使得计算机各个研究方向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群中的课程理清了各个编程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了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与《数据结构》等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
2.5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赛,创建赛训相结合的学习新方式
对学生积极倡导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大赛、实训活动,以大赛获奖、实训出作品给予奖励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热情。以我们学院为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齐鲁软件设计等大赛。通过实训和大赛的刺激,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程序的积极性,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用计算机语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6 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大平时考核力度
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摒弃传统的一张试卷评判本学期内容的考试形式,把考核形式改为50%的平时成绩+50%的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上课出勤、平时作业、上课表现、上机实验完成任务情况等,其中增加了实验所占分值的比例。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同学们加强对平时知识的学习,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注重实操,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2.7 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理论与技能并重
学院实行“1+3+N”的办学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国家承认大专学历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学生能考取的计算机语言类的证书有:程序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Java认证、软件设计师等。以考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技能培训使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更高,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3 结语
从教10余年,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进行比较发现,以上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原来有的学生说的到学期末刚觉得学程序设计入门了,但是这门课程就结束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研究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程序设计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兴林,吴明芬.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2(3):295-296.
[2]战德臣,聂兰顺.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56-60.
[3]张爱香.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3(24):120-121.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4
1 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
原来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掌握教材统一指定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学生是否毕业以统考、会考成绩决定。毕业后,因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操作技能不能与实际所需对口,导致很多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从现在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定位来说,中职学生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拥有一般化专业知识与中级或以上实践操作技能的准职业人,而不是像大学本科生一样,拥有很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这就意味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能在专业对口的普通岗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去搞科研或编写大型的计算机软件。如:机关、企事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准职业人才。因此,在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之前,不能盲目开展,应做好充分的调查分析工作,从计算机专业细化的开设方向到实际应用,必须紧贴现实生活,最大可能的保持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社会的用人需求同步。
北大青鸟在开设《JavaScript》课程之前,做了大量的企业调研与社会用人需求分析。调研结果显示,中国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网站运营以及网站推广的重要性,很多企业目前需要掌握一定的系统维护知识、网页设计制作知识和网站维护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进一步分析了解这些岗位应具备的IT技能,从而设计出适应于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保证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竞争力,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北大青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培养网站运营人员,并对网站运营岗位从计算机技术层面划分为三部分除互联网公司外的所有企业的网站维护员(涉及到JavaScript知识);网站制作公司的网页设计师(涉及到JavaScript知识);中小企业网络维护人员。
2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自学最好的老师。原来的中职教程在内容设置方面,以理论居多,许多内容均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涉及生活实际的知识、技能较少,涉及到实际项目的内容更少;理论作业偏多,实际操作较少;内容排版呆板,例图、效果图很少。
中职教育的对象多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学习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较低,接受新方法能力不强,在学习如果遇到较大困难或受到较大挫折,会打击其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很可能放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先设计内容的趣味性与生活实用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通过设计来源于实际的案例或项目,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
北大青鸟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非常注重理论与案例、项目的设计与联系。以《JavaScript》为例,教材内容围绕一个完整的现实项目进行合理设计。在该教材中,每一章节的标题名称,从学生第一感观上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如:第1章制作页面日期和排行榜的显示特效;第2章制作随鼠标改变背景的特效;第3章制作页面窗口特效……。在每章的各小节中均设计一个理论演示案例,同时针对每个演示案例,安排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对超出本演示案例的其他理论知识,不予考虑。如:1.1制作演示案例1-第一个嵌入JavaScript脚本的网页;1.2制作演示案例2-显示日期;1.3制作演示案例3-显示星期几……。在每章节的后面,设计了上机练部分,以巩固学生的理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如第1章上机实练部分为:实练案例1-随机显示图片广告;实练案例2-评比星级商铺;实练案例3-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在上机实练部分的后面,设计了作业。作业层次分明、由易到难,针对学生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的不同,对完成作业的要求也不同。无论是理论案例,实练案例还是课后作业,均配有效果图与分步操作图文讲述,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整个教材内容中的每个理论案例、上机实练案例、课后作业,设计安排合理,难易适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很具体地看到它们应用于网站页面的制作设计,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本人将该教材应用于中职计算机软件班,计算机网络班的教学,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知识技能掌握好。
