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服务应用(通用12篇)
移动服务应用 篇1
摘要:移动位置服务是移动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联合推出的基于地理位置信息服务,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位置信息及产品服务。中国的移动位置服务开展较早, 但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并没有获得用户的广泛接受。本文通过研究移动位置服务的发展现状和用户行为, 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移动位置服务,用户行为,发展对策
0 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传统互联网借助移动通信网络, 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畅游网络的理念, 人类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设备拥有唯一的用户标识, 用户的身份及位置信息更容易分辨和收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移动”这一特性使得用户对位置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 这无疑具有很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移动位置服务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1 移动位置服务概述
移动位置服务是指移动通信网利用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使用者的地理位置信息, 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移动增值服务。用户使用移动位置服务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自己或他人的位置信息, 同时还能获取有关地理位置的附加服务。移动位置服务实现了用户需求和商家产品对接的功能, 既提高了商家效益, 也带给用户新的服务体验。
移动位置服务所提出的本地化local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3W传统互联网的缺陷。传统互联网的虚拟化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 用户疏远现实中的社会人际关系, 网络的虚拟性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移动位置服务通过“地理位置信息”这一客观存在将线上信息和线下行为更好地绑定结合, 信息价值得到很大提升, 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提供一种身边的、真实的社交信息服务。
2 移动位置服务的发展现状
美国基于位置服务的社交网站Foursquare兴起让企业商家看到了基于位置服务蕴含的巨大商机。Foursquare主要是在地理位置信息的基础上, 提供位置信息服务、游戏元素和社交网络服务的整合服务平台, 从而形成一个聚合了用户、广告提供商以及软件开发商的产业链生态系统。Foursquare用户规模的发展态势已经超过了早期Twitter的增长速度, 逐步成为移动互联网界消费者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Foursquare的成功见证了美国移动位置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国内, 2001年5月北京移动公司在移动梦网平台中推出基于短信的移动位置服务, 这是我国最早的移动位置服务, 随后国内其他省市才逐步开始推出移动位置服务。2001年11月, 中国移动首次大范围开通移动位置服务, 如位于移动梦网平台的业务:“我在哪里”、“你在哪里”、“找朋友”等。2003年, 中国联通基于BREW平台推出移动位置服务——Igogo, 帮助用户更快地获取地图信息和导航服务, 还有针对儿童的“关爱之星”。随后各大互联网公司都逐步推出移动位置服务终端软件, 希望在这个新兴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如新浪的“微领地”、盛大的“切客”、街旁、嘀咕网, 同时百度、新浪、人人等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涉足这一行业。然而, 在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文化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和商业环境等方面, 中美两国仍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 国内的移动位置服务主要停留在初期模仿阶段, 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市场竞争激烈, 服务提供商都将目标放在增加用户规模上, 为未来的盈利和模式转型积累用户基础。随着3G推动下的移动互联网普及、智能手机渗透率提升、定位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对位置服务的认知提高, 我国将迎来移动位置服务的迅猛发展。
3 移动位置服务的用户行为分析
3.1 移动位置服务的用户市场
移动位置服务的目标用户可以分为个人用户和行业用户, 个人用户主要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需要使用定位技术获取地理位置信息或周边服务信息的个体;行业用户主要是集中在某一具体行业领域应用的企业用户, 例如物流业、公安救援、交通查询等。国外的移动位置服务主要集中在行业应用, 国内早期在行业用户领域渗透, 目前正逐步将目标放在大众用户市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的个人用户。
移动位置服务作为新型的移动增值业务, 其拥有“时间+社交+地点”的标记维度, 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每一个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和心理需求都是不同的, 按照市场细分这一原则,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目标市场, 用户在决定购买行为时, 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 更包含了其延伸物, 个性化的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主流趋势。移动位置服务可以满足用户生活、工作、兴趣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扩大用户的交友范围。
移动位置服务不仅是定位技术的简单应用, 更是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线下商家和用户共同参与的全新移动体验服务。一方面用户通过移动位置服务可以识别基本的用户地理位置信息和周边服务信息, 另一方面也可以享受移动位置服务带来的社交体验和商家折扣促销等服务。我国的移动位置服务用户多以年轻人为主, 是一项具有时尚年轻特点的移动信息服务。
3.2 用户体验
在体验经济时代, 产品和服务日趋同质, 用户体验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体验过程中, 用户形成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偏好对用户的实际行为产生的影响要远大于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性感知。移动位置服务作为一项移动增值服务, 良好的体验对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和持续使用至关重要, 不良的体验感受将导致用户很难继续接受移动位置服务。
前期运营商和服务商对于移动位置服务的推广介绍, 会影响潜在用户形成的对于移动位置服务的搜索、预测和想象的消费体验。用户在使用移动位置服务时, 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建立起来的感官上的体验, 主要表现在界面设计、输入输出设备等方面,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感受的乐趣, 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便捷性和完整性都会让用户产生持续使用的意愿。用户在使用移动位置服务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可以得到运营商和服务商的及时解决, 用户通过使用移动位置服务融入新的期望的特定群体, 或者加强与原有的某个特定群体的联系和沟通, 都会给用户带来愉快的感觉。这些良好的体验都会影响用户对移动位置服务的使用行为。
3.3 认知风险
用户在使用移动位置服务的过程中, 不仅会注重使用过程中的体验, 还会对使用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或损失进行评估, 即认知风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担心受到使用移动位置服务所获取的实际信息和服务与预期或产品服务描述不相符的风险。出现这一风险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移动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络覆盖范围较小、传输速度较差或技术设备问题等, 或者是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从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满意或较低的满意度。使用移动位置服务不仅要承担服务功能性收费, 还要支付使用所产生的流量费用, 用户担心运营商或服务提供商会通过隐性收费等方式向用户收取不合理费用。同时, 可能遭遇费用与服务质量性价比严重失衡的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 使用移动位置服务获取信息服务的机会成本可能会高于询问路人, 或者是通过繁琐复杂的移动终端操作后, 获取的信息服务是有偏失的, 这会造成用户的时间耗费。移动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和行为路径进行数据挖掘, 用户就存在隐私暴露的风险, 包括用户的位置信息、行为特征、账号等基本信息, 甚至是用户的爱好和消费习惯等, 并且可能会存在一些服务提供商出卖用户信息而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这些都是造成用户担心和焦虑的因素, 也会对用户使用位置服务形成负面影响, 最终导致使用行为的终止。
4 移动位置服务的发展建议
4.1 完善服务功能, 精简操作流程
移动运营商联合内容服务提供商、地图信息商以及当地商家, 扩大移动位置服务可提供的服务范围, 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 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企业商家要充分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传输信息的及时性与交互性, 收集用户数据、追踪用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 提供给用户及时准确、有价值、感兴趣的信息服务。服务提供商应该致力于降低用户使用移动位置服务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简化移动位置服务的操作流程, 降低操作的复杂性, 提供给用户简单易学的信息查询方式。
4.2 改善用户体验, 强化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通过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研究和分析, 让用户在使用移动位置服务时产生自我满足感, 引起服务与用户自我心理需求的共鸣。移动位置服务作为一种移动增值服务, 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只有用户在使用过程中, 感知较好的服务体验, 用户才可能会产生下一步的行为结果。移动位置服务提供商应当提供个性化服务, 即使用户没有后续消费, 个性化体验也会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增加用户使用移动位置服务的可能性。同时, 服务提供商可以选取一些有影响力的组织或商户合作, 开展规模化的推广体验活动, 通过给用户提供某些优惠进行试点活动, 再结合后续的营销宣传, 最终形成市场的规模效应。
4.3 加强移动位置服务的宣传力度, 降低认知风险
目前, 移动位置服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服务提供商应该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移动位置服务, 引导消费者认知。通过选择准确全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客观真实的内容信息展示, 营造大众接受的观念, 使移动位置服务与消费者的认知观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形成良好的社会接受氛围。移动位置服务的市场认知越和谐, 推广速度就越快。
服务提供商在开发移动位置服务时, 要加强与用户观念上的沟通, 协调和改变用户观念认知, 从而减少用户认知风险。在用户开通移动位置服务之前, 尽可能详细地为用户提供完整的隐私保护条款, 同时, 有效的宣传可以增加用户的熟悉性, 降低用户的认知风险;服务提供商也可以从提高提供信息内容的准确性这一角度, 来增强用户的使用信心, 降低认知风险。
4.4 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积累用户基础
我国的移动终端用户大部分已经习惯了使用免费的移动增值服务, 对于需要产生流量费用的移动位置服务不会产生强烈的使用意向。因此, 针对我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移动位置服务提供商可以尝试采用先试用后付费的方式, 当用户产生强烈的使用意向再收取费用, 逐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 为付费用户提供可定制的移动位置服务, 从而吸引新用户, 保留老用户。另外, 服务提供商可以细分用户市场, 针对不同的用户, 提供不同的资费套餐和优惠活动, 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积累用户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燕, 张岩.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台定位技术及应用[J].邮电设计技术, 2006 (3) :27-34.
[2]王文字.移动位置服务[J].电信建设.2004, (2) :40-46
[3]艾瑞移动互联网研究中心.Foursquare案例研究报告.http://www.iresearch.com.cn, 2010-6.
[4]王明才, 姚承宽.位置服务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9 (5) :688-692.
