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中的提问技巧

2024-07-30

人物专访中的提问技巧(通用6篇)

人物专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1

目前, 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充斥了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 网络、报纸、电视等等, 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为了争取受众可谓是各出奇招。广播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赢得听众, 就要在其重要的录音报道中, 也就是人物访谈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这个过程中记者对于人物提问的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记者能否问出有深度并且又恰如其分的问题是决定访谈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本文就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切中要害, 紧追不舍

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就是提问了不少的问题, 嘉宾都一一作答了, 可总是感觉没有什么突破, 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答案, 不够深入, 也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这是记者的问题太过注重面面俱到, 却没有核心, 不够有针对性, 因此, 我们的记者在进行提问时关键要记得抓住要害的问题, 并且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进行层层的剖析。只有打开嘉宾的谈兴, 触到问题的核心, 才能揭开事情的表象, 挖出比较详实的情况, 从而深化新闻的主题, 使其得到语言音响的效应。

二、避免似是而非的问题

要访谈的人物肯定是具有可谈性的, 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的, 所以对待复杂的事物要尽量地避免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模模糊糊的问题, 让嘉宾不知如何回答, 干脆就应付两句作罢。嘉宾不是记者, 不可能记者模糊的提个问题就能准确知道你要问的是什么, 并且全面深入地回答你。所以, 就要求我们记者在提问时要尽量避免一些大而空洞的, 似是而非的模糊问题, 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从而无法回答。我们有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不管什么场合, 什么事件或者人物, 总是喜欢问一些类似于, “您有什么想法?”“您有什么体会?”等等的。这种问题不仅肤浅而且显得很没水准, 似乎有没话找话讲的感觉, 这些都不是合格的提问。这种敷衍性的问话根本触不到对方的兴奋点, 或者打不开对方的话匣子, 别人也只好敷衍的回答两句, 根本得不到新闻价值的。因此, 记者可以在采访前拟定一些比较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使对方愿意谈, 并且可以谈出内容的, 这样才能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让听众似乎能够看见, 能够明白, 也增强了新闻的说服力。虽然记者的提问可大可小, 但这也是要区别不同的时间和人物, 随机应变。例如对大领导的采访, 因为本身就是谈大问题的, 所以记者在提问时可以尽量从小问题着手, 并且穿插一些大问题;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在小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大问题作为总结, 来显示出谈话的深刻性。

三、讲新意、讲策略

在访谈的过程中, 如果总是提老套的问题, 那么得到的回答也就总是老一套, 这种采访就会显得没有特点, 缺乏感染力, 不能吸引受众。所以采访中注意刺激被采访者的谈兴, 也就是说尽量引出他们的真知灼见, 从各个角度和侧面来围绕主题进行提问, 并且可以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例如在上海的戏剧学院就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件事, 该学院藏族班的同学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后, 反响很好, 受到很多好评, 那么这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演出的外国戏剧真的就那么好吗, 一个记者当时就对导演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他问, “相信您已经看过这出戏很多次了, 这出戏获得了这么多好评, 您作为该戏的导演, 仅仅是做出鼓励呢还是觉得艺术上真的有创新呢?”这个问题是带有探讨式的, 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被采访者的谈兴, 就显得很有新意, 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所以每次采访都会有所不同。一些老记者, 因为采访得多了, 碰到相同的话题就会不自觉地按照老套路走, 这样下去就会使新闻陷入一个陈旧乏味的泥潭里。所以想要新闻发出闪光点来, 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讲究策略, 抓住关键点, 提出具有新意的问题, 挖出受访者内心的真实看法。

四、结语

掌握采访的技巧固然重要, 但是我们一些记者也要注意在采访的过程中不要喧宾夺主, 受众想听的是被采访者的看法, 感兴趣的也是被采访者, 可是一些记者总是在嘉宾没回答前就自以为是地把答案说出来, 即便你说的是事实, 可却无形中抢了嘉宾的话, 使对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这就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 造成尴尬, 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

