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丸运动

2024-07-22

捶丸运动(精选3篇)

捶丸运动 篇1

捶丸, 捶是击打的意思, 丸是球的意思, 捶丸就是用棍棒来打球, 是我国古代比较流行的一种球类游戏, 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宋代, 捶丸运动作为一种集游戏和体育运动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从达官贵族到普通老百姓都非常喜爱, 而且捶丸运动在形式和场地上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 可以多人参与, 有利于其在民间的广泛传播, 扩大了捶丸运动的流行范围。

一、捶丸运动在宋代发展的原因

捶丸是我国众多球类游戏的一种, 是由唐代的马球——击鞠发展而来的。在我国唐代马球得到宫廷贵族的青睐, 唐代的皇帝唐玄宗本人的球艺就非常高超。在文献记载中说国君非常爱好马球, 武臣也在郊外模仿学习, 后宫的佳人为了博得皇帝的青睐, 也投其所好, 都热爱马球游戏[1]19, 马球运动成为一时非常流行的游戏。在唐代马球最先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方法, 它是为了培养士兵骑马的技巧性和使用武器的熟练性而发展的。在游戏过程中分队比赛, 直接对抗, 在马上奔驰争抢, 比赛过程非常激烈, 时常有骨折现象的发生。在唐朝贵族中由于马球比较流行, 因此也时常发生人体伤害的事故, 这些问题在当时就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讨论。儒家文化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劝导人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马球运动过程比较激烈, 对于人体的养生也是相违背的, 认为安逸则适, 劳顿则疲, 少必无疾, 老必后衰, 及以之驰之球场, 荡摇其心腑, 振挠其筋骨, 气不及出, 走不及回旋, 最长三四年之间, 马的形体就难以保全, 马球对人的危害更大。韩愈直接劝告自己的朋友张建封不要打马球, 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马球游戏都是在马上进行的, 普通的宫女由于体态弱小, 再加上胆子不够大, 马球就难以掌控, 所以她们发明一种新的球类玩法, 通过跑步来打球, 打球的人不需要骑马, 通过跑步击打球, 打的最高最远者为优, 这就是捶丸运动发展的雏形。

马球游戏激烈, 容易发生肌体上的损伤, 所以很多人都上书劝告唐玄宗要热爱顾惜自己的身体, 这么多人明确地表示对马球运动的反对, 表明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对于体育娱乐活动认识的变化, 那就是以安全健康为第一要务。到了南北宋之间, 马球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当时有两个队伍虽然仍然需要骑马, 用鞠杖击球, 但是在球的玩法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场中只有一个球, 在球场的南边设置球门, 然后下面开孔, 加上球网, 把球击打到球网中为胜利者。逐渐由原来的对抗性强烈的运动变成了一种娱乐性比较强的体育运动, 马球比赛的方法逐渐带动了步打球方式的变革, 步打球由原来地上的球门改变为在地上挖的球窝, 而且球窝有好几个, 比赛规则改为先把球打进几个球窝为胜利, 这就是捶丸运动正式的形式[2]43。捶丸运动在宋代的广泛流行, 不仅和宋代的商品经济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也和宋代的尚武文化选择有关, 宋代作为我国文化大发展的朝代, 武力的使用和发展由于统治者的原因而处于边缘化地位, 所以捶丸运动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柔和的运动在宋代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受到了各个阶层人民的热爱。

二、捶丸运动在宋代的演变

宋代是我国民间体育运动发展比较兴盛的时期, 在宫廷贵族中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都逐渐在民间得到传播, 而且也得到了不断创新, 文献中说少年人玩游戏不断推陈出新, 古老的旧游戏已经没有人玩了, 像马球、步打球等一些体育娱乐项目已经有些老旧了, 提不起青年人的兴趣, 所以捶丸运动就得到了青年人的青睐。文献中记载捶丸虽然在宋代之前已经出现, 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 在宋代捶丸运动的规则和方法才开始逐渐得到完善, 马球虽然有一定的娱乐功能, 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军事训练, 对抗性比较强, 捶丸运动则是完全的体育娱乐休闲运动。

