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危机管理

2024-10-13

供应链危机管理(共10篇)

供应链危机管理 篇1

1 物流危机管理策略

1.1 物流危机管理要渗透到日常物流管理中

众所周知运输行业是物流市场的载体, 这些资源应全部进入市场, 在市场上能自由买卖, 通过市场对物流资源优化配置, 而目前, 行政管理体制把这些基础资源分割了, 横向的经济联系常常被纵向切断。比如现有的铁路网与公路网接点不同, 各自规划, 甚至完全分离, 相互之间转换起来很困难, 需要不断地重新装卸、运输和组织, 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 日常物流管理工作应该围绕危机管理加以规范。要使现代物流管理能够有效地处置和化解危机, 关键建立快速应变机制, 以准确及时的危机预警和完整有效的危机预案做保证, 保证现代物流管理工作在危机状态下也能应对自如。

1.1.1 以危机意识为契机, 为物流管理建立良好

的宏观制度保障环境, 减少行政割据对区域间物流整合的影响。物流管理既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构成企业之间完整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仓储等物流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协同合作, 更需要企业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宏观环境方面的制度保障对于物流管理渠道是否顺畅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和关键作用, 而行政割据对物流管理的影响最终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 在行政割据的情况下, 应当通过建立有效的行政协调机制来抵消地方保护主义或条块分割对物流管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当机制建立后, 有关的政府部门还必须推行健全的政策进行相应的支持, 协调机制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和强有力的安排来配合机制的建立, 那么, 机制的协调作用将难以得到发挥, 企业的物流管理仍会面对很大的风险和阻碍。

1.1.2 加强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物流管理合作, 协同防范危机风险。

为了减少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处于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应该共同增强风险意识, 加强在物流整合和物流联盟等方面的合作。可以确定的是, 不确定因素往往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因此, 物流管理活动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真正有效的, 并且与社会应急机制相配合的快速响应是降低不利影响的重要保证。

1.1.3 在日常物流管理中要建立各种应急预案, 对风险做到“早发现, 早预防”。

物流管理职能是企业的重要职能之一, 因此, 物流的危机管理目标与企业的危机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在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中不仅要树立危机意识, 更重要的是建立应急机制来贯彻危机意识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从而达到对危机实现常态管理的目的。

1.2 积极探索开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 通俗地讲就是将企业的物流服务进行“外包”, 聘请专业的物流公司来为企业服务, 它是近年来国外企业比较推崇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部分企业在物流管理上存在的经验不足、设施不全、专业人员匮乏的矛盾, 使企业腾出更大的精力去发展生产, 同时由于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性、专业性还能使企业的物流费用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第三方物流特别适合于生产链条短、产品单一的中小企业。规模小的企业本来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 如果在企业的发展中片面追求“小而全”, 不切实际的建立一套自己的物流体系, 势必会造成企业精力分散, 专业不突出, 有限的资源被浪费, 最终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甚至会走向破产的边缘。相反, 如果有效的运用第三方物流, 便可以使上述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或解决。有资料统计显示, 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比本公司自营可节省可见成本约20%左右。

1.3 积极倡导“零库存”管理模式

在现代物流体制下, “零库存”管理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它可以大量地为企业节约仓储费用。“零库存”并不是库存真正为零, 而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 实现企业库存的最优化, 消灭呆滞物资。

首先, 应大力开展“代储代销”业务。对于“代储代销”物资可以根据每月的使用情况定期向供方承付货款, 这样在不占用采购资金的情况下就具有了保险储备,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还没有充分重视这个潜在的效益增长点。

其次, 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批量订购可以节约采购费用, 但大批量到货却增加了企业的仓储费用.对此, 企业要充分利用“买方市场”这个有利形势, 尽可能地利用供应商的库存.对于大批量采购的物资, 完全可以结合生产使用情况要求供应商分批到货, 这样, 物资到货后就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从而减少仓储费用。

再次, 大力开展“配送”业务。“配送”是指企业及时地把按照订单生产出来的物品送到用户手中, 它是通过物资的流通来减少库存。

最后, 消灭不合理库存。对于企业长年积压的呆滞物资应该充分面向社会市场, 通过调剂、置换、处理等方式变现, 变“死库存”为“活资金”。

2 加强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 降低物流管理的危机机率

供应链管理要的是一体化运作, 切忌各自为政, “各人自扫门前雪”;供应链管理要的是信息的速度、准确度, 切忌虚假信息;供应链管理要的是快速反应, 切忌麻木迟钝;供应链要的是资源优化组合, 切忌基础设施过剩 (过多的重复与重叠) ;供应链要求有效的成本控制, 切忌大起大落, 等等。“用户是上帝”, 消费者要求“更好、更快、更便宜、更个性化”, 这是全球的总趋势, 这是各个企业的压力, 也是推动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应特别注重以下七个方面的管理, 以确保降低物流管理的危机机率。

所谓供应链管理, 就是把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到最终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 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 通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 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它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 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精髓是实现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实现物流的快捷高效的配送和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 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2.1 理念的转换。

中国的许多事情难于启动, 或发展缓慢, 究其原因, 不是客观的就是主观的, 建立供应链系统, 优化供应链管理, 我认为在中国已到了可以启动的时期, 特别是沿海地区。关键在于理念。我们长期以来生活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对于供应链这一新的营运模式很陌生, 不熟悉, 不理解, 所以必须理念转换。

2.2 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建立供应链拉式系统。

先确定需求, 然后按需生产, 减少产品过剩和缺货的风险。

2.3 实施企业供应链流程再造。

供应链好比一条管道, 里边有工作流程、实物流程、资金流程与信息流程, 要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流程进行优化。并根据需求及时修正与改进。

2.4 建立起供应链环节中企业之间的信任度。

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信用, 缺少信用体系, 也缺少信用认证制度, 企业之间有一种不信任感, 恐怕受骗上当, 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状态下, 供应链无法建立也无法运行。所以, 实施供应链管理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信任度。这要从每个企业自己做起。

2.5 既要在供应链中成为主角, 也要甘当配角。

一个企业要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 自己要当好主角, 但一个企业在不同的供应链中不可能都当主角, 有时也可能是配角。因为一个企业可能是供应商, 也可能是生产商, 也可能是销售商。有时在供应链中处于上游, 有时处于中游, 有时处于下游。不同的角色, 就有不同的功能, 要在供应链上扮演一个专门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2.6 有了战略目标定位, 必须有战术定位, 从小

处着手, 一步一个脚印,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切忌蛮干。

2.7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供应链管理成为一种新的运作与管理模式, 如果没有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如何建立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相通的信息网络系统是一个重要关键因素。

摘要: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 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但是从物流构成环节中的商品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 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 在日常物流管理中就要将物流危机管理渗透其中, 并加强供应键这一环节的管理工作, 确保物流管理的畅通。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危机管理

从「明基道歉」看供应链危机管理 篇2

案例重播:

2009年2月11日,明基电通有限公司(简称「明基」)中国区显示器管道商们都收到了明基中国区总经理洪汉青的一封致歉信。

洪汉青信中直言:受严峻经济形势影响,上游厂商在饱受降价之苦后,面板产能降低、供应量减少,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液晶面板缺货。在这股浪潮中,各个液晶品牌都遭受到了冲击,BenQ(明基)也未能幸免,造成部分管道缺货现象。

原来,自洪汉青2008年7月上任,明基液晶显示器一改往日的不温不火,以一轮轮的杀价带动销量增加到16万台。可是2008年10月后,管道商发现,明基液晶显示器的有些型号却迟迟不能到货。经济形势暗淡,终端购买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包括明基在内的厂商开始重新规划库存量,有意缩减了库存和管道周期,把安全库存控制在7天,再加之上游面板的产能不足,一时间影响了某些型号的出货。

供应链断裂

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供应链同时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用户,结构非常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整条供应链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一旦台商供应链出现断层,代表公司生产也会出现问题,或是后续订单无法准时交货,就算有了新供应商,因没有合作经验,也会有品质及交期上的风险。以明基的案件来说,商品断档和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导致终端客户在供应商的选择中,有所保留。

富兰德林事业群总经理刘芳容认为,台商应视自己企业规模大小,有如定期健康检查一般,为供应商制定出专门的信用及企业评鉴制度,提早评估金融海啸所引发的供应链倒闭风险,也准备万一供应商无预警倒闭时该采取的补救之道。

从2008年底开始,已有许多台资企业对自己的供应链进行普查,一来供应链情况可以反应产业现在真实情况,如供应商的现金、库存银行往来状况,或其他业务、财务等指标,甚至要更深入了解供应商在经营过程中,有没有类似劳动人事、海关、税务等各项法律风险,并判断供应商的经营决心及企业实力,作为自己供应链是否会有问题的依据。其次,从供应链也可反推回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预估。在2009年订单普遍还未明朗前,预防供应链倒闭会是台资企业在资金问题外的关键工作。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除了上述对企业周边供应链的检视普查之外,在日常营运中,企业如何做好自身建设,规避供应链瓦解的风险?

