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中医护理(精选12篇)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 篇1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 导致睡眠不足, 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 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是一种常见病[1]。失眠中医称“不寐”,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 或病后及年迈, 禀赋不足, 心虚胆怯等病因, 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 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2]。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 认为失眠原因是气血阴阳失和, 使人不能入寐。为了探讨对老年失眠症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护理, 现对该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25例老年患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进行中医特色护理,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内科住院5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其中, 男30例, 女20例;年龄60~79岁, 平均 (68.5±8.5) 岁;患者全部入睡困难, 平均入睡时间为3.24 h。排除肿瘤、心衰、呼衰、疼痛等特殊情况引起的呼吸困难。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25例。研究组, 男16例, 女9例, 年龄 (68.0±9.3) 岁;对照组,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 (68.8±9.0) 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25例患者给予失眠症常规护理: (1) 维持合适的睡眠环境, 病房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 保持光线黑暗和安静, 室内温度不宜过冷过热, 湿度不宜过高过低, 让室内空气清新, 氧气充足。 (2) 开导患者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 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 (3)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 保持正常睡-醒节律, 合理控制睡眠时间, 60~70岁一般睡7~8 h, 70~80岁6~7 h, 80岁以上6 h便可[3];限制白天睡眠时间, 老年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片刻。 (4) 避免睡前兴奋, 尽量避免睡前饮食, 晚餐以清淡饮食为主;老年患者睡前小便, 并尽量减少睡前饮水, 嘱咐家属对患者进行睡前热水泡脚, 促使血管扩张, 缓解疲劳[4]。
1.2.2 观察组
该组2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 (1) 根据患者具体进行辨证施护。肝实症患者, 肝火虚妄, 应加强患者心理疏导, 保持心态平和, 每日清晨饮清水1杯,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以通腑泄热;痰热内扰者可佛手片、陈皮各15 g, 沸水泡茶, 以舒气通降[5];痰多胸闷者严格控制饮食, 少吃多餐, 忌油腻, 可食用山楂类果品, 促进食欲;鼓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参加适量运动, 但避免剧烈运动;阴虚火旺者保持患者平和的心态, 病室宜静谧、舒适, 不看刺激性书刊、电视, 可桑椹加冰糖煮水频服, 补肾阴不足;心脾两虚者, 饮食宜甘润补益食物, 禁忌刺激性食物[6]。 (2) 辨证取穴进行穴位按摩, 推抹印堂至神庭, 印堂至太阳, 印堂经鼻翼至迎香、地仓、颧髎、颊车, 点按翳风、风池穴, 扫散头部, 拿五经;通过局部良性刺激, 达到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7]。 (3) 穴位电疗。在内关、神门、间使、曲池、合谷、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选出上下对称的双穴4个, 也可用百会、中皖、气海、肾俞、大椎、关元、命门等单穴治疗, 用下行直流电2~6 mA, 感应电用小到中等量, 每次20 min。 (4) 拔管。在内关、神门、间使、曲池、合谷、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选上下对称的双穴, 进行拔罐疗法;1次4~6穴, 1次/d, 每次20 min;或在临睡时, 用6个真空罐, 一个拔在肚脐上7 cm的中脘穴, 一个拔在肚脐下3 cm的气海穴, 剩下4个罐都拔在任意一侧大腿的正面 (胃经) , 均匀排列, 拔10 min, 然后睡觉。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1个月后分别采用检测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中的入睡预备时间、夜间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 指标测量方法参考文献[8]。
1.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过中医特色护理措施干预后, 观察组预备入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实际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 断断续续不连贯, 而过早地醒来, 醒后不能再继续睡, 有睡眠不足, 全身乏力, 倦怠感觉;是临床常见病症, 虽然不是机体器质性疾病, 但妨碍患者工作、学习, 还可加重或诱发眩晕、头痛、中风病等。中医理论将失眠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 并且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
该研究对失眠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根据中医辨证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 并配合取穴按摩、针灸、电疗、拔管以及心理护理, 饮食调理等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祖国医学认为经络穴位起着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 穴位按摩能调整阴阳, 使阴阳平衡, 心神得平, 夜寐得宁[3]。足部为三阴经之起点, 又是三阳经的终点, 按摩或针灸可扩张足部血管, 加快血液循环, 调节脏腑功能, 从而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取穴按摩可调节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系统, 调节阴阳平衡, 安神定志;配合心、肝、脾、肾以补益心脾, 交通心肾[4,5]。该研究观察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后预备入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实际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证实了中医护理在改善老年患者睡眠中的有效性。
摘要:目的 探讨对老年失眠症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将50例老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包括一般护理、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运用。观察两组睡眠质量。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睡眠质量指标有明显改善, 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能有效改善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失眠,中医,护理
参考文献
[1]崔美玉.中医辨证治疗失眠56例[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0) :75.
[2]刘亚波.中药涌泉穴贴敷治疗老年患者失眠症疗效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36.
[3]沙丽君.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72例的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 2011, 26 (2) :89.
[4]高尚社.中医药治疗失眠近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2) :160-164.
[5]王剑, 刘强国.足疗结合推拿治疗失眠60例疗效观察[J].双足与保健, 2009 (1) :39-41.
[6]金晓芬.失眠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15) :107.
[7]张月娟, 郑萍, 李木清.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中医护理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10-58.
[8]陈彦方.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 篇2
老年失眠症患者常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睡眠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证候特征,具体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而不酣,或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甚或彻夜不眠等。运用中医手段治疗效果显著。
气血不足
以睡眠不实、似睡非睡、多梦为特点,常伴有心悸健忘,精神疲惫,头晕目眩,神思不聚,面色少华、自汗盗汗等,舌淡苔薄白,脉细而无力。
证属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安,治宜补气益血,养心安神。
方选归脾汤、十全大补汤化裁,药如党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当归、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五味子、柏子仁、熟地、白芍、木香。成药有参芪五味子片、安神养心丸、参归安神颗粒、人参归脾丸等。
肝郁气滞
以入睡困难、睡而梦魇为特点,常伴有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善太息,纳差,大便不调等,舌淡苔薄或腻,脉沉弦。
证属肝气郁结,心神不宁,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宁神。
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如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白芍、郁金、川芎、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成药有柴芍解郁颗粒、柴胡舒肝丸、解郁安神颗粒等。
营血蕴热
以睡眠早醒易醒、醒后难入睡或入睡不实为特点,常伴有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或盗汗,或衄血,或面部痤疮,妇女可有月经色黑、有块等,舌红或绛,脉细数或滑数。
证属营血蕴热,心神受扰,治宜清热凉血,宁心安神。
方选清营汤加味。药如水牛角、生地、玄参、麦冬、丹参、丹皮、赤芍、竹叶、黄连、龙齿、柏子仁。成药有清热凉血膏、牛黄清脑片、清脑复神液、脑震宁颗粒等。
脾胃不和 以喜俯卧睡眠、时睡时醒、睡时露睛、醒后头昏为特点,常伴有纳差,食后腹胀,口淡腻,面色萎黄,大便不调等,舌淡或偏红,苔白腻或厚腻或地图舌,脉缓弱。
证属脾胃不和,心神不安,治宜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方选香砂六君丸加味。药如党参、白术、茯苓、茯神、炙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莲子、酸枣仁、远志、枳实、厚朴。成药可选香砂六君子丸、灵芝胶囊、甜梦胶囊等。
肝火旺盛
以整晚失眠、躁烦不宁为特点,常伴有脾气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苦而干,便干尿赤等,舌红苔黄,脉弦而数。以高血压患者及更年期妇女多见。
证属肝火内炽,热扰心神,治宜清肝泻火,安神定志。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药如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当归、生地、茯神、酸枣仁、柴胡、生龙骨、生牡蛎、生甘草。成药有泻肝安神丸、龙胆泻肝丸等。
心肾不交
以入睡困难、多梦早醒为特点,常伴有心绪不宁,形体消瘦,腰酸膝软足萎,手足心热,心悸健忘,口干津少,或盗汗,或遗精带下等,舌红或暗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证属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虚热扰神,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药如知母、黄柏、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夜交藤、酸枣仁、柏子仁、石菖蒲、莲子心、黄连。成药有乌灵胶囊、安神宝颗粒、知柏地黄丸、利尔眠胶囊等。
胃下垂针灸效果好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胃下垂轻度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患者多可有腹部胀满、沉重、压迫等腹胀及上腹不适感,饭后腹部隐痛、恶心、呕吐(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严重者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及失眠、头痛、头昏、反应迟钝、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肝、脾、肾、横结肠等脏腑下垂。根据临床表现加之X线钡餐造影确诊胃下垂并非困难。
中医学中没有胃下垂病名,据其表现可在“胃缓”“胃下”“虚劳”“胃痛”“腹胀”“等病症中有相关表述。《灵枢·本脏篇》有“肉睏么者,胃薄。„„肉睏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的相似记载。说明全身肌肉健壮者胃厚,肌肉瘦削者胃薄;肌肉瘦薄与形体不相称者则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者胃缓,同时亦说明患胃缓者必然有胃下。中医认为胃下垂虽表现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患者素体虚损,食饮不调,暴食暴饮生冷之物,日久损伤脾胃而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黏膜不固,胃肌无力;或为劳倦过度,感受寒热,胃失和降,纳化换常,形体虚损,脾虚不运;或为情志内伤,横逆犯胃,木乘脾土,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胃失和降;或为常因饱食,食后过度用力,坐车上下颠簸,久而久之损伤脾胃最终诱发胃下垂。