3 注重学生实践知识、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准职业人
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许多的中职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因原来所学知识与实际脱节,90%学生得从头开始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给用人单位带来时间、金钱上的极大浪费,甚至于失去就业的机会。
信息社会发展速度,社会对IT人才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开设课程前应该研究企业、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对计算机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中职教学中我们提倡项目教学法,那么教材中所使用的项目一定要有很强的实用性,且与实际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中应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做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北大青鸟对IT用人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选择具有实用价值、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符的项目去开设相应课程。其课程体系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课程内容全部围绕着完整的项目逐步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实用性项目开发。在《JavaScript》课程中,每一章节所使用的理论演示案例、上机实练案例、课后作业,均是一个大项目中的某一组成部分。每一个案例是从整个项目分割出来的小项目,而且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与难易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通过案例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给学生打好基础,然后通过大量的项目演练提高学生的熟练度和项目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直至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准职业人。实际应用中,因为每个案例的制作,均涉及到项目中的某项内容,通过章节内容的逐步学习,学生将掌握整个项目内容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理所当然能完成整个项目的制作。另外,由于所开设的项目具有实用价值,学生毕业后可以拿自己做好的项目去企业、用人单位去应聘,减少很多的应聘环节,毫无疑问这样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很容易就找到与之专业对口的工作。本人将该教材应用到中职计算机软件班与计算机网络班,几乎所有学生均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制作完成相应的项目。
4 大力改进教学法
由于教材内容以项目为导向进行的课程设计,所以我们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多年的北大青鸟《JavaScript》教学中,本人总结如下经验(以作借鉴):
1)在每门课程的开始,由教师先讲解课程目标,然后介绍在课程中要完成的项目;2)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项目的具体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或是运行项目;3)在后序的课程中,教师讲解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点;4)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阶段上机进行项目开发与作业的完成,期间老师辅导答疑;5)在课程教、学、做完成之后,即可完成整个项目;6)小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总结提高;7)完成好的项目让学生保存好,做为实习、找工作、就业的宝贵材料之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团结合协作的精神。IT行业及其应用技术发展迅猛,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不可能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体系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使学生意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在《JavaScript》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时,每当遇到问题时,总是积极鼓励学生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一些小的团队训练,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开发和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所以,从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为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准职业人,我们急需对中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更新。
摘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的准职业人才,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根本任务。将北大青鸟程序设计语言《JavaScript》课程应用于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其教材的设计引发我对中职计算机课改的深思。北大青鸟程序设计语言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课程内容全部围绕完整的项目逐步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实用性的项目开发,其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也更能适应当前市场对技能型软件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教学,准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娄毓满.适应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2).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鞠传文.五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5
功能:假定有n门课程,每门课程有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总学时,授课学时,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开课学期等信息。试设计一选修课程系统。
分步实施:
1、初步完成总体设计,搭好框架,确定人机对话界面,确定函数个数;
2、建立一个文件,将每条记录信息写入文件中并能显示于屏幕上
3、完成上述添加、查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等)、修改等功能。
4、进一步要求:学生选修课程(可选项)
要求:
1、用C语言实现程序设计;
2、利用结构体数组实现信息的数据结构设计;
3、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要求用函数的形式实现;
4、界面友好(良好的人机交互),程序加必要的注释。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要求:
1、预习报告:题目、课程设计任务、数据结构、程序的总体设计(算法)、模块划分。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6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践行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软件工程师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工程导向型”教学理念,针对核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建构主义 工程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71-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创新实践教育,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由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被遴选为首批试点专业,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精心制定了适合本校学生层次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一、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困境
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目标是训练、培养学生的软件使用与创新设计能力,而其中的关键是深入掌握乃至精通一门或多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软件工程的教学重点首先应该放在对计算机语言的系统学习上。学生深入掌握计算机语言的精髓,不仅可以帮助其加深对软件的理解,而且可以从本质上领悟软件设计的机理,进而消化、吸收乃至创新。
