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

2024-08-01

情理交融(共7篇)

情理交融 篇1

爱因斯坦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塑造目标。现代课堂教学关注生生、师生、生本、师本互动,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对流, 还要强化情感对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民主、乐学、积极、健康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让宽容、和谐、民主成为课堂交流的主旋律。

一、制造幽默, 渲染乐学的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 要有幽默, 要有笑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整合教学语言, 努力增加活跃度, 用风趣、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 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对教师的畏惧,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教学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数学学科讲究逻辑性、严密性, 教师在教学语言设计时, 要充分考量学科特点, 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相关调研。这样才能设计适合度更高的教学语言, 在激活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 提升教学引导的针对性, 为打造高效课堂创造条件。在学习《千米和吨》时, 为让学生对千米有直观感知, 教师提问学生:根据平时上学经历估算一下, 从家里到学校大门口有多少千米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我家到学校有20 千米。教师继续追问:你每天都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回答:是爷爷骑自行车送我来的, 早上六点四十准时出发, 七点到达学校。教师笑笑:“你爷爷骑的肯定不是自行车, 应该是哪吒的风火轮, 不然20 分钟是来不到的。”学生都哄堂大笑。大家才知道路程估算出现了很大误差。教室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和教师互动异常频繁。教师利用幽默语言激活了班级学习氛围, 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 学习情绪也被调动起来, 很快进入到学习研究之中, 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升。

二、倡导民主, 提升互动的品质效度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 教师为创设民主课堂, 需要从知识和情感等多个视角出发, 展开多种创设活动。教师要走下讲台, 到学生之中, 和学生亲切交流互动。教师的威严往往成为创设教学民主的重要桎梏因素, 改变教师形象, 不仅要关注教学语言, 还要从教师表情、微笑、形体动作等方面做起, 消除恐惧心理,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激活课堂积极动力, 让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做, 提升学习品质。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教师设计了一组课堂训练内容, 第一部分为口答题, 第二部分为判断题, 教师利用大屏幕投放出来, 但在几个关键数据部位留白。教师申明, 这些空白是留给学生自己填写的。有些内容自己填写自己解答, 有些内容填写后有权让任何一个同学来回答。学生获得这样多的自主权利, 自然是非常兴奋, 不仅对题目进行研究, 还要专门找比较有个性的同学来回答。甚至有学生直接让教师来回答:老师, 有一个边长是2.5 米的正方形土地, 它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回答:6.25 平方米。学生给出评价:答对了, 十分。教室内顿时笑语一片, 学习呈现良性化。教师让学生自己改造训练内容, 而且有指定学习对象的权利,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促使学生的思维多元启动, 对学习内容展开深度剖析和挖掘。

三、挖掘情愫, 激活学生的情感因子

在“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时, 很多教师都会将情感因素看做是虚设, 这其实是对情感因素存在偏执理解造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积极的学习意识、正确的学习习惯, 需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关注, 要让情感激发成为贯彻教学始终的要素。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研分析, 掌握学生的情感方向,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需要制定情感激发策略,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学生情感因素非常丰富, 需要教师仔细挖掘, 才能有针对性制定教学对策。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给予引导:小数在小数中就读作“点”, 别看这一个小点, 它的作用可大了。如果点错了, 或者点漏了, 结果会怎么样呢?谁能够举出生活实例来说明小数点的重要性呢?有学生自愿展示:爸爸去年借了我八百块压岁钱, 我怕爸爸到时不还, 就让爸爸写了一张借条。今年爸爸要还钱了, 我拿出借条, 爸爸看完借条, 只给我八十元钱。我当然不干, 可爸爸指着借条说:80 后面有个点, 当然是80 元了。因为没有大写, 给你八十没有错啊。最后在我力争下, 爸爸还是把钱还给我了。这个点是无意中点上的, 如果不是一家人, 自然会引出纠纷了。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 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习与生活接轨, 其价值度自然提升。

