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环江县

2024-10-12

广西环江县(共7篇)

广西环江县 篇1

广西环江县桥外锌矿位于环江县川山镇, 河池市地质勘察设计院于2009~2011年在该区进行地质普查工作, 并于2011年提交普查地质报告。2011年底, 探矿权到期后再次延续。本文只根据矿床和矿体地质特征, 对矿床继续找矿作形势分析, 不考虑经济可行性。

1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

桥外铅锌矿床位于江南地轴西缘, 桂中陷断束北西角, 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区域地层为震旦系 (Z) 、寒武系 (∈) 、泥盆系 (D) 、石炭系 (C) 、下二叠统 (P1) 。岩性为粉砂岩、砂岩, 岩石多发生浅变质作用。区内未发现有岩浆活动, 但北东部邻近区发现有从四堡至燕山各期大小岩体数百个。从深成至浅成的超基性、基性、酸性岩体和岩脉均有, 对宝坛—宝元山一带丰富的镍、钴、锡、钨、铜、铅、锌矿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区域断层发育, 且具有多期次性, 其中加里东期区域正断层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区内的褶皱主要为海西~印支期形成的, 轴向NNE的平缓短轴背斜和向斜。因其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褶皱有:1) 上甫—肯跃背斜;2) 建旺背斜;3) 架洞山向斜;4) 都川背斜;5) 马鞍山向斜;6) 空兰山 (中简) 短轴背斜;7) 大干—符山背斜斜;8) 下南背斜。区域矿产主要有镍、钴、锡、钨、铜、铅、锌等, 具工业价值的矿产主要为锡、铅、锌矿。矿区附近有都川铅锌矿区。

1.2 矿区地质

1.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段 (D2d2) 、上泥盆统榴江组 (D3l) 和下石炭统岩关阶 (C1y) 。岩性为层含生物碎屑灰岩夹中~细粒白云岩, 砾状灰岩、泥质灰岩, 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含生物碎屑细粒灰岩 (生物含量10~15%) , 泥质灰岩夹薄层泥灰岩, 燧石条带灰岩一般倾向155~250°, 倾角35~60°。厚度不详。

1.2.2 岩浆岩活动及区域变质作用

区内未发现有岩浆活动, 但北东部邻近区发现有从四堡至燕山各期大小岩体数百个。从深成至浅成的超基性、基性、酸性岩体和岩脉均有, 对宝坛—宝元山一带丰富的镍、钴、锡、钨、铜、铅、锌矿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区区域变质作用不强, 北东角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受轻微变质作用, 主要是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1.2.3 构造

1.2.4 褶皱

矿区所在的川山背斜轴向北北东15°~40°。北起万隆、南抵大尧城, 长约22公里。背斜核部为东岗岭组下段地层 (D2d1) , 中部稍有挠曲, 两翼不对称, 东翼平缓, 开阔、常形成一系列平缓开阔的次一级褶皱与大背斜平行。岩层倾角东翼平缓4°~20°, 西翼倾角稍陡, 14°~35°, 局部为53°。东翼出露地层较完整, 分别为东岗岭组上段、榴江组、石炭系下统地层, 西翼由于由于构造的影响, 仅有东岗岭组上段和石炭系下统地层出露。矿区位于川山背斜东翼的次一级褶皱东翼, 该组次级褶皱轴向10°~40°左右。矿区内岩层倾角较平缓10°~25°, 局部35°。

1.2.5 断层

区内大致分为东西向 (1条) 和北北西向 (2条) 两组断裂, 均为正断层。其中北北西向的断层呈平行分布, 两断层间的距离约750m。

1) 东西向断层 (F1) :西起下律南面从普查区范围边界起经肯友水库至才供屯西面389.5高地出普查区范围外, 长2.5km。断层倾向358~5°, 倾角56°~64°, 破碎带宽1~3.5m不等。由断层角砾岩组成, 角砾主要有泥岩、泥灰岩组成, 粒径一般2~15cm不等。交结物为泥质、钙质。方解石细脉发育, 未发现铅、锌矿化。属正断层。

2) 北北西向组:a.F2断层:分布于瑞良到良田一带, 南面出普查区范围外, 长2.5km, 断层走向320°, 倾向北东, 破碎带宽2~3m, 断层角砾主要由灰岩、白云岩组成, 角砾粒径一般1~10cm不等。胶结主要有钙质, 有方解石细脉穿插。方解石、白云石具有重结晶现象, 局部见黄铁矿化。属正断层。b.F3断层:分布于F2北东750m, 与F2平行产出, 长2000m, 倾向56°~75°, 倾角45°~50°, 破碎带宽1~3m, 断层角砾主要由灰岩、白云岩组成, 角砾粒径一般2~15cm不等。胶结主要有钙质, 有方解石细脉穿插。方解石、白云石具有重结晶现象。属正断层。

2 矿体地质

2.1 矿体特征

矿区内成矿主要受断层F6控制, 地表未见有矿体出露, 经钻探工程揭露, 目前揭露铅锌矿体2个其特征分别为:

