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竞争力

2024-09-26

代理人竞争力(共8篇)

代理人竞争力 篇1

经济社会无处不在的委托-代理行为实质上是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竞争博弈,形形色色的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对委托-代理合约设计与合约报酬有着十分复杂的影响,理论上回答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与其合约报酬关系问题,是理顺诸多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主要对委托人代理人产权控制权占有与报酬分配、治理机制对委托人代理人竞争约束与报酬分配、信息不对称与合约分配、委托人代理人个性特征与合约分配等课题展开研究,从不同侧面初步讨论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与合约报酬分配关系,并取得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产权控制权占有与合约报酬分配

在经典委托代理理论中,物质占有是拥有产权的先决条件,而产权则是控制权分配的基础,也是委托人代理人缔结合约与报酬分配权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委托人代理人产权与控制权占有多寡,就意味着竞争力的强弱。Arrow(1963)、Akerlof(1970)、Spence(1973)、Williamson(1975)、Fama(1980)、Sharpiro与Stiglitz(1984)、Grossman与Hart(1986)、Hart与Moore(1990)等学者,一是绝对承认物质资本是物质产权的基础,物质产权是委托-代理合约权力的来源,是双方具体缔约基础和获取报酬的法理依据;二是主张合约剩余控制权天然地归物质资产所有者所有,具有产权优势的委托人或代理人有理由获得更多的剩余收入,特别是物质产权占有者,理应控制剩余收入并决定其分配;三是拥有物质资产的委托人,可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进入合约的代理当事人,进行合约设计,直接决定代理人谋求报酬分配的行动空间和具体分享合约报酬的机会。这种资产强权观先验地认定任何人只要拥有物质产权,就有相对应的控制交易、分享组织剩余、选择代理人并决定其收入分享机会的权力。因为资产所有权能够强化产权所有者合约谈判或控制敲竹杠风险的能力,从而影响当事人事前专用性投资的积极性,并收到事后按照纳什谈判解方法分配剩余[1,2,3,4,5,6,7,8]。其结果是产权占优者,控制权将占优,报酬分配则更多。

在古典资本主义企业主导时期,拥有物质资本的委托-代理当事人在社会交易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委托代理过程中物质产权多寡与控制权大小基本一致,物质资本强权先验性观点与现实情况相吻合。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深入发展,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成为委托人代理人缔约权力的重要来源,不少学者据此提出委托人-代理人缔约权力和收益分配新观点。Rajan和Zingales(1998)提出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都是权力的一个来源,而且为委托代理当事人提供真正权力来源的关键性资源,既可是物质资本,也可以是天才、创意等人力资本[9]。这就扩大了产权法理基础,合约剩余控制权不再局限于物质资本产权。

按照Rajan和Zingales(1998)的观点,委托人代理人关键性资源投入决定合约控制权力的大小,人力资本等关键性资源的引入提高了无产者但有知识技术的当事人的缔约能力,物质资本所有者分享委托-代理剩余的超级权力降低,并有可能使传统物质资本天然的剩余控制权转移给无物质资产但有知识技术的企业家或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纳入委托代理分析框架内并被确认为产权和控制权的基础后,委托人代理人缔约竞争力优势不再单纯依赖当事人经济物质实力,物质资本拥有者不得不与具有某种人力资本的普通劳工、专业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分享权力和报酬,控制权将在委托人代理人之间动态转移。至于合约控制权转移的程度及其对双边报酬的影响,Hart(1995)、Saussier(2000)、Aghion和Bolton(1992)建议视委托人代理人权力占有情况进行“控制权相机转移”,在控制权相机转移过程中,报酬分配特别是剩余分配依赖于控制权转移后的权力分割格局[10,11,12]。剩余分配所依赖的权力格局实际就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决定的竞争力关系。

社会资本也是委托-代理当事人社会缔约权力的重要来源,其对委托人代理人产权与控制权、合约设计与报酬分配的影响十分复杂。Brass(1984)发现,委托人或代理人所处非正式沟通网络的中心性与其职位晋升、权力获得是相关的[13]。委托人或代理人如果拥有优势非正式沟通网络,则意味着更多机会把持更高职位和掌握更多权力而获得更多报酬。Coleman(1988)强调社会网络的凝聚力、团结性对委托人或代理人所处网络整体产出与分配的正面效应,网络正面效应使拥有宽广社会网络的缔约方,能充分利用网络力量,凝聚资源、信息,扩大分配竞争优势[14]。社会资源论倡导者Lin(2001)认为,社会资本赋予委托人或代理人广泛的网络联系,正是这种网络联系,委托人或代理人可能拥有更多的权力或机会,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而更顺利地实现经济报酬等众多工具性目标[15]。

Seibert等(2001)通过实证分析后发现企业等社会组织中,弱联系和结构洞等社会资本越丰富的成员,越容易扩大外界交往和提升交往层次,进而在委托代理过程中竞争优势更明显,其晋升机会更多、收入水平和报酬满意度都相对较高[16]。Thompson(2005)发现,企业员工与具有影响力和权力的同事建立网络联系,员工容易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和声望,更容易接触关键资源和信息,在其社会委托-代理行动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和收益分配[17]。此外,Kreps等(1982)、Barro(1986)和刘刚(2002)分别分析了声誉和信任等社会资本占有状况对委托人代理人讨价还价能力及其合约分配的影响[18,19,20]。社会资本的存在无疑扩大了缔约的产权与控制权边界,使得委托人代理人因产权、控制权来源多元化,进而使报酬分配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委托人代理人权力的合约报酬内涵更加丰富。

二、治理机制对竞争力约束与合约分配

委托-代理产权分析主要是解决委托人-代理人控制权权力基础与报酬分配问题,并不具体讨论委托代理过程中实际控制权的约束。由于委托人、代理人利益目标非一致性、信息非对性和实际权力差异,加之环境的不确定性,委托人代理人滥用竞争力,产生大量代理成本而降低了合约效率。因此,需要引入治理机制,约束委托人代理人,使其权力的运用保证合约向最优分配均衡逼近。Jensen(1976)、Grossman和Hart(1980)、Hart和Moore(1990)、Hay和Morris(1994)、Tirole(2001)、Laffont等(2002)较详细地分析了外部法律和政治干预、产品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内外治理机制与委托人代理人竞争、收益与风险分配、合约有效性的相互作用[21,22,23,24,25,26],他们的研究具体涉及治理机制设计、权力分配、委托代理实际分配、合约调整等课题。

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还没有直接给出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在合约设计、执行与分配过程中受到治理机制的具体约束,也没有直接指出内外治理机制对缔约双方竞争力的详细约束,但他们研究的重心是如何防止委托人代理人过度垄断控制权,防止合约激励效率下降。(1)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关系决定治理机制的设计、运行、维护,并制约委托人代理人竞争优势的持续发展;(2)内外治理机制作用是通过产权市场、劳动力与职业经理市场、企业内部市场竞争传递的,传递过程所增加的委托人监督成本、代理人报酬支付增长和剩余损失,是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非对称条件下保证合约有效激励的必然产物,向代理人提供更加优惠的报酬合约或者引入并购破产与董事会机制,是委托人代理人策略性运用竞争力、平衡代理成本和激励报酬、适应双方竞争力关系的优化反应;(3)委托人或代理人内部竞争力变化,是引发合约及其治理机制变化的重要原因。例如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体现公司委托人产权结构关系的控制权治理机制,将会引起委托人相对于代理人的竞争力变化。

典型例子是现有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治理机制,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增长时,将直接削弱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的委托权力,同时削弱公司股东的整体委托权力,其结果是经理阶层权力增长,合约设计与分配朝着有利于代理人的方向变化。Shleifer和Vishny(1997)、冯根福(2004)、战勇与严华(2007)明确指出,上市公司基于股权结构设计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分权治理机制除了影响股东与经理之间的权力与收入分配之外,还影响股东股权控制分布,股权集中导致中小股东处于不利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因此,应当强化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27,28,29]。同样,代理人市场竞争机制给予代理人的竞争压力调整,会通过代理人信誉显示能力并通过参与性约束中保留效用的增减,向委托人发出控制权占有与合约调节信号,进而修正合约报酬。

