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知识

2024-07-29

政治知识(共12篇)

政治知识 篇1

美国作家爱德华·W.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是一本讨论知识分子的名作, 观点敏锐深刻, 对近现代知识分子提出“普遍观念”和很高的要求。经历或者说领导了中国近代最深刻变动时期的陈独秀, 用自己的一生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是怎样以独特的方式和风骨参与政治。拂去历史的尘埃, 他如一颗明珠感动和照耀着当时及现在的人们。

一、“为人所听闻”

首先, 知识分子“该为人所听闻”, “完全的沉寂或完全的反叛都不可取”。

陈独秀在科举依然盛行的年代, 冲破传统, 探求新知, 进行思想启蒙和解放。从骨子里来说, 他是个书生, 是个文人, 可他从没想过局限于教授的职业。1917年, 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通过《新青年》宣传新思想, 却在保守势力的压力下被解除职位;大革命失败, 被排挤出中共中央领导中心后, 他在郁闷中依然不断关心革命发展, 即使他的信“被人当做笑话到处宣传”;四次被捕入狱, 想尽办法关心时局;出狱后尽管贫病交加, 他拒绝了外国友人邀他去国外任教的好意, 一直为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思考担忧。

他说:“你谈政治也罢, 不谈政治也罢, 除非你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 政治总会寻着你的”, “至于政治问题, 往往关于国家民族根本的存亡, 怎应该装聋作哑呢?”

二、陈独秀与政党

在政治生活中, 在与政党的分合恩怨中, 陈独秀秉持的不是宗派观念, 而是是非对错、国家大局。参与政治就意味着面对艰难诱惑时做出选择, “不是坚持就是背叛”“不是怀着沮丧的无力感面对边缘地位, 就是选择加入体制、集团或政府的行列”。

陈独秀一生主要跟三个政党有重要的关系。

(一)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

1920年, 陈独秀与李大钊携手创建中国共产党, 从“一大”到“五大”连任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下,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陈独秀成为替罪羊, 不明不白地离开了职位。自此, 陈独秀离开了中国革命的中心舞台。

1928年中共中央在莫斯科召开“六大”, 要求陈独秀参加, 陈表示, 八七会议、十一月会议没有让他参加, 也没有让他发表意见, 这是不对的, 到莫斯科也只有挨骂。但他也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煽动或阻挠别人, 反而极力鼓励其他人前往。

1937年, 出狱后的陈独秀曾主动向中共靠拢, 但对中共提出的“对托派分子的原则”表示“我不知过从何来, 奚有悔”。不久以后王明等人污蔑陈独秀是拿着日本津贴的汉奸, 这让陈独秀与中共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二) 陈独秀与中国托派

大革命失败后, 被中共中央抛弃的陈独秀, 在斯大林的反对派托洛茨基那里找到了安慰。1929年, 以陈独秀为核心的托派组织成立, 1931年, 中国托派组织在陈独秀的呼吁下统一, 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叛变、自首、逮捕、不告而别, 托派差不多散伙了, 陈独秀也在1932年被捕入狱。“一·二八”事变后, 陈独秀主张在民族危机面前应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 与托派领导刘仁静产生分歧, 遭到托派的排挤和打击。陈批判托派“宗教的做法”, “坐在亭子间里喊抗战, 没有在实际行动上跨前一步”。

其实陈独秀始终没有全盘接受托派理论, 他与托洛茨基是有很多分歧的, 托派思想在陈独秀最黯淡的日子里出现, 更多的是带给他精神的安慰。陈独秀逐渐看清中国托派的不成熟和严重错误, 他通过托洛茨基主义实现革命抱负的理想一步步破产。但从始至终, 他在情感上与托派却有丝丝缕缕的联系。

(三) 陈独秀与中国国民党

除了早期追随孙中山革命大潮, 陈独秀与中国国民党可以说大部分处于对抗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陈独秀两个从事共产事业的儿子。

1932年, 从事托派事业的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开庭审理中, 陈独秀态度自若, 巧妙应答, 四千余字的《辩诉状》措辞犀利, 文采斐然, 他被共产党逐出组织, 被国民党当作“共党要犯”, 却为中国共产党辩护, 宣传共产主义, 他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对日不抵抗的卖国行径, 对强加于己的“叛国”“危害民国”的指控给予了猛烈还击, 拒绝了好友章士钊违背自己政治立场的好意辩护, 展现了革命家的大义凛然, 让国民党审判长胡善称狼狈不堪。1934年, 国民党政府判处陈独秀八年徒刑。抗战爆发后, 局势危急, 国民党要求陈独秀写“悔过书”, 陈大怒:“我宁愿炸死在狱中, 实无过可悔”。最终国民政府自找台阶, 释放了陈独秀。

