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健身项目

2024-10-08

传统健身项目(精选10篇)

传统健身项目 篇1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全国各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带动了各项体育活动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特有的体育活动形式,具有内容丰富多样、渗透程度广、社会意义重大的特点,符合全民健身过程中人们的不同健身需要。在全民健身理念下,如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优势,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全民健身理念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可能研究

全民健身理念下,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两者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要求。

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是推动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需要。重视全面健身、通过有效的全面参与的健身活动、提高全民体质,是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需求。其次,是落实《全民健身纲要》、推进全面健身活动的需要。《全民健身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是全面健身规划中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全民健身纲要》的重要保障。最后,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性发展,需要民族传统体育借助自身优势与时代主题相联系,保持发展的先进性。

1.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的发展优势

在全民健身理念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优势概括为良好的外部条件、自身发展的需求与架桥发展。具体优势主要有:处于发展全民体育的机遇时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香菇内容丰富、分布广、易于开展的特点;各种体育业态发展的过程中加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因素等等。在全面健身理念下,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背景、资源、潜力优势,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路径研究

探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路径,是在全民健身理念下,如何民族传统体育现有的优势更好的应用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起自身的内容丰富、分布广、易于开展的特点,应对其进行联合发展。

2.1促进“学校-社区”发展联合

体育活动开展具有学校带动家庭、发展到社区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难度较小、易于开展,以学生与家长为中心,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体育活动的联合开展。通过以学校-学生-家长-社区实现联合发展,将竞技体育外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实现结合,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全民参与。

2.2实现“以赛带练”、“以节庆带活动”的联合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过程中,为增加项目的趣味性以及推广程度,必然需要发挥运动竞赛以及节庆活动作用。体育竞赛是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手段;节庆活动是发挥项目文化特色与活动可持久发展的动力。实现由比赛的竞技性、趣味性,增加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以节庆活动带动体育运动的影响力、可持续性。

2.3推进“资源整合共享”与“文化感召认同”的联合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呈现理论建构、实践成果缺乏系统性与可持续性,相关研究多存在与表面的层面,对于体育资源的整体认知、全面系统的记录较少,对资源进行统计、建立完善的评价与保护体系、网络资源以及文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民族传统体育以整体的资源形态呈现,对于民族体育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感召与认同是指,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感召。并发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优势,与其他国家的体育文化进行交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到世界文化中,形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文化认同。

2.4建立“打造品牌项目”、“探索市场化发展”的联合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任务就是打造品牌项目,通过品牌项目的宣传与带动,扩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体影响力,实现系统的项目发展策略的体系。对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的资源进行整合,带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品牌项目进行打包在体育产业市场进行销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路径的研究过程中应实行完整的区域、形式、内容等的体系研究。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资源整合、文化认同,通过竞赛、节庆活动等形式,在学校、社区等进行推广,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全民健身发展。并且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融入到体育产业中来,实现带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对策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自身优势的发挥。因此,从政府、社团、大众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发展的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加强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团体参与。保障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必要的物质基础与全民参与途径的外部环境;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活动频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水平与系统性学习。增加活动频数,确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平台与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最后,重视专业指导,建立区域联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性,需要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培训,确保项目的正确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纳新,蔡智忠,龚成太,聂晶.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发展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02:59-61.

[2]潘捷良.从全民健身视角透析民族传统体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4,S1:85-86.

[3]王小娟,黄晓.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路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1:87-92.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 篇2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具有健身和防病的功能,特点是动作优美柔和,圆活连贯。经常操练者在身体发育、运动能力、心血管机能、骨骼代谢等方面,都大大优于不练习太极拳的人。

太极拳种类很多,目前流行较广,按架式大体分为三系:大架式,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如国家体委整编的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中架式,拳架大小适中,以柔见长;小架式,拳式小,功架紧凑,步活身灵。人们可以根据体质、年龄、爱好等不同情况进行选择练习。

太极拳的作用在于:

1.柔和的动作和肌肉有节奏地收缩与放松,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都是良好的刺激,能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推迟衰老进程。

2.太极拳是“一动无不动”的全身性运动,长期练习可使关节运动灵活,增强肌肉力量,预防骨质变性和关节僵直,有利于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3.打太极拳时“用意不用力”,所有动作都以意识作引导,安祥中兼带全神贯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调整,有助于防治神经衰弱。

4.太极拳运动以腰为轴,腰腹联合动作多,能活跃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

初学太极拳者应注意以下事项:

1.速度要均匀。初学时宜慢不宜快,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须从头到尾保持均匀,动作柔和,呼吸自然。打一套太极拳(简化)的正常速度应是4-6分钟,慢练可长达8-9分钟,但不宜太慢。

2.架式不可或高或低。初学时架式可以高一些,但“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式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式或低一些的架式。

3.要适当掌握运动量。太极拳动作虽不如其他运动项目激烈,但由于它要求上下肢在一定的弯曲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因为练这种拳,一方面需要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的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地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套太极拳后,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坚持下去这种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时间的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各人具体情况来定。一般健康无病的老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打一趟或两趟“简化太极拳”;年老体弱者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1-2个架式,如“揽雀尾”、“云手”等;患有不同疾病的老人,每次运动量不可太大,要循序渐进,必要时应征询医生的意见。总之,老年人,尤其是有病患者,练习太极拳时,对运动量的掌握,务须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和急于求成。

练太极拳贵在坚持,持之以恒。练拳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晚间临睡前,地点以公园、水滨、广场、草坪等空气清新、安静处为宜。

初学者最好能参加太极拳辅导站学习。也可以几位同伴在一起练习,互教互学,收效比一个人自学更好些。

传统健身项目 篇3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登录中国知网及相关网站,通过检索关键词,搜集得到相关文献数量、种类等。

1.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资深的武术教授进行访谈,了解健身气功的研究现状,主要科研成果。

1.3 逻辑分析法

将得到的各类文献与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做进一步的分析、推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量及研究的主要方向

通过文献检索,中文气功类文献近二十年关于健身气功类方面的文章有855篇,其中关于中老年人的文章47篇,主要介绍健身气功对中老年人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比如:北京体育大学周小青《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血脂的影响》详细的介绍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可显著降低中老年男、女的血清TC浓度、血清LDL,可以明显改善中老年男女的血脂状等。关于青少年的文章有11篇,主要介绍健身气功对青少年体体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顾一煌《健身气功锻炼提高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分析》通过抽取300名十八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研究的结果说明,参加健身气功可有效地调整个人的生活节律,可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意识的侵入,参加健身气功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奠定基础。

2.2 文献的年度分布

通过文献检索近20年不同等级中文体育期刊,关于健身气功科研文章的统计数据如下:以五年一个阶段:1992-1996年5篇,1997-2001年58篇,2002-2006年176篇,2007-2011年12月611篇,可以看出从第一阶段的5篇增长到第四阶段的611篇,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健身气功已经又一次进入了历史发展高峰期,如图1所示。

