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护理

2024-08-11

失眠护理(共10篇)

失眠护理 篇1

对骨科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手术,术后患者失眠特别是术后72h以内,失眠率达92%以上。笔者自2004年2月以来,对120例患者术后失眠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原因,分别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了患者术后失眠率,提高了患者睡眠质量,有利于术后患者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21~48岁,平均35岁。其中胫腓骨骨折20例,股骨颈骨折3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35例,颈髓损伤并截瘫5例,肱骨骨折15例,尺桡骨骨折15例。

2失眠原因

2.1环境因素医院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由于环境突然改变,患者一时不能适应;另外病房内探视、陪护人员较多,有噪音,也是引起患者失眠的原因之一。

2.2术后疼痛术后刀口疼痛是影响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创伤比较严重的患者,机体损伤、肿胀严重,疼痛更剧烈,影响睡眠。

2.3体位不适患者不适应手术后体位,是影响睡眠的又一重要因素。骨科术后体位要求很严格,保持关节良好的功能位可防止关节畸形。另外,保持正确的体位,可预防肢体挛缩和褥疮的发生。

2.4尿潴留、腹胀由于术前应用镇静、解痉药物,手术麻醉时采取全麻、腰麻、硬膜外麻醉时,易引起尿潴留和腹胀,影响患者睡眠。

2.5精神紧张,有思想顾虑骨科患者多是外伤造成的机体突遭创伤,患者往往精神紧张,脑海中反复出现受伤时情景,时时被噩梦惊醒,难以入睡。自己突然受伤,不能照顾家人,家庭中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内心焦虑不安,影响睡眠质量,这在已婚男性患者中表现突出。另外,担心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治疗费用。害怕留下后遗症,影响今后生活。

2.6医护人员因素医护人员夜间巡视病房开灯,护理操作动作过重,治疗护理不集中,影响了患者入睡。

3护理

3.1做好入院介绍介绍医院环境、设施,使患者尽快熟悉周围环境,介绍同病室室友认识,减少陌生感,搞好病房管理,控制探视、陪护人员及探视时间。保持病房整洁、安静、舒适,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有利于患者睡眠。

3.2做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患者的心理反应,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安慰、体贴患者,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自我催眠术,必要时遵医嘱给催眠药。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术后肢体康复前景,介绍医生的技术能力,介绍同种病例康复期患者与之交谈,消除其术后思想顾虑,对于焦虑不安的患者,鼓励患者说出心中想法与感受,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其亲属及社会关系,尽可能地在经济上帮助患者,减轻其思想负担。

3.3疼痛的护理术后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正确地进行疼痛评估,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护理人员应该从心理上理解患者的疾苦,在精神上给患者以更多的关心和照料。解决患者因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采用放松疗法、心理疏导法转移其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给止痛药物,对于原因清楚的术后刀口疼痛,可采取预防性给药,定时给药,不要等到患者疼痛难忍时再给药。

3.4体位的护理术后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取得患者与家属的合作,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体位和按摩方法,耐心听取患者主诉,细致地观察病情,要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量为患者安排舒适的体位,增加患者舒适感。

3.5对于术后尿潴留、腹胀患者应即时处理。通过腹部按摩、热敷、运用流水声诱导患者排尿,必要时进行导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与不适,为患者睡眠创造条件。

3.6夜间护理医护人员夜间巡视病房应开地灯,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护理操作中动作应轻,避免惊醒患者。

4小结

随着整体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高质量的术后护理是术后患者康复的有利保证。手术患者尤其是72h之内失眠发生率极高,影响患者疾病康复,护理人员应仔细分析患者失眠原因,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及时、准确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得到满意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敏,刁惠民,赵威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0-51.

[2]刘文渊,刘永芳.归因理论在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46-47.

顽固性失眠的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 顽固性失眠;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18-02

祖国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作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失眠患者进行综合调护,其安全、可靠的疗效受到广大失眠患者的信赖,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的病因虽多,但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失眠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引起心神失养所致。失眠实证则多由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1-2]。

2 失眠的预防与护理

对于失眠患者的护理,要注重心理上的开导,调达情志,纠正其看待事物的错误态度,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睡眠环境,对于失眠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应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按时睡觉,在睡前半小时用温水加醋泡脚,并进行足穴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改善。晚餐应注意饮食的搭配,不可过于油腻,不可食用过饱或过饥影响消化功能,进而影响睡眠;睡前2 h内不饮用浓茶、咖啡和酒等刺激性饮品,并注意睡觉前不要做过量的脑力和体力活动。睡前可喝杯牛奶,或进行适当的阅读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使心境平和,以提高睡眠质量。

2.2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调节卧室的光线和温湿度,减少噪音,保持空气新鲜,被褥干净、枕头高度软硬适宜,去除可能引起不安全感的因素。同时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

2.3 保持七情调和的心境

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通过亲切的语言引导患者,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减少过度思虑,保持心情舒畅。在睡觉前精神放松,情绪安宁,避免外来精神刺激。同时,可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促使患者尽快入眠[3]。

