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游戏

2024-08-07

提高游戏(精选12篇)

提高游戏 篇1

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那么,怎样才能优质高效地让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我在拼音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手段进行教学,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运用游戏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在教学中,我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游戏之中,营造出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如教学声母时,课始用“变魔术”“猜谜语”“传话”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读声母用“鹦鹉学舌”“点豆豆”“开火车”等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课尾书写声母用“变方向写”“闭眼写”“编儿歌写”等方法,学生仍然是情绪高涨。把这些小游戏贯穿于整堂拼音课教学活动中,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而且使他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

二、运用游戏手段,体验成功的乐趣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让全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体验成功的乐趣。我在教学复韵母ai、ei、ui时,设计了“排队上车”“呼叫名字”“打电话”三个教学游戏。

我请学生自愿上来做“排队上车”的游戏,要求他们一个个挨着次序上“车”。孩子们欢快地游戏,进入角色,从中学会了韵母ai(挨)。“打电话”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致勃勃。“丁零零……”电话铃响了。“ui(喂),请问你是谁?”“我是老师……”ui(喂),”的声音不断在教室里“响起,同桌的学生互打着电话,在愉快的游戏中认识了“ui”。当看到每个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游戏教学的魅力。

三、运用游戏手段,增强学习的能力

运用游戏手段进行教学,不是靠教师出色地教,而是靠学生自主地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应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只有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加高效。汉语拼音教学中字母的书写格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总会出现字母书写格式的错误。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字母的正确写法,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准备了四座不同颜色的“房子”,墙面配有四线三格,分别是a的家(占中格)、i的家(占一、二格)、p的家(占二、三格)、j的家(占一、二、三格),采用“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帮相同格式的字母找到它们的家,同时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理由。我通过采用这种富有童真童趣的“找家”游戏,不仅让学生知道各个字母住哪个家,而且知道住这个家的理由;不仅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字母的书写格式,还让学生学会了说,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观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的课程实施之际,让游戏教学恰当地融入课堂,寓教于乐,乐中求教,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提高游戏 篇2

语言是智能发展的基础。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要给孩子讲故事,阅读优美的文章,不断地对孩子说话。虽然在1岁以前孩子不会说话,但是他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对1岁前的孩子进行言语刺激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等到孩子会说话时,父母可以采取与孩子谈心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父母还要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既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语言,也有利于密切亲子之间的关系。父母还要给孩子看的书籍(最好是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书),为孩子配备优美的配乐诗(散文、故事)的磁带,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语言,增长智力。

2、要正确理解智力的内涵

智力包括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能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就是智力好,于是强迫孩子去背诗、识字,提高孩子的智力。其实这些父母所认为的智力只是记忆力,是智力多种内涵中的一种。因此,开发孩子的智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让孩子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让孩子自己制作小模型;让孩子自己重新装配被自已拆散的钟表或玩具等。

3、发展孩子的动作

3岁前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孩子的动作的发展密切相关。3岁前孩子动作的发展有一个从大到小、从粗到细的过程,比如,孩子刚开始时只能用整个手或手臂去拿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拿很细小的东西。孩子的这种动作变化是与大脑皮层运动神经的发展相一致的。

因此家长应多让孩子拿取各种小东西、小玩具,让孩子去观察各种事物,既可以通过动作和活动去促进大脑神经的成熟,也可以让孩子在拿取物体的过程中知道各种事物的性质,如铁是硬的,盐是咸的,杯子里的水是烫的,让孩子增长了见识和经验。因此,父母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摸、爬、滚、打,让他在活动中增智力、长见识。当然,在让孩子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应让孩子注意安全。

4、不要以赏罚和物质报酬的方式去刺激

不恰当的赏罚和物质报酬会降低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是影响孩子智慧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想对孩子的进步予以鼓励,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有利于满足其好奇心的、能让他自己看的书籍,不可对孩子事先允诺物质报酬的多少,而应让孩子体会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断求知是一种快乐,是自己的事,无需外在的刺激。

总之,开发3岁前孩子的智力有很多学问,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地通过各种方法去引导孩子,也可以通过看书,看杂志来获取开发孩子智力的方法。

5、在交谈的时候运用手语

手语对婴儿智商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在小宝宝不会说话前,可以使用手语和他进行交流。比如,“书”可以用手掌一开一合来代替,如同翻开或合上书本;“鸟”可以用食指和大拇指放在嘴边一张一合来表示,就好像鸟嘴的形状。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会手语的孩子不但比那些没有学手语的孩子说话早,而且智商也高。

6、多多交谈

孩子在语言上的智商与他在婴儿时期听到的词汇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你和他说的话越多,他的词汇量就越丰富。由于婴儿的思想还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上,所以话语要尽量简短,多说些和宝宝有关的话题,比如他的婴儿车或他的玩具等。在宝宝试着和你交流时,你也可以用话语描述出他的意图。

7、多多阅读

专家认为,和宝宝一起阅读,能使他顺利地掌握有关读写的一些基本信息。另外,如果你平时注意多给他看些老虎、轮船、飞机等平时不常见的东西的图片,也可以让宝宝学到很多新东西。你可以边读边指着书上的字,让宝宝意识到你读的东西从哪来,以及你阅读的顺序是按照从左到右、从前往后的。一本书读完一遍后,你可以再给他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次,孩子的印象就加深一些,不用担心他会听得厌烦,能够“预知”下面的故事会让宝宝感到兴趣盎然。这样一起阅读有助于在你和宝宝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纽带,而且对宝宝学习新事物很有帮助。

8、给孩子独处的时间

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宝宝需要爸爸妈妈夜以继日地关怀和照顾,但也不时需要地一些自我空间,一个人玩玩具,或者到处爬一爬。不要无时无刻地拿个玩具在孩子眼前晃来晃去,这样做不但不能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令孩子疲惫不堪,甚至会让孩子的观察范围缩小,只注意自己眼前的玩具,而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摄取。

9、母乳喂养

家长应提高“游戏力” 篇3

日前,家教领域掀起了一场有关“在游戏中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大讨论。“创造力”是中国家长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不少家长习惯于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责任推给幼儿园与早教机构,认为学习才是创造力的来源。其实不尽然。在劳伦斯·科恩撰写的《游戏力——会玩的父母大智慧》一书中,作者认为游戏也是创造力的来源,并提出了“游戏式育儿”的概念,鼓励家长提高陪孩子玩游戏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游戏、享受游戏、寓教于乐。倘若我们能以一颗童心陪孩子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受教,孩子的综合能力一定会显著提高。

将学习化为一场游戏

(陈女士,33岁,幼儿教师)

我很渴望成为“会玩”的父母,用游戏的方式来建立亲子间沟通的桥梁。

儿子小康的出生与成长,让我拥有一颗童心,学会了用澄澈的眼光看世界,也学会了享受游戏。游戏过程中我们一起享受快乐,并在快乐的气氛中产生亲密感,不但帮助我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建立信任和亲情。

小康5岁时,很喜欢一本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故事情节是,迈克与他的挖土机来到波波城的教堂,用一天时间为教堂修建了洗手间。他们不停地工作,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洗手间终于建好了。

小康问:“洗手间修好之前,迈克和挖土机去哪儿上厕所呢?”

看着他一脸的认真,我的大脑瞬间短路,完全找不到思路。我说:“也许,他们不需要上厕所吧!”小康认真地否定:“不对!每个人每天都要上几次厕所!”

