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精选8篇)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 篇1
灰霉病是温室番茄发生最普遍的病害, 易造成减产, 轻者损失10%~20%, 重者达60%。可侵染叶片、叶柄和花, 症状包括叶斑, 叶枯萎, 茎腐, 果腐, 根腐及幼苗猝倒, 造成花瓣提早枯萎、脱落, 严重时致使全株死亡。
一、传播途径
借气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
二、发病原因
1. 品种抗病性弱或长势弱极易感病。
2. 低温高湿, 分生孢子28~32℃均可萌发适宜20℃左右。
相对湿度80%以上温度20~25℃易发病, 高湿持续时间长易发病。
3. 温室环境恶劣, 低温阴雨、通风不良、光照不足都易引发灰霉病发生, 另外农事操作时病叶、病果随手丢弃, 为病菌萌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症状表现
主要危害果实, 也可侵害叶片和茎等部位。
青果受害后, 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被侵染, 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 果皮灰白色软腐, 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叶片受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呈.“V”字形向内扩展, 发病初水浸状, 浅褐色, 严重时可引致病斑以上的叶枯死。茎染病初期呈水浸状小点, 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 湿度大时长出灰褐色霉层。
四、防治方法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1. 农业防治
注意棚室内的环境卫生, 及时清理病残枝到棚外深埋, 及时清除幼果残留的花瓣及柱头 (弱寄生菌残留的花瓣、柱头含高外渗糖是灰霉病菌的主要侵染点) , 适当提高棚室温度, 避免连续阴雨天浇水, 及时整枝打杈, 提高通风透光性。通过放风来调节棚内湿度, 尽量减少叶面结露, 创造不利繁殖生长产孢萌发和传播的环境。
2. 生物防治
木霉素300~500倍, 防效达80%。
3. 物理措施
杀菌灯, 可杀灭漂浮在空气中的灰霉病菌孢子。
4. 化学措施
病前:保护剂Cu (OH) 2 (可杀得2000) , 百菌清, 代森锰锌, 咯菌腈 (适乐时) 等。
病后:内吸剂多菌灵、苯菌灵、托布津、甲托、呋菌隆、扑海因、菌核利、腐霉利, 速克灵、乙霉威、环庚唑、嘧霉胺等, 使用浓度参照药剂说明书。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 篇2
关键词 杀菌剂;番茄灰霉病;试验;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4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52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侵染性病害,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该病害发病后在田间传播速度快,严重时造成烂果,对番茄生产的威胁极大,一般产量损失20%~30%,局部减产7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2]。鉴于此,就不同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进行试验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地防治灰霉病提供防治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择
1.1.1 试验菌株
2013年从某村采摘的番茄灰霉病菌(XSZ1),对其进行分离以及纯化处理,保存位置在PDA斜面上,温度控制在4 ℃。
1.1.2 试验番茄品种
选择该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L402品种番茄实施室内试;选择东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东圣品种番茄进行田间试验。
1.1.3 试验药剂
选择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的400 g/L嘧霉胺SC(施佳乐);选择进购于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的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选择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WP);选择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22.5%啶氧菌酯SC(杜邦阿砣);选择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的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WG)(凯泽)。
1.2 方法
1.2.1 药剂的保护和治疗
试验场所在该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时间在2014年2月。选择基质(泥炭、园艺蛭石、珍珠岩之比为5.0V∶2.5V∶2.5V)在32穴育苗盘中育苗,等到番茄长到具有5片真叶时,将其放到花盆中继续培育,花盆直径是15 cm;等到番茄长到具有7~8片真叶时,剪下具有一致长势的第5、6片真叶,将叶柄选择脱脂棉进行包裹,将正面放到下面,最后将其放在培养皿中,培养皿的直径为15 cm,底下铺湿滤纸。从预培养3 d的番茄灰霉病菌周边选择出一个菌饼,直径为5 mm,接着将1枚菌饼倒置接种在培养皿内各个小叶间。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的浓度分别控制为250、50、10、5、1μg/mL以及150、30、6、3、1μg/mL。