目前,计算机语言教学存在以下三个误区,一是应试教育思维仍占主流。很多高校开设计算机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种不同类型的等级考试、资格考试,教学计划的制定仍然是围绕考试大纲,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二是形式主义,照本宣科式地教一些基本知识,学一些基本概念,避重就轻。三是教材本位主义。目前很多教师还是就教材章节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不适合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如果一味强调教材的主导作用,则不利于教学改革,很难收到预期教学效果。
由于存在以上误区,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突出反映了四个问题:(1)侧重基本概念的讲解而忽视综合应用的训练;(2)强调局部知识点而忽视知识全貌的构建;(3)学习单元相对独立,缺乏对单元间内在联系的深度探讨;(4)教学设计太刻板,片面强调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忽视构建一条全局性的知识链。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工程导向型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人,仅负责学习情景的创造。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而是经过复杂的思维处理形成特定的主观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异步、并发式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该学生根据原由知识去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生的记忆力。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工程导向型”教学理念,即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凝聚为一个核心,为每个核心设计一个“工程模型”。首先由教师提出工程的模糊模型,工程的具体内容及实現细则由学生去丰富、细化。可见,工程模型的递次求解过程就是“由点到面”的不断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呈“星状”辐射,并向外逐层延伸。
工程导向型教学理念包括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1.一切问题“工程”化。将问题置于软件工程设计情景中,规划设计步骤,循序渐进,力求体现工程设计的完整过程,训练工程处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反馈补偿原则。在对工程后续单元的处理过程中,新建构、新学习的理论反过来又可用于修正前面的结果,调整知识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循环提高;
3.工程单元的逐层嵌套。根据课程内在联系,工程单元的划分采用规模递增的原则,对已学知识反复使用、研究,逐步深入,调整结构,加深理解;
4.自主构建知识链。研究工程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承上启下的知识点,构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索,从而形成课程的全局观念;
5.无限循环原则。具体体现在工程单元的无限延伸性和工程体系的首尾相连性上;
6.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工程导向型教学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能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三、工程导向型教学设计
基于工程导向型的教学设计主张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提倡培养创造型人材,强调精英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全面结合。另一方面,工程导向型的教学设计也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反对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工程导向型教学设计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的关系。虽然工程导向型教学强调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构成整个教学过程,同时更重视教师的导向作用,只是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工程模型的设计与各个处理过程中,应该自觉体现这一点,避免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老路上来。
2.教学内容与大纲、教材的关系。不可否认,目前的教学工作大多要求在指定的教学大纲指导下进行,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换句话说,很多教学大纲都是教材章节的简单罗列,教学的内容、进度以及教学目标和效果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材的制约。工程导向型教学必须打破这种僵局,以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仅作为教辅材料。
3.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是根据授课学生层次、教学资源环境等提炼出来的一个笼统的计划性目标。而学习目标是具体的阶段性目标,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当前时期的学习内容来决定,它不具有统一的形式,因而是仍然可调控的、可显的。
4.工程概要与工程模块的关系。工程概要即工程框架结构,由教师提出粗略设想,从全局角度出发,关心的是工程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在于课程主导线索的建立。而工程模块由学生设计,根据每位学生对工程要求的理解,结合其自身的经验素质、所处学习环境等因素,设计具体的工程实施步骤。
四、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我们以Visual C++(简称VC++)课程教学为例,介绍工程导向型的教学理念在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我校的VC++课程主要涉及C++基本语法、类与对象、可视化界面和数据库等四个方面。为此,我们构造一个综合性的应用型工程“试题库管理系统”,主要包含试题录入、编辑、删除、查询与统计等管理功能,涉及文字处理、图形编辑、界面设计和后台数据管理等四个方面内容。如图1所示。
(1)C++语法规范,包括类与对象部分,作为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可以在学期开始时讲授,也可以穿插在过程中讲授。如果之前开设过C语言等课程,则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我们在实际教学时,根据我校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把这部分内容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把基础语法讲授完毕,而把类与对象的知识穿插在工程实现的过程中,当整个工程完成后,再引导学生反馈、巩固。
(2)工程构建从界面设计开始,教师只给出大致的界面布局,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设计个性突出的丰富多彩的界面。把原本枯燥无味的控件罗列性介绍融入趣味性十足的界面美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自学课本未涉及的知识点。实践表明,这种自由发挥式的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大家你追我赶,各领风骚,设计成果出乎意料的好,学习效果显著,学习深度在不自觉中得到加深、升华。
(3)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愉快的学习情境。图1中的“文字处理”负责试题的文字编辑。在进行这部分教学设计时,我们专门安排一次课时间让学生熟悉一些典型的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WPS等,有针对性地学习它们的设计风格及功能设置。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在VC++中寻找类似的控件,拓展深度设计。再如图中的“图形编辑”,考虑到数学、化学、机械等课程试题中经常需要用到各种形状的图形,所以需要系统提供给用户一个图形制作功能,允许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绘制各类图形。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深入研究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和VC++的图形处理原理,要求了解相关课程的试题对图形操作的具体要求,如此等等才能设计出满足不同课程需求的图形编辑模块。
(4)数据库管理原本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VC++课程中只作扼要介绍。由于“试题库管理系统”需要管理数据,加之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很感兴趣,我们就因势利导加深了这方面的讲授力度,包括ADO、ODBC、DAO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C++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很多学生自觉学习SQL、Oracle等数据库知识,完善自己的系统功能,设计成果大大超出预期效果。
(5)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工程导向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同时,同样重视教师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资源。教师由舞台主角变成了幕后导演。这一转变不仅没有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而且要加强教学过程管控,把握教学进度,保证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2-34.