取百会、合谷、足三里为主穴。伴有胃痛隐隐,喜按喜温,遇寒痛剧,泛吐清水,倦怠乏力,肢冷,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细者,加神阙;伴有胃痛而胀,痛连胁肋,暖气,吞酸,饱闷不舒,苔薄腻,脉沉弦者可加内关。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后医者持毫针针柄以小于15度内角,针尖向前沿头皮快速刺入百会穴处帽状腱膜下层1寸。合谷、足三里毫针直刺1.2寸。内关毫针直刺0.7寸。百会、合谷、足三里施以快速小幅度捻转补法约1分钟后再温针灸30分钟。内关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医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于神阙穴处施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内温热、舒服为度。每天针灸一次,每次针灸后患者需仰卧位休息2小时。
按方中神阙穴位居脐中,又名脐中、气舍、气合、环谷、维会、命蒂等。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处凹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此穴属任脉,通过经络关系督脉“贯脐”“过脐中央”,故在肚脐眼施术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等功效。近代针灸名家李世珍先生认为针灸补法于百会、合谷、足三里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与补中益气汤功效相同。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三焦,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
针刺治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不明病因的椎体外系变性和多巴胺-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的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肢体搓丸样静止性震颤,每秒可达4至8次,随意活动时减轻,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中消失。四肢肌张力呈铅管样或齿轮状增高,面部表情呆板呈“面具状脸”。动作缓慢,姿势反射减少,行走时呈慌张步态。可有“书写过小症”,言语缓慢,语音单调、低沉。可有大小便困难、出汗增多、皮脂溢出、直立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和痴呆等。颅脑CT可见脑沟增宽、脑室扩大。需与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疾病诱发的帕金森综合症、癔病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
震颤麻痹与中医学的“颤证”“震颤”“振掉”“颤振”“颤病”“脑风”类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掉即颤振,收引即拘急孪缩,强直即僵硬。《素问·上古天真论》言:“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
《张氏医通》谓:“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杂病证治准绳·诸风门·颤振》:“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中医认为,震颤麻痹之发生与年老体衰、七情内郁、饮食不当等有关。肝肾阴亏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肝藏血,肾藏精,老年人多血虚精亏再加之摄生不慎,或疾病所伤致肝肾阴虚,筋脉失养,不能制约肝阳使肝风内动造成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思虑内伤,心脾俱损致气血不足,不能荣于四末,筋脉失于濡养而致震颤之疾;气滞血瘀情志内郁,或痰湿,气滞不畅,鼓动不能,血行缓慢而瘀阻脉道致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动作减少,屈伸不利;痰热动风五志过极,木火太甚,风火相煽,痰热互阻,寇伐脾土故见四肢颤动;若风火盛而脾虚,则津液不行,痰湿停聚,风痰邪热阻滞经络发为颤证。
针刺治疗震颤麻痹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讲有着独到的疗效和优势。取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风池、四关为主。痰热动风可加丰隆;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肝肾不足能加三阴交、太溪;血瘀动风时加血海。
令患者取舒适侧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医者右手拇、食指持毫针针柄以小于15度内角沿头皮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针尖向头顶部方向刺入舞蹈震颤控制区1.5寸,四神聪针尖向百会穴透刺各1寸。针尖向鼻尖方向刺风池穴1.5寸。四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各直刺1寸。丰隆直刺2.5寸。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手法;风池、丰隆施以大幅度提插泻法;四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除百会、四神聪每天必取外,其余穴位均左右交替选取。每天针刺一次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15天一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扎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时要掌握好进针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入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入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位于大脑中央前部的舞蹈震颤控制区,是“头针”创始人焦顺发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可治疗肢体不自主运动和震颤的特效区域,具有补益元神、镇静止颤作用。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前者是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部位,有益肾充髓、宁神醒脑之功;后者是经外奇穴,可宁心安神、明目聪耳。风池是足少阳胆经要穴,胆与肝互为表里,通过对风池穴的刺激可以使肝风熄、胆火宁、颤动止。四关即合谷、太冲,合谷为多气多血的手阳明大肠经穴,有补气血、强后天之本的功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有平肝熄风、养心安神之功。二者一阳一阴、一气一血,相互依赖,协调配合达到平衡阴阳、通达气血的效果。丰隆为健脾利湿、化痰要穴。足三里可补益气血,强健中焦运化功能。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刺激二穴具有滋阴益肾、调气和血、舒肝健胃、壮水之源以条达肝木的作用。血海有补血、活血、养血之作用。诸穴合用共同达到调和阴阳、肝肾同治、滋阴熄风、养血柔筋的功效。大量研究也验证,针刺能提高脑内多巴胺含量及脑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针灸并用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大多数病人常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常常并不一致。慢性胃炎可由于治疗不规范、不彻底甚至不合理等,造成患者病情时好时坏,症状时轻时重,迁延难愈,给许多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带来长期、很大的痛苦和精神折磨。近年来,治疗慢性胃炎针灸并用,对迅速减轻患者症状、加速病情好转疗效不错,简介如下。
取穴:印堂穴、中脘穴。治疗方法:印堂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手法即可,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慢性胃炎虽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治疗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许多患者病情迁延日久,但改善症状往往都不容易。印堂穴是平衡针灸中治疗胃炎的专穴,单一使用对许多慢性胃炎患者减轻症状、加速病情恢复就有很好的疗效,中脘穴为腑会,且为胃之募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而古人早就告诫说中脘穴“凡六腑疾患,皆可酌情取用”。西北之地,高寒阴湿,慢性胃炎患者中,以辨证为虚寒证型的为主,百笑灸取“寒者热之”之意,且具有安全易用、热力稳定、均匀、时间恒定、易于掌握、便于推广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经过培训后患者或家属就可安全、方便使用,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性,从而使震颤麻痹获得有效治疗。
眩晕试试针灸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以患者自觉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错觉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故而统称为眩晕。轻者可以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可分为旋转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旋转性眩晕多因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的倾倒感觉为主;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感觉为主,多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内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脑性眩晕、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心电图,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检查可确诊,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中医学历代文献对眩晕论述较多,如《内经·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属肝的疾病。《河间六书》认为眩晕是因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主张辨治眩晕当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等等。中医学认为眩晕其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归纳起来眩晕不外乎虚实二证,虚证多由患者体质虚弱,忧思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能上输于头目;或因房事不节,肾阴耗损,不能生精补髓益脑皆可导致眩晕。实证多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风内动;或体质太胖,湿盛生痰,风阳夹痰上扰以致眩晕。
自古以来针灸就是调治眩晕的主要方法之一,虚证眩晕可取百会、神阙、足三里、太冲、合谷。伴有不寐者加神门;有耳鸣者加听宫。实证眩晕可选中脘、丰隆、太冲、合谷、印堂。嘱患者将所选穴位部充分暴露,取舒适卧位双眼自然闭合,全身放松,均匀腹式呼吸,消除过于紧张的心态。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足三里、中脘各1.2寸,太冲、合谷、神门、听宫各直刺0.8寸,均施以缓慢捻转手法约1分钟;毫针直刺丰隆2寸,针尖向上沿皮刺印堂0.8寸,施以大幅度提插泻法。其中足三里穴以针感沿胫骨外侧向足部方向传导;中脘穴以针感向左下腹部方向传导为佳。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1次,每日1次,15次一个疗程。起针后将百会、神阙的位置及取穴方法、施术法教给患者,令患者自行在家施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方法:右手如持笔写字状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处,点燃的艾头与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施灸,以局部温热、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度。每日1次,连续10次一疗程。
方中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于脑,百会其深处又为脑之所在。此外,据中医“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之训和“脑为髓海”之古训可知,百会穴与脑联系密切,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刺激百会穴后能够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使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可升提气血,充益髓海。神阙穴为任脉经腧穴。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二者皆经过脐。此处又为冲脉循行之所,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皆交汇于脐,故神阙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加之奇经八脉纵横上下,沟通内外,所以神阙与百脉相通,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故神阙穴有调理脏腑,扶正祛邪,温补脾肾,回阳救逆,调理脾胃,理肠止泻,息风开窍,宁心安神,交通心肾,制约膀胱,温经通络,祛风除湿,调和气血,调补冲任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刺激神阙穴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激发抗病能力,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尤其是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从而有防病治病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该穴五行属土,为土中土穴,可统治一切与脾胃有关之疾,还具有保健强体之功,自古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正如古人所云:“三里有白术之强,桂附之热,参茸之功,硝黄之性。”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刺激足三里穴能使胃肠蠕动变得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调节心律,而且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还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防卫疾病的能力。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偏于补气、调气;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偏于补血、调血。两穴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腑一脏,一升一降,上下相配、阴阳相配能够使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达到调和营卫、祛风解表、宽胸理气、平肝息风、镇静安神、解痉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之功能。中脘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为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位下正好是胃体中部,具有调理脾胃,化湿降逆(在于升降、燥湿的调理)。丰隆穴为古今医学家所公认推崇的治疗痰湿证的首选要穴,具有通经活络、通调脾胃气机,能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的功效。针刺听宫穴可以刺激鼓岬黏膜表面的血管神经丛,治疗耳鸣及眩晕。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原穴,是心原气留止之处,为养心神要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开郁散结之作用。印堂穴位于督脉之上,针刺印堂穴能通窍苏厥,通调十二经脉之气,使阴阳协调,气机畅达。