2.3 健身气功类文献研究对象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近20年的健身气功类文章,得出各个时期各类健身气功的各个领域研究现状,其中1992-1996年关于中老年的健身气功研究0篇、青少年1篇、高校0篇、中小学0篇、社区0篇;1997-2001年关于中老年的健身气功研究0篇、青少年0篇、高校1篇、中小学0篇、社区0篇;2002-2006年关于中老年的健身气功研究15篇、青少年0篇、高校2篇、中小学0篇、社区6篇;2007-2011年关于中老年的健身气功研究32篇、青少年10篇、高校48篇、中小学1篇、社区40篇(见图3)。通过以上调查可以从学术研究方面了解到现阶段健身气功已从单方面研究进入了多方面、多领域,并以高校和社区研究为主的高速发展时期。

3 健身气功的主要研究成果

魏胜敏《传统导引养生对中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影响》通过对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对中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适宜的力量训练,对中老年人的力量适应性增长有作用。可以防治和延缓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改善微循环和肌肉活动能力的衰退,是最经济、易使广大群众接受而又无副作用的方法和措施。

张英根等人《健身气功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可显著改善中老年心脑血管功能,增加心搏量、降低外周阻力、提高血管顺应性,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改善脑血管壁的弹性,减小脑血流的阻力与脑血管紧张度,提高脑部供血量,使大脑二侧供血更趋向一致,(见表1)。

注:该数据来源于张英根《健身气功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实验研究》

综上所述健身气功在强身健身、医疗康复、延年益寿、陶冶性情、等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健身气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推动?怎么样推动气功的发展是我们首要回答的问题,如表3所示健身气功在高校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过了对中老年的研究,这势必会成为健身气功以后发展的一个趋势,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学校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的“母机”,直接关系到我国学校体育师资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抓住这一优势加快推动健身气功的发展。(1)加强高校的宣传推广:一个体育项目是否可以健康地发展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项目的群众认可程度和覆盖范围。全国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应成为健身气功竞赛功法的主要习练者及推广者。但是目前健身气功除了在少数体育院校和中医院校中得以推广之外,其余广大高校对健身气功这个项目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全国各高校内广泛宣传健身气功甚至健身气功竞赛功法是势在必行的。可以由专人带领,成立专家小组将健身气功竞赛功法逐步推广贯彻到各个高等院校之中,这不仅可以使在校大学生了解健身气功的功法,还可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健身、养生知识的普及。可以更有利于缓解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2)增加健身气功竞赛功法的数量和种类: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四套新功法的基础上创编出了四套健身气功竞赛功法,从竞赛的角度来讲,健身气功竞赛功法的问世可以规范健身气功的发展,增进健身气功比赛的可比性和观赏性,推进健身气功的传播。目前健身气功竞赛功法的竞赛规则还需进一步完善,可以考虑为难度动作划分具体的分值。首先可以适量增加竞赛功法的数量,以满足广大健身气功爱好者和习练者的需求。其次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如果想更好地推广健身气功必须建立多元的结构体制,丰富健身气功的类型。

4 结语

四套健身气功内涵丰富,简单易学,安全可靠,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得出现阶段健身气功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周小青,曾云贵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血脂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

[2]魏胜敏.传统导引养生对中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3).

[3]张英根,李承道等.健身气功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2).

[4]廖玉美.从中医学角度浅谈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理与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9(3).

[5]胡晓飞,侯恩毅等.对我国近20年健身气功科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6]屈文倩.关于高校开设健身气功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

[7]虞定海,王林.新编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

[8]孙洪霞.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初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4).

传统游戏 在玩中健身 篇4

◆预防腰椎病来个丢沙包

要三个人来玩,可以训练敏捷性。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着算白打,直到能用手抓住“打手”扔过来的沙包,才能结束游戏。

提示:这种游戏有助于腰部的锻炼,闪转腾挪间不知不觉就锻炼了腰部肌肉。

◆怕长“蚯蚓腿”试试跳房子

跳房子可谓是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头就可以玩。在地上画出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单双,一边前进,一边把石块踢到正确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都算失败。

提示:这种游戏有助于锻炼脚的控制力,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蚯蚓腿”。

◆锻炼手指玩玩翻绳

翻绳是孩子喜爱的一种游戏,名称不一,有的地方叫翻棉条、翻牛槽、翻桄子、翻线、攀撑子。两人游戏,只需三尺左右的线绳一根,一人用两手撑线圈,通过勾线挑转,可翻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提示:该游戏一方面需要大脑思考和记忆,另一方面还要左右手配合,手眼脑同动,非常适合老年人。而且,在翻绳的过程中,玩游戏的人,相互交流,双方斗智,乐趣盎然。

◆预防肩周炎掷掷纸飞机

玩过纸飞机的朋友都知道,它可能是航空类折纸手工中的最常见形式,航空类折纸手工属于折纸手工的一个分支。由于它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折纸类型,所以深受初学者乃至高手的喜爱。最简单的纸飞机折叠方法只需要6步就可以完成。

提示:在投掷纸飞机的过程中,你的肩部肌肉能够得到充分舒展,进而能有效预防肩周炎的发生。

相关链接:

老人玩儿童游

戏有讲究

老人玩儿童游戏虽有很多好处,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老年人的爆发力、耐久力和反应能力都较差,所以每次玩儿童游戏的时间不宜太长,运动量不宜过大,像丢沙包、跳房子等游戏,最好在适当热身后再玩,否则会造成身体损伤,不适当的玩法还会引起身体机能水平下降,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传统健身项目 篇5

1 传统健身项目对下肢肌力的益处

1 . 1 延缓下肢肌力的衰退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肌力将出现快速下降现象。研究发现,人过50岁后,肌力每10年就会下降12%~15%,其中下肢肌力的退化最为明显。目前相关研究发现我国传统健身项目可延缓中老年人下肢肌力的减退现象,进而促进身体平衡。贾红毅[3]以八段锦作为干预因素,设计了股四头肌肌力测试来检测对下肢肌力的锻炼作用,发现八段锦练习对老年人股四头肌肌力的向心收缩能产生明显影响,对离心收缩产生的影响不显著。股四头肌是人体中最大的肌肉,也是维持身体及下肢直立的主要肌肉群,在保持平衡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许多文献表明,五禽戏不但可以调节心、气,通过锻炼还可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平衡能力。谢萌[3]的研究发现在五禽戏的猿提动作练习后,受试者小腿三头肌的腓肠肌肌电数值呈明显上升趋势。另有研究发现,在进行太极拳运动的中老年人中,其下肢稳定性、双腿平衡能力水平较高。一项纵向研究表明,中老年人进行为期16周的太极拳训练后,受试者下肢力量和单腿站立时间结果明显高于快走组[4]。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表明,传统健身项目对改善中老年人的平衡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对下肢肌力的改善所引起的。但仍有相关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例如,金昌龙[5]的研究发现,尽管长期的太极拳练习可延缓中老年人平衡功能的下降,但腿部力量与平衡功能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总体来说,传统健身项目通过延缓下肢肌力衰退对中老年人平衡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1 . 2 对中老年人骨骼的保护作用

