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处理原则

2024-09-06

早期处理原则(精选11篇)

早期处理原则 篇1

手外伤后,特别是估计日后关节功能难以恢复正常,甚至会发生关节强直者,在此位置固定,可使伤手保持最大的功能。治疗目的是保持和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治疗原则为早期准备复位和牢固的固定,闭合创口防止感染引起关节功能障碍,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直。

1 清除异物

清创的目的是清除异物,彻底切除被污染和遭严重破坏失去活力的组织,使污染创口变成清洁创口,避免感染,达到一期愈合,清创越早,感染机会越少。疗效越好,一般应争取在伤后6~8 h内进行,时间较长的创口应根据污染程度而定。应在良好的麻醉和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无血手术也可使解剖清晰,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

清创时,从浅层到深层,顺利将各种组织进行清创,创缘皮肤不宜切除过多,特别是手掌及手指,避免缝合时张力过大。挫伤的皮肤注意判断其活力,以便决定切除或保留。深部组织应既保证清创彻底又尽可能保留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

2 正确处理深部组织损伤

清创时应尽可能地修复深部组织,恢复重要组织和肌腱、神经、骨关节的连续性以便尽早恢复功能,创口污染严重,组织损伤广泛,伤后时间超过12 h,或者缺乏必要条件,可仅作清除后闭合创口,待创口愈合后再行二期修复,但骨折和脱位在任何情况下,均必须立即复位固定,恢复手的骨骼支架,为软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影响手部血循环的血管损伤亦应立即修复。

3 一期闭合创口

创口整齐,无明显皮肤缺损者采用直接缝合,但创口纵行越过关节、与指蹼边缘平行或与皮纹垂直者,应采用“Z”字成形术的原则,改变创口方向,避免日后瘢痕挛缩,影响手部功能,张力过大火油皮肤缺损,而基底部软组织良好或深部重要组织能用周围软组织覆盖者,可采用自体游离皮肤移植修复。皮肤缺损而伴有重要深部组织如肌腱、神经、骨关节外露者,不适于游离植皮,可根据局部和全身情况,选择应用局部转移皮瓣临近的带血管蒂岛状皮瓣传统的带蒂皮瓣如临指皮瓣,前臂交叉皮瓣,上臂交叉皮瓣、胸、腹部皮瓣等或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

少数污染严重,受伤时间较长,感染可能性大的创口,可在清除异物和明显坏死组织后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观察3~5 d,行再次清创延期缝合或植皮。

4 正确的术处理

包扎伤口时用柔软敷料垫于指蹼间,以免汗液浸泡皮肤而发生糜烂,游离植皮处应适当加压,用石膏托将患肢固定,以利修复组织的愈合,一般应于腕关节功能位、掌指关节屈曲位,指间关节微屈位固定,如关节破坏,日后难以恢复活动功能者,手部各关节应固定于功能位,神经、肌腱和血管修复后固定的位置应以修复的组织无张力为原则,固定时间依修复组织的性质而定。如血管吻合后固定2周,肌腱缝合后固定3~4周,神经修复后根据有无张力固定4~6周,关节脱位为3周,骨折4~6周,抬高患肢,防止肿胀。

应用破伤风抗毒血清,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10~14 d拆除伤口缝线,组织愈合后尽早拆除外固定,开始行被动功能锻炼,并辅以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早日恢复。需二期修复的深部组织,根据创口愈合和局部情况,在1~3个月内进行修复。手部骨折与脱位。无论创口情况和损伤的严重程度如何,骨折与关节脱位均应立即处理,关节脱位复位后应注意关节侧副韧带和关节囊的修复,掌握、指骨骨折应立即复位,并根据情况用克氏针作固定,且克氏针应尽量不穿入关节,以免影响关节功能,亦可采用微型钢板螺丝钉固定。

末节指骨骨折,多无明显移位,一般勿须内固定,末节指骨远端的粉碎性骨折可视为软组织损伤处理,如有甲下血肿,可在指甲上刺孔引流,达到减压和止痛的目的。

肌腱损伤,有良好的皮肤覆盖时,均应进行一期修复,伸指肌腱无腱鞘具有腱周组织,位于手背的疏松皮下组织中,术后粘连较轻,断裂后均主张一期修复,且术后效果良好屈指肌腱特别是从中节指骨中部至掌横纹,即指浅屈肌腱中节指骨的止点到掌指关节平面的屈肌腱鞘起点。亦称“无人区”,此区内有指深、浅屈肌腱,单纯指浅屈肌腱损伤可不予修复,而深、浅屈肌腱均损伤时,以往认为术后粘连而不修复,二期行肌腱移植术,随着对肌腱愈合机制的研究和认识,现在主张任何部位的屈指肌腱损伤,包括以往所谓的“无人区”均应在清创后行一期修复。如腱鞘完整,亦主张修复腱鞘。

肌腱缝合的方法很多,如双“十”字缝合法、编织缝合法、Bunnell缝合法,钢丝抽出缝合法,Kessler缝合法,Kleinert缝合法等。缝合方法的选择可根据肌腱损伤的情况以及术者的技术和条件来决定,近年来有采用显微外科缝合法,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对肌腱血供的影响,有利于肌腱愈合和减少粘连。

肌腱缝合一般应固定3~4周,待肌腱愈合后,拆除固定进行活动功能锻炼并辅以理疗,近年来,认为肌腱缝合后早期活动有利于减少粘连和功能恢复,主张屈指肌腱断裂修复后将患指用橡皮条固定在屈曲位,术后早期采用主动伸指、被动屈指的保护性被动活动锻炼,但这种方法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否则可能引起缝合肌腱断裂。

早期处理原则 篇2

(1)应根据小儿大脑发育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训练,遵循大脑发育的规律性,抓住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机,提供环境条件以发展孩子的智力潜力,既要注意刺激、诱发儿童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培养,发展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早教 加盟机构能使我们更好的去全面的发展。

(2)循序渐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故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会防碍儿童智力的发展。

(3)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接受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对智力落后的孩子,更要善于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4)避免过度教育:对儿童危害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过度教育。过分的保护包办代替,会剥夺孩子练习正常动作的权利和机会,以至限制了智能的发展;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过多的干涉会使孩子胆小、怕事,也会助长他们的反抗心理,过分保护和干涉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立性。过度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出现神经衰弱、恐惧、逃学、旷课等。