我又想出一个答案:“也许,他们借用别人的厕所吧!”“不对,”小康说,“书里不是说了教堂是孤零零的建筑,周围没有人住吗?”

“也许,他们可以找个公园给小草‘浇水’吧!”我被逼无奈,编出这个荒唐的答案。小康满意地笑了,自豪地说:“妈妈,我比迈克和他的挖土机更棒,因为我知道要去洗手间小便。”

小康爱问“为什么”。从他问第一个“为什么”开始,我就像一个随时准备接球的运动员,不断地给他提供各种答案。像育儿专家所指导的那样,我尝试把一些问题反抛给他。他兜一个圈子之后,又把问题绕回来,不依不饶,一定要我给出令他满意的答案。

顺着小康这种“追问游戏”的思路,我把知识化为一场场游戏,跟他一起玩。为启发小康深度思考,我问:“假如你是迈克和挖土机,有没有比随地大小便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小康想了一会儿,兴奋地说:“妈妈,我可以先挖一个坑,上好厕所之后再把坑填上。这对挖土机来说很简单!”

我让小康把解决方法连贯地说出来,画出来,再给每一副图配上相应的文字。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堂作文课。小康绞尽脑汁,结结巴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在旁边“添油加醋”,趁机教他几个成语。我还教他“首先……然后……最后”等关键词,让他套用进去,让表述变得有条理。

完成这幅连环画以后,小康骄傲地说:“妈妈,以后我写故事,肯定会写得更好!至少,我会想到每个人吃饭、睡觉和上厕所的问题。”

我在幼儿园工作时,要了解教学目标,然后将目标融入游戏,再根据目标设计游戏、组织游戏。我曾在2016年4月英国《时尚育儿》杂志读到一篇有关“游戏与幼儿创造力”的文章。英国育儿专家海伦·哈达尼说:“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的一个好办法是扮演海盗。玩海盗扮演游戏多的孩子,在语言、记忆和推理能力上的发展都比别的孩子更快,对他人思想的理解力也更强。”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最喜欢“演戏”。自编自演“加勒比海盗”,最让小康感到过瘾。

我跟小康在家里玩这个游戏时,一般不预先设定规则,他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小康作为英雄男一号,不断尝试拯救“美女”和寻找“宝藏”的办法。我也开动脑筋,为他设置各种障碍来阻挠他。

在玩的过程中,我潜移默化地教给小康很多知识,甚至将幼小衔接需要的能力培养蕴含其中。比如:通过“破解寻宝图”教他简单的加减运算;借助“正确姿势才能打开密码之门”来教他正确的握笔姿势;以“写救援信”的方式教他写简单的汉字;用“绘制藏宝图”来教他使用数学工具,了解比例尺的用法;等等。

将知识融入玩耍,让游戏成为学习的媒介,学习效果非常好。小康学到了知识,锻炼了综合能力。他拥有将想法和主意付诸行动的信心,从不因担心失误和犯错而畏首畏尾。

别把“瞎闹”不当回事

(周先生,38岁,平面设计师)

5岁是孩子想象力爆棚的阶段,出牌不讲套路,做事不按规则,破坏性举动与异想天开的点子每天都有。孩子自创的游戏会越来越多,对陪玩大人的要求也更多,我儿子周立就常批评他妈:“轮到我做老师上课时你不许玩手机!”“你的拖拉机怎么开得这么慢,能不能专心一点?”“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积木都不会拼?”

我爱人不胜其烦,向我抱怨精力不够用。我在刷朋友圈时特别关注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同事,看他们如何陪熊孩子玩。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美国做全职妈妈,她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她陪孩子“做项目”的家教方式也让我茅塞顿开。

“项目”这个词,原指成人世界里一本正经的生意或工作。然而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里,“项目”是孩子们的日常功课。项目可以大到“一粒种子如何变成苹果派”“垃圾如何处理”“我当美国总统”,也可以小到“如何冲一杯咖啡”“小客人到我家来”。

家长不但要陪做,还要帮孩子展示。老师曾将发明一台“成长机器”的项目分配给同学们。这个匪夷所思的“项目”,需要发挥全家人的想象力。爸爸用一堆纸箱子做出一台类似“哆啦A梦的时空穿越机”。妈妈陪着孩子去图书馆,查找与增长身高有关的书籍;教孩子用谷歌搜索类似机器的发明史等。最后,他们把相关材料打印、塑封、装订成册,作为“成长机的使用说明书”。

nlc202309081943

项目汇报那天,幼儿园成了“展销会场”。家长们陪着孩子“推销”项目,老师们像采购员一样走来走去,观赏、点评、下订单。

我将这些图片分享给我爱人时,她说:“至于吗?这么费时费力,有这工夫还不如送娃上兴趣班呢!”我跟她分析:“等娃长大了,或许他记不得上了什么兴趣班,但肯定会记得我们陪他做过一台奇怪的机器……再说,我同学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按时睡觉、定时运动,还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家的经验,促使我和爱人反思——我们觉得陪孩子烦,不是因为体力、精力不济,而是从一开始就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无用”“瞎闹”“没意义”的标签。反思我们的童年,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陪我们游戏。长大后,古板无趣的我们对孩子提出的很多玩法都无法入戏,感到厌烦。

我们夫妻都爱读书、善反思,借鉴他人经验自我调整以后,当孩子再抗议我们“玩游戏不认真”“角色扮演不入戏”时,我们不再罢工,而是说服自己放下姿态,重寻童心。

比如,孩子早晨磨蹭是个困扰我的问题。就在我某一天想要发火的时候,他跟我说:“我们玩个游戏吧!假装我还在玩,马上要迟到了,你就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于是,儿子迅速收拾停当,像隐形人一样下楼上车。我则以夸张的语气与动作捶胸顿足地说:“我自己去幼儿园了,再见!”上车后我继续表演:“如果老师问周立呢,我就说他太磨蹭了,被我甩在家里了。”此后,我经常玩“假装生气”的游戏,而且想出了“扔他进垃圾桶、把他丢在森林里”等方法。他一边哈哈笑,一边加快速度,把该做的事情迅速做好。

再比如,我家小区有些房屋外墙有缝隙,儿子雄心勃勃地要“修补”。他搜集的修补材料有石头、碎砖和沙子,还饶有兴致地看装修工人和水泥。妈妈因为不卫生而阻止他,他觉得妈妈“好没劲”。

沟通之后,我发现孩子那种“追求完美”的欲求值得尊重。恰好我在网上看到某培训机构正在举办“用乐高积木修补墙体与路面,让城市更美好”的比赛。我就给儿子报了名,并把他参赛的过程全程摄影。其间,我目睹孩子为每一个选定的缺角绘制模型图。屡次试错之后,他拼装的积木组块完美地贴合缺角。当他发现自己的积木能让城市更美好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不久后,儿子散步时发现院外的盲道上有一段很长的破损。我爱人建议他把修补盲道当成“项目”来做。母子俩制订计划——先向附近居委会反映,再向城管部门反映,或写信给“市长信箱”,或爆料给媒体,或网上搞众筹……

这个“项目”让孩子学到上网查资料,搞清了一些政府部门的职能;给相关部门提建议时该如何说话,写信的时候要怎么措辞……这段盲道很快得到相关部门的修缮,爱人感慨道:“我以前总觉得孩子瞎闹,多管闲事。但是,陪他一本正经地去行动的过程让我重温了一遍童年。孩子的较真、努力、锲而不舍,多可爱啊,我竟然一直没发现!”

