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

2024-11-17

番茄叶霉病(共8篇)

番茄叶霉病 篇1

番茄叶霉病是阜新市保护地蔬菜常发生的病害之一, 而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据植保站到主要生产番茄的保护地乡镇调查:百株发病率为5%~10%, 严重地块达15%以上。因此, 市植保站提醒各乡镇相关部门, 立即行动起来, 做好保护地番茄叶霉病的防治工作, 以避免番茄叶霉病的流行和蔓延, 影响本地蔬菜保护地的发展。

一、发病规律

番茄叶霉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黄枝孢菌侵染所致。在番茄的叶、茎、花、果实上都会出现症状, 但主要是危害叶片, 在叶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 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 俗称黑毛病。叶霉病病菌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5℃, 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的发生, 温室棚内光照不足, 通风不良, 湿度过大, 常诱发此病的发生流行。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时, 从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 以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 另外, 播种带菌的种子也可引起初侵染, 该病还可多次再侵染。

二、农业防治

1. 选用抗叶霉病品种。佳粉15、16、17、中杂7号、沈粉3号、佳红15。

2. 种子消毒。

温室栽培的番茄种子宜选择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 取出后在冷水中冷却, 再用高锰酸钾水浸种30分钟, 取出种子后用清水漂洗几次, 最后晒干催芽播种。

3. 高温闷棚。

选择晴天中午, 采取两小时左右的30~33℃高温处理, 然后及时通风降温, 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4. 加强棚室管理。

及时通风, 适当控制浇水, 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实施配方施肥, 适当增加磷、钾肥。

三、药剂防治

先正达公司生产的世高3000倍液、阿米西达2000倍液;沈阳化工研究院生产的腈菌唑600倍液;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福星3000倍液, 进行防治。

注意:喷雾施药应在发病初期, 以上午用药为宜, 先摘除病叶, 再喷洒药液, 要注意叶背面用药。每隔7~10天1次, 连续防治2~3次。

番茄叶霉病 篇2

摘    要:以番茄叶霉病原为靶标,研究番茄叶片上木霉菌的生长变化规律,比较了常见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对木霉菌株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在番茄叶片上能持续生长15 d左右,叶片孢子的数量有明显的变化。常用杀菌剂对木霉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甲基硫菌灵处理对木霉生长的影响最大,代森锰锌处理对木霉生长的影响最小。药剂的喷洒先后顺序,对木霉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木霉;番茄叶霉病;叶片定殖;影响

中图分类号:S482.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1.025

Effects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on Colon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Leaves of Tomato Leaf Mold

ZHOU Yong1,YU Haixia1,JIA Lihui1,LI Kemei2,3,LIU Liqun1

(1.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Changji, Xinjiang 831100,China;2.College of Agronomy,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52,China;3.Key Laboratory of Harmful Biological Monitoring and Safety Prevention of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Agriculture-Forestry Universities,Urumqi, 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The tomato leaf mould pathogen as a target of tomato leaves on Trichoderma growth vari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common sterilization agent carbendazim, mancozeb, procymidone, methyl sulfur bacteria spirit effect on Trichoderma stra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ichoderma in leaves of tomato growth could last for 15 days, the leaves of spore number of obvious changes. Commonly used pesticides on Trichoderma growth inhibition, which thiophanate methyl treatment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richoderma, mancozeb on Trichoderma minimal impact. There is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the wood.

Key words:wood mould; tomato leaf mold; collaborative control; leaf coionization; effect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广泛分布的病害[1],病原物为黄褐钉孢(Passalora fulva),有性型为子囊菌门球腔菌科[2]。许多试验表明,大多数生防剂在试验室培养使用时效果很好,但在田间使用时稳定性和持效性不理想。除了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以外,杀菌剂的大量使用是影响生物制剂田间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木霉菌作为叶表微生物区系的成员,经常和同一生境的其它微生物发生联系,促进或削弱生防效果,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杀菌剂是影响木霉生防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常用杀菌剂对筛选拮抗木霉在叶片表面定殖效果的影响非常有必要[3-9]。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拮抗菌株:木霉TCYF4,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植物材料:番茄品种为亨氏1100。番茄种子用75%的酒精表面消毒后,浸种催芽。准备128穴育苗盘,种子露白后,每穴1粒播种于湿润的基质中,覆盖细沙,日光温室内培养,温度25 ℃。出苗1周两叶一心时,定植于12 cm的塑料盆,按每盆装无菌栽培基质180 g(沙∶园土∶蛭石比例为2∶3∶1)准备基质,每盆定植5棵幼苗。幼苗长至8~10片真叶,挑选长势基本相同的番茄幼苗,分8组。每周用Hoagland营养液浇灌2次,培养8周。