早期处理原则 篇3

【摘要】对268例产妇早期母乳喂养中常见的乳房问题:乳头扁平凹陷、乳头皲裂、奶胀进行了临床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乳头扁平或凹陷使用乳头伸展练习法和注射器抽吸乳法纠正,经处理后首次吸吮成功距分娩的时间为15.91±2.64h(1.5-7.h)、出院时吸吮成功率97.9%:对乳房皲裂者着重纠正含接姿势,同时利用产妇自身乳汁治疗创口,治愈100%,对奶胀者进行热敷、按摩、拍打乳房、增加喂哺次数,及时排空乳房,1~2天解除率100%。

【关键词】母乳;喂养;乳房问题;处理

母乳是4月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尤其初乳含丰富的抗感染物质,但在哺乳早期由于部分产妇乳头扁平或乳头凹陷以及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而出现乳头皲裂,奶胀等一系列乳房问题,直接影响了婴儿对初乳的获取,并影响早期母乳喂养的成功,本文通过临床实践,就上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处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对象

为2008年4~7月在我科分娩的母婴268对,调查对象有乳头扁平或凹陷47例,占17.5%:乳头皲裂33例,占12.3%:奶胀者73例,占27.2,分娩后半小时内除母婴异常外常规要求吸吮,住院期间实行母婴同室,住院实践平均5.18天(4~10天)。

2 处理措施

2.1 乳头扁平或凹陷的处理:在产后半小时内第一次喂乳开始,指导和帮助产妇及家属在每次喂哺前及喂哺间隔采取以下方法纠正乳头扁平或凹陷。

2.1.1 乳头伸展练习法:将两拇指平行放在乳头两侧,慢慢由乳头向两侧方拉,并牵拉乳晕皮肤及皮下组织,使乳头向外突出,然后将两拇指分别放在乳头上下侧,由乳头向上下纵形拉开,以上步骤重复多次,每次练习持续5分钟,使乳头突出,再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乳头轻轻向外牵拉数次。

2.1.2 婴儿喂哺的方法:婴儿饥饿时先吸吮扁平或凹陷明显一侧,此时吸吮力强,易吸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此外喂哺时注意掌握正确姿势,如有奶胀,先挤掉部分乳汁,使乳晕变软后在喂哺。

2.1.3 婴儿未吸吮成功时:用手工挤奶方法,挤出乳汁或添加奶库的人奶喂养婴儿,但在喂养前必须让婴儿吸吮母亲乳头,确实不能吸吮成功的,方可在加奶。

2.2 乳头皲裂的处理

2.2.1 做好卫生宣传:给产妇及家属讲明产生乳头皲裂的原因,使其真正掌握正确喂哺姿势,并鼓励产妇克服怕痛心理。

2.2.2 指导正确喂哺方法去:①产妇体位舒适、身体放松、侧卧位或坐卧位时,在产妇背部及抱婴儿的手臂下垫适当高度软垫或布类,以减少产妇支撑力,减轻疲劳紧张感:②喂奶前挤出少量乳汁,乳晕变软后在喂哺,此时婴儿易充分含吮到整个乳头和大部分乳晕:③先吸损伤轻的一侧乳房,以减轻对另一侧的吸允力:④喂哺结束后,用食指轻压婴儿下颌,使婴儿放开乳头,切忌强行拉出乳头。

2.2.3 较重乳头皲裂者的处理:暂停喂乳,挤出产妇乳汁,用消毒水杯喂养婴儿。

2.3 奶胀的处理:

2.3.1 嘱产妇增加喂乳次数。

2.3.2 防损伤乳房:帮助指导产妇或家属掌握以下正确处理方法:①喂哺前湿热敷乳房3-5分钟,按摩、拍打、抖动乳房数次,挤出部分乳汁使乳晕软化、便于婴儿充分含吮:②喂哺时,先喂奶胀的一侧,因饥饿的婴儿吸允力最强,利于吸通乳腺管:③喂乳同时按摩乳房,利于淤积乳汁的排出:④吸吮一侧乳房时另一侧乳房下可置一小杯接住流出乳汁,勿认为阻塞该侧乳汁的流出以减轻其奶胀;⑤喂哺后挤出两侧乳房剩余乳汁。

3 结果

47例乳头扁平或凹陷者,除1例外,至出院时吸吮成功46例,占97.9%(46/47)其中未成功1例,因产妇不愿母乳喂养配合纠正,住院时间5天,46例成功者,首次吸吮成功时间距分娩时间平均15.91±2.64h(1.5~7.0h)。

乳头皲裂33例,经处理后平均2.73天(2~4天)痊愈,成功率100%,其中1例停止哺乳24h。

有乳账者73例,于产后2~4天发生,经处理后1~2天乳账消除,成功率100%。

4 讨论

产妇乳头扁平或凹陷常使婴儿不能进行有效的吸吮,已有资料表明它是影响早期母乳喂养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降低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虽然母乳喂养已广泛开展,但有关乳头扁平或凹陷者婴儿的喂养情况来见详细资料报道本资料经过临床探索,对乳头扁平或凹陷者进行系列相应处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此外,我们还体会到产后纠正乳头扁平或凹陷,将影响婴儿对初乳的充分摄取,且因乳汁充溢使纠正较困难。其次,由于婴儿暂时吸吮不到乳头,往往影响产妇坚持纯母乳喂养的信心。因此,我们认为:重视产前检查中常规性乳房检查,及时发现乳头缺陷,并给予指导和处理,即孕周满37周后,采用乳头伸展练习进行纠正,不仅能为产后顺利哺乳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能增强产妇产后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决心和信心。

乳头皲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未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充分含入而致。因此,于喂奶后挤出少量乳汁涂在 乳头和乳晕上,对治疗乳头皲裂是很有效的。

