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环节

2024-12-04

供应环节(精选9篇)

供应环节 篇1

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控制认识的提高, 消毒供应中心从以往的辅助科室变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部门, 成为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延伸, 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发展。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全院医疗器械、敷料等回收、清洗、包装、灭菌、保管、发放等工作。工作中稍不注意, 可能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 加强供应室各个工作环节质量监控, 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 是预防院内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1 注重回收物品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1.1 洗涤质量

洗涤是保证无菌质量的关键。要求做到四个环节的处理, 对回收的物品常规清水冲洗、洗涤、漂洗, 终末漂洗、烘干、上油保养, 检查洗涤质量, 达到程度化、科学化[1]。清洗后物品做到:玻璃类光亮透明、不挂水珠、无破损、无裂缝, 配套齐全;金属类光亮、无锈迹、针栓内无污垢、管腔通畅, 锐利刀面锋利、无弯曲, 针尖锐利无钩;腹腔镜器械属于光学高科技精密设备, 故在器械的清洗、保养上不同于一般的手术器械, 它需要设立专职人员进行保养, 制定专门的器械流程以及保养和管理制度, 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而且可以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减少故障的发生。

1.2 包装质量

严把包装质量关, 在专用包装间制作。包装前30 min用含氯500 mg/L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操作者洗手、戴口罩、换工作衣、裤、帽、换鞋进入。各类物品在包装前认真检查, 器械有无锈迹、残损, 包内放化学指示卡, 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 由双人核对无误后, 并注明品名、灭菌日期、灭菌有效期、责任人、质检者等, 包装包松紧适宜, 规格齐全, 数量准确, 尺寸规范。包装好的物品要求在2 h以内消毒, 以保证灭菌质量。实行谁包装谁签名负责, 明确责任。

1.3 灭菌质量

灭菌是供应室工作重点, 消毒员在灭菌工作中, 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 对工作要认真负责, 细心谨慎, 精神集中, 不得擅离岗位, 锅内物品严格按规范放置:金属玻璃器皿放下层, 敷料包放上层, 各物品包垂直竖放, 留有间隙, 整个锅内物品的装载不得超过容器90 %, 也不能低于10 %。根据各类物品性质不同, 采用不同灭菌方法, 如腹腔镜器械等不耐高温的医疗器械, 采用低温灭菌器进行灭菌;耐高温的金属器械、敷料采用脉动真空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 严格掌握灭菌程序, 密切观察灭菌器的压力、温度、时间以及准确程度, 以保证灭菌质量。

1.4 无菌物品存放室

无菌物品应专人负责, 做好验收工作, 重点查灭菌包的完整性、闭合性、干燥度, 要求无菌室无过期物品。无菌物品分类放在固定位置, 所有储存物品距天花板≥50 cm、距地面≥20 cm、距墙壁≥5 cm[2], 室内温度保持在18~28 ℃, 相对湿度在50 %~60 %, 每日用含氯500 mg/L消毒液擦拭传递窗口、储物架2次, 每月做空气、物表培养1次, 以保证无菌物品储存环境安全、避免污染。

1.5 下送下收

下送是保护无菌物品不被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送、下收人员及车严格分开。下送、下收车都采用全封闭式, 下送、下收车每日用含氯500 mg/L消毒液擦拭2次, 再用高压水龙头冲洗, 擦干备用, 下送车每日还得紫外线照射消毒[3]。

2 综合性监测

随时监测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做到事事有人管, 层层抓落实, 人人参与管理[4], 使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1 脉动真空灭菌监测

每次灭菌都有物理监测, 认真记录灭菌器型号、灭菌时间、温度、压力、操作者及日期。每个灭菌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 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 由黄色变为黑色, 达到灭菌合格要求。应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 灭菌时将放置菌片的标准包分别置于灭菌器上、中、下层中点。灭菌后放在56 ℃恒温下培养48 h, 结果呈阴性。每月采用灭菌后的器械和敷料做细菌培养, 结果呈阴性。脉动真空灭菌器, 每日晨做B-D试验, 试验图纸由黄色变为黑色、变色均匀。B-D测试合格后, 灭菌器方可使用。

2.2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监测

每次灭菌都有物理监测,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 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 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 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 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 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2.3 环氧乙烷灭菌监测

每次灭菌都有物理监测, 详细记录灭菌器型号、灭菌时间、温度、压力、操作者及日期。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因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 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每锅采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菌片作为生物监测, 结果呈阴性。

供应室作为全院无菌物品供应部门, 在院内感染预防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而质量监控是确保工作质量的保证, 我科针对以上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监控措施。使我科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确保无菌物品质量, 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邢娜.加强供应室消毒管理控制院内感染[J].吉林医学, 2009, 30 (18) :2198.

[2]姚果萍.加强供应室工作控制院内感染[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1) :74-75.

[3]贾瑞卿.加强供应室质量监测控制医院感染[J].全科护理, 2010, 8 (7) :640.

[4]毛喜绒.供应室安全隐患的防范[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3) :56-57.

供应环节 篇2

进口采购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外部供应进入企业的物流过程,跟踪供应商的供应过程,为交货提供便利。进口采购的目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按所要求的数量和质量获取物品或服务;(2)以最低的价格获得物品或服务;(3)保证供应商能够提供优质服务和快速供货;(4)发展和维系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并开发潜在的新供应商[1]。在进口采购环节,供应商的供应过程的跟踪与评价是进口采购能否最终实现以上目的的核心所在。下面本文通过本人具体的工作实践来演示,我们在印度菜粕的进口采购中如何跟踪供应商供应过程,控制商品的质量,获取优质服务,选择和发现具有合作价值的供应商。

1. 印度菜粕供应商过程管理的方法与要素:

针对印度菜粕的供应商共性和特性,我们将供货商分成集装箱货和散船货分成两类,对每个供应商的每一单供货的执行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对比评价。我们对供应商供应过程的跟踪与评估关键点主要落实在质量、价格、服务和交付等几个方面。我们这里所表达的质量问题不仅仅包含不符合要求的规范,还包括因质量不稳定引起的终端客户流失的损失也计算在内。价格,除了考虑产品本身的价格外,我们在这重点考量的是供应商责任缺陷成本、加强检验增加的质量成本以及在为提升供方质量能力付出的额外资源成本等。在进口环节,服务主要指供方的配合度,包含于供方接触到的各个方面。服务主要是通过其他要素来间接体现。交付即货物按我方要求时间、地点、方式、数量进行交付的活动,评价的重点则是看多少批次没有准时交付,有多少延期交付影响到我们正常的销售交货安排等。我们对供应商执行情况的评价频次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每半年做一次小结,年终再做一次总结。

2. 印度菜粕供应商过程管理模型构成:主要由印度集装箱菜粕的供货过程分析、散船菜粕的供应过程分析、集装箱供货商与散船供货商的供货的优缺点比较、改善措施四个部分组成。

2.1 印度集装箱菜粕客户分析

1).集装箱客户的进口供货情况:

2009年我司集装箱进口印度菜粕供货主要来自印度的MJ、MA、DR.三家供货商。2010年集装箱供货商新增

了LJ和AD两家。2011年又新增DM、GL 和ST三家供应商。2011年,集装箱运费在大部分时间较大船运费便宜,集装箱菜粕的采购量增长比较多,在我总进口量的占比达到52.05%。印度集装箱客户供货情况如下:

表1.1:2009年-2011年印度集装箱菜粕客户到货情况表

单位:吨

注:以上供应商名称全部为化名

2).集装箱供货商的执行分析及评价:

