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理论

2024-11-08

代理人理论(通用12篇)

代理人理论 篇1

委托代理关系是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 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 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 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其中, 授权者是委托人, 而被授权者是代理人。代理人理论旨在考察委托人和代理人所面临的目标、风险、利益和动机之间的对弈关系, 并提出改善这一关系的合理建议, 使代理人的行动更符合委托人的意志, 以降低代理成本。

在现代社会, 经济组织多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如公司制企业, 股东是所有者, 但一般不直接管理公司日常事务, 而是委托给一批职业经理, 这就产生了代理人, 公司所有者与经理阶层构成了企业中最高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现代企业中, 委托代理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专业化水平, 改善了公司管理。

然而,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产生了代理问题。一方面,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经营权由经营者控制, 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也都由经营者具体实施, 而所有者很少接触实际的事务, 这就决定了所有者和监督人员只能掌握有限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 对风险的监控也相应减弱。另一方面, 根据“理性人假设”, 经营者作为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 其具体行为目标和所有者并不一致。在利益驱动下, 经营者的目标不外乎追求实际报酬、增加闲暇时间与享受度、避免风险或漠视风险三种。那么, 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 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 使自身效用最大化, 并降低自己承担的风险,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 委托人难以发现并对其进行监控。

这样一来就发生了代理成本, 即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 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理人的行为而付出的代价。下面就以公司制企业为例, 从财务监督的角度探讨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1.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公司法》中明确规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其成员由股东大会产生, 代表股东大会对董事和经理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可见, 设立监事会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代理成本, 防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由于其超然地位, 监事会处于财务监督体系中的制高点和中心。为了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 应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 树立监事会的威信和权力, 进一步充实、完整监事会的治理机能;明确监事的任职条件, 合理确定监事的权限, 聘请外部监事, 保证监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2.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公司股东可以聘请财务总监作为股东在公司的代表, 赋予其应有的权限, 让财务总监担任一个筹划和监督的角色, 对管理层在财务和会计方面的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并且, 财务总监应只对股东会负责, 以避免其受到管理层的控制。财务总监主要负责参与拟定公司的重大财务计划和制度, 审核有关资金的项目, 监督实施经董事会批准的重大财务方案等。也就是说, 财务总监是代表企业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 旨在防止“内部人控制”, 也即是说, 这是一种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上的监督, 旨在通过加强监督减少管理层脱离股东目标的行为。

3. 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对企业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 内审部门会在日常工作中对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及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和完善性进行审计, 以此来监督企业日常运营, 并对企业内控作出评价。在这一点上, 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类似于财务总监, 只是二者层次不同:内部审计机构主要监督管理层的下属部门, 而财务总监监督的是管理层。内审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完善性, 若发现不足则及时提出改进建议;检查财务和经营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检查企业各条例及日常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检查资产是否安全、资源是否有效利用等。最终目的是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

4. 设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对管理层的财务监督。

公司年末都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以监督管理层并作为考核依据, 但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一般由管理层聘请, 那就很可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此, 公司可增设审计委员会, 由其承担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并与审计师讨论审计相关内容、解决外部审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层的冲突的责任, 以此来保持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可见, 审计委员会应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层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关系, 避免二者就内部财务鉴定结果产生脱离事实、不符合股东利益的决议, 确保外部审计机构和财务顾问等能发表客观、公允的意见, 避免其被管理层控制和利用。

5. 日常管理中, 应抓好资金管理、预算控制和绩效考核, 将事前控制、事中跟踪和事后分析相结合。

资金管理贯穿于财务监督的全过程, 科学的资金链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预算控制可有效实现财务监督, 加强内部控制, 对管理层在资金上的行为进行约束;绩效考核是评价企业财务监督效果的重要体系, 企业应明确界定受托责任, 做到赏罚分明, 通过激励约束机制鼓励管理层实施符合股东目标的行为。事前控制是防微杜渐, 事中跟踪是为了监督企业各项制度和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事后分析是为以后的财务监督工作提供实践方面的参考, 便于逐步提高财务监督水平;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财务监督体系才是真正完整有效的, 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维护股东权益。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但它提供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代理问题。因此, 为了减少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 股东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财务监督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种。在企业建立合理规范财务监督制度并严格实行, 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确保股东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棣华.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J].四川会计, 2003-4-16.

[2]赵云富.浅谈企业财务服务与财务监督[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10) .

[3]杜先英.试论加强企业财务监督[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10 (4) .

代理人理论 篇2

2010年土地登记代理人《土地权利理论与方法》预测试卷(3)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考试时间: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国家建设征用的土地的所有权属于()。

(2)耕作权终止时,土地上现有农作物的所有权属于()。

(3)宅基地的审批由()批准。

(4)根据2004年3月14日《宪法修正案》第二十条的规定,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

(5)房地产登记机关统一的前提条件是登记客体关系的理顺。在登记客体上应明确土地的附着物与土地一并登记,按照附着物随地走(包括房随地走)的原则,一并登记,登记的证书是()。

(6)首次明确依法继承的宅基地使用权合法地位的法律文件是()。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7)要实现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人股,实际代表国有土地所有者的是()。

(8)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除外。

(9)第一次将地役权纳入我国法律体系的是()。

(10)土地抵押权的实现条件是()。

(11)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具体登记发证机关,由()确定。

(12)()可申请参加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

(13)以下关于我国历史上土地权利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14)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性质不变。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15)空间权的概念出现于()。

(16)下列不属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规定的用益物权种类的是()。

(17)张某在王某的土地上建了一问仓库存放杂物,根据规定,王某有权请求张某拆除仓库,恢复原状,这体现了土地权利的()特征。

(18)当事人之间应当采取()形式设立担保物权。

(19)下列()情形不会导致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终止。

(20)下列不属于土地权属争议证据类型内容的是()。

(21)()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22)我国古代和近代土地所有权制度自成体系,土地私有制形成于()时期。

(23)甲由于忙于经商,无暇顾及土地,于是将其土地租给乙种,后甲向银行贷款,又以该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如果届时甲不能还清贷款,银行可以就()优先受偿。

(24)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25)集体土地被征用(收)的程序顺序是()。①公告;②批准;③公示、听取意见;④落实;⑤根据征地方案拟定补偿安置方案;⑥进行补偿登记。

(26)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

(27)租赁的最长期限是()。

(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是()。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29)下列不属于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特征的是()。

(30)关于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31)为了便利自己空间的使用而使用他人特定空间的权利,称为()。

(32)关于调解书及其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3)20世纪50年代存在的公有土地归国家所有,但颁发了土地所有权证的,归()所有。

(34)关于土地所有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5)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未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提供出让土地的,下列不属于土地使用者权利的是()。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36)下列不属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的是()。