情知结合, 学乐兼得。这是新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小学生思想活跃, 情绪化特征明显, 全面提升课堂互动指数, 对塑造学生数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抓住学生兴趣的激发点, 利用幽默的课堂语言,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与学生展开多元互动, 从不同视角切入, 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思维, 也为课堂教学创造了重要契机。

情理交融百媚生 篇2

从我多年的高考阅卷经验来看,有不少考生不太注重情感与理性的密切关系,将情感与理性割裂开来,导致作文问题不少:或苍白单薄,感情匮乏;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泛滥成灾,情感失度;或重文章体例,重文章语言,重表达技巧,轻审题立意,轻思维深度,轻思想内涵。学生过度关注一己之感,钟情于感性的倾诉,不对生活作细致观察,不对社会生活作深思反问,不对事物现象作因果分析,使文章缺少理性光辉,言之无物,空洞玄虚。

情感思维强调主观对客观的感觉,更富于激情,更有利于对情感的揭示,其思维方式是具象或形象思维,其精髓是美。

理性思维更强调客观、规律、普遍性,更富于冷静,更有利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思维方式是抽象或逻辑思维,其精髓是真。两者尽管有区别,但行文中又是密不可分的。在写作实践中,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使文章魅力百生。

要使情感思维和理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写作中运用自如,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真情从“实感”中产生。如果缺少生活的“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我们要善于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与其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入到作文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或缺少感染力了。不能体现“我”对生活感悟的文章,情感必然是苍白的。如2012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人在风中》:“当钢铁的森林取代屋舍的恬静,我们不能改变的是赤子之心。天津的哥马志刚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至诚至善之人。他载过一位盲人,盲人下车后给他车钱,他拒绝了,并说:‘我不伟大,但赚钱比你容易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也许社会的发展速度会让人们的心灵蒙了尘垢,但我们要掸去这层尘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是啊,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高楼大厦取代传统民居,开发区取代自然名胜,而‘瘦肉精’‘毒黄瓜’‘回炉面包’则体现了人心在‘现代风’‘唯利是图风’中的改变,而这些被‘风’吹倒在潜规则洪流中的人们是不是也缺少一颗赤子之心呢?”文章围绕着“一切都在改变,但赤子之心不能变”展开论述,紧扣马志刚和当时的社会热点材料,表达了对坚持社会正义和坚守人性真善美的呼唤,情感较真挚,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关注和忧思。

抒情,往往要借助某一具体的事件、景物作为“凭借物”,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若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要把浓郁的情感融入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若借写景来抒情,“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如2012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落叶牵思念》:“我捡起落下的柿子,兴奋地跑向奶奶。奶奶坐在大摇椅上,手中摇着大蒲扇,安详地看着我兴奋的样子……奶奶撑起拐杖,缓缓走过来,帮我擦擦脑袋,然后变戏法似的又掏出几个柿子,笑着看我破涕为笑的窘样,我抓起柿子,一个劲地往嘴里塞,汁水到处都是,奶奶伸出手帮我擦干净脸,我眼睛一瞥,夕阳的余晖映射到奶奶的背上,发出金灿灿的光。”叙事性作品中作者往往将其评价情感融化于艺术形象之中, 通过情感思维塑造艺术形象。本文段展现了祖孙两代人的亲情,通过一系列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慈祥的祖母形象。再如201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上善若水任方圆,淡然处之藐情殇》:“一棵古树,千万年的岁月成长,年轮的千曲百转;一棵古树,是寂寞淡然的,春来它便绿,秋至它便枯;但是,一棵树的生命里流淌着千万次生死的轮回,虬劲盘踞的老树根,深深抓住大地的心脏,延伸百里,与天地同生,汲朝露晨曦;与天地同死,淡看风月繁华。”通过古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淡看生死轮回、繁华枯荣的理性思考。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隐藏着对立与统一、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偶然与必然、整体与局部、正面与反面、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静止与发展等丰富的哲学内涵,要写出佳作,就要跳出现象本身,从客观的角度层层深入,挖掘事物所包涵的哲理,只有这样,才能切中肯綮,一语中的。同时要立意创新,要敢于对生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对社会现象进行质疑,避免人云亦云。如201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方圆之道》:“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内心完满富足,才有余力修缮人格品质,而后才能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所谓‘不忧不惧’,所谓愧疚。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而不是外在世界。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文章由浅入深、客观、辩证地分析了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完善的人,展现出作者深厚的理性思维功底。再如2014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心旅》:“人生如旅程,而心为旅者。在这并不一帆风顺的旅程中,逆境、失意常常阻挡着旅者的步伐。除了要克服这重重困难的考验,旅者还必须在每处绮丽风景旁作出抉择,在每个分岔路口前作出抉择。是流连驻足还是大步向前,是孤帆飘泊还是崎岖独行?如此看来,旅者犹豫不决是很难抵达终点的。”作者将游者的旅途比着“人生的旅途”,角度新颖,立意不凡。

