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供应链管理策略

2024-10-13

逆向供应链管理策略(共4篇)

逆向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1

一、前言

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泉”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在环境法律法规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与之如影随行的逆向物流正成为企业管理者和相关学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存贮控制是逆向物流中的一个关键领域。对于生产商而言, 在一个考虑逆向物流的制造/再制造系统中, 销售产品的存贮可以由新制造产品进行补充, 也可以由返回产品经过简单处理进行补充。当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时, 其需求速度应大于商品的回流速度。以下两种模型基本假设条件为: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成熟期, 确定性需求, 稳定回流率, 退回品的修复时间为L, 产品一经退回即进行处理, 如图1所示。

二、不考虑生产时间模型

1、基本假设

(1) 假设市场需求的一般特性商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 即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可以用常数来近似描述产品的市场需求速度。

(2) 假设商品的返回是以一定的比例进行的, 不考虑回收产品的不确定性, 即本期产品的回收量是前期产品销售量的一定比例。

(3) 这里考虑的回流是指通过某次销售后, 从消费者手中产生的回流。这里的回流率是建立在统计意义上的某一相对稳定值或服从某个分布。回流量是指在“正常销售”部分中按照一定回流率回流的量。

(4) 回流处理中各环节发生的成本统称为回流处理成本, 每个回流产品的回流处理成本相同。

(5) 产品退回后立即进行修复处理并进入存贮, 且与新产品的单位存贮成本相同。

(6) 返回产品进行简单处理后可以全部再次销售, 即不考虑回收废旧产品的弃置问题。

(7) 假设返回产品在处理后重新销售时, 与新产品无差异并服务同一级市场, 产品的销售价格一致。

(8) 不考虑订购/制造新产品的提前期, 即存贮降为0时可以立即得到补充。

(9) 不考虑价格折扣问题。

2、模型中符号说明

Q:期初订购量;

T:订货周期;

C:成本;

N:退回产品速度, N为常数;

M:产品的生产速度, M为常数;

R:商品的需求速度;

u:产品的回流率, u为常数且0≤u<1;

hs:单位数量待售品单位时间的存贮持有成本;

hr:单位数量退回产品单位时间的存贮持有成本;

T:订货周期;

P:单位产品的订购价格;

C0:每次订货的固定成本;

Cr:单位退回产品的修复成本;

Cr0:退回产品每次修复的启动成本, 即固定成本;

I (t) :时刻t的存贮水平;

L:退回产品的修复时间。

3、模型提出及求解

基于以上假设, 问题即为计算出单位时间内总成本最小的订货周期T和订货数量Q, 整个订货周期内的成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 整个订货周期内新产品的存贮成本:单位时间产品需求速度为R, 又单位时间有u R的产品经修复进入存贮并优先销售, 所以单位时间经销售的新产品为 (1-u) R, 即净需求为R'= (1-u) R, 所以整个周期内新产品的存贮成本为:

(2) 整个订货周期内退回产品的存贮成本:产品退回后即进行修复出售, 所以退回产品的存贮是均匀的。修复时间为L, 所以任一时刻的存贮为u RL。

(3) 退回产品的处理成本:Cru RT (3)

(4) 订货成本:C0+PQ (4)

所以整个订货周期内的平均总成本为:

因为不允许缺货, 且当存贮降为0时立即得到补充, 订货量应等于净需求量。即:

将 (6) 式代入 (5) 式, 得:

对T求导并令其为0, 可得最优订购周期为:

将 (6) 代入, 得最优订货批量为:

当没有退货, 即u=0, 公式则成为经济订购批量公式, 由于T*与Q*均与产品价格P无关, 所以以后在成本函数中去掉PR'这项, 此时最佳成本为:

由 (7) 、 (8) 、 (9) 式可知, 考虑逆向物流与不考虑逆向物流相比, 最优订货周期延长了, 最优订货批量降低了, 最佳成本增加了。即使考虑了退回产品的修复时滞, 但是由于生产经营的连贯性, 其对最优订货周期和最优订货批量并没有影响, 只是在最佳成本中有所体现。

4、数例求解

假设某销售商销售某种商品, 每次订货的固定订货成本为900元, 单位商品的订货价格为50元, 销售价格为每件100元。商场规定, 若顾客对商品不满意或商品有瑕疵, 从商品购买之日起两个月内可以退货。对以往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发现, 退货产品的数量约占销售量的10%, 所退商品中由于商品本身严重缺陷而返厂大修或废弃的比例非常小, 低于1%, 可忽略不计。产品退回就进入回流产品存贮进行修复, 修复时间为两天, 每次修复的启动成本为100元, 每件产品的修复成本为5元。修复后就可以进入待售品存贮, 销售价格与新产品一样, 仍为100元。回流产品存贮及待售品存贮的存贮成本分别为每天每件1元和每天每件2元。根据市场调查统计, 此商品的市场需求比较稳定, 基本保持在每天10件的销量。假定能够瞬时补货, 且要求不允许缺货的条件下, 制定一个长期补货策略。