中风病症的针灸治疗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主治: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处方:关元。神阏(隔盐灸)。
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秋季润肺滋补膏--川麦雪梨膏
川麦雪梨膏,川贝母、细百合、款冬花,麦门冬,雪梨,蔗糖适量。将雪梨榨汁备用,梨渣同诸药水煎2次,每次2小时,二液合并,兑入梨汁,文火浓缩后纳入蔗糖400克,煮沸即成。每次1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饮或调入稀粥中服食。可清肺润喉、生津利咽。
润肤莹肌如玉膏 润肤莹肌如玉膏来源于《普济方》,组成:楮实,白芨,升麻,甘松,白芷,白丁香、砂仁,糯米末,山奈,绿豆,皂角。
功效:润泽肌肤,去垢除斑。制备:上药共研为末,和匀。用法:常用敷脸。
美白玉蓉膏
美白玉蓉膏,组成:白蔹、白芷、细辛、白蒺藜、白术、甘松、白僵蚕、白芨、白莲心、白茯苓、白附子、薏苡仁、檀香、防风、白丁香、珍珠粉依喜好、薄荷。
功效:镇静、美白肌肤。制备:全部打成微末。
用法:调和蛋膏药如何来进补
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中医药学提出,膏药进补要注意“量体裁衣”。膏药进补的实质是是中药调理,膏药进补具有补虚纠偏,调整人体“自稳”机能作用。
名贵药材并不与药效成正比,主要还在于使用是否得当。龟板、鳖甲等价格较高,能煎出的有效成分却很少。
一些配料如胡桃肉、桂圆等,大量加入补膏中,反而使相等体积的罐内补膏量减少。红参、西洋参同是人参,价格相差很大,红参适宜阳虚怕冷者,西洋参适宜阴虚内热者。
至于处于肝炎活动期或血脂、血糖特别高者,以及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购用高价膏药更不合适,因为这些人都是不宜进补的人群。
许多父母为孩子购用膏药,但选购或定制膏药时特别要谨慎。若服用后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停用。一般来说,小儿进补以调理脾胃、促进提高食欲,或调理肺肾、减少呼吸道感染、增强体质为主。一部分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造成正气虚弱,抗病力低,易发生多种疾病。有些小儿挑食偏食,使体内缺乏某些营养素,导致脾胃两亏,可适当进补。
青或清水,敷脸。
佛手膏滋
佛手膏滋,主治:身体亏虚,益气补血,健胃养阳。处方:佛手片,当归,党参,川芎,白芍,茯苓,生地,白术,甘草,冰糖。
制法:上药用慢快火煎浓汁,去炸,冰糖收膏,瓶装备用。
用法:每三九进补膏方是最佳选择
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状剂型,由于煎膏剂经浓缩并含较多的糖或蜂蜜等辅料,故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特点。煎膏剂的效用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药效滋润。膏滋剂或调和阴阳,或益气养血,或活血化瘀,或疏肝理气,或镇静安神,或健脾益肾等,以达到补虚扶弱、抗衰延年、纠正亚健康状态、防病治病的功效,是很好的进补佳品。膏滋剂历史悠久,明、清时最为流行。首乌延寿膏、参鹿补膏、二仙膏、葆真膏、八仙长寿膏、长生神芝膏、调元百补膏、菊花延龄膏、十全大补膏、雪梨膏、养颜美容膏、龟苓膏等即是人们所熟知的经典膏滋剂。
膏方的优势是一人一方,克服了中成药、保健品千人一方的缺点,实现了个性化制药,还避免了汤药煎煮麻烦的弊端。膏方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经中医辨证开出处方,采用地道药材精心熬制,加蜂蜜或胶类药材提炼,方便服用的膏状制剂。
膏滋剂的服用有讲究,一般来说四季皆宜,尤以秋、冬季为宜。如果操之过急,不但不会达到滋补目的,反而会“补过头”,出现上火等情况。膏滋剂的“补”,应理解为“损有余,补不足”,而不一定要人参、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
膏滋方虽好,但也有禁忌,服膏方期间应忌烟酒,不宜喝咖啡、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忌生冷滑腻之品,少食油腻、海鲜;膏方中含有人参应忌食萝卜、莱菔子、红茶、绿茶;如含何首乌的膏方要忌猪血、羊血及铁剂;膏方不能与牛奶同服。服用膏方期间,若遇到感冒发热、咳嗽痰多、急性腹痛、抑郁头痛、胃肠紊乱等情况时,应暂停服用膏方,待治愈后再服用。
中医改善失眠的方法 篇3
西医对非身体疾病所致失眠之治疗,乃是采用助眠药物如抗焦虑剂、抗忧郁剂和抗组织胺类来改善失眠的问题。由于个人体质的不同,这类药物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若用之得宜,会对生活品质有弥补的作用。但如果每天服用,超过1个月,就会产生依赖性,甚至效果越来越差,药量越吃越大,最后,造成副作用增加,若配合中医药治疗,效果会更显著。
失眠,古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中医认为与身体内在脏腑失调有关,多因七情所伤、过劳过逸、房劳过度、年迈体虚、饮食不节或禀赋不足所致。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肾、胃有密切相关。
中医辨证可分5种类型:
一、肝郁化火型:性情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口干而苦,头晕且胀,目赤耳鸣,便秘,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二、痰热内扰型:心烦或睡不安稳,胸闷脘胀,恶心,口苦,痰多,头重目眩,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用温胆汤化裁。
三、阴虚火旺型:心烦不寐,腰酸足软,常伴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心悸不安,健忘,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安神。方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为主。
四、心脾两虚型:多梦易醒,心悸气短,健忘,头晕目眩,饮食无味,神疲,四肢倦怠,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
五、心胆气虚型:心烦不寐,多梦易惊醒,平素胆怯易心悸,遇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化裁。
自我调节注意事项:
除了寻求专业中医师对症下药以外,改善失眠的方法还是要靠平时自我的调节,应注意事项有:
1. 维持正常生活作息,劳逸适当。
2. 晚上避免咖啡、可乐、茶、巧克力、烟酒等刺激性食品。
3. 避免在晚餐及睡前吃得太饱。
4. 不要擅自购买成药服用,以免因对药量掌握不当,导致药物成瘾的情形。
5. 睡前泡个热水澡,穿舒适的衣服,尽可能不去烦心白天的事情。在微暗柔和的灯光下尽可能尝试放松,有利于进入睡眠状态。
6. 白天适度运动,一般每天40分钟至1小时,每周总共运动5小时以上,可增进睡眠的深度及安稳度。
7. 睡前适度的活动,可帮助睡眠。如过度运动,则会妨碍睡眠。
8. 如果真的睡不着,不妨起床看看休闲读物,不必为了睡觉而勉强自己一定要入睡。
失眠症的中医辨证施护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8例中, 男57例、女51例, 年龄40-68岁。其中入睡困难50例, 睡眠中断32例, 早醒26例。入组标准: (1) 失眠、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 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 h, 连续3周以上; (2) 排除躯体疾病或其它精神疾病。其中, 肝郁化火型30例, 痰热内扰型18例, 阴虚火旺型25例, 心脾两虚型22例, 心胆气虚型13例。随机分为辨证施护组及常规施护组 (各54例) ,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辨证分型及治疗用药等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失眠护理常规: (1) 保持病室安静, 床铺平整舒适, 避免嘈杂。 (2) 保持室内光线柔和, 空气流通, 冷暖适宜。 (3) 嘱病人作息有序, 起居有节, 睡前禁饮浓茶、咖啡或烟酒刺激之品。 (4) 饮食宜清淡, 饥饱适度。除此外, 辨证施护组据不同分型采用以下方法。
1.2.1 肝郁化火型
(1) 情志调护。此型病人情绪较为激动, 随时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 避免不良精神因素刺激, 保持稳定情绪, 减少兴奋因素。 (2) 饮食调护。以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为主, 忌生冷、辛辣、海腥、油炸之品, 多食新鲜水果。 (3) 舌苔和排便情况记录。舌红苔燥者, 用生大黄5 g (或潘泻叶10 g) 泡水当茶饮用, 以保持大便通畅, 1次/d。 (4) 按摩治疗。指导病人按揉眼角, 即将右手的拇、示指指峰置于两目内眦的睛明穴上, 稍用力向上挤按, 然后推擦涌泉穴, 以局部感发热为度, 每晚1次。 (5) 针刺治疗。取风池、足窍阴、行间等穴, 选用毫针, 用泻法, 留针20 min, 每晚1次。
1.2.2 痰热内扰型
(1) 情志调护。此型病人多易于急躁, 对治疗缺乏耐心, 责任护士重点讲清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 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饮食调护。饮食宜偏凉, 不宜进补, 因过食肥甘厚味之品, 可助湿生痰。食用藕粉、绿豆汤、黑木耳粥、新鲜果汁;用炒山药20 g、炒扁豆25 g、炒白术20 g、芡实15 g加瘦肉汤以健脾化湿, 以绝痰之源。 (3) 按摩治疗。指导病人用温水泡脚15 min, 然后用右手大鱼际或小鱼际按摩百会、足心 (涌泉穴) , 5 min/次, 每晚1次。 (4) 放松疗法。每晚睡前指导病人调节呼吸, 做到“深、长、匀”, 每次练习10-20 min, 同时做些暗示睡眠的意念活动, 如“我困了”, 重复念, 让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入睡。 (5) 针刺治疗。取中脘、丰隆、厉兑、隐白等穴, 选用毫针, 用泻法, 留针20 min, 每晚1次。
1.2.3 阴虚火旺型
(1) 情志调护。此型病人大多性格内向, 喜忧郁, 应加强心理开导, 鼓励病人多参加文娱活动, 晚上不看刺激性书刊和电视, 以免独自劳神而耗伤阴液。 (2) 散步。指导病人临睡前进行有节律的散步或慢跑。 (3) 按摩治疗。按摩天庭、内关穴位, 2次/d, 每次持续半分钟。 (4) 饮食调护。多食新鲜果蔬, 指导病人服用银耳、清蒸甲鱼、莲子粥等滋阴清火之品。心烦口渴者用麦冬25 g、沙参25 g、五味子20 g、党参15 g代茶。心悸、口干咽燥者指导用桑棋肉50 g加冰糖少许煮水频服, 补肾阴不足。 (5) 针刺治疗。选用毫针, 取心俞、肾俞、大陵、神门、太溪穴, 背俞穴得气后, 稍运针即出针, 太溪、神门用补法, 大陵用泻法。留针20 min, 每晚1次。
1.2.4 心脾两虚型
(1) 情志调护。此型病人大多身体较虚弱, 心神不安, 疑虑重重, 责任护士加强病房巡视, 满足病人需要, 尽量为其解决实际问题, 使病人感到温暖。 (2) 饮食调护。忌生冷、辛辣、坚硬、粘腻、海腥、油炸之品, 忌烟酒。偏食滞者食山楂汁、山药粥;偏气虚者食大枣鳖甲汤、山药莲子粥;偏脾胃虚寒者食黄芪粥。同时指导病人食枣麦粥 (大枣、小麦、甘草、粳米煮粥、用蜂蜜调服) 。 (3) 穴位按压。指导病人睡前用一手拇指按压对侧手腕的神门穴、内关穴, 穴位周围有明显酸胀感时, 再继续按压1 min, 每日2-3次。 (4) 按摩治疗。指导病人按揉眼角, 然后推擦涌泉穴。 (5) 针刺治疗。选用毫针, 取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 先俯卧位取心俞、脾俞, 得气后持续运针2 min出针, 再仰卧位取余穴, 用提插念倒补法, 留针20 min, 每晚1次。
1.2.5 心胆气虚型
(1) 情志调护。此型病人易受惊吓, 心神不定, 心理承受能力差, 避免病人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书刊, 以免突受惊吓或精神刺激, 善言劝导, 解除思想顾虑。 (2) 饮食调护。指导用酸枣仁30g、生地黄15 g、米适量煮粥常服, 或用黄芪、党参1∶1煮粥;朱砂0.5 g炖猪心常服。 (3) 按摩治疗。指导病人按揉眼角, 然后推擦涌泉穴。 (4) 针刺治疗。取阳陵泉、胆俞、内关、三阴交。选用毫针, 采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20 min, 每晚1次。
1.3 效果评定
两组病人从入院后即开始实行施护, 施护2周后分别进行效果评定。每晚睡眠增加至6 h, 偶尔不足6 h, 但自觉症状减轻转;睡眠和自觉症无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两组病人施护效果比较见表1。
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 辨证施护组的显效率 (66.7%) 明显优于常规施护组 (40.0%) , 两组比较, P<0.05;但两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出院后4周随访观察表明, 两组复发率及药物依赖发生率比较, 经X2检验, P<0.01, 辨证施护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常施护组。
3 讨论
不寐属于心神的病变, 病因复杂。七情失调、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失节等均可引起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 导致失眠。本病有虚有实, 虚实夹杂, 采取单一的施护方法都存有一定的片面性。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不同, 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辨证施护方法, 通过情志调护、饮食调护、按摩治疗及针刺治疗等综合措施, 补虚泻实, 标本同治, 起到了重新调整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本组结果表明, 辨证施护组明显地提高了不寐的治疗效果, 而且降低了复发率和药物依赖性。
参考文献
[1]张露凡.中医内科护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185-190.