现在,我儿子上了小学,他喜欢的游戏不断“升级”,对陪玩大人的要求更高。我们的“游戏力”也大大提升,不但配合他“玩”,还发明一些游戏或从网上借鉴一些游戏邀他一起玩,我甚至还把公司培训中参与的游戏活动搬回家。

比如我们公司培训时有一个活动,借鉴华盛顿大学设计课上一位老师给学生设计的“项目”:给学生一杯水、一张纸和一支笔,要求学生想办法防止一个从屋外进来的不知情的人喝这杯“有毒的水”。做这个项目时,我的同事们大都用文字表述,写上“剧毒”两字,或用图像画个骷髅图贴在杯子上。我家玩这个游戏时,我儿子把一张纸揉成团扔进了杯子,自然不会再有人喝那杯水。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时,我们尽可能发明游戏,一边玩一边启发他。孩子学拼音时感到吃力,我用橡皮雕刻出拼音的印章,跟他“敲章”玩;孩子记不住国旗与国家地理版图时,我让他“建立”一个虚构的国家,设计国旗、地图、国歌……这些游戏,不但帮助孩子巩固课内知识、拉近亲子距离,还让我保持了年轻心态。说实话,玩游戏的灵感对我的设计工作也大有帮助。

在游戏中培养哪些能力?

(黄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幼儿家长都知道要陪孩子玩,建立“亲子地板时间”做游戏。然而,对于“玩什么”“怎么玩”“玩耍要达到何种目的”“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什么能力”等问题,家长们常感到疑惑。

当孩子入学后,家长注意力全放在学习成绩上,游戏被当成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事实上,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厘清亲子游戏要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有助于我们寓教于乐、玩出水平。

首先要培养“提问的能力”。第一个案例中的小康不断追问妈妈“挖土机如何上厕所”的问题,就是“独立思考”的标志。对孩子而言,“提问”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对大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合乎逻辑,又显得莫名其妙。家长不要打断孩子,更不要泼冷水,而是要尊重这些问题是“天大的发现”,鼓励孩子追问出个所以然。像小康妈妈学习将孩子的问题不断地抛回,让孩子自问自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具有开放性,他自己越能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就越能锻炼独立思考与发散思维的能力。

其次是“信息加工能力”。在第二个案例中,周先生旅居美国的同学陪孩子做“项目”,其实是在帮助孩子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体验到不同信息是如何联系在一起,再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可借鉴这种玩法,让孩子能够超越固有的观念看问题,接受并加工多姿多彩的信息。举例来说:家长可以跟孩子玩一个发散性的游戏——“说说看,苹果、袜子、梳子,这三样东西哪样最特殊?”孩子给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说明理由;家长给出不一样的看法,也说出理由。然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采访一下爷爷奶奶、同学老师,把大家的看法记下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归纳总结,这些都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贯穿。

再次是“推理和评估的能力”。第一个案例中的小康妈妈没有给孩子标准答案,而是不断给出各种猜测,让小康判断。小康努力地推理、思考,对妈妈提出的猜测进行评估。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技能训练,纽卡斯尔大学的教育专家利兹·希尔斯说:“如果你启发孩子的思考能力,他就懂得了如何以更明智的方式分析、评估和加工信息。”

大人可在游戏中向孩子展示推理过程。比如说:看动画片看到一半的时候,先暂停,玩“猜猜大结局”的游戏——家长说自己猜到的结局,为什么这么猜,然后让孩子猜。在猜和讲的过程中,能提升孩子的推理能力、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大家继续看完这部动画片后,再玩“我做影评家”的游戏——家长评估自己猜的结局与实际结局的异同,点评一下编剧的高明之处。家长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作为范本表现给孩子,孩子会一目了然,一学就会。

最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辅相成。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建立自信和自尊。当然,玩游戏会有失败,要让孩子在试错中寻找办法,家长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孩子意识到“挫败是解决问题的信号,而非失败的信号”。英国儿童心理学家琳达·布莱尔说:“小孩子需要经历挫败,因为这样他们才会开始创造性地思考自己能做的事情。”

〔编辑:冯士军〕

“建构游戏”提高孩子智能的研究 篇4

关键词:建构游戏,能力,培养

一、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

兴趣是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先导,有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就会积极地加入到建构活动之中,进行想象、创造,开展有主题的建构活动。 游戏前,教师要让幼儿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如在散步时,可引导幼儿观察楼房、滑滑梯、马路的外形特征,从而让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与交流,对建筑物的外形有初步的印象。

二、创设合作的游戏氛围,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1)创设合作氛围,协商合作主题。建构游戏是一种体现合作精神的活动,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建构游戏中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在建构“商业步行街”这一活动中,孩子们先确定好要搭建的东西,如马路、商业大厦、停车场、肯德基等建筑物,再由“包工头”分配合作任务,孩子们在合作中一步步完成建构主题。

(2)教授合作方法,深化合作精神。中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不再以单独游戏为主, 而更趋向于群体化。 游戏活动中大多数幼儿遇到纠纷时,不是告状就是吵闹,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巧妙地排解幼儿间的矛盾。 1)适时地介入。 在搭建游乐场时,有的搭滑滑梯,有的搭休闲屋,有的搭旋转木马……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搭滑滑梯的两位幼儿产生了分歧,一个说搭旋转式滑滑梯,一个说搭直滑的。见此情况,我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并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我最喜欢玩旋转式的滑滑梯, 你们帮我搭一个怎么样? 最好这个旋转式的滑滑梯越高越好, 这样滑下来一定很有趣。 ”两位幼儿听后,马上开始围绕新确定的建构项目进行合作。 2)启发式的协助。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们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教师应该采用建议协商等启发式的口吻给予点拨。 例如, 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教师可建议幼儿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也可以选择别的材料进行代替;当自己遇到建构难题时,能主动寻求他人帮助。 通过这些具体的情景,能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策略。 3恰当的评价。 在整个建构游戏活动中,教师及时、公正的评价能引导游戏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例如,对建构能力较强的孩子, 要及时肯定其在整个建构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建构能力弱的孩子,更要善于发现他在整个建构活动中体现出的合作精神。

三、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1)尊重幼儿游戏,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如每次假期一结束我便会询问幼儿:“去了什么地方玩? 在那儿看到了什么? 如果把你看到的东西搭出来,该怎么搭呢? ”于是,新的建构主题就自然生成了,而且幼儿的创作欲望也特别强烈。

(2)提供多种材料,挖掘幼儿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有其创造潜能,关键在于如何去引导和挖掘。 建筑材料是开展建构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建构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 我们除了提供木质类的建筑材料,可以请小朋友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如马路上的汽车,有用积木搭的、有用纸盒做的,这些平时在大人眼中看似“废物”的东西,到了孩子们手中却能变废为宝、发挥它的剩余价值,成了建构时必要的辅助材料,且通过再创造过程,启发了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四、探索建构游戏价值,促进幼儿多领域发展