2.4 选择有助于睡眠的饮食习惯

失眠患者应注意调节饮食,以谨合五味为原则,保护和促进脾胃运化。指导患者多食豆类、鸡、鸭、猪肝、猪心、鱼类、蛋类等;中药食疗可用黄芪粥、党参粥、红枣粥、山药粥等以益气生血,养心安神;睡前不宜饮咖啡、饮料、浓茶、酒等兴奋刺激之品;不进行剧烈的运动,睡前饮水不宜过量;晚餐不宜过饱;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及油煎烙烤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2.5 中医特色疗法的正确运用

2.5.1 针灸治疗 针刺、艾灸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生理平衡。根据不同症型可选用神门、三阴交、内关、太溪等穴进行治疗。

2.5.2 穴位按摩 可按揉涌泉、睛明、百会、足三里、印堂等穴位,使阴阳得到平衡,有效地防治失眠症。采用按摩方法,可使紧张和亢奋的神经功能得到松弛和安抚,进而增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促进入睡和熟睡,同时也可以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并可减轻和消除症状[4]。

2.5.3 耳穴按压或耳穴埋豆疗法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失眠症有较好疗效。多选择耳穴皮质下、交感、心、肝、脾、内分泌、神门等穴位疗效较好。

2.5.4 针灸、按摩和中药汤剂配合运用 根据症型不同,其实证者常用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保和丸等加减,虚证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一般情况下,笔者选择针灸、按摩和中药汤剂配合运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5]。

3 结论

失眠症的治疗应做到系统规范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6]。对失眠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可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采取综合护理方式,包括生活起居、心理、饮食护理和中医调护,对患者实施优化护理,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对提高失眠症患者的疗效和促进疾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7-8]。

[参考文献]

[1] 吴雅文,姜亚军.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J].新疆中医药,2006,24(3):78.

[2] 许兴涛,于峥,杨建宇,等.浅谈中医药治疗失眠症[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8):71-72.

[3] 魏杰,李廷欣,李良.失眠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01,23(2):215.

[4] 金学兰.失眠的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15):160.

[5] 单莉.耳穴压豆结合情志调理在住院患者失眠护理中的应用[J].光明中 医,2011,26(4):774.

[6] 倪明慧.老年住院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32):95.

[7] 刘蓉.术后疲劳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初探[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9):97.

[8] 刘英.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7):105.

精神症患者失眠的观察与护理 篇3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精神症患者118例, 其中男64例, 女54例, 年龄18~75岁, 中位年龄30.5岁。其中精神分裂症66例, 情感性精神病30例, 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3例,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9例。以精神症状 (包括认知、情感、恢复的程度、睡眠质量等方面) 恢复程度作为疗效判断标准, 其中痊愈30例, 显著进步70例, 好转16例, 死亡2例。

2观察与护理

对入睡困难的患者, 如精神症状处于精神兴奋状态, 应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治疗。有些患者症状未控制不能入睡, 虽不吵不闹, 但在病态支配下, 仍可能发生自伤、伤人、出走等意外, 必须提高警惕。鉴于精神病的特殊性, 对于未睡患者都要密切注意, 防止意外发生, 对于焦虑、紧张、强迫等心理因素所致的失眠, 做好心理护理, 使之坦然而睡。

早醒多见于抑郁症患者。患者凌晨2~3点钟即醒, 对于即将到来的一天充满悲观失望的念头, 甚至感到生不如死, 千方百计采取自杀行为, 稍一大意, 后果不堪设想。这一点我院有深刻教训, 如2例抑郁症患者凌晨趁护士不注意自缢身亡, 故护理人员不但要认识每个患者而且要熟识每个患者的病史, 如早醒患者必须要纳入视线, 严密观察并做好心理护理。对固定早醒患者及时报告医师, 予以相应治疗。

夜间不眠, 如系环境所致,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如室内灯光要柔和, 护理人员做到“四轻”, 即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讲话, 保持病室安静;冬天保暖注意室内空气清新;夏季注意防暑、防蚊,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做好晚间护理, 使之安适入睡。当伴有躯体疾患, 如皮肤瘙痒、发热等症状也影响患者入睡。尤要注意的是, 精神患者反应迟钝, 缺乏主诉, 更需要仔细观察, 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对于易醒多梦患者, 应注意消除环境因素, 保持安静, 应指导患者睡前不要喝水, 否则夜间小便增多而影响睡眠。护士巡视中应了解患者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并报告医师适当给予半衰期较长的催眠药。日间应鼓励患者多参加体育锻炼, 多参加公娱活动和行为治疗, 如打球、下棋等。

此外, 尚需注意, 不符合临床规律的睡眠变化。如果患者平时失眠而突然睡眠正常, 要警惕自杀、外逃可能;如果突然失眠, 则提示病情不稳或加重。护理人员还要善于区别患者“真睡”还是“假睡”, 正常睡眠时呼吸均匀, 有轻微鼾声, 轻刺激不易醒, 而假睡患者常有震颤, 巡视中还应注意患者的睡姿, 面色, 呼吸方面的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曹新妹.实用精神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征社, 2007:37-38, 168-170.