(一)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与应急系统。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准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并及时应对,避免损失。

(二)加强资讯交流与共用,提高资讯沟通效率

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资讯传递管道,加强资讯交流和沟通,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加大资讯共用程度来消除资讯扭曲。一般来说,企业上下游间的资讯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回馈机制,规范化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三)加强节点企业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从采购、生产到销售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而形成的串列或并行的混合网路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通过对节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判断,进行风险调整和优化,将大大加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控制。

(四)优化合作伙伴选择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补性以发挥合作竞争优势,一方面也要考量伙伴的合作成本与敏捷性。合作伙伴应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由采购、生产、分销、销售构成的分离的块功能。

(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危机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危机,管理对策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减小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管理模式,信息则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产生的信息危机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因此,研究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危机的诸多表现并探求相应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危机及其危害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危机是指信息流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中失真扭曲给供应链管理带来的不便,以及企业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信息资源所造成的损失。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危机主要造成以下危害:

(一)信息虚假造成供应链运作效率低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适应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竞争环境应运而生的,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是为了使自己的竞争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并获得更大的利润而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供应链每个环节上的企业就要相互合作,通过相互分担责任和风险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获取利润,但往往这种合作机制并不能像简单的人际合作那样建立起来。其原因有多种,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市场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氛围不能真正形成等。因此,一些企业不愿意信任其上、下游的企业,他们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的时候会故意隐藏一些信息,使其合作伙伴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真正波动情况,造成信息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中出现较大偏差,不但没有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还影响了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二)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导致供应链紊乱

1.信息不充分导致供应链紊乱。

一条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环节构成的,而每个环节又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因此信息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变化、丢失的现象,导致供应链中某个环节获取的信息不充分,进而会使该环节上的企业无法正确地做出管理决策,而这个环节的失误又会引起其他环节企业所作决策的不准确,这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导致的供应链紊乱。

2.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紊乱。

信息的不对称可分为两种:一是信息时间的不对称,二是信息内容的不对称。信息时间的不对称是指供应链不同环节上的企业所获得的同一市场需求信息不同步,其各自所做出的预测与决策也会因此产生差异,可能会造成产品的供大于求或者供小于求。而信息内容的不对称是指供应链上每个企业得到的信息或多或少,因此每个企业进行管理活动的效率也就有高有低。因为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是利益相关的整体,每个环节所进行的活动都会直接影响其上、下游的企业,所以,信息不对称同样会导致供应链活动的紊乱。

(三)信息不确定造成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相关信息,但其中会存在许多信息无法确定其真正来源与真实性,这就是信息的不确定。信息不确定会影响企业决策的准确性,进而导致供应链企业的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其管理活动偏离预定的目标。由于信息不确定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主要有:

1.行为主体风险。指处于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服务商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对于相应信息的把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行为主体自身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的风险。

2.系统结构风险。指由于信息不确定导致的供应链的结构设计不合理进而带来的一些风险。例如运输配送结构网络设计不合理,会使产品在有些地区积压,而在有些地区却出现短缺的现象,既没有完全满足市场要求,又造成了大量运输费、配送费的增加,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低下。

3.协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信息的不确定致使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不畅通、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可能表现为企业间的不同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冲突,合作协议的漏洞等。

(四)信息失真带来供应链“牛鞭效应”

这是供应链管理中最主要的信息危机。由于市场需求信息是由最终用户流向供应商,而在需求信息的传递过程中,需求的波动性表现为由零售商向分销商发出订单需求的波动性大于用户需求的波动性,而分销商向制造商发出订单需求的波动性又大于零售商的订单需求的波动性,以此类推,就出现了供应链上游环节的需求波动大于下游环节,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甚至扭曲放大,这种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的显示很像甩起的赶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牛鞭效应”给供应链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影响生产计划的制定。由“牛鞭效应”带来的较大的需求波动性,给制造商制定生产计划带来了很多困难,有时可能停顿生产,有时又可能加班加点,仓促生产,这样不仅使生产的产品质量有所下降,还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2.引起大量库存。由于“牛鞭效应”使物流在供应链的下游环节流向上游环节的传递过程中出现逐级递增的现象,导致每个成员相应增加了库存,一方面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会面临库存过时的风险。

3.导致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牛鞭效应”使需求信息的波动沿着供应链从下游环节到上游环节呈逐渐放大的趋势,这就会使制造商盲目扩大生产。因而即使在市场需求不大的情况下,制造商也会进行大量生产,浪费了生产能力以及资金,最终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合理利用。

二、减少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危机的对策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信息危机会严重影响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主动预防并且尽量减少信息危机的威胁。减少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危机的对策主要有:

(一)建立信用制度

供应链上的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各节点企业是利害攸关的伙伴,必须持精诚合作的态度,并以一定的信用制度作为保障,在不损害自身利益又要考虑到全局利益的基础上,共享一定的信息,以确保各自都能获取充分、真实的市场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计划。

为了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供应链各个参与企业要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消除习惯性防卫行为,建立诚实互信的关系。合作伙伴要及时了解对方对于当前合作状况所持的态度,开诚布公地反映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告诉对方本企业要开展什么业务,生产什么产品,实力如何,希望同对方在哪些方面合作,希望达到什么目标,从而建立开放式的合作体系,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更加融洽。

(二)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协同运作的效益,因此供应链管理必须致力于增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主要做法是:

1.建立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的合作模式。有效顾客响应模式(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 ECR)。它是以批发商、零售商和厂商的信息共享为前提,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了降低直至消除供应链上的浪费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一种合作模式。ECR可以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结合在一起,使企业为了达到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这个目标而协调合作。

快速响应模式(Quick Response, QR)。这种合作模式通过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更快的反应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并增加整个供应链的获利能力。成功地实施QR,可以使供应商降低流通费用和管理费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市场份额。而对于零售商则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费用,减小需求预测的误差并提高销售额,最终提高利润。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这是一种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降低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保护库存水平的管理方法。它要求供应商分享一些重要信息,并能对其下游企业的生产计划、库存策略等进行管理与控制。例如,对供应商来说,可以通过VMI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并且能够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以减少库存,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对于供应链的下游企业来说,他们可以省下以往花费在采购、进货和保管等方面的人力、物力。

合作计划、预测与补货(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 Replenishment, CPFR)。CPFR利用一系列的流程和技术模型,使合作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并通过信息的共享,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合理地规划出生产计划和管理活动,以达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目标。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需求波动并预测何时该采取何种销售策略,使供应商和销售商都能提前做好准备,将被动变为主动。

2.开通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提高最终用户信息的透明度。在信息不完全共享的情况下,上游企业只能通过其相邻的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判断相应的需求状况。由于“牛鞭效应”、信息不确定等信息危机的存在,上游企业做出的判断往往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如果提高用户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上游企业就可以利用最终用户的需求信息作为依据进行预测,并及时、准确地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过滤掉中间环节预测带来的信息干扰。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这样的市场形势:技术成本趋于下降,信息更容易获取,市场的全球化和商品的普及等等。企业要想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增加效益,就要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和利润源泉,于是,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分重要。形成战略伙伴的企业都是为了实现增加利润而相互合作、共同创造价值的,这样就必然会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一方面可以平稳供应商的生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库存产生的费用。

(三)避免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是供应链管理中最主要的信息危机,因此,避免信息失真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避免信息失真的方法主要有:

1.调整订购策略。由于批量订货会使需求信息扭曲失真,因此企业应调整其订购策略,控制大批量的订货,实行小批量、多批次的订货策略。以往企业所采取的批量订货策略是出于降低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的目的,但事实上,这种订货模式的效率并不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小批量以及高频度的特点,供应链上的企业应该重新分析研究订购策略,如采用混载运输,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合理地订货。

2.减少流通环节。供应链的流通环节越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现象越严重,相应地也会增加产品从制造商流向最终用户的费用和时间。因此,减少流通环节可以缓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扭曲的程度,有利于对用户的需求做出更加快速及时的反应。

3.采取稳定的价格。由于促销而导致的价格波动过大,会造成消费者的购买数量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情况,那么,减少由于价格波动所造成的信息失真的最好方法就是采取稳定的价格。这种策略可以消除由于促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较大波动,使真实的消费信息显露在销售数据中,以便这些信息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中,更好地被上游企业利用,使上游企业做出稳定的、变动性较小的生产计划,减少库存、配送和运输等费用。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激励机制来刺激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权责明确,这样可以使整个供应链更好地协调利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共同承担风险,保证利益分享的公平,对供应商和制造商都会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当出现质量问题时,权责明晰,避免了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企业通常可以采用制定供应链契约的方式来规定激励的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供应链契约,使供应链企业按一定的合理的比例从收益中获得各自的利润,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制约企业的行为,建立一种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通过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使合作的企业按比例获得各自应得的利润,以保证双方不会因利益问题产生纠纷。

(五)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

要想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不仅在宏观上需要企业间的合作与沟通,而且在微观上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质,以保证供应链的管理活动有较好的氛围,为企业管理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中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打好基础。提高员工信息素质的主要方法是: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意识教育,使员工意识到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主动接受并运用新的技术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以保证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流通顺畅,以避免有些部门故意隐瞒、虚报数据所导致的决策失误。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已成为供应链存在的基础。供应链上的信息首先应通过各节点企业的客户端以文字、图像、条形码、电子标签等形式将原材料、产品的信息输入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处理系统中,然后在产品运输过程中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来获取和控制各环节的信息。

节点企业内部要有基于Intranet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以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核心企业负责整个供应链上信息的管理,因此,核心企业要建立供应链数据中心:一方面包括供应链核心数据库,它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核心数据库与各节点企业内部数据库之间的管理,形成集成化的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供应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它是基于Internet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各节点企业内部的信息服务系统相连接,可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信息更新,从而做出面向市场的快速、敏捷、高效的科学决策。为了从供应链上获得优势,企业还要从一些基本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普及做起,例如物流过程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把先进技术作为支持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基础。

总之,信息是供应链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桥梁,充分、准确地利用信息资源,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每个成员的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阎红.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能力[J].商业研究,2004(12):49-51.