三、信息不对称、竞争力与合约分配

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委托人代理当事人因拥有私人信息而获得不对称竞争优势,并通过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方式,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现合约收益或风险分配的转移与调整。Aklerolf(1970)最早分析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交易行为,指出委托人代理人因产品质量不对称而具有不对称讨价还价能力时,双方博弈反应导致逆向选择,而逆向选择使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隐藏的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关系真实情况逐渐显现,并作出适应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结构关系的变化,促使合约调整。最终出现的“柠檬市场”表明质量信息充分传递并甄别了委托人代理人的行动能力,质量信息代表竞争力作为收入或效用的调控信号达到了均衡,同时引导委托人代理人分配达到均衡[30]。

Wilson(1980)在考察第三方定价、委托人定价、代理人定价等定价方式的逆向选择和产品市场均衡问题时,认识到定价权力不对称与私人信息不对称的紧密联系,指出二者纠缠结合时合约报酬均衡的复杂性[31]。Rose(1993)在Wilson(1980)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品质量服从特定分布函数时逆向选择均衡类型,指出不同逆向选择程度可能出现多重瓦尔拉斯均衡。这说明信息不对称分布类型隐藏着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格局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引发的分配非对称性格局并不明朗。Hendel和Lizzeri(1999)构建动态模型,研究耐用品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其分析表明,新旧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相互作用将极大地削弱旧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通过逆向选择调整合约的程度[32]。

潘士远和史晋川(2004)讨论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关系时,认为代理人同时提供新理产品时,逆向选择可能不存在,而且作为委托方的消费者财富数量将严重影响逆向选择程度,逆向选择对合约分配的调整受到委托人财富的抑制,而财富恰恰是消费者在交易过程的关键能力[33]。Myerson(1983)、Maskin和Tirole(1992)、拉丰和马赫蒂摩(2002)讨论了委托人具有非对称信息优势逆向选择与合约均衡[34,35,36]。Spence(1973)、Stiglitz和Weiss(1981)、Aghion和Gollier(2000)分别探讨劳动力市场、信贷市场中代理人能力、努力、偏好等私有信息条件下的道德风险与合约均衡问题[37,38,39]。在他们看来,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代理人事后信息优势变动时适应竞争变化、调整合约与报酬分配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除了考虑委托人代理人具有私人信息、单边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问题之外,不少学者还分析了委托人代理人双方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Douglas Gale(2001)、Sobeman(2004)、Cella(2004)认为出现双边逆向选择时,委托人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可以抽取比单边信息不对称下更大份额的剩余收入[40,41,42]。孙树垒等(2006)则指出,不同规模的企业数量对均衡限价区间和均衡价有着不同的影响,事实上说明了企业规模所伴生的成本优势使规模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与分配地位[43]。这恰好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人采用多样化合约策略,向能力不同的代理人提供不同租金的合约,以适应不同竞争力代理人,实现最优代理激励的具体表现:委托人可供选择的合约必须有利于强势代理人而不利于弱势代理人,但代理人也必须通过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分离出自己能力使自己与特定委托人合约报酬相匹配而适应新的竞争关系。双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作为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发送、甄别与适应的主要形式,促成合约报酬向竞争力关系所决定的均衡收敛。

四、个人特征、竞争力投放与合约报酬均衡

委托人代理人个人特征包括期望、偏好、自信心理、忠诚、公平动机、能力与努力等。这些个性特征与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及其投放策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委托代理缔约行为和分配有重要影响。原因很简单,因为尽管委托-代理发生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但最终还是归结为个人之间的委托代理。这也是学术界长期关注委托人和代理人个人特征因素对合约报酬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Holmstrom(1982)在研究中指出企业工人期望对其工作努力和薪酬有着正的激励,令人信服地指出期望是影响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投入强度和报酬的重要特征因素[44]。Saglam(1999)研究了低级管理者学习、晋升期待、忠诚与代理激励问题,代理人期待、忠诚成为代理学习与竞争力发展,以谋求更优报酬分配的重要心理原因[45]。Rabin(1993)、潘勇健(2007)在“心理博弈”框架内建立起委托—代理人“互惠性动机公平”模型,很有创见地讨论了委托人代理人公平与物质利益偏好的契约激励效应,认为嵌入委托人代理人公平偏好时合约更有效率[46,47]。Rabin(1993)、潘勇健(2007)的研究成果说明,委托代理人公平动机显然约束其工作努力与合约报酬。事实上,期望、晋升期待、公平动机与忠诚等与工作努力、合约激励的关系本质上是合约当事人在个性因素约束下的竞争力投放策略的选择,在经典委托-代理理论中这种竞争力投放策略选择,被解释为委托人或代理人的合约激励选择。

学者们在研究委托人代理人个性特征,特别是代理人报酬预期、薪酬偏好、学习动机、忠诚和公平追求等个人心理特征对委托-代理激励和报酬均衡影响的同时,还着力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合约当事人个人特征对竞争力投放与报酬分配的影响问题。

第一,讨论了委托人代理人能力与努力对合约效率、合约分配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委托代理模型,都包含了委托人代理人能力与努力等个性因素内容,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分析主题中,稍有不同的提法。在经典讨论中通常的处理技术是假定委托人或代理人能力外生而努力内生,因此,代理人努力由众多外生变量决定,其结果是确定的委托人代理人竞争优势关系在合约设计与报酬中的作用并没有显现。Gibbons和Murphy(1992)在其职业利益假说中,提出经理人员职业工龄、努力与契约薪酬激励偏好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观点[48]。职业工龄做为一种能力信号而努力作为高生产率所具有的就业竞争优势信息,在代理人竞争力投放策略选择与合约分配均衡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工人性别、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甚至身高相貌,在职业理论中,都被有关研究者视为缔约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合约分配关键变量。

第二,确定能力下过度自信心理偏好对委托-代理合约的冲击。Langer和Roth(1975)、Weinstein(1980)、Taylor和Brown(1988)、Benos(1998)、Daniel(2001)、唐伟敏等(2003)、陈其安和杨秀苔(2007)建立不同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代理人过度自信心理偏好的合约调整机理、效应。根据他们的研究,代理人过度自信对委托人监督和代理人努力有不对称影响,自然委托人代理人分配也承受不对称冲击[49,50,51,52,53,54,55]。

第三,委托人代理人风险偏好与合约激励、报酬分配关系。学者构建相关模型时惯常的做法是,假设委托人风险中性,而代理人则假定为风险规避类型,这便于简化分析过程。既使如此,代理人风险偏好对竞争力投放、合约效率与分配的影响显而易见。毕竟个性风险因素决定委托人代理人缔约时竞争力使用的基本行为模式,这必然会冲击报酬分配。

五、研究评价

现有研究沿着四条主线展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委托代理理论沿产权与控制权线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众多成果中,产权与控制权关系理论富有创新和启迪。不过,产权理论虽然承认委托人代理人持有的产权和控制权对维持和表征讨价还价能力的重要意义,却常常把委托人代理人与产权控制权相分离,并混淆了产权控制权与缔约当事人竞争力的界限,用相对狭小的产权控制权承载的权力代替广泛能力所凝聚的竞争力,以解释缔约权力模式和报酬分配关系。这种替代不仅严重削弱了产权理论对现实合约竞争分配的解释力度,而且使缔约实践过程真正起作用的竞争力因这种替代而长期被忽视。最终,现实生活中大量异常缔约行为,无法用现有经典理论做出满意解释。

