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系统

2024-10-11

供应链管理系统(精选12篇)

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1

摘要: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 构建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分析绿色建筑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影响因素、协调机制和动力机制, 提出保证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健康有序运作的措施, 为深入研究绿色建筑发展规律和正确制定绿色建筑推广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绿色建筑供应链,运作机制

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今社会活动的主题, 绿色建筑以其低能耗、低资源消耗、健康环保、与自然和谐共存等特点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家颁布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 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建筑的技术经济评价、政策保障实施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2,3,4,5], 但其大多数只是站在孤立的单一主体, 如政府、开发商或者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讨论。然而,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绿色产品, 在其全寿命周期内, 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使用管理到报废回收利用, 会涉及到政府、开发商、建造商、材料供应商和消费者等, 此外, 由于绿色建筑附加的环境保护属性和资源节约属性, 使得绿色建筑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因此, 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和使用就不再是某一单独主体的行为, 而是关系到建筑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产品链各方。所以, 研究绿色建筑生命链各阶段的特征, 协调各方主体的关系, 保障绿色建筑产品链的健康运作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意义重大。论文借鉴绿色供应链相关理论, 进行了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建筑发展研究。

1 绿色供应链管理概述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FS) 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 ( ERM) ”研究时提出来的, 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 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对环境的面负影响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6]。之后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应用做了许多研究。文献[7]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环境友好地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等而在供应链内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动及所形成合作关系等。文献[8]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其基本目标是环境保护与资源优化利用。文献[9]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认为要对供应链各方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 通过优化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过程, 提高组织运转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而文献[10]则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引入到我国建材行业发展中, 分析建材行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 (1) 绿色供应链管理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利用, 包括产品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是否节约能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 (2)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包含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的数据, 以最大限度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 (3)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闭路循环运作。绿色供应链中流动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更是一种“绿色”的物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必须回收处理。绿色供应链没有终止点, 对供应链内部流动的产品进行的是全过程循环管理。 (4) 绿色供应链不再孤立地看待供应链内各个企业或各个业务部门, 而是充分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体——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零售商、承运商与顾客, 并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供应链的运营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 供应链内成员与成员之间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 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构建

2.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分析

根据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和推广尙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相关研究[11], 我国目前推广绿色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绿色建筑的成本偏高、绿色建筑的识别困难、绿色建筑的政策体制不健全、社会的绿色需求不足和绿色建筑的专业机构及管理缺失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进度。

2.2 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构建

与一般产品相比, 建筑产品生产期和使用期更长, 制造过程更复杂, 涉及方面更广, 影响范围更大。跟一般绿色产品一样, 绿色建筑产品的生命链也可以分为绿色设计、绿色材料选择和供应、绿色生产 (绿色施工) 、绿色销售、包装、使用 (绿色装修和健康居住) 、废弃回收利用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 建筑产品分别以设计方案、建筑材料、建筑物等形态由设计者、材料供应商和施工方加工提供, 最终由消费者使用维护, 政府部门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 如图1所示。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受到政府政策引导、消费者价值取向和生产者相互竞争与合作关系等的影响。

3 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运作机制分析

3.1 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运作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运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12,13],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 激励性因素。主要有:市场压力, 即房屋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需求, 建筑行业内核心企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市场份额, 即建筑行业从业者为了保持或是提高其市场份额而刻意强调环境因素, 绿色供应链对企业而言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提升企业形象, 加强顾客的忠诚度;风险管理需要, 即为了避免因为不符合国家政策或制度规定等因素所导致的供应中断的风险、因污染和废弃物产生的环境风险以及市场竞争要素变化而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等。

(2) 障碍性因素。主要有:绿色建筑的成本, 包括绿色设计成本, 绿色建材成本, 绿色施工成本以及绿色运营成本等, 由于采取了更有效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措施使得成本上升;建筑行业从业者环境意识淡薄、政府或行业制定不明确的环境保护标准、不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供应链内成员新建筑节能环保知识和技术缺乏或是信息没有完全共享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如不能准确制造和辨识绿色原材料, 不能正确设计和建造绿色建筑, 不能正确选择和购买绿色产品等。

3.2 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运作中的协调机制分析

供应链内成员间的合作是绿色供应链高效率运作的基础与关键[14]。但是在绿色建筑供应链内部, 一方面由于绿色认证与管理等制度的缺失, 以及供应链成员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匮乏, 使得供应链内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建造商不能正确识别绿色建材和消费者不能正确识别所需的绿色建筑;另一方面, 由于绿色建筑低能耗、高效资源利用、低环境污染等属性, 使得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投资预期小于由“绿色”增加给自己带来的收入, 而“绿色”增加的收入肯定小于社会获得的综合效益如资源和能源的节约、环境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 因而对消费者而言, 对“绿色”的投入很难产生当期的消费需求, 这是典型的外部经济现象;最后, 由于绿色建筑供应链的竞争是处于整个市场中的竞争, 使得一部分供应链采取了与环境相容的建造工艺与建造材料, 但其他供应链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发, 不采取与环境相容的活动, 或者消费者从自身需求出发, 选择比绿色建筑价格更便宜的普通建筑等, 这样就会出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由于绿色建筑供应链运作中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以及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等, 使得成员的活动与决策往往与供应链的总体利益和目标相冲突, 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绿色建筑的协调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信息共享机制。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技术, 建立绿色建筑供应链内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与“绿色”相关的信息在供应链成员间的共享, 如各阶段产品的能耗指标、节能环保措施、节能环保工程的寿命期和保修期以及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的绿色度认证和标识等;通过信息交流平台, 提高各成员绿色意识、绿色鉴别能力和绿色制造与施工的技术等, 以最大限度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

(2) 激励与监督机制。由于绿色建筑的外部性, 使得绿色建筑领域是一个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 因此需要政府、地区和行业制定强有力的激励与监管制度, 对建筑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法律法规和合同文件等规范成员间的合作行为, 解决成员间协调的动机问题[14]。这些问题具体包括:确定利益分享原则与机制, 如税收优惠补贴, 购房贴息贷款, 绿色建筑开发政策保护、绿色技术创新奖励机制等;确定具有外部性产品的成本分摊方式, 如绿色技术与环境管理成本的分摊、高消耗和高污染产品的惩罚等。通过政府行政干预能力与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相接合的办法消除外部性对绿色建筑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影响。

(3) 绿色引导机制。其目标是使得供应链内成员有足够的动机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提高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绿色意识, 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行为。具体措施包括:利用土地市场土地供给机制、建设程序审批机制等进行政策引导;建立供应链成员间协调的环境, 通过供应链双边、多边谈判机制等使得成员之间能够对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问题展开协商与谈判等, 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由于供应链主体的自利性行为对绿色建筑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影响。

3.3 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运作中的动力机制分析

绿色供应链要正常运转, 必须要有足够的驱动力。绿色建筑供应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消费者价值取向、生产者竞争合作和政府政策引导三个方面。

(1) 消费者价值取向。

绿色供应链有效运作的前提是能保证供应链内成员的利润空间, 绿色产品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是获取利润空间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价值取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里的消费者不仅包括购房者 (用户) , 还包括绿色建筑供应链内任何一级有绿色产品需求的成员, 如需要绿色设计方案的开发商、需要绿色建材的施工方等。由于绿色建筑最终由购房者消费使用, 因此各级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最终在终端消费者——购房者 (用户) 身上集中体现。只有激发消费者有效的绿色需求, 才能够极大推动绿色建筑供应链有效运作。

(2) 生产者竞争合作。

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 强化市场价值, 获取竞争优势, 提高自身形象, 往往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提高市场份额, 积极地响应顾客的环境意识消费的需要而强化客户关系与顾客忠诚度, 这相对于其他竞争者则构成了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 由于供应链的运营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 供应链内成员与成员之间建立起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绿色建筑供应链的柔性和牢固性。由于生产者的竞争合作客观上促进了绿色建筑供应链的稳定运作。

(3) 政府政策引导。

政府政策引导主要包括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和引导生产者绿色生产两个方面。对于消费者, 政府可以通过舆论导向, 经济激励如购房贷款补贴等手段引导其价值取向, 使其倾向于绿色建筑产品消费, 进而使这种绿色建筑需求反作用于市场, 引导生产者的绿色生产;对于生产者, 具有强制性权力的政府能够迫使生产者各方实现合作, 从而使生产者倾向采用有利于社会公益的策略, 而且当过高的成本成为生产者选择生产绿色产品的障碍时, 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财政补贴策略来引导其选择生产绿色产品。总之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保证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健康运作。

4 结论

绿色建筑供应链关系到设计方、材料供应方、施工方和消费者的利益, 而且由于其正外部性使得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也成为受益者, 因此, 建筑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多元性目标决策系统, 而保证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健康有序运作是实现这个决策系统目标最优化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正确识别影响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正常运作的影响因素, 协调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强化激励性因素, 消除障碍性因素, 才能提高供应链系统运作的驱动力, 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2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摘要:供应链管理系统是由许多目标相互关联和相互冲突的成员和组织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每个节点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所进行的局部寻优决策行为都会引起系统节点企业之间的目标冲突,使整个系统出现复杂的动态演化行为。文章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系统复杂性研究的相关概念、定义、及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性现象与问题,并论述了复杂性研究对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系统;复杂性科学