(1).短重:印度集装箱货短重现象比较普遍。印度印度集装箱菜粕的短重基本都在0.7-1%上下, 个别短重比例超1%。对个别短重比较高的,与供应商协商,在 卸货港申请复检,0.5%以上由对方承担。

(2).霉变:雨季高温高湿天气或增加了霉变的可能性。通过跟踪分析,霉变除了与供货商在出运前的水份控制不到位有关外,与6、7、8、9月装运期在印度刚好是雨季。霉变跟雨季的高温湿热天气有很大关系。6月底前到的印度集装箱菜粕,霉变发生率普遍比较低。而在6-9月印度雨季装出的集装箱菜粕到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湿霉变现象。2011年印度雨季由正常年份的9月份结束,延长至10月初才结束,使9月或10月初出运的菜粕也出现了水湿霉变的现象。2011年霉变率高的都是在这段时间出运的。

(3).合同执行及单据:集装箱装运菜粕一般均为我司与印度公司直接签约,故单据交接过程比较直接、简单。信用证项下交单顺利,均能一次交单,不存在证外交单和转单的问题。

(4).信息沟通:与大部分供货商的沟通,还是单纯的日常报价多一点。而与MJ和ST公司的行情、市场行情分析方面的沟通比较充分,这两家在对市场的判断方面均能给予比较客观的反馈。

(5).供货优势和备货品质跟踪方面: 业务中出现问题,上述供应商总体上都比较配合。船期延期都能按规定赔偿。但从到货、出运的及时性、重量、品质控制情况来看,MJ、ST公司这两家要强于其他家。GL 和DM公司虽然在货物价格都比较有竞争力,但在菜粕的品质和船期上面控制还存在不足。ST公司因其常年出口韩国印度菜粕,对菜粕的市场比较了解,在租船和货物品质控制上都比较到位。

2.2 印度大船散装菜粕客户分析

1)、散船的进口供货情况:2009年我部进口散装船菜粕供货主要来MT、TF公司、W公司三家供货商。2010年我部进口散装船菜粕供货主要是MT公司和AD公司两家供货商。由于租船方面的优势,2011年,ST公司和MT公司成为我司散装菜粕供货商。2011年大船采购合同数量近6万吨,占2011年总进口量的47.96%。

2)、印度菜粕散船供货商执行情况分析及评价:

(1)霉变:大船散装,通风较好,到货霉变发生率基本没有。

(2)短重:大船印度菜粕短重的问题比较普遍,时多时少,2011年4条船的平均短量0.553%。大船散装菜粕短重超过0.3%部分由保险公司承担。

(3)合同执行与单据:ST公司系印度本土公司,直接签约。无需转单,单据交接快,在信用证下一次交单。单据和接货报关时间的衔接上比较紧凑。而MT公司作为跨国贸易商,付款方式一般采用背对背信用证,需二次交单,导致交单期比较长,且部分单据需要在L/C外提供。另外,大船的实际发货人比较分散,单据分割太多,导致一个合同项下的单据量太大。

(4)、信息沟通:散装菜粕的供应商主要有MT、ST和TF这几家。这几家供应商共同特点是,同时扮演中间商和贸易商的角色,而且在国内都设有代表处。双方沟通方便顺畅,有问题比较配合,做事比较规矩。

(5)、供货优势和备货品质跟踪方面:ST、MT作为国际中间商和贸易商。MT在印度设有办事处,ST则是印度本土公司,两者在抓货和品质控制上有一定优势,且这两家公司长期从事国际间散船贸易,在菜粕租船方面均比较有经验。

2.3 集装箱和散船供货商跟踪情况的对比分析:

(1).到货霉变的发生率:集装箱的霉变率高于大船。集装箱菜粕6月份之前到货的,霉变发生率比较低,而在6、7、8份雨季到来后再装船的菜粕的霉变率较高。因菜粕的吸湿比较强,雨季空气中的水份本身比较大,装运前水份控制不到位,或是中间转船,运输时间太长,均能增加霉变的机率。

(2).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比较:集装箱业务一般均为直接贸易和当地本土公司直接签约,本土直接采购,无需转单,在信用证项下一次性交单,交单及时、顺畅,并便于双方直接的市场信息交流;而散船菜粕主要通过与国际跨国贸商和中间商签约,通常都需要转单,交单时间较长,且均一般均通过信用证外的二次交单才能完成整个合同的交单义务,增加了合同执行过程中,开证,审单和单据跟踪的麻烦。

(3).集装箱和散装运输的比较:集装箱具有单位数量少,批量出运、速度快,灵活性的优点;缺点:雨季出运容易造成水湿霉变的情况;集装箱一般拆箱只点包不过磅或直接送货到饲料厂,出现短重后,在箱体完好和以装运港第三方检验机构的重量和品质为准(国际惯例)的情况下,短重部分从保险公司和外方那都很难获得赔偿。散装,一般一次采购的数量比较大,若市场不好,会造成库存压力。量大,品质控制比较难,硅沙超标比较常见,且在装运时一般都需要过驳,短重发生率比较高。优点:短重超出0.3%部分可由保险公司赔付。集装箱直接送货到厂或拆箱时间过长,会发生滞箱费的问题;大船如港口拥堵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卸货而产生滞期费问题。

3、对策与改善措施:

1)、减少并尽量避免在印度雨季采购集装箱菜粕,6、7、8印度雨季正好是中国传统的水产养殖高峰期,可考虑增加散装大船的采购量以减少霉变现象的发生。

2).集装箱的滞箱费,修箱、洗箱费方面费用经常会蚕食我们的利润。为增强我方在集装箱的箱期,修箱、洗箱费方面谈判的话语权,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尽量采用FOB方式,由买方租箱订舱。

3)、港口销售人员应及时跟踪到货情况(包括短重、短件、霉变等)并定期汇总。有时国内销售反映实际到货的菜粕蛋白等指标低于合同指标,但是装港的检验指标又符合合同指标,且按国际惯例,菜粕的重量和品质以装港独立检验机构的检测结果为准。为更好地做好到货重量和品质监控,建议集装箱菜粕由SGS这样的检验机构在口岸入库监卸,抽样检测指标。这样做,尽管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可使我们对每批到货的品质都做到心中有数,且如出现品质差异,使我方与外方交涉有个依据,同时,也可以督促外方做好装港的品质控制。

4、供应商跟踪与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持续性。供应商评价是买方与供方持续沟通和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按一定的频次对供方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汇总报告。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供应商的性质来决定自己的评价频次。评价信息的更新需要及时进行。

2)、全面性。跟踪与评价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质量信息、交付信息、价格信息和服务信息,企业可以根据所经营的商品特点进行细化分析。

3)、互动性。在对供应商的评价过程当中,除了供应商评价信息要保持持续性和全面性外,互动性在对供应商评价不可忽视,它关乎供应商管理实际效果的取得。因此,需要让供应商参与到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来,只有在上述供应商细化的评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与供应商共同执行评价结果,才能避免以下经常出现的情况:

(1)、单方面做此类的评估,评估的结果也没反馈给供应商,双方没有产生互动,没有沟通彼此的需求,就使得评估变得毫无意义;

(2)信息不够透明,对最终评估结果中存在问题的责任归属存在争议。因为有时候出现问题并不总在供应商,对问题的改善没有好处;

为此,供应商过程管理的评估结果一定要反馈给供应商,同时,为了更客观地反馈供应商的执行情况,具体考察量化的要点设计也非常重要。

通过本文所介绍的印度菜粕供应商分类跟踪与评价的方式完善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过程后,本企业印度菜粕供货的质量明显提高,到货的短重和霉变现象大幅减少。印度菜粕供应商的跟踪管理模式被公司认可的同时,也使我们供应商从品质、交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印度菜粕供应商在进口环节的动态跟踪管理,是针对本企业所经营的特定商品在进口贸易环节中,对供应商分类管理方面所作的初步探索。供应商管理与评价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管理过程,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针对具体问题制定改善方案,最终把供应商管理真正变成一个适合本企业并为企业真正创造效益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杰,运营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供应环节 篇3

关键词:供应室;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R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88-01

一次性无菌物品具有使用方便,保存时间长,减少医院感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提供了方便,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如果管理不善,将危害患者健康,造成医疗事故和纠纷?因此,保障无菌物品的质量是供应室工作的核心,更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和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1],近几年来,供应室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环节质量管理入手,严把质量关,有力保证了所供物品的安全性?