(37)在土地侵权纠纷中,当事人()。

(38)需役地的权利人称为()。

(39)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依法将国家土地所有权的部分权能让与土地使用者,()对土地依法享有收益权,并保有最终处分权。

(40)国有土地使用权需要作价授权经营给省属企业的,由()批准。

(41)下列关于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设立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42)1952年以后建立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特点是()。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43)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承包地。

(44)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的(),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

(45)下列关于乡村公益事业用地使用权的内容及限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46)下列不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的原则的是()。

(47)下列不属于国家所有的是()。

(48)下列有关征地土地补偿、安置费用归属的表述,错误的是()。

(49)“空问地上权”的最为完善的成文法规定存在于()。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50)根据城市规划,A市要建设大型公共设施,需要征收B村土地,相关部门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交给了村委会进行分配,村委会召开村民会议讨论补偿费和安置费的分配方案,根据规定,该方案的通过需要经过村民会议()成员通过。

(51)甲与乙约定,在甲的土地上设立了最高额抵押权,但是二人对于债权的确定期间没有约定。根据规定,乙可以在()期问请求确定债权。

(52)不属于土地登记的内容的是()。

(53)随着资源稀缺矛盾的日益突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利用土地的空间范围不断拓 展,一些国家在传统地役权的基础上,还创设和发展了()。

(54)下列不属于耕作权终止原因的是()。

(55)下列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期的说法,错误的是()。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56)农村居民接受转让,购买房屋取得的宅基地,与原有宅基地合计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

(5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条件的是()。

(58)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

(59)以()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土地征收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

(60)以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时,对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同时设定抵押权。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1)物权和债权的区别在于()。

(2)1950年根据《土地改革法》,在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将一部分农村土地划归了国家所有,主要包括()。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3)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中,承包人的义务主要有()。

(4)担保物权消灭的原因包括()。

(5)城市土地国有化是随着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的,城市郊区中已被国

家依法()为国有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6)下列()可以导致租赁土地使用权提前终止。

(7)“四荒”土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采取()方式流转。

(8)下列选项中,()属于确定土地权利概念的内容。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10)集体土地使用权按用途可以分为()。

(11)下列关于集体土地征用(收)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有()。

(12)自《六十条》公布时起至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时止,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作为确定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依据。

(13)在地役权法律关系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14)关于台湾的土地权利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15)甲住在村主干道的西面,在其住宅与村主干道问有一片宽约20米的菜地。几十年来,甲一家人都是穿过该菜地上的一条小路到达主干道的。后该菜地被本村村民乙承包,甲及其家人仍继续在该小路上通行。2007年,甲家里购买了汽车,为了使汽车能直接从村主干道开到家里,甲找到乙协商,由甲将原来的人行小道拓宽为车行道,占用乙的一部分菜地,并由甲一次性补偿乙2000元钱,乙表示同意。路拓宽后,甲家里人进出十分方便,乙也没有意见,双方相安无事。2009年,乙一家人获得了城市户口,该菜地由村委会收回并另行承包给了丙。丙是村里的种菜能手,他将路挖掉,在整块菜地上盖起了蔬菜大棚。甲和丙由此发生矛盾。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16)下列关于抵押人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有()。