J1号矿体:出露于桥外西700m山坡上, 点上出露的矿化 (体) 呈灰褐色, 呈脉状构造。目前只一个剥土 (BT3018) 工程控制。上部矿体较碎裂, 具氧化, 矿石矿物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方解石等, 方铅矿及闪锌聚集成不规则斑杂状不均匀的分布于矿石上。点上出露的矿化 (体) 厚度4.54m, 沿走向长35m, 闪锌矿颗粒细微, 粒径<0.1mm, 方铅矿一般粒径0.2~3mm不等。经化验分析, Pb品位:0.78~1.27%;Zn品位:3.92~4.65%, 平均品位:Pb 1.00%;Zn4.33%。矿化体顶板产状195°∠77°, 底板产状210°∠78°。

J2号矿体:出露于良田南西500m山坡上, 目前只一个剥土 (BT01) 和两条剖面 (Ⅰ—Ⅰ′剖面、Ⅱ—Ⅱ′剖面) 工程控制。矿化体呈似层状顺层产出, 走向北东, 倾向南东155°, 倾角24~32°, 沿走向长200m, 地表出露的最大厚度5.40米, 最小厚度0.5米。矿石有用成份以铅、锌为主, 经化验Pb品位:1.31~1.97%;Zn品位:1.86~3.54%, 平均品位:Pb1.42%;Zn2.65%。蚀变主要有方解石化、白云石化和黄铁矿化。

2.2 矿石质量及类型

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为方铅矿和闪锌矿、其次为黄铁矿, 次生矿物有褐铁矿和菱铁矿, 脉石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绢云母、高岭石、绿泥石和方解石等。矿石结构:矿石的结构有自形晶、他形晶粒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压碎结构、填隙结构、包含结构。矿石中闪锌矿和方铅矿通常共生, 多呈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等。本矿区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铅锌硫化矿石;近地表少部分由于氧化, 矿石类型为硫化矿石与氧化矿石的混合矿石。

2.3 围岩和夹石特征

矿体 (脉) 主要赋存于构造角砾岩、压碎岩或碎裂岩的构造破碎带及旁侧, 矿体 (层) 围岩 (顶底板) 和夹石主要为硅质岩、泥质灰岩、含燧石角砾状灰岩、含钙质粉砂岩、压碎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和方解石脉等, 有不同程度的蚀变现象, 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和绢云母化, —般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与围岩界线一般不甚明显, 矿与非矿主要依靠样品分析结果, 矿体与围岩之间界线按样品分析结果圈定。

2.4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2.4.1 控矿因素

2.4.2 地层岩性因素

桥外铅锌矿区内的铅、锌矿均产于东岗岭上段顶部的D2d26灰色、浅灰色厚层致密块状白云质灰岩或浅灰、灰白色粗粒白云岩之中。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产于层间裂隙中, 总体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据本次勘查工作成果, 目前发现的铅、锌矿体产于D2d26顶界往下50~80米处, 基本顺层产出。矿化常与含镁质较高的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有关;有时灰岩较纯, 而含泥质较高的灰岩或夹有泥岩、泥灰岩的灰岩矿化较差甚至无矿化, 属典型的层控铅锌矿床。

2.4.3 找矿标志

1) 地层岩性:本区矿床是产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段顶部 (或上泥盆统底部) 碳酸盐岩中的层控铅锌矿床, 特别是礁顶白云岩相和礁后泻湖相是矿化富集的部位, 是良好的找矿标志。2) 区内铅锌矿均产于以泥盆系为核心的短轴背斜顶部和缓倾角的翼部, 且与断层关系密切。故“背斜再加上断层或断层的下盘) 是最有希望找到矿的地段。3) 铁帽:区域内褐铁矿以铅锌含量高为特点, 根据区域内相同矿区研究证明, 堆积褐铁矿是原生硫化矿经风化剥蚀堆积形成, 故含铅锌高的铁帽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3 矿床继续找矿形势分析

广西环江县桥外锌矿在地质普查时施工了少量钻孔, 但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限制未作系统深部工程验证工作, 但矿床的有利成矿条件在外围仍然存在。矿床内铅锌矿主要受断层F2破碎带控制, 因此, 矿床继续找矿应以已知的见矿孔为中心, 沿F2倾向和走向方向继续进行揭露, 预测各方向找矿形势为:

3.1 沿倾向方向

矿区普查过程中仅施工了4个钻孔, 目前对矿体深部控制程度尚不足。根据钻孔揭露情况, ZK2孔见矿标高为350m, 最高品位Pb8.80%、Zn6.45%, 而该孔东面250m的ZK1在280m标高仅见矿化, 推测认为矿体在向上延深方向成矿逐渐减弱, 但并不否认其成矿的可能性。

矿体深部目前尚无钻孔控制, ZK4孔见矿标高体为230m, 为矿区最低见矿标高, 该孔Pb、Zn两元素最高品位分别为3.25%和2.37%, 推测认为矿体继续向深部延深的可能性大。

3.2 沿走向方向

目前见矿钻孔集中在矿区南部, 沿走向往北西未得到有效控制。断层F2走向长数千米, 贯穿整个矿区, 断层在地表各处产状、矿化等地质特征基本相同, 推测矿体沿走向成矿的可能性大。但F3北往西延伸相对小, 破碎带宽度逐渐变小, 且地势高度大, 揭露难度相对大, 已知见矿孔东面应是矿区继续找矿的首选地段。

4 结论

广西环江县桥外锌矿床在已知矿体的倾向和走向方向成矿的可能性大, 在条件许可时值得继续进行地质找矿工作。矿体的分布受近东西向张扭性断层控制, 地表未见矿化, 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应是深部揭露, 工作方法宜采用钻探结合坑探进行揭露。

参考文献

[1]广西环江县都川铅锌矿区详细普查地质报告[R].广西第七地质队, 1986.