总的来说, 一个采访是否成功, 关键就在于提问是否提得好。我们广播记者在采访人物的谈话技巧上一定要不断训练自己, 做好功课, 这样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 做出精品新闻, 使听众听其声如临其境。■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久戈.浅谈播音员的现场采访技巧[J].辽宁广播电视学刊, 2007 (02)

[3]赵颖.心理沟通技巧在采访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 2007 (11)

[4]潘淼.记者采访的艺术[J].记者摇篮, 2007 (09)

[5]张利利.广播记者采录人物谈话时的提问技巧[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人物专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技巧。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体明确

我们在提问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等认真设计,加以限制,不能问得太宽或太窄。比如问:“这篇文章有何特点?”这是范围较宽的大问题。文章点有结构方面的,有表现手法方面的,也有语言修辞方面的。这样提出的问题范围宽,较笼统,不易回答。类似的大题目不宜过多。学生不能回答该类问题时,要进行引导、分解、提示。

又如:“《尊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怎样说的?”这就是显得太笼统、太模糊了,使人不得其解。如这样问:“这句话是在什么环境下说的?”这就具体明确得多。

二、提问要新颖

提问要做到新颖、别致,就是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而带全文。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其积极思维。比如教《一件难忘的事》(习作训练),写作时要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都可以作为问题来提问学生,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应是层层引导,层层深入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全文的中心思想,抓住全文的文眼,有条理的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有根据、有兴趣的去解剖答案,使他们感到成功感。提问重在开导、启发,启而得法。

(1)定向点拨,启发思维。现在的学生思维很开阔,因为他们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新事物,所以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当老师头脑一热之时,就会偏离方向随他们而去,从而越来越回不到你所设想的地方。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回答既要加以肯定又要加以适当的否定,要避免我们的“火车”偏离轨道。对此,我们要“定向”。“定向”就是确定方向、目标,“点拨”就是指点、开导,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路、回答朝教师要求的目标发展。教师对自己的提问,应先准备好一个明确的答案,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及怎样给予引导。对东拉西扯、离题的回答,教师要定向引导,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思路步步触及问题的实质,最终得到正确的解答。

(2)转换点拨,举一反三。当你抛出一个问题,全班毫无反应,根本不见任何手的动作,说明学生对你的问题有疑问,不能理解,更不可能作答了。提问中,学生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能迅速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和盘托出,更不能叫别的学生回答,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看“困难”出在什么地方,从而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做相似类比,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3)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由此及彼,这是课堂提问中最常见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是彼此接而相通的。使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师应启发引导,使学生在问答过程中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

(4)分解问题,化整为零。有时提出的问题综合性强,范围较广,学生往往摸不着头绪,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小问题,以大领小,从小到大,各个击破,再综合探索大问题。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洗补衣服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小金花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志愿军认为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三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这就明确体现了我们提问要求具体明确,要求有启发性,要定向点拨,要分解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作答。

四、提问要难易适度

问题要难易适度,是说设计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年龄、智力水准、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题目不能太浅、太易。太浅、太易既完成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调动不起学生们求知的欲望,激不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题目也不能太深、太难。太深、太难学生会感到目标太遥远,实现的可能太小,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这好比让学生们摘桃子,不用跳就唾手可得,没劲;反复跳总够不着,扫兴;跳一跳能摘到,他们就能尝到摘桃子的甜头。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授《我是你的儿子》一文,为了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了解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课文是以时间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请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②文中通过几件事情讲述了焦裕禄?③这些事情反映了焦裕禄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五、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六、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

课堂提问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不足。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3

