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趋向

2024-10-22

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趋向(精选4篇)

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趋向 篇1

中国园林起源于殷商时期,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 发展于唐宋, 成熟于明清, 后来经历战争年代, 出现了严重的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园林迅速发展起来, 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从建设体量上、数量上都是过去不能比拟的, 选用的材料、施工工艺不断推陈出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应该继续沿用古典园林的设计思路, 还是重新探索自己的方式方法, 一直让园林景观工作者迷茫。

1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富, 极具艺术魅力,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 不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 是我们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 也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创下了辉煌的功绩, 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因地制宜”是景观设计里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就现代园林而言, 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 然而纵观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 虽然有了不小的进步, 但始终未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到处是欧美风格的景观, 有的区域甚至将本来完好的山体全部推平, 以做平原式景观, 声称与国际接轨, 这些现象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 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 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那么, 我们作为园林设计者要怎样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发展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满足国际化的要求呢?笔者认为, 应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 摈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 着重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 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信息发展, 以建设先进的、满足人们所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2 现代园林继承古典园林的精髓

2.1 从“形”上继承

2.1.1 咫尺自然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高度浓缩自然山水, 在咫尺之中见到大自然的景象, 作为设计者, 不论你营造什么样的景观, 它都是自然的一员, 它都应融于自然、作用于自然。如果我们设计的景观没有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 而为了求新奇、求档次, 那么这样的景观处于大自然之中, 形式是格格不入的, 同时它对自然的这个大生态系统循环就起不了促进作用, 最终破坏自然。例如, 重庆本是山地城市, 如果做景观之时, 硬是将山地铲平做成平原景观, 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也不能体现重庆的城市特色, 所以并不可取。因此, 设计者应学习中国古典园林, 充分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提炼大自然, 即“师法自然”。从“山形水貌”上营造出融于大自然的景观, 促进大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2“形式”上的取舍

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上是多样的, 自然式园林通过各种方式提炼大自然的精华呈现在小空间之中;规则式园林体现宏伟、严谨的空间布局, 如皇家园林;而混合式园林场地平坦时营造广场、平原, 修建场地、建筑, 场地起伏多变时营造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 场地有水源时营造灵动的水景, 综合营建“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景观, 这些形式各有各的特点。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我们也应根据具体情况, 营造多样化的景观, 不拘泥于某种形式, 不能过分地为了达成某种形式的景观而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挖池、堆山。如前几年流行的大草坪, 就是脱离实际, 追求同一种形式, 盲目放大, 经过实践检验, 大部分以失败告终。

2.1.3 艺术手法多样化

中国古典园林在手法上千变万化, 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在空间布局上,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动静结合、虚实对比, 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 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 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 参差交错、互相掩映, 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 分别表现, 使人看到空间的局部而非一览无余[1];在空间表现形式上讲究“小中见大”, 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 提炼剪裁, 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2], “以有限面积, 造无限空间”。当然“大”和“小”是相对的, 关键是如何利用自然之景, 把握最佳尺度, 营造园林意境。

2.2 从“意”上继承

2.2.1“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将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处处营造恬静、安详、舒适的自然氛围。这种思想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需要, 人与自然的融合, 建设生态美、方便游人使用的园林景观是全球高度工业化、人口快速膨胀、环境严重破坏背景下的必然。但是, 现代景观又不能仅仅从园林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要从更理性、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2 诗情画意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真实, 反映真境, 同时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等为园林增色, 反映虚境, 虚实结合, 共同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空间, 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有思想内涵和景观层次, 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设计者学习和继承的。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也随处可见, 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 与我国园林文化一脉相承。

2.2.3 比拟联想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 园林中山、水、泉、石等都被赋予人的品格, 是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 情景交融, 意在景中, 深化了园林的意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我们不仅可利用山、水、泉、石, 还可利用雕塑、景观小品、植物, 使人不仅满足视觉感官上的享受, 还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和联想, 即“寓景于情”、“见景生情”。