捶丸运动在宋元时期就在文献中有了明确的记载, 在元朝时期就有了非常有名的捶丸运动专著《丸经》对于捶丸运动的规则、运动器材、场地准备等都有详细的描写, 是我国古代体育运动史上比较完整的体育专著。《丸经》描述了在宋徽宗年间捶丸运动的流行现状, 宋徽宗本人也非常喜欢捶丸运动, 在北宋有关文献中就有捶丸运动的最早记载, 文献中说在我小的时候, 父亲在这里挖穴作为球窝, 教我玩这项游戏, 在当时挖穴作为球窝是宋代捶丸运动比较显著的特征[3]55。捶丸运动发展到宋代已经逐渐地变得成熟起来, 在对场地、器具和游戏的规则的制定等方面已经逐渐比较规范化, 例如在场地上要求地形要高低不平, 在挥棒的方法上有好几种类型, 在击球的过程中要根据地势条件来确定, 以此取得胜利, 而且还要求不要太过于劳神, 要注意使四肢得到锻炼。

随着宋代的社会文化逐渐由唐朝的刚烈转化为柔和, 体育运动也由以前的激烈对抗变化为舒缓, 开始向修身养性方面转变, 这充分说明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 而捶丸运动就是其中的代表。捶丸运动由于没有剧烈身体运动, 没有比较激烈输赢竞争, 可以达到陶冶人的情操, 能够怡神健体, 符合人们内心对休闲项目的需求, 所以在宋代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捶丸运动在宋代时期已经在民间和宫廷贵族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上至皇帝大臣, 下到三教九流都非常喜欢这项体育运动, 在我国各地出现的宋代文物资料中都发现了捶丸运动的石刻画像, 说明了捶丸运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捶丸所用的球, 一般用赘木做成的, 赘木就是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成的绞瘤, 绞瘤由于在树木的成长过程中生长不规则, 质地非常坚实紧密, 十分坚固, 可以在长久的击打下而不损坏。在捶丸比赛的时候, 可以进行分组, 也可以不进行分组, 参加的人数最少为两个人, 也可以多人参加比赛, 比赛的胜负根据得到筹的数目来定, 筹的数目一般有大筹 (20) , 中筹 (15) , 小筹 (10) 三种。

捶丸运动逐渐由原来的对抗性游戏, 变到能够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这是其他的娱乐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这也应该是捶丸运动在宋代得以广泛流行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吧。随着宋代对儒家文化的坚守, 特别是儒家中的格言“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在社会中得到传播后, 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开始倡导静养的养生方法, 在这种追求身体健康的思想引导下, 人们开始在生活中注重动作平缓的健身运动, 而捶丸运动就有运动舒缓的特点, 再加上捶丸运动是一项室外运动, 可以使人们广泛的接触到大自然, 使人类沐浴在大自然的空气中, 使人的情致得到舒缓和放松, 既缓解了人们精神上的紧张, 又在躯体上得到了锻炼, 是一种比较完美的健身运动形式, 满足了儒家所倡导的养生方法和士大夫阶层的需要。士大夫认为捶丸运动是“善巧者不以力, 善争者不以奇”, 也就是说捶丸运动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内心需求, 并且和个人所掌握的游戏技巧也有很大的关系。当《丸经》中记载了捶丸运动是士人君子休闲娱乐的良好选择, 士人君子可以依靠捶丸运动来打发时间, 以消暇日。捶丸运动的场地大部分是在城市的郊外和花园中, 人们在进行捶丸运动的时候, 不仅可以欣赏到美景, 而且也能够感受到捶丸运动的乐趣, 并且认为自由选择好的运动环境才能达到比较好的运动效果, 如于园林清胜之处, 和血脉, 养性情, 涤烦襟, 消饮食。在不少的文献中都对捶丸的场地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例如有春日郊园, 取高原胜地面, 梨花喷白雪, 华屋芳妍, 并对捶丸运动的表演进行了记载。