骨健康与全身状况相关,下肢肌力的减退使骨组织的载荷能力明显下降,跌倒的机率大大增高。中老年人的跌倒不仅能够造成骨折,同时由于跌倒引起的长期卧床极易引发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状,严重影响 到中老年 人的生存 和生活质 量。美国运 动医学会 (ACSM)推出的体力活动与骨健康立场声明中指出:增加力量的活动可以使骨骼获益。王忠山等[6]提出,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能够对骨骼肌肉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的刺激反应,显著减少人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保持稳定。张素珍等[7]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放射免疫法检测长期坚持木兰拳练习的中老年人骨密度,发现长期木兰拳练习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并认为介入的时间越早越好。同时,有研究等采用自拟的益气壮骨汤并五禽戏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18例,总有效率为88.8%,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如上所述,我国传统健身项目,特别是能够增强下肢肌力的练习,在促进平衡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介入的时间越早越好。

2 传统健身项目对关节柔韧性的改善作用

柔韧性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据报道,关节柔韧性与中老年人平衡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我国传统健身项目用于中老年人关节柔韧性的治疗和康复也显现出良好效果。王华[8]的研究发现,太极拳和健步走均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平衡功能,且与健步走相比,太极拳运动可使老年人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更大,更加有助于启动机体平衡控制调节,从而提高关节柔韧性;另有研究结果发现,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与下肢的肌肉控制和肌肉力量呈正比关系。不仅如此,五禽戏的练习也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关节柔韧性。何宜忠[9]等发现,在鸟戏练习中,随着人体重心的上下起伏,膝关节是控制整个运动的主要核心,老年人长期练习鸟戏膝关节稳定性会出现显著提高。除此有研究发现,长期练习八段锦和易筋经的中老年人关节灵活度和平衡能力均能得到明显提高,提示我国传统健身项目具有显著改善中老年人关节柔韧性的有效作用。

3 传统健身项目对前庭功能的促进作用

前庭系统,作用于人自身的平衡感和空间感,在人体维持平衡中占主导作用。陈文鹤[10]在文中提到人过60岁后前庭系统的退行性性变会变得非常明显,实验结果证实70岁以上的老人前庭系统内感觉细胞将会减少40%。上述变化可使中老年人前庭系统的反应减退,造成平衡功能障碍。研究发现,长期的木兰拳练习能够提高前庭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有研究应用PJ-I型电脑人体平衡功能检测仪测定在转椅上以1周/2s速度均匀旋转10转后中老年人闭眼时的平衡能力,发现6个月的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人的前庭功能改善不显著,但经过12个月的练习后, 其动摇程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显著性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前庭系统的刺激机制, 如果不能坚持长期锻炼,之前锻炼的效果将会在不久后消失。此外,长期练习木兰拳、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健身项目能够有效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机能,可延缓由于前庭组织缺血致使的前庭功能障碍。

4 传统健身项目对本体感觉的提高作用

本体感觉一词最早在1893年由Charles Sherrington提出,主要包括平衡觉系统(主要感知身体的姿势和空间位置变化)和运动觉系统(主要感知四肢和身体的相对位置)两部分。本体感觉的传入对躯体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据研究显示,大部分研究显示我国传统健身项目与本体感觉之间存在正相关。特别是一项研究显示,太极拳练习者本体感觉要明显优于游泳运动者和无运动者[11]。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呈负相关,Li[12]等的一项研究显示,太极拳虽然对老年人的总体平衡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其本体感觉却没有发生显著性提高;但其样本量仅有5例,所得结果可能与其样本量过小有关。除太极拳项目外,易筋经的动作中融入了大量强化本体感觉输入的元素,如“摘星换斗”中的头眼配合,“倒拽九牛尾”中支持面和重心的变化等,为中老年人提高本体感觉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有实验证实,经过12周的易筋经干预,中老年人的本体感觉产生良好效果。太极拳与易筋经对中老年人的本体感觉同样具有促进作用,但易筋经主要以提供不稳定的状态来增加各种感觉输入和姿势稳定控制能力,是与太极拳最大的区别。此外,在木兰拳练习时,膝关节基本保持在半蹲位,并有较多的转身、旋转和左右轮换交替的单腿支撑动作,需要本体感觉和各系统的良好协调工作才能完成,所以长期进行木兰拳练习可提高本体感觉的敏感性,对中老年人的平衡功能产生调节。

5 传统健身项目对中老年疾病导致的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5 . 1 对帕金森病人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退行性疾病,平衡失调是其临床主要特征之一。在2012年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太极拳干预PD的报道后,太极拳对PD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朱毅[13]等采用太极拳对PD患者进行4周的康复治疗,与治疗前相比,太极拳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有学者认为PD所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可能与前庭系统功能失调有关。还有一些研究报道认为,长期规律的八段锦练习可以对锥体外系神经系统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进而对人体的平衡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因此,长期的传统健身项目练习可有效缓解和治疗PD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

5 . 2 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

脑卒中(Cerebral Apoplexy,CA)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其他系统机能的改变而引起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极易导致平衡失调。于敏华[14]等较早的开始探讨太极拳应用于CA康复的可行性。目前,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太极拳康复法与CA的现代康复技术有诸多相合之处,其临床应用价值也得到了医学界的一致认可。一项研究选取48例CA患者观察简化太极拳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过3个月的练习后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分值有所提高。有学者应用太极拳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对CA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结果证实太极拳组的患者各项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另外,白艳杰[15]等人多年来对八段锦结合功能训练和康复锻炼改善CA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研究,发现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改善CA患者的平衡功能。另有研究提示易筋经也是CA患者恢复期可选择的有效体疗方法之一。

6 结语

论传统武术的文化健身价值 篇6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被称之为“国术”。数千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武术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衰到落繁荣,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积淀与精华。

2 武术的文化价值

2.1 武术文化产生的客观性

武术文化是传统武术价值体系产生的根源,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另外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武术文化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那么武术文化的社会性也必然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武术正是由于这种割不断的联系使得武术必然带有各个时期其文化特征的烙印。这种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是必然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影响不可避免的侵蚀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当然武术文化也不例外,在封建的宗法氏族血亲文化的基础上,武术技术理论是依据当时的社会文化而创编得来的,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体现当时社会文化状态的体育运动,是一种心灵内在修为的过程。换言之,武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练习武术理解生命的真谛,了解人类真善美的意义。由此可见,研习武术的价值由最开始的生存技能转变到军事技能,最后回归武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本质。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的历史产物———武术文化以及其文化属性在社会中所呈现的诸多价值角色,也必然伴随着传统武术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漫长的历史岁月和复杂的社会变革,无疑是对传统武术文化价值属性的溶合与渗透。同时传统武术价值体系的形成无疑为以后其体系的内部矛盾的产生也创造了有机条件。武术的文化,不仅是所谓的自身的那些套路,技术等方面。因为它的发展影响到了我国古代的方方面面,诸如医疗保健,戏曲文化,方术宗教等等。就戏曲而言,它与武术同样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它与武术紧密联系,它的表演形式大多是武术的一些简单套路,也正因为如此,它给人的感觉才生动。不仅是它的表演形式与武术密切联系,作为表演的个体来说,他们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武术底子,这又是武术的价值体现。

