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自我调节

2024-09-30

失眠的自我调节(精选9篇)

失眠的自我调节 篇1

如果夫妻性生活出现障碍, 不要着急, 不妨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1. 想象乐趣。

情感的想象可以增强双方的性兴奋。在性生活过程中, 丈夫可以把妻子想象成所钟爱的热情大胆的女性, 妻子则可以把丈夫想象成所倾心的偶像, 双方都不必为此感到内疚, 这样可以增强彼此的性欲。但千万不要将自己幻想的秘密告诉配偶, 否则将适得其反。

2. 表达感受。

夫妻双方要得到真正的性满足, 就应该经常交流各自在性生活中的感受, 促进相互间的理解, 从而圆满地解决夫妻间性欲强度不一致的问题, 协调双方的性高潮, 这样就能使性生活趋于完美。

3. 更新内涵。

结婚多年的夫妻, 有时会觉得性生活有单调、沉闷之感, 并逐渐产生出厌烦情绪, 这是夫妻生活的大忌。这时, 夫妻双方应大胆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进行做爱, 以增强浪漫色彩。

4. 避免怒气。

夫妻间偶然发生争吵并不意味着夫妻关系已经很糟, 但若在怒气未消时要求做爱, 其结果必然是自寻烦恼, 一时怒气难消, 最好暂时停止性生活。一旦争论平息, 双方取得谅解, 再投入配偶的怀抱, 则会得到最甜蜜的性满足。

5. 主动创造。

夫妻中的某一方, 有时自己未感到性欲, 但也应该意识到配偶的需要, 不妨主动地试一试, 也许你会迅速产生性欲。

6. 淡化失败。

夫妻双方应努力克服性焦虑和性失败, 如果把性生活看成是一种享受或是一种冒险, 就很容易使配偶达到性高潮, 同时也可以减少性生活失败带来的焦虑。

7. 请教专家。

大多数夫妻都会有暂时的性生活失败, 这可能同身体上的原因 (疲劳、感染、急性疾病等) 和某些精神因素 (精神压力、抑郁、工作或家庭问题) 相关。这些现象一般可在几星期内消失, 如果问题持续几个月而无改善, 那就应及时请教有经验的专家, 以确保夫妻的性生活得到改善。

8. 正视现实。

要求每次性生活都十全十美, 那是不现实的, 相反, 如果能正视现实, 坦然面偶尔失败的性生活, 才不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来源:《西南健康网》

失眠的自我调节 篇2

1、安排规律生活

养成定时入寝与定时起床的习惯,从而建立自己的生理时钟对于减少失眠多梦发生的频率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因必要而晚睡,早晨仍然按时起床;遇有周末假期,避免多睡懒觉;睡眠不能贮储,睡多了无用。另外,保持适度运动每天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藉以灵活身体各部器官。

2、正确对待失眠

对生活中偶尔遇到失眠经验,不必过份忧虑,相信自己的身体自然会调节适应。人的身心弹性甚大,例如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数年每天工作近20小时,平均睡眠时间远少于常人,但其成就显著于世,活至84岁高龄。

3、睡前适度饮食

睡前适度食用牛奶、面包、饼干之类食物,有助于睡眠。但过饱对睡眠不利;而咖啡、可乐、茶等带有刺激性的饮料,尤不利于睡眠。

4、安静睡眠环境

尽量使卧房隔离噪音,而且养成关灯睡觉的习惯,睡前半小时内避免过份劳心或劳力的工作。临睡前听听轻音乐,也有助于睡眠。

5、心理上放轻松些

生活压力使人精神紧张,白天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或许会强烈影响你的情绪以至于夜晚也无法入睡。所以,在睡觉之前要抛开种种杂念,放松心不能,同时,要消除对失眠的恐惧心理,充分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放松。有意识的使自己的活动遵循正常的自然节奏,保持平稳的心态,对睡眠大有帮助。