[2]广西环江县桥外锌矿普查地质报告[R].河池市地质勘察设计院, 2010.

广西环江县 篇2

2月1日,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蒋向明率环江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5人, 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领导、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主要科研骨干围绕“十二.五”期间环江喀斯特站的发展、喀斯特研究与示范平台建设、喀斯特站如何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商讨。

环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了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十多年来在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喀斯特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县建设等方面给予的科技支持, 希望环江喀斯特站继续加强与环江县各个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 为环江县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所长兼环江喀斯特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对环江县多年来的合作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认为环江喀斯特站依靠合作共建取得快速发展, 已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 站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的典范。同时他还介绍了环江喀斯特站新近争取和计划申请的科研项目, 表示在继续为环江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的前提下, 将为环江县争取国家坡耕地治理试点县、碳汇试点县提供科技支撑。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李文祥也表示研究所将会继续加大对环江喀斯特站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保证环江喀斯特站能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为感谢喀斯特生态站为喀斯特生态建设做出的贡献, 代表团一行还慰问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及环江喀斯特站全体科研人员。 (陈洪松)

广西环江县 篇3

1 汛期暴雨分布情况

广西划分暴雨标准:24 h内降水量达到50~99 mm称为暴雨;日降水量100~250 mm为大暴雨;日降水量250 mm以上为特大暴雨。环江县历年平均降雨为1 411.9 mm,汛期降雨量为1 100.6 mm,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

1.1 日变化特征

1976—2010年汛期(4—9月)暴雨总次数为161次,平均每年出现4.6次,大暴雨总次数为19次,平均每年出现的几率为0.6次。

1.2 季节变化特征

前汛期(4—6月)暴雨日数为100次,占总暴雨数的62%;后汛期出现暴雨次数61次,占总暴雨数的38%。从此数据可看出,环江县近35年来的暴雨主要出现在前汛期。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环江县汛期暴雨季节分布有明显峰型特征,35年内暴雨4月共出现12次,占出现几率的8%;5月出现44次,占27%;6月出现44次,占27%;7月出现29次,占18%;8月出现20次,占12%;9月出现12次,占7%。由此可见,7月之后,暴雨数量开始减少,暴雨峰值出现在5月和6月。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4—9月大暴雨共出现19次,6月共出现8次,占出现几率的42%,大暴雨的峰值出现在6月,其次是出现在5月。

1.3 年季变化特征

从表2可以看出,暴雨天气过程出现的次数年际变化较大,资料统计中,1994年出现的暴雨次数最多,共有11次。而出现次数最少的是1977年和1995年,只出现1次。1994年年降水量为2 026.4 mm,达到该站年降水量最多,这与当年出现暴雨次数多有关。暴雨活动次数的年际差异,同东亚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有联系。

1.4 强度变化特征

环江县汛期暴雨出现时间表现为夜间性较明显。1976—2010年共出现18次大暴雨,强降雨量时段出现在夜间的有12次,占总数的67%;强降水时段分别出现在夜间和白天的有6次,占总数的28%;而强降雨量时段出现在白天的只有1次,占总数的5%。夜间降雨强度强,且持续时间较短,强降水时段只持续5~6 h就达到大暴雨。夜间出现降水的几率明显大于白天,与冷空气多数在夜间影响当地有关。

2 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天气形势

暴雨是在各种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是产生暴雨的背景,而中尺度系统是直接组织和产生暴雨的系统[3,4,5,6]。影响环江汛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冷锋、高空槽、切变线、低涡、热带气旋。

2.1 锋面系统

环江县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常与冷空气南下影响有关。影响环江汛期暴雨的冷空气活动路径主要有3条:一是西路型,冷空气从高原南下影响;二是中路型,从新疆经河套进入四川盆地经贵州、湖南进入广西,沿湘桂铁路影响;三是东路型,冷空气从蒙古新疆南下达华中、华北地区受东北冷涡环流阻挡,冷空气拐弯南下经两湖盆地进入广西,沿湘桂铁路影响。影响环江县暴雨的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多数是西路和中路,东路较少。暴雨区在暖锋的一侧,锋前降水单站气象要素表现为高温、高湿、低压,在云贵高气压场等压线呈西南—东北走向或华南等压线呈南—北走向,有利于印度洋和南海水汽输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2.2 高空槽系统

