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综合管理

2024-09-26

供应链综合管理(通用12篇)

供应链综合管理 篇1

随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必须建立一个将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以及客户联系起来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生产和流通过程中, 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过程。供应链管理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从供应链系统整体优化入手, 寻求企业间优势资源的互补组合, 最大限度地减少将供应链上的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服务提供商或消除过剩库存与缺货损失, 加快产品研发与供货速度, 实现敏捷柔性的生产、供应过程。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围绕核心企业, 各节点企业通过组织与协调、分工与协作, 最终实现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降低交易总成本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追求整个系统的效率和费用的有效性, 使系统效益最大、总成本最低。

本文对供应链管理多人综合实验进行开发设计, 模拟零售商向制造商订购, 制造商进行需求计划管理, 物流公司根据制造商物料需求进行采购配送发货, 制造商物料签收, 执行生产, 物流公司根据零售商订单供货计划供货的整个供应链物流业务过程。供应链管理多人综合实验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软件模拟多零售商下单、多供应商供货的操作流程, 可以帮助员工理解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通过横向一体化的管理使供应链更具竞争优势, 对供应链管理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相关内容形成更加直观与具体的认识。

1 供应链管理多人综合实验背景

供应链管理多人综合实验角色设计分别为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和物流公司, 每个角色都有独立经营权, 能够决定该向上游供应商下多少订单、向下游配销出多少产品。上游节点只根据下游相邻节点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通过零售商、供应商、物流公司、制造商之间的协同合作完成客户从下单到签收货物的流畅操作。以聚酯长丝生产供应链为例, 长丝厂主要生产一系列的涤纶长丝。品种分为三大类:预取向丝 (POY) , 全拉伸丝 (FDY) 和拉伸加捻丝 (DTY) 。其中POY主要用作DTY原料, FDY和DTY可直接用于后道纺织。客户购买这些产品可加工成服装原料、装饰面料或在工业领域使用。聚酯长丝的生产流程一般是从PAT (精对苯二甲酸) 和EG (乙二醇) 开始的。原材料从化工厂获得。纺丝过程中消耗的添加剂、油剂和包装材料可以从多个供应商获得。物流公司完成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到销售物流的完整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对物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

多人综合模拟实验在满足实验要求并安装有《诺斯供应链管理教学软件》的局域网微机系统的物流工程实验室进行。本实验设计一组10人, 4人扮演供应商, 4人扮演零售商, 1人扮演制造商, 1人扮演物流公司, 每人一台机器, 共同完成实验, 通过供应链角色之间的协作关系体会供应链管理中的协作精神, 锻炼员工的协调能力, 使员工从供应链关系的宏观联系中深刻体验供应链管理的精髓。

2 各角色任务与实验步骤

(1) 零售商 (销售FDY和DTY等产品)

零售商向制造商下订单。登录系统, 选择零售商订购管理, 录入订单, 发送给制造商。

流程:订单录入→新增→订单发送;

(2) 制造商 (聚酯长丝生产商)

制造商接收零售商的订单, 并按自身产能及其它情况为零售商做出详细的供货计划, 发送供货列表给物流公司, 以备物流公司作为配送产品的依据。

流程:订单管理→接收→供货计划→订单处理→配送通知→通知发送;需求管理MDS (新增, 审核) →MPS (生产计划) →MRP→需求通知→新增→发送;

(3) 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根据接单情况, 执行物料采购, 成品接收, 配送发货的整个物流业务过程。

流程:接单管理→需求通知→接收;

物流公司接收到制造商发送来的物料需求通知后, 根据物料需求和自身计划向供应商进行物料采购。

流程:采购作业→采购计划→新增→审核;采购订单→生成订单;订单处理→选择供应商→审核→订单发送;

(4) 供应商 (原料PAT和EG、添加剂、油剂和包装材料)

供应商收到物流公司的物料采购订单后, 备货, 发货给物流公司, 供应商完成了销售管理的整个流程。

流程:订单接收→订单备货→备货处理→审核→发货通知→发货;

(5) 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配送管理负责配送计划单对应的物品进行配送。

流程:采购作业→采购到货 (接单) ;配送计划→配送计划 (注:一定要选择物料明细) →配送计划 (审核) →配送管理 (物料齐套) →配送运输 (配载→增加车辆→装载→配载完成→出车) ;

(6) 制造商 (聚酯长丝生产商)

对生产订单对应的送料单进行收料操作, 生产加工后, 对产品进行报验操作, 发送成品入库, 入库通知单将发送给物流公司。

流程:生产管理→生产收料→成品检验→生产完成→成品入库→通知发送;

(7) 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对到货通知单进行响应, 将产品配送给零售商。

流程:配送通知 (接收) ;成品到货 (到货接单) →配送管理 (成品理货) →运输→完成;

(8) 零售商

物流公司按照制造商提供的供货列表给零售商进行配送之后, 会出车运送货物给零售商, 此时需要零售商验货确认即本系统的到货签收。

流程:订购管理→到货签收。实验完成。

组织参与实验的同学进行讨论, 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总结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应用中取得的效果、供应商选择标准等问题。

3 结语

多人综合实验锻炼了员工的全局性思维, 要求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考虑到上下游所有节点企业的利益, 与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努力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和方式, 有效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 (第三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桂荆荆.医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3]方红军.面向聚酯化纤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模[D].南京理工大学, 2006.

[4]王彩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5]李建颖.供应链管理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3, 35:16-18.

供应链综合管理 篇2

分析了供应商选择的评价特点以及评价因素,提出了供应商选择的主要评价指标,介绍了供应商选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给出了示例分析.

作 者:温德成 冯一凡 作者单位:温德成(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50100)

冯一凡(山东交通学院,250023)

供应链综合管理 篇3

[关键词] 有色金属供应商选择 AHP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供应链的管理驾驭能力,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鉴于有色金属业在广西国民经济布局中的突出地位,以及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事实,对于有色金属供应商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主要是定性的,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供应商选择中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既有客观原因,又有决策者自身主观原因。本文综合考虑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因素提出了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据此探索一种适用于有色金属企业选择其供应商的有效方法。

一、有色金属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来说,其自身就是一个稳定的大市场,许多供应商都愿意选择其作为重点客户,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有色金属原料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选择信誉佳、原料品质好、交货能力好的供应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有色金属供应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产品质量——包括合格率、可靠性、技术参数、质量体系认证情况和全面质量管理情况。

2.产品价格——包括产品价格、数量折扣和运输费用,可通过实际数据衡量。

3.交货能力——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提前期、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调整供货的能力,其中前两项可通过实际数据衡量,后两项可通过客户评价测出。

4.发展能力——包括资产状况、环保状况、企业文化水平、企业安全水平,其中前两项可以通过实际数据具体度量,后三项可以通过专家评价来衡量。

二、有色金属供应商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本文采用二级模型,建模如下:

1.将因素集归类成。 为一级因素集。令,其中,为二级因素集。

2.决断集。先对二级因素集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即,得到评判矩阵: (1)

四、结语

在结合模糊数学和AHP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有色金属供应商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由此可以求解有色金属原料供应商的优化选择问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可行性,并为有色金属加工企业选择供应商提供理论依据。但本文中对于专家评分方面的模糊性较大,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有些参数进行适当的修正。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徐贤浩 马士华 陈荣秋: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2):69~72