TSM培养基:MgSO4·7H2O0.2 g;K2HP40.9 g;KCl0.15 g;NH4NO31.0 g;葡萄糖3.0 g;氯霉素0.25 g;玫瑰红0.033 g;五氯硝基苯(75%可湿性粉剂)0.2 g;琼脂粉20 g;H2O1 000 mL;pH值6.0(灭菌前调节)。

供试药剂见表1。

1.2 方 法

1.2.1 番茄叶片上木霉的生长变化规律 采用系列稀释法将木霉菌株孢子悬浮液稀释,将浓度调整到1×106个孢子·mL-1。选取长势一致的番茄叶片,均匀喷洒配好的木霉孢子悬浮液。将叶片放入25 ℃恒温箱中培养,对照为喷洒无菌水处理。喷雾后1 h取第1次样,后每48 h取样1次,共取样7次。每次取样回收叶片。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在木霉半选择性培养基上28 ℃培养3 d,显微镜观察木霉菌在番茄叶片上的定殖情况,测定木霉菌落数。

1.2.2 不同杀菌剂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 分别将50%多菌灵、75%百菌清、75%代森锰锌、50%腐霉利、70%甲基硫菌灵采用二次稀释法分别稀释到1 500,1 000,1 000,1 500,1 500 倍液待用。

随机区组试验。选取生长一致的番茄植株,处理1(保护性试验),喷洒浓度为108个孢子·mL-1的木霉菌孢子悬液,3 d后喷杀菌剂,清水对照,重复3次,处理后6 d和30 d,各检测1次孢子量。处理2(治疗性试验),喷洒不同杀菌剂,3 d后,喷洒浓度为108个孢子·mL-1的木霉菌孢子悬液,清水对照,重复3次,处理后6 d和30 d,各检测1次孢子量。

检测采用震荡法和半选择性培养基计数法。每处理取10片叶,剪成2 cm×2 cm的叶片放入三角瓶中,加入10 mL无菌水和少许洗衣粉,放在振荡器中振荡20 min,100 r·min-1,取9 mL振荡液加入灭菌的TSM培养基,培养6 d和3 0 d,检测孢子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叶片上木霉的生长变化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番茄叶片上木霉的孢子数量有明显的变化(表2)。前4 d,采集的样本经培养,孢子的数量持续减少,后又增加,第8天采集的样本经培养,孢子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后又持续减少。木霉菌孢子数量的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菌本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番茄叶片的生活力有关。

2.2 不同药剂对木霉TCYF4在番茄叶片表面定殖效率的影响

不同药剂对木霉TCYF4定殖能力的影响测定结果见表3、表4。不同的药剂对木霉在叶片上的定殖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保护剂效果比治疗剂效果好。

保护性试验表明,施用多菌灵、代森锰锌、腐霉利、百菌清6 d,均对木霉HCYF4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甲基硫菌灵处理的影响最大,代森锰锌处理的影响最小;施用30 d后,代森锰锌处理的木霉孢子依然保持一定的数量,百菌清处理对木霉孢子数量的影响最大。比较6 d和30 d定殖情况后,说明木霉TCYF4菌株适合在代森锰锌喷洒过的叶片上定殖存活,不适合在百菌清喷洒过的叶片上定殖存活,其它药剂均对木霉HCYF4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治疗性试验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霉利药剂对木霉TCYF4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百菌清前期有部分促进作用,后期却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最弱。