1. 入库环节管理

1.1 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通过医院采购中心购货?进货,必须具有检测报告,三证齐全,医疗器械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产品注册证?健全无菌物品档案资料?

1.2 验收管理?由专人负责查验一次性无菌物品外包装箱?注册证号?检测报告?消毒无菌标志,符合规范,资料齐全方可入库?

1.3 专库储存,建立登记帐册,记录入库时间?生产厂家?产品名称?品牌?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期?

2. 储存环节管理

2.1 储存室环境要求:有较高的洁净度,相对的独立区域,严格控制人员流量,进出更衣?换鞋?

2.2 室内温湿两用空调机调节,保持室温18-22℃,湿度50-60%?[2]

2.3 物品存放于不锈钢物品架上,距离地面≥20cm,距墙壁≥5cm,距天花板≥50 cm?[3]

2.4 室内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定时消毒二次,每次1小时,每日用含氯500mg/ L消毒液擦拭传递窗?贮物架二次?

2.5 科室感染小组每月做空气?物表培养,以保证一次性无菌物品储存环境安全?

2.6 科室质控小组成员每周对无菌物品全面检查,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

2.7 每周六专人清点库存物品的数量,按有效期近远顺序排列,采用‘‘先進先出’’原则,确保有效期,保证医疗安全,减少浪费?

3. 发货环节管理

3.1 各病区输入电脑申领物品?

3.2 供应室打印申请单并核对,签名发放?

3.3 发放时核对物品名称?数量?有效期,检查内外包装的密封性?

3.4 杜绝外包装有破损?潮湿及有效期半年以内的无菌物品发放临床科室?

3.5 专人专车配送,密闭运输,确保物品不被污染?

4. 质量追溯管理

4.1 建立质量登记本,发放人员经常与临床科室沟通,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情况以及质量问题记录并反馈给厂家?

4.2 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不良事件立即停止使用,封存?登记,汇报相关部门,不得擅自处理?

5. 体会

通过严格的入库管理和专人验收管理环节,保证了一次性无菌物品的质量;每周六的清点检查为下一周物品的入库计划做依据,提高了物品入库的准确性,杜绝浪费和遗漏;专人负责监控,确保了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水平;规范的储存管理和密闭配送,保持了无菌物品的无菌状态,保证了临床科室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院内感染的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莲,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山西医药杂志,2014,40(6):18?

[2] 田淑君,刘玉兰,消毒供应室感染控制策略与管理体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2,10(3):106-107?

供应环节 篇4

本文的探究是受到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的启发。在《索耶内部审计》中, 对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的定义是:“一个过程, 即来自基层和行政执行层的员工小组和管理层, 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能一直保持清醒认识, 从而促使他们作出适当的调整。为了提高整个过程的独立性、客观性和质量, 使整个过程得到有效管理, 内部审计师最好参与到过程中去, 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独立报告过程结果。”对这个定义笔者的理解是:

首先, 自我评估是一个过程。自我评估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有一个程序, 这个程序应该贯穿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作为建立者和执行者对这个过程应该熟悉, 并能顺利的按程序执行下去。

其次, 知悉组织的目标。自我评估的过程要求执行者知晓企业的目标, 而正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才通过建立自我评估控制系统来帮助组织更好地完成和实现目标。因此, 对于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所有重要因素都必须掌握, 针对适时的情况作出应对的办法。

再有, 内部审计师的参与。在整个自我评估的过程中, 内部审计师应该参加到活动中。目的是要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这样的评估结果才能真正找到企业可能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促使企业进行适当的防范和调整, 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最后, 与企业各方的沟通。沟通是做好自我评估不可或缺的工作, 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或者一般员工的沟通;既是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同时也能得到各方的支持和理解, 扫清工作中的障碍。

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建立自我评估控制系统, 让各个环节的管理层和执行层加入其中共同建立, 自我评价。得到了企业从上至下的协调和帮助, 不仅能使得管理层自觉遵守和维护企业的各项工作程序, 也能使执行者更好地理解和恰如其分地完成工作;减少和避免可能出现漏洞的环节, 还会让内部审计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 从传统的监督或与客户相对立的位置转变为共同为企业服务的方向, 更加有助于经营组织目标的实现。本文尝试利用在供应过程建立自我评估控制系统框架, 让管理层或业务人员直接参与考察和评估内部控制效果, 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本文截选组织经营活动的一个环节, 将供应过程这个环节的实务经验和理论方法结合起来, 创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供应过程自我评估框架, 期望能够以点带面对内部审计的实践有所帮助。具体框架建立步骤如下:

一、对建立的系统进行详细的描述

供应过程是指企业的货币资金转变为生产储备资金的过程。它是企业再生产三个过程 (供应、生产、销售) 中的第一个过程。细细品味, 看似简单的购买过程, 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购买却有所不同。既然是为生产做准备, 在购买材料的时候, 必须了解材料的性能、结构、规格、型号、质量等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应具有的性能, 并且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也正是由于购买材料是制造业的第一步, 因而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采购者在采购前, 除了对产品和材料的必要了解之外, 如果做的更细致些, 还可以了解是否有次品的出现,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材料本身抑或是生产工艺, 从而在接下来的采购中尽量避免。然后, 需要货比三家, 通过比较才能筛选出优质的原材料, 真正为生产做好充分的准备。询价的过程中, 要注重质优价实的原材料, 不能单纯只看价格忽视质量, 或追求质量而忘了价格, 避免原材料的成本过高, 进而影响产品的价格。签订合同时应由询价以外的人员来完成, 遵循职务分离的原则;并注意是否经过了适当的授权。采购回来验收时, 按照验收的流程, 牢牢抓住发票、提货单和验收单等证明材料, 仔细核对;防止验收环节出现差错, 例如验收了未经批准采购的材料, 或收到的材料与采购订单不符等等。验收后结清货款, 在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好支付货款的时间和方式, 及时付款, 定期核对账款, 预防利用应付账款出现舞弊或错误。

二、绘制流程图

流程图是笔者认为诠释业务过程的最好方法。它不仅可以展现出一个活动或系统的清晰画面, 使得执行者能迅速读懂业务的整个步骤, 明确了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流程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哪个步骤是重要的, 哪个步骤是关键控制点, 哪个步骤可以进行调整等等。这就可以确定内部控制中的强项和薄弱环节, 从而可以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在绘制流程图时, 做好必要的调查和了解, 适当时可以与整个过程的参与者或执行者进行座谈, 及时了解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或新问题, 使流程图绘制出来后, 更加有效地执行, 防止出现业务交叉或脱节。供应过程流程图如下 (图1) :