[2]邵晓峰,张存禄,李美燕.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5.

[3]毛接炳,欧阳满花.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防范刍议[J].市场论坛,2006(1):173-177.

物流在食品供应链危机中的应用 篇4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要求在美国国内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及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以及外国从事向美国出口上述食品的相关部门,应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追踪与追溯。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增长,越来越多的食品将出口到欧盟、美国等国家。为了符合欧盟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的要求,避开技术壁垒,促进我国食品质量的提高,增加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实施食品物流跟踪与物流追溯。在过去几年里,不少国家均不同程度地相继发生过食品安全问题,由此,许多国家出现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在我国,食品安全同样不容忽视。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其次, 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 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此外, 物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应用也不容忽视。

在美国,为了积极参与食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地方卫生局和联邦政府的许多部门都雇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食品检查员以及其他食品科研专家,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对食品物流供应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构成了覆盖全国的联合监管体系。与此相关的便是食品召回制度。作为对食品安全监控的补充,在美国,食品外包装上都有一个编号,包含着产品的各种信息,比如原料来源地、生产厂家、出厂日期等,就好比是产品的身份证,一旦出现问题,能很快找到厂家,甚至具体的加工责任人。而在处罚方面,也十分严格,以马里兰州为例,该州要求肉、蛋、奶等都必须标明保质期,如果不标,或者不按照保质期销售,就要遭受重罚甚至坐牢。

应该说,这种食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也是因为美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多是大企业,几乎不存在无照企业或者家庭作坊式企业,因此掺假现象极少。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过多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绝大多数缺乏实力和信誉的企业都退出了“舞台”,而留下的往往是一些在资金、管理和诚信方面都经得起考验的企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美国人看来,食品安全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它影响的不只是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到民众的健康乃至一个国家的安全水准,这一点,有过“非典”经历的中国人应该很有同感。

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带有很强的短期行为色彩,通常是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各有关职能部门才会行动起来,并且大都只会处罚不会指导,以处罚代监管,所以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大头婴儿奶粉、有毒瓜子、注水猪肉,通常是采取突击式的检查,阶段性的进行专项整治,一旦风头过去,很容易产生反复。问题的关键还是管理机构没有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来对其实现全程监管。在国外,GMP保证了生产加工符合安全卫生食品应遵循的作业规范,HACCP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预防性控制保障体系,如果企业自己发现生产加工的食品有质量安全问题,可以主动进行召回,这样企业可以免于处罚,否则将会面临极其严重的处罚。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主动召回,是因为通过物流EAN·UCC系统可以跟踪和追溯产品的流向。

在物流流通中: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 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我国冷链物流及相关设施落后,跨地区、跨国界的食品贸易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 使微生物与有害物质污染的可能性增大。在对食品供应链上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电子化食品供应链管理为技术支撑,以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为基础,运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技术进行食品安全追溯。

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手段,以电子化食品供应链管理为支撑,开展食品安全追溯显得尤其重要。首先,电子化食品供应链管理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互联网环境下为客户提供快速服务,不仅提高了食品供应链的信息传递效率,也为实现对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快速追踪提供了基础。其次,EAN-UCC系统为食品安全提供了追溯平台。物流中的RFID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食品全过程追踪的方案。在复杂的、多步骤的供应网络中,RFID系统建立起了从源头到消费整个过程间的可靠联系,为进行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良好的规范。

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是一套非常有效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路径,通过条码能追溯到产品的生产班组、时间、流程。中国近年才引进这一概念,一些矿泉水、方便面大企业正在推广。但农产品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一是农业企业对此意识淡漠;二是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化不大,农户、小作坊太多,根本就无从管理。他认为,欧洲之所以能建成该体系,得益于农产品企业的大规模化,而中国农业的零散、分散特点不利于该体系建立。在我国,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是让一家大型农产品企业收购集中单一农户产品,并对其进行检验、贴标。

物流 EAN·UCC( 全球统一标识) 系统为食品安全提供了追溯平台。由于食品供应链中跨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 建立有效的信息的获取、管理与交换机制是成功实施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的关键。食品的属性、参与者、位置等标识等是进行食品安全跟踪的重要信息。而EAN·UCC 系统就是通过在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节点, 不仅要求对自己加工成的产品进行标识, 而且还采集所加工的原料上已有的标识信息, 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于加工成的产品上, 以备下一个环节使用, 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消费者只要通过信息查询检索工具就可随时了解食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情况, 这将极大地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RFID( 射频识别技术) 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食品全过程追踪的方案。沃尔玛等大型零售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 RFID 系统不仅能够确保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高质量的数据交流, 而且也使食品供应链完全透明化。在复杂的、多步骤的供应网络中RFID 系统建立起了从源头到消费整个过程间的可靠联系, 为进行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良好的规范。

浅析金融危机对供应链的影响 篇5

由于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而影响更多是在实体经济方面,突出表现是国内外需求双双疲软、订单萎缩、生产减缓,企业出现减产、停产情况。

1. 出口减缓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已达60%,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12.7个百分点;8、9月份对欧盟出口增速也由前7个月累计27.1%分别回落到22%和20.8%。金融危机最先影响的是我国加工制造业,由于外需减少导致出口增速减缓,资金回收困难,使大量制造企业倒闭。政府有关统计表明,纺织行业所受影响最大,而家居、卫浴、五金钢材、汽车、电子信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2. 市场消费萎缩

美国金融危机首先影响的是美国消费者的信心,接着才是美国的实体经济;而我国恰恰相反。近两年我国消费增长率提高较快,2008年克服通货膨胀之后仍达到15%。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呈减速趋势,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的不景气,还有股票市场的暴跌,都导致国内财富效应的缩减,再加上消费者的悲观情绪,对今后消费增长率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3. 民间投资信心不足

在整个经济前景不乐观、市场总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民间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制约民间投资的增长空间,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对供应链的影响

供应链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二者表现为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供应链通过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来影响实体经济,概括地说,供应链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改善供给状况、提高产业效率等方面。但是,实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供应链系统的运营。因此,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会波及现有的供应链系统,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供应链系统的重新组合

金融风暴中受到冲击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区域性的,他们将从供应链链条中被剔除或者将被迫进行产业升级。开发生产地周围的市场,也将导致供应链局限在区域内部运作,一些企业不得不缩短自己的进出口航线来规避大区域运作的风险和成本,一些风险大的供应链系统将被拆分,进而影响到供应链链条的萎缩和重组。

2. 供应链整体货物流量减少

金融风暴导致消费需求的大幅萎缩,市场交易量明显下滑,这种影响将会向供应链上游传导,制造业、冶金业、能源采掘业的减产,势必造成库存积压。供应链整体流量的下降以及库存周转率的下降,进一步导致企业利润减少,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

3.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依存度增强

金融危机迫使供应链上的企业抱团以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势必增强行业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能力。据尼尔森咨询公司调研结果表明,汽车产业链包括汽车零部件业、汽车装备制造业、汽车分销业的利润率分配是不均的,其中汽车制造业利润率最低,因此它所受的冲击就比较大。如果这条链条上的某个部分发生危机或者断裂,将直接影响这个行业的上下游,最终有可能造成整个行业的萎缩甚至崩溃。因此,为维护自身利益,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会加强合作以增强相互间的依存度,提升行业供应链条的抗冲击力。具体表现可能是制定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长期的采购供应合约或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借助上下游网络的合力,获得成本、质量和时效性的平衡来有效应对风险和危机。

4. 供应链赖以运营的基础设施设备快速发展

面对消费需求萎缩,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将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铁路项目包括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北京至武汉客运专线、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等;煤运通道项目包括包头至西安、太原至中卫 (银川) 铁路、向塘至莆田铁路等;资源开发性西部铁路包括兰州至重庆、贵阳至广州、南宁至广州等。2009年计划新开工成都、西安、广州的等枢纽和干线机场工程等。这些公路铁路、机场、物流中心、港口和通信设施的新建,将会刺激物流及供应链的运作,使供应链运营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5. 企业更加注重供应链成本的节约

企业从节省开支的角度出发,会更加注重供应链整体成本的节约,这将涉及采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分销配送系统和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但这时成本节约不再是基于时点的成本节约,而是基于战略性的长期供应链总成本的节约。以采购为例,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一些上游资源产品大幅跌价,企业是否应投机购进大批物资,要衡量库存成本和预期的采购价格走势,寻求两者平衡。

据《SUPPLYCHAINMAGAZINE》的调查表明,欧美供应链管理咨询行业并没有在这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大部分的物流项目按原计划进行。经济增长减速的大环境下,企业重组、优化库存管理、降低成本成为了企业策略的重点。与此同时,关联产业如计算机咨询服务、物流不动产管理 (仓库租赁等) 以及第三方物流也保持增长局势。

三、金融危机给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供应链及物流也有脆弱的一面,物流发达的国家也不例外,因此供应链中也需要危机管理,努力提升供应链抗击风险的能力,同时进行产业升级。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现代流通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来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选择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实现商品流通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1. 面向全球开展商品流通现代化建设

企业要调整自己的目标,向“国际水平”看齐,重点之一就是改善物流状况,包括运输、仓储、包装、建立营销和零售网络,并注意在物流和信息网络方面与国际接轨,学习国际管理的新观念和新经验。加速完善物流环境和基础设施, 促进复合连锁运输的发展,减少损失,以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此外,还应加强国际信息网络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推进和各国海关相关的公共机关信息系统的接轨。