1.2.2 田间药效试验
在实施田间药效试验,时间为2014年行。番茄育苗位置在32穴育苗盘中,等到1月20日,番茄长到5~6片真叶时对其进行固定种植,3 000株平均分布在667 m2的区域,这块区域有超过12 a的番茄种植经验,每年都会发生灰霉病。试验一共选择8个处理: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处理的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150、185、225 g/hm2;22.5%啶氧菌酯SC处理的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100、135 g/hm2;对照药剂(CK2)选择400 g/L嘧霉胺SC,有效成分剂量设置为为560 g/hm2;对照药剂(CK1)选择50%啶酰菌胺WG,有效成分剂量设置为360 g/hm2;空白对照(CK0)选择清水。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22.5%啶氧菌酯SC以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都能够有效保护番茄灰霉病,EC50值为4.04μg·mL-1、10.79μg·mL-1,对照药剂50%异菌脲WP效果更好;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比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治疗作用更优,不过和50%啶酰菌胺WG剂对照药剂比较差异不明显;对番茄灰霉病,22.5%啶氧菌酯SC以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的保护作用更好,治疗作用略差。具体如表1所示。
2.2 田间防效
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2.5%啶氧菌酯SC有效成分剂量为135 g/hm2时和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有效成分剂量为150、185和225 g/hm2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83.05%、87.25%、90.62%和86.21%,相较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WG在有效成分剂量为360 g/hm2時的防效(87.50%),差异不明显,不过比对照药剂400 g/L嘧霉胺SC有效成分剂量为560 g/hm2的防效(61.27%)有明显提高。番茄灰霉病应用22.5%啶氧菌酯SC有效成分剂量为10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为81.10%,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WG有效成分剂量为360 g/hm2的防效相比明显降低,不过比对照药剂400 g/L嘧霉胺SC有效成分剂量为560 g/hm2的防效明显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试验对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选择离体叶片法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推荐剂量下,2种新药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效超过80%,能够对番茄灰霉病进行防治。不过为了番茄灰霉病菌的抗药性得到有效治理,在防治灰霉病时,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和22.5%啶氧菌酯SC应该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其他杀菌剂进行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柯,韩絮,马薇薇,等.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38(5):810-815.
[2]思彬彬,杨卓.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世界农药,2007,29(6):5-9.
保护地番茄灰霉病防治新法 篇3
一、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真菌侵染所致, 病菌在20~30℃, 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多湿状态易发病。因此生产中可以采取通风、变温管理等措施, 创造一个有利于番茄生长和发育, 而不利于病菌繁殖的生态环境, 达到预防和减轻病害的目的。
1. 变温管理
晴天上午晚放风, 使棚温迅速升高, 当棚温升至33℃, 再开始放顶风。使棚温保持26以上, 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 棚温降至20℃关闭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 夜间棚温保持在17~25℃, 阴天打开通风换气。
2. 科学管水
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 严防浇水过量, 正常灌溉宜在上午进行, 以减夜间棚内湿度和结露。
二、及时清除病残体
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 集中烧毁或深埋。严防病果乱扔, 造成人为传播。
三、科学用药