失眠护理 篇4

【关键词】护理干预;综合护理;神经衰弱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39-01

神经衰弱是因长期处于紧张、压力状态下,精神出现兴奋、脑力疲乏等,伴有睡眠障碍、激惹等症状。失眠是神经衰弱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失眠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又可因滥用药物损伤身体其他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治疗失眠症状时,除加强药物治疗措施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本文通过研究综合护理措施应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神经衰弱失眠治疗的118例患者,将其按照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5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8岁~46岁,平均年龄34.2±3.7岁;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6岁~49岁,平均年龄36.4±4.3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神经衰弱症状的诊断标准,无其他严重性躯体疾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措施,包括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失眠知识讲解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1)心理护理。有文献指出[2],神经衰弱疾病更是一种心理疾病。临床护理神经衰弱失眠患者应加强心理護理,促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是治疗患者失眠症状的关键所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家庭的支持,最大限度上消除患者的不安以及顾虑。及时解答患者的问题,让患者了解失眠症状的相关知识,增强治疗信心。(2)药物干预。神经衰弱失眠症状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实施药物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疾病严重程度、职业、生活习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案。实施药物前,护理人员还应帮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协助患者养成科学、良好的睡眠习惯,嘱咐患者睡眠不能服用过量安眠药,避免对药物产生依赖性。(3)饮食护理。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避免暴饮暴食,睡前喝一杯热牛奶,但不能喝浓茶,不饮酒,不抽烟。若患者失眠症状严重,可邀请营养科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帮助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4)行为干预。有文献研究[3],大部分神经衰弱失眠患者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生活习惯不科学,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行为干预。实施行为干预,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神经衰弱不是躯体疾病,是由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不良因素共同引起的,应让患者从认识上提高对科学习惯的认识。协助患者分析来自家庭、工作等方面的不和谐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为患者营造和谐、良好的生活环境。

1.3 效果评定 采用HAMA、HAMD评定患者的护理效果。两种量表的评分均较减少75%以上为痊愈,评分减少50%~75%为显效,评分减少25%~50%为有效,评分减少25%以下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评分改善情况(`X±s,分)

组别nHAMAHAMD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922.1±4.616.3±5.222.3±7.311.6±4.8试验组5922.2±4.99.8±4.622.8±6.39.3±4.2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表1可以看出,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试验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神经衰弱是一种无器质性损伤疾病的心理疾病,以身体功能、脑功能衰弱为主要症状。神经衰弱患者的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4],患者易出现过度兴奋,引起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患者精神亢奋、脑力疲乏。临床治疗中,神经衰弱患者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以及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神经衰弱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尚无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状的特异性治疗方案[5],本组研究中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了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本组研究可以看出,神经衰弱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患者的HAMD、HAMA评分可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紫云,周丽,张梅 . 神经衰弱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其心理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2,10( 3) : 36.

[2]黄弘,时明霞.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老年患者疼痛和睡眠质量指标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7( 6) : 68-69

[3]余瑾 , 谢芹 . 音乐治疗及其在精神心理康复中的应用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2012,21(5) :461 - 463.

[4]邓小梅,张静平,黄海珊.心理护理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现代护理,2012,12(4) :508-309.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失眠的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3月本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140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5版 (CCMD5) 各类精神障碍诊断。其中男75例 (53.57%) , 女65例 (46.43%)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31.56±3.36) 岁;病程2个月~26年, 平均病程 (3.52±0.54) 年;职业:军人5例 (3.57%) , 干部61例 (43.57%) , 工人42例 (30.00%) , 农民11例 (7.85%) , 无业21例 (15.21%) ;诊断:精神分裂症76例 (54.28%) , 情感障碍阳性发作24例 (17.14%) , 情感障碍阴性发作18例 (12.86%) , 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3例 (2.14%) , 神经官能症19例 (13.58%) ;平均住院1个疗程 (3个月) 以上。

1.2对在本院住院的14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密切的临床观察, 通过接触交谈, 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 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每位患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 运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同时总结护理手段, 改进护理方法, 做到正确护理每一位精神病患者。

2 结果

通过运用正确的护理方法对每一位患者, 进行临床护理, 使大多数患者睡眠得到改善, 失眠症状减轻, 总有效率达到91.25%, 为医生的临床治疗带来了便利。

3 讨论

在护理方面做好伴有失眠症状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工作, 能够减少患者发生意外, 使患者的临床治疗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对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患者心理状态不稳定, 情绪波动大, 易引起失眠。对因心理因素所致的失眠, 不以单纯依赖药物治疗, 应该因人因情, 采取心理治疗、正确的护理方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1]。新入院患者因缺乏自知力, 否认有病, 环境吵闹或换了新环境而入睡困难, 对因情绪不稳定、大喜大悲造成失眠的患者来说, 切忌睡在床上言谈, 睡前过多的言谈欢笑容易消耗肺气, 乱心神, 令人烦躁不安[2]。对因为焦虑不安、恐惧等因素引起的失眠的人来说, 要做到护理人员和患者的相互理解, 即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产生失眠的原因, 患者要了解护士的护理程序。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主动与患者交往, 并鼓励患者间相互交往, 帮助间相互交往, 帮助患者适应新环境下的人际关系, 消除患者的寂寞感。护理人员良好的技能、充分的信心、亲切的态度也有助于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给患者安排适当的消遣、娱乐活动, 必要时让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自知力恢复良好的患者因怕出院后受歧视, 出现自责, 导致失眠。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程度和各人的身体状况, 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方法。