3 现代园林设计结合新科技的发展

3.1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

在现代信息高度国际化的大环境中, 现代园林设计不能丢掉过去, 但也不能一味地守住过去, 我们应结合国情在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优点的同时有所创新, 不断地给景观注入新的活力, 这就得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 如在考察基地情况时, 我们可以用声、光、电的现代工具, 准确探测基地的土层厚度、土质、水质情况、地下水位高低等所需资料的详细数据, 为景观设计提供精确的数据和依据。

在方案设计时,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各种软件作出二维、三维、四维景观, 进行多方面比较、修改, 更直接地看到景观的实际形成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在景观营造时, 我们可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营造出形式独特, 但又能体现自然神韵的景观。如多种喷泉以及跌水景观, 虽然在自然界中并没有真实的存在, 但是却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神韵。

3.2 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全球信息的共享,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新材料或新工艺营造有特色的园林小品来体现园林的文化, 如塑造更接近于自然的假山, 精致的雕塑小品, 也可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修建或修补遗留的古典建筑, 保留古典园林的精品;驯化或培植出更多的植物品种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以增加植物多样性。

大力推广节约型园林技术, 贯彻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 多选用耐性强的植物和乡土植物, 提高植物成活率, 减少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多选用节约型设施设备, 减少资源损耗。

4 结语

现代园林设计既可以遵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 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 两者都不排斥。不能一味地认为中国古典的或者西方就是最好的, 不加以分析就照搬或模仿使用。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是必然的趋势[3]。应继承传统, 汲取精华, 取西方园林之长, 补中国园林之短, 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 融会贯通, 方可运用自如, 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 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做出有中国特色、本土特色的设计。

摘要:从古典园林着手, 分析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对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等方面探讨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 以期对营造有中国特色、现代气息的和谐景观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趋向,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园林

参考文献

[1]孙立新.浅析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特点[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2) :110-112.

[2]严伟.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园林, 2003, (1) :14-15.

[3]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趋向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育改革;未来发展

引言

从文艺复兴开始,教育渐渐被人们关注重视,工业革命后,资本家为了提升工厂效益,使得管理的概念出现,在接下来的百年发展中,教育与管理的碰撞产生了一个值得人们去探索的新的领域——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在不断的探索、研究、总结、归纳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得到充足发展,在其他各类教育理论的不断补充中,也已日渐完善,其未来究竟如何发展,以什么样的特征发展是社会和各教育主体所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概述

(一)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当历史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时,人们开始领悟悟教育对于思想启蒙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教育这一系统便开始受到重视迎来发展的春天;历史发展到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迅速提高,大规模的机器工厂被建立,如何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成为资本家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管理这一概念应时而生,在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工业越来越繁盛,对于工厂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渐渐产生并得到发展,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带来了更多的收益,又使得现代管理理论得到反馈。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产生的新技术、思想等使得教育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育与管理都已初步成熟,管理与教育开始融合形成现在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二)教育管理理论现在面对的问题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从工业大革命时期发展至今,经历了许多的阶段和变化。无论在哪个时期都存在着教育管理本身与实际的管理活动难以契合的问题。世界经济在快速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手段也在不断的改善进步,而由于教育管理理论是在实际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进过分析总结再教育,造成了严重的时间粘滞。不仅如此,虽然教育管理理论在不断的得到丰富,但却一直以来都富有争议,在实践中难以发挥理论所描述的效果,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一门深奥抽象的学科,对于一部分想要深度学习了解的人来讲,其带来的高门槛,使他们不得不放弃。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仍旧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只有在分析了解其现状后才能对于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产生一定的合理的猜测。

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诞生于早期的企业管理理论,在长久的发展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体系框架,这时,一般的企业管理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其对于内容的需求,更多纷繁多样的教育理论被吸收消化渐渐形成目前所见到的教育管理理论。所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有着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一些新的由自身演化出来的特点,这包括:

(一)在借鉴中融合发展,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在与其他各种教育理论相互吸收借鉴,形成一些特殊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比如科层制行政组织教育管理理论、科学化教育管理理论、人本教育管理理论、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在分析后能够得出,首先,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就是各种管理理论的融合,教育管理在本质上也是管理,与管理本身具有相同的客观规律和原理;其次,是新旧理论的融合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教育管理理论不断将自身优秀的地方保留下来,将自身不足的地方不断改进创新;最后是不同流派的理论融合,上文提到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些分支,这些分支就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各个流派相互融合所形成的,这样满足了现代管理体系多余多样化职业管理的需求。

(二)在层级整合中提升,通过上文了解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在不断的融合发展的,在一层层的吸收融合中,与其他各种理论体系碰撞,吸收各个理论体系的内核精华,不断的批判反思本身,在内容上不断的修饰丰富,再这样的过程中,一层层的融合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各种要求,不断的充实其内容,每一次的融合都会带来一个新的提升,不同的层级也在不同的行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在服务实践中创新无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如何发展,其始终都要落实在现实的需要上,总结其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的改善创新,才能促进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合理的创新能够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丰富其内容,也为之后的实践发展奠定基础。

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趋向

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成为潮流,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名族、不同学校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必定要围绕着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所展开,更好的服务于教育行业。

(一)将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有着更多的实践应用,其分支发展也越来越多,在其不断的发展成长中,其积累的各種核心知识已达到足够水平,渐渐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将慢慢的演化出自己的特定含义和思想表述,形成自己的理论核心,进而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学术体系。

(二)将会成为更加兼容整合的体系

文化多元化使得许多流派的理论登上舞台,这对于一个趋代成熟的学术体系来言充满吸引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许多行业重新注入了生命,其对于发展的要求极高,也就极其需要更优秀的管理理论来指导,这些因素成为推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快速发展的动力。

(三)将更加注重理论的可实践性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迫切需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作用与能力,相关的教育主体更加关注如何更好的实现理论内容以改善当前受到世界多元文化影响的教育行业,不仅如此在其他的分支理论中,其内容基本完善,将之实现为能够带来实际效益的管理实际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结语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在经过百年的发展后,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也将渐渐地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术体系,其实践能力也迫切等待检验,我国的相关教育主体也保持了高度关注,希望能够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本文分析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并对其未来的多层次,重实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但究竟未来其真正的应用到实践中的效果和将会面对的问题,本文未做相关解释,希望在之后的文献中能够加以补充说明,也希望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能够在我国绽放别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 教育研究, 2004, (11): 19-22

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趋向 篇3

关键词: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发展趋向

环境景观是景观科学和环境系统相结合的存在, 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就是在大学校园地域范围内的环境面貌。校园环境区别于商业性, 文化性环境, 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 是属于显性文化, 承载着校园文化历史的传承。校园环境景观之间的设计联系是直接体现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场所, 也是陶冶师生情操的生活环境,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受重视度的提高, 校园环境景观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最佳载体。校园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校园精神, 能够从多方面反映校园的文化底蕴, 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目前如何设计一个有独特的风格, 丰富的文化内涵, 能使大学生获得精神熏陶的校园环境景观是每个学校和设计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1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发展现状

1.1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学校提高重视度

我国正大力推动教育改革的实施, 除了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建设也逐渐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目前新的大学校园的环境规划日渐兴盛, 大学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在影响学生教育的同时, 贴合发展趋势的环境景观建设也促进着社会进步。

1.2 环境景观建设影响因素过多

大学所在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等大不相同, 在环境景观建设中影响建设的因素也随之增多。一些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要在延续当地的地域文化、贴合城市环境建设的要求下合理开发。而现在一些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建设一味地突出新兴建筑, 而不考虑校园整体的和谐性和学院的人文因素。大学的景观建设中需要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做文化的传承, 在建设景观过程中要求最大化地融入到校园环境景观建设中。