奶胀主要是最初几天未能做到充分有效的按需哺乳,这是由于产后2-3天内产妇疲劳、伤口疼痛,尤其有乳头扁平或凹陷者婴儿含吸困难,以致喂哺次数过少,或因含接姿势不正确,未及时有效地将乳房内积的乳汁排除出所致,所以,加强产后指导,督促产妇作好按需和夜间哺乳,纠正不当的含接姿势,积极指导和帮助纠正乳头扁平或凹陷,使婴儿及时有效地吸出母亲乳房充盈的乳汁,对于防治奶胀非常重要。

尿道损伤早期处理的临床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尿道损伤全部为男性;年龄15~69岁, 平均32岁。其中前尿道损伤7例, 后尿道损伤20例;尿道挫伤2例, 尿道部分断裂5例, 尿道完全断裂20例;并发骨盆骨折17例, 四肢骨折5例, 膀胱破裂1例, 腹腔脏器损伤1例, 失血性休克13例。

1.2 治疗方法

尿道损伤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引流尿液、解除尿潴留和恢复尿道的连续性。根据患者受伤情况不同, 及时处理并发伤, 针对尿道损伤, 采用自行排尿1例、留置尿管6例、膀胱造瘘3例、尿道会师加膀胱造瘘14例、尿道吻合3例。尿道损伤患者由于血尿、尿道口滴血、排尿困难会感到紧张, 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 安慰和鼓励患者, 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1]。

1.3 疗效判断标准

优:排尿通畅、尿线粗、尿道不需扩张或者偶尔扩张, 可通过F20尿道探子。良:排尿通畅, 需定期扩张, 可通过F16尿道探子。不良:排尿不通畅, 尿线细或呈滴沥状, 需频繁扩张, 或需要再次手术。

2 结果

自行排尿1例, 优;留置尿管6例中, 优4例、良2例;膀胱造瘘3例中, 良2例、不良1例;尿道会师加膀胱造瘘14例中, 优8例、良4例、不良2例;尿道吻合3例中, 优2例、良1例。27例患者经治疗优良24例, 占88.9%;不良3例, 占11.1%。

3 讨论

3.1 尿道损伤的诊断

单纯尿道损伤, 全身症状较轻, 如伴有骨盆骨折, 可发生休克。急性尿道损伤的局部表现主要有: (1) 伤处疼痛, 排尿时加重, 疼痛可牵涉会阴、阴茎、下腹部等处。 (2) 尿道出血, 前尿道损伤时, 可由尿道外口滴血;后尿道损伤, 由于尿道括约肌的作用, 血液有时不从尿道流出而进入膀胱, 出现血尿。 (3) 排尿困难与尿潴留, 因疼痛、尿道外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尿道粘膜水肿或血肿压迫, 以及尿道完全断裂所致。 (4) 受伤处组织出现肿胀和瘀血。如尿道骑跨伤可于会阴部、阴囊处见肿胀、明显瘀斑。 (5) 尿外渗和尿瘘。尿液浸润周围组织, 可引起组织坏死、感染, 患者情况恶化出现脓毒血症。如不予及时治疗, 可致死亡。如为开放性损伤, 则尿液可从皮肤创口、肠道或阴道瘘口流出, 最终形成尿瘘。

前尿道损伤多为骑跨伤引起, 病情相对较轻, 尿外渗于会阴部, 直肠指诊无异常。后尿道损伤常见于与骨盆骨折相关的闭合性损伤, 其诊断除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外, 尚需完善以下检查: (1) 直肠指诊:直肠前壁触痛, 前列腺飘浮移位。此外, 直肠指诊有助于筛查是否合并直肠损伤, 发现尿道、直肠贯通伤。因此, 直肠指诊是诊断后尿道损伤的必要检查, 可在就诊后第一时间内进行。 (2) 诊断性导尿:导尿是检查尿道连续性是否完整的好方法。在无菌条件下, 如能顺利插入一导尿管, 则说明尿道的连续性完整。如导尿管顺利插入膀胱, 且经检查膀胱壁完整但伤员有尿外渗现象, 应考虑有尿道损伤。但导尿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和满意的麻醉下进行。最好能在手术室中进行。如一次插入困难, 不应勉强反复试探, 以免加重创伤和导致感染。 (3) 逆行尿道造影:这是评价尿道造影的较好的方法[2], 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尿道损伤、损伤部位, 以及是否存在尿道直肠贯通伤等, 为尿道损伤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 (4)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虽不能为尿道损伤提供直接的依据, 但可以了解膀胱、前列腺、盆腔血肿等情况。为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3.2 尿道损伤的处理

处理原则: (1) 注意防治休克及合并伤的处理。治疗方法依损伤部位、程度和时间而定; (2) 引流尿液, 解除尿潴留; (3) 作多个皮肤切口, 彻底引流尿外渗部位; (4) 恢复尿道的连续性; (5) 防止并发症如尿道狭窄、尿瘘。

3.2.1 留置导尿管

引流尿液, 在严格无菌和满意麻醉下如能顺利插入导尿管, 说明尿道的连续性尚完整, 如血肿和尿外渗不严重, 则保留导尿10~14d以引流尿液并支持尿道, 等待损伤愈合。

3.2.2 膀胱造瘘

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为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09版) 推荐的后尿道损伤早期处理方式[3], 可防止尿液外渗, 减少局部刺激、感染, 促进炎症、血肿和纤维组织吸收, 从而减轻可能发生的尿道狭窄和周围疤痕的程度, 伤后3~6个月需行尿道修复重建术[4]。该方法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尿道狭窄, 但发生性功能障碍和尿失禁的比例很低。

3.2.3 尿道吻合术

可彻底引流外渗尿液, 早期恢复尿道的连续性。但实践证明, 由于后尿道断裂多伴骨盆骨折, 患者濒于休克, 耻骨后及膀胱周围有大量出血, 如作修复术, 要清除血肿、碎骨片, 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出血, 故有一定的困难。术后性功能丧失、尿失禁发生率高, 正被逐渐放弃[5,6]。

3.2.4 尿道会师术

由尿道外口和经膀胱尿道内口各置入一雌雄探杆, 会师后再引入一气囊导尿管, 气囊注水后牵引导尿管使两断端对合。可以早期恢复尿道连续性, 缩短损伤尿道的分离长度, 减少远期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因此, 在伤情不严重, 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 或伴有合并伤, 需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时, 应采取这种治疗方式。