2. 把信息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去开发利用

信息是现代社会的战略资源,信息社会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渗透到物流和商流的各个环节,“产、供、销、存、运”信息联系紧密,网络社会化使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给生产和流通企业以有力的支持。

3. 积极开展现代高效物流形式的研究和推广

在重视推行现代商品流通经营方式的同时,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高效物流的研究和推广。西方国家在已实现集装化等现代物流形式的基础上,又领先发展以两用车辆为载体的物流新形式。这种集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管理于一体的设施,比集装运输有更大的优势,可减少货场设备和铁路车辆的投资。目前已在美国和西欧得到迅速发展,它将改善铁路、公路换装环节的面貌,提高运输效率。

4. 把“物流”研究扩展并上升到“供应链”研究

发达国家已不再局限于把物流研究停留在从工厂到最终用户之间的运输、贮藏等环节以及从提高货物到位率等去降低物流成本。而是把物流研究扩展到从进货到供货,包括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在内的物流全过程,并建立起能指导这个全过程的计划和实施的高级管理系统,这就要求物流技术、生产技术、销售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开发一个具有现代物流特色的供应链系统。

5. 完善供应链风险管理体制

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需要首先通过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在风险发生前,消除各种风险隐患。但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难以避免发生一些风险事件,所以供应链企业要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损失程度,制订应变措施和应对风险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应变事件的领导小组,以便在风险难以避免和转嫁时,将损失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胡金环, 周启蕾.供应链风险管理探讨[J].价值工程, 2005, (3) .

[2]唐大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探求, 2003, (2) .

[3]乔依德.将冲击哪些实体经济[J].人民论坛, 2008, (21) .

[4]包冉.经济危机[J].中国数字电视, 2008, (9) .

[5]范佳.经济学家评经济危机[J].中国新闻周刊, 2008, (25) .

[6]经济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EB/OL].http://q.sohu.com/forum/20/topic/4345825

[7]张亦驰.流通经济与金融危机辩证谈[J].中国流通经济, 1999, (2) .

供应链危机管理 篇6

1.1 对供应链的重视程度正逐步提高

UPS近日在上海发布的2009年《UPS亚洲商业监察》 (Asia Business Monitor, ABM) 调研报告指出, 93%的中国大陆中小企业将供应链效率视作其商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其中, 25%的受访企业认为供应链可以帮助降低成本, 23%的受访企业认为供应链可以帮助保证质量, 18%的受访企业认为供应链可帮助预测需求。从该报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我国企业对供应链的重视正不断提高, 这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2 缺乏供应链合作理念

缺乏供应链伙伴的合作, 纵使你的技术再先进, 你的团队再精明, 你的设备再精良, 你也无法获得准确的相关信息, 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国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之间经常是竞争大于合作, 把供应链上下环节之间的关系视为交易伙伴而不是合作伙伴, 双方频繁的讨价还价, 拖欠货款, 延迟配送, 忽视了他们从局部获得的利益将来会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遭到更大损失的不良后果。

1.3 供应链信息化程度有所改善, 但仍需提高

条码技术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 POS商店在我国也相当普及。但条码技术和POS扫描大多被用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结算速度上, 在提高整个物流运作效率上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规划和库存管理, 但由于数据采集问题并没有解决, 从而影响到库存管理的自动化。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相当普遍, 这些都导致了供应链信息传递扭曲, 长鞭效应严重。总体上, 我国企业的供应链信息化程度有所改善, 但仍需提高。

1.4 缺少全球性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我国经济近些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在全球性供应链中, 像英特尔、西门子、诺基亚、三星、丰田等这些全球性行业核心企业还太少, 这一点我们从世界500强企业名录中就能感受得到, 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国仅仅有35家企业入选, 其中前10名一个没有, 前50名只有3个。缺少了行业核心企业, 那就意味着我们在供应链中缺乏话语权,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1.5 “纵向一体化”明显, 正逐步重视“横向一体化”

我国企业比较重视“纵向一体化”, 也就是对自己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扩展性控制, 典型的就是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 企业将涉及的所有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业务都自己来做, 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经营方式对某些垄断性行业的强势企业而言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 但是, 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增加了企业投资负担, 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 并使企业的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竞争对手, 而且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1.6 供应链管理人才缺乏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实用理念, 企业管理者需要具有丰富的经验才能有效开展供应链管理。当前, 我国的企业管理层非常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我国企业本身以前未对供应链引起重视, 因此, 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是我国企业很少在国际竞争中扮演主要角色, 相应的我们的管理者也就缺乏国际化供应链的管理经验;再者, 我国缺乏系统培养供应链人才的教育机制。

1.7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低

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最近亦表示, 尽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 目前仍有30%的中小企业处于亏损或者严重亏损状态。对这些生死一线的中小企业而言, 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融资难问题。没有资金, 他们的研发、生产等都将受到重大影响。然而, 我国的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充裕的贷款。以2009年上半年投放的超过5万亿元的信贷来看, 只有20%左右流向了中小企业, 在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中, 中小企业得到的授信额度不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零头。在引人注目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 基本就是扶持大企业继续做大, 兼并重组和进行产业升级的一个计划;而之后中央投入的200亿元技改项目, 绝大多数仍然流向了大企业。如此以来所导致的这些中小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最终将扩展到整个供应链, 引发企业自身及其供应链的金融风险。

2 金融危机下影响我国企业供应链战略的因素

2.1 金融危机下影响我国企业供应链战略的不利因素

2.1.1 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挑战

当前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已经导致很多企业倒闭或者正在面临破产倒闭, 这些企业有林林总总的中小型企业, 但也不乏国际性大企业。可想而知, 这些作为供应链节点的企业或者核心企业的生存或者波动必将影响着企业所在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 显然还将受到国外众多供应链企业的不利影响, 因此, 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必将面临巨大挑战。

2.1.2 国际性贸易壁垒加剧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际间贸易壁垒日益加剧。除了印度的玩具禁令, 还有美国、欧洲、南美等世界各地的各种贸易壁垒政策。世贸组织今年1月26日汇总的一份工作文件显示, 自去年秋季以来, 由于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低迷, 共计22个国家及地区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措施。而此轮贸易保护中, 首当其冲的就是抵制“中国制造”。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更是将此轮贸易保护主义提到了新的高度, 这些贸易壁垒保护主义正在导致世界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衰退威胁。

2.1.3 供应链战略与竞争战略匹配不畅

企业近些年来所采用的供应链战略主要是供应链快速反应 (Quick Response, QR) 战略和有效客户反应 (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 ECR) 战略。供应链有效客户反应战略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 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供应链快速反应战略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的功能, 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 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金融危机的爆发由于已经导致了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减速甚至衰退, 也就是说市场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此时企业的供应链战略明显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战略, 企业供应链战略与竞争战略出现了匹配不畅的问题。

2.1.4 供应链金融风险加大

本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而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监管的不足, 而这种监管的不足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企业的金融风险。这些供应链企业本身就可能存在金融风险, 更可能受到供应链诸多合作企业金融风险的影响, 总之, 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出现金融风险, 这个风险就会很快被放大并传递到整个供应链, 使供应链企业的整体金融风险加大。这种风险的一种表现就是供应链某个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因资金链条断裂 (如资金难以回笼、贷款难以获得或者偿还、汇率巨变导致经营亏损等) 导致无法正常生产, 进而影响到该企业所在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营。

2.2 金融危机下影响我国企业供应链战略的有利因素

2.2.1 金融体系稳固, 护驾我国企业良性发展

面对此次国际性金融市场的动荡, 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金融体系积极采取措施, 进行了有效应对, 整体状况是比较稳固的, 将有利地护驾我国企业的良性发展。在银行业方面, 由于国内银行所持有的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 因此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有限, 我国银行业实力有所增强。根据2009年2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报道 (如图1所示) , 2008年9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总资产市值已经荣登世界银行前三甲, 中国交通银行也名列第十位。在银行业监管方面, 我国一直坚持银行系统与资本市场分离, 这有效防止了风险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蔓延, 使得这场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有限。此外, 我国具备雄厚的外汇储备, 截至2009年3月已经高达19537.41亿美元,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些外汇储备对于增强我国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证券业方面,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严峻挑战和全球流通环境下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近期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远期有利于夯实市场制度基础的改革措施, 比如近日实施的国有股转持等, 这些措施全力维护了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在保险业方面, 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周道许表示, 从目前情况看, 保险业基本保持了健康稳定运行。总之, 我国稳固的金融体系将降低我国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经营风险, 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2.2.2 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数据表明, 虽然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 但是2009年5月我国的零售额高达10028.4亿元, 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5个百分点。同时, 我国居民现有20多万亿元的储蓄, 这部分潜力的发掘对消费的刺激将是巨大的。另外, 我国与日俱增的经济规模也增强了消费的容量和潜力, 2007年我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同年9月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外国投资者。相信, 国内市场的这些巨大消费潜力必将有利于我国企业有效降低金融危机所产生的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拓展更多的市场空间。

2.2.3 国家扩大内需举措有利于企业发展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从2008年11月开始, 我国推出了总投资约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 这十项举措为国内企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此基础之上, 为了刺激经济的稳定增长, 2009年国家又陆续出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此外, 国家还大力开展家电下乡与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与燃油税改革、汽车下乡与以旧换新等举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 2009年6月, 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3.2%, 环比增长0.1%, 该指数连续四个月处于50%以上, 这表明我国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已经使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回升态势, 它将提高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生存能力, 增强我国相关产业的供应链竞争力。