(17)在马来西亚,私人要占用、使用政府土地,必须持有政府颁发的地契,这些地契包括()。

(18)针对抵押人非法处分抵押物的行为,抵押权人享有()权利进行救济。

(19)甲向乙借款,将自己所有的汽车出质给乙。乙将该车存放于丙的车库,费用为400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20)下列关于土地登记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和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B 征用的实质,是国家强行使用公民、法人的不动产和动产,使用完毕应返还原物,原物毁损不能返还的,应当照价赔偿。国家对集体土地采取征用措施,不会导致所有权的转移。(2):B 耕作权因下列原因而终止:①由于国家建设需要或用地单位的正当需要,原为耕作权标的物的土地已不宜或不能用于耕种;②耕作权人放弃耕作权的(弃耕撂荒的,视为放弃耕作权);③耕作权人违反有关义务或限制,或以其他方式滥用耕作权,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的。因耕作权的终止,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免除耕作权的约束。耕作权终止时,土地上现有农作物的所有权仍属于原耕作权人。(3):A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宅基地的审批实行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政府批准的制度。(4):D(5):C 《物权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在登记的客体上应明确土地的附着物与土地一并登记,登记的证书是一证,而不是两证或多证。(6):A(7):C 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依现行法规定,不由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直接作为国有股份代表行使所有权,而是由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股权的持股单位签订委托持股合同,由国有股权持股单位统一持股。(8):C 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无偿取得的或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因此,划拨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偿取得方式。(9):A 地役权是指土地权利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的权利。《物权法》首次将地役权作为一项重要土地权利写入了我国法律中,并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10):A 债务履行期满债权未受清偿或出现其他法定或者约定事由的,抵押权人有权通过拍卖、变卖的方式将该土地使用权及其上的属于抵押人的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转让于第三人,并由转让所得价款优先受偿。(11):A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具体登记发证机关,由国务院确定。(12):A 根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均可申请参加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13):C 封建社会时期实行过土地均田制。(14):A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15):C 在传统的土地法律理论和制度中,并不存在着独立的空问权概念。空间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权利类型,现在已为大多数国家立法与判例所确立,并在学说上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16):D 在我国,用益物权的种类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国家集体自然资源使用权、典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渔业养殖捕捞权等。永佃权在民国时代的法律中曾经对此加以规定,现行法律中无此内容。(17):B 土地权利的排他性,包括两方面的意思:①某一特定的土地上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容的土地权利;②土地权利具有直接排除不法妨碍的性能。本题中王某的请求就体现了土地排他性的第二层意思。(18):B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法订立担保合同。据此,担保物权的设立属于要式法律行为,必须采取书面形式。(19):B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终止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使用权期限届满;②使用权人自愿放弃;③使用权人死亡后无人继承;④土地的自然变故;⑤国家征收;⑥集体经济组织收回。(20):D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证据要进行核实,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可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②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批准征用、划拨、出让土地或者以其他方式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③争议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的书面协议;④人民政府或者司法机关处理争议的文件或者附图;⑤其他有关证明文件。D项是土地权属争议调解应当坚持的原则。(21):A 参见《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七款规定。(22):A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商业日趋发达。在土地方面,整理田土、区分土地等级,以作为征收土地赋税的依据。战国时期,土地已有买卖,且有贫富之别,土地私有制已确立。(23):A 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效力,仅及于抵押人享有的权利,不涉及第三人在该土地上享有的物权,如种植物所有权、房屋所有权以及其他各种权利。(24):A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25):A 征收土地的程序如下:①由市、县人民政府拟定土地征收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②有批准权限的人民政府审核征地方案,对符合条件的方案予以批准;③经批准的征地方案由市县人民政府在被征地所在乡村范围内予以公告;④市县人民政府拟定征收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予以公告,听取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⑤办理征收土地补偿登记;⑥向被征收土地的农民集体和农民支付土地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⑦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的收支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公布,接受监督。(26):B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市场价格不合理上涨时,市、县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27):C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28):D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物权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据此可知,采矿用地使用权属于国家土地使用权。(29):B 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是有偿的;②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有期限的;③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一种相对完整的土地权利。土地使用权出让是以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为基础的。(30):C(31):A 地役权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目前已经出现了空间地役权的概念。所谓的空间地役权是指为了便利自己空间的使用而使用他人特定空间的权利。(32):A 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同时双方当事人要签名或者盖章,由承办人署名并加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印章后生效。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记的依据。对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者双方反悔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33):B 1953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第九条,1958年该办法修改后的第七、十八、十九条所指的公有、公用土地,就是《土地改革法》第十四、十六、十七、二十三条规定的未加分配也未收归国有的土地。尽管对公有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尚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如果土地改革时期明确把某一范围的土地划给某一村或乡公有(共有),有据可查,发了土地所有证的,可以认为属于该村或乡农民集体所有;否则,应属于国家所有。(34):B 土地所有权的取得须依法律规定,而不得约定。这意味着,首先,土地所有权的原始取得,必须依法律规定,经政府确认。其次,土地所有权具有不可交易性,国有土地的所有权是不可出让、不可改变的;集体土地除了被依法征收而成为国有土地外,其所有权性质也是不能改变的。(35):D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提供出让的土地的,土地使用者有权解除合同,由土地管理部门返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使用者并可以请求违约赔偿。(36):D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划拨属于无偿取得方式。(37):C 土地权利纠纷不同于一般民事权利纠纷之处在于,土地确权应先通过行政程序处理,而侵权纠纷的处理可以由当事人选择行政程序或者司法程序。(38):A 地役权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的权利。需役地的权利人称为地役权人。(39):D 国有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基于土地所获得的收益理应由国家享有,国家作为所有者,有权处分国有土地。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只是在国家授权的范围内行使受限制的处分权。(40):A 根据《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需要作价授权经营给省属企业的,经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决定,并按本条规定执行。(41):D 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设立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不得申请取得或继受取得乡镇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其应依法申请取得或继受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需占用集体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土地征收和国有土地出让手续。(42):A 1952年以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刚刚开始。1953年,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便启动了。为了适应当时实施的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起了相配套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制度和城乡分隔制度,体现在土地制度上的,则是建立起了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43):B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土地。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44):D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1953年和l958年,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但这个办法在当时的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看,由于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初期,国家建设征用集体土地的手续极不完善,存在大量无偿或基本无偿使用集体土地的情况。集体之间占用土地,特别是公社占用大队土地。公社、大队占用生产队土地,更是无偿调拨,严重破坏了中共中央政治局1959年4月上海会议纪要《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中确定的以生产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根本制度。针对这种现象,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45):A 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对土地仅享有占有权、使用权,一般没有收益权与处分权,这是该权利的用途性质所决定的。(46):B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47):A 根据《物权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矿藏、水流、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及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48):D 安置补助费可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49):C 《日本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九条可谓“空间地上权”的最为完善的成文法规定,明确地将地下或空间作为地上权的标的,确立“区分地上权”。(50):B 征地补偿、安置费的分配,应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51):B 《物权法》第二百零六条第二项规定,没有约定债权确定期间或者约定不明确,抵押权人或者抵押人自最高额抵押权设立之日起满二年后请求确定债权。(52):D 土地登记的内容包括:土地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其他登记(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53):C 随着资源稀缺矛盾的日益突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日渐丰富,空间范围也不断拓展,如建设高架铁路、公路、地下商场、停车场、埋设地下管线等,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土地权利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社会对依法设定、确认和登记相应土地权利的要求愈加迫切。基于此,一些国家在传统地役权的基础上,还创设和发展了空间权,进一步完善了土地的权利体系。(54):D 耕作权人出租耕作权,属于权利人对耕作权的一种利用,该出租属于债权行为,不会导致耕作权的终止。(55):B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56):A 根据相关规定,农村居民接受转让,购买房屋取得的宅基地,与原有宅基地合计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按当地政府规定的用地面积标准确定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超过面积部分予以收回。(57):D 以出让方式取得抵押权的,土地使用人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且领取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58):A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农民集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不是集体财产的所有人,只是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并且向所属集体负责,接受其监督。(59):D 参见《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60):A 以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其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随之抵押,否则,抵押权人在行使抵押权时无法对土地上的建筑物行使权利,就可能妨碍土地使用权交换价值的实现或者因拆除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其上建筑物造成经济损失。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1):B, C, D, E 债权反映动态的财产关系,即财产流转关系,也就是财产由一个主体转移给另一个主体的关系;物权则主要反映静态的财产关系,也就是物的归属关系,是财产流转的前提和结果,债权则是财产流转的法律表现。(2):A, B, C, D 地主和官僚资本的土地是根据当时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而予以没收的,不是在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将一部分农村土地划归了国家所有而获得的。(3):A, B, D, E(4):A, B, C, E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担保物权消灭:(一)主债权消灭;(二)担保物权实现;(三)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四)法律规定担保物权消灭的其他情形。债务人死亡并不能引起担保物权的消灭。(5):A, B, D, E 土地确权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城市土地国有化原则: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城市市区即建成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市郊区中已经被国家依法没收、征收、征购、征用为国有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6):A, D, E 租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因国家和用地者的原因而提前终止。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原因:①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②承租人的违约行为;③承租人的违法行为。(7):A, B, C, D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人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划拨属于一种国家行为,只有国家有权行使。(8):A, B, C, D 依法确定土地权利,既要依据实体法,也要依据程序法,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9):A, C, E 承租人可将承租土地使用权转租、转让、抵押,承租人将承租的土地转租或者分租给第三人的,承租土地使用权仍然归原承租人所有,第三人的承租权只是在原承租人的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之上成立的债权。(10):A, B, C, D 采矿用地使用权不属于集体土地使用权,如果采矿时需要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应当经过集体土地征收程序将其转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通过划拨、出让等方式获得。(11):A, B, D, E 征收权不是私法意义上的权利,而是公法意义上的权力。国家征收财产的权力,不是依据国家所有权,而是依据国家主权。在我国,土地征收权是指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而将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的权力。(12):A, D, E 自《六十条》公布时起至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时止,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国家所有:①签订过土地移转等有关协议的;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的;③进行过一定补偿或安置劳动力的;④接受农民集体馈赠的;⑤已购买原集体所有建筑物的;⑥农民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转为全民所有制或者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的。(13):A, B, C, D 所谓地役权,是指利用他人土地以便有效地使用或者经营自己土地的权利。由于地役权必须从属于需役地而存在,故而其具有从属性。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并不以登记为要件。但是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地役权既可以有偿取得也可以无偿取得。(14):B, E 台湾的土地制度既非单一的土地公有制,亦非纯的土地私有制,而是二者的结合。在台湾,矿产不得私有,并对外国人取得的土地权利作了限制和规定。(15):B, C, D, E 本题中,甲在该菜地小路上的通行权系历史形成的,是宅基地所有权的延伸,属于相邻关系的保护范畴,没有时间限制;而拓宽的车行道,是通过协议设定的地役权,由于没有登记,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根据《物权法》相关规定,其效力仅存在于甲和乙之间,而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由此可见,丙的行为侵犯了甲基于相邻关系而形成的通行权,却没有侵犯其地役权。如果该通道是必经通道,丙有义务恢复甲在其菜地上的通行,如果有条件另开通道,丙也应该予以一定的补偿,但甲关于J恢复车行道的诉请不应得到支持。(16):A, C, D 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提供担保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法享有的就担保财产变价并优先受偿的权利。其中,债务人或第三人为抵押人。抵押人仍为设定了抵押权的财产的所有人,所以,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抵押人对抵押物享有下列权利:占有权、依法设定多项抵押权、设定用益物权、处分权。(17):A, B, D 在马来西亚,私人要占用、使用政府土地,经批准后才能占用,否则在法律上就被视为“非法”。政府颁发地契给私人时,发出的地契有许多种,分为暂时居住的地契、有限期的地契和永久性的地契三种。不同地契的土地有不同的使用限制和权利限制。(18):A, B, C 根据《担保法》第四十九条与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抵押人的行为足以使抵押物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恢复抵押物的价值,或者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由此可知,抵押权人对抵押人处分抵押物的行为有限制权、追及权、对抵押物不法妨害的排除权。(19):A, D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的规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20):A, B, C 跨县级行政区域使用的土地,应当报土地所跨区域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别办理土地登记。我国并未实现土地和房产的统一登记,二者分别由不同的机关进行登记。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债务融资与代理理论研究评述 篇3