在写作中, 必须利用情感思维。但是,又绝不可“感情用事”,绝不可任感情的潮水恣意泛滥。还必须用理性的思维指引, 控制自己的情感思维, 要对自己的感情加以检验。即使是正确的情感, 也要掌握分寸, 还要考虑艺术效果。有时需要以自己的火山暴发般的感情点燃读者的感情;有时又需要按捺自己的感情, 只是不动声色地设置某种关系、联系,造成某种情境, 刺激鉴赏者, 使他们自己通过自我感受、自我思考激动起来。如2014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流连于平凡的幸福》:“有些人痴心于一次次超越,从失败者的枯骨上踏上巅峰,可也许是高处不胜寒,在最初的自豪与骄傲过后,便有如刺骨冷风的孤寂袭来,痛入骨髓。有些人流连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幸福,人生对他来说便如一次读书的过程,从白纸黑字中咀嚼,感悟平淡如水的美好。有人说,高三是当时痛苦、过后幸福的人生阶段。但是若有可能,我却希望永远将时间静止在高三,因为在这时,有我最爱的家人陪在我身边,逗我开心,让我从紧张中暂得喘息,有我最爱的挚友与我相互扶持,共同培养一棵名叫梦想的树。”文中既有充沛情感的倾述,又饱含着理性的思辨色彩,既激发读者情感共鸣,又能启发读者深思。

情感思维属于艺术的世界,理性思维属于科学的世界。在写作实践中,只要能够做到情与理的完美交融,就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你的文章意深情长,理透情浓。

情理交融 篇3

一、烦恼引发渴望

少年在长大,烦恼其实并不少,只是年轻的心总会对未知的将来充满向往和希望,所以烦恼不会长久沉淀,沉淀得需去回忆中寻找快乐和寄托罢了。于是,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一番谈话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以重温童年激发他们走进文本的渴望。

“孩提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非常羡慕,盼望快快长大,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反而对童年向往有加了,是这样吗?你为什么向往童年呢?”

孩子们头点得如鸡啄米,纷纷表达想法,有说“小孩子的时候是很真诚纯洁的,现在没那么单纯的快乐了”,有说“童年天真浪漫,很有趣”,果然,也有学生说“现在要考试,压力大,烦恼多了,哪像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的”。一番感慨后,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多想再回到从前啊!”渴望的情感萌生得自然而又强烈。

二、渴望牵引快乐

“作者笔下的孩子们有你童年的影子吗?你喜欢读这些孩子们的哪些趣事?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一句过渡迅速切入文本,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沉浸在作者妙趣横生的描述中,快乐的因子在课堂上跳跃。我突然来了个急刹车,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孩子们过得快乐吗?”这个问题引起了一番争论,“他们不快乐,因为‘我’常常会呵斥他们。”“是的,瞻瞻都哭成那样了,不能完全说快乐。”很快就有学生反驳:“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即使被责备了也不会很痛苦,生活自然,就是十足的快乐。”我就这番争论小结道“:孩子们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倒不觉痛苦悲伤,但文章中有人因这种自然的快乐而生出悲哀之情,是谁呢?他又为什么而悲哀呢?”我顺势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写“我”的悲哀之情的几段文字。