高空槽是影响环江汛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主要是南支槽和西风槽。南支槽是产生在低纬度南支西风急流和南支锋区中的一种短波槽,其活动于北纬20°~30°,南支槽无明显的冷暖平流,等高线较为稀疏,槽前后风向的切变也不明显,但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带来充足的水汽,加上其正涡度的向东输送,是造成环江县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的重要系统。西风槽是中纬度地区上纬向西风带上的波动,槽前多偏西南气流,槽后多偏西北气流,当槽较深时,槽前的南风分速和槽后的北风分速均较大,槽前、后冷暖空气南北交换明显,冷暖汽流加强辐合上升,强生剧烈的天气变化。如2005年6月5—6日连续暴雨天气过程,高空槽活动在云南、贵州、湖南3个省的交界处,环江县处在槽前,槽线南移后造成6月5日、6日日降雨量分别为56.2、95.1 mm的连续暴雨天气过程。

2.3 切变线

切变线指的是风场中的不连续线,其两侧风向或风速有明显的差异。切变线由云南、贵州至湖南南部,与地面冷锋、高空槽相配合,南移后容易造成环江县暴雨天气过程。

2.4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部地区的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是影响环江县汛期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环江县位置离沿海较远,不受热带气旋正面影响,主要受热带气旋减弱后的外围云系影响。降水强度不强,但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容易产生暴雨。从历年的台风移动路径与出现暴雨次数分析,由热带气旋而产生的暴雨较冷空气天气系统影响产生的暴雨少。因此,环江县汛期的暴雨产生的天气系统主要受冷空气的影响。

2.5 副热带高压环流

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位置与暴雨有密切的联系。环江县地处北纬24°50′,东经108°附近,汛期的降水分布与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位置有较好的一致性。副热高压是一个稳定少动的暖性深厚的高压系统,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活动不仅对西太平洋、东亚地区,乃至对全球的天气都有密切的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动的强度、范围和位置随季节变化,一般情况下是,4月中下旬开始活跃,雨带开始影响华南沿海,与环江县雨季开始期一致;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附近,到6月中下旬开始第1次北跳,此时是环江暴雨的高峰期;7月上中旬第1次北跳而越过北纬25°,华南开始受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此时环江主要受副高控制,暴雨逐渐减少;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进一步越过北纬30°,冷空气影响逐渐减少,热带系统活动到达盛期,环江县也因此受热带气旋减弱影响而产生暴雨;9月南退到北纬20°以南地区后,华南汛期结束,环江县的降水集中期也基本结束。

3 地形影响

地形或山地对降水有很大影响,同一地区因地形的不同,降水量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山地或丘陵气流被迫沿山坡上滑或受地形的阻挡而聚集,有利于加强上升运动;反之,气流沿山坡下滑或流入开阔地区而散开,则有利于下沉运动的加强。环江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部,地形以喀斯特地形为主,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如2007年8月24日的大暴雨天气过程,从乡镇自动站资料显示:县城日降水量182.6 mm、大安乡81.6 mm、明伦镇77.4 mm、下南乡47.9 mm、洛阳镇132.1 mm、大才乡49.3 mm、川山镇61.0 mm,可见环江县各乡镇降雨量有着明显的局地性。

4 结语

环江汛期暴雨分布有明显的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5—6月;大暴雨也有着峰型特征,其峰值出现在6月。环江汛期暴雨天气过程中,多数暴雨天气过程都与冷锋、高空槽、切变线、低涡有关,且多于热带气旋系统影响。环江汛期暴雨季节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位置有较好的一致性。环江汛期暴雨出现时间有明显的夜间性,且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短。

摘要:对1976—2010年环江县汛期暴雨季节分布特征及影响暴雨的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得出暴雨出现季节有明显的峰值特征,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天气系统冷锋、高空槽、切变线、低涡影响。

关键词:暴雨,天气系统,特征,广西环江,1976—2010年

参考文献

[1]吴兴国.广西汛期暴雨若干特征分析[J].广西气象,2001(3):9-12.

[2]黄运丰,廖彩荣.桂西北汛期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预报[J].广西气象,1993(1):8-12.

[3]朱乾要,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4]蒙远文,蒋伯仁,韦相轩,等.广西天气及其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

[5]陆汉城.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M].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广西环江县 篇4

1 环江县“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

1.1 稻飞虱

该县稻飞虱1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每年有3~4次较大的迁飞活动。产卵时刺伤稻株,破坏茎秆输导组织,阻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一般成虫和若虫白天群集在稻株中、下部位,用刺吸式口器刺入稻株组织,吸食汁液。由于水稻在封行后稻株密集,稻叶遮荫,所以初期危害症状不易引起农民注意。当稻株受害严重时,叶片枯黄、稻株成团倒状、呈火烧状时,才明显地看出“落窝”现象。因此,该虫为害水稻具有隐蔽、暴发、毁灭性的特点。2012年稻飞虱发生情况见表1。

注:4月23日调查的虫口密度单位为头/m2。

1.2 稻纵卷叶螟

该县稻纵卷叶螟每年5月中旬迁入,1年发生7代,成虫有趋光习性,喜栖息在浓绿荫蔽处,产卵具有趋嫩性,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卵量大,一般每只雌虫产卵40~60粒。初孵幼虫多数钻入心叶危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呈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2]。该虫以孕穗期、抽穗期危害损失最大,是近年来该县稻田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2012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见表2。