上述流程图比较简单, 只是起到一个例证的作用。在实务中, 流程图除了应表明相互依存关系外, 还有助于辨别出流程的漏洞或风险, 业务活动是否连续, 在每个活动停留的时间, 活动轨迹留下哪些证据或凭证, 对于定位每个员工的具体活动非常重要。因此, 在制定流程图时, 针对活动的特点, 应绘制出清晰可行的每一个活动任务, 所需的人员、所需的能力;每一个活动是怎样衔接的, 无缝连接, 不仅使活动顺利完成下去, 更有力于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大型内部审计的政策和程序应包括更多的细节供更多的员工使用, 可以利用工作流程手册, 将更有利于明确员工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并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 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

三、设计自我评估表

自我评估表的建立是以组织在采购环节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哪些应该控制应该怎样控制为前提的。因为“自我”评估, 重点在于自我的参与, 如果对自身参与的活动不能客观的、独立的进行评估, 那么“自我”就失去了意义。控制自我评估的要素有:将员工视为过程的拥有者, 接受员工有关风险和控制的调研, 在本领域对员工进行单独的面谈。因而要求在建立相关项目评估时, 希望管理层和执行者能配合提供详实的信息, 而内部审计应承担服务的角色, 三位一体, 共同有效地完成每一项活动, 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促使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意识到, 内部审计并非是“鸡蛋里头挑骨头”, 组织全员参与的管理, 应该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出员工行为、管理层行为和审计师的行为;内部审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样进行相互配合呢?自我评估可以由员工和管理层完成, 而监督检查可以交给内部审计。只有全员的参与, 共同对组织的内部控制负责, 不断的更新设计, 形成自己组织特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特征, 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表格设计范例如下 (表1) :

以上表格的设计只是一个范例, 可能并不完整或适宜每一个组织, 因而要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量身订做出一套特有的控制程序;使组织的活动在有序开展的同时, 依据建立的自我评估控制系统, 组织全体人员共同努力, 实现组织良性循环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四、自我评估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 在实务中可先与组织的员工进行面谈, 详细讨论工作流程、步骤与哪些部门有关联, 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阻碍, 可能面临什么风险, 现有的控制措施能否解决, 把这些信息创建成一个电子数据模板;有了这个模板不仅对组织的控制活动有了全面的掌握, 还可以据此持续评估;或经过不断的调整, 最终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特有的评估系统, 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上述, 自我评估控制系统在内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已充分展现出来。但此方法并非是万能的。由于各个组织的特点不同, 组织的文化, 人员的能力, 组织对控制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同等等。很难形成一个标准的自我控制评估系统。再有, 有的组织可能因自身的情形, 不适宜创建自我评估控制系统。所以, 内部审计师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自我评估控制系统是有利于审计师的工作的, 充分认识到这点, 就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好自我评估控制系统这个方法。

摘要:内部审计活动在我国的起步不仅较晚, 而且发展也比较缓慢;在企业或组织中并未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企业或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和严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企业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建立, 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促进组织目标实现。

关键词:供应,自我评估,框架

参考文献

[1]汪振纲.新编审计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2.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1.

供应环节 篇5

1 电商环境下加强茶叶供应链管控的必要性

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加强茶叶供应链的管控, 有利于茶叶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有利于解决茶农小规模生产与茶叶产业发展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矛盾, 进而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提高茶农的收入等等[1]。通过对电商基础上的茶叶供应链的管控, 可以有效降低茶叶生产和经营的风险, 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 增强茶叶产业的运作效率, 提高消费者服务水平, 促进相关主体的合作共赢。

2 电商环境下茶叶供应链管控研究

2.1 茶叶供应链的组织架构

目前我国茶叶的生产供应主体主要有三种:茶农、合作社和企业。

2.1.1 以茶农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模式以茶农的利益为核心, 随着茶叶加工技术与机械设备的普及和运用, 大部分茶农选择自行在家或者作坊内加工, 并自行到批发市场销售或者被经销商收购, 实现了茶农自主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流程。茶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该种组织架构模式作用的发挥, 比如说文化程度偏低、安全意识不强、商务谈判能力缺乏, 多数茶农与经销商交易时使用口头约定的形式, 缺失法律约束力, 根据市场的价格进行交易不确定性高等等。

2.1.2 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模式通过专门的合作组织将茶农联合起来, 形成茶农加合作社的组织模式, 即茶农将自家种植的新鲜茶叶交给合作社进行统一加工, 然后直接在批发市场销售。在该种组织架构模式中合作社为追求效率会对茶叶的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水平和整体质量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茶农的经济利益[2]。但是我国的茶叶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规模不够大, 可持续性运转机制不够规范, 不能组织茶农进行市场投资和科技创新。

2.1.3 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模式以茶叶企业活动为核心。茶叶加工和运销企业通过与茶农签订购销合同, 为茶农提供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和原材料支持, 从茶树品种选择和培育、农药和化学肥料用量控制等方面保证茶叶的质量。该种组织模式实现了企业与茶农的一体化经营, 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购销合同以短期为主, 年限比较短, 价格调整频繁, 随时解约的风险较高;合同条款偏向企业利益, 茶农容易吃亏;企业无监督茶农行为的有效途径等等, 削弱了企业和茶农的经济利益。

2.2 茶叶供应链的信息管理

茶叶供应链中的茶叶加工企业与茶农和批发零售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率比较低, 各主体只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对如何促进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却不关心[3]。茶农对于茶叶加工企业的信息掌握并不多, 并且只有一小部分的茶农有了解合作加工企业信息的想法, 大部分茶农不知道加工企业对茶叶的需求总量是多少, 总价值多少, 现存货量是多少, 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等等, 相关信息的缺乏使得茶农和加工企业很难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茶叶加工企业与批发零售客户之间的关系更松散, 他们之间很少会有长期的合作联盟关系。另外, 加工企业本身也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 对构建第三方信息中心的投入和支持也不充足。

2.3 茶叶供应链的价值链

美国著名学者Michael E.Porter认为企业通过价值链的管理尽量增加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企业所消耗的成本价格之间的差距, 也就是力求扩大利润。茶农、茶叶加工企业和批发零售客户要让茶叶产品获得的价值最大化, 使之与成本差额最大化, 也就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目前我国茶叶供应链中种植环节、加工环节、营销环节都没有充分挖掘出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的能力, 在茶叶产品的创新和研发环节相对来说缺乏重视, 而在茶叶产品的专业仓储、渠道批发、物流运输和终端零售等等环节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4]。目前我国的茶叶绝大部分还是初级产品, 深加工产品只占不到十分之一, 相对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茶叶深加工产品占大部分的情况, 我国还需要在加工的设备和技术方面多多努力和加大投入。

2.4 茶叶供应链的物流管理

茶叶物流包括茶叶的生产种植、收购、运输、贮藏、包装、配送、加工、销售、信息活动等等一系列环节。它所消耗的成本在整个茶叶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一部分。目前我国的茶叶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主要是供应链内部各主体实现的。一般的茶叶加工企业自办仓储和物流为自身服务, 只有少数大规模的加工企业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

3 茶叶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管控对策探析

3.1 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目前茶叶生产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 不能适应茶叶供应链的社会化、商品化和专业化发展需求[5]。我国的茶叶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上虽然品牌众多, 但以初级原料性产品为主, 企业之前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进行竞争, 没有形成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品牌, 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劣势。我们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 必要时进行资产的重组, 大力支持和发展龙头企业或集团公司, 增强中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政府要加强引导, 把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联合起来, 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号召下, 努力构建出农户、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合作经营模式, 从而带动茶叶供应链的良性发展。