三、快乐对照悲哀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8 到11 小节,读完趁他们的情感尚未落潮,我引导他们对照刚才孩子们的快乐,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悲哀?学生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悲哀于孩子们终有一天会失去他们的童真。”我表示认同,并建议再作思考,又有学生补充:“还为成人丧失了童心,不能理解孩子们而悲哀。”他接着说,“和贾平凹在一篇文章中写以一个三岁宝宝为老师的情感是相似的。”他的联想引起了许多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的共鸣。赞赏了该同学的观点后我建议学生再读句子“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读后再为“悲哀”作注脚,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原来“我”还悲哀于自己明知这样不可行但无能为力,悲哀里还隐隐有着对世俗的激愤之情!

四、悲哀促进反思

我果断地再次切入现实,引导学生想想“走出童年,是不是就意味着失去了‘真’?你有没有在自己或者一些名人身上看到‘真’的存在?”反思是有效的,有学生谈到自己的“坦荡”“真诚”“善良”,还有学生联想到季羡林为一株藤萝的呐喊,鲁迅的“横眉”“俯首”,甚至还有学生说丰子恺的漫画和文章也是为人“真”的写照。学生的发现,美好精神的回归令人感动,我总结: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

情理交融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思潮同时并置在我们面前,人们所处环境和利益视角的差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拿什么样的精神纽带把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毕竟一个有共识、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而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尤其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更是义不容辞,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把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即“三进”)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为了切实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其经验教训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一条是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只有融情感教育、理论教育于一体,才能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以情感人,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吸引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以情感人,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吸引力的首要前提。这是由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规律所决定的。从年龄特征看,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智力、情感、意志、思维方式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进行理性分析的思维能力还较差,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他们希望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由于知识背景、抽象思维以及其它能力的欠缺,大学生的认识还显得肤浅。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他们往往无所适从,而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某种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规律来看,总是从入耳开始的,然后才能谈得上入脑和入行,总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列宁认为,没有对真理的激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从心理疏导和情感教育入手,切实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

党的“十八大”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把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逐渐交融、融汇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意识、心理上的感化,而人的意识往往难以捉摸,难以控制的,强制劝阻和空洞的理论训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在实际的施教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热情、有亲和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能够将自己的热情、自信、积极向上等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培养出学习刻苦、身心健康、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毕竟,一个有共识、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所以说,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施行者,教师本身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塑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情感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理服人,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说服力

以理服人,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说服力的根本要求。这是由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有别于中学思政常识课,要求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别于高校专业课,要求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社会发展方向;才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而欲达此目的,就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说服力,即使学生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自己思想观念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确实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并且适应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接受能力,才能富于理论的深刻性和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钻细研,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纯熟的掌握、深刻的理解,做到真懂真信,形成真正的理论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论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课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得到大学生的尊重和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大学生是不会自发选择、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而要靠教材和教师循循善诱的灌输和疏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必须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作为一个有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之众的国家,在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有可以唤起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园。譬如,在讲解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时,要让学生清醒地看到,美丽城市和农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如果说美丽是面子,那里子就是实力,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实现“美丽中国”确实不是短期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我们要有长期攻关的思想准备,要有上下同心、协调努力的制度安排。如果我们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十八大”的这一新提法,就不会仅在一时美丽上下功夫,而更要在永葆美丽上下功夫;不仅在城乡生态上下功夫,而且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上下功夫。这样的美丽,就是人民欢迎、真正靠得住的。endprint

