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2024-07-20

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精选12篇)

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1

0前言

华西医院通过对医疗业务近10年的标准化供应链管理, 在经过无数次的流程再造和修正后, 总结了一套按照医用耗材特性进行规划的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什么是医疗业务物流供应链?我们把以医疗服务需求为始发, 通过医院的战略采供, 贯穿医疗业务实施过程的医疗物资或医疗辅助物资的采购、库存、配送等, 直到把医疗产品通过医疗业务实施到病患诊疗的全过程称为医疗业务供应链[1]。

医院供应链的运作需要众多参与者的协调和互动。

它是医院内外各部门通过良好的服务管理、流程秩序, 制度规范、信息和分析结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共同完成医疗的业务流程、耗材实物流程、资金流出、信息流程, 从而实现医疗服务管理价值 (如图1) 。

1 医疗业务中医用耗材管理的特性分析

1.1 医疗业务中耗材供应链的管理范围

医院的供应链管理几乎涵盖了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如医院文件档案传输 (包括病历、医生处方、检验报告单、医疗收费单据和账目等) 、医用物资传送 (药品、药械器材、无菌医用耗材、手术器械等) 、医用标本送达 (化验标本、病理标本等) 、以及医院后勤部门的采购、装卸搬运、储存保管、供应等保障活动, 都可以纳入医院物流范畴, 医院物流在现代医院管理中拥有战略性地位。

1.2 医疗业务供应链管理的核心

在医院的供应链管理中, 最核心的任务是医用耗材、办公用品等物资的采购与使用管理, 它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业务每一分、每一秒的服务产出效果。供应链始发于医疗业务需求引发的直接医疗物资和间接医疗物资需求, 再通过物资管理部门组织招标采购、签订协议、厂商送货, 验收入库、出库制单, 分拣货物、配送, 最后到使用部门, 终结于医疗服务产出, 这样供应链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它包含了供应和使用两个管理分支。同时由于物流中的物质材料大部分是以医用耗材为主, 直接或间接应用于人体, 和人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因此, 在医院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管理都要精确到位, 否则, 细小的差错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3 医院供应链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一多、二强、三高、四不一

在医院供应链中由于医疗产业的特殊要求以及它的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出是疾病治疗手段或方案, 使得医耗材料的管理呈现出了与一般企业的生产物料所不同的特性, 它们主要表现在 (图2) :

(1) 一多

品种繁多, 医院使用的耗材、试剂等品种多, 仅医用耗材就分为7大类45小类, 达数千个品种规格; (2) 二强

(1) 时效性强, 一次性材料都有保质期限, 一些医用高值耗材 (冠脉药物支架) 有效期很短, 管理不善易导致报损浪费; (2) 专业性强, 相当部份材料只能专科专用, 如医用高值耗材类心血管介入材料、起博器、人工关节等;

(3) 三高

(1) 运输存储条件要求高, 有的需消毒后配送, 有的需冷藏保管, 如各种血气分析片; (2) 质量要求高, 关系病人的诊疗效果及生命安全; (3) 价格高:如介入医用耗材技术性、安全性要求高, 主要依赖进口, 因而价格高昂;

(4) 四不一

(1) 材料单位不统一 (2) 包装不统一 (3) 名称不统一 (4) 记账收费标准不统一, 一些医用耗材不能单独计价收费, 如纱布棉签压脉带等;能够收费的医用耗材加成比例也不尽相同:如单价500以下, 加成10%;单价500至1000以内, 加成5%;单价1000以上的, 只能顺加2%。

上述种种特性, 使医院设备部门在制定医院供应链管理方案时, 要结合医院实际, 制定出具有医疗行业特色的物资供应管理方法和配送流程。

2 医院供应链管理的策略:集、减、优、寄、异

如何高效、低成本的保障临床科室的物资供给, 是医院设备物资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采购供应链和配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医院需从合并业务、调整组织架构、整合人力资源着手, 优化产品品牌;实行重点品项、重点科室分类管理;同时科学排程、规划物流方案、人力配置及配送线路等;借助市场经济杠杆及医院品牌广告效应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充分利用供应商的空间、人力和物力资源;关注异常管理, 做到了从采购、储存、供应多环节的低成本运行。

2.1 集中归口管理

调整组织架构, 整合资源, 管理归口, 降低管理成本。将所有物资采购业务划归独立部门管理, 对人员、空间进行整合重组。医院的所有物资采购任务由不同业务小组完成, 通过建立以考核小组组长为核心的、可量化的、关键工作指标绩效管理体系, 促进小组的科学排程和组内、组间的分工协调, 做到“科学分工、动态调整、互调协同”, 从而实现采购、存储与配送的一条龙服务。量“出”为“入”, 平衡协调临床供应保障与减少库存量的关系。

2.2 减少品种

在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 医疗材料市场品种繁多, 质量也参差不齐, 医院供应链管理应根据医院战略定位, 结合临床工作的习惯, 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为便于管理, 降低资材成本及管理成本, 原则上每类产品只选择一家, 尽可能减少品种, 单一品项采购数量上升, 采购单价也随之下降。如:华西医院在实施单一品项管理后, 仅部分挂网医用高值耗材就从48个品项减少为16个品项。

2.3 优化库存管理, 降低库存量

在供应链的仓库管理中, 一方面要努力减少资金占用, 减少呆滞废料, 杜绝浪费, 同时亦可节约管理人力;另一方面减少零星供应商, 集中定点批量采购;同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依托厂商库房作为医院的后备库房, 医院各级库房存货总量原则上为一个月, 供货商的存货能力在招标采购时需要给以关注。

2.4 寄销管理

所谓寄销是指医院代为保管厂家材料, 使用后方作为医院采购物品, 进行入库出库帐务结算处理, 支付款项。这样就能做到无库存, 无积压, 无呆滞废料产生, 不占用医院资金。

2.5 强化异常管理

将使用量与工作量挂钩, 定期汇总整理分析各类耗材, 尤其是用量大、价值高的医用耗材, 关注异常情况, 查找异常原因, 对非正常原因导致用量异常的品项, 严格控制供应, 杜绝浪费发生。

3 总结

医院医疗业务除药品外, 需要数量品项众多的耗材。这些耗材成本中, 各类所占总金额百分比分别是:高值耗材60%, 普通医疗耗材26%, 临检试剂10%, 非医用耗材略占4%;因此为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降低运营管理成本, 除上述管理策略外还需要对耗材进行分类管理和重点科室管理。其一, 根据分类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的重点聚焦在高值医用耗材和普通医用耗材上。其二, 针对医疗业务的不同工作性质和服务特点将医院科室分为: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教学科研部门、行政后勤部门;其中临床科室中有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急诊室、普通临床科室;手术室内不仅材料使用量最大, 而且拥有全部医用高值耗材, 于是管理的重点依次是: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急诊室、普通临床科室、教学科研及行政后勤部门。

摘要:本文以华西医院近10年在建立标准化供应链管理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 分析如何按照医疗业务中使用的耗材特性建立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并尝试将华西医院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进行理论归纳, 使医院的物流供应服务能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始终如一履行为医院临床提供“高效低耗”的工作职责。

关键词: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寄销管理

参考文献

[1]Robert M.Monczka, Robert J.Trent, Robert B.Handfield: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3rd Edition.American:South-WesternCollege Pub, 2004:118

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2

根据省卫计委《关于启动全省基本药物(2014年)及常用低价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鄂卫生计生通(2015)1号】和《关于基本药物及常用低价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鄂药采便函(2015)1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强我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的规范管理,建立透明和受到监督的药品遴选和定期调整、动态管理制度,优化新药引进、品种增补及替换、淘汰机制,确保药品购销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管理方案。

一、建立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机构

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是指我院根据临床需要,建立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的遴选和定期调整、动态管理制度,包括对供应目录的周期性调整及新药引进,品种增补和替换、淘汰制度。在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使用周期中,在保持目录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监控药品临床使用情况,监测、评价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评估用药安全性,并进一步根据监测评价的结果、相关政策及临床科室和药学部门的建议,实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的定期调整和动态管理。

原则上每一个药品采购周期对目录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和调整。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小组主要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及药学、医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本机构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的遴选和管理工作.其日常工作由药学部门负责。(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小组具体名单见附录1)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小组的职责是:

l、贯彻执行医疗卫生及药事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审核制定本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工作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根据国家及省《基本药物目录》.《处方管理办法》、《中国国家处方集》.《药品采购供应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制订本院《药品处方集》、《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含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3、建立新药引进和药品遴选制度,审核本院临床科室的新药申请,调整药品品种或者配送企业或供应商等事宜;

4、建立规范的药品使用和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药物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监督、指导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放射性药品和高危药品的临床使用与规范管理;

5、推动建立本院的药物治疗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根据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和国家药物政策及各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组织制定并监督实施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制度等。