3 结 论

木霉在番茄叶片上生长能持续15 d左右,叶片表面定殖的木霉孢子的数量有明显的变化,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第1 天和第8 天出现,两个明显的减退期,分别在第4 天和15 d出现。这可能与木霉孢子前期对寄主的侵染能力,寄生以后对叶片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后期寄主营养条件情况有关。人工接种木霉后,木霉孢子浓度大,覆盖叶片表面,前期因大量孢子没有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导致数量减少;之后随着寄生关系的建立,孢子迅速在叶面生长,占领气孔周围,大量繁殖,数量达到最大;最后因寄主营养条件的恶化,菌丝逐渐死亡。

分别用多菌灵、代森锰锌、腐霉利、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对木霉TCYF4的定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的药剂对木霉在叶片上的定殖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保护剂效果比治疗剂效果好;多菌灵、代森锰锌、腐霉利、百菌清对木霉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甲基硫菌灵的处理对木霉的影响最大;代森锰锌处理的叶片,木霉孢子数目最多,说明木霉TCYF4菌株适合在代森锰锌喷洒过的叶片上定殖存活,不适合在甲基硫菌灵喷洒过的叶片上定殖存活。

参考文献:

[1] 曹广丽,李启云,董英山.保护地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352-354.

[2] 王慧君,杜爱华,石延霞,等.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六十)两种蔬菜病原菌分类地位的变更[J].中国蔬菜,2013(11):21-22.

[3] 井瑞霞.大棚番茄叶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J]. 吉林蔬菜,2010(5):70.

[4] 冯传荣.日光温室番茄叶霉病药剂防治试验[J].中国植保导刊,2013,20(3):48-49.

[5] 杨蕊芝,燕孝民,李建玲,等.无公害生产中几种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田间防效的测定[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68,70.

[6] 崔彦玲,张环.番茄叶霉病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相关性[J].华北农学报,2003(1):79-82.

[7] 柴敏,于拴仓,丁云花,等.北京地区番茄叶霉病菌致病性分化新动态[J].华北农学报,2005(2):97-100.

[8] 纪明山,李艳丽,谷祖敏,等.番茄叶霉病拮抗细菌H402发酵条件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1):73-76.

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3

1 发病症状

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部位是番茄的叶片, 严重时也可以危害茎、花以及果实。在叶片发病的初期, 叶片正面出现微黄色的斑点, 随后斑点扩散成比较大的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 其边缘不明显, 叶的背面病斑之处显现初为白色、后为灰褐色或黑色霉层, 湿度较小时霉层不是很明显;湿度较大时, 叶片正反两面病斑处均可以长出黑色霉层。随着病情扩展, 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 病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病, 随后逐渐向上蔓延, 最终使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发病严重时, 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果实染病, 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 硬化稍凹陷[1]。根据杨和连等对塑料大棚番茄叶霉病进行的系统调查, 从2006~2010年, 此病的危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 严重时造成全棚叶片发黄, 病株率达100%, 大幅降低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给菜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

2 发病规律

番茄叶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黄枝孢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皮内或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 第2年产生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来源, 以靠气流、灌溉水重复传播。病菌孢子落到叶片就会侵入并萌发, 从植物叶片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在侵染的第1周内会出现初期的发病症状, 灰褐色霉层即为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接着分生孢子从气孔被释放到外界环境, 造成病害的蔓延。

病害的流行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番茄叶霉菌菌落在5~28℃均可生长, 超过30℃不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20~23℃;分生孢子在10~27℃均可产生, 最适产孢温度为23℃;分生孢子在5~30℃均可萌发, 最适萌发温度为22~30℃[3]。在番茄整个生育期内, 温度始终可以满足病害发展的需要, 因为孢子的产生与萌发需要一定的湿度, 所以湿度尤其是叶面湿度就成为该病发生与流行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一定温度下, 相对湿度越大 (大于80%) , 发病越重, 在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比较容易流行。因此, 露地和棚栽番茄遇长期连续阴雨天气, 由于光照不足, 湿度大, 病害容易发生且严重;另外在植株茂密、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发展更快。

3 防治方法

对于具有流行性、间歇性和暴发性的番茄叶霉病, 应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各种措施并举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合理安排轮作病重的大棚和日光温室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 以减少初侵染源。