2.2 武术文化与酒的关系

酒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晋代文人江统的《酒诰》中写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段话说酒的起源是由于把剩饭倒在桑树林,粮食郁积,久蓄则变味成酒,而不是由于某个人发明的。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一点已被大量考古事实所证实。在磁山文化时期,发现了一些形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和大量谷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发现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在三星堆遗址,则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壶等;在大汶口文化,该遗址随葬80多件陶器中,有25件洁白的白陶器,主要是成套的酒器,计有贮酒的背壶,温酒的陶规、注酒的陶瓮和饮酒用的杯。

在古代,文人好酒,喝酒之后诗兴大发,创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并且流传至今,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在我们所读到的李白的诗中,处处可以看到他与酒相伴。在花前月下,在泛舟湖中,李白无处不在饮酒,无时不在抒发自己心中情怀,“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等千古绝唱。

其实练武之人与酒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的门派,拳法也多种多样,但是武术的灵魂本质还是“气”。“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气势的获得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这一点与酒所给人的豪气、胆气相一致。武人好酒,上古的夏育、传说中黄帝的大力士力牧、春秋时代的薛炽以及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都是好久的武士。武人好酒,是借酒表现出他们豪爽的气概和尚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就还成为他们创出绝世武功的“灵丹”,我们所熟知的醉拳就是清代傅家拳的创始人傅青主在醉酒的情况下创编出来的。它是模拟醉酒者的形态,把一些武术技法融入其中,讲求“以醉取势,以醉惑人,以醉进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拳种。

3 武术的健身价值

上述武术文化的价值是现代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层面,然而当今社会需要来看,人们对于武术的定位更趋向于它的强身健体的功能。那么下面就健身层面来研究其在社会中的价值。

3.1 武术的健身价值的历史渊源

从武术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需要决定着武术的社会功能,武术价值功能的实现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对武术的不同影响,从而也制约着武术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定位。例如在明朝戚继光时期,武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群体健身和娱乐,而其它的武术的文化价值方面就比较次要。科举,也叫做“开科取士”,指由朝廷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世间可为文官武将的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武进士科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式废止,武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一千二百年。正是此举不仅仅“混淆世族盘据”,也打破了腐朽的门阀荫袭世官的一统天下,开拓了“广收俊杰瑰伟英异之士”的新局面。由于武术成为平民晋身仕途的又一途径,使得这一时期武术的技击性在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保健养生则发展相对缓慢。到了清朝末期,受武举的废止的影响,武术的技击价值逐渐被削弱,其健身和保健的价值得到了发展。随着1910年民间武术组织精武体育会的成立,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和助人的精武精神,还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谊等行为规范,提倡博众家武术之长,使国术发扬光大,在这一时期武术的健身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2 武术健身价值的发展

在相对和平稳定的今天,各种文化和活动都以不同的姿态发展,当然武术也不例外。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人们的生活理念的转变,传统武术价值体系的定位由技击性转变为健身养生。建国以来兴办的各种武校,还有晚清留下的各种武馆和武术基地,更者在建国以后在学校里也大搞武术教学,这对武术在群众中的蓬勃发展非常的有利,当然其目的还是为了强身健体,提高国民素质。再比如,不断兴起的小区活动中心大多是以太极拳为主要的健身娱乐方式.还有举行的各种国内国际武术比赛,也不是单纯的技击比赛,而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武术在我国人民大众中早己形成它独特的价值,尤其是健身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古代的各种健身操,健身拳(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在民间流传甚广。可以发现,武术的健身价值在民间的发展有很深的群众基础。

4 结论

由此可见,不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健身娱乐价值,在诸多武术价值中的定位己经有了其独特的形式。传统武术价值体系具有历史波动性和社会需求性特征,武术的技击价值还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无论是从技术体系、人数规模,还是武术赛事等方面都占有优势。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理念的转变,武术的健身价值已逐渐顺应了社会需求,成为当今人们研习传统武术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岗.武术发展有文化选择[J].体育文史,2001(3).

[2]郝勤.走向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4).

[4]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传统健身项目 篇7

关键词:红楼梦,传统养生健身,清代,女性

作为一部写情并对女性生活描述极为详细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这部辉煌的现实主义巨作, 非但切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 同时还涉及清代女性的传统养生健身, 诸如放风筝、荡秋千、钓鱼等等, 将清代女性养生健身的方方面面均加以再现, 并且在此领域还具有很深的造诣。

一、《红楼梦》中所包含的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的主要内容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其作者曹雪芹名霑, 字梦阮, 号雪芹, 先祖为中原汉人, 满洲正白旗出身, 因为家庭衰败而饱尝人世辛酸, 但其以坚忍不拔毅力, 历经多年, 创作出伟大名著《红楼梦》。

1.《红楼梦》中所述的推背捶腿为女性养生健身。

在《红楼梦》一书中曾多次提到丫鬟为小姐们或者太太们推背捶腿。如在第三十回中, 王夫人午睡时, 金钏儿为她捶腿;第五十三回中, 晴雯在补完雀裘后, 小丫头替她捶腿推背;第五十七回中, 黛玉呕吐时, 紫鹃为他推背等等[1]143。人体内许多条经脉和络脉联合四肢百骸及身体的器官、骨骼、肌肉、皮肤以及毛发等各个部位, 捶打按摩这些经络, 有利于疏通经络和理气活血, 从而达到治病和健身的效果, 这是清代贵妇养生健身的一种主要方式。

2.《红楼梦》中的放风筝活动。

放风筝在《红楼梦》的第五回、第二十二回以及第七十回中均有提到。其中第五回提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有一副“画着两人放风筝”的画;第二十二回提到探春在元宵节咏的一首灯谜诗“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就是以风筝作题;第七十回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多个年轻女子用多种方法放飞多种风筝的图画[2]102。作为我国传统民俗风气的一种, 放风筝素来有祛病苦、放晦气以及放病根等民间说法。同时, 放风筝还可以活络和舒筋, 并能起到预防眼疾和锻炼人手臂腿部力量的作用, 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所以, 放风筝无论是被人当作民俗风气, 或者是用来锻炼身体, 均广泛受到国人的喜爱。因此, 可以看出, 放风筝这项体育活动, 在清代女性当中还是很受欢迎的。

