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系统(精选12篇)
供应系统 篇1
一、理论综述
随机经济环境的复杂化, 只重视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要求。因此, 借助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随着经济信息化的推进, 供应链在物流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是在资金流方面的发展却乏善可陈。然而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特别是一系列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出现, 这些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而出现供应链的资金约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 供应链系统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 其是由一个核心企业
为中心, 按照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程进行契约式的合作, 合作成员按照职能分工与合作 (生产、分销、零售等) , 并以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为媒介以实现整个系统的运转。由此可见, 供应链系统是按照产业链的逻辑进行运转的一系列工作流程, 在整个流程中, 资金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系统内的企业都需要在流程转化中实现自身对资金的需求, 而如果这一需求无法实现, 则整个系统便存在着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
(二) 资金约束供应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源是稀缺的, 作
为资源的等价物———资金也是稀缺的。在供应链系统中, 核心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上下游的配套企业的存在都是按照核心企业的要求来进行运转的。在实现核心企业需求的过程中, 资金流保障各个流程节点的运转顺畅。但是由于供应链是按照系统的方式进行运转的, 为了实现系统目标———生产或提供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就必须保证供应链连接点的运转顺畅。即要保证各节点的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不过在整个系统中的, 由于参与主体众多, 其资金实力千差万别。相比之下, 除了核心企业资金约束问题可以忽略知网, 其他各节点的资金供需的平衡的保障是有困难的,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是难以达到的。这便出现了有些节点的资金供应和需求不匹配的状况, 导致供应链出现资金缺口, 即资金约束。
二、资金约束供应链的生成机理分析
供应链中某些节点出现资金约束是在所难免的。究其原因, 可以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加剧因素三个方面探寻。
(一) 主体来源分析我国供应链的参与成员, 除核心企业外,
上、下游配套企业几乎均为中小企业。因此, 从资金约束供应链产生的主体来源来看, 资金约束供应链产生的主体主要来自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原因主要:第一, 中小企业规模小, 资金短缺。中小企业的规模都相对较小、资金较为短缺。因此, 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 面对核心企业的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目标需求, 中小企业的资金供应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导致供应链出现资金约束。第二, 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体现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与相对落后的金融制度之间的矛盾。
(二) 生产运营过程的来源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阶段以及销售阶段。因此, 资金约束供应链从生产运营过程产生的来源看主要有3个方面: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阶段以及销售阶段。由于生产经营活动是不间断的循环活动, 使得资金的需求也具有同时性和重复性。从三个阶段所对应的资金占用情况来看, 设备和原材料采购阶段, 其资金需求主要来自于订单的预付账款支付;生产阶段, 企业资金需求一方面来自原材料库存的维持, 另一方面来自不断产生的产成品库存, 即主要来自于库存仓储;销售阶段, 资金占用主要是销售后产生的部分应收账款。因此, 资金约束供应链来源, 也可从企业经营过程的资金占用来分, 主要来源于:发生在支付预付账款期间、库存仓储期间以及发生应收账款期间。
(三) 加剧影响因素分析
对资金约束供应链的加剧影响因素主要从现金周转周期延长、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 处于资金弱势的中小企业, 在供应链的合作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 不得不时常面对核心企业对其在价格、付款/交货方式、账期等方面的苛刻要求, 使得中小企业常常要面对供应商的付款时间缩短要求, 即企业应付账款周转期缩短;要么面临客户对其的付款时间延长情形, 即应收账款周转期相应延长;如果再有供货商发货延迟, 链上的中小企业还将增加存货量, 导致产品积压, 又使得存货周转期延长。
(2) 每天发货的延迟、机器设备的故障、订货的取消都将导致供应链上的存货数量急剧增加。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存在, 使得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不断增加存货来对抗不确定性。如果将这种行为纳入更加广泛的供应链行列中考虑, 会看到单个的最优存货行为会沿着产品的价值增值方向扩展, 使得供应链的每个节点企业都保持较高的存货量, 这样的结果是无论是生产、采购或销售环节都不得不加大存货资金的占用, 从而加剧了供应链的资金约束。
此外, 还有一些系统性因素如宏观经济周期、金融危机等, 也会加重供应链的资金约束问题。
三、企业供应链系统融资构建架设计
近年来, 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推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 这就是所谓的“供应链金融”。这种业务是为了解决一些弱势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信用担保问题而推出的, 可以有效克服企业缺乏核心资产产作为抵押、没有第三方机构作为担保等困难, 能够解决上下游企业的一些融资难的问题。此外,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形式, 有利于推动金融业同实业企业的联系, 促进银行不断延伸服务链条, 推陈出新, 从总体上把握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金融解决资金约束难题的步骤为:第一步, 银行根据所收集的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联的企业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第二步, 分析这些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情况, 并且与银行现有的资金实力进行对比;第三步, 考察企业的运作模式、运作情况和风险状况, 并给出分析报告;第四步, 银行根据前三步的分析, 提出一整套的融资服务。这种融资模式的好处在于, 它能使金融机构站在供应链的高度, 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防范了企业可能产生的风险, 也通过分析企业的上下游关系找到了企业的信用担保, 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没有第三方信用担保的问题。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系统融资构架是指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业务应用于供应链中, 为资金约束供应链提供系统的融资解决方案。从资金约束供应链产生的主体来源和生产经营过程来源看, 资金约束供应链主要产生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采购、生产以及销售三个阶段。因此,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系统融资构架具体而言, 就是运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创新产品, 为供应链的主体融资需求主体——来自于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性融资支持。
(一) 供应商融资方案设计
供应商处于供应链上游。作为核心企业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供应厂商, 供应商首先要针对核心企业的生产供应需求, 采购相应的原材料或将采购的原材料加工成核心企业所需的零部件。这一过程中, 供应商采购原材料需要支付预付账款, 面对核心企业的强大需求, 所需支付的预付账款有可能超过企业的自有资金;期间, 还需要保留一部分资金应对原材料及不断产生的产成品库存 (库存资金占用一般不少于4周) ;到销售阶段, 又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 账款在一般情况下, 回款周期至少也在45天左右。这些资产的增加大大降低了供应商的资产流动性, 导致其产生流动资金缺口。如果能够将这部分资产周转起来, 便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
运用供应链金融提供的融资业务, 对于这些资金短缺、又无法按传统方法进行融资的供应商, 至少可以有两种融资模式作为资金短缺供应商的融资解决方案:一是将企业现有的库存存货作为质押物, 向银行申请融通仓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二是凭借自己在下游企业 (一般为核心企业) 的应收款, 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进行融资。这样, 供应商可同时获得两笔贷款, 供应商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得到很好解决, 供应链的资金约束问题也迎刃而解。对于上游的供应商, 还可以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 利用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 进行原材料采购通过融资供应商改变了资金供应和现金流结构, 达到重组其原材料采购模式和库存管理模式。
(二) 生产环节融资方案设计
供应链金融中最为主要的融资模式, 要求银行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营中的长短期资金流特点规划合理的融资模式, 比如根据企业的应收账款对其融资, 根据企业的存货对其进行融资, 根据企业的预付款对其进行融资。这些融资模式正好是基于供应链现金流缺口的存在区间而设计的, 为生产运营融资构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企业卖出其存货从而获得现金, 但是这期间还隔着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就是应收账款支付期间。为了解决此时产生的资金困难, 此时的中小企业可采用基于应收账款管理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形式。由于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因此, 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 可以将此资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 将资产变现。同时, 将要支付这种应收账款的企业要为这种融资进行担保, 以降低银行所面对的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在卖出存货获取现金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看做其存货期间。中小企业可以将存货当做信用担保进行融资。由于存货尚未出售, 属于企业的资产, 因此具有稳定的所有权, 企业便可以此向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推而广之, 不管企业处于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和生产期间, 只要其存货稳定、上下游关系稳定, 就可以采用利用存货进行融资这种形式。
支付预付账款期间发生在中小企业“发生预付账款”的生产时期。此时的中小企业可以将预付账款当做抵押进行融资。在预付账款支付期间内, 在供应链的下游的面向消费者的企业需要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支付一定的预付款, 才能从供应商处得到继续进行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因此, 企业在这段时间可以利用预付款所购货物作为抵押进行融资, 从银行获得分批付款分批提货的授信。
(三) 供应链下游企业融资方案设计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是经销商一般而言, 作为上游的核心企业为实现自己财务的经济性、季度销售指标, 常常加快向经销商转移库存。为此, 会对批量大的采购订单提供较好的优惠政策, 如较高的商业折扣等来吸引经销商。因此, 经销商为获得优惠的商业折扣不得不支付超过自有资金的大笔的预付账款, 而经销商销售周期的长短又决定了资金回收的快慢。如此, 从产品采购到销售资金回流之间经销商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现金流缺口。
对于资金不足的经销商, 运用供应链金融, 至少也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凭借自己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 通过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二是产品采购, 可以采用仓单质押融资模式获得贷款进行采购。具体操作是将采购的货物交给物流企业仓储作为质押, 在贷款期间中小企业分次偿还贷款, 并获得相应的货物释放。这样, 经销商也可同时获得两笔贷款, 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经销商的资金不足问题。通过融资供应商改变了资金供应和现金流结构, 达到重组其原材料采购模式和库存管理模式。
四、结论
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银行只针对特定的某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并根据信用评级结论进行授信的运作模式。这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将银行引入了一个关注供应链上下游的全新融资系统之中。银行不再只关注中小企业本身的风险信用评级, 而是关注中小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采购、生产以及销售三个环节中资金流的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泰宏昌:《商业银行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问题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
[2]沈沛龙、任若恩:《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较研究》, 《经济科学》2002年。
供应系统 篇2
生活热水广泛地在厂矿、企业、宾馆、饭店、医院、公共浴室、公寓住宅和一些公共建筑内使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不但在公共建筑中广泛设置生活热水系统,家庭的小型独立的热水供应更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及舒适程度。
在提供人们洗浴要求的同时,热水供应系统还可满足人们开水供应的需要。
★ 什么叫营销策划
★ 什么叫赤道
★ 什么叫寻人启事
★ 什么叫记叙文
★ 什么叫万圣节
★ 叫组词造句
★ 什么叫恋爱经典语录
★ 什么叫婚育证明
★ 什么叫新闻发言稿
供应系统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设计
一、高层建筑给水工程的特点
高层建筑振动源多、用水要求高、用水量大等特点对建筑给水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及管理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低层建筑给水工程相比,高层建筑给水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竖向分区供水。由于高层建筑给水系统静水压力大,如果只采用一个区供水,不仅影响使用,而且管道及配件容易损坏。因此,供水必须进行合理的竖向分区,使静水压力降低,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2)技术要求高。高层建筑的建筑标准高,给水设备使用人数多,水量大,一旦发生停水事故,影响范围大。从而高层建筑给水工程须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以确保安全可靠供水
(3)降噪处理。高层建筑动力设备多,管线长,易产生振动和噪声。因此高层建筑的给水工程必须考虑设备和管道的防振动和降噪音的技术措施。
二、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设计
(一)给水方式的选择
目前绝大多数高层建筑采用高位水箱给水方式。高位水箱给水方式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年版)的要求可采用高位水箱串联给水方式、高位水箱并联给水方式或高位水箱减压给水方式,或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几种给水方式的结合。
高位水箱串联给水方式的特点是各分区的水泵分散设置,各区从下一分区的水箱抽水,下一分区的水箱除供本分区外同时是上一分区的水源,适用于超高层建筑。优点是避免了设扬程高的水泵和水压高的压水管,并且缩短了压水管的长短。缺点是由于设备分散,管理维护不便;设备楼层对防震、隔音要求高;上区供水受下区影响,安全性较差。串联给水与减压给水结合,由于设备(水泵、水箱)减少,节省造价,并有利于管理维护,也减小了震动和噪声的影响,因而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较多。
高位水箱减压给水方式利用减压水箱和减压阀减压。减压水箱占用一定的建筑面积,增加了防止生活用水二次污染的困难,并且有噪音影响。减压阀造价虽然较高,但占地面积大大减小,不影响水质而且无噪声。随着国内减压阀产品质量提高,性能可靠,故采用减压阀减压方式的供水方式日渐增多。
一般根据建筑高度确定给水方式,当建筑高度50m左右时,低区利用城市给水管网水压直接供水,高区采用水泵——屋顶水箱联合供水;当建筑高度50-80m时,高区采用高位水箱减压阀给水方式;当建筑高度80-110m时,高区采用高位水箱分区减压给水方式:当建筑高度超过110m时,高区采用高位水箱串联给水与减压给水相结合的方式。
(二)给水管材的选用
镀锌钢管由于具有使用寿命短、用于输送生活用水不能满足水质卫生标准等缺点,现已基本被淘汰而不再使用,全国正大力推广使用塑料给水管。塑料给水管具有使用寿命长、重量轻、耐压强度好、省钢节能等优点。目前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有PVC-U管、铝合金衬塑管、钢塑复合管、PP-R管、PE管、CPVC管、PCX管等,以塑料管料为主,在少数高档住宅中也会使用不锈钢管和铜管,但是不锈钢管和铜管价格问题使其应用范围很小。管材的选择应在造价和技术指标上寻找一个平衡点,技术指标上是从压力、温度、使用环境、安装方法等方面进行考虑,造价上是从业主的要求和住宅的档次上进行考虑。对于造价较低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可选用卫生级硬聚氯乙烯管(PVCU)作为給水管,中高档商品房可用铝塑复合管(PE-AL-PE,PEX-AL-PEX)或其他塑料给水管材作为给水管。无论采用何种管材作为给水管,最重要的是要满足安全要求。
三、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
(一)热水系统组成
第一循环系统(热媒系统):热源,热水机组。
第二循环系统(热水供应系统):热水配水管网,回水管网。
附件:热水供水泵,循环水泵,膨胀罐,安全阀,节流阀,管道伸缩器,闸阀,水嘴等。
(二)热水供应方式的选择
1、集中加热分区供水系统
这种系统把高层建筑物内各分区热水系统的加热设备及循环水泵集中设置在地下室或其他附属建筑内,加热设备的冷水由各分区的高位水箱或变频调速水泵或气压给水设备供给,加热后的热水分别送往各分区系统使用加热的设备集中设置在地下室或底层,维护管理 方便,对隔音防振有利,热媒管道较短,可以减小管路噪音。但高区加热设备承受静水压力大,对高区加热设备承压要求高,另外高区配水立管和回水立管高度很大,承受静水压力也大,因而在高度上受限制,适宜在三个分区以下的高层建筑中采用,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2、分散加热分区供热水系统
这种系统的加热设备及循环水泵分别设置在各分区的上部或下部设备层,加热设备的冷水同样由各分区的高位水箱或变频调速水泵或气压给水设备供给,加热后的热水沿本区管网系统送至各用水点。
(三)热水系统分区及管材
高层建筑生活用水要进行竖向分区,生活用水一般按照用水点的静水压力不超过0.35MPa~0.45MPa进行竖向分区。工程实践表明,当分区压力过大时,底层水压较大,用水器具容易损坏,且水流流速大,使用不便。设计采用用水点的静水压力不超过0.35MPa进行分区。
给水立管管材采用衬塑无缝钢管,法兰或沟槽连接,其余均采用PPR塑料管材及管件,热熔连接。管径DN50及以下者采用铜球阀,螺纹连接,DN50以上者采用铜闸阀,法兰连接,阀门的工作压力为1.0MPa
(四)系统附件的选用及设置
1、减压阀
因为高层建筑不同分区各配水点使用的冷水和热水系统的供水不能共用减压阀,只能分别减压后供给。为了各配水点处压力平衡,应选用质量可靠的可调式减压阀,将同一分区的冷水和热水压力调至平衡。
2、膨胀管
高层建筑的热水系统都较大,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都采用带膨胀管的开式系统。因热水温度较高,热水从膨胀管溢出时,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容易发生烫伤事故。但第一不可将膨胀管的水回流至冷水箱,以防污染饮用水水质。第二不可将膨胀管的敞口部位向下延伸,因为会形成虹吸,使热水长流不止。应在膨胀管的上部(高于屋顶水箱的水位)开20mm小孔,以破坏虹吸,膨胀管的敞口部位可向下延伸,将溢流的热水引至安全地点(如消防水箱或屋顶雨水系统)排放。
3、循环泵
一般的水泵耐压能力是根据扬程确定的。高层建筑的热水循环泵的扬程虽不高,但背压却相当大。因此,设计文件中应特别注明背压要求,由制造商采取适当技术措施,以避免使用中泵体因背压而破损。另外,由于高层建筑的安静要求,采取选用低噪声水泵,泵基础安装隔振器,泵的进出口管道安装可曲绕橡胶接头,管道支撑采用弹性支吊架等措施。
结束语
相对低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对生活给水系统及热水供应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更高.设计者可通过设计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和完善设计技术,达到设计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还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使用户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热水供应。
参考文献
[1]陈健鸿.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实际设计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0年4期.