出狱后的陈独秀, 居无定所, 疾病缠身, 面对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厚禄却丝毫不动心, 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控, 仍不忘爱国、革命, 把自身利益抛之脑后。

三、追求与成败

萨义德引用班达对知识分子的定义: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 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他们“稀有罕见”, “支持、维护的正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真理与正义的永恒标准”。

陈独秀不是某种主义的传声筒, 他用自己的头脑不断思考着周围出现的种种声音, 用心中的标准做出判断, 知识分子不是政府的终身批判者, 但是他们时刻维持着“警觉状态”, 不让别人带着走。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陈独秀感兴趣的不是物质利益, 付出的也不是常人的艰辛。他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实验室, 一是监狱”。他不在乎困窘和疾病, 拒绝高官厚禄, 追求的是“非物质方面的利益”, 为此“甘冒被烧死、放逐、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险”。

国人以成败论英雄, 尤重世俗的权力和财富, 以此衡量, 陈独秀怕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了。殊不知,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风骨铮铮的知识分子为当时、为后人留下的是支撑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人心中不可泯灭的良知, 是为了真理不惜一切的无私和勇敢。陈独秀的观点不能说全都正确, 作为一位革命家, 也不能说是多么成功, 但他不满于中国, 却又竭尽所能为国家斗争, 东奔西走, 终其一生;他对权势毫不妥协, 是非分明, 不挟私报复, 光明磊落, 在国民党法庭上的辩诉让人不由地想起几千年前雅典法庭上伟大的苏格拉底, 他们“为自己的信念发言”, 据理力争, 毫不畏惧。“他们特殊的、个人的声音和风范”留给后人的印象“远超过他们的论点”。

“终身反对派”看似无奈之举, 不能被太多的世俗情感所羁绊, 要在利益的撕扯中洁身自好, 要忍受着不被全世界见容的孤寂, 却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陈独秀唯一的选择, 令人钦佩的选择, 是在政治风潮中, 人们对陈独秀最高的赞扬。这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狂风骤雨中的坚持, 是他们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

摘要: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的各方面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文以美国作家爱德华.W.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 讨论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年代, 陈独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在政治风潮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对真理孜孜以求。

关键词:陈独秀,知识分子,政治

参考文献

[1]、祝彦.晚年陈独秀 (1927—194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1

[2]、张宝明, 刘云飞.飞扬与落寞——陈独秀的旷代悲情[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9

[3]、 (美) 爱德华.W.萨义德著, 单徳兴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4 (2007.6重印)

政治知识 篇2

高考时政热点与政治知识复习1

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

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哲学生活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我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决定的。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现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深化文体改革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高考时政热点与政治知识复习2

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文化生活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

①文化的作用。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

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

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3.简要说明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依据。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政治生活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理由。

这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套,很简单,所有涉及党和政府的都这样。

高考时政热点与政治知识复习3

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生活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请问运行需加强宏调。

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调。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

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加强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2.我国怎样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调?

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

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3.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

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

4.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

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

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5.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

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

④有利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文化生活

1.从文化角度谈谈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信心。

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2.文化生活分析我国加强网路文化市场管理的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腐朽落后的文化会污染文化环境,必须对落后文化加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打击,依法取缔。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部分国家借世界多极化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国家安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管理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哲学生活

1.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要求调整宏调政策。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与经济、人民生活、物价等密切相关,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⑤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完善宏观调控。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重视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曼海姆政治理论看政治知识传播 篇3

[关键词]曼海姆;科学政治学;政治知识;政治知识传播

“政治知识”是人关于社会、国家、历史、社会政治生活、制度、原则、政策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形成特定地域内政治理念、政治价值、政治文化基础质料。在政治传播活动中,“政治知识”以政治信息的形式出现,提供一套特定的政治内容、认识结构以及指导性的政治实践活动方向。从传播主体上讲,从事政治知识传播的一方面是国家,另一方面是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利益集团。前者主要传播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核心政治思想,后者则表达来自社会的政治愿望、目标和利益诉求。可以说,政治知识传播是国家和社会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促进国家政治理念稳步推进、良好发展的工具。那么,在国家、社会的不同层面上,政治知识传播应当以何种方式进行,才能确保不同政治知识之间有效的交互、融合?政治知识传播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才能保证它在认知和实践层面上的最大效果?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背景下的相关政治理论回答上述问题。

