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轮控制

2024-09-30

话轮控制(共7篇)

话轮控制 篇1

《鲁豫有约》是香港凤凰卫视的电视谈话性节目, 节目风格鲜明, 鲁豫认为采访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 她为被访者营造了真实、宽松的谈话氛围。只有在此种轻松的氛围中, 才能进行良好的谈话。电视访谈作为大众传媒方式之一, 从会话分析来看鲁豫访谈过程中的会话技巧和特点具备一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一、话轮转换与会话分析理论

会话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分支之一, 重点分析具备交际目的的书面语言以及口语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结构特点, 在实际语境中研究分析语料, 对人们出于自然交际场合时所用语言进行贴近观察, 重点关注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情况下的话语, 主要包括实际话语交际过程中分析者参与话语或不参与话语, 所用方式包括笔录、录音以及录像等。话轮与话轮转换作为会话分析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其中话轮指的是在会话中, 在任意时间说话者所叙述的语言, 并以听话者与说话者的角色互换或沉默标志着结束。话轮的衡量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说话者话语连续性, 即在结束一个完整的语法语义序列之后是否沉默, 如果沉默, 则同一说话者的话语并非一个话轮;另一方面是听话者与说话者之间是否发生角色互换, 如果两者之间角色互换, 则说明结束了一个话轮, 并开始了下一个话轮。

二、《鲁豫有约》会话特点分析

本文通过话轮研究理论, 分析《鲁豫有约》会话特点分析, 望对访谈节目特点、风格的形成提供借鉴作用。

(一) 转移发话人, 分配话轮

因电视访谈节目的传媒特点明显, 在话轮控制上通常具备更加突出的表现。在话轮控制上, 通常是由主持人控制, 由主持人以节目需要达到的效果分配话轮, 不具备绝对优势的说话者。另外, 话轮控制方式比较特殊, 主持人通常以点名的形式确定下一个话语者。如果电视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未明确下一个话语者, 则可能增加冷场的几率, 这种情况则需由主持人继续话题, 避免场面尴尬, 因此在电视访谈节目里, 话轮转换的技巧尤为重要。而在《鲁豫有约》节目中, 鲁豫则通过转移发话人的方式分配话轮。

例如:20160226《鲁豫有约:用声音打造灵魂》。

鲁豫:在跟你们具体聊之前, 有几个问题简单回答, 你们就给我一个第一直觉的反应和回答就好, 好吗?简单。到目前为止, 你们各自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是什么, 徐涛老师?

徐涛:下一部。

鲁豫:下一部?真的没有满意的吗, 到目前为止。

徐涛:没有。

鲁豫:好, 任志宏老师?

(任志宏回答略, 季冠霖继续回答。)

鲁豫:广涛, 你可以说有一部是满意的。

(姜广涛回答略。)

以上内容是鲁豫通过同一问题在不同嘉宾之间的切换, 张弛有度, 互相牵拉, 又在同一嘉宾身上不做过多的纠缠, 既保证了节目的流畅性, 又使话轮在嘉宾和嘉宾之间实现了内在循环。

(二) 掌控过渡区域

在会话过程中, 话轮从一位话语者转至另一位话语者, 这一过程即为过渡区域, 话轮转换也是在这一区域中发生的。会话过程中, 话轮转换一般出现在听话者觉得说话者话题已经结束之处, 这也要求参与会话者应具备分析和理解说话者话语内容的能力, 同时具备识别结束语的能力。要求会话者具备以下几种能力:首先为上一个说话者补充一个自然的结尾;其次为未结束的句子上在适当时机加上建议性结尾;最后, 预测话语结束, 并在话语者讲话时讲出相同的话语。优秀的采访者应可以对受访者答话结束与否作出准确判断, 并明确如何开展新的话轮, 并且要在适当位置继续或中断上一话轮, 对会话进程进行控制, 一般情况下, 可按照受访者的答话特征与肢体语言进行判断。

例如:20160226《鲁豫有约:用声音打造灵魂》。

鲁豫:有没有女生表示过, 看到你和你的声音之间会有一些小小的差距。

姜广涛:对, 会有落差, 而且这种落差他们形容是幻灭。

鲁豫:倒没有那么可怕, (眼神示意季冠霖) 你觉得有那么大差别吗?

(季冠霖回答略。)

同样的话题吸引不同的嘉宾参与, 这是很显示主持人功力的地方。在这段会话中, 姜广涛用“幻灭”来自嘲, 鲁豫一句“倒没有那么可怕”轻轻地顶住了话题, 马上把话轮转移给下一位嘉宾, 这表现出一个成熟主持人四两拨千斤的圆熟技巧。既给嘉宾留足了面子, 又不过分发挥, 十分轻松地分配着话轮。

鲁豫:如果您的声音没有这么好听, 没有做跟配音有关、跟声音有关的工作, 您一直开火车的话, 你现在会在做什么, 您想过吗?

(徐涛回答略。)

……

鲁豫:对自信的一种摧毁。

徐涛:对自己产生怀疑, 可以说是摧毁。

鲁豫:每个人都可能要经历过那个时候。

徐涛:那个时候……

鲁豫:嗯, 所以说, 徐涛老师和任志宏老师是完全不同的性格, 声音上的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

徐涛:任志宏我们本身性格有很大差别。

鲁豫:是, 差别是很大的。

在这一段中, 鲁豫“所以说……”这一句是对徐涛发言非常高超的自然结尾, 明确地发出讯息:徐涛的发言结束, 任志宏的表达开始。但是又给了两人交接点可讨论的话题:性格差别, 就像电视特效中的淡入淡出一样, 既有对上一个话语者积极的响应, 又引导着一下位嘉宾的话题方向。

三、结语

在《鲁豫有约》中, 主持人可以有效掌握话轮转换特点, 对话题进行适时控制, 因此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会话分析可以为电视访谈节目提供一定的指导, 使会话更具传播效用与交际价值。

摘要:电视访谈作为一种节目形式, 是通过大众传媒将自然的人际交流或谈话过程展示出来。同时, 访谈作为会话类型之一, 具备一定的传播优势与特征。本文从会话话轮看《鲁豫有约》的访谈技巧, 旨在对会话提供更高的传播效用与交际价值。

关键词:会话话轮,《鲁豫有约》,访谈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慎安.由《鲁豫有约》看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08) :28.