一、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

1. 供应链系统本身是一个网络结构。供应链系统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网链结构,由众多的成员企业组成,每个成员企业可看作是一个实体,这些实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同时受到其他供应链实体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在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已不仅仅局限的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许多大企业已经建立了跨国的全球供应链。

我们可以利用分形图形的方法构造的一个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其上游是各级供应商构成的供应体系,下游是分销商和零售商构成的销售体系。分形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无限自相似性,也

就是说整体和局部具有某种自相似性,对于采取统一运作模式的跨国供应链或者连锁店模式都可以看作是分形理论的延伸。

对于跨国供应链来说,分形网络的每一个分支都可视作跨国供应链网络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延伸,并与供应链总体采用相似的运作模式。复杂网络是由顶点和边组成的,这里顶点代表各个成员企业,边代表各个企业彼此之间的各种流。供应链网络的形成是由复杂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具有复杂网络的一般特征。由于网络成员自聚集联合作用的功能大于每个企业单独作用之和,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供应链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节点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建立动态的连接,并且伴随信息技术(IT)的快速增长,为了应对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供应链成员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与共享。供应链具有动态演进性,各节点企业相互作用,涌现出供应链整体的动态演化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促进供应链的重组与更替。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各个供应链相互连接起来以复杂耦合的方式进行互动并影响各自的行为模式。

2. 供应链网络的小世界性和无尺度性。供应链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特点,即小世界性和聚集性。Watts和Strogatz在1998年提出了小世界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以及较高的聚集系数。网络中两点间的距离一般是指连接两点的最短路径的边的数量,而平均路径长度就是所有节点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节点的聚

集系数是指与节点相邻的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与这些节点都互连的最大边数之比,网络中所有节点聚集系数的平均就是网络的聚集系数。对于供应链复杂网络来说,平均聚集系数相应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交流的程度,平均路径长度表示产品的交付时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彼此之间的连接,如EDI,ERP等。通过信息共享各节点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也就是说供应链网络具有较高的聚集系数。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客户对时间因素越来越敏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认识到时间竞争的重要性,如何缩短产品交付时间,即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交付给客户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问题。企业开始采取措施减少补给提前期,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另外,供应链企业通过重组改造,设立配送中心,减少产品的运输距离,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准时制供货。

供应链复杂网络也具有无尺度网络的特点,即网络存在的节点度很大的节点。这里某节点的度是指与该节点相连的节点的边的数目,或者是与该节点相邻的节点数目。Barabdsi和Albert在1999年提出了著名的BA模型,阐述了无尺度网络的形成机制。无尺度网络的特点是度分布的自相似结构及其高度弥散性,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度值都很低,但存在着度数非常高的中枢节点。在一个供应链网络中,通常都有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节点企业建立

起密切联系,建立了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生产-分销体系。近来基于第四方物流建立的供应链网络更体现了无尺度性。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对供应链进行整合与协调,优化配置供应链的管理和技术等各种资源,提供综合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提供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系和交流的枢纽,集成了整个供应链系统。另外,企业通过物流配送中心将补给的产品运送到各个零售商仓库,第三方物流的组合配送服务,这些都体现了供应链网络的无尺度特点。

二、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复杂现象与问题

1. 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复杂现象。

(1)供应链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自主实体构成的网络,不存在完整的供应链模型和全局优化目标,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只能通过这些相对独立的实体协调完成。每一个成员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管理方式,而且相互之间,并没有一个主从或附庸的关系。自身的变化都会受到其它成员企业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它成员企业的变化。整个供应链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以及完善。目前的研究方法一般把整个供应链纳入一个模型,采用集中方式进行相关的决策过程,这样一来就忽视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自主性。

(2)供应链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环境,盟友和竞争对手时刻都在变化,而供应链的自身也在不时的调整以适应环境。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分销商、选择加入合适的供应链以及评估所处供应链的效率与效果对于成员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而目前在针对供应链的研究和应用中,更多的是把供应链及其环境看作为是一个静态的或变化很迟缓的对象,大多采用串行的计划与控制模式,这样就过分强调了伙伴关系的稳定性,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和适应性,因此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运作环境。

(3)供应链追求的是物流、信息流、知识流以及资金流的通畅与敏捷。由于供应链企业的内部架构千差万别,对应的信息系统也互不兼容,供应链管理怎样将这些分布、异构的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怎样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企业间的协同,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的系统主要是基于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组织管理模式,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接,很容易造成过程的脱节。而且现有的解决方案通常只能支持供应链中的属于单个企业的部分进行集中管理,在一般相对独立的企业之间则只能进行简单的有限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没有能够真正实现整个供应链范围的经营过程集成。

2.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研究。为了建立优质高效的供应链运行机制,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对供应链运作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集中控制方式通常假设供应链是由一个能获得所有信息的决策者所进行的集中式运作管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敏捷制造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节点企

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很难通过整体供应链模型来实现全局目标优化,只能通过协调这些利益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为此,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深入研究供应链运作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散控制的供应链运作管理方式。

分散控制是目前供应链管理常用的运作管理方式,它强调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利益的独立性,比较符合供应链管理实际。但是,与集中控制相比,分散控制下节点企业的独立决策行为使节点企业之间常常会发生利益冲突,致使供应链系统出现以下复杂性行为:

首先,理论上只要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都能从整体目标最优出发进行自身生产和决策活动,供应链就有可能实现其整体利益最优。但在实际情况,供应链整体目标往往与节点企业局部目标发生冲突,每个节点企业的目标最优并不表明整体目标能够实现最优。在分散控制下各节点企业的寻优决策行为必将导致供应链系统出现复杂的动态演化行为。

其次,供应链节点企业作为理性参与者,所进行各自效用最大化决策的博弈结果使各节点企业之间缺乏信息交流,致使供应链中信息传递扭曲失真,产生牛鞭效应。当零售商借助需求预测进行订货决策时所产生的需求信息失真时,分销商无法确定市场的真实需求信息,导致生产过程出现波动,产品库存积压严重、服务水平不高、成本过高及质量低劣等。研究表明,供应链节点企业越多,需求信息失真现象越明显。

再次,由于供应链时滞的存在,制造商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总是存在着偏差,系统生产过程必然会产生不确定性因素。为降低这种不确定性风险,制造商常常将采购订货量与预期订货量之间偏差引起的不确定因素向供应商转移,而供应商则将供应商实际供货量与制造商订货量之间偏差造成的不确定向制造商转移。研究表明,制造商向供应商转移的不确定程度大于供应商向制造商转移的不确定程度。而制造商内部不确定程度远大于供应商转移给制造商的不确定程度。这些研究进一步说明,制造商除了吸纳供应商转移的复杂性外,还受到来自客户需求变动的影响。

还有与供应链库存控制密切相关的一个最敏感的经济学问题就是均衡市场是否具有混沌特性以及能否控制混沌收敛于一个定态。Boldrin & Montrucchin(1986)通过研究认为均衡市场具有混沌特性,这种动力学行为是由折现动态优化模型的逼近求解过程产生的砚。Kopel(1997)和Haas(1998)通过初始库存策略对均衡市场的混沌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后,许多学者对竞争市场的混沌特性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由Majumdar,Mitra & Nishmura(2000)进行了综述。然而,许多均衡市场动态模型研究中考虑库存的作用很小,他们主要集中在标准新古典主义假设一下的混沌特性:技术和偏好,竞争市场及预测的递减反馈。

三、供应链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意义

作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网络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具有不确定性、时滞性、多变性、开放性、涌现性和动态性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和冲突性等复杂性特点。所以,经典数理经济理论中统计和线性的方法己无法深入刻画伴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步伐而日趋复杂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动态演化的不规则行为。引入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理论为供应链管理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复杂性科学必将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描述供应链管理系统动态演化行为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

在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中,目(下转第34页)前许多研究基于随机理论、动态规划以及统计检验等经典数学理论,通过集成优化建立一系列供应链集成模型,使反映实际情况的精确性越来越高。然而,这些模型在建立过程中都相应采取了多种简化方法,有些简化是合理的,而有些简化可能忽略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导致系统信息的流失。

此外,供应链管理系统动态演化的突出特征是涌现性,而涌现性机制是非线性。也就是说,正是通过微观元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才出现了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整体的涌现性。同时,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初始值具有极端的敏感性,系统中任何微不足道的局部寻优决策行为都会对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出现复杂的演化行为。这种“涌现性”和“蝴蝶效应”要求我们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必须采

用非线性视角进行认真思考和对待。而现有供应链建模方法己无法描述这种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演化行为的复杂现象。

复杂性科学为供应链管理中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非线性方法论,为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提供了一种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新思维。借助复杂性科学理论可以使用混沌、突变、分形等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工具来研究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存在复杂现象,通过建立一系列非线性模型,描述系统外部环境扰动与系统内部节点企业之间寻优决策行为的目标冲突、节点企业之间产品转移定价的预测方法以及牛鞭效应的非线性机制模拟等系统动态演化复杂性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些对于研究适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措施;关系