中医药物治疗失眠的综述 篇5
关键词 失眠 中医 治疗
【前言】 在《内经》中将失眠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 为各种原因导致神不守舍所引起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失眠发生的范围也很广,不管男性或女性,健康与否,老人或青年,均可发生。因此,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杀手,中医药以其辨证治疗、疗效稳定等特点,成为现代治疗失眠症的首选方法之一。
1.失眠的病因病机
1.1《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可知本病病位多责之于心。又《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肾藏精,精舍志”《素问・逆调论》引《下经》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而失眠与肝(胆) 、肾、胃(脾) 亦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根据病性可将失眠分作虚、实两类。虚者常见于阴血不足、心胆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实者则多见于心肝阳亢、火热扰心、痰浊内阻、瘀血阻滞等;若病邪久羁,亦多虚实相兼为患。梅国强教授认为失眠的发生多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相关。
1.2 现代中医在临床上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中,由内伤引起者,则多由于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胆气虚所引起,一般来说,因外感所致的不寐,实证较多;因内伤所致的不寐,以虚证为主。两者以内伤所致为
多见,如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耗损五脏的精气,使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志所伤导致的不寐;劳心过度,伤心耗血,导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血虚肝旺,魂不守舍,或暴怒伤肝,血虚肝旺而致不寐;心气素虚,遇事易惊,心神不安,终日惕惕,心虚胆怯引起的虚烦不眠;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度,火炽痰郁,痰热等内扰而致不寐。
2.失眠的.治疗 中医对失眠的治疗副作用就比较小,疗效较稳定,总的来说,中医根据不同程度的失眠的治疗分为三类,即非药物治疗,药膳调理和药物治疗。
2.1 非药物治疗 很多情况下,非药物治疗应是失眠治疗的首选方法。非物治疗有以下几种:1)睡眠教育:帮助患者理解睡眠的生理过程,分析睡眠环境、心理社会应激事件、生活方式、酒药使用、运动等因素在失眠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帮助患者安排合适的生活作息时间,重建良好的睡眠习惯。
2)心理治疗:对于大多失眠者来说,都必须重视和强调心理治疗,向他们说明睡眠减少是由于正常的焦虑情绪或可治愈的躯体疾病所致,并无严重后果。给患者提供疏泄焦虑的机会,有助于恢复其正常睡眠。对于睡眠结构和方式发生正常变化的老年人,也需要进行解释,并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指导他们放松自疗。3)放松治疗:自我放松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失眠症患者的心理、生理高唤起状态,促进自主神经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诱导睡眠的发生。4)五音治疗,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及五音疗法理论,五音疗法在失眠治疗中进行辨证选乐。具体运用: ①肝火扰心证,可选用《草木青青》、《绿叶迎风》等角调式音乐曲目,以调节肝胆的疏泄功能,促进人体气机的升发条畅; ②痰热扰心证,可选用《汉宫秋月》、《百鸟朝凤》等徵调式音乐曲目,以
助养心气;③心脾两虚证,可选用《秋湖月夜》、《闲居吟》等宫调式音乐曲目,以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促进全身气机的稳定; ④心肾不交证,可选用《昭君怨》、《塞上曲》等羽调式音乐曲目,以助养肾气,促进人体气机的下降。5)自我按摩治疗,①用双手食指靠近拇指侧的内缘,磨前额30次。其后用两手拇指内面或中指指端柔两侧太阳穴30次。再以两手拇指内面或指端自颈部两侧由前向后推柔30次。然后用手掌掌根拍打囱门10--15次。最后两手拇指指端按柔两侧风池穴(枕后发迹凹陷处)30次。②用手掌大鱼际按顺时针方向按揉中脘穴3分钟,接着按摩神门穴数十次,然后俯卧双手握拳,两拳相叠后放在上脘穴与中脘穴之间的部位让身体很自然的压在拳上2―3分钟,此时,注意力集中在受压的部位,再取左侧卧位作深呼吸数次,右侧卧位深呼吸数次,最后恢复自然体位,自然呼吸,不久即可入睡。
2.2 药膳调理 药膳食疗根据患者的个体症状予以下相应的药膳食疗。①桑椹茉莉饮:桑椹、百合各20g浓煎候滚,倒入盛有茉莉花5g之容器,加盖静置即可饮用,频饮或代茶饮用。适用于肝郁证者。②大枣茯神粥:大枣15枚、茯神15g细锉煎煮浓缩去滓,与粳米60~100g同煮,温热食之,每日1次。适用于心脾两虚证者。③人参龙眼醴:将人参5g、龙眼肉200g,浸泡在1000ml高粱酒中,加盖密封半月即可早晚可饮,一次20~25ml。适用于气血两虚证者。④酸枣仁粥:炒酸枣仁50g,加水煎煮20min,去药留汁,与粳米75g武火煮20min,再用文火煮至米开粥稠即成,每日1次。适用于心神不安证者。⑤养心安神肉:瘦猪肉250g洗净,切小块,与莲子、龙眼各30 g以及百合20g共入砂锅内,文火煲熟,调味即可,每晚佐餐食用。适用于阴虚证者。⑥安神梨甑:雪梨2个洗净,梨顶切开一盖,挖去核,将炒枣仁10g,冰糖15g装
入其中,盖上梨盖,用竹签插入盖牢,放入碗中蒸熟食之,每日1次。适用于阴虚证者。治疗期间患者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不饮浓茶和浓咖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 药物治疗 由于引起失眠的原因不同,故失眠的药物治疗应因人而异。
2.3.1 痰热扰心而致失眠,以清热化痰为主。中医认为痰浊内阻所致之失眠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证型,而其中属于痰热内扰者尤其多见。常用方剂有:温胆汤、柴胡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等。
2.3.2 枢机不利而致失眠,以运转枢机为要。枢机不利,气血、阴阳不和,或因外感,或因内伤,木郁气结,郁而化热,内扰心神,加之肝魂不守,则见久久不能入眠。此时多采用运转枢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治法,常用方剂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2.3.3 血瘀气滞而致失眠,以行气活血为重。对于慢性、顽固性失眠,由于病情久羁,影响气血运行,多致血瘀气滞形成,此时当以行气活血为要,而不能单纯安神。常用方药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
2.3.4 肾阳不足而致失眠,以温壮肾阳为首。《证治要寥・虚损门》曰:“年高人阳衰不寐”。中老年人出现失眠,日久不愈,亦有心肾阳虚者。此时当以温壮肾阳为要,首选《金匮要略》肾气丸。
2.3.5 阴虚阳亢而致失眠,以滋阴清火为主。肾水竭于下,则心火亢于上,扰及心神,治疗宜滋阴与清火并行《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为其代表方。
2.3.6 胃气不和所致失眠,以调理脾胃为先。“胃不和则卧不安”,患有慢性胃肠疾病的病者常伴失眠之症,根据病机立法,遣方用药,脾胃和调,失眠
自愈。方如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建中汤类等。
2.3.7 心脾两虚而致失眠,以补益心脾为主 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因久患失眠之症,机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思想、身体负担过重,寝食俱减,遂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终致心脾两虚。常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2.3.8 肝郁化火证: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泻热,佐以安神,方药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
2.3.9 阴虚火旺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用黄连阿胶汤并配服六味地黄丸治疗。
2.3.9 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安,心悸,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补养心脾,益气生血,方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2.3.10 心胆气虚证:夜寐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
3 失眠治疗的展望
失眠是涉及多种生理,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综合性慢性疾病,因此在诊治失眠患者时,要全面了解病史,尤其需要识别导致失眠的心理障碍。认知疗法、行为矫正疗法等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消除顾虑,适当地安排工作和学习,排除心理压力,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并可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帮助患者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失眠的治疗应以心理干预治疗为主,配合以药物治疗,增加患者的治愈信念,缩短治疗周期!