[2]王晓敏, 郭琳.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分析[J].企业文化 (中) , 2013 (03) :187.

[3]王姣.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以《鲁豫有约》为例[J].新闻爱好者 (下) , 2011 (10) :116-117.

[4]姜梦倩.从语用学角度探析鲁豫的采访技巧与语言特色[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6) :111.

[5]梁子.浅析电视访谈节目的大众传播语境——以《鲁豫有约》为样本[J].视听, 2014 (07) :124.

话轮控制 篇2

关键词:会话分析,话轮转换方式,《鲁豫有约》

一、引言

会话分析是由Harvey Sacks,Em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在研究日常会话的基础上所开创的。本文运用Sacks等人提出的话轮转换理论,从话轮转换方式方面探讨了争取话轮、保持话轮和放弃话轮在节目中的应用。

二、话轮和话轮转换

话轮这一概念首先是由Harvey Sacks等人提出的,但并未对它下过定义。刘虹(2004)指出,“话轮是指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一番话,其结尾是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为标志”。

话轮转换指的是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角色的变换与更替,话轮转换有以下两个特点: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人说话;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

三、《鲁豫有约》中的话轮转换方式分析

就话轮转换的方式与交际技巧而言,Stenstrom(1994 68)提出,话轮转换可分为争取话轮、保持话轮和放弃话轮三种方式,现将以《鲁豫有约》五期节目为语料,结合以上三种方式对《鲁豫有约》中的话轮转换技巧进行深入分析。

1、争取话轮

争取话轮指的是在会话的过程中,听话人进行的自我选择。在会话的开始阶段,听话人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经常会有发言的需要,这时他就会争取话语权。特别是在访谈节目的会话过程中,主持人需要把握话题的走向,控制节目时间,所以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主动争取话轮,保证节目的顺利进行。而嘉宾有时则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会话过程中也会出现争取话轮的现象。在《鲁豫有约》这一访谈节目中,争取话轮的方式可分为打断和插话。

打断是指听话人在说话人话语未结束时就介入的行为。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恰当地使用言语打断能够有效地保证节目效果。例如:

鲁豫:你现在想想去年,因为现在正好差不多年底嘛,你去年年底的时候有没有许过什么新年愿望?

嘉宾:其实我每年都会许一个愿望……(主持人打断:那你去年许的是什么愿望?是关于你事业方面的还是?)

在此处,鲁豫使用了打断的技巧来控制话题的方向。嘉宾在谈到自己的愿望时感受颇多,这是就需要主持人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保证话题的走向。

插入是指听话者往往可以预测出说话者话语语义语法的结尾处并趁机插入句子以取得话语权。例如:

嘉宾:就是享受当下,就是别把它当成一个工作,就玩,享受当下就行了。

鲁豫:然后别人给你奖,你就感激地拿着(嘉宾插话:高兴地拿着就完了)那你拿了多少今年?

在这个例子中,嘉宾在和主持人的交流过程中通过插话“高兴地拿着就完了”来补充自己的想法。

2、保持话轮

保持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当前说话人为了完成自己的讲话内容而不被听话者打断或介入的行为。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在取得话轮后,为了使其表达的内容更加完整,会采用保持话轮的方式来保证自己不被打断。在《鲁豫有约》节目中,说话人通过话语标记语和重复来保持话轮。例如:

鲁豫:跳舞你是因为喜欢才去学的,还是仅仅因为我就碰巧碰到了舞蹈?

嘉宾:是我自己选择的,对,因为我小时候学习很差,我小时候其实骨子里是很叛逆的,而且我也,我当时对学习一点都不感兴趣,所以我.....

话语标记指的是在会话过程中,当前说话者使用连接词以避免听话者话语介入,确保自己能够继续持有话轮。在上面的例子中,嘉宾通过使用“因为”、“而且”和“所以”这样的话语标记语来表达自己选择学跳舞的不同方面的原因。

鲁豫:你想当时自己“我这一生,我要一部戏能挣不少钱,就人生已经很完美了”你觉得,那个时候想着?

嘉宾:那个时候想着,也就几百万吧,几百万吧,我觉得那就是很不错了......

在话轮开始时,当说话人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未做好准备或者对自己之前所说的内容进行肯定时,会采用重复的方式来保持话轮,以确保会话的连贯性。在上面的例子中,嘉宾通过对前一句的内容“几百万吧”进行重复,来肯定自己的回答。

3、放弃话轮

放弃话轮指的是当前说话者出于一定的原因,不想或者不能说话,而主动放弃话轮的行为方式。放弃话轮有两种方式:第一,当前说话者指定下一说话者。第二,当前说话者也可以不指定下一说话者,让听话人自选取得话轮。

当前说话者指定下一说话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直呼其名,常常使用称呼提示被选择的下一个说话者,这样使话轮自然地转接下去。例如:

鲁豫:黄轩,那你能说说你上学时候的一些趣事吗?