3.2 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茶叶供应链中的信息网络通过实现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提高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 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龙头企业要逐步实现自身的信息化管理, 把市场上的茶叶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信息构建成一个有序网络, 实现市场信息与茶叶生产的实时结合, 从而带动茶叶供应链中其他相关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在茶叶供应链的信息网络建设中, 政府应当给予指导和支持, 通过构建第三方的信息服务平台能够有效降低供应链中信息不断被扭曲放大而产生牛鞭效应的可能性[6]。茶叶供应链的各环节主体一定要摒弃过去保守的思想, 要积极走出去, 与市场相关主体结成战略合作联盟, 实现非机密信息资源的共享。

3.3 建设茶叶专业市场

经调查发现, 在我国的主要产茶区和消费区, 基本上都有一个或多个专业市场, 也有正在筹划建设和建设中的茶叶市场。这些集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专业茶叶市场融合了茶叶终断渠道, 方便消费者集中采购, 扩大了茶叶市场的流通空间, 降低了物流成本。从茶叶专业市场的不断普及我们可以看到茶叶供应链不仅要关注茶叶种植、加工和研发设计环节, 更应关注竞争相对弱的渠道批发和终端销售等环节, 从多个环节和渠道实现茶叶供应链的扩大发展和完善。

3.4 做大做强电商品牌

电子商务时代, 茶叶生产的地域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在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电商环境下的茶叶供应链能实现节点企业运营的一体化, 提出供应链中不必要的节点降低流通成本, 促进供应链模式由推动式或者拉动式向混合推拉模式转变, 实现茶叶产品的在线推广等等。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茶叶品牌的塑造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途径[7]。我国目前有数十万家茶叶企业, 他们分别有各自的品牌, 比如竹叶青、吴裕泰、君山等等, 但每个品牌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都不高, 比如竹叶青仅占2%, 反观国外, 比如英国立顿在世界茶叶的贸易量中就占据了40%左右。因此我国在形成茶叶大品牌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3.5 发展深加工延长供应链

茶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产品被消费, 还可以作为生产茶相关食品、日用保健品等的原材料, 比如茶色素、茶多酚、速溶茶等等。我国要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 最大程度地提高茶叶的利用率, 目前国内市场就有很多的低档茶、茶叶下脚料、茶废弃物等没有销路的茶叶资源, 而直接扔掉会造成大量可利用资源的浪费。对它们进行深加工即能为消费者提供多种产品服务又能使企业从中获利。另外人们对茶制品产生了新的多样化需求, 消费者希望开辟茶叶的新功能[8]。深加工企业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利用茶的多种功能, 把茶叶产品向更卫生、更健康和更便捷的高级商品方向发展, 也可以在深加工中把茶叶与其他的物质相融合, 以更好地发挥茶的作用和特色。

综上所述, 中国茶叶供应链在电商环境下的管控重点体现在几个主要的关键环节:生产种植、研发设计、物流仓储、终端控制等等,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环节, 进行横向整合, 进而实现纵向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悟移, 马士华.云南茶叶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19 (4) :48-51.

[2]李璟.电商视域下茶叶营销方式研究[J].福建茶叶, 2015, 37 (5) :22-24.

[3]王春梅, 叶玉龙, 刘跃云等.四川省宜宾市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21) :344-346.

[4]武咸春.我国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 2011, 27 (8) :9-10.

[5]武成春, 姜含春.茶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可行性探析[J].中国茶叶加工, 2010, (1) :23-23, 26-27.

[6]刘哲.论茶叶网络营销[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20) :53-53.

[7]赵相忠, 吴浩.现代营销策略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应用--基于茶叶企业营销策略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3) :381-381.

供应环节 篇6

1 对医疗器械供应商的特点进行分析

根据医疗器械供应商的经营规模、项目类型及推广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将供应商分为3类[1]。 (1) 经营业务初始阶段的供应商, 其主要的特点是:企业经营的规模比较小, 经营的产品项目比较单一, 且不具有明显品牌优势, 提供给医院的服务也很少, 对市场进行推广的方式十分缺乏, 业务水平能力也比较差, 物流的运作能力一般, 而且产品经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水平较弱, 参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能力较低, 手段单一, 医院的采购部门要对其供应环节进行规范管理有较大的难度。 (2) 经营业务发展阶段的供应商, 其主要的特点是:企业能够提供一定的产品项目种类及提供良好的服务, 对医学临床诊断的准确率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对患者治疗痊愈率水平的提高也起着促进作用。而且企业具有一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及运转能力, 医院的采购部门需要定期地对其供应环节进行监管及评估。 (3) 经营业务成熟阶段的供应商, 其主要的特点是:企业的经营规模比较大, 其经营的项目及专业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 能够对其专业学术进行分析和指导。而且企业的综合能力强, 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企业还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可以大大地降低医院对采购环节的监管难度, 还能够与医院采购环节的监管进行互动及配合。

2 医疗器械供应过程中各环节进行分析

2.1 医疗器械信息来源交流环节

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采购主要是来源于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需求, 然而, 要满足此需求的前提是要对医疗器械的供应信息有足够的了解。由于医院与供应方对医疗器械的信息资源的了解程度及知识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就需要两者相互进行及时的沟通, 对信息来源的了解进行相互交流及帮助, 互补信息资源, 从而避免信息资源的局限性及片面性。

2.2 质量问题的产品售后服务环节

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是否具有完善和健全的质量体系, 其能够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应急处理能力得以体现。然而, 企业对医疗器械供应及售后服务环节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治疗成效。所以, 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质量环节是保证供应的首要条件。任何的产品都可能出现故障, 但是在出现故障后, 要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从而保证产品性能, 尽可能地减少不良的影响及对患者诊断治疗的影响。因此, 在此环节中, 特别要注意医疗器械产品在有质量问题后供应方的应急处理水平能力[2]。

2.3 供应方常态下对资源进行储备环节

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采购没有一定的数据规律, 特别是对于医疗耗材来说, 它的周期变化及数量都是无序的, 它受到社会环境、季节气候等多种复杂且无关联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供应方对医疗器械具有较高的储备需求, 从而来应对无规律的医疗器械供应需求。如果供应商没有充足的产品储备, 在遇到特殊事件时就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 这就对患者诊断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甚至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

3 建立共同的采购供应目标及要求

对医疗器械的采购供应总体环节进行具体分析, 由此可以明确医院的采购部门与供应方具有统一的需求及目标。主要要求及目标是[3]: (1) 医院采购部门应该要求持续提供医疗器械及完善其善后服务;供应方则需要及时地按照要求为医院提供医疗器械产品。 (2) 医院采购部门必须保持医疗器械库存量, 且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储备的损耗;供应方则需要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 提供配送能力。 (3) 医院采购部门要保持采购的医疗器械的质量;供应方则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优质医疗器械产品。 (4) 医院采购部门需要组织及发展有竞争能力的供应方, 从而能更好地为医院服务;供应方则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 提供自身的竞争能力。 (5) 医院采购部门必须要求医疗器械产品符合标准化;供应方则需要提高专业技术, 从而引领医疗器械进行标准化生产。 (6) 医院采购部门应该尽量降低医疗器械产品采购成本;供应方则需要优化制造成本, 从而更好地为医院提供产品及服务。 (7) 医院采购部门应该与其他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供应方则需要制定全方面解决方案, 从而为医院各部门提供全方面的关联服务。 (8) 医院采购部门应该降低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费用;供应方则需要提高医疗器械的管理效率。 (9) 医院采购部门需要引进先进的医疗器械产品, 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供应方则需要引进新型医疗器械产品,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所以, 对采购供应环节进行协调优化则要两方相互努力, 医院采购部门应该把对医疗器械的服务需求进行标准化与量化, 供应商则需要把医院对医疗器械的服务需求标准化, 而且进行全面的细致化;双方还应该建立医疗器械产品采购供应的信息平台, 并且要定期地对其进行更新。这样医院采购部门在进行采购时, 只要在信息平台进行采购供应操作, 就可以快速采购所需产品, 大大地减少了库存数量, 加速了产品的周转。然而, 供应方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知道医院的需要, 及时提供所需产品。

综上所述, 通过对医疗器械供应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并且对医院与供应商双方的医疗器械产品采购供应要求及目标进行对比, 从而更明确地了解到采购供应环节协调优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所以, 在医院和供应方的共同努力下, 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供应环节必定会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福勇, 钱琳琳.浅谈医疗设备索赔工作的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4) :86-92.