[5]Roselius, T.Consumer Rankings of Risk Reduction Methods[J].Journal of Marketing (35) , 1971, pp.56-61
[6]Josko.A theory of consumer experience[M].Columbia University Doctor Thesis, 2003.
[7]邵晓.基于LBS的移动社交传播模式及应用研究[J].东南传播, 2011 (1) :22-24.
移动服务应用 篇2
《规定》提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履行“六项义务”:
一是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二是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管理机制,对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内容的,视情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更新、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
四是依法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
五是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不得制作、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应用程序;
六是记录用户日志信息,并保存六十日。
1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
问:请您介绍一下《规定》出台的背景。
答: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对提供民生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应用商店上架的APP超过400万款,且数量还在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少数APP也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暴力恐怖、淫秽色情及谣言等违法违规信息,有的还存在窃取隐私、恶意扣费、诱骗欺诈等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社会反映强烈。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是本着为民、便民、惠民的宗旨,加强APP信息服务规范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问:网民反映,一些应用程序传播暴力恐怖、淫秽色情及虚假谣言等有害信息,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亮剑”。请问《规定》对APP信息内容管理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规定》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和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为此,《规定》提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履行“六项义务”:
一是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二是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管理机制,对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内容的,视情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更新、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四是依法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五是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不得制作、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应用程序;六是记录用户日志信息,并保存六十日。
2 未经同意APP不得调用手机权限
问:据了解,有的APP随意调用手机权限、侵犯用户隐私、发布虚假广告,甚至存在恶意扣费、诱骗欺诈等行为。用户对此深恶痛绝,请问《规定》提出了哪些针对性措施?
答:《规定》针对用户个人信息及合法权益保护明确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依法保障用户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不得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使用摄像头、启用录音等功能,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不得捆绑安装无关应用程序。
3 “APP超市”应对应用程序进行审核
问:现在,用户大多是通过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程序,对这种“APP超市”,《规定》明确了哪些责任?
答: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应用程序提供者履行“四项管理责任”:
一是对应用程序提供者进行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等审核,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二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保护用户信息,完整提供应用程序获取和使用用户信息的说明,并向用户呈现;三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发布合法信息内容,建立健全安全审核机制,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四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发布合法应用程序,尊重和保护应用程序提供者的知识产权。
4 设置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
问:目前,移动政务蓬勃发展,请问《规定》有何倡导性意见?
答:《规定》明确提出,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推进政务公开,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问:有网民表示,在发现不良信息或举报不良应用程序时,经常遇到投诉无门或举报无果的情况,《规定》对此有何要求?
答:《规定》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和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
公众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或投诉举报不畅的,可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举报(举报网址:www.12377.cn,举报电话:12377,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链接:
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应用程序提供者履行“四项管理责任”:
一是对应用程序提供者进行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等审核,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二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保护用户信息,完整提供应用程序获取和使用用户信息的说明,并向用户呈现;
三是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发布合法信息内容,建立健全安全审核机制,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
移动服务应用 篇3
关键词:NFC;RFID;移动信息服务;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7-0058-03
校园移动信息服务是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信息采集与获取、沟通与交流的应用条件[1],满足师生泛在化移动学习、移动研究、移动管理和移动生活的需要。随着移动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校园移动信息服务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一、移动信息服务是互联网的未来
1.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为移动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随着智能手机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智能手机已步入百元时代,智能手机普及率得到迅速提升。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2011年我国智能手机占比为53%,2014年则迅速提升到91.1%[2];手机上网比例也从2007年的24%发展到2014年的85.8%[3]。高校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更是走在前列,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移动信息服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为移动信息应用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推进,3G、4G和Wifi等移动互联网基础条件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手机、PAD等智能终端移动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前,智能手机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与沟通的必要工具,而且智能手机也有逐渐替代电脑成为人们日常上网第一大终端的趋势。据CNNIC调查,自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首次超越PC用户以来,手机作为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趋势还在不断扩大[4]。
3.碎片式泛在化的需求,为移动应用开发提供了动力
用户要求随时、随身、永远在线的碎片式泛在化信息应用需求,为移动应用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促进了移动信息服务的开展。当前,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从桌面端向移动端迁移、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也向移动智能终端转移的趋势势不可挡,以移动为核心的SoLoMoCoBo模式正在渗透颠覆着传统行业和生活[5]。在笔者们2014年的1056份南京高校大学生有效调查中,在睡觉前、等候或乘坐公共交通等碎片时间里,仅手机上网的比例都超过了50%(见表1),说明碎片式泛在化信息需求在高校师生中正快速普及。
二、NFC技术及其优势
1.NFC技术
NFC(英文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简称,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系统(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融合演变而来,工作于13.56 MHz 频率范围,作用距离在0~10CM。NFC系统可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标签、存储系统和点对点传输等单元,能方便地集成到智能手机、PAD等移动设备上,从而在单一设备上实现身份识别、数据采集、数据保存与数据交换等功能[6]。
2.NFC系统特点及优势
(1)完美集合智能终端,适合移动应用
配置有NFC 芯片的智能手机和终端,其就具有了NFC读写设备、标签、存储与点对点通讯等功能,实现了NFC技术与手机、其他智能移动终端的完美集合,非常适合移动应用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NFC手机有3 种工作模式:第一是主动模式,即NFC 手机作为读写设备可读取其他NFC 标签(TAG)及其存储的信息[7];第二为被动模式,即手机作为NFC标签被其他的NFC读写设备识别和读取;第三为点对点通讯模式,是指两个NFC手机或NFC设备之间进行通讯与数据交换。
(2)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简单廉价便利
NFC集成到手机,就使手机集标签、读写器、存储器和数据通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8],轻松实现了一个芯片、一根天线和一些软件就可以完成信息识别、数据通讯、双向交互的应用组合。与传统的RFID相比,无需另外配置专门的读写器、存储器和交互通讯设施,具有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方便易用、自助直观等优势。
(3)通讯距离与协议规范,稳定安全可靠
NFC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其通讯距离一般在10CM之内,因此,NFC可有效地避免很多无线设备之间同频干扰的问题,不再受到各种电子杂音的影响,降低了通讯能耗、提高了通讯带宽、保证了通讯的稳定可靠;另外NFC还采用了连接协议和私密通信技术,可大大简化整个交互认证识别与通讯过程,安全与可靠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4)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保护原有投资
NFC已经成为正式标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主要厂商的支持,可与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与相兼容;另外,NFC也是由非接触智能卡技术(RFID)演变而来,与现有广泛应用的RFID技术兼容,在无需另外设备的投资下,就可以完全取代和融合原有短距离、超高频的RFID应用系统,实现系统平稳过渡,保护原有投资。
(5)数据通讯双向互动,便于数据共享
NFC技术支持双向无线认证和数据通信,具有双向连接和识别的特点。集成NFC的手机可模拟读卡器,进行读卡、写卡、交换数据等操作。集成了NFC芯片与系统的电脑、数码相机、手机、PDA等多个移动设备,它们相互之间也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连接,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
(6)具有一定的存储容量,方便信息分发
NFC芯片还具有一定的数据存储功能,目前基于JIS X 6319-4标准的NFC芯片最多可支持1MB的存储空间。NFC具备的数据存储空间,不仅可存储更多的信息内容、满足NFC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分享,而且存储容量较大的NFC标签,可离线存储较完整的电子图书、电子文件等内容,在无网环境中也能进行数据下载和离线阅读。
三、在校园移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1.主要应用方面
(1)拓展校园卡功能,真正实现一卡通
NFC手机内置NFC芯片,组成RFID模块的一部分,可以当作RFID无源标签使用,可完全代替现有校园卡的功能,近年来已有高校开始了NFC校园卡的尝试[9];同时,集成NFC的手机还可以当作RFID标签的读写器和多个手机间双向通讯的设备使用,可用于数据采集与交换。以NFC代替原来校园卡,可弥补原有校园卡系统的卡片固定、设备专用、功能单一、单向识别、校内外不通等方面的不足,大大拓展校园卡的服务功能,有利于真正实现校园内外的一卡通用。
(2)存储与双向通讯,推进移动教育教学
利用NFC技术较好的数据存储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等存储到NFC标签和设备上,可满足师生通过NFC手机或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下载教学内容进行教与学;而利用NFC的双向通讯与互动功能,可以满足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移动信息共享与协同教学、研究,对推进移动教育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3)智能自动设置,便于自助服务开展
通过NFC软件,人们可以将NFC手机或终端的设置过程存入到NFC标签中,从而可以实现特定场合手机或终端的自动设置、自助服务。在会议中心入口处贴有NFC标签,可自动完成会议的自动签到、手机静音自动设置;在教室门口设置的NFC标签,则可以完成上课点名、课程内容与课后资料的自动下载;朋友之间通过NFC手机,可以自动完成电子名片交换;通过NFC标签与手机还可完成海报内容下载与活动、培训等自助报名任务;通过事先在汽车内设置NFC标签,还可以实现驾车者的手机蓝牙、导航等设备的自动开启与连接。
(4)存放文献资源,促进移动图书馆服务
利用NFC存储功能,可以将存有很多电子文献的NFC标签张贴到校园操场、道路或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人们可以用手机随时下载所需电子图书进行移动阅读,促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开展,目前已有发达城市成功开设了地铁NFC移动图书馆[10];而利用NFC点对点通信功能,读者无需用纸笔抄写,就可在NFC的OPAC机上查找或下载书目数据[11];而通过NFC 手机的识读功能,读者无需提取和翻阅图书,就可阅读图书内容,不仅大大便利读者选书,也能降低图书乱架率、减少图书的磨损。
(5)安全性能较好,适合移动支付应用
随着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据了解,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国家已陆续开展了NFC 移动支付业务,国际NFC 移动支付产业取得了积极进展[12]。因NFC特有的安全、快捷、兼容等优势,可以很好地将SIM卡、信用卡、银行卡、门禁卡、会员卡等融合于一身,以NFC系统为校园卡,可较好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与城市间、城市与城市间的移动支付,大大拓展校园卡支付功能,促进校园卡与市民卡、银行卡的融合。
2.当前NFC应用的局限
NFC技术在安全性、便捷性、低能耗、高带宽、低成本和双向交互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通讯距离、技术和产品的成熟性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NFC仅适合短距离通讯场合。NFC技术作为近距离信息识别与通讯技术,其短距离的通讯特性既是优点也是短板,对于在10CM以内的通讯应用则优势明显,而在超过10CM的信息识别与数据通讯场合,NFC则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其次,NFC手机的普及还有待时日。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手机还不支持NFC,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2月京东在售的华为智能手机,具备NFC功能的仅占23%,其他国内品牌的手机NFC比例率还会更低。可见,NFC手机的市场还不成熟,普及率还较低,NFC手机要完全替代原有手机还有待时日。
第三,数据存储与传输技术还有待发展。相比较RFID,虽然NFC已具有较大的数据存储容量和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与当前移动多媒体应用对高容量存储、高带宽传输的要求相比,目前NFC技术的存储容量与传输速率还难以满足人们对音视频多媒体信息、大数据大文件等方面的存储与传输的需要,NFC的存储与传输技术亟待发展。
四、总结
NFC技术特有的优势,特别适合移动应用。随着人们对个性化、碎片化、泛在化信息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NFC技术特有的适合移动信息应用优势,其技术与产品将会进一步成熟,应用潜力也将进一步被挖掘。但因NFC技术的短距离通讯局限,NFC技术未来不会替代RFID、蓝牙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只有结合实际场景和各种技术特点,取长补短、融合利用,才能够真正发挥和挖掘NFC技术在校园移动信息应用中的优势与潜力,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茅志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校园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
[2]CNNIC.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2014-08-26.