3.2.5 内窥镜下尿道会师术

在内镜引导下导丝通过损伤部位后, 在导丝的引导下尿管通过损伤部位, 完成尿道会师术, 可降低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 使尿道狭窄的长度缩短, 使后期行尿道扩张和尿道内切开成为可能[7]。

早期治疗后对于无法经尿道扩张维持排尿的病例需行Ⅱ期手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有: (1) 尿道内切开术:适用于狭窄段<1cm, 瘢痕不重的患者。 (2) 尿道吻合术:适用于狭窄段<2cm的膜部尿道狭窄。操作中注意在尽量切除瘢痕后使尿道两断端无张力对合缝合。 (3) 尿道拖入术。 (4) 尿道成形术。3.3尿道损伤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急诊处理的正确与否。切忌反复试以导尿, 加重损伤, 甚至使部分尿道裂伤加重成完全性的尿道断裂。至于选用何种手术方法, 应视患者全身情况, 尿道损伤部位、程度、合并损伤情况、主治医师的经验和当时医疗条件而定, 不应一概而论。基本治疗原则是引流尿液和尿道断端的重新衔接。

摘要:目的 探讨尿道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7例尿道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行排尿、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尿道会师、尿道吻合等方法治疗。结果 27例患者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后, 效果满意24例, 占88.9%, 并发症少。结论 对尿道损伤, 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可取得较好效果, 尿道会师术是治疗后尿道损伤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尿道损伤,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尿道会师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2]Koraitim MM.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injuries:the unresolved contro-versy[J].J Urol, 1999, 161 (5) :1433-1441.

[3]李虹, 宋波, 魏强.泌尿系损伤诊断治疗指南.见:那彦群, 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63-274.

[4]张艮甫.医源性尿道狭窄的诊断及防治[J].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 (1) :1-3.

[5]Moudouni SM, Patard JJ, Manuta A, et al.Early endoscopic realignmentof post traumatic posterior urethral disruption[J].Urology, 2001, 57 (4) :628-632.

[6]Koraitim MM.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injuries:evaluation of variousmethods of management[J].J Urol, 1996, 156 (4) :1288-1291.

早期处理原则 篇5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有哪些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1)趣味性原则。要求康复人员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2)动态性原则。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3)生活化原则。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往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项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4)个别化原则。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5)融合原则。融合原则强调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6)小步子、多重复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7)充分发挥潜能原则。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童身上潜在的优势,充分利用积极的方面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1)感知能力:主要是训练视、听、嗅、味、触觉、平衡觉和动觉。(2)认知能力:主要是学习认识常见的物体、分辨常见的关系、形成简单的数字概念和基本的时间概念等。(3)运动能力:包括大运动——人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性动作和精细运动——抓握、翻揭、搓揉、折叠等手眼协调能力。(4)语言交往能力: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说或写)以及语言的理解能力(听或读);(5)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进食、盥洗、穿着、排便、睡眠等的基本能力;(6)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会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会与人相处,从参与日常生活活动逐步过渡到参与社会活动,直至适应社会

早期处理原则 篇6

肌、跟腱离断伤在四肢外伤中较为多见,在基层由于受一定条件限制,不能较正规系统的治疗,致使部分肌、跟腱离断伤愈合后,也影响指、趾或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严重者可有一定的功能障碍。笔者曾处理过数例肌、跟腱离断伤患者,取得较满意效果,现简介如下,供基层同道共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男性,年龄16-48岁。刀砍伤8例、竹片划伤2例、玻璃划伤1例、车祸挫伤1例,就诊时间10分钟-1小时。

1.2 肌腱操作情况:跟腱离断伤2例;股四头肌腱不全离断1例;拇指背伸肌腱离断及不全离断各1例;食指背伸肌腱离断伤3例、不全离断2例;环指背伸、屈肌腱各离断1例。

2 诊治经过

2.1 局部检查:疑有肌、跟腱损伤的患者,嘱其自行活动相应的指、趾或关节,若屈、伸活动受限,可以明确诊断。

2.2 局部治疗

2.2.1 清创:用3%双氧水、0.1%新洁尔灭、生理盐水依次清洗伤口,剪去失活组织,明显的出血点采取压迫、钳夹或丝线结扎。伤口周围的正常皮肤用碘酒、酒精消毒,范围达伤口周围的5—10厘米。

2.2.2 缝合:常规铺无菌巾,局部麻醉,离断的肌、跟腱用4号丝线作横褥式缝合,必要时加单纯缝合1针。

2.3 术后处理

2.3.1 固定材料就地取材,如小夹板、石膏均可,将患指、趾或关节置于低张力并利用肌腱修复的功能位固定之,肌腱离断一般固定两周,跟腱离断一般固定四周。

2.3.2 抗感染:常规使用抗菌素,保持创面清洁,勤换伤口敷料。

2.3.3 功能锻炼:固定拆除后开始功能锻炼,先行主动屈伸活动,活动量开始不宜过大、过猛,应循序渐进。

3 讨论

3.1 肌、跟腱离断伤在基层处理缝合时大多以8字缝合,同时缺乏有效的外固定和未能及时的指导功能锻炼,以致造成肌腱粘连等开发症并不乏见。

3.2 延长切口暴露出离断跟腱近断端,避免使用血管钳盲目钳夹肌腱,在无张力下缝合肌腱,采取横褥式缝合可使线头埋于肌腱下,缝合线尽量少,减少异物存留,利用肌腱的爬行修复。有效的外固定使肌腱处于基本无张力功能状态,同时应综合考虑到能方便更换敷科,把握好固定时间,不宜过长、过短,过长易致肌腱粘连,过短致肌腱断裂,手术失败,及时拆除外固定,鼓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定期复诊,指导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仔细、彻底的清创,尽量不钳夹肌腱,缝合时力求一次完成,尽量避免多针缝合或缝线存留过多,最大限度减少肌腱再损伤及异物反应。

胎儿宫内窘迫的早期识别及处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12月诊治的140例胎儿宫内窘迫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20~35岁, 平均年龄为 (28±5.23岁, 其中初产妇100例, 经产妇40例, 妊周为29~40周, 平均妊周为 (32±6.5) 周。