3.2 对因躯体因素导致失眠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躯体不舒服而引起的失眠情况很多, 比如感冒天天昏昏沉沉的却睡得不实, 普通的牙疼引起头痛而彻夜不能入睡, 精神病患者也有因发病后社会功能受损, 生活懒散, 缺乏梳洗导致周身皮肤不适而失眠。躯体因素导致精神病患者失眠的特点是精神病与失眠相互作用, 精神病严重, 患者的失眠症状也加重, 患者的失眠症状减轻对于精神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于由于精神病患者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 首先应该立足于精神病的护理, 精神病症状的减轻、好转、治愈、睡眠会随之改善。在不影响精神病治疗的基础上, 可给予适当的安眠药来改善睡眠, 应采取心理疗法、行为疗法、药物疗法和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手段, 使患者正确认识病情, 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减少患者康复的阻力, 缩短医生治疗患者的时间。

3.3对因不良习惯因素导致失眠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环境

既可治病也可致病, 舒适、安静、整洁、安全的环境有利于睡眠[3]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引发失眠, 比如临睡前吃得过饱或者饥饿, 大量的饮用浓茶、咖啡以及含咖啡碱的饮料、吸烟等。吃得过饱的人睡在床上会不由自主地在床上翻来覆去, 而胃囊空空的人也是很难入睡的。茶、咖啡及部分饮料里含有的茶碱、咖啡因、可可碱、香烟内的尼古丁均具有使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 睡前饮用这些饮料或者吸烟, 往往使人失眠。对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失眠的精神病患者, 消除失眠症状最好的方法是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在日常中要注意睡前饥饱适度, 不喝浓茶、浓咖啡, 不吸烟, 不饮酒等。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 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剖析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失眠的护理原则, 总结出正确的护理方法。方法 与14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交谈、接触、观察, 确定正确的护理方法。结果 140例精神病患者的失眠症状好转或明显好转, 总有效率91.25%。结论 在护理方面做好伴有失眠症状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工作, 能够减少患者发生意外,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失眠,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护理精神病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89:193.

[2]杨微.浅谈失眠的护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300-301.

糖尿病失眠患者41例护理体会 篇6

高质量足够的睡眠是维持内环境稳定、机体健康所必需的。失眠可致睡眠低氧血症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继而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等一系列躯体疾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由于慢性高血糖导致脑动脉硬化、微循环障碍、组织供血不足、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损伤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增高等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 加之病情反复, 时间长, 极易引起失眠[1]。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运用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伴失眠41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1例, 男21例, 女20例, 年龄42~74岁;空腹血糖 (FBG) 为 (9.4±2.5) mmol/L;餐后2h血糖 (PBG) 为 (13.8±4.9) mmol/L;病程在2个月~3年多;所有观察对象均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失眠症标准[3], 均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3个月, 无感染、创伤、发热, 无精神异常、酗酒及肝肾功能异常, 无糖尿病并发症, 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除1例疗效不太满意外, 其余效果显著, 治愈32例。

2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失眠原因分析

2.1.1 环境因素:

是指由于环境因素作用于躯体导致的失眠, 或由于环境因素对睡眠的直接干扰。 (1) 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和习惯了的睡眠环境。如果改变了这个环境, 就会发生睡眠障碍。特别是有些人不习惯医院的气味、同室的患者或医务人员的治疗时间等。 (2) 强光:绝大多数人习惯在黑暗的环境里睡眠。如果睡眠环境光线明亮, 甚至在强光的照射下, 除非过于疲劳, 一般来说是难以入睡的。有的人可能有一点光亮也会睡不着。 (3) 噪音:安静是睡眠的必要条件, 在睡眠的环境里如果产生较大的噪音必然会影响睡眠。 (4) 温度异常:高温或寒冷都会影响正常睡眠。一般温度在28℃以上或4℃以下, 就会影响睡眠。

2.1.2 心理及生活行为因素:

是指由于心理精神因素、生活行为和睡眠习惯不良引起的失眠。 (1) 一过性心理生理性失眠:因情绪激动如兴奋、喜悦、焦虑、不安、悲痛、恐惧等, 使机体一时不能调整适应心理变化所致。常伴焦虑和抑郁反应, 后者进一步加重了失眠。病因消除后或适应能力增强后, 一般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痊愈, 再遇情绪激动的因素可复发。如病因不能去除, 病程可延长。如一开始处理不当, 即使病因解决后, 也可迁延为心理生理性失眠。 (2)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单纯因持续精神紧张引起的失眠, 但可因其他原因诱发, 诱因去除后失眠持续存在。精神紧张来源和表现在3个方面:①负性生活事件或长期过分紧张的工作, 常伴有肌紧张性头痛等, 后者又干扰了睡眠。②睡前强烈希望有一良好睡眠的愿望而出现焦虑不安, 反而使入睡困难。③白天担心失眠对健康的危害, 将一切注意力集中于失眠, 使精神进一步紧张。 (3) 生活行为性失眠:如睡前喝浓咖啡、茶等刺激性饮料、药物;看武打、惊险性小说、电影、电视等;睡眠时间紊乱。