捶丸运动在宋代活动范围的扩大, 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女子专项运动, 在不同人群中均比较普及。例如在宋代的文献资料中就有比较详细的呈现, 在《宋人画册》中就有一幅儿童玩捶丸的图画, 在图画中两个儿童都拿着木棍做出击打球的动作。在宋代也同样有文字资料记录了捶丸运动在儿童之间的流行, 例如在宋代的诗中有“城间小儿喜捶丸, 一棒拱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 曲折轻巧入窝圆”。除了在儿童之间得到了流行外, 在成人之间捶丸运动也得到了传播, 得到了成人的喜爱, 例如在宋代的绘画文献中发现成人也非常爱好这项运动。在文献《续夷坚志》中记录了在寒食的那一天, 老朋友招待, 在园子的西侧进行了捶丸运动。

从捶丸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到, 体育运动的兴衰和社会主流文化的选择和变化, 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在宋代, 刚猛雄健的运动开始被温和文雅的体育运动项目所取代, 改变了原来以军事训练为目的的剧烈性质, 开始回归到儒家文化中健身养性的方向上来。捶丸运动中没有激烈的人体对撞和竞争, 使人们可以放下心中的劳累, 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达到健身的目的。

捶丸运动作为我国一种比较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得到了兴起、兴盛, 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没落, 这种兴衰的变化也充分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变化以及这种社会文化对人心理上的影响。捶丸运动在宋代能够得到兴起和发展和宋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捶丸运动迎合了宋代统治阶级的娱乐需求, 不仅使参赛者可以感受到比赛中的娱乐气氛, 而且还可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宋代也是我国养生方法发展的旺盛时期, 捶丸运动由于具有一定的养生功能, 而且也是一种相对比较高雅的运动项目, 因此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摘要:捶丸在古代又称为打球, 在宋代捶丸运动在人群中得到了广泛的流行。捶丸运动在宋代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 本文就围绕捶丸运动在宋代的发展和变迁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宋代,捶丸运动,发展,流行

参考文献

[1]郭可雷.我国古代捶丸运动历史溯源[J].兰台世界, 2010 (17) .

[2]李国臣, 李素娟.从《丸经》看古代捶丸运动[J].兰台世界, 2013 (3) .

[3]林闯.探源宋代步打球运动[J].兰台世界, 2013 (18) .

捶丸运动 篇2

一、捶丸探源

关于捶丸, 成书于元朝的《丸经》可以说是专门记录捶丸运动的专著, 作者是宁志老人。在书中, 宁志老人描述了捶丸运动的发展和游戏规则, 将运动的场地需求、使用的工具、打球的策略以及输赢的评判标准都进行了详细追述。在谈论捶丸运动的起源时, 书中说:“捶丸, 故战国之遗策也。粤若稽书, 古庄子之书。昔者楚庄王偃兵宋都, 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 工于丸, 士众称之以当五百人, 乘以剑而不动, 捶九丸于手, 一军停战而观之, 庄王免于敌而霸降世, 尚习盖闻而知之, 为造其理也。”《丸经》认为捶丸最早是见于庄子书的描写, 熊宜“工于丸”, “捶九丸于手”, 他在阵前玩捶丸之戏, 宋军都停战而观。但是, 这里所说的捶丸与《丸经》正文中描述的运动并不相似, 熊宜是一手能自由玩转九个球, 可见他的手掌之大和手势之灵活。而真正的捶丸运动是要有工具的, 比如要用球棍, 还要在地上挖球窝, 等等。这两种活动是大相径庭的, 不由地我们对宁志老人捶丸运动的溯源考证提出质疑。捶丸最早产生于战国, 最早记载于庄子之书, 这种说法应该是不能成立的。