【关键词】债务融资  代理理论  公司治理

一、引言

自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提出MM定理以来,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及融资结构问题开始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公司财务领域比较重要的研究话题之一。随着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财务研究领域的广泛运用,学者们将委托代理理论融入到公司融资方式选择中来,提出了债务融资的公司治理作用(Jensen,1986)。

已有研究表明,债务融资具有一定的公司治理作用(Jensen,1986;Harris and Raviv,1990;Shleifer and Vishny,1997),能够规范公司经营行为。Rajan(1992)认为银行借款可以阻止公司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然而,也有实证研究发现过高的负债会导致公司负的业绩表现。关于公司负债的经济后果,不同学者采取的统计方法和研究样本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两条线路入手,围绕代理理论和债务融资治理效应两个主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评述。

二、国外文献梳理

(一)债务融资与公司代理问题相关文献

国外对于债务治理的研究大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初涉及债务治理效应的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是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的MM理论,MM理论在完美市场假设下讨论债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得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公司价值与债务融资或股权融资的选择没有关系。随后,学者们将代理理论引入进来,表明债务融资存在治理效应,其中比较重要的有:Jensen(1986)提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自由现金流(free-cash-flow),就是企业产生的、满足所有以相关的资金成本折现的净现值为正(NPV>0)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剩余的现金流量。Jensen认为,从效率的角度看,这些资金应回报给股东,比如增加分红或购回股份,而不是留存起来。但这种情况很少见。企业管理当局之所以保留现金而不分发给股东,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现金储备增加了他们面对资本市场的自主性,扩大了他们所管理的公司的规模——因为正如许多研究表明的,与管理人员的薪金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公司的规模的扩大而不是公司价值的增加。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等方面的考虑,采取的企业行为会背离股东的利益,这种利益损失即为代理成本。而负债可以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减少公司的代理成本。由于负债需要债务人定期向债权人支付一定的利息,有利于减少管理层可支配的自由现金流,减少了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和过度投资行为,降低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公司治理作用;Harris and Riviv(1990)提出相机控制权理论,认为债务能够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约束,在特定的时机可以帮助企业完成控制权的更换,以帮助企业做出最优决策。Shleifer and Vishny(1997)表示债务融资可以促使债权人在公司违约时充当大股东的角色,从而起到积极的公司治理作用。由于负债的存在,企业控制权主要在经营者、股东、债权人之间“相机转移”,企业的最优负债是在该负债水平上,企业破产时正好将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由于只有在企业正常经营时管理者利益才会达到最大,为了避免控制权转移到债权人手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就会努力工作,从而产生治理效应。

(二)不同类型债务治理作用相关文献

公司的债务融资方式根据债权人类型的不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要债权人的私有债务,即银行借款等;一种是以公众为主要债权人的公开债务,即公司债券。近年来,国外学者根据公司债务类型的不同,开始探讨两种债务融资方式的治理作用的差异。学者们通过理论分析表明,银行作为内部人可以获得公司私有信息(Fama,1985),进而可以发现公司控股股东的侵占和机会主义行为,并通过破产清算和再谈判对公司进行惩罚,最终减少公司的不道德行为(Rajan,1992);而公开债券的所有权较为分散,由大量投资者持有,弱化了单个债权人的监督动机,并且债权人之间会存在重复的监督工作(Houston and James,1996),并没有较好的途径获得公司内部信息,因此对于公司的监督效率低于银行。

随后,学者对两种债务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Lin et al.(2013)探讨了公司股权结构对于债务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控股股东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差异越大,其进行掏空公司,满足自身私利的动机越强,因此需要规避银行较为有效的监管,选择更多的公开债券。

三、國内文献梳理

(一)债务融资的经济后果

国内学者对于债务融资与代理问题的理论分析研究较少,都是基于国外已有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关于债务融资的经济后果,国内学者从投资、公司价值等视角进行了探讨。童盼和陆正飞(2005)发现,负债比例越高的企业,投资规模越小,并且主要是过度投资规模的减小。且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受新增投资项目风险与企业风险大小关系的影响。倪铮和魏山巍(2006)研究发现债务融资在一定限度内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新增债务融资可以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公司获得银行借款表示公司满足了银行对于经营业绩相关指标的要求,通过了银行对于公司经营状况的审查。祝继高等(2009)发现银行借款作为中介机构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能够预测公司未来的财务业绩。何瑛和张大伟(2015)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可以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提升公司价值。而陆正飞等(2006)在公司长期债务与投资行为的研究中却发现仅有长期银行借款与公司的投资行为关系显著。