[2]Hiebert, J., Carpenter, T. P., Fennema, E., Fuson, K., Human, P., Oliver, A. & Wearne, D. (1996). Problem solving as a basis for reform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 cas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5(4):12-21.
[3]Riedel, E., Dresel, L., Wagoner, J., Sullivan, L. & Borgida, E.. Electronic communities: assessing equality of access in a rural Minnesota community[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1(6):370-390.
[4]Szajna, B..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2004(42) :85-92.
[5]Brooke Smith, Peter Caputi, Patrick Rawstorne.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subjective computer experien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 (23):127-145.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7
以《C++程序设计》和《VC++程序设计》为代表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一些计算机选修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或应用技能课,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就业作技能训练。但目前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一般是以课本为主、以程序设计语言自身的体系为教学路线,侧重于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句和语法的练习,而没有把逻辑与实际编程解题思路作为教学的主线,达不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目的[1]。很多学生在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时感到内容枯燥,学过之后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不能适应就业的形势。因此,改革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高效的实践方法,对于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实用型”人才,已变得十分重要。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内容偏验证,轻设计,造成理论和工程实践技术的严重脱节
以《C++程序设计》和《VC++程序设计》为代表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般都有着至少24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然而对于大部分高校,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都还只是偏重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验证内容,而且大多是对基础性知识的实验安排,学生并没有把学到的语言编程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起来。如何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将该类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综合性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
2.2 实践教学方法趋于被动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大部分高校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即老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学生编辑程序并验证通过。这种方法已经越来越被证明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法,因为大部分同学只是按照书上的方法去敲程序代码,遇到问题通过查资料自己动脑解决的较少。
2.3 学生的编程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以课本为主、以程序设计语言自身体系为教学路线的教学方法,除了不能达到很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如果学生在实践课中能够将书上学到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就会好很多。
3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3.1 建立合理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要建立合理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就必须安排好基本内容、提高内容、综合内容三个层次的设计。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完全掌握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的语言语法、命令、结构等;提高内容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难度有所增加,设计范围更广,也更接近实用,比如:设计WORD编辑器、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这些内容可以进行简单的设计,也可以从事大型的复杂开发,各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自由发挥;综合内容是安排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开发实际应用系统,训练团队协作精神。
3.2 改进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增添一些诸如利用VC++实现DSP/FPGA与PC机之间串行通讯、利用VC++编写一些数据采集系统的上位机界面程序等的一些工程性实验。这需要我们实验室提供一些现有的实验箱,它们已完成下位机的实验程序设计以及相应的硬件电路系统,学生只需在实验中完成它们的串口程序设计部分以及上位机数据采集显示部分等。比方说一个简单的心电图采集电路,它的硬件采集电路原理图目前已经很成熟而且设计比较简单,我们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作一些硬件采集电路板,而在《VC++程序设计》实验课中让学生实现它们的上位机数据显示部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C++程序设计》和《VC++程序设计》实际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3.3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将《C++程序设计》和《VC++程序设计》的一些综合实验进行分组,比如数值计算、数据管理、图形处理、游戏开发小组等。每个小组都有它们特定的实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去做一些他们感觉有把握做而且又出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方式可能会更能达到开启学生思路,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作用。
3.4 课程考查方式的改进
以《C++程序设计》和《VC++程序设计》为代表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大部分高校是考查课,为了促进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建议采用采用考试、大作业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考试试卷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大作业侧重于VC++编程语言的综合应用;平时成绩主要是一些课后练习和课堂练习成绩。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综合能力。
4 结束语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实际编程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3]。如何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查方式的改进。笔者将这些方法循序渐进地运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对于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实用型”人才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讲授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经验和软件开发实践经验,指出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改革,C++,VC++
参考文献
[1]沈天晴,刘维富等.V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A].南通大学学报.2005,21(3):88~90.