6、建立临床用药安全监管制度。建立临床用药监测、处方点评制度,实行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对本机构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7、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分析、评估用药风险和药物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亊件,提供咨询与指导;

8、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合理用药知识教育培训,向公众宣传安全用药知识。

二、建立基本用药供应目录遴选制度

1、建立基本用药供应目录遴选专家库

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小组名下成立基本用药供应目录遴选专家库,负责药品目录的遴选、审核,以及新药引进、品种增补和替换、淘汰的评审工作。基本用药目录遴选专家库原则上由长期在医疗一线工作的临床医学、药学(含药理学)、临床检验、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护理学等专业人员组成,共?人(具体名单见附录2)。

2、成立药品釆购监督委员会

负责对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的遴选、审核、新药引进、药品采购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药品釆购监督委员会由纪检监察、财务、审计、医学、药学等相关人员组成,原则上?人以上(具体名单见附录3)。当遴选基本用药供应目录或新药引进评审时,抽派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的代表参加,负责对基本用药供应目录遴选及新药引进全过程进行监督。

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成员与基本用药目录遴选专家库人员原则上不交叉重复。

3、遴选专家

参加遴选和审核的专家在基本用药供应目录遴选专家库中以随机方式临时抽取产生,按药品类别或专科用药分别遴选,每次参加遴选的专家应当不少于?人,每组专家人数不少于?人。

被抽中的遴选专家按照组别,必须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集中投票,不得分散进行。

遴选会议开始后,除大会集中、统一的药品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和公开讨论,投票过程药品遴选专家不能交流与具体品种有关的任何内容。

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监督。

4、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的遴选原则

4.1、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临床首选的原则,结合本机构的诊疗科目、用药特点,合理确定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中药品品种、剂型和数量,做到品种齐全,比例恰当。

4.2、建立目录遴选、周期性审核调整、新药引进、品种增补和替換、淘汰的原则、范围、方法和程序,并形成制度和规范。

探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 篇3

【关键词】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78-02

1 前 言

80年代以来医疗专业分工细化,大量介入性诊断、微创手术及治疗技术的普遍开展,对清洗处理、消毒或灭菌要求大大提高、难度加大。传统的灭菌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医院发展和感染控制需求。消毒供应中心(CSSD)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作为医疗质量的基本要素,是医院消毒隔离、预防与感染控制的重点之一[1]。2009年CSSD三项行业标准的颁布,CSSD必须对全院可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集中清洗、包装、灭菌和供应[2]。我院于2009年8月逐步将一部分手术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工作交由CSSD负责,于2010年6月已将所有的手术器械交由CSSD集中管理。在实施集中管理的三年多时间里,CSSD以三项行业标准为准绳,以病人安全为目的,以质量为核心,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专业任务,控制了院内感染,确保了患者安全。

2 集中式管理相关工作

2.1 准备工作

2.1.1 改进CSSD的基础设施和流程 CSSD的建立是以创建三级医院为前提。我院在2006年就开始筹备创建三级医院,2009年正式启动。原供应室,是零散的几间地下室,面积大约有六七十平方米,随着三级医院的创建,于2007年新建了约三百平方米的供应室。2009年12月试评专家到CSSD试评指导,提出了CSSD布局、流程都极不合理,引起院领导高度重视,于是请来相关院感专家对CSSD的布局、流程拟订了整改方案,于2010年4月流程整改完毕,符合W310.1标准,为CSSD集中管理工作順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1.2 统计现有物品的数量与状态 统计并记录现有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的数目,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对不合格的器械、器具、物品给予报废,并根据床位及医院规模添置新的医疗器械。

2.1.3 准备物品与设备 根据记录报告,将影响消毒效果的设备报废。适当添置新了的清洗消毒机、预真空脉动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以及防护用品等。

2.1.4 合理布局规划 按照W310.1的规定,重新规划消毒供应室的整体布局,科学设计人流及物流的行进路线,物品流向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2.2 科室完善制度培训学习 卫生部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颁布了医院CSSD三项行业标准,其宗旨是加强医院消毒灭菌工作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以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技术操作和灭菌效果监测[3]。通过反复学习标准内容,全员培训并考核,使人人掌握了新标准。并根据行业标准制定操作规程、工作流程、质量标准,配置防护用品,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拟定整改措施实施整改,再进行全员规范培训,并进行追踪验证。

2.2.1 医院院感办制订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规范。

2.2.2 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将集中式管理的原因、优点、施行的方法向医务人员说明,并就相关问题认真咨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集中式管理得到医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将相关实施的细节通过会议通报或在工作中向相应科室阐述和解释,并将具体内容发布到医院内网上,使相关医护人员对回收的流程、操作规范、具体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可以圆满完成。

2.2.3 集中式管理只是一个宏观的管理方法,当涉及到具体的工作时,需要很多细节上的管理,比如回收以及发送相关器械、物品的具体流程及方法;对不同的器械,器具物品的具体清洗流程及方法;还有特殊感染器械的处理流程及方法;物品和器械清点和交接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包装的要求和方法;灭菌的流程及灭菌器的使用等等。对相关的制度、规范、流程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参照CSSD三项行业标准执行。

2.3 质量保证重在管理

2.3.1 相关科室存放 相关科室(主要是手术科室)在使用完需要进行回收消毒处理的医疗器械或者物品之后,放置于保湿并且封闭的专用回收箱中,以便CSSD进行集中回收。

2.3.2 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4] ①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②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2.3.3 与临床科室的互相沟通 每月1-2次,由护士长安排人员固定联系相应科室,征求意见,工作人员要分析和总结搜集到的问题和建议,并做出相应的应对和改进措施,观察这些举措产生的效果以便进行进一步推广或者修正。

2.3.4 将质量挂钩绩效 将日常监测、随机抽查、临床科室反馈的质量按照一定权重挂钩绩效工资,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评 价

3.1 集中式管理质量评价 在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处理时,拥有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的CSSD在管理上、技术操作上、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上都更加规范、更加专业。确保了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质量和供应,杜绝了之前护士对重复使用器械和物品简单清洗并打包的不专业行为,对器械包所装载的器械及其外包装进行了规范,使包装材质、指示剂以及包外标签的不规范现象大为改善。

3.2 集中式管理有利于专业化 第一,使科室劳动力得到解放,更好地参与临床护理工作,科室负担得到减轻;第二,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各项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为我院今后创建片区消毒供应中心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实施集中管理,医护人员有更多时间进行相关的护理专科知识的学习,从事专科科研,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使医疗机构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3.3 集中式管理有利于职业安全防护 集中式管理能使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得到更科学合理的利用。清洗消毒机的使用使人工清洗的次数大大减少,降低了相关医务工作人员接触有毒、有害、易挥发、刺激性物质和锐器的机会。

4 结束语

CSSD集中管理把手术室的护士从器械的清洗、包装中解放出来,使手术室的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专研专科知识参与到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中去,减少了手术患者的恐惧心理,确保了手术患者的安全,大大提高了手术患者对手术护士的满意度。同时CSSD的护士也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任务,严格按照三项行业标准要求完成手术器械的清洗、包装和灭菌。通过不断学习和在工作中经验的积累,CSSD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对CSSD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既确保了医疗器械和物品的供应质量,又能对医院感染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提高了医疗安全质量、职业安全也得到更好的保障。CSSD的集中管理使得全院医务人员对无菌物品的质量和CSSD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惠雅君,刘洪艳,韩平平.实施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促进手术室专业发展.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2-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W310.1-2009.

[3] 巩玉秀.判定我国医院CSSD相关标准的必要性.中国护理管理,2009,9(3):5.