[3]陈守煜: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胡永宏等:综合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0

[5]赵小惠:基于模糊决策的供应商选择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4):27~29

[6]仲维清 侯 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3,(3)

[7]Feng Dingzhong, Yamashiro M. A pragmatic approach for optimal selection of plant specific process plans in a virtual enterprise[J].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2003,14(16):562~570

供应链综合管理 篇4

供应链是指由跨组织边界的彼此关联物流和信息流构成的行为系统。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 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 (农户供应商) 、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 (农户) 、食品加工企业、食品通过配送企业进行包装、储藏配送到各零售商或者餐馆, 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概念产生于欧洲, 它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 对供应链实施综合性计划、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其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 要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 需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 也就是说, 食品的安全成为了食品供应链中每一个参与方共同确保的公共责任。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为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1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1.1 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

从种植、养殖一直到形成消费, 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 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 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

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上看, 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 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 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 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 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 手法越来越隐蔽, 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 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 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 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 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据商务部统计, 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 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 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

从加工环节来看, 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 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 2005年, 我国食品工业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 然而, 国家质监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 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 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 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 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 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 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 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 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趋小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大, 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大大增多, 食品消费不断上升, 也使得群体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1.2 供应链基础薄弱

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薄弱。在存储上, 我国一直只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而忽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而忽视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上, 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 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 在支线配送上很少采用。服务不完善。一方面是服务标准不完善, 譬如易腐保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其次是服务内容的不完善, 虽然食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 但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方面, 很少有能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1.3 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有待完善

首先, 食品供应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健全。2004年底,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 使我国食品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55%, 此计划显示,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很大;此外, 我国仅个别省市实施了农产品的追溯性标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 食品企业分散, 沟通渠道不畅, 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 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够, 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 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 这是引起食品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 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 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 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 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 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 难以操作, 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 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 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 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四, 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 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 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 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 往往只图便宜, 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 总是抱着侥幸心理, 认为大家都在买, 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 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 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 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加上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 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 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2 推行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上相关标准

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 鼓励名优产品生产, 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 强化“原料———加工———流通———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建议在全行业推广ISO、HACCP认证, 实行质量体系化的管理, 并以此作为市场安全准入的“一票否决制”, 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力求做到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 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被要求执行;没有标准, 就无法进行统一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标准不同, 就无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 因此, 标准是基础。目前, 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 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 其目的在于为保障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安全性。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体系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 若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 并严格执行, 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2.2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 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 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 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 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 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通过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 建立和完善食品的产地环境监测网络, 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通过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杜绝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现象, 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食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原料, 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强化中介组织和横向联合组织的行业管理的作用, 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行为主体和机构, 以公正、公平、诚信的服务为宗旨, 向社会提供有资信的质量管理服务, 主要进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注册管理, 推广、宣传质量标准认证体系, 实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等。

2.3 提高我国食品供应链上企业的成熟度

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 不适合食品行业的发展, 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 必须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 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 由这些龙头企业来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 带动整个食品产业链朝着健康、安全方向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食品产业融合与“一体化经营”, 造就大型企业集团, 实现增值环节内部化并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 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是能够实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2.4 积极推行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 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食品质量安全。

供应链管理-用友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5

虽然供应链管理在不断发展,但生产供应链流程却变得越来越长,而且越来越复杂,供应链流程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度也更为紧密。与此同时,供应链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攻击,包括相关政府法规、市场竞争、物流、持续上涨的工资水平、区域划分、物料短缺,以及被压缩的产品生命周期等等。

随着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条件日益频繁地影响整个供应链;各国政府正在发布越来越多针对绿色环保与贸易保护的新法规,新的关税征收办法也在陆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某些公司由于缺乏创新,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而导致企业走向失败;高昂的燃油成本使得运输费用增加,继续影响着全球航运业;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逐渐走向成熟,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开始对制造业的竞争力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而在供应链本身,为了缩短交货期和交货时间,已经迫使许多公司重新评估他们的制造策略,包括让生产制造基地和用户更接近;并且由于市场不断扩大,对原材料资源的需求同时强化,令到电子元器件的短缺情况仍将逐步增大;此外,20多年前普通消费者购买一部新手机的平均时间可能是两年左右,而现在只有短短的12个月,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大幅下降。

要应对上述各种风险隐患,就需要掌握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实时动态信息,并能够以此来做出快速的反应及预测。尤其是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必须要能够预测未来供应链中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以某供应链管理平台A公司为例,为了帮助客户实现快速的市场响应,整个供应链控制中心被分为三层:实时信息层,以协助企业做出快速决策;端到端解决方案层,以提高客户的竞争力;物理基础设施层,具有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能力。

在第一层实时信息层中,系统的实现目标是能够在任何设备、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内为客户提供横跨其整个供应链的实时信息。近年来,A公司投资了上亿美元用于基于云计算技术实时信息解决方案的开发,客户不必通过电子表格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而只要使用一个移动的、基于云端的App应用程序,就让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来监控和管理整个供应链。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系统实时供应链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客户快速识别供应链中断的原因,降低供应链的脆弱性,并增加可预测性和确保连续性。包括每一个零部件到最后成品在内,厂商均可以随时查看到从供应、生产到分销等环节的状态信息,迅速反映供应链的健康情况;同时,通过端到端的供应链远程监控,系统还可以在发生意外事件前提前发布预警信号,即时评估自动数据采集的效果,并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协助厂商消除供应链管理上的“盲点”。

其次,在第二层端到端的供应链服务层方面,系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分析客户的供应链现状上,并向他们提供如何优化供应链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另外,建立全球密集的物流网络,以及逆向、散件物流网,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最后的物理基础设施层来说,通过强大的网络资源、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生产制造基地,以及众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将供应链上的各个“点”连接在一起,协助客户扩大业务规模并获得成功。

用友供应链管理系统是基于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配合供应链中各实体的业务需求,使操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紧密配合,做到各环节无缝链接,形成物流、信息流、单证流、商流和资金流五流合一的领先模式。实现整体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信息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管理成本最小化,从而提高总体水平。用友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供应链综合管理系统能帮助您连接企业全程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各个管理模块可供相关业务对象独立操作,同时又通过第四方物流供应链平台整合连通各个管理模块和供应链环节;缩短订单处理时间,提高订单处理效率和订单满足率,降低库存水平,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资金积压;实现协同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

德联集团:车用化学品综合供应商 篇6

1、2011年底,国内乘用车保有量超过6000万辆,车用化学品需求持续增长;

2、作为全球知名化工企业,与上下游客户深度合作,确立独立的市场地位;

3、与国际知名化工企业合作,获得上游化工独家授权,垄断销售渠道。

即将登陆中小板的车用化学品综合供应商德联集团(002666),主营汽车精细化学品的制造和销售,汽车精细化学品作为汽车底盘系统、车身系统、润滑系统、防护用品等必要配件,在汽车整车运行中起到关键作用。2009-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54、9.26和11.2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92、1和1.18亿元,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为13.1% 。

车用化学品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乘用车消费市场需求旺盛,销量连年增长,截至2011年底国内乘用车保有量超过6000万辆,未来还将保持快速增长,为汽车精细化学品的OES和AM市场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