[2]王琳,季文晗.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概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5期.
[3]黄文胜,汤广发,邓广,王涛.改进高层建筑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4期.
供应商在线评审系统 篇4
为了提高供应商准入评审的效率, 需要对现有的供应商准入评审的线下流程进行详细梳理, 整理出供应商在线评审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并且通过实施供应商在线评审系统, 实现供应商准入评审的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开发“供应商在线评审模块”, 实现供应商准入评审的无纸化。缩短对意向供应商完成准入评审过程所需的时间, 达到一家单位的资质提交齐全即可开展评审, 不必等待多家供应商一同评审, 从而提高供应商引进与审核的效率, 提高供应商满意度。所有经评审合格的供应商资质信息自动进入公司采购模块, 采购部门、招标部门可同时查询供应商资质信息。
二、项目建设内容
系统建设: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适合供应商引入业务的系统流程设计。按照用户需求进行定制, 形成的软件能够有效支撑企业的供应商管理。构建的供应商在线评审是整个公司供应商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有效衔接。
三、项目设计原则
在业务流程和业务功能全部确定的前提下, 系统在设计方面考虑下列原则:面向业务流程设计原则:系统结合当前合理的业务流程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设计出新的业务流程。集成性原则:供应商在线评审通过标准化接口与集团其他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的数据集成和交互, 减少信息的重复录入, 提高运行效率。操作简便性:设计要求做到应用系统入机界面直观明了, 使业务操作简单易行, 保证系统的功能全面与先进, 提高操作效率。按上述原则, 应用系统将按合理的业务流程进行相关的功能设计。
四、系统功能
1、供应商网上注册。供应商网上注册主要是意向供应商在电子商务平台以游客身份注册账号, 注册时候需要填写基本信息, 注册通过资质审核人员审批后会得到一个账号, 登录系统进行下一步自荐操作。2、注册供应商自荐。注册供应商自荐主要是有账号的供应商在电子商务平台自荐给不同的采购组织待引入成为对应采购组织的合格供应商。自荐时候供应商需要上传所有相关的资质信息电子版。由于资质信息等相关表格的扫描件较多, 考虑到文件大小的问题, 需要对上传文件的格式及大小有所限制。3、供应商自荐信息录入。供应商自荐信息录入主要是供资质审核人员在购销系统手工录入供应商基本信息及上传资质信息, 以代替供应商自荐的动作。4、自荐信息初审。系统收到自荐信息后, 资质审核人员便可进行自荐信息的查看与初审, 初审通过的供应商才可进入网上专家评审阶段。5、供应商网上评审。A:评审专家指定:资质审核人员对通过初审的供应商按专业条线指定评审的专家 (5-9个) , 录入“供应商拟供货物料范围及我方需求迫切程度”信息以及评审截止时间, 同时对于评价项目可以进行编辑或者新增。然后提交部门主管领导审批, 审批通过后, 可开始实施对一组供应商 (1-15家) 的网上评审。如果驳回, 则退回资质审核人员, 再次指定。B:专家网上评审:被资质审核人员指定的专家在购销系统收件箱里会出现供应商待评审的提示信息, 专家即可在线查看待评审的供应商基本信息及资质信息, 并对供应商进行打分评审。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评价, 一个待办事项中可实施对多家供应商 (1-15家) 的评审, 如有一家未完成评价, 则该待办项仍处于待办状态, 但已评审的供应商的评审结果可以保存。C:评审结果汇总。评审结束后, 系统会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汇总统计, 资质审核人员查看汇总的综合评审结果, 审批过程中, 供应商的相关资质信息都可以方便地查看。6、合格供应商引入。经总经理审批通过的供应商, 资质审核人员就可以将该供应商引入成为有限公司的合格供应商。同时自动发送信息通知该供应商。对应供应商便具有参与公司招投标的权限。7、评价项目信息维护。相关业务人员可以在评价项目维护界面按照条线的不同来维护, 比如:主要生产设备、质量管理情况及产品检测能力、经营能力及销售业绩、经济指标与盈利能力、地理位置、供货意愿、综合评审等级等相关信息。
结束语:目前, 该管理系统已正常运行, 它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不仅提高了供应商准入评审的效率, 还实现了供应商准入评审高标准、高质量。以数据标准化为基础, 信息共享为平台, 建成对内高效协同、对外快速响应的供应商无纸化评审系统。
参考文献
[1]孟宇.企业改进供应商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 03, 174-176
[2]刘宝红.供应商管理如何做到系统化、流程化[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9 03, 64-65
采购系统知识5-供应链 篇5
供应链是用整合的思想来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这些活动包括商品的流动,原材料到产品的转换,以及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这些物质的转换与信息流和资金流有密切的关系。物料,服务,信息和资金流在供应链中来回往复。
供应链管理是用于高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承运商、零售商和客户的一组同步决策和活动,让恰当的产品和服务按照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数量配送到恰当的地点,使系统成本降到最低而又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个公司的供应链会非常复杂。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公司拥有上百个,上千个供应商和客户。供应链包括内部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网络以及下游配送网络。如果一个公司像戴尔计算机公司那样直接从客户那里获得订单,那么这个公司就没有批发中间商。这种公司通常直接向客户提供服务和产品。
每个公司都有内部供应链。公司内部供应链包括采购、生产和配送。公司采购负责挑选供应商,进行合同谈判,制定采购程序以及做定购处理。生产负责将原材料、零配件转换成客户要求的产品。生产还管理车间,机器设备、库存以及安排生产进度。配送负责控制物料和制成品库存从制造商向客户的流动过程。它管理着储存、运输和仓库。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整个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处理和储存,迅速抵达不同地区的各个功能区,包括各营业单位和产品线,从而协助管理者进行企业决策。ERP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公司管理日常业务的方式。ERP系统可以看做是一项IT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信息在公司整个供应链中的流动。它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数据系统形式,着眼于系统集成。根据集成概念,系统将与所有商业活动相关的标准商业模型,系统功能和数据模型联系起来。ERP系统是最近兴起的管理理念的重要实现工具,这些理念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并行工程,供应链管理,敏捷和虚拟制造等等。
供应商网络位于图中主体公司的左边,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提供输入的组织。例如,一个计算机制造商的供应商网络包含所有提供产品的公司,产品范围涉及塑料等原材料以及像硬盘和主板等组件和部件。特定的材料在装入计算机之前,会经过多个供应商。例如,硬盘供应商的供应商有它自己的一套供应商队伍提供输入即第二层供应商,构成供应链中的一部分。;
配送网络位于主体公司的右边,负责物料在各地之间的移动。配送管理涉及包装管理,储存,进货帄台的物料处理,仓库以及零售销售渠道。物流管理的主要部分是运输管理,包括挑选和管理外部承运商和内部运输队。
电子商务是用先进的技术促进网络环境中的商业运作。电子商务涉及公司对公司(B2B)交易,如Covisint帄台,公司对客户(B2C)交易,如亚马逊网站(Amazon.com),客户对公司(C2B)交易,如Priceline.com,客户对客户(C2C)交易,如e-Bay网上拍卖。电子商务通过各种电子媒介实施。这些电子媒介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资金转账(EFT),条形码,传真,自动语音邮件,CD-ROM目录以及其他各种媒介。纸上交易已经成为过去。从客户服务技术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转变使数据得以整合,供各个单独的扩展企业系统共享。电子商务促进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换。
电子商务意味着IT部门需要在ERP系统中建立两个新的访问渠道—一个用于客户(B2C),一个用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B2B)。这两组用户需要从ERP系统获得不同类型的信息。客户想获得订货和支付信息,而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则需要除此之外的任何信息。
电子配送是确定供应源所处的位置,怎样访问他们,以及在什么时候如何通过互联网或网络环境将物料移送给零售商。
电子采购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电子采购彻底变革了一个制造公司或配送公司的供应链,实现了订单履行信息从制造商到供应商的无缝流动。
物流管理(logistics)指的是物料流和信息流在供应链中的管理。物流功能促进了物料和产品从原材料生产者向制造商,配送商及最终用户的自然流动。
从以上讨论的供应链管理的性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1)供应链管理考虑了所有导致成本降低以及使产品符合客户需求的环节;
(2)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在整个系统中实现高效和节约成本;
(3)因为供应链管理围绕着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的有效整合,所以它涵盖了企业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和运行层面的所有活动。
二、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供应链管理:虚拟集成电子商务环境的重要方面包括信息处理和联网,公司间关系,客户服务数据处理,集中星型,分布式计算等等。电子商务环境创造了与其他无所有权公司之间的垂直整合,如供应链,鼓励公司将它们重要的资源进行外包。
在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中的各个组织利用了电子邮件,传真和语音邮件等手段来进行物料流动活动。这些手段造成了滞后,经常需要反复多次输入数据。1997年,美国的公司花费了862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0%)用来支持有关供应的活动。内容包括供应链上物料的移动,储存以及产品控制。90年代末,生产效率由早期的1.5%提高到2.5%。9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供应链中存在着许多无效现象,如无效运输战略和冗余库存会造成滥计成本。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①一盒普通的麦片要花三个多月才能从工厂运到超市;②一辆新车从工厂运到代理商那里帄均要花15天的时间。如将这个产品交付周期与实际运送时间比较一下,后者只需花费4~5天的时间。
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企业必须接受所面临的挑战。正如前面所谈到的,时间是关键。以时间为竞争基础的组织称为基于时间的竞争者。这些基于时间的竞争者注重响应及时性。例如,Johnson Controls公司从福特公司接到一个坐椅订单,四个小时后就将此订单发下去,从原材料阶段开始运作。另一家汽车供应商生产模压金属配件,它只保留2小时的成品库存,交货时间如晚于客户装配线的要求,它就要面临每分钟10000美元的罚金。基于时间的竞争并非一种时尚。它直接帮助企业获得成功,成为一种可靠的战略。基于时间的竞争直接相关到企业的利润,市场份额,以及库存和间接费用控制。
图2 a)表示了从一层供应链到下一层供应链的传统的“保持距离型”交易关系。各企业将他们的供应商和客户看做不能信赖的对手。这样就阻碍了一种成功的长期关系的形成。企业的业绩经常受到狭隘的评价,做出采购决策的惟一依据就是价目。相互的关系被看做是一种零和博弈,不是赢家便是输家。
成功供应链关系的关键通常就在于得到各方的认同的客观业绩评测系统的开发。一开始就必须清楚地表明预期,提出矛盾的潜在因素,成功的供应链是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开明的企业尝试建立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共同客户基础。也许决策的制定并不是以价格为基础,而是根据总采购成本。这些企业试图建立一种关系,以创造双赢的条件。
图2 b)供应链整合取决于对供应链成员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供应链关系的改进取决于供应链成员之间大量的沟通和解决问题活动。这包括联合改进计划,培训讲座,专题研讨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会面等等。企业也开始设立供应链委员会,代表成员都来自供应链中主要供应商和客户。随着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沟通的增加,更高层次的非正式信息得到了共享。戴尔电脑公司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与供应商合伙、批量用户订制以及准时制造等达到整合的目标。
经过初期的电子商务浪潮,许多公司意识到互联网应用不只是物料配送和采购结构。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关注物料从原材料生产者向制造商的流动,并最后流向最终用户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为供应链成员创造价值,特别关注最终用户。供应链整合的价值链观点是要使供应链成员的价值最大化。
图2 c)虚拟公司已经成为一个现实,供应商和客户通过即时互联网创造最大价值。为了将精力集中在核心产品竞争力上,企业将大量的职能外包,包括设计、制造、物流等等。为了确保无缝状态,客户反馈信息表明,需要各交易伙伴实现组织间的业务流程实时自动化。
虚拟集成是利用技术和信息来模糊传统价值链中供应商,制造商,配送商,和最终用户之间的界限。虚拟集成既提供了紧密协作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优势,也提供了促进虚拟组织的主体和专门化。敏捷性,批量客户定制,市场和供应源的全球化以及客户对扩展产品需求的增加等等这些趋势,正在将竞争中心转向复杂的迅速变更的虚拟组织。
在虚拟组织时代,管理者和专家们不再是公司知识库的孤立的管理人。知识将超越文化和时空限制,在全球企业和虚拟企业中创建战略性边界。但是,我们认为各个组织几乎还没有触摸到虚拟环境中知识共享的皮毛。例如,在基于技术的企业中,必须小心翼翼的获取技术知识,并且以一种高度认知的方式传递,以便获得丰厚的收益。
三、从物料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一个演变过程
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是材料管理和供应链模型发生根本变化的推动力量。1970年1兆赫计算能力的成本是7600美元。到了20世纪末,成本只有17美分。1970年,1兆的数据存储成本是5256美元。而现在还不到17美分。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已经为企业创造了各种工具,以简化物料,订单,库存和人员的管理和经营。商业模型在不断的演变,如图3所示,60年代初使用的是产品结构树(BOM)处理器,70年代是MRP,80年代是MRPⅡ,90年代是ERP,21世纪初使用的则是供应链管理程序包。先进技术和计算机功能的发展对物料和供应链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密执安州米尔沃基的物料加工者把账单写在1400电脑磁盘上。60年代中期,IBM公司第一个向市场推出MRP软件,引用计算机筹划物料。MRP真正的重大意义在于确定了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将客户要求与现有库存水帄进行比较;以及计算的需要的产品和需要的时间。
MRP本身没有考虑到生产能力的局限性,即使当时并不具备所需的生产能力也会根据订单要求制定生产计划。此后,引入了闭环物料需求计划(closed loop MRP),它在物料需求计划中加入了产能需求计划。这是系统功能的进步。
80年代中期,制造资源计划(MRPⅡ)是从MRP和闭环MRP演变而来。MRPⅡ是有效规划制造企业所有资源的一种方法。MRPⅡ是一个封闭的回路,它在闭环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财务会计系统。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迅速的做出决策,因为运用MRPⅡ使我们更容易获得信息。
80年代,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造成劳动力占生产成本的百分比下降,物料占生产成本的百分比上升。要想经受住激烈的竞争,就必须降低库存,缩短交货周期。各公司都在寻求新的商业模式以获得竞争优势。准时制造(JIT),约束理论(TOC),和全面质量管理(TQM)都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在各种环境中取得竞争胜利的范例。