由于保护地内易造成高湿的生态环境, 如遇到连续阴雨的天气, 极易引发病害的发生, 因此药物防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关, 但应根据番茄的长势, 结合气象, 进行关键期用药。
1.定植前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番茄苗, 要求无病苗进棚。
2.番茄灰霉病的病菌主要从寄主的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中侵入, 花期是侵染高峰期, 蘸花是主要的人为传播途径, 所以蘸花时带药可起到预防病害的作用。做法是在第一穗果开花时, 在配好的2, 4-D或防落素中加入0.1%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进行蘸花或涂抹, 使花器着药。
3.在浇催果前一天用药, 可明显降低穗果膨大期的烂果率, 以后视天气情况而定, 晴天可停药, 如遇连续阴雨, 可连续预防1~2次, 间隔7天。
4.发病初期可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剂进行熏蒸防治, 以后可喷一些保护性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 如可杀得。
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篇4
一、发病原因
番茄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低温高湿是发病的必要条件,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30℃;温度为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发病适宜条件。因此,此病在棚室内多发生于冬春低温季节或连续阴雨的寒流期间。病菌以菌丝体及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棚架上寄生。当棚内湿度过大,气温偏低时,病菌菌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灌溉水或雨水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病菌可从寄主的伤口侵入,蘸花传播,花期是侵染高峰期。
二、危害症状
1. 果实发病
一般先侵染柱头,然后发展到果实部分;也可以先侵染花瓣,然后发展到果蒂部,逐渐向内外发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变软腐烂。病部无明显边缘,后期长满致密灰色至灰褐色霉层,呈水腐状;果实失水后僵化,从果蒂部发病的多为落地腐烂。
2. 茎杆染病
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
3. 叶片发病
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色或灰绿色霉层,叶片逐渐枯死。
三、防治方法
1. 农业措施
(1)摘除花瓣花瓣和柱头是番茄灰霉病菌最初侵染的部位,随病情逐渐发展到幼果;发病的花瓣落到叶片上,常引起叶片发病。因此在番茄坐果后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可阻断灰霉病病菌的初侵染点。
(2)科学通风通过温湿调控,创造一个有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在上午日出后,温度开始升高时及时通风,排出湿气,避免叶面长时间结露;通风后闭棚,中午温度达到30℃~33℃时放风,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还应及时打去下部黄、老叶片,以利排湿。
(3)合理灌溉浇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且水量要小。浇水后立即闭棚提温,温度达33℃以上闷棚1 h后放风排湿。加强水肥管理,发病田适当控制浇水量。必须浇水时,则应在上午进行。
(4)田间管理要选用优质抗病的番茄品种,做好苗期肥水管理,培育壮苗,采用高畦栽培。棚膜最好选用透光性好、无流滴薄膜,早扣棚烤地,保持薄膜清洁。
(5)清除传染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彻底清除带出田外,集中深埋、烧毁病果、病株,减少传染源。在操作过程中,操作工具切不可乱丢乱放,防止造成再次传播。
2.化学防治
(1)棚室消毒
定植前对温室内进行彻底消毒,可以按每100 m3空间用硫磺0.25 kg与锯末0.5 kg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一夜。
(2)发病后蘸花
在配好的2.4-D丁酯或防落素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0.1%的灭霉威,可有效防止蘸花过程中病害的传播。
(3)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发病期防治可选用特克多烟剂,每100 m3用量50 g(1片),或速克灵10%烟剂,或百菌清45%烟剂,250 g/0.067 hm2熏蒸一夜,隔7~8 d再熏蒸1次。也可于傍晚喷撒百菌清5%粉尘剂,或灭克10%粉尘剂,用量为1 kg/0.067 hm2,隔9 d再喷撒1次。也可选用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650~800倍液、甲基托布津7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扑海因50%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速克灵50%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甲霜灵锰锌58%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 篇5
1 发病症状