2009年国内防冻液需求量大约为36.32万吨,其中乘用车防冻液需求量为8.90万吨,占防冻液需求总量的24.5%。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私人汽车拥有量将呈稳定增长趋势,预计到2013年,国内乘用车防冻液需求量将接近20万吨。

2009年,国内乘用车制动液需求量为1.41万吨,占制动液需求总量的30.2%,乘用车制动液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特别是OES和AM市场的需求增长更大。预计到2013年,国内乘用车制动液的需求量将达到3万吨。

精耕上下游确立市场地位

德联集团作为全球知名化工企业与国内下游整车厂的桥梁,与上下游客户深度合作,形成了分工協作和优势互补的稳定配套关系,确立了独立的市场地位和较强的竞争优势。

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分工合作,保障了公司与上下游之间能够形成相互依存、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与上游企业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和简单经销模式,发展为目前11大类产品和配制生产及技术买断模式。公司与巴斯夫合作已达16年,与潘东兴的合作达13年,与陶氏化学、雅富顿的合作达7年;公司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福特、北京奔驰等下游整车厂的建厂之初就开始供货并合作至今,逐渐丰富的产品线也拓展了客户范围,已经与二十余家下游整车厂建立了战略合作。另外,德联集团通过“贴厂基地”与汽车产业集群内的众多整车厂形成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为发展本地化的延伸服务提供便利,最终形成对新进竞争者的进入壁垒。

独家授权垄断销售渠道

德联集团与巴斯夫、陶氏化学、潘东兴、雅富顿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且为特定产品的国内长期、唯一合作方。公司在与上述国际知名化工企业的合作中,实际成为上述国外合作方同类产品在国内的唯一销售商,合作领域包括配制技术或经销的授权、原材料的采购及生产,与整车厂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降低成本和提高国产化率等内容。

公司与众多国际化工企业合作,保证丰富的基础原材料供应,但不依赖于单一合作方或单一产品,同时满足不同整车厂对产品的不同标准、价格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供应链综合管理 篇7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行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以及对北京阿苏卫垃圾综合处理厂的实地调研, 本文将该行业存在问题按垃圾处理流程分为:垃圾收运、综合加工处理和资源化产品销售三个环节。

垃圾收运过程是垃圾处理的第一阶段, 其运作效率高低直接影响以后综合处理效果,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垃圾分类标准不完善, 垃圾分类收集效率低, 尤其是多数收集作业将能进行各种分类的垃圾混合收集, 致使收集作业的上下游无法协作, 进而导致分类投放无法进行。其次, 运输网络作业效率较低, 运输线路缺乏统筹规划, 导致运输成本较高, 并且较长的运输路线同样会在运输过程中增加对环境二次污染的可能。另外, 基层作业环境和设备参差不齐。垃圾桶种类不一致, 运输设备参差不齐, 集中表现为这方面的相应资金投入不够, 设备配置的不同环节及其运作过程的协同性不好。再次, 垃圾综合处理作业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 不利于对垃圾收运车辆的统筹安排, 不利于掌握垃圾源头的产量, 以及难以及时合理安排垃圾综合处理的生产计划。最后, 垃圾收集点、中转站缺少统一规划, 有些中转站的规模不足, 且位置的设计也不尽完善。

垃圾综合处理是垃圾处理全过程的关键环节, 包括对垃圾的分拣和加工处理。目前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堆肥、填埋和焚烧, 各具优点却又各有局限。卫生填埋的优点是技术要求较低、处理简单、成本低且处理量大, 但是需要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堆肥法资源化程度高, 符合循环经济要求, 但因肥料质量不好造成市场需求不足, 影响了堆肥的规模化生产, 最后不得不以填埋替代。焚烧法虽然减量化效果很好并且能产生热能供发电或供暖, 但对技术要求高, 且焚烧导致二英排量超标, 这也是目前多数居民强烈反对在生活区周边建厂和不能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因此,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处理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主导存在。尽管如此, 垃圾综合处理受以上所述原因限制, 其效率不高, 而垃圾填埋仍然是综合处理的主要手段, 也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北京而言, 填埋占垃圾总无害化处理量的91.2%。

填埋量大的问题首先出在分拣。不难看到, 分拣过程的难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垃圾的分类收集效果, 而分拣的精细直接决定了后续垃圾综合处理的最终效果。目前多数垃圾处理厂的分拣采用外包, 分拣商的成本不够, 有利就回收, 导致分拣不细致、不彻底, 最终造成填埋量大, 其后续资源化回收效率很低。

垃圾资源产品主要是燃料棒、热电和堆肥, 其中堆肥销售在资源化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就目前的技术而言, 通过垃圾处理生产的堆肥由于重金属等有害物资含量高, 还不适于用作农产品作物的肥料, 以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因此, 堆肥的主要市场为园林绿化用肥, 而由于垃圾处理企业对市场开拓和下游配送网络构建不完善, 使得堆肥产品销路不畅, 导致了垃圾处理行业目前的主要非政府补贴收入通道阻滞, 影响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当然, 垃圾处理也仍然存在着相关法律、政策、政府补贴机制方面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要依靠行政手段。

通过以上分析, 垃圾综合处理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垃圾处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上下游的协同和联动, 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表现出严重的信息梗塞和各自为政现象, 往往为了降低成本而使最终处理效果大打折扣。其次, 垃圾的综合处理是复杂的有机统一过程, 一个环节的处理效果往往对其进一步处理产生很大影响, 这就要求垃圾综合处理要运用系统工程思想进行全局规划。最后, 垃圾资源化产品市场有待开拓, 配送网络需要进行规划和构建。

可行性分析

供应链包含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近期的一些研究还加入了知识流。但总的来说, 物流作为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 是供应链管理的实体承载者, 对垃圾物流特性的研究是决定该行业是否适合引入供应链管理的决定性因素。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物流, 虽然不是指含特定行业的废弃物, 如电子行业或者汽车行业, 但是它仍然包含了一部分这些特定行业垃圾。具体而言, 它指的是生活垃圾的收集、运送、处理以及处理品处置或销售 (如堆肥、热能发电的销售) 等全部过程, 已有研究表明:不少学者将垃圾处理管理归为逆向物流管理。

垃圾处理物流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物流形式。从其源头看, 它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废弃物, 多数是一些废纸、厨余、塑料等杂乱的垃圾;虽然特定行业的废弃物一般鼓励生产企业回收再制造, 但生活垃圾也包含少量特定行业的废弃物, 如旧家用电器等。对于杂乱的废弃物, 经收集、转运后进入垃圾处理厂进行综合处理, 用于生产堆肥、热电或填埋。而对于那些特定行业的废弃物, 经分拣后, 一般要有特定厂家进行回收处理, 可以把这部分物流看作逆向物流。因此, 垃圾处理物流既包含其独特的正向物流, 也包含部分典型的逆向物流。但这两种物流都可以纳入供应链物流管理中来, 利用供应链复杂物流网络思想, 便能很好的解决垃圾处理的统一管理问题。

鉴于垃圾处理物流及其运作管理的复杂性, 借助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基于上下游全流程的运作管理是垃圾综合处理和减量化的唯一手段, 在垃圾处理行业实施供应链运作管理是具有可行性的。