将问题代入以上模型中, 可将参数整理如下:R=10件/天, u=0.1, hs=2元/件·天, hr=1元/件·天, L=2天, P=50元/件, C0=900元, Cr=5元, Cr0=100元。

将参数代入模型中, 可得最优策略为:

最优订购周期为:T*=10天;

最优订货批量为:Q*=90件/次;

最佳成本为:C*=187元。

三、均匀生产模型

假设存贮降为0, 立即得到补充是一种理想状态, 实际生产总是需要一定过程, 或者购买过程中, 总是存在订货提前期的, 此模型即假设均匀生产, 生产速度为M, 如图2所示。

1、基本假设

(1) 假设市场需求的商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 即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可以用常数来近似描述产品的市场需求速度。

(2) 假设商品的返回是以一定的比例进行的, 不考虑回收产品的不确定性, 即假定本期产品的回收量是前期产品销售量的一定比例。

(3) 返回产品进行简单处理后可以全部再次销售, 即不考虑回收废旧产品的弃置问题。

(4) 假设返回产品在进行处理重新销售时, 与新产品无差异并服务同一级市场, 产品的销售价格一致。

(5) 考虑生产时间, 假设均匀生产, 生产速度为M。

(6) 产品退回后立即进行修复处理并进入存贮, 且单位存贮成本与新产品无异。

2、模型中符号说明

R:商品的需求速度, R为常数;

u:产品的回流率, u为常数且0<u<1;

M:产品的生产速度;

hs:单位数量产品单位时间的存贮持有成本;

hr:单位数量退回产品单位时间的存贮持有成本;

Q:周期订货量;

T1:生产时间;

T:订货周期;

P:单位产品的订购价格;

C0:每次订货的固定成本;

Cr:单位退回产品的修复成本;

Cr0:退回产品每次修复的启动成本, 即固定成本。

3、模型提出及求解

基于以上假设, 问题即为计算出单位时间内总成本最小的订货周期T和订货数量Q, 整个订货周期内的成本包括四个部分:整个订货周期内产品的存贮成本;整个订货周期内退回产品的存贮成本;退回产品的处理成本;订货成本。分别计算如下。

(1) 整个订货周期内新产品的存贮成本:单位时间产品需求速度为R, 又单位时间有u R的产品经修复进入存贮, 所以净需求速度为:

因为不允许缺货, 且当存贮降为0时立即得到补充, 生产量应等于净需求量。即:

根据文献, 可知 (M-R') T1=R' (T-T1) , 即MT1=R/T。由此得到整个订货周期内新产品的存贮成本为:

(2) 整个订货周期内退回产品的存贮成本:产品退回后即进行修复出售, 考虑修复时间L, 任一时刻t的存贮水平为u RL, 因为此时刻之前L时间之内的退回产品都还在存贮内, 处于修复过程中。所以, 整个订货周期内退回产品的存贮成本为:

(3) 退回产品的处理成本:Cru RT (13)

(4) 订货成本:C0 (14)

所以整个订货周期内的平均总成本为:

成本函数对T求导得:

令成本导函数为0, 得最优订货周期为:

将 (10) 代入, 得最优订货批量为:

最优生产时间为:

将 (17) 和 (18) 代入 (15) 得平均总成本为:

由上面的一些式子可知, 当没有回流, 即u=0时, 公式即与经典存贮模型的结果相同。与经典存贮模型相比, 最优订货批量减少了, 最优订购周期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当2R≤M时, 最优订货周期延长;当2R>M时, 最优订货周期缩短。

4、数例求解

假设某生产商生产并销售某种商品, 生产速度为25件/天, 每次生产的固定成本为900元, 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为50元, 销售价格为每件100元。另有规定, 若顾客对商品不满意或商品有瑕疵, 从商品购买之日起两个月内可以退货。对以往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发现, 退货产品的数量与销售量成正比, 约占销售量的10%, 所退商品中由于商品本身严重缺陷而返厂大修或废弃的比例非常小, 低于1%, 可忽略不计。产品退回就进入回流产品存贮进行修复, 修复时间为两天, 每次修复的启动成本为100元, 每件产品的修复成本为5元。修复后就可以进入待售品存贮, 销售价格与新产品一样, 仍为100元。回流产品存贮及待售品存贮的存贮成本分别为每天每件1元和每天每件2元。根据市场调查统计, 此商品的市场需求比较稳定, 基本保持在每天10件的销量。假定能够瞬时补货, 且要求不允许缺货的条件下, 制定一个长期补货策略。