2.1.3 病理生理因素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 自主神经受到刺激, 造成一系列神经损伤性病变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2 护理对策

2.2.1 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失眠的短期疗效相似, 但对于生活质量的改善, 则以长期的认知行为疗法更为有效。 (1) 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治疗失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找到睡眠模式改变的原因, 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睡眠中的不健康因素, 而主动地加以改变, 使患者感到自己对睡眠的控制力和提高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 (2) 行为治疗:失眠的行为治疗包括4部分的内容:睡眠卫生教育, 刺激控制治疗, 睡眠限制和逆向意志。向患者说明, 只在困倦的时候上床, 床只能用来睡觉;如果在30min内无法入睡, 应该离开床, 待有睡意时, 再回到床上, 期间可到书房, 把台灯调到较昏暗的光线, 看一些不感兴趣的书籍, 不建议看电视;如果还是不能入睡, 可继续起床, 重复第2步, 此步骤一晚可重复多次;不管当晚睡了多长时间, 次日都应在固定时间起床;避免次日日间小睡, 如实在困倦疲乏, 则午睡时间不要超过30min。该方法相对操作简便尚行, 对失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

2.2.2 松弛治疗

松弛治疗近年来被医学界所重视, 它的基本目的是进入一种广泛的松弛状态, 引起一种特定的生理状态, 降低身体的代谢率, 减少觉醒。松弛治疗对于慢性失眠有较好疗效, 同时由患者自己完成, 应用较为方便。

2.2.3 睡眠限制治疗

是缩短患者在床上时间, 使其在床上的时间尽量接近所需睡眠的时间, 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使睡眠效率经常保持在80%~90%之间。但每晚在床上的时间不能小于5h。

2.2.4 光疗及其他

每天光照和体力锻炼有利于昼夜休息活动节律正常化, 对于失眠患者要鼓励多晒太阳, 适当加强体育锻炼。脑电磁刺激对抑郁及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睡眠有利。

2.2.5 针灸、中药、足浴按摩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对治疗失眠也有一定效果, 可作为失眠的辅助性治疗而加以关注。 (1) 芪黄胶囊治疗气阴或气虚血瘀的2型胰岛素抵抗患者疗效显著[5]。 (2) 足浴按摩治疗2型糖尿病失眠症, 总体疗效优。中药足浴按摩有安神和助眠作用, 通过中药的养血安神、解郁, 达到宁心安神效果, 同时通过足底穴位按摩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能改善失眠症状, 从而增强日间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且不良反应小, 也无依赖性、成瘾性, 安全可靠[6]。

3讨论

睡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睡眠是最好的休息, 它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氧耗量。失眠则会使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 内分泌功能紊乱, 体内拮抗胰岛素类激素分泌增多, 引起血糖升高、尿糖增加, 势必给治疗带来困难。严重影响预后。

慢性高血糖易引起糖尿病患者失眠, 而失眠又导致胰岛素抵抗、免疫功能下降, 从慢性高血糖—失眠—血糖升高 (或难控制) 形成恶性循环。长期的高血糖状态, 自主神经受到刺激, 造成一系列神经损伤性病变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另据报道, 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 影响内分泌系统, 加重病情, 造成内分泌激素紊乱, 再度导致血糖控制不良[7]。通过系统科学的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绪朝, 王钢柱, 孙爱励, 等.氟桂利嗪合用噻庚啶治疗糖尿病失眠[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 1 (2) :39-40.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26.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8-119.

[4]张斌, 荣润国.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12) :882-884.

[5]张金梅, 王素凤, 田秀花, 等.芪黄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35例[J].中医杂志, 2010, 51 (1) :59.

[6]宗丽春, 季向东.足浴按摩治疗2型糖尿病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2) :327-328.

对老年住院患者失眠的分析与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68例, 女32例, 年龄跨度65~92岁, 平均年龄71.5岁。住院患者分别为消化道疾病及其相关手术患者、骨折相关手术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肠梗阻患者、前列腺炎患者、肿瘤患者;等等;分别为31例、26例、4例、7例、5例、27例。所有患者运用阿森斯失眠量表开展失眠程度评价, 均为6分以上, 确诊为失眠。

1.2 统计方法

对确诊失眠患者进行失眠原因问卷调查, 确定导致患者失眠的主要因素, 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对性干预, 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并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失眠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数据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行χ2检验。