1.2 诊断方法

采用电子胎心监护仪监测胎儿的胎心率变化, 并实时监测胎动次数的变化, 同时对羊水进行密切的观察, 判断其污染的程度。

1.3 处理方法

胎儿宫内窘迫确诊后根据具体病情的不同可采用一般方法、病因治疗以及终止妊娠等。一般可实施宫内复苏术, 同时对孕妇间断给氧治疗, 以提高孕母体胎盘内血氧的含量, 并可协助孕妇采取侧卧体位, 以使胎盘的血流量得到有效的改善。若治疗后胎儿宫内窘迫的情况未得到有效改善, 则应结合母婴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最大程度的保障母婴安全。若胎儿的胎心率、胎动次数同时出现异常并伴有羊水污染Ⅱ°~Ⅲ°等症状, 则应选择终止妊娠[1]。

1.4 观察指标

观察胎儿的胎心率、胎动次数及羊水污染程度。

1.5 羊水污染程度的划分标准

羊水为胎粪所污染, 按其污染程度可分为三级:较轻时羊水的颜色是浅绿色, 为Ⅰ°污染;稍重时羊水的颜色是深绿色和黄绿色, 为Ⅱ°污染;严重时羊水稠厚, 且呈现出棕黄色, 为Ⅲ°污染[2]。

1.6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胎儿宫内窘迫早期的表现

胎儿宫内窘迫早期的表现主要为胎心率出现异常, 胎动次数有所减少, 羊水污染程度为Ⅱ~Ⅲ等, 详见附表。

2.2 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的时间

本组患者中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的时间比较, 临产前有55例, 发生率为39.29%, 分娩期有85例, 发生率为60.71%, 临产前明显低于分娩期,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表现为胎心率发生变化、胎动出现异常及羊水受到污染等, 因此早期识别时应注意观察这些指标。胎儿的正常胎心率是120~160次/min, 当胎心率出现变快 (>160次/min) 或者变慢 (<110次/min) , 并且持续时间在10 min以上时, 表示胎心率异常, 胎儿出现宫内窘迫症状。胎儿的胎动次数减少, 胎动减弱也是胎儿宫内窘迫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胎动次数在12 h内应在10次以上, 若低于10次, 则胎儿出现缺氧。羊水污染的程度越深, 对胎儿的影响越大, 但是羊水污染并不表示胎儿一定出现宫内窘迫, 还需综合考虑胎心率、胎动次数等进行识别[3]。

胎儿宫内窘迫确诊后, 应根据具体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一般来说, 可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及时给予宫内复苏术, 并协助患者采取侧卧的体位, 同时给予间断给氧治疗, 以提高母体胎盘内的血氧含量, 减轻胎儿宫内窘迫缺氧的症状。若治疗后胎儿宫内窘迫情况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应综合考虑孕妇的产程和胎儿的宫内窘迫缺氧情况, 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为患者进行分娩。若胎儿的胎心率、胎动次数同时出现异常并伴有羊水污染Ⅱ°~Ⅲ°, 则应选择终止妊娠。

本文通过对在我院诊治的140例胎儿宫内窘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 胎儿宫内窘迫早期的识别应包括胎心率异常、胎动次数减少以及羊水污染程度在Ⅱ度~Ⅲ度。其中分娩期患者与临产期患者比较, 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更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胎儿宫内窘迫的早期处理方法包括实施宫内复苏术、给氧治疗、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及终止妊娠等。

综上所述, 胎儿宫内窘迫对母婴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因此, 对胎儿宫内窘迫的早期识别及处理的意义也是重大的。临床应高度重视胎儿宫内窘迫, 做好早期的诊断与识别工作, 并及早进行处理, 以保障母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晓燕.电子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的诊断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2) :509-510.

[2]李银楠.175例胎儿窘迫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3, 4 (3-4) :62-63.

头位难产的诊断及早期处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头位难产的产妇140例,所有病人经过相关临床检查,并确诊为头位难产。与此同时收取同一时期没有发生头位难产的产妇给予对比分析研究。头位难产产妇为实验组,没有发生头位难产的产妇为对照组(140例)。年龄在19-37岁,评价年龄在30.3岁。两组的年龄,疾病情况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处理模式

140例发生头位难产的患者当中包括有剖宫产手术、阴道助产手术以及自然分娩,它们依次为71例、33例、36例。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样本率比较都使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孕妇发生头位难产诱发原因其中包括有胎方位异常、子宫收缩乏力以及分娩之前没有经过诊断的巨大儿,它们依次为110例(78.6%)、97例(69.2%)、17例(12.1%);对照组孕妇其中包括有胎方位异常、子宫收缩乏力以及分娩之前没有经过诊断的巨大儿,它们依次为21例(15%)、29例(20.7%)、5例(3.57%),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3.1 头位难产诱发因素

影响分娩的关键原因一般包括产力、产道、胎儿以及孕产妇不良情绪,在分娩当中上述诱发原因之间相互协助,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胎儿正常分娩出来。(1)产力诱发原因:分娩过程当中因为子宫收缩和胎儿缓慢向下利用产道分娩出来。难产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子宫收缩能力和幅度来进行评估,产力异常也许是原发性子宫收缩无力,也有可能是因为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2)产道异常:其中包括有骨产道和软产道异常,其中骨产道包括有骨盆窄小、畸形、倾斜角度相对较大;(3)胎儿诱发原因:胎儿发育畸形、巨大以及胎儿头部部位异常,其中以胎儿头部部位异常最为常见,其中包括有额头部位,下颌后部位、高直部位以及迟发性后部位等;(4)不良情绪诱发原因:孕产妇在分娩之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样会造成脑部皮质功能异常,造成子宫收缩乏力,这就使发生大量出血和难产几率得以明显上升[2]。