3.2 选用抗病品种

因为品种间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 所以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叶霉病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抗病品种有中杂9号、双抗1号、双抗2号、加粉15号及辽粉杂系列等[4]。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目前应用的抗病品种多是单基因高抗品种, 随着其推广应用, 选择压力增加, 使优势小种发生变化而导致抗性丧失。

3.3 进行种子消毒

种子要用52℃温水浸泡30分钟, 以清除种内外的病原菌, 再用清水漂洗几次, 以清除初次水中和种表附着的病原体, 再阴干播种。

3.4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侧重增施磷钾肥, 增强植株抗病性;增加通风时间和次数, 改善浇水方式, 使用无滴膜, 合理调控棚内相对湿度在85%以下, 以减轻病害发生;改善田间环境, 及时清理田园, 尽早摘除病叶, 用塑料袋盛装, 再远离栽培点掩埋以减少菌源量, 切忌在棚室内或田间及周边堆放。

3.5 采用药剂防治

常用的粉尘剂有5%加瑞农、5%百菌清、7%叶霉净、6.5%甲硫霉威、10%敌托等;常用的烟雾剂有45%百菌清;常用的可湿性粉剂有甲托、多菌灵、代森锌、斯克等;当然, 还有一些生物农药如20%银泰EC等。粉尘法对病情控制较强, 效果理想, 省工省时。为了保证番茄品质, 尽量选择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的药剂, 而且注意各种药剂轮换使用, 以免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1]贾永贵.保护地番茄叶霉病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2) :44-45.

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4

关键词:番茄,叶霉病,防治技术

1 番茄叶霉病症状:

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部位是番茄的叶片, 严重时也可以危害茎、花以及果实。在叶片发病的初期, 叶片正面出现微黄色的斑点, 随后斑点扩散成比较大的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 其边缘不明显, 叶的背面病斑之处显现初为白色、后为灰褐色或黑色霉层, 湿度较小时霉层不是很明显;湿度较大时, 叶片正反两面病斑处均可以长出黑色霉层。随着病情扩展, 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 病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病, 随后逐渐向上蔓延, 最终使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发病严重时, 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果实染病, 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 硬化稍凹陷。根据本人多年对塑料大棚番茄叶霉病进行的系统调查, 从2010~2014年, 该病的危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 严重时造成全棚叶片发黄, 病株率达100%, 大幅降低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给菜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病原:

也称黄枝孢菌, 属半知门真菌亚门真。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上内越冬。翌年如遇适宜条件, 产生分生孢子, 借气流传播, 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花、花梗等部位侵入, 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内, 如播种带病种子, 幼苗即染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借气流传播, 叶面有水湿条件即萌发, 长出芽管经气孔侵入,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 并产出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水分和养分, 后在病斑上又产生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限9℃~34℃, 最适20℃~25℃。气温22℃左右, 相对湿度高于90%, 利于病菌繁殖, 发病就重。连阴雨天气, 塑料大棚通风不良, 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 有利其扩展蔓延。该病以前主要发生在日光温室番茄栽培中, 但近几年来, 随着我市棚栽蔬菜面积不断扩大, 气候变化异常, 番茄叶霉病已由几年前的零星发生转变为普遍发生。对棚栽番茄生长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严重时植株早衰。目前气温较高, 湿度较大, 有利于叶霉病滋生蔓延。据我站及所属2个测报网点对温室大棚番茄叶叶霉病进行系统调查, 株发病率为20%~38%, 叶发病率为15%~24%, 严重田块病株率达60%, 病叶率35%。根据历年气象资料, 五一过后, 气温回升快, 过晴过雨, 有利于叶霉病发生流行, 望各地予以高度重视, 早防早治。

该病从开始发病到流行成灾, 一般需半个月左右, 相对湿度低于80%, 不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及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连阴雨天气, 大棚通风不良, 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 叶霉病扩展迅速, 晴天光照充足, 棚内短期增温至30℃~36℃, 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深翻, 使菌核不能萌发;实行轮作, 培育无病苗, 未发病的温室或大棚不能用病区培育的幼苗, 防止菌核随育苗土传播;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有条件的覆盖地膜, 抑制菌核萌发及子囊盘出土, 发现子囊出土, 及时铲除, 集中销毁;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通风排湿, 减少传播蔓延。