嘉宾:对,那个事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想想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历,当时我们宿舍门口有三棵大树,然后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那里……

在此例中,鲁豫通过直呼其名的方式转交话语权,让嘉宾参与到会话中。在这个例子中,主持人鲁豫使用了指定下一说话人的方式,将话轮转交给了嘉宾,使嘉宾有一定的表达空间。

当前说话者放弃话轮时采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让嘉宾自我选择。对于访谈节目来说,主持人一般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放弃话轮,这时嘉宾会进行自我选择而接过话轮。例如:

嘉宾:其实娄烨导演算是对我影响很大的。

鲁豫:那他把你的戏都剪了,你不怪他吗?

嘉宾:对,那个事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想想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历,对,如果没有那一部戏,我可能,可能对表演的理解什么......

在上面的这个例中,主持人鲁豫通过提问问题“那他把你的戏都剪了,你不怪他吗?”的方式来放弃话轮,而嘉宾通过自我选择对主持人的问题进行回答而接过话轮。

四、结语

会话是人类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话轮转换方式研究旨在揭示会话的规律和特征,本文依据话轮转换理论,系统解析了《鲁豫有约》中的话轮转换方式,以有利于帮助人们日常会话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话轮控制 篇3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大多采用讲座型教学模式 (lecture-format) ,即以教师为中心 (teacher-fronted) ,强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主体。课堂的主要活动方式则是采用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填灌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状态,不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阅读能力、词汇量、语法知识方面也许尚可,但语言交际能力却不令人满意,更谈不上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交际教学法(CLT)的兴起,近20年来,我国许多英语教师也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步认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而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念、思想。于是英语语言教学把重心从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转向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投身实践“以学生为中心” (student-centered) 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中,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

关于“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国外许多学者已对其优点进行过论述:如Littlewood (1981), Long&Potter (1985), Long (1990)。国内一些英语教学者也有此方面的探讨,比如范烨的《小组讨论的主题设计》(2001)就较为详尽地探讨了如何设计有意义的讨论主题,改善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手段和方法,以促进、鼓励和激活学生的参与,避免浪费时间、混乱和讨论失控的现象;可见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确实非常有影响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一种传播、交流和交际的工具和手段,我们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小组讨论就能满足这种能力的发展,并能拓展这种能力。

二、利用“话轮转换”机制来组织有效组织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理论用于课堂的学习活动方式,小组讨论是小组活动中最常用的形式。它一方面需要教师对于讨论话题及实施步骤的设计和控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这种配合除了和语言能力和情感因素有关外,也会与学生对交流策略的掌握程度有关。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利用“话轮转换”策略来有效地组织小组讨论。

1.“话轮转换”定义、规则和策略。

话轮替换是话语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参与讲话者在谈话中组织自己进行有效接替话轮的一种方式” (M.Mccarthy, 1991:127) 。在任何一个自然的口语语篇中,话轮的接替往往自然而流利,除了偶尔发生的话轮之间的沉默,很少有话语重叠 (overlapping) 和插话的现象发生。但是,在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中,这种话轮接替的规则常常遭到违反,似乎话轮的接替并不是那么顺利。在口语课堂或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尤其是在大学低年级的小组 (一般由至少3人组成) 活动中,总有一两个学生讲起英语来,滔滔不绝,一直把持着话轮,而这个组内的其他学生总是沉默不语。

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CA)中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话轮转换的规则表现为三种形式:

1)发话者指定或选择下一个发话者。

2)若发话者不选择下一个发话者,受话者主动发话。

3)若上述两种情况均未发生,发话者继续发话。

话轮转换策略一般有:接续话轮策略、把持话轮策略和施与话轮策略。

2. 话轮转换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小组讨论中的应用。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要比在教师主讲的教学方法中说得更多 (Pica&Doughty, 1985) ,并且话轮更多 (Long etc.,1976) 。教师可以在话轮转换策略的指导下灵活运用一对一练习、小组练习或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话轮转换的技能,获得会话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李悦娥等,2001)。

大学生已具有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只是缺少必要的信心、勇气和机会。 (1)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人组或多人小组,这样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学生将较易克服障碍,积极参与,轮流完成交流目的。 (2) 课前准备: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有趣的相关资料,包括一些词汇、话题、示范对话和短文,让学生能课前准备、组织表达,这样在准备之后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踊跃发言,避免课上紧张、害怕在同学面前犯错误。 (3) 活动设计多样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取多种话轮讨论形式,如小组活动、辩论、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有趣的循序渐进的课堂活动,这会吸引更多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所有练习任务,轮流练习口语。 (4) 信息反馈:话轮讨论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教师课上要针对活动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难点,适时地提供建议,有效地监督活动进展状况。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给予信心和鼓励,这需要教师能给予正确评价,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错误,要以适当的方式指正错误,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互动、练习表达。

三、话轮转换理论在大学英语交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优缺点

将话轮转换用于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策略确实有它独特的优点,如在讨论中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言机会,削弱了教师对全班的支配作用;增加了学生参与量;增加了学生使用新学语言的机会;促进了合作学习;使教师起到了督促者与顾问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Jack C.Richards&Charles Lockhart, 2000)。

但这种策略在实施中也有它的麻烦,如在真正组织讨论时却总不能如先前设想的那样顺利进行,通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所有成员的参与由个别学生的发言所代替;某些学生不知如何来顺接别人的话语,如何很好地把发言机会自然地交给其他人。由此带来的是某些善于表达的学生的滔滔不绝和随之而来的令人尴尬的沉默。大多数的英语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这种表现尤其明显。

四、结论

娴熟的话轮替换是交际能力之一,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能。它要求一个人在观察话轮进行的同时,判断获取发言权的机会,而且还要考虑一旦获得发言权后应该怎么说。这种技能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没有这种能力,一个外语学习者即使具备良好的遣词造句能力,也无法有效地用外语进行自然会话 (吴宗杰,1994)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交给学生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学生话轮转换技能的培养。本篇文章旨在希望通过把这一方法运用于课堂小组讨论的设计和练习,能使得小组讨论这一活动体现出其优势,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McCarthy, Michael.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悦娥, 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吴宗杰.外语课堂话论类型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2) .