建构游戏操作性强,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1)空间思维能力。建构游戏有利于幼儿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幼儿建一幢三层楼的房子,他们会选择用2个圆柱形积木支撑房屋,将长方形积木叠放在2个圆柱形上,这样大楼的第一层就建好了。以此类推,利用圆柱形叠加长方形的过程,就将一幢三层的楼房建构完毕。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空间建构技能得到了培养。

(2)审美鉴赏能力。建构游戏能给予幼儿丰富的造型艺术知识以及感受美、表达美的情感。 在幼儿建构好三层楼房后,我发现有几位幼儿用小三角、 小圆柱摆在每层楼房两端。 于是我问:“你们为什么要在楼房两端放上这些积木呢? ” 一位建筑师马上回答:“这是我们在给楼房装饰,让它变得更加好看。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都能发现,中班幼儿已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他们对建筑物的色彩搭配、外形的美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来丰富其建构的作品。

(3)人际交往能力。建构活动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它能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丰富他们的词汇、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 例如,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搭房子吗? ”商量语:“你觉得这样搭好看吗? ”评价语:“你搭的真好看。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让幼儿在游戏中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他们会乐意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五、结束语

提高孩子记忆力的游戏 篇5

准备一把硬币,家长可以随意抓起,让孩子看一看,然后让他们猜硬币的数量,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来增加或减少硬币的数量。家长也可以分别用左手和右手分开抓,让孩子看硬币的有多少是正面多少是背面。

换着方式提问,孩子不会轻易失去新鲜感。在问答的过程中,除了增强孩子记忆力还锻炼他的数学能力。

如果你在家里找不到那么多的硬币,你可以把硬币换成不同种类的豆子,如黄豆、红豆、绿豆等,来提高难度。

记住句型

准备一些识字卡片,把它们排成一排放在桌子上,从小数字开始,比如5张卡片,让孩子看30秒,然后让孩子闭上眼睛,家长拿1-2张卡片。让孩子想想,哪张卡不见了?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记忆水平的递增,增加卡片的数量,把卡片排成一行,让孩子说出哪一行的前几张卡片不见了?这张卡片左右两边的图片是什么?

游戏扩展:家里没有卡片,家长可以做这样类似的图片,并使用图像记忆的方法。

完成后,让你的孩子看30秒,记住不同的形状的位置。然后给孩子一张没有格子图案的纸,让孩子把图案画在相应的格子里。

根据难度增加难度,以增加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广度。

数黑点

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黑点,不能用手指一遍又一遍地数有多少个黑点。如果孩子很容易数出来,父母可以加一些黑点让孩子再数数。

讲故事

每天睡前给孩子讲的故事换成一个连续的故事,无论你讲到哪里,让孩子记住。当他第二天醒来时,你可以问他:“我昨天讲到哪里啦,还记得吗?”“你能给妈妈描述一下吗?”。

看电视

把家里的电视调到适合的音量,让孩子们仔细听,一两分钟后,问他内容是什么。

父母通常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例如,孩子喜欢的电视节目,把音量调小,让孩子只能认真听,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读图画书

大声朗读可以显著改善大脑的氧气供应,激活大脑皮层,缓解健忘、拼写错误和无法准确表达孩子想法等问题。每天让他大声朗读10分钟以上可以增强记忆力,增加肺活量,唤起精神。

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智力差异等等。但是记忆力确实是拉开孩子之间学习的差距。

良好的记忆力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拥有良好的记忆力会容易得多。

这5个记忆游戏,包括计数、记忆、思考、听、读,操作简单,材料也容易获得,都隐藏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实践也容易。

锻炼记忆力的最佳方法

第一:寻找家中物品

每天花10分钟搜索家里常见的物品,比如钥匙、钱包、手机、公文包、眼镜等等。在确定了它们的位置之后,并记住一个物体在特定位置上的联系,让大脑卸下过多的负荷。

第二:记住新名字

有人会问,如何提高记忆力?那就试着每天交一个新朋友,并在脑海中默念他们的名字一分钟。这使得大脑中的海马体能够与额叶协同工作,将信息传输到存储器中,以备长期记忆。

第三:联想法

如果你总是想做某件事,却想不起来该做什么,请试着用联想法。例如,如果你需要买鸡蛋和邮票,然后去洗衣店拿洗好的衣服。那么你可以想象自己拿着一个有邮票的大鸡蛋,却不小心把鸡蛋打破了,鸡蛋洒在自己的衣服上,所以必须去洗衣店。

总之,想象力越有创造力,记忆力就越强。

第四:玩益智游戏

研究表明,玩益智类的游戏能够让人的记忆效果增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思考,而这些思考需要我们去激发更多的发散思维。

每天花一些时间进行游戏,能够更好的保持记忆力。

第五:锻炼记忆力

为你的配偶、孩子或同事准备一件新衣服——衬衫、领带、夹克、珠宝或鞋子——注意衣服的颜色、风格、质地。然后写下至少四个细节。晚上睡觉前,试着回忆这些细节,并打开笔记进行比较。

第六:给自己出难题

穿插游戏活动 提高数学技能 篇6

关键词:技能学习;游戏活动;有效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必要的技能水平不能降低,而应当提升。例如,小学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一些口算和估算等的技能不能降低。我们在加强算理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大训练的力度,让学生尽量脱口而出。基本的技能保障,是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生活和继续学习的坚实基础。不过,强迫学生进行单调的、重复的、无味的做题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穿插游戏是改善技能学习状态的有效策略。

一、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

现在孩子吃苦耐劳的能力比从前大大减小,好吃好喝的能随手拿到,电脑游戏、花花世界与孩子是零距离的,到了学校后,教师不敢批评,不敢给压力。也就是说,让小学生能刻苦乐意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技能练习,特别是计算技能训练,教师缺少抓手。很显然,利用物质奖励可能性全然失去。怎样维持小学生愿意并坚持技能训练的动力和毅力呢?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的技能学习是骨感的,如果能添加游戏活动就显得丰满有趣了。在加强小学生技能学习的同时,如果恰当地运用一些游戏活动,可以产生意想不到效果。

二、数学教学中如何穿插游戏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小学数学技能学习,往往显得严肃、规范而死板,缺少生气,特别是一些计算技能的学习课,课的一开始就显得沉闷,一般老师是采取口算训练,或复习以前的基本练习,或是提出学习目标等等,这些都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起学生内需,一节课除了练习、对答案,还是练习,学生累、烦,效果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的开始能巧妙地创设一个与本节课相关联的小游戏,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想学,并能产生坚持学下去的动力。

游戏:“计算大王也失败了!”

教学“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相加”简便计算时。有一个教师处理得非常好。他和所有的教师方法都不同。课的开始,老师用小黑板挂出四道计算题:256+199,398+125,201+243,597+178,286+347。教师指名三个平时数学成绩不太好,特别是计算能力公认为不好学生,然后全班同学推荐三位数学计算最好的学生与这三位进行比赛。2分钟比赛时间,只看得数。比赛结果出乎所有学生意料:教师指定的三个学生,只有一人算错1题,其余两位全对。而全班学生推荐的三位“计算大王”全部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一位还剩下2题未做……

接着,教师神秘地告诉学生:这些算式的计算是有诀窍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看哪个组和哪些学生用心。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展示,质疑辩论等,学生真的都掌握了。

最后揭秘:比赛获胜的三位学生讲了他们赢的原因,前一天,老师将他们三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先自学、交流、讨论,老师再进行适当引导、点拨等,三位同学学会了“补整”法:

一画:画出容易补成整百的数,如199、302;

二移:移进或移出,如199要移进1,

302要移出2;

三标:标出移动后两加数变成了多少;

四算:将改变后的两个加数加起来。

这个游戏的设计,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全班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首先,是那些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特别是这三位获胜的学生有了信心,他们还可能由此学会了如何学好数学的方法:如,提前预习,合作学习等;中优生就更有自信了:那些平时数学不好的学生都能学会,我能不会吗?他们或许悟出一个更深刻的道理:笨鸟先飞可以获得成功,我这么聪明如果能“先飞”不是更容易获得成功吗?如果是这样,这不比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重要吗?