沿治理机制线索进行的研究,重点讨论委托代理内外力量的组合平衡,尝试着找到机制实现权力制衡和改进合约效率的最佳模式。我们在肯定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应当认识到如下不足:(1)研究强调治理机制外生于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忽视了机制是委托人代理人基于竞争力讨价还价的结果,没有认识到缔约当事人竞争力及其策略运用产生了治理机制而不是相反;(2)研究没有认识到治理机制的实施进程完全依赖缔约双方竞争力的动态调整,夸大了确定治理模式适用范围和高估了机制效率;(3)治理机制对分权是有作用的,但该领域研究过于理性化其作用,有违现实主义权力决定分配的基本逻辑。

现有的信息非对称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学者们倾向于把委托人或代理人单边或双边私有信息转化为信息显示与甄别偏好,或者转化为行动披露与隐藏类型,并用单边或双边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来解释交易成本、证实成本和合约效率变化。虽然无所不包的信息概念中可能包含知识、人力资本和行动能力等与竞争力有关的内容,但学者们更愿意把委托人、代理人实际风险、收益分配均衡与调节力量归于信息不对称,而不愿意把它视为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不对称及其策略运用的结果。如果研究能把信息不对称理解为竞争力不对称的组成部分,或者理解为当事人谋求竞争力发展的策略反应形式,则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不少主流学者把委托人代理人期望、忠诚、互惠利他性、能力与努力、自信心和风险偏好等个性特征因素以各种形式引入激励模型,并努力探讨委托代理均衡受到的影响,几乎一致地把委托人代理人个性特征因素导致的合约均衡冲击效应,总结为心理、情绪、能力、努力的不对称激励效应,而不是归结为双边竞争力非对称效应。这种研究路线等于淡化了委托人代理人个性因素与其竞争力投放策略之间的广泛联系:(1)个性因素所包含的心理反应等私有信息,极不易识别而很难有效发送,由此产生信息不对称,这会导致竞争力不对称;(2)个性特征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正是竞争力投放更具个性化特征的表现,这为委托人代理人创造了谋求竞争优势的机会和通道;(3)委托人代理人个性特征是委托—代理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地与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发展,像能力、努力与自信、报酬期望,都与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发展密切互动,并受双边竞争力约束;(4)个性特征还与委托人代理人使用竞争力的模式与效率演化关系密切。因此,个性特征因素既是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发展、投放策略的重要内容,又是委托-代理竞争力发展的结果。所以,抽掉或压缩委托人代理人个性特征所包含的竞争力内容,同样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解释能力。

可以说,虽然大量委托代理研究文献强调了委托人代理人的竞争博弈特征,同时在竞争博弈中嵌入委托人、代理人能力或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资源及内外治理机制、信息不对称、报酬期望与努力等变量,但现有委托代理报酬分配研究是以委托—代理合约设计、报酬分配与合约效率为主轴,以产权控制权、治理机制、信息不对称与策略反应、委托人代理人个人特征行为为线索展开的,而委托人代理人博弈所需的竞争力变量,至今没有受到重视,仍然没有构建相关模型探讨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对合约设计与报酬分配的影响,这使理论解释和现实冲突日益扩大。因此,结合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丰富多彩的委托代理实践中提炼出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思想,形成明晰的委托人代理人竞争力、合约设计与报酬研究线索,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重点。

代理人竞争力 篇2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受原告上海###美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委托和内蒙古@@律师事务所的指派,我依法担任上海###美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诉讼代理人。代理人依法参加了法庭的庭审活动,现就法庭总结的争议焦点和庭审查明的事实,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判例,发表如下代理意见,望合议庭予以采纳。

一、被告内蒙古###发展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行为对原告上海###美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已构成不正当竞争。

(一)被告使用“###”企业字号所采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为商业混同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有许多种,被告采用的不正当行为是商业混同行为。商业混同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种种不实手法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混淆,使客户或者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下列行为属禁止经营者从事的商业混同行为:

①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②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璜,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④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通过上述法律规定可知,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商业混同行为:

①行为主体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经营者。

②具有主观故意。混淆行为一般都是对质量好、知名度高、市场销售量大的商品进行仿冒,它的实质就是掠夺他人的经营优势,侵害他人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因此,混淆行为是一种故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③具有特定性。由于混淆行为是对市场中经营优势的掠夺,因此,混淆行为 1

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具有市场优势的经营者身上及其特定的商品上。

④具有误导性。混淆者都不希望以自己的真实身份从事市场交易活动,其从事混淆行为的目就是在于使交易对方对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混淆或误解,从而接受其商品或服务,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通过法庭调查举证可知,被告的行为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①②项的规定,其行为特征也构成商业混同行为。

第一、被告的主体是从事建筑装修市场交易活动的经营者。

通过原告第三组证据“被告工商档案材料”可证明,被告与原告的经营范围基本一致,被告与原告均为同业竞争的法人。

第二、原告的企业是知名企业,原告的产品和服务也是知名商品和服务。从原告向法庭递交的第一组5份和第二组24份证据来看,原告公司从事建筑装修施工近10年;原告建筑装修施工的领域不但遍及我国全国各地,而且尤其近年在内蒙古地区承接了众多大型工程;原告在建筑装修施工领域的客户不但包括大型服务业、集团公司、市场零售业,还包括高级私人会所、别墅;原告不但取得了建设部建筑装修最高资质,还赢得了国内及内蒙古地区广大客户的高度赞誉。可见,原告“###”公司在建筑装修行业内是具有很高知名度的。

第三、被告使用“###”企业字号主观侵权故意十分明显。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的不正当手段包括“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这里所指的“企业名称”并未要求是全称。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第二项规定:“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企业名称”。所以,只要经营者所使用的名称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就构成了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本案通过法庭被告特别授权代理人的陈述和原告第三组、第四组证据可知,因被告公司法定代表人杨胜原为原告公司工作近10年的员工,被告法定代表人也就是认识到原告在建筑装修领域的知名度和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被告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时即突出使用了“###”企业字号。同时,被告在对外商业活动和宣传资料中,还恶意使用了原告企业名称中“###”字号,这使相关公众误认为被告与原告为关联企业。所以被告的行为旨在借用“###”之名“搭便车”,其利用原告“###”品牌声誉掠夺原告的经营优势,侵害原告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因此,原告使用“###”企业字号主观侵权故意是十分明显的。

第四、被告使用“###”企业字号具有特定性。

由于原告“###”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非常良好的经营优势,相关公众对“###”的认可度相当高。因此,被告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时突出使用了“###”字号,被告使用“###”企业字号的行为也是发生在工程建筑装修这一特定的行业和具有市场优势的原告“###”商品和服务上的。

第五、被告使用“###”企业字号具有误导性。

被告之所以在企业登记注册、商务洽谈、对外宣传资料中使用“###”企业字号,并不实陈述被告与原告公司是关联企业,由此可知被告并不希望以自己的真实身份从事市场交易活动,其从事混淆行为的目就是在于使交易对方对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混淆、误解,从而接受被告的商品或服务,以此获得竞争优势。被告使用“###”企业字号这种误导性是直接的,是毫无任何掩饰的。

综上,代理人认为:被告使用“###”企业字号,造成和原告的知名商品或服务相混淆,使客户和消费者误认为原告与被告为关联企业,使客户和消费者误认被告的商品和服务即是原告的商品和服务,被告的行为已构成“商业混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被告存在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是一种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种行为不但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来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无法了解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不正当地排挤了其他守法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公众知道的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份、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同时,构成虚假宣传必须达到足以引起一般公众误解的程度。

可见,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才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①行为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

②内容的不真实性。广告的内容未能真实客观地介绍有关商品或服务的情况,即广告内容与实际商品或服务情况明显不符。

③手段的欺骗性。虚假广告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故意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使其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购买其宣传的商品或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通过法庭调查举证可知,被告的行为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的规定,其行为特征也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第一、被告行为主体符合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的经营者,即被告即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