将问题代入以上模型中, 可将参数整理如下:M=25件/天, R=10件/天, u=0.1, hs=2元/件·天, hr=1元/件·天, L=2天, P=50元/件, C0=900元, Cr=5元, Cr0=100元。

将参数代入模型中, 可得最优策略为:

最优订购周期为:T*=12.5天;

最优生产时间为:T1*=4.5天;

最优订货批量为:Q*=113件/次;

最佳成本为:C*=151元。

四、结语

由以上两个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考虑到退货产品修复处理之后的时间, 只是对平均总成本产生影响, 对能得到最优平均总成本的最优订货批量及最优订货周期没有影响。在经典存贮模型中, 用净需求速度替代市场需求速度, 即可得出相应条件下的最优策略。

摘要:供应链逆向物流的存储控制可以分为两大类:当产品处于成熟期时, 其市场需求较为稳定, 属于确定性存贮控制;当商品于导入期或衰退期时, 需求是不确定的, 属于随机性存贮控制。本文通过不考虑生产时间模型和均匀生产模型两种模型, 对成熟商品处理周期与订货周期一致情况下供应链逆向物流存贮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 以求得最优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逆向物流,存储策略

参考文献

[1]袁霄:基于逆向物流的存贮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6.

[2]马士华等:生产与作业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Fleischmann M., Bloemhof-Ruwaard J., Dekker R., van der Laan E., van Nunen J., Van Wassenhove L..Quantitative models for reverse logistics:a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7, 103 (1) .

[5]益宇鸣:基于逆向物流的存贮控制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 2003.

[6]Dale S.Rogers.Ronald S.Tibben-Lembke, Going Backwards.Reverse Logistics Trends and Practices[C].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 1998.

[7]黄祖庆、达庆利:基于逆向物流定期和定量处理的最优存贮控制策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 .

逆向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2

供应链管理定义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指导各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而从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角度而言,供应链管理则必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合适的管理策略

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类型要求采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建立与自身行业及产品特征适合的供应链类型。

2)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上各协同业务的管理

协同是供应链思想的核心,是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供应链协同表现为供应链的组织成员间互相配合来完成价值创造的某种工作,甚至供应链成员一起实现共同的战略构想。

供应链协同按其层次分,有操作和业务流程协同、管理和业务标准协同、战略协同,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的协同要求往往是同步的,供应链企业协同一致实现共同战略,是协同的最高级层次;供应链协同按内容分,有订单协同、财务资金协同、需求预测协同、需求计划协同等,订单协同是各协同工作开展的基础。

3)供应链管理以订单协同为核心,实现订单的快速响应

订单记载和传达了从最终客户到零售商、经销商、产品商和制造商、部分供应商的需求信息,订单的下达、响应和满足是供应链业务流程开始和结束的标志,订单协同是各协同工作开展的基础和最终目的,因而必然是供应链各协同业务的核心。要求对订单快速响应。

4)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渠道组织、非渠道组织进行管理

供应链管理基于最终客户需求,重点关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渠道的商业流程优化,也就是以渠道为核心管理范围,条件成熟时适当扩展到金融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制造外包商和研发服务提供商等。

5)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目标是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最低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目标是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最低,以增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竞争能力,给最终客户创造最大的让渡价值。

6)供应链管理的实现要应用信息技术

供应链的直接处理内容是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处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2、供应链管理改进的模型

对供应链管理模型从几个方面概况如下:

1)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

供应链管理体系内的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供应链组织、业务流程、供应链绩效、供应链战略能力,这四个部分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组织是基础,供应链具体运作体现为组织内、组织间流程,供应链上组织的参与程度、流程的运转情况决定了供应链绩效水平,并最终决定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的战略能力。

2)供应链管理改进 对应于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供应链管理开展和改进必然表现为以下这几个过程:

组织参与:面向外部管理的供应链管理首先需要各单个企业作为供应链组织参与,供应链上的组织成员众多,不必要也不可能把这些组织成员一次性纳入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内,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和核心应该是渠道成员,供应链管理展开的过程首先也应该对这些渠道成员进行管理;供应链管理改进的过程中,要逐渐实现对各级渠道成员、非渠道成员、直至所有的供应链成员的协同管理;

订单驱动,流程改进:基于订单流在供应链流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供应链的流程改进必然是由订单的流程改进开始,换句话说是由订单驱动的。供应链的订单流程改进后,高效率的订单业务流要求物流、资金流相匹配,必然引至需求预测、计划、配送、仓储、财务、库存等业务流程的提升,最终达到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改进的目的;