(二)调节气氛,提振精神

技能学习时,当小学生掌握了方法后,适当地进行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是必要的。但那种单调重复的练习往往会造成学生的疲劳,从而产生厌烦和厌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们教师除了要考虑练习的数量、时间、形式、方法等外,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来调节气氛,缓解疲劳,提振精神。

例如,一节数学计算练习课,课到一半过后,老师发现学生兴致减小,精神萎靡。正好要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27+36=( )【(①43 ②53 ③63 ④73】。老师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好!”

游戏过程:(1)学生先独立计算,让学生心里选择好结果;(2)教师提出要求:当老师指到正确答案时,学生要快速举手,否则就算输了;(3)教师首先指到43,无人举手;(4)教师又指到53,也无人举手(但这时不少学生开始躁动,有准备举手倾向);(5)教师的激光红点指到63,但又迅速滑到了73停下,全班学生是齐刷刷举起了小手,又齐刷刷放下了小手,紧接着又齐声说:“老师骗人!”……

这时,原先一双双疲倦暗淡的小眼睛又精神光亮了起来……

当然,在学生进行技能学习时,游戏活动可以根据课前预设好,也可以随机展开,还可以将游戏活动作为奖励。如,课前可以和学生约定好:学习达到什么什么目标时,我们就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抢30游戏”、“猜数游戏”等。既然约定好了,就应尽量兑现承诺。

数学技能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要提高小学生的技能水平,不就那么容易了,技能学习往往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在小学生学习数学技能的过程中,恰当地穿插游戏活动是必要的。但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把穿插的游戏当作纯娱乐,就不对了,而应当和学生的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和相应数学知识相联系,注意让小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认知水平得到发展,人格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施金松.让数学游戏成为课堂的营养剂[J].小学教学研究,2008.

提高游戏 篇7

一、游戏教材的合理

选择游戏应注意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小学高年级可选择能开发智力又能锻炼灵敏度的游戏。如“两叠球”, 通过游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垒球规则,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迅速奔跑的能力。准备充分选择的游戏要考虑集中注意力和学生热身两方面的要求, 热身的目的是防止伤病的发生, 但如果一味地采用跑圈,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达到热身的目的, 可进行“贴烧饼”“带头跑”等游戏, 这样既有助于掌握跑的动作, 使学生始终在准备活动中处于兴奋状态, 为基本部分的掌握打好了基础, 又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来掌握技术。

二、游戏的组织教法要科学

教学中, 游戏的组织教法要注意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特性、身体素质、活动能力的差异。例如“小山羊”游戏, 扮演老狼的同学要有老狼的狡诈凶狠和快捷的一面, 而扮演小羊的同学面对老狼的凶残, 怎样才能机智地跨过河流呢?单凭一只小羊难免落入狼口, 因此扮演小羊的要机智勇敢, 引诱老狼上当, 帮助其他同伴顺利到达山坡吃草。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和一些必要的场地, 使同学们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碧草青青的山坡, 山坡下一条蜿蜒的小河和几道山沟, 老狼在山沟中因饥饿而不停地徘徊。这样的情境创设, 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游戏的难度、时间、负荷, 要引导学生定时定次轮换, 避免少数人包揽多数人观看的现象, 以保证每个学生参加游戏的机会要相等。游戏结束时, 应适当地给予评价。如属于竞赛性游戏, 评定胜负要准确, 对胜者提出表扬和更高的要求, 对负者要分析原因, 多加鼓励, 使双方都受到表扬和鼓励。

三、游戏教学准备工作要细致

教师只有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钻研教材教法, 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体育课的游戏, 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 课前应根据游戏内容及场地器材要求, 鲜明地画出界线和标明各种标志, 否则将影响学生的情绪和练习效果。

四、游戏教学要加强安全教育, 采取必要的措施, 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如“斗鸡”游戏是男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游戏中学生处于跳动、躲闪、追击对抗的运动状态中, 容易出现滑倒或碰撞。为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此游戏不宜在水泥、砖地等场所进行, 一般可选择在松软的土地和跑道上进行。在游戏前教师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 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 使双方在各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有节奏地加油。各队每次选一位选手参战, 以免混乱。胜者为本队记1分, 负者不记分, 一次累计。同时各队要安排一名同学做保护工作, 并且分工明确, 这样能排除隐患, 及时调整练习节奏与运动负荷。课前还要检查器材、平整场地等。

五、游戏教学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

提高游戏 篇8

1. 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遵循的原则

1.1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健康

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姿势,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增强学生的体质。要严格禁止那些无意义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及庸俗的、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游戏。

1.2 游戏必须有趣味性

创编和选择的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游戏的动作、情节、规则和组织方法都要与学生的身体条件、认知能力相适应, 如果是太简单的游戏, 学生会没有兴趣;太难的游戏, 个别学生难以完成, 他们同样没有兴趣。只有学生感到游戏有兴趣, 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游戏要方便教学、简单易行

有许多好的游戏无论是从形式上或内容上都很新颖而富有吸引力, 但由于组织方法较复杂或者需要较大的场地和器材, 不方便教学, 因此最好不要选用。

1.4 游戏要具有典型性

一种游戏往往有许多做法, 教员在创编和选择游戏时应选有代表性的, 这样在使用时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多变。如“接力跑”游戏, 其基本方法不外乎“迎面接力”、“往返接力”及在身后接棒的分段接力等,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接物”、“通过障碍”、“跳绳跑”、“运球”等接力方法来灵活运用。

2. 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事项

2.1 讲解游戏内容与活动顺序

2.1.1 首先应注意教员与游戏者站立的位置, 教员应站在游戏者都能看见和听清的地方, 讲解要简明扼要, 并注意不让游戏者面向阳光或迎风站立。

2.1.2 讲解的内容包括:体育游戏的名称、目的、方法、规则和结果, 其中应特别讲清楚游戏的方法和规则。讲解的语言应简明扼要, 生动形象, 使游戏者一听就明白, 并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2.1.3 讲解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戏的过程和方法, 应讲解和示范, 既要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和要求, 又要示范动作的结构, 帮助游戏者掌握正确的动作。

2.2 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

教员对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引导, 对违反规则和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予以教育。只有客观地评定游戏结果和监督遵守规则的情况, 才能保证游戏的教育作用, 否则会影响游戏者的情绪, 甚至发生互相争执。裁判员通常是由教员担任, 也可以由游戏者担任, 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

2.3 适时结束并总结

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 其效果都不太好, 而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后结束, 或在学生较满意, 还有余兴, 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在游戏结束前, 教员应预先提出结束的时间。游戏结束后, 对游戏应进行总结, 首先要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对整个游戏与个别人要作出奖评, 指出各队在发挥集体力量、遵守规则和技战术的运用等方面的优缺点。