3.《红楼梦》中的荡秋千活动。

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为宝玉庆生辰提到荡千秋的内容, 如在大观园中, 宁国府贾珍的侍妾佩凤和偕莺便玩起了荡秋千的游戏。尽管《红楼梦》整部书只是这一次对荡秋千做出描绘, 但却能让读者想象出大观园平日里女子们经常会进行荡秋千运动来养生健身[3]107。荡秋千最早源于我国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 在唐宋之后, 这种运动在全国得到了普及。因为该运动不仅能够使得人体灵活性得到有效协调, 同时还能通过摆动医治疥子并释放女子胸中闷气等等, 因而它成为我国古代流传最为长久、得到广泛普及且深受人们喜爱的女子养生健身运动。

4.《红楼梦》中的钓鱼活动。

《红楼梦》中也融入了这种充满趣味、智慧和活力的高雅户外健身活动。例如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将黛玉钓鱼一笔带过;第八十一回, 将藕香榭中李纹、李绮、岫烟、探春等人钓鱼为乐的故事描述得尤其生动形象。作为早先人民生活需要, 钓鱼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 逐渐变成一种高雅且有益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在我国古代, 有许多文人雅士如范蠡、屈原、陆游、郑板桥等都喜欢钓鱼, 甚至还有民间传说的姜子牙直钩垂钓等。而这种活动在清代已经作为女性传统养生健身的一种方式。

5.《红楼梦》中的下围棋活动。

围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 其与琴、书、画一样均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及开发智力的作用, 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项瑰宝。《红楼梦》中第四回、第七回、第十九回、第二十回以及第五十三回等等所描绘的主仆等人几乎个个都会下围棋, 尤其是女性如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妙玉、香菱等特别喜欢这项活动, 有时竟将棋子落地的声音以及下棋双方的神态及对话都描写得惟妙惟肖[4]125。由此可见, 围棋也是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的一种方式。

6.《红楼梦》中的解九连环活动。

作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智力玩具, 九连环趣味性极强。只是该项游戏在正史上很少有详细的记载, 因而很难判断它的具体起源时间。在明代杨慎的《丹铅总录》一书中, 有对于九连环的记载, 这似乎是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有关九连环的记载。而在《红楼梦》一书中, 第七回所述的“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里……大家解九连环作戏……”便提到了九连环游戏。由于解九连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锻炼人手指的灵活性, 因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 所以, 自从该游戏诞生之后, 便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经久不衰, 同时也作为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的一种主要方式[5]145。

二、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出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

1. 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方法兼续古今, 是对传统养生健身方法的传承及创新。

《红楼梦》一书中所记载的养生健身活动既是对古代养生健身优良方法的传承, 又同时将当时新起的养生健身活动加以记载, 具有兼续古今、传承创新的特点。例如在《红楼梦》中提到的放风筝活动, 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成为一项人们所喜爱的健身活动;又如钓鱼活动, 在古文记载中, 多为男性专属的消遣健身活动, 然而在《红楼梦》中, 作者却一方面点出了黛玉喜欢钓鱼活动, 另一方面又极力描绘出一幅多女垂钓的图画, 使得清代初、中时期女子传统养身健身活动得以再现[6]135。

2. 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方法更加注重家庭性, 却忽视了社会性。

《红楼梦》中的大家闺秀们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之下, 无须出门, 家里就有可以用来娱乐消遣的场地以及工具。同时由于贾府是一个贵族, 因此为了保持一个大家闺秀的优良作风, 贾府的女子们能够进行的活动就只能是兼顾神行无伤大雅的放风筝、钓鱼、解九连环、下围棋以及荡秋千等活动, 这些健身活动基本都局限在家庭范围内, 与社会脱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也与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清代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脱不了干系。那时的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 女子主内, 男子主外, 因而, 妇女的养生健身活动只能局限于封闭的深闺内院之中, 且运动也只能是家庭型的解九连环、荡秋千等来自娱自乐, 以便消除闺中的郁闷, 却与社会出现严重脱轨[7]119。

3. 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方法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却缺乏竞争对抗性。

在清朝时期, 由于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相对稳定, 并且认识到通过锻炼来增强体魄、益寿延年的有效办法。只是这个时期由于受到社会指导思想的影响, 大多数养生健身行为却都单纯出于娱乐和观赏的目的, 缺乏必要的竞争和对抗。当然, 造成这种原因, 一方面是清政府掌权之后, 实行弱民政策, 倡导重文轻武的社会思想, 不赞成体育活动进行竞争和对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贾府女性本身从事体力方面的工作很少, 因而身体素质很差, 同时又由于女子一般都希望世界和平而少战争, 所以, 在《红楼梦》一书中女性的养生健身活动基本上都是钓鱼、放风筝、解九连环、荡秋千等娱乐性的项目, 却很少具有竞争和对抗性[8]129。

4. 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方法具有经常性且在节日期间更盛的特点。

在《红楼梦》一书中, 贾府是贵族, 因而其中所描绘的许多娱乐活动, 基本上都是府中女子在奢华的环境中想方设法来打发时光和消除闺闷。特别是到了生日、聚会、时令以及节日等特殊时期, 这些健身活动就更具盛况。例如, 在宝玉过生日时, 有丫鬟荡秋千娱乐的情节;贾府过春节时, 有描述“赶围棋”的情节;而每当春季踏青时, 放风筝则是一项必须的户外活动。这种具有经常性且在节日期间更盛的现象, 也是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的一大特点。

5. 清代女性传统养生健身方法中高雅与俗趣并存, 且各具特色。

在《红楼梦》一书中, 因为要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 因而在书中所描述的养生健身方法中高雅与俗趣并存, 且各具特色。其中, 钓鱼和下围棋等项目可以看作是高雅的活动;而推背捶腿则相对来说是一种俗趣的活动。书中将妙玉描写成一位棋艺高超且具有深厚家庭背景的尼姑;又从钓鱼一文中侧面刻画出黛玉思想自由开放、敢于追求自我和与固有观念做抗争的坚硬性格。至于推背捶腿等俗趣养生健身活动, 能够通过按摩来舒筋活血、延年益寿, 这个常识包括富贵荣华的贾老太太以及从未出过门的农村老妪基本上都能通晓。书中高雅与俗趣的养生健身活动并存, 一方面给后人对清代女子养生健身文化的研究保留了珍贵的借鉴资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女子传统养生健身在后世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9]159。

6.《红楼梦》一书中所描述的清代女性对传统养生健身的认识, 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

首先, 清代女性对传统养生健身的行为未能形成较为清醒的认识。书中的养生健身方法不仅包括钓鱼、荡秋千等能够增强人体体质的健康方式, 而且还有一些求仙问佛的守旧迷信的思想。其次, 清代女性尚未形成养生健身的概念, 《红楼梦》中的女性放风筝、钓鱼、荡秋千等纯粹是为了娱乐和消愁解闷, 却没有将之当成是一种养生的方式。最后, 清代女性对人体的均衡态认知有偏见, 在古代人的眼中, 三寸金莲和杨柳细腰是女子美丽的表现, 这就导致清代女性为了追求这种审美观而缺乏必要的锻炼, 因而造成清代女子身体素质普遍偏差。

从《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推背捶腿、钓鱼、放风筝、荡秋千、下围棋以及解九连环等具有养生健身的娱乐活动来看, 清代女子传统的养生健身具有兼续古今、传承创新、注重家庭式、娱乐性强、节日更盛以及高雅与俗趣并存等诸多特点。这些内容, 为我们对清代体育文化事业的研究, 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高彩艳.从《红楼梦》看古代女性养生健身[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6) .