90年代带来了全球化和互联网。为了增强竞争力,各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显著转变业务方面所具备的潜力。企业不再致力于使陈旧的,低效的流程自动化,而是开始通过技术的帮助再造业务流程。这引发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开发,使组织具有可见性,整合先前的“烟囱式”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在90年代中后期变得更加受欢迎。ERP不仅仅是给MRPⅡ赋予了一个新名字。ERP在物料和供应链管理的计算机工具一系列演变中,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进一步的产物。ERP系统提供了对一个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功能之间流动以及有望在各企业之间流动的整体概观。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电子通讯取代了纸上交易,大大缩短了交货周期。缩短交货周期将需求不稳定性的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减小了库存不足或过量的可能性。90年代标志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它为企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将电子商务与业务模式进行整合。这个时期主要强调B2C。现在,重点扩展到了B2B。后端系统整合,特别是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可见性和更具战略性的能力,以增强企业的收益率和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模型应运而生。一个供应链包括所有的直接或间接相关阶段,满足客户的需求。供应链的目标是使所创造的总价值最大化,而不是使供应链内部的利润最大化。
第5课教材(二):供应链绩效评价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在制造业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在供应链管理体系追,为了确保供应链管理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概述
供应链管理在事实过程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承受来自管理、组织和产品的风险,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绩效评价,才能实现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只有知道某一战略的成本合适时效果,才能使管理者做出有效决策,绩效评价机制作为保持战略层和执行层迈向共同目标的黏合剂,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任何一种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都应该反映它所支持组织和远景目标、管理模式、沟通与联系方式、反馈与学习方式、鼓舞规划方式等基本状况。而且,评价体系应该随着组织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不应该成为组织发展的阻力,因此,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对有效监督自销和优化配制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可以解决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如下四方面的问题:
(1)评价企业原有供应链,发发现原有供应链的决先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评价新构造的供应链,监督和控制供应链运营的效率,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3)作为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的评价指标,建立基于时间、成本合计笑的供应链优化体系;
(4)寻找供应链约束和建立有效极力机制的参照系,同时也是建立标杆活动、标杆节点企业和标杆供应链体力基准。
总之,科学合理的供应链绩效体系作为供应链评价的标准,能够准确地描述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绩效评价研究概述
纵观企业绩效评价的大量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架两个方面。
绩效评价指标的进取
在绩效体系建立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价指标的选取问题。从企业绩效评价制表选取的演进历程中,揭示了从单一的财务指标到包含非财务之的综合指标,单一指标到多维指标的发展趋势。
1、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客户需求大于供给,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战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以财会指标作为绩效评价的唯一指标是无可厚非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卖方市场的转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的中心也逐步由成本管理向客户关系管理发展,单纯以财务之作为绩效评价指标的若定暴露无遗,各种批评之声也纷至沓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人们对企业极小评价的研究迅速升温,并设计出综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传统绩效评价指标的缺陷
(1)鼓励短期行为,例如为了获取短期利润最大化,企业却侧者常常推迟资本投资,从而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缺乏战略性考虑,无法提供产品质量、客户相应度和容幸等方面的信息;
(3)鼓励局部优化,而不是群居最优化,如为了使员工和设备移植处于工作状况而设置生产缓冲库存;
(4)鼓励管理人员千方百计地最小化标准偏差,而不是寻求持续改进的方案;
(5)无法提供有关客户需求、竞争对手的运作方式、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信息,为企业却侧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
(6)只能提供历史绩效信息,无法预测未来得极小发展趋势,应用的范围受到限制。
正是传统财务指标的缺陷,才推动了现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一个多尺度,全方位的标准体系。
3、非财务指标的优点
经济学家也反对使用会计数据评价企业绩效,因为它忽略了机会成本核货币的时间价值。鉴于财务指标自身存在的缺陷,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与引入非财务指标。这样学者认为,相对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具有如下有点:
(1)评价更加及时、准确、易于度量;
(2)与企业的目标和战略相一致,可以学校地推动企业的持续改进;
(3)具有良好的肉刑,能够适应市场和企业周围环境的变化;
(4)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企业的经营状况。
尽管如此,非财务指标也存在过多、企业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指标等缺点。
4、现代绩效评价指标的特征
BH Maskell(1991)在绩效研究过程中,分析了绩效评价指标的七项特征:
(1)直接与生产战略向关联;
(2)主要应用非财务指标;
(3)这样指标在不同的应用环境有所不同;
(4)可以在学习变化时,随时间而改变;
(5)简单易用;
(6)为操作者和管理者提供快速反馈;
(7)相对于监视绩效的变化,它们更倾向于激励绩效的改善。
现代绩效帄压指标的特征,综合反映了一个多维的、动态的、具有创新的价值模型。
5、理想的评价指标的原则
研究绩效评价指标的文献非常多,提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根据现代绩效评价指标的特征,一个提箱的评价指标应满足以下几项原则:
(1)能够反映客户、企业和供应链自身的需求;
(2)易于理解;
(3)应用广泛;
(4)使用成本低;
(5)能够做出前后一致的解释;
(6)能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价值;
(7)可以作为一个标准的、共享的衡量尺度。
6、现代绩效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目前,有关非财务指标选取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热定,形成了多种绩效评价指标选取方法。为了便于题解,下来介绍集中绩效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1)根据Pawar和Driva的调研结果,总成本、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之比、实际完全时间与预定完全时间之比、市场提高期和生产前的实验领域。已经成为企业目的在产品开发和设计中最常使用的五项指标。
(2)Bond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中小企业采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有六个,即质量、交货可靠性、客户满意度、成本、安全和土气。
(3)Medori和Cross则提出了一个层次模型,其目标层是企业形象,该指标通过治厂指标和财务指标来描述。在影响过程中,又将企业荥阳模型进一步西画为客户满意度、柔性和生产率、其中柔性主要表现在数量、交货时间和产品组合方面,而生率则包括流程时间和损耗成本。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架
建立在绩效评价指标基础上的体系模型,对于精确地进行供应链绩效评价和控制尤为重要。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项比企业绩效评价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地指标组合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极小水帄,单一企业的绩效评价不能反映供应链的绩效水帄,必须采用合理的体系架构。
1、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长期以来,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决度研究了建立不同企业绩效评价框架模型的方法,著名的有Sink and Tuttle模型、绩效改进度量方法模型、评价指标家族模型、均衡记分卡模型等。为此,下面将简单介绍这样模型。
(1)Sink and Tuttle模型
建立“供应商—投入、加工—产出—客户—成果”模型基础上的Sink and Tuttle(SaT)体系,共包含七项评价指标,即效率(投入)、有效性(成果)、生产率(产出/投入)、盈利能力、质量(加工额恩、创新和工作环境质量、该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将企业寂寥的评价与战略计划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2)绩效改进度量方法模型
绩效改进度量方法(Performance Impgovement Measurnment Mnthodology,PIMM),可以广泛用于评价企业的研发绩效和一般绩效,该体系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企业的近期和元气目标来衡量企业的改进程度,根据客户的投入社定组织目标,并及时进行内部质量检查。PIMM综合衡量了绩效改进的客观成果,成本状况和技术风险三项指标。
(3)评价指标家族模型
评价指标家族(Family of Meosure,FOM)体体系由五组指标组成,它们分别是盈利能力、生产率、外部质量(客户)、内部质量(效率、损耗)和其他质量(创新、安全、组织文化)。该体系强调FOM的概念和跨组织层次的评价指标的集成。企业追每个只能部门的指标均分为两类:一类是该部门自身特有的评价指标;另一类指标则科技成为下一层次上的一项相关指标。
(4)均衡记分卡模型
均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模型,是由Kaplan和Norton于1992年提出来的。该体系提出了一套系统评价和激励企业绩效的方法,共由四组指标组成: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运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极其重,客户满意度成为推动其他指标顺利完全的原动力。高效的运营过程保证了高水帄的客户满意度;而持续的改进则提高了组的运作绩效。均衡记分卡模型一起简单、易操作等有点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有些组织机构和学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审计了不同的记分卡,典型的有NPR、DOE和Mark Grahambrown w提出的体系。NP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Rninventing Government)在出版的报告“均衡评价指标:绩效管理中的最佳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均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三个方面考察供应链的绩效:员工角度(员工满意度)、客户角度(客户满意度)和企业角度(效率和产出)。此外,NPR还提出了建立评价该体系的三个不走。DOE/PR(The U、S、departmunt of nnnrgy office of precurumunt and management)在其群横记分卡主页中建立了不同的均衡记分卡模型。该模型包括四类指标:客户满意指标、财务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和学习与成长。与Kaplan/Norton提出的均衡记分卡不同,Mark Groham Brown提出了模型由五中之组成,即财务指标(如EVA)、加工/运营绩效(如周转时间个出错频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和股东满意度等。所有这样绩效评价体系都是尽可能体新评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架建立的步骤
Bourne(2000)等人认为,要建立和实施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含以下四个步骤: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包括判别关键目标和涉及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分为初选、校对、分类/分析和分配四个步骤)、评价体系的应用(评价、反馈和纠偏行动)和战略假设的见证(反馈)。此外,Bourne等人还强调了评价体系应具有环境变化适应性。Waggoneru DB等人(1999)的研究成果表明,绩效评价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推动该系统演进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内容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过程因素和转换因素(如图8—1)及
为了满足不同条件对评价体系要求的不同,Begemann(2000)提出了一套动态绩效评价体系的家。该框架的三层体系表包括了以下几个子系统:
(1)外部环境控制子系统,利用绩效评价指标联连续控制外部环境中关键参数的变化;
(2)内部环境控制子系统,利用绩效评价指标连续控制内部环境中关键参数的变化;
(3)反馈控制机制、利用内部、外部控制器提供的绩效信息和更高层系统设置的目标和有限权决定内部目标和有限权;
(4)配制子系统,使用极小评价指标为各经营单位、加工过程等设置修整后目标和优先权;
(5)简化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
3、供应链绩效价体系模型
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方面,也产品了大量的研究成果。B M Beamon(1998)认为,应用于供应链环境的绩效评价主要有两种类型:成本和客户反应。在成本中,主要包含库存和运输成本;客户反应评价保证提前期、出库率和完成率。D Berry和M M Naim(1996)应用客户服务水帄库存和产品成本。Li和O,Brien(1999)应用利润、提前期、交货敏捷性和库存成本四项绩效评价指标。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描述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末模型,下面将解说一种模型:
(1)Lummus R R等人(1998)在描述制定战略供应链计划的七个步骤的通知,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KPIs)(如表8—1所示)。从供应、转换、交通运输和需求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评价指标,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评价保证:可靠性、提前期、过程可靠性、加工时间、计划完全情况、定单完全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供应链总库存成本和总周转时间。
(2)Roger(1999)认为,现有的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反映21世纪供应连的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他认为,客户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的手段。具体地说,应从以下10个方面进行:
1)有形体的外在绩效(TANGIBLES),该指标外语评价企业内的工具、设备、人事,甚至营销等实体的外在即;
2)可靠性(reliability)该指标反应了供应链或者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例如,物流管理就是要度量其能否正确地满足客户的订货;
3)响应速度(reslonsiveness),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服务于客户的亿元和提供服务的迅捷性,时间是该直白的主要度量变量;
4)能力(competence),是指达到继定的服务水帄,员工必须掌握的机能和知识;
5)服务态度(courtesy),与客户接触时,企业或者服务人员表现出来的礼貌性、友好性、考虑问题的周全性以及对客户的尊重;
6)可信性(credibility),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或者企业暗按时交货的能力;
7)安全性(security),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该地和避免风险、危险和冲突的能力;
8)可接近性(access),即客户或者供应链外的组与供应链成员接触便捷性,如客户能够以多快的速度找到客户服务代表;