4 参考资料
【1】《内经》论治失眠浅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50011) 王中琳
【2】《对失眠的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的探讨》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518116) 赖荫光
【3】《失眠的研究进展》李玮 周华东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 (400042)
【4】《梅国强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张智华 湖北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 (430065)
【5】《解郁活血汤治疗重度失眠48 例》 赵伟东 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530003)
【6】《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贾新焕 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 (450005)
【7】《失眠的用药选择》 王瑞霞 魏兆甫
【8】《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与展望》 陈朱莹 何国金 福建莆田武警8710部队医院 (351133)
【9】《慢性失眠的治疗》 张伟华 中医药物治疗失眠的综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北京(100083)
【10】《中国传统五音疗法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颜延凤 王旭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10014)
【11】《失眠的自我按摩法》 朱茂福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 (330006)
失眠的中医中药治疗 篇6
酸枣仁合剂
用法:每次服10毫升,每日三次。
主治:失眠、多梦、心烦等,具有养心安神作用。
柏子养心丸
用法:每次服9克(8粒),每日2~3次。
主治:失眠多梦、心悸易醒、健忘、气短乏力等,具有补养气血、宁心安神的作用。
夜宁冲剂
用法:每次服20克,早晚各服一次。
安神补气丸
用法:每次20粒,每日2次。
主治:气血两亏的失眠。
神经衰弱片
用法:每次6克,每日2次。
主治:心肾不交、夜卧少眠等,具有补肾益智、养心安神的作用。
安神补心丸
用法:每次15粒,每日3次。
主治:失眠、头晕耳鸣、健忘等,具有养阴安神作用。
安神丸
用法:每次5丸,每日1~2次,辗碎用温水冲服。
主治:有镇心安神补气的作用。
安神健脑液
用法:每次10毫升,每日三次。
主治:有养心安神、益气生津、活血固肾的作用。
失眠的民间偏方治疗
偏方一
材料:花生仁、大米各40克,花生嫩叶50克,米醋1食勺。
方法:先将花生仁、大米捣碎为细末,再加花生嫩叶共捣研,放入锅内加水一碗半,煮粥一碗,加入米醋,每晚睡前一次服完。
功效:补气养血、敛心安神。
偏方二
材料:柿叶、山楂核各30克。
方法:先将柿叶切成条状晒干,再将山楂核炒焦捣裂,水煎服,每晚一次,7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肾、涩精、安神。
失眠的中医分型
肝郁化火型表现为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便秘尿黄,心烦不能入睡。
痰热内扰型痰多口苦,目眩头晕,睡眠不安。
心阴亏虚型五心烦热,心悸耳鸣,多梦易醒,心烦难睡。
心脾两虚型疲乏无力,心悸健忘,多梦难眠。
心胆气虚型恐惧不安,多梦易惊,睡眠不实。
肝肾阴虚型头晕眼花,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难睡早醒。
心肾不交型五心烦热,盗汗遗精,心悸健忘,彻夜难眠。
胃气不和型脘腹胀痛,嗳酸,呃逆,便秘,夜眠不安。
失眠的药枕治疗
黑豆磁石枕
材料:黑豆、磁石各1000克。
方法:将以上药物捣碎,装入枕心制成药枕。
功效:养心安神、宁心定志,用于阴虚火旺的失眠和肝肾阴虚引起的失眠。
促眠药枕
材料:菊花、桑叶、侧柏叶各20克,竹茹、白芷各15克,川芎、牡丹皮、荆芥各10克,决明子、磁石、薄荷叶各30克。
方法:将磁石捣碎成米粒状碎块,决明子用清水洗净后烘干或晒干,其余药物晒干或烘干,研成细末共拌匀,装入枕心,制成药枕。
功效:疏肝泻热、养阴安神。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或阴虚火旺型失眠有效。
菊花枕
材料:白菊花(或野菊花)2000克。
方法:将药晒干或烘干,装入枕心制成药枕。
功效:平肝泻火、安神定志,用于肝郁化火引起的失眠。
橡皮锤疗法治疗失眠
治疗机理
橡皮锤疗法主要弹击头面部、胸腹部等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穴位和经络集中的地方。
注意事项
弹击速度:每分钟弹击120次左右为补,每分钟弹击180次为泻。
弹击次数:慢性病和实证,每穴一遍60~90次,每部位1~3遍。急性病和实证较慢性病每穴次数和遍数均增加1倍。
弹击方向:顺着经络方向弹击,可推动经气循环,增强抵抗力为补法,多用于慢性病和实证。逆静脉的走向弹击可遏制邪气,调节阴阳为泻法,多用于急性病和实证。
气功疗法治疗失眠
卧式功法以体弱、多病、老年人最适宜。练功者晚上或睡前均可做。头在枕上,平卧,手臂放在身体两侧。男左手掌心朝上,右手掌心朝下,女右手掌心朝上,左手掌心朝下,腿自然伸平,两脚与肩同宽,面放松,嘴轻闭,眼微合,排除一切杂念,避免突然响声惊扰。
坐式功法坐在沙发、椅子、床沿均可,双脚平放在地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成90°为宜,大腿与躯干、头颈垂直,双手轻放在大腿靠躯干部位,掌心朝上,拇指与食指轻轻搭合,沉肩坠肘,下颌微收,面部放松,嘴轻闭,眼微合。
站式功法尤其适合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站桩起着强壮作用,可增强机体的调节功能。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膝放松微曲,两肩与双臂自然下垂,手放松掌心朝大腿,颌微收,嘴轻闭,眼微合,使大脑入静,促使大脑皮层的抑制,有利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促进睡眠。
气功锻炼要循序渐进,这一点对体弱多病者尤为重要,不要操之过急,根据身体状况练习,时间从短逐渐延长,量力而行,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治疗失眠的气功属于保健治病的方法,不能以治疗失眠为由而去学习邪教气功,更不能走火入魔,而有害于健康,有害于家庭,有害于社会。
听息疗法治疗失眠
听息疗法是气功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即听自己呼吸的一种练习方法。
操作方法
开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只要察觉到一呼一吸的下落,不要去听鼻中发出什么声音。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起落、深浅,任其自然变化,不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入于睡乡。醒后若再睡,可重复做,又能入睡。
注意事项
练听息法之后,有一些人会感下肢震动,一般在睡眠中发生。动时云开雾散,周身爽利。一睡一动,一觉一收,反复数次。散而生阴,动而生阳,动静互为其根。
自觉耳根,有孔开模样,应如意存神,注于动处,息息归根,可使心神爽快。
推拿疗法治疗失眠
常用穴位
足三里、三阴交、 阳陵穴、阴陵穴、绝骨穴、肾俞、大肠、神门、内关、风池、太阳穴、印堂、合谷等穴。
注意事项
按揉时要有酸胀、得气感;
手法力度要适中;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和分析 篇7
目前, 对失眠症的治疗分为西医和中医两大类。
西医主要是使用药物对失眠症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类及非苯二氮类三种类型, 虽然它们都能显著增加睡眠时间, 缩短睡眠潜伏期, 改善睡眠质量, 但是鉴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 长期使用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如突然停药易出现戒断症状等不良反应, 因此西医的临床应用有诸多局限[4]。
中医认为失眠病因病机复杂, 病因为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 病机为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以致心神不宁。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 工作、学习压力大, 易使一些人思虑气结, 久则伤脾, 脾虚不能化湿, 湿痰内生, 又平素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醇酒厚味, 以致宿食停滞, 酿成痰热, 火炽痰郁, 痰热阻遏心窍, 扰动心神而致心神不安, 神不安则不眠。如《景岳全书·不寐》引徐动皋所说:“痰火扰乱, 心神不宁, 思虑过伤, 火炽痰郁, 而致不眠者多矣[3]。故针对失眠症的病因, 中医在治疗上, 主要分为:血癖论治、营卫论治、脾胃论治、心肾论治、痰火论治和肝胆论治等几个主要方面[5]。现综述如下:
1 内治法
1.1 肝郁化火
症见不寐多梦, 伴头晕头胀, 口干口苦, 目赤耳鸣, 不思饮食, 便秘尿赤。治宜疏肝泻火, 镇心安神。常用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生地、木通、栀子、炒黄芩、泽泻、当归、车前子、柴胡) 加减[6]。
1.2 痰热内扰
症见心烦不寐, 头重目眩, 泛恶嗳气。舌偏红, 脉滑数。治宜清化痰热, 和中安神。常用黄连温胆汤 (黄连、枳实、竹茹、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大枣) 加减[7]。
1.3 心胆气虚
症见虚烦不寐, 终日惕惕, 胆怯心悸, 伴倦怠乏力, 气短自汗。舌淡, 脉弦细。治宜益气镇惊, 安神定志。常用安神定志丸 (人参、石菖蒲、远志、茯苓、龙齿、茯神) 合酸枣仁汤 (酸枣仁、川芎、甘草、茯苓、知母) 加减[8]。
1.4 心火炽盛
症见心烦不寐, 口舌生疮, 小便短赤。舌尖红, 脉细数或脉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 宁心安神。常用朱砂安神丸 (黄连、生地、炙甘草、当归、朱砂) , 或将丸剂改为汤剂加减运用[9]。
1.5 心脾两虚
症见不易入睡, 多梦易醒, 神疲食少, 头晕目眩, 面色少华。舌质淡, 脉细无力。治宜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常用归脾汤 (黄芪、炒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茯神、当归、人参、生姜、白术、炙甘草、木香、大枣) 加减[10]。
1.6 阴虚火旺
症见心烦不眠, 心悸多梦, 健忘, 咽干少津, 五心烦热, 男子遗精, 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 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交通心肾。常用六味地黄丸 (山药、熟地黄、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 合交泰丸 (黄连、肉桂) 加减[11]。
2 外治法
2.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 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经比较, 药物疗法与行为疗法对失眠症的治疗差别不大, 除睡眠潜伏期外, 两者在效果上无明显区别, 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的缩短睡眠潜伏期, 虽然起效慢, 但其有无药物依赖和维持疗效时间长等优点[12]。
2.2 白噪音
白噪音是指一段声音中的频率分量的功率在整个可听范围 (0~20k Hz) 内都是均匀的。研究指出, 白噪音可诱导睡眠, 其作用机理可能为降低周围环境的信噪比。
2.3 体育锻炼
加强体育锻炼能够增加睡眠时间, 缩短睡眠潜伏期及提高总体睡眠质量评分, 因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肌肉放松, 并增加人体内的核心体温, 对启动睡眠和维持睡眠有明显疗效[13]。
2.4 食疗法
生活中的常见食物也能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小米中色氨酸和淀粉的含量很高, 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提高色氨酸进入脑内的数量, 从而起到使人安眠的效果;大枣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有机酸、粘液质、铁、钙、磷等, 有补脾安神的功效, 如常食用, 催眠效果好, 尤其以老年人为宜。故生活中常见的小米粥、大枣粥等食物都是治疗失眠症的良药[14]。但是失眠症者忌吃辛辣温燥的食物, 如香烟、可可饮料、咖啡、浓茶、辣椒、大葱、、芥末胡椒、桂皮等[15]。
2.5 针灸疗法
以针灸方法安眠古代已有记载, 其机理为协调阴阳, 扶正祛邪, 疏通经络, 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手法包括:平补平泻、泻阳补阴法、芒针透刺法及调和安神针刺法等。王红玉[16]用针灸治疗失眠症, 总有效率可达97.7%。许翠英[17]等运用针灸加耳穴治疗失眠症, 总有效率达92.7%。王长来[18]等采用背俞穴阳性反应点皮内埋针的方法对失眠患者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为96.1%。
2.6 推拿疗法
推拿法是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人体的三个部位, 即头、腹、背部, 对失眠症进行有效治疗。周运峰[19]等用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疗效明显。刘建群[20]采用推拿治疗失眠症, 总有效率可达93.3%。何育凤[21]等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失眠症, 与药物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3 综合治疗法