要深入探讨“政治知识”的特性和传播,我们必须首先对“知识”做出正确的定位。一般地讲,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知识的客观标准(如数理知识)有自明性,所以往往被赋予“客观”、“普遍”与“真理”的美名。这种定位对自然科学知识固然有效,但用于衡量政治知识则差之千里。这是因为,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看法和判断一方面取决于地域、文化和习俗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与活动主体的意志、地位、利益、愿望、经验和习惯有关。在曼海姆看来,这些因素并非理性所能解释,因而相应的政治知识也就没有客观或不客观可言。对此曼海姆说道:“所有的政治观点都只能是局部的观点,因为为历史的总体是过于广泛,以致产生于它的任何个别的观点都不能把握它。”[1](p153)。此外,曼海姆认为一切政治知识都以实践为导向,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寻求实践活动指导的产物。人们按照他们所的环境积极地参与、改变国家、社会环境或维持一定现状。正是这种参与活动的倾向为政治知识的形成提供了认识导线,也使政治知识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当中。

按照曼海姆的观点,我们认为政治知识具备历史性和发展性。明确这两点特征,有助于我们警惕个体层面政治知识传播的客观主义和反历史主义倾向。在信息传播发达的全球化政治背景下,我国很多学者注意到中西方政治在本质和现象上的差异,亦然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知识当作普遍有效的真理。不仅缺乏对前者所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其直接具备的时代性意义的考察,而且直接排除了它从起源到发展中的非理性因素和变迁细节。这种客观主义认识倾向必然导致政治知识传播的不客观性,并把社会主体对西方和中国的政治认识引向歪路。此外,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知识直接对比我国政治现实,而不是基于文化、政治、社会等多方面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无根基、反历史的,必然不能成为国家发展中的建设性政治意见。

当政治知识满足了特定的实践需要,发挥出构建国家、政体、民族、社会的理念功能,它就上升为一种国家上层建筑。那么,成型上层建筑和不成熟的政治知识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此曼海姆认为,“政治知识的本质在我们看来似乎就是:被增加了的知识并不消除决定,而只迫使决定一再后退。而我们通過这种决定后退所获得的便是视野的扩大和在知识上更多地把握我们的世界。”[1](p192)换句话说,政治知识的光辉不应被上层建筑所掩盖,而是应该与后者交互、碰撞、融合。我们前面说过,政治知识是社会个体、群体、阶层或集团政治愿望的反映,也是他们处境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政治知识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完全国家发展的需要,但是一定符合表述它的主体。因此,国家必须重视社会中表达的政治诉并与社会进行有效沟通,使其与上层建筑通过良好互动创造新理念、新道路,避免以绝对主义或整体主义的逻辑缩小政治知识的意义。

最后是关于传播方式的问题。“政治知识”传播与一般的传播活动不同,它不是通过制造短暂同意来操控舆论、控制群众或避免国家、社会的潜在冲突,而是建构社会共识、达成社会整合的手段,这种手段试图使“政治知识”的内在认识结构被传播对象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从事政治实践活动的依据。在曼海姆看来,传播政治知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系统化、理论化为主要形态的“唯理智论”,另一种是个体化、艺术化的“浪漫主义”。很明显,前一种传播方式表现出同质化和理智化的倾向。对此曼海姆说道,“主观的、情感的冲动和个人的关系都被尽可能地置于脑后,只在与实施有关的基础上考虑彼此相对的各种抽象的可能性。”[1](p182)我们前面说过,政治知识的产生以实践为导向,其传播和普及也强调主体的投入性。而唯理智论的传播方式切断了与从事实践的、寻求具体行动方向的人的联系,其效果必然空洞、无味、缺乏感染力。相比之下,曼海姆更推崇“浪漫主义”传播方式,它广泛融入了感觉、意志、兴趣、偏好等认识因素,能在认知互动中引起传播双方情感共鸣,并以非理性的情感化方式完成政治知识的普及并确立实践目标。从今天来看,曼海姆提倡的“浪漫主义”传播方式恰恰能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带给人的认知结构改变:传播对象所能接受的是“政治知识”不是文字,而是图像、声音组合起来的情境、叙事或是故事;他们通过“政治知识”获得感官愉悦,而不是知性满足;他们也不再关注“政治知识”的内容,而是知识的实用性;他们评价和服从“政治知识”原则不是逻辑、理性、运算或沉思,而是兴趣、情感、意志或直觉。所以,无论从国家还是个人层面讲,都应当避免以死板、教条和讲话的“唯理智论”方式传播政治知识,加强对人非理性认知特性的利用并实现政治知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法律知识与政治教学的融合 篇4