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4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化管理,策略

消毒供应中心既为广大的临床科室服务, 同时也与医院感染管理关系密切, 因此, 消毒供应中心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有直接影响[1]。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繁重且复杂, 包括控制感染, 对各种医疗器械、物品进行消毒, 保存特殊物品等, 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规范化的管理, 极易造成工作人员的伤害, 并给医院感染管理和患者的医疗质量造成损害[2]。因此, 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人员技能培训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的特殊性, 相关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 个别新分配到供应中心人员对工作缺乏足够了解等原因, 消毒供应中心应定时进行全员培训。首先应进行道德、观念方面的培训, 通过道德教育、观念培养等方式, 使其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强烈的责任感, 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同时能与相关科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协作;其次, 应组织全体人员学习本科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 保证所有人员熟悉掌握, 以免工作中出现差错;再次, 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通过专业训练、技能比拼等活动, 不断使其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最后, 就最新的相关知识对全体工作人员统一培训, 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2 完善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的自身特点, 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 制订适合于本科室特有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并予以实施。实行层级负责制, 由护士长任总负责人, 另设质控小组、信息小组、监督小组负责人, 分别管理相关事务。质控小组负责消毒供应中心全部工作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包括消毒、隔离、特殊物品保存、器械管理、感染控制情况、质控记录等;信息小组负责规章及制度文件的管理, 定期接收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 并系统整理, 制订改进措施等;监督小组总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等。以此达到人尽其责, 确保供应中心各项工作的有序实施, 保障医疗安全。

3 一次性无菌物品的规范化管理

临床中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相当广泛, 具体包括棉签、滴定管、留置针、肝素帽、敷贴等, 品种多, 数目大, 因而需要规范化的管理[3]。首先在招标采购方面, 应选择产品质量好、售后服务佳、信誉度高的公司进行采购, 根据使用量确定采购数目;其次, 采购后, 应注意仔细验收, 重点观察标志, 生产、灭菌及失效日期等, 合格后入库;再次, 在贮存方面, 以保证贮存库环境优良, 湿度、温度合适, 空气流通, 合理有序地按种类摆放;最后, 每周定时派专人向临床各科室配送, 并与临床科室接收人员对账后登记。

4 使用后器械的规范化管理

临床科室, 尤其是手术科室, 当使用完毕后, 所用器械会被血渍及其他污物污染, 临床科室人员对使用后的器械进行初步处理后, 会通知消毒供应中心, 此时, 供应中心人员应与送回人员进行器械核对后由供应中心人员将其用双层布包裹完整, 再经专用通道送回供应中心, 此时应对器械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 消毒后再将物品分类、清点并仔细检查质量, 确定无误后再整理包装, 于次日晨7:30前由专人送回临床科室[4]。

5 临床特殊物品的规范化管理

临床中除一次性无菌物品和手术器械外, 尚有一些特殊物品, 据统计有30余种[5], 如介入手术包、整形手术包、烧伤包、毫针包、插管器械包、眼科用包等, 为避免出现差错, 应对此进行规范化的有效管理。首先应建立物品清单, 详细记录每个科室的特殊用品;其次, 应对特殊物品设置标志牌, 标志牌需醒目、不易损坏、分类清晰;最后, 将标志牌置于特殊用品处, 而特殊用品则应按科室分类摆放, 便于管理和派送。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压力大、任务重, 其工作准确无误对于医院有效控制感染、保证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应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首先, 应注意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进行定期、全方位的系统培训;其次, 应制订合理、适合本科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使全体人员有章可循, 避免工作差错;在此基础上, 应加强对各类物品的规范化管理, 包括一次性无菌用品、临床科室使用后的器械以及临床中的一些特殊物品等。只有做到规范化管理, 方可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无差错, 这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临床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桃.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化管理探究[J].吉林医学, 2011, 32 (21) :4510-4511.

[2]胡玉琼, 杨民慧, 赵琳.浅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与医院感染预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19) :124-126.

[3]郝新蓉, 张胜文, 易良英.消毒供应中心一次性无菌物品的规范化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8) :1465-1467.

[4]尹秀峰, 张秀梅.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策略[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 27 (4) :411-412.

医院物资供应经济管理措施论文 篇5

1、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定额管理措施

1.1医院后期物资使用定额编制原则。要想精准了解医院后勤物资使用定额的规律,就需要管理人员先明确制定物资使用定额的原则。

1、应确保使用定额涵盖的各项指标具有合理性与先进性,也就是确保制定定额的依据要科学。

2、在确保质量要求与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应做到既满足需求又消耗最低。

3、密切管理机构和使用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双方在协作中制定科学的物资使用定额指标。

1.2医院后勤物资使用定额编制方法。一般来讲,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中制定物资使用定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技术分析法。该方法结合工作方法开展技术计算,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经济的物资使用定额,具有精准性与科学性很强的特点,但是也会增加很多工作量。

2、分析统计法。该方法结合医院后勤近年来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依据计划期中变化的技术编制物资使用定额,具有易行、简便的特点,但是需要依据详实的历史依据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3、经验估算法。该方法结合医院以往的经验,借鉴相关技术资料,根据计划期中各种技术条件的实际变化情况,对物资使用定额进行计算,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但是科学性不高。

4、以收定消法。该方法依据各个部门的收入比例合理确定物资使用定额,比较适合使用在极少反复使用且经常消耗的物资管理中。

2、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计划编制措施

2.1做好计划编制准备工作。物资计划是依据医院科研、教学及医疗等工作计划,制定的后勤物资供应服务计划,是开展医院各项业务工作的延续,目的是为医院各种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一方面,医院后勤物资管理人员在编制后勤物资计划的时候,应了解各个科室需要的物资数量、质量与种类。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还应对医院近年来物资储备及使用定额进行系统且科学的整理分析,细致了解上年度后勤物资最终的库存量及使用量、供应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等。另一方面,医院后勤物资管理人员应选择正确的物资品种,应确保所选择的物资类型能较好地满足维修、科研、教学、预防和医疗等特点与需求,采购标准化、价格低、货源充足的物资。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管理人员还应精心修订与编制各种物资的目录,目录中应明确各种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单位、编号和种类等。

2.2物资供应计划编制原则。医院后勤物资供应管理人员在编制供应计划的时候,应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深入医院各个部门了解后勤物资的使用情况,掌握所需要的各种物品的用途、时间、数量与规格。

2、依据财务计划合理制订各种物资的供应计划,尽可能使所编制的物资供应计划占用较少的资金。

3、了解各种后勤物资的市场行情,详细掌握其货源情况,确保所编制的物资供应计划可满足医院各个部门的物资需求。

2.3编制计划外各种物资计划。在医院后勤物资计划执行的过程中,针对一些计划之外的维修及突发工作中需要的应急抢修物资,或者计划数量不足等,难以为医院各种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物质保障的时候,使用者应向物资管理部门递交物资使用计划外采购申请单,经相关领导批准之后方可采购。

2.4物资供应计划编制方法与程序。医院的物资供应计划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对各个部门中物资需求量有明确而客观的了解,从而制定合理的期末、期初储备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物资平衡表,最终确定物资采购量。具体来讲,医院应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物资需求量。在明确物资需求量的时候,可使用的计算方法有时间计算法及直接计算法,在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是直接计算法。管理人员在使用直接计算法计算物资需求量的时候,应对物资储备定额使用量及计划任务进行细致计算。

2、编制物资储备量。在了解计划末期与计划初期储备量的前提下,计算出计划期应该减少或增加物资的数量。为了更加精准地计算出储备物资的数量,管理人员要先了解各种物资对应的储备定额。

3、制定物资平衡表。管理人员应依照计划期后勤物资的资源量与需求量,做好综合衡量工作,设计出物资平衡表。

3、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储备管理措施

储备环节是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切实提高储备管理水平,才能为提升医院整个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管理成效创造有利条件。在实际的经济管理中,医院应尝试做好以下几点。

1制定定额管理目标。要想确保科研、教学、医疗等工作的正常运行,不仅应制定后勤物资定额使用,而且还应制定定、额物资储备,以结合医院各个部门对后勤物资的具体需求及市场条件,合理、科学地调控储备物资的数量与结构。因此,在制定定额管理目标的时候,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应确保各个部门的物资能较为充足地供给,并且不会出现积压浪费情况,从而设计出更为合理、经济的定额。

2、选择恰当的物资储备形式。通常情况下,医院储备后勤物资的形式有:季节性储备(季节不同需要的物资品种和数量有相应较大变化的储备)、保险储备(为预防补充、采购困难、进货误期、货源私有制,而提前做好正常所需的储备)、经常性储备(用量很大,边使用边补充,库存始终处于变动之中的储备)等。

3、推行分工负责制。医院后勤物资在储备环节的管理活动具有复杂、牵涉面广等特点,只有确保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管理机构各个环节有密切配合与详细分工才能获得理想的储备管理效果。

4、在库存管理中选择ABC分类管理方法。医院后勤物资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并且数量、价格及使用都具有很大不同。因此管理任务艰巨、管理难度较大,再加上库存管理需要较高成本,因此医院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各种物资的轻重缓急进行区分,有所侧重点地做好库存管理工作。ABC分类管理法,是结合“次要多数与关键少数”的原理,借助数理统计相关理念,对问题或事物进行分析。针对资金占比大品种少的A类后勤物资,应经常检查、集中管理,结合经济原则储备;针对B类重点物资可借助集中与分散结合方式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对库存做适当调控;针对资金占比小、品种多的C类物质,可灵活管理、批量进货。

4、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节约管理措施

4.1节约管理的原则。医院后勤物资供应中的节约,是在确保医院所有工作都能正常开展、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安全等级达标的.基础上实现物资方面的节约。简而言之,医院在节约后勤物资的过程中,不可以牺牲质量与安全为代价,是执行节约管理理念的基本原则。医院后勤物资管理部门应借助恰当的方法,细致比较物资的成本与使用功效,努力找出节约与合理使用的界限。