(二)不同债务类型的经济后果相关文献

国内一些学者从公司投资行为探讨了不同债务融资来源的经济后果,不同于国外研究,国内主要探讨了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两种不同债务融资方式。一般来说,企业负债主要有三大来源,即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与企业债券。但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目前主要来源于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企业债券融资在我国上市公司负债中所占比重很小。童盼和陆正飞(2005)发现商业信用对公司投资规模的影响程度大于银行借款的影响程度。

商业信用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负债,期限通常较短,而且往往与特定的交易行为相联系。它在信用期内可以无偿使用,无需支付利息。童盼和陆正飞(2005)指出,商业信用债权人对债务人基本上没有约束,表现在:事前无保障,商业信用以购销合同为依据,企业之间的赊销与赊购完全依据之前的付款记录,也就是完全凭信用;事中监控难,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很少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作为债务人的企业也没有义务向其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即使企业出现滥用商业信用资金的行为,债权人也很难干涉;事后维权难,作为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唯一能够保护自己利益的途径就是借助法律手段,但在我国,企业破产机制的缺陷阻碍了债权人利益的实现,企业破产清算后,债权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商业信用的这些特征使得商业信用的相机治理作用相对较为薄弱。

四、文献评述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债务融资与代理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尤其针对国内研究现状,本文发现对于债务融资的融资来源选择问题的关注还不充足,并且国内对于债务融资结构的探讨多是对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两种方式的对比,而对于银行借款和公开债券两种债务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研究不多;因此,从债务治理角度探讨银行借款和公开债券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将是未来债务融资与代理理论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Fama,E.(1985).What's different about bank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5:29-39.

[2]Harris,M.,Raviv,A.(1990).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debt.Journal of Finance 45:321-349.

[3]Houston,J.,James,C.(1996).Bank information monopolies and the mix of private and public debt claims.The Journal of Finance 51:1863–1889.

[4]Jensen,M.C.(1986).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323-329.

[5]Lin,C.,Ma,Y.,Malatesta,P.,Xuan,Y.(2013).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choice between bank debt and public deb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09:517-534.

[6]Modigliani,F.,Miller,M.H.(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261-297.

[7]Rajan,R.G.(1992).Insiders and outsiders: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length debt.Journal of Finance 47:1367-1400.

[8]Shleifer,A.,Vishny,R.W.(1997).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 Finance 52:737-783.

[9]何瑛,張大伟.2015.管理者特质、负债融资与企业价值.会计研究,08:65-72.

[10]陆正飞,韩霞,常琦.2006.公司长期负债与投资行为关系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01:120-128.

[11]倪铮,魏山巍.2006.关于我国公司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08:20-30.

[12]童盼,陆正飞.2005.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05:75-84.

[13]祝继高,陆正飞,张然,叶康涛.2009.银行借款信息的有用性与股票投资回报——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01:122-135.

代理人理论 篇4

一、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及其对比分析

经典的代理理论是目前用于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主流理论。其研究的视角是经济学和金融学, 分析的起点是经济人假设, 分析的落脚点是人总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 因而人类行为倾向于机会主义和个人主义, 管理者 (代理人) 会牺牲所有者 (委托人) 利益为自己谋求私利。也就是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目标的不一致 (Jensen M&Meckling W, 1976) 。为了使这种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所有者一方面可以激励方式, 比如股权激励等;另一方面可以采约束方式, 比如内部控制和外部约束。而管家理论的研究视角是社会学和心理学, 它的分析起点是社会人假设, 认为人类行为倾向于集体主义和合作, 管理者的目标和所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管理者会象“管家”一样管理好所有者的财产, 并使之实现增值 (L.Donalson.The Ethereal Hand, 1990) 。所有者对管理者充分信任, 并与之进行合作, 而不是对管理者进行控制。他们之间的合作表现在:所有者充分授权给管理者, 董事会权力由内部人控制, 并且实行“一元治理结构”, 使管理者像真正的所有者 (J.Davis, H.schoorman, F.D.&L.Donalson, 1997) 。管家理论更多的是提倡激励, 激励的目的是通过内在的非物质性因素, 增强管理者的公司身份认同感, 产生心理承诺, 使管理者发自内心和自愿地努力工作, 以实现公司经济目标。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在理论中的潜在逻辑是:如果所有者假设管理者是经济人, 就倾向于与管理者建立代理关系, 如果双方确实建立起代理关系, 所有者就会对管理者进行控制, 此时采取的就是代理理论所提倡的治理策略;如果所有者假设管理者是社会人, 就倾向于与之建

·企业管理·

立管家关系, 如果双方确实建立起管家关系, 所有者就会充分信任管理者, 并与之合作, 此时采取的就是管家理论所提倡的治理策略。在公司治理实践中, 所有者有两种选择, 要么建立代理关系, 要么建立管家关系, 对应于此, 公司治理策略要么以代理理论为指导, 要么管家理论为指导。可见, 按照这一逻辑, 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在治理实践中是对立而非相容。

上述的分析我们都是站在从所有者角度来看待管理者, 但是对于管理者倾向于选择代理关系还是管家关系缺乏分析。从所有者和管理者作为平等主体的角度, 这种分析显然是不充分的和存在缺陷的。因为当管理者与所有者发生关系时, 类似于所有者, 管理者也会面临着要么选择与所有者建立代理关系、要么选择建立管家关系得选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一些梳理和概括。

根据有关文献总结, 认为管理者主要的特征因素包括心理和情境两大类。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1) 需求水平。低层次需要的人会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倾向于选择代理关系, 高层次需要的人会寻求自我实现而倾向于选择管家关系; (2) 权力动机。权力类型可以概括为组织权力和个人权力两类。那些倾向于使用组织权力的人更有可能选择与所有者建立代理关系, 那些更倾向于使用个人权力的人更有可能选择与所有者建立管家关系; (3) 身份认同感。当管理者通过接受组织的使命、远景和目标, 他们就产生了身份认同感, 他们会按照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会为组织的成功而努力。因此, 身份认同感强的管理者更容易成为管家;反之, 更容易成为代理; (4) 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是指个人与组织身份一致的强度和卷入组织的程度。它包括感情、理想、规范、经济和机会承诺等维度 (凌文铨、方俐洛, 2003) 。那些感情、理想和规范承诺高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建立管家关系而经济和机会承诺高的人会更倾向于选择建立代理关系。情境因素主要包括: (1) 管理哲学。管理哲学可以分为控制导向管理和卷入导向管理两种。控制导向的管理倾向于产生代理关系, 而卷入导向的管理倾向于产生管家关系; (2) 文化背景。文化维度研究告诉我们, 存在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之别。集体主义文化更容易产生管家关系, 而个人主义文化更容易产生代理关系; (3) 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组织和机构中具有更少权力的成员, 接受权力分配不公的程度。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孕育着代理关系的产生, 而低权力距离文化孕育着管家关系的产生。可见, 按照特征因素对管理者进行分析, 可以把管理者分为倾向于选择代理关系和选择管家关系两类。