首先, 逐渐推广开来的综合处理方法已经催生了垃圾处理行业中的核心企业产生, 为实现垃圾处理上下游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基础条件。综合处理就是卫生填埋、生物处理、焚烧等多种垃圾处理系统的有机结合, 它不仅集中了填埋、堆肥、焚烧的优点, 同时也解决了单一处理的缺点;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各种垃圾处理系统的优势, 扬长避短, 从而真正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运用这类技术方法来综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企业自然成为了垃圾处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 且现实中它已经存在并承当着整体协调的重任, 诸如北京市阿苏卫综合垃圾处理厂正是这样一个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主导, 通过其横向、纵向的业务联系和拓展延伸, 一条垃圾综合处理的供应链自然就存在了, 为在垃圾处理行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了现实条件。

其次, 供应链管理解决的主要问题库存, 而降低其库存总成本的手段便是协同运作, 垃圾综合处理完全可通过上下游协同运作以实现减量化排放。垃圾处理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填埋量大且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非常类似于商品供应链中的库存, 其特点表现为具有分散特点的垃圾源头产生的大量垃圾经过综合处理后回收率太低, 问题就在于垃圾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运作不畅。借鉴普通供应链管理思路, 加强垃圾处理各个环节的沟通和协作, 基于技术层面的革新和政策层面的支持, 挖掘垃圾资源市场需求从而将垃圾处理上下游的通道打开, 进一步对其运作管理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 必然会大于片面地强调某个环节而产生的效果, 进而从总体上能够减少垃圾的填埋量。

供应链综合管理 篇8

中央的“十一五”规划, 使铁路得到了千载难逢大发展的机遇, 每年近6000亿的新建铁路项目投资, 同时也大大拉动了钢轨供应数量。表1为中国铁路物资北京公司2005年-2009年钢轨供应情况表,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2005年-2007年钢轨供应总量整体变化不大, 相对比较平稳, 但是从2008年开始, 随着铁路大发展时期的到来, 钢轨供应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尤其是2009年达到了钢轨供应的最高峰。通过中央“十一五”, “十二五”对铁路发展的规划, 这一趋势还会持续5-10年的时间。

铁路大发展也给钢轨供应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 旧钢轨供应模式在新环境下受到了莫大的冲击, 旧钢轨供应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目前钢轨大量需求供应工作的要求, 模式的老化给我们的钢轨供应工作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甚至是我们优势的环节, 在目前的情况下, 问题接连而出。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 需要多人进行配合沟通, 如果有人因事不在, 影响了工作推进的速度。 (2) 参与某项具体环节的工作人员, 对上下环节认识工作上不是很清楚, 信息的沟通中难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给供应工作到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必须要重新的思考、总结旧有模式的弊端 (见图1) , 并寻求建立一个新的钢轨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 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2 新钢轨供应系统模型的建立

2.1 新钢轨供应系统指标体系

新钢轨供应系统就像一个神经中枢系统一样, 协调大维修、基建和市场钢轨的供应工作, 调配资源的合理配置, 与钢厂产能的合理配合, 与焊轨厂计划的对接工作都能做到一定的平衡控制工作。本文新钢轨供应管理系统主要从大维修供应管理度、基建供应管理度、市场钢轨供应管理度和钢轨质量管理度四个指数来反映新钢轨供应系统的合理性。

大维修钢轨供应管理度。在钢轨的供应工作中, 大维修钢轨供应数量这几年一直是平稳发挥的, 供应数量这几年每年小幅增加。由于大维修用款是铁道部制定用款, 所以资金预拨会非常及时, 也是钢轨供应中最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 大维修钢轨供应工作也是与各铁路局建立桥梁的纽带, 以便我们更加了解兄弟单位的进展情况和铁道部相关政策的主要来源。在这里, 我们使用了大维修计划指数、大维修资金预拨指数、大维修转向架回送指数、大维修客户维护指数等4个指数来反映大维修钢轨供应管理度对新钢轨管理供应系统的影响。

基建供应管理度。随着铁路大发展的都来, 2008年后基建钢轨供应明显提高, 2008年中国铁路物资公司基建供应128124吨, 而截止到今年的11月底, 2009年已经供应了25万吨左右, 占整体供应的60%左右, 成为铁路钢轨供应新的增加点。这种趋势估计还有持续5年左右的时间, 由于我们还要延长钢轨供应产业链, 所以基建钢轨供应管理的如何进行也是非常关键的现实问题。本层面从基建计划指数、基建资金指数、基建转向架回送指数、新延伸增长点指数等4个指数来反映基建供应管理度与新钢轨管理供应系统的关联度。

市场钢轨供应管理度。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各地政府加快了地方铁路的建设, 引用外资、合资的形式越来越多, 市场钢轨的需求逐年增加;由于城市化的发挥, 大部分城市都提出了地下铁路的规划, 规划的建立也需要大量钢轨采购, 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 市场钢轨的需求会是十分强烈的。在这里, 我们使用了市场钢轨跟踪指数、市场钢轨竞争对手分析指数、销售区域分析指数、市场钢轨订发货维护指数等4个指数来反映市场钢轨供应管理度对新钢轨管理供应系统的影响。

钢轨质量管理度。钢轨的质量决定了钢轨的信用。我们现在已经在各钢厂建立了质量监督站, 为客户做好了第一层的质量关, 和钢厂质检部门组织每年的客户反馈活动, 让客户了解钢厂, 了解钢厂的生产;让钢厂熟悉客户, 有了质量问题早发现解决。本文使用了客户满意度指数、质量问题解决指数和钢轨质量提高指数3个指数来反映钢轨质量管理度对新钢轨供应管理系统的影响。

2.2 模型的建立

新钢轨供应系统:共设三个层面, 15个二级指标。评价了在钢轨整体供应中所涉及各方面的综合水平。涵盖了对钢轨供应工作起核心作用的相关指标。从不同的方面总结了钢轨供应管理系统所包括的内容。

在二级指标的建立上, 我们采用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使指标量化, 具有可比较性和计算性, 使钢化的信息可以通过相近的指标表示出来, 使系统运用上更加具有实际性和现实性。

2.3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 首先确定两个论域:

U={X1, X2, X3, X4}和V={V1, V2, V3, V4}。

U表示因素集 (指标集) 其中:

X1={X11, X12, X13, X14}, X2={X21, X22, X23, X24}, X3={X31, X32, X33, X34}, X4={X41, X42, X43, X44}

V表示评语集, 其中V1代表好, V2代表较好, V3代表一般, V4代表差。

(2) 确定各个指标的模糊权重:

这里的权重得衡量主要通过专家调查法 (从事钢轨工作多年的供应管理人员总结分析结果) 和层析分析法。

A={A1, A2, A3, A4}

W1={W11, W12, W13, W14

W2={W21, W22, W23, W24,

W3={W31, W32, W33, W34,

W4={W41, W42, W43。

(3) 首先对每一个Xi进行综合评价:

运用恰当的方法得到Xi隶属于评语的程度rij, 并由此构造模糊矩阵Ri。然后计算Xi的一级评价向量为Bi, 则Bi=Wi⨂Ri={bi1, bi2, bi3, bi4}并采用加权平均型算子进行模糊运算。

(4) 进行二级评价:

将每一个Xi看成一个因素, X={X1, X2, X3, X4}, X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R=[B1, B2, B3, B4]

B=A⨂R= (b1, b2, b3, b4)