[2]汤黎明, 吴敏, 陈锐华.医疗设备技术保障企业化管理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4 (1) :68-70.

供应环节 篇7

现代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更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供应链的整合便显得尤为重要。早在2000年, 马士华[1]便论述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运作中的地位, 探讨在供应链企业间形成战略伙伴关系过程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所起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而供应链整合[2]是企业有效拓展外部资源、实现运作效率提升与综合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但长期以来, 该整合过程普遍受制于“如何合理处理客户服务满意水平、资源整合成本与系统整合后运营收益三者之间的悖论关系”, 探索如何对复杂的供应链进行合理高效地整合、运作与监控, 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水平前提下实现供应链系统各成员的当前与长远收益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国内外很多学者就供应链集成建模和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Pinar和Bulent[3]针对单种产品、多供应商、多生产商、多分销商的三级产销问题给出了混合整数模型。Chiung Moon[4]等就多工厂供应链系统的集成工艺规划与调度问题以总延迟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数学模型, 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启发式方法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姬小利[5]建立了面向供应链的多产品、多订单、多时段的订单任务分配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并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和启发式规则相结合的混合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向晋乾[6]等以集团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运用优化理论建立了单目标0-1规划的订单分配模型并举例说明模型的求解。朱宝琳[7]等针对供应链中分散独立的实体, 利用市场价格和中间库存因素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结合成一个整体并建立一个供应链一体化计划模型, 采用拉格朗日松弛技术对模型进行求解。郭永辉[8]以面向订单的制造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 采用集中式规划思想, 提出一套基于瓶颈思想的供应链产能规划方法。吴学静[9]等研究了带软时间窗的分批配送问题及其对需求分配与生产调度的影响, 以运作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数学模型, 并设计了协同进化粒子群优化算法并进行求解。齐二石[10]等基于对复杂零件制造的工艺流程的研究, 提出了以工艺流程为核心的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并最终将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归结为多目标优化问题, 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

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在采购—生产—分销的供应链模型中的生产环节中上下游制造商之间资源的具体分配情况。而在现实生产中, 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上下游制造商之间往往会是多对多的关系, 而且由于运输成本, 各制造商的差异性等原因, 在上下游制造商之间会出现优先级的关系。本文对带有多级制造商的供应链 (Supply Chain with Multi-stage Manufacture, SC-MM) 资源配置方法进行研究, 应用约束满足技术进行求解, 并通过仿真实验和应用案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

2 问题模型

2.1 模型描述

在图1所示系统中存在多级的制造商, 其中每一级的制造商所制造的产品均为下一级的制造商准备, 包括第一级的供应商在内, 相邻的两级的供应商或制造商之间的供给存在一个多对多的关系, 而且每一个制造商所对应的上游供应商或制造商的集合中存在优先级的关系。本文根据此类供应链的特点建立数学模型, 在分销商产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 优化每一级中各个供应商或制造商对于其下游制造商的资源配置情况, 从而使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产品利润最大化、合同饱和度最大化以及产能利用率最大化。

2.2 符号定义

2.2.1 索引

m 最终产品制造商, 共有M个最终产品制造商, 1≤m≤M;

im 第m个最终产品制造商制造的最终产品品种, 共有I种最终产品, 1≤im≤I;

j 最终产品品种, 共有I种最终产品, 1≤j≤I;

l 分销商, 共有L个分销商, 1≤l≤L;

n多级供应链体系第n级, 共有N级, 1≤n≤N;

nd 多级供应链体系中第n级中第d个企业, 总共Dn有个, 1≤d≤Dn;

p 产品品种 (包括最终产品) , 共有P种产品, 1≤p≤P。

2.2.2 变量

第n级中第d个供应商或制造商对第n+1级中第d′个制造商的产品供给量;

yml 第m个最终产品制造商对第l个分销商的产品供给量;

zp 某供应商或制造商生产或得到第p种产品的产量;

rpq 流向变量, 若产品p生产了产品q, 则rpq=1;否则rpq=0。rpq取值为零的情况有2种:p不能生产q;p能够生产q, 但在方案中不供应q的生产。p, q∈P

spq 流量变量, 表示产品p生产产品q后获得的q产量。

2.2.3 参数

第n级中第d个供应商或制造商对第n+1级中第d′个制造商的产品最大供给量;

第n级中第d个供应商或制造商对第n+1级中第d′个制造商的产品最小供给量;

Capcitynd 第n级中第d个供应商或制造商所供应的产品的最大供应能力;

USnd 第n级中第d个下游制造商的可选上游企业集合;

DSnd 第n级中第d个上游供应商或制造商的可选下游企业集合;

第n+1级中第d′个下游制造商对第n级中第d个上游供应商或制造商的优先选择级别;

Alm 第m个最终产品制造商对其第l个分销商所对应的产品的利润;

Contractjl 第l个分销商对产品j的合同需求量;

第m个最终产品制造商制造的最终产品在第l个分销商的最大容量;

第m个最终产品制造商制造的最终产品在第个分销商的最小容量。

2.3 目标函数及约束

2.3.1 目标函数

2.3.2 约束

其中, 目标函数 (1) 表示最大化产品利润;约束 (2) 表示产品在分销商的最大供给量约束;约束 (3) 表示供应商或制造商供应或生产的最大产能约束;约束 (4) 表示上游供应商或制造商对下游制造商的最大供应量约束;约束 (5) 表示下游制造商选择上游制造商或供应商的优先级约束;约束 (6) 表示生产中某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平衡约束;约束 (7) 、 (8) 表示流向变量, 其中约束 (7) 表示若产品p不能生产产品q则没有产品流量, 约束 (8) 表示若产品p能生产产品q则一定有产品流量;约束 (9) 表示共享资源约束下的某企业生产量的计算公式;约束 (10) 表示共享资源约束下的某企业得到的分配量的计算公式。同时, 在该多级制造供应链中, 每一个供应商或制造商只供应一种产品, 但是, 在同一级中的不同供应商或制造商可能供应的产品相同也可能不同。每个分销商均会需求多个最终产品。

3 求解算法

由于本文所提出的多级制造商供应链模型为多变量、多约束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 (Mixed 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 MINLP) , 此类问题的求解可以采用运筹学方法和约束满足算法。运筹学方法能获得问题的最优解, 但当问题规模较大时, 求解难度急剧上升, 计算时间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同时, 运筹学方法侧重于求解算法, 往往忽视现实问题中存在的灵活性。约束满足算法在计算时间和求解效果两者之间折中, 以较小的计算时间获得满足实际应用要求的次优解或满意解, 可以更为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计划管理问题[11]。本文使用约束满足算法对文中所提及的问题进行求解。