6、调整睡眠习惯

生活不规律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要形成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好习惯。每晚不管睡不睡得着。也要按时上床,即便是周末也不能试图补补觉。也不要因为昨夜睡得少,今晚则早早上床以“弥补”损失。因为这种做法对克服失眠症没有任何帮助。此时,当您实在难以入睡或半夜醒后再也睡不着时,你可以试着起床做些单调而轻松的事情。如上上网、看看电视或听听音乐等,等到确实感到有了困意时再上床就寝。但切记,不要做让自己激动的事情。

7、参加体育运动

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既可增强体质、调节大脑功能,还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促进睡眠,为保证充足深沉的睡眠,要保持有规律的锻炼。专家们推荐每天锻炼20~30分钟,并在睡前3小时完成。对长期患失眠症的人也可以试着在晚间散散步,地点最好选择在居害附近,距离不要太长。

8、做好入睡前的准备工作

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篇3

所谓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幼儿在认识、交往过程中, 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时, 能利用自己的内因去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具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幼儿更易形成活泼、开朗、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培养幼儿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方法

1. 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 树立自信心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 也是幼儿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的基础。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 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这样, 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 幼儿就能够依靠对自己的适当评价, 及时调整心态。为了帮助幼儿对自己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对幼儿进行适当地鼓励和赞扬。幼儿心理处于初始发育期, 其心理状况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发育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并且, 由于幼儿年龄太小, 喜欢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 因此老师的任何行为和语言都有可能对幼儿心理造成影响。这就要求老师要真正做到爱护、尊重每个幼儿, 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2) 利用暗示法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教育。幼儿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老师应尽量避免对他们动辄批评、而是要和颜悦色, 运用暗示的方法, 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获得成功。

2. 注重情感教育, 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

(1) 重视幼儿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识别。情绪和情感的识别是建立在幼儿与人交往的情感基础之上的, 例如, 让幼儿知道在交往中被同伴多次拒绝, 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游戏, 就会成为孤独的人, 因而沮丧内疚等。

(2) 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 换言之, 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 对幼儿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其中同情心和羞耻心对幼儿尤为重要。同情心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更易让幼儿获得他人的帮助, 品尝成功的喜悦。羞耻心使幼儿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错误行为感到羞愧, 避免再次引起同样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幼儿通过体验理解过程对事物投入主观情感后, 会产生“主动、积极”的态度,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受到了吸引”。这种吸引使幼儿能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 可以促使幼儿抑制在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因素, 避免在活动过程中思想不集中或产生漠然消极的态度。

(4) 提供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能力, 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友谊、需要和依存关系, 并从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感, 从而提高自信心。

(5) 让幼儿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谓自身存在的价值, 其实就是使幼儿感觉自己有用。当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家庭、他人有用的时候, 他会产生一种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正是幼儿培养自信心的重要催化剂。因此, 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除了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建议外, 还可引导幼儿多做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3. 提供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幼儿期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幼儿能否适应环境, 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解决问题, 将决定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状况及自信心, 以及独立性的形成。因此, 老师应该主动提供、创造机会, 使幼儿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1) 家园一致教育,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其所进行的教育必须是一个锲而不舍、长期的过程, 家园一致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幼儿园组织春游活动, 老师可让家长对幼儿的准备工作作一些指导, 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物品、调好闹钟, 早上准时起床, 让家长明白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 让幼儿迈着独立而自信的步伐面对人生。

(2) 提供幼儿实践机会。培养其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实践是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 老师应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给幼儿自己, 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 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幼儿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老师可以采取两种态度, 一是亲自上阵帮助幼儿渡过难关, 这样虽然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但容易使幼儿产生依赖思想, 难以真正提高能力, 培养自信心;二是诱导幼儿开动脑筋, 倾听幼儿的想法和建议, 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 这样可能使问题难以很快得到解决, 但是容易使幼儿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潜力, 从而有效地培养自信心。毋庸置疑, 第二种方法是值得我们推崇并采纳的。

总之, 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保护的重要方面, 可以培养幼儿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 提高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从而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摘要: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保护的重要方面, 可以培养幼儿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 提高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从而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如何调节失眠早醒? 篇4

长期早醒要警惕抑郁来袭!