协同、高效率,供应链绩效提升:组织的共同参与、组织内和组织间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是供应链绩效的提升,供应链绩效提升直接表现为供应链在业务、信息、内外部管理方面协同能力的增强,对来说,是构建出与产品相对应的效率型供应链。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按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可以将供应链管理改进概况为这些过程,但各过程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彼此渗透的,例如流程改进必然要求流程涉及到的组织的参与,这一过程本身也必然伴随着供应链绩效提升。

3)竞争能力提升 和其它所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一样,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行业内企业的战略能力,进而增强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由于行业竞争能力增强是一个延续性、永不结束的过程,这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改进也必然是一个延续性的、永不结束的工作。可能从一段时间看,供应链管理改进是取得了一定效果,供应链上企业战略能力得到了增强,但不能就此止步,还可以采取纳入更多的供应链组织、继续优化现有和更多流程、提升供应链各项业务绩效等方式进一步推进供应链管理改进和行业竞争能力增强。

4)供应链管理模型的特点

层次性:如上所言,供应链管理包含了组织、流程、绩效、战略能力这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管理的核心和侧重不同,但又是互相支撑、互为一体的;

过程性:如上所言,供应链管理改进包含和体现为组织参与、流程改进、供应链绩效提升这几个过程,供应链管理改进本身也是行业竞争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这些过程是互相关联、互为一体、互相促进的;

延续性:竞争能力增强和行业供应链管理改进是延续性的工作,这也决定了组织参与、流程改进、绩效提升等工作将是延续、永不结束的。

供应链管理改进策略及应用方案

3.1 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全程供应链管理

改善的供应链,要求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全程供应链管理。的供应链管理已经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竞争战略。当前的市场环境是极度竞争性的,食品的技术含量低,相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几乎为零,各品牌企业都试图保持其综合成本领先。但从企业内部的生产而言,的生产技术并不复杂,改进也不困难,各个企业生产成本基本相同,在多年的竞争中,几乎没有任何的调整空间,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取胜,必须联合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在供应链各环节降低产品成本,在终端市场降低产品最终价格,从而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战略高度的供应链管理是全程供应链管理。全程供应链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程供应链管理是涵盖供应链规划、执行和评估改进的整个过程:供应链规划阶段完成产址选择、产能设计、销售网络规划、物流规划、战略采购规划等全局性工作;供应链执行以对需求的预测与计划为起点,以贯通全程的订单流为核心,以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的流转为实现方式,以食品产成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为最终结果;供应链评估改进要求利用绩效评估体系对既有的供应链运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确定供应链的改进方向和举措;

2)全程供应链管理是贯通供应链供应、产销、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全程供应链不仅要实现这几个环节内,还要实现各环节之间业务流程的畅通;

3)全程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体系内各组成成员的管理,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不仅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等渠道内成员,还要进一步扩展到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研发服务提供商和供应链管理平台提供商。

只有在战略高度确定全程供应链管理思想,才能按供应链管理模型改进供应链管理、增强行业竞争能力,最优化解决供应链管理各主要问题。

3.2 渠道尤其是销售渠道的管理是关键突破点

供应链上的组成成员除了制造商、供应商、代理商、零售商等渠道成员之外,还包括金融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商、研发服务提供商等,供应链各个环节对最终客户价值最大化的贡献各不相同,贡献最大的是各渠道内成员,因此渠道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范围。

是销售为中心的行业,销售渠道承担了向最终消费者传递食品产品、收回生产和投资收益的重任,因此销售渠道管理又是渠道管理的核心内容。

基于以上对供应链渠道管理的分析,销售渠道管理重心应该放在这几个方面:

4)渠道组织管理:对渠道体系内众多代理商、分销商、零售商的存货能力、服务能力、销售能力、财务能力等基本信息建档,对经销商的信用情况进行管理,根据销售及市场情况对渠道体系内成员的数量、位置进行合理规划;

5)渠道产品管理:有多个细分行业,每个细分行业又有多个产品线的多种产品,需要对产品分类、产品信息、产品价格等方面进行管理,针对不同的渠道成员提供不同的价格的不同产品; 6)渠道订单管理:渠道订单管理是渠道管理最重要的方面,包括产品订购、产品询报价、销售退货等在内的订单流程管理,也包括市场需求计划的管理;

7)渠道库存管理:管理销售渠道中的产品、促销品、备品备件、回收包装物的库存,实现基于订单的收发货管理、自动补货管理和渠道库存调配管理,全面掌握产品、促销品、回收包装物在整个渠道中的分布情况;