综合治疗法是指,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将内治法与外治法有机结合, 派生出的一类治疗失眠症的有效疗法。罗玉娟[22]等以升阳益胃汤为主方, 同时配合针刺双侧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等穴治疗失眠症, 总有效率可达92.3%。周君[23]等观察中药、针灸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总有效率达97.1%。郑岩[24]研究推拿中药并用治疗失眠症的效果, 总有效率达96.0%。
4 讨论
4.1 内治法治疗失眠症的中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肝郁化火型宜多用滋阴补肾和泻火等药物, 如何首乌、熟地黄、女贞子、淫羊藿、人参、五味子、黄芪、麦冬等。痰火扰心型宜多用清热祛痰的药物, 如胆南星、牛黄等。胃气失和型应常用消食的药物, 如太子参、白术、山楂等。心火炽盛型宜用补气滋阴和降火的药物, 如刺五加、人参、熟地黄、鹿茸、山药、淫羊藿等。瘀血内阻型则宜用补气、补血滋阴的药物, 如人参、熟地黄、黄芪、党参、何首乌、当归、山药、鹿茸等。心胆虚怯型宜多用宁心安神和补肾的药物, 如人参、熟地黄、鹿茸、五味子、远志等。心脾两虚型通常宜使用补脾养心的药物, 如酸枣仁、远志、白术、党参、人参等。阴虚火旺型宜多用滋阴的药物, 如五味子、熟地黄、麦冬等。以多种不同药物配伍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现将近10年在治疗失眠症有关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5位药物列表如下 (表1) 。
4.2 失眠症属心神病变之症, 除药物治疗外, 还应该特别强调心理及生活方面的调理。
患者要调摄情志, 喜怒有节, 保证心情舒畅, 主动调节不良情绪, 解除思想负担。服药期间及睡前应戒烟、酒、浓茶、咖啡等。生活要有规律, 按时作息,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居住环境宜安静。每日应加强体育锻炼, 促进身心健康。服药应多在午休前及晚上临睡之前, 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中药治疗失眠症较之于西药不仅疗效显著, 而且副作用少, 特别是长期使用无耐受性和依赖性, 是治疗失眠症不可缺少的方法。但目前因临床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无随机双盲对照, 无安慰剂对照, 故影响了疗效的可信性;目前对失眠症的报道大多是经验总结, 在辩证分型不太一致, 因此其疗效标准也不统一,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都有待解决。
摘要:失眠症是一类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疾病。使用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中医药对失眠症治疗的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 旨在明确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有效的药物, 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 篇8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治疗,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失眠症患者7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例, 男11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48.6±3.7) 岁, 平均病程 (4.1±1.5) 年。对照组39例, 男12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47.9±2.4) 岁, 平均病程 (3±2.1)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 根据辨证施治的理论按照不同的表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 每次1mg, 睡前30分钟口服。气滞血瘀型患者表症为失眠多梦、脉沉涩、入暮潮热、舌边瘀斑、胸闷憋气、遇事善惊等, 治疗原则是安神定志、理气活血, 选用药物包括酸枣仁、牛膝、甘草、香附、五味子、茯神、生地等;痰热内扰型患者表症为头晕目眩、脉滑、舌红苔黄腻、心烦口苦、大便不爽等, 治疗采用和胃化痰、宁心安神的原则, 主要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所选中药包括黄连、法半夏、生龙齿、紫石英、枳实、石菖蒲、甘草、茯神等;肝郁化火型患者表症为头痛目涩、脉弦虚数、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等, 治疗原则是疏肝泻火、安神宁心, 应用丹栀逍遥散方加减治疗, 常用药物为栀子、丹皮、龙胆草、百合、白术、白芍、柴胡、灯芯草等;阴虚火旺型患者表症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舌红少津, 治疗原则是养心安神、滋阴降火, 采用柏地黄汤加味, 药物包括黄柏、生地、知母、山药、枣仁、夜交藤、丹皮、山萸肉等;心脾两虚型患者表症是头晕目眩、脉细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等, 治疗原则是益气养心安神, 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药物包括龙眼肉、当归、木香、黄芪、人参等。所有中药1剂/日, 水煎服, 待患者睡眠时间>6小时时, 继续服用5~8剂巩固疗效。
观测指标:按照国际标准统一睡眠效率值公式[2], 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另外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失眠症既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又影响其生活质量。中医主张辨证施治、标本兼治, 充分体现个体化的治疗特点。陈宝贵教授认为失眠源于“胃不和”, 从调理脾胃功能方面进行治疗[3]。路志正教授认为根据病因病机, 失眠症主要包括实证、虚证、虚实夹杂3种, 实证是湿 (痰) 阻或气滞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虚证因心肝血虚、脾虚不运而神失所养、不能寐;虚实夹杂是湿浊、气滞、痰热、食滞与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邪实并存而导致的不寐[4]。本研究发现采用中医治疗的失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采用艾司唑仑治疗的患者,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艾司唑仑治疗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41-42.
[2] 刘贤臣, 唐茂芹, 胡蕾, 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 29 (2) :103-107.
[3] 韩金凤.陈宝贵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1) :50-51.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 篇9
失眠症在中医学中属“不寐”范围, 涉及“惊悸”、“健忘”、“虚劳”、“百合病”等疾病, 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情志因素所伤, 导致心、肝、脾、肺、肾等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 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功能失于调养, 阴阳失于平衡, 令神不安于舍而成。
滚针, 系四川省已故著名针灸学家余仲权老教授根据针灸“经脉-皮部”理论, 结合传统“半刺”、“毛刺”等刺灸方法对传统针灸工具——皮肤针进行大胆创新改革的成果。无论虚实证型之失眠症, 皆可通过滚针调节“五脏俞穴”为主的“经脉”, 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之作用。滚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系数高、适应范围广和患者易于自行掌握操作等优点。
1 疾病诊断标准
1.1 西医标准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非器质性失眠症国家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病的诊断标准。
2 适应证
年龄在16~75岁之间;失眠症表现为难以入睡, 易醒, 睡眠不深, 多梦, 早醒, 或醒后不易再入睡, 白天困倦, 疲乏, 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 有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睡眠潜伏期>30分钟, 3次/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评分>7分;病程大于3个月。
3 禁忌证
躯体疾病或各种精神疾患 (如抑郁、焦虑等) 导致的继发性失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酗酒和 (或) 精神药物滥用和依赖所致失眠;恶性或消耗性疾病、治疗部位皮肤有溃疡或疮疡。
4 技术操作方法
4.1 器械准备
(1) 传统滚针, 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 因针具制作成本较高, 已停止生产。特点:滚针用直径1.5~2.5cm、高2.0~3.0cm的橡皮塞作滚筒, 在上面均匀地插上不锈钢短针50~90根, 要求针尖圆活, 排列整齐, 运用时滚动灵活。 (2) 改进型滚针, 航天部四川所生产。特点:将古代九针中的圆针与现代的磁疗、电疗技术有机结合, 用直径2.5cm左右、高3.0cm的带恒磁圆柱作滚筒, 在上面均匀地插上圆针180根, 为非刺入型的针灸治疗仪。
4.2 详细操作步骤
4.2.1 体位
患者取舒适俯卧位。
4.2.2 操作方法
滚针刺激背足太阳经脉循行的一、二线及督脉。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线从肺俞穴至肾俞穴, 由上而下滚动 (循经方向滚动刺激) ;第二线从大杼穴至志室, 由上而下滚动 (循经方向滚动刺激) ;督脉从命门穴至大椎穴, 由下而上滚动 (循经方向滚动刺激) 。如患者病情按中医辨证偏实证型, 滚针滚动治疗开始时即可用力稍重, 刺激大一些;如偏虚证型, 滚针滚动治疗开始时可用力稍轻, 刺激小一些。每线滚动10次左右, 用力大小因人而异, 以患者感到舒适、皮肤红润为度 (皮肤红润是经络气血流通的表现) , 滚动15~20分钟。
4.2.3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日1次, 每次尽量在患者临睡时操作, 以较慢速度循经滚动10次左右, 以皮肤潮红为度;每周5次, 中间休息2天,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根据实际情况,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回家自行操作, 以巩固疗效, 节约医疗成本。
4.2.4 关键技术环节
按照经络循行方向, 循经反复滚动, 用力均匀平稳。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耐受力等情况, 运用适当力度。一般循经滚动10次左右, 以患者感觉舒适、治疗部位经脉皮肤红润为度。就治疗时间而言, 一般以临睡时使用为佳。
4.2.5 注意事项
恶性或消耗性疾病、背部治疗部位皮肤溃疡或疮疡患者均不适用于滚针治疗;注意滚针的消毒处理, 除传统消毒液浸泡消毒外, 每日治疗结束后还应给予高压、高温消毒处理;操作时用力大小, 根据患者承受程度调整, 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4.2.6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由于滚针为皮肤非刺入性刺激, 安全性好, 未发现如晕针、针后血肿、断针、滞针等意外情况发生。
5 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首次操作时因看见滚针而自感畏惧, 经调整操作力度并加以心理安慰后适应, 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复习题
1.滚针疗法治疗神经衰弱病睡眠障碍症的作用机制 ( )
A调整脏腑虚实
B调和气血
C通经活络
D平衡阴阳
2.改进型滚针作为滚筒的带恒磁圆柱尺寸 ( )
A直径2.5 c m左右
B直径3.0 c m左右
C高2.5 c m
D高3.0 c m
3.实施滚针时患者所取体位 ( )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坐位
4.滚针刺激督脉的操作要领 ( )
A大杼穴至志室
B从命门穴至大椎穴
C由下而上滚动
D由上而下滚动
5. 每次循经滚动的次数约为 ( )
A 10次
B 15次
C 20次
D 25次
6. 滚针滚动伊始, 力度如何掌握 ( )
A偏实证型, 用力稍重
B偏实证型, 用力稍轻
C偏虚证型, 用力稍轻
D虚实证型, 用力均稍重
上期本栏目复习题答案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篇10