2“两迁”害虫的防控措施

为有效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根据该县近年来成功的防治经验,一是要从农业防治入手,选用抗虫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料,实行氮、磷、钾肥配方施用,避免偏施氮肥,以防禾苗贪青徒长和倒伏。二是要科学管水,实行好气灌溉,适当调节晒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的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害虫滋生蔓延的生态条件[3]。如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 d,以杀死虫蛹等。三是采用频振式诱虫灯诱杀办法,有条件的稻区每4~5 hm2安放1盏诱虫灯,同时发动农民利用稻田养蛙、养鸭等立体种养技术,控制稻田害虫的种群数量[4]。四是在使用药物防治时,选择在害虫抗药性最弱的幼虫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1)稻飞虱。选用对口、高效、安全农药,同时要抓准在低龄(1、2龄)若虫盛发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由于稻飞虱多集中在稻丛基部危害,在喷药时应对准基部喷雾,同时田间应保持一定的水层,以提高杀虫效果。可选用5%锐劲特[5]525~600 mL/hm2,或48%毒死蜱900~1 050 mL/hm2,或10%吡虫啉600~750g/hm2,或80%敌敌畏1 800~2 250 mL/hm2对水675~750 kg/hm2全田喷雾。(2)稻纵卷叶螟。在防治上要采取治早治小、压二控三的综合防治策略。当田间3.33 cm以下绿色小苞30~50个/百蔸时要及时防治(1、2龄幼虫高峰期)。可选用2%阿维菌素乳油1 350~1 500 mL/hm2,或72%丙溴磷乳油600~750mL/hm2,或48%毒死蜱乳油1 350~1 500 mL/hm2对水750~900kg/hm2喷雾。由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多处于5—9月的高温多雨季节,在田间往往出现世代重叠,代次不明显。因此,发生严重的田块在喷药后7~8 d应再防治1次。同时,对药时要先加半桶水,然后加药,再加满水摇匀喷雾,以避免产生药害。

注:8月27日、9月9日调查的虫口密度单位分别为卵块/百丛、头/百丛。

参考文献

[1]覃保荣,王凯学,陈丽丽,等.水稻“两迁”害虫防控实践与持续治理——2007年广西水稻“两迁”害虫防控纪实与思考[J].广西植保,2007,20(B12):3-9.

[2]李绍忠,吴彩谦,李建清.2007年昭平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成灾原因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8(5):619-622.

[3]韦华艳,韦春雷,韦孟萍.水稻“两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初探[J].广西热带农业,2009(4):49-50.

[4]邓明辉,李品清.佳多频振式杀虫灯与稻鸭共育防治水稻“两迁”害虫探索[J].广西农学报,2010,25(1):16-17.

广西环江县 篇5

环江位于广西西北部九万大山南麓, 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 也是国家林业局九万大山地区对口扶贫县,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兰花之乡、中国菜牛之乡、大西南铅锌之乡和广西无烟煤基地, 是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全国最大贫困人口接收安置县。全县土地总面积4572平方公里, 居广西县级第四位;林业用地面积415万亩, 位居广西第三;县境内山地面积占51.9%, 丘陵面积占42.11%, 水域面积占5.99%,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总人口40多万人 (其中毛南族人口7.1万) , 县城思恩镇距南宁市340公里, 距河池市城区46公里, 境内有铁路103公里, 高等级公路70公里, 乡乡通油路, 为林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 环江县林业及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1.1 林业结构优化, 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建设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生态公益林管护等生态工程为主要内容,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兰花之乡、全区绿色工程先进县、全区林业站建设先进单位、“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等荣誉称号。截止2012年底, 环江县现有生态公益林240万亩, 商品人工用材林130多万亩 (其中杉木林54万亩, 马尾松32万亩, 桉树林42万亩, 其它速丰林2345.6公顷) , 油茶林2.8万亩, 果木林13万多亩。

1.2 林业加工中小微企业数量多, 遍布各乡镇

目前, 全县林业个体加工户293家 (其中制造业有200家) , 林业微型企业有94家 (其中制造业29家, 其它林业、药材、水果种植65家) , 分布在12个乡镇, 其中个体户重点分布在东兴 (64个) 、思恩 (61个) 、洛阳 (49个) 、川山 (26个) 和龙岩 (25个) , 微型企业重点分布在思恩 (33家) 、东兴 (15家) 、洛阳 (11家) 、驯乐 (9家) 、龙岩 (6家) 和川山 (5家) 。

1.3 林业对财税贡献逐年提高

2010至2013年环江林业总产值分别为20049万元、29514万元和31788万元, 对财政贡献分别为1400万元、1500万元和1600万元, 上交地税分别为300万元、660万元和596万元, 上交国税分别为432万元、566万元、620万元。

2 环江林业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经营规模小, 产值低, 对财税贡献小

全县有林业个体加工户293家, 注册资金总量3162万元;微型企业94家, 注册资金总量8741万元。林业加工上规模和深加企业少, 作坊式加工企业多。林业个体加工和微型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只有23家, 占环江林业中小企业总数387家的5.9%, 但这23家企业总注册资金达8235万元, 占387家总注册资金11903万元的69.2%。目前列入广西31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仅有环江丰林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一家。总的来讲是“一多三少”, 即“一多”即小作坊多;“二少”即形成规模的加工企业少, 共才有6家注册资金3600万元;深加工企业少, 目前深加工工企业只有5家, 即丰林、宏祥、佳和木业、锦林木业、森源木业等5家企业;“三少”即林业对当地财税贡献值少, 2010年、2012年和2013年环江林业总产值分别为20049万元、29514万元和31788万元;对财政贡献分别为1400万元、1500万元和1600万元, 上交地税分别为300万元、660万元和596万元, 上交国税分别为432万元、566万元、620万元。