同样采用的是加权平均型算子。

(5) 进行归一化处理

令undefined。

2.4 模型的具体应用和分析过程

首先通过合适的方法得到权重模糊向量, 如下所示:

A={A1, A2, A3, A4}={0.3, 0.3, 0.3, 0.1}

W1={W11, W12, W13, W14}={0.3, 0.5, 0.1, 0.1}

W2={W31, W22, W23, W24}={0.4, 0.4, 0.1, 0.1}

W3={W31, W32, W33, W34}={0.2, 0.2, 0.2, 0.4}

W4={W41, W42, W43}={0.2, 0.2, 0.6}

评价矩阵:

则:

归一化处理, undefined可得:

C={0.279, 0.322, 0.19, 0.209}

2.5 结果分析

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给出评价结果:

B1={0.32, 0.38, 0.14, 0.16}

B2={0.37, 0.38, 0.12, 0.13}

B3={0.16, 0.26, 0.28, 0.30}

B4={0.24, 0.16, 0.28, 0.32}

B={0.279, 0.322, 0.19, 0.209}

(1) 我们从B1中可以看到钢轨供应管理中大维修管理因素隶属于V1的隶属度是32%;隶属于V2的隶属度是38%;隶属于V3的隶属度是14%;隶属于V4的隶属度是13%。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大维修管理工作我们做的较好, 应该更加努力的把好的方式、方法保持住, 把工作变的简单快捷, 更好的服务与广大的铁路局的用户。

(2) 我们从B2中可以看到钢轨供应管理中基建管理因素隶属于V1的隶属度是37%;隶属于V2的隶属度是38%;隶属于V3的隶属度是12%;隶属于V4的隶属度是13%。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基建钢轨供应的工作我们做的还不错, 把大维修的管理模式借鉴到了基建钢轨供应的里面,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基建的特点与大维修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要善于总结基建钢轨供应的模式和方法, 寻求一条符合基建钢轨供应的路子来。

(3) 我们从B3中可以看到在钢轨供应管理中市场钢轨因素隶属于V1的隶属度是16%;隶属于V2的隶属度是26%;隶属于V3的隶属度是28%;隶属于V4的隶属度是30%。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我们所从事的钢轨供应工作中, 市场钢轨的供应是比较薄弱的, 所得到的综合评价也是最低的, 在我们的工作中应该加大投入的力度, 在人员上和经营的模式上都要有投入和加强, 市场这条路是一定要走出去的,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薄弱的时候, 往往我们已经落后于别人很远的距离了。

(4) 我们从B4中可以看到质量管理因素隶属于V1的隶属度是24%;隶属于V2的隶属度是16%;隶属于V3的隶属度是28%;隶属于V4的隶属度是32%。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多年的质量管理的工作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做到位, 可能其中有客户的原因, 也有钢厂的原因, 但是作为我们这个中间的桥梁, 怎么能更好的把这座桥搭建起来是很关键的。质量就是名片, 身入到客户中去, 把质量的服务工作搞上去。

15个二级指标目前涵盖了我们在工作中全部重点环节, 所得出分析结果, 也十分符合我们目前钢轨供应管理的实际情况, 也证明了各指标因子没有脱离我们实际工作各条件的要求, 带有全面的代表性。

(5) 利用一级评价结果, 我们得到了二级评价矩阵R, 并利用模型进行了二级评价, 得到评价结果B={0.279, 0.322, 0.19, 0.209},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我们可以对新的钢轨供应管理模式得出综合评价结论:在这个新管理模式的框架下, 能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见, 新的环境也是在变化的, 只有适应了环境, 不断的改善, 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3 结论

新钢轨供应管理体系的建立, 并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对新钢轨供应系统进行测度和评价, 使我们认识到, 新的钢轨供应管理体系从理论到实际都双重符合目前我们工作要求的标准,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 新钢轨供应模式是通过旧有模式细化而来, 我们理念、思维的提升不能脱离我们实际的工作, 要不建立起来的体系是经受不起现实工作的考验, 在我们建立新钢轨供应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有些问题可能我们目前还没有遇到, 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是, 我们要及时的把相关因子进行调整以适应工作的需求, 没有任何条件是一沉不变的。新的模式给我们从事钢轨供应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路, 也是新的挑战。

通过本文也让我感觉到, 如何把管理学的理论和评价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不空不大, 能真正的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能给社会、企业不同层次的发展带来了实际好处, 这也是我们作为管理者以后需要时刻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文科.创新供应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和谐铁路建设做出新的贡献[J].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7, (2) .

[2]刘虹云.钢轨物流信息化的探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3]赵丽娟, 罗兵.绿色供应链中环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1) .

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篇9

Koskela率先在斯坦福大学提出将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应用于建筑业中, 自此形成了建筑供应链管理的最初形式, 各组织和学者从关注企业发展转而开始关注供应链各企业的发展和供应链的运行[1]。要考量一条供应链的运行情况, 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 而评价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类定量与定性指标, 因此应考虑将定性指标定量化。模糊数学的出现解决了难以用精确数字描述的问题,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 运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 将边界不明、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利用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件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2,3]。

本文所构建的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包含定性和定量指标, 且大多数指标存在数据边界不清的情况, 因此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对精益建筑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 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 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指标选取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如绿色供应链强调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 敏捷供应链则要求供应链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映, 强调灵活性, 精益建筑供应链是精益思想和建筑供应链管理的结合, 建立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六个方面出发[4]:

(1) 成本:包括单位采购成本、单位施工成本、单位运输成本、平均库存成本以及供应链管理成本。

(2) 质量:包括工程返工率、工程变更率、质量合格率和物资供应合格率。

(3) 交货及可靠性:包括物资准时交货率、准时完工率、完美订单履行率、合同履约率和客户抱怨率。

(4) 灵活性:包括供应链响应时间、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5) 可持续与安全:包括施工事故发生率、安全生产控制能力、资源利用率、资源回收利用率和工程废料处理能力。

(6) 信息与发展:包括信息共享率、信息有效性、网络信息应用程度、供应链成员稳定和员工培训及深造。

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精益建筑供应链的运行情况及指标体系的研究, 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2.1 建立评价指标集

首先将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为U, 假设第一层指标有m个, 则是指标集U={u1, u2, u3, …, um}, U={u1, u2, u3, …, um}是一级因素集。令ui为第一层的第i个指标集, 第二层次中的n个指标决定ui, 则ui={ui1, ui2, ui3, …, uin}。

2.2 构造评价因素的权重集

令U的权重为A, 则ui对U的一级权重分别为a1, a2, a3, a4, a5, a6, 相对应的权重集为A=[a1, a2, a3, a4, a5, a6] (0<a<1) 。令二级指标uij的权重系数为Aij= (aij, i=1, 2, ……, m;j=1, 2, ……, n) , 则uij对ui的权重集分别为Ai=[ai1, ai2, …, ain]。本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由多个专家打分, 进行统计分析而后获得权重, 再进行评价, 得出结果。

2.3 综合评价标准的确定

将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评价结果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5个等级, 并用5分表示很好, 逐次递减, 1分表示很差。则评语集V= (V1, V2, V3, V4, V5) =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 (5, 4, 3, 2, 1) 。

2.4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1) 令Ri为Ai的模糊评价判断矩阵, 单独考虑二级指标隶属于各个评语的程度, 得到相应的评价矩阵:

评价因素集ui的评价矩阵为Ri, 与权重系数向量Ai相乘作模糊变换, 则得到二级模糊综合判断矩阵:

(2) 根据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以bik为元素构建一级模糊评判矩阵R:

将权重向量A与评价矩阵R相乘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2.5 评价结果分析

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Q= (q1, q2, …, qp) 为评价集V= (v1, v2, v3, v4, v5) 各元素的隶属度, 通常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或加权平均原则进行处理[5]。

(1) 最大隶属度原则。最大隶属度原则是常用的结果分析方法, 但它存在有效性问题, 定义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性的公式是[6]:

式中n为评判向量Q= (q1, q2, …, qp) 的元素个数, β为Q的最大隶属度, γ为Q的第二大隶属度, 当α=0时, 最大隶属度原则完全失效;当0<α<0.5时, 最大隶属原则有效性低;当0.5≤α<1时, 最大隶属度原则较有效;当1≤α+∞时, 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性非常好;当α=+∞时, 最大隶属度原则是完全有效的[7]。

(2) 加权平均原则。加权平均原则运用于评价结果中排序前两位隶属度值相差小、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性低或失效的情况。令最终综合评价向量Q'为Q归一化处理的结果, 评价等级分行向量为V= (5, 4, 3, 2, 1) , 则最终可以计算出综合评分值X, X=Q'×VT (VT是V的转置矩阵) [8]。

3 实例分析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某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的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3.1 评价过程

(1) 建立评价因素集、权重集以及综合评价标准。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U, 首层指标集U= (u1, u2, u3, u4, u5, u6)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形式获取指标权重, 相应的权重及评价结果见表1。

(2)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各等级出现的频数与参与专家人数的比值确定指标属于该等级的隶属函数, 即该指标的单因素评价[7]。得出的结果见表1, 判断矩阵为:

由A1= (0.21 0.24 0.17 0.18 0.20) 得到“成本”的评价向量:

B1=A1×R1= (0.14 0.20 0.29 0.31 0.06)

由A2= (0.25 0.23 0.27 0.25) 得到“质量”的评价向量:

由A3= (0.21 0.21 0.19 0.22 0.17) 得到“交货及可靠性”的评价向量:

由A4= (0.21 0.21 0.23 0.16 0.19) 得到“灵活性”的评价向量:

由A5= (0.25 0.24 0.19 0.17 0.15) 得到“可持续与安全”的评价向量:

由A6= (0.21 0.22 0.20 0.19 0.18) 得到“信息与发展”的评价向量:

根据上述评判结果, 可得构成一级模糊判断矩阵R的值为:

(3) 综合评价。

由A= (0.15 0.15 0.17 0.18 0.18 0.17) 可得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向量:

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计算, 得出α=0.27<0.5, 说明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性较低, 且β与γ仅差0.03, 因此, 根据加权平均原则的适用范围, 此处采用加权平均原则进行结果处理, 得出Q′= (0.16 0.31 0.34 0.160.03) , 由前面可知V= (5, 4, 3, 2, 1) , 因此综合评分值X=Q′×VT=3.41。

3.2 评价结果分析

加权平均原则计算得到的综合评分值为3.41, 根据评价标准可知该分值介于“一般”与“较好”之间。从总体评分可知该供应链已基本符合最初设定要求, 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再加以完善。按同样方法计算, 可得一级指标中各分值, 其中“成本”3.05分, “质量”3.53, “交货与可靠性”3.44, “灵活性”3.53, “可持续与安全”3.56, “信息与发展”3.37。

由此可以看出各指标均大于3分, 基本符合要求, 但也说明无论是总体分数还是指标分析, 均未达到最佳, 因此均需要加以改善。为进一步分析, 应找出影响较大的指标, 如“成本”中单位运输成本和平均库存成本分值较低, 大批量运输可减少运输费用, 但却将增加不必要的库存, 这两个指标应统一考虑, 这里两个指标分值较低可能是二者没有确定最佳数值;又如, “质量”中质量合格率与物资供应链合格率均较低, 特别是物资供应链合格率, 这里可能是由于物资供应质量不达标, 导致建筑质量存在问题, 同时也使工程出现一定的返式, 因此此处返工率也相对分值较低。

评价所获得的数据是绝对数据, 数据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说明绩效的好坏, 要更好的分析绩效, 还应将评价值与同行竞争者的数据相比较, 比如若同行竞争者“质量”得分远大于3.53, 那说明本安全中的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又如若同行中“信息与发展”分值远低于3.37, 那说明本案例中该指标分值相对较高。

4 结论

精益建筑供应链中涉及许多模糊因素, 其绩效评价也相对复杂, 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模糊评价, 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该评价方法。该问题进一步分析, 可以研究如建筑供应链中融入精益思想对传统建筑供应链绩效指标的影响情况, 精益建筑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后的完善等等。

摘要: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多目标、多层次的特点, 既有定量指标, 又有定性指标, 而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是评价的关键, 指标中存在多个数据边界不清的情况, 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精益建筑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 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和科学。最后通过模拟实例分析证明该评价方法。

关键词:精益建筑供应链,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矩阵

参考文献

[1]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In:Koskela L.CIFE:Stanford University, 1992.

[2]张天平.供应链绩效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 2009 (22) :68-70.

[3]姜军.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供应链风险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 2014, 31 (10) :126-129.

[4]H Carvalho, V Cruz-Machado.Integrating Lean, Agile, Resilience and Green Paradigm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ARG_SCM)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7.

[5]梅聪杰.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D].辽宁:辽宁大学, 2011.

[6]周国亮.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7]侯晓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 2011.

供应链综合管理 篇10

关键词: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1 引言

根据中国2011年零售百强企业排名显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尚欧等一些世界零售企业纷纷在中国占领很高的销售额, 作为中国本土零售企业,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价越来越重视, 而如何更好地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对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指标进行模糊量化, 准确评价企业供应链风险情况, 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风险, 降低企业风险损失。

2 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之上, 在模糊环境下,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某种目的对某一事物通过模糊关系的合成做出综合评价和判断的方法[2]。零售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价决策时, 本着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根据供应链风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采用德尔菲法面向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开展问卷调查, 统计出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主要有以下5类:采购风险、库存风险、配送风险、销售风险、售后风险, 其中每种风险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因素。

2.1 建立因素集

根据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的模糊集合意义, 因素集就是综合评价各种因素组成的集合[8], 用U表示, 则因素集U分为五个因素集:U (28) (7) U1, U2, U3, U4, U5 (8) 。每个因素Ui (7) i (28) 1, 2, 3, 4, 5 (8) 分为n个子因素。即U1 (28) U11, U12, U13;U2 (28) U21, U22, U23;U3 (28) U31, U32, U33;U4 (28) U41, U42, U43;U5 (28) U51, U52, U53。

2.2 建立权重集

由于因素集中各因素对评价供应链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 所以因素的权重分配是U上的一个模糊向量, 即, 其中ai表示U中第i个因素的权重, 且满足。

则各子因素的指标权重即为aij, 表示第i个因素在第j个子因素uij的权重, 且 。

2.3 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是多种评语等级构成的集合。这些等级应理解为模糊等级, 在此将一个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水平分为很大, 较大, 一般, 较小, 很小五个等级, 则构成的评语集合为V={很大, 较大, 一般, 较小, 很小}=V1, V2, V3, V4, V5。