3.2 判定头位难产方法

除了盆骨较为窄小和头盆不对称以外,头位难产在分娩之前很难检查出来,大部分都是分娩以后才开始展现出来。判定是否发生头位难产通常包括以下几点,(1)胎膜早期破裂,这是头位难产的初期判定,胎头位置异常,头盆不称在进入骨盆入口的时候受到阻碍,先露部不能衔接,前羊水囊所受压力不匀导致胎膜提前破裂;(2)子宫收缩乏力:因为胎儿头部和产妇骨盆不相称,胎儿头部位置异常或者是产妇出现不良情绪,都有可能造成子宫收缩乏力,产力一旦发生异常会造成胎儿头部下降非常困难,胎方位异常主要是因为内部旋转力受到阻碍造成的,进而导致产妇发生难产;(3)子宫颈水肿:通常是因为胎儿头部位置导致的,尤其是持续性枕后位,因为胎儿枕部位对直径给予挤压,造成子宫颈出现水肿,胎儿前头部位置发生倾斜也会导致子宫颈前唇发生水肿;(4)分娩过程异常:潜伏时间延长,在活跃期间子宫口扩展受到阻碍,活跃期时间过长,活跃后期和第2个分娩过程胎儿头部下降缓慢、延长,甚至会导致整个分娩过程>24h;(5)轻微胎儿头部和产妇骨盆不相称或者是胎儿体重过大,胎儿体重过大有可能会造成胎儿头部和产妇骨盆不相称,进而导致胎儿头部位置异常,一旦没有在初期发现并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那么难产发生率将会明显增加[3]。本文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发生难产原因其中包括有胎方位异常、子宫收缩乏力以及分娩之前没有经过诊断的巨大儿,同时实验组难产诱发原因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果产妇出现难产症状,应该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第一,胎方位异常的处理,胎方位异常是引起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以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常见,正确处理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处理头位难产的关键,如果头部大横径已经降低到坐骨棘位置或者是低于坐骨棘,可以采取产钳手术或者胎儿头部吸引手术来进行分娩,也可以把握时机徒手旋转胎头,要把枕横位,枕后位转变为枕前位进行分娩,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准确有效。在手术之前一定要采取会阴一侧切除手术。如果是枕横位或者是头部大横径在坐骨棘位置或者是高于坐骨棘,扁平类型的骨盆可以先进行胎膜破裂试产,对其要进行密切监测,时间在2h,如果首先露出的部位降低到坐棘位置以下,可以考虑采取利用阴道进行分娩,如果破膜试产失败,可以采取剖宫产手术进行分娩。第二,宫缩乏力的处理,宫缩乏力可至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或停止。潜伏期延长多是精神紧张,过渡疲劳宫缩无力所致,先给镇静剂,休息4小时,纠正不协调性宫缩,休息后如宫缩协调产程进展好无头盆不称宫口开2厘米以上可以人工破膜,破膜后宫缩仍不强,可静脉滴注缩宫素,专人守护,严观产程及胎儿情况。活跃期宫缩扩张延缓,或停滞,产程延长,产妇疲痨,可以先给镇静剂休息,2小时后宫口进展缓慢,可行阴道检查,无头盆不称可行人工破膜,如果羊水正常,胎儿心率正常,宫缩正常多能阴道分娩。如果宫缩仍不强,可静脉滴注缩宫素,如果宫颈水肿,可给山莨菪碱10毫克宫颈封闭。试验性生产失败的产妇可以考虑采取剖宫产手术。

参考文献

[1]赵玉杰.头位难产产妇120例的早期诊断以及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0):135.

[2]吴玉华,陈秀平.剖宫产术1623例指征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19(11):698.

腹部外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经验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9例,女6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6岁。致伤因素:坠落伤3例,车祸21例,暴力击打伤15例,挤压伤9例,刀刺伤7例。损伤情况:闭合性损伤15例,开放性损伤40例。腹内脏器损伤49例,单纯腹壁损伤6例;在腹内脏器损伤中,脾破裂30例,居首位,其余依次为胃肠破裂10例,肝破裂3例,肾损伤2例,膀胱损伤1例,肠系膜损伤3例。本组合并其它部位损伤15例,其中胸部伤(包括肋骨骨折,肺破裂)5例,脊骨骨折1例,四肢或骨盆骨折5例,颅脑损伤4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剖腹探查,17例行修补术,胃、空、回肠10例,肝3例,膈肌1例,肠系膜血管支结扎及系膜修补3例,脾切除30例。腹腔放置引流管47例。保守治疗者8例中,腹壁清创缝合3例,肾损伤2例,均系无明显腹膜刺激征,血流动力学稳定,经B型超声检查排除腹腔脏器损伤或反复腹腔穿刺阴性,伤后观察72 h病情稳定。

2 结果

54例痊愈,其中8例保守治疗痊愈,46例手术治疗痊愈(痊愈标准: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不适,功能恢复正常,伤口愈合),死亡1例。

3 讨论

腹部损伤分为闭合性伤和开放性伤两大类。闭合性伤可以仅累及腹壁,也可以伤及腹腔内脏器;开放性伤按腹膜是否破损又分为穿透伤和非穿透伤[1],腹部闭合性损伤相对较难。其诊断的中心问题是尽早确定有无内脏损伤,何脏器损伤,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细致全身检查和反复进行腹部检查,对伤情判断,腹内脏器损伤的估计和有无合并伤很有帮助。结合辅助检查如腹腔穿刺、B超、CT和X线立位拍片一般多可确诊。开放性腹部外伤根据致伤物的性质、暴力作用强度、部位、方向、深度及临床表现,诊断较易。但有些病例来势急促,发展迅速,甚至来不及做辅助检查需紧急抢救,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因此,综合分析判断腹内脏器损伤的依据尤为重要,腹腔内脏器损伤主要是内出血表现和腹膜炎表现。所以腹部损伤患者的诊断应该明确下面3点[2,3]:(1)是否存在休克。(2)是否存在实质脏器损伤或2处以上的损伤。(3)是否需要手术。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该做如何准备都要充分思考。以下的症状体征及检查对损伤的判断非常重要,(1)休克征象,本组36例,多见于实质性脏器或伴有合并伤者。(2)持续性腹痛伴恶心、呕吐,腹痛起始部位常与损伤脏器所在部位相一致,腹痛程度在空腔脏器破裂较实质性脏器为显著,伴恶心呕吐者,多见于空腔脏器破裂。(3)腹部固定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腹部这些征象,空腔脏器损伤较实质性脏器损伤明显,检查中若能辨明腹部各位置轻重程度,最明显的部位常提示损伤脏器所在。(4)移动性浊音和肝浊音界消失,多见实质性脏器损伤,肝浊音界消失皆为胃肠穿孔。(5)腹胀与肠鸣音消失。(6)腹腔穿刺检查,腹腔穿刺简单易操作,诊断阳性率高。如果是阴性也不能排除损伤,操作者可能受体位、病情的不同阶段腹腔积液多少影响。本组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不能仅凭腹穿决定是否剖腹探查。(7) B超诊断可靠,可以发现脏器是否完整和腹腔积液多少。腹部CT对损伤的进一步诊断也有意义。(8)X线检查见有气腹或腹膜后积气,对闭合性损伤合并空腔脏器损伤有意义。本组X线透视发现膈下游离气体2例,均为胃肠破裂。总之,腹部外伤特别是闭合性腹内脏器损伤的早期诊断,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腹腔穿刺阳性为特征,全面综合分析,不苛求于某一特殊征象或辅助检查,才能及时辨明损伤脏器。