2.2.4 消费意愿有所降低, 但是比较乐观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4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中 (见右表) , 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3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4.5, 代表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为90.7, 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为97.1, 上述三个指数至今一直处于连续下降趋势, 这折射出了消费者消费意愿走低的心态。可喜的是, 其他多项数据表明我国的消费意愿仍然比较乐观。尼尔森公司最新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报告更是显示: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已从2008年9月的84下跌到77, 降至低谷。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指数虽然从93.4降到了86.1, 但降幅明显较小, 总体来看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近年来还是较为稳定的, 在全球依然排名第十, 位居“金砖四国”之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 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进行供应链战略转变的举措

3.1 加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通过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可以与供应商或者客户形成稳定的信任机制, 可以与他们保持信息的高效、准确畅通, 这将大大减少“牛鞭效应”带来的供应链库存放大的不良后果, 这一点在金融危机下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危机下, 选择合作伙伴必须充分考虑五点:合作伙伴必须拥有较好的核心竞争力、合作伙伴之间必须拥有相同的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思想、扩大供应链伙伴的选择范围、强化供应商储备与援助、开展合作伙伴激励措施。

3.2 借助供应链金融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提供融资服务。这样一来, 供应链上相关的中小企业得到融资支持, 快速成长, 从而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提升整个供应链甚至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要发挥好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需要从三大方面采取措施。第一, 政府要鼓励银行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第二, 我国的银行企业应当抓住金融危机下发展供应链金融机遇, 不断拓展相关业务, 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第三, 我们的待融资企业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金融业务。在金融危机之下, 作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他们应该借助银行的这一金融发展趋势, 依靠企业所在的强大供应链体系, 或者通过供应链重构形成更为强大的供应链, 来获得银行的金融支持, 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的问题。

3.3 进行供应链重构, 形成强势供应链

在金融危机下, 我国企业可以低成本地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举措进行供应链局部纵向一体化, 获得供应链的控制权。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一些实力日趋强大的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 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展局部的纵向一体化, 增强供应链的控制权。日前, 中国铝业公司试图向其供应链上游供应商澳大利亚力拓公司注资, 尽管注资失败了, 但是说明我国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已经迈出了进行供应链局部纵向一体化的步伐。除了纵向一体化之外, 还可以借助横向一体化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同行业企业进行兼并或收购, 从而增强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例如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股份、苏宁认购日本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27.36%的股权并成为其最大股东、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13.86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第二大锌矿公司OZ Minerals部分资产、中国华菱入股澳大利亚FMG、中石化集团 (Sinopec Group) 以82.7亿加元 (71.9亿美元) 收购瑞士的Addax石油勘探公司, 等等。

3.4 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 实施电子化供应链改造

电子化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新概念, 也称为e化供应链, 是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产物。电子化供应链可以使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之间BtoB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通过采用因特网这个全球通用的网络标准, 实现相关各方信息系统的准确对接, 商业伙伴之间能创建一个无缝的、自动的供应链, 从而使供应链内的合作伙伴能够像一个整体一样工作。在目前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之下, 电子化供应链将有利于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有利于企业满足客户的需求, 有利于企业有效降低供应链信息成本, 为此, 电子化供应链将是企业供应链重构的一个重点举措。

3.5 加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的供应链合作

金融危机使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受到了巨大影响。在此情况下, 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大陆、身为“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和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中国香港以及同样以“亚洲四小龙”著称的中国台湾、亚太地区内极具经济活力的澳门完全可以结合各自优势打造稳定的“大中华经济圈”, 构建或改善企业的供应链体系, 促进两岸三地的企业有效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 实现平稳发展。

3.6 合理进行供应链库存决策, 有效降低库存

金融危机导致了需求的疲软, 由于受到“牛鞭效应”的影响, 进而造成短期内供应链企业的库存大增。此时企业要避免两方面的库存决策失误: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库存积压和供应链由下至上对市场需求的缩减产生了放大效应的影响, 生产企业盲目地大幅削减生产, 降低库存, 最终造成产品脱销, 形成供应链断裂;另一方面是随着危机影响的逐步减弱, 需求日渐扩大, 企业容易再次受到“牛鞭效应”的影响, 造成库存的重复积压。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和准确度, 开展先进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比如VMI、JMI和CPFR等。 (见图2)

目前, 就整体而言, 金融危机下供应链库存的变化正处于图2所示的阴影区域, 基本处于库存的缓慢消化期, 但是相对而言, 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库存消化速度显然要比供应链上游企业的消化速度快。随着经济的复苏, 他们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库存积累。然而, 此时的库存最终状态正如图2中虚线所示, 在需求有明显恢复的情况下, 应该维持在一个较以往经济繁荣期更低的合理库存区间。

3.7 开展KPI管理, 提高供应链运营效率

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 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具体数据评估已经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工作完成的情况。在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当中, 通常包括采购及供应商管理KPI指标、仓库及库存管理KPI指标、运输管理KPI指标、客户管理KPI指标和供应链总体KPI指标体系。在金融危机下, 我国企业应该通过供应链KPI指标及时分析供应链存在的不足, 尽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进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3.8 深入实施业务外包, 强化核心竞争力

金融危机之下, 为了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该进一步剥离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 消除“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 如此一来, 企业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负担, 大大地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企业可以从事最擅长的业务活动, 提高运营管理效率;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将大大减少, 进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3.9 供应链战略要与竞争战略匹配

金融危机下, 我国企业必须根据竞争态势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不同的企业类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包括产品特点、需求特点等, 有效平衡好费用成本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进而在ECR供应链战略与QR供应链战略间做出正确的决策。

3.10 深化供应链人才的职业教育

我国供应链人才的缺乏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加强供应链人才的职业教育。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实物性很强的领域, 为此, 在教育机制上除了在大学设立供应链相关专业培养较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之外, 还需要有效开展职业教育, 培养更多的基层实用型人才。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在哪个教育层次, 教育机构都必须结合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供应链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首先论述了我国企业供应链的特点, 然后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影响我国企业供应链的因素, 最后提出了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供应链战略转变的措施。文章有助于指导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调整和巩固供应链战略, 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金融危机,供应链,战略

参考文献

[1]施先亮, 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57-83.

[2]黄清燕.阿迪达斯净利暴跌97%内迁代工厂[N].每日经济新闻, 2009-05-08.

[3]UPS.UPS亚洲商业监察[R].上海:联合包裹服务公司, 2009.

[4]李素彩.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1 (5) .

[5]北方网.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国35家企业入选[EB/OL].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8/07/10/003529439.shtml, 2008-07-10/2009-06-10.

[6]孟庆海, 袁柏欣, 樊金峰.4成中小企业生死线挣扎解决融资难成突围关键[Z].CCTV经济半小时, 2009-06-28.

[7]徐冬来.金融危机改变世界银行排名, 中国工商银行成最大[EB/OL].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54/2009/0206/162193/content-162193.htm, 2009-02-06/2009-06-02.

[8]新华网.我国三大金融体系积极有效抵御金融危机[EB/OL].http://news.163.com/08/1112/19/4QIQOHIC000120GU.html, 2008-11-12/2009-06-18.

[9]尼尔森.中国消费者信心高于全球平均水平[R].北京:尼尔森公司, 2009.

供应链危机管理 篇7

(一) 供应链是指在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网络。主要包括计划、采购、制造和配送四个基本流程。供应链管理侧重的不是企业之间的对立竞争, 而是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与保理商、信用保险机构、物流公司等实现合作, 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充分考查业务的贸易性质以及整个流程。在针对主要贸易企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同时考查业务流程的其他企业, 依据相关企业的资信以及规模实力, 在企业之间风险可控、合作稳固的基础上, 将供应链上的所有相关企业视为融资整体。针对性地提供全套融资方案。供应链融资是一种基于贸易供应链的全过程融资方式。与传统贸易融资方式相比, 在多个方面具有优势。

(二) 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的应用契机。首先, 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在其他业务领域贷款所造成的损失和核销, 使一批国际性银行大伤元气。2008年初, 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不约而同地观察到整个银行业此前6个月中信贷紧缩的问题, 供应链融资以其更好的适应性, 引起了银行业的关注。其次, 供应链金融开始进入很多大型企业财务执行官的视线。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 不仅有助于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加速了资金的流动速度。而且通过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 自己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平持续下降。

二、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模式

企业流动资金占用的三个科目:预付账款、存货及应收账款, 利用这三个部分资产作为企业贷款的信用支持, 可以形成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三种基础的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

(一) 预付款融资。

融资企业、上游强势企业和银行三方可以签订协议, 预先设定融资企业为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代理人代理上游强势企业背书, 然后融资企业凭商业承兑汇票和保贴函向银行申请贴现, 贴现后, 银行将贴现款直接转入上游强势企业的指定账户, 上游强势企业接款发货, 解决原料供应问题。预付款融资可以理解为“未来存货的融资”, 因为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 预付款融资的担保基础是预付款项下客户对供应商的提货权, 或提货权实现后通过发货、运输等环节形成的在途存货和库存存货。简单的说, 就是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

(二) 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 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 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