2.4 模糊综合评价

2.4.1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为了分析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必须对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就构成了模糊判断矩阵为:

由此得出一级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2.4.2 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针对第i个因素在第j个子因素评价, 评价对象属于评价集中V的隶属度为即uv (7) r ij (8) 。所谓隶属度就是在识别某一事物是否属于某一模糊概念时, 不是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而是判别出该事物对这个模糊概念的符合程度, 符合程度的大小可用闭区间[0, 1]之间的实数去度量它, 这个数成为该事物的隶属度。uv (7) r ij (8) (28) rij/Z (Z为专家总人数;uv (7) r ij (8) 是所有专家中认为rij隶属于V的专家人数) , 判断矩阵为 (n为U中所含的子因素个数) :

iB就是Ui对V的隶属度, 且bi1 (10) bi2 (10) bi3 (10) bi4 (10) bi5 (28) 1 (7) i (28) 1, 2, 3, , n (43) (8) 。

3 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以湖南省湘潭市本地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际调研, 并结合模糊评价模型, 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

3.1 评审专家可信度

邀请10位零售企业资深专家对指标进行评价, 由于每个专家的专业、学历、职务等因素的差别, 对指标的评价肯定会产生偏差。为了减少误差, 通过调查问卷和身份核实, 按照表2的层次进行分类, 计算出每一个专家的总分, 经过归一化处理, 对各位专家以后的打分设置了相应的权重:

3.2 确定风险评价1级指标的权重

权重i表示i因子在5个评价因子中所起的作用大小的度量, 是模糊综合评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其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评判结果的合理性[9]。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来确定评判过程中的权数分配, 构造的判断矩阵如下:

w21、w31…、w110分别为第2~10位专家对第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依照w11的方法可以分别得出。采用Excel软件计算矩阵1w1的特征向量W1以及最大特征值如下:

对矩阵11进行一致性检验:

CI (28) (max-n) / (n-1) (28) 0.036, 并查找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列表[10]得:

CR (28) CI/RI (28) 0.036/1.120.032 (27) 0.1, 故此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同理可得出第2~10位专家判断矩阵特征向量 (其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于是有10位专家的权重评价矩阵:

则1级指标的权重为:

3.3 确定风险评价2级指标的权重

2级指标在l级指标区域内的重要性权数设定是由各专家对其打分的加权和除以在相同一级指标下所有的2级指标加权打分和的数值, 如:供应商信誉度风险指标下的结构稳定性2级指标的权重为:6.88/ (6.88+7.26+6.64) =0.33。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4 供应链风险水平综合评价

根据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 (见表1) 得到因素集U=U1, U2, U3, U4, U5 (8) , 因素子集如Uij=U11, U12, U13, U21, U22,  (8) 等。

评语集为V= (很大, 较大, 一般, 较小, 很小) , 其对应的分值集为 (0.9, 0.7, 0.5, 0.3, 0.1) , 参照该评语集, 利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中每个单因素对应于各种评语的隶属度。

如表3, 1级指标采购风险下2级指标供应商信誉度的权重为0.33, 采购商品的质量水平的权重为0.35, 采购商品的价格水平的权重为0.32, 则权重集为: (0.33, 0.35, 0.32) 。利用上述模糊评价理论, 相应的隶属度矩阵:

则采购风险指标的评价向量是:

同理, 可得其它二级指标的评价向量为:

则相应的隶属度矩阵为:

进一步可得, 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风险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同时考虑最大隶属度数值前后相邻的隶属度值, 可以看出步步高超市所在的供应链整体风险偏大。

4 结论与建议

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的采购风险、库存风险、配送风险、售后风险偏大, 尤其是公司在售后服务这方面做的不太好, 令客户不满意。

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规模比较大型的公司,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为公司的高层领导,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采购方面: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供应商信息进行判断, 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这样就从模糊数学的角度降低了采购的风险; (2) 库存方面:企业管理者经过讨论, 购买一个零售企业库存决策支持系统, 对企业的需求、业务流程、功能等情况进行分析, 显示企业准确的库存信息, 便于管理者决策, 降低企业风险; (3) 运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配送环节的市场需求风险、资金运作风险、与第三方物流合作风险等进行评估, 识别影响该风险的最大因素, 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风险; (4) 售后服务方面:加强对员工服务意识的培训, 强化售后服务也是企业很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Zsidiisin G A.A grounded definition 0f supply risk[J].The Journal 0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 2003, 23, (9) :217-224.

[2]肖位枢.模糊教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2.

[3]刘应明, 任平.模糊性—精确性的另一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家顺, 王田苗.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评价模型的研[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l, (2) :59—6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 篇1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措施;关系

一、本文的写作目的及相关理论的概念

(一)研究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的加速,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面临着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交货期、降低生产本、提高产业利润的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化,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成为解决企业压力、提高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团结在一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该文章主要是介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战略。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方法,其次他还是一条联系各相关企业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更是一条增值链。它是企业把从采购原材料、产品的加工、产品的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所形成的供、产、销的一条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各相关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协同合作来降低每个链条节点的成本,从而提高每个企业的利润,最终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

(三)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指物品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移动,是物品从供应方向接收方的流动的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美国物流管理学会(Councli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1998 年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2]。

物流管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来得到顾客最大程度的满意,是对商品从产出到接受这个过程中的合理有效的规划与控制的过程。即在整个物品的运输与存储过程中不仅要保证物品的质量,还要保证在恰当的时间与地点将物品送到顾客手中。总体来说,物流管理是运用管理学的科学与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监督,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运输效率。

二、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从上述对供应链与物流的定义可知,供应链管理包括企业从原材料的购买到产品的消费整个过程的商业环节。从时间上看,物流管理早于供应链管理,但是现如今,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它们有不同之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库存和合作的管理,来达到供应链上交易成本的最低化。而物流管理是寻求把产品保质保量的送到顾客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费用之间的平衡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物流管理向一体化发展,在纵向上要求企业将供货商和用户作为物流管理的一项中心内容;在横向上通过同一行业中多个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合作而获得物流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运用网络技术使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协作的有机体,即实现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网络化。而供应链管理体现了物流垂直一体化这一理念。因而,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但已超出物流管理的范围。

从SCM的角度来看,物流连接着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企业之间合作的纽带。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在书中写道:“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当然,没有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无法体现,供应链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物流管理是供应管理的子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三、提升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措施

单单的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已经不再是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如何运用物流活动使供应链节点企业高效合作,增强对市场的反应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成为了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目的。

(一)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物流管理

企业应该重视物流管理,将其作为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长远规划。未来市场中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该与自己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一条强大的供应链,充分应用供应链的强大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间互惠共赢。

(二)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需求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对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要求也逐步增加,意味着现在企业需要形成快速反应的供给体系与销售体系。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是现代电子商务的经营与发展理念。在过去,物品的配送速度是衡量物流管理的重要标准。现如今,在强调货物配送速度的同时也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比如顾客在购买时客服亲和的态度、配送员的服务态度、所购物品的完好性、无损性、退换货等售后服务的方便性等等。企业还要重视信息流的重要性,企业要主动与顾客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顾客的建议及时的向供应链企业反映,不断完善供应链,从而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体系。