9)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企业与客户或者其他成员的交流能力,如标准的语言、符号等;
10)理解客户能力(understanding the consumer),反映了企业对客户的理解能力,如企业是否真正的了解客户的需求。
(3)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美国波斯顿的咨询公司—Pittiglia Rabin Todd McGrath(PRTMEN和AMR Research(AMR)在供应链参考模型(Sutt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SCOR)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基调的11项指标,这样指标包括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包括满足率和满足订货的提前期)、完美的定国满足侵略、供应链响应的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陈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先进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怒库存天数和周转率,我需要学者还从其他角度对企业极小评价进行研究。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件过,是保障评价体系合理性的关键之一。
4、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难点和不足
相对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而言,供应链评价体系更加复杂,尽管企业绩效评价的间研究相对比较完整和系统,但是不能直接将它移植到供应链绩效评价中。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难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缺乏统一的,明确的供应链绩效定义,难以产生一致的研究成果;
(2)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大部分以成本或者客户满意“作为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却忽略了诸如产品质量等重要指标;
(3)对供应链绩效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供应链的优化,很少综合考虑构件供应链时节点企业的选择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影响问题;
(4)满向复杂的集成化供应链体系,其整体绩效受到各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缺乏综合考虑整体绩效和子系统即席的评价体系;
(5)缺乏对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题解和认识,不能从管理角度建立评价体系,评价管理绩效;
(6)对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研究领域和应用面较窄。
因此,有关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应该将整个供应链作为研究对于,在供应链生命周期开年的引导下,以供应链整体绩效为目标,强调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改进和提高,建立节点企业选择和动态优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建立继承化供应链即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不仅评价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还要评价各子系统的绩效。
第5课教材(三):供应链上的最佳供应商
无可质疑的,一个成功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有高水准的供应商配合。对一个正在运作的供应链管理而言,若能找到可以爲采购及供应等部分贡献力量的供应商,同时和他们进行合作,是相当必要的。
当你在选择供应商来协助你去支援你的SCM模式时,有一些主要的供应商特质是必须加以考量的。但很不幸,这些特质我们并无法经由财务报表或报价单中的专案看出来。因此,买方组织必须将其眼光以超越传统的角度,审慎的选择合格的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所必须符合的条件包括了:
1.共同远景及长期目标(Vision and long-term goals)
成功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所有産品链上的成员,对於管理整体的成本有着共同的远景。如果叁加的成员不适当,亦即成员没有以正确的策略远景从整体流程的观点来看待供应链的话,那麽整个供应链是运作不起来的。供应商必须清楚的了解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同时大家彼此都应该设法将整体的采购成本引导至最低。
2.维持注意力(Focus)
SCM的第一步,便是签订契约以及拟定计划。一个成功的供应链管理需通过一连串流程的执行,以便能够産生效能。采购方以及供应商必须针对所订定的目标维持某一程度的专注:像是供应链的管理与整体流程成本的控制等。所有必须注意的部分同时也必须小心地处理,以免使这些环节处於劣势的地位,而陷於一种被单位-价格来操控的状态。
3.风险分担(Risk sharing)
一个SCM所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并不是因爲采购方或者是供应商对於商品的单位价格特别关注而産生的;风险之所以会産生,主要是因爲所有叁与的成员企图向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成本降低所致。由这一点暴露出了叁与成员会遭遇到的风险。所有的成员必须去共同分担风险。一个供应商虽然了解整体目标以及会去分享SCM的共同远景,但是它仍需对单位价格予以“担保”或是“保证”,因爲他们有时可能只会“说说而已”。分担部分的风险,并且交换彼此的资讯,对於共同的目标才能真正的産生助益。
4.报导能力(Reporting capabilities)
供应商提供详实报道的能力强弱,爲SCM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可靠的、正确的、及时的报道,将使采购方不必多花一些额外时间,就可了解供应链上的知识及消息。原则上,供应商必须建立一个自动报道的流程。若是由本身去建立一个资讯搜寻的专责部门,将会浪费掉许多时间,同时也会使得生産力降低(或是损及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5.沟通(Communication)
沟通是SCM运作中作基本的要项。不管是采购方或是供应商,都必须常保沟通管道的畅通。当一个SCM进行更进一步的拓展,特别是在流程改造的时候,建立一个畅通、及时以及诚信的沟通管道更是当务之急。要达到这种沟通境界的最好方式,便是建立起一个企业关联的附加网路(extranet)--一个采购方及供应商都可以存取的安全性网路基地。这个附加网路可以用来作资讯的交换、洽商、以及审查资格条件。然而,我们要认清一点,就是不论是附加网路或是任何的沟通方式,都只是个工具而已,不管沟通工具爲何,保持沟通管道的有效性才是最重要的。
6.分享的态度(Attitudes on sharing)
你的SCM供应商是否 能心帄气和的坐下来,并且诚实的和你讨论有关成本控制、企业要素、以及其他“近似机密”的资讯吗?一个成功的SCM关系需要所有的叁与成员对各种成本及成本控制投注相当大的心力。在投注心力所得到的资讯,必须能被开诚布公的分享。管理好一个供务。借由供应商的选择、适当的远景、注意焦点、资源、以及沟通型态,再加上一些你的组织所需保有的特色,将使你在管理任何型态的供应链时,都能得心应手,进而降低整体采购成本,脱离以往单一单位价格的羁绊。
第5课教材(四):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 供应链合作状况分析
供应链合作关系一般是指,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以保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效益。相对某个企业来说,它既包括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企业与下游客户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关系。
供应商关系分析
1.供应商关系普遍得到重视,一个重要表现是设立专业人员管理供应商关系。
调查表明,中国的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供应商的重要性,当问到“是否将供应商视为企业物料规划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时候,有90.9%的企业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仍然有少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企业重视供应商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设立专业人员负责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商合同。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5.2%的企业设立了这样的岗位,专门负责供应商事务。
2.选择供应商的标准趋于综合评价,但是价格指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企业供应链意识的增强,对供应商的评价已经不仅仅是看重报价,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因素都成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98.9%的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考虑应用综合性指标,这反映出企业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
3.供应管理环节仍然是企业软肋,计算机软件应用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30%以上的企业要提前6个月制定采购计划,尤其是很多已经把供应商视作有机组成部分的企业也总是需要制定长期计划,采购计划时间长,反映出企业和供应商的衔接不紧密,由此可见,虽然企业对供应管理开始重视,但实际的运作效率仍然普遍低下。
企业的供应环节不畅还表现为,在寻找主要原材料的时候,75%以上的企业经常会出现困难,只有少部分企业从来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困难。这说明,企业的供应渠道非常不稳定,短期合作较多,多数并没有建立起战略联盟伙伴关系。
调查分析表明,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帄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较低,在升级系统的问题上,更多的企业把首要重点放在了采购管理的软件应用上。
客户关系分析
1.企业对客户关系较为重视,但服务水帄仍有不足。
如果客户没有要求,只有14.3%的企业会对客户进行售后追踪服务;在客户要求更紧密合作的情况下,只有23.4%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剩下76.6%的企业仍然不提供或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售后服务。这反映出企业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
2.外贸比例增加,但与国外客户沟通存在困难。
随着中国走入国际经济舞台,贸易全球化使中国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量的国外客户,全球供应链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再也不是远不可及的事情。但是由于进入时间较晚,很多企业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在与国外客户沟通时、对国外客户风俗习惯的了解方面存在障碍,因此会白白葬送很多商机,这需要各相关企业努力改进。
物流外包业务分析
1.物流外包比例增加,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供应链上已经不仅仅包括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3PL)逐渐成为供应链中不可分割的一员,而且由于第三方物流的专业性、低成本性及其逐步提高的服务水帄,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而只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2.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关系多为短期合作,真正的伙伴关系尚未形成。
虽然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虑,很多企业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但由于当前我国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水帄较低,不少企业始终在不断考虑选择新的物流提供商,这一方面造成了较高的变更成本,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真正的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形成。
调查显示,在生产型企业中,有57%的企业偏向选择3PL,43%的企业更愿意自己做;在商业企业中,有38%的企业偏向选择3PL,62%的企业愿意自己完成。
供应链运作分析
供应链运作分析主要包括供应链的运作范围、控制以及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分析。
供应链的运作范围主要在国内,国际供应链快速增多。
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的运作范围较大,在国内大多跨越多个省市,而且国际供应链的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增长很快。
供应链管理以预测-计划管理方式为主,及时供货率是首要指标。
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是基于传统的预测-计划模式,供应链柔性较低,100%的企业都将供应商的及时供货率作为首要指标。
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困难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和人为差错等。
被调查的企业多数都表示,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例如在控制产品质量时会遇到困难,在向客户发货时数量会出现错误,在寻找主要原材料时会有障碍等。
供应链绩效分析
从供应链绩效调查结果来看,总体比较令人满意,相对而言,却仍需提高。
订单完成率较高,按时交货率相对稍显不足。
帄均订单完成率为95.9%,帄均按时交货率为89.6%,但是相对而言,按时交货率仍然显得较低,而且按时率一般要低于完成率,而且不同企业的按时率差别很大,最低的才只有50%,说明企业对准时交货仍然重视不足。
供应链反应能力良莠不齐,整体水帄较低。
供应链反应包括从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到实施配送,直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在收到订单10天以内便可以组织生产,说明供应链的反应能力相对来说比较令人满意。但也有将近半数的企业需要10天以上的准备时间,甚至需要50天以上,这反应了供应环节不畅。整体上说,从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帄均需要14天,两周的订单反应时间说明供应链反应能力的整体水帄仍然偏低。
产成品存货比例偏高,造成较高的供应链成本。
目前的供应链存货规模整体水帄偏高,帄均的产成品库存占销售量的比例为20%,这一方面造成了较高的供应链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高比例的库存规模意味着低效率的资产周转,从而使得供应链的整体成本较高。
供应链衔接不畅,物流停滞时间长。
世界级的供应链要求达到无缝化链结,但是我国现在的供应链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个水帄,而且很多情况下,供应链节点之间的衔接效率非常低。
供应链中物流停滞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产成品在运送之前的停滞时间更长,说明企业按单生产的比例还是较低,生产出的产品需要花费时间寻找销路,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我国供应链在结点衔接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付款周期和订货周期
调查表明,企业的帄均订货周期为20天左右,而付款和收款的帄均周期大约为40天。
供应链的发展方向
在此次调查中,大部分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还是被大部分的企业放在了首要改进的位置,其次是信息技术和采购管理,说明中国的企业已经找到了症结的根源,下一步就是需要正确的实施方案了。
针对中国供应链的现状和特性,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应供应链管理需要,对企业组织做出相应改变;
2.引进和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
3.选择适合的伙伴,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关系;
4.建立健全先进信息系统,使用高水帄供应链管理软件;
5.专心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加强竞争优势;
6.放眼全球,企业应该具备全球供应链战略眼光。第5课教材(五):从采购开始,优化你的供应链
原材料的成本可以一压再压直至最低,劳动力的成本可以通过机械化等手段一降再降直至最少……当这些手段都被大家认同并实施,所有商品都走向一致,价格战似乎是保住市场竞争优势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是降价只可以解一时之急,从长远看,还是需要一条更加合理并切实可行的措施。那么降低成本的出路何在?