2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意义

2.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好的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条件, 优秀人才不仅仅是在学习成果上有很大的成就, 身心健康和高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美的校园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如今大学都逐渐开始实行减压教学, 美丽而有生命力的大学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身心舒畅, 还可以缓解他们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压力, 开阔学生的心胸, 潜移默化地起到促进身心发展的作用。

2.2 提升大学知名度, 促进社会发展

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人们通过大学校园环境来判断学校的人文精神, 这是影响大学校园品质的因素。同时, 好的大学校园环境形象可以带来当地旅游产业的进步, 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 武汉大学的樱花季, 厦门大学情人谷, 都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旅游胜地。在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发扬和传达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 大学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日趋重要, 并不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进一步说, 更是在促进社会的进步。

3 景观在大学校园环境中的作用

现代化的校园环境设计与之前的造园方式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它主要是将人和自然相协调作为造园宗旨, 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体系, 为人类与其它物种提供优质服务, 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心理行为。其中,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人们环境意识活动的程度而渗透至景观设计中, 它主要的出发点是人们的生理反应需求, 根据自然界制定的生态学, 利用自然的生态景观与人造的景观材料共同结合起来;此外, 景观环境形象与大众心理行为主要的出发点是人们的精神感受与心理特征以及视觉感官, 通过运用这些方面的特点来设计出心旷神怡、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离不开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能够直接对校园的环境、人文氛围产生较大影响。针对目前大部分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案例而言, 一些止步于初期绿化设计阶段的项目与正处于建设阶段的校园景观, 只是简单地规划处理了空间中剩余的空地, 或者进行单一的室外修饰。这一现象是造成校园景观设计被大多数专业人员所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影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因素

4.1 自然因素

(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大学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地势, 以及原有的生态环境, 例如天然湖泊、地被植物、气候、河流等, 特别是校园地域内有涉及到古代遗址、地域文化的名贵古树、建筑景观、河流湖泊, 甚至还囊括校园所在城市的市树、市花等方面。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整体考虑这些自然因素, 并采取保留保护与合理开发措施。此外, 校园选址周围的交通环境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2) 城市空间。所谓城市空间就是拥有历史久远的文化底蕴与格局规划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风貌, 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城市整体轮廓线。此外, 城市空间还与当地政府的政策要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考虑城市空间这一因素时, 还要注意政府对城市全面发展和规划的延续方向等提出的策略方针。

4.2 人文因素

(1)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在创立初期至今的校训、校纪、校规、专业优势、培养方式、历代杰出人才、社会地位、重要贡献等方面的因素。 (2) 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包括城市从古至今所蕴含的现代文化与古代历史, 同时还包括历史古迹、人土风情, 例如园林遗址、建筑遗址等方面。 (3) 可持续发展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就是大学校园要遵循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中心思想, 以当地政府提出的文化、经济、政治策略为核心理念, 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5 校园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走向

5.1 旅游人文性校园

在发扬所在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的前提下融入旅游元素是旅游人文性校园的目标, 在校园环境文化景观设计时着重于挖掘校园发展的历史, 突出校训和对人才的培养模式等要素, 延续所在城市的古文化和现在社会的文化相结合, 将有益的元素保留在景观设计当中。如北京大学的西校门, 门口的石狮子是一九二四年从民间购买, 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这类就是人文特色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典范, 以此结合本身名校的知名度更提高了旅游性。

5.2 可持续发展生态性校园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是现在景观建设的主体,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建设充分地考虑到了未来发展和生态环保, 使景观建设适应未来的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健康发展的背景下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人才。景观建设以高绿化为主, 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破坏, 合理运用为主, 创造景观性校园但不千篇一律, 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上进行一定的创新,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中国绿色时报》曾报道过浙江农业大学新校区将大学和植物园相结合, 在未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 设计成植物园景观。将可持持续性和生态性完美结合。