3.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

3.1 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在进行准备活动时, 可以采用一些奔跑类的游戏。如:蛇型跑、螺旋跑、跑动中的“听号抱团”和“拉网捕鱼”等, 这些活动同样能取得热身的效果。另外其他的一些游戏既能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又有利于教学。例如:“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和“取球比赛”等。这些游戏形式多样、新颖, 既是游戏的内容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

3.2 体育游戏在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3.2.1 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 正确运用游戏法, 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 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 不但灵活教学方法, 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 而且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

3.2.2 中长跑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运动。

但如果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 逼着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圈地跑, 使学生跑出恐惧, 跑出厌倦, 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采用一些追逐游戏、越野跑, 或者给长跑创设一定的情景、情节, 如“奔向二十一世纪”和“环球旅行”, 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和丰富的想象中练习, 则能达到教学目的。

3.2.3 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游戏法的运用, 要注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

一般来说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 不宜采用游戏法,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练地完成动作, 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肌体工作能力, 建立动力定型。

3.3 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

3.3.1 身体素质练习, 一般动作难度小, 比较单调。采用游戏法练习, 可以增强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如:发展腿部力量的“时代列车”、“立定跳比远”、“蛙跳接力”、“双人蹲跳”等;发展上肢力量的“推独轮车”、“平衡角力”、“推人出圈”等;发展灵敏素质的“打龙尾”、“掷沙包”、“打活靶”等游戏, 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选择运用。

3.3.2 游戏法用于素质练习时, 因为学生比较兴奋, 积极性较高, 所以教员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 防止负荷过大, 同时要采取安全措施, 防止出现伤害事故。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M].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提高游戏 篇9

一、增加难度,延长时间

“拉网捕鱼”游戏一般利用篮球场的半场进行,由于场地小、人数多,加之场地内没有障碍物,有时游戏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这样既达不到练习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为延长游戏的时间,笔者做了三点改变。

1.增加“鱼塘”的面积

增加“鱼塘”面积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人数选择篮球场、足球场等进行游戏。随着“鱼塘”面积的扩大,“鱼” 逃跑范围的增加,捕鱼难度也相应提高。以前一分钟能捕完“鱼”,现在需要三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结束游戏。

2.在“鱼塘”内设置障碍

教师可在“鱼塘”内均匀地插若干支标枪,由于在“鱼塘”内设置了障碍,“鱼”可以凭借障碍进行闪躲。这既增加了捕鱼的难度,延长了游戏时间,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挑战心理,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3.精心挑选“鱼”

教师在游戏前可让学生毛遂自荐,或精心挑选跑动能力较强的“鱼”。“鱼”是学生自荐或经过教师挑选的,这些“鱼”在游戏时会想尽办法躲避“渔网”。无疑延长了游戏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跑动距离,提高了运动负荷。

二、多管齐下,防止偷懒

在“拉网捕鱼”游戏中,大部分学生会积极参与,但也有一些“鱼”会偷懒,主动被抓。为了防止此类现象发生,笔者采用以下方法。

1.以“惩罚”促参与

为防止学生偷懒,笔者制订了具体的惩罚细节:一分钟内被捕的“鱼”绕操场跑两圈,两分钟内被捕的“鱼”绕操场跑一圈。由于提前被抓要跑步,学生只好被迫参与到游戏中。

2.以“评比”诱参与

学生喜欢挑战。游戏前,笔者讲解评比 “最难捕的鱼”和“捕鱼能手”的标准,游戏后组织学生评比,并给予其一定的奖励。 评比符合学生好挑战的心理,学生会乐此不疲地参与到游戏当中。

3.以“语言”激参与

游戏前,教师可对“鱼”说:“同学们, 我们在逃跑时,千万不能主动被捕,这样会影响本组的成绩,增加其他同学的压力。我们应积极逃跑,千万别让大家看不起!”教师激情的语言有时也能激发想偷懒学生的参与热情。

4.以“规则”促参与

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篇10

1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的体能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是一种愉快而有趣的活动, 幼儿以游戏的形式参加锻炼, 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发展, 具有适应环境和气候的能力, 对增强体质起重要作用。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 又富有兴趣性, 形式简单, 便于操作, 深受广大幼儿喜爱, 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能够增强幼儿体能, 开发幼儿智力, 增进友谊, 丰富幼儿生活, 还能培养幼儿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例如:“跳绳”就能训练幼儿全身运动, 有双脚跳、单脚跳、迈门坎、麻花阵、旋风、跑跳、蹲跳等, “贴人”训练幼儿奔跑能力以及躲闪的能力, “羊顶角”训练幼儿单腿跳跃的动作, 培养幼儿的耐久性。“老鼠笼”、“放鞭炮”游戏训练幼儿钻跳能力,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等, 这些民间体育游戏不仅保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 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巧。

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我们还注重引导幼儿由易到难的开展民间游戏。如跳皮筋, 先教孩子单脚或双脚跳, 再边念儿歌边跳花样。如在开展“扎手绢”游戏之前, 我们先引导幼儿学会在手臂上扎一个结, 再四个小朋友一起玩, 最后过渡到全班幼儿分两组或一组围成圈玩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 同时促进幼儿学会各种有益的民间游戏, 从而获得发展。

2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实践证明, 幼儿之所以喜欢民间体育游戏, 主要是因为他们能从游戏中得到心理上的许多满足, 而不在于它有什么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 所以我们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时不仅要考虑教育作用, 更要考虑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作用。只有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 幼儿才能喜欢, 只有幼儿真正喜欢, 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那么, 它能满足幼儿的那些心理需要呢?

2.1 满足好动需要

在和幼儿交谈中, 幼儿直截了当地说:“我喜欢《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样可以钻来钻去太好玩了。”有的说:“我喜欢《捉迷藏》的游戏因为我可以跑来跑去的。”由此可见幼儿是活泼好动的, 并且精力过剩, 什么都想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通过游戏, 幼儿可以任意跑、跳、钻、爬, 满足幼儿生性好动的需要, 释放幼儿身体中过剩的精力。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动静交替, 既有利于幼儿健康, 又有利于幼儿有规律的生活。如午睡前让幼儿玩《抛沙包》、《一步一回头》等一些“动”的民间体育游戏, 能充分释放过剩精力, 幼儿的午睡一定会很香甜的。

2.2 满足交往需要

一些合群的幼儿都是爱交往、心理健康的幼儿, 这些轻松愉快的民间游戏为幼儿交往提供了机会。如早操后的《丢手绢》、《小狗小猫小刺猬》、《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他们可以和老师在一起游戏, 可以把小手绢丢给自己的好朋友, 还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做搭档。这些游戏能满足他们的社会交往, 所以他们喜欢。

2.3 满足表现需要

在和幼儿交谈中, 王宏森小朋友说:“我喜欢《丢手绢》的游戏, 因为我可以抓住王小鹏, 让他站在圈中表演节目。”贾韫韬小朋友说:“我喜欢《二人三足》的游戏, 我和耿元昊能得第一名, 让全班小朋友都羡慕我们。”由此说明幼儿的自我表现欲很强,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幼儿创造机会, 让幼儿在此游戏中得到满足, 特别是能力差的幼儿, 让他们在游戏中表现自己, 使他们获得成功感, 增强自信心。