2.2 林业中小企业和产业发展受到交通条件的严重制约

环江县城与邻县县城公路交通距离虽然不远 (距离融水县城187公里, 距离罗城县城116公里, 距离宜州县城67公里, 距离河池市48公里, 距离南丹县城132公里;距离贵州省荔波县城122公里) , 省道205和309也穿越了县境, 但是目前县境内只有一条高等级公路 (总里程70公里) , 同时和乡油路一样, 年久老化失修, 车辆运行十分困难。境内原有的铁路103公里, 分别是水源到红茂和洛阳至下京, 现由于无烟煤产量急剧下降, 洛阳至下京的铁路已经拆除, 因此严重影响苗木、肥料、木材原材料调运, 加工企业又得不到原加工材料, 提高了生产成本, 使各个别企业不敢做大。

2.3 林业发展结构调整滞后, 影响加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在植树造林方面, 缺少按适地适树造林原则规划引导造林, 错过林产品原材料生长高峰期。杉木和马尾松曾经是环江县用材林的主要树种, 杉木林主要分布在东兴、龙岩、驯乐三个乡镇, 目前林业也是这三个乡镇的财政支柱产业;中部、南部、西部、东部原以农业为主, 对林业认识不足, 认为林业产生效益太慢, 对森林防火不重视, 原在环江县中部的川山、洛阳、水源和思恩四个主要乡镇的飞机播种造林108多万亩的马尾松为主用材林, 大多受害于森林火灾。从2001年开始提倡种植工业原料林, 开始大量引进速生桉树, 由于林农没有对桉树的特性及品种进行全面了解, 全县范围内大量种植, 造成了一是高海拔 (650米以上) 的桉树过不了冬 (特别是2008年冰冻灾害极为严重) 。二是从事育苗企业多, 但技术跟不上, 造成苗木品种选择不注意、质量得不到保证, 造成面积大低产出。如2001年开始发展桉树林时, 就因为选择了桉树U-6, 很多造林户受损, 错过了打造高产工业原料林最佳时期。

3 关于加快环江林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整合资源, 协调原材料供应与林业加工企业发展

一是重新布局从事营林生产的企业, 要逐步减少那些注册资金100以下的涉及种苗供应的企业, 将目前65家从种苗生产供应、植树造林的企业整合, 分别在东兴、龙岩、驯乐、川山、洛阳、华山、思恩建八个有规模的营林生产为主的林业企业, 保证苗木质量和优质的造林抚育队伍。二要建立商品型林产品深加工基地,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江林业要以河池·环江工业园区和华山林产品加工区为平台, 着力打造河池市最大的林产品加工基地。对现有企业采取并、转、扩等措施予以整合, 培育壮大林产品加工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 实施大集团大项目带动战略, 着力推进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集聚式发展, 重点开发木制家具和环保型装饰材料, 积极开发以桉树和杉木为主要原料的板材、实木玩具、木制工艺等产品。在这方面一要抓好一个基地, 即速生丰产林基地;三要重点发展4大优势产业 (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 ;四要着力培育5家市级林业重点企业, 即宏祥木业13万立方米胶合板项目、佳和木业25万m2木地板项目、锦林木业18万m2板材加工、森源木业实木门8万套和丰林公司技术改造项目;五要培育6大特色产业集群 (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森林旅游和竹藤加工) ;六要积极培育和扶植经营林下经济的中小企业, 包括发展地道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和旅游观光等, 拓展林业中小企业发展空间。

3.2 加快环江乡级快速路网建设, 为林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把加快环江乡级快速路网建设上升为县域经济战略, 要打造一条“环县”主线二级公路, 从环江县区域四周建一条“环县路”, 即从205省道的水源镇的温平村段→上南村→下南乡的玉环村→中南村→下南社区→川山镇的塘万村→下久村→下干村→205省道路都川段, 驯乐乡的长山村→山岗村→龙岩乡的黄种村、广荣村→龙岩乡→东兴镇→过309省道东兴段→笃雅村→长美乡的内同村→社区→八福村→宜州的拉考村, 扩建明伦至龙岩、明伦至大安、思恩西南至河钢, 做好福龙到东江绵方厂水泥路, 这样的路网一旦打通, 形成东西南北纵横交错道路网络, 将盘活全县的运输业, 大大降低植树造林和木材采伐运输成本, 必然吸引更多更好的有经济实力的厂家、企业进驻环江, 激发林农的造林积极性, 给环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3.3 加强规划,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为林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树立可持续生态发展理念, 强化科技支撑, 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以“林板一体化”为重点, 加快推进生态型林产工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森林分类经营, 加快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提高森林覆盖率, 同时在“十二五”期末, 全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在现有面积67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80万亩, 其中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在现有42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50万亩。优化林树种结构, 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果木林着重稳定原有的经济果木林, 开发默科特柑橘、红心柚、大果油茶等新品种果木林和油茶林。适当培育饲用林、生物质能源林、特色药材林、特色香料林等新型生物能源产业。从而形成生态有保障、林业工厂有原材料供应、新品种不断得到更新的林业强县持续发展轨道。