早醒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又可以是抑郁的一种伴随症状。如果经常反复出现早醒,同时又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兴趣下降、空虚无聊、悲观消沉、注意力涣散、犹豫不决、激情消失、容易激怒等症状,就应考虑可能已进入了抑郁状态或是患了抑郁症,需要到医院去请医生进一步诊治。

心理专家提醒,拒绝早醒,应该从抗抑郁入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早醒的病根。但同时也可以配合一些药物。俗话说,一夜不睡,十夜不醒,这正说明调整失眠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个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严格地配合医生正规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早醒的先决条件。早醒是心身健康的大问题,是抑郁的一个信号,切莫掉以轻心,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谈舞台演唱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 篇5

歌唱中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缺乏自信心, 演唱者可能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对作品掌握的不好, 以至于在演唱时不能全神贯注的表现作品, 而是担心观众会觉得自己唱得不好, 心神不定, 从而更加影响了在舞台上的发挥, 结果越怕出错就越出错。其次就是对自己期望过高, 觉得自己的演唱水平一流, 怕别人超过自己, 想表现得更好。反而给自己更大的压力, 具有不良心素质的演唱者往往是对自己的表现过分期望, 给自己增加过多的负担, 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歌者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更重要的是演唱的失败会给表演者带来心理上的影响, 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不良的心理素质对歌者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一旦出现了上述不良的心理素质, 演唱者也不要气馁, 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歌唱心里素质, 想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自己对歌唱的爱好和执着的兴趣, 是自己不论是在声乐课堂上还是舞台上都保持着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和强烈的歌唱和表演欲望, 其实每个歌唱者站到舞台上都是紧张的, 但是我们要学习如何把这种紧张情绪转变成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 另外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光是建立在心理上的, 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技巧,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只有经过严格的声乐专业训练,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 从而消除紧张和恐惧的心理。2:是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要珍惜每一次上台实践的机会, 每一个成功的歌者都是经过舞台上的千锤百炼, 慢慢积累经验, 从而获得成功的。而且还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自己自信心和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在舞台上演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的自信心, 周小燕曾经说过“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有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只要充满“我能唱好”的信心和勇气, 能保持沉稳和积极的情绪, 就能战胜紧张与恐惧的心理:3: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还需要在平时的个性, 气质做起, 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意志坚强, 个性开朗, 充满自信的人, 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暗示的调节, 经过长期的训练, 最终都会摆脱胆小, 羞怯腼腆的个性。4:要注重自己的艺术修养,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需要歌者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和文化底蕴, 没有音乐修养的演唱是苍白的, 是没有任何色彩的, 也无法感染听众。要想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首先要通过刻苦的声乐训练, 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多读一些文学方面的书籍, 文学修养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会帮助歌者提高演唱艺术修养, 俗话说“艺术无边界”只有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声乐演唱中付之感情和心血, 从而真正了解声乐演唱的内涵。5:在舞台演唱时歌者选择的曲目也是至关重要的, 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及特点还选择演唱曲目。不贪大求难, 不唱力所不及的曲目, 如果一再追求演唱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曲目, 那么势必会造成演唱时过重的心理负担, 担心演唱失误, 破音。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歌者在舞台上的正常发挥和自信心。所以, 在选择曲目时, 要留有余地, 使演唱者自身有充分的把握, 从而消除紧张情绪而获得成功。6:演唱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认真对待演出前的彩排, 熟悉舞台环境。尽可能减少演出时的不适应感, 提前排除演出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只有做到准备充分, “心中有数”才能保证演出时稳定的心态, 排除恐惧心理。