关于捶丸的起源, 还有另一种说法, 就是起源于唐朝的步打球。《体育词典》就这样记载:“捶丸, 中国古代球类游戏, 流行于宋元明三代。从步打毬发展而来, 把步打毬的直接对抗比赛改为非直接比赛, 与今高尔夫球相似。”步打球, 在唐人王建诗中出现过, “寒食宫人步打球” (《宫词》) 。在玩的时候, 要分成队, 用棍杖徒步击球, 以球入对方门中为胜出。而捶丸的玩法, 只要将步打球的击球入门发展为击球入窝, 就演变为捶丸了。其实捶丸游戏的产生过程, 是由马球发展为步打球, 再由步打球发展为捶丸的。马球在汉代已经存在了, 但到唐代时才兴盛起来。当时不仅文臣武将都在玩, 就连宫女也参与其中。当时产生了很多关于马球的诗作, 如韩愈、王建、鱼玄机等都曾写过, 还有一些画作也体现了这一运动, 如韩干的《宁马调马打鞠图》。唐朝女子也酷爱马球, 但由于女子身形和体质的关系, 马上打球对身体和身手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这就限制了女性的参与。为了适应女子打球的要求, 马球渐渐演化为骑驴打球和步打球。骑驴打球和步打球在当时主要是供女子玩的游戏, 《新唐书·敬宗本纪》就曾记载内园宫女分两队进行驴鞠之事。王建《宫词》“殿前铺设两边楼, 寒食宫人步打球”的诗句, 说明步打球已成为宫中的一项很受欢迎的娱乐项目了, 所以寒食节时还要专门设楼开赛。到了宋代, 驴鞠和步打球的影响更大了, 它不再是专属女子的项目, 据《宋史》记载:“步击者, 乘驴骡击者, 时令供奉者朋戏以为乐”, 可见这两项游戏已从日常消遣走向了时节供奉, 取得了可资正式活动甚至是官方活动娱乐和欢赏的资格。到金元两朝, 步打球更加兴盛, 并改名为“捶丸”。总之, 捶丸运动的产生最直接的来自步打球运动, 只要将击球入门改为击球入窝就实现了步打球到捶丸的转变, 但更深去溯源的话, 捶丸运动的形式实质来源于马球。

捶丸运动, 唐已出现, 但大盛于宋、金、元三代。捶丸运动的产生及其兴盛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运动本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首先, 城市繁荣, 市民文化崛起, 尤其是宋朝,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呈现出承平之象, 社会经济逐渐复苏并走向繁荣, 这是捶丸及其他各项运动得以发展的物质条件。当时社会上, 达官贵人、文人墨客, 还有宫女仕女, 甚至是帝王, 都喜欢以捶丸消遣。据《丸经》记载, 宋徽宗和金章宗是尤其喜爱捶丸的, 他们“皆爱捶丸, 盛以锦囊, 击以彩棒, 碾玉缀顶, 饰金缘边”。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喜爱和提倡, 捶丸运动开始走俏兴盛。其次, 捶丸的产生与兴盛也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捶丸的活动强度和活动方式相较马球、驴鞠更简单易行, 它不再需要以马或驴代步, 即使在没有畜具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 而其激烈度并不低于马球或驴鞠, 还更适合于人的全身运动。另外, 捶丸的危险性还相对较低, 马球运动过程中坠马事件时有发生, 而步打球和捶丸正规避了风险。这些自身因素在游戏的发展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捶丸在宋金元时期的大盛, 元世祖时期出现了一部专门记述捶丸运动的书籍, 即前文提到的宁志老人的《丸经》, 内容详尽, 从比赛规则到策略战术, 从球杖制造到场地选择, 都进行了专业的记述。这部书可以说是对捶丸运动兴盛的一个总结和归纳。捶丸运动在经历了宋金元三朝后, 明代虽然还有几个皇帝嗜好, 并把捶丸引入宫中, 明朝杜堇所画《捶丸仕女图》就显示了明代捶丸运动的特征, 但势头已大不如前。到满人入关后, 清王朝实行民间禁武政策, 波及马球、足球、捶丸等体育运动, 也慢慢中断了。尤其到清王朝后期, 西方列强的侵入, 各种新奇的项目也随之进入中国, 参与捶丸运动的人就更少了, 直至在社会上消失。