[2]刘晓妍,胡彦玲.基于C++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研究[A].计算机教育.200721(3):877~878.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8
1 计算思维理论和C语言相关涵义
计算思维, 指的是运用现代的计算机科学的程序和理念进行解决问题并得到正确结果的系统设计, 包含一系列的涵盖计算机科学程序语言的思维活动的统称。就本质而言, 计算思维其实是一种人的思维, 是人将自己的思维输入到计算机当中而形成的一种比较概括的机器思维, 不同于简单的程序化思维。而且计算思维是与个人的思维密切相关的, 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数学性思维, 因每个人思维模式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来讲, 计算思维包括如何求解、计算机操作过程及机器实现方法三部分。要想使得计算思维能够更加充分的解决计算机的常见应用问题, 需要融合更多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去完善计算思维, 最终得到最优答案。
在计算思维法当中, 程序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 特别是C语言程序设计的广泛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在计算机课堂中被广泛应用, 旨在通过相关的计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引导学生养成利用C语言语法知识来掌握需要的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学习。C语言程序的应用是在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 通过已有算法设计及编程得到相应的问题答案, 鼓励人们养成计算思维的生活模式和理念, 解放和发展人力, 从不同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2 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相对来说, 计算机教学当中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时间有限, 因此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对教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积极性不高, 加之C语言程序内容本来就比较单一乏味, 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只注重整体教学知识的传授,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使得C语言教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会打击学生对于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 在以后的学习上会很难形成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思维习惯, 很难实现教学课堂的教学活动目标。
2.2 C语言课堂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C语言程序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大都偏向于理论, 而且算法涉及较多, 使得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气氛枯燥无味。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只局限于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就会导致C语言课堂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状态中,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缺乏C语言实践教学环节
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论同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 但是在实际的C语言程序设计当中, 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表达和传授, 而缺乏对于实践教学的指导。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知识的学习, 很多团队协作项目训练跟不上, 导致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不够。另外, 实践教学的欠缺让学生只会照搬教材理论, 不能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出C语言程序设计的作用, 使得学习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3 提升C语言课程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的措施
3.1 引用驱动式教学方法
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编程, 这与教学方法直接有关。教学方法的引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引导他们对于C语言程序的不断探索和发现学习。在具体的C语言程序学习当中, 设计的问题应该有所侧重, 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求解问题。在提问有关问题时应该把握好难易程度, 太容易会失去问题本身的价值, 太复杂则会打击学生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学生会对容易的题目提不起求解的欲望, 往往采取心不在焉的学习态度, 课堂的教学质量就会大大降低。因此需采取以典型性的问题为驱动的课堂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在针对性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 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真正带动学生对于C语言程序教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
3.2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应用性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应本着应用的出发点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多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而忽视了对于C语言程序的应用性目的。考虑到C语言程序设计多以理论知识为主, 因此在具体的学习中会感觉吃力, 因此要编制出合适的教材用于教学活动, 尽量选择“实例经典, 理论实用”的C语言程序编写教材。除此之外, 要想真正做到实用性还要从改变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开始, 进行应用性基础理论教学的探究学习。根据实际应用进行改革,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应用服务的需要, 并对教材进行不断地改善, 注重发挥算法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3.3 实践环节以项目为中心
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围绕项目活动进行教学, 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力争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在项目的设计中一定要结合好实际的理论知识进行软件设计, 根据学生对于现有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编程水平进行项目设计, 注意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项目活动, 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 增加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兴趣。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共同探讨沟通, 推动C语言程序设计长远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C语言程序是计算机课程中高级的编程语言, 对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C语言程序设计旨在让教师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对于计算机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创新性的程序设计,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最终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 C语言程序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来解决好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这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验, 学生可以参与到C语言教学的学习中, 不断推进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倩.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3 (12) :111.
[2]丁岩, 张宇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计算思维的培养[J].重庆与世界, 2014 (1) :84-86.
[3]李海丰, 李俊生.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4 (2) :1-3.