1.3 失眠原因与护理干预

1.3.1 失眠原因 (1) 环境方面因素。

许多老年患者在住院中, 因为居住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时难以适应, 具有强烈的陌生感, 造成自己情绪难以放松, 有些病房不是单人间, 同病房患者动作发出的声音、打鼾等, 对患者入眠都产生了影响。加之医院整体环境不够安静, 治疗检查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 导致老年住院患者难以入眠。 (2) 精神方面因素。本组住院老年患者一般为外科患者, 大多数将予以手术治疗或已进行手术治疗, 并且常患有慢性疾病, 病程相对偏长, 患者自理能力不足, 亲属子女因为工作无法长时间陪伴, 患者常表现为孤独、寂寞状态, 对自己疾病治疗前景不够乐观, 对增加子女负担有思想顾虑, 导致难以入眠[2]。 (3) 疾病方面因素。患者在住院期间, 因为疾病体征会影响睡眠, 如疼痛感、夜尿频多、连续性的咳嗽等, 都是影响老年住院患者顺利入眠的不利因素。 (4) 饮食药物因素。部分老年住院患者在睡前饮用咖啡或浓茶, 晚饭过量, 服用苯妥英钠等具有兴奋效果的药物, 以及住院前服用安眠药, 住院后停用等, 都是造成失眠的诱因。

1.3.2 干预措施 (1) 创设良好住院环境。

在接受患者入院之后, 热情对待患者, 带领患者迅速了解和熟悉医院以及病区环境, 介绍同病房的病友, 消除陌生感。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解, 科学调整不同患者的搭配入住, 交待注意事项, 避免干扰, 在夜间巡查时也要注意动作轻柔, 为患者安然入眠营造良好环境。 (2) 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护士与患者之间应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对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与心理干预是提高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措施, 护士要耐心地听患者诉说, 排出心中的郁闷, 对于患者内心存在的各种疑问, 及时予以解答, 向患者暗示治疗的良好前景, 尤其是举同类型患者中康复出院的例子, 能对患者产生心理暗示作用。同时, 要指导和要求患者家属关心老人, 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老人, 缓解和消除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 为治疗失眠消除心理障碍因素。 (3) 有效实施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配合开展治疗活动, 在积极治疗诱发失眠的原发性疾病基础上, 进行健康教育和对症处理, 患者咳嗽的应当予以止咳, 出现气促的要进行低流量吸氧, 夜尿频多的减少睡前喝水量, 导尿管不适的重新设置调整, 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有助于睡眠质量改善。对于患者服用安眠药方面, 予以科学指导, 杜绝药品依赖性[3]。 (4)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在入眠之前不要饮用刺激性强的饮品, 如浓茶、咖啡等, 晚饭不宜吃得太多, 还要尽量避免辛辣食物, 不要吸烟, 睡前不要从事情绪波动过大活动, 可以热水泡脚以及做轻度自我按摩, 发挥适度催眠作用。

2 结果

经护理干预之后, 本组患者在睡眠质量方面具有明显改善, 依据阿森斯失眠量表开展失眠程度评价, 失眠患者人数与失眠程度评分也呈现出较大幅度下降, 具体见表1 (阿森斯失眠量表评价中, 不足4分为无失眠, 4~6分为疑似失眠, 超过6分为失眠, 分值越高表明程度越严重) 。

从表1可以看出,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之后, 该组患者失眠患者下降49例, 下降幅度为49%, 干预前后患者失眠人数、各阶段患者人数与比例都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老年住院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超过6分的失眠患者从100例下降至51例, 其余7~24分失眠程度区间的患者均有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较为明显。

注:P<0.05,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老年住院患者中, 失眠是较为常见的症状, 对于治疗成效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护理人员应当在工作中对患者失眠原因进行详细地询问与观察, 并开展全面地分析, 梳理主要诱因, 在护理干预中予以针对性处置, 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促进治疗成效提高。在本组研究对象中, 对患者产生影响的诱因主要有环境、精神以及疾病和饮食药物四个方面。老年住院患者在进入陌生的环境中, 通常会具有紧张感, 加之医院各方面条件与自身家庭条件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各种干扰因素增加, 容易导致患者失眠, 护理人员应当帮助其熟悉和适应环境, 尽可能消除影响患者睡眠的环境因素,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在精神与情感方面, 患者通常会因为对治疗前景的悲观, 以及孤独寂寞, 产生消极情感, 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强化治愈病例的暗示, 并与患者真诚交流, 帮助树立信心, 同时动员患者家属子女多陪伴老人, 增强积极情感作用。因为疾病方面原因导致失眠的, 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向医生报告, 采取针对治疗, 并给予健康教育, 缓解患者不适感[4]。在饮食与药物方面, 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科学服用安眠类药品, 防止出现药品依赖性。该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睡眠状态效果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 在老年住院患者失眠诊治中, 应当针对引发患者失眠的精神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与药物因素, 深入分析, 采取对应的措施, 改善患者睡眠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为国.老年住院患者睡眠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0, 11 (9) :63-64.

[2]耿成林.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14 (5) :48.

[3]王志祥.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干预措施[J].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 2008, 5 (2) :14-15.