第二、被告面对工程装修市场的激烈竞争,并非通过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来争取竞争优势,而是编造被告与原告为关联企业的虚假情况,编造被告曾承揽国内外大型企业施工项目的虚假情况,被告还将原告的业绩张冠李戴标榜为自己的业绩。同时,被告在企业宣传手册中的种种虚假宣传与其公司成立的日期、与其公司的施工资质均存在明显的矛盾。可见,被告企业宣传手册内容并未能客观的介绍其自身相关商品或服务的情况,被告宣传手册内容与其实际商品或服务明显不符。

第三、被告的企业宣传手册采取的即是虚构与原告为关联企业、虚构承担大型工程、虚构企业业绩等手段,被告的这些虚假宣传行为直接误导客户和消费者,使客户和消费者对被告的商品和服务产生错误的认识、理解,最终使消费者作出错误的消费决策,进而不正当地获得了比其他正当经营者更多的交易机会,损害了原告及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综上,代理人认为:被告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编造被告与原告为关联企业的虚假情况,编造被告曾承揽国内外大型企业施工项目的虚假情况,被告还将原告的业绩张冠李戴标榜为自己的业绩,其行为已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被告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其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被告应立即停止对“###”企业字号的使用,并变更企业名称,且变更后的企业名称中不得包含“###”文字。

我们都知道,企业名称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时来标示自己并区别他人的一种标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名称登记和企业法人登记的核准,仅表明其核准登记的企业名称和企业法人符合行政管理的相关规定,登记行为本身并非确认其后的使用行为也一定符合其他法律规范。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在使用中如违反其他法律规范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或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该企业名称的使用人应当予以纠正。

本案中,原告作为工程建筑装修领域的大型合资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壮大,其在企业规模、企业营销、企业业绩、企业荣誉、企业贡献等诸多方面不仅为同行业认可,而且被社会广泛认知,原告在全国和内蒙古装修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现原告在工程装修业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消费群体,客户和消费者只要看到具有“###”企业字号的名称时,很容易与原告产生联系。“###”不仅仅

是原告的企业字号,“###”更是从原告创建以来,经过多年发展由众多因素凝聚成的企业无形资产。现被告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时就使用与原告企业名称中最核心的“###”字号,而其所属行业又与原告相同,后原告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对外宣称与原告“###”为关联企业,所以,被告的行为客观上已经造成相关公众的误认。被告的行为不但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同时也侵犯了原告的企业名称权。依据《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民法通则》等法律规范,为避免混淆、误认,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竞争秩序,被告应当停止使用其企业名称,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企业名称变更,且变更后的企业名称中不得含有“###”字样。

代理人向法院所递交的山东起重机厂有限公司诉被告山东山起重工有限公司侵犯企业名称权纠纷一案,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作出(2006)潍民三初字第36号生效《民事判决书》,该民事判决即依法判令被告变更企业字号。还有,谷歌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诉被告北京谷歌科技有限公司侵犯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同样做出判令被告北京谷歌科技有限公司停止使用企业名称,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变更企业名称,变更后的企业名称不得包含“谷歌”字样的司法判决。

可见,原告主张被告立即停止对“###”企业字号的使用,并变更企业名称,且变更后的企业名称中不得包含“###”文字的诉讼请求不但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还有生效的司法判例佐证。

(二)被告应立即停止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公开登报赔礼道歉,消除因被告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原告造成的影响。

被告通过虚假宣传、混淆是非欺骗消费者承揽的工程,因被告的服务水平、管理能力、资金实力等较差导致施工质量和工期出现较多问题,众多客户向呼市装饰协会和内蒙古装饰协会投诉,众多客户均认为被告与原告为关联企业,被告的行为对原告造成了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此,原告请求被告立即停止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公开登报赔礼道歉,消除因被告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原告造成的影响也是无可厚非的。同时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对此法律责任承担方式也是有明确规定的。

(三)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万元及维权调查费用36000元。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规定:“确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损害赔偿额,可以参照确定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进行;确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九条、第十四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损害赔偿额,可以参照确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进行。”

我国《商标法》第56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前款所称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因被侵权所受损失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本案中,因原被告在工程建筑装修领域的施工均为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社会知名度颇高,工程涉及的标的额之大,工程装修施工的利润较高,工程的社会影响较广,现被告的种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了公认的商业道德,扰乱了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直接削弱和减少了原告在内蒙古乃至其他区域的市场份额和优势,严重影响了原告在建筑装修领域的竞争能力,给原告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客观来讲,50万元的经济赔偿远远不及被告给原告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代理人认为:被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事实证据确凿,对其违法行为依法予以纠正的法律规定比较明确,请求法院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同时,代理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需要保护,但使用人在使用中违反其他法律规范,对公众造成欺骗误解,损害他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定要严格予以制裁,这才能体现司法的公平公正,这才能体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 致

中级人民法院

代理人:内蒙古@@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竞争力 篇3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零售商没有赚到他们所期望的钱,但零售商往往又没有这个能力赚到这笔钱,作为品牌经营者就要帮助他们来赚这笔钱,这样他们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你走。百丽、达芙妮、红蜻蜓等企业多年来以“想为零售商所想”的管理理念,吸引了大批的代理商为企业品牌拓展市场躬耕效力。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那我们又如何才能帮助代理商(零售商)提高市场竞争力呢?

第一、及时帮助他们发现畅销款并将货及时补给他们。

首先我们要明白,每季度的畅销款,不是某个人能提前预测的,也不是订货会上能反应出来的,而是通过消费者买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重点不是依赖看款人的眼光,而是如何快速把握住消费者的爱好;我们要做的不是依靠订货会上反映出的爆单款来赌博式的下订单,而是要依靠消费者的购买率来快速补单。2006年的暖冬,是很多看款人都没有预料到的,这年的保暖鞋就出现了大量滞销的情况;而2007年又是一个寒冬,这年很多品牌的保暖型产品卖的几近断货。面对未来不可预测的天气、当前的电视剧主角及歌星穿着的影响……看款人是很难提前预测到未来哪些产品会畅销的,只有当产品面向消费者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哪些是畅销款。但要多少天才知道哪些是畅销款?要多少天才能把这些货补给零售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时尚行业畅销款的畅销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2天,如果过了12天才把货补到零售商手中,则这些畅销款会因为错过了最佳的销售时机而变成新的滞销款。

第二、及时帮助他们发现滞销款并帮助他们妥善处理。

滞销款造成的损失,往往都是因为品牌经营者没有及时发现哪些是滞销款,常常是在一个月后,甚至季末的时候才发现并进行促销处理,当然只有认亏本大幅降价甩卖。如果我们能在10天内,甚至更提前一些日子发现哪些是滞销款,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对积压库存做出妥善处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零售商损失的扩大。

第三、及时帮助他们进行货品的调配。

同样的款式,因为不同城市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流行趋势不一样,同样的产品有的城市卖的好,老板无货可卖很着急,而有的城市却卖不动,这些老板也很着急,如果我们能及时为零售商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也培育了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使他们愿意跟着品牌经营者走。

第四、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

每个季节到来之前我们都会根据产品的特征制定一些销售政策和促销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会不会成为赔钱赚吆喝的买卖呢,品牌经营者和零售商都看不到这些政策起到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及时地掌握这些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以后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制定的政策就更加科学合理,零售商也就会更加听从于品牌经营者的指导。

第五、尽可能帮助他们掌握未来几天内天气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货品结构。

以上这些如果我们都能很好的为加盟商解决,加盟商自然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我们的品牌凝聚力也就会更强。当然,综上所述,在理论上很好理解,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非易事,特别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更是困难重重。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不妨看看百丽、达芙妮、红蜻蜓等这些企业的做法,他们有数千个加盟商和直营店,他们是如何解决上述难题的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一套强大的“工具”。正是这个“工具”,推动着像他们这样的公司从小到大,一步步做成了如今的上市公司。这些企业的成功,其实并不是他们的管理人员多么有经验,也不是他们的员工工作多么努力。这正如历史学家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时所指出的———清军的作战工具太落后,是当时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当时英国军队使用的是洋枪洋炮,而清军使用的是原始的大刀长矛。双方武器威力差距如此之大,即使有优秀的将领,有优秀的士兵,这场战争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同样作为鞋业企业,不同的企业使用的作战工具不一样,所以有的企业任凭怎么努力也做不好就是这个原因。战术只有在大家的作战工具平等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优势。