4.2节约管理的途径。在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中,医院实施节约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做好后勤物资使用定额考核工作,为物资节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与基础。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定额使用管理指标开展管理工作,努力做到报废有手续、补料有审批、发料有限额。

2、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责任制度。做好对医院各个科室与部门的经济核算工作,以推动他们以更加负责的态度使用与管理物资,主动做到精打细算、履行节约。

3、实施集中管理。对医院后勤各种物资进行集中采购、管理及供给,这不仅可提高物资周转速度,而且可提高仓库、物资利用率,并且可节约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

4、做好物资的保养、维护及安全工作。通过细致登记、经常盘查的形式严格把控物质的有效期,尽可能降低储备物资的报废率,确保库存物资的质量与安全性。

5、合理复用与回收废旧物资。只要是能够以旧换新的后勤物资,都应进行以旧换新;只要是可做必要修复就能继续使用的物资,一定应做好修复及使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杜绝浪费,才能切实实现节约资源的管理目标。

5、结语

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特点,其管理效果的优劣对整个医院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医院应高度重视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管理,引导多个部门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通过编制定额、编制计划、储备管理及节约管理等经济管理措施,努力优化管理效果,从而为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基础,进而切实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最终使医院获得最大化的社会与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詹耀明.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分析[J].财会学习,2018(2).

[2]滕焱.医院后勤工作中的经济管理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7(12).

[3]王贵亮.中医院后勤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9).

[4]曹清川.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的经济管理探讨[J].财经界,2015(6).

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6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医院感染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33-01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给医院各科室提供洁净手術器械以及相关无菌物品的科室,在医院占有重要的地位[1]。因此我院消毒供应室在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使医院感染管理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健全医院与科室感染管理的网络组织

我院成立了医院感染委员会,由医院副院长担任主任,院感染科科长担任副主任,主要科室主任或护士长为委员,并设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工作。每周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检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力度。

2 建筑布局规范化

为了落实卫生部的“两规一标”政策,我院新建了消毒供应中心,合理的布局划分了两区:辅助区域(指办公区、更衣室、值班室、休息室、卫生间),工作区(指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域人流物流分开,洁污分开,不交叉,不逆流,在硬件设施上有效阻止了污染病源的传播扩散。在硬件上一个台阶的同时,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定了复用器械处理的九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灭菌质量监测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工作人员严格掌握消毒知识,严格区分三类物品:污染物品、消毒物品、无菌物品。

3加强对供应中心清洁流程的检测

(1)加强对物品的回收管理,要求封闭回收使用后的物品,此外,回收时应尽量减少污染物品的装卸次数,不允许在诊疗区域进行污染物的清点操作,将复用性物品与一次性物品分开放置,复用性物品经过初步处理后需放置于密封箱内进行存放,对被传染性的病原菌污染的物品进行标名。处理人员需要着工作服,回收结束后需进行洗手和消毒。(2)加强清洁管理的实施,对去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采取正确的清洗方法,操作时注意相关事项。(3)规范灭菌过程的操作,灭菌设备的正常使用,正确的灭菌方法是对消毒供应中心感染进行管理的重点,工作人员按规则操作灭菌器,严守工作岗位,以确保灭菌流程的规范化,生物监测时发现不合格的灭菌物品,需重新进行灭菌处理,直至检测器监测合格时方能进行使用。(4)加强对包装的管理,特别是复用性物品,这是物品无菌的保证。除要求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洗手和着装外,也要保证包的大小、质量及包内外化学指示物的合格,包装完成后及时灭菌,防止因时间过长而影响灭菌效果。

4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管理

4.1 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因此,我院已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4.2加强一次性物品发放前的检查 发放前查看一次性灭菌物品,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名、产品商标、灭菌有效期、生产批号,包装密封完好才能发放。

4.3一次性灭菌物品的贮存管理 一次性灭菌物品应专柜存放,离地面30cm,墙壁5cm,天花板50cm。柜内清洁干燥,室内空气含菌量≤200cfu/m3,温度与湿度适中,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4.4一次性物品回收管理 回收的一次性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5 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知识,提高控制感染意识

定期派送工作人员外出学习与短期培训,将所学的知识回科室传授给全科工作人员,普及医院感染知识。不断地更新医院感染意识,定期组织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杂志及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工作,有效控制医院的感染率,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管理者首先要得到正确、规范化的培训后,才能正确指导、监督、管理好他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医院供应链风险管理初探 篇7

本文从医院供应链及医院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出发,以SCOR模型为基础对医院供应链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各阶段对医院供应链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法。

1 医院供应链及医院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我们认为医院供应链即围绕着医院,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医院、患者联系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从广义上讲,我们即认为医院供应链在狭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服务流的控制,强化了医生对患者服务环节的重要性。本文中我们一般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医院供应链。因此,医院供应链管理也就是围绕医院的管理目标,在采购环节、保管环节、使用环节,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将供应商、医院、患者联系成整体的一种管理模式。

根据医院供应链的各环节和节点,建立医院供应链模型如下(图1)。

陈桂生[1]等从供应链管理体系整体构建的角度结构医院供应链管理模式运作特点,得出的整体框架模型如下(图2)。

2 SCOR模型简介

2.1 SCOR的定义

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即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是供应链委员会(Supply chain council,SCC)于1996年提出的,是国际公认成熟的供应链建模体系。它定义了每个核心供应链流程、子流程和活动的最佳实践、绩效指标及软件管理需求。

2.2 SCOR的结构

SCOR框架是由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个流程组成的,具体如图3所示。

每个流程将在四个不同程度上被实施,第一层将定义供应链的数量以及使用的评估指标;第二层将定义原材料流动的动态的计划和执行过程;第三层将定义每个交易元素的输入输出以及流动方式;第四层将具体定义上述三层的实施细节。

3 基于SCOR模型的医院供应链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3.1 计划流程

SCOR模型的第一个流程是计划,在医院供应链中它是医院根据需求预测数据在供应链进行统一计划,以平衡需求和供应,而制作一系列行动方案,目的是更好地为其它流程服务,因此,对供应链成员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供应链计划通常被一些不在计划之内的因素打破,经常不是计划过高,就是计划过低。因此计划的不准确,导致供应链直接利益相关者成本的增加,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总成本,对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成败有显著影响。[2]

具体的在医院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计划风险因素,如: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发生,2003年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突发公共事件如“非典”、手足口病、“甲流”等等,造成物资供应不足,给医院供应链的计划流程带来困扰,另外医院供应链上的各节点组织自身战略目标过低或过高或战略目标发生变化,医院的风险意识薄弱等等都会给整个医院供应链的运作产生较大影响。

3.2 采购流程

采购是SCOR模型的第二个流程,供应链采购需要考虑市场需求规模及供应商供应产品的价格、质量、交货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供应链运作绩效。原料采购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成本,从而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和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供应商供应生产能力不足、供应市场上原料短缺、供应商不按时足额交货、采购得到的原料质量不符合等等要求,都会给医院供应链的运作带来影响。[3]

2006年发生的“齐二药”事件,该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多人出现不良反应,被验证为假药。而问题的症结却在于该药的原料来自于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泰兴化工总厂的丙二醇。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采购得到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标准导致的悲剧。

3.3 制造流程

生产制作是SCOR模型的第三个流程,在医院供应链中主要是针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疗软件开发企业、药厂等。

丁伟东、张存禄等指出,财务能力和成本控制是生产制作过程中重要的风险因素。医院供应链中医药企业不当的投资成本、过高的营运资金、不断增加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过快上升,都将导致供应链运作总成本增加,降低供应链管理。

另外,药品质量达不到药品安全标准、生产库存的控制不当,知识产权、人才流失等问题都会给医院供应链的运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3.4 配送流程

SCOR模型的第四个流程是配送,其内容包括库存生产、按订单制造和按订单定制的产品进行订单、仓库、运输和装配的管理。配送过程包括原料从原料供应商到制药企业的过程,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运输过程,产品从生产部门到销售部门的运输过程,销售部门到最终用户的运输与配送过程。

在医院供应链的配送过程中,药品储存环境不当、运输路线与运输工具的选择不当都会给医院供应链的运作带来隐患。

3.5 退货流程

SCOR模型的第五个流程是退货。包括对供应商的原材料返回,对客户的产品回收,主要返回或回收有质量缺陷的和报废过期的产品。药品作为一种高风险产品,在流通环节中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缺陷药品所造成的危害价值要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企业即使能够承受召回药品的损失,也无法承受其造成的危害价值。而且,做出召回一种药品的决定,企业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会接踵而来。可以说,单是召回一种不合格药品,付出的代价足以令企业不堪重负,如果这种药品是企业的主打产品,将会让企业遭受灭顶之灾。“欣弗”劣药事件就是一个例证。欣弗问题药出厂价仅2元,到患者手中变成38元,按竞标价召回,几千万的召回费使厂家陷入绝境。根据上文总结出SCOR模型各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如表1。