二、捶丸的历史文化价值

“捶丸”是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中极普通的一个项目, 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个运动, 透过《丸经》中记载的捶丸运动, 可以看到在运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历史文化信息, 尤其表现在运动中的君子观和胜负观。

1.捶丸运动中的君子行为。宁志老人的《丸经》中有多处提到“君子”, 这表明捶丸运动是以儒家的君子观为思想准则的。其实, 在先秦, 六艺中的射艺就明显地呈现出礼文化的特色, 它不仅是一项运动, 在运动比赛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儒家礼的内涵。比如, 射有三射, 每一番射都规定了相应的礼, 从起身到射箭, 再到射毕后胜负二人的礼数, 都有详细的规定。而捶丸运动也延续了儒家的君子思想和礼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要有仁、有德、有爱人之心的人, 这种道德要渗透进日常生活中。而在运动娱乐时, 也要保持君子修为、君子作风, 赛中要遵守规则, 赛后无论输赢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正所谓“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反对“赢即矜, 能逞语, 输即发怒便走, 或至骂仆、慎朋、抛球、掷棒”的做法和心态, 能保持平和心态对待胜负荣辱者方是君子之道, 否则则是小心之心。另外, 在比赛的过程中, 要有尊卑长之序, 礼让谦逊, 容止端庄, 行为洽合。而且, 《丸经》还强调, 捶丸虽是一游戏, 但“会朋不可不慎”, 也就是要谨慎交友。这些都体现出了我们对于礼仪文化的重视以及透过礼仪展现出来的中国古代士人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追求。捶丸是一项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运动, 其目的是修身养性, 所以礼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可以说捶丸运动凸显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文化诉求。

2.捶丸运动中的礼之内涵。《丸经》记录比赛规则, 实则体现了儒家之礼的内涵。捶丸作为一项具有比赛性质的运动, 虽有竞技性, 但其娱乐的成分更多些, 故《丸经》提倡“但思捶丸之法, 自为娱乐, 无有争心”, 也就是说要淡化其“争”, 强化其“和”, 淡化利益纷争, 强化人际和睦。这正是儒家“和为贵”思想的体现, 孔子认为“礼之用, 和为贵”, 在运动中强调“礼”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所以, 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 从整体而言是轻竞技而重观赏和娱乐, 这种贵和思想在捶丸运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然, 儒家讲“和”并非是不求原则、不求立场的“和”, 而是“和而不同”, 观点可以不同, 立场可以有异, 但绝不能非礼而待。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和”是秉持原则, 以礼相待, “同”是放弃原则, 违心相待, 这是君子和小人的一个区别。放之捶丸运动上, 则是要客观对待彼此技艺, 好则真心赞赏, 坏也诚心指正。这样做, 才能真正体会捶丸运动的文化内涵。

3.捶丸运动的价值。捶丸运动, 在古代礼文化的氛围下, 它具有多重价值, 首先是养生健身价值。和其他运动一样, 捶丸最基本的价值是健身。正如《丸经》所言, 在进行捶丸运动时, 要“收其放心, 养其血脉而怡悸乎神情者矣。不以勇胜, 不以力争, 斯可以正己而求诸于身者也”, 在打的过程中, 要适度, “不劳神于极, 以畅四肢”, 这样才能“和血脉, 养性情, 涤烦襟, 消饮食”, 所以, 捶丸运动的目的是要放松身心, 增益健康, 而不是斗勇好胜。其次是军事价值。捶丸虽然是一种娱乐性极强的运动, 但它也蕴含了一些军事技巧和学问, 《丸经》强调运动中“不以勇胜, 不以力争”, 也就是强调智取胜于力取, 这正是用兵中的一大技术。另外, 捶丸运动具有相对系统性和完善性的规则, 在比赛中必须依规则而行, 这也正是军事训练中强调和要求的。再次是公平价值。捶丸运动有各种规则, 其中有专门针对公平性的规定, 比如对暗中使诈、破坏规则等人的惩罚都做了规定和相应的惩罚措施。这种公平性促进了参与赛事的人道德共识的形成, 即违反公平者不是君子所为, 这是以儒家的道德规范在运动中的实践来规范参与者的言行。这也正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 即通过礼的树立来促成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这些价值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仍值得借鉴和重视。