3.4 突出重点, 切实抓好产业集群

一是建立商品型林产品深加工基地大力推进林板一体化和木材精深加工, 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 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 努力拓展深加工产品, 促使从低级初加工型向高级深加工型转变, 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完善工业园区布局, 大力扶持上档次、上规模的人造板企业, 淘汰一些加工能力小、对环境污染大、损耗资源多的加工企业, 改造和扩大现有人造板企业的生产设备和规模, 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与重组, 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 加快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人造板骨干企业。二是依托河池资源和区位优势, 加快河池林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 以点带面, 辐射全市, 把该园区建设成规模大、水平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人造板、家具、建筑材料、环保装饰材料、茶油、青梅酒、红心柚、核桃产业等林产品加工贸易中心, 辐射做好东兴、华山和洛阳三个林业工业园区建设, 打造林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网络平台。三是逐步培植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建筑胶合模板、桉木胶合板、细木工板、茶油提炼、青梅酒、果品加工等。重点扶持家具、橱柜、实木复合地板、环保装修装饰成套产品、茶油提炼、青梅酒、果品加工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培育知名品牌。

3.5 抓好配套工程和措施, 为林业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要组建一支有专业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好、有高度责任的林业勘测设计队伍, 加强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种植前要做好造林规划设计, 按适地适树选好苗木品种, 做好伐前设计的调查、伐中验收和伐后调运的管理, 保证采伐证对点采伐, 对无证采伐、不对点采伐、无证运输的坚决从重处罚, 对违法的加工企业进行加减分测评, 年底减分到一定的量的不给年审。二要以外松内紧的管理政策重新布局木材固定检查站, 县内的流动的木材自由流通, 外出的林产品严格检查。在“环县路”的东兴到融水、都川到荔波、上南至金城江、温平至金城江、长美到罗城、大才至德胜分别建立六个木材固定检查站, 加强林产品外出的检查。三要加大对各林业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严格查处不正当竞争和违法违纪企业。四要完善政策措施, 优化发展环境。五要建立健全环江林业产业税收协调保障和激励机制。当前环江的林业产业主要是以木材加工为主, 经济果木林等附属加工如油茶、青梅酒、果品加工还是在初级阶段, 为实现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环江林业产业税收协调保障和激励机制,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对木材市场深加工和粗加工分不同层次的税收, 对各企业年度对财政的贡献高的进行奖励, 重点对油茶、红心柚、青梅、核桃种植户及竹子 (竹藤加工) 进行财政资金扶持, 保证这些经济果木林正常发展, 保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六要加强县乡两级专业森林消防专业队的队伍建设, 在各村以至重要林业屯建设森林消防半专业队, 重点培训, 使其成为就地森林火警火灾扑救的主力军, 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建立县、乡、村、屯的森林防火信息网络平台, 实现火情早发现、早汇报、早扑救。

摘要:环江森林资源丰富, 为发展林产加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全县林产加工业形成了植树造林、木材采运、人造板、实木门等门类齐全的林产工业体系。对环江县林业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存在资源拥有量高、林业企业低产出及影响企业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今后全县林业企业发展重点与对策措施建议。

关键词:林业,中小企业,发展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周平阳, 杨宗键, 陈桥, 兰宣休.贵州山区林业发展在生态立省建设中的作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6 (03) .

[2]蔡为茂.南方山区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J].山地学报, 2006 (03) .

广西环江县 篇6

1 品种的特征特性

1.1 米质特优

宜北香粳精米外观好, 品质优良。据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78.9%~79.4%, 整精米率65.2%~67.6%, 垩白粒米率1.3%~4.5%, 垩白度0.1%~0.8%, 直链淀粉含量 (干基) 16.15%~17.03%, 胶稠度73.6~79.8 mm, 食味品质89~91分。依据《食用稻品种品质 (NY/T593-2002) 》标准, 稻米品质检测结果符合一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据环江县种植农户和食用者反映, 该品种米饭柔软滑口, 凉饭不回生[1], 营养丰富, 味道特香, 素有“一家煮饭十家香”之称。

1.2 田间抗性强

从环江县的驯乐、龙岩等5个乡镇示范种植情况看, 宜北香粳田间抗寒、抗旱、抗倒性较强, 同时中抗稻瘟病、纹枯病。近年来, 该县在局部稻区虽然发生穗颈瘟和纹枯病, 但主要原因是长期深水漫灌、栽插密度过大、氮肥施用量多, 造成稻株柔软, 从而感染病菌。在2011年的田间抗病比较中, 该品种比当地其他香稻品种感染稻瘟病轻, 受到稻农的充分认可。

1.3 农艺性状好

该品种主茎13片叶, 从播种至成熟全生育期152 d, 需≥12℃活动积温2 450℃左右, 株高120.9 cm, 穗长19.6cm, 每穗实粒数107~124粒, 千粒重27.9 g。苗期生长势较强, 株型集中, 抗病耐寒, 抗倒伏, 分蘖力较强, 剑叶上举, 高光效, 结实率高, 活秆成熟。谷壳黄色, 有芒, 不落粒, 米粒白色。适宜在高海拔 (700~1 000 m) 的冷凉田中种植, 其主要生物特点是根系长, 抛栽后立苗返青快, 前期长势旺盛, 茎叶绿色, 后期灌浆速度比其他香稻慢3~4 d, 熟期青枝腊秆, 熟色好。