那么百丽、达芙妮、红蜻蜓等企业使用的“工具”是什么呢?那就是信息化。

正因为有了这套“工具”,红蜻蜓、百丽、达芙妮等就能在上货后轻松做到以下几点,而且不需要人去监督———1、总部办公室的人在第四天早上,鼠标一点,电脑就自动显示出哪些是畅销款,并自动显示出每个畅销款在这3天之内的销量是多少。2、在第7天早上,他们鼠标一点,电脑就自动显示出哪些是滞销款。3、可以随时知道同样的款,每个店的销售情况,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货品的调配。4、可以随时统计销售和促销政策收到的效果。5、可以迅速将未来每个城市的天气情况告诉当地的零售商。6、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跟任何零售商进行电话的沟通,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就是生产工具。这句话用来理解我们企业就是:管理方式要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就是生产工具。信息化就是现阶段企业最先进的生产工具。

很多著名企业历来都是很重视这个“工具”的重要性的,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些事例:“森马”在2007年的时候投资1300万搞信息化系统,“百丽”和“达芙妮”在2000年的时候就开始搞信息化,而“美特斯邦威”在1997年的时候就开始搞信息化,其2000年信息化投资就是1个亿,去年8月25日上市时,其更是宣布要用2.9亿改进原有信息化系统……

由此可见,鞋业代理商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源头,就是企业科学管理的信息化提升。通俗地说,就是品牌经营者利用信息这个工具帮助零售商来赚他们本应赚的钱。

代理人竞争力 篇4

1 展会代理商提供服务内容

按照展前、展中和展后服务内容划分, 展会代理商的主要服务内容如下表所示:

2 参展商期望的服务排序

就展前、展中和展后的服务内容对参展商进行问卷调查, 要求其识别出各自期望的服务, 样本为250份, 其调查结果如下:

(1) 展商最期望的展前服务是与展会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 有58.8%的调查展商都希望得到此项服务, 其次依次为专业的摊位设计和搭建、展前观众邀请分别占47.6%、40.8%。

(2) 在展中服务和影响因素中, 企业认为展会中服务最重要的是现场接待和组织占70%, 其次为观众信息的采集、录入、处理占52.4%。

(3) 而展商最期望的展后服务是展会统计分析报告、展会相关数据处理、展会后的相关企业洽谈, 分别占52.0%、50.8%、43.2%。

3 “双因素理论”识别“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服务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有些因素改善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 但不能使人们变得非常满意, 也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赫兹伯格把这一类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 对保健因素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而另一些因素的改善, 能够迅速带来满意, 如果处理不好, 也能带来不满意, 但影响不是很大, 赫兹伯格把这一类因素统称为激励因素, 对激励因素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是兼容并蓄的, 生理、安全、社交以及自尊需要中的地位为保健因素, 而自尊中的晋升、褒奖和自我实现为激励因素。

在展会代理商为顾客提供的展前、展中、展后各项服务中, 直接和参展有关、获得参展收益、实现参展价值的服务为激励因素, 如展会咨询、观众邀请等;辅助参展的服务则为保健因素, 如餐饮、车辆安排等。将展会代理商展前、展中和展后服务内容根据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进行划分并按照参展商对于期望的服务内容的期望程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展会代理商应提供的各项重要的展前、展中和展后服务, 并重点打造顾客期望程度特别高的服务内容, 通过保健因素的护理消除顾客不满, 通过激励因素的刺激提升顾客满意, 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全面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可以看到激励因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信息咨询服务, 包括选择展会、观众信息、分析报告等, 这些基本上是展会代理商的核心业务;另一类为特色辅助服务, 如展台设计、媒体宣传等。保健因素大致也分为两类:一类为后勤服务, 如吃、住、行等;另一类为增值服务, 包括展会信息发布以及行业信息动态等。

4 双因素理论下构建展会代理商服务竞争力的建议

针对激励因素中的信息咨询服务和特色辅助服务以及保健因素的后勤服务和增值服务, 一些构建展会代理商服务竞争力的建议可供借鉴。

4.1 科学的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咨询服务能力为主轴

在展会相关的信息咨询、观众信息的采集、录入、处理和展会统计分析报告等数据和信息咨询领域都是参展商最为关注的激励因素。展会代理商目前应该注重展会产品数据库、客户数据库和参展观众数据库的建立。从展前提供合适的产品到展中观众信息的记录再到展后数据分析对企业展后行为的建议, 都要以信息化和科学的数据分析为支撑, 这是参展商取得满意, 得到参展收益的重要法宝。

4.2 打造展会辅助性特色服务

有些展会辅助性的服务如展台设计搭建、展品运输、媒体宣传等也是比较重要的激励因素。展会代理商应该尽量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这些方面精益求精, 这些服务可能会成为展会代理商的一些特色服务, 带给展会代理商意想不到的竞争优势。励展博览公司自身经营着世界著名的商业出版社, 每次代理企业出展都通过媒体大肆宣传造势, 其代理的展商往往人气很旺。斯诺博展会代理提供的展台设计, 搭建的特装方案也为其提供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和特色竞争力。

4.3 展会延伸服务的合作伙伴的服务质量控制

展会代理商对于大量的延伸服务采取分包的模式, 如食宿、车辆安排等, 这些延伸服务往往不是参展商本身提供, 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保健因素, 不加控制会引起展会代理商的不满。在出国展中, 很多参展商不愿再次参展就是因为展会代理商的业务伙伴提供的服务让人失望。展会代理商必须建立合作伙伴数据库, 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筛选体系, 对其进行服务业绩考核, 筛选出越来越优秀的延伸服务提供商。

4.4 增值服务为法宝

增值服务一向不被展会代理商所重视, 但在研究数据中显示增值因素的保健功用非常突出。展会代理商应该告别功利性的服务方式, 相反, 应该给参展商传递更多的感知价值, 在展后对参展商提供分析报告、展后回访、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建立和参展商良好的长期关系。

5 结 论

代理人竞争力 篇5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深化, 特别是当前高校不断涌现出各类新专业, 各类型的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 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体育管理人才是辽宁省各高校研究焦点。

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在1990年最先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 和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合著题为《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 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血狮或学说, 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整合多种技术在一起的能力”。此后, 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的管理理论思想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们的认同, 并被引入到经济、管理等诸多领域。1999年我国学者康荣平与柯银斌对其进行了修正, 认为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存在的一组技术和技能的集合体。安德鲁·坎贝尔和凯瑟琳·萨默斯卢斯从学习型系统和组织内部寻求竞争优势, 从知识管理和创新角度寻求核心竞争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高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有多种说法, 大体归纳为组织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并具有独特的差异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 它蕴藏于组织内部, 是组织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具有可持续的价值创新力、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特征。

核心竞争力被正式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较晚, 是在2002年我国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吴向荣和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分别发表了《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大学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的论文后, 核心竞争力才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从此,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下了不同的内涵阐述, 大致归纳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所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这些独有特色和优势可以是高校的独特办学特色、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和高校校园文化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 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在不断学习中创新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 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 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培养

2.1 从高校培养者角度出发, 高校要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体育管理人才, 首先须要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形成相对独立的竞争优势,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有竞争力。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的教学、科研、文化、学科建设等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 别人不能轻易复制和替代的, 可使高校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优势。一所高校的师资、教学、科研、知识、管理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就可以形成竞争力, 但这些竞争力只是该组织在某一方面或领域的竞争力, 具有相对的优势, 但这种优势的稳定性不强, 而核心竞争力是指这些分力的整合才具有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的历史、办学特色、资源整合力、战略管理和持续创新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应从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贡献能力、资源环境整合力、战略管理创新力和校园文化六个方面入手。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贡献能力是高校存在的最基本的功能, 尤其人才培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失去了它高校将无法生存;资源整合力、战略管理创新力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潜力, 校园文化影响力是高校保持长期发展的竞争优势。