综上, 通过对中国古代捶丸运动的探源, 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运动项目的风采, 而透过其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 更使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古代运动的人文价值, 君子风度、君子心态仍是我们当今体育运动中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宁志老人.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弄丸部·丸经[M].

[2]刘秉果.捶丸中国古代的高尔夫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捶丸运动 篇3

本文以探究中国古代捶丸和高尔夫演变发展轨迹原因, 探讨高尔夫和捶丸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结果, 为我们正确认识, “高尔夫”和“捶丸”的“兴“衰”提供理论依据。

2 捶丸和高尔夫的起源

2.1 捶丸———源自“马球”的变异

捶丸是我国古代的一项球类游戏, 捶丸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唐朝在古代曾出现过文化盛世。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是需要建立在雄厚的军事保障上, 抵御外来入侵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唐太宗从早期隋代重骑兵在战争上的弱点, 领悟到快速和灵活是轻骑兵取胜的关键。因此, 唐太宗把大力扩充轻骑兵成为当时的一项军事国策。据史料记载, 到唐贞观40年, 全国已拥有轻骑兵70.6万匹。随着轻骑兵的发展, 马术必然也会迅速发展, 而马球不用考虑是训练骑兵打仗的最好办法。马球主要是提高骑兵驾驭战马的能力和骑兵在马上完成的各种战术动作, 因此, 马球成为士兵练习的项目, 并且每年都会举行马球比赛, 马球当时深受统治者的喜爱, 而且皇帝还会奖励那些马球技术高的人们。并且在唐玄宗天宝六年, 他下令全国开展“马球”运动, 以提高轻骑兵的抗战能力, “马球”也因此成为全国的军事娱乐活动, 并且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

在唐代, 马球不仅是骑兵的喜爱, 妇女们也喜欢马球, 但是与男人不同的是女人们不像他们那样激烈, 尤其是在宫廷中的侍女和仆人也喜欢马球运动, 他们长时间待在宫内, 并不擅长骑马, 剧烈的马球运动也肯定伴随着运动损伤的发生, 马球最初是军队练兵的方式不适合侍女和仆人的练习, 于是这些仆人和侍女便发明了一种新的运动方式, 它就是步打球, 仆人和宫女经常用这种新的游戏方法为皇帝表演, 并深得皇帝的喜欢。唐代花蕊夫人曾在她的《宫词》中描绘了步打球的场景。诗云:“殿前铺设两边楼, 寒食宫人步打球, 一半走来争跪拜, 上棚先谢得头筹”。从诗的描述中, 我们可得知步打球是由两队相互对抗竞争的运动。两队的人数相等。两队争夺一球。两队中的任意一名球员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后, 即可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队伍获得胜利。还有另一首诗也描述了步打球的场景。唐代著名女诗人鱼玄机也曾在她的《咏球作》中说:“坚固净滑一星流, 日仗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拔弄, 有遮栏处任勾留。不辞宛转长随手, 却恐相将不到头。毕入门应始了, 顾君争取最上筹”。这首诗描述的是步打球的球是用硬木制成的, 并且被击中后能迅速飞出。同时步打球的球棒被描述为一根木棍, 而棍头是弯的。还有许多史料中记载了步打球。这些史料向我们表明, 步打球是当时的一项比较流行的运动。随着步打球的发展, 一种新的“棒击球”运动诞生了, 它就是捶丸。