灰霉病是冬春保护地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最易发病的时期是花期, 最易侵染的部位是残留的柱头、雄蕊或花瓣, 感病最重的部位是番茄果实的果蒂凹洼部位。果实染病, 先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开始, 后向果柄或果面扩展, 病部初呈灰白色软腐, 后长出大量灰色霉层, 造成落花落果;叶片染病, 多从叶尖开始, 病斑呈“V”形向内扩展, 初呈边缘不规则的浅褐色水浸状, 湿度大时病部有灰色霉层, 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茎部染病, 初呈水渍状小斑, 扩展后呈长椭圆形, 病部淡褐色, 表面生灰白色霉层, 往往会引起病部上端的茎、叶枯死[3]。
2 发病原因
2.1 品种选用不当
叶片较大、生长势过旺、不耐低温弱光的品种抗灰霉病能力较差;果形扁圆, 果蒂凹洼易存水的品种抗灰霉病能力较差;萼片肥大上翘, 蘸花后花柱和花瓣不易干蔫脱落的品种抗灰霉病能力较差。
2.2 田间管理不科学
定植过密, 株行距过小, 放风不及时, 不利于通风透光, 不利于叶面的结露散发, 易引发灰霉病。氮肥施用过多或缺肥, 植株生长衰弱等, 易诱发灰霉病。
2.3 环境因素
棚内外温差大, 棚膜滴水是诱发灰霉病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棚顶部近于0℃的冷水, 滴在番茄叶片、萼片花瓣和果蒂凹洼, 易造成组织损伤, 果洼的积水又引发了灰霉及杂菌的滋生和侵染[4]。棚内长时间低温高湿弱光, 是灰霉病发病主要因素, 冬春季节, 持续低温 (白天20℃左右, 夜温10℃左右) 阴雨, 棚内湿度较大 (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 , 叶面和果面常结露而不散, 光照不足又造成植株的光合作用下降, 根系吸收受阻, 使植株的抗病性降低, 加重了灰霉病的发病程度。
3 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品种
抗灰霉病的品种一般在低温弱光的条件下基本能正常生长, 根系发育较好, 叶片较稀疏而肥厚, 利于通风透光, 从而降低了灰霉病的发生;选用圆形或高圆形的萼片间开张度大的, 蘸花后花柱和花瓣易于干蔫脱落的品种, 如农博粉帝、农博粉霸12号、农博粉5号、农博粉霸15号等。
3.2 合理密植, 科学施肥管水
定植密度不宜过大, 且应地膜覆盖, 膜下滴灌, 以利提高地温, 降低空气湿度;准确掌握浇水时间, 在果实长至核桃大小前, 要适当控水, 严防徒长;冬季不能浇大水, 不能浇太冷的水, 浇水前施药, 喷药的重点是花和幼果。浇水后最好有2 d晴天[5]。要在晴天上午浇水, 浇水后立即闭棚提温, 33℃以上闷棚1 h后放风排湿;浇水冲肥不宜过量, 适当增施磷钾肥, 严格控制氮肥用量,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3 选用优质棚膜
选用无滴膜或流滴膜, 降低棚顶滴水;棚膜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防止其老化而降低透光和保温效果;常除去棚面的灰垢, 增强透光性。
3.4 高温闷棚
上午把棚温提到31~33℃, 达到34℃时放风, 下午温度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 晚上保持13~15℃, 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阴天也要在中午短时通风换气。创造一个有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
3.5 带药喷花
蘸花会加速灰霉病的传播, 蘸花时药里加上0.1%速克灵, 且用番茄丰产剂2号进行喷花处理, 当番茄1个花穗上的花3开2裂时, 喷花1次即可, 花瓣向后翻转, 花瓣大多自动脱落, 坐果防病效果显著。
3.6 摘除花瓣
花瓣和柱头是西红柿灰霉病菌最初侵染的部位, 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发展到幼果, 发病的花瓣落到叶片上, 常引起叶片发病。因此, 在番茄坐果后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 可阻断灰霉病病菌的初侵染点。
3.7 清洁田园
摘除病果病叶时, 要用塑料袋套住后摘除, 防止散发病菌, 带出田外, 集中深埋, 切不可乱丢乱放。番茄收获后应彻底消除病株残体、病果和杂草, 集中销毁深埋, 减少病源基数。
3.8 药剂防治
番茄灰霉病的抗药性强, 可选用50%速克灵500倍液、50%扑海因500倍液、40%嘧霉胺600~8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 200倍液、木霉菌600倍液, 交替使用喷防, 每5 d喷施1次, 连续喷洒2~3次。如果发病比较严重, 需连续用药4 d, 每天换1次不同成分的药剂喷施1次, 用药浓度控制在300~500倍液, 效果较好。多喷硝酸钾等高钾液肥增强番茄植株的抗逆性能[6]。若遇阴雪天, 可以改用烟雾剂防治, 可用20%速克灵烟剂3 750 g/hm2、45%百菌清烟剂3 750 g/hm2等熏烟。
摘要:介绍了冬春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病症状, 分析了其发病原因, 并提出防治方法, 以降低生产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冬春
参考文献
[1]李洪涛.保护地番茄灰霉病流行规律及病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03.
[2]纪军建, 张小风, 王文桥, 等.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31) :109-113.
[3]滕毓宏.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蔬菜, 1994 (6) :30.
[4]赵振忠.冬春季节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2 (10) :35, 55.