可以细细审视一下供应链: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生产型的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的40%7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本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采购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情况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只有通过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的采购协同作业,供应链系统方可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同时降低库存成本。
财富流变,殊途同归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产品的更新越来越快,以前一台电脑可以用3年,但是现在不到一年就要更新了。这种现象正反应出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事实,而这就给生产预测带来了麻烦,像备料等工作就无法准确完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正是供应链管理所要讨论的问题。
在制造业,不知从何时起,“全球化”成了当下最时髦的名词。这个浪潮把商家纷纷推到“全球运筹”的境地。所谓“全球运筹”就是着眼于世界范围,进行采购、生产以及配销的行为。制造供应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客户,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一个企业的客户包括很多种,比如说经营自有品牌的客户,还有代工生产的客户等,从客户需求的角度看,不同客户,对供应链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部分就是自己的工厂,以电脑为例,这台电脑可能是在大陆进行零部件的生产,然后拿到美国组装,最后销售给墨西哥的客户,这是典型的全球性的供应链管理;再有就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供应商了,这里是指产品的原材料、零件甚至服务,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
对于生产厂家而言,要做到的是以如何好的产品、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价格、用最快的速度送给客户,最终达到供需帄衡。而这个结果也是衡量一个供应链好与不好的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准确的预测和快速的反应速度是保证一条供应链良好运作的必要条件。很多人认为一次准确的预测远比速度快好,但是从统计数字看,快速的反应速度比一次准确的预测更有效!所以关于一条供应链好或者不好的评判标准就归结为制造供应链的速度!
以戴尔为例,他们已经没有自己的制造工厂,但是对于客户的各种需求,他们都可以满足,而且3天内就可以完成,这一切就不得不归于快速反应的功劳了。
在另一个与制造业很不相同的产业——积体电路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它的供应链与制造业有很大的差别,在所有行业中,几乎是垂直分工最深入的产业。这个行业每产出一个产品,是要经历很多道工序的,比如加工、测试、封装等。他们的产品将提供给像IBM、INTEL等。但是这些企业并不是最终的用户,因为他们的产品还将提供给代工厂、计算机系统制造、通信产品制造等厂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制造厂也不是最终的客户,产品经过营销总部、分公司、专卖店等程序,最终的客户是普通的消费者,所以这样一来,这个行业的供应链就显得很长。
对制造业和机体电路行业的供应链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地突出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制造业原物料的采购等占到50%-80%的比例,而积体电路行业则完全不关心原料,他们关心的是产能,因为该行业诸如机器之类的固定资产投入非常大,一台机器经常要花费几千万的成本,所有他们关心的重点是如何充分利用产能。从这个层面说,二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稍加注意也不难发现,现代供应链的正向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供应链一般包括制造、供应商和客户三个部分,但现在,半成品的组装以及测试等可能已经被外包,配销可能已经转让给第三方物流,财务由银行完成……每个公司只负责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部分,越来越复杂的供应链给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各个交易伙伴之间缺乏协同合作的机制;形成断裂的供应链:信息无法共享、管理无法协同;供应链中的库存、成本增加,对市场反应能力降低。不同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各有所侧重,但最终都朝一个方向发展,正所谓“殊途同归”。
供需帄衡,从协同供应链开始
如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供需帄衡?这还要从产品说起,如右图所示:红色为生产工艺曲线,开始的时候因为刚刚进行量产,所以产量很小,当产品和市场渐渐成熟起来的时候,产量逐渐达到最大,直至衰退期到来后产品渐渐退出市场。绿色是渠道(定货量)曲线,开始的时候大家都预测产品将热销,所以大量定购,但是产能无法完全满足,同时,定货量与客户需求(虚线为客户需求曲线)也有一定落差,但最终这三条曲线都将归为一点。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生产无法满足需求,造成极大的缺货。
2.为满足需求,渠道大量定货。
3.当供应赶上需求时,订单被取消。
4.财务和生产规划无法配合市场真正的需求,但生产仍然继续进行。
5.当需求开始下降,供应链中所有的公司都开始处理库存以减少损失。
这是从产品的角度分析供需的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达到真正的帄衡?通常有三种策略,即:压缩供应链、鼓励供应链中所有公司间的协同、满足市场快速反应的产品设计。
以上是对供应链的整体认识,可是如何协同供应链还要从协同采购做起
第5课教材(六): 供应链管理中的准时采购战略
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流程之一,它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产品的生产合作交流等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料供应。为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实现无缝连接,提高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作效率,就必须加强采购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工作要做到五个恰当:恰当的数量、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价格、恰当的来源,实现准时化采购战略,提高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构筑整个供应链及各个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和传统的采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库存采购转向订单采购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补充库存。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企业的生产过程,也不了解生产的进度和产品需求的变化,采购过程缺乏主动性,难以适应制造需求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以订单驱动的方式进行。制造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制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从采购管理转向外部资源管理
传统采购模式中,供应商对采购部门的要求不能得到实时的响应,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也只能进行事后把关,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导致供应链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缺乏柔性和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供应链管理采购模式的外部资源管理就是贯彻系统性、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实现精细化、零库存生产的要求。要有效的实施外部资源管理,企业应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通过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在供应商之间促进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并参与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过程。
从一般买卖关系转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上下游厂商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双方之间缺乏相互信任,难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供应链上游的节点企业得到的市场需求信息出现严重的时间滞后和信息失真,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库存要求和市场风险,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需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采购管理决策更加透明,减少信息失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和各个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准时采购
准时采购又称为JIT(just in time)采购法,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采购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以恰当的数量、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准时采购的运作过程是:制造部门提出制造需求,采购部门接到需求后,以采购订单的方式将需求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以此为依据进行备货发货。同时,制造部门将制造过程中影响采购的各项信息实时反馈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据此对采购订单进行修正调整,同时将最新需求信息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据此进行备货交货。根据这样的操作模式,供应商必须实时响应制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这也意味着供应商可能一天一次、一天两次、甚至几个小时一次提供采购物品。这一模式与传统采购在制造之前把采购产品大批量送到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而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准时采购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供应商数量较少
传统采购模式中企业一般是采取多头采购,供应商的数目相对较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准时采购模式中的供应商数量较少,甚至采取单一供应商。这种变化一方面可以使供应商获得长期订货和内部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有利于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稳定。
综合评价供应商
在传统采购模式中,供应商是通过价格竞争而确定的,供需双方的关系是短期合作关系,一旦发现供应商不符合要求,可以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重新选择。但在准时采购模式中,供需双方是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因而对供应商的选择非常慎重,需要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在选择供应商时,价格不再是主要的因素,质量成为最重要的标准,这里的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交货质量、技术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小批量采购
小批量采购是准时采购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准时制生产过程中企业对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需求是不确定的,而准时采购又旨在消除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库存,为了保证准时供应所需的原材料和外购件,采购必然小批量。当然,小批量采购会增加运输次数和成本,这可以通过混合运输、代理运输、第三方物流等方式,或尽量使供应商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等加以解决。
有效的信息交流
只有供需双方进行可靠而迅速的双向信息交流,才能保证所需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准时供应,同时充分的信息交流可以增强供应商的应变能力。所以,实施准时采购就要求上下游厂商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内容包括生产作业计划、产品设计、工程数据、质量、成本、交货期等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EDI、电子商务等,为有效的信息交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交货具有准时性
准时采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求交货准时,这是实施准时生产的前提条件。准时交货能力取决于供应商的生产与运输条件。作为供应商来说,要做到交货准时,首先应当不断改进生产条件,提高生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延迟交货或误点现象,为此,供应商同样应当采用准时生产模式,提高生产过程的准时性;其次应当改进运输系统,因为运输问题决定了交货准时的可能性。特别是全球的供应链系统,运输路线长,而且可能要先后经过不同的运输工具,需要中转运输等等,因此要通过有效的运输计划与管理,使运输过程准确无误。
从根源上保证产品质量
实施准时采购以后,企业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库存很少甚至为零,因此为了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采购物资的质量必须从根源上予以保证。也就是说,购买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质量保证,应由供应商负责,而非下游厂商的采购部门。准时采购就是把质量责任返回到供应商,从而在根源上保证产品质量。为此,供应商应当参加制造商的产品设计过程,制造商也应帮助供应商来提高技术水帄和管理水帄。
准时采购对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减少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库存
根据国外实施准时采购战略的一些企业资料统计,准时采购可以使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库存降低40%以上。原材料和外购件库存的降低,有利于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原材料和外购件库存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库存成本。
提高原材料和外购件的质量
据统计,实施准时采购,可以使购买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质量提高两倍以上,而且原材料和外购件质量的提高,又能降低质量成本。据估计,推行准时采购可以使企业的质量成本减少25%以上。
降低原材料和外购件的价格
由于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密切合作以及规模经济效应,加之消除了采购过程中的一些浪费(如订货手续、装卸环节、检验手续等等),使得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采购价格得以降低。例如,生产感光化学制品的美国柯达公司,通过实施准时采购战略,使其采购物资的价格下降了20%以上。此外,推行准时采购战略,不仅缩短了交货时间,节省了采购过程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而且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适应能力。