8)渠道事件管理:渠道内冲货、压货现象严重,对这类渠道事件进行管理,使企业能够全面监控渠道成员的行为,实现渠道成员间的良好协同。

渠道尤其是销售渠道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核心范围的确立,对于最优化解决食品供应链协同、供应链订单响应、供应链渠道管理、供应链成本控制等主要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3 供应链管理水平渐进与持续提升

本质上是一个传统行业,尽管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行业内也有很多管理出色的优秀企业甚至跨国公司,但总体而言中国食品企业管理水平还不是太高。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到外部管理的衍生,代表了很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即便是在国外也是较先进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从被接受到最终实现,都需要时间和实践,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只能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决不能一蹴而就。

当前供应链上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有很大差距,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许可以在短期内有很大提升,但内一条供应链上众多企业想要在同时达到一个同一的高水平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供应链管理要采用渐进地方式进行,做到持续提升。

3.4 制定与细分行业特征相对应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有众多细分行业,这些细分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进行供应链管理时既要遵循报告中提到的一些共同的原则,也要针对所属细分行业的特征制定相对应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以下对几个典型食品细分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特殊方面做简单概述:

? 卷烟:卷烟行业供应链管理最大的特点体现在销售环节,卷烟的销售方式一般采用访销和连锁专卖的方式,因此其供应链管理中应侧重对访销业务和连锁专卖零售业务的管理;

? 饮料、啤酒:饮料、啤酒等行业为拓宽市场、增加最终客户接触点,采用多级宽渠道销售模式,但同时为了不丧失对市场的灵敏响应,多采用在销售区域设厂的方式,以便按需求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保持供应链的高效率;

? 生鲜、冷冻食品、液体乳:生鲜、冷冻食品、液体乳的供应链可称为“冷链”,这些食品在储运、流通、销售各环节需要特别的冷藏措施;另一方面,因为它们对产品新鲜、质量的特别要求,多采用直接渠道形式,由产地直接进入到终端卖场;很多乳业公司有专门工作人员直接将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

? 休闲食品:果冻、薯片等休闲食品是中的新兴行业,其产品比较接近创新性产品,要求有对市场灵敏反应的供应链,因此可能需要维护相对过剩的产能和仓储库存。

中国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展望

逆向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节约资源的需要,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觉醒,以及科技的发展,逆向供应链正在越来越多的被专家和学者研究。逆向供应链(Reverse Supply Chain)是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进行分类、检测、拆解,直到最终处置或有制造商再利用的过程[1]研究表明,高效快捷的逆向供应链不但能够降低企业的回收成本,还可提高顾客满意度。

针对逆向供应链的定价和利益分配问题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达庆利等(2009)[3]论述了回收再制造逆向供应链中的定价问题,并通过二部定价契约和回馈与惩罚契约对分散决策下的逆向供应链实现了协调,是整条供应链的总利润与集中决策下的目标一致。李邦义等(2009)[1]应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单一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的逆向供应链的定价及利益分配问题。给出了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和不合作是产品回收的定价策略和相应整个供应链系统及各个成员企业的收益情况,并通过Shapley值法来研究供应链合作时的利益分配问题;孙静,葛新权[2]基于一个一个制造商和一个分销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系统,考察了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定价策略,并进一步研究了在厂商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下的情况;达庆利,孙浩(2008)[5]综合考虑回收量为回收价格的随机线性函数及回收商或制造商的设施有容量限制,分别针对回收商或制造商租用设施的两种情况,分析了Stackelberg博弈和集中式决策下逆向供应链中回收商的最优回收价格、制造商的最优回购价格及最优设施容量;Guide[6]等第一次明确提出采取回收定价来控制回收品数量的定量模型,并给出了多种不同质量的产品回收时回收价格的决策算法。

从以上大量的研究可以看出,多数关于逆向供应链的研究,都只是集中在单个制造商和单个分销商的供应链系统,虽有一些研究考虑了多成员的情况,但在考虑回收量时也只是构建了回收量与回收价格相关的单因素模型,没有考虑厂商的回收努力程度对回收量的影响。文中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多节点的、产品回收量在厂商回收价格和回收行为双因素的影响下的定价模型。并分析不同决策情形下的均衡解,然后通过协调策略给出供应链上最优收益下的各厂商的最优效率。

2 废弃产品回收逆向供应链模型的描述

文中讨论由单个制造商和两个分销商所构成的逆向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文中基于以下几个假设进行研究,且这些假设不影响结论准确性。

假设1.认为制造商与零售商均风险中性和完全理性的,及两者将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信息完全对称,且认为在产品寿命周期之内的第一次回收循环过程。

假设2.文中考虑的逆向供应链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分销商构成。制造商委托分销商回收废旧产品并同时负责再制造产品的销售。cr表示用新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元/件),cm:制造商使用回收的废旧产品零件进行再生产品单位成本(元/件),则可节约的单位成本为δ=cr-cm。