人才培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它是高校存在的基本使命、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质量、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师资情况、教育部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指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数量是要与国民经济发展、GDP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它指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和市场评价, 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高校的教学研究与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是反应出高校教学研究对教学的改革和提高成效对教学的改革和提高成效;师资队伍建设是指高校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人员数量结构情况以及高校拥有的知名专家和教授的数量。这些知名专家和教授包括在高校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也包括高校外聘的专家和学者。由于这些知名专家和教授的教育背景、经历和研究角度不同, 并在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具有很深的造诣和很强的实践经验, 可以有效地指导和帮助高校学科或专业的建设工作。

科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科研能力能够促进学科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师不断的科学研究和专业知识的更新, 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指标可以从高校拥有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园, 省市科学技术奖, 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奖数目, 三大国际检索与核心期刊论文数, 科技成果转化率, 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应的学科与专业等来体现。高校的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它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 高校之间的竞争, 都将是学科优势的竞争。凡事一流的大学都具有若干个世界公认的一流学科。高校要集中有限的资源, 根据自身在办学层次、师资结构、环境条件等的现实条件和能力, 对已有的优势学科, 不断打造出新的特色和亮点, 注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或者集中培育某一学科, 促其成为优势学科, 培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的学科建设包括学科发展方向、学科梯队建设、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学科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等。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来自于高校长期的办学经验与实践, 这将直接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和培育。从国外高校的办学的经验可以看出, 历史悠久的高校比新建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较为容易。高校随着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 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办学特色。

高校的资源条件成为高校的办学的基本条件。它是高校办学的基础条件。高校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和图书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有形资产将形成高校的长期竞争优势。高校的组织和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方法等无形资源, 经长期发展可形成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高校声誉和形象, 对高校的发展影响较大。

高校的资源的整合力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有效整合高校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基础上, 高校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形成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的资源整合是紧紧围绕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的, 从高校的办学理念、规模、人才培养模式出发, 有效地整合高校的内外部资源, 使其有效的转化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的外部资源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地方经济发展重点等。高校的内部资源包括高校自身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和资源。由于各个高校的资源条件不同, 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持续创新力是高校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它是隐形的, 难以测量。创新力是组织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研究、实践、再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高校的一项或几项创新无法保障组织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高校只能是通过不断的持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才能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高校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 高校要不断地进行办学理念、定位、人才培育、科研、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才可获得持续的创新力, 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组织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它根植于高校的文化氛围中, 具有较强的渗透力, 一旦形成, 很难改变。高校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有效整合高校的各类资源, 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高校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群体意识、制度体系等。

2.2 从大学生体育角度来看, 大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特质的, 区别于企业的产品, 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 有其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行为准则, 不只是被动的接受高校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会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之中发挥出不同程度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的这些来自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一方面来源于高校的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来源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大学生的自身人格特质由人格素质、能力素质和技能素质构成。大学生的人格素质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能够保障核心竞争力得以稳定持久的发展, 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这些人格特质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 随着时间长期形成的不易被改变和模仿的, 并具有一定的较强的稳定性, 一旦形成, 就很难改变。它难以被真正了解,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只能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认识和评价才能得出。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不同的人形成的能力状况不同, 进而形成差异的核心竞争力。它包括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无法进行直接量化评出, 但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可以进行评价和描述。大学生的技能素质是容易进行量化的, 通过一定的专业测试比较容易测量出大学生的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但这些技能容易被他人模仿、复制和替代, 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显现。

从影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来看, 影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有形与无形资源、大学生自我认识与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是影响学生核心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关键的因素。有形资源主要是指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图书馆、场馆等有形设施。无形资源主要指高校的校园文化, 由于高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差异的校园文化, 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将正确引导学生的处事方式和行为, 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学生通过在高校长期的人格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专业技能的系统教育培训, 获得的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人格素质和技能。这些相对的竞争优势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 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辽宁高校体育管理人才, 需要从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双重角度出发来构建体育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核心竞争力与辽宁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以期促进辽宁省高校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辽宁高校,体育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军.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 , 2013 (12) .

[2]王伟, 杨帆.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31) .

代理人竞争力 篇6

(一) 现有货代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我国, 货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 渐渐的从服务质量的较量转变成为价格趋势实力的较量, 所以目前大部分的货代企业和物流企业把利润当作成功标志, 据分析, 1990-2002年以前投身货代行业的销售者一个集装箱海运的利润是USD200左右甚至更高, 而目前由于整个竞争行业强烈的变换, 基本上一个20尺的集装箱代理利润只有USD25-50, 甚至有的企业本着“薄利多销”的宗旨以更低的销售代理价格将客户做进来, 从而演变成整个货代行业市场内出现的恶性竞争的局面, 因为国家对整个货代行业的利润以及代理费用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所以货代行业在竞争的同时由于利润的原因而导致整个服务环节质量下降的局面。

(二)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

国外的威胁:当今国际货运和快递业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网络化、资讯服务电子化, 随着CEPA的实施和中国依据加入WTO的承诺全面开放物流市场, 货运物流行业是外资兼并收购的重点领域之一, 国际货代市场对中国的热情非比寻常。国外很多大企业都想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立足并发展。这些企业频频动作, 通过投资布局、提升机构、宣传公关等方式, 为占据市场有利位置未雨绸缪, 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将会出现全面、激烈的竞争局面, 大批具有先进技术、完善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外资货代将涌入中国, 直接参与国际货运代理市场的竞争。世纪货运联盟物流网络总裁David Yokeum认为, 目前中国市场是全世界货代物流行业最为关注的市场。德国邮政、马士基物流、荷兰邮政等在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居于全球领导地位的货运和物流巨头, 同他们大规模的推行并购战略密不可分。

从长期看, 这些并购、重组有利于规范经营秩序, 加速产业集中, 实现规模经济, 从而促进该产业的整体发展, 但从短期来看, 资源、业务及产业的过分集中不可避免地会给中小型货代企业带来冲击和挑战。随着物流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扩大, 市场上形成了国有, 民营, 外资三足鼎立的局面。我国传统的货代企业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业界优秀企业的竞争和冲击, 同时这些领袖级企业也给中国的货代市场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目前, 许多外资承运人已获得货代经营权, 可以建立自己的国际货代公司, 直接和全面的控制货流, 参与市场竞争。这些外资承运人的货代机构享有报关、揽货和使用货代专用发票资格, 并被允许在全国设立多家分支机构。

总之, 商务部批准的货代, 船公司办事处、无船承运人、国外货代在华办事处, 挂靠在一级货代的实体、个人等都在参与海运货代市场竞争,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合法代理与非法代理错中复杂, 共同竞争的关系。

(三) 替代品 (服务) 之间的竞争

无船承运业务和物流产业的兴起, 将会是传统货代业务的替代品, 他们将同传统货代企业展开竞争。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强迫使国内外工商企业为参与市场竞争, 越来越注重集中精力发展主业, 培育在技术、管理、采购、营销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把非核心的如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作为整体供应链的一部分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这是现代物流产生的重要动因。而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特征之一是“两头在外” (物流的需求方和供应商多为跨国公司) , 现代物流服务作为传统货运服务的替代品, 前者同后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功能的集成和基于合同为基础的客户合作伙伴关系, 由此导致物流服务的发展潜力巨大, 它的兴起和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货代企业的生存空间。

(四) 供应商讨价的能力

船公司, 船代公司一旦经营货代业务, 除规模大、实力雄厚的大型货代外, 绝大多数货代是很难与之讨价还价的。事实上船公司目前正在利用多种竞争手段挤压货代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出口中, 提倡“船货结合”以远低于给货代的价格向出口商直接报价, 轻而易举的抢走货代企业多年培养的货主;在进口中, 通过海外网络, 用在信用证上“指定货代”方式架空货代企业;在同货代公司签订舱协议时增加限制性条款, 用取消“箱贴”与佣金的办法削弱货代生存空间。