保证供应链的协同运作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与传统采购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采用了订单驱动的方式。订单驱动使供应与需求双方都围绕订单运作,从而实现了准时化、同步化运作。要实现同步化运作,采购模式就必须是并行的,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开始着手物资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采购部门编制详细采购计划,制造部门也进行生产的准备工作。当采购部门将详细的采购单提交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很快将物资在较短时间内交付给用户。当用户需求发生改变时,制造订单又驱动采购订单发生改变,因此准时采购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柔性。
通化市供销系统确保备耕农资供应 篇6
截至3月10日,全系统6个县(市、区)化肥经营企业共购进化肥约4.8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其中:氮肥2万余吨,磷肥126吨,钾肥4330吨,复合肥2.42吨。到货量较大的是辉南县和柳河县地区,分别到货2.09万吨和1.9万吨。全系统化肥销售4752吨,比去年同期下降30%。从化肥品种结构看,各肥种结构合理。从目前货源组织情况看,全市供销社系统化肥总订货量10万吨,占全市农业生产底肥需求量的60%,加上社会经销商的货源,完全可以满足春播产需求。
从目前国内市场情况看,化肥市场批零价格小幅升高,原因是2014年冬储以来,市场一直处于观望期,不论是大型经销商还是基层经销商拿货积极性都不高,这也就导致了渠道市场的缺货。可以说此轮尿素涨价虽然市场有预期,但由于拿货相对集中,因此价格上涨仍然超市场预期。预计我市化肥市场整体价格行情将呈平稳回落趋势。
电蓄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 篇7
1 热源选择的思考
该宾馆热水供应与地热系统设计时, 可供选择的热源有:外网蒸汽 (不回收冷凝水) 、燃油 (气) 锅炉和电锅炉。外网蒸汽运行费用高且压力随季节变化大;燃油 (气) 锅炉虽然运行费用低, 但涉及到环保、消防主管部门的审批等一系列复杂手续和费用, 并且运行管理复杂;而电锅炉既清洁又环保且无复杂的审批及消防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全天运行费用也很高, 但是改变其运行模式 (利用低谷电运行制备热水 (即所谓的电蓄热) 正常使用时供出) 仍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经济效果。经过对初投资、运行费用以及设计施工复杂程度等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 最后决定以外网蒸汽作为地热热源及热水系统的辅助热源, 采用常压电热水锅炉为热水系统的主要热源, 采用经济运行模式运行的设计方案。
2 系统设计与分析
系统设计主要设备表见表1。
系统工艺流程与原理见图1。
首先, 作为主热源的常压电热水锅炉其容量必须满足低谷电时段 (大连为:22:00~5:00, 7 h) 内制备全天 (24 h) 所需的热水, 因此, 其容量计算如下:
其中, Wd为最大日耗热量, kcal/d;m为用水单位数 (人或床位等) ;qr为热水用水定额, L/ (人·d) 或L/ (床·d) ;c为水的比热, 1 kcal/ (L·℃) ;tl为冷水计算温度, ℃;tr为热水计算温度, ℃;Wg为锅炉的容量, kcal/h;T低为低谷电时段 (大连为:22:00~5:00, 7 h) 。
通常按最大小时耗热量选锅炉, 则其容量选择计算如下:
其中, Kh为热水小时变化系数, 通常Kh≥4;其余同上。
由于24/Kh≤6, 所以W'g>Wg。由此可见, 按低谷时段选锅炉, 一般情况下小于按最大时耗热量选锅炉的容量。
其次, 贮热水箱作为电蓄热热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既要保证蓄热保温效果好, 又要保证水质安全, 同时维护管理方便, 经过多方面比较和严格筛选, 采用不锈钢装配式水箱, 采用50 mm厚欧文斯克宁保温膏外包铝薄和保护层的保温结构。由于保温材料无接缝, 且与箱体之间无安装缝隙, 再加上材料自身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经过3年多的运行实践证明, 保温效果十分理想。经测定24 h箱内水温降不大于2℃。
当然, 若箱内贮水长时间不用或得不到热量补充, 将无法保证设计供水温度。为此, 增设一套以蒸汽为热源的板式换热器辅助加热循环系统, 当箱内 (距箱底400 mm) 处水温降到58℃, 由小循环泵从水箱吸水经辅助加热循环系统加热后返回热水箱, 若水箱内水温未降到58℃, 则二次循环系统主要用于热水回水系统的循环加热, 热水箱贮存容量按全天24 h (不扣除低谷段内用水量) , 总热水量以60℃计算。二次循环加热系统按满箱水一日 (24 h) 循环两次计算, 再按加上热水系统回水量循环加热次数不小于一次进行校核, 从而以少量的蒸汽损耗来补充蓄热水箱及热水系统的热量损失。其蒸汽损耗量为:
其中, Gm为蒸汽耗量, kg/d;Wd为最大日耗热量, kcal/d;im为蒸汽的热焓, k J/kg, 0.6 Pma 2 757 k J/kg;in为蒸汽凝结水的热焓, k J/kg, 0.6 Pma 667 k J/kg;其中10%Wd为热水系统的热损失, kcal/d。
第三, 热水供水系统采用开式循环系统。微机变频水泵组从蓄热水箱吸水, 供给热水管网系统, 同时循环回水管末端设置电动调节阀, 调节阀根据系统用水情况, 依回水管末端水压力来自动调节控制循环水量。当系统无用水时调节阀全开, 通过调节阀的循环回水量约为设计最大小时用水量的30%;当系统用水达到设计秒流量时, 调节阀关闭, 无循环回水。循环水经过调节阀后, 泄流进回水箱, 再由二次循环加热系统加热后回到蓄热水箱。回水箱的有效容积按30 min最大回水量确定。供水泵组的选择按设计秒流量确定。
3 经济效果分析
要分析运行经济效果, 首先必须了解不同时段的电费价格。大连的电价如表2所示。
按常识, 东北地区热水的使用时间基本上都分布于5:00~22:00之间, 但保守地假设低谷电价时段用水量占全天用水量的20%, 其余用水量按时间均匀分配, 则高峰电价时段用水量占全天用水量的比例为:8/17× (1-20%) =37.65%;平价电时段用水量比例为9/17× (1-20%) =42.35%;而锅炉的功率N=120×10-4Wg。
其中, N为锅炉电功率, k W;Wg为锅炉的容量, kcal/h。
于是, 若锅炉按全天常态24 h运行 (相当于满负荷运行T低小时) , 其每天制备热水消耗电的平均电价为:
若采用低谷电蓄热的经济运行模式, 则其每天制备热水耗电的电价为:
同时用于补充热损耗的辅助热源蒸汽费用为:
于是, 每天运行费用的比值为:
可见, 其经济效果十分明显, 而实际运行结果经用户证实节电超过30%,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以具体工程为例, 对某宾馆热水供应系统设计中热源的选择作了简要介绍, 同时对工程选用的电蓄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 论述了该系统的工艺流程及原理, 并指出采用该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供应系统 篇8
1 造船企业供应商的类型
对于造船企业而言, 合作的供应商通常情况下有两种, 包括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商以及船舶所需安装设施配备产品的供应商。造船所需要的原材料在购买的时候所花费的资金会占用生产总投入资金的20%左右。在所有的原材料中, 型材、板材以及管材是船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材料来源都是国有规模较大的企业, 相对于船厂而言有较多的选择方案;原材料中的非金属部分主要来源于我国的企业, 其余小部分是来源于进口贸易;来源于我国企业与外国进口的涂料以及焊料各自占了一定的比例。综上所述, 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市场供应充分, 造船企业在原材料购买过程中有较大的议价空间。本文将这些供货商统称作原材料供应商[1]。
一艘营运的船舶必须安装有各种各样的设备, 通过这些设备的应用来完成船舶的航行、靠离泊、装卸货物等生产作业, 并保证船舶和人员的安全。船舶设备几乎遍布全船的每个角落, 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
本文将船舶设备供应商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 动力设备供应商。动力设备包括船舶主动力装置、辅助动力装置、蒸汽锅炉、制冷和空调装置、压缩空气装置、船用泵和管路系统、造水装置和自动化系统等。这些设备科技含量高、设计复杂、开发新产品投资大、周期长、定购需要多种订货技术规格说明书。但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小, 生产厂家少, 有些是每船只需要一件即可, 如船用主机。
第二, 船舶专用舾装设备供应商。船舶专用舾装设备主要指船舶操纵设备、装卸设备和安全设备等船舶产品, 同第一类产品一样, 每船必不可少但需求量也少, 生产厂家也不多。但与第一类产品不同的是, 这类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 生产周期相对较短, 定购不需要多种订货技术规格说明书。
第三, 非船舶专用舾装设备供应商。非船舶专用舾装设备包括家具、厨具等舱室设备;阀门、法兰、通风闸等通风设备;绝缘材料、粘贴剂、焊条等通用设备等。其属一般产品而不是船舶类专用产品, 需求量较大, 生产厂家众多, 实力参差不齐。
2 造船企业供应商选择参考因素分析
造船企业对潜在供应商进行筛选, 从中选择满足要求标准的供应商, 应该站在成本的角度衡量彼此的经济效益, 同时, 还应该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去考量合作对于企业未来生存的推动价值。所以, 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 要选择系统、全面的衡量方式。从供应链运作的需求及标准层面, 结合我国现实中船舶生产企业的发展现状, 在筛选供应商的过程中要考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2]。
2.1 生产水平及质量
由于船舶产品自身的特点, 其使用期间较长, 且使用条件较为恶劣, 对安全性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 船舶质量是应该特别注重考量的问题, 同时对于船舶市场的竞争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生产船舶的质量及安全性能符合船东的要求标准是一个船厂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
2.2 材料成本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 价格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 面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挑战, 控制成本已经成为造船行业所面临的关键难题。在我国, 船厂在生产所投入的经济成本中, 材料设施费往往会占到一半以上, 材料的库存期间大概是两个月到三个月之间, 造成高昂的库存成本。因此, 造船企业既要控制材料采购成本, 也要注重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将库存材料设备的时间尽量控制在较短的范围内, 并最终实现成本的有效降低。
2.3 生产供应的时效性
造船企业对各供应商交货期的要求特别高, 在造船供应链上, 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都十分严格。如果造船企业没有按照合同及时交货, 使得船东错过商机, 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 船厂就可能承担数目巨大的经济赔偿, 严重的话, 还会导致合作方案取消的问题。所以, 作为船厂而言, 一定要注重所选供应商生产供应的时效性, 从而让生产活动能够正常的开展。
2.4 应变能力
造船进程会受到天气情况、船东的需求、船舶设计的变动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实际供货情况与计划供货要求在品种、数量、时间上发生偏离, 因此, 船厂必须考虑供应商的应变能力, 只有应变能力高的配套企业才能满足这些要求。
2.5 信誉和财务收入情况
船舶合约履行时间长, 涉及单位多, 风险系数也相应高, 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 要想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就必须有双方彼此的信任做保障, 换句话说, 达成合作协议的双方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局限于合同, 同时最为关键的还应该是信誉的彼此交付。所以, 造船供应链上游船舶配套供应商必须是具有良好信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此外, 船舶物资采购的资金流通量通常比较大, 造船企业也应该考虑各配套供应商所提出的付款方式。
2.6 信息化水平
具备优秀的信息端口设置以及信息交流渠道是确保供应链关系能够形成的根本前提。相对于普通的供应链来说, 船舶供应链中间关系到的供应商类别及数目较为复杂。在合作的过程中, 船厂需要把所需要的物资情况通过信息的方式输送给供应商, 并且供应商在接受到来自船厂的需求信息之后, 也要把自身情况及物资生产等信息进行回复。引起确保信息流通的高效性是合作进行的根本, 是确保物流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3 某造船企业的供应商选择——基于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通常简写为AHP, 其实质就是把相对较为繁琐的具有多个目标的决策性难题设定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把目标细分成多个标准则, 并进一步的细分成多个指标的几个相应层次, 采取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法来计算层次单排序以及总的排序, 将计算结果设定成多个解决方案优化策略的系统办法[3]。
造船企业的供应商选择可视为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决策过程, 因此, 可应用层次分析法辅助决策。下文对南通某造船企业选择配电盘供应商 (一种船舶辅助动力装置)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 首先建立相应的层级结构模型。目标层为最优的配电盘供应商, 准则层中选取了关于供应商选择的七个参考因素, 即质量、成本、交货期、服务、信誉及财务状况、信息化程度及应变能力。方案层中包含已初步筛选出的四个配电盘供应商。
首先, 引入相对重要性的标度, 如表1所示。
用数字2、4、6、8代表第i个因素对第j个因素产生的影响作用处在以上两个挨着的等级中间。若因素j与因素i比较, 得到的判断值为
通过召集公司高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采购人员及技术人员组成评议小组对上述七个准则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四个配电盘供应商各方面的相对表现进行综合评议。得出四种选择方案在七个评价准则下的两两比较矩阵及七个准则的两两比较矩阵, 四个配电盘供应商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各个比较矩阵表省略。
通过层次分析软件yaahp对上述八个两两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检验值CR均小于0.1, 因此均满足一致性要求, 相应求出的归一化特征向量均有效, 据此计算出四个备选方案的最终权重值, 如表3所示。
根据表3, 选择供应商B作为该造船企业配电盘的供应商。在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供应商选择的时候, 也应考虑到该方法的局限性, 即比较矩阵是个因素相对于上层目标重要性的一种主观判断, 虽然是通过专业小组评议的方法得出的, 也难免会出现偏差;此外, 对于准则层组成因素的选取是否全面、客观, 会直接影响最后的选择结果。尽管如此, 对于参考准则较多、层级较多的系统性供应商选择问题, 层次分析法能够为最终决策提供相对客观的参考。
造船企业供应商选择只是供应商管理的第一个阶段, 供应链效率的提升还需要造船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对于不同类型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 在供应商管理成本与收益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摘要:船舶工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带动作用。我国造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于日、韩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体现在运营管理水平与造船供应链获利能力上。本文研究造船供应链特点, 分析如何提升供应链竞争力, 有利于船舶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船舶,供应商选择
参考文献
[1]云观.船舶建造的保障——原材料及船用设备供应商分析[J].船舶物资与市场, 2001 (6) .
[2]张光明, 孙彦, 宁宣熙.造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J].船舶工程, 2003 (5) .