3.1 变量选择

考虑利润最大的优化目标, 变量选择的规则为:将分销商所提供的订单产品按盈利能力按从大到小排序, 即{Am1l, Am2l, …, Amnl}, 其中Am1l≥Am2l, …, ≥Amnl。在进行变量选择时算法按照其相对应的{ym1l, ym2l, …, ymnl}顺序依次对变量进行选择。

3.2 值选择

值选择规则的设定需要考虑合同、供应量、共享资源等约束, 因此值选择的规则如下式所示:

3.3 算法描述

Step 1 算法的决策变量ylm根据分销商所提供的订单产品按盈利能力则Alm按从大到小排序。

Step 2 依次选取未赋值的决策变量为当前变量, 若决策变量集合中各变量均已赋值则转向Step 8, 否则转向Step 3。

Step 3 根据值选择规则公式 (11) 为当前变量赋初始值。

Step 4 根据当前变量的产品上下游关系确定上游变量集合USnd:若只有一个上游变量则转向Step 5;若存在多个上游变量, 则转向Step 6;否则Step 7。

Step 5 根据约束 (2) ~ (10) 检验上游变量满足约束则将作为当前变量并转向Step 4, 否则调整上游变量并将其作为当前变量, 转向Step 4。

Step 6 根据优先级关系依次选择上游变量, 存在可用则转向Step 5, 否则转向Step 7。

Step 7 根据已遍历路径依次为路径上各个变量赋值并转向Step 2。

Step 8 算法结束, 输出结果。

4 数据实验

采用随机生成数据的形式, 分别对4、5、6级供应链问题进行算法求解。其中, , Contractlj∈[400, 600]。

算法用C#语言编写, 根据不同问题规模的实验数据, 在配置为AMD Athlon (tm) II*2 Processor 2.90GHz CPU和2GB RAM计算机上运行, 运算结果在表1中列出。

算法能够很好地解决合同需求和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 在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最大化高利润订单的排产量。

5 应用案例

钢铁生产过程包括炼铁、炼钢、轧钢、后处理等生产环节, 具有多级制造环节的供应链特征。本文以某钢铁企业为背景, 将模型和算法应用于其生产经营计划的制订中, 市场数据和产能数据均来自于该企业某月的经营实际, 得到生产经营计划汇总信息如表2所示。

6 结论

本文考虑带有多级制造环节的供应链问题, 针对问题特征建立了数学模型。在模型求解时, 利用问题的约束条件修剪搜索空间, 降低计算的复杂性, 在遍历整个供应链系统搜索求解时, 利用先确定后逆向回溯赋值的方法, 保证了解的可行性。通过模拟数值试验并以钢铁企业为背景加以应用, 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摘要:针对生产过程具有多级制造环节的供应链能力分配问题, 在考虑生产能力、市场容量、合同需求等约束的基础上, 建立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基于约束满足技术进行问题求解, 采用先确定后逆向回溯赋值的机制保证解的可行性。通过仿真实验和应用案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供应链,能力分配,多级制造,约束满足

参考文献

[1]马士华.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0 (1) :24-27.

[2]P K Bagchi, B C Ha, S L Tage, etc.Supply Chain Integration:A European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5, 16 (2) :275-294.

[3]Y Pinar, C Bulent.Strategic Level Three-stag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Planning[J].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5, 48 (4) :799-809.

[4]Chiung Moon, Jongsoo Kim, Sun Hur.Intergraded Process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with Minimizing Total Tardiness in Multi-plants Supply Chain[J].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2, 43 (1/2) :331-349.

[5]姬小利.供应链订单任务分配模型及其混合遗传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5, 40 (6) :811-815.

[6]向晋乾, 黄培清, 王子萍.横向型企业集团利润最大化的订单分配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6, 41 (2) :241-244.

[7]朱宝琳, 于海斌, 黄小原, 等.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供应链合作生产计划模型研究[J].控制与决策, 2009, 24 (12) :1791-1800.

[8]郭永辉.基于瓶颈思想的供应链多阶多厂产能规划[J].工业工程, 2010, 13 (2) :62-67.

[9]吴学静, 周泓, 梁春华.基于协同进化粒子群的多层供应链协同优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0, 16 (1) :127-132.

[10]齐二石, 李辉, 刘亮.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企业协同资源优化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1, 19 (1) :77-83.

供应环节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三级综合医院, 开放病床810张, 供应室使用面积570平方米, 布局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 (中心) 审核验收标准 (试行) 》的要求。工作人员20名, 其中护士7名, 工人10名, 消毒员3名。

1.2 环节质量管理方法

1.2.1 制定落实供应室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消毒供应室只有从制度上严格管理才能保证灭菌质量。我科依据医院管理标准制定供应室相关制度, 如供应室工作制度、质检制度、高压灭菌制度、发放物品制度、无菌物品管理制度等, 要求职工掌握和遵守有关制度的内容, 保证安全生产, 提供质量合格的无菌物品。同时制订各项工作流程如利用器械回收流程、各项器械清洗流程、灭菌效果监测流程、无菌物品储存发放等流程及评分标准, 科室对全体人员进行工作流程和评分标准的培训和考核, 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1.2.2 成立各生产环节质控小组由供应室质控员及各区域管理组长组成质控小组, 负责对各区域工作质量进行质控。

1.2.3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1.2.3. 1 质控小组自查

质控小组对器械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各环节按照以下的流程自查:使用后的器械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 每个环节都严密把关。

1.2.3.2质控小组互查各质控组长每天分别对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和无菌物品存发工作质量进行抽查质控;每月生产环节质控小组进行互查, 每环节抽查3个消毒包, 质控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向责任人反馈并及时报告护士长。

1.2.3. 3 护理管理者的质控

护士长每周以提问或现场观察形式, 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查, 对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消毒隔离及手卫生、无菌物品存发等各环节进行质控:每次抽查3~5个待灭菌包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3个灭菌包检查灭菌合格率、检查无菌物品是否按要求储存及存放等。对质控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向责任人反馈, 进行整改并制订防范措施, 检查其改正后的效果。科护士长每月质控1次, 护理部每季度质控1次, 综合评价护理环节管理的成效。

1.2.4 满意度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本院临床各科室对供应室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设8个条目, 条目包括: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个选项。每月发放1次满意度调查表, 共发放360份, 有效回收360份。

1.2.5 各项评分标准 (满分100分) 。

(1) 器械清洗质量评分标准: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光洁、无血渍、水垢和锈斑。 (2) 包装质量评分标准:按包内物品清单顺序装配器械, 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 包布大小合适, 规范包装后贴上化学指示标签, 标签上注明物品名称, 灭菌失效期、操作者、核对者、锅号、锅次。 (3) 灭菌质量评分标准:待灭菌物品按要求规范装载, 按物品的材质选择不同的灭菌方法, 灭菌后灭菌包标签及化学监测包内指示卡变色合格, 高温灭菌的物品无湿包现象。 (4) 储存质量、发放质量评分标准:无菌物品存放间的温度20~24℃, 湿度<60%, 无菌物品要求离墙≥5 cm, 离地面≥20 cm, 离天花板>50cm, 并按灭菌日期先后存放。发放质量评分标准:发放的灭菌物品灭菌符合, 按灭菌日期先后发放、植入物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发放物品需与帐物相符。

1.3 效果评价

1.3.1 对2013年1~12月 (实施前) 与2014年1~12 (实施后) 的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和存发各环节质量进行评价, 每个项目评分为100分。