假设3:假定所有的再制造产品均可销售,p为再制造产品的销售价格(常量)。p1,p2分别为制造商从分销商A,B处购买废旧品的单位回收价格。φ表示回收再制造废旧产品的边际利润,φ=p-cr+δ。且有φ≥p1、p2≥0。p1,p2为制造商的决策变量。

假设4:x1=(1-r1)p1,x2=(1-r2)p2分别表示分销商A,B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的单位回收价格(元/件),为分销商的决策变量。其中r1,r2分别为分销商AB的边际利润率(无量纲)。z1、z2表示分销商的回收努力程度,即分销商投入资金,客户服务满意策略。因为废旧产品的回收量同时受护手价格和厂商行为影响,所以r1、r2、z1、z2是分销商A、B的决策变量。

假设5:废旧产品的市场拥有量为Q。实际回收量q1=a+f(x1)+g(z1),q2=f(x2)+g(z2),q1+q2≤Q。其中a可理解为环保意识较强的客户无偿的自主回收的部分;f(x1)=bx1,f(x2)=bx2,表示有回收价格决定的回收量,b≥0;g(z1)=t1z1,g(z2)=t2z2,是依赖于回收努力程度的回收量。设t1≥t2≥0,t1、t2为常数,代表厂商回收努力效率。即由于企业文化、员工责任感、管理水平、投资组合等方面的差异,企业投入等量的资金,所得收益并不相同。

假设6:分销商回收努力所对应的成本函数为其中,m为常数,代表了回收的难度,由产品性质决定;q分别对应于q1、q2;c≤rp。包括分销商用于废旧品分类处理的设备、购买人力支出、废旧品运输存储费用、简化回收程序的投资或在广告宣传上的投入等。

πc:表示整个逆向供应链系统的逾期利润,πc=πm+πA+πB;πm:表示制造商的预期利润;πA、πB:表示分销商AB的预期利润;π(m,A)_B:表示制造商和分销商A建立联盟时制造商和两个分销商的收益之和;πB_(m,A):表示表示制造商和分销商A建立联盟时B分销商的收益;π(m,B)_A:表示制造商和分销商B建立联盟时制造商和两个分销商的收益之和;πA_(m,B):表示制造商和分销商B建立联盟时分销商B的收益;π(m,A,B):制造商与两个分销商建立联盟时逆向供应链系统的总收益。

3 逆向供应链博弈协调定价分析

3.1 分散决策下策略分析

分散决策是指制造商和分销商作为两个独立决策的利益主体,各自期望其利益达到最优化;制造商决定回收转移价格,分销商决定回收价格和厂商回收行为。由于假设信息对称且决策者理性,故可以建立一个以制造商为主导者分销商为跟随者关系的模型,求出制造商和各分销商的最终决策。一旦这些决策确定,制造商按既定回收价格从零售商回收废旧品,分销商按既定的回收价格从消费者回收废旧品。

在这样的决策条件下,制造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将r*1,z*1,r*2,z*2带入πm对p1,p2的偏导得。将p1、p2带入

由此可得:

结论1:(p1*,p2*),(r1*,r2*),和(z1*,z2*)是一个制造商和两个分销商在分散决策下的最佳定价和投资策略。

结论2:(1-r1*)p1*≤(1-r2*)p2*,c(z1*)≥c(z2*)。

以上结论说明,当制造商以相同的价格从不同的分销商手中购买废旧品时:回收努力效率(t)较高的分销商以较低的价格从消费者手中购买废旧品,回收努力效率(t)较高的分销商,获得了更高的边际利润率,他损害了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各方的利润分别为:

此时,供应链上的总利润值为:

3.2 制造商与分销商A建立联盟时博弈模型分析

制造商与分销商A建立联盟关系时,要以子供应链上的利润最大化来决定回收各自的回收价格和回收努力。

上式的解可由联立一阶条件:

结论3:是逆向供应模型中制造商与分销商A结盟时的联合最佳定价和投资策略。

而分销商B没有参加联盟,仍建立制造商为主导者而分销商为跟随者的非合作博弈模型。有第3.1节可知,此时的stackelberg均衡为:

由此可得出: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上的总利润值为:

结论4:πc*1≤πc*2。

3.3 制造商与分销商B建立联盟时博弈模型分析

制造商与分销商B建立联盟关系时,要以子供应链上的利润最大化来决定回收各自的回收价格和回收努力。

同理,可得:

结论5:是逆向供应模型中制造商与分销商B结盟时的联合最佳定价和投资策略。

由此可得出: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上的总收益值为:

结论6:πc*1≤πc*3。

结论4和6说明制造商与分销商B建立联盟时供应链上的总收益值大于分散决策下供应链上总收益值。

结论7:πc*3≤πc*2。

结论7说明,制造商与回收努力效率较高的分销商合作时整个供应链的收益大于制造商和回收努力效率较低的分销商合作时的整个供应链的收益。所以制造上更倾向与回收努力效率较高的分销商合作者符合现实中的经济规律。

3.4 制造商、分销商A、分销商B共同建立联盟时博弈模型分析

一个制造商与两个分销商共同决定对废旧品回收联合定价,使逆向供应链系统的利润最大化。此时可以建模如下:

结论8:式(1)就是制造商和两个分销商联合定价的策略集合。

此时,总利润:

说明逆向供应链上制造商和分销商A、B的合作均衡时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品的回收价格和分销商回收废旧品时回收努力(客户服务体验)大于三者不合作时的回收价格和回收努力程度(客户服务体验)。

结论10:πc*1≤πc*3≤πc*2≤π*c4

说明当制造商和分销商A、B三方建立联盟时逆向供应链上总利润大于非合作时逆向供应链上的总利润。

结论9和10说明,当制造商和分销商联合定价时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品的价格提高,并且分销商回收废旧品的投资加大,为顾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吸引了偏向客户服务的顾客,促使回收量增加了,系统利润增加。这种情况在经济学上就是制造商和分销商通过提高回收价格和服务质量把废旧品再生获得的利润部分地返回给消费者。不仅制造商和分销商得到了更多的利润,达到双赢,而且消费者也可以从中获益。

4 结束语

本文用博弈论研究基于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构成的逆向供应链系统,分析成员企业合作与不合作时废旧品回收定价策略问题。结果表明:

②高回收努力效率的分销商比低回收努力效率的分销商以更低价格回收废旧品,制造商与回收努力效率高的分销商合作时整个供应链收益大于与回收努力效率低的零售商合作时整个供应链收益:所以制造商更倾向于与高回收努力效率的分销商合作。但分销商所处地域、回收努力等不同,高回收成本的零售商存在有其合理性,制造商不仅要与回收努力效率分销商合作,也要与回收努力效率分销商合作。

②三方非合作时供应链总收益小于任何两方合作时整个供应链收益:任何两方合作时整个供应链收益小于三方联合定价合作时整个供应链收益。联合定价合作均衡时回收价格大于非合作时回收价格,且此时分销商的回收投资更大.客户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加大,回收量增加,系统利润增加,制造商、零售商达到共赢,消费者也受益。

③有些问题尚未解决:由于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所建立的联盟并不稳定,会受到利润的驱使使联盟破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合理的协调机制促进联盟系统的高效运转。如制造商与分销商通过签署协议、收入分销合同、风险分担合同和罚款等条款来合理分配联盟可能产生的额外收益,并对违约方施以严厉处罚,从而激励各方达成稳定联盟。

参考文献

[1]罗海波,李帮义,刘元元.基于博弈的逆向供应链定价及利益分配研究[J].价值工程2009,(4):4-7.

[2]孙静,葛新权.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定价策略研究[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2009,(4):13-16.

[3]袁煜昶,孙浩,达庆利.回收再制造逆向供应链中定价契约协调的研究[J].价值工程,2009,(9):1-4.

[4]黄颖颖,周根贵,曹柬.电子产品三级逆向供应链定价与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3),25-33.

[5]孙浩,达庆利.随机回收和有限能力下逆向供应链定价及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2008,(6):720-726.

逆向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4

1 逆向供应链的内涵

逆向供应链提出和研究的历史很短。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逆向供应链的定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这些学者的表述, 简言之, 逆向供应链是指企业为了从客户手中回收使用过的产品所必需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对回收品进行处置, 或者再利用。如果把常规意义上的供应链称为前向供应链 (或顺向供应链) , 那么,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相互关联的部门或业务伙伴之间发生的, 从供应链下游到上游的运行活动所构成的网链结构就是逆向供应链。因此, 逆向供应链是相对于供应链的顺向运行而言的一种形态 (见下图) 。

一般而言, 逆向供应链管理包括退货逆向供应链管理和回收逆向供应链管理。退货逆向供应链是指下游顾客将不符合订单要求的产品退回给上游供应商, 其流程与常规产品流向正好相反。回收逆向供应链是指将最终顾客所持有的废旧物品回收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本文主要探讨退货逆向供应链管理问题。