【关键词】采访 提问 技巧

作为一名记者,每天进行最多的活动是什么?采访!一个好的新闻节目内容从哪里来?还是采访!采访,一个新闻工作者每天都要面临的最基础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新闻稿件的好坏,是否好看,都是从采访中得来。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作为电视新闻的采集者,采访除了要有普通记者的基本功外,还要兼顾掌握画面,语音环境,与被采访对象的互动等多种因素。只有各方面的采访要素协调好了,采访才能算成功,其中,镜头前的提问至关重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采访中从容不迫,提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那怎样才能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提问的方式要有差别。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耐烦、死板生硬,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要取得采访的最佳效果,记者必须循序渐进。提问的技巧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正面提;二是侧面问;三是反面激。提问采访的基本形式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形式提问范围比较广泛,被采访者说此曰彼不受拘泥,可以泛泛而谈。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又称定向式提问或限定式提问。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单一、一针见血。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新闻采访中提问是一门艺术,关于采访中记者的发问技巧笔者总结了几点:首先要把握主题。记者的每次采访都具有一定目的性。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般来说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始终遵循采访目的的预定范围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都应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其次要巧用启发。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丰收的效果,发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巧启发、少追问,咄咄逼人连续发问,急于求成,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是事与愿违。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的启发、方法得当,有时可以在一个被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多条新闻。可见,巧用启发是提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三要和蔼求教。人们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因此,有少数的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访中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其实不然,持这种态度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常会造成被动局面。记者在采访时就座也很重要,首先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所以,在采访发问时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四要积极引导。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有顾虑、有隐私和记忆不清的时候,记者万万不可产生急躁情绪,而要耐心说服,边等待边引导,以巧妙的引导来打开被采访者思想顾虑的闸门,唤起清晰的记忆,使对方把问题和内容和盘托出。五要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当时的思想、情绪、感情、顾虑、习惯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使对方为难而产生反感。

其次,采访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光有准备工作是不够的,不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去,你就永远无法掌握第一手的真实资料。而新闻事件往往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记者要全面真实地掌握事实的真相,调动多种手法展开全面调查。观察采访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采访形式。观察采访包括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两种。这二者的观察采访都必须具有探索精神。社会环境的观察要求有三点:一是观察它的特征,二是观察它的细节,三是要抓住它实质性的东西。尤其重要的是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必须注意它的特点,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

提问,对于每一个记者来说,是一门必须掌握好的技能,它代表了记者本身的素养和业务能力。把提问的环节做好了,距离优秀记者的要求也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4

钟菊花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是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如在教学中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反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的目的进行设计,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提问都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里面我先观察图提出谁更多谁更少,这个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回答起来也有兴趣,接着继续问多多少,学生看着图很容易发现,最后找出多的部分。步步引入,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这需要我们老师认真的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问题,使每个问题都能启迪学生去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精炼、清楚、确切。能启发学生的思路,问题要提的确切,不能信口提问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揭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三、提问要有连贯性。

课堂教学的提问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要做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获取新知识。提问时自然合理,循序渐近,得心应手,学生顺藤摸瓜,对答如流,知前悟后,配合默契。教师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学生在教学中情绪高昂。教师问而有方,学生答而有理。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就非常必要了。针对什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漫无目标地泛泛提问,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既达不到目的,又耽误学生时间,对教学毫无意义。我们面对的学生因其年龄大小、知识面的宽狭和心理需求的各不相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无论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看,课堂提问都必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即注重课堂提问的层次性。首先、提问要有序进行 课堂上提问,应从教学目的出发,通盘考虑整堂课提问的主次先后,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出,先后有序,所提出的问题前后贯通,步步逗近教学目标。尤其对难点问题,更要注意层层分解,循序渐进。再次、提问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必须使提问的层次向纵深发展,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入思考,拓宽他们的思维。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形成一个递进体系。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5

一、设计问题的要求

1. 目的明确,紧扣中心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从整体性上设计问题,注意文章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联系,紧扣文章思路,思维导向或直接地指向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也即是重点句上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泛泛而问,切忌离题、跑题,或模棱两可。

2. 排序合理,层次分明

布鲁姆把教学提问分为由低到高六个水平,即知识水平、理解水平、运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合理安排问题次序,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宏观到微观,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条教学的思维链,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使教学井然有序。这样,整个提问过程呈现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的“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又包含分析、综合、概括等水平的思维训练。