[3]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5-02-03.
[4]CNNIC.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211/P020121116518463145828.pdf,2014-12-10.
[5]官建文,唐胜宏,王培志.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EB/OL]. http://www.100ec.cn,2013-07-16.
[6]McHugh S,Yarmey K.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Introduction and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Web Librarianship,2012(6):186-207.
[7]陈芝荣.基于Android和NFC的智慧校园系统开发[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5):93.
[8]叶镒娟等.基于智慧校园的下一代校园卡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41-43.
[9]新开普电子移动互联[EB/OL].http://www.newcapec.com.cn/telecom/nfc/,2015-02-03.
[10]纽约地铁读书新尝试地下的流动虚拟图书馆[EB/OL].http://www.nlc.gov.cn/newtsgj/yjdt/2013n/5y_ 8610/201305 /t20130510_73659.Html,2014-03-27.
[11]陈扬扬,宓永迪.二维码与RFID 和NFC 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5):46-48.
[12]牛娟娟.银联启动NFC手机支付全国推广[N].金融时报,2013-12-13(1).
移动服务应用 篇4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微信,可能性,现状,应用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发布的一款新型手机通信软件,因其全新的移动沟通新体验而风靡。通过微信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对微信公众号进行打造,从而与特定人群实现文字、图片等全方位互动和沟通。随着我国手机网络普及,微信等新的信息手段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对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探讨移动智能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如何充分应用“微信”服务前,我们首先应对微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应用可能性有一定了解。
一、微信缘何适用图书馆信息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智能手机终端在中国的普及, 我国已经进入移动智能时代。中国工信部最新调查数据统计显示,进入2014年后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9亿户,比上年增长了大约4000万人,互联网网民中手机上网人群已经提升至约80%。虽然这些数据都并不完全精确,但从整体走势来看中国手机网民形成了庞大规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微信的良好的信息交互能力和强大的社交功能,使其一上市就迅速占领移动智能终端,而在微信众多的受众群中,必然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图书馆读者。微信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可能性,是由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决定的。
从使用率来看,从2011年开始到目前,互联网使用率中即时通信都保持着第一。在人类的基本需求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点,聊天作为即时通信产品最基础的功能之一,具有大众化的优势。微信这种即时通信软件除了以聊天为主外,同时正在向综合平台转变。且相对传统收费的短信和通信语音服务来说,微信这种创新性的软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数据网络传输数据,且运行成本基本是完全免费的,由网络运营商收取用户使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用。微信运行的流量很少,成本低,在下载方式和注册方式上简单多样,因此深受用户群体喜欢,具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中就存在很多潜在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群体[1]。其次,与传统手机短信相比,微信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仅包括文字、语音还包括表情、视频等,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使得单一信息传播向形象化转变。微信的群聊功能能够支持多种多样的小群体交流,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另外,微信还推出了公众账号平台,通过注册的公众账号可以给每一位关注的粉丝发送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微信的信息发送是以推送的模式进行的,只要通过公众账号对一条群消息进行发布,所有关注这个微信的用户就可以全部收到这条消息,且信息推送到达的准确率基本达到100%,这些都是微信公众账号的价值所在。除了这些之外,微信还具有丰富的其他功能,这些都有利于信息发布者精确地定位用户信息,根据用户信息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营销策略,使其与关注用户之间的互动更加直接和个性化。除了以上,微信公众平台还具有消息接口,这些都是图书馆服务于微信用户的有利条件。
事实上,当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和机构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为营销工具或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到2014年6月底,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机构已经超过80家,这些图书馆中不仅包括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还包括公益图书馆等[2]。大部分图书馆中的信息服务都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来推送,比如讲座通知、借阅排行、新书推荐等等,体现了当前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将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信息服务逐渐摆脱了传统服务模式的单一弊端, 变得更加时尚、丰富,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有极大促进作用。
二、移动智能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如何更好应用微信服务
微信公众账号的优势众多,任何机构和个体都可以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对自己的公众账号免费申请注册。在使用模式上目前微信官方主要提供了两种:一种面向没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及硬件平台的用户,这部分用户可以选择直接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另一种的用户群则多具有熟练的开发能力及系统运维经验等。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不同特点,各行各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及现状选择不同的模式。微信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信息服务提供更好的媒介,但微信和微信公众账号还处于成长和完善中,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微信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尚没有万能的模式,图书馆在应用微信服务时可对其他行业成功模式积极参考, 对符合图书馆行业特点的微信应用模式加以开辟[3]。微信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图书馆信息服务应立足自身特点对微信服务充分利用,从微信目前的发展情况和应用来看,图书馆信息服务可从以下几点来做好对微信服务的应用。
1.微信搜索功能与图书馆读者人气提升。微信功能异常丰富, 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不同的营销策略进行设置,将读者群体吸引到其所开通的微信公众账号。图书馆可以开通专属的微信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读者可方便快捷地添加和关注图书馆,也可以对微信搜索功能进行利用,让读者通过微信漂流瓶等搜索功能对图书馆进行添加从而成为图书馆的粉丝。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设置,图书馆中的读者群体除了进馆的实际人数外,还增加了一批虚拟的网络人数。读者通过微信搜索平台,将“图书馆”主题输入“搜索”平台后便可搜索到图书馆,关注后即可看到图书馆的各种服务信息及活动信息,十分有利于图书馆读者人气的提升[4]。
2.微信推送功能与图书馆信息服务有效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服务内容除包括有关部分对各类信息的处理、收集外,还包括为读者和借阅者提供各种信息活动等。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一直以来图书馆都在致力于信息服务的有效性,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效率还比较低。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信在信息推送到达率方面十分准确, 图书馆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的推送功能为读者群体定期或不定期地推荐各种图书馆读者活动。如图书馆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设置不同的主题,为读者推荐不同的主题和相关信息,使读者仅仅通过手机便能对自己所关注图书馆开展的各种读者活动便捷、及时地了解,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3.微信的互动交流功能与读者在线咨询。图书馆将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开通后,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该图书馆的微信账号进行搜索并添加。当读者有任何需求时,都可以在线向图书馆微信寻求咨询服务。如面对图书馆资源使用问题,读者可即时通过微信向图书馆进行咨询,图书馆员在接收到读者的不同咨询请求后,可对信息进行检索并及时将反馈信息传达给读者。图书馆对微信互动交流的利用在形式上可以有多样化选择,比如通过文字、视频等不同组合对读者的不同咨询做出回应,使读者的问题得到更加形象生动的解决,比起现场和电话咨询通过微信提供在线咨询活动的信息服务方式也更能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图书馆也可以对微信软件自动回复的功能加以借助,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可自动回复与主题或关键词相关的欢迎语及工作内容等,促进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5]。同时可以对微信软件的群聊功能加以利用,对学习互动小组进行建立,通过关注图书馆微信账号,每位阅读者和借阅者都可以加入到学习互动小组中,使图书馆与读者及读者与读者之间加强互动交流,提高图书馆用户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协作能力。
4.微信综合优势功能综合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个性化。为了吸引读者,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应跳出往常传统活动模式,可以通过微信的各种应用功能,对更为丰富的读者活动加以开展,推进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图书馆在组织读者活动报名时,可以通过微信来组织,不仅可能节省读者专门跑来图书馆的时间,同时可使图书馆对读者报名资料的收集更加方便。通过微信平台,图书馆可直播活动开展前的各种准备活动和开展中的活动现场,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现场活动良好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微信的推送功能,向读者展开意见调查,在收集读者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改进图书馆信息服务。还可以在微信平台中对借书还书版块进行设立,使借阅者通过这一板块对自己的借书时间、还书期限等及时了解,阅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一版块对预约书籍的借阅情况及时了解,明确借书的等待时间[6]。为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馆微信服务,图书馆可在读者的借阅证上印制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公众号和二维码,向读者或图书馆附近微信用户定期发送问候语或生活小贴士等,塑造图书馆在社会中的良好公众形象。