随着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 初中生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父母及同伴的关系诸多方面。总体来讲, 初中生的主要个性特点有两个:一是不平衡性, 二是极端性和偏执性。

基于对初中生的性格特征、我国法制化发展的趋势的理解, 我在教学工作中把法律知识融合到政治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 变得更加理性, 心智趋于成熟、理智;另一方面, 初中政治本来就涉及到一些法律知识和党的思想, 把法律知识融合到政治教学当中去, 既有利于初中生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又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多元地理解政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偏激, 发现这一点后, 我在教学过程中会把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案件融入到教学当中去, 并运用法律知识给学生们从心理、法律等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这种方式得到不少学生的认可。曾经有一个学生在下课后问我:“老师, 你认为哪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好?”我告诉他:“你们心理还不是很成熟, 有什么问题可以征求家长和老师们的意见, 最重要的是理智, 同时也要学习一些法律知识, 武装自己的大脑, 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 篇5

第七课(联系观)

①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对于安排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课(发展观)

①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势。 ③判定新旧事物的标准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第九课(矛盾观)

①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②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标志。

③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⑤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十课(创新)

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②创新的直接哲学依据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实践依据: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高中政治教学要构建知识体系 篇6

构建知识体系的好处

有利于避免思维混乱、知识混淆 比如:《政治生活》第四单元“走进国际社会”,与《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容易混淆;《政治生活》中,关于我国政府的知识,与《经济生活》政府的相关知识点等,都容易混淆。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主观题的能力例题:“电视剧《大国工匠》的故事告诉我们,具备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勇于革新,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结合工匠精神,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我国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看到这个问题,学生有大海捞针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找准知识范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体系,带着体系理论点,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①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更好地满足需求,实现全面小康。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企业创造品牌,改善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②弘扬勇于革新的工匠精神,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冲经济转速放缓,实现经济提质增效。③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开放型水平。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主体串联法 即以不同的主體(国家、企业、政府、党、公民、民族、国际社会等)为界限来整理、归纳知识。首先是找准主体,如《经济生活》涉及的主体有国家(政府)、企业(公司)、个人;其次是要吃透主体内容,从《经济生活》的四个单元分别找出它们相关联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整理归纳。

以国家(政府)为例。从国家发展战略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国家制度上看: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从政策上看: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综合利用财政、货币政策,打好“组合拳”,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对外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手段上看:把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与科学宏观调控相结合,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行政等手段,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以企业(公司)为例。从企业经营策略看:企业制订正确的经营策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通过兼并、强强联合形成企业的规模效益。从与劳动者关系看: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并自觉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商品。企业要自觉遵守市场的交易规则,并学会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的机遇。从科学发展看:企业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从对外开放角度看:企业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坚持多元化的市场发展方向;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和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风险意识与规则意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优化出口结构,以质取胜。

以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为例。从消费者角度看: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正确的金钱观,做理智的消费者;要遵守市场规则和交易规则,做诚信市场交易者,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从劳动者的角度看:要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光荣的劳动者;要有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护劳动责合法权益。从投资者角度看:要强化风险意识,学会多元化的投资理财,做明智的投资者;自觉纳税,做守法的纳税人。

以单元为单位串联法 以单元为单位串联法,要求我们能有效运用课本目录,形成知识框架体系。例如:《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师可以利用几级知识体系展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该单元题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面包括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三框。在记牢这些目录后,我们就能很轻松地界定这个知识范围中所包含的知识考点:第一框主要包含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和科学的宏观调控;第二框包含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要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三框包含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影响和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

总之,要提升高三政治复习的有效性,就要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把点记全,把线理清,把面拓开。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能抓纲织网,利用合理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凝聚成线,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系统化、有序化。

借助互联网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 篇7

一、为什么政治教学不受欢迎

政治教学当前面临的最大尴尬在于学生不喜欢政治课, 就如同失去了观众的演员一样。笔者以为导致政治教学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内容存在着先天缺陷。目前的教材本身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书本薄, 内容少, 有效内容更少, 并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如经济常识中对于现实经济现象关注太少, 且原则内容多而具体内容少, 缺乏可操作性;哲学常识对于哲学史上的基本观点涉及太少, 历史上那么多的哲学大家被全部屏蔽, 大大地削弱了哲学常识的思辨性;政治常识中对于我国政治体制的运行和改革涉及太少, 对目前国家发展的状况涉及太少等。内容上的缺陷给学生留下了“政治就是条条框框”的印象。有人认为因为政治太抽象所以学生不喜欢。其实抽象性是政治的最大特点, 没有抽象性政治学科就失去了灵魂。对这些高度抽象的东西学生却表现出高度的兴趣, 下课之后还有学生追着要和我辩论。所以解决政治课的困境不在于如何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 而在于如何把抽象的东西讲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 所以政治课目前的困境是由教材的内容缺陷所决定的, 只有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 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 让学生觉得学习有用, 政治教学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互联网就是我们充实教学内容, 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的强大工具。