1.4 产量表现

2011—2012年, 环江县农业局在驯乐乡试验示范, 平均产量达7 194 kg/hm2, 最高达7 684.5 kg/hm2, 一般中等肥力稻田栽培产量在6 000~6 750 kg/hm2, 具有优质丰产的特性。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好种子, 培育壮秧

在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并晒种1 d, 然后用盐水选种, 去掉浮于水面的不饱满种子, 捞出下沉的种子, 用清水洗净后进行浸种和消毒[2]。浸种水温控制在15~25℃, 浸种时间15~20 h。浸种后催芽, 掌握高温破胸, 适温发芽, 低温炼芽。于4月中、下旬播种, 大田用种量为52.5~60.0 kg/hm2, 采用抛盘育苗的, 每盘播种100~110 g湿谷, 以稀播培育壮秧。秧床水分管理保持湿润即可, 尽可能培育出2~3蘖旱壮秧。

2.2 适时抛栽, 合理稀植

根据宜北香粳的分蘖特性来确定抛栽密度, 一般大田抛栽禾蔸21万~24万丛/hm2, 每丛有3~4个茎蘖。在秧龄达4.0~4.5叶时浅水 (寸水) 抛栽, 手插秧按株行距15 cm×26 cm栽植, 以主穗夺高产。

2.3 配方施肥, 提高肥效

为提高粳稻产量与品质, 在施肥上要采取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的办法[3]。基肥:施麸饼肥2 250~2 700 kg/hm2或有机肥18.0~22.5 t/hm2、尿素180 kg/hm2、钙镁磷肥375 kg/hm2、氯化钾285 kg/hm2, 结合犁耙田施用。在抛栽后5~6 d, 分蘖肥施尿素150 kg/hm2, 穗粒肥施尿素37.5 kg/hm2。为提高结实率, 大田可喷施0.5%磷酸二氢钾溶液750 kg/hm2, 以增加千粒重[4]。

2.4 好气灌溉, 促根长蘖

对田间水分管理, 除抛栽期、分蘖期、孕穗期保持浅水层外, 其他时期均以湿润灌溉为主, 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5], 促根生长。浅水栽秧能更好地掌握栽插深度、密度和质量;寸水活棵, 田水升温快、氧气足, 有利于活棵返青;薄水分蘖, 有利于低位分蘖的产生。栽后10~35 d是水稻有效分蘖的关键时期, 创造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 能促进有效分蘖。够蘖晒田, 可控制无效分蘖的再生。一般晒至泥皮变硬, 分蘖停止, 白根翻出, 则可覆水。当田间茎蘖数达到270万株/hm2时 (每丛9~10个茎蘖) 开始晒田, 最高苗数控制在300万~315万株/hm2。至幼穗分化期适当深水, 确保幼穗分化对水分的需求。灌浆期, 干湿交替, 增加土壤透气性, 增强根系的活力, 延长功能叶光合时间, 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5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推广健株栽培, 实行水旱轮作,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粳稻生育中期、后期要重防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三化螟等害虫;病害要重防稻瘟病和纹枯病。对稻纵卷叶螟用2%阿维菌素1 125~1 5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稻飞虱用5%锐劲特750~9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三化螟用18%杀虫双水剂3 75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稻瘟病用40%克瘟散乳油500~600倍液喷雾;纹枯病用5%井冈霉素1 5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对田间草害, 在抛栽后5~6 d结合追肥用“野老”除草剂15包/hm2 (100 g/包) 防控。

摘要:宜北香粳是由环江县传统香粳筛选提纯出的一个优质稻种。该品种米质优、饭味香、卖价好, 目前市场供不应求, 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通过近年来对该品种的栽培探索, 总结宜北香粳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选种、育秧、栽植、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 以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宜北香粳,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广西环江

参考文献

[1]王国峰, 邢海忠, 蔡凤友, 等.白香粳新品种古榆香稻1号的特征特性及应用[J].中国稻米, 2005 (6) :14.

[2]张兰民.寒地早熟香稻龙粳香1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 2012 (1) :147-148, 56.

[3]崔晓梅, 刘延刚, 李静, 等.香粳圣稻257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10) :107-109.

[4]沈天雄.“香粳4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学, 2003 (3) :99.

广西环江县 篇7

4月25日, 广西科学技术厅副厅长粟定成、农村处处长蒙福贵一行在环江县委书记蒋向明、副县长覃克参陪同下, 考察了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在环江站, 粟定成听取了驻站科技人员对环江站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的情况介绍, 并详细了解了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还草等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最新进展, 考察了试验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成果展览厅和实验室。粟定成充分肯定了环江站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在广西和环江县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 并希望环江站科研人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瞄准国家需求, 在实现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出更多的成果, 做出更大的贡献。 (聂云鹏)

上一篇:师资队伍人力资源下一篇:轧机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