5.3 绿色知识性校园

湖南农业大学建立在当地农科院旁边, 校园周围被农业试验田所环绕, 大学里农业专业的学生实习不再需要走出学校, 这就是绿色知识性校园的最佳案例。知识性的校园是建立在绿色生态的基础上, 是生态校园的升级。因为专业限制所以这类的学校环境的景观设计较少, 只适合植物学、林学、农业学等专业性学院。学校主要培养知识性人才, 这类型大学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主要配合学生的学习发展以及知识研究。为大学老师在教学中的实践课程提供了最基础、最便捷的服务。

6 结束语

大学的校园是独立而又特殊的场所, 是拥有美好的景观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的场所, 同时也体现了文化校园精神的场所。校园的环境景观设计并不局限于某一种, 可以是两者合并或者三者互相兼有的形式。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每一所大学校园环境都是独特存在的, 其景观设计肩负了学校的文化历史, 人文精神。跟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日趋成熟, 越来越有前瞻性。大学校园环境通过景观设计质量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景观建设当中, 促进了社会和教育二合一的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将深入分析校园文化, 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了解来打造独特的校园景观。最终能使得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得到快速而有质量的发展,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国家输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瑛, 王媚, 赵伟韬等.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 2009 (3) .

[2]吴雄熊.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3]范利飞.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 (17) .

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趋向 篇4

英国艺术哲学家大卫·贝斯特说:“因为人不会正规地注意作为艺术的舞蹈的某些形式, 例如社会性舞蹈和更多的民间舞蹈。而且通常不可能作明确区分。

事实上, 任何一种舞蹈与邻界舞蹈之间都有一个模糊地带。尤其是在最邻界之处必然会有重合点。这个重合如果从模糊变得清晰, 会有三种情况: (1) 成为甲; (2) 成为乙; (3) 诞生为丙。这第三个品种的诞生, 如同马和驴交配后出现的“骡子”一样。它告诉我们, 在不发生这三种情况时, 模糊是必然的。事情一旦变得清晰, 或甲、或乙, 或甲、乙、丙。因为“骡子”的诞生不意味着甲、乙的消亡, 有甲、乙, 才有丙;有丙、甲, 乙还在。这种现象, 在诸多学科之间都有, 物理与化学的重合点, 产生了“生物化学”;物理与地理之间产生了“地球物理”等。

模糊之处, 重合点, 便是必争之地。国界、政区的边界争端也是模糊之处和重合点发生的, 不过边界争端用枪杆子, 学科界定之争靠笔杆子。

民间舞界定之争, 不只是表面的概念之争, 人们要求得的是它区别于其他舞种的质的差别。因此它的实质仍是:民间舞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争议, 并非我国舞界独有, 它原是个世界现象。苏联有争议, 印度有争议, 欧洲也有争议。

二、以逻辑方法外延

争议之所以不能终止, 是因为人的认识不能完结, 人对一种事物的认识总是不断地加深、扩展, 不断地发生再认识, 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当我们仔细研究人们对民间舞的不同认识时 (包括灭亡说和取消主义) , 我们发现那些认识都徜徉在民间舞与其他邻界舞蹈之间那些“广大而模糊”的地带上, 因此你会感到各有其道理。这样, 我们就可以采取“划分的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这一逻辑方法, 对民间舞进行一个新的界定。当今民间舞实际上已是两大类、三大层次。

两大类:自娱性民间舞蹈, 表演性民间舞蹈。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即群众自娱的舞蹈, 主要是广场性的, 如乡村、城镇的平地、山坡, 城市的街头、公园等。第二个层次, 即民间艺人或老人中的爱好者以及职业舞蹈人员表演给人观赏的民间舞, 这种民间舞是经过整理与加工、但仍保存有原民间舞特色, 其表演场地既可在广场, 也可登上舞台。第三个层次是职业舞蹈家用了民间舞的某种素材创作的、表现舞蹈家个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观念的舞蹈作品。这是舞台化的民间舞。