在声乐演唱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不要只注重技术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不断地实践与训练中总结经验, 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以冷静, 沉稳, 坚强, 勇敢取代紧张, 焦虑, 腼腆恐惧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己成为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演唱者。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

[2]王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

新闻记者的自我心理调节探究 篇6

1 新闻记者心理压力的原因

天灾人祸不可避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记者常常是抵达现场的第一人,直接暴露在血腥而惨烈的现场画面前。面对当事人的恐惧、家属的悲痛欲绝,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意味着一次心理创伤。同时,突发事件报道往往意味着要在短时间里连续作战、采访资源竞争和报道方式创新等,身心俱疲下的巨大压力也是一种创伤。职业特点使新闻工作者较其它行业的人更易产生焦虑情绪。新闻记者社会角色扮演的成功率,与造成职业心理创伤的几率是成正比的。

2 新闻记者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2.1 接纳心理困惑,学会疏解压力:

新闻记者要学会应对各种压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去减少工作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把情感从所接触的新闻事件中走出来;要缓解情绪,享受独处;要释放压力,加强与朋友、同事、家人的交流,沟通思想;要注意劳逸结合、乐观向上;在工作之余可以培养几个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适量运动,强身健体;在工作中要及时汇报、争取支持;开展心理咨询,解开心结。此外,还可以为记者定期举办心理辅导课,开展如何增强抗压减压能力的知识讲座。

2.2 记者的意志品格要求: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特殊的活动,独特的环境,往往对成就记者基本意志品格具有一些独特的意义,也为记者展示意志品格提供了特别的舞台。

记者意志的自觉性表现为对采访的认识是否坚定、有信心,对自己采访活动的社会意义有怎样的看法。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刁难、讽刺、威胁等干扰和压力,如果能把这件事的报道提到为民立言、伸张正义的社会价值观上来看待,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就会很高。

记者意志的坚韧性表现在采访过程中不仅要能紧张、热情、奔放地工作,也能锲而不舍地坚持奋斗,经得起较长时间的磨砺和考验。新闻工作是一份苦差事,没完没了地打电话、找线索、交涉联络,耐心和苦干往往能帮你挖掘出某个事实或问题。

记者意志的自制力表现在记者采访中能够在各种场合中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比如羞涩、恐惧、悲哀、愤怒等),也抑制滋生懒惰、苟且、拖沓、急躁等消极情绪。意志的自制力,就是要以理智迫使自己坚决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

2.3 新闻记者要培养和健全人格:

新闻记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履行好社会角色,符合社会的期望。新闻记者要自觉追求、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记者要具有诗人的热情,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要具有战士一样的战斗风格,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疾恶如仇,维护公平正义;要对社会上丑恶、黑暗、不公现象,勇于揭露;要所求真善美,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必须具有法学家的理智和情绪;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播健康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真善美,履行好文化传承者的角色,符合社会的期待。

2.4 记者的情绪情感要求: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记者的心境是记者经常遇到的一种情绪,心境的好、坏、逆、顺,都会影响工作。当记者处于愉快情绪时,就会在处理事物时发生趣味;当记者处于苦闷情绪时,心绪烦躁,在接人待物时容易激动,遇到困难也容易气馁。这就需要记者善于调控自己的心境,处理好自己与家庭、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工作的关系。

应激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紧张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记者工作活动范围广泛,容易遇上各种突发事件,如车祸、沉船等。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记者必须具有应变能力,稳而不乱,忙而不慌,才能稳操胜券。

激情会在采访中产生人和事物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会自然不自然地注入新闻作品,写起来投入,读起来、听起来、看起来才能被感动。只有记者感动了,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才能够感动受众。

2.5 建立合理的期望:

新闻工作者应明白新闻事业的限制性,面对各种压力,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把情感从所接触的新闻事件中拔出来,认清自己的角色,媒体毕竟不是国家职能机关,有些事情媒体是解决不了的,要以平常心对待。