三情理交融,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融理论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成功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趣味性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这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进”、三个代表思想“三进”和科学发展观“三进”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则势必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片面追求理论性,单从国家的要求出发,一味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往往把理论讲成抽象的教条和政治的说教,把课讲得枯燥无味、了无生趣,就不仅谈不上理论的说服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二是片面追求情感性,单从学生需要出发,一味地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常常把政治理论课讲成生活指导课、成才技能课,这就势必“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要真正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收到实效,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就必须把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到情理交融。毛泽东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实际施教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行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情理交融:行,既受理性的指导,又被情感所驱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还要“进生活”。因此,我们应当热情鼓励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并在实践活动中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形成知荣辱、树正气、讲理想、明是非、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直被当作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即建设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大、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显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价值追求,即建设一个基于法治、人人平等享有自由权利、公平正义的社会;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公民道德或人民生活价值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那么前两个层次的价值观或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而作为道德和生活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调节人民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它们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价值规范的体现。对青少年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

参考文献

[1]程秀波.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决策探索,2002(1).

[2]王希永,金庆昕.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情理交融 篇5

为了切实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 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其经验教训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其中一条是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只有融情感教育、理论教育于一体, 才能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以情感人, 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吸引力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以情感人, 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吸引力的首要前提。这是由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规律所决定的。从年龄特征看, 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 他们的智力、情感、意志、思维方式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但进行理性分析的思维能力还较差, 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 他们希望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但由于知识背景、抽象思维以及其它能力的欠缺, 大学生的认识还显得肤浅。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他们往往无所适从, 而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某种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规律来看, 总是从入耳开始的, 然后才能谈得上入脑和入行, 总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列宁认为, 没有对真理的激情, 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必须从心理疏导和情感教育入手, 切实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调动学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

党的“十八大”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贡献, 是把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逐渐交融、融汇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意识、心理上的感化, 而人的意识往往难以捉摸, 难以控制的, 强制劝阻和空洞的理论训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在实际的施教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热情、有亲和力的教师, 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 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还能够将自己的热情、自信、积极向上等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 培养出学习刻苦、身心健康、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毕竟, 一个有共识、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 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所以说, 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施行者, 教师本身积极向上的情感, 对塑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培养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 还要注意学生情感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理服人, 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说服力

以理服人, 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说服力的根本要求。这是由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有别于中学思政常识课, 要求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重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别于高校专业课, 要求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重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清社会发展方向;才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而欲达此目的, 就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说服力, 即使学生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自己思想观念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确实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 并且适应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接受能力, 才能富于理论的深刻性和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当前, 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钻细研, 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纯熟的掌握、深刻的理解, 做到真懂真信, 形成真正的理论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论信仰, 才能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课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才能得到大学生的尊重和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大学生是不会自发选择、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而要靠教材和教师循循善诱的灌输和疏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必须以理服人, 而不是以势压人, 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作为一个有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之众的国家, 在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有可以唤起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园。譬如, 在讲解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时, 要让学生清醒地看到, 美丽城市和农村, 既有面子, 更有里子。如果说美丽是面子, 那里子就是实力, 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实现“美丽中国”确实不是短期的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 我们要有长期攻关的思想准备, 要有上下同心、协调努力的制度安排。如果我们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十八大”的这一新提法, 就不会仅在一时美丽上下功夫, 而更要在永葆美丽上下功夫;不仅在城乡生态上下功夫, 而且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上下功夫。这样的美丽, 就是人民欢迎、真正靠得住的。

三情理交融, 增强“十八大”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融理论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是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成功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趣味性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统一的。这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进”、三个代表思想“三进”和科学发展观“三进”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则势必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片面追求理论性, 单从国家的要求出发, 一味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往往把理论讲成抽象的教条和政治的说教, 把课讲得枯燥无味、了无生趣, 就不仅谈不上理论的说服力, 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二是片面追求情感性, 单从学生需要出发, 一味地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常常把政治理论课讲成生活指导课、成才技能课, 这就势必“种了他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

要真正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收到实效, 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 就必须把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统一起来,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到情理交融。毛泽东曾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实际施教过程中, 必须引导学生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行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情理交融:行, 既受理性的指导, 又被情感所驱动。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还要“进生活”。因此, 我们应当热情鼓励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 并在实践活动中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形成知荣辱、树正气、讲理想、明是非、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直被当作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即建设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大、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显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价值追求, 即建设一个基于法治、人人平等享有自由权利、公平正义的社会;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公民道德或人民生活价值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 那么前两个层次的价值观或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 而作为道德和生活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调节人民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 它们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价值规范的体现。对青少年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 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

参考文献

[1]程秀波.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决策探索, 2002 (1) .