(三) 存货融资。

当上游强势企业只愿意接受银票或货款不愿意让下游融资企业代理贴现时, 银行、上游强势企业以及融资企业三方可以签订协议, 先票后货。银行直接将原材料款支付给上游强势企业, 强势企业接款后发货到银行指定地点, 由银行指定的物流监管进行监督, 形成存货质押融资。融资企业接到订单时, 交钱给银行赎货, 银行指令仓储监管机构放货给融资企业, 从而完成该轮的生产。对于应收账款和存货融资, 还款能力分析的重点是借款人来自于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现金流, 而不是分析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银行更多关注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质量和价值, 变现抵押品的能力, 而不是关注收入和资产负债表的信息。

三、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

(一) 风险分析。

首先, 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 因此, 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 风险也会相应扩散。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问题, 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影响。其次, 中国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供应链成员相互之间以及与银行之间缺少相对可靠的信用保证。同时银行可能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 从而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这将使其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 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 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二) 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首先, 持续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以便及时调整银行对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信贷规模。其次, 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主体, 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合同往往不够公平, 但合同必须不存在争议, 尤其在资金结算上。通过核心企业的数据共享, 持续监控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数据, 了解核心上下游合作伙伴结构的变化, 及时调整银行的信贷对象和信贷规模。

四、供应链融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 三个因素决定了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长期存在。

(一) 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外资银行的加速进入, 国内银行面临日益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和日益同质化的金融产品, 维系自己的核心客户和开拓新的客户, 都需要银行不断创新, 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 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 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现有担保体系不够完善且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 不需要太多的固定资产抵押, 融资便捷且成本低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依托的是核心企业稳定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信誉, 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库存质押或应收账款质押, 填补了目前金融产品的空白, 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 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的需要。

伴随着品牌打造、技术创新、兼并和重组, 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企业在世界级供应链的分工中成为核心企业。供应链的成长是国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而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各国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贸易额的下降使得各个企业的周转资金收紧, 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 对促进贸易的复苏, 企业的解困, 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传统贸易融资方式的局限性, 使得其在危机中的表现不容乐观。而供应链融资的推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融资开辟了新渠道, 而且也丰富了银行贸易融资的产品, 改善了银行的盈利模式。银行为了更好地开展供应链融资, 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和风险特点, 大胆进行产品创新,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贸易环节的风险管理, 从而有效的降低融资的风险性。

关键词:贸易融资,供应链,模式创新,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7:68~69

[2].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 2008, 2:60~63

[3].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 2007, 10:42~45

供应链危机管理 篇8

日前, 华尔街信贷评级公司惠誉评级机构将六个多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纳入复审对象。被列入观察名单的六家公司是:TRW汽车控股公司、美国车桥制造控股公司、阿文美驰公司、伟世通公司、江森自控公司和海斯莱默斯国际公司。

敏感的供应商也纷纷“自保”, 筛选回款及时、定价合理的汽车整车制造商作为继续合作的客户, 供应链信任危机已经蔓延。

1 金融危机背景下汽车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危机

1.1 汽车整车制造商对供应商的影响

以拥有26.6万海内外员工、50万退休职工、影响相关行业200万人就业的通用汽车公司, 于6月1日向纽约南区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后, 削减供应商、裁减经销商, 关闭将近40%的经销点。

通用6月1日申请破产保护时列出了前50个无抵押债权人及其附属债权人, 这50大债权人中有26个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商, 在通用的前26大供应商债权人中, 有日系零部件供应商——电装、Yazaki、日立、普利司通, 韩系零部件供应商——万都, 总部在德国的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大陆集团、福伊特。华尔街信贷评级公司惠誉评级机构称,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受汽车整车生产大滑坡的影响身处险境。由通用汽车濒临破产导致的供应商停产和破产可能会更广泛地引起整个供应链的崩溃。

克莱斯勒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自2008年8月份以来, 克莱斯勒与其北美供应商的关系日趋紧张, 克莱斯勒曾投诉江森自控的产品报价过高, 并要求获得1500万美元以上的赔偿费;而美国德纳 (Dana) 公司向破产法院一位法官提出申请, 请求法官批准德纳在今年年底结束与克莱斯勒公司汽车零部件供应关系。据德纳公司称, 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 每年向克莱斯勒供货都会损失7500万美元或更多。

在欧洲, 汽车行业的低迷已经迅速蔓延至重量级汽车制造商, 销售量正急剧下降, 而最易受伤害的还是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约500名欧洲供应商存在破产的危险, 除非欧洲联盟或国家各自采取积极措施。众多德国零部件供应商曾为戴姆勒、奔驰轿车和卡车等制造数千品种的零部件, 他们正承受苦痛。由于汽车制造商依赖于他们的供应商, 一家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失败都能在经济上引发广泛的“涟漪效应”。

1.2 供应商对整车制造商的影响

供应商对整车制造商最为关心的是以下三个方面:降价与提高质量的压力、赢利机会以及从整车厂得到的援助 (主要是技术与管理)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汽车行业产销量大幅下滑, 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处于破产保护的状况下, 严重影响供应商对其前景信心。

在通用6月1日申请破产保护之后, 其部分零部件供应商表示可能暂时停止供货, 在目前无法达到汽车供应商所要求的货到付款的情况下, 或将付款期限缩短为10~30天。

而133家日本零部件供应商中有102家要求美方提供债款回收保证书。由于涉及的厂家数量多, 日本政府当局不得不出面安抚。

整车制造商表现糟糕, 导致其向供应商压价或延长 (或拖欠) 支付周期, 累计供应商业绩表现, 导致股东对企业管理层的信任危机, 最终股东的压力又会反弹回来, 导致供应商对汽车整车制造商产生不满, 如此将形成恶性循环。

2 汽车供应链信任机制的建立与维护

汽车整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绝不是我多赚一分、你就少赚一分的利益博弈关系。在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反而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供应链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系, 如果汽车整车制造商与一级供应商之间、一级供应商又与它的供应商之间, 都能够共同进退步调一致, 那么整个产业链会共享协作效率提高带来的生机与效益。信任对供应链的正常运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供应链企业间缺乏信任将严重地影响供应链及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此, 必须建立和培育供应链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关系。

2.1 信任评审机制

信任评审机制是供应链在选择合作伙伴缔结供应链以及在供应链以后的运作过程中, 对每一合作伙伴和所创建的供应链的市场结构属性、供应链的性质、行为机制、选择者的风险偏好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的一套经常性的、持续的内部评估审核分析机制。通过这套机制的运行, 可得到合作伙伴的合作能力、合作相容性和可靠性的综合度量指标。根据信任评审的结果来确定考察对象的信任类型, 如高度信任、中度信任或低度信任。据中国汽车报报道, 浙江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开始选择那些能保证回款及时和定价合理的整车制造商作为自己的客户, 以保证自己还有些利润、能让自己继续生存。

2.2 制定合同约束和锁定机制

这套机制的重点是提高欺骗的成本、增加合作的收益以及利益分配的公平。要提高欺骗的成本, 一方面可通过制定完善的合同约束机制, 使违约方因为背叛协议而必须承担违约责任以及高额的诉讼费用超过违约获得的利益。另外, 还可以通过节点企业相互间的不可撤回性投资来“锁住”对方, 达到荣辱与共。双方企业必须像关心自己的利益一样关心其他成员的兴衰成败, 从根本上消除通过背叛得益的可能性。增加合作的收益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供应链为节点企业提供隐性“担保”。当供应链拥有一定的无形资产 (如商誉、商标等) , 尤其当供应链在整个行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如它的技术指标已成为整个行业的技术标准) 时, 合作的收益性就显而易见。

2.3 形成与供应链联合体相匹配的决策机制

供应链整体决策不可能由某一个企业中的单个或某些管理者做出, 它必须让各方参与到组织的决策中来。我们必须放弃传统的、在单独企业中使用的强制性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而采用“协商一致”的原则, 也就是决策所带来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改进以创造双赢和多赢的局面。这就要求在供应链联合体中建立以协商一致作为群体决策准则的高层管理团队, 以维护每个成员的利益、促进供应链信用水平的提高。

2.4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的公平既包括利益分配结果的公平, 也包括分配的程序公平, 而程序公平对合作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比分配公平强得多。程序公平是指合作各方在处理问题及相互交往中程序和政策上的公平。程序公平意味着交往中没有歧视性的处事方式或政策。对公平的认识能够从总体上增加目标的一致性, 从而诱导有利于双方合作关系的行为, 减少监督的必要性。

为保证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利益分配的公平, 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利益共享原则;风险相关原则;投资相关原则;参与约束原则;持续沟通原则。

而相比美国企业借助法律手段来明确各方利益的方式, 日韩车企在危机面前采取的垂直供应商同心协力、共筑竞争力的方式值得借鉴。丰田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待成本的态度上。丰田与供应商在确定成本时增加透明度, 即彼此了解对方生产过程中成本结构的相关部分, 这使得共同应对成本压力成为可能。同时, 信任使得供应商主动提供自己开发的技术, 并在基础技术上提供专业咨询, 确保了技术持久的竞争优势。丰田汽车从这种信任关系中获得了很大收益, 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更快。

2.5 优化供应链需要加速向前端整合

供应链需要不断地向上游优化, 越是往前端整合, 供应链的效益空间就越大。其所指的前端已经延伸到了钢铁、橡胶、油漆等基础原材料领域, 而这些基础原材料的供应链的稳定同样也是汽车整车制造商生存的“基础”。以宝钢和大众的合作为例, 大众所需的冲压件由宝钢先加工出定尺料, 大众再在此基础上冲压成型,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料边损失, 提高了汽车整车制造商对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2.6 提升柔性和集成度带来生机

“柔性”越高供应链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越强, “集成度”越高则意味着供应链核心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 这两点是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元素。供应链柔性所反映的, 主要是供应链对于需求变化的敏捷性, 体现在速度和适应能力上, 加快同步开发、虚拟库存和质量成本控制。同步开发可以让供应商尽快参与到项目中, 从零部件设计开始就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 虚拟库存则可以加强对供应商和汽车整车制造商的库存管理。那么“集成度”指向的则是企业运作的深度和价值。“集成度”要求供应链的技术标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 无论是厂商对供应商的评价体系, 还是供应商对他的次级供应节点的评价体系, 都要通过“集成”形成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许淑君, 马士华.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0 (6) :5-8.