鉴于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医院供应链,在狭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服务流的控制,强化了医生对患者服务环节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最后从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角度来探讨医院供应链运作中的风险因素。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我们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研究。[4]首先,作为医生由于医学科学专业性非常强,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胜任工作;作为患者,他们获取这些专业知识的机会成本太大,不可能得到与医生对称的医学信息,从而成为信息劣势的一方。因此我们说,医疗服务具有垄断性,是卖方市场。由于医患双方在医学知识信息上的不对称,医生的“诱导需求”,使医生处于主导地位,患者则只能被动接受医生提出的医疗方案。医生由于长期处于信息的绝对优势,养成了患者“求医”的思维定势,“以医为尊”,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和耐心;医生对患者知情权尊重不够,对于患方的咨询简单敷衍,诊疗计划交代不清;此外,收受药品回扣、药价虚高等现象严重,使患者用了不该用的药或者做了不该做的检查,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等等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医院供应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

以上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供应链内部的风险因素,当然,医院供应链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自然灾害、突发性疾病、战争的发生,政府的政策限制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的波动等都会影响医院供应链的运作。

4 基于SCOR模型的医院供应链风险影响因素评估

医院供应链风险评估不只是考虑单个节点的风险问题,而是要考虑供应链网络所有成员的风险问题。因此,可以利用模糊风险因素分析法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并通过计算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来衡量供应链系统的风险。其分析考虑每个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可靠性,来计算整个供应链的可靠性。[6]

评价供应链各节点可靠性水平的具体步骤是:①选定评价因素,构成评价因素集;②根据评价的要求,划分等级,确定评价标准;③对各风险因素进行独立评价,得出评价矩阵和权重矩阵;④进行数学运算,计算出评价结果(见表2,其中Fn为风险因素,Pn为风险因素权重,amn为评价值,Sm为节点名称,A为评价结果)。有了可靠性评价后,用式(1)计算出整个供应链的可靠性水平。

Ps=R1R2...Rm式(1),Ps则为供应链可靠性;R1R2...Rm为各节点的可靠性

5 医院供应链风险的防范

针对以上的风险因素评估,找出影响医院供应链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出医院供应链风险防范的措施。从整体上可以将这些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例如以上所讨论的医院供应链的外部因素中自然灾害、突发疾病、政府的政策等等都属于不可控风险,因此我们主要从医院供应链的内部风险来研究供应链风险的防范。

5.1首先针对计划风险管理的防范,在医疗行业内明确患者的需求,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是有效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前提基础。医疗需求计划管理源自于多方面的数据,既有患者就诊,医疗营销计划,也包括基于对疾病暴发规律所进行的有效预测。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决定采购的方式、采购计划以及医疗服务过程、物资消耗。传统的医院管理在确定医疗需求时,更多地是依靠历史的统计数据,而现在可以利用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医疗需求更为准确的预测,如利用患者的信息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预测模型,利用电子病历系统、顾客关系管理系统,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明确患者流的分布特性,对患者的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计划预测的准确性和灵活性。[7]

5.2对于采购流程风险,采购方式多样化是其风险防范的途径之一。基于医疗过程的信息共享对于医院采购来说,实现了对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并将所需采购的物资进行着分类管理,如常规订货产品、过程问题产品、性能问题产品以及行政问题产品。结合不同类型的产品特点、临床需求和患者需求分布预测以制定不同的采购策略。对于常规订货产品可以实行集中采购的策略,从而提高医院竞价能力实现规模经济。这种集中采购策略可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医院实施集中招标,也可以十多个医院联合进行公开、透明的集中招标。对于需求变动比较大的医疗物资,医院则可以通过与药品生产厂商建立渗透型或联盟型的管理模式,通过双方信息共享、紧密合作,来规避需求变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5.3对于制造流程风险,它的主体是制药企业或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鉴于财务能力和成本控制是生产制作过程中重要的风险因素,因此企业在制造流程过程中,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和投资的科学性规范,减弱财务的风险。对于运作中的控制风险,从企业的日常管理抓起,建立一套预警信号,其中“临界值”可以根据行业水平和自身水平来确定,当现实情况偏离临界值过大时,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早减轻和消除风险。[8]

5.4对于配送和退货流程风险,应恰当地选择运输路线与运输工具,注重药品储存环境,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发现问题的药品,企业应不计成本,立即主动召回,以免带来严重后果。

5.5对于医患关系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构建合理的医患关系模式。首先要改变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这种现状,建立更加有效的医患委托代理关系模式,卫生管理部门就必须放松医疗服务市场的准入条件、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监管并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分类;其次加强道德教育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并举;再者可实行浮动工资制,补偿医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风险投资;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后加强医患沟通,建立互动型医患关系。

6 小结

本文运用SCOR模型对医院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提出了防范措施。提高医院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医院供应链整体绩效最大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基于供应链的公共物品管理——以公立医院物资为例[J].兰州学刊,2007;12:20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95-297

[3]黄培清,张存禄,揭晖.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再造[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1:60-62

[4]马林.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评估与一体化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5]杨昌.中国医药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6]宁钟.供应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原则[J].中国流通经济,2004;4:13-16

[7]韩景丰,章建新.基于系统分析的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J].商业研究,2006;20:45-47

医院耗材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应用 篇8

关键词:耗材,信息化,管理系统

0 前言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医用耗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新医改的要求。为此,开展医院耗材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项目,可以打造贯通供应链全程的耗材信息系统,改进供应链流程,进行耗材集成供应并进行院内物流集中配送工作。同时,该项目有助于医院提高耗材供应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加强安全监管,提升管理水平,也为全面推广医院医用卫生材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 项目背景

1.1 政策环境

公立医院改革已成为医改进一步深入推进的关键任务。2012年五部门《关于做好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通知》要求医疗机构提升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医院耗材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首先,要显著降低医用耗材采购成本,提高供应效率。长期以来医院耗材的采购工作缺乏统一规范,一些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耗材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重越来越高。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医疗机构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2013年1月,中央六部委又联合印发《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县以上公立医院采购高值耗材时必须全部参加网上集中采购,旨在解决高值耗材采购中的不规范问题,降低采购价格。规范医用耗材的采购逐渐受到国家关注,需要医院积极优化供应链管理,改进流程制度,通过信息化、自动化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其次,要切实保证医用耗材质量安全。医用耗材的使用贯穿整个医疗活动,耗材的质量与医疗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医疗器械监管政策,涉及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与使用等各个环节。2010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确立了产品召回制,对三类器械分类定义重新规定,并对医疗器械广告的内容进行限制。2010年10月,药监局发布《关于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进口和使用管理的通知》,强调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必须从具有相关资格的企业购入,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2011年6月,《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出台,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可见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对医院环节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强。

第三,要大幅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要求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6月,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工作流程,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应用信息系统。耗材管理系统是信息化建设中的必要一环,对于改善院内工作流程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依托于医改新政的推动,升级物资管理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1.2 国内公立医院耗材管理现状

医用耗材指具有医疗器械注册证或“消”字号的一次性卫生材料、人体植人物、消毒后可重复使用且易损耗的医疗器械等,一般可分为低值耗材和高值耗材两大类。医用耗材是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的物资基础,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

随着数字化医院建设不断推进,许多公立医院在药品的采购、领用、出入库、结算等环节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是在医用耗材的管理方面还存在流程不规范,管理系统功能简单问题,耗材、药品、财务等系统相互独立,信息不联通。有些医院临床科室耗材的申领、院内流转需要医护人员亲自进行,占用了开展医疗工作的精力和时间,形成较高的人力成本。而随着耗材数量和种类增多,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隐患;采购过程中议价能力偏低,耗材价格居高不下。此外,由于医用耗材存在品种繁多、规格复杂等特征,给医院管理带来了许多难题。

首先,耗材品种命名不统一,采购难度大。医疗器械的命名至今没有通用的标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命名原则,因此存在“一械多名”的情况。医院在采购之前往往需要与供应商、临床科室反复核对,以保证所采购的产品正确无误。

其次,供应商数量多,缺乏质量保障。据国家药监局统计,2011年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 603家,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168 596家。由于其中代理少数几个品种的小型供应商占据多数,医院不得不在很多家供应商处开户,而数量庞大的供应商给审查企业资质、管理产品目录等工作带来很大工作量。同时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相差较大,采购时很难做到质优价廉,甚至无法采购到所需产品,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替代品种。