邓铁涛认为病因有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 但以情志所伤为最多见, 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 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1]。张珍玉认为七情内伤是失眠发生的主要病因, 其中尤以思虑过度伤脾及心、情志不遂致肝气不舒最为常见, 同时睡眠与营卫之气的循行密切相关, 营卫运行失和, 可影响心神而成为失眠发病的根本[2]。王翘楚认为当今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心理因素为主, 故提出临床辨证当从肝论治立法, 以治肝为中心, 兼顾调整他脏功能。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机体气血失和是失眠症产生的关键, 情志因素是引发失眠症的主要原因, 主要病位在肝脏, 常涉及影响心、脾、肾等其他脏腑[3]。王平等[4]认为失眠病机当以肝郁为首, 肝失疏泄以致形成气滞、火邪、痰瘀等病理产物, 扰乱神明, 魂不安藏, 病发不寐。田令群认为不寐病在心神, 其病机不外心神失养及心神受扰两大类, 因心神受扰的不寐, 其病机与阴阳失交, 阳不入阴, 阳盛或阳盛阴衰有关, 其病性多属火, 或为实火, 或为虚火, 故从火论[5]。方以正认为凡气血精津环流不畅, 代谢升降失其常虞, 皆可碍运滞血, 瘀血阻络, 心失血养, 以致寤寐异常[6]。王多让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就是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 气血失和, 使脑海血流不充, 脑髓失滋, 神无所养, 亦无所寄[7]。周培敏[8]从神分属五脏入手分析, 认为当外感或内伤等原因致使五脏功能失调, 令神不安于舍时, 即可成本病。肖玉英[9]发现不寐一证, 因胃气不和所致者。其理论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 ……是阳明之逆也”。倡导从胃论治, 采用清化和胃、化痰和胃、消滞和胃、温中和胃、养阴和胃五法治之。李建辉[10]认为不寐的病机总属阳盛阴衰, 阳不入阴。阳盛阴衰则邪火内盛, 灼液成痰。不寐日久, 则痰热渐甚。所以顽固性不寐多兼痰热。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论治
田令群从火论治, 心火炽盛, 治拟清心、泻心、宁心安神, 方用二阴煎加减[5]。方以正创从瘀辨治四法, 即益气活血、养心安神, 方选补阳还五汤合养心汤加减;疏肝调血、宁心安神, 方选酸枣仁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涤痰化瘀、镇心安神, 方选十味温胆汤合安魂汤加减;凉血散瘀、清心安神, 方选清心莲子饮合朱砂安神丸加减[6]。徐明涟用调肝法治疗失眠, 将其分为5型:肝火上炎, 治当清肝泻火安魂,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胆郁痰热上扰, 治以清热化痰、除烦宁心, 方选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肝郁血瘀, 治当通调血气以安神,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肝血亏虚肝气郁, 治以养血开郁, 方选逍遥散加减。肾阴阳俱虚, 治以补肾调肝安神, 方选二仙汤加减[11]。王翘楚对临床多变的失眠症以八证三型而分治。八证即肝木偏旺、肝阳上亢、肝郁瘀阻、肝胃不和、肝气横逆、肝郁化火、肝肾两亏、胆气虚怯。三型即虚型、实型、虚实夹杂型, 并指出临床上以肝郁瘀阻最多见, 故治则需着重于平肝解郁、活血安神[12]。武连仲治疗失眠从心论治, 分为3型:心火气结, 清泻心火, 药用泻心汤, 可辅以针郄门、少府、丰隆、前廉泉、人中 (均用泻法) 加舌根舌尖点刺交通心肾;阳明实证型, 治从阳明, 一方面积滞腑实, 通腑和胃降逆, 清泻阳明, 可用消食导滞方药和承气汤加减, 针鸠尾、中脘、梁门、温溜、丰隆、前廉泉, 另一方面以湿浊为主, 痰湿阻滞, 治疗重在疏肝理气、化痰祛湿, 可针太冲、中渚、中脘、足三里、丰隆、前廉泉;虚证, 以阴不足为主, 治以养血安神, 补益心脾, 可用归脾汤加减, 针上星透百会、印堂, 完骨、前廉泉、舌根舌尖点刺交通心肾、脾俞、三阴交、心俞、神门[13]。
2.2 经方加减
采用传统经方加减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多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痰通络、养心安神的方药为主治疗。屈沂[14]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50例, 有效率为92%。裘昊等[15]治疗肝郁型失眠患者56例, 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总有效率为94.64%。周晓波[16]用逍遥丸加味治疗50例, 总有效率为94%, 与对照组 (口服珍合灵片)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宋蓓等[17]运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虚证失眠, 取得较好的效果。卢金镶[18]以加味甘麦大枣汤为基础方, 并随症加减, 治疗更年期妇女失眠症, 疗效显著。盛钦业[19]应用交泰丸加味治疗老年性失眠症, 总有效率为93.33%。黎其龙[20]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 总有效率94.12%。赵云芝[21]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 显效21例, 有效6例, 无效或中断治疗3例。李明放[22]对顽固性失眠采用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埋注, 治疗60例, 效果满意。
2.3 古方新用
临床上不少医家采用古方新用, 思路各异。郝芬兰等[23]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102例, 与对照组 (刺五加片、谷维素片、维生素B片、舒乐安定) 比较, 取得较好疗效, 总有效率93.1%。冯景涛等[24]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待病情缓解后使用补中益气丸, 45例明显好转, 1例无效, 有效率97.8%, 发现补中益气汤加减可延长睡眠时间, 改善睡眠质量。彭玉生等[25]运用滋水清肝饮加减治疗48例, 总有效率97.05%。罗玉娟等[26]用升阳益胃汤加酸枣仁、合欢花等治疗虚证顽固性失眠, 疗效满意。
2.4 自拟方加减
陈群等[27]采用安寐汤 (生龙骨或生龙齿) 、珍珠母 (均先煎) 、夜交藤各30 g, 酸枣仁20 g, 五味子、白芍、生地黄各15 g治疗126例患者, 疗效显著。李燕[28]自拟珍珠母眠安汤 (珍珠母60 g, 酸枣仁30 g, 白芍、丹参、郁金各15 g, 五味子、甘草各10 g, 黄连3 g~10 g) 治疗58例, 总有效率91.38%。陈洪艳[29]采用潜阳宁神汤夜交藤、熟枣仁、远志、柏子仁、茯苓、生地黄、玄参、生牡蛎、生赭石 (研) 、川连、生龙骨作为基本方, 随证加减治疗48例患者, 总有效率达85.42%。古衍等[30]采用补肾安神方 (栀子、莲子心、酸枣仁、白芍、麦冬、合欢皮、夜交藤、山药、熟地黄等组成) 治疗围绝经期失眠 (阴虚火旺型) 32例, 总有效率为87.5%。罗雷[31]以疏肝健脾汤 (柴胡、香附、当归、合欢花各15 g, 党参、白术、茯苓各18 g, 白芍、生酸枣仁、生麦芽各20 g, 炙甘草10 g) 为基本方, 根据不同侧重点, 随证加减治疗失眠46例, 每日睡前30 min服用, 连续14 d, 有效率91.67%。孟小丽[3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 在西药对照组 (舒乐安定、谷维素治疗) 基础上, 加服中药方, 从阳虚痰阻论治, 方取炮附子8 g, 僵蚕、白芍各20 g, 白术、茯苓各15 g, 生龙牡各30 g, 法半夏、桂枝、全蝎各10 g, 酸枣仁20 g, 生姜3片, 1个疗程后治疗组头晕、头痛、心悸等兼证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为84.4%。刘少琼[33]采用合欢灵芝汤加减 (合欢30 g, 灵芝30 g, 丹参20 g, 黄芪20 g) 治疗失眠症46例, 连续4周, 总有效率为93.5%。黄韬等[34]对肝郁血结所致的失眠采用解郁透达化气法, 方以柴胡清骨散和黄芩清肺饮加减 (白薇10 g, 知母10 g, 柴胡15 g, 青蒿15 g, 秦艽15 g, 白芍药10 g, 牡丹皮10 g, 鳖甲9 g, 酸枣仁30 g, 豆豉10 g~15 g, 甘草6 g) 治疗105例患者, 疗效显著。周锦友等[35]认为本病关键是肝郁痰火、阴阳失衡、心神失养, 采用清肝化痰、滋养心神之清肝化痰养心汤 (佛手、郁金、栀子、丹皮、竹茹、石菖蒲、法半夏、合欢皮、龟板各10 g, 生地15 g, 酸枣仁12 g, 夜交藤、磁石各20 g, 黄连3 g, 阿胶6 g, 甘草6 g) 治疗, 而对照组采用阿普唑仑、美多眠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50%, 临床疗效优于美多眠组。
2.5 中成药治疗
凌玲[36]采用自制养脑胶囊 (枸杞子、黄精、泽泻、何首乌、山萸肉、益智仁、生五味子、酸枣等) 治疗不寐症52例, 总有效率94.23%。王蕾等[37]采用参松养心胶囊 (人参、五味子、桑寄生、山茱萸、酸枣仁) 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 与对照组 (柏子养心丸) 相比, 其睡眠指数有明显改善, 有效率达84%。赵丹[38]以琥珀宁神丸 (酸枣仁、夜交藤、茯苓各30 g, 琥珀、远志、党参各20 g, 栀子、甘草各15 g, 朱砂10 g, 羚羊角3 g) 治顽固性失眠120例, 总有效率为96.7%。王义方等[39]采用落花生叶制剂对比安慰剂治疗失眠症, 总有效率为73.6%。任丽平等[40]采用甜梦口服液辅以心理治疗治疗失眠, 取得较好的疗效。陈夏凉等[41]对心肾不交型失眠采用乌灵胶囊治疗, 对失眠、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心悸症状的改善最明显, 其中失眠症疗效总有效率83.33%。
2.6 时间疗法
目前有医家提出治疗失眠新思路, 顺应睡眠-觉醒周期节律, 运用时辰理论指导, 结合临床准确辨证用药, 疗效显著。刘渊[42]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理论, 对顽固性失眠患者, 于午前阳气生发之时, 以药助之, 于午后阳气收藏之时, 以验方涵阳入寐饮助阳入阴, 不让卫气滞行于阳分, 阳入于阴则寐, 可使患者按期入眠。肖仙祥等[43]认为在昼夜阴阳交替中有两个关键时辰, 即卯时 (05:00~07:00) 与酉时 (17:00~19:00) , 故又选择酉时, 阳气收藏之时, 口服中药安眠汤以药助之, 不让卫气滞于阳分, 阳入于阴则寐;更于睡前 (21:00~22:00) 服乌灵胶囊助阳入阴, 可使患者按期入眠。薛明翠[44]用绿茶和酸枣仁治疗不寐证39例, 治疗方法为08:00时前, 将绿茶15 g用开水冲泡服2次, 08:00后禁饮茶水, 晚上就寝前, 冲服酸枣仁粉10 g。结果睡眠恢复正常者34例, 睡眠改善者4例, 睡眠无改善者1例, 凌玲[45]让患者白天口服自制养脑胶囊, 每次4粒, 每天3次;睡前1 h口服中药汤剂, 每晚1次, 共治疗52例, 总有效率94.23%。黎少尊等[46]以阴阳分调法治疗顽固性失眠, 认为取效的关键在于必须严格按阴阳消长运行规律及人的睡眠-觉醒周期规律来确定服药时间。调阳:服药时间为早、午饭后30 min各服1次, 每天1剂;调阴:服药时间为晚饭后30 min及睡前连服2次, 每天1剂。服2剂药, 一阴一阳, 日调阳, 阴得阳助而振奋;夜调阴, 阴得阴辅而化生, 阴阳分调, 而达佳效。董吉香等[47]根据“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指导, 采取“择时给药”方法治疗, 选择每日卯戌2个时辰给患者服验方补脑丹, 治疗200例, 总有效率达98.5%。
2.7 其他治疗
靳瑞教授根据长期治疗经验, 总结出“眠三针”疗法, 即主穴:四神针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内关、三阴交。内关用泻法, 三阴交用补法[48]。符文彬认为调肝气、安脑神为针灸治疗失眠基本法则[49]。于秀梅[50]采用子午流注开穴法择时择穴辨证施治, 治疗30例, 总有效率达87%。王素梅[51]以电针 (主穴:百合、安眠、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加耳穴 (神门、心、交感、内分泌、神经衰弱点) 贴压治疗, 28例失眠患者痊愈22例, 显效5例, 有效1例。高希言等[52]采用调卫健脑针法 (百会、大椎、申脉、照海, 辨证配穴) 治疗失眠, 对200例失眠症患者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89%。李泰标[53]采用针刺 (主穴:耳穴取神门, 体穴取神门、三阴交、神庭、四神聪, 配穴取内关、太冲、太溪, 随证取2个或3个配穴) 治疗, 对照组口服安定类药物比较, 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88%。齐守成[54]以针刺神门、三阴交为主要穴位治疗药物依赖失眠症70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黄运拼[55]运用耳穴 (主穴:神门、交感、枕、脑点、垂体) 压丸法治疗, 269例中显效206例, 好转63例, 总有效率100%。杨廷辉等[56]在辨证分型取穴基础上采用埋线方法, 治疗失眠症, 疗效显著。王元华等[57]采用中药足浴自拟方治疗, 夜交藤、合欢皮、当归、朱砂、牡蛎、磁石、龙骨、枣仁等10余味中药, 待温度适宜, 浸泡双足, 药液以泡过足踝为度, 使双足在药液中搓洗, 水温下降时添加热水30 min。
3 结 语
综合分析近年来文献报道发现, 中医治疗有较多的优势, 发展空间很大。但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无论临床研究上或治疗上, 多侧重于安神, 较关注夜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 这种研究和治疗模式与西医的治疗思路如出一辙, 造成临床治疗方法难有突破性进展。人体的睡眠-觉醒具有昼夜节律性, 其产生机制有赖于阴阳规律性消长及营卫正常循行, 故今后治疗失眠当以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为关键, 恢复睡眠-觉醒的正常周期, 以达到“昼精-夜瞑”理想效果, 彻底解决失眠的困扰。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失眠 篇11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可将该病分为6个类型,即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心火炽盛型、肝郁化火型、心虚胆怯型、痰热内扰型。下面就介绍一下各型失眠的特点及如何使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心脾两虚型失眠。该型失眠患者可表现为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心悸健忘、神疲乏力、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治疗该型失眠应坚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进行治疗:茯神、枣仁、夜交藤各15克,远志、龙眼肉、白术、党参、当归各lO克,黄芪12克,陈皮9克,木香6克,炙甘草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患者若有明显的健忘、不思饮食、面色萎黄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干姜。患者若有明显的心悸健忘、神疲乏力、不思饮食等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阿胶、熟地。患者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入睡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柏子仁、五味子。患者若有脘闷、苔腻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半夏、厚朴。