(三)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完成物流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实现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我国要积极的使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借鉴国外的优秀物流管理策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毕竟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积极向国外学习来提高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物流企业要有自己的创新点,要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培养专门的物流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企业与同行企业之间互想学习,聘请同行企业相关人才,为本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企业要给物流人员提供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发展平台上尽情发挥,各显所长,让综合素质较强的人员脱颖而出。分析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同时与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进行比较,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政府也要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培训物流管理人才。高校要将物流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与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去相应的企业实习,巩固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注重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学有所用。(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GB/T 18354-2001.China national standard for logistics terms[S]

[2] BRITTA G,PAUL D L.Logistics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for supply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1,22(2):27-50

[3] 武小平.专业化、综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15(04)

供应链综合管理 篇12

一、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是指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之上, 以更快更好的顾客需求响应为核心理念、以资源整合和协调运作为基础、以时间压缩为主要手段、以供应链综合时间优势的强弱为最终体现的市场竞争能力。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是在多个企业共同协作条件下的综合体现。即对于供应链整体而言的市场响应能力, 不是单指某个或者某些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

2.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不仅是一种运作模式和竞争战略, 而且是一种理念和文化。它必须成为一个由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各位员工所共同认可、接受并执行的理念, 使顾客需求从订单形式转化为相应产品或服务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优化。

3.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的关键在于对响应时间的管理, 也就是时间压缩。时间压缩可以发现运行流程中的瓶颈环节、不增值环节以及不合理环节并给予改进, 改进的运行流程能帮助供应链缩短总的时间周期, 从而提高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

4.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既要反映供应链满足市场或顾客需求的速度快慢, 又要兼顾顾客满意程度的高低, 即要保证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 以及价格要求等。

二、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遵循关键性、竞争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为评价对象, 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 从着眼于过去、当前以及未来三个时段对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进行分析, 提出了与“过去、当前、未来”三个时态相互对应的以“结果层、运作层、支持层”为构架的评价体系。其中, 结构层由产品创新水平和产品交付水平构成;运作层从物流模块、生产模块、研发模块, 以及信息模块进行衡量;支持层则主要表现为战略支撑。每一层又由若干具体指标综合度量。

2.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其指标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在评价时既不能面面俱到, 也不能粗枝大叶。必须在综合考虑已有的条件和研究基础的前提下, 有选择性地设置评价指标。根据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及遵循关键性、竞争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各层指标构成如图所示。

三、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及评价过程

1. 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的原理

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 或系统因子之间、因子对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关联。灰色关联度是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 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与速度等的相对性。如果两因素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态势一致性高, 则两者的灰色关联度大;反之, 灰色关联度就小。灰色关联分析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几何接近, 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程度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

由于灰色关联分析是按发展趋势作分析, 因而对样本量的大小没有太高的要求, 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而且分析的结果一般与定性分析相吻合, 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 灰色关联分析可以通过分析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来判断变化趋势的接近, 所以, 也常常被作为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本文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灰色关联系数的概念, 其数学定义如下:

设X为系统因素 (因子) 集, xi∈X为系统因素, 其在序号k上的观测数据为xi (k) , k=1, 2, …, n, 则称xi= (xi (1) , xi (2) , …, xi (n) ) 为因素xi的行为序列。

为保证建立模型的质量和系统分析的正确性, 对采集来的原始数据一般需进行预处理, 使其消除量纲和具有可比性。如果原始数据具有相同的量纲, 能够进行比较, 也可以不作数据变换。

设X为灰关联因子集, x0= (x0 (1) , x0 (2) , …, x0 (n) ) X, xi= (xi (1) , xi (2) , …, xi (n) ) X, i=1, 2, …, m, 令 , 式子:

称为关联系数, 其中称为分辨系数, ρ∈ (0, 1) , 常取0.5实数 , xi (k) ) 称为xi关于x0的关联度。

2. 灰色关联分析评价过程

灰色关联评价可以分为四步完成:

(1) 建立灰色关联因子集

设评价体系共有m项指标, 有n个方案, 则评价矩阵为:

其中aij是第j个方案中关于第i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值, 它是初始数据无量纲处理后得到的指标, 评价矩阵的每一列又称为一个比较数据列。

(2) 选取参考序列 (最优序列)

所谓最优数列是指由各评价指标在各方案中的最大值组成的数列, 可以直接选取各指标在各比较数列中的最大值组成:

(3) 计算灰色关联度

一般而言.两数列的灰色关联度可以用关联系数的算术平均表示。但是, 在本文的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 各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有不同的权重区分。因而, 灰色关联度需要依据指标权重来确定, 具体公式为:

其中, Wk是指标Xij的权重, 可用层次分析法或用三角模糊数法进行确定。

(4) 整体灰色关联排序

按照过程关联度大小排序, 选取最优解。

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

1. 企业背景

本文选取以上海某羽绒服装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进行分析。该服装企业是一个产供销融为一体的集团化运作企业, 拥有较健全的生产、销售和设计体系, 其主要合作者有原材料供应商、分销加盟商, 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供应商提供布匹, 以及相关配料, 他们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加盟商一般是在一级城市, 与公司有比较稳定的业务关系;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产品向区域市场的运送工作, 与公司也有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由此形成了以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

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实证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主要包括两类: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指标数据, 以及确定指标权数的专家评判数据。对这两类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如下所述:

(1) 指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根据不同指标的类型, 对指标数据进行分类收集。本文选取2005年~2006年2年的数据进行比较计算, 按照前文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后, 结果如表1所示:

(2) 专家评判数据的采集

按照层次分析法或三角模糊数确定权重的步骤, 进行专家评分, 可得各因素相对于目标层 (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 的权数, 如表2所示:

3. 综合评价过程

在取得各指标的量化数值并进行无量纲处理后, 运用前文灰色关联评价中给出的计算步骤进行综合评价。

(1) 建立评价矩阵

评价矩阵由2005年~2006年指标数值的无量纲处理后的数组构成:

(2) 确定参考序列

选取各指标得分的最大值构成参考序列:

(3) 计算灰色关联度

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以及表2中给出的指标权重值, 计算得到2005年~2006年的关联度分别为:0.980, 0.593。

五、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评价分析可以看到, 以该羽绒服装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在2005年~2006年期间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这说明公司需要在快速响应能力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 以阻止下滑趋势。另外, 通过分析相关评价指标, 我们可以发现, 快速响应能力的下降与响应速度下降、交货水平降低、生产能力减弱有很大关系。联系公司实际, 我们还可以发现, 这与公司在2005年之后高层管理人员, 以及基层生产工人和营销人员发生了很大动荡, 老员工流失严重, 从而带来管理工作脱节、生产熟练程度降低、营销系统敏捷性下降等都有着紧密联系。为此, 必须通过增加供应链成员企业直接沟通和信息交流, 加强伙伴间的资源共享与协作, 充分满足客户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来提高供应链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 从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控制、激励和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入手, 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吸引并留住人才, 从而协同配合和加快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改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56~68

[2]黄永波:供应链管理信息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8 (6) :11~12

[3]隋明刚:AHP评价指标体系的非线性无量纲处理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 2006 (10) :25~27

[4]Freed and Reed.How to evaluate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0, 21 (2) :27~45

上一篇:继发性创伤压力下一篇:荷载型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