3 结语

总之,记者的心理素质,虽然有先天因素,但关键还在于后天的培养。一个记者若能真正以新闻为武器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他就会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培养适合采写工作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让孩子成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篇7

我们家长也要成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我们学习的对象是孩子, 孩子不管给我们出什么样的难题, 我们都要通过自我调节, 以相应的姿态去面对他。真正要学习的东西是孩子生命的发展细节。孩子学习可能面对的是具体的知识、具体的学科、具体的标准, 学习好的孩子, 他在任何时候都在学习, 他走路都在学习, 不一定拿书, 他在自我调节中, 在获取信息。有的孩子坐到课堂上, 书摊到桌面上, 他也不一定在学习。他的能力区别就在于情绪调整不到那种状态, 因为情绪调不到那种状态, 所以他接受知识的载体就不够去和老师交流。什么叫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就是具备这样能力的人。

具备有效学习策略的孩子, 面对学习的任何问题, 他都有一个时间量, 都有一个去做事的时机, 在这之前他都有铺垫, 这样的孩子学习就像喝水一样自然, 他自己也舒服, 别人看着也舒服, 成绩也令人满意。

失眠的自我调节 篇8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方法

本究选用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方式量表, 量表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表达抑制, 一个是认知重评。 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 认知重评有六个;表达抑制有四个。 对于每个项目的回答分为7个级别的评估。情绪调节方式量表的α系数是0.95, 认知重评的α系数是0.8, 表达抑制的α系数是0.73, 三个月之后对其重测, 得到的α系数是0.69。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的是Cabrera 2008年最新修订的版本, 一共有12个项目, 采用5个等级的评定方式。 该量表的信度分析显示: 总问卷的α为0.82, DES分问卷的α为0.74, ANG分问卷的α为0.76。 状态焦虑量表是由斯滕伯格等人编制的, 有两个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 笔者只选用了状态焦虑量表。斯滕伯格等人对该量表的信度进行测试显示状态焦虑的相关系数在0.16~0.62之间, 同时他也对效度进行了检验。 该量表的结构性、区分性和会聚性, 结果比较好。

根据评定手册, 对心理行为自评量表各维度进行评分, 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人口统计学上的统计描述, 差异检验,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2对象

随机选取了我校大四学生365人作为被试, 其中有效被试340人。

2.结果

2.1状态焦虑的总体现状

由表1可知:毕业生状态焦虑的平均分为2.240, 标准差为0.401, 大于中间值, 说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状态焦虑。

2.2状态焦虑的差异

在对毕业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 结果表明, 专业不同的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差异显著, 即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在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文科生在面临毕业时比理科生更容易焦虑。

2.3状态焦虑的相关关系

根据表3可知: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调节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所以较多使用情绪调节中认知调节方式的大学生在毕业生时具有较低的状态焦虑;而状态焦虑与表达抑制的相关不显著;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校毕业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高, 他在面临毕业时的状态焦虑越低。

2.4状态焦虑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认知调节方式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功能,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具有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人, 他的状态焦虑程度会偏低, 对状态焦虑具有缓解作用。

3.讨论

3.1高校毕业生状态焦虑总体现状的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状态焦虑的值明显要比中间值高, 说明毕业生在面临毕业时存在很多压力, 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 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 这可能是由于社会上普遍认为理科的学生要比文科生更好就业造成的。 对此我认为, 社会舆论、学校教育等应该减少这种偏见, 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脱颖而出。

现在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办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某些高校开始建立独立的咨询点, 可以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一些设施 (如心理咨询室的宣泄功能、催眠、放松技术、团体辅导及合理情绪治疗等) 为毕业生的状态焦虑的疏导提供服务, 从而减少由焦虑产生的压力、抑郁和冲动, 更好地走入社会。