80例失眠患者的推拿治疗与护理 篇8

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所选80例患者来自平凉市妇幼保健院针灸推拿科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的门诊患者, 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不寐的诊断依据, 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 其中男13例, 女27例;年龄26~67岁, 平均 (40.30±12.12) 岁, 病程1~10年;对照组40例, 其中男11例, 女29例, 年龄25~63岁, 平均 (39.47±11.99) 岁, 病程6月~11年。经r和t检验, P>0.05,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1) 治疗组:推拿治疗。 (1) 患者取仰卧位, 开天门, 推坎宫, 运太阳, 上至头维, 揉头维。沿前发际至耳前耳门穴。循发际绕至耳后乳突下, 揉风池穴, 点安眠穴, 反复五遍。 (2) 一指禅推法, 自印堂经鱼腰至太阳, 3min。 (3) 点按阳自、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睛明、承泣、四白、太阳, 每穴3次, 得气为度。 (4) 施以扫散法, 继之循经点按, 指叩, 指拿, 反复5遍。循督脉、足太阳膀胧经、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 纵向点按、指揉相合。腧穴以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角孙、翳风、风府、风池为主, 反复3遍。同时做好心理方面的护理, 鼓励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并消除不愉快的情绪。 (2) 对照组:给予舒乐安定1mg El服, 每晚睡前服用。10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停药后连续随访3个月, 观察两组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最后采用SPSS for window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二、结果

1. 推拿组与西药组临床疗效对比。

推拿组与西药组相比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但推拿组的临床痊愈率和长期疗效高于西药组, 且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西药组。见表1。

*P>0.05, **P<0.05

2. 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比较。

推拿组与西药组两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比较,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得到显著改善, P<0.01, 说明推拿组在改善睡眠质量指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与西药组相比**P<0.01;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0.05

经Ridit分析, 治疗组病程与疗效无关P>0.05

经Ridit分析, 治疗组病情与疗效无关P>0.05

3. 推拿组疗效相关性分析。

推拿组的病程及病情轻重与疗效之间没有关系 (P>0.05) 。见表3、表4。

三、讨论

应用中药治疗失眠, 虽然效果明显, 但辩证复杂, 且煎煮不便, 个别患者拒服中药。针灸治疗失眠也有确切疗效, 但因针灸医师人员缺乏, 难以普遍实施, 且部分患者惧怕针刺, 导致治疗很难广泛开展。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失眠, 通过揉太阳、头维、风池穴, 具有散邪安神, 清利头目作用;点安眠穴, 具有清心除烦, 安神定志作用;虚证按揉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具有健脾宁心, 补肾安神作用;实证按揉肝俞、丰隆、行间, 具有清肝泻热, 化痰安神作用;心肾不交按揉心俞、肾俞、太溪、少海, 具有交通心肾, 补养安神作用;胃不和按揉胃俞、脾俞、足三里、公孙, 具有健脾和胃, 升清宁神作用;心虚胆怯按揉心俞、胆俞、大陵、丘墟, 具有益气镇惊, 安神定志作用;心脾两虚按揉心俞、脾俞, 具有补益心脾, 滋养安神作用。通过比较, 推拿治疗失眠的临床优势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 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传统的推拿手法治疗失眠的护理效果。方法:所选80例患者来自平凉市妇幼保健院针灸推拿科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的门诊患者, 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不寐的诊断依据,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推拿治疗与护理方法。结果:两种方法有显著差异。结论:中医传统的推拿与护理对治疗失眠优于常规的治疗方法。

“失眠”之后的失眠 篇9

展示课上,我却一败涂地、无地自容。虽然教研员一再安慰我谈不上失败,只是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但我仍然久久无法平静,一次次地陷入了沉思。当天晚上,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这堂展示课我教学的课文是《不朽的失眠》,也许选题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我既不愿选择容易调动课堂气氛的七年级,也不想选择九年级复习课,因为我觉得课堂有温度未必有深度,复习课好上但未必精彩。于是我想起了颇有体会的《不朽的失眠》。这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小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学底蕴,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好材料。它虽然不是我们使用的语文版现行教材中的课文,但是只要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为什么不把它当作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呢?当然,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有难度,我想上好这堂课也没那么容易,但我愿意冒这个险。

基于初中生写作上存在着只会叙述不会描写、主题肤浅、语言平淡等缺点,我安排了这堂课,希望学生能有所收获。于是,我从“赏谈,感知情境”、“析读,分析细节”、“辨读,探究主旨”、“品读,品味语言”这四个版块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安排固然重视朗读、重视赏析、重视课堂结构的层次性,但我又犯了一个错误:对初中生来说,理解这篇小小说本身有很大的困难,却又偏偏安排了这么大的容量!上展示课前,我曾试上了两遍,结果都很糟。但我明知不可为,却天真地以为陌生的学生会因新鲜感而尽力配合好,从而没有对这个教学设计动大手术。其结果是,展示课上因没法完成教学任务而草草了事。“品味语言”部分的引导几乎为零。现在想来,这堂课的教学可定位为“语言品读课”,而不是之前的“小说阅读课,渗透作文教学”。教学流程可设计为“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同时用朗读、比较、点拨法来组织教学。这样既可精简课堂容量,又能保证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鉴赏、感悟中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同时,透过这堂展示课,我还看到了平时教学和教研上存在的不足或空白。课程改革在我们这里已经喊了四年了,可由于种种的主客观原因,真正转变观念,致力于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的教师为数不多。