二、提问的操作技巧

制造矛盾,激疑思疑。一般来说,一部作品往往通过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有经验的教师会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激疑效果非常好。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他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全城的人却怕这个胆小鼠,受他辖制十年到十五年;别里科夫既然要怕校长、督学却要到校长那里打小报告。这些看起来存在很多矛盾,学生也会在此提出质疑,这里不妨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①别里科夫怕什么?为什么要怕?②别里科夫怕当局政府,为什么要自觉地维护沙皇政府?别里科夫既不是校长,又不是政府官员,大家为什么要怕他?③两个怕有关系吗?学生通过分析就会明白别里科夫性格的双重性是沙皇政府里暗统治的合理产儿,罪恶的根源是沙皇统治阶级。

引发联想,创造想象。语文课本所选的教材都是文学精品,好的作品不会详尽介绍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留下一些空白、省略,让读者去联想、去想象、去回味。教师可在此设计一些富有联想、想象的问题,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获得新的发现和认识。学生对这类问题都感兴趣,这种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帮助。

三、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提问语言生动,提问的表达方式多样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口头有声言语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交流思想感情。于漪老师讲课除了清楚明白这一基本条件外,还应注意语言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提问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意义有目的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复习,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因此,提问一定要注意语言美,语句合手语法规范,富有启发性,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设计问题时,注意句式的变化,可以长短句,也可以单句、复句。适当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语调有节奏感、有感情,抑扬顿挫。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直白平易,有含蓄委婉。

2. 难易适度,大小得体

设计问题要少、小、简、实。问题过多,学生记不住;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容易挫伤他们思考的积极性;问题过易,学生不用动脑思考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而且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动思考之后能回答的,也就是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可以先设计一些搭桥式提问。

3. 态度和蔼,友好平等

古代教育,师生等级森严,老师对提问的学生态度生硬、严厉,轻则训斥,重则罚打。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上进心。庆幸的是这一现象在现代的课堂上已逐渐减少,知识丰富的教师讲课,好象直接诉诸学生的智慧和心灵。向学生提问时,态度要和蔼,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语句不连贯时,补充修正,帮助疏通;学生思维接不上时,给予暗示启发;学生“卡壳”回答不出来时,为其分解难点,化难为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商量式的口吻来与学生交谈,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提问技巧;提问点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讲究技巧的提问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把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思维的节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并促进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组织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物理老师要反思自己在课堂提问时存在的问题

一般在课堂提问中,许多老师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老师不认真研究教材和学情,提出的问题带有随意性;(2)问题没有启发性,缺乏思考的价值;(3)关注小部分优生,冷落大部分学生;(4)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或评价不合适,甚至忘记让学生坐下。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还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反思,及时改正。

2.物理老师要善于研究和总结课堂提问的技巧

二、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研究教材,把握提问点

老师必须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能力体系来设置问题。问题必须明确,有的放矢。提问点应是知识的重点和关键点,比如: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转化处,容易误解和产生矛盾的疑难处,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的敏感处,并对学生的思路有一定导向作用的问题。另外,设计的问题尽量要有趣一些,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了解学生,把握难易度

提问前,教师除了研究教材,还应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实际,来设置问题。问题层次要循序渐进,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一两个铺垫性的提问。把提问的过程当作帮助学生上台阶,让学生循序渐进,步步高升。

物理教学中还有一些提问可以不要学生回答。这些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是给学生一些提示、引导或过渡。还有些问题不一定要学生口头回答,可以让他们在活页上写写算算,作书面性的回答。总之,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灵活安排。

3.实验观察,强调多归纳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验中细心观察,通过现象归纳一般规律。

但學生有时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得出结论,这就需要老师设置问题来启发诱导。比如,在欧姆定律的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实验要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电流强度与电压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最后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并验证欧姆定律。

课堂提问的核心技巧在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具体实情,发挥课堂提问的最大作用,从而高效地完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电信法的基本问题下一篇:校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