[2]潘天波, 胡玉康.《红楼梦》:漆艺叙事向度的文学解读[J].中国文学研究, 2012 (3) .

[3]周荣.探析《红楼梦》中的休闲体育文化及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

[4]吴炎兵等.《红楼梦》中体育活动的文化学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 .

[5]赵忠海, 胡大伟, 樊春光.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女子体育文化解读[J].体育与科学, 2009 (2) .

[6]赵崔莉.明代女性的休闲生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9 (1) .

[7]魏宏灿.从我国古代诗词看女性体育活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2) .

[8]荆宇霆.探析元宵节习俗中的体育元素[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8) .

传统健身项目 篇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将这种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健身性和运动性的活动, 依照现代体育科学和保健医学的原理和要求, 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形成科学合理的健身和运动方法。押加运动是一项全身心性运动, 并不受场地设备的限制, 练习方法简单易学, 是快乐教育的好教材, 是休闲、娱乐与健身的好方法。该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对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为主的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收集、挖掘、整理民族与民间传统体育健身方法工作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09级国防体育专业的36名学生;其中男生24人、女生1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站、期刊网进行查询, 对关于“押加”运动方面的内容, 以及有关文献和民族地区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论文著作, 进行有效的检索、分析和利用。

1.2.2 实验法

用血压计、计时秒表、电子肺活量计和皮尺为测试用品;练习前将36名男、女生进行实验前、实验后分组比较。并做心肺功能和下肢爆发力指标测试。然后以“押加”运动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练习。第1组每周3次, 40 min/次;第2组每周2次, 45 min/次。1个月后和4个月后按同样方法进行第2次和第3次测试, 并记录测值 (数据略) 。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测实验前和实验1个月后, 实验前与实验后4个月的测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押加”运动的起源

在藏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押加”比赛, 又称双人拔河, 或大象拔河, 相传已有千年历史。据说格萨尔王在攻打达惹、罗宗国后返回途中, 发现上千头牦牛, 便采取拔河的方式对其进行分配。也有的人说大象拔河起源于印度, 后随佛教的传入而流行于藏区。藏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 早在公元七世纪初期, 具有雄才大略的赞普松赞干布, 就统一了整个西藏地区, 史称“吐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藏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 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运动, 主要有赛马、射箭、藏棋、摔跤、登山、游泳、抱石头等。这些传统体育运动在广大藏区广泛流行, 深受藏族群众的喜爱。由于藏族英雄史诗中的格萨尔王曾经在西藏的中北部活动, 从那个时代开始流行的“押加”比赛项目, 至今依然盛行于西藏北部及青、川、甘等省的藏区群众中[2]。

3 “押加”运动的基本内容

3.1 “押加”运动的形式

“押加”的活动形式有大象拔河、颈力比赛、腰力比赛和手力比赛等。在藏区押加比赛开展得很普遍, 一到节假日各地都举行押加比赛。平日农牧闲暇时, 在牧场上、在田间, 人们相互把两条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 以游戏的形式练习和比赛。由于押加的基本技术、比赛规则和场地设备比较简单, 因此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此项运动不受年龄的限制, 甚至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 因此它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来参加这项运动[3]。

“押加”也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不仅组织各种规模的押加比赛, 甚至在课外活动、课间休息的时间也经常进行押加活动。由于押加可单人、双人或多人进行比赛, 不同参赛人数有不同的要求, 但都要求快速起动, 用腿、手、腰、颈及全身的力量将对方拉到本方一边。这些动作对于发展身体各器官机能,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锻炼人们的力量、速度、灵活及耐力等身体素质, 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押加”运动比赛在平整硬质地面上进行。比赛场地为长方形, 宽2米, 长9米。 比赛时, 由两名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上, 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 (带子从两腿间通过) , 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 向自己的前进方向奋力爬进, 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本项比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在藏区押加比赛开展得很普通, 一到节假日各地都举行押加比赛。平日农牧闲暇时, 在牧场上、在田间, 人们互相把两条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 以游戏的形式联系和比赛。由于押加的基本技术、比赛规则和场地设备比较简单, 男女老少都可参与, 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押加比赛只设男子项目, 按体重分级别参加比赛, 设有55公斤级、61公斤级、68公斤级、76公斤级、85公斤级、95公斤级以及95公斤级以上级等级别。

3.2 动作要领

押加已被列人民运会竞赛项目, 一般比赛有单人拔河两人对拉、双人拔河、三人拔河三种形式。以单人拔河为例。双方把打好结的绳环套在脖子上, 两人相背, 将赛绳经过胸腹部从裆下穿过, 然后趴下, 双手、两膝、脚前掌着地, 把赛绳拉直, 绳子中间标志物垂直于中界。听到预备口令后, 运动员两膝抬离地面10~20CM, 身体整体向前倾做好准备。当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 运动员用腿、腰、肩、颈及手臂的力量向前爬拉 (爬拉动作模拟大象行走。直至将绳上的垂直标志物拉过河界。两人或三人的技术相同, 但需互相配合, 才能完成得更好。

3.3 练习方法

练习开始: 双方赛手背对背站立, 把绳环套在双方腰部或腹部拉直, 赛绳的标记垂直于中界, 手放位置和脚的动作站位不限。当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 双方用下肢和腰部力拉拖, 将标记拉过河界即为获胜。此项活动面对面比赛时, 不能用手抓赛绳;背对背比赛时, 可以用手抓赛绳, 甚至还可以用手助拉, 不算犯规。

3.4 场地与器材

3.4.1 场地

比赛场地为长方形, 长8m、宽2m, 界线比赛场地有明显的界线, 长边是边线, 短边是端线。线宽均为6cm, 界线外至少3m以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中线和决胜线在两条边线的中点, 画一条与端线平行的边线为中线 (又叫中界) 。在中线的左右1 m处, 各画一条与中线平行的线为决胜线 (又叫河界) 。

3.4.2 器材

由长6m的带子, 两头有圈的彩色绸缎制成, 绸缎带中间有一坠条, 作为判定胜负的标志。可用规格为20cmX15cmX2cm的海绵用软布包裹后固定在绸缎带上, 用于保护脖颈。绸缎带两头绳圈的周长为50-70cm, 也可根据参赛者的不同特点, 用活扣来随意调整带子两头的圈。在游戏活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绳带, 但必须有保护脖颈的措施。