[4]范烨.小组讨论的主题设计[J].外语界, 2001, (3) .

[5]William Littlewood.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话轮控制 篇4

电视访谈节目是在主持人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中进行的。主持人与受访者之间、受访者与受访者之间不断地进行话轮转换。受访者是访谈节目的核心人物, 在电视访谈中, 观众更关注于受访者的话语。作为节目中起协调作用的主持人, 应在占有话轮一段时间后, 用适当的信号提示受访者接过话轮, 使会话继续进行下去。

《鲁豫有约》因其鲜明的节目风格及主持人独特的主持风格和人格魅力, 其访谈往往能够成功地进行下去, 并且构成了其鲜明的会话特点。本文旨在运用会话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鲁豫访谈节目中的话轮转换。本文所选案例是《奋斗》男主角三人行。因其谈话涉及除主持人外的其他三个人, 所以其访谈中的话轮转换极具代表性。

2话轮转换规则

会话往往是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合作完成的过程, 其最大特点就是说话者与听话者轮流说话。根据H.Sacks等人的观点, 话轮转换的发生通常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即:

1) 当前说话人选定好下一个说话人, 被选定的人有权且必须在下一个话轮说话, 其他人则无此权利或义务。

2) 当前说话人不选定下一个说话人, 其他任何参与者都有主动说话, 掌握话轮的权利, 谁先说, 谁就自然获得下一轮说话的权利。

3) 当前说话人既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 也不指定下一步的会话内容, 而是由其他参与者自我掌握话轮并决定会话内容。如果没人进行自我选择, 当前说话人就继续说下去, 获得下一轮说话的权利。

3《鲁豫有约》中的话轮转换特点

本文运用话轮转换的相关理论对《鲁豫有约》节目中的真实会话语料进行研究分析, 从而试图揭示鲁豫在访谈中的会话特点, 以期对其他类似访谈节目的成功录制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3.1由主持人明确指定下一说话人, 但是选择的方式有多种, 可以直接点名, 抑或是眼神示意, 打手势。

①鲁豫:朱雨辰你瘦了很多, 是不是?

朱雨辰:对啊, 对, 瘦了大概十几二十斤吧。

鲁豫:你拍这部戏的时候增肥了不少啊, 是吧?是啊, 他们说的。

(文章和佟大为大笑)

朱雨辰:嗯, 其实那是一个误会。

鲁豫: (转向文, 佟) (眼神示意) 你们俩笑什么?

佟大为:因为我们从那个, 从建组开始, 见证他从一个就是现在这样的状态然后变成增肥的状态。就我, 我们见证了四个月他的变化。

朱雨辰:对, 也挺不容易的。

此段访谈中, 主持人首先通过点名明确指定了下一说话人, 在其他受访者可能有话要说的情况下, 接着又采取眼神示意的方法, 选择了下一个话轮的说话人, 实现话轮的成功转换。

②鲁豫:这部戏拍了应该是一年半之前拍完的啊。这部戏改变你们了吗?给你们带来什么?大为?

佟大为:好的心态。导演每天, 就经常给我们讲, 每天起床心中充满一片阳光。你就想这句话, 尤其是遇到困难, 遇到不开心的事的时候。睡一觉, 第二天早上起来想一下这句话。挺开心的。

鲁豫:好的心态。文章, 你呢?

文章:嗯。对我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就是《奋斗》教会我很多, 也让, 也让我感受到很多。是一个好的开始。

鲁豫:事业是个好的开始。对吧?

文章:对, 事业也是。

鲁豫:朱雨辰呢?带给你什么, 这部戏?

朱雨辰:一个年轻演员的一个梦想, 然后还得到两个兄弟。

此段访谈中, 主持人指定了下一个话轮的说话人, 同时也明确指定了会话的内容。由于主持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因此指定说话人和会话内容的机会就远远多于受访者。同时由于访谈涉及三位受访者, 而三位受访者受观众欢迎程度又较为接近, 受访者之间话轮的转换以及受话时间的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访谈在三位受访者和主持人之间有条不紊顺利转换, 这是需要主持人鲁豫控制的。这段访谈中, 鲁豫通过点名的方式实现了话轮的转换和控制, 电视访谈节目的互动性显露无遗。

3.2主持人只指定谈话内容, 受访者自我选择话轮。

(3) 鲁豫:谁是最招女孩喜欢的那个人?

佟大为: (对文章) 你是要举手吗?

鲁豫:真的吗?文章你自己说。

文章:没, 没有, 我就挑个气氛。其实大为这个, 是吧。

佟大为:想好再说, 想好, 想好了再说。

文章:那就是我了。

鲁豫:朱雨辰呢?

朱雨辰:我没戏。嗯。

鲁豫:为什么?

朱雨辰:我比较, 你看我这人比较自闭。跟人不怎么交流这个。

鲁豫:不, 有时候女孩就会喜欢特酷的那种。

此段访谈中主持人指定了话题但没有具体指定说话人, 而是完全由参加会话的受访者自行选择, 继续进行会话。哪个受访者先说就取得话轮。受访者话轮的结束一般以沉默为标志, 如果下一位受访者不主动取得话轮, 主持人就会马上取得话轮并很快指定下一个话轮的说话人。

3.3访谈中的言语打断。

访谈中有受访者打断主持人、主持人打断受访者、受访者之间相互打断等几种现象。

④鲁豫:比如失恋了, 你会怎么办?喝酒, 抽烟, 唱歌?