第三,信息流不通畅,医院成为“信息孤岛”。大部分具备现代物流实力的耗材供应商在产品出库到配送过程都采用了扫描条码等技术进行货品跟踪,但是由于医院内部耗材供应链没有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产品信息流到了医院内部后便发生断裂。管理部门只能控制发放到科室的预算,但是在各个科室领用耗材后无法实时跟踪使用量,进行更进一步的成本核算时存在核算无依据、采购控制只能管到月预算等困难。有的医院尝试使用了条码、RFID等手段对耗材的领用进行跟踪,但是信息流局限在医院内部,没有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整体贯通,没有根本改变医院“信息孤岛”的状况。

第四,部分高值耗材存在“先用后管”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高值医用耗材进入临床使用。由于高值耗材的专业性非常强,往往需要根据患者术中的实际情况才可确定所需产品的规格型号,导致一些耗材在已经实际使用之后再到物资管理部门补全领用手续。这种“先用后管”的做法给医院采供管理、成本控制增加了难度,也存在安全风险。

总之,传统的耗材管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的问题,不适应快速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不利于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不符合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亟需进行变革提升。

2 目标与内容

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降本增效,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对医院耗材全过程、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我院与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耗材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项目。该项目建立了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使信息流贯通供应链全程。通过选择具备一定供应实力的经营企业进行集成供应,降低采购成本。优化了院内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效率。对全院耗材的使用进行集中管控,保证质量安全。

2.1 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耗材信息化管理系统由“医院物资管理系统(HRP)”和“供应协同平台”两套系统组成,分别面向医院内部各部门和外部供应商使用,见图1。它覆盖了院内物资供应的全过程,真正打造了高速的信息通路,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统一管理。

耗材信息化管理操作流程,见图2。医院物资管理系统主要用户为临床科室、库房、物资管理部门,具备计划管理、物资管理和成本追溯功能。供应协同平台是连接供应商和医院的信息桥梁。供应商在平台获取订单,上传发货信息,发票信息,维护企业基础信息和品种信息。通过使用两个系统保证了医院的信息安全,使供应商仅能获得订单信息,而不能接触到医院内部信息。

系统中建立了完善的耗材数据库。各个供应商在供应协同平台按照相应规范录入医用耗材的基本信息,包括产品的名称、品牌、规格、型号、生产厂家、产地、效期、包装信息、中标价格等,这些信息通过供应协同平台汇总到医院物资管理系统。同时,通过设立平台管理员负责审核,做到平台数据不重复,从而形成了规范化的耗材信息数据库。医院物资管理部门根据招标情况编制中标产品目录,并给予各个科室不同的领用权限以及领用数量限制。

系统对供应商的基本信息、证照、经营范围、中标品种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一旦供应商证照过期,系统将自动提示,保证采购时所选供应商具备相应经营资质。医院也可以根据供应商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并决定是否继续向其采购商品。

2.2 耗材集成供应

我院通过招标进行耗材供应商的遴选,从标前、标中到标后均采取透明操作,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优先选择品种齐全、供应能力强、经营规范、价格合理的大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减少小型供应商数量。使物资的供应能够相对集中,避免多而散乱的配送商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

供应商与耗材供应协同平台对接,实现信息集成管理。医院只需提交一次采购订单,系统便根据各供应商的中标品种自动将订单分解给各集成供应商。供应商需备足中标品种库存,满足医院耗材补货需要,减轻医院耗材库存压力。

2.3 院内供应链优化

院内供应链涵盖了从耗材领用申请、库存管理、订单发布到供应商配送、结算的全过程。我们对院内供应链进行了流程和制度的优化,并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固化,使供应链全程智能化运行。

院内所有科室的耗材请领均在系统上完成,系统将进行自动判断,如该产品有库存,则将请领信息传递到库房以安排发货。如果没有库存,就将信息传递到资产管理部以安排采购。对于使用量大、周期固定的耗材,系统可根据设定的采购周期,利用数学模型分析科室耗材的使用、历史采购情况,自动触发补货申请单,由采购人员确认,再生成正式采购订单。自动补货和临床主动请领相结合,能够保证及时采购,避免延误,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

医院一、二级库房的出/入库信息、物资库存信息、移库信息等在系统中进行实时记录。在实物配送到后,库房扫描条码确认收货数据,实现基本入库管理;在实物发放到科室后,对每笔出库进行系统登记确认,实现基本出库管理;根据出/入库记录和库存物品信息,可进行库存盘点。

物资请领和采购一般流程,见图3。供应商接受订单后,可以在系统上预约送货时间,并在预定的时间内将物资直接配送至相应科室或库房。另外,耗材在医院内部的流转工作也交由供应商负责,节省了医护人员用于院内物流的时间。供应商送货后发票信息直接上传到系统,便于医院验收和结算,大大增加了配送效率和准确性。

2.4 耗材集中管控

利用信息系统,可以集中管控全院耗材的预算使用和流向跟踪。随着耗材的消耗,系统会核算动态成本,便于实时监控各个科室的预算使用情况。通过设定成本计算方法,系统可生成年月成本报表、人员成本报表、科室成本报表、库房成本报表等各类报表,多角度清晰展现耗材成本。完善的成本数据实现了耗材用量精确分析,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提高了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耗材的流向得到了精确跟踪,这对高值耗材尤为重要。因为高值耗材多采用寄售模式,手术结束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结算,以往容易发生信息登记遗漏的情况,现在使用条码技术实现追溯管理。科室手术包请领单与相应手术申请单号关联,使一个手术包能够准确对应一台手术、一位主刀医生以及一位患者,避免发生差错。供应商获取手术包订单信息后,按照手术要求配置手术包内品种,包含了术中可能用到的各类耗材,并附上产品条码。手术过程中对实际使用的产品进行扫码确认,手术后对已使用产品进行结算,未使用产品退回供应商处,完成逆向物流。该过程保证了手术中使用的每一件高值耗材来源可靠、用途明确、用量可控。一旦发生器械召回事件,可以准确追溯到患者、主刀医生。手术包请领流程,见图4。

3 效果与意义

3.1 加大了品种选择性

耗材信息化管理系统汇集了各个供应商的品种信息,形成了医用物资“大型超市”。临床使用时可以直接挑选所需品种,医院物资管理部门可以直接看到供应商库存,不再需要盲目地逐家询问,也不需要进行“品种替换”,保证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3.2 降低了耗材管理成本

一方面通过耗材集成供应、公开招标降低了采购价格,直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系统进行物资成本管理,使医院能够对每一天、每一个科室、每一件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进行跟踪分析,精细化管理医用物资成本,控制预算进度,避免了物资浪费。

3.3 提高了耗材供应效率

耗材信息化管理系统如同为医院构建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物流配送。从耗材请领、采购到配送各个环节不再需要手工填写单据、录入信息,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常规耗材的采购工作形成周期性的智能化作业,保证耗材及时供应,避免人为疏忽导致的断货。供应商直送科室,条码扫描验收,提高了配送效率。

3.4 保证了质量安全、可追溯

完备的产品信息数据库具备便捷的查询功能,医生可以了解产品各项属性,避免用错型号、规格,解决了“一械多名”的困扰。对产品效期、供应商资质的监控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供应链全程采用条码管理,能够对每一件产品的最终流向进行跟踪,实现可追溯。

本项目开创了医院耗材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耗材信息流从上游供应商到最终患者的全程贯通。提高了医院在供应链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水平,紧跟新医改政策要求,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该项目也为未来政府主导的耗材集中采购提供了系统建设、数据维护等方面的经验,为医院耗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殷亮.医用耗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节约建议[J].中国医院管理,2012,(10):75.

[2]姜玲莉,龚纯贵.医用耗材信息化管理现状与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4):365-366.