[2]胡继灵.供应链的合作与冲突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强, 纳鹏杰.从制度化信任看日本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J].企业经济, 2004 (12) :147-149.

[4]杨静.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的产生机制及其对合作的影响——基于制造企业的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5]林英晖.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研究:价值、评判与建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供应链危机管理 篇9

[关键词]零部件;供应商;供应链出口

中图分类号:F713.5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52-02

1金融危机下的摩托车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摩托车行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整个行业逐渐走人成熟期,而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整个金融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还慢慢渗透到了实体行业,摩托车行业无疑也未能幸免。以2008年全球汽车商品出口金额排在第二位的日本为例。据最新数据,2009年1月份日本摩托车产量为87667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6547辆,下降23.2%,连续17个月低于上年同月水平,本田、雅马哈等汽车公司纷纷关闭其在海外的摩托车生产厂或者强令员工放假。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摩托车市场情况也不容乐观,新车销售普遍低迷。

我国摩托车业2008年整体上保持了内销和出口的稳定增长,但8月份开始摩托车产销出现下降的“拐点”,单月同比大幅下降,12月出口更是低于50万辆,为全年最低,发动机、零部件等商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呈不同程度回落。摩托车整车出口企业为497家,比2007年减少75家。由于整个行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出口,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失去了海外订单,甚至出现停产、减员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濒临破产或转产其他产品。

2009年初,外需下降,出口增速减缓的势头进一步显露出来,1-2月。摩托车行业累计完成摩托车产销350.37万辆和352.55万辆,同比明显下降,2月末全行业库存是69.15万辆,同比增长1.69%。同期,摩托车生产企业产品累计出口金额为4.52亿美元,同比下降31.73%,其中,摩托车零部件出口金额3854万美元。同比下降16.44%。

2零部件供应商面临的问题

(1)摩托车由大量的零部件组成,由于车型不同,配件种类繁多,随着摩托车产业的发展,摩托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除了极少部分的零部件厂商是隶属于整车生产厂商外,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大都是独立经营的专业制造厂商。仅重庆一地大概就有成百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另外广东和浙江地区也有许多,这些企业从业人数众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普遍质量意识差,技术创新能力弱,综合实力较低。

(2)零部件供应商基本上都是依托整车企业进行生产,金融危机的影响扩散后全球整车市场低迷,消费者减少了这方面的支出,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首当其冲的就是零部件企业,仅重庆市就有上百家企业面临停产和倒闭的威胁。那些严重依赖国外需求的企业更是纷纷进人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零部件供应和整车生产分处供应链的上下游,供需关系密切,但摩托车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却很少形成共同开发产品的组织,进行持久合作。目前大多数的摩托车整车制造商都是选择价格最低的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并且不停的更换供应商以保持最低成本,有时甚至会同时与不同的供应商合作来向他们施加压力。

(3)原材料钢铁、塑料等的国际市场价格一直都在波动,且有上升趋势,而受产品周期影响,利润空间难以扩大,成本过高使国内很多中小规模的企业不得不停止生产。而近年来一些世界著名的专业零部件生产厂商也纷纷瞄准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一方面这种竞争促进了我国摩配工业技术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摩托车零部件民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3.1核心竞争力缺乏

由于零部件企业数目多,涉及金额巨大,政府不能直接提供补贴援助,而大部分企业又只关注成本的降低,制造出的产品多面向低端市场。产品设计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品牌出口的产品少,创新严重不足,顶多只是在外观上做了一些变化,主要依靠大规模制造和低廉的生产要素获取薄利,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认可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严重匮乏。这样下去我国民族企业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份额抢夺战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3.2合作伙伴关系不稳定

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对产品的质量、价格、供应时间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摩托车的制造过程复杂,使得行业的产业链细分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整车制造企业、到系统供应商、零部件部件供应商,乃至原材料供应商,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关系日益紧密,因此。作为摩托车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摩托车零部件供应商来说,专注于企业内部基础管理控制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目前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对与零部件厂商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零配件生产企业的利益,使它们很难得到整车生产商提供的及时准确的报表,导致提供的零部件往往大于实际需要的。而零部件制造商也习惯将产品给整车生产商寄售,将库存转移给他们,从而避免自身库存的积压。整车制造企业要造出一流的产品,就要求上游企业的质量管理也达到一定标准,而只有零部件厂商的综合实力提升,整车企业的制造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3.3外需不足

我国摩托车行业虽然连续14年位居全球产量第一,连续8年位居出口第一,但是严重依赖海外市场,抗风险能力差。金融危机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信心不足,购买力下降,对摩托车产品(包括整车、零部件等)的需求减少;随着金融危机向我国的主要出口国蔓延,大部分拉美国家的货币贬值,增加了那些国家的进口成本;另外,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成本提高,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还有些企业过去专门针对海外市场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产品,现在成本难以收回,供货不及时也影响了生产和交付,这些因素导致我国零部件产品的出口量下跌,国外订单减少。其次,摩托车霉部件采购全球化的趋势渐盛,国内外同类企业的竞争进一步白热化,抢占市场订单的压力越来越大。需求下降会导致零部件出口量进一步下滑,行业新一轮的优胜劣汰开始。

4已采取的应对措施

4.1企业方面

许多单一外向型的中小零部件生产商面对金融危机都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暂时受金融危机不太明显的南美和非洲市场,或者转向其他产品的生产。

而一些精明的企业则开始寻求与国内外整车制造的知名企业如宗申集团等合作,由于后者已经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零部件制造体系,积

极培育自己的霉部件企业,因此两者一拍即合,整车制造企业可以将技术研发与零部件厂商同步进行,并将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方法传授给零部件供应商,实行利益共享,零部件供应商也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买家,这样一方面整车制造商能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零部件供应商能和一些实力雄厚的整车制造商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整个产业链条效率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2政府方面

面对金融危机下的摩托车行业发展的严峻形势,政府相关部门(1)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从2009年1月1日起,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摩托车出口退税率由11%进一步提高到14%,是政府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又一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摩企的困难。(2)组织实施摩托车下乡。2009年3月lO日财政都会同有关部门颁布了《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这是拉动消费带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方案明确表明实施汽车摩托车下乡是为了促进汽车摩托车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实现汽车摩托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内外需协调发展。具体规定如下:2009年2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农民购买摩托车享受补贴,每户限购两辆。对购买摩托车,按销售价格13%给予补贴,购买摩托车单价5000元以上的,实行定额补贴,每辆补贴650元。毫无疑问这对整个摩托车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有带动作用。(3)有部分摩企数量很多的地方政府针对摩托车行业出台了扶持政策。如对出口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机电等产品的重庆市内出口企业,重庆市将给予企业技改补助,每创汇1美元补贴0.02元。

5建议

5.1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

有实力的整车生产企业可以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技术、质量管理方面的支持,在研发这一块建立起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信息和设计,共同决定零部件产品以及提供能够使双方获益的信息服务。比如,每当整车企业设计推出一款新车型时,零部件供应企业都要尽快的提供配件,此时为了让产品能及时投放市场,整车企业一般对价格不太敏感,而更关注于缩短供货时间,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与整车企业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尽快向其提供功能化的零部件,更多的渗透到整车设计和制造领域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这些客户节省生产周期、缩短供货时间,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让整个供应链条更加敏捷。

5.2零部件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克服技术难关;同时,企业应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用技术手段在物流和仓储上尽量降低成本。比如,针对零部件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运用先进的射频识别技术、电子订贷系统或EDI技术等来记录和传递零部件的储存和运输信息,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很多需要人工处理的环节,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还可以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实现信息传输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使供应链成鼠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及时的响应,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更好更快的满足顾客需求。

5.3随时关注政府政策。判断市场走向

比如,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大排量摩托车的利润高,应大量生产,但从节能的角度来看,大排量摩托车耗油而不环保;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发动机多为进口,自主研发不多且质量差;从市场利润来看,2008年摩托车整车出口金额排名前五位的品种依次是:125ml、≤50ml、150ml、100ml和110ml,上述五大排量共出口金额38,66亿美元,占摩托车出口总额的91%,而它们均为小排量车型;而且从政策上看,我国很多城市对大排量摩托车都有限制,国家对250ml以下的摩托车征收3%的消费税而对以上的征收10%的消费税,且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自3月25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因此零部件企业应将生产的重点放在低排量摩托车零部件上才能谋求跟上未来的市场走向,而不是只顾短期利益盲目生产。