所谓两类三层, 就是当今民间舞的子项, 它们的外延之和, 就是民间舞这一母项的总概念。

三、危机的产生

上述的第三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一部分, 一般被认为出现在20世纪, 是历史长河中的近期现象。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细密的社会分工, 民间职业舞蹈家和职业团体的出现, 民间舞开始登上舞台。在它取得了划时代的新发展的同时, “危机”也同时产生。职业舞蹈家不是自娱地和下意识地跳他祖先传给他的舞蹈, 他是从取悦于人的新角度重新“发现民间是他们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 他们把民间舞拿来“为我所用”, 因此他们的“导演还经常在舞蹈中加上情节, 正如墨西哥民间舞团演出的经过改编的阿兹台克祭舞一样。

这种危机在任何一个走向现代的社会都会产生。我上面引用的美国百科全书中的那些话, 反映了美国本世纪70年代末人们的心态, 而我国这种危机感也开始于70年代的“文革”中。到了80年代, 它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了。

人们都还记忆犹新, 80年代初, 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忽然刮起一股舞风。先是一些大胆的青年, 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在大庭广众面前, 拼命以扭摆臀部作乐, 一种被称为“迪斯科”的美国大众舞蹈以神奇的速度在中国蔓延。它不仅很快传给各个阶层, 连专业团体的舞台上也充满了这种舞蹈。在它之后, 又来了一种称为“Break”的“霹雳舞”, 更是喧闹一时, 使传统的民间舞大受冷落。这种情况不仅引起国内的恐慌, 一种“礼崩乐坏”之感压抑在人们的心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也引起国际的注目。

四、复兴与第一层次的强化

历史是沿着乐观主义者的信念发展的。80年代还未结束, 便出现转机。迪斯科作为一种样式, 被健身的老年人请到了公园落了户, 霹雳舞成为娱乐性节目在少数爱好者中保留着。它们非但没有取代传统民间舞的地位, 在那股外来舞风刮过之后, 土著舞蹈的复兴却以它宏大的气势从乡村蔓延到城市。

应当感谢了解民情的政府和有一定权力的专家, 他们为民族民间舞的复兴提供了机会, 尽了力。在云南民族艺术节, 25个民族以自己独有的舞蹈魅力折服了观众的前后, 北京兴起了龙潭花会, 四川举办了蓉城之秋, 安徽搞了花鼓灯会, 山西的国际锣鼓节, 沈阳的秧歌节……规模越来越大, 社会各阶层都被吸引。一个伟大的民族民间舞蹈复兴的热潮卷了神州大地。

一方面, 更接近民间舞源大部分, 即我称之为第一层次的那部分民间舞, 重新找到了它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这就是街头、山坡与广场。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土壤是它的生命所在。对于不少民间舞来说, 离开或失去这个土壤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如同有些“茶馆艺术”离开了茶馆这个特定环境就枯萎, 就失去一切光彩一样。

另一方面, 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在现代社会中, 民族民间舞一旦与经济发展产生了联系, 它的发展的活力, 便如虎添翼, 如鱼得水。在近年来出现的“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格局中, 民间舞被安置在现在的“勾栏”“瓦舍”之中。在这个栖息之所, 它不仅为经济的繁荣 (包括经贸与旅游) 做出了它特有的贡献, 而且也为自身的提高与发展找到了强有力的经济后援。

可以说, 民族民间舞第一层次的稳定与久安, 是民族民间舞得以复兴的根本标志, 也是它得以进如现代社会的根本标志。

五、请诸神归位

民间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来到现代社会, 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审美的生态中, 人们既需要现代剧场中雅化的民间舞, 也需要更豪爽的民间舞的广场上的粗俗;创造与原型恰是审美情感的平衡, 观赏与参与是审美的两种合理需求。

那么, 还是请诸神归位吧。让民间舞这个舞种占领现代社会它应有的空间, 让民间舞各个层次在不同层面上显示它们不同的社会功能吧。

摘要:民间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来到现代社会, 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审美的生态中, 人们既需要现代剧场中雅化的民间舞, 也需要更豪爽的民间舞的广场上的粗俗;创造与原型恰是审美情感的平衡, 观赏与参与是审美的两种合理需求。

上一篇:设计与安装下一篇:深化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