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9

1 管理措施

1.1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任何工作的开展, 制度要先行[1]。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按照行业标准的要求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工作制度。包括:消毒供应中心核心制度、一般制度、岗位职责、应急预案、操作流程等, 其中, 有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灭菌物品追溯制度、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等8个核心制度;制定污染物品回收分类原则和各类污染物品的清洗流程。

1.2 强化培训

加强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是保证制度落实的关键。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主的培训小组, 责任到人。培训的重点是卫生部下发的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消毒技术规范、科室制定的消毒供应中心手册以及国家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 通过学习使入科人员了解消毒供应中心的基本工作标准, 明确预防与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性及本科室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地位, 形成其在日常工作中预防感染的思想意识, 从而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 增强自觉性, 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

1.3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为确保环节质量, 科室设立专职质量检测员1名, 指导监督各岗位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岗位操作流程。所有从病房回收物品均被视为有传染性, 对回收的各类物品进行清点分类, 按照污染程度分手工清洗、超声全自动机清洗、重度污染物品手工清洗后再按要求选用不同清洗设备清洗, 要严格遵守彻底清洗是灭菌的前提这一标准, 不论是手工清洗还是机器清洗, 都必须选择合适清洗酶。器械清洗结束后, 进入包装间要选择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仔细检查, 确定每个器械的清洁度和完好性, 器械表面及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迹, 功能完好后, 方可包装[2,3]。各种治疗包内必须放化学指示卡, 外贴指示标签, 并标明检查者、包装者。各类包的打包过程, 必须由一人打包一人检查, 确保准确无误。

1.4 加强脉动真空灭菌器的管理

脉动真空灭菌器的管理是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的关键点, 是保证灭菌物品合格率100%最重要的环节。按照卫生部供应室行业标准要求, 每日清晨空锅进行B-D试验, 每锅物理检测, 每包化学检测, 每周进行生物监测, 如有植入器械则每锅做生物监测。注意各类物品装载时, 包不宜过大过重, 敷料与金属器械分层放置。对于过大、过重的物品 (标准之内) 应远离排气口, 并且在它的上下左右尽量少放物品, 以利于蒸汽通过。高压灭菌锅每天擦洗, 每周锅内锅外彻底清洗。消毒员的手套每天清洗、灭菌, 保证卸锅时手套处于无菌状态, 避免无菌物品被污染。

1.5 加强无菌间的管理

无菌间管理是供应室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每日2次用含氯消毒液擦洗桌面、柜面和地面, 每日负离子空气消毒器消毒, 每次2 h。进入无菌间需洗手、换鞋, 无菌物品放置在离地面20 cm, 离墙5 cm, 离天花板50 cm, 非本室工作人员严禁入内。每天检查灭菌治疗包外的标识, 确保发放到临床科室的各种无菌治疗包在安全范围之内。

1.6 加强一次性物品的管理

每月对灭菌物品和每批次的一次性物品进行抽检, 保证发往科室的物品全部符合要求。在2004年—2008年的抽检中, 灭菌物品合格率100%, 一次性物品合格率99.5%。发现不合格物品及时通知感染管理科, 由感染管理科再次进行质量检查, 如有问题全部退货, 确保病人使用的安全性。

2 结果

经过2009年—2010年的强化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工作较前有很大提高, 科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也不断提升, 得到了医院领导和临床科室的赞誉, 临床满意度始终名列前茅, 在医院组织的各项检查中得到好评。

3 小结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 需要处理的医疗器皿和器械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对其进行处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并且具体化。为了从无菌物品生产的源头上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 从而提高和保证医疗和护理质量, 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尤为重要, 科室专业人员的从业意识和职业素质要有相应的提高, 因此加强管理培训, 是保证工作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总之,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供应室与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供应室管理的关键是注重细节, 减少和杜绝任何有可能造成污染的环节, 注重供应室护士长自身的学习, 取长补短, 不断改进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以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礼霞, 夏桂兰, 王慧芬.医院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831.

[2]李双英.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2) :121-122.

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10

关键词:新型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模式,特点,作用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是最根本的目的,而科学有效的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可以提升医疗机构上下游环节以及医院内部流程的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对提升医疗机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大部分医院仍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医院物资流程管理方法,即采购—入库—门诊药房—病区—患者,这种管理模式无论是在管理成本还是管理的效率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促进医院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学术界提出了医院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并积极将这一模式推向医疗机构[1]。那么,这种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有何特点与作用就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1 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新环境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就是源于市场发展的新环境,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因素在变化。在70年代以前能够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而在80年代具有优质的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发展到90年代则是新颖的形式和功能则是主要的竞争优势,而到了21世纪快速的反映顾客的需求并及时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则成为新的竞争优势[2]。即,在当前企业必须在即时的需求信息出现以后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各种资源来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分销并提高顾客满意度。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的广泛,也为企业创造新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

2 医院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

正是因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面临着新的环境,这种环境医院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带来新的特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全国建院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之一,在致力为国内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将医院最终建设成为现代化研究性医院而不懈努力。医院与上药控股合作开展新型供应-加工-配送(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SPD)供应链解决方案,探索建立适应新医改环境下的药品及器械耗材供应管理新模式。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该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结合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具体成果,本文总结出医院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有以下方面。

2.1 以医院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

在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十分强调医院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要求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以及医药产品运输企业以医院的具体需求为对象来开展医药产品的生产,并在规定的时间将足量、优质的医药产品送达到指定地点,改变传统的目的性查和重复配送等问题。

2.2 采用更加先进的设施设备

新的SPD方案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设备,包括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RFID)技术,智能送货车,智能操作台(含智能储存)等。如在出货配送过程中,使用RFID周转箱对应不同科室将定数包装入目标科室RFID周转箱并关联封箱,多个RFID周转箱放入智能送货车出库,批量读取周转箱出库信息,并上传信息至SPD系统。这种智能化、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也降低了出错的概率。

2.3 建立了更加专业的物流团队

过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由内部人员管理药品和耗材的采购、库存管理和配送,这些内部人员由于不具备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和经验,无法做到科学的管理。而上药控股凭借多年来在医药物流行业丰富的经验,配备专业的物流团队,可以科学有效的管理医院内部的仓库并进行保供配送。

2.4 体现出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产品从生产到运输一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有着严格和负责任的质量保障。在医院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中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将产品的质量放在首位,否则下一方可以拒绝接受产品。这种新型的供应链所体现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特点对于促进医药产品质量提高有着现实意义。

3 医院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作用

医院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提出以及应用,对于医院以及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都带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供应链上的其它非核心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的新型模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的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并提高品牌知名度。对于医院而言作用更是十分明显的。本文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药控股合作开展的SPD方案为分析对象,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新型供应链模式对医院产生的积极作用。

3.1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病区护士站智能存储管理综合柜(简称护士站智能柜),应用于病区护士站,因为原有护士站的操作柜只做简单存储,而采用了先进的护士站智能柜(含RFID技术),一方面可以做到权限管理(使用刷卡或密码登陆),避免部分贵重耗材随意拿取或病患误拿行为;另一方面,护士站智能柜电脑系统可实时显示耗材定数包库存情况,便于现场管理和存储标准化,同时冰箱冷藏温度实时显示在电脑系统中,避免手工反复记录。

3.2 降低原始成本

原有临床科室(消耗点)耗材商品库存量较大,通常为1周~1个月甚至2~3个月耗材库存,大大占用了科室库房空间和护士站操作台空间,而引进定数管理模式,采取商品包装拆零加工成定数包,根据科室耗材库存设置的上下限进行配送,耗材库存量一般保持2~3 d的使用量。库存量更加合理,释放有限空间可做其他用途;SPD模式采用的是用后结算方式,临床科室降低了耗材库存量就意味着节省了医院耗材财务成本沉淀。

3.3 提高临床服务质量物业配置的临床科室物流配送人员(估计原有物业人员2~3名),转而由上药SPD物流团队配送临床科室(消耗点);减少手术室二级库护士以及麻醉科技师工作量;临床科室耗材管理人员减少申领环节、减少盘点工作量,临床医护人员无需经常关注库存情况,填写申领单等工作,释放医护人员非医疗工作时间。

医院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极易出现供给跟不上需求的情况,很难做到让患者百分之百满意,对医疗机构的竞争力产生严重的影响[3],为此,医院的新型供应链模式被提出。新型供应链模式具有以医院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采用更加先进的设施设备、建立了更加专业的物流团队、全面质量管理等特点。新型供应链模式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对于促进供应链上的各类型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鸣,李卫平,孔宪明,等.公立医院多院区药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0):25-27.

[2]金伟,吉建伟,郑孔林,等.基于供应链模式的医院采购流程再造与管理实践[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31(2):33-36.