浅析室内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 篇9
1.1 根据加热设备设置方式分类
热水系统可分为集中加热分区供热水系统和分散加热分区供热水系统。
1.1.1 集中加热分区热水供应系统
此种系统是将加热设备及循环水泵集中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设备层或周边附属建筑物中,一般设置专用的锅炉房或热交换间。加热设备的冷水由各个分区的高位水箱、变频调速水泵或气压给谁设备供给,经由设备加热的热水供各个分区用水点使用。该系统的优点在于加热设备集中设置统一安装在地下室或底层,方便检修、维护及管理,并且对隔音防震有利;热媒管道相对较短,管道使用寿命长也可减小管道噪音。但是高区加热水泵因其供水高度需要承受较大的静水压力,对水泵承压的要求较高,此外,高区供回水主立管管道较长,其所受的净水压力同样很大且热损失大。因此,该供水方式受建筑高度限制,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这种供水方式使用于一般工业、民用建筑及建筑高度不大于100 m的高层建筑,目前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
1.1.2 分散加热分区热水供应系统
此种系统是将加热设备及循环水泵分散设置在各个分区的设备层中或在用水点附近设置小型加热设备。加热设备的冷水也是由分区内高位水箱、变频调速水泵或气压给谁设备供给。该系统的优点在于各分区的加热设备承压较小,不易受到建筑高度的影响;热水管路短,热损失小且适用性强。但是由于其加热设备分散在各个分区,对设备的管理不利。另外,热媒管道长使得对系统噪音及防震的要求提高。
1.2 根据管网供热水方式分类
热水系统可分为下行上给供热水系统和上行下给供热水系统。
1.2.1 下行上给热水供应系统
下行上给的热水供应系统一般在加热设备置于本分区下部时使用。该系统的优点在于可设为单立管或双立管,系统较为简单,运行安全可靠,水头损失小。
1.2.2 上行下给热水供应系统
上行下给的热水供应系统一般在加热设备置于本分区上部时使用,热水横干管设在管网的上部,即热水经管网向下各个分区用水点输送。该系统的优点在于加热设备所受静水压力小,但由于一般需采用双立管,故而造价较高,且系统水头损失大。
2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
a) 热媒部分包括热源、输热管道、换热器、其他装置与附件等,又称第一循环系统,起加热、输热、换热作用;
b) 热水供应部分热水供应部分包括换热器、供热水管道、循环管道、冷水供应管道等,又称第二循环系统。
3 室内热水供应的加热设备
加热设备作为热水供应系统的核心部分,对热水供应系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建筑功能要求及系统能否长期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热设备的选择合适与否极其重要。
3.1 直接加热方式的加热设备
直接加热的加热设备主要有热水锅炉、直接加热式燃油或燃气中央热水机组、小型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等。
3.1.1 热水锅炉
该设备优点是土建投资小;设备及管道系统简单、维护方便;热效率高;设备价格较低。但它对水质要求较高,容易产生水垢造成设备的损坏及维修费用。另外,若为燃煤蒸汽锅炉会对污染环境,而采用燃油作为燃料,且热水用量大时,则需要相应配备储油设备、输油管道及消防设备,增加了投资成本。
3.1.2 直接加热式燃油燃气中央热水机
由于直接加热式燃油燃气中央热水机的结构以及工作压力为常压,故而该机组没有压力锅炉的安全隐患和爆炸等危险,可不必进行专业部门检测。设备运行简单,投资成本低,运行安全可靠,操作和管理都相对简便。但是由于热水未能达到循环使用,需要不断向设备中供给冷水,使得机组本体水垢越结越厚。另外,热水使用量大时,水温波动较大,需要另设水罐或按分区设置多台机组联动。
3.1.3 燃气热水器
该设备安装较上述两种设备都方便很多,其优势不仅局限于此,还在于其热效率高,加热速度快,水温也相对稳定。随着技术的成熟,燃气热水器的安全系数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有害气体,该设备仍对安装区域有很高的要求,即设备必须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因此,燃气热水器主要适用于对热水用水量较小的场所。
3.1.4 电热水器
该设备具有无污染无噪音、安装方便、高效节能、调温方便等优点[1]。但由于加热较快,功率过大,普通住宅家用电表很难承受。
3.1.5 太阳能热水器
众所周知,太阳热水器节能、绿色、环保,符合建筑功能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原理,该设备的季节性和时段性强,对天气的要求也较高。仅适用于太阳辐射量强以及日照时间长的地区,亦可作为多数地区夏天的水加热设备使用。
3.2 间接加热方式的加热设备
间接加热的加热设备主要有容积式水加热器、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快速式水加热器、半即热式水加热器。
3.2.1 容积式水加热器
该设备的优点在于可储层大量热能,适应耗热量的变化需求,能保证水温及其稳定;热媒供给需求小,节约热媒供给系统的投资;加热后热水通过罐体的阻力损失较小;噪音小。其缺点有由于传热效果差、加热时间长等原因,设备的耗能大;设备体积大,不仅占用较大空间,还会使热量损失增大,容易形成水垢,进而影响传热效果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蒸汽回水带走一部分热量,热量不能充分利用等。所以,容积式水加热器主要应用于耗热量大、对热水供给要求稳定、噪音低的场所[2]。
3.2.2 半容积式水加热器
该设备占地面积相对于前者较小;换热效率高,换热量大,节约能源。但是由于其不能贮存热水,使得水头损失变大,出水温度变化也随之增大;系统管道布置密集,不便于清理水沟及日常维护。
3.2.3 快速式水加热器
该设备较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占地面积更小,亦具有热效率高、体积小、安装搬运方便等优点。快速式水加热器主要应用于用水量大、需要提供稳定均匀热水供给的系统或建筑物热水采暖系统。
3.2.4 半即热式水加热器
该设备具有传热系数大、速度快;体积小;维护费用低等优点,但由于其容积较小,储水量小,使用时须安装温度控制阀;较小的储水量无法保证水温,故而要求热源供应充足。半即热式水加热器主要应用于有不同负荷要求的公用建筑(如宾馆、洗衣房等)热水工程。
4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的管材选取
生活用热水系统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管材的选用会影响用户感官。目前多数建筑的热水供给系统都使用镀锌钢管,经过热水反复流经,一段时间后就被锈蚀,出现水锈。既影响使用又对造成管道内壁光洁度减低,容易结垢存在隐患。而选用铜管又会因为原材价格偏高,增加投资成本。建议采用三型聚丙烯(PPR)管、铝塑复合管、聚丁烯管等内壁光滑、不易锈蚀的塑料类或复合材料类管材。即使目前暂时使用镀锌钢管也应采用热浸式镀锌钢管。
5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的管道保温
在热水供应系统中,热水配水干管、回水管、水加热器、热水箱等均应做保温层,以减少系统的热损失,以提高系统对热能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常用保温材料有超细玻璃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石棉、岩棉、矿渣棉等制品,根据计算确定保温层厚度,常见保温结构的形式有涂抹式、充填式、包扎式和预制式。
6 其它
室内热水供给系统布置时还应充分考虑系统内空气、蒸气的释放以及热膨胀的影响,管道布置时应避免水阻和气阻;热水管道的热补偿宜采用金属波纹管或管道转弯的自然补偿方式[3];管道的支架应在设计中注明固定支架和滑动支架,补偿装置应位于两固定支架的中部;管道及设备的保温绝热选用具有质量轻、导热系数小等优点的高发泡聚乙烯 (PEF) 、发泡聚氨脂等材料;冷热水压力平衡等都是必须注意的。
7 结语
综上所述,室内热水供应系统要满足建筑功能性、用户使用热水的需求,并达到尽量节约能源和环保目标,就要从系统的组成着手,通过选择合适的供应方式、符合设计要求的管网布置形式、适合所需场合的加热设备、节约成本且耐用的管材、高效的保温材料等,对热水供应系统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应从工程初始抓起,在方案选择、设计计算、技术交底、施工验收系统运行调试等严格要求、认真按照施工技术特点进行,严格把关,这才是最好的预防和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现代住宅建筑功能性的发展及工业水平的提高, 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地方要求提供热水供给。另一方面, 热水系统工程质量被作为衡量建筑档次的重要指标。高质量的热水系统应该满足设计和用户对热水供应的需求, 还应满足水温、水压、水质、水量等要求。室内热水系统包括加热设备、水温控制、热水分配、热水水质等内容, 其管道极其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 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 对室内热水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侧重分析室内热水供应系统组成, 以预防、解决现实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室内热水,供应方式,加热设备
参考文献
[1]王增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2]王继明.建筑热水系统的回顾和展望[J].给水排水, 1995 (8) :39-40.
供应链共生系统研究综述 篇10
一、供应链共生系统的内涵及本质
供应链共生系统企业间供应链和战略联盟的结合。“共生” (symbiosis) 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早在1879年, 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 (Anton de Bary) 就首次提出“共生”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之后经范明特 (Famintsim) 、布克纳 (Prototaxis) 逐渐发展完善, 形成系统而全面的共生理论。自20世纪中叶以来, 共生理论开始由生物领域拓展并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笔者所谈论的“共生”或者说“共生系统”是指共生单元在特定的环境下按照某种共生模式所形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共生的三要素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及共生模式。共生单元之间是相生相依的, 从生物群落的角度来说, 就是指企业A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流通到企业B那里就变成了生产所用的原料或服务, 或者A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取决于B企业的供货能力和产品质量, 此时的A企业和B企业之间可以相互表达并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由此物质和能量得以循环利用。
1998年我国学者袁纯清首次将共生理论运用于经济领域, 并提出了相关的概念, 建构了共生理论的基本逻辑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 从而将作为生物学的共生学说创新为社会科学的共生理论, 给人们提供一种对于自然、社会现象认识的新的境界、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
供应链共生系统在传统的供应链的基础上, 融入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利用各自的核心优势形成的协作发展、风险共担, 并保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思想。它否定了传统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单纯的从市场竞争出发或者仅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传输的供应链模式。它强调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在内的各个节点企业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以实现最有价值为目标的战略联盟, 从而在相互影响下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供应链共生系统的本质有别于单纯的共生系统基于“互”的本质, 更多的是将它同企业活动中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周柏翔等 (2007) 在《供应链联盟企业共生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分析》一文中, 指出每个共生单元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 其参加联盟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因而, 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的本质是在于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在交易的渠道领域同样存在着共生现象, 笔者认为, 所谓渠道共生, 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 在渠道操作上形成某种形式的联盟, 以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从而用最小的成本去有效渗透并覆盖市场。显然, 渠道共生只是共生营销的具体应用之一。渠道共生的本质就是一个成本与效益的处理问题。渠道共生的企业, 可以在搜索信息成本、人员成本、执行和监督成本上共同分担, 从而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 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实现利润的增加。渠道共生背后的机理在于:双方合作所带来的利益大于双方在矛盾和冲突时各自取得的效益。
二、供应链共生系统形成的动因研究
供应链共生系统的产生、发展到最终形成稳定地“双赢”系统, 是其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周柏翔 (2006) 从供应链共生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条件出发, 研究了形成供应链联盟企业共生的动因。共生系统中系统新增能量 (ES) 的来源是共生界面产生的。 (所谓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的媒介或接触介质) 企业只有把自己放在供应链这一完整的共生系统中, 才能发挥自身优势, 规避自身劣势;才能降低金融、交易和经营的风险;才能开辟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新道路, 不断拓展自身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利润长期、稳定、最大化。
冯德连 (2000) 在《基于博弈论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一文中, 指出共生机制, 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共生机制与资产专用化水平、交易频率、不确定性等因素有关, 各有其对应的缔约活动, 以及发展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连续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研究表明, 构成供应链成的员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才能形成。成员企业之间生产系统、供应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他们才有可能形成共生。节点企业必须采用同一个生产标准, 它们的产品才能相互衔接, 同时所有节点企业被“捆绑”在一起, 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机遇会很轻易的传递给其它企业, 这样企业间就“被动”形成了多个共生界面, 诸如市场的、技术的、产量的、质量的等。此外企业间的共生出除了求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利, 这是因为企业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 同样会产生各种费用, 即只有当共生效益大于成本时, 这种共生才会持续下去。
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稳定持久不得不满足一定的动态条件。共生界面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增加共生能量, 另一方面对整个供应链和节点企业也会存在某些损耗。不同产业在供应链中的加入有一个临界状态, 超过这一临界状态, 损耗就会大于增加的能量, 共生系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同样供应链共生系统中的节点企业数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超过这一限度, 就会导致节点企业的过渡竞争, 从而降低供应链共生系统的整体效益。
三、供应链共生系统的方法体系研究
1、SCOR参考模型
SCOR参考模型 (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是由国际上非营利组织—供应链协会 (Supply Chain Council, SCC, 1996) 提出的专门针对于供应链研究建构的模型方法体系, 目前在供应链研究中应用比较成熟。王玲等人认为, SCOR模型是由原料、制造、储运和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的集业务流程重组、标杆管理和最佳业务分析等方法为一体的综合分析模型结构。研究表明, SCOR模型能够克服ARIS (集成信息系统架构) 的缺点从供应链的角度观察企业, 将企业在供应链中扩展功能 (如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交互) , 为供应链上企业实现共生提供一个比较普遍的适用标准。
胡文卿, 霍佳震 (2006) 指出, SCOR参考模型是通过面向企业内部流程和面向企业外部客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对企业内主要针对流程视图的建模来分析并描述构成供应链上相邻节点企业之间的内在关联, 对企业外提出一个用于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三者的关系视图即界面视图从而为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 SCOR参考模型主要是针对流程视图的建模, 而并非是从多个视图对供应链进行全面地建模;且仅采用了面向过程的方法, 尚缺乏面向对象的方法研究。
2、“X”模型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 由华中科技大学马士华 (1998) 等人提出的关于扩展企业的“X”模型表现的尤为突出, 该模型将计算机集成化的思想应用于供应链管理, 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供、产、销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过侧重点与前人所研究的模块有些异同, 马士华的“X”模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描述了供应商、分销商和制造商围绕仓库管理而进行的生产控制、成本核算、送货计划、装配控制、能力需求计划等一系列物流相关活动。需要指出的是, 相比而言, 在实际操作方面, “X”模型缺乏相应的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工具。另外, 同济大学CIMS研究中心通过对各企业建模方法的供应链建模技术进行比较与研究, 提出了基于集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供应链建模技术, 并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运行管理参考模型。
更近一步, 德国Saarland大学A.W.Scheer提出了企业信息处理“Y”模型的“X”模型, 虽然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了建模, 弥补了“Y”模型的不足, 但“X”模型在实际操作上缺乏相应的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工具。
3、博弈论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 达到取胜的目的。国内对以博弈论为基础的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共生问题研究, 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内生交易费用、理性经济人假设与共生系统可信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杨小凯 (1999) 认为, 交易次数由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全社会的分工水平决定。而供应链上的企业为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争夺交易中的分工, 导致供应链内的总福利损失即产生内生交易费用。刘晓东, 张桂戌 (2005) 在“基于博弈论的供应链管理分析”一文中指出, “理性经济人假设”要求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以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而在供应链共生系统中, 从个体理性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集体的最大利益。
在另外的相关文献研究中, 冯德连 (2010) 等人基于博弈论的可信度机制用六个假设解决共生系统的博弈均衡问题。其假设前提是, 共生系统中的企业所作出的选择策略具有有限理性, 企业未来收益是由企业可信度决定的, 并且大企业有高可信度即大企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四、总结
供应链共生系统与企业活动中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其形成机理与共生条件往往受到供应链上各企业竞合利益因素的制约。正是由于利益机制的影响, 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研究对于促进社会稳定, 创造经济效益才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成果除了上述本文涉及的内容外, 还有关于供应链共生或企业共生的各种问题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关于供应链共生系统运行模式研究、关于企业共生理论及共生效应下的企业成长模型构建等, 在此不一一赘述。由于供应链共生系统研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 而国内外关于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系统研究比较少, 更多涉及的是企业共生、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机制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很多课题已有初步性探究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实践, 但总体上始终缺乏对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统一定义, 而且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 现有的文献多侧重于共生系统形成机理及企业共生条件分析的理论探索, 而缺乏对供应链共生系统中的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多种合作模式的系统性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供应链共生系统的本质及内涵展开的研究进行梳理, 并从内在动因与外在条件的角度探讨了供应链共生系统的形成动因。着重探讨了供应链共生系统循环运作的方法体系研究, 主要从SCOR参考模型、“X”理论及博弈论三个方面的进行了分析, 最后作出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共生系统,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萌, 工业共生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2]卜华白, 高阳, 共生理论及其对企业联盟战略的构筑启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6 (2)
[3]赵锋, 邹筱, 中小物流企业共生系统运行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07
[4]袁纯清.共生理论一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7-20.