[5]贾利元, 田伟, 刘新社.6种杀菌剂对设施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 2012 (9) :103-105.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 篇6
化学药剂的长期大量使用, 导致病菌对其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因此, 筛选新的防治药剂, 尤其是适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环保的生物杀菌剂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5,6]。特立克是一种生物药剂, 由泰诺药业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研制开发。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木霉菌寄生和营养竞争迅速消耗侵染点附近的营养物质, 导致病菌停止生长和侵染, 从而杀灭病原菌。为防治保护地番茄的灰霉病, 笔者于2007—2008年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对特立克进行应用试验研究,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番茄, 品种为辽农402。试验药剂:泰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特立克 (2亿活孢子/g木霉可湿性粉剂) ;江苏新沂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万霉灵 (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 ;艾格福公司生产的施佳乐 (40%嘧霉胺悬浮剂) 以及江苏如东农药厂生产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城郊乡、八一镇、红菱镇进行。1.2.1不同药剂对比试验。设5个处理, 即施用特立克1 500 g/hm2 (A) 、万霉灵1 500 g/hm2 (B) 、施佳乐1 000 g/hm2 (C)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 g/hm2 (D) , 以不施药作对照 (CK1) , 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2 m2。每隔7 d施药1次, 共施药4次, 施药液量为1 000 kg/hm2。试验地为塑料日光加温温室。
防治效果调查在每次施药7 d后进行, 第4次施药后7d进行最后一次防效调查。每小区取中间2行调查全部果实, 按发病程度分级记载, 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新复极差显著性分析[7,8,9]。
1.2.2 不同处理剂量对比试验。
设5个处理, 即施用特立克2 000 g/hm2 (A1) 、1 500 g/hm2 (A2) 、1 000 g/hm2 (A3) 、500 g/hm2 (A4) , 以不施药作对照 (CK2) , 4次重复。其他管理措施同不同药剂对比试验。
1.2.3 不同地区示范试验。
设城郊乡、八一镇、红菱镇3个示范点, 每点示范面积0.13~0.40 hm2, 特立克与万霉灵的剂量均为1 500 g/hm2, 空白对照133.33 m2, 施药3次。防效调查在施药后7 d进行, 调查全部果实, 每处理5点取样, 每点面积为10 m2, 病害分级记载, 分级标准 (以果为单位) :无病斑为0级;残留花发病为1级;果脐部发病为3级;病斑长度占果的10%以下为5级;病斑长度占果的10%~25%为7级;病斑长度占果的26%以上为9级, 防效用病情指数进行计算。药效计算方法:
式中, a0—空白对照药前病情指数, b1—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a1—空白对照药后病情指数, b0—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杀菌剂特立克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由表1可以看出, 处理A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优于处理D, 低于处理B、C。
注:病指与防效均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下表同。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杀菌剂特立克与其他化学药剂防治均能减少灰霉病对番茄产量造成的损失, 提高保护地栽培的番茄产量。由表1可以看出, 增产效果以处理C最好, 其次为处理B、A。
2.3 不同剂量特立克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剂量特立克对保护地栽培的番茄灰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不同处理剂量之间, 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 处理A1、A2、A3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处理A4。
2.4 特立克防治番茄灰霉病多点试验示范结果
特立克防治番茄灰霉病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最高防效90.30%, 最低防效63.15%, 平均防效81.73%, 对照药剂65%万霉灵可湿性粉剂防效为79.15%, 多点示范试验结果同小区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
3 结论
(1) 生物杀菌剂特立克对保护地栽培的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以1 500 g/hm2剂量对灰霉病的防效较好, 优于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 g/hm2防效, 略低于万霉灵1 500 g/hm2、施佳乐1 000 g/hm2的防效。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特立克最高防效90.30%, 最低防效63.15%, 平均防效81.73%。
(2) 特立克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防治有效使用剂量为1 000~1 500 g/hm2, 一般施药3~4次, 间隔7~8 d。
(3) 特立克不仅有效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 而且其属于绿色新型农药, 对环境友好, 对人畜安全, 无副作用,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研究新型农药特立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处理剂量为1 500 g/hm2时效果优于对照药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应用特立克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最佳使用剂量为1 000~1 500 g/hm2, 一般施药3~4次。
关键词:特立克,番茄灰霉病,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君丽, 孟玲.蔬菜灰霉病化学防治现状与展望[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化工学会, 2002:55-57.
[2]李科孝, 谢宏伟.大棚韭菜灰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植物保护, 2001 (2) :46.
[3]张建人, 陆宏.南方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植物保护, 1991, 17 (4) :6-7.
[4]刘长令, 翟煜翥.防治灰霉病用杀菌剂的开发[J].农药2000, 39 (3) :1-6.