移动服务工作总结 篇5
这一年来,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办理业务和解答客户问题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很强的责任心,谨慎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协调能力。工作中,热情服务,做到以诚相待、以心换心;靠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赢得客户信赖。
自来到移动公司那天起,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无论做什么,干,就要干好,就要做到比别人优秀,但是我知道:因为我刚进来时间不长很多东西都还不知道 需要我去向老员工学习,因为他们比我的工作经验丰富。比如说在办理业务方面:哪些重要,哪些次要,他们都做的很好,而且有效率,经分上面各项考核分数都比我高,但是我们却是盲目的办理业务,有价值的业务有时候我还把握不住,定的任务完成不了这些问题都体现在我身上,特别是一些不经常办理的业务,像国际长途,国际漫游这些业务都需要很多证件,以及不同品牌缴的押金也不同对客户的需求做一些讲解,这些业务在我办理的时候都需要有老营业员来指导,用心的人家回头都会记笔记,但是我做不到,等到下次又遇见同样的业务的时候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有在办理业务时候给客户讲解的不够清楚,客户产生大量话费导致投诉,这些问题屡屡出现,对于活动,自己都不是很明白,理解不透跟客户讲解的时候难免会感到困难,系统中操作失误,这都是工作中经常遇见的事情,所以,不足之处应向老员工学习,需要我在工作之中吸取失败的教训,不断学习。
对于每天的用户咨询业务,我都能不能作到认真对待,耐心的解答,热情周到;每次遇到用户的误解和怨气,我都不能作到很好的解释,更不能作到先缓解用户这种不满的心情,这都不是我在工作中应该出现的问题,因为我知道服务第一,服务都不能达到用户满意,让客户办理我们的业务就更难了。所以:力求给用户一个满意的答复。
经过几个月充实、丰富、辛苦的工作后,我经常不断地总结、思考,也获得了不少的心得与体会:
1、培养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实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不断发问的过程,因为作为短时间工作的人员,师傅不可能有太多时间来手把手的教我们,而且他们自己都有一大堆的工作。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去看、去揣摩,通过观察来自己学习、自我完善。
2、积极主动,不是等工作上门,而是自己找上门。在工作刚开始时,由于他们的工作很忙,因此我们经常也会处于半闲置的状态,逐渐地感觉到工作的匮乏,我们不能光想自己学习东西,也要去想如何发挥自己的特点,达到相互学习、帮助的双赢效果。为此,我们经常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一些我们可以胜任的工作中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向老员工学习,总结工作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来到广州工作转眼已经一个星期了,回想起当初自己是在惠州的公司培训着,而且是不同的部门。现在工作所在的部门是交换维护,之前的部门是交换维护。培训快完的时候,维护部的经理突然过来要找我谈话。原来是想把我调过去广州做一个项目。只因为客户要求项目中的人员必须有一个持有思科的CCNA证书。公司招回来的人当中就只有我有该证书。所以就找到我了。跟他谈了很长时间。我考虑的想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1、普通的看法是现在的交换工程部比交换维护部门好,因为工程部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可以学到的东西非常多,包括一些基站的建设,设备的安装,接线,调测……维护部只是在别人建好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维护的工作而已,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2、从地域方面来讲,广州比惠州的发展机遇更多更好。这是显然的。在广州我认识的朋友比较多,同学也有很多在那里工作着。而在惠州,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城市。虽然惠州的环境比广州好很多,但对于个人的发展,特别是搞IT技术的发展就是很有限的。
3、还有就是工作的`内容了,既然客户要求要有CCNA证书,那工作的内容肯定是离不开IP网络了,这方面是我所擅长的。可以很快上手,把之前学过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用上。如果在工程部的话,据过来的老员工的经验,至少得两年以上才能进入这个行业。进入行业后能不能做得好还是个未知数。
4、最后考虑的问题就是待遇方面的了。其实两者都差不多的,有员工说做工程有时项目多的时候挣得比较多,通过项目提成,卖零件什么的挣的肯定比做维护的多。但做工程的要长年累月地在外面奔波,经常出差,会比较辛苦。维护的会相当的稳定呆在一个地方,守在机房或者办公室就可以了。
问了好几个朋友,老师们,权衡再三,决定去广州了。好在公司有套间分配给员工住,工作的地方就附近走路都不用十分钟,公司就是移动的广州分公司,只可惜本人不是移动的。在里面只是做下网络维护。
跟我同做一个项目的另一个同事其实也是跟我一样刚进来不久,不过他比早上班。就先由他带着我熟悉工作的内容了。工作其实很轻松,每天开电脑,打开专门的网管软件集中监视一下路由器,交换机,一发现有警报就上报给其它专门维修的部门。而我们的权限非常少,只能用部分的命令去测调一下机器,大概知道警告的所在及缘由。
平时上班也挺闲的,开着电脑,看着那软件,偶尔发现警告就跟客户讲一下,说一下大概会是什么问题。如果没警告的话那就似乎没事干了。对于我来说,目前主要还是想尽快融入工作中去的。工作虽然简单,但我只懂IP网络维护这一块,公司所负责的整体项目是通信服务,对于其它的通信网我是略解,换句话说就是只看到斑点,看不到老虎。所以还是得抓紧时间边学边工作,把移动网的基础,话务网,信令网等都熟悉掌握好,对工作内容整体上有个了解就好。
移动服务应用 篇6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
一、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短短两年间,微信凭借先期庞大的用户关系积累迅速发展壮大,超载了国内其他同类软件,也吸引了大量原本使用微博的用户转入到微信阵营,在社交类应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凭借着微信聚拢的高人气,高用户数,腾讯于2012年8月顺势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打造一个专属的微信公众账号,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信息这五种形式这用户推送消息。从这种意义上说,公众平台就是一个自媒体平台。由于申请门槛低,用户基数大,仅一年多的时间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就迅速增长到百万级别,同时公众平以的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围绕它的媒体、企业、开发者越来越多,微信俨然已形盛开个生态圈。
二、微信公众平台及其高级功能在国内力图书馆的服务情况
(一)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宣传与推广
截止2014年2月,以“图书馆”为关键词,在微信平台搜索相应的公众号,去掉名称重复且功能模糊的公众号,得到总数为107个,这个数量相对于我国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总量不说是非常少的。由此可见,虽然微信的用户众多,但国内的图书馆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公众平台来推广和营销自己。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新兴的工具,正在被更多的图书馆用来提供信息服务。对于开通了微信服务的图书馆,笔者对其网站进行访问,调查是否在主页上向用户推广其微信公众号。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图书馆在网站主页对其微信账号进行了宣传,多采用设置微信图标、二维码扫描、弹窗等方式。
(二)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信息服务类型
根据调查结果,本文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类型分为五大类:1.新闻公告:通知、新闻、公告。2.资源导航:数据库、新书/好书、期刊、讲座信息、活动预告、位置导航、活动预约等。3.自助查询:书目检索、个人借阅信息、图书预约、到期提醒、续借、催还、规章制度、资源与服务、联系方式等。4.交流互动:参考咨询、用户调查、意见征集、文摘评论、节日祝福、有奖活动、平台推广。5.其他:志愿者招募,员工招聘、失物招领等。
三、利用公众平台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优势
(一)全新的阅读体验与互动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支持图文混排甚至视频、音频等,功能新颖,操作便捷,成为大众喜爱的新兴媒介。利用仙信公众平台,图书馆可经常向用户推送通知、要闻、资源推介等图文资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用户的阅读范畴,吸引微信用户关注图书馆,提高图书馆品牌知名度。
(二)信息推送快速及时
图书馆可用微信平台群发信息,用一般会在信息发送后的5分钟内,收到信息提醒,这相对于图书馆常规的书面通知,发宣传页、网站通知等信息传播方式,微信信息推送更加实时,有效。基本保证每一个人关注的用户都能收到,大大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传播效率。
(三)信息传递免费
微信公众平台完全免费,图书馆只需在微信公众平台主页注册,申请通过就可以使用平台的用户管理、群发信息、素材管理、编辑模式、开发模式等功能,将图书馆的品牌形象推广给海量的微信用,减少图书馆的宣传成本,这也符合图书馆的公益性特点,以微量的投入满足用户的需求,便于服务的普遍开展。同时,微信用户也只需付少量的网络流量费,相对手机短信、QQ、手机图书馆更加节省用户咨费。
四、公共图书馆微信服务可持续发展策略
微信管理的基础业务就是发布更新消息、回复评论、私信、与粉丝进行互动等。微信更新频率及发发微信量通常来说是成正比的。如果发微信越来越多,更新越频繁,读者就能在微信上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的信息,自然粉丝数就会提高。做好本分是图书馆微信可持续性发展的第一步,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一)抓住原创核心话题的关键。活动预告是公共图书馆原创微信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多举办读者感兴趣的,真正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对借助于名人效应的品牌活动的微信预告及宣传是增加粉丝数的不二法宝。
(二)拓展原创话题。图书馆的微薄信不能只局限于“活动预告”,“好书推荐”等专业话题,而应采用多种话题方式,增强微信可持续性和吸引力,比如通过“生活小常识”等轻松话题发布服务性内容,提升亲和力,增加粉丝数量。
(三)巧妙利用转发。除了进行根植于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原创,积极参与社会重点、热点话题的转发评论,同样可以增加发布数量,提升图书馆微信影响力。(新世纪图书馆.2.37-38)
(四)图书馆仅仅开通微信是不够的,还需要通才多种渠道加强图书馆微信号的宣传与推广,这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触到用户,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宣传微信账号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线上包括在网站上设置图标或链接,在微信及其他社交网站上鼓励用户分享;线下可以在图书馆人流集散处设置醒目标志,在活动或宣传周中推广微信平台等。
(五)挖掘内部资源。可以通过策划“年度最佳读者”等微活动,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增加公共图书馆的粉丝数,同时也促进读者与馆员之间的感情交流,更容易达成理解和信任。
五、结语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最低成本下,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职能,即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企业,媒体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向目标用户群发信息,争抢用户的碎片化阅读时间,图书馆应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和市场竞争中与时俱进,积极采用微信平台作为信息服务营销工具,使拥有庞大用户数量的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信息服务的必备利器。
参考文献:
[1]傅钰.微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5).