(五) 买方 (货主) 讨价还价的能力

随着货代资格审批的取消及民航销售代理人由审批改为自律, 我国货代企业的数量将逐步增多, 托运人选择货代的范围和余地越加宽泛和自由。由于各代理间一般是一票一议, 关系及不稳定。市场开发, 经营主体增多, 运费、船 (航) 期、服务、营销等信息的透明, 货主选择货代的范围和余地越加宽泛和自由, 这增加了货主同货代的讨价还价能力。有些大客户甚至利用大货量不断给货代企业施加压力, 在价格服务的谈判上占绝对优势, 使货代面临提供更低价格和更好服务的压力;有些大客户为了增加进出口环节的控制, 成立自己的报关、运输部门, 削弱了货代的作用。

二、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的发展对策

(一) 行业内生产要素整合, 实现规模经济

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短时间内是难以从根源上改变其“规模小, 服务功能少, 融资能力弱”的现状。基于此, 行业内建立优势互补的各个货运代理企业间的联盟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牵头, 加大政策扶持, 行业协会“领头羊”企业对行业内生产要素进行整合, 创新运营模式, 形成较强的融资渠道, 实现规模经济。

(二) 转变经营理念, 拓宽服务区域, 共同开发市场。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存在不切合实际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营理念, 未根据自身的优劣势, 盲目地拓展“全方位”的服务。“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营理念违背市场倡导的“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的规律。由此, 本文的对策是:根据自身条件确定服务区域, 树立在自己的市场上“做专、做精、做强”的经营理念, 同时与优势互补的企业, 通过兼并、重组或者建立联盟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

(三) 准确定位市场, 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传统的外贸运输领域, 国际货运代理的经营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服务产品的创新已经成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准确合理的市场定位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货运代理企业应根据市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 准确定位, 采取不同的策略, 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和特色服务。

(四) 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 创造有利的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良劳不齐,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业内的经营者应放弃“急近功利”, “不愿为他人做嫁衣”的狭隘的观点, 立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 适度投人培训资源, 形成长期的员工培训制度, 从根源上解决从业人员的素质。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 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 加强行业领域之间的合作, 建立联盟, 鼓励人才交流,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吸引和造就一批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五) 提高管理水平,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目前, 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只能满足客户的低层次需求。因此, 为了完成物流服务, 货代企业就必须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或标准, 用统一的标准将物流环节有机结合, 避免衔接环节出现纰漏。其次, 为了满足对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顺畅性的更高要求,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还应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将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固化在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中, 将各个环节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改善公司内部的交流与沟通,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应重视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广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努力实现货运交易的网络化和效益化。通过电子信息化服务平台, 货代企业可以实现与货主、客户、船公司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业务沟通与往来, 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加工, 进行有效地计划、控制、协调和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从而提供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 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提高企业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经营水平。

(六) 不断创新业务, 开拓市场

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和不同客户群的需求, 进行市场细分, 拓展业务范围, 发展增值物流服务, 不断加强市场开发、规范企业管理和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通过做大、做精、做强, 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专业化服务, 最终成为市场领跑者。推出个性化服务, 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目前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各种生存的压力, 聚焦在价格的竞争。无序的竞争扭曲行业的价格体系, 破坏行业的生存环境。本文的深人调研后, 形成的观点:客户需要个性化的服务, 企业推出差异化服务来赢得生存空间。

三、第四方物流———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佳方案

针对现阶段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存在的问题, 以及未来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 第四方物流将成为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佳方案。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公司在《战略供应链联盟》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 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 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四方物流整合了社会资源, 并充分利用, 成为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 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与现在得到广泛认可的第三方物流相比, 第四方物流更强调服务的综合性和系统的控制性, 业务的创新能力更强。在当今经济形势下, 货主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越来越追求供应链的整体性服务, 以满足其业务发展需要。这样它们不只是在具体操作上进行外包, 而且在战略层次上也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因而, 第四方物流有广阔的市场需要。同时,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拥有先天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优势, 熟悉货物流通的各个环节, 具有较强的控制和驾驭能力。这些自身特点也符合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基本条件。所以为货主企业提供第四方物流业务服务将是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虽然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际贸易正高速增长, 这无疑将给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市场准入、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 大型国外跨国企业将迅速进入我国, 抢占飞速增长的货运代理市场已成为现实的可能。我国市场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国外企业将在我国广泛铺设网络的基础上, 利用他们在发展综合物流方面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 更加深入的介入我国货运代理服务市场。国外大型跨国企业无论是资本规模, 还是经营管理水平, 都明显高于我国的同行企业, 因此, 二者的竞争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 比照自身的不足之处, 找到健康发展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军荣, 魏巍.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向第四方物流转型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2)

[2]王焱.营改增对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影响及操作难点的探讨[J].财会学习, 2012, (12)

[3]陈新.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J].无线互联科技, 2012, (11)

代理人竞争力 篇7

在国际贸易中,收货人或发货人(简称货主)一般不会直接与实际承运人取得业务,联系并操作有关国际运输事宜,除货量非常大的货主或愿意在运输管理上进行投入的货主外。国际货运代理人常指代理货主取得运输业务的人,其本身并没有船舶或飞机,只承担有限的运输责任。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制定的《FIATA国际货运代理示范法》第2条规定,国际货运代理人指与国际贸易客户达成货运代理协议的人。又如,根据联合国亚洲有关组织的相关定义,国际货运代理人代表货主取得运输业务,而本人并不起承运人的作用。但是当今国际货运代理人逐渐突破了上述定义,开始以多种身份参与国际运输活动:其既可成为当事人的代理人;也可成为运输合同的当事人,即所谓“无船承运人”或“无机承运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由单纯的买卖交易发展为调剂全球资源的一种方式,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国际货运代理人队伍不断壮大,并已成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繁荣运输经济,满足货物运输关系人服务需求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国际贸易在90年代以来的蓬勃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并历经国际贸易格局演变及全球经济危机蔓延的历程,国际货运代理业也走过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发展阶段,并会继续演绎下去。

在1993年之前,中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处于国营公司垄断阶段,所谓“专业”公司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但是市场经济因素完全被排除在外。自1993年至2000年,实际承运人(船公司和航空公司)主导了国际运输市场,市场需求远大于运力供给,“一级货代”需要经过经贸主管部门审批,否则是开不出满足货主需求的发票的。国际性的货代巨头纷纷以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自2000年至2008年,国际运输市场持“单边上扬”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市场需求的增加远大于运力的增加。船公司的造船订单纷至沓来,只嫌新船下水的速度太慢,船舶大型化愈演愈烈;航空公司更是毫无顾忌的扩大、更新机队,随着客运业务的发展,货运的新航线也在不断的开辟。国际货代的管理完全市场化,审批制放开为备案制,本土公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整个市场红红火火,堪称“黄金期”。

然而自2008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波动及衰退,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是致命的,尤其是人民币汇率被迫升值,使得中小型国际贸易出口商的业务经营开始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国际运输市场开始进入波动期,之前屡试不爽的淡季、旺季预判开始失灵,市场运力因为惯性作用持续增加并陷入恶性竞争态势,诸多本土国际货代公司失去自我,迷失发展方向。市场波动期持续到现在,不知“底”在何处,何时可反弹。但是,中国运输市场的货运总量依然持缓慢上升的态势,国际产业转移依然在持续,再有政府陆续出台类似“自贸区”的利好政策,虽然“黄金期”已过,但是“白银期”依然可以预期。

核心竞争力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模型

打造货运代理行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经三代四代的公司比比皆是,而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也发展了三五十年,早已将国际资源瓜分得所剩无几。相比之下,大陆的本土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即面临着如此大的差距尚嫌稚嫩,且面对资源短缺的市场,挑战是严峻的,同时,机遇是难得的,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珍贵的“黄金期”或“白银期”,本土公司的天时、地利、人和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资源。