4.2 化学防治

4.2.1 温室消毒:

在难于轮作换茬的棚内, 栽苗前按每37立方米空间用0.25吨硫磺粉和0.50 kg锯未混合, 分装几处点燃, 密闭熏闷24 h杀菌, 一天以后再栽苗, 或用45%百菌清烟剂按每110平方米用0.25 kg的剂量熏闷一昼夜的办法进行室内和土表消毒。

4.2.1 药剂防治:

咋防棚室番茄灰霉病? 篇5

幼苗受害时, 叶片和叶柄上先产生水渍状病斑, 病部腐烂后干枯, 表面密生灰色霉层, 严重时幼苗猝倒死亡。成株期发病主要危害果实, 其次是叶片。果实染病先由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开始, 后向果柄或果面扩展, 病部初呈灰白色软腐, 后长出大量鼠灰色霉层;叶片染病多由叶尖开始, 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 初呈水浸状、浅褐色, 边缘不规则, 湿度大时病部有灰色霉层, 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 隐约可见深浅相间的轮纹;茎部染病初呈水渍状小斑, 扩展后呈长椭圆形, 病部淡褐色, 表面生灰白色霉层, 往往引起病部上端的茎叶枯死。

2. 发生规律。

据观察, 番茄花期是灰霉病侵染的高峰期;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 形成烂果高峰。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23℃, 生产上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 相对湿度持续在90%以上时易发病。另外, 种植密度过大, 放风不及时, 氮肥施用过多或缺肥, 植株生长衰弱等, 亦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3. 防治方法。

保护地番茄灰霉病防治新法 篇6

一、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真菌侵染所致, 病菌在20~30℃, 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多湿状态易发病。因此生产中可以采取通风、变温管理等措施, 创造一个有利于番茄生长和发育, 而不利于病菌繁殖的生态环境, 达到预防和减轻病害的目的。

1. 变温管理

晴天上午晚放风, 使棚温迅速升高, 当棚温升至33℃, 再开始放顶风。使棚温保持26以上, 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 棚温降至20℃关闭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 夜间棚温保持在17~25℃, 阴天打开通风换气。

2. 科学管水

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 严防浇水过量, 正常灌溉宜在上午进行, 以减夜间棚内湿度和结露。

二、及时清除病残体

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 集中烧毁或深埋。严防病果乱扔, 造成人为传播。

三、科学用药

由于保护地内易造成高湿的生态环境, 如遇到连续阴雨的天气, 极易引发病害的发生, 因此药物防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关, 但应根据番茄的长势, 结合气象, 进行关键期用药。

1.定植前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番茄苗, 要求无病苗进棚。

2.番茄灰霉病的病菌主要从寄主的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中侵入, 花期是侵染高峰期, 蘸花是主要的人为传播途径, 所以蘸花时带药可起到预防病害的作用。做法是在第一穗果开花时, 在配好的2, 4-D或防落素中加入0.1%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进行蘸花或涂抹, 使花器着药。

3.在浇催果前一天用药, 可明显降低穗果膨大期的烂果率, 以后视天气情况而定, 晴天可停药, 如遇连续阴雨, 可连续预防1~2次, 间隔7天。

4.发病初期可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剂进行熏蒸防治, 以后可喷一些保护性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 如可杀得。

设施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7

1 症状识别

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花、叶、果实、茎蔓, 多从花上开始侵染, 引起花腐, 随后向果实和果柄上蔓延, 多先由果脐、果顶、果柄基部发生, 病部为灰白色软腐, 后期表面生灰褐色霉层, 病果一般不脱落, 头果发生率最高;叶片多从叶尖开始发病, 病斑为“V”字型向内扩展, 病斑黄褐色, 有深浅相同的轮纹, 严重时病叶干枯;叶柄和茎蔓发病, 开始为水渍状小斑, 后为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 浅褐色, 病部以上枝叶枯萎死亡。

2 发病规律

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也可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棚室发病组织产生的分孢子随气流、浇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 发病的果实、花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发病, 受害残花落在叶片、果实、茎蔓上会形成二次侵染。