[2]刘斌,王韦,杨文娜.微信公众平台高级功能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应用与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2014(11).
移动服务应用 篇7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终端的逐渐普及,互联网应用开发商也越来越重视软件产品向移动设备的转移。然而,智能设备终端操作系统的多样化,以及智能设备的碎片化,造成各平台设备的软件之间互不兼容。移动智能终端使用较多的操作系统有Android、IOS、Windows Phone、BlackBerry等,但它们之间的 应用软件 并不兼容。并且,Android设备的型 号、品牌、版本和屏幕尺寸呈现出严重的碎片化。原生移动应用的开发、测试周期长,开发成本高,而且跨平台开发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移动平台软件的快速开发需求与移动平台的多样化特征构成了矛盾。
针对移动应用跨平台开发的时间、成本及可扩展性等问题,本文提出采用REST架构风格的Web Service作为服务器,Ajax应用+PhoneGap[1]框架开发移动客户端的跨平台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方案。服务器使用可伸缩、简单普适的RESTful Web服务,回避了客户端的平台相关性; 移动客户端利用适合REST风格及ROA原则的Ajax框架,整合Hybrid模式开发框架PhoneGap,实现移动软件的跨平台快速开发。
1REST式Web服务概述
REST是Roy Fielding博士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分布式应用架构,与以往DO(分布式对象)、RPC(远程过程调用)等分布式架构相比,它符合一组通 用的ROA设计原则:可寻址性、无状态性、连通性和 统一接口。 随着Ajax、移动互联网等的兴起,这种分布式的、轻量级的、可扩展的、与平台和编程语言无关的、具普适性的Web服务体系架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REST架构风格是HTTP1.1协议的设计原则[2]。与传统Web Services(SOAP)相比,REST更适合作 为移动混合应用服务器,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
(1)轻量级、高效性。无需引入SOAP/WSDL,更适合基于浏览器的交互,能更高效地使用HTTP协议。
(2)灵活易用性。无需通过复杂的SOAP信封通信, 只需请求资源的网址和请求数据就可轻松使用REST服务。可以在编程语言中轻易实现,尤其是JavaScript浏览器语言。
(3)平台无关性。编程语言 只要支持HTTP协议就可以应用REST服务,降低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耦合性。这种特性适合客户端主要编程语言JavaScript。
(4)无状态性 与可扩展 性。 每个资源 都有自己 的URI,服务器的可能状态也是资源,各HTTP请求都是独立的,这种模式可提高服务的可扩展性。
(5)缓存支持。通过标记响应中的数据赋予客户端数据缓存功能,减少带宽使用,提高数据响应速度,更适合移动应用。
这种服务器具有与客户端低耦合、简单普适等特性, 适合软硬件环境复杂的移动设备软件跨平台开发,促进了移动客户端跨平台开发的实现。
2PhoneGap与Ajax跨平台应用
作为Web服务客户端,PhoneGap应用主要使用Web技术。JavaScript脚本语言是重要的浏览器编程语言,而Ajax是JavaScript的典型应用。
2.1跨平台框架PhoneGap原理与应用
Hybrid App(混合应用)是目前移动应用的一种应用模式,主要开发框架有PhoneGap、Titanium、Sencha Touch、AppCan等。PhoneGap是Hybrid App的一种开 源开发框架。程序编码使用原生程序语言和网页语言,应用中同时有原生视图和Web视图。它拥有Web App的特点: 开发成本低、实时更新、可集成和扩展等,而且使用方式也和Native App一致。
中间件提供应用与平台之间的通信服务,这些服务有标准的接口和协议,并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有各自的实现方式[3]。PhoneGap是第二代移动中间件,支持Hybrid开发模式和自定义插件扩展,使用移动设备自带浏览器引擎,以HTML5为主要应用开发语言。
图1所示为PhoneGap开发框架原理。PhoneGap应用基于HTML、JS、CSS等Web技术,将一些系统底层接口封装为统一的JavaScript API,供应用程序开发者通过JS调用。使用这些系统 级的API,开发者能 像原生应 用一样调用GPS、网络、摄像头、重力感应等智能设备的核心功能。为了丰富移动应用功能,开发者还可以开发插件或使用已有 插件。PhoneGap扩展和封 装了不同 平台的WebView组件,从而通过手机浏览器就可访问本地接口。 使用PhoneGap编写的程序会被打包并安装到手机上,在应用运行时载入到设备内置浏览器中解析执行。
PhoneGap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平台开源开发框架,以其良好的兼容性、标准化、多平台和无限扩展功能的丰富插件,解决了跨平台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成为主流移动混合应用开发框架。
2.2Ajax应用
Ajax应用是运行在Web浏览器中,并发送Web服务请求的Web服务客户 端,而Web浏览器更 适合采用REST。因此,Ajax是REST式Web服务的客户端。Ajax在页面后台按需请求数据,无须刷新整个页面,使得Web应用既保留了B/S结构的优点,又具有C/S结构应用的强大功能和用户感受[4]。
为了取消各浏览器之间的差异,许多JavaScript库都提供了Ajax的封装库,用来发送HTTP请求。JQuery Mobile作为移动UI框架,封装了Ajax函数,核心是XMLHttpRequest。XMLHttpRequest是浏览器为JavaScript实现的HTTP客户端库。
3系统实现
3.1系统功能
C语言学习交流圈App是面向移动用户的移动学习系统,具有高便携性、高可用性及微型化特征。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数字媒体学习资源,与传统网络学习平台和课程教学相比,具有学习时间短、知识传递效率高等优点。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测试。
(1)在线学习。该模块主要功能是提供C语言的学习资源,包括专家课程、教案、专题、知识点及课后作业等。 资源类型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以适合移动学习的简短化、多样化形式。
(2)在线交流。发布C语言的最 新资讯、通知公告 等,能组建话题讨论组,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或发送私信给其他用户等方式进行交流。
(3)在线测试。系统有阶段性小测试,用户答题并提交,系统自动给出成绩及试题答案。
3.2REST设计
URI是资源的名称和地址,同一URI对应同一种资源。URIs设计应具有描述性意义和良好结构。由于系统需要展示的资源较多,同时为了降低耦合性,可采用URI模板和超媒体驱动(HATEOAS)。
URIs设计采用模板为:主机名/应用名/路径变量/版本号命名规则,路径名采用名称/集合/个体的方式。没有哪种格式能够满足所有类型的资源和数据,系统采用多种数据表述格式,通过HTTP的content_type,即media-type或MIME来描述媒体类型。系统参考IANA媒体类型登记处,在选用表述格式时使用标准和知名的媒体类型。系统使用的媒体表述格式有JSON、XML和Atom等可扩展格式,为视频、音频等媒体类型提供一个指向资源的链接。 JSON格式专门为JavaScript而设计,使用JSON格式获取某章节课程资源如下:
3.3Ajax+PhoneGap作为REST客户端
PhoneGap框架实现移动客户端应用,用户界面使用Web语言编写,也即HTML5文档;数据请求与响应等逻辑使用JavaScript语言[5]。
Web浏览器遵循的一 条基本规 则是,不允许来 自一个域名的代码向另一个域名发送HTTP请求。PhoneGap使用file://协议,不存在跨域访问问题,这避免了Ajax跨域访问限制[6]。出于安全考虑,还可以在PhoneGap的配置文件中将访问域加入白名单,例如:Android设置config.xml文件中的 <access origin=" http://www.cmlearning.com/" />,即允许浏 览器向http://www.cmlearning.com/*域名发送服务请求。
3.3.1接口实现
Ajax库使用JQuery的ajax框架,简单易用的高层实现函数有$.get(options)、$.post(options)等,底层Ajax实现为$.ajax(options)[7]。所有options都可以通过 $. ajaxSetup()函数来进行全局设置。例如请求获取某章节课程的列表,使用$.ajax(options):
3.3.2PhoneGap编译打包
PhoneGap开发工具有两种编译打包方式:云端编译和本地编 译。 云端编译 使用PhoneGap官网提供 的PhoneGap Build服务,上传编写好的程序,下载目标平台的安装包。关于本地编译,PhoneGap 3.0之前的版 本支持本地打包手动配置,这种方式需要配置好目标移动平台的原生开发环境,新建项目并按照目标平台的配置步骤编译打包、发布。3.0及之后版本需要配置目标移动平台的编译环境,安装PhoneGap并在线生成目标平台软件的项目,然后在本地编译成应用软件,步骤如下:1npm install phonegap-g (需要先安 装nodejs和npm)指令安装PhoneGap;2phonegap create<project_folder_path> < package_name> <project_name>(位置包名项目名)创建项目;3phonegap build platform(在线创建目标平台项目)。
4结语
经过多项测试,该系统在Android平台上运行良好。 同时,根据PhoneGap指令生成的IOS项目成功编译并能很好地运行。基于HTML5的Hybrid移动应用可以在未来转化成HTML5移动Web应用,而且不需要重写代码。 本系统采用浏览器降级的UI框架———JQuery Mobile,不仅可以利用PhoneGap开发工具打包成移动应用,还可以发布为移动Web网站。用户访问时只需输入网址,即可获得如同本地应用一样的体验效果。本文提出的开发模式为移动Web App及混合移动应用开发提供了参考。
摘要:目前,智能移动平台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其应用软件之间互不兼容,造成移动应用跨平台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在分析REST架构风格及当前Hybrid移动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浏览器交互的REST式服务,以及基于Ajax应用和PhoneGap框架开发客户端的移动应用跨平台解决方案,为快速构建移动信息化平台提供了一种思路。
移动服务应用 篇8
江西电信移动增值业务发展迅速, 2010年9月业务下发量比2010年1月增长了5倍, 特别是在日常业务忙时的11时、17时, 作为移动增值业务总接口的综合业务接入网关 (ISAG) 平台, 其接口处理能力面临巨大压力。
移动增值业务消息下发中, 免费群发、宣传推广等业务下发占比为70%, 其他收费业务下发占比约30%, 而ISAG平台对所有移动增值业务下发处理同等对待, 在业务忙时, 无法优先为天气预报等重要收费业务提供接入资源。为节约ISAG平台投资, 实现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先保证重要收费业务的正常使用, 计划在ISAG平台上部署移动增值业务服务质量保证 (Qo S) 策略。