[2]王希永, 金庆昕.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情理交融 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主任,情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到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布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性,他们不是象牙塔的精英,而很可能是某个方面的失败者,在他们的心里有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打开他们的精神领域,使他们从自尊中吸取力量,做一个自强自立的地方经济的建设者。

一、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经历了升学的失败,在心里上产生自卑感,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感。升学失败,究其原因:极少数学生因为发挥失常;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智力因素或者学习能力等方面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少部分学生是自身的行为习惯不好,调皮捣蛋,迷恋上网、游戏等而厌恶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不行。对于前面两种情况的学生,教师会比较省心,因为这些学生,平时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布置的任务(包括学习任务和各项活动的任务)能积极按时完成,而且有部分学生表现突出,会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活动中找到自信,尝到成功。而第三种类型的学生,在学校里是教师平时花大力气“对待”的特殊生,因为他们平时厌恶学习,没有目标,就会显得很“悠闲”,而自古以来,“闲则生非”。于是他们经常招惹是非:轻者是上课讲话、睡觉、作业不完成、顶撞老师……重者是打架斗殴、旷课、通宵上网、赌博、结交不良社会青年……甚至干一些轻微违法犯罪的事。如果教育者只是以自己的权威性来教育他们,效果很小。因为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一路走来,听过很多老师的批评教育,耳朵已经听出老茧了,哪里还听得进去?胆子小些的学生会阳奉阴违,胆子大些的学生会百般狡辩,甚至大声顶撞,一副无所谓和无所畏的样子。如果他们一再错误不断,教育者一旦失去耐心和信心,就会因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受到的纪律处分不断升级,而自动退学或者勒令退学、开除。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是艰辛而重要的。

二、对策

班主任要以生为本,情理交融,攻破学生忍不住犯错的防线,帮助后进生,提高中等生,培养优等生,使次品、废品、危险品降到最低。

情理交融。古语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是感情动物,那些监狱里的犯人,都能被感化,更何况孩子。我认为,情,是前提,是关键;理,是依据,是准绳,二者结合。我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教书育人已经17年了,我的感受是对待学生要真情相待,尊重、理解和宽容、信任;要以理服人,讲道理、通情达理。情和理二者融汇渗透在一起。

哲学家詹姆斯也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这是对人的本性的科学揭示,给了教育者一个启迪:在实施教育时就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也就是必须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虽然经历升学的失败,但是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平时在各项活动中,在职校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经常体验成功。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优秀的学生,比较容易获得别人,包括教师的尊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后进生”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践踏。后进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冲淡了他们的自尊心,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师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他们的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尤其是在他们犯了错误之后,教师要避免以权威的口吻,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对学生大声呵斥、粗暴教育,而是在耐心讲道理的同时,尽量顾及学生的自尊,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虽然他犯了错误,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体味到被关心、被尊重的温暖,有助于学生改正错误。

理解和宽容,就是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他们出现偏差的时候能够宽容对待,不要讽刺挖苦,随意责骂,造成对立;更不要全盘否定,警告驱逐。

作为职业学校教育者的角色,我们应当善于并且尽力理解学生的某些想法或者做法,尽管有些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想想看:我们成年人也会犯错误,想偷懒,沉迷游戏、麻将,更何况年轻的学生呢?所以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我们不能首先从内心感到学生的错误不可理喻,让学生觉得和我们有很深的代沟,从而不愿和我们交流,更不愿接受我们的批评教育,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很差的教育效果。