一、本文的写作目的及相关理论的概念

(一)研究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的加速,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面临着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交货期、降低生产本、提高产业利润的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化,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成为解决企业压力、提高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团结在一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该文章主要是介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战略。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方法,其次他还是一条联系各相关企业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更是一条增值链。它是企业把从采购原材料、产品的加工、产品的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所形成的供、产、销的一条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各相关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协同合作来降低每个链条节点的成本,从而提高每个企业的利润,最终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

(三)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指物品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移动,是物品从供应方向接收方的流动的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美国物流管理学会(Councli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1998 年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2]。

物流管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来得到顾客最大程度的满意,是对商品从产出到接受这个过程中的合理有效的规划与控制的过程。即在整个物品的运输与存储过程中不仅要保证物品的质量,还要保证在恰当的时间与地点将物品送到顾客手中。总体来说,物流管理是运用管理学的科学与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监督,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运输效率。

二、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从上述对供应链与物流的定义可知,供应链管理包括企业从原材料的购买到产品的消费整个过程的商业环节。从时间上看,物流管理早于供应链管理,但是现如今,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它们有不同之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库存和合作的管理,来达到供应链上交易成本的最低化。而物流管理是寻求把产品保质保量的送到顾客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费用之间的平衡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物流管理向一体化发展,在纵向上要求企业将供货商和用户作为物流管理的一项中心内容;在横向上通过同一行业中多个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合作而获得物流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运用网络技术使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协作的有机体,即实现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网络化。而供应链管理体现了物流垂直一体化这一理念。因而,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但已超出物流管理的范围。

从SCM的角度来看,物流连接着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企业之间合作的纽带。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在书中写道:“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当然,没有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无法体现,供应链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物流管理是供应管理的子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三、提升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措施

单单的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已经不再是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如何运用物流活动使供应链节点企业高效合作,增强对市场的反应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成为了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目的。

(一)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物流管理

企业应该重视物流管理,将其作为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长远规划。未来市场中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该与自己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一条强大的供应链,充分应用供应链的强大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间互惠共赢。

(二)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需求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对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要求也逐步增加,意味着现在企业需要形成快速反应的供给体系与销售体系。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是现代电子商务的经营与发展理念。在过去,物品的配送速度是衡量物流管理的重要标准。现如今,在强调货物配送速度的同时也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比如顾客在购买时客服亲和的态度、配送员的服务态度、所购物品的完好性、无损性、退换货等售后服务的方便性等等。企业还要重视信息流的重要性,企业要主动与顾客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顾客的建议及时的向供应链企业反映,不断完善供应链,从而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体系。

(三)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完成物流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实现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我国要积极的使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借鉴国外的优秀物流管理策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毕竟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积极向国外学习来提高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物流企业要有自己的创新点,要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培养专门的物流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企业与同行企业之间互想学习,聘请同行企业相关人才,为本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企业要给物流人员提供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发展平台上尽情发挥,各显所长,让综合素质较强的人员脱颖而出。分析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同时与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进行比较,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政府也要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培训物流管理人才。高校要将物流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与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去相应的企业实习,巩固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注重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学有所用。(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GB/T 18354-2001.China national standard for logistics terms[S]

[2] BRITTA G,PAUL D L.Logistics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for supply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1,22(2):27-50

[3] 武小平.专业化、综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15(04)

浅谈云计算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系统,云计算,优化,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加速, 市场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速度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的利器和赢得竞争的关键。当今商业环境变幻莫测, 大多数公司都试图构建一个更灵活的供应链以响应多类型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应对不断波动的市场环境。随着科技的进步, 信息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在供应链中得以使用, 它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这也为供应链管理优化提供了契机。

一、云计算概述

(一) 云计算理论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来的, 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它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通俗的理解是, “云”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上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 (服务器、存储器、CPU等) 和软件资源 (如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等) , 本地计算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需求信息, 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提供需要的资源并将结果返回到本地计算机, 所有的处理都在云计算提供商所提供的计算机群来完成。

(二) 云计算的优势

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配置要求低, 使用方便。对于新兴公司和中小型企业而言, IT上的不足之处, 可以弥补, 并且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也可以提高对自己IT部门员工的有效使用价值;云计算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它可以说的是一个大的平台, 所以的公司和信息在此平台上交流和共享。

二、云计算的供应链管理关系

(一) 供应链管理概况和优化策略

供应链管理就是拆除了企业的围墙, 将各个企业独立的信息化孤岛连接在一起, 也就是从“信息孤岛”到“信息集成”, 建立起一种跨企业的协作, 以此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 通过互联网, 电子商务把过去分离的业务过程集成过来, 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部过程, 实现了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一步到位的全业务流程。

总的来说, 供应链管理就是优化和改进供应链活动, 其对象是供应链组织和他们之间的“流”, 应用的方法是集成和协同;目标是实现通过供应链成员间的有效协作, 来恰到好处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的动态需求, 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在供应链管理这一理念的不断深化,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主要有: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或优化, 资源的合理分配来实现“1+1>2”的效果, 使得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突现性得以体现, 使得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调整供应链的结构, 对供应链进行动态管理。加强供应链内部的信息共享和有效流动;设计合理机制让系统成员自发协调。即优化和改进供应链活动, 其对象是供应链组织和他们之间的"流", 应用的方法是集成和协同;目标是满足客户的需求, 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 云计算对供应链管理的好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21世纪以来, 供应链管理也进入新的信息化发展时代, 而其发展趋势也开始朝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 如图1所示。

由图1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云计算将引起更多的供应链提供服务的方式的一场革命, 逐渐从传统的合同外包模式, 转变为以更灵活的, 以交易为基础的模型。云计算对供应链管理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1. 规划和预测:

基于云计算的工具, 现在可以捕捉逐项支出数据, 进行基本的分析, 规划生产运行和执行切削的统计需求预测。

2. 物流:

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应用网络策略, 库存管理, 仓储, 运输等功能将变得可用。如全球贸易法规, 补充规划, 订单处理, 运输负荷建设, 车队管理, 运输路线规划的过程。

3. 采购及采购:

云计算对于降低总成本有着很好的功效。基于云计算的本质是合作和便利性, 基于云计算的协作, 多方共同发展供应商的合同, 从而显着提高合同管理。无数的网上采购和采购能力正在迅速到来, 包括采购的报表生成, 提高数据库数据的集中和供应链管理的可视性。

4. 服务和备件管理:

很多公司在这方面都表现欠佳, 事实上, 管理好这两个部分能使增加公司的利润。云计算的应用, 可提升自己的能力, 并业务流程高速化, 且无需大量资金支出, 并能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凸显优势。

虽然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但其很多公司的应用中的表现依然让我们很满意, 对于供应链管理优化的意义重大。

三、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优化

现有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选择牵头搭建融合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平台。这种链主式的平台整合方式收益最大的还是链主企业, 企业做得越大, 需要管的供应链就越多, 整合平台的需求也更强烈, 上下游企业只不过在这种需求之下“分一杯羹”而已, 业务往来永远受制于链主企业。且这一平台其实无法满足企业的其他供应链需求, 是否每一个龙头企业都有动力及实力来搭建这种整合平台。即便都能实现, 也只是由原来企业间的分裂变为供应链的割裂而已。因此, 企业更希望IT厂商能够提供一个比较灵活、开放的平台, 以便与供应商, 以及客户能够共享这样的平台, 进行信息交流, 互相协作, 提高效率。云计算这一新兴技术对供应链管理优化的优势也渐渐显现出来了。

供应链管理的云服务的确定, 需要从业务和技术角度进行管理和控制。云计算的供应链管理提供“终端到终端”的整体云服务。因此对于云计算的供应链执行管理和协调服务, 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双向流动。这包括实际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监控服务, 如提供支持的虚拟机和信息处理会计和计费流程。如图2所示。

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可提高对供应链成员的信息透明度, 降低管理成本, 加快数据交换, 以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供应链将变得更动态、更可伸缩,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目的。

四、结论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是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也是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的体现。运用云理论和技术, 全方位高效整合企业内外资源, 在全球供应链协同、消费者服务、企业管理云服务平台和客户端的模型, 不同对象定制、自由而高效的获取到增值化、专业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姚晨辉, 海山.云计算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质量, 2011, (8) .[1]姚晨辉, 海山.云计算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质量, 2011, (8) .

[2]杨君.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研究[J].电子商务, 2011, (3) .[2]杨君.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研究[J].电子商务, 2011, (3) .

[3]南凯, 董科军, 谢建军.面向云服务的科研协同平台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 (N) :14-19.?[3]南凯, 董科军, 谢建军.面向云服务的科研协同平台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 (N) :14-19.?

[4]林云, 田帅辉.物流云服务—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新模式[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 (1) :063.[4]林云, 田帅辉.物流云服务—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新模式[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 (1) :063.

[5]Michael A, Fox A, Griffith R, et al.Above the clouds: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EB/OL].2010, (7) .[5]Michael A, Fox A, Griffith R, et al.Above the clouds: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EB/OL].2010, (7) .