灰霉病病菌喜低温高湿环境, 病源菌的分孢子在5~30℃均可萌发, 发育适温为20℃左右。低温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 尤其在15℃时产孢最大, 持续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是造成灰霉病发生和蔓延的主要因素。光照不足、湿度大, 结露时间长, 通风换气不良等, 极易造成灰霉病大发生流行, 所以冬春季节若遇连续阴雨雪天, 气温偏低, 通风换气不及时都会造成灰霉病的大发生。当植株生长衰弱时, 病情会加重发展。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棚室内土壤消毒

整地前, 彻底清除棚室内残枝落叶, 及病残体, 深翻土壤20~30cm, 以抑制病菌发展;结合翻地, 667m2均匀施入20%多菌灵5Kg、50%敌克松1.5Kg。

3.2 合理施肥

多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 并增施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抗病性。

3.3 带药移栽

幼苗移栽后的缓苗期, 植株抵抗力下降, 病菌容易侵染危害, 因此要在幼苗移植前1天施用药剂, 增强植株的抵抗力, 采用高垄栽培覆盖地膜等措施来增加土壤温度, 降低棚内湿度, 阻止土壤病源菌向上部传播。

3.4 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 浇水前施药

注意浇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进行, 阴雨天要避免浇水、喷药。浇前喷药的重点部位是花和幼果。浇后应立即尽快升温, 及时排除棚内湿度, 减少发病机会。

3.5 合理调控温度和湿度

通过科学的温、湿度调控, 创造一个有利番茄生长而不利灰霉发病的生态环境, 采用上午控温, 中午排湿, 夜间保温。即上午使棚温在28~30℃, 32℃以上时开始通风;如果早晨棚内湿度和温度都较高, 可进行短时降温排湿, 下午20℃关闭风口;前半夜棚温维持在12~18℃, 后半夜10~15℃;即使在连阴雨雪天气, 也要趁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短时通风降湿。

3.6 带药喷花

生长调节剂蘸花容易加速灰霉病的传播, 可采用10~25mg/L防落素中加入0.1%灭霉威进行喷花处理。当番茄1个花序开2~3朵花时喷花1次, 在开花50%左右时再喷1次。

3.7 摘除花瓣

花瓣和柱头是番茄灰霉病最初侵染病位, 随病情逐渐发展到幼果, 发病的花瓣落到叶片上, 常引起叶片发病, 因此在喷花坐果后, 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 可有效阻断灰霉病菌的初侵染, 有效预防灰霉病的发生。

3.8 及时交替施用新型无公害农药

番茄叶霉病 篇8

1 发病症状

灰霉病是冬春保护地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最易发病的时期是花期, 最易侵染的部位是残留的柱头、雄蕊或花瓣, 感病最重的部位是番茄果实的果蒂凹洼部位。果实染病, 先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开始, 后向果柄或果面扩展, 病部初呈灰白色软腐, 后长出大量灰色霉层, 造成落花落果;叶片染病, 多从叶尖开始, 病斑呈“V”形向内扩展, 初呈边缘不规则的浅褐色水浸状, 湿度大时病部有灰色霉层, 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茎部染病, 初呈水渍状小斑, 扩展后呈长椭圆形, 病部淡褐色, 表面生灰白色霉层, 往往会引起病部上端的茎、叶枯死[3]。

2 发病原因

2.1 品种选用不当

叶片较大、生长势过旺、不耐低温弱光的品种抗灰霉病能力较差;果形扁圆, 果蒂凹洼易存水的品种抗灰霉病能力较差;萼片肥大上翘, 蘸花后花柱和花瓣不易干蔫脱落的品种抗灰霉病能力较差。