3.5 科学原理

“押加”运动为一种力量角逐。是以力拔带有肢体、脊柱、头等的运动, 对头、脊柱、四肢骨有较强的刺激性, 同时受到一定的应力作用, 这种刺激加速了骨的生长发育, 使骨密质增厚, 钙盐沉着增加, 骨后端的骨小梁排列更加整齐, 适合应力作用的方向, 从而使整个骨变得粗壮坚固。增强骨的抗折、抗弯、抗扭转的能力。押加还可以增强关节囊与韧带的韧性和厚度, 使关节更稳固灵活, 还可使关节软骨增厚, 可缓冲更大的压力和冲力, 使其适应能力增强。经常参加“押加”运动, 对斜颈、习惯性脊柱侧弯、颈、胸、腰、骸椎骨质增生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4 结果与分析

4.1 心率和血压练习前后统计数据检验分析

如表1, 经过1个月练习, A、B两组安静心率变化不明显 (p>0.05) 。而4个月后, 两组心率降低较明显 (P<0.05) ;血压的3次测试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这可能与血压值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有关。

4.2 肺活量、立定跳远统计数据检验分析

如表2, 从肺活量、立定跳远统计数据检验分析, 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 肺活量有较大变化 (p<0. 05) ;两组立定跳远练习前后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并且练习前与1个月后、4个月后的差异均为显著 (p<0. 05) .从统计数据分析, 经过1个月练习后, 下肢力量提高较快, 而后成绩提高减缓, 这可能是实验前后均为同龄学生, 负荷较恒定的缘故。

4.3 伤害事故的预防

1. 禁忌范围心血管疾病, 脊椎错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妇女月经期。

2. 注意事项增加肌力时, 采用憋气法应合理。

即憋气前吸气不深, 微起声门, 让呼吸肌收缩压迫胸腔, 使肺泡气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 并作“晦”声呼气。用力方向向前, 并避免绕垂直轴旋转。

5 结论

经研究证明, 在高校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 适宜安排“押加”运动练习, 可以使下肢力量增强, 肺活量增大, 长期坚持参与此项活动可以使学生心肺机能得到改善。押加也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不仅组织各种规模的押加比赛, 甚至在课外活动、课间休息的时间也经常进行押加活动。由于押加可单人、双人或多人进行比赛, 不同参赛人数有不同的要求, 但都要求快速起动, 用腿、手、腰、颈及全身的力量将对方拉到本方一边。这些动作对于发展身体各器官机能,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锻炼人们的力量、速度、灵活及耐力等身体素质, 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摘要:“押加”运动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该运动对头、颈、脊椎、腰背及四肢都有一定的健身意义;对心肺功能有较强促进作用。是进行快乐体育以及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好教材, 是娱乐与健身的好方法。积极推广该运动对发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押加”运动,健身法,健身,内容

参考文献

[1]押加[EB/OL].http://www.seac.gov.cn/gjmw/zt/2007-11-01/1193854493983409.htm.

[2]押加[EB/OL/.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SportKnowl-edge/DL/DL-20031210154149.

[3]押加[EB/OL].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 l/1100006664.htm l.

[4]朱钦.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传统健身项目 篇9

关键词:襄阳市;健身会馆;健身项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20-01

襄阳市普通人群对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趋向,笔者随机调查了 160 名普通市民,发现襄阳市居民对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显示出一定的特征:襄阳市居民喜爱的运动项目以小球类为主;其次为大球类;接着为散步、跑步等不需要花费的项目;而健身会馆项目在调查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市居民健身消费逐渐增加,也提示健身会馆要针对普通居民的消费选择趋向进行项目和内容的设置。目前市场上的健身会馆,一般根据其内容可分为单一型健身会馆和综合型健身会馆两类。不同类型的健身会馆由于器械健身和有氧运动的范围不同,因此,将根据以上分类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单一型健身会馆健身项目评价

1、单一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襄阳市单一型健身会馆的项目选择主要有:羽毛球、网球、游泳、武术。羽毛球运动作为大众运动,其特点主要为:是一项全身运动的项目,可以锻炼人的耐力、力量、灵敏等素质,可调节运动量,可根据个人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的特点而定;场地要求不高,老少皆谊。泳是一项需要固定场所的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增强心肺功能,长距离的游泳锻炼可以锻炼出一颗强有力的心;增强抵抗能力,经常游泳的人可以抵御伤风感冒等小病,改善体型让全身的线条流畅,优美。武术做为一种悠久的文化:武术是一项全身性的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2、单一型健身会馆综合评价。目前在襄阳单一型健身会馆具有较高比例,目前排名靠前的单一型健身会馆主要有:羽毛球、游泳、武术、网球等健身会馆。这里选取受欢迎程度、消费程度、健身效果三个指标来考察各项目的健身特征。受欢迎程度最好的是羽毛球、游泳;而消费度最高的为保龄球项目健身会馆;健身效果最好的为羽毛球、网球、游泳和网球项目。

3、单一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特征。单一型健身会馆的项目选择特征,在研究中,使用健身会馆数量和健身会馆会员人数两个指标因子来进行量化的比较研究,其中健身会馆人数统计过程中关注了时间问题,力争保证资料的同一性。目前各种单一型健身会馆共45家,其中以羽毛球项目最多,达到11家;而游泳等受条件限制或健身效果差的运动项目只有9家,这基本上反映了这类健身会馆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可能与人们的选择有关,也与这些项目的健身效果有关。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受欢迎的程度、消费程度、健身效果三个指标来考察各项目的综合健身特征是可行的。

二、综合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特征

1、综合型健身会馆各项目。当前健身会馆健身项目有:A.[有氧类]:(1)瑜伽(2)普拉提 (3)单车 (4)有氧操 (5)有氧拉丁(6)有氧舞蹈B. [操 类]:(1)搏击操 (2)踏板操 (3)球操 (4)减腹操(5)杠铃操(6)平衡操C. [舞蹈类]:(1)芭蕾 (2)肚皮舞 (3)街舞 (4)标准舞 (5)草裙舞 (6)激情桑巴(7)爵士 (8)拉丁 (9)踢踏舞(10)钢管舞(11)形体;D. [其他类]:(1)器械 (2)跑步(3)游泳 (4)乒乓球(5)桌球 (6)跆拳道(7)舍宾 (8)腰腹课 (9)有氧太极 (10)玄度 (11)自由散打 (12)羽毛球 其他。目前襄阳市健身会馆主要以男子健身器械练习和女子有氧、舞蹈为主内容其中健身操主要以女子的瑜伽、有氧操、肚皮舞、爵士为主,少儿的项目以跆拳道、拉丁、街舞、形体为主。