[4]汪红兵, 姚琳, 武航星, 等.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9) :59-62.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9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教学内容上强调算法,淡化语法;教学方式上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过程;考核内容上舍弃传统的以识记为主的形式,选择以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形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
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目前很多C语言程序设计相关的教材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详细的语法,相当于C语言的参考手册,同时,一些考试也更多的考察学生对这些语法的记忆,导致很多老师也把语法作为了课程教学的重点。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把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知识之后,需要用到哪些语法完全可以去查阅相关的手册。把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会导致学生觉得无味、繁琐而厌学。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突出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2],强调算法,淡化语法,课堂内容以案例为主,项目为辅。用覆盖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案例为载体,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案例分为教学案例和仿写案例,教学案例和仿写案例成对出现,每一对案例覆盖相同的知识点,只是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用像“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通讯录系统”等能够覆盖全书大部分知识点的辅助项目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C语言语法规则繁多,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课堂上不得不“满堂灌”,学生面对常量、变量、数据类型等枯燥的概念,很容易产生茫然、畏惧的情绪。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没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思考,再加上三本院校的学生普遍自学能力比较弱,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激发起他们的兴趣,那么他们很难在课后去自己学习、练习。
传统的“以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2.1 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例中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法。教学中,首先分析给定的教学案例应该如何处理,根据选定的处理方案,用汉语描述出算法,然后再考虑如何把这个算法用C语言描述出来,进而引出要用到的C语言语法知识点,然后讲解这些要用到的知识点。
这样,一方面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完成案例的算法描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引出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目的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学完即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2案例驱动的实践过程——用中学
当前,很多教师在实践课程上都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例子,然而,这些例子大部分都是为了验证语法,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即使完成了这些代码的输入也仅仅是加强了对语法的认识,与实际应用缺乏联系。这样,即使学生能够把例子中的代码运行出来,也很难提高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别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了。为此,我们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读”案例程序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且讲述了相关的知识点,实践课程中首先把教学案例中的程序代码发给学生,让学生读这些代码,这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己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
2)“写”案例程序
当学生读完程序之后,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不看案例程序的代码,自己独立完整地完成教学案例中的代码编写、编译、调试、运行。中间写不出来时,才可以看一下案例代码,但是不能抄写,直到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经过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可以自己完成整个代码时,就基本上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了。
3)“仿”写新案例
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把相对应的仿写案例给学生(仿写案例的程序代码不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教学案例的代码,完成仿写案例的代码编写、编译、调试、运行。当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学生基本上就能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了。
4)“用”到项目中
就是把案例中学到的知识点用到项目中,比如案例中学到了数组相关的知识,那么就可以把数组运用到“通讯录”管理系统中来存储联系人;学到文件操作知识之后,就可以把“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存储到文件中。通过这种灵活运用,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我们常说“考试是指挥棒”,因此,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重点。之前,该课程期末考核是出一份试卷,内容包括选择、填空、读程序写结果、根据要求写程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更多地考察了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很难考察学生的工程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平时的学习过程会更多的偏重于记忆,这导致他们忽略了自己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把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期末考试采用分组完成项目,分组讲述、答辩的方式。学期成绩的计算采用下列公式:最终成绩=仿写案例的平均成绩×50%+期末项目×50%。
4 结语
针对C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着手,强调应用,淡化语法,利用“读、写、仿、用”的方法,促使学生在用中学,增强实践课程的效果,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经过探索,该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弊端,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探索,采用案例教学,强调算法,淡化语法,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教学过程,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取得了成效。
关键词:教学改革,C程序设计语言,工程应用能力,三本院校
参考文献
[1]张开便,董振华,等.基于CDIO的C语言程序设计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5(4):116-117.
[2]徐艳艳,陈志泊,等.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7):87-89.