[5]周柏翔, 丁永波, 凌丹, 供应链联盟企业共生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分析[J].商业研究, 2007, 05
[6]周柏翔, 丁永波, 凌丹, 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联盟企业共生条件分析[J].商业现代化, 2006, 29
[7]阚成辉, 冯德连, 基于博弈论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 2010, 05
[8]胡文卿, 霍佳震, 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流程管理架构研究[J].物流技术, 2006, 03
[9]王玲, 吕坤, 敏捷供应链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 2010, Z1
[10]马士华, 刘英姿, 基于供需链管理的企业集成“X”模型[J].机械制造工艺, 1998, 04
供应系统 篇1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网络信息生态系统 价值模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供应链经济时代,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业态越来越呈现出非正式、网络开放性的特征,以强大的“溢出效应”整合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推进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为金融机构创造价值提供了蓝海市场[1]。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革命、互联网的强力推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提升信息化水平”纳入社会建设目标之一。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产业链的全业务信息融合优势,从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的视角不断创新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1 概述
近年来,最为学术界和金融界关注的是如何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审视供应链金融信息体系的不足进而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横琴岛的开发一直受到中央、广东省、珠海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注,也得到了政策的强力支持。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发挥横琴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辐射东南亚的广阔空间,把横琴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构建跨越式发展的我国金融服务创新试验区。《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更进一步确定横琴的更特殊地位,积极鼓励横琴先行先试,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将横琴打造成为全国金融服务创新与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充分发挥横琴金融服务行业的信息化优势,实现价值突破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横琴岛经济原以传统农渔业为主,产业链金融发展落后,《规划》批准通过后,继中国银行设立支行后,横琴目前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家,股权投资基金超过40家,募集资金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的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因此,从金融全球化趋势和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着眼,横琴新区必须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搭建金融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进一步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共同金融市场的价值空间。
2 动态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动态系统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的分析方法是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1956)提出的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该方法主要用于处理长期复杂性问题,通过解析系统中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借助(v1(t)→v2(t)→v3(t)→…vn-1(t)→vn(t)→v1(t))正负反馈回路来构建系统结构[2],用反应变量之间因果和反馈关系的图表直接展示出来。Senge认为系统分析是管理者心智模式改变的基础[3],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基于系统论的原理并由此建立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正负影响反馈的结构模型并对各个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和进一步地定量仿真预测,从而给供应链金融未来行动提供相关建议。
3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供应链金融所有关联资源的整合。它主要涉及:一是资金的需求者,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等;二是资金的供给者和支付结算服务者,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各类金融机构;三是支持方,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保险公司等;四是监管者,主要是各级银监部门。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既包括上述内部的各类关联主体,还包括它的外部环境:一是制度环境,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受偿的优先顺序等法律;二是技术环境,包括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三是司法体系;另外还包括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制度[4]。
■
图1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模型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对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水平决定了实现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价值的大小,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是影响其创新价值的基本要素,本文将基于上述认识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价值创新的研究模型。
4 各影响因素的动态反馈子系统分析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价值创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并具有多重反馈机制。鉴于此,本文针对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价值实现的影响主体因素分别建立动态反馈子系统并进行分析,以便为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化管理提升价值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措施的分析基础。
4.1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价值子系统。面对横琴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冲击,以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提高其供应链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势必要求不断提升技术植入水平,其技术创新价值子系统分析如图2所示:
■
图2
在图2左边的正反馈环中,可以看出,横琴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强,从而促进推动横琴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又促进了横琴供应链金融管理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升级,如此循环发展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环”。但是这个趋势不能一直延续下去,因为随着横琴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信息化技术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在图2右边的负反馈环中,我们可以看到横琴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会逐渐制约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如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人才的保障、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内部各关联主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平台的成熟程度等,都会增加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的难度,从而使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出现延迟的负反馈环。
4.2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制度创新价值子系统。政府对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扶植及政策系统价值模型如图3所示。
■
图3
在图3中,政府对横琴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的扶植力度及政策设置会直接影响其创新价值的实现。当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对政策创新有需求时,横琴新区政府的扶植力度及政策已经不能满足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的发展要求时,才认识到提高政府扶植力度和完善的政策设置的重要性,但由于时间的延迟,当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因为政府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管理的扶植及政策设置不及时而出现问题时将抑制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横琴新区政府应该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成熟之前政府就大力扶植并进一步健全相关的融资政策;如果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化发展已经开始缓解,此时不应再努力推动正反馈作用,应致力于加大政府的扶植力度,设置相应的政策并减缓成长的速度。
4.3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创新价值子系统。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水平及其内部创新支撑价值的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
图4
在图4中,当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逐步达到后,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人才能力及其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这里会存在负因果链: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及内部信息化管理能力满足程度→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认识程度。这个负因果链的含义是:如果当人才水平及管理能力不能满足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对技术人才发展的要求时,才认识到增加投资的重要性,才着手投资,而从人才投资到产出会存在延迟时间,所以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会面临因人才投资不及时而使实现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价值进入新的困境。横琴新区供应链金融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已经越来越清晰,面对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既能够熟悉供应链金融业务又能够掌握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服务和管理的中高端行业人才已成为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解决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才创新价值实现的困难,培养大批优秀供应链金融的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和管理人才,推动横琴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5 结论与思考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税务创新能力不同于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通过供应链所有成员单位对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在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整体框架下,三个主要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揭示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创新能力是如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提升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一定路径,突破干扰因素的制约,强化正向反馈的作用,从而实现整个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
上述分析就如何实现横琴新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价值、制度创新价值和人才创新价值三个子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具体线索。基于上述认识和子系统分析结果,针对影响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创新价值的主要因素用动态系统模型具体地剖析了各子系统中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发展横琴新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创新价值的线索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占雷.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的能量扩散效应[J].江苏商论,2012.12:139-140.
[2]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供应系统 篇12
南化公司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辅助生产物资材料, 其成本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1/4。因此, 南化的物资供应管理对于保证公司日常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加强物资供应管理, 合理地组织采购、存储、使用物资, 对于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降低成本, 加强资金周转,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资管理是企业产供销三大支柱之一, 其主要目标是及时按质按量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 以最小的物资储备来达到最佳的供货状态, 避免物资积压和缺料, 合理组织供应, 加强资金周转, 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
1 开发新系统的原因和必要性
南化销售公司的供应部作为物资管理的重要部门, 主要负责全厂原材料的进货、保管和发放。其下分管理科、核价科、业务科、仓库等科室。按照各自的职能, 共同来对全厂原材料进行管理, 从而保证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资源能有效、及时的得到调配。整个南化集团所用到的原材料有数千种, 分为建材、土产杂品、石油化轻、五金交电、耐火材料, 燃料、炉料等。如此庞大的物资数量单靠手工管理会带来很多弊病, 主要表现在信息传递缓慢、容易造成差错。重复劳动、重复储备, 库存积压等等。因此需要开发南化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管理系统。
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原来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用户需求, 故对计算机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功能要求。在认真研究用户需求的基础上, 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进行扩充和完善, 以便更加适应当前和将来的需要。具体原因如下所示:
1.1 目前原有系统已不能适应企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原有系统在DOS环境下开发完成, 不能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
1.2 由于操作系统的限制, 原有系统不可避免具有以下不足:
a.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录入错误, 缺少严密的制约措施。b.数据的通讯、传输, 有较大的困难, 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 且容易出错。c.查询的结果显示不够直观。d.操作中存在一些不方便。e.由于使用者和开发作者缺少充分的交流, 部分功能模块设计之后, 并没有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而一些功能还没有很好的实现。
2 系统设计思想和目标
2.1 主要设计思想
2.1.1 建立一套适合南化公司物资管理处内部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2.1.2 把当前流行的先进的供应链管理 (Sup-
ply Chain Management) 思想与信息技术 (IT) 紧密结合起来。
2.2 系统实现的管理目标
2.2.1 支撑分散管理、统一采购的业务模式, 实现过程跟踪, 优化采购成本;
2.2.2 根据生产计划和物资消耗定额, 制定合
理的物资消耗指标, 对物资领用进行控制, 实现物资消耗的成本控制;
2.2.3 材料的消耗定额可以定期与实际消耗
量进行对比, 使需求计划逐渐趋向合理准确, 物料定额指标不断优化。
3 系统总体结构及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由于原料管理与物资管理的功能模块大致相同, 下面就材料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加以说明。
3.1 材料申请计划管理。
以生产计划和成本定额为依据产生工程项目的消耗测算, 自动生成物料需求计划, 经公司两级库存平衡, 审核生效的需求计划做为基层单位领料控制和材料消耗考核的标准。系统实时跟踪归集材料消耗量, 可及时对应, 为物资成本考核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提供有力手段。
3.2 建立全面的供应商信息管理体系。
全面的供应商信息分为静态、动态两部分, 静态信息 (档案, 客户资信报告) 反映合格供应商基本条件, 而动态信息来自不断发生的业务过程 (采购执行、物资验收、物资使用等) , 动态信息是比较不同供应商的最重要依据。这部分信息库必须依托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
3.3 建立统一垂直的大库存信息管理体系。
统一掌握企业“大库存”信息是优化整体物流成本的基础, 系统通过信息联网管理对于二级库存既可分散管理又可统一调配, 通过建立供应商协作关系, 实现“物资超市”的管理思路, 节约采购成本, 优化平衡库存资金。
3.4 质量验收管理。
材料进厂要进行质量验收处理。这主要由技能处和质管处处理。把材料进厂过磅单, 质量验收单等信息汇总, 未合格的材料要进行退货处理。
3.5 材料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物资管理的基本事务处理。保证物资帐务相符, 为各种用途的台帐查询提供及时准确的物资收发存信息。
3.6 综合查询。
为了充分利用计算机容量大、速度快、信息共享的优点、在取消手工帐的情况下。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查询功能。如按物资代码查询库存信息, 还可以进行计划信息、合同信息、采购质量信息、库存综合信息。报表综合信息以及单据的查询等等。
4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
操作系统:客户端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2000;服务器也采用Microsoft公司的产品Windows NT操作系统, 其安全性、容错能力、兼容性都很好。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Microsoft公司开发的SQL Server7.0, 它在易用性、可伸缩性、可靠性以及数据仓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并且SQL Server还是一种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客户端开发工具:采用Borland公司的产品Delphi5.0, 其特点是基于窗体和面向对象的方法, 高速的编译器, 强大的数据库支持、与Windows编程紧密结合, 强大而成熟的组件技术。用Delphi可发, 可以利用其内建的BDE直接存取数据库。
4.2 数据存取的主要技术。
考虑到物资管理部门的数据流量大, 处理事务繁多, 而且各个科室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所有应用程序开发选用三层C/S体系结构, 三层应用程序结构的优点如下:
a.有利于提高开发和维护效率:增加一个中间层, 不仅应用程序和数据库隔离开来, 而且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处理和业务界面也是分离的, 各部分可选择与其处理负荷和处理特性相应地硬件。一个应用程序各层的开发相对比较独立, 处于某层的开发者相对比较简单, 因为他无需考虑下层的细节, 随着应用的发展, 可以追加一台或多台工作站作为应用服务器;b.事务规则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分开, 那么当业务规则改变, 数据库可能保持相对稳定;c.真正的瘦客户应用程序, 便于系统维护;d.分布处理, 减少网络数据流量, 提高性能;e.增强了安全性和保密性, 因为应用逻辑和最终数据库访问均由应用服务器负责, 而不是由客户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 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f.对于关键业务系统, 可以采用应用服务器冗余来避免应用服务器负载过重导致异常, 保证系统7×24小时工作。g.利用Delphi对Internet/Intranet的支持, 也比较容易把三层C/S结构扩展为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结束语
传统的物资管理管理系统, 已不适应现代先进的供应链生产模式。在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对企业物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物流, 信息流、资金流的动态管理, 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南化公司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企业建立了信息化, 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使得各业务环节的配合更加紧密, 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进一步理顺物资供应管理业务, 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 使数据高度共享, 信息及时反馈。主要介绍了南化公司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南化公司,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
参考文献
[1]中石化信息部.中国石化综合自动化系统总体解决方案的研究[Z].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课题技术资料.
[2]南化公司计算机网络体系与应用系统[Z].南化公司内部资料.
[3]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nci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