朱雨辰:失恋了不会。失恋是一个男性成长历程中必经的事情, 而且这种事情往往发生不止一次。所以……

鲁豫:你不像是失恋的人, 你像是让别人失恋的人。

朱雨辰:不, 你需要, 你需要, (笑声) , 你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去面对。因为做人比较认真。

鲁豫:文章也很认真啊。

一般主持人和受访者采取的是一问一答的模式, 而在《鲁豫有约》中, 鲁豫经常不遵循这种模式, 很多时候鲁豫是说话者, 也是受话者。话轮的转换实现了话语角色的转换。在这段访谈中, 受访者借用连词“所以”来表示自己的话还没结束, 而鲁豫对受访者有不同的看法, 她打断了受访者的话语, 夺得了话轮, 讲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⑤鲁豫:哎, 人有的时候就会这样, 就互相, 那种感觉一不对了以后, 可能很长时间谁也不理谁。他性格有点慢热, 你可能也是有点慢热对吧。可是你们在一起拍戏啊, 那怎么能不说话呢?

佟大为:只有……

文章:那就需要这个80后来调节一下。

鲁豫:没错。

佟大为:我们俩只, 原来是只有拍戏的时候说台词, 对词, 然后私底下碰着了, 就是除非走了一个正面, 不得不打招呼, 然后说“你好”。

此段访谈是受访者之间相互打断。主持人在此明确地指定了下一说话人, 指定受访者取得了话语权。而另一受访者对此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他打断了指定受访者的话语, 取得话轮。而指定受访者显然还没有说完, 他又通过打断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话轮, 继续自己的谈话内容。

3.4主持人使用重复的话语来引导受访者。

(6) 佟大为:嗯。他在与时俱进。

鲁豫:怎么样叫与时俱进?

文章:他在不断地更新。大学生所说的方法。

鲁豫:比如说?

文章:他的方法比较多。

鲁豫:比如说?

文章: (转向朱) 比如说?

朱雨辰:我都不知道, 你让我比如说, 我怎么觉得你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呢?

鲁豫:有时候自己不太会帮自己总结, 别人会帮你总结。

重复现象在会话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主持人未能得到预期的回答, 就会对所说话语进行重复。此处鲁豫对“与时俱进”、“比如说”进行了重复, 以引导会话参与者, 使其向主持人和观众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方向发展。

4结束语

从以上对《鲁豫有约之奋斗男主角三人行》这期节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电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主持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指明下一说话人和指定会话内容, 在涉及多位受访者时, 主持人也往往能够合理地分配受话时间, 实现受访者之间话轮的顺利转换。

正因为在《鲁豫有约》中, 主持人鲁豫能够把握话轮转换的特点, 适时控制话题的推进, 《鲁豫有约》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访谈节目之一。但本文只以《鲁豫有约》一期节目作为语料进行分析, 对其话轮转换的分析不够全面, 有待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摘要:话轮是人们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文章以H.Sacks等人提出的话轮转换规则为理论基础, 通过对《鲁豫有约之奋斗男主角三人行》这期节目的分析, 对其话轮转换特点进行探讨, 分析了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是如何控制话轮使访谈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关键词:电视访谈,话轮,话轮转换,《鲁豫有约》

参考文献

[1]Harris Z S.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 1952, 28:1-30.

[2]Sacks.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4, 50 (4) :696-735.

[3]李慧锋.话语的机构性权力:电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4) :49-52.

[4]李悦娥, 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彭柳, 周楠.柔性的控制积极的响应—从会话话轮看《鲁豫有约》的访谈特点[J].东南传播, 2008 (5) :112-115.

[6]皮艳玲, 薛海英.浅析《鲁豫有约》中的话轮接应与转换[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 2007, 31:459-460.

[7]王欢, 马骥.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话轮”控制分析—以《鲁豫有约》与《奥普拉脱口秀》为例[J].国际新闻界, 2012 (6) :73-78.

[8]薛艳.电视谈话节目主持话语中的话轮转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4 (2) :162-164.

话轮转换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篇5

会话分析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而会话是语言运用中的最基本形式。会话分析研究人们在日常会话中如何进行话轮转换。萨克斯等人从1960年代开始研究会话结构。他们指出, 人的会话基本特点是会话人轮流说话。用图示即为:A-B-A-B-A-B。近年来,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法不断改革, 尤其交际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使会话分析的理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推广, 我们从中也得到了一些教学启示。本文旨在从会话结构的角度, 通过对一些课堂语料的分析, 揭示这一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特点, 发现其规律, 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

二、理论依据

萨克斯等人认为会话结构由话轮转换规则、相邻语对和纠偏机制组成。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它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话轮转换 (turn-taking)

话轮是萨克斯 (H.Sacks) 、谢格罗夫 (E.A.Schegloff) 等提出的理论概念, 用来指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而David Crystal在《语言和语言学字典》中指出, 话轮是社会学所用的一个术语, 是会话结构研究的一个内容。会话被看作是“一个话轮序列, 其中每个参加者是一个协作的、受规律支配的行为的互动的一部分” (David Crystal, 1991:362) 。萨克斯等人发现, 会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参与者轮流说话。一个话轮就是一个人说的一段话。不论长短, 只要说话人变了, 一个话轮就结束了。 (Coulthard, 1985:61) 。如:

A:Are these your books?

B:Yes!

B的回答尽管短, 也叫一个话轮。

2. 相邻语对 (adjacency pair)

萨克斯等人关于会话结构的第二个重要论点是相邻语对。相邻语对是由两段话语组成的序列, 具有以下特征:

ⅰ:相邻;

ⅱ:分别由不同的人说出;

ⅲ: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顺序排列;

ⅳ:分门别类, 不同的第一部分需要不同的第二部分, 如, 提议跟采纳或拒绝匹配, 问候跟问候匹配等。 (转引自Levinson, 1983:303) 如:

A:How are you?