在腹部外伤救治过程中,如能考虑全面,处理得当及时,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以为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休克患者即使采取抗休克措施未好转,考虑为实质性脏器出血所致,只要收缩压在60 mm Hg左右,脉搏在120次/min以上,应断然采取手术治疗。明确有合并颅脑胸部及四肢脊柱等骨折,对多发性损伤的救治十分重要,应充分密切与各专科合作重点抢救危及生命的脏器损伤,胸腹联合伤或颅脑、脊柱四肢损伤,病情危重,可能存在失血性休克、昏迷,对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处理胸部和颅脑损伤,不能顾此失彼。要详细询问检查,综合分析,以指导治疗。腹部外伤的患者中以实质脏器损伤居多,存在失血性休克,此类患者应该及早重视,积极抗休克治疗,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迅速输血补液,抢救生命。存在呼吸困难和呼吸道阻塞时,应及时通畅呼吸道,建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辅助呼吸。胸部损伤严重,合并血气胸时应及早行闭式引流,减轻压迫,改善呼吸循环。早期出现休克或快速补液后血压仍不稳定应及时手术。基本治疗包括吸氧、抗休克、通畅呼吸道、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检测生命体征。腹部外伤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指征应该严格把握,非手术治疗时要严密检测生命体征,随时改进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总结腹部外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笔者收治的55例腹部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单纯腹壁损伤6例和肾损伤2例,用非手术疗法治愈,余47施行手术治疗,治愈46例,死亡1例。结论 腹部外伤应正确迅速地作出诊断,必要时剖腹探查。严防漏诊,及时处理,迅速、有效、合理的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腹部外伤,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黄志强,丁义涛,王玉琦.实用临床普通外科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1:604-605.

[2]傅德良,曹国海,倪泉兴,等.以腹部为主的多发性损伤诊治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7):401-402.

早期处理原则 篇10

目前, 国内外处治高速公路裂缝中普遍采取的方法是“清缝填封”法, 即利用专门的施工设备在路面裂缝位置开槽后灌注热沥青。这种施工方法适用于裂缝宽度较大时, 但有以下缺点:在裂缝处开槽, 会对路面原有结构有所损害;需要现场加热密封材料, 施工不便;施工完成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封闭交通进行养护;处理后的裂缝, 容易在路表面形成黑色色带, 行车视觉效果较差。

根据高速公路早期裂缝宽度较小且需要及时养护这一特点, 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硅酮耐候密封胶代替热沥青来处理裂缝, 并建立了一套早期裂缝判别、处理的施工方法。

一、早期裂缝的识别

河南省濮鹤高速公路于2004年11月建成通车, 是沟通大广高速、京港澳高速的重要通道。通车以后, 该路段的交通量和重载车数量逐年上升。统计显示, 濮鹤高速日均交通量已从开通之初的3 000辆左右达到目前的近万辆。

在2006年第四季度进行路况调查时, 发现路面行车道出现极少量的细小横向裂缝, 2007年上半年, 裂缝数量突然达到了350多道。行车道裂缝长度普遍在1.5~3.5m, 宽度0.5~4.0mm。

1. 路面裂缝识别。

针对调查情况, 对路面行车道裂缝进行了钻芯取样, 芯样描述如下:裂缝贯穿上面层4cm深度, 上宽下窄, 呈V型, 裂缝顶部宽度2.5mm, 底部1mm, 中面层和下面层完好, 没有裂缝痕迹。可以认定行车道裂缝属于疲劳裂缝, 即由于水泥稳定基层出现收缩的横向裂缝, 造成该位置处在行车连续荷载的作用下, 上面层出现剪切疲劳破坏, 该破坏从上面层开始, 逐渐向下发展。由于裂缝表面没有唧浆、啃边、错台、松散等现象, 并且宽度较小, 数量不多, 应属早期路面裂缝。

2. 处理办法的选择。

对于路面早期裂缝, 由于没有使原有路面结构遭到破坏, 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也不大, 因此, 处治方案的重点应放在防水封缝上, 灌缝使用的原材料是处理方案是否经济合理的关键。

二、密封材料的选择

对于路面早期裂缝病害, 考虑到道路表面的美观、经济等因素, 密封材料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能封水、封闭后不透水;与沥青混凝土结合良好, 并具有一定的黏接强度;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变形能力和抗撕裂能力强, 能适应温差引起的裂缝宽度的变化。

施工时还应具备以下条件:施工相对简便, 能够在常温下进行施工;施工完成后, 与沥青路面色差小, 表观效果好;施工完成后,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放交通;材料和施工成本较低。

根据以上标准, 经过选择和多次现场试验, 最终确定了采用硅酮耐候密封胶作为灌缝材料。硅酮耐候密封胶是以化学材料硅酮为基质, 添加挥发剂、稳定剂等, 常温下呈膏状, 与沥青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黏接能力, 抗撕裂能力强 (最大拉伸伸长率400%) , 同时还具有优良的耐候、耐水、耐磨、耐腐蚀、抗老化性能, 且污染少, 具备可修补性, 是一种优良的路面密封材料。

三、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1. 施工准备。

硅酮耐候密封胶 (质量应符合GB/T14683-2003、GB18583-2001标准) 、清缝设备、注胶枪、刮刀等。施工人员4人, 清缝1人, 注胶1人, 刮缝1人, 安全员1人。