2.4 满足放松需要

在幼儿的生活中, 在家听父母的, 在幼儿园听从老师的, 自由和自主的机会少, 而民间体育游戏是让幼儿情绪放松的良好方式。一些男小朋友喜欢《扔沙包》、《滚轮胎》、《打敌人》的游戏, 而把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的事情发泄到游戏中去。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的话, 就能发现, 幼儿经过一系列游戏“发泄”之后, 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满足和痛快的表情。所以, 我们平时要创造一定的条件, 给幼儿创造“发泄”的机会, 对于在“发泄”过程中的一些破坏行为应谅解和接纳。

3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综合感知能力发展

当今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控制了活动范围, 而民间体育游戏能弥补独生子女缺少小伙伴的不足, 有很多游戏是两三个人就能玩的, 他们游戏的过程也是智力发展的过程。老游戏新玩法、一物多玩他们可自定规则, 自己给游戏取名字, 使幼儿在相互磨合中认识自己和别人, 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有些游戏则可促进儿童的综合感知能力, 如民间的“跳房子”游戏, 大都是幼儿自己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房子形状, 拣块瓦片来跳。只是单纯锻炼了幼儿的体能。为了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 我提供了报纸棒、圆形塑料圈、粗绳等材料, 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材料, 自由结伴将报纸棒或竹棍等摆在地上组合成各种房子的形状。这不仅需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 而且要求空间思维, 审美观念。因此, 改编后的“跳房子”游戏, 更加富有挑战性、创造性。每次拼摆出的房子都不一样, 幼儿跳房子时更加乐此不疲。再如民间的“丢手绢”的游戏是指定一名儿童拿着手绢, 其余儿童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 拿手绢的儿童围着外圈跑动, 悄悄地任意把手绢丢在一个儿童背后, 再接着跑。如果被丢手绢的小朋友知道手绢在自己身后, 就赶紧拿着手绢去追赶丢手绢的小朋友, 如果不知道, 丢手绢的小朋友就抓住了他。在这个游戏中, 我要求丢手绢的幼儿必须动作敏捷、不露声色, 而其他幼儿要一边拍手唱“丢, 丢, 丢手绢, 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 还要一边及时发现“隐患”。如果被丢手绢的小朋友一直没发现手绢, 就请其他幼儿多唱几遍“大家不要告诉他, 大家不要告诉他……”这就更需要每个幼儿都集中注意力, 提高警觉, 反应敏捷。另外, 当幼儿熟悉跳皮筋的方法之后, 我还教会幼儿一些顺口溜、歌曲等, 引导幼儿边唱边跳。如:“小皮球, 小小来, 麦子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 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这种《数字歌》, 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

4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有助于老师的管理

在幼儿的户外活动时, 幼儿经常会自发进行活动。如《炒黄豆》、《剪子包袱锤》、《小狗小猫小刺猬》等。幼儿自己推选“小老师”, 各组的“小老师”规定自己小组的活动形式、活动范围、角色分配等, 其它成员积极听从“小老师”的指挥, 遵守游戏规则。在自由组合的游戏中, 幼儿自己进行比赛, 交换角色, 便于老师的管理。

5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是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 促进家园共育

我们在收集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交流, 架起了家园交流的桥梁。每隔一段时间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要向家长进行开放展示活动;有版面宣传 (孩子活动照片、教师的活动设计、观察记录等) , 有集体游戏, 分组游戏、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游戏等,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一时师生、家长好像一个大家庭融为一体, 其乐无穷。原来孩子们回家后不是看电视、练琴就是画画、搭积木, 很少进行体能锻炼, 自从我们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以来, 有的孩子还把我们的民间体育游戏带回家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玩, 有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玩, 大家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 充分发挥了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利用游戏教学,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能力;导入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的认知思维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在校学习获得的,而音乐游戏也符合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个理论,能更直观、更直接地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经验,这类经验辅助他们获得认知,调节元认知。学生想去学,想去听,在游戏类的音乐课堂中体验到了快乐,在无形中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这便是音乐课堂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在音乐课堂中很好地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放飞”学生心灵有很大的帮助。

一、游戏在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新课开始时,就能以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四年级上册《牧童之歌》这一课,在导入部分,老师可以用竞猜的游戏导入,老师可以跳一段新疆舞,让学生从老师的舞蹈中竞猜出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孩子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很强,自然引出新疆民歌《牧童之歌》。既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引出今天的课题。另外,猜谜、节奏游戏、击鼓传花等小游戏也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游戏方式。

二、游戏在节奏学习中的运用

在音乐中,节奏是体现音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的一种统称,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专业术语对于他们很难理解和掌握,而采用游戏的方式就易于接受了。例如:在上一年级音乐上册《太阳》这一课,我在讲授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把二分音符节奏比作爷爷走路,四分音符比作小朋友,当我讲“看!大路上来了一位老爷爷!”时全班小朋友就拍打“×—”这一节奏。边拍边讲“走呀,走呀!”;当我讲“小朋友出现了,你们看,他们走路多精神啊!”小朋友就拍打“××”节奏,边拍边讲“走、走”。这一课程内容在走走、拍拍、讲讲、玩玩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三、游戏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欣赏者具有形象思维能力,更需要结合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和情感去感知、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感受程度及直接、间接的形象记忆,把自己对所听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不同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刚听到音乐响起,进行曲的节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动起来。我简单地介绍了曲子,就让学生随音乐走一走,虽然他们也玩得不亦乐乎,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完全被忽视了。我试着让学生再多一点地投入情感,音乐响起时我说:“夜深了,小主人睡着了,此时,被关在箱子里的玩具兵们偷偷从箱子里爬出来……”和着音乐,学生个个贼头贼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段音乐之后,我又说:“小主人此时睡得正香呢,玩具兵们有的……”我用手指着一个学生,他马上和着音乐学起了解放军走路,“有的……”我又指着另一个学生说,他马上学起了解放军打枪。随着音乐的不断进行,学生一个个学起了玩具兵,他们投入的情感远非我们所能想象。最后,音乐停了,乐曲结束了,我故意学着小主人的样子,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揉揉眼睛,等我再看他们,一个个摆着音乐结束时的动作一动也不动,那样子使人忍俊不禁。正是这样的音乐游戏,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进行曲特有的行进节奏,而且能把它表现得更加优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孩子对音乐感兴趣。

四、游戏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歌唱教学的目的是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引导他们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歌曲的风格。例如:在教唱一年级《大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这首歌表现得更加生动活泼,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首先先让学生想象并模仿出大鹿透过窗子往外瞧的动作、兔子被追赶时害怕的样子等,接着让学生根据这首歌曲讲述的故事分别扮演大鹿、兔子和老狼,边唱着歌曲边表演故事情景。由此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纷纷抢着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他们不仅把游戏里的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把歌曲演唱得更加生动活泼,使歌唱教学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在音乐课堂中运用游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音乐知识、技能,达到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可见,游戏与小学生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愿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都能拿起音乐游戏这把“金钥匙”,在音乐课堂中“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表现美、懂得美!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提高游戏 篇12

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作为教师, 我们该如何组织好角色游戏活动, 提高角色游戏的质量, 更好地、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想法。