[6]DF Ferguson, Optimizing the IT business supply chain utilizing cloud computing[M].A Smarter World (CEWIT) , 2011.[6]DF Ferguson, Optimizing the IT business supply chain utilizing cloud computing[M].A Smarter World (CEWIT) , 2011.

金蝶K3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5

物流12 曾凡强 20120613002

前言

我在网上找的是金蝶K/3 ERP系统下的子系统软件——金蝶K/3供应链管理系统。金蝶是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268),中国软件产业领导厂商,亚太地区管理软件龙头企业,全球领先的滘口中间件软件、在线管理及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商。金蝶帮助顾客成功,让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为使命,为世界范围内超过400万家企业和政府组织成功提供了管理咨询和信息化服务。

金蝶K/3 ERP系统是其杰作之一,它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商业分析、移动商务、集成接口及行业插件等业务管理组件为一体,以成本管理为目标,计划与流程控制为主线,通过对成本目标及责任进行考核激励,推动管理者应用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工具,建立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接下来我将对其中的金蝶K/3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介绍。

金蝶K/3供应链管理系统面向企业采购、销售、库存和质量管理人员,提供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存货核算、进口管理、出口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帮助企业全面管理供应链业务。该系统既可独立运行,又可与生产、财务系统结合使用,构成更完整、更全面的一体化企业应用解决方案。主要功能

采购管理:提供从采购申请、订单、收货/入库、退货到付款的业务管理功能,支持供应商、价格、批号等多种采购业务处理,帮助企业实现采购业务全过程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销售管理:提供从订单、发货/出库、退货、发票到收款的业务管理功能,支持信用赊销、价格、折扣、促销等多种销售业务处理,帮助企业实现销售业务全过程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仓库管理:提供入/出库业务、仓存调拨、库存调整、虚仓等业务管理功能,支持批次、物料对应、盘点、即时库存校对等管理功能,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仓存作业流程,提高仓存运作效率。

进口管理:提供进口采购订货、进口单证(供应商发票、报关单证、进口税金)等业务管理功能,帮助企业对进口采购物流和资金流的全过程管理,提升进口业务效率。

出口管理:提供出口外销订单、外销出运管理、装箱管理、出库管理、外销客户管理、出口单证(形式发票、报关单证)等业务管理功能,帮助企业提升对出口外销的物流和资金流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提升出口业务效率。

存货核算:提供多种存货核算计算方式,结合总仓与分仓核算、凭证模板灵活设置等业务管理功能,可以帮助企业准确核算存货的出入库成本和库存金额余额,实时提供库存业务的财务成本信息。

质量管理:提供供应商评估、采购检验、工序检验、委外工序检验、产品检验、委外加工入库检验、发货检验、退货检验等质量管理功能,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效率与生产效率。

系统简介

金蝶K/3供应链管理系统面向企业采购、销售、库存和质量管理人员,提供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存货核算、进口管理、出口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帮助企业全面管理供应链业务。该系统既可独立运行,又可与生产、财务系统结合使用,构成更完整、更全面的一体化企业应用解决方案。

系统结构图

分为以下模块:

采购管理

K/3 ERP采购管理子系统帮助采购人员控制并完成采购物料从采购计划、采购申请、采购订单到货接收、检验入库、应付/费用处理的全部过程。可有效地监控采购计划的实施,采购成本的变动及供应商交货履约情况,从而帮助采购人员选择最佳的供应商和采购策略,确保采购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地执行,使企业具有最佳的供货状态。最大限度减少制造业务环节的停工待料现象的发生。基本流程 总体应用框架

采购系统连接库存管理和应付系统,为库存系统和应付系统提供共享数据源,产生的核心单据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直接传递到财务系统中,并可以在财务系统中进行即时统计,从而实现物流采购系统、财务应付系统、财务总账系统一体化。

系统将采购管理分为四种业务类型,包括现购、赊购、直运采购、受托入库采购。不同业务类型其业务的处理过程以及财务收支核算的过程有差异,对应在系统中也会有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

仓存管理

库存是企业业务处理核心,欲加强企业管理必先有效管理和控制库存。K/3ERP系统的仓存管理系统是按照事务不同类型全程跟踪企业内部物料的转移过程,处理企业内部物料移动的各种业务;支持集中式事务管理。对仓库提供分类分级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物料管理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系统提供仓存日常业务处理、库存盘点等等处理功能,对企业物料的业务操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同存货核算系统结合能及时反映出物料资金占用的状况和结构。通过该系统的使用能够提高仓库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其他部门查询库存数据提供更快更准的服务。

分销管理

集团分销系统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工商一体化企业及采用销售公司、集团专卖等方式来进行产品销售的所有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对其集团总部与下属分销单位的业务往来和集团统一数据的处理进行管理,提供统一业务模板,数据资料传递,整体业务控制和分析等日常分布操作和集中管理功能。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业)系统,是在K/3 系统财务会计、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各子系统的基础上,采用ISO9000 的先进质量管理思想,同时吸收JIT、精益生产的管理思想,为工业企业提供从供应商评估、采购检验、工序检验、委外工序检验、产品检验、委外加工入库检验、发货检验、退货检验到样品管理及质量事故和客户投诉处理等全面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企业管理软件。旨在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效率与生产效率、降低因来料问题、车间生产、库存物料质量管理等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从而降低损耗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

销 售 管 理

K/3ERP系统把所有销售业务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完整的客户档案,集中管理各类单据,使销售部门内部工作变得有条理,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销售业务与其他部门业务实现高度集成,如:客户信息-报价-接单-排产-制造-出库-开票-送货-收款,原来属于不同部门的业务实现了无缝的链接,缩短交货周期,提高交货准时性。帮助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市场信息、计划、报价、订单、发运和售后服务等销售活动实行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管理和分析,达到提高销售服务和经营决策水平、加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等战略目标。

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零库存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128-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也得到相对应的提升,企业中的库存管理是企业供应链发展的具体显现,甚至是整个企业中物流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的主要策略,所以企业想要良性发展,还需要保证供应链管理的良好模式运行,以便于控制好企业的库存,以及降低企业库存,这也是在企业整个供应链中的管理方式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优化库存的管理方式。传统的企业在库存管理模式下,一般情况下就是把库存的管理进行优化,并且处于一种静态的环境下观察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企业管理下供应链的管理也仅仅是局部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中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现代企业的库存管理,还需要以企业中的供应链整体进行库存的管理,优化库存管理方式,探索库存管理的最新模式,以便于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物流发展模式。

1 供应链管理的库存管理重要性

企业中供应商管理库存指的就是供货方代替用户对库存方式进行良好的管理,并且库存的管理和货物的补充职能都是由供应方进行负责。供应商在库存的管理之上,主要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这也是保证供应商和供货商之间以最低的成本运作支付的服务,同时保证可靠的供货方式。供应商的库存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库存管理科学方案。因此,供应商之间还需要掌握库存上的详细资料以及最终的库存量信息等,这也是对客户的生产和销售计划,还有生产和销售环境进行深刻的了解。并且在供应商的信息和自身生产计划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周密的策划。所以完善供应商的管理库存运作和管理,还可以降低企业的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这样也能够保证把企业中库存水平进行优化,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之下,对企业的库存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能够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这也是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2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几种管理模式

2.1 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班各个节点之间的企业库存管理主要都是企业中各自为政的基础。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都使业能够拥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和自己的库存,并且这些模式都是相对比较封闭的[1]。供应链中的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在交易层次上订单的驱动并且每个节点,都实现了企业库存管理的最优化管理,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很容易出现牛鞭效应,使企业的需求扩大,造成企业最终成本得到增加。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供应商和其他节点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协调,这也是企业库存管理中比较合理的发展策略。

2.2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和协同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的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最新发展的新型库存管理模式,这样的情况也良好的改变了在供应商库存管理的模式下,供应商能够掌握库存管理的最终权利,也共同承担的可能出现的风险。联合库存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情况也表现出战略供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强调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合作企业之间双方互利合作的良好关系。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主要就是一种协同式供应链管理技术,这也是建立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商库存之间的最佳形成方式,这种供应和管理模式能够保证供应商的销售量[2]。由此可见,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合作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帮助企业制定客户合作下所需要的框架,在销售报告中提出生产的计划,保证能够消除供应链接的约束。

3 供应链管理库存的具体实施方法

3.1 建立信息情报系统和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供应商想要良好有效的实行销售库存的管理模式,还需要在必要的时候获取顾客的相关关系,同时需要了解到库户的有关信息,同时通过对于顾客信息的有效建立,成立起相关的信息库,在这样的环境下,供应商能够有效良好的掌握企业的变化,以及对于库存管理模式的要求变化有关的情况,并且把产品进行分销管理,同时对于这种分销商的模式还需要给予预测和分析功能的集成,这也是最终的供应商系统。供应商想要建立起良好的库存管理模式,还需要建立其比较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模式,在保证自身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物流通畅的同时,很多企业目前都在使用两种管理模式,这也是企业物流系统软件集成的物流管理功能,同时通过对于这一功能的拓展,也能够建立起非常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3.2 建立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机构改革