二、借助互联网打造知识型政治教学

互联网拥有其他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特点: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因其开放性和共享性可以作为师生资料共享的平台;因其互动性可以作为师生交流情感和经验的虚拟空间等等。互联网还拥有强大的搜索功能, 可以为我们提供巨量的教学信息。这些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特点和功能为我们打造知识型教学提供了可能。

1. 互联网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便捷工具。

高中政治课包括经济常识, 哲学常识, 政治常识三部分, 涉及学科十分广泛, 每一册课本所涉及的知识也是包罗万象, 这对政治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政治教师备课时所依赖的是自己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手头有限的参考资料, 如果备课中遇到一些陌生的专业知识就束手无策, 现在则可以通过对相关专业网站的搜索和浏览轻松解决。互联网凭借强大的搜索功能为政治教师提供了一个庞大无比的资源库。

2. 互联网使我们的课后作业内容更有创造性。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 以往布置作业总是局限于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少有创造性。互联网时代, 我们布置作业可以更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我在讲“国有大中型企业”布置作业时, 要求学生到网上查找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信息。结果学生查到的信息包括了利润、规模、历史、现状、名称, 甚至老总的名称等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使学生对国有企业目前的状况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我也曾经建立过个人网站, 利用个人网站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3. 互联网为时政教育开辟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新途径。

政治知识 篇8

一、2009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重视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仍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摆在了突出位置。2009年高考政治科命题突出了学科的主干知识, 依据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本原理设计的试题所占比重较大, 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 处处渗透着对各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 都和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 答案均来自于教材, 客观题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该特点。

如: (江苏2009年高考15题) 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是 () 。

A.业主委员会B.消费者协会

C.居民委员会D.乡人民政府

本题考查民主管理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在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 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属于社会团体;D项属于基层政权机关。

二、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对今后加强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启示

“题在书外, 答案在书中。”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基础知识是根本, 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生命力, 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迁移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要有全面的把握, 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讲清、讲透。为此,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要努力引导、帮助学生过基础知识这一关。具体可以采用五个步骤进行复习:

(一) 掌握基础知识

1.要按照《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做到“点点清”, 所谓“清”, 一要准确;二是要理解, 教师讲得透, 学生才能学得透, 然后才能记得准。“点点清”也就是对基础知识要全方位复习, 复习到位, 教师可以把知识点编成一个个问题, 然后逐题过关。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高效的课堂和及时的课后复习相结合。有的学生不太重视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 以为课下背背就可以了, 使得对知识的记忆粗枝大叶、一些政治术语掌握不清, “翻书就会, 合书就忘”。在课堂上, 老师应要求学生跟着自己认真听讲, 认真理解, 在理解中逐步记忆。

3.易混知识要区分。准确记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区分易混易错知识点。

(二) 编写知识结构

要构建网络, 重视联系。不仅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到“点”、“线”、“面”结合, 形成一个知识块或知识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 一方面, 要及时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 把握其内在联系;另一方面, 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 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去思考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从政治学角度去思考经济现象等等。还要把握教材与热点之间的联系, 把时政热点问题回归到教材的知识网络中去, 用教材知识分析说明。虽然许多教辅资料上都有知识结构, 但是同学们还要自己整理, 因为亲自动脑筋, 动手编写的知识结构, 对自己才最有用, 最能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三) 根据知识结构, 复习基础知识

一边对照学生自己编写的知识结构图, 一边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检查基础知识是否过关, 如果对某些知识仍然感到陌生, 或者理解得不到位, 应当立即回过头来及时复习, 直到弄懂为止。

《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点, 要点点清楚, 让自己达到“有书就如无书, 无书就如有书”的境界, 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注意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

把握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还要整理出完整的线索和脉络, 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例如复习《经济生活》时, 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 注意讲练结合

政治知识 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知识化

何谓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一种新型经济。简而言之, 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主要标志为:知识、智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并如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一样直接存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知识可形成产业经济, 即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

知识经济影响全社会的各行各业, 必然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知识经济, 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职能来看, 要为发展知识经济服务;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发展来看, 要主动接受知识经济,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方法,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 也就是说,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 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 要有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本领。

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键在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也在人。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 思想政治工作将承受巨大的挑战。