一、创建良好的角色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规程》中指出, 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造游戏条件 (时间、空间和材料) 。自由的、开放的角色游戏环境, 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主动性, 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同伴共同游戏, 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创建良好的角色游戏环境, 是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基础, 我们要重视游戏环境的创建。

1. 根据主题活动的实施, 设定相应的角色游戏主题, 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角色游戏的主题是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主题开展有关的角色游戏, 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巩固强化在主题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容, 还能通过游戏丰富幼儿的生活和游戏的经验。确立角色游戏主题时, 应始终把幼儿的发展和需要放在首位, 题材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且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热情和积极表现。如在开展中班主题活动《安全小卫士》中, 我们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 在原有的基础上, 增设了“公安局”、“交警指挥站”等与安全主题有关的游戏, 将各游戏区角的名称改为以“平安”开头的名称, 从而突出“安全”, 让安全意识在幼儿脑中深深扎根。幼儿在游戏中也逐渐丰富了游戏的经验。

2. 引导幼儿一起参与讨论确定游戏的主题, 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只有幼儿喜欢的游戏, 才能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 满足幼儿的需要。在制定角色游戏主题时, 我们可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玩哪些游戏, 由幼儿自己提出, 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适当启发幼儿开展游戏的目的, 从而帮助幼儿学会确立游戏的主题。教师还可引导幼儿一起商量如何创造这些游戏区角的环境, 让孩子真正地体验到作为游戏主人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方式, 幼儿的自主性能够充分得到调动, 角色游戏的意义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促进幼儿游戏丰富的开展。

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时的必备物质, 幼儿是通过使用这些玩具材料而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的, 因此游戏材料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质量, 就必须重视游戏材料的提供。

1. 材料要具有适宜性, 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

对于不同阶段的幼儿来说, 他们对游戏材料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 游戏能力较弱, 需要直观、形象的物体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 因此要提供逼真、漂亮的玩具材料;大班幼儿处于创新思维发展阶段, 其游戏能力逐渐增强, 此时他们能够进行以物代物, 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半成品与成品结合, 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创新活动;而中班的幼儿处于两者的过渡期间, 在提供材料时, 要两者兼顾, 在玩具材料的数量和种类上要根据班级幼儿的特征均衡投放。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在同阶段幼儿的游戏材料中, 要考虑难度的差异, 如在理发店中, 提供操作难度不同的夹子, 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能运用的操作材料, 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

2. 材料要有可操作性。

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逐渐提高, 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对现成玩具的操作, 在单纯的买卖、做客等情节中, 孩子们会感到乏味, 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因此, 在游戏中, 我们可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材料, 使幼儿进行以物代物、制作等操作活动, 这样幼儿在对玩具材料的操作中积极思考, 充分想象, 继续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积极发展。

3. 材料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并讲究环保。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蕴藏着很多可利用的废旧材料, 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游戏, 既能为幼儿提供游戏的工具, 又能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认识到物品的二次利用, 可谓是一举两得。幼儿对于这些来自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物品, 往往会更感兴趣, 更能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纲要》中指出, 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 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各种材料, 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生活中的材料, 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 有效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和水平。

三、教师有效地指导, 促进幼儿游戏能力的提高。

1. 让幼儿自由确定游戏情节。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合作协商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尤其是中大班的孩子, 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决策能力, 我们更应该鼓励他们自由进行游戏情节的发展, 这对其协商能力、表达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我们利用插牌的形式, 让幼儿自主选择想玩的游戏, 当孩子知道了一些与自己玩相同游戏的同伴后, 教师就可引导他们在游戏开展前, 一起商量如何开展今天的游戏, 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即“我想玩什么”, 然后商量“怎么玩”“玩些什么”, 等等。教师是一根引导线, 通过提问、启示帮助他们定下主题, 还可鼓励孩子进一步扩展主题, 丰富游戏的内容。比如, 有的幼儿想玩“娃娃家”游戏, 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宝宝生日快到了, 该怎样帮助她过生日呢?宝宝不舒服了, 是怎么回事呢?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的想法被积极地调动起来, 思考的空间变大了, 思维也活跃了, 幼儿的游戏的情节也会越来越丰富, 游戏能力随之逐渐提高。

2. 让幼儿自由分配角色。

给予幼儿自由分配角色的权利, 即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扮演角色, 能够使幼儿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的情境中去, 以主体形式存在, 真正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分配角色可在游戏前和游戏刚开始时进行。由于我们采用插牌的方式, 在游戏前教师即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角色的分配, 同游戏区域的幼儿一起进行商讨、分配, 产生矛盾也有较为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自己解决。而在游戏中, 往往会遇到因角色分配所引起的矛盾。这时, 教师不要过于心急而帮幼儿定好角色, 应给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 采用适当的方法, 引导幼儿解决。如采用竞争、猜拳等方式。有一次, 在“幼儿园”的游戏中, 小明月和轩轩为争“小老师”的角色而吵得不可开交, 待我了解了情况后, 一旁的璐璐小朋友想出来一个办法, 即跑步看谁先到终点为胜就可以当小老师。这个方法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矛盾也随即解决了。放手让幼儿做, 对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提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3. 减少控制, 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表现。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快乐自主的实践活动。要体现快乐和自主, 就必须保证幼儿的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情况下进行的, 而是出于兴趣和需要, 自发、自愿、自主地进行的, 才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愉悦。因此, 为使游戏活动更为完善, 教师在游戏的展开中必须明确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教师只能提出建议, 不能控制或支配幼儿。如果幼儿的游戏只是按着老师的意图进行的, 过度重视游戏的教育性, 而忽视幼儿身心的愉悦感, 就丧失了游戏的真正意义。幼儿获得的自由度越大, 那他们的自主性就发挥得越好, 因此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愿望, 减少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控制和不必要的干预, 让幼儿自由地表现和体验。

但是, 由于幼儿水平能力有限, 教师适当适时地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对象, 最好以间接指导的方式进行, 即以游戏中的身份进入, 自然而然地帮助孩子丰富游戏的情节, 推动游戏的发展。例如在开展“超市”的游戏中, 扮演“制作糖果”的工作人员生产了较多的“糖果”后不知如何处理, 而老师则在这时扮演一个顾客的角色, 问幼儿这些糖果是否穿上漂亮的衣服, 再拿到商店中卖, 受启发后, 有的幼儿开始包装“糖果”, 有的则把包装好的“糖果”送到超市的“糖果柜”中发售, 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 孩子们玩得兴致勃勃。

4. 讲评中多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

游戏结束之后的讲评环节, 是帮助幼儿总结交流游戏情况, 提高游戏质量, 发展游戏情节的重要环节。在讲评中, 虽然老师起着主要的讲评作用, 但是孩子的想法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每个孩子都亲自参与了游戏, 他们都乐于也迫切地将自己在游戏中的情绪、体验等告诉大家。因此, 在讲评中教师要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 不能一味地让幼儿被动地倾听, 这样孩子参与讲评的积极性不高, 讲评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孩子的“说”并不是漫无目的表达, 应是在教师所牵的“线”下有针对性的表达, 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这样既围绕教师的指导要点, 保证了讲评的质量, 又对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游戏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 教师要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为幼儿创造有趣的游戏环境, 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 加强对幼儿游戏的有效指导,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创造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注重幼儿游戏的质量, 使游戏真正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提供有效指导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角色游戏的质量以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

上一篇:特色经济下一篇:青藏高海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