2.2 田间管理不科学

定植过密, 株行距过小, 放风不及时, 不利于通风透光, 不利于叶面的结露散发, 易引发灰霉病。氮肥施用过多或缺肥, 植株生长衰弱等, 易诱发灰霉病。

2.3 环境因素

棚内外温差大, 棚膜滴水是诱发灰霉病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棚顶部近于0℃的冷水, 滴在番茄叶片、萼片花瓣和果蒂凹洼, 易造成组织损伤, 果洼的积水又引发了灰霉及杂菌的滋生和侵染[4]。棚内长时间低温高湿弱光, 是灰霉病发病主要因素, 冬春季节, 持续低温 (白天20℃左右, 夜温10℃左右) 阴雨, 棚内湿度较大 (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 , 叶面和果面常结露而不散, 光照不足又造成植株的光合作用下降, 根系吸收受阻, 使植株的抗病性降低, 加重了灰霉病的发病程度。

3 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品种

抗灰霉病的品种一般在低温弱光的条件下基本能正常生长, 根系发育较好, 叶片较稀疏而肥厚, 利于通风透光, 从而降低了灰霉病的发生;选用圆形或高圆形的萼片间开张度大的, 蘸花后花柱和花瓣易于干蔫脱落的品种, 如农博粉帝、农博粉霸12号、农博粉5号、农博粉霸15号等。

3.2 合理密植, 科学施肥管水

定植密度不宜过大, 且应地膜覆盖, 膜下滴灌, 以利提高地温, 降低空气湿度;准确掌握浇水时间, 在果实长至核桃大小前, 要适当控水, 严防徒长;冬季不能浇大水, 不能浇太冷的水, 浇水前施药, 喷药的重点是花和幼果。浇水后最好有2 d晴天[5]。要在晴天上午浇水, 浇水后立即闭棚提温, 33℃以上闷棚1 h后放风排湿;浇水冲肥不宜过量, 适当增施磷钾肥, 严格控制氮肥用量,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3 选用优质棚膜

选用无滴膜或流滴膜, 降低棚顶滴水;棚膜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防止其老化而降低透光和保温效果;常除去棚面的灰垢, 增强透光性。

3.4 高温闷棚

上午把棚温提到31~33℃, 达到34℃时放风, 下午温度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 晚上保持13~15℃, 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阴天也要在中午短时通风换气。创造一个有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

3.5 带药喷花

蘸花会加速灰霉病的传播, 蘸花时药里加上0.1%速克灵, 且用番茄丰产剂2号进行喷花处理, 当番茄1个花穗上的花3开2裂时, 喷花1次即可, 花瓣向后翻转, 花瓣大多自动脱落, 坐果防病效果显著。

3.6 摘除花瓣

花瓣和柱头是西红柿灰霉病菌最初侵染的部位, 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发展到幼果, 发病的花瓣落到叶片上, 常引起叶片发病。因此, 在番茄坐果后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 可阻断灰霉病病菌的初侵染点。

3.7 清洁田园

摘除病果病叶时, 要用塑料袋套住后摘除, 防止散发病菌, 带出田外, 集中深埋, 切不可乱丢乱放。番茄收获后应彻底消除病株残体、病果和杂草, 集中销毁深埋, 减少病源基数。

3.8 药剂防治

番茄灰霉病的抗药性强, 可选用50%速克灵500倍液、50%扑海因500倍液、40%嘧霉胺600~8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 200倍液、木霉菌600倍液, 交替使用喷防, 每5 d喷施1次, 连续喷洒2~3次。如果发病比较严重, 需连续用药4 d, 每天换1次不同成分的药剂喷施1次, 用药浓度控制在300~500倍液, 效果较好。多喷硝酸钾等高钾液肥增强番茄植株的抗逆性能[6]。若遇阴雪天, 可以改用烟雾剂防治, 可用20%速克灵烟剂3 750 g/hm2、45%百菌清烟剂3 750 g/hm2等熏烟。

摘要:介绍了冬春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病症状, 分析了其发病原因, 并提出防治方法, 以降低生产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冬春

参考文献

[1]李洪涛.保护地番茄灰霉病流行规律及病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03.

[2]纪军建, 张小风, 王文桥, 等.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31) :109-113.

[3]滕毓宏.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蔬菜, 1994 (6) :30.

[4]赵振忠.冬春季节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2 (10) :35, 55.

[5]贾利元, 田伟, 刘新社.6种杀菌剂对设施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 2012 (9) :103-105.

上一篇:城市交通未来的出路下一篇:生活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