1.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稳定性的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 不仅要求工作能力强, 而且要求有坚定的信念, 有丰富的经验。这样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长期从事这一工作, 积累经验, 经受磨练, 培养职业观念, 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总体上要保持稳定。

2.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运用多种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一方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训练, 另一方面应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从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看, 有学历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部分毕业于理工科专业, 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使其尽快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3.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先进技术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群及其网络化发挥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以不可阻挡的成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 发挥技术的作用。与某些领域相比, 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仅装备落后, 而且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淡, 应用能力很弱。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除上述以外, 还有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适应新环境能力、建设方略、管理体制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同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水平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三是科学文化不适应;四是年龄结构不适应。这些说明, 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有两类。一类是以原有素质要素为基础, 要求达到更高的水平, 人们称这一类为“高素质”;另一类是知识经济时代特需的新的素质, 要求学习和掌握, 人们称这一类为“新素质”。

1.“高素质”要求。

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水准”。就拿学历来讲,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所有的学历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思想政治工作, 应当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 具有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 有很高的政治理论与政策水平, 系统专业技能训练, 很强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学习, 并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

2.“新素质”要求。

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有关于知识经济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 应当具有技能, 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方法, 应当具有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等, 这就要在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今天, 善于学习, 不断做到知识更新。

不管是“高素质”或是“新素质”, 就是要求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增加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知识含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战斗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知识化的措施

1. 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 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2. 要建立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流动制度。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流动要形成制度, 把一些学历高, 专业相对对口, 有志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人才引进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 同时允许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人员流向其他行业或岗位, 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进行流动。

3. 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工作。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必须加强培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要从制度上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 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采取脱产进修, 在职培训, 组织研究班等方式, 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更新知识, 提高科研能力。

4. 要完善思想工作队伍的考核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考核是重要的环节, 有了考核, 还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品评和处理, 长期坚持可形成激励机制。要把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手段应用到考核中, 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 逐步实现规范化。

5. 要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物质投入, 建立物质保障制度。

政治知识 篇10

一、课前参与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认知新事物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理解和掌握的过程。而课堂实际只有短短的45分钟,如果讲全部认知的过程都放在课堂上,那时间肯定不够,只能走马观花,无法完成对重难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所以,为了保障课堂优质高效,我们就必须鼓励同学们参与课前预习,在预习环节系统地阅读并理解外围知识,同时将难以理解的重难点问题圈点出来,这样便于提升课堂听课针对性。这里我们根据教学经验分享两种常用的牵引学生参与知识预习的方法:

1.以案例、问题等吸引学生找方法。这其实就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新知识设置问题或案例,驱使同学们去预习新知识,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完成了对该知识的掌握。比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我们可以抛出问题:日常生活中的衣服、菜蔬等所有商品价格都不一样,同一件商品不同时间价格也可能不一样。谁能掌握价格变动规律,谁就能在未来掌握财富主动权,是什么影响价格呢?物品价格的波动同学们都很熟悉,但是谁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是为什么,我们这样一问就能抓住他们的好奇心,驱动他们去研究新知识,潜移默化中做好预习。

2.设置预习导案。预习导案是引导和启发学生预习的准绳,在没有教师指导下预习,有的同学可能浅尝辄止发现不了问题,有的同学可能比较盲目,搞不清问题逻辑和重点,这就需要我们设置预习导案来引导学生预习。比如《影响价格的因素》的预习导案可以这样设置: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由:1供求影响价格;2价值决定价格;3深入理解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过这样预习导案,让学生明白新知识的深浅层次,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详细阅读教材,完成基本的认知与理解。

二、课堂参与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此阵地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互动和讨论中来。中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政治课的知识点也比较丰富,所以吸引学生课堂参与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知识特点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这里笔者就结合教学经验优选亮点吸引学生参与知识互动的方式与方法。

1.预习反馈。有了前面的知识预习做基础课堂上我们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环节。笔者认为比较客观的课堂流程是给同学们时间让他们回顾预习知识,然后反馈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难点。教师通过统计和整理,就会发现学生的预习掌握程度,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时,笔者在课前留出三分钟反馈预习问题,经过整理发现同学们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1“商品价值决定价格”不容易理解;2生活中有些商品价格不会用价值和供求关系来理解和解释……第一个问题是理解问题,同学们理解不了该教学重难点也属于正常,我们首先要启发学生联系商品的价值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然后通过一个具体的对比实例来启发学生认知:生产同样的一台电摩,A厂需要10小时,B厂需要8小时,C厂需要6小时,然后让学生思考那个厂生产的自行车的价值量大?经过这样对比理解,同学们就能深入联系价值和价格之间的本质关系,完成对该知识点的灵活把握。