B:Fine, thank you.And you?

...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问候语。从这两个话轮我们可以看出相邻语对的特征:相邻, 分别由A和B两个人说出第一和第二部分, 问候配问候。

3. 纠偏机制 (repair)

会话结构中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纠偏机制。萨克斯等人说, 话轮转换体系跟纠偏机制是相互协调的。当话轮转换体系出现问题, 多于一个人同时说话时, 就需要纠偏, 纠偏分为“自启纠偏 (self-initiated repair) ”和“他启纠偏” (other-initiated repair) 。例如:

Hannah:And he’s going to make his own paintings.

Bea:Mm hm,

Hannah:And or I mean his own frames.

Bea:Yeah.

此例是一个自启纠偏, 同时当说话人出现偏差时, 其他人即使在说话人的话轮结束时都不会立刻纠偏, 而是等待说话人自己纠偏。谢格洛夫认为, 纠偏行为是偏好自我的。

我们讨论话轮在英语课堂中运用之前, 应该明确几个概念:

(1) 施与 (dispensation) 。任何场合的话轮替换都涉及两个方面, 即话轮的指定与话轮的接受。话轮转换是两轮话语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产物。通过指定发言内容或提名发言对象给下一话轮施与类话轮。从话轮的角度来看, 它将通过一系列替换手段使该话轮同下一话轮衔接。

(2) 接受 (acceptance) 。接受类话轮指通过话轮替换手段使该话轮同前面话轮衔接。也就是说, 此话轮表现出受前面话轮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先前指定的, 也可能是自己选择的。例如:

Teacher:Can you introduce yourself?

Student:My nane is...

这个例子就是先前指定的。在英语课堂中这类话轮很常见。

(3) 并存 (concurrent) 。并存话轮同某一正在进行的话轮有联系, 并起配合作用。这类话轮通常非常简短, 如表示听者反应的mmm, right, buhu等。

三、话轮转换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 话轮转换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语境中对话和日常对话相比, 教学语境的规约性和对话的动机更为明确, 意义表达更具指向性。如:

Teacher:Now, Zhang xiang, would you list up some verbs similar to feel usage?

Student:there are taste, smell and touch.

Teacher:Well, Zhang Li, could you add some others to Miss Zhang’s answer?

课堂情景中, 一般说来, 始发话轮的说话者是教师, 会话双方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而是一对多。课堂会话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话轮进行转换时, 在选择下一个说话者有着一定的方式。

(a) 指名方式

这种方式一般是教师作陈述或者提问, 然后再指定具体某个学生的名字来接替下一个话轮。例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Jack?

Don’t you think so, Jack?

What is your opinion, Jack?

(b) 手势

教师用手势示意某个学生来接替下一个话轮。当教师和学生彼此不熟悉或者老师一时想不起学生的名字时, 老师通常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个人恳请。另外, 课堂中有时也用直接的眼神示意。教师注视着下一个说话者, 同时常常伴有鼓励的话语。从话轮角度来看, 话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 话轮转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性。符合大学教学的改革的交际法的趋势。

(c) 目光

用目光提示发言对象。

诱发 (soliciting) 通过指定下轮话语的内容来确定发言对象, 诱发的内容又可细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种。前者明确要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言语回答, 后者要求用行为作出反应。如:Hands up if you know the answer.两者的区别可用下面的两例子进一步说明 (见Sinclair&Brazil, 1982) 。

(ⅰ) A:What’s the time?

B:Ten to nine.

(ⅱ) A:Tell me the time?

B:Ten to nine.

上面两个例子中B的反应虽然一样, 但前者是对Wh-question的回答, 后面是用tell激发一个行为, 这个行为碰巧是用言语而已。下例是教师诱发的非言语行为, 但同时也伴随言语行为:

Teacher:Shall we get our grammar books out?

Students:Grammar books. (take the books out)

虽然两种诱发对象都可能是言语行为, 但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课堂活动, 由问题诱发的话轮通常带有更强的交际性, 更接近自然会话。这种方式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更自由的学习和发言的环境。

2. 相邻语对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从上一节中, 我们知道相邻语对总是以致意—致意、发问—回答等相关语对出现。但在教学对话中, 组成相邻语对的两个话轮有时并不相邻, 或者这种结构并不仅仅由两个部分组成, 而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 总结一下课堂教学的相邻对主要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的指令—学生的执行指令 (如:朗读、讨论等话语形式) ;学生的提问—教师的回答。其中, 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相邻语对的主要形式。相邻语对是构成教学问答结构和转换的一个基本类型。在教学对话中, 问答结构的各种形式都是相邻语对的变体, 即具体形式如下:

(a) T提问—S回答的结构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对话中的基本型的话语结构。如:

T:Can you sum up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S: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b) T反馈+提问—S回答的结构

教师对上一个问题的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之后, 常常紧接着提出一个或一组新问题。由于在反馈与提问之间, 没有明显的停顿, 话语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因此, 我们认为它属于一个话轮。如:

T:This is right.But can you explain it in detail?

S:Yes, it is...

在课堂语对中最常见的是T反馈+提问—S回答式。

(c) S提问—T回答的结构

课堂会话中, 教师并不总是完全的提问者, 有时, 学生也会提问。一般来说, 学生的提问时向老师寻求更多的信息, 或者说寻求空缺信息的填补。因此, 问答结构表现为S提问-T回答的典型结构。

3. 纠偏机制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在以上的“T提问—S回答”, “T反馈+提问—S回答”和“S提问—T回答”结构发生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不协调。比如说, 在“T提问—S回答”中, 多于一个人同时说话时, 或者“T反馈+提问—S回答”的结构中的“S回答”出现偏差时, 这时, 纠偏机制就会起作用。例如:

T:Is Helen here today?