[3]钟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C语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6):55-58.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10
一、课程教学策略与步骤
“计算机语言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的VB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选定项目主题, 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项目小组, 整个学期以一个典型的VB项目为单位, 再将该项目按照知识点结构分解成若干子项目, 每个项目又有若干任务需要完成, 以“任务驱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以达到发展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
1.在课程教学之前, 完成两项准备工作
(1) 确定大项目内容。
在实施制作项目之前, 首先要考虑项目的内容, 教师准备若干个VB项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选择, 学生通常会选体现自我特征的类型。如:男生为益智类, 女生为归纳整理类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予恰当的指导, 让学生简要了解项目需求分析。
(2) 组织项目小组。
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综合能力、知识水平等情况进行小组优化。6人一组, 每组自己推荐一个组长。在组织项目小组的过程中, 要注意帮助个别选题时有困难的学生, 使他们相互协作,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根据小组人员, 重新安排座位。
为了使分组学习不流于形式, 必须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干, 所以, 在开展小组活动前, 要求小组内部分工, 并填写表1。
2.学案导学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能力水平,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学习而编写的方案, 在上课之前设计一份学案, 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与引领性。一般都在上课前发给学生, 激发学生课前实践的动机与兴趣, 给了学生一个路标, 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 怎么去, 避免散漫的学习, 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在每一个项目中包含多个任务, 而任务中又包含多个子任务, 学生通过学案和教师提供的资源库以及网络等多种手段完全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 去理解掌握, 探索操作。同时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知识迁移、联想归纳等。尽可能多的把探索问题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我们学校VB课程安排两课时一上, 一周三次课。上课前一周教师精心准备学案, 设计或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 在上课前2天左右, 把学案发给学生并结合校本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行预习、自学。目前, 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98%能在家里上网, 所以老师学案和校本教材中每课资源的发放是存放在校园网上的老师文件夹中, 同时放上相应教材项目的录屏文件, 学生在家只需从网上下载, 没条件上网的同学只是少数, 用U 盘拷贝回家完成, 录屏文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 及时解决一些操作上的问题, 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案, 并上交学案的学习情况表, 标明已会的、不会的、有疑问的知识点。还让每个班的课代表创建一个群, 以方便同学们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交流和探讨, 老师只要在线, 可以随时解答同学们的疑惑。每个学生将完成的学案上传到校园网上老师的文件夹中, 供老师批阅, 同时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自学情况。
3.教师点评
我校的计算机机房都装有网络教室, 可以很好地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老师先将完成较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 点评时强调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并解决学生完成“学案”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如图像输入框函数, 数组等, 表扬完成的较好的作品。
4.小组活动
教师点评学案之后, 再要求各小组合作重新做一个内容丰富、界面美观, 体现出本课学习目标的项目, 力求有所创新。
各小组项目的功能、界面由小组成员讨论决定, 由组长做好讨论记录, 合理进行分工, 负责执行过程中的督促和协调。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开放网络, 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完成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情况登记表 (表2) 的填写。
此环节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 长短互补, 提高能力。加强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而且开发了群体学习的资源,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5.展示与评价
在学科教学中, 科学的评价是保证合作学习长期有效展开的重要手段。既然是合作学习, 教师的评价必须是针对整个小组和小组整体合作水平进行, 及时向学生介绍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有效的合作方式的小组。
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利用网络教室将同学们上传的作品一一公开展示, 由每个小组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 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作品与具体知识点的结合, 以及作品的创新之处, 再由老师总结评价。要求同学们填写项目评价表 (表3) , 以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二、成效与反思
1.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成效
(1)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级, 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项目设计与合作探究”教学法改变了计算机语言课教学理论性强、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 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空间, 对专业课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合作探究和整体评价的方式, 形成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氛围, 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较好培养, 互相协助的人格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明显提高。很多老师和家长、包括用人单位都说职高学生“不来赛”, 意思是说职高学生学习敷衍了事, 缺乏认真仔细、钻研的态度。在尝试“项目设计和合作探究”的教学实验后, 我们很欣慰地发现, 学生们变得细致和能干了, 常常为了弄清一个问题而废寝忘食。
2.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的反思
(1) 此种教学方法, 并不适合所有教学内容。
此种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学的万能钥匙。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最佳的使用条件, 多媒体展示可以解决形象直观的内容, 讲评式教学适合层层引导, 而“项目设计与合作探究”则适合能够使用探究式学习的内容。
(2) “项目小, 多引导”是本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
因为学生平时接触的主要是被动接受型学习, 比较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 所以老师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设计与合作探究”教学法采用任务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运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组内合作、评价激励、组间竞争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遇到问题孜孜不倦攻克的工作态度和积极主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提高了互相协作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洋.计算机语言案例教学中的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 2006.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11
精品课程建设计算机辅助语言应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中指出: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職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2010年,我参与建设的《商务英语听说入门与实训》课程被评为福建省高职类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我对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中明确强调: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这说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是未来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补充。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的主要发展阶段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自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行为主义(behavioristCALL)、交际法(communicative CALL)、集成化(integrative CALL)模式阶段。
集成化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integrative CALL)是以两大技术发展为基础,即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这二者的结合使得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其优点有:由于计算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使得视听说得以整合,计算机语言学习的环境更加真实完善;计算机技术使得在设计单一教学活动时能够同时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对于学习的控制度得到增强。
三、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的应用
高等院校展示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都是一致的,即架设精品课程网站。教师将教学设计思路贯穿于教学活动及相关练习板块,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立体地展示在网页中。而这些设想的实现,正是根据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理论,辅以较为成熟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互联网来完成的。
在《商务英语听说入门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教案主要以WORD形式上传,教学课件以POWERPOINT形式上传。自主学习和文化生活板块中的听力和口语练习以POWERPOINT的课件形式提供给学生。课程亮点“YOYO课堂”的主要特色是以动态画面呈现课本知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指定工作场景为背景,编写脚本,自导自演,并用相机记录下交流的片段,我们将这些学生实训的视频通过后期剪接,插入情景介绍的音频,制作成口语教学录像上传到课程网站。
在设计实现这五大板块的过程中,集成化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作用始终贯穿其中。由于专业教师大多数只是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如POWERPOINT、Word、moviemaker。对于视频、音频的处理,网站建设等网络知识的掌握不足,因此必须依靠技术人员的支持才能最终完成设计方案。而技术人员在了解设计意图,帮助完成设计方案过程中,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技术知识,能够对教师的设计方案提出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精益求精。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技术人员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四、对教师在高职高专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的思考
教师对于学生情况最为了解,对于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掌握也最为详细,因此教师在集成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应担任课件设计者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水平会间接地影响到教师对于集成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理解和执行。因此,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综上所述,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教学思路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教学任务,完成教学步骤,这样才能够真正完成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课程建设得更加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雪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的作用.