想要建立起良好的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合作框架协议,还需要供应商和用户之间进行良好、有效的协商,保证订单在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符合业务的流程,并且还能够通过库存的控制保证有关参数进行合理的发展,这也是保证最低库存水平的合理发展状况。供应商想要实现良好库存管理模式,还应该改变供应商的组织模式,并且在企业引入供应商库存管理策略之后,在企业订货部门产生一个最新的职能,这也是负责控制用户库存的良好策略,实现库存管理的高服务水准。所以想要控制好这一业务的功能,以及流程的具体变化,组织者在结构上也能够做出相应的改变[3]。

4 更新管理模式,实现零库存

4.1 零库存管理的方式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想要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库存发展模式,还需要在企业的库存体系建立的基础上,保证对生产和经营方式能够正常的有秩序的进行下去,这两点在供应链方式下也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在这其中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如果忽视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滞后。零库存的管理模式的管理观念被提出之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也是在企业库存管理模式中非常具有特殊性的库存管理模式的具体概念,这其中主要的含义就是保证企业中的某种货物,还有某些产品,不会以货物库存的形式具体存在,这也是成为企业库存的数量为零的依据。零库存在整个企业中来说,就是在具有充分的前提之下,实现社会储备的保证,并且使企业的库存在有准备和有前提的情况下能够找到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库存管理模式。

4.2 采购环节实现零库存管理优点

企业实现零库存之后,还需要把企业库存中的原材料减少,甚至降到最低,直至到零,这样的方式和存储行为也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原材料的存储,减少资金的占用,同时也能够优化企业发展中应付的资金;这样的库存方式也能够降低企业库存管理中所需的成本。同时在企业的采购环节中,实现零库存之后,具有以下几个难点:第一点,企业为了实现采购环节中的零库存,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少数的供应商结合成一个比较固定的关系,甚至在发展之后,形成一个单一的供应关系,这样的情况相对于原有的多元化采购之后,还会有供应上的评价和考核困难,甚至会出现以外断档的风险[4]。第二点,企业进行小批量的供应和运输之后,配送的频率非常高,这也会造成非常高的物流成本。第三点,在企业的发展中想要实现采购环节的零库存模式,还需要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但是与此同时也需要非常大的信息化投入。第四点,因为企业的计划和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产品进行更新之后,也会出现供应商产品的堆积现象,最终影响企业之间长久的合作关系。

4.3 零库存管理的运作模式

企业中的零库存管理模式分为几种类型:第一就是委托保管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也能够保证企业实现零库存。并且受托方也能够使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高水平低效率的库存管理方式。第二就是协作分包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制造企业中一种产业的结构模式,根据当时的需要进行产品生产工作分包,将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原本的生产效率上进行加速操作,以此实现准时供应的需求。保证企业在供应过程中实现零库存,同时主要的企业中也包括几种销售的库存,使若干的分包劳务和销售企业的销售库存最终为零[5]。第三就是准时制方式,准时制方式主要就是依靠有效的衔接和计划最终达到和供应商之间的协调,最终实现零库存。这也是几种方式中,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就是在企业生产者和供应者之间,采用固定的模式作为凭证,由下一个环节向上一个环节按照日程表进行发展,并且准时给下一环节送货,保证各个环节之间能够做到准时同步,最终实现零库存。

5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库存是整个供应链甚至是企业物流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企业在竞争的环境和竞争模式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经过分析之后,不同的企业还应还选择不同种类的库存管理的策略和具体方式。企业想要做到成功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模式,还应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选择出正确库存管理模式,并且从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出发,优化库存的管理,探索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方式和具体模式,以便于优化企业库存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库存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就是供应商的库存管理模式,第二种就是零库存的管理模式,第三种就是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这几种库存管理模式,就是在企业的供应链模式之下进行的,这种管理方式具有多样化和合理化的良好效果,能够保证企业的合理发展,顺应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保证企业在良好的经营环境中提高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良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玲,缪丽燕.院内供应链药品采购模式对改善我院药品库存管理的 探讨[J].中国药房,2011,(9).

[2] 谢小丹.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分析[J]. 物流科技,2011,(11).

[3] 周杨.供应链视角下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商贸,2014,(32).

[4] 盖丽轩,刘俊华.农产品供应链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探析—— 以兴和县马铃薯供应链为例[J].物流科技,2015,(6).

供应链管理中的全面供应商管理 篇7

本文建立了供应链管理下的TDI公司新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供应商产品竞争力、经营管理能力、内部竞争力、企业信誉与兼容性四个维度全面综合地评价供应商,科学、定量、客观反映供应商真实状况,在供应商选择时实行淘汰供应绩效较差的供应商,保留选择各项供应指标优良的供应商,避免出现以往供应商出现的各种问题。

2 评价指标模糊判断矩阵的建立

本文以质量(C1)包含的三个评价指标为例介绍评价指标模糊判断矩阵的构建过程和判断矩阵中Di j值定义与说明。质量(C1)包含质量体系(D1)、产品合格率(D2)、退货率(D3)三个评价指标,则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模糊判断矩阵R如表1所示。

表1中Di j值介于0~1之间,以D12为例,D12表示相对于上一层评级指标质量(C1),质量体系(D1)与产品合格率(D2)进行比较时具有模糊关系“质量体系(D1)比产品合格率(D2)重要得多”的隶属度,即质量体系(D1)比产品合格率(D2)的相对重要程度的定量描述,以D12具体数值为例介绍表中Dij值代表的意义如表2所示。

评价指标质量体系(D1)、产品合格率(D2)、退货率(D3)相对于上层评价指标质量(C1)进行比较得到相应的隶属度,可得如下所示模糊判断矩阵R:

根据上述方法对TDI公司供应商选择层次结构分析模型中每个层次供应商评价指标相对于上层准则层构建模糊判断矩阵。

3 TDI公司供应商选择模型实例应用

本文以提供给TDI公司的同一物料的四个供应商的资料和数据为例,进行TDI公司供应商选择模型实例应用。

3.1 供应商评价指标合成权重确定

(1)评价指标层次单排序权重确定。

根据构建TDI公司供应商选择层次结构分析模型,构建各层TDI公司评价指标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模糊互补矩阵,最后根据公式计算模糊互补矩阵中的各评价指标层次单排序权重。

供应商评价指标:质量体系为例介绍该评价指标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值计算过程。首先根据TDI公司供应商选择层次结构分析模型构建模糊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模糊互补矩阵R(见表3)。

根据上步得到的模糊互补矩阵R得到:

将上述参数代入公式,计算得到质量体系层次单排序权重值W1:

按照上例过程获得TDI公司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其他供应商评价指标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值。

(2)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权重的计算。

对于计算出TDI公司供应商评价指标的各层次单排序权重,基于本文第节介绍的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权重计算公式,计算最底层供应商评价指标的层次总排序合成权重。

其中质量体系为例给出详细计算过程:

由上节中计算出的各评价指标次层次单排序权重表格得到:W21(产品竞争力相对TDI公司供应商选择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值)=0.400 0;W32(质量相对于产品竞争力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值)=0.700 0;W43(质量体系相对于质量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值)=0.433 3。

由公式2.10,质量体系层析总排序权重:

根据TDI公司供应商选择层次结构分析模型,所有其他最底层供应商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权重计算方法均参照质量体系层次总排序权重计算过程,所有最底层供应商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权重计算结果(见表4)。

根据表4中各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权重得到供应商评价指标权重集W向量组。

3.2 供应商评价指标值集确定

收集并整理本案例TDI公司四个供应商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首先根据质量体系评分标准对四个参选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分,得到各个供应商分值均大于0.6,即这四个供应商均可作为供应商备选供应商。

TDI公司供应商各评价指标值确定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得TDI公司供应商评价指标值集组向量D。

3.3 TDI公司供应商选择结果集确定

根据供应商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权重集向量组W和供应商评价指标值集向量组D,利用公式计算供应商评价指标选择结果集,最终TDI公司供应商选择结果集(0.736 1,0.817 8,0.667 6,0.585 3),按照TDI公司供应商选择模型应用得到的结果,供应商B综合得分最高,为0.817 8;供应商A综合得分次之,为0.736 1;供应商C,D综合得分分别居第三、四名,得分为0.667 6,0.585 3。

根据TDI供应商选择模型实例应用结果,TDI公司采购物料时,可优先选择供应商B作为主要供应商,从其采购较大份额物料;可考虑将供应商A作为次要供应商,从其采购较小份额的物料,以保留长期的供求关系;暂停从供应商C,D采购物料,通过检查供应商C,D各单项供应商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值找出差距,建议通过改进供应绩效管理中不足之处,提高供应绩效,如有明显改进效果,可保留TDI公司备选供应商资格;如无明显改进,则将其淘汰。

4 结语

本文建立了TDI公司供应商选择模型(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并给出具体的选择步骤和计算公式。该模型应用过程中模糊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时是根据模糊互补矩阵的任意指定两行或任意指定行和其余行对应元素之差为一常数的定理调整构建的TDI公司评价指标模糊判断矩阵。本模型中模糊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相比于传统层次分析法简单易行;克服了传统层次分析法可能需要数轮调整、检验、再调整、再检验才能使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的缺点;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定理相对于传统层次分析法一致性判断标准更加科学、准确。该模型简化了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方法,它是一种综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可客观、真实评价选择TDI公司的供应商,避免TDI公司原有供应商定性选择方法带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1]孙万岭,李湘琼.浅谈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3):18,17.