教学上,不少教师还是老一套,还在演“单口相声”。教学关系仍然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不教,学生不学。这样,课堂气氛极为沉闷,毫无生气。学生发言的欲望被扼杀了,独立品格丧失了,学生只听讲做笔记却一言不发的习惯养成了。最终,学生越来越厌学,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失去了课堂上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师与学生就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就不能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就不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上课像在开专题讲座,也不管学生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只是一味地“自我陶醉”,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着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因此,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后明白的事理和掌握的规律,才真正是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毕竟是未成熟的,其学识、阅历与教师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教师合理、巧妙地引导不可缺少。教师应该在交流、讨论中成为“首席角色”,根据学情,合理设计问题,适时点拨、比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创新。如《湖心亭看雪》中对主题的理解,就可以层递式地引导学生理解“痴”字:痴——痴情——痴情于西湖美景——痴情于山水、痴情于自然。如果教师忽视引导,强行灌输,课堂教学必然是没有效果的。

其次,教研活动氛围和活动效果也难尽人意。尽管我们喊出了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口号;尽管有一部分人不断在寻找解决教研不力的出路,但仍然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并非教研制度不够完善,教研形式不够多样,教研内容不够丰富,而是教研经费不足,教研活动过程和效果得不到支持和保证,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表现在:公开课不愿上或随便应付;听课不积极;评课气氛冷清,一团和气。即使有几个勤于钻研、乐于研究者,也只是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至多在非正式场合聊一聊。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课程改革及其深化无从谈起。教研停滞了,研不能导教,教不能促研,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撑,没有一定的教学艺术的催化,恶性循环也就产生了。教师还在演“单口相声”,学生还在当忠实听众,课堂还是那么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这种现状在校内还混得过去,可到了校外就有可能面临尴尬的局面。借班上课适应得了吗?校际教研有说得出口的理论和拿得出手的实践经验吗?所以,为了我们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为了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们也该重视教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护理干预对心内科失眠患者的影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心内科2010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160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由本科专门受过培训的护士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首先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要降低噪声、光线对患者的刺激, 房间的窗户安装隔音玻璃以减少噪音, 走廊的灯整夜不熄灭, 光线会通过窗户照射到病房, 影响到患者的睡眠, 本科专门购买了窗帘, 以降低晚上走廊灯光对房间的照射, 这样可以缓解患者的睡眠障碍。在病房晚上熄灯以后, 医生查房时尽量使用手电筒, 避免过强的光线刺激。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柔声细语, 勿大声喧哗, 减少噪音, 上班时一律穿轻便的护士鞋。其次要对患者做好睡眠指导, 和患者一起分析产生睡眠障碍的原因, 制定适合患者的睡眠作息时间, 这样可以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改善睡眠障碍。要告诉患者晚上睡眠前不要进食一些刺激性的饮料例如浓茶、咖啡等, 睡觉前不要进行一些容易引起兴奋的活动例如看电视、敏感话题交谈, 避免引起患者兴奋导致晚上失眠。患者上床时需有睡意, 早晨按时起床, 需注意睡眠一觉到醒的刺激训练, 保持患者日间觉醒的状态, 如果患者上午瞌睡, 必须想方设法的让患者保持清醒的状态, 例如可以和患者谈话、听音乐、下床活动等, 避免患者入睡, 以免加重晚间睡眠障碍。了解疾病的相关健康知识, 放松情绪, 必要时予以药物进行对症处理[3]。要加强心理指导, 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使患者能够正确的面对疾病,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挫折, 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PSQI睡眠质量评估:护理1周后,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得分变化。睡眠的客观评价: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观察, 并记录睡眠参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得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PSQI得分 (14.8±0.2) 分, 对照组患者护理前PSQI得分 (14.9±0.1) 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PSQ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PSQI得分 (6.6±0.1) 分, 对照组患者护理后PSQI得分 (14.1±0.2) 分, 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睡眠客观评价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 (21.3±12.4) min, 睡眠时间 (6.4±0.6) h, 觉醒次数 (1.6±0.3) 次, 对照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 (34.6±11.8) min, 睡眠时间 (4.4±0.1) h, 觉醒次数 (3.6±0.5) 次,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充足的睡眠可以解除疲劳, 促进体力恢复[4], 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很多心内科住院患者都会出现睡眠障碍, 有研究表明噪音是造成患者失眠的主要因素, 生活习惯及环境改变、疾病是造成患者失眠的次要因素[5]。本研究中因此主要针对上述因素加以预防, 减少噪音、减少房间内光线刺激, 改进生活环境、改变生活习惯, 对患者的心理指导等方面进行干预, 患者的睡眠障碍明显改善,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霞, 程阳.心内科失眠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8) :392-393.

[2]洪碧云.影响心内科患者睡质量的因素及护理干预.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8) :1818.

[3]刘熔雪, 江小燕, 何莲瑛, 等.心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2) :35-37.

[4]李燕.不同护理模式对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8) :3-5.

上一篇:安全方便下一篇: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