2.情境分析。高中政治的许多知识点和理论阅读比较拗口,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摆脱纯理论性课堂,要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情绪,整合教学内容,设置活泼、灵动的课堂教学方式。通常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笔者就结合知识理解规律设置教学情境,让同学们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分析和理解问题,更容易完成对知识的形象理解。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我们设定教学情境不能拖泥带水,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趣味、有启发和探索驱动性。

例如:在学习《消费及其类型》内容时,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纠结与“消费”的概念等说教,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对“消费”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与矫正和补充,这样在学生参与下生成的知识,容易产生深刻的记忆效果。接着我们就深入主题,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疑窦“是什么影响了消费?”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设置角色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消费水平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伏天很热,前几年即便市场上空调已经普遍但是广大农民家里还用电扇,为什么?这几年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农户购买空调,根据你的经验他们会怎样选择不同价位的空调呢?此外,我们在购买商品时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通过具体的情景对比,和问题启发,让同学们产生深入的思考,他们就会结合生活实际来全面认识消费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形成理性消费的观念,达到教学目的。

3.互动讨论。高中政治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许多知识点是相对开放的,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需要掌握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互动中完成对知识的分解与内化。具体操作中,同学们由于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其学习进度也大相径庭,如果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升,我们就可以设置合作小组,让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扩散,实现优差互补,提升认知速率。

例如:在《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全面掌握价格、价值和供求关系等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将他们搭配成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小组内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优势分担不同的学习任务,然后再一起整合探索成果:善于调查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某商品的近期价格波动规律;善于分析的同学集合学习内容分析为何会出现如此价格波动……组内成员共同思考,各抒己见纷纷列出影响该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这样以来,就完成了从基本概念认知到具体实践运用的过渡,完成了知识内化到能力运用的迁移。最大程度调动每位同学都参与到知识互动中来,让每位同学都有收获和提升,有效达成教学目的。

三、课后实践

知识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除了有课前预习和课堂探索外,我们还需要设置课后实践,让同学们通过参与体验完成在实际生活中知识的运用。高中政治学习的许多知识内容都和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密,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我们需要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设置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让同学们通过切身的考查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经过思考和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全面掌握价格、价值和供求关系等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将他们搭配成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小组内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优势分担不同的学习任务,然后再一起整合探索成果:善于调查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某商品的近期价格波动规律;善于分析的同学集合学习内容分析为何会出现如此价格波动……组内成员共同思考,各抒己见纷纷列出影响该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这样以来,就完成了从基本概念认知到具体实践运用的过渡,完成了知识内化到能力运用的迁移。最大程度调动每位同学都参与到知识互动中来,让每位同学都有收获和提升,有效达成教学目的。

本文是笔者集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到高中知识互动生成中来的分析与探索。概括地说,学生的课堂的主体,对于理论说教比较多的高中政治,我们一定要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激活学生参与知识学习和生成的主观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产生认知合理,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高中政治课多是理论性的知识,而传统课堂也往往注重说教和背诵,这无法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新课标以来,要求政治课堂要能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牵引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互动和生成的各个环节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提升高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怎样设置教学牵引学生参与知识生成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于高中政治落实知识问题的思考 篇11

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不是空中楼阁,文综测试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过考查“基础”来达到“能力”测试的目标,特别是考查考生在“双基”掌握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2008、2009年高考试题,涉及的大都是教材的基本知识。选择题涉及的大都是考点中最基本、最典型的问题;非选择题涉及对基础知识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等多层次的考查。纵观近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都坚持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基于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和学生的答题缺失就落实知识问题以题例做以下思考:

思考1:2007、2008、2009年山东卷考了哪些知识?

山东卷的知识考查有哪些特点?

1.重视基础,突出主干,坚持能力立意。

2.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

3.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创新性和探究性。

4.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5.注重综合性,力图改变“拼盘”。

例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考查目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有效信息:“内在联系”。

调用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思考2:应当如何落实知识?