[2]谷珊珊,李随成.供应商开发行为分类及实证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1(2):244-251.

刍议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篇8

1 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有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即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对商品、资金、信息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流动的管理,其核心是以供应为基点,将生产、流通直到消费者终端连接起来,实施高度组织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它的三大要素是电脑及通讯网络技术、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其精髓表现在: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的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做出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简言之,供应链就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组成的一条链,它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2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在联系

供应链管理是随物流管理的发展而提出和逐步完善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但又超出物流管理的范围

供应链管理的演化分为仓储与运输、总成本管理、物流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四个阶段,它起源于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传统物流主要局限在一家企业中,从原材料、零部件直至最终产品的全过程的物流活动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效益。而供应链管理不仅注重对所有企业职能的集成和优化,它还将企业外部存在的竞争优势机会包含在内,关注外部集成和跨企业的业务职能,通过重塑他们与代理商、顾客和第三方联盟之间的关系,来寻求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空间的扩大。供应链管理使原来流通渠道与企业物流的对立走向企业物流的共生,在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下,相关联企业加强合作,有效控制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价值流、信息流等,提升各相关联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管理起源于物流管理,但是其范围已经超出物流管理。

2.2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物流是为满足顾客需求,对来源点到使用点的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活动和储存。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物流是供应链的组成部分,并贯穿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是企业相互合作的纽带。在供应链管理下,物流旨在以快捷准确的产品转移、比传统运输更为低廉的物流成本、基于网络的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反馈与共享,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供与需的无缝连接。供应链管理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可见,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也有人认为供应链管理实际就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扩展。

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特点

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物流管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要求和企业竞争的新策略。与传统物流管理相比,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在支撑体系、核心理念、配送体系、技术支持、信息响应、管理特征及整合能力、虚拟集成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它以客户为中心,以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和协同产品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管理平台作支撑,通过灵活的网状配送体系和可控性供应链物流流程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追求客户增值效益。

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因而对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比较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另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物流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这样,企业就会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失市场机会。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分为如下几点:

3.1 信息共享

在供应链管理中,节点企业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的特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是共享的,避免了信息失真的现象,物流网络规划能力增强。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第四方物流系统、代理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货手段,实现了企业内外关系资源的集成和优化,降低了库存压力。

3.2 响应敏捷

供应链管理促进了电子化商务交易和企业管理信息的计算机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作业流程的重组能力,降低了成本,为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3.3 物流过程的实时控制

对信息跟踪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物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因为没有共享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反馈机制,许多企业有能力跟踪企业内部的物流过程,但没有能力跟踪企业之外的物流过程。

综上所述,物流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供应链管理包括了物流管理在内的各个有关管理环节和流程,如市场销售、生产等等环节和活动。在供应链由推动转变为拉动型以后,应该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物流管理,把物流管理作为企业或供应链与内部或外部的供应商、销售商、配送中心、中间客户或终端客户等联系的核心系统,充分发挥物流对增强供应链的效益的关键性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特点。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管理,特点

参考文献

[1]孟祥茹,等.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9

1.1 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背景

为全面落实《中核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基于经营/利润中心的定位, 解决中国核电本部和各成员单位信息化水平不一、集成化水平较低的问题, 2013年中国核电制定了未来5年信息化规划, 决定启动人财物一体化平台 (N1-ERP) 建设, 彻底解决新项目信息化从头开始、重复建设的问题。业务范围包括需求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和基础信息管理等。项目建设的途径在于从基础数据标准和规范化入手, 统筹标准化业务流程建设和业务协同运用, 构建符合中国核电管控体系要求的, 业务规范统一、安全实用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 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核电及成员单位供应链管理水平。

1.2 信息化系统对于中国核电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1.2.1 满足单位供应链管理业务需求

中国核电原有各成员单位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水平不一, 日常业务依旧存在纸质单据流转、效率低下, 数据无法共享、无法为决策和分析提供依据。通过实施集成供应链系统, 可有效提高整体供应链运作效率、减少跨模块业务接口工作量, 将业务操作提前, 为后端业务执行打好基础。

1.2.2 满足中国核电业务发展需求

随着中国核电业务不断拓展, 上市的要求更加迫切, 新建电厂的不断成立, 使得中国核电对物资分类体系、供应商库统一管理、库存总额控制等管控性需求愈加急迫。在人财物一体化项目实施前, 业务数据的收集只能通过体外的方式, 耗时耗力且准确性不能达到预期。通过实施ECC、SRM、BPM、BI等系统, 中国核电可按照需要直接提取数据, 为实现快捷、准确的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

2 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法

2.1 项目实施方法论

ASAP是SAP公司推出的一套使项目的实施更简单、有效的快速实施方法, 包括使项目得以成功地实施所有基本要素的完整实施方法, 例如:ASAP路线图、SAP工具包、SAP技术支持和服务、SAP培训和SAP参考模型。路线图共有5步, 包括项目准备、业务蓝图、实现过程、最后准备、启动与技术支持。

3 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效果

3.1 固化业务流程, 建立供应链管理标准规范

项目构建起全过程的采购管理系统, 实现贯穿“需求计划——采购执行——采购结算”各环节的采购管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 提升了中国核电与成员单位的采购管理能力。通过梳理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领域流程, 形成具有通用性的管理流程, 符合中国核电与成员单位的供应链管理需要。

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业务领域较多, 经过项目组的蓝图设计、合理的系统配置和相关开发, 将系统以流程的形式加以固化。通过系统实施, 将物资和供应商分类等在中国核电层次实现统一, 所有成员单位在使用ERP系统时能提供同一口径和度量的数据, 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利用建立基础。此外, 通过ERP的物资管理模块, 为中国核电建立起统一透明的物资库存视图, 提高库存可视化水平, 并利用强大的平衡利库功能, 将所有物资需求纳入计划管理, 提升物资计划的准确性。

3.2 建立一体化的供应链业务协同平台, 实现全过程管控

ERP系统提供了供应链的业务协同平台, 实现了对采购计划、采购寻源、合同签订等环节的集中管控, 能及时反馈采购进展异常状况, 提升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系统支持对合同执行、到货计划、物资入库、采购结算的跟踪, 以便提高采购到货及时率。

系统通过SAP BPM平台作为统一的业务审批平台, 除服务验收在ECC端执行审批外, 其余采购文件审批均在BPM系统中完成。SAP系统ECC/SRM与BPM审批系统进行集成, 根据审批策略在BPM中进行相关审批操作, 且审批结果回传至SAP ECC/SRM。通过ERP实现物资管理业务与财务核算一体化以及工程项目、设备维修的统一集成, 将物资业务和其他业务做到真正的协同和集成, 消除信息孤岛。

3.3 建立决策支持平台, 提升决策效率

在本次项目对人、财、物等业务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 借助高质量的数据治理和SAP BI商务智能平台的特性, 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平台 (SAP BW/BO) , 加强了业务绩效的可视性, 使各级管理决策者及时获得所需的关键信息。决策支持模块可以反映企业运行状况, 为管理决策者提供决策方面的信息支持, 提高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的场景包括集中采购评价、三率评价、采购计划执行、采购申请、库存价值、库存变动、出库准确性、合同执行效果等。通过这些场景和所包括的指标, 对业务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从而优化采购计划和各单位库存, 加强风险监控能力, 为决策提供业务管理支持。

摘要:2013年中国核电制定了未来5年的信息化规划, 决定启动人财物一体化平台 (N1-ERP) 建设, 彻底解决新项目信息化从头开始、重复建设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笔者参与ERP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的经验, 总结出核电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法和应用成果, 为核电供应后续的提升和优化提供借鉴。

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寄希望于合“供应链”上下之力,以图长期发展[1]。而且,在几乎所有大型企业都实施了IT系统的今天,供应链管理系统营运而生。

虽然企业对IT的投资呈上升趋势,但是企业信息化的成效却没有人们预期的那样乐观,拿我国ERP/MRP II实施来说,一般只有10%~20%的成功率,国外也有类似的现象,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产出甚至呈负相关性。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规划(Business Planning,BP)与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ISP)之间缺乏适当的整合与匹配。

其表现如下:(1)IT战略缺乏与企业战略及业务的结合。企业在制定IT战略时,缺乏从实现企业战略和商业利益高度的考虑,也未充分考虑IT/IS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2)对IT战略如何从企业利益中体现缺乏分析。有些企业尽管意识到IT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的重要性,但对IT战略在企业利益中的体现途径不了解,因而无法判断IT战略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IT战略及其实施蜕化为IT/IS黑箱,同时也使IT投资的风险系数加大。(3)缺乏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认识。有些企业不能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对IT战略进行动态调整。(4)没有根据企业需求对IT/IS进行连续改进。供应链的战略规划及其与企业战略拟合的好坏程度,在这个微利时代,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将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一个大型企业来说十分必要。所以,怎样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原有的IT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 文献综述