二、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基本逻辑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 家族企业是企业的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归属一个或数个家庭或家族所有, 而且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家族企业管理的基本轨迹都是以家族成员作为管理者为发展起点, 但是家族式管理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是有效的, 但这并不表示它是家族企业的长期选择。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进入到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时, 其管理水平与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就会显现出来, 家族式管理逐渐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病, 主要表现在: (1) 可能将一些平庸的家族成员带入企业。尽管这些人不比其他员工的贡献大, 却因自己的特殊关系而争权夺利, 不干实事, 养尊处优并要求获得超额利益, 这对执行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打击很大, 会严重影响到非家族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壮大。 (2) 家族成员的角色难以分清。一方面, 家族成员是企业的员工, 是董事长总经理的下属, 需要听从上级的指挥;另一方面, 家族成员又是董事长总经理的亲戚, 可能是兄弟、姐妹, 甚至是长辈, 只凭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他们, 这样家族成员必然陷入一种角色冲突之中, 自然不能处理好工作关系。 (3) 形成分离状的利益群体。一旦企业内部出现了对立的利益群体, 中坚力量反戈一击, 再坚实的大厦也会突然间土崩瓦解。可以说, 内部打击的痛楚比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更具毁灭性。 (4) 家族式管理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在生产、营销、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上, 自己没有能力也不采纳他人的意见, 独断专行, 因为创业的成功促成了他们自信心的膨胀, 把自己看成是全能的, 不容他人否认自己的权威,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 重大问题的决策就显得很随意。企业主往往凭个人的经验, 或者看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 就向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进行多元化扩张。人治色彩过浓, 权力集中程度高, 管理专制, 企业的决策实际上就是企业主个人决策。特别是在企业规模扩张后, 企业主个人的能力、素质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从而导致决策失误。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开始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家族企业引进外部经理人与其说是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还不如说是家族企业无奈的选择。

但是, 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后是将职业经理人作为代理人还是作为管家, 必然会存在着具体的选择;同样作为职业经理人是作为代理人还是作为管家也会有其自身的选择。我们有必要从博弈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第一部分对的分析结果, 我们认为, 家族企业治理实践应该重视双向分析, 既要从所有者又要从职业经理人角度来考虑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怎样的关系, 而不是只从所有者角度来考虑, 也就是说, 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关系形成应该建立在双向选择基础上, 而不是单向决定基础上。按照这一逻辑, 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关系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他们之间的博弈过程。博弈的一方是所有者, 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要么选择建立代理关系, 要么选择建立管家关系, 博弈的另一方是职业经理人, 按照特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倾向于选择建立代理关系, 一类倾向于选择建立管家关系。博弈的结果状态是: (1) 当所有者选择与职业经理人建立代理关系, 而职业经理人也倾向于代理关系时, 职业经理人会利用所有者的不足, 所有者需要一个控制机制对管理者进行约束以确保代理成本最小。 (2) 当所有者选择管家关系, 而职业经理人倾向于代理关系时, 职业经理人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以牺牲所有者和组织利益方式进行自我服务, 而所有者创造了有利于职业经理人自我服务的情境。这种状态下, 职业经理人行为与所有者目标的不一致, 所有者可能感到被背叛而很愤怒, 要么撤换职业经理人, 要么选择退出。 (3) 当所有者选择代理关系, 职业经理人倾向于管家关系时, 所有者认为职业经理人不可信, 并对他们实施控制, 以减少职业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而倾向于成为管家的职业经理人受到象代理角色一样的控制, 会感到受挫, 进而会背叛所有者, 产生反组织行为, 甚至离职。 (4) 当所有者选择管家关系, 职业经理人倾向于管家关系时, 职业经理人会按照管家角色一样行事, 通过完成组织使命和目标来获得利益, 职业经理人创造卷入导向情境和授权给职业经理人, 双方实现了合作, 结果就到达最大化公司潜在绩效的管家关系。这种状态下, 双方获利最高, 组织实现最大化利润回报。在博弈过程中, 对于所有者而言, 选择哪种关系决定于他对风险的可接受水平以及愿意相信对方的程度, 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 选择哪种关系取决于自己的特征倾向。如果双方都倾向于选择代理关系, 风险最少;如果双方选择管家关系, 利益最大;如果一方选择代理关系, 而另一方选择管家关系, 则会引起匹配错位, 最终导致治理策略失效。

因此, 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面临的困境就在于如何对上述博弈状态进行甄别。

三、一个简短的结语

家族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市场经济竞争的变化以及家族成员管理知识的匮乏或者管理人才的短缺, 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而言, 引进职业经理人可能是一个趋势。如何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家族企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个思路是帕累托最优选择, 即信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成为解决这种困境的最根本途径。信任机制将会使博弈状态更加显形, 博弈状态便于低成本甄别, 要么企业选择现代的委托代理治理模式实现成本最低, 要么选择管家模式实现共赢。另一个就是帕累托次优选择, 即职业经理人的引进采用“渐进式”。首先在家族成员无法胜任管理者角色时, 考虑通过“提拔”任用企业内部中层优秀人才 (非家族成员) 实施管家角色, 或者说管理者的任用按照家族成员-企业内部员工-外部人员的思路渐进式实现改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目标。

摘要: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家族成员管理知识的匮乏或者管理人才的短缺, 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成为必要。但是从目前的治理实践来看, 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存在许多问题, 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深入研究目前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基本路径和逻辑是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本文从经典的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的整合的视角, 对于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困境进行分析, 以期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的建议。

关键词: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代理理论,管家理论

参考文献

[1]Jensen M&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3) :305-360.

[2]L.Donalson.The Ethereal Hand: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 :369-381.

[3]J.Davis, H.schoorman, F.D.&L.Donalson.Toward A Stew-ardship Theory of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 :20-47.