信任,就是要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价值。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让学生认识到目标价值和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实现目标价值。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给学生各种表现的机会。尤其更要信任职业学校中的“后进生”,因为这些“后进生”在他以前的学习、生活生涯中,得到小学、初中老师及家长的信任可能很少,我认为“后进生”也不是一下子就这么差的,是经受:犯错误—受批评—不被信任—犯错误—受批评—不被信任,如此反复,他的自信心也就在不信任中磨灭了,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当多为这些学生考虑,经常交给他们一些小任务,让他们去完成,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比如字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让他在黑板上板书作业题目和参与到班级黑板报的编写中;电脑打字快的同学,经常有意在课后请他帮帮忙;热心的学生,经常请他跑跑腿,到某个地方去交东西或者拿东西;唱歌好的同学,经常让他在班级活动中展露他的歌喉;嗓音好听的学生,哪怕是让他读一段文章……然后不要忘记适时的鼓励和表扬。

倘若教育者做到事事处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你的教育中受到启迪、感染、感化,从而达到如期的教育效果,到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享受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参考文献

情理交融 篇7

思想教育工作一直都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 而其教学工作本身有着独特的特点, 要想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 就必须以情理交融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 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 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自身的成长。

2 教师要动之以情来打动学生

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认识到思想教育的真谛, 并且通过感情的付出, 来建立一条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进而更好的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真实的情感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前提, 在不断的思想交流过程中, 真情是最好的润滑剂。教师要不断的尊重学生, 并且以平等的地位来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本身要以深厚的情感和爱心, 来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追求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注学生的内心时间, 改变以往师生的不平等地位, 通过真情的付出, 以亲和力来打动学生, 消除学生的内心抵触状态, 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发自内心的对学生进行关心、爱护和帮助, 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让学生更好的追求真理。对于学生的真情付出, 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进而更好的与教师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 更好的遵守教师的指导, 更好的实现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 只有以真情和信任来打动学生, 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进行理解, 产生良好的共鸣。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着独立性较强的思维意识, 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角色, 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去, 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内心状态, 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困难, 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解决,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由于, 为后续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真情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本身既是师长, 又是朋友, 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3 教师要晓之以理来改变学生

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工作中, 教师要认识到道理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的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认识和思维意识水平的提高, 进而更好的保证思想教育的效果。教师本身要具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 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 以良好的言行保证说服力, 对于教育理论进行不断的深化。教师本身要重视自身人格的力量,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真正的以言传身教来带领学生不断的成长。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真正的作为一个榜样来带领学生进行成长和学习, 以实际行动来传播道理, 教育学生不断的成长。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还要保证教育过程的真实和客观, 言之有理、实事求是的对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内心的疑惑进行解答,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来更好的让学生完成思想教育的过程。对于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疑问, 教师要进行耐心的解答, 并且将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还原, 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于观点进行阐述, 让学生自觉的接受教师的理论思想, 内心和情感上逐渐的自觉的变化, 进而更好的实现思维意识的成长,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 教师要情理交融来尊重学生

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地位, 并且以思想工程师的身份来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 不断的讨厌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完成思想的转化和情感的交流。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 是学生与教师内心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将自己内心情感与教学工作紧密相联, 并且通过理论的应用, 提高教学过程的深度。情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瞬间性, 如果理论储备不足, 就会造成教学过程的方向与灵魂的偏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作为教学的重要原则, 并且邮寄的进行结合与应用, 以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对于学生内心不健康的情感状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调整, 并且严格的避免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教师要尊重学生, 但不迁就学生, 将关心和理解作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良好手段。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工作中, 要深入的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内心状态, 并且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进行不断的发挥, 不断的扭转学生错误的思想状态, 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成长得到良好的引导, 真正的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思想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也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关键。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 要不断的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并且发挥自身的才智, 将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哲学融入自身的情感, 将思想教学工作直观、生动、活泼的开展, 并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鼓励学生健康的成长, 真正的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

摘要:现阶段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成为了当今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是思想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关键。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通过情理交融来有效的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情理交融,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谐

参考文献

[1]乔彩燕, 张永福, 董昊.浅谈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情绪情感的运用和表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1) .

[2]卢姗.在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 (17) .

上一篇:资源林政下一篇:农业产业化问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