S1:Mm..., yeah.

S2:he is.

T:He is?Hh.

S2:Well, he was.

在这个会话中, 可能因为Helen缺席, S1和S2想遮掩Helen的缺席, 在话轮转换中出现了问题, 这里就使用了纠偏机制, 并且是自我纠偏机制。这样既保持了S2的面子, 又维护了课堂的气氛。

四、结语

以上对课堂话轮归类分析, 旨在了解师生的课堂话语行为, 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本文希望借助这个分类模式对各类课堂活动的交际潜能以及学生的参与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现代外语教学研究非常重视定量分析。对课堂的交际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进行量化显然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量化信息可以通过鉴定学生在话轮替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向来实现。学生在接受、改变、建立和完成系列话轮中表现起始意向 (initiative) 。如果主动指定、自选话轮或话轮中增加和改变话题, 就反映出积极发言的交际意向, 反之则表明参与程度不高。

通过对英语课堂会话的实例分析, 还得出会话分析理论和我们课堂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也是课堂互动性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话轮转换机制是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纽带。课堂话轮分配和模式是我们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相邻语对和纠偏机制是话轮转换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在英语课堂中, 这三者有机地结合,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话轮转换、相邻语对和纠偏机制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巧, 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话轮转换,大学英语课堂,相邻语对,纠偏机制,运用

参考文献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谭晓云.会话分析与教学对话结构[J].昆明师专学报, 2007, 29.

[4]赖定来.英语课堂的话轮分配分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研究, 2003, 9.

[5]伊英莉, 孙启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话轮转换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5.

[6]何丽艳.话轮转换与外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科学报, 2004, 8.

话轮控制 篇6

自1972年以来,语言学家对社会交往中的日常会话和其他形式的自然会话尤为关注。话轮是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课堂又是话轮进行的主要场所。因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在课堂上进行的话轮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建议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话轮训练来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对话轮转化的相关理论的介绍,对课堂会话话轮的探讨和学习,逐步改变教师与学生传统做法上的不平等性质的会话性质,使其更趋向于日常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

1 理论背景

话轮是社会交往中的日常会话和其他形式的自然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Sacks等人于1974年提出话轮有长有短,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单位构成,构成话轮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单词、短语或句子。吴宗杰(1994)指出话轮替换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及其复杂的。即使基础相对好的学习者也不可能娴熟的使用外语进行自然会话。它要求会话双方不但要观察话轮的进展,获取发言权的机会,而且还要考虑获得发言权之后自己应该怎样说。李悦娥(2002)给话轮作出定义话轮是指会话双方在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会话过程中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双方的角色互换或一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会话需要双方-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参与,一般以A-B-A-B-A-B的模式进行。也就是会话双方需要不断进行角色互换,轮流说话。Cook将有关话轮和话轮转换的惯用表达方式归纳如下:

开始:Hello,there;Hi;How are you?

接续话轮:Yes,but;Well;Surely.

把持话轮:Uhm;er;um;anyway;you see;I mean.

施与话轮:What do you think?What about you?

结束:Well;anyway;so;OK then.

2 目前国内外的进展情况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家sacks和Jefferson从交际学的观点出发,对会话进行研究,对会话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人们怎样进行话轮转化,怎样提出话题、改变话题等。Stubbs(1983)开始对课堂会话进行研究,他把课堂话语定义为最小交互单位会话形式,包含一个话轮的发话和回应,常以问答对子的形式进行。英国语言学家柯尔萨于1997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成为了语言学家进行话语分析的入门书。他的研究侧重于课堂上的对话。他把话语结构分为五级:lesson(授课)—transaction(交往)—turn(话轮)—move(话步)—act(行为)。

在我国,对话研究始于90年代,直到90年代话语研究分析的论文集和专著才相继出现。以前的语言学家侧重于话语篇章进行分析研究,而且主要以评价为主。但由于受到环境、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对口语的话语研究较少,直到近些年才有所加强(徐纠纠1997)。李悦娥与范宏雅(2002)合著的专著《话语分析》,对以前的语言学家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话语分析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侧重于对课堂会话话轮的特点,课堂会话话轮转换规则及一些课堂话轮转换技巧的介绍。此书为口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因此最近几年,出现了大量的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话轮训练提高学者的会话能力的探讨。

3 课堂教学中话轮转换的特点

3.1 话轮的大小长短虽不固定,但一般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轮偏长,学生的话轮偏短。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所以话语都是以教师的独白形式进行的。而学生话轮长度,说多长才算合适,一般由教师决定。

3.2 学生在会话中表现被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下一轮话轮说话者进行的决定者。点名、手势、眼神等是教师使用指定下一个说话者的常用技巧,而学生获得话语权通常只有采用回答教师的问题的方式。另外,学生在进行会话时,往往是教师会打断学生而获得下一话轮的话语权。

4 怎样培养口语教学话轮意识

4.1 教师要具备话轮意识会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

要想在口语教学中进行话轮训练,提高学习者的会话能力,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话轮意识,了解会话特点和交际策略,掌握技巧,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和培养。

在口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大量的会话活动,如师生对话,学生一对一练习,小组练习,角色扮演,课文复述,自由发言,英语演讲,话题辩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设计会话主题,培养学生的话轮技巧。这些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交流的欲望。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交际策略能力,以解决会话中出现的表达上的困难。

4.2 培养学生形成乐于交流的态度教师要有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创造和谐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形成乐于交流的态度。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会话,都要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口语教学也不例外,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了解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获取,也使他们认识到英语交流是英语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交流双方学习相长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会话交流活动的主观愿望。另外,教师要积极地消除交流障碍,为学生顺利交流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Sacks H,E a Schegloff&G.Jefferson.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50):696-735.