3.2状态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因此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来减少焦虑。 如果一个人产生很强的焦虑情绪, 原因可能不是客观的压力本身, 而是在他及其如何看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减少焦虑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效能感作用于行为而影响每个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它还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的情绪, 对维持自我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的关系如此密切, 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

3.3状态焦虑与认知调节的关系

状态焦虑与认知调节呈负相关, 认知调节对状态焦虑具有缓解作用, 提高认知调节的能力, 从而减少人们对负性情绪的不良感受。 错误的认知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而要尽量杜绝, 提高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班杜拉认为, 消极情绪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 可能不是客观的压力本身所导致的, 而是对自己是否有信心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认知。 同样是半杯水, 有的人会这么想:哇, 还有半杯水;有人就想:唉, 只剩半杯水了。不同的认知导致对同一件事不同人的看法不同, 所以认知调节对状态焦虑很重要, 积极地认知调节方式可以使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 就是说, 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时, 要用积极的认知看待它, 而不是想着糟糕的结果。程利等关于情绪调节方式的研究结果发现: 认知调节方式能更加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 更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因此, 在即将毕业的时候, 要调节好情绪, 保持身心健康, 就要改善自己的认知, 良好的认知可以改变我们对某些事的看法, 改变一些不良的、负性的情绪, 这样就可以降低我们的状态焦虑。如皮革马利翁效应那样, 这种期望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 无形中影响个体的行为, 认知使我们们相信自己。

4.结语

4.1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状态焦虑, 状态焦虑在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理科生的状态焦虑要比文科生少, 而在其他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4.2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表达抑制与状态焦虑的相关不显著, 说明表达抑制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不显著, 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调节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认知调节方式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而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了状态焦虑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情绪调节方式量表, 以随机取样的方式对365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讨论了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现状, 以及毕业生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方式、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存在明显的状态焦虑, 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只在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调节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状态焦虑

参考文献

[1]程利, 袁加锦, 何媛媛, 等.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4) :730-735.

[2]程虹娟, 方晓义, 蔺秀云.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3) :304-307.

[3]付梅, 葛明贵, 桑青松.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7) :477-478.

[4]廖素群, 黄俊峰, 刘娟娟, 等.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12, 33 (9) :159-162.

[5]张乃丹.大学生职业倾向、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索红霞.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34.

[7]汤冬玲, 董妍, 俞国良, 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4 (18) :598-604.

[8]唐海波, 邝春霞.焦虑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 (2) :176-199.

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综述 篇9

一、自我调节学习者的特征

自我调节学习者无论是从元认知、动机上, 还是从行为上, 都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对他们来说, 学习是一个自我激发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一些策略以达到其理想的学业结果。与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学生相比, 自我调节学习者具有以下特征:能够熟练使用注意、转换、组织、精确化与提取信息等认知策略;能够计划、控制心理过程使之指向个人目标的完成;具有适宜的动机水平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能使自身适应学习任务及特定学习情境的要求;能够合理地分配时间,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在环境允许的限度内以最大的努力参与学业任务、班级氛围的控制与调节;能够使用一些策略以避开外部和内部的干扰, 保证在完成学业任务时保持他们的注意、努力与动机。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型

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大量理论模型试图解释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 解释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与学业成绩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其中最为完善的理论是平瑞克 (pintrich) 的模型。平瑞克以社会认知观点为基础, 分析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子过程并将它们分类。这一模型将自我调节学习划分为计划、自我监控、控制、反应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 自我调节活动又分别有四个领域:认知、动机、行为和环境。平瑞克的模型详尽地分析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各种认知、动机、行为与环境过程, 是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

三、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

根据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我们可以了解影响人们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首先, 学习目标在自我调节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习目标可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不同的目标在自我调节学习中有不同的作用。在学习任务的选择上, 掌握目标促使学习者选择那些有助于提高自己能力的任务, 而成绩目标则促使学习者选择那些不一定能学到新知识, 但更能证明自己能力的任务。在策略的使用上, 掌握目标促使学习者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 尤其精细加工、组织和认知调控等深加工策略, 而成绩目标则促使学习者使用复述等简单策略。