2、综合型健身会馆综合评价。综合型健身会馆主要指不是单一的运动健身项目选择,而是多元化的项目特征。目前流行的操课主要有动感单车、搏击操、健美操、肚皮舞、拉丁、瑜珈、PUMP(杠铃操)、踏板操及普拉提等。而针对以上的各种类型操课,选取受欢迎程度、有氧运动强度、健身效果等三个指标来考察各操课的综合健身特征,并对各项目进行分析说明。从综合健身会馆的项目受欢迎程度来看,动感单车和瑜珈具有优势;从项目的有氧运动强度角度看,搏击操最好;杠铃操的塑型效果最为突出;而瑜珈和普拉提的调节内理功能最为显著。从四个指标综合评价综合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发现:动感单车、搏击操和健美操具有一定的优势,应该显现出参与的人数较多的特征。

3、综合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特征。随机选择襄阳市其中一家综合型健身会馆一天时间(15年10月10日,周六),考察全天健身会馆的锻炼项目选择,从进入健身会馆进行健身锻炼的人数与项目入手进行讨论,发现:选择动感单车的人数最多,其次瑜珈,而其他项目人数相对差不多。这表明:动感单车这样的男女都爱上的课,健身效果相对好,上的人多。而一些具有明显性别取向的操课或健身效果不明显的操课选择的人数就相对会少。可以看出,选取受欢迎程度、有氧运动强度、健身效果三个指标来考察综合型健身会馆各操课的综合健身特征是可行的。

三、襄阳市健身会馆健身项目发展对策

1、加强体育健身项目的宣传,帮助市民了解其相关知识, 媒体的宣传是促进各个健身项目的一大源头。政府应该为各种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展与推广作好宣传工作

2、各个健身会馆创造开展体育健身项目的条件,为参加各项目健身的会员提供更加合适的有利于各个项目开展的环境

3、优化整合健身会馆各个教练的资源,为参加健身会馆健身的会员提供针对各个健身项目专业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

4、针对各个健身会馆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项目,采取多种方式结合开展不同健身项目。不同的体育健身项目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开展起来的难度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各个健身会馆应当结合健身项目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式发展不同的健身项目。

参考文献:

[1] 杨金云,蒋代新.健身俱乐部会员的项目需求及参与行为调查[J].现代商业. 2009,(1):86-87

[2] 刁在箴等.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6):41-43

[3] 秦春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卢元镇.群众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院出版社,1986年版

传统健身项目 篇10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深化,全民健身机制

1 前言

国富且民强,盛世兴体育,伴随着在近几届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体育是人民的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保持下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人民健身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胡锦涛同志的发言高屋建瓴,为继续深化全民健身机制指出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群众要求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而做出的重要结论。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建成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到2010年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样,发展对于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全民健身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进全民族身体健康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定了全民健身的法律地位和目标规划。在筹备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体育部门抓住奥运机遇,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掀起全民健身的新高潮。全国各地围绕“建设好群众身边健身场地,健全群众身边体育组织,举办群众身边经常性体育活动”这三个主要环节,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发展”,“发展”始终是全民健身事业前进的推动力。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身需求也日益高涨。相对于社会需求,面向公众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人均拥有量低与现有场地设施利用率低的现象都十分突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全民健身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的管理模式、活动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创新……

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也离不开“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硬件建设:加大以全民健身路径为标志的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和创新力度;盘活现有体育资源,大力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利用率;大力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城乡规划、住宅区建设的结合,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利用市场机制,建设体育场地设施;通过政策杠杆,吸引社会投资,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重视和利用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中广泛留存并发展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和别的文化样式始终处于交叉共生状态,比如,在“萨噶达瓦节”、“端午节龙舟”、“三月三抛绣球”等活动中就涵盖了舞蹈、音乐、体育等多种形式,具有娱乐、消遣、教育等多种作用。上海市体育局在2002年成功举办民间传统健身项目“五子(造房子、滚轮子、顶核子、掼结子、打弹子)”大赛的基础上,2006年又举办了“九子(造房子、掼结子、打弹子、滚轮子、跳筋子、刮片子、顶核子、抽陀子和扯铃子)”大赛,极大地引发了上海市民的参与热潮。在第29届奥运会银币背后的设计图案中,有“放风筝”、“跳山羊”、“滚铁圈”、“踢毽子”等四个典型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软件建设:全民健身不仅仅只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是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推动力,是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缓冲剂、减压阀。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要“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让全民健身承担起重要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这就需要体育部门统一认识,从大局出发,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以发展促进步。目前我国正在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民族传统体育就是目前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它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国家把民族传统体育学列为体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文化形态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人类创造力的表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群体共有的、并区别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在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和精神层面上都能反映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如壮族的三月三抛绣球、打扁担活动;瑶族达努节的跳铜鼓舞;鄂温克族传统的“来阔勒节”中的套马活动;苗族“苗年”中的跳芦笙、赛马、爬杆、游方,“斗牛节”中的斗牛,“龙船节”中的划龙舟;布依族“玩山节”的爬山比赛,“投石节”中的投石比赛;侗族“三月三”的抢花炮,“摔跤节”中的摔跤比赛;彝族“葬年”中的赛马、射箭、磨秋,“火把节”中的赛马、摔跤、斗羊、斗牛、跳东格舞、达体舞;傈僳族“射弩节”中的射耙耙、射松鼠,“刀杆节”中的上刀山下火海,“新米节”中的抢新水;蒙古族的“那达慕”中的骑马、射箭、打布鲁;朝鲜族“九三节”中的秋千比赛;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会”中的赛马、拔河、叼羊、姑娘追黎族“三月三”中的跳竹竿,还有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以汉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中华武术等等。这些体育项目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突出再现了民族特色和民族意识,并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措性。

3 分析与讨论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以满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以动员广大群众投身各项健身活动,提高国民体质为核心;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可行为基本原则;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为突出特色。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所有这一切,最后都要落实到“可行性”上面。而目前最可行的方案就是发展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各种传统体育活动。

自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空前蓬勃开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把建设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作为“执政为民”的“实事”工程,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使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进全民族身体健康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进入新时期,我国全民健身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体育最重要、最关键的人群是青少年,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是关系到中国体育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将青少年体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动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到实处。努力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相联系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网络,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社会化,拉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008年1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这一工程和全民健身计划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针对我国健康前移战略的目标需求,结合中医“治未病”思路,我们争取通过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实现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诊疗思路,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有机结合起来。

4 结论与建议

首先,强调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性。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中心,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要改革制约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的一些体制性因素,并将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配套进行,以取得更大实效。

第二,发展农村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强调发展的协调性。深化全民健身计划,特别要注意统筹城乡群众体育的发展,资金、政策等方面应尽力向农村倾斜,以缩小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对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性政策。在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第三,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活动,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的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幸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民族传统体育古已有之,绵延千年而不绝,今天和今后也必将大行其道,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会一直陪伴在中国人民左右。

参考文献

[1]王洪,等.我国健身中心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1(3).

[2]赵云宏,等.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问题[J].文化遗产(创刊号).

上一篇:血清指标下一篇:零边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