[2]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礼,2002.

[3]杨连瑞.话轮转换机制与英语会话能力[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3):19-21.

[4]孙毅兵.从话轮和话轮转换的角度对英语自然会话和网络聊天室会话的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13-16.

[5]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2003,(4):23-26.

话轮控制 篇7

1 话轮转换的分析

对话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话轮(turn)。话轮转换的构成要素是单词、短语、分句(clause)、句子、句组或其他的语言单位。在对话过程中,话轮转换一般指的是话轮发起者的转变(speaker change),或者指对话的一方结束发言而另一方开始发言。例子:

A:Are you Linda?

B:Yes,who you are?

A:I am milly,nice to meet you.

B:Nice to meet you,too.

此轮对话,双方一共进行了四轮话语转换。首个话轮是由一个问句构成,此问句是一个完整的巨型,第二个和第三个话轮都是由短语和句子组成的,话轮四是由两个短语构成的。笔者举的例子是话轮转换的简单构成方式,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对话人的整体转移”(full transfer of speaker)。除此之外,交流中还有着另外两种比较常见的话轮转换形式,即“毗邻应对”和“插入序列”,三种话轮转换方式一起组成了会话结构的三种基本框架。

根据Sacksetal和Psathas的理论,话轮转换的进行可以总结出四条基本规则,即:

1)在对话开始后,首先发起对话的人可以挑选与其对话的人,那么被挑选的对话人自然就成为下一轮对话的发话人。

2)当一轮对话已经开始,而首先发起对话的人并没有选择或者不可能选择与其对话的人时,则参与对话的其他人可以主动选择自己作为此轮对话的受话人,也就自然成为下一轮对话的发话人。

3)当受话人转变为发话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其他人如果认为该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有关,就会继续此轮对话,成为此轮的受话人,也是下一轮对话的发话人。

4)如果当前对话的发话人没有有效地选择受话人,而参与此轮对话的受话人也没有争取参与到与发话人进行的对话中去,那么此轮对话的发话人只能继续自己的谈话,直至选择到受话人或者参与对话的受话人主动与其进行下一轮对话。

2 话轮转换在英语教学中的实例

我们通常进行的日常对话中,会话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即会话中的发问者与受话者都是可选择的,参与对话的任何一方都由平等的机会选择自己的角色。但是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占据着发话人的地位,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出于被动受话人地位的。我们的目标就是改变这种对话方式,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发问,转变对话中双方的角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话机会,防止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总结出的方法包括:

2.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作用就是“诱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教师对学生进行成功的“诱发”,才能使话轮转换顺利进行下去,学生才能够成为主动地发话者。一般情况下,冷场主要由于学生没有接住教师提出的话头而引起的。如果在课堂中出现这种冷场,教师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继续“诱发”学生或者直接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受话者。

如果教师采用重新“诱发”学生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语速放慢,提高声量,再次诱发;

2)换一个主题,换一种语言方式,重新进行“诱发”;

3)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使用三种方式进行“诱发”后,如果学生还是没有接住话题,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点名发言的方式进行对话。

2.2 利用推迟反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会话当中

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典型模式是T-P-T。当学生的发言不准确或者抓不到会话主题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诱发”以及“推迟反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准确的方向,纠正学生的错误。例如:

T:Can you think why I changed"mat"to"rug"?(诱发)

P:Mat's got two vowels in it.(回答)

T:(反馈)

T:Which are they?What are they?(诱发)

P:"a"and"t".(回答)

T:(反馈)

T:Is"t"a vowel(元音)?(诱发)

P:No(回答)

T:No(反馈)

笔者所举的例子,教师就是采用了“诱发”加“推迟反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把mat换成rug不是因为mat中有两个元音。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一方面避免打击到主动参与会话的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着痕迹地给予纠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增加了知识储备,并且也学到了分析事物的能力。

2.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承担会话发起者角色的机会更多一些,学生很少主动发起会话交流。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发起会话,引导学生之间的会话交流。

3 讨论

多人参与的会话交谈中,话轮转换应该保持非常频繁的频率,但是,根据我们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师始终保持着对话交流中的主导地位,承担发话者的角色,并且,一旦这种发话者的角色被学生占据后,教师的多数反应是与学生抢夺发话者的地位。学生作为发话者的主要方式是集体附和教师的发话,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这个对话中,就不存在“话语空白”的区域。在学生进行集体会话时,很少会发生接不住话头而出现冷场的情况,师生更多地采用了重复来避免课堂陷入冷场的僵局。有研究表明,重复话语或者选择相似的话题是避免会话中出现冷场的重要方式。虽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会不自觉地抢夺话语权,但是他们还是会有意识地“诱发”和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学英语教学通常是大课的形式,再加上中国英语教学中多年的教学传统的影响,教师的提问及直接点名选择下一位发话人比学生主动争取发话权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话轮转换的更替。有的教师因为看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的欠缺,故而在课堂会话教学中承担了更多的主动发起会话的角色,以避免给学生更多的压力。

4 结束语

在大学一堂英语教学课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发现,除了一个简短的role play外,学生的语言对话大多数是由教师主动引发的,学生承担主动发问的角色的机会很少,也并不主动争取开始对话的机会,这说明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还没有掌握“诱发”学生主动对话的有效方式。因此,为了在英语教学中能更有效地增加交流的机会,教师应当多用参考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而少用展示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Fasold 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2003(7).

上一篇:促进记忆下一篇:失眠的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