Dean C.Chatfield(2009年)开发了一个开放的信息标准,以帮助供应链的建模、分析和决策。他用一种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供应链模型语言(Supply Chain Modeling Language,SCML)来存储供应链的结构和管理信息[2]。Reynaldo Cruz-Rivera利用SITATION软件,为墨西哥的报废车辆的收集和循环利用,建立了一个闭环供应链—逆物流网络[3]。姜方桃(2008)认为供应链管理战略内容应主要包括合作战略、竞争战略、文化战略和战略联盟整体绩效评价[4]。舒彤(2008)在供应链协同环境下,从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的具体工作流程入手,同时引入信息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为供应商选择及供应链销售预测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及方法[5]。寇飞(2006)分析了荆门石化公司原有供应商选择模式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了荆门石化供应商优化选择模型,同时采用成本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对荆门石化的供应商评选进行了应用分析[6]。王丹(2008)以供应链风险为视角,研究了供应商选择和供应商管理库存下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7]。姜同强(2006)认为以价值流为基础的企业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匹配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战略能力的关键使能器[8]。

3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匹配

Venkatraman、Henderson和Oldach提出的战略匹配模型(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SAM)可以用来匹配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战略与企业战略,它是一项用以帮助企业实现运营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相互策应的技术。

3.1 战略匹配模型的4种主导模式

以下是使用战略匹配模型使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战略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4种主导模式:

(1)战略执行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企业的运营战略既是组织存在的动力,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IT架构的逻辑基础,这是一种传统的、层级的战略管理思维。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战略由高管层制定,IT部门只是战略的执行者。

(2)技术潜力模式。这一模式认为运营战略是企业动力,然而它的执行不可缺少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的支持,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既是企业运营的需要,也是企业运营相关IT架构和流程的需要。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高管必须具有IT思维,充分认识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对企业运营战略的支持作用,制定出最具支持力度的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IT管理人员在此策应模式中角色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IT架构的建设者,他负责设计与外部环境相一致的IT架构(规模、性能以及管控),并负责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的高效运行。

(3)竞争潜力模式。这一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管理系统IT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影响新产品和新服务(如,经营范围);影响关键战略属性(如,特殊性能);发展新型关系模式(如,运营治理)。与前两种模式不同,竞争潜力模式主张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对原有运营战略进行改造或提升,而前两种模式则视运营战略为既定存在或制约条件。

这一模式对企业高管的特殊要求是:企业高管要能够从商业视角审视IT市场的那些IT技术、IT功能,帮助改变现有的企业治理模式、改变和提升企业的运营战略。供应链管理系统IT管理人员在此模式中扮演分析师、咨询顾问的角色,他要能够准确把握和阐释IT市场环境、IT技术的发展趋势,从IT视角帮助企业高管发现潜在商机或威胁。

(4)服务水准模式。这一模式致力于在组织内部建立领先的供应链管理IT系统,用以提高企业服务水准。在此模式下,企业运营战略扮演非直接相关的角色。这一模式通常被认为是非常必要的,但却并不能够充分保证企业有效运用IT资源,对快速增长、变化的终端市场(顾客)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企业高管在这一模式中扮演的角色是优先排序员。他决定着在企业内部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同时,他也担负着企业资源在IT市场上的配置(合资经营,技术许可经营,少数股权投资,等等)。在此模式中,供应链管理系统IT管理人员作为企业领导团队的一名成员,担负着企业内部运营符合高层指示的特殊使命。

3.2 供应链IT战略匹配的方法

利用战略匹配模型使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与企业战略匹配的步骤如下:(1)识别企业所处的内外竞争环境;(2)评价供应链管理IT系统与企业竞争战略之间的对应程度;(3)识别供应链管理IT系统对企业战略的潜在影响;(4)提出供应链管理IT系统的实施途径;(5)实施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战略;(6)根据现实使用情况和数据,评价供应链管理系统;(7)根据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架构。

3.3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战略布局

根据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的发展状况,按照以上提出的供应链IT战略匹配的方法,可以提出以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战略布局。该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战略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战略服务领域、战略服务集群和基础服务。

首先,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顶层是战略服务领域,其中包括应用服务、管理服务、操作服务、数据服务和技术服务5个领域。应用服务是供应链管理服务的核心,管理服务、操作服务、数据服务和技术服务是贯穿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

其次,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规划的第二层是战略服务集群。应用服务的服务集群包括采购服务、折扣服务、物流服务、财政服务、质检服务、库存服务和供应商选择服务;管理服务的服务集群包括方案管理服务和监督管理服务;操作服务的服务集群包括消息服务和服务管理服务;数据服务的服务集群包括数据库服务、权限访问服务和知识库服务;技术服务的服务集群包括支持服务、工程服务和安全服务等。它有助于分配和确定服务的所有者,并且将服务映射到组织结构中。

再次,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规划的第三层是基础服务层,是IT战略服务集群层的细化,有利于具体实施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战略规划(见图1)。

3.4 供应链管理系统IT战略与企业战略匹配的成熟度评价

战略匹配的过程是一个闭环过程,从对目前对应程度的评价到调整后形成新的匹配,这也是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性相吻合的。然而,如何评价战略匹配的程度,即成熟度呢?IT与经营匹配的成熟度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别是:

(1)沟通、学习的文化氛围。指供应链管理IT系统和业务管理者对相互业务的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信任和共享知识的企业文化氛围等,是建立伙伴关系,实现战略融合的基础。

(2)供应链管理系统IT价值、绩效的评估机制。很多供应链管理系统IT管理者缺乏向企业领导层和业务管理者展现IT应用价值的意识和方法,没有建立相应的价值衡量,绩效管理体系。试想,如果企业的管理层看不到投资回报,看到的只是低劣的应用效果,如何有信心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发更多的IT应用。因此,建立价值、绩效衡量基准,系统的评估机制极其重要。

(3)供应链管理IT系统与经营的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系统IT管理者要懂得如何“诱导”业务领导人或经理参与IT项目,因为只有他们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才能确认IT带来的价值。这一方面要鼓励业务负责人学会用IT的眼光来思考问题,让他们决定IT项目的优先权,成为IT项目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应尽可能使包括CIO的IT管理者学会用业务术语同业务部门沟通,在理解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帮助业务管理者采用信息技术创造商业机会。

(4)供应链管理IT体系架构的成熟度。IT体系架构可以理解为技术运用的选择、优先级、相关制度等,整合软件、硬件、网络、应用和数据管理于一体。成熟度是指:IT应用基础架构的适用性(多种应用)、灵活性、可扩展性,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由客户需求转化为解决方案的程序,技术、服务标准的实施,等等。

(5)管理者的成熟度。管理者的成熟度是指人力资源因素,不仅仅包括如个人教育,能力评估,职业生涯发展等传统的内容,而且有更多的企业文化内涵,如企业管理者适应变化的商业环境,个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和员工共享知识和经验等方面。

4 总结与展望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寄希望于合“供应链”上下之力,以图长期发展。本文给出了一个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战略布局,有利于企业更好的与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合作,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然后利用战略匹配模型将它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以解决许多IT系统成功率较低的情况,帮助企业成功的使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度过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Hartmut Stadtler,Christoph Kilger.供应链管理与高级规划———概念、模型、软件与案例分析[M].王晓东,胡瑞娟,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Dean C.Chatfield,Terry P.Harrison,Jack C.Hayya.SCML:An information framework to support supply chain modeling[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95):651-660.

[3]Reynaldo Cruz-rivera,Jürgen Ertel.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for the collection of End-of-Life Vehicles in Mexico[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96):930-939.

[4]姜方桃.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探讨[J].中国市场,2008(41):122-123.

[5]舒彤.供应链协同的供应商选择与销售预测[D].湖南: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寇飞.基于供应链的荆门石化供应商选择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王丹.供应链风险下的战略供应商选择方法及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4-0047-02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企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自身的经营理念,优化自身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系统是指为企业提供商品、服务或者信息的一系列业务流程,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供应链系统的背景下,如果企业能够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具备大量的物流管理人才,就能大大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1 供应链系统的含义及特性

1.1 含 义

供应链是指企业产品经历生产、销售,的到达用户终端的整个流通过程。从现代企业的经营生产的角度来说,供应链的组成由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终端客户[1]。供应链不仅实现了原料到商品的转变,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也包括了信息和资金的流通。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由物流系统来进行沟通。物流系统在供应链系统当中扮演着一个“链接者”的角色,上一环节的产品经过物流系统投入下一环节,实现了价值的增长。物流管理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系统的运行状况是否良好。

1.2 特 性

供应链系统具备以下四个特性:

1.2.1 关联性

供应链包含了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和零售商,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所组成。对于供应链中的每一家企业来说,供应链组成都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物流管理措施。虽然供应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各个企业的业务流程、所处的系统环境都不同,但是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相邻环节之间的企业具有密切的供应关系。

1.2.2 整体性

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的。供应链系统中的每一环节上的企业,都是一个整体。为了让企业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就必须对同一环节上各个企业的不同功能进行整合

1.2.3 强烈的目的性

整个供应链系统都围绕着十分明确的目的来运行的。供应链系统的运行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加快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4 强烈的环境适应性

市场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容易受到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供应链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够及时作出应对,供应链系统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2 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