其次, 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整个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 他们在某些方面自我效能感越强, 就越可能在这一方面产生自我调节学习;二是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努力程度,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较好的坚持性, 加强自我监控, 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学习目标。

最后,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从自我调节学习的角度来看, 学习策略中最常用的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所采用的编码、保持、检索、提取等信息加工的操作方法。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 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四种策略:选择信息的策略、信息编码策略、深加工贮存策略、检索应用策略。

四、自我调节学习的评价

如何对自我调节学习及其过程进行测量是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自我调节学习的测量工具分为两类:一是将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态度进行测量, 这种观点将自我调节学习描述为学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品质与态度, 可以预测学生未来的行为;二是将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进行测量, 这种观点更为注重对学生在进行自我调节学习时收集信息状态与过程的测量。

将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态度进行测量, 其工具主要有自陈问卷、结构访谈和教师评判三种。目前自陈问卷的测量方法仍是测量自我调节学习所使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其中最常使用的问卷有学习与研究策略问卷、学习动机策略问卷、自我调节学习的成分问卷。对自我调节学习进行结构访谈时运用最广泛的是评估策略类型结构访谈量表。教师评判是指教师通过日常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的品质作出评价。

将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进行测量, 其工具主要有出声思考、在作业中查找错误、痕迹法、任务执行等。出声思考要求学生报告其思维加工及执行任务时所使用的认知策略。在作业中查找错误的方法通常用来评价阅读理解领域的自我观察过程。痕迹法是以学生完成作业时的认知过程的标志为基础的。任务执行是以观察判断学生在执行任务时的行为为基础的, 这种方法通常辅以访谈方式。

五、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

自我调节学习的指导策略包括直接的策略指导、示范、策略练习、自我监控、适当的社会支持及自我反应。直接的策略指导是指向学生介绍一些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加工与调节学习的策略, 讲解如何使用这些策略以及它们所适用的条件及其优缺点。示范是指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及其他榜样计划、控制执行、分配认知资源等过程掌握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策略练习开始应该有教师的指导, 而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并从教师那里获得策略有效性的反馈。自我监控是指导策略的重要成分, 因为学生如果要掌握学习策略, 他们就必须学会监督策略的使用, 一旦这些策略不起作用时就能够及时调整。学生在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时从老师以及同学那里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格雷厄姆等人指出, 必须一步步地撤走社会支持或脚手架, 使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够从初级阶段的调节策略发展到更加完善的自我调节形式。另外, 所有的这些系统在自我反应练习中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种练习中, 学生要独立地学习到技能与策略, 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根据其社会物理环境作一些适应性改变以创建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

自我调节学习教学本质在过去3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 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外显的策略教学, 而现在更强调自我反应练习与脚手架指导, 即更多地强调元认知的发展, 也就是对自身反应过程的意识与控制;另一方面, 自我调节学习干预领域有将特殊任务的策略教学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的趋势。

Ley和Young提出了指导那些不善于自我调节学习的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原则:首先, 帮助学生创建舒适的学习环境;其次, 组织一些使用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活动;再次, 给学生提供自我监控的机会;最后, 为学生提供连续的评价信息, 并给予他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

六、自我调节学习未来研究的方向

自我调节学习研究领域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应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完善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 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并与其他有关概念进行区分;形成更为完整的模型, 以融合影响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完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即一方面运用更为复杂的研究设计, 另一方面使用和开发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使研究者能够将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动态、持续的过程来研究, 以克服仅仅使用自陈测验作为评价手段的局限性;研究个体发展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研究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研究不同课程、不同领域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过程。

摘要:自我调节学习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也是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 自我调节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特征、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型、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自我调节学习的评价、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自我调节学习,学习策略,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张林, 周国韬.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03, (5) .

上一篇:话轮控制下一篇:反射裂缝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