几乎所有的本土公司最初的时候都是“皮包”公司,但是若干“皮包”公司中的少部分确实抓住了处于“黄金期”的市场机遇,敢于迎接挑战,成功发展起来,并在产业链或市场配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若可以解决好持续经营的问题,当年的“皮包”公司完全可以发展为“百年老店”。

国际货运代理本身就是个轻资产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准入门槛不高,无特定化的技术要求,本质上说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尤其是对于本土公司来说,国际化、网络化、专业化都不具备,距离现代物流的要求在理论上和实际运作上都相差甚远,如何才能打造民营国际货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竞争,如果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则很具说服力。“五力”包括进入壁垒、替代者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进入壁垒不高,目前国家工商管理规定设立新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只需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经营海上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务的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万元,航空为300万元,陆运为200万元。传统业务一般只能完成港到港的业务,业务技术含量较低,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讲,并不需要投入多大的资金和技术,就能从事这类服务行业。现代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已经逐步脱离了传统业务类型,需要在港到港的基础上,满足门到门的业务需求。这样,若替代者在网络化或专业化方面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则来自替代者的竞争将是强有力的。同时,国际货运代理在业务活动中的很多合作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货运代理的替代者,如报关行,拖车行,仓库等方面。关于议价能力,应该说在货代市场上,船公司和航空公司的议价能力很强,卖方议价能力强于买方。事实上,船公司已经通过向货主直接报价的手段轻而易举地抢走货代的优质客户。虽然航空公司还没有做到直接与客户报价,但是其所实行的包舱包板协议难免会强制性的将价格传递给买方。关于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外资企业,发达国家货运代理公司或物流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直接和全面地控制货源,可以稳定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参与市场竞争。大部分外资物流企业服务对象主要是外资生产企业,在资金、人才、理念、管理方法、服务及信息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如何应对这种竞争将是本土企业的重中之重。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还是属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行业。目前,首当其冲的是“营改增”的增值税问题,如何正确体现国际货代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准确位置及纳税主体的功能,将是国家规范行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另外,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上下游企业的法律冲突中一直处于受欺负的状态,俗称“夹板气”。在目前发展现代物流的大背景下,确实应该摆脱“皮包”公司的旧概念,给良性发展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加油、助力。本土企业在与外资的竞争中,本身即处于劣势,如果在政策的制定上更有利于外资企业,则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突破瓶颈选择网络化与专业化发展方向

综合目前国际货运代理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网络化和专业化将是将来发展的两个方向。

相比较外资企业,网络化(NETWORK)是本土企业的致命短板。国内网络相对还好处理一些,根据目前的工商管理规定,母公司经营两年以上,每设立一个分支机构,应当增加注册资本50万元。只要有相应的业务及资金支持,完成国内的网络建设是可行的。但是,国际网络的建设需要“换位思考”,需要有全球视野,并深入到每一个国家具体落实,行内人士经常讲“全球视野,当地智慧(Global Vision,Local Wisdom)”就是这种情况。本土企业构建全球网络的捷径就是加入各种货代协会组织,通过“借力”搭建自己的国际网络,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名的是WCA,其成员已经遍布全球每个国家,完全可以做到全球无缝隙覆盖。但是,如何将这种公共关系转换为公司的自有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绝对不是说加入了WCA就实现了国际网络的搭建工作。严格说来,本土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国际化面临着几种急需突破的瓶颈。

A.“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但凡有“走出去”需求的本土企业,目前已经与海外的当地代理公司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必须平衡短期的“失”与长期的“得”。我们本身就在追赶的过程中,不可以犯“南辕北辙”的错误。如何把握好时机顺利过渡,是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B.国际网络与国内网络的互动,是走出去之后需要突破的下一个瓶颈。拥有全球视野还不够,必须要有当地智慧,要将国际企业本土化。作为中国市场的巨人,“中国外运(SINOTRANS)”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一直是个矮子,虽然早早就走出国门,但是在国际网络的建设中自始至终没有脱离中国国有货代公司的壳子,不接地气,无法或者说根本没有打算本土化,国外分支机构无法自理,更不用说开展当地的销售拓展并与国内网络的互动。相反,以德国邮政为母体的DHL,先是通过与国有公司的合资(丹沙中福)正式在国内市场上经营,然后将全球的客户资源延伸至国内,不但将全球性大客户的开发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对于中小型优质客户展开积极的销售工作,进一步压缩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因其公司商标以黄色打底,业内人称“黄色怪物(Yellow Monster)”。

C.如何将国际化进行到底,也是中国本土企业需要不断突破的瓶颈。换句话讲,每在一个新的国家立住脚,与国内网络或其它国际网络形成良性互动,那就突破了一个新的瓶颈。若有某一个国家一直无法突破,那这个瓶颈就一直存在,并将限制公司业务的发展。在将国际化进行到底的过程中,公司的人事管理层也将同时会更新换代,“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故事会不断发生。整个过程可能一代人都无法完成,需要通过“传宗接代”才能得以实现国际化。

若某些勇于走出去的本土企业可以持续突破上述瓶颈,网络化将是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不但可以为中国贸易、制造业提供现代国际物流服务,还可将“中国制造”延伸至物流服务行业。

代理人竞争力 篇8

一、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基于竞争理念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 对学校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战略, 提高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质量, 并且对企业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策略, 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提高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 使学校在进行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同时, 融入相关的竞争的教学教育理念, 增强学校相关人员的危机感, 有助于学校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同时, 分析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环境, 审时度势,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况, 转变相应的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相关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管理,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教学质量。

2. 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 使学校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明确教育界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 有助于学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观, 加强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的管理力度, 提高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以市场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要求, 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为学校在学界和企业界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有利于增强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

3. 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通过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 使学校明确自身的使命的同时, 明确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去向, 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同时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市场上企业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 有助于学校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同时, 以市场要求为指导, 制定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提高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的培养质量。在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观指导下, 避免学校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上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根据市场的需求, 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二、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1. 转变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通过转变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观念, 提高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的竞争意识, 有助于学校规范教育教学的行为, 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价值观等进行引导,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内部农业经济管理教师的培训, 如采用集体决策, 集体讨论等培训方式, 加强教师的价值观和人格等的培养, 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由以往机械的“学”向现在的灵活的“学”和“用”并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转变, 有助于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 把重心向用的转移, 培养学以致用、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 环境的变化, 学校可以通过外部引进的形式, 招聘新时代的教师, 降低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本, 但是这就要求在招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了解应聘者是否符合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 而且也要注意应聘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素质、新时代的教学理念等等, 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测试, 制定一个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 让应聘教师处理工作岗位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观察测试, 了解应聘者的相关质量, 面对新时代的学生, 是否具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能否把握新时代学生的需求等等。

2. 加强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 学校仅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 然而作为企业同样有培养人才的责任, 企业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可以使人才掌握相关的知识或技术, 提高人才的人力资本, 提高人才的生产率, 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为了加强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 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可以采用工作轮岗的形式, 在企业内部对某些员工进行培训, 可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 加强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而且还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 加强部门之间或岗位之间的相互理解, 有助于协调岗位或部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企业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 而学校提供相应的人才, 可以使企业对人才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选择, 并向学校进行反馈, 让学校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然而学校又可以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双方达到双赢。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才观在企业的逐渐形成, 推动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快速发展。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三大资源之一, 企业的资源中仅有的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资源, 并且是其他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本文通过以竞争理念为基础, 对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意义进行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竞争理念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竞争理念,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凤霞: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问题初探, 北方经贸, 2009年第06期

[2]于宏索志林许静波: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之农业女性化视角浅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第34期

[3]李国政:关于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02期

[4]王吉春: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1, 第04期

[5]杨晓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为例, 学术交流, 2009年第10期

上一篇: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启示下一篇: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