2.1 管理观念陈旧

对比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供应链系统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水平比较低下,首先表现在管理理念上。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观念陈旧,造成了管理模式的落后。我国企业对物流的各个环节没有进行整合和优化,比如原料或中间产品的的采购、仓储和运送等步骤。

物流管理当中的分工比较粗糙,仍然沿用旧有的经营方式,经常出现产品的供应和销售都由同一家企业来完成,或者是产品的仓储和运送由同一家企业来完成的情况。这不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降低了物流管理的經济效益。

2.2 管理设备、技术落后

物流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设备的先进程度[2]。物流管理技术为物流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物流设备是实行物流服务的设备基础。从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全局来看,物流设备型号陈旧,物流管理技术落后,跟不上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许多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物流管理技术没有引入我国,或者引入我国也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物流设备和物流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导致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另外,在供应链系统当中,物流信息的传递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设备和技术上落后,就容易产生物流信息传递不及时,物流成本增加等问题,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管理流程不稳定

在我国,供应链系统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供应链系统初步形成,各个环节之间还没有形成稳定、紧密的联系,供应链系统整体缺乏稳定性。

这就增加了各个企业的运行风险,容易在物流过程中发生各种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了供应链系统创造的经济效益,严重者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发生崩溃。

2.4 管理人才缺失

新时代的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上的竞争[3]。对于物流管理行业来说也是如此。物流管理人才是物流管理的主体和执行者,人才的专业素质对于物流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新时代的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新时代的物流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物流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和外语等多方面才能。

而我国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力度还远远不够,比如物流课程没有随着行业的发展而进行内容上的更新,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比较单一,不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的物流管理人才远远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在物流管理工作上经常会力有未逮。对此,许多企业都开始逐渐形成了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制度进行改革。

3 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对策

3.1 将物流管理纳入企业战略

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4]。在供应链系统的背景下,物流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也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未来取得长远的发展。未来的市场竞争,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供应链系统之间的竞争。

企业要积极联合供应链系统中各个相关环节的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共同协作,维护供应链系统的稳定运行,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能够让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让企业的职责分工得到明确和细化,能够让各个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3.2 更新物流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就目前阶段来讲,物流企业的服务遵循着“以客户需求为主”的思想观念。那么,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就要遵循这一理念来作出调整。这些调整主要从创新物流服务的内容和创新售后服务的方式两方面来体现。

企业可以在原本的业务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新的物流增值服务,增加物流服务项目的样式,比如提供便利性服务、快速反应服务、成本降低服务等。新时代的物流企业不仅能够实现实物物流服务,也可以实现资金物流服务和信息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将实物物流、资金物流和信息物流整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发挥供应链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当中,企业和客户之间是交易伙伴的关系,彼此之间的联系既不稳定也不够紧密。对此,我国物流企业要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形成互利互惠的关系,进行长久的稳定合作,让合作双方都能取得良好发展。

3.3 改进技术和设备

新时代的物流管理,最为显著的趋势就是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应用。我国企业要清楚认识到电子商务在未来市场当中的重要作用,将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相结合,构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网上沟通平台。网上沟通平台能够提高企业与客户的联系效率,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到与企业的合作当中,为企业新产品和新业务的推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另外,企业还要积极对物流基础设备进行优化和改进,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引入新技术,缩小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差距。

3.4 培养专业人才

如果没有数量足够的物流管理人才,即使物流设备和物流管理技术再先进,也很难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咨询公司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为企业培养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开辟道路。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允许一部分高校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不仅主动利用起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同时也能为高校学生提供锻炼自身技能和能力的机会。

另外,企业内部还要对用人制度和奖惩制度进行完善,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企业当中。

4 结 语

我国的物流管理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企业要正视这些问题,从思想上重视起物流管理,更新物流管理的理念,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物流管理的水平,建设起一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为企业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鹏.基于供应链模式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2:

253.

[2] 李玉强.关于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思考[J].企业改革与 管理,2015,23:24-25.

[3] 于炜杰.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 代化,2014,18:66-67.

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12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系统

供应链是以企业为核心, 从原材料采购, 到产品生产, 最后到销售网络, 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这一系列环节连成一个整体的就构成网链结构。可以把供应链看作是一种有多个企业构成的企业系统, 关联到上下游企业间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形象一点, 可以把供应链描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其树根是生产企业;主干是独家代理商;树枝和树梢是分销商;最终用户则是满树的绿叶红花;在根与主干、枝与干的一个个结点上, 蕴藏着一次次的流通, 遍体相通的脉络便是信息管理系统。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的要求下, 对整个供应链 (从供货商, 制造商, 分销商到消费者) 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管理, 比如从采购原材料、产品生产、物流配送、营销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把各阶段成本减低都最小, 特别是物流与库存等方面。也就是说一个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有三个:

(1) 提升信誉度, 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意愿 (提高交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

(2) 降低产品成本 (降低库存, 减少生产和分销各阶段的费用) 。

(3) 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 (错误成本去除, 异常事件消弭) 。

2 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陈旧, 未能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供应链管理系统已经在我国部分企业逐步得到了应用, 但是从反映情况来看, 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理解与应用一直停留在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层面上, 没有能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第一, 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第二, 通过外部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的有效整合。现代我国企业往往只重视对内部供应链进行管理, 并没有重视供应链上企业之间资源的整合利用。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系统, 不仅仅是要实现供应链信息化管理, 对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整合, 更重要的是利用数据共享、数据互交的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而建立一种企业间新规则、新的制度、新模式, 使企业间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通过信息化管理, 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 将企业和供应商、客户连接在一起。

2.2 资金缺乏、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 信息技术应用极广, 在生产销售各个方面都应用得比较广, 比如在原材料购置方面, 在信息一体化的情况, 原材料购置就能随时跟着生产情况变化, 减少材料的积压;当然在市场营销脯售的应用就更为广泛。其供应链管理主要信息手段之一就是EDL (电子数据交换) 。其特点不仅投入和维护昂贵, 这就需要企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需要一批管理者既善管理又懂技术, 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相匹配。据调查发现, 在大多数企业及其合作伙伴都缺乏技术型人才, 又缺乏资金, 致使相关的管理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 亟需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3 缺乏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考虑单个企业, 主要针对内部职能部门或者职工个人, 一般也是以财务结果为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但是财务结果往往都有些滞后, 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就不能有效及时反映。这种评价主要是用来评价企业职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 这种单纯评价, 未能反映企业业务流程, 当然整个供应链运营的情况就没有能作出科学的评价。并且这种评价也是主要是事后分析, 并没有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有效的适时评价和分析。这种事后做出的评价,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过程有所偏差时, 即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不能做到阻止问题的产生, 不能做到减少损失的效果。

3 现代企业构建高校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议

3.1 转变传统经营管理理念

当代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 各种基础设施都还不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很多事情难于启动, 或者发展缓慢, 主客观原因都有。企业建立供应链系统, 强化供应链管理, 我国起步比较慢, 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优于落后地区。其重点在于改变传统观念, 在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下, 物流管理引入中国也比较晚, 这就导致对供应链这一新的营运模式还很不熟悉、也不理解, 所以要建立高效有利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转换。经营管理者要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到“客户第一”观念上来, 在企业各个环节都要有“客服至上”的认识。也就是除了在产品质量、品种和性能等方面外, 还需在时间上、空间上和便捷方面, 使顾客的满意度最大化。再经过实际调查基础上, 可以先确定需求, 然后按需生产, 减少产品过剩和缺货对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

3.2 构建供应链高效服务信息平台

在当今世界掌握信息就掌握住了命脉, 信息对企业意味着生存。作为一个企业如果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 从而获得利润。如何能够很快捷地获得合作企业的需求信息, 这就需要本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提高本企业的信誉和竞争软实力。信息技术特别是最新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运行中的企业的风险。供应链管理关联到生产、市场营销、支持服务等多个方面, 如果都能运用信息技术, 效率会得到明显改善。它是在以计算机为媒介下实现的相关业务数据实时交换, 这样就减少了部门自己的相互沟通的繁琐和时间的滞后, 使信息可以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通畅、可靠地流通, 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并且这种有效的实时沟通, 把各方面信息都及时汇总, 可以使企业更好改进其产品质量, 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3.3 加快培养供应链管理等综合型人才

由于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和运用较晚, 亟需加快培养供应链管理等综合型人才。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积极引导, 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会, 建立其人才培养机制, 比如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加强高校和企业交流和沟通, 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企业也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为更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 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参与的主体企业鼓励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 在积极参与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的活动的同时, 自己也要主动走出去, 时时更新观念, 跟上全球化的步伐, 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 并根据中国实情、企业实际加以运用和完善,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与管理模式。

摘要:近年来, 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应用, 能较好的引导我国企业通过供应链建立战略联盟, 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供应链管理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现代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提出现代企业构建供应链系统的建议, 为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系统,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宋华, 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2]查敦林.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3.

[3]薛小龙.建设供应链协调及其支撑平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4]敏捷.制造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几个新问题[J].物流与工业工程, 2001.

[5]张亨明, 潘显好.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2005.

上一篇:孔子周游列国下一篇:媒体转型与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