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11

【关键词】 消毒供应科;医院感染控制;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74-02

消毒供应科工作中心是预防医院感染,它直接关系着医护人员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它的管理工作与规划发展一直是医院工作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的保障医疗安全及预防医内感染,消毒供应科应积极制定控制院感的对策,未来的发展应走向规范、程序、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我科室在工作发展中逐渐总结和制定出以下几点对策,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健全消毒供应室管理组织

在80年代以前,一般医院都没有专门的消毒供应室,也无专门督导这项工作的人员。而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日益增长,医疗水平日益进步,医院规模扩大,消毒供应在医疗卫生中的基础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控制医院内感染是每个医院工作的重要任务,消毒供应工作质量的优劣与此密切相关。消毒供应包含着医疗器械的重复消毒使用与医疗垃圾的处理等,在机构上应有专门的管理督导组织。强调以院长直接开展领导工作,护理部、医院感染科、医学工程设备处各司其职,其中医院感染科对消毒供应室有监督检验与指导工作的作用。消毒供应科的负责人应同时在医院感染科担任相关的负责人。护理部要形成以总护士长为核心,各科室护士长为小组负责人,各监管护士督导监察本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条例。各工作负责人定期检查工作,各相关部分互相督导,出现问题时及时纠正改善,减少避免院内感染事故的发生。

2 制定与完善各项制度

消毒供应工作想要长久的正常运作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的。根据现阶段消毒供应科的工作要求,依据国家《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制定出适合于本院的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制度。主要规章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制度、质量追溯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器械管理制度、职业防护制度、与各科室联系制度等[1]。这些制度应符合临床工作实际,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应能适当调整相关规定,维持消毒供应工作持续有效运转。

3 转变管理模式,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随着医学发展,临床各科室细分,医院业务量增大,对医疗器械消毒供应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在管理模式上应由过去的分散式逐渐走向集约式管理。即由过去的部分科室自行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到由医院消毒供应科全部统一处理。各科室使用过的需要重复利用的诊疗器械,进行初步清洗后,应由专门人员统一收回,不能在科室内进行器械的装卸、消毒等。有效的避免了对病房的再次污染。收回的器械及时同一清洗消毒,避免造成医源性感染。

4 建立布局合理的消毒供应室

消毒供应科建设规模应该与本院的近期发展规模、业务需求量相匹配。在布局上应设置在手术楼层相近的区域。物流方向与医院保持一致。消毒供应科室内应保持地面室内卫生、通风良好,各项卫生指标符合要求。分区明确,能够将污染区、检查区、灭菌区、包装区严格分开。改变不合理的污物分布区域,保证按污染程度有重到轻流程分布,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人流、空气应有从洁到污,不能有交叉逆流。同时要保证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工作时严格按照洗手、更衣规范进行,预防人为导致的感染出现。

5 强化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

5.1 严格物品回收 消毒科在回收器械物品时除了严格清点数量外,还应要求科室初步清洗器械上的污物。研究表明,器械上的污物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造成病源菌的大量繁殖,会对进一步的清洗消毒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增加了工作量。工作中注意手卫生,回收后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回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5.2 注重清洗质量 以往部分工作人员认为回收器械的消毒灭菌过程是最重要的,相对而言,清洗工作可以简单操作。但实际上,器械的清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未经过严格清洗的器械经过严格的消毒过程后,其上面的病源菌的一周后检查仍可出现病源菌检查阳性的现象。所以应充分提高认识,不同的器械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重视清洗质量,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质检员应做好督导工作,强调清洗质量是消毒灭菌成功的重点之一。

5.3 严格把好包装质量关 对灭菌达到要求的器械,要根据不同的材质,选择相应的包装材料[2]。外包装材料应能确保防止病源微生物的穿透,保证器械的无菌环境为主。避免采取过去的开放式存储方式及隔离病菌能力差的棉布。另外依据包装种类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包装方法。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双层包装方法。包内、包外有化学指示物。包装外的灭菌标识要填写清晰。

5.4 加强灭菌质量管理 不同的器械正确选择灭菌方法。规范灭菌物品装载,灭菌包之间要留有规定的空间保证灭菌剂的通过。灭菌完成后操作者要规范洗手后再室温下放置半小时后移动灭菌包。如果接触到不洁物体或掉落等均为灭菌失败,均要再次进行严格灭菌。每包均要有化学检测,以确保灭菌的质量和有效性。

5.5 无菌物品存放管理 无菌物品存放也是个重要的工作,在储存过程中可能被污染。所以对存储环境要有严格要求,通风、温度、湿度等均要求达到标准,要将物品存放在特制的物架台上,按照先进先出的顺序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发放管理。保持地面卫生,减少人员走的。定期检查环境,确保无病源菌检出。

6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消毒供应室每一位医護人员均存在着职业暴露的危险,所以,消毒供应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一整套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要求工作人员从着装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应该按规范来行动。如果有意外的损伤,应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最大程度的减轻伤害。定期体检,做好相关的预防接种。

通过以上的防范对策,明显提高了消毒供应科的工作质量,能够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研究规范,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宫玉玲,徐然,王华生,等.加强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4):296-297.

医院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12

1 护理人员管理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争取领导重视, 通过外出进修、培训、参观, 培养专科技术人员, 提高消毒供应技术含量, 建立专业化消毒供应队伍, 是现代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模式, 也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根本保证。

1.1 护理人员的合理编配首先确认各班的工作量及岗位职责, 决定什么样的护理人员担负该项工作;根据工作量、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水平、工作条件等情况按工作需要配备护理人员。

1.2 护理人员的培训每周进行1 次业务学习, 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训练;每月进行1 次操作考核, 以基本技能为主, 扎实打好基本功;对岗位职责、设备性能、在职专业技术进行培训, 如消毒隔离制度、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

2 科学合理设置布局, 加强环境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的位置要合理, 选择环境清洁、远离污染的场所, 消毒供应中心尽量和手术室及其他科室比较接近, 方便与各个科室取得联系, 以减少回收、发放时间, 降低在回收、发放途中污染的概率。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基本形成了三区之间划分明确、互有屏障, 从污到洁, 不交叉、不逆行的布局设置, 操作程序严格按照从污到洁的过程, 去污区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区的检查、保养、包装、灭菌;无菌物品存放区的储存、发放, 三区之间的工作不得交叉进行。

2.1 空气消毒管理消毒空气时, 先擦拭地面, 关闭门窗, 开启紫外线灯管, 定时, 室内安装有温湿度计, 按照规范要求, 无菌物品存放区温度<24 ℃, 湿度<70%, 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2], 每天紫外线照射2 次, 每次30 min, 照射后做好记录。每周紫外线灯管用酒精擦拭1 次, 每月进行空气培养1 次, 要求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数<200 cfu/m3, 每半年院感科监测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1 次, 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 μW/cm2时, 及时更换灯管。

2.2 地面及工作台面消毒管理天花板、地面及墙壁符合规范要求, 每天打扫, 先清洁后消毒, 对地面、台面等物体的表面, 保持清洁、干燥, 采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84”消毒液进行擦拭。每月对物体表面进行1 次菌落数监测, 要求菌落数<5 cfu/cm2。

3 各流程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

3.1 回收、清洗、消毒流程管理加强对回收人员的管理, 做好防护, 避免回收人员在回收时接触污染器械易被感染而造成职业危害, 要戴双层手套、帽子、口罩。各临床科室使用的器械拆去包装后放入封闭的污物桶, 采用封闭式运送, 污物要保持湿润防止干燥, 以便于清洗, 物品要浸泡在冷水或多酶清洗液中2 h内清洗;特殊感染 (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 患者用过的器械要单独包装, 做好标记, 遵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进行特殊处理。避免在各科进行清点, 回到消毒供应中心后再开包清点, 有效保护了内外环境, 避免感染扩散。器械清洗的质量直接影响消毒、灭菌质量, 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灭菌成功的关键。在做好职业防护的前提下, 戴圆帽、口罩、护目镜、防水衣、专用鞋、PE手套加乳胶手套[3];我们严格按照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四步骤进行, 清洗流程达到程序化;工作结束后用含有效氯1 000 mg/L的“84”消毒液喷洒地面[4], 作用30 min以上, 擦拭台面, 保持地面、台面整洁。清洗后的器械再进行消毒处理, 用75%乙醇溶液浸泡10 min, 加盖, 然后对器械进行检查和保养。

3.2 包装及灭菌流程管理没有合格的包装就没有合格的无菌物品。我们对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 两层包装材料 (纺织品、无纺布) 分两次包装, 包外六项标识齐全, 且标识具有可追溯性。每天灭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灭菌时锅锅进行物理监测、包包进行化学监测、周周进行生物监测, 保证灭菌物品合格才下发临床, 每月对无菌区物品进行抽样细菌培养, 菌落数均为0。

3.3 发放、运送、储存流程管理发放时认真核对物品的名称、科室、数量、包装是否完整及有无潮湿、标识是否合格、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由专人进行封闭式发放, 从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可再放入存放区, 发放物品的车辆每日进行清洁消毒, 且下收下送车辆应分区放置, 避免混乱。接触无菌物品前必须洗手, 确保无菌物品运送过程不受污染, 无菌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妥善放置于无菌柜内, 灭菌柜应距地20 cm~25 cm, 距天花板50 cm, 距墙5 cm;减少来自环境的污染, 每日进行空气消毒2 次。无菌物品先进先出, 有效期7 d, 过期物品按污染物品处理。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心脏”, 也是医院感染的“源头”, 工作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医院感染和热原反应的发生,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我科通过对人员、环境、流程的管理使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逐步达到了标准化管理, 减少和杜绝了任何有可能造成感染的环节, 有效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毛雅琴, 李玲飞, 李燕.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2) :152-153.

[2]张以梅, 王茜, 张伟.细化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22) :5707-5708.

[3]孙艳华, 赵庆兰, 米热古力.中心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实施集中管理的质量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3) :3746-3747.

上一篇:碘营养状况下一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