供应链危机管理 篇10

2006年春季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逐步显现, 2007年2月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 8月开始席卷全球,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影响的逐步深化, 金融危机的源头美国为改善信贷市场环境和应对金融危机, 在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声明将在未来6个月购买总额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宣告美国进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代。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引发我国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造成外汇储备损失、刺激了资产泡沫的形成。为了应对美国量化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影响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 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同时, 由于我国长期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不够重视, 致使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规模较小, 结构不合理, 流动性较差。这些问题使我国货币市场严重滞后于资本市场, 但是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高于资本市场, 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 研究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间的互动关系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专门研究货币政策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互动关系的文献较少, 其中Andrew Haldane, Vicky Read (2000) 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收益率曲线变动之间的关系, 包括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当局的反应函数和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 研究表明:完全透明、高度可信的货币政策将使收益率曲线免于波动。Sensier, Osborn and Ocal (2002) 采用三个月期基准银行债券利率, 运用非线性模型分析了利率对英国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 发现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如Laurence Ball, Gregory Mankiw (1994) 发现名义价格存在非对称调整, Gert Peersman, Frank Smets (2001) 的研究发现, 货币政策的变动对产量存在不对称的影响, 经济衰退时的影响更显著。这些学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 这为我们探讨货币供应量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借鉴。

国内学者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赵进文, 闵捷 (2005) 采用LSTR模型探讨了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是否具有对称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期间,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在效果上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杨绍基 (2005) 通过协整分析发现:短期内, 回购利率的变动对广义货币供应量有强烈影响, 但长期的影响则较短期有所减弱。彭方平 (2007) 使用STVEC模型对实际GDP、商业银行信贷、货币供给量和真实贷款利率进行非线性和有效性检验, 证明货币供给随着信贷的周期性变化, 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白静 (2008) 进行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选择了银行间债券总指数、M0、M1和M2等作为研究变量, 发现M2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冲击更为灵敏, 冲击力度更大。

三、货币政策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买卖和回购的市场, 在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中, 回购交易是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其在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体系都发挥着主导功能, 也成为了我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一) 理论模型

本文采取了非线性STR模型来研究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 根据平滑转换回归模型 (STR模型) 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 构建STR模型为:

其中yt为标量, 即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化, xt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滞后变量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当期和它的滞后变量, φ= (φ0, φ1, …, φp) ′, θ= (θ0, θ1, …, θp) ′;F (st-d, γ, c) 为转换函数, st-d为转换变量一般被选为yt-d, 随着st-d的变化, F (st-d, γ, c) 在0到1之间平滑转换。γ为平滑参数 (即转换速度) , c为位置参数, 用来确定状态转变的时刻。STR模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LSTR模型:转换函数

其中F (st-d, γ, c) 为关于st-d的单调递增函数, 当st-d趋近于c时, F (st-d, γ, c) 趋近于0;当st-d远离时, F (st-d, γ, c) 趋近于12。而当γ→0或γ→∞时, F (st-d, γ, c) 会分别趋近于0或21。

ESTR模型:转换函数

在此模型中, 当st-d趋近于c时, F (st-d, γ, c) 趋近于0;当st-d远离c时, F (st-d, γ, c) 趋近于1。而同样当γ→0或γ→∞时, F (st-d, γc) 趋近于恒定的值0或1。

非单调类转换函数:

(二)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目前, 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的交易量占据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的绝大部分,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中, 7天回购又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种, 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R07D) 同时也是市场认可程度最高的短期利率基准, 因此, 本文选取了R07D作为衡量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指标。我国从1996年开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我国货币供应量包括了三个层次, 流通中的现金M0,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这些货币供应量中,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具有很广泛的应用范围, 同时从近几年中央银行提出的总量调控目标来看, 货币政策的操作更注重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调控。因此, 本文实证部分选取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代表变量。

本文选择区间为2007年1月~2011年12月 (共60个月) , 使用的数据频率为月度数据, 每个变量选取60个数据。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R07D)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www.pbc gov.cn) , 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期限分类统计表中的7天加权平均利率, 其余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www.pbc.gov.cn) 货币统计概览。

(三) 实证分析

1. 样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 我们对模型中的变量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R07D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取对数, 记为LR07D和LM2, 对这两组数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如表1) , 发现LR07D和LM2都是非平稳的, 但其一阶差分序列DLR07D和DLM2均为平稳序列。

注:c代表常数项, t代表时间趋势项

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选用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DLR07D和DLM2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DLM2不是DLR07D的Granger原因, DLR07D是DLM2的Granger原因, DLR07D和DLM2是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 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化影响了广义货币供应量, 但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3. 非线性检验及非线性模型的选择。

检验模型是否线性的原假设是转换函数中的参数γ=0, 然而, 在原假设下, 不能识别模型存在非线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Terasvirta (2004) 提出了一个可以检验非线性行为的框架。对于STR模型, 可以将转换函数在γ=0处进行三阶泰勒级数近似展开, 得到:

为了进行非线性检验, 对方程 (5) 设定原假设“模型是线性模型”, 即H0:β1=β2=β3=0, 若拒绝原假设, 则表明模型存在非线性关系。如果模型拒绝原假设, 下一步要确定非线性STR模型转换函数的的形式, 即是是LSTR1还是LSTR2。转换函数形式的选择基于以下序贯检验:

如果H03检验统计量 (F统计量) 的p值最小, 那么转换函数的形式应为LSTR2或者ESTR模型, 否则就选择LSTR1模型。根据以上原理, 对广义货币供应量与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进行非线性检验, 确定模型的最优转换变量及选择模型转换函数的形式, 具体的的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 当转换变量为DLR07D (t) 时, 拒绝线性关系的原假设, 同时F3统计量的p值最大, 根据前面的介绍, 我们可以确定转换函数G的形式为LSTR1模型, 即转换函数的形式为:F (st-d, γ, c) ={1+exp[-γ (st-d-c) ]}-1, γ>0

4. 平滑参数和位置参数初始值的确定。

在确定最优转换变量和转换函数的形式之后, 我们对LSTR1模型进行参数估计。这里采用二维网格点搜索法, 基本思路是:在一定范围内, 选取不同的平滑参数γ和位置参数c, 分别进行组合, 找到使LSTR1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最小的一组γ和c。本文对平滑参数γ构造区间为[0.5, 10], 对位置参数c的具体构造区间为[-0.5831, 0.7897], 步长均为0.0003。任意取一组γ和c, 计算残差平方和SSR, 选取使SSR最小的一组γ和c, 所得的平滑参数和位置参数的初始估计值结果如表4所示。

注:F统计量为Granger等于1993年提出的检验线性假设的统计量;F4、F3、F2分别为H04、H03、H02的检验统计量;表中值为各统计量的相伴概率。

5. 模型参数的估计。

LSTR1模型的估计结果 (方程下括号里的数值为相应估计参数的t值) :

以初始值为基础, 使用网格点搜索得到的STR模型的转换函数DLR07D (t) 图如图1所示:

从STR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图1揭示了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R07D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其中平滑参数γ=4.8524, γ代表了模型的转换速度, 表明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的改变能很快影响到广义货币供应量。转移函数的拐点c=0.0322, 当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大于c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小于c时,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R07D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过程。

(2) 如表5所示, 从残差无序列相关的检验结果中可知,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当选取滞后阶数为1~8时, F统计量的p均大于10%, 表明模型的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从ARCH-LM检验可知, 当滞后阶数为8时, 卡方分布统计量的值为7.0912, 统计量的p值为0.5268, F统计量的p值为0.4277, 均大于10%的显著性水平, 表明模型的残差之间不存在异方差性。

(3)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 DLR07D和DLM2是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 即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化影响了广义货币供应量, 并不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 也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与许多学者认为的,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观点不一致。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 发行央票、加大正回购力度来回收市场资金时, 会促使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上行。同时,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主要有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 当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上升时, 银行间市场回购成交金额萎缩, 这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广义货币供应量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很微弱, 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显著。

(4) 从方程 (5) 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DLR07D (-1) 和DLR07D (-2) 的系数是显著的, 但DLM2 (-1) 和DLR07D的系数是不显著的, 这反映出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 其影响力度逐渐增大。在模型的非线性部分中, DLR07D、DLR07D (-1) 和DLR07D (-2) 对DLM2产生了正的影响, 这与预期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对货币供应量具有负影响的结果相反, 这表明当转换变量DLR07D大于位置参数0.03022时, 模型转换为非线性, 此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才会显现。当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的增长超过3.27%时, 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动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 并不存在货币供应量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变动的显著影响, 这与许多学者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我国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 同时对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这导致近几年来货币资金流动性宽裕,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频繁。2008年全年, 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额达到10万亿元, 同比增加19.7%, 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25625.8亿元, 同比增加16.9%。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异常活跃影响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尤其是国债和银行间企业债的影响尤为突出。另一方面,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以线性假设为基础, 但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因此,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特殊时期, 只能确定广义货币供应量不是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的Granger原因。

第二,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中央银行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上的正回购和逆回购操作吞吐基础货币, 发出窗口信息, 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 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实施货币政策。因此, 我们必须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 鼓励市场创新, 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运行效率, 推动其与国际债券市场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永刚.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及中国对策 (J) .财经科学, 2011 (4) .

[2]Andrew Haldane, Vicky Read.Monetary policy surprisesand the yield curve (J/OL) .www.bankofengland.co.uk, 2000.

[3]Sensier, Osborn, Ocal.Asymmetric Interest Rate Effectsfor the UK Real Economy (J/OL) .www.ses.man.ac.uk/cgbcr/discussi.htm, 2002.

[4]赵进文, 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 (J) .经济研究, 2005 (2) .

[5]杨绍基.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效应研究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6 (8) .

上一篇:《康定情歌》下一篇:都市报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