1、QOS策略
为实现移动增值业务服务质量保证, 计划对移动增值业务总接口的ISAG平台实施软件开发, 部署以下五个策略:
其中, 业务接口流量控制策略在ISAG平台上线时已实施部署, 可以有效控制各移动增值业务的下发速率, 超频的下发将直接拒绝。2010年9月, 完成了业务下发超频短信告警功能及业务优先等级设置的软件开发和功能测试, 并完成功能上线, 可以开始部署策略。业务下发时间窗口控制及业务下发待发库策略正在软件开发中。
2、QOS策略的部署
ISAG平台已经实现业务优先等级设置、业务接口流量控制、业务下发超频短信告警等功能开发并上线。业务下发超频短信告警为被动功能, 因此2010年9月底针对业务优先等级设置及业务接口流量控制功能进行策略部署。
(1) 业务优先等级设置
选定目标SP:业务下发量和业务收入占比约90%的SP。
优先级设定的因素:下发量占比、收入占比、是否重点发展业务、是否免鉴权群发、用户投诉敏感性等。
综合以上因素后, 将集团手机报、华云气象、号百118114、通信助理平台作为优先级别的SP, 其他500余家SP为普通级别。
(2) 业务接口流量控制
选定目标SP:业务下发量占比约90%的SP。
优先级设定的因素:下发量占比。
综合以上因素后, 手机阅读平台、集团手机报平台接口流量设置为50条/秒, 讯博达接口流量设置为40条/秒, 华云气象接口流量设置为35条/秒, 其他500余家SP接口流量均为系统默认的20条/秒。
3、QOS保证策略部署成效
通过移动增值业务服务质量保证策略中SP业务优先等级设置及业务接口流量控制策略的部署, 产生效果如下:
(1) 提升了用户感知
移动增值业务SP短信平均时延从202.38ms降为193.65ms, 有效提升了4.31%;SP彩信平均时延从3.05ms降为2.54ms, 有效提升了16.72%。用户感知得到提升。
(2) 集团级移动增值业务转发成功率提升0.62%
电信集团移动增值业务总接口NSAG向江西ISAG的移动增值业务转发成功率从97.58%提升为98.20%, 有效提升了0.62%。具体见图1。
(3) 省内移动增值业务下发成功率提升1.00%
省内移动增值业务下发成功率从98.84%提升为99.84%, 有效提升了1.00%。
(4) 每年节约投诉工单处理时间5.3万小时
移动SP增值业务投诉量从策略部署前的1738条/月减少为1423条/月, 减少派单315张/月, 投诉工单处理人员每张工单平均处理时间为14小时, 节约投诉工单处理时间:14小时/张×315张/月×12月/年=5.3万小时/年。
(5) 节约平台扩容投资
能更有效的分配利用平台现有资源, 每年能节省ISMP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与ISAG共同完层增值业务接入管理) 、ISAG平台的30%系统扩容投资。
4、小结及下一步计划
通过移动增值业务服务质量保证策略, 合理分配ISAG平台资源, 合理安排SP增值业务下发, 移动增值业务质量得到提高, 用户感知得到提升;集团级增值业务转发成功率及省内增值业务下发成功率得到提高;同时节约了投诉工单处理时间及平台扩容投资。
下一步的工作还需要在ISAG部署移动增值业务下发时间段的控制和消息排队的处理机制。
摘要:江西电信移动增值业务的迅速增长, 包括免费群发、业务宣传等业务的大量下发, 造成综合业务接入网关 (ISAG) 平台接口能力不足。为提升移动增值业务质量, 节约ISAG平台扩容投资, 实现在有限接口能力下优先保证重要收费业务的正常使用, 在ISAG平台上实施软件开发并部署了移动增值业务服务质量保证策略。该策略紧密围绕江西电信差异化服务的指导方针, 利用接口流量、优先等级、时间窗口等技术手段控制移动增值业务的下发, 保证重要业务、敏感业务、高效益业务优先占用ISAG平台接口资源。通过策略部署, 移动增值业务质量得到提高, 用户感知得到提升。
移动服务应用 篇9
1 移动医护服务背景
随着低成本的手机及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 数千万无法接入计算机网络的人们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作为日常通信与数据传输的工具。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延伸, 也使移动医疗的应用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医疗系统都在设法利用无线网络技术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快捷性, 使医护人员更准确、快速和高效地获取病例信息, 以制定决策和采取措施。然而, 由于我国医疗行业流程的复杂性, 导致医护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出现许多瓶颈现象。比如在住院医护工作中, 就存在各种各样流程上和操作上的弊端, 有的是医疗行业固有的, 而有的是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后带来的。主要体现在。
1.1 体征和护理数据的转抄
护士在查房的时候仍然需要通过手工方式进行病人的血压、心率等常规体征的采集以及护理情况的记录。完成1次对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病床的查房后, 护士必须从病房回到办公室, 然后用手工方式把采集到的病人体征数据输入到电脑当中。尤其是像填写“护理单”这种需要频繁更新的工作, 转抄的行为更是降低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并且增加了出错的概率。
1.2 医嘱的核对
医生在电脑上完成录入医嘱的工作之后, 护士在执行医嘱之前需要进行两次甚至3次以上的医嘱内容核对。这样的流程虽然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事故的风险, 但同时也会延长一些紧急医嘱的执行时间, 造成病人治疗上的延误。而且在医嘱出现问题的情况下, 护士还需要和可能不在场的医生进行沟通, 无形中又增加了上作量并降低了工作效率。
另外, 目前医嘱的核对是由主班护士对比医生的手抄医嘱以及医生录入电脑的医嘱, 这本身就是认为HIS系统的录入医嘱过程可能会存在录入错误的风险, 新的技术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1.3 医嘱的执行
目前的医疗信息软件只能跟踪到医嘱核对这一阶段, 即把医嘱分解成为可操作的执行项目 (并且在这一阶段完成之后就对该条医嘱项执行收费了) 之后, 不再全程跟踪医嘱的实际执行情况。医疗信息软件系统认为护士执行完医嘱核对工作后, 医嘱就被真正的执行过了, 实际执行的时间就等于计划执行的时间。这样一来, 任何人都无法跟踪医嘱的整个生命周期, 无法获知医嘱的执行人、执行时间以及执行情况, 使得这样一些本来需要记录的医疗信息无法电子化, 因而在医疗质量监控和病人费用跟踪等方面产生了一些现有系统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
总之, 就目前国内各大医院的医护工作流程来说, 还存在着医疗信息查询不方便、信息采集渠道落后、信息覆盖不全、信息共享不足、流程冗余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试图去改善医疗现状, 提高医院信息化程度的软件和设备产品。但这些产品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易用性上都还不能达到改善当前冗长繁琐的诊疗护理流程和提高资源共享程度的目的。
2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移动医护服务
医学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健康医学、健康医疗、医院物联网、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医学卫生健康领域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重要交叉学科, 它基于现代物联网技术解决医学卫生健康领域的各种问题[1]。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移动医护服务系统, 能够实时的录入生理指标信息, 所有在病床旁边发生的信息都可方便的即时录入, 不再需要通过纸质方式抄写并转录, 避免反复转抄带来的差错, 真正做到高效率的无纸化、无线化办公, 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同时, 这种系统能够保证每条医嘱与医嘱的实际执行人形成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使医嘱的执行时间、用药的途径、病情观察的时间与结果等信息的采集与录入更为准确、及时, 这样不但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 还为改善护理工作以及统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 避免了在医嘱执行过程中责任区分不清, 执行时间随意的无序工作状态。
移动医护服务, 集移动嵌入式、无线局域网、标准化电子病历等技术于一体。该系统能够快速调入病人电子病历, 查询以及录入长期/临时医嘱, 查询以及录入体温单和护理单, 提供负责人电子签名, 表格打印等功能。
移动医护服务系统主要由移动医护终端设备 (Pad) , PC机终端, 无线路由器, 数据库服务器组成。 (1) 移动医护服务器:服务器硬件配置高, 安全可靠, 更易于管理, 能快速安全地完成PC机终端与Pad终端的数据通信, 服务器中部署了能与医院HIS服务器对接的数据集成通信平台。 (2) 无线路由:它是进行网络通讯的重要媒介, 支持多种网络通信协议, 信号强, 覆盖范围大, 操作简单, 易于安装, 移动医护服务软件容易接入。移动医护服务软件能自动判定网络的强度, 以确定是否能进行数据通信。 (3) 用户工作站:用户工作站是运行移动医护工作站客户端软件的终端计算机和手持移动终端 (Pad) , 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界面端口。由住院医生工作站和住院护士工作站构成。医生工作站实现医生进行移动查房办公, 可以随时随地调阅病人的病历信息, 开医嘱, 停止医嘱等。而对于护士工作站, 护士可以将小巧的Pad放入白大褂口袋内, 方便的在病人身边进行首次护理, 日常护理, 体温, 脉搏, 血压, 心率等生理指标的采集和查询。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降低了出错概率, 真正实现了医护人员的无纸化, 移动查房。
移动医护功能主要分为PC端和移动终端两部分, PC端包括病床管理、设备管理, 医嘱管理, 护士管理, 费用管理, 表单管理, 住院信息管理, 体征信息录入和管理、系统管理和病人信息管理等, 终端功能主要包括体征录入、护理记录、费用管理、排版管理、医嘱浏览、医嘱执行、病例管理和病例夹管理等功能。
3 医学物联网的移动医护服务的优势
3.1 提高了医疗护理的质量
移动医护服务在无线网络的基础上摆脱了网络布线的限制, 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交互和实时查询、诊断、处理等, 提高了医生病房的工作效率。移动医护服务系统可以辅助护士及时采集病人的体征信息, 对照执行医嘱, 对医嘱按照执行时间进行拆分, 避免护士重复录入和操作差错, 并节省了重复打印的大量耗材。当医生下达医嘱或者护士需要医生进行医嘱核对的时候, 会以事件的方式通知对方, 保证信息的同步性。移动医护服务真正做到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 提高了医疗护理的质量。
3.2 实现了医疗信息电子化