1.3.2 满意度调查统计本院临床各科室对供应室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方法前后各生产环节质量比较, 见表1。

2.1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方法前后本院临床各科室对供应室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讨论

消毒供应室人员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 但其供应的器械物品却直接应用于患者, 其每一项工作的质量, 都涉及到患者的安危[5]。运用过程管理,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也是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重点[3]。供应室物品的生产环节有回收、清洗、包装、灭菌、无菌物品存发等, 也就是说, 物品从污染状态到洁净状态, 从回收到发放的整个工作流程, 是一个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的过程, 缺了任何一个环节, 或者任何一个环节出错, 都会影响整个工作的进程和质量[4]。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后, 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和无菌物品存发质量比实施环节质量控制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对各环节质量控制及各项制度的建立, 使护士有章可循;工作流程制订与执行, 规范了护士的操作流程, 提高了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完善供应室质量监控的管理。通过岗位人员自查、小组互查、护士长抽查、护理部定期检查的环节质量控制, 使供应室从污物回收到无菌物品的发放各个环节都得到严密及多层面的监控, 及时发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解决, 使供应室物品质量管理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和临床各科室对供应室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环节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各生产环节质控小组, 制订工作流程,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比较实施环节质量管理前后, 供应室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和无菌物品存发质量及各临床科室对供应室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环节质量管理前后供应室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和无菌物品存发质量及临床各科室对供应室的满意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消毒供应室进行环节质量管理能进一步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环节质量管理,消毒供应室,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1[C].2009.

[2]曹永革, 汪慧, 周玉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诊疗包质量缺陷的防范[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28 (14) :123-124.

[3]黎月英, 陈琼芳.消毒供应室服务与临床需求协调性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7) :55-56.

[4]邸欣, 赵香玉, 生晶辉.过程管理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8, 17 (12) :1133.

供应环节 篇9

1管理与方法

1.1 管理

(1) 成立质量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及3名护理骨干组成。护理骨干要求责任心强, 理论技术能力过硬, 协助护士长讨论制订工作流程及考核方案, 进行检查记录, 量化考核。对经常性存在的问题将其共同讨论后提出整改意见, 并跟踪完善。 (2) 定期组织全科进行理论知识及风险意识培训, 每月进行理论技术知识考核, 成绩存档。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及风险意识的培训, 大大提高了供应室成员的自觉性、严密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 确保了无菌物品的质量, 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

1.2 评价方法

将2008年2月-2009年1月 (实施后) 与2007年2月-2008年1月 (实施前) 护理缺陷进行对比分析, 包括:预处理、错包装、器械洗涤不彻底、灭菌不正确、技术操作考核、消毒隔离等项目 (见表1) 。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法。

2结果

护理缺陷实施前后结果对比见表1。

3讨论

3.1 供应室存在缺陷分析

(1) 认识程度不够:工作人员无菌观念不强, 进无菌区洗手、更衣等项目不规范。缺乏敏锐的观察力, 拙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责任心及慎独精神。 (2) 缺乏环节质量控制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对各个环节潜在的质量隐患认识不足, 如回收污染物品, 把带有血迹、污物的用品回收到供应室, 病区用后的再生物品达不到初步消毒等;在清洗过程中不严格执行清洗要求, 清洗不彻底;灭菌时消毒锅内物品装置过满, 消毒包体积过大等, 从而影响物品灭菌效果。 (3) 灭菌物品缺乏正确有效的监测:锅内未实行定时、定点监测[2], 如化学指示卡未按正确位置摆放, 化学胶带长度不够, 封包不正确, 物品名称、责任人、灭菌日期填写不规范, 灭菌物品抽样监测、高压灭菌的生物监测不及时, 缺乏质量合格的有效证据等。 (4) 潜在物品交接不清的可能[3]:随着下收下送工作的开展, 物品交接需要经过多个环节, 由多方人员协同完成。由于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无论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有可能导致物品交换不清, 如错送、漏送、丢失。

3.2 加强环节质控, 杜绝破窗现象, 保持工作各环节中的质量完美

(1) 加强人员培训, 强化质量“零”缺陷意识及工作理念。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 提高操作技能, 杜绝人为因素。工作中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相互补漏, 不合格的物品返回前一个工序, 严把环节与终末质量控制, 杜绝医疗护理缺陷的发生,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2) 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 增强质量管理力度。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建立流程, 包括:无菌物品的管理, 各种物品清洗、消毒、灭菌, 手、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 医护人员洗手等。例如, 器械清洗消毒流程:分类-自来水清洗-复合酶浸泡 (3~5min) -自来水清洗-去离子水清洗-干燥-打包-高压灭菌等。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可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 要让每一位专业人员明确工作流程中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质量的认知程度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了保证消毒灭菌物品的质量, 笔者从细节入手, 环节上把关, 预处理:去细菌, 防止院内感染。临床使用后的再生物品必须坚持初步处理, 即去除血迹、体液等污物, 以免干燥后影响供应室刷洗效果。如果是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使用后的物品使用科室必须要进行初步消毒, 即用1 000mg/L的氯消毒剂浸泡30min, 再做常规处理[4], 避免大量细菌带入供应室内造成污染。洗涤质量:坚持规范的流程处理, 对于被大量有机物污染或污染物已经干的物品, 必须用酶洗涤剂浸泡3~5min以上再进行清洗, 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3) 严格考核制度。护士长每天坚持督促随机检查, 环节把关, 确保操作规范、流程合理。检查与随机抽问相结合, 目的主要是巩固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消毒灭菌技术操作技能[5]。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保证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责任明确, 做到日有检查、月有计划、年有质量目标, 形成完善的科学化管理制度, 并建立完善的科学考核办法来实施监督。考核指标尽量细化、规范化, 做到量化到岗、考核到人, 通过考核来检验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等[6]。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为病人负责的精神, 严格遵守查对制度, 避免无菌物品灭菌前后各环节的疏漏、差错等。同时鼓励补窗行为, 一旦发生差错, 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给予及时处理, 防患于未然, 将护理缺陷降到最低值, 以保障工作流程的连续性、完整性。 (4)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 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 同样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事实证明, 将“破窗理论”应用于供应室的环节质控效果显著, 各项数据对比显示P<0.05, 保证了供应室无菌物品的质量安全, 提高了临床满意度。因而对供应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破窗理论在供应室环节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成立质控管理小组, 严格工作流程, 针对各环节中出现的不完善行为及护理缺陷进行讨论, 并跟踪整改, 杜绝破窗现象。结果:实施后护理缺陷相对减少, 各项检查项目对比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破窗理论进行环节质量管理, 提高了护理人员无菌观念及风险意识, 使各项操作更加规范、合理化, 提高了无菌物品的灭菌质量, 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破窗理论,环节质量,供应室

参考文献

[1]沈春玲, 任志芳, 吕雪丽.破窗理论在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 .护理学杂志, 2007, (22) 21:24-25.

[2]范淑英, 郭玉芹, 王爱军, 刘秀.医院消毒供应室差错统计分析 (J) .中国医院统计, 2001, 8 (3) :168.

[3]黄庆宣, 叶景霞, 许秋宁, 等.供应室无菌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2003, 18 (4) :362-363.

[4]臧德华, 李国艳.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的探讨 (J)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7, 4 (11) :7-8.

[5]陈正芳, 赖漩.消毒供应室专业人员的基础培训 (J) .中外健康文摘, 2007, 11:86-88.

上一篇:滚动直线导轨下一篇:众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