[2]张晓.CALL引入我国后英语教师面临的困难及建议.中国市场,2008,(14).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 篇12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类学生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在大学时代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为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迫切需要改进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我院学生的特点,针对应用类专业院校,选用案例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将实践渗透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程序设计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编程能力。
1 案例法教学设计
1.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实际情况,我院非计算机理工类专业本科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介绍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通过学习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编写和调试简单应用程序的技能。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学会用程序解决与专业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1.2 基本情况分析
我院是面向地方的,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C语言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如何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转化为程序语言感到困难。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很难用程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3 案例教学法
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一个具体案例情景描述、演示和模拟,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思考、讨论、分析、设计或改进解决方案。它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重视的是体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课程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不是“例子+理论”的简单讲解和结果的呈现,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模拟和设计和改进的过程。
案例教学法要求先设计案例,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由案例引出新的知识点,教师再根据案例的情景讲解新的知识点。通常,教学案例并不是简单的举例,它应该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可实践性,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要能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
1.3.1 案例设计原则
设计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的设计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案例应具有内容的综合完整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特点,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
3).案例应繁简难易适宜、大小适中,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案例的设计应考虑到各个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与相关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兴趣点。
1.3.2 巧妙地将案例贯穿于理论讲授
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案例与授课内容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班级管理系统案例为例,案例设计如下。
案例前序:课程的第一节课先演示案例整体能实现的功能,观察所有语句。结合案例讲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宏观理论。
案例进展1:实现简单界面设计。
结合知识点:主函数、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等。
举例,让学生上机模仿案例,并设计出个性界面。如图1所示。
案例进展2:实现安全验证(设置进入密码)
结合知识点:常量、变量、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实现单分支选择结构
(2)实现双分支选择结构
重点在多分支结构的掌握,具体功能模块实现后面再介绍。
案例进展4:实现安全验证次数(控制用户输入密码的次数)
结合知识点: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案例进展5:实现功能模块调用
结合知识点:函数与模块化程序设计。
将界面设计成函数jm(),安全验证设计成函数yz(),选择菜单设计成函数xz()。通过主函数分别调用以上函数,实现模块化程序设计。
案例进展6:设计每个功能模块并实现功能模块调用
结合知识点:函数与模块化程序设计、数组、指针和结构体。
详细设计过程略。
1.3.3 案例教学法实施
在授课开始,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指出该问题的难点,围绕授课内容引导同学进行思考。组织好学生参加案例的讨论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教师作为案例讨论的组织者,要能够驾驭课堂讨论的进度和氛围。结合案例教学,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与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得出最优方案。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讲授案例分析中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案例的实现与总结是案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归纳,案例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总结,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水平,也使教学本身更趋近于实际。以上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
2 结论
经过这次的实践教学,笔者了解到,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把枯燥的语法,变为生动的实例,把静态内容变为动态知识。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程序设计思维,增强教学效果。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已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除了结合案例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还需加入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存在理论与实际工作环境脱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运城学院学生的特点,针对应用类专业院校,在授课过程中选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程序设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om.htm.
[2]苗冬霞.浅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J].武汉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6(6)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计算机语言类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实践体会08-16
c语言课程设计计算器12-03
计算机语言课程07-28
课程群计算机设计10-21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06-10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08-09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07-15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09-05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封面05-25
计算机辅助设计1课程小结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