病人的电子病例以符合国际HL7标准的格式储存在数据服务器当中, 以临时读取的方式显示在移动医护服务终端上, 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安全性[2]。移动医护服务器能够自行识别医院原有HIS信息格式, 保证医疗信息的无缝交换。
3.3 提高了医护管理水平
移动医护工作站的应用, 以数据资料为依据, 使护理管理更加严谨和规范。它加强了定量管理, 实现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突破。提高了整体护理管理水平。
4 结语
随着医学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移动医护服务系统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医护服务模式, 改善医疗和护理水平, 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 由于目前医学物联网技术应用成本较高, 技术标准不统一, 仍制约着移动医护服务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随着移动医护服务系统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应用, 在临床应用中将越来越广泛, 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2005.
移动服务应用 篇10
一、移动支付带来的金融服务变革
伴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金融服务体系将会逐渐形成, 这意味着银行的服务模式将发生新的变化, 成为金融支付服务的新方向。
(一) 介质变化
当手机钱包等近场支付功能逐渐成熟后, 消费者在超市购物、地铁购票时不再需要刷卡, 取而代之的是“刷手机”。这意味着外出时无需随身携带银行卡, 只需手机就能完成消费支付, 为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消费者对银行卡的依赖程度也将逐渐降低, 未来银行卡退出历史舞台并非不可能。
(二) 渠道拓展
手机支付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支付渠道和支付方式的选择, 以适应不同的客户需求。可以预测, 未来手机将帮你实现多种不同的支付方式, 它不仅能够代替银行卡在POS机上完成支付, 还可以代替POS机成为支付机具, 如美国的Square, 从而大大降低刷卡消费支付的技术门槛和硬件成本。此外, 手机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支付, 与现在年轻人网购普遍使用网上支付的方式相似。
(三) 功能整合
以往无论线上支付还是线下支付, 都与银行的其他服务功能相对独立。而手机支付只要和手机内置软件联动, 就能在支付过程中整合更加丰富的功能, 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如刷手机后通过手机软件马上知道账户余额, 既方便快捷, 又能保障账户的资金安全。
二、制约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应用的因素
(一)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受理环境急需改造
一方面, 我国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与日本、韩国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 受理终端的布放远远跟不上移动支付产品的推出速度。移动运营商虽与银行合作并推出了一系列手机支付产品, 但真正可以受理这些产品、实现非接触式小额支付的场所少之又少, 用户无法体验近场支付的便捷, 移动支付产品推出受到制约。另一方面, 我国的移动安全技术仍显薄弱。NFC技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但我国除银联专门推出的手机终端外, 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案例, 现有移动支付受安全性制约, 近场支付只能控制在1 000元以下。此外, 国产密码算法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 仍有待开发和推进。
(二) 产业互信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目前银行与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以及手机厂商等产业参与方之间虽有合作, 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因此, 如何通过平台开放和业务对接、贯通产业链条以及实现多方共赢显得极为迫切。此外, 行业标准、系统规划、认证实施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 我国现有金融移动支付产品较少, 无法形成鲜明的竞争格局
从现有市场参与主体提供的金融移动支付产品来看, 存在使用不便、金融服务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其原因一是部分移动支付产品如移动支付终端只能远程支付, 不能近场支付;二是部分移动支付账户不能实现电子现金圈存, 必须在指定网点通过人工或自助终端充值;三是部分移动支付产品界面不够友好, 人机互动性较差, 用户体验不佳;四是产品功能不够丰富, 移动支付渗透的领域偏小, 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尚未实现手机卡多功能应用。
(四) 资金监管难度大, 监管手段较为滞后
移动支付业务容易产生大量滞留资金, 除银行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有效运作和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外, 支付机构金融功能缺失。虽然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要求支付机构根据支付账户留存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服务协议, 但对实际操作中资金如何管理并未给出明确要求, 更缺乏违法违规行政制裁措施, 监管力度薄弱。
(五) 观念改变任重道远, 普及应用还有待时日
与推广银行卡一样, 移动支付同样面临改变传统支付观念的问题。目前, 我国仅有5%的消费是通过电子货币方式完成, 人们仍习惯于现金消费。此外, 虽然NFC手机近场支付也需要在POS机上输入密码, 甚至可能比普通的磁条银行卡更安全, 但是消费者缺乏安全感仍将是个问题。
三、推进我国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监管主体, 加强产业指引
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 协调发改委、工信部、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 明晰国家关于通信服务产业及支付服务产业的发展政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各参与主体的职责作出清晰的界定, 建立动态的准入考核和淘汰机制, 形成统一的移动支付产业监管体系。同时, 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 以贯彻落实移动支付金融行业标准为切入点, 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规范有序、合作共赢”为目标, 切实提升移动支付应用在发行、受理、清算等环节的持续、安全和稳定运营能力, 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二) 引进先进经验,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日本和韩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迅速, 得益于其政府的支持和配套法规的健全。例如韩国政府出台了关于手机支付的鼓励性法律法规, 对支持手机刷卡消费的商户提出消费退税2%的优惠措施, 还提出零售、餐饮、宾馆等行业的商户如不接受手机支付, 将被作为重点税务检查对象。我国应积极借鉴日韩等国家的先进经验,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促进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实现整个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 加强产业合作, 实现多方共赢
加强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产业参与主体合作, 关系着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前景。部分业内人士认为, 移动支付业务最有效的模式是支付公司建立独立的移动支付平台, 配合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共同开发移动支付产品的运营模式。现阶段应大力加强三大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的合作, 尽快确立统一的产业标准, 建立银行、运营商、银联三方共赢的行业合作模式, 以资源投入和业务收益合理分配为核心, 推出以银行账号为主导的支付方式, 进而带动其他参与方加入移动支付产业链, 全面推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 加大受理环境建设, 扩大移动支付受理范围
要认真落实央行有关文件精神, 加大非接触受理环境改造力度, 保障联网通用质量, 优化非接芯片卡的圈存渠道, 加快诸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自助圈存设备的改造和研发, 实现移动支付与金融IC卡受理环境的全面整合和有效复用, 切实为用户提供方便。开展移动支付安全可信基础设施建设, 为产业各方搭建共同信任的密钥体系和空中传输通道, 提供移动支付安全模块与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为移动支付联网通用、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五) 推动应用试点, 创新移动金融服务应用
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 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选择电子商务基础环境较好的城市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 开展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应用试点工作。按照移动支付金融行业标准及安全要求, 创新移动金融服务模式和渠道, 探索移动支付在公共服务领域和金融服务水平薄弱地区的应用, 切实拓展“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推动移动支付向服务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的移动金融普惠制方向发展。