策略1:落实知识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要四面出击,但不要平均用力,且各轮复习侧重点不同。

策略2:新课改背景下的知识落实,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应当从现实中选取典型的案例或材料,设置问题,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运用,学会分析。

策略3:落实知识的程度应是考点的第二个层级。

策略4:落实知识要注意区分易混知识,易混知识往往成为命题的“题眼”(或“陷阱”)。

例题:《物权法》从起草到高票通过,历经8次审议,广泛征求意见,这体现了我国()。

A.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

B.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

C.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考查目标: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有效信息:“8次审议、广泛征求意见”、“体现”。

调用知识: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既反对知识无用论,又反对知识替代论

例题: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策略5:落实知识并不仅仅是指落实教材,应树立大教材观,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落实知识,最基本、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依据考试说明,回归基础知识,而回归基础知识不是简单重复。第一,要注意知识体系、知识链,知识体系、知识链要注意归纳。第二,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要注意一些热点问题。按照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和近三年来山东省高考试题,明确高考命题导向,确保复习备考方向的正确性。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规范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政治知识 篇12

一、政治材料分析解题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维局限, 往往无话可答。不少学生对材料能够理解, 理论观点都懂, 但是要付诸语言时, 却无法顺畅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 导致无话可答、无法作答。这种“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现象, 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充满无奈感。二是角度僵化。部分学生在材料理解与分析方面往往只局限在个别的理论之内, 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自身感受、综合各个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地理、信息技术等来多角度看待材料所表达的现象, 分析解答容易陷入偏执而不够理性。三是认识不深, 分析难以到位。部分学生对材料所体现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求认识不深, 一些学生缺乏对材料所揭示现象的背景的了解, 对材料提及的典故与传说不熟, 对政治教材里的原理理解也不够, 导致所做的分析过于粗浅, 与所学原理也相距甚远, 生拉硬套, 缺乏条理性与说服力。

二、语文学科知识在初中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的运用策略

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化素养, 尤其作文教学是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语言能力的综合培养过程, 对提高学生知识的调度能力、自我感情表达等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容易碰到的问题, 解题中有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解题水平。

1.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增强表达技巧。语文学科除了教授词语、语句知识之外, 也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力求锻炼出学生的语感、语句理解、语言表达水平;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要应用语文学科知识来增强表达技巧, 达到准确表达、语句契合情境需要、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目的, 提高解题水平。以材料一为例:为了配合全国资源节约活动, 某校决定组织一次以“节约资源”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请你帮助完成任务:为这次活动拟出至少两条宣传标语。这则材料的解答对学生的表达技巧要求很高, 宣传标语的表达一般要求朗朗上口, 大众化, 容易读;更关键的是宣传标语要契合“节约资源”的主题, 对学生的语句理解与语句创造能力要求颇高。学生利用语文知识技巧无疑对答题有很大的帮助。

2.多角度出发,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就像很多学科一样, 语文学科也是包含经济、历史、数学、艺术等等学科的综合性科目;在语文学科领域, 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将涉及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通过多个角度来观察与分析事务。在初中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的运用语文学科知识, 就要以发散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出发, 来分析某一种事物、衡量某一现象, 增强分析的辩证性,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能力。以材料二为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社会的一股新兴力量, 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被誉为神一样的创造。请问你如何理解:“智慧和创造力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在语言世界里, 对智慧、创造性这两个事物有着浩如烟海的描述与表达;生活当中, 作为“智慧和创造”代言物的科技也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3.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加深对材料的认识。读懂材料, 对材料要有整体的把握和细致的梳理;读懂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方案才能有的放矢。语文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是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窗口;语文学科的重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 掌握概括文段中心思想, 分析文段的要素, 评析文段涉及的人物与事件, 赏析文段的精彩文学表达手法及效果。利用这方面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增强理性看待事物的能力。

4.利用语文学科知识提高解答问题的专业性。语文学科十分重视文体尤其是实用文体的训练, 如书信、倡议书、辩论稿、演讲稿等;不少材料分析题就要求学生就材料主题采用规定的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以下面的材料为例:材料1:目前, 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滥捕滥杀, 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土地荒漠化。请你向全校同学发起《让绿色充满我们的家园》的倡议书。材料2:我国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某班准备模拟一次新闻发布会, 一组同学作为记者采访, 另一组回答记者提问。假如你是记者, 请你提两条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倡议书、新闻稿都是有规范格式以及规范的各项要素,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体的规范, 有的学生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却止步于不清楚文体而无法下笔;掌握了语文学科专业的文体知识, 无疑能够增强学生解答问题的专业性。

要在政治教学中跨学科应用好语文学科知识, 对教师而言, 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智慧, 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教学机智以及充分的语文学科知识, 这样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才会是艺术的享受, 才能最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政治材料分析题这一占测验试卷总分分量重、被多数省市采用的、开放性试题题型, 成为考验学生的难关;在初中政治解题中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对提高学生知识的调度能力、自我感情表达等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容易碰到的问题, 解题中有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解题水平。

上一篇:VC++6.0平台下一篇:精索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