2.2 高尔夫———源自“牧羊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关于高尔夫起源的问题, 一直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有的史料也很难知道“高尔夫”具体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关于高尔夫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起源于荷兰, 认为荷兰的“冰上击球”是高尔夫最早的雏形;二种是起源于中国, 认为中国的“捶丸”是高尔夫的起源;三是是起源于苏格兰。第三种起源最被人们认可, 相传高尔夫在14世纪中叶, 苏格兰“牧羊人”在放牧时, 用牧鞭击打石子, 并将其击入前方兔洞里的游戏而演变发展起来的, 这似乎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

早在西方工业文明之前, 苏格兰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畜牧业。肥沃的土地和生长的茂密的牧草, 是当地牲畜的天然的饲料, 使得牧羊人在放牧时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于是牧羊人变发明了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就是结伴用牧鞭鞭打石子及将石子击入前方兔洞里的游戏, 这种游戏成为牧羊人放牧的主要娱乐手段。由于苏格兰地区冬季阴冷潮湿, 人们在放牧前总会带上一瓶“威士忌”以备防寒之用。而这一瓶酒容量为18盎司, 当人们将石子打入前方的兔子洞时;就会喝一瓶盖酒, 一小瓶盖的酒正好是1盎司, 通常1瓶酒喝完正好可以打18个洞穴。后来, 人们不断的善这种游戏方法, 所以打18个洞穴也成为了游戏的基本原则。关于这种说法并没有史料记载, 但是, 这种说法在苏格兰所形成的发展态势, 以及对“国家利益”所产生的影响, 却有史料记载。1457年3月当时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签发了一项由上议院会所通过的一项法令, 既“完全停止并取缔高尔夫”。其原因是由于苏格兰和英格兰处于战争时期, 当时年轻人都热衷于这项游戏, 这种游戏严重妨碍了苏格兰正常的军事箭术训练, 进而无法保卫疆土抗击英格兰人。但是到了后来, 随着苏格兰和英格兰和平条约的签订, 人们才又渐渐恢复了以往的游戏。苏格兰当时贵族阶级统治的时代, 高尔夫并不是来自贵族运动而是源自牧羊人的游戏。作为贵族集团, 不仅享有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 他们的各种价值观念都对社会的发展有强烈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 贵族集团也慢慢地接受了这项牧羊人的游戏, 并参与到其中。高尔夫从此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捶丸”和“高尔夫”的发展演变

3.1 捶丸—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原因

从历史的文献看, 捶丸的出现与唐代球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球最早唐代是作为军事训练的, 培养骑兵的驾驭和打仗的能力, 后来马球发展成为一项娱乐活动, 唐代的许多皇帝和侍女仆人也喜欢玩马球, 剧烈的马球运动必然会带来运动的损伤。古人云:“身体肤发, 受之父母, 无敢毁伤”。身体是父母给予的, 要珍爱身体, 不要轻易受伤。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游戏, 就是步打球。

在宋代, 步打球已经发展成为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大型游戏活动, 组织艺人和臣子们参加步打游戏, 步打球在宋代被成为“捶丸”。捶丸在宋代出现全盛时期, 这与城市和市民娱乐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丸经集叙》说:“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说明捶丸在宋代备受欢迎。

元代有最早论述捶丸的专注———《丸经》。《丸经》中说捶丸应选择“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饭饱之余, 心无所碍, 取择良友三三五五, 于园林清胜之处, 依法捶击”。元明是捶丸最受欢迎的时代, 他们认为捶丸具有健身养生的目地, 捶丸既能修心养性又能锻炼身体, 于是就受到上层人们的喜爱。所以, 这是捶丸早在元代流行的重要原因。

3.2 高尔夫———成为贵族运动的演变发展

苏格兰的高尔夫源自民间, 但是高尔夫正逢欧洲的绅士文化, 高尔夫虽然不是来源于上流社会, 但是“绅士文化”作为一种很有强势的文化, 对一种来自民间的活动是排斥的, 但是当贵族集团慢慢地接受并积极参与这项游戏的时候, 也标志着高尔夫带着泥土的芳香, 开始了绅士文化的道路。