(六) 宣传与教育相结合,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移动支付是一项民生工程, 政府主管部门、移动运营商和银行都应大力推广此项业务, 针对用户支付习惯进行长期的教育和培育, 促使广大公众逐渐改变消费观念, 逐步接受移动支付这一新的支付方式。
移动服务应用 篇11
移动位置服务强调外业办公的机动性与自动化。手机、PDA的便携性使得巡查员可以随时随地的处理案件,借助手机上的定位设备,例如GPS,巡查员可以轻松获知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以及各个城市部件设施的位置,案件发生的位置,以及了解周边的工作环境等等。在这种移动位置服务模式中,城管PDA系统是最为关键的城市管理案件收集设备,城市巡查员通过PDA记录各类案件的发案地点,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送到监督中心,从而提供城市万米单元网格管理的基础信息。
二、移动影像服务
移动影像服务是城市街景服务在移动终端上的延伸应用,影像数据除了在城管业务平台中使用之外,还被利用到巡查员、监督员使用的城管PDA上,在巡查员采集数据过程中,直观的街景影像不仅能方便监督员更加方便快捷地发现需要立案的部件,还可以将当前报案的场景与历史影像作对比分析,有效地减少了案件上报的错误率。
移动终端上的街景是基于原始街景影像数据进行再加工,为手机、PDA的屏幕及设备性能做适配,定制满足移动终端规格的街景影像,然后根据巡查员的巡查范围,根据工作格网将影像数据部署在不同的城管移动终端上,从而实现巡查的格网化管理。
移动街景服务的优势在于将影像服务与智能移动终端的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了移动终端的多个传感器特性,例如GPS、Wif、GPRS/CDMA/3G等通讯模块。通过对设备定位,可以精确的将周边的影像匹配到巡查员当前所在的位置,方便巡查员随时随地的查看城市影像。
三、双向数据传输
城市监督指挥中心与巡查员之间的日常工作交互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对城市部件的管理、巡查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任务信息、案件信息等等,因此如何管理好两者之间的数据传输,是做好城市部件管理工作的重点。
通过城管PDA,项目中建立了一种基于移动城市管理服务的双向数据传输机制:巡查员将巡查信息,包括巡查的位置信息、现场的照片以及现场的描述信息,通过城管PDA向指挥中心上报;指挥中心对巡查人员的指挥、任务下发等也是借助城管信息平台向巡查员手中的PDA进行通知和下发来完成。同时,这些业务也都通过城管PDA结合后台的信息管理系统全自动化地管理起来,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流程上的无缝对接。这种双向的数据传输机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件上报
城管PDA是巡查员进行案件收集和上报的主要工作工具,把影像集成到城管PDA中,可以对案件收集和上报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在这样的PDA中,城管巡查员可以通过二维地图确定案件位置,通过浏览PDA上的影像,实现对事件的周边环境的浏览,通过辅助定位确认其准确位置,将位置与事件现场照片一起发回指挥中心,可使监督员和案件处置人员更方便地找到案件位置。如图1所示。
(二)案件处理
各专业单位、部门接到监督中心的任务派遣单后,只要确认是由本部门处理的案件,便可按照派遣单所描述的信息进行案件处理。由于派遣单上有详细的街景影像信息,任务处理部门可以在影像数据平台上前后帧的浏览,对比PDA拍摄的图片,快速定位案发地点,以便尽快进行案件的处理,如图2所示。
(三)案件核查
监督员接到案件核查通知后,可以在手机上查询案件的处理情况,也可以浏览案发地点周围的影像,快速定位案发地点,便于核查,如图3 。
(四)任务下达反馈
指挥中心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多个巡查员进行任务下达。手机短信可以包括任务的名称、详情、需要处理的位置、处理的要求等等,还可以通过街景标注的方式,将部件的位置信息发送到各个巡查员的PDA当中。
另一方面,巡查员在任务处理的过程当中或处理完毕后,可以将任务完成的情况、遇到的问题等信息通过城管PDA及时反馈到指挥中心。这种通过城管PDA进行任务下达反馈的机制,具有传达迅捷,信息内容丰富、直观、易于读取的优点。
(五)巡查位置跟踪与轨迹回溯
巡查人员目前所在位置的追踪、日常巡查路线的历史轨迹能够为监督指挥中心对巡查人员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1.执勤监督
对巡查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监督,通过城管通的GPS模块向指挥中心发送位置信息,监督当前巡查人员是否按照任务线路执勤,是否在指定的工作时间内处理下发的相应案件等等。
2.巡查轨迹回溯
将每个巡查员的日常巡查位置记录下来,按照人员、时间、位置等关键信息建立各自巡查历史轨迹和工作日志档案,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对巡查人员工作的历史轨迹进行查询,同时为工作统计、巡查路线分析等等提供决策的数据依据,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徐爱功,杜明义.遥感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30.
[2]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39.
[3]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6-62.
移动服务应用 篇12
(1) 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途径。计算机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移动互联网, 而图书馆作为辅助学校及社会培养人才的服务机构, 更要重视开展移动服务的相关工作。因此, 每个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会使用移动图书馆, 以确保能及时解决读者使用移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 条件较好的图书馆还应设置专门管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相关岗位, 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移动服务的推广业务, 并要负责读者使用移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研发性较强的图书馆课设研发小组, 并开发符合本图书馆特色的移动服务产品。在推广移动服务的过程中, 图书馆的各部门之间需互相配合, 并将服务理念扩展到推广活动的任一环节, 这样就能让读者明白图书馆已经展开了移动服务, 并可使用。
(2) 移动图书馆的开展要重视和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图书馆移动服务是刚兴起不久的新概念, 且大多数图书馆在管理、开展移动服务时都几乎没有经验。所以, 开展移动服务时, 图书馆需不断加强外界合作, 也就是说, 不仅要和别的图书馆进行交流, 还要重视和移动服务公司进行合作。
(3) 图书馆要根据科研项目推广移动服务并持续研究。自图书馆尝试开展移动服务至今, 很多公司相继推出了较成熟的图书馆移动服务产品, 但各图书馆管理员作为移动服务的提供者, 更加了解读者的需求, 所以, 各图书馆根据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移动服务, 有利于图书馆移动服务稳定、健康地发展。
2. 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面临的挑战
(1) 相关版权保护问题。开展图书馆移动阅读活动时, 肯定会涉及数字资源版权的相关问题。我们着手策划、建设图书馆移动服务时,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有关数字资源版权问题, 以便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 将最好的阅读服务提供给广大读者。解决好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重要方法主要是依靠模式不同的各种授权机制, 由于授权机制不同, 其特点也不相同, 因此, 在解决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实际应用中, 各种授权机制可有机结合, 以补充其不足之处。
(2) 多样的移动终端影响。目前, 很多非智能手机及智能移动设备都切实存在着。多样性的移动设备及手机的快速发展, 既增加了人们的选择, 也加大了发展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难度。这是因为, 手机及移动设备不同, 其显示方式、荧幕尺寸及系统也不相同, 若想设计符合各种设备需求的相关移动服务产品, 那么其工作量就大幅度增加, 工程特别庞大。
(3) 网络速度问题。移动服务属于互联网应用的一种, 网络速度直接影响着移动服务业务的发展。因为网速制约, 图书馆移动服务在实际应用中, 很多功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这就使得研发人员开发移动服务的应用功能时, 会放弃部分较好的创意。
(4) 图书馆缺少经费及移动服务工作人员。目前, 大多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专业的技术能力, 这就加大了开展、研究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难度。此外, 经费不足的问题也直接制约着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由于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顺利运营离不开运营商的网络服务, 那么向运营商支付流量费用就成为各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 移动互联网技术顺应时代发展, 已成为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而图书馆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必须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拓宽其服务领域, 并开展相关的移动服务, 使得图书馆服务模式得以创新。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管理及推广过程中, 各图书馆需拓宽思路, 多角度、全方面地在图书馆服务中贯穿移动服务理念, 以便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其资源, 为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尹雪聪, 关芳.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及应用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3, 25 (2)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