[5]司乃国, 刘君丽, 郎兆光, 等.新型杀菌剂定菌恶唑及其应用[J].新农业, 2010 (4) :46-47.
[6]司乃国, 张宗俭, 刘君丽, 等.创制杀菌剂啶菌恶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 (1) 番茄灰霉病[J].农药, 2004, 43 (1) :16-18.
[7]顾学斌, 陶黎明.磷氮霉素PN-2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初报[J].农药学学报, 2002, 4 (1) :75-79.
[8]倪蓉.磷氮霉素发酵罐发酵条件初探[J].浙江化工, 2000, 31 (S1) :66-67, 51.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 篇7
1 灰霉病的症状
灰霉病最典型症状就是在叶、果、茎上发病的部位生有大量霉层。果实上染病多在残留的柱头、花瓣上, 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番茄果实上染病, 青果果面呈现灰白色圆或近圆斑, 进而软腐, 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 果实失水后僵化。
2 发病原因
2.1 温度、湿度适宜
灰霉病发病适宜温度20℃~25℃, 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
2.2 灰霉病产孢子量大
灰霉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菌。发病时, 在孢子梗上着生大量分生孢子, 这些孢子可以借气流、农事操作漂浮在空气中, 再寻找适宜的发病部位而浸染。
2.3 植株抗性下降
由于晴天较少, 阴天较多, 菜农浇水、追肥量也少, 植株在这个时期正是需水、肥较大时期, 造成植株因缺乏营养, 尤其是缺乏钾肥和钙肥, 使植株抵抗病害侵染的能力下降, 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2.4 农事操作不当
灰霉病的发病部位大多在果实的蒂部和顶部, 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部位存在残花、残柱头, 易被灰霉孢子浸染。如果菜农能及时除去这些残花和柱头, 灰霉病的发病率会大大降低。阴天去侧枝, 造成伤口感染, 也是发生灰霉病的一个人为因素。不能及时摘除病果, 造成病果产生大量孢子而再浸染。
2.5 用药不合理
一是用药种类太单一, 仅限于速克灵或嘧霉胺, 或者是换个名称, 而没有换成分;二是晴天也必须采取熏、喷结合的方法, 如果中熏针对病部的有效成分药剂含量太小, 就起不到杀菌的作用。
3 防治措施
针对灰霉病发病条件, 以及菜农在防病时的一些不正确操作方法, 在此提出防病“五个一”和“四个注意”妙策。
3.1“五个一”即一提、一排、一除、一熏和一换
3.1.1 一提即提高定温
灰霉病是低温病害, 发病的适宜温度是20℃~25℃, 根据这一特点, 上午推迟放风, 超过30℃开始放风。当温度降为25℃时, 中午继续放风, 降低棚内温度, 下午温度维持在20℃~25℃, 至20℃时停止放风, 其目的是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18℃, 在室内相对湿度最高时间段, 避开灰霉的发病适宜期。
3.1.2 一排即排除棚内湿度
如果湿度降到80%以下, 灰霉病发病就较慢, 排湿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合提温, 注意不能在温度没有升高到30℃就放风。排湿的同时, 应采取膜下暗灌, 减少浇水量, 用麦草覆盖大行, 打去下部黄、老叶, 以利排湿。
3.1.3 一除即除去残花、黄叶、老叶、病叶、病果
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菌, 其寄生能力弱, 腐生能力强。也就是此病发生多从枯枝、烂叶、残花部位浸染。 (1) 要清除残花。残花是灰霉病最为主要的浸染源, 绝大多数因灰霉病造成烂果都是由残花开始。因此, 一定要及时将果实上以及掉落在茎叶上的残花清除。注意要在果实坐住后除花。除花时动作一定要轻, 不要伤到幼果。 (2) 清除老叶、黄叶、烂叶和枯枝, 这些部位也是灰霉病最容易寄生的地方。注意清除烂叶后, 一定要打一次防细菌性药物, 以防感染主茎枯死。 (3) 灰霉病暴发后, 一个最主要工作就是摘除病果、病叶。注意在摘除这些病果、病叶时, 必须用布袋或塑料袋包住后再摘, 以防在摘除过程中把灰霉孢子抖落在空气中而再次浸染。
3.1.4 一熏即采用烟剂熏棚
灰霉病发生时, 病原部位产生大量病原孢子, 这些孢子可随风或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在生产中, 农民往往只是阴天熏一熏, 晴天时只喷不熏, 这就很难杀死空气中的病原孢子。所以在防病时一定要在喷药的同时进行熏棚, 一夜熏棚烟剂中最好使用菌核净, 菌核净杀死空气中孢子的效果较好。每0.067 hm2用安熏特250~300 g, 安熏特含有菌核净。如果要加大药量, 在烟剂中加入功灵30~50 g/0.067 hm2。也可把功灵放在烧红木炭上分堆熏棚, 每0.067 hm2用功灵80~100 g。夜晚用烟剂, 第二天再喷打药剂, 这种连熏带喷的方法, 防治灰霉病效果较好。