由于欧洲中世界以来“贵族集团”对高尔夫游戏的广泛参与, 使这种源自牧羊人闲暇时间的游戏逐渐成为绅士社交的手段, 人们在打高尔夫的时候, 渐渐形成了高尔夫特有的着装。这种形象更是塑造了高尔夫游戏所推崇的价值取向。随着西方文化革命的兴起, 社会分工进一步推进了高尔夫以“田园社交”为目的的娱乐性, 并向竞技运动方向发展。

4 捶丸和高尔夫的比较

4.1 捶丸和高尔夫的相同点

捶丸和高尔夫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器具、设备、地形相同, 都使用球和球棒;球窝都在地下;都用彩旗作为标志旗;比赛场地都有天然或人工障碍;比赛的组织方式、规则也相同。都深受人们的喜欢。

4.2 捶丸和高尔夫的异同点

捶丸没有维持自身的魅力和发展到现在, 主要是由于到了清代, 由于社会发展文化转轨, 这与清代统治者奉行的治国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清代把儒家思想当作治国的策略。无论平民还是达官贵人男人应危巨衲、博带宽服为至高理论, 女人应以深处闺房、小脚传情为志高美德。而且清朝男人重文轻武, 女人有小脚缠足的习惯, 充分体现了清朝的传统文化的桎梏。“捶丸”作为一种娱乐活动, 与儒家的思想相背。而且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时代, 满族人擅长骑射和摔跤, 很多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和贵族阶级, 于是鼓励人们开展这些运动, 渐渐的, 骑马运动就在上层社会广泛开展起来。上流社会的人为了接近和取悦统治者, 他们也只能随之改变自己对捶丸的喜爱。结果就是, 当捶丸不再受到统治阶级的喜爱时, 它也渐渐失去了它对其他人的吸引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彻底遗忘在历史长河中。

与捶丸命运不同的是, 高尔夫恰逢欧洲中世纪的“绅士文化”时代。“绅士文化”作为一种强有力社会的强势文化, 对来自牧羊人游戏的娱乐方式具有排斥性。但随着贵族集团的接纳到广泛参与, 这种来自牧羊人的乡村游戏, 逐渐成为了绅士文化田园社交的基本手段。作为一种“田园社交”社交, 人们在打高尔夫球的过程中, 渐渐地形成了高尔夫游戏特有的着装礼仪, 随着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兴起, 社会分工又促进了高尔夫的发展, 使高尔夫逐渐向竞技领域发展。高尔夫的快速发展也是由于工业革命带来整个社会的发展, 高尔夫在社会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也随之兴盛起来。高尔夫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西方文化为底蕴, 以兼容现代多元文化发展为一体的文化特质。这也正是高尔夫能够成为贵族运动的社会发展动因。

5 小结

中国历史上的捶丸源自马球的变异, 与苏格兰的高尔夫球源自牧羊人的游戏有着不同的载体。中国历史上的捶丸由“鼎盛”走向“灭亡”与中国的统治者在治国策略上, 奉行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主义的社会体制和传统文化的理性主义社会体制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高尔夫成为贵族运动, 并得到迅速发展是因为高尔夫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西方文化为底蕴和统治者对高尔夫的支持, 这也正是高尔夫能够成为贵族运动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陆云亭.竞技中国-竞技文化与中国的国民性[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5.

[2]杨凯.高尔夫与捶丸的历史文化发展比较[J].浙江体育科学, 2008, 30 (6) :36.

[3]尹霓.中国古代捶丸研究-兼论捶丸与高尔夫的相似性比较[D].苏州大学, 2008:3-7.

[4]刘秉果.中国古代捶丸运动的发展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5) .

[5]李金梅.中国古代女子马球小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35 (8) :29-31, 35.

上一篇:回收沥青混凝土路面下一篇:高职“双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