2.阴虚火旺型失眠。该型失眠患者可表现为虚烦少眠、心悸不安、耳鸣健忘、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该型失眠应坚持滋阴降火、清心安神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进行治疗:龙齿(先煎)30克,生地20克,阿胶(烊化)、黄芩各10克,黄连、五味子各6克,白芍12克,鸡子黄1个。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患者若有梦遗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肉桂。患者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天冬、麦冬。患者虚烦少眠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枣仁、茯神、夜交藤。此外,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还可酌情选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3.心火炽盛型失眠。该型失眠患者可表现为心烦不眠、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治疗该型失眠应坚持清心泻火、安神宁心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进行治疗:黄连5克,黄芩、山栀各lO克,龙齿(先煎)3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患者心烦、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连翘。患者若出现舌燥生疮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生石膏、麦冬。患者小便短赤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淡竹叶、滑石粉、甘草、琥珀粉。患者若出现便秘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大黄。患者若只是躁扰不宁的症状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生龙骨、生牡蛎。
4.肝郁化火型失眠。该型失眠患者可表现为夜间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多梦易惊醒、性情急躁易怒、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该型失眠应坚持清肝泻火、镇静安神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进行治疗:龙胆草6克,黄芩、山栀各10克,车前子(包煎)12克,生地15克,珍珠母(先煎)3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患者急躁易怒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知母、丹皮。患者郁闷不舒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醋柴胡和郁金。患者夜间难以入睡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生龙骨、生牡蛎。患者若出现头晕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天麻、勾藤、菊花、煅磁石。
5.心虚胆怯型失眠。该型失眠患者可表现为虚烦不得眠、多梦易惊醒、终日紧张、心神不安、胆怯恐惧、遇事易惊、气短自汗、舌淡、脉弦细。治疗该型失眠应坚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进行治疗:茯神、夜交藤各12克,炒枣仁15克,石菖蒲、远志各10克,珍珠母(先煎)3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患者气短自汗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党参、五味子、茯苓。患者胆怯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柏子仁、当归。患者紧张心悸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生牡蛎、生龙骨。患者心烦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丹皮、知母。
6.痰热内扰型失眠。该型失眠患者可表现为胸闷、心烦不寐、口苦目眩、恶心嗳气、头重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该型失眠应坚持化痰清热、和中安神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进行治疗:陈皮、竹茹、胆星、贝母、知母、山栀各lO克,珍珠母(先煎)3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患者口苦恶心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半夏。患者若出现便秘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大黄。患者若出现腹胀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山楂、麦芽、莱菔子。患者心烦不寐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柏子仁、茯神。患者痰多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杏仁、橘红。
失眠患者在服用中药的同时,还可使用一些外治法进行辅助治疗,以取得更佳的疗效。常用于治疗失眠的外治法有以下几种:
1.外敷疗法。可将治疗失眠的中药碾成细粉,敷于失眠患者的手心和足心。所敷的药粉既可被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也可直接作用于手足心的穴位(如劳宫穴、涌泉穴等),通过刺激穴位和经脉起到治疗作用。可治疗失眠的外敷药物主要有生龙骨粉、珍珠粉、琥珀粉、黄连末、生半夏末、肉桂末、朱砂、大黄粉、五味子末等。
2.拔罐疗法。失眠患者可选择背部正中的督脉循行线路,用闪火法进行拔罐。可上下往返走罐,连续走罐10~15分钟,以患者的皮肤出现潮红或红紫为度。在给虚证明显的患者拔罐时应轻吸轻走,在给实证明显的患者拔罐时应重吸重走。拔罐疗法具有活血通经、补虚泻实的作用,可使患者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睡眠。
3.足浴疗法。失眠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枣仁、生地、夜交藤、远志、红花、磁石、龙骨、桃仁、黄连、黄芩、山栀等中药进行足浴。可选取上述药物中的一种或数种,确定合适的药量,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将此药汁倒入水盆中,待水温适宜后,将双足浸于药液中,可在每晚睡前泡脚,每次泡30分钟。此法具有确切改善睡眠的功效。
中医治疗失眠的四个原则与方法 篇12
1中医治疗失眠一般讲究以下四个原则:
①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为基础。治疗时遵循“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的原则,注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以使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即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安神镇静的治疗。临床上常用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以及安神定志等治疗方法,可随证选用;
③注重精神治疗的作用。治疗中应随证采用精神调治的方法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对因情志不舒或紧张而造成的失眠,精神治疗更有其特殊的作用;
④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发挥中医特色,可根据病情,选择内服、外用等多种治疗手段。
2中医治疗
2.1成方治疗
(1)虚证
心脾两虚:治法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用归脾汤:党参、黄连、白芍、在神、桂圆、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木香。
阴虚火旺:治法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用交秦丸;黄连和肉桂;或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羊、白芍、阿胶、鸡子黄。
心虚胆怯;治法为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用安神定志丸:人参、快车、在神、远志、石昌蒲、龙齿。
(2)实证
肝郁化火;治法为疏肝泄热、佐以安神。方药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岑振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痰热内扰;治法为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药用温胆汤:半夏、橡皮、在革、竹茹、积实、甘草、生姜、大枣。
2.2其他方剂治疗(1)炒酸枣仁10-15g捣碎,水煎后晚上临睡前顿服;(2)炒酸枣仁10g,麦冬6g,远志3g,水煎后晚上临睡前服用:(3)酸枣树根(连皮)30g、丹参12g,水煎1-2小时,分2次,在午休及晚上临睡前各服1次,每天1剂。
2.3中成药治疗可以选用枣仁安神胶囊、天王补心丸。
2.4针灸治疗
(1)肝郁化火证治法为清肝泻火安神。
处方:内关、神门、印堂透面针心区、三阴交(双);气郁化火加太冲上沟;痰气郁结加中院、丰隆。
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法,留针30分钟。
疗程:间日治疗1次,15天为1疗程,相隔1周可继续第2疗程,一般2-3疗程。
(2)脾肾两虚证治法为宁心安神,调理脾肾。
处方: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百会足三里、大溪(双)、神门。
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进针宜浅,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疗程;间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停针1周后继续第2疗程,一般2~3疗程。
3讨论
临床发现,导致老年失眠与中青年失眠的病因不尽相同,故治疗方法及用药也不一样。老年失眠症主要与脏腑功能衰退有直接关系,以血液循环减慢,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使大脑动脉硬化,大脑缺少血液的营养而导致失眠,临床多以气虚、血虚、血瘀为主要病理,失眠症主要表现夜晚难以入眠,睡眠较浅,醒后难以入眠,一天中零星睡眠较多,同时伴夜尿多、畏寒、心悸健忘、头昏、大便秘、纳差以及血脂高、血压高,动脉硬化。常用治疗方案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为主,临床以天王补心丹、归脾丸、首乌、菟丝子、百合、酸枣仁、夜交藤、乌梅、丹参、当归等方药为主,现代医学发现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及养心安神的中药有降血脂、软化血管,从而使血液黏稠度降低,提高血液流速,改善大脑缺血状况,彻底治愈失眠。
而中青年失眠的病因主要以精神因素及生活无规律因素两方面所致,其精神因素主要表现在平日思想负担较重及精神压力大、思虑过多等患者中,因过度的精神因素,耗损人体的气血,致肝气郁滞心神失养而失眠,临床常表现性格急躁,心烦易怒,心情抑郁或焦虑;中医通过数千年的不断探索发现疏肝理气的中药可调理人的精神及思想压力,可解除因忧郁而产生的诸多症状。
调理人体情绪,常用的方药有柴胡、川楝、郁金、佛手、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珍珠母;生活无规律主要表现在平日暴饮暴食,经常熬夜,过食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缺少必要的运动,使胃肠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消化及传导而造成郁积,导致体内因湿热过剩,伤气耗血,使心神失去气血的滋养而失眠,临床常表现为口干口苦、便秘、尿黄、口臭、多梦、心烦、头昏、燥热,此类失眠的治疗一方面要调理生活饮食,做到饮食清淡,早睡早起,增强运动,同时通过清热利湿,疏通胃肠积滞等中药治疗,使体内脏腑阴阳平衡谐调,从而治愈失眠,常用方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生大黄、厚朴、山楂、内金、枳壳。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推荐阅读:
中医能治失眠吗 针灸治失眠06-21
失眠的中医治疗与调养05-28
失眠的中医保健疗法10-25
中医治失眠研究08-14
中医药治疗失眠09-18
疼痛科患者失眠的护理06-30
失眠护理08-11
失眠的句子10-19
失眠症怎样治疗09-27
失眠的自我调节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