3.1.5 一换即换农药
许多菜农认为哪种药好, 就一用到底, 不是速克灵就是施佳乐, 连续用同一种药剂, 病菌易产生抗药性, 即使加大药量, 也难以起到较好效果。市场上防灰霉病的药有腐霉利、施佳乐、异菌脲、菌核净等, 另外较新的有嘧霉环安、啶菌恶唑。为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一是要轮换用药, 二是用优化复配药, 如菌核尽、福美双等复配药, 其防治较为理想。还可异菌脲与百菌清或铜制剂复配, 腐霉利与嘧霉胺复配。
3.2 四个注意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 篇8
为了探索无公害番茄生产技术,针对番茄灰霉病的危害和侵染特点,笔者于2006年进行了摘除番茄幼果上残留花瓣及柱头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试验研究,现小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于2006年3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园艺场进行。
供试作物为结果期大棚番茄,品种为中杂9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2,4-D蘸花7~10天后摘除番茄幼果上残留花瓣和柱头,不施药;处理(2):常规喷药,从3月中旬起,每隔7~10天,喷施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万霉灵1000倍液,共7次;处理(3):2,4-D+50%速克灵粉剂1000倍液蘸花7~10天后摘除番茄幼果上残留花瓣和柱头,不施药;处理(4)(CK):不摘除番茄幼果上残留花瓣和柱头,不施药。
以上各处理在试验期间不另施杀菌剂,其它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
各处理小区面积25m2(5m×5m),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从3月下旬起至5月16日,在番茄灰霉病的主要发生期每隔5天用5点取样法检查各处理小区病果数并摘除各小区所有病果,检查时每小区随机固定5点,每点4株,合计每小区20株,统计全程病果数和采收的好果数,计算病果率和防治效果。
1.3 防治成本核算
在番茄盛花期随机抽样摘除100个幼果上的残留花瓣和柱头,记录所需时间,再根据667m2采摘果实数,折算其所需工本,比较各处理的防治成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摘除残留花瓣及柱头防治效果
试验表明,(1)、(2)、(3)三种处理均能有效控制番茄灰霉病的病情发展,处理(1)各小区在病害主要发生期(3月25日至5月20日)的全程病果率为5.17%~10.15%,平均为8.96%;处理(2)各小区全程病果率为6.32%~10.10%,平均为8.70%;处理(3)各小区全程病果率为3.63%~7.89%,平均为5.72%,CK各小区全程病果率为38.17%~57.33%,平均为49.66%(详见表)。处理(1)和处理(2)的防治效果经LSD法检验后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采用摘除花瓣及柱头法防治番茄灰霉病已达到一般杀菌剂的效果,处理(3)的防治效果显著,已达88.48%。
2.2 摘除残留花瓣及柱头防治成本分析
根据测试,摘除667m2幼果上的残留花瓣约需8个工,以每工25元计,合计成本200元;而采用常规施用农药方法防治,一般每茬用药约6~7次,667m2需2.5~3个工,以每工50元计,折合人民币125~150元,加上农药成本89~100元,其防治成本略高于摘除残留花瓣和柱头的防治成本。
3 小结与讨论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推荐阅读:
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09-16
番茄灰霉病07-12
番茄叶霉病11-17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10-16
葡萄霜霉病防治方法06-15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09-28
旱地番茄病毒病防治06-11
番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06-27
番茄病虫害防治技术08-07
番茄裂果的原因及防治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