2 退货逆向供应链的几个关键环节

随着竞争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商家打出了无条件退货的口号, 以吸引消费者购物。在各种媒体上,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消费者因退货而与商家发生冲突的报道。退货会给零售商或制造商带来处理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丧失等问题。增加的成本包括运输、检测、修复、重新包装以及时间成本等;丧失的利润包括延期销售引起的产品贬值、消费者不再重新购买引起的利润减少等, 因此, 大量的退货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利润, 迫使商家和生产厂家开始更多地关注退货管理问题。按退货的产品状态可以将退货分为有缺陷退货和无缺陷退货。有缺陷退货主要包括产品本身质量存在缺陷产生的退货或召回以及产品因运输造成的损坏退货;无缺陷退货主要包括五种情况:一是安装困难、产品不易操作或与消费者原有产品不兼容等原因引起的无缺陷退货;二是消费者因对产品的外观、型号、功能不满意而退货;三是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和预测的不准确, 当销售季节结束后, 没有销售完的剩余产品在供应链成员间按照有关合约自下而上地逐层退货;四是积压品的退货;五是交货延迟或订单处理失误导致的退货。一项研究表明, 美国多数零售商面临的客户退货量占到销售量的5%~9%, 在服装行业这个比例高达35%。退货逆向供应链的几个关键环节主要包括:

2.1 产品回收

从最终消费者、零售商或供应商那里回收退货产品是退货逆向供应链的源头。这个环节主要关注回收产品的地点、时间和数量。设计合理的产品回收处置方式是降低回收成本的关键。回收渠道的建立需要消费者、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密切合作。

2.2 分类、检测与处理

一般回收中心的退货数量大、品种多、状态杂、批号多, 首先需要进行分拣, 将货物按照品种、批号、状态等分类;然后专业人员进行检测, 确定是送去分解或维修还是重新包装等。处理包括维修、拆卸、重新装备、再利用或废弃等。

2.3 再制造

与传统制造流程相比, 由于回收产品的质量和回收时间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导致零件修复和整体再制造的变数增大。因此, 相关信息的采集就显得十分重要。

3 退货逆向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建立

3.1 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的有效共享是退货逆向供应链协调的第一步。产品的回收过程是退货信息的获取过程。从最终消费者、供应商或者零售商那里回收退货产品的时候, 各种产品的质量信息、回收量、回收时间等对制造商都是第一手珍贵资料。制造商根据产品的回收量、实际库存量和实际寿命等信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 从而避免在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信息失真或放大。同时制造商将相关信息传递到上游供应商, 据此控制上游供应商的产量和供货量。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等各节点企业对退货信息以及退货产品在逆向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处理信息进行共享,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时间拖延造成的贬值损失, 提高退货的处理速度, 使退货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分流, 节约大量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

3.2 构建快速反应机制

即使在物流业发展快速的发达国家, 退货处理的效率也并不高。在美国, 有近一半的退货需要一到两周才能处理, 另有25%左右的退货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长久等待。提高退货处理速度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退货逆向供应链的各环节的信息能够共享的情况下, 上下游之间信息一致, 下游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上游, 制造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用户退货情况和零售商的库存状态, 快速有效地制订回收计划, 安排运输, 减少退货在零售商和回收中心里的滞留时间。退货的快速有效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也使供应商和制造商能够对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运输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更快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3.3 构建信任机制

逆向供应链信任机制可以定义为逆向供应链各成员基于对逆向供应链整体组织和主要成员的信任而自愿采取的有利于逆向供应链利益的行为。相互信任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 减少不必要的谈判与协商, 并减少由此引起的时间耗费。在退货逆向供应链中, 信任意味着退货发生后各节点企业遵守之前关于退货处理的契约, 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各节点企业坦诚合作、资源共享, 自觉做出有利于整个退货逆向供应链的行为, 从而提高退货处理效率, 实现退货逆向供应链企业间的共赢。因此, 应采取积极措施构建退货逆向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任机制, 提高退货逆向供应链内各企业的竞争力, 改善整体绩效。

4 结论

退货逆向供应链协调机制能够建立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退货逆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应具备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包括:首先, 可对退货信息进行归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商品进行合理的编码管理, 建立有用的基本资料, 做好逆向物流记录工作;能够追踪每次退货的原因, 实现退货商品的实时跟踪和评价。其次, 能建立基于EDI系统设计的信息系统, 实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退货信息的交流共享, 为生产企业提供各类营销信息、产品品质报告, 提高退货处理速度, 使退货在最短时间内分流, 降低企业的库存压力和运输成本。由此可见, 只有信息系统建设比较完善的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逆向供应链协调机制, 对频繁发生的退货进行有效管理, 以满足消费者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摘要:本文阐述了逆向供应链的内涵, 退货逆向供应链的几个关键环节, 从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信任机制等方面对逆向供应链协调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退货管理,逆向供应链,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戴俊俊, 宁钟.非缺陷退货情形下的供应链协调[J].物流科技, 2006 (5) :109.

上一篇:产业分割下一篇:GEPON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