2. 施工环境。

施工在气温7℃以上的晴天进行 (最好选择在春秋季节) , 裂缝内及路面应保持干燥状态。

施工程序。

施工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人工清缝→高压空气吹缝→注胶→抹缝。

4. 施工质量要求和注意事项。

应人工清理裂缝内杂物后, 再用清缝机吹净缝内和裂缝周边尘土;注胶时, 注胶枪枪嘴应对准裂缝均匀、缓慢、平稳、适量挤压密封胶进入路面裂缝内;用刮刀向裂缝内推压密封胶, 尽可能使胶体更多的压入缝内, 表面抹平后, 保持胶体表面与路面平齐;抹缝完成后进行检查, 当出现胶体缺损时, 应对缺损部位进行修补;对于个别宽度大于6mm的裂缝, 为了防止过往的行驶车辆带走胶体材料, 可用纸带覆盖裂缝部位, 再用宽胶带纸固定纸带;施工完成后即可开放交通。

四、使用效果分析和结论

早期处理原则 篇11

我科1994~2006年8月收治小儿烧伤276例,伤总数38.3%,收治小儿烧伤后疤痕增生,挛缩畸形,功能障碍,要求整形治疗者127例,占同期小儿烧伤数46%。据国内资料统计,小儿烧伤占烧伤总数的40%~45%,其继发畸形伴功能障碍有一定比例。作者通过276例小儿烧伤及127例小儿烧伤后畸形资料的分析,得出小儿烧伤创面处理的正确与否与继发畸形有密切关系。

1资料及结果

小儿烧伤276例,男性154人(56%),女性122人(44%),其比例为1.3:1,烧伤后继发畸形127人,男性84人(66%),女性43人(34%),其比例1.9:1。

年龄与面积分布:均12周岁以下(其中3岁的98人,4~9岁84人,8~12岁94人),最小5个月,平均4.6岁。

小儿烧伤后畸形部位分布:小儿烧伤继发畸形四肢占5%,其中手、足、腋部畸形多见,其次为面颈畸形(17%),躯干大片瘢痕增生(15%),会阴部畸形(13%)。

创面处理方法与后期畸形的关系,通过病史与治疗发现烧伤瘢痕增生,挛缩畸形主要与早期创面处理方法不当有一定关系,分析其原因:(1)深Ⅱ度创面涂SD-Ag保痂,痂下感染;(2)创面换药不及时,方法不当致创面加深感染继发瘢痕;(3)功能部位植点状皮;(4)创面网状植皮,网孔过大;(5)供皮区取皮过深;(6)特殊部分如手足、会阴植皮后包扎,固定不当。

2讨论

小儿烧伤由于生理特点所致烧伤面积>10%,早期有发生休克的可能,另外小儿烧伤后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小儿烧伤创面的处理较成人更加严格,对如何加强小儿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减少伤后畸形,我们体会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注重全身治疗的同时,要早期正确处理创面:小儿烧伤特别是重度以上烧伤往往伴有休克,入院后要立即准确计算烧伤面积,判断烧伤深度,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在抗休克的同时可进行简单清创,但应给予镇静、镇痛,避免因清创刺激而诱发和加重休克。

(2)防止创面感染是减少后期畸形的关键:小儿皮肤娇嫩,一旦创面感染必定创面加深,影响预后疗效。因此创面早期正确处理是防止感染的必然措施。我们体会早期创面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创面判断要准确,处理要及时。混合Ⅱ度创面采用局部换药,半暴露为佳,早期辅以冷疗。深Ⅱ度以上创面早期切削痂大张自体皮移植,功能部位尤应如此[1]。切不可图简单省事,创面无选择性的涂SD-Ag。因SD-Ag厚涂脱痂慢,对小儿深Ⅱ度创面痂下易感染,且有抑制上皮生长之不足,因此小儿创面慎用。②在创面无感染全身无败血症的中小面积烧伤不要乱用抗生素,决不能依赖抗生素的应用而忽视了创面处理。③取皮要薄厚适宜,避免因取皮过薄而致术后皮片挛缩,过深致供皮区感染,生长瘢痕。④减少慢性刺激,保持创面清洁,及时消灭残余创面。

(3)应用整形原则处理烧伤深度创面对减少后期畸形大有好处,特殊部位如颜面、颈部、双手、会阴及功能部位的深度创面,强调切削痂后力争用中厚大张皮片移植,这样可减少瘢痕挛缩,对愈后的处理及功能均有好处。对四肢、躯干部局限性Ⅲ度创面,我们采取切痂后创缘一期缝合。或行局部皮瓣转移封闭创面,如无感染预后较植皮为佳。另外,对深Ⅱ度创面我们试用清创后即覆盖异体皮,创面愈合时间短,瘢痕较少。

(4)创面植皮后护理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小儿烧伤后由于疼痛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常难于合作。术后应加强护理,手部植皮术后应分指及功能部位包扎,可防止并指,拳状手,鹰爪手畸形。功能部位植皮后要指导病人早期行功能锻炼,配带弹力绷带,对减少术后皮片挛缩,瘢痕增生有较大作用。

(5)烧伤后畸形整复治疗的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目前烧伤患儿独生子女多见,烧伤后一旦继发畸形,家长思想负担重,迫切希望早期整形,且要求高。因此烧伤后畸形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应严格选择。

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时机,多数人主张瘢痕稳定后手术,这样继发畸形少。我们体会,小儿烧伤后瘢痕挛缩手术时机应相对提前,特别对功能部位,如眼睑、口周、颈部、双手、会阴处瘢痕畸形[2]。手术时机在创面愈合后半年内进行为佳,也可在瘢痕不稳定时期进行,这样可避免因瘢痕挛缩而加重畸形,手术成功率高,同时可减少对患儿生长发育不良影响。手术方式选择:原则上彻底切除瘢痕,充分纠正畸形,对瘢痕切除后创面,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修复。

参考文献

[1]陈璧.深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与愈合后的关系.中华烧伤杂志,2005;21(1):9-11

上一篇:运行及事故与维护论文下一篇:快速定量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