委托代理理论的名词解释 篇5

委托代理理论的建立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为,研究此类问题的,我们称为隐藏行为模型;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隐藏的信息,研究此类问题的模型我们称之为隐藏信息模型。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的历史发展

代理人理论 篇6

关键词:公司治理理论;信息不对称;国美之争

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公司治理的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以现代企业为对象,以监督和激励为核心,但是并不只强调激励和约束,也强调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的理论主要有超产权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论述

18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科技日益进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有者亲自管理企业越来越多的受到自己精力、专业知识等的限制,当所有者亲力亲为管理企业效果不理想,从而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时候,委托代理关系就产生了。

由于当管理者努力工作时,全部收益可能为股东所有,而额外消费时,只承担一部分成本,所以企业的价值会小于他是所有者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称为代理成本。

三、利用公司治理理论分析国美之争

(一)国美之争的来龙去脉

黄光裕于1987年创立了国美,2006年国美合并了永乐电器,永乐的董事长陈晓出任国美的CEO。从而为这一场中国商界少有的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博弈埋下了伏笔。

2008年,黄光裕被北京公安局逮捕,原因是他设计股权回购计划,以私人名义将股权出售给国美,套取资金,偿还其对一家财务机构24亿元的债务,该行为给国美带来了16亿港元的损失。黄光裕被判处14年徒刑。陈晓成为董事局代理主席,后黄光裕辞职,陈晓正式成为董事局主席。

黄光裕服刑期间,美国私募贝恩公司宣布通过债转股增持国美的股权,债转股后,贝恩持国美的股份达到10%,黄光裕家族的股份被摊薄到32%。贝恩投资入股国美后的第八个月,因担心股权被稀释,大股东黄光裕在2011年的股东大会上发难,否决了贝恩提名的三名非执行董事。按照合同规定,如果贝恩提名的三名成员不能进入董事局,会造成违约,国美须向贝恩赔偿24亿元。事件发生后,董事局召开紧急会议,否决了股东大会的决议,强行委任贝恩的三名高管进入董事局,并首次公开指责黄光裕、杜鹃夫妇将国美陷于重大危机之中。

2010年9月28日国美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通过投票表决,黄光裕的五项提案,除撤销增发、发行、买卖股份的其他提案均被否决。陈晓初步胜出,得以连任,黄光裕家族的收益在于不必再担心股份被稀释。

2010年12月27日,国美特别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同意任命黄方的邹晓春、黄红燕为非执行董事。

2011年3月9日,国美电器宣布,张大中将接替陈晓,成为国美电器第三任董事会主席。不过,这一次黄光裕家族对新任董事会主席有了权力制衡,张大中此次仅为非执行董事。国美的“陈晓时代”终结,一度喧嚣的国美控制权之争落幕。

(二)利用公司治理理论对该事件进行分析

1.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基于两权分离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西方诞生之初,是被作为一种负面的新生事物被无奈的接受的,并不像我们现在认为的,仿佛有不证自明的合理性,因为当时人们一眼就看出了这种制度中因收益风险不对称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管理者的收益和风险是不对称的。

在国美控制权之争的案例中,我们不能否认,陈晓确实想通过增发来稀释黄氏家族的股权,陈晓自己也委婉的承认了这一点,按照他的看法,一个被国法判以重刑的人如果始终在企业内部阴魂不散,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黄先生判了14年,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他获取社会资源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相对于对手而言,这就是我们的短板”。這就是陈晓那句“黄光裕在中国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的真正含义。

姑且不论陈晓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和黄光裕是有分歧的,试想当初黄光裕在吸纳陈晓进入国美核心管理层的时候,如果知道对方在控制权问题上和自己的观点有如此大的差异,还会任命陈晓为国美的总裁吗?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代理成本。

2.大股东和小股东的信息不对称

相对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中国当前的语境里,这才是最迫切的问题。大股东(或者其代理人)利用对公司管理的便利,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凭借这一点侵害小股东的权益,在社会法制和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的亚洲市场,相关例子比比皆是。在国美控制权之争的案例中,黄光裕以个人名义将股票出售给国美,从而使国美集团损失16亿港元就是损害企业整体利益,侵害小股东权益的例证。这也是股权之争中,陈晓坚持以“与大股东利益冲突的其他股东的代言人”定位的原因。

(三)总结归纳

从委托代理的角度上来讲,黄光裕把陈晓推上了董事局主席的职位,他要求陈晓按自己的意愿决策,当陈晓违背他的意愿的时候,黄光裕要求罢免陈晓是合情理的;而陈晓认为自己应该代表全部股东而不仅是大股东的利益的观点也是无可厚非的,双方更大程度上是立场不同所导致的矛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是最主要的,也不是中国内陆最突出的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大股东与小股东信息不对称,大股东侵犯小股东权益的行为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政府也应当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管,严格信息披露。

代理人理论 篇7

一、金融机构的委托代理问题

在现代企业的运营中, 股东和经理人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度有很大差异, 尤其是国内的金融机构, 股东由于事务繁忙, 加上又没有经理人员那样拥有专业的经营、管理的知识, 只能将公司的经营权交给经理人员, 因此在某些方面存在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1]。股东追求所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 经理人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 即追求其薪金的最大化。经理人在代理过程中, 由于其信息优势, 使股东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为了有效防范这些风险, 委托人会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委托人采用一些激励方式来控制经理人的逆向选择, 从而达到促使经理人努力工作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所起的作用不同[2]。本文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考虑委托人和经理人都具有不变的绝对风险规避度的时候的激励模型研究, 通过在激励模型中引入信息观测量, 作为刺激经理人努力工作的一个重要变量, 最终希望能够通过控制这些变量, 减少委托代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模型的设计及分析

本文采用一个讨论道德危害时被普遍使用的单阶段模型。为了简化讨论, 我们运用线性机制, 这里我们做的主要基本假设如下:

假设1企业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存在风险偏好差异, 假设企业所有者为风险中性, 即其对可能存在的利润, 有对等的风险承受能力, 边际风险补偿为常数, 经理人则是风险规避的, 并引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效用函数u (x) =-e-rx[3], 其中r表示当事人对风险的规避系数。r>0表示当事人厌恶并规避风险, r=0表示当事人是风险中立的, r<0表示当事人是风险喜好者。

假设2博弈各方行为是有限理性的目标决策结果, 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 在保证代理人的代理效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使委托人的收益尽可能提高, 第二, 在满足委托人效用的同时, 使代理人的效益尽可能提高, 第三, 使得整个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并使得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价值收益尽可能地高。

假设3在假设1的基础上, 得出

定义经营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收益的确定性等值为CE[4], 从而经营者在获得完全确定的收益CE时的效用水平等于他在不确定条件下获得的效用期望值, 即u (CE) =E (u (x) ) , 也即, 从而有

建立模型的基本原理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代理人为委托人创造价值, 对整个企业带来了价值, 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补偿, 委托人是最后的声誉持有者, 他注重的是代理人投入的努力、积极性和创造力等。但是由于这些变量本身就不是容易被观测的, 而只能通过设定另外的可观测的变量-工作绩效与之相联系, 其中又涉及到信息的可观测性问题。显然, 工作绩效从本质上基本包括了职业经理人的努力、积极性以及个人能力等的因素[5,7]。

模型设计的基本过程

设企业经理人的努力程度为a, 这里假设企业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可以与货币产出对应起来, k表示委托人或者是企业为职业经理人所提供的工作环境或者是技术装备水平。用d表示企业的固定产出, 在这里假设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稳定水平, 即d为常数, 另外假设企业产出过程中的随机变量为θ, 服从均值为0, 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 代表外界环境对企业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周霞、陈金广[8]在2008年建立了如下模型:

在此模型中考虑了经理人努力、企业为经理人提供的工作环境或者是技术水平、固定产出、随机变量等变量,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导致经理人可能采取违背委托人利益的道德危害行为或者是经理人的努力很难被直接观测到, 而企业的信息观测量对企业收入的影响是很大的, 反过来也会影响代理人的收益。所以本文在提出模型 (3) 的基础上, 再多考虑一个可以观测的标量指标x, 它的均值为0, 这里x和a不相关, 不同的x和a可能产生相同的企业产出函数π, 我们用r表示信息变量x的权重, 假设α为企业代理人的固定收入, β为企业的激励强度, 并结合前面委托代理理论的线性模型, 得出企业产出函数和企业经理人的总收入如下:

由于经理人获得收益的同时, 必然付出自己的努力成本包括人力资本等, 我们假设努力成本可以等价于货币成本, 用c (a) 表示, 由于c (a) 具有前面委托代理理论里所具有的性质:

不妨设。b越大, 表示企业经理人付出同样的努力a时, 产生的c (a) 越大, 从而企业经理人的实际收入为总收入减去付出的努力成本, 数学表达式如下:

利用确定性等值的概念, 有 (2) 式。

从而我们有:

因此可得:

现在我们对该模型进行进一步拓展和改进。假定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补偿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工资形式的w1, 另一种是表扬、鼓励或者是晋升等一些精神上的激励, 这里我们假设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可以货币等价为w2。我们仍然用到上述薪酬设计线性函数, 用β1表示薪水等物质激励, 用β2表示精神激励。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如下:

物质 (工资薪水激励) :

精神补偿激励:

我们假设委托人的风险偏好为中性, 从而对企业委托人来讲, 期望效用即为期望收益。由于π为企业产出函数, 此时付给经理人的薪水等物质激励函数s (π) 满足如下等式:

从而委托人的期望效用为:

企业经理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为:

另外假设企业经理人的保留效用为, 从而我们有:

由于要使最大化, 因此我们有:

从而有:

我们可以构造Laplace函数求maxEU[π-s (π) ]。

为了简化计算, 我们对α求偏导, 得到拉氏乘子系数为1, 我们假设:

我们将 (18) 式带入EU[π-s (π) ], 从而可以得到拉氏函数f为:

我们做简单的数学处理, 令β2=mβ1, 其中m为激励中精神激励所占的比例。

我们对f求导:

进而可得:

三、模型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的求解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1) 由 (18) 式有:职业经理人的最佳努力水平与激励强度β, 与企业为职业经理人提供的工作环境或者是技术装备成正比, 与代理人的努力成本系数成反比。我们进而可得:当代理人的努力成本系数变化规律确定时,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β, k, 来增加代理人的努力程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偷懒行为。

(2) 由知, 企业委托人对企业代理人的激励强度是与代理人的风险系数负相关的, 即有ρ越大, β越小。

(3) 由于var (rx+θ) =V, 即由企业的信息观测量和外界随机变量共同决定了激励强度的方差因素。当观测量和随机环境产生的方差越大时, 激励强度相应会减弱。特殊的情况就是, 经理人付出努力了, 而且也有信息观测量观测到, 但是激励强度并没有增强, 原因在于被市场随机环境因素所抵消掉了。

(4) 对于代理人来讲:

即代理人的期望收益随着行业固定产出水平的增大而增大;

对于企业委托人来讲:

从而也有企业委托人的期望收益随着行业固定产出的增大而增大。

(5) 我们对变形可得:

从而有, 当时, m>0。

即当满足一定外界条件时, 企业委托人对职业经理人的精神激励为正, 相反, 在一定条件下, 企业委托人对职业经理人可能采取精神惩罚或者开除等行为 (比如偷懒或者是违背委托人目标行为等) 。

(6) 对代理人来看, 由于:

当代理人愿意付出一定努力时, 企业委托人对职业经理人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 我们在设计激励模式时, 一定要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辅之以一定的精神激励。

通过本模型的设计, 可以有效地控制委托代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并且促进经理人物质激励的同时, 也能促进经理人的精神激励, 从而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 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在将经理人的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基础上, 研究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共同利益,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定量分析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经理人,激励,确定性等值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李仕明, 唐小我企业权力配置与经理激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让-雅克.拉丰, 大卫.马赫帝摩著激励理论 (第一卷) 委托-代理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陈学彬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敖志军, 惠益民存在道德危害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多重激励问题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19975 (4) .

[6]Bengt Holmstrom and Paul Milgron Aggregation and Linearity in the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s Econometrica Vol55, No2, 303-328.

[7]Hart O, Holmstrom B Theory of constracrs.Advances in Economics Theory, Bewly 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8]ReesR The theory ofprinciple and agent Part I Bulletin ofEconomicsResearch1985, 37 (1) :3-26.

委托——代理理论与绩效预算 篇8

1932年, 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 (Berle, A.Aand G.C.Means, 1932) 提出了著名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命题, 并对比传统企业制度研究了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两权分离”所带来的激励问题。他们认为, 与传统企业制度不同的是,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并不是企业的实际管理人, 由于这种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企业的总价值低于管理者是唯一所有者时的价值。1937年, 科斯 (Coase, R.H, 1937) 在其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书中, 提出了“交易费用 (transactioncosts) ”学说, 并利用交易费用概念揭示了企业的形成和规模。他认为, 企业是在“比较企业和市场在组织交易上的费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交易费用”学说的提出为进一步研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 交易费用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激励理论、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使始于伯利、米恩斯和科斯的现代企业理论得到快速发展。自此, 委托——代理理论正式被提出来, 并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其理论成果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一切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领域, 并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理论优势。

1. 关于“委托——代理”概念的表述

“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 (Ross, 1973) 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 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 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委托——代理理论就是以委托——代理关系为研究对象, 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的形成过程出发, 探讨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 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 减少委托代理问题, 以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的理论。

2. 关于代理成本的理论易上的费用”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实质是利益比较优势。一方面, 拥有资产所有权的个人能够从委托职业经理人经营取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 职业经理人也因为经营不属于他个人的资产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才愿意将自己的经营才能与他人的资本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契约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可以使双方都获得契约带来的好处。

但是委托——代理关系的运用是有代价的, 这就是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担保成本、机会成本 (1) 。詹森和麦克林 (Jensen, M.C.and W.Meckling, 1976) 对代理成本的研究表明, 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的决定因素。代理人即使付出全部努力承担所有成本, 但却只能分享一小部分剩余;当他追求个人额外的好处时, 他得到全部好处却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 所以代理人可能没有工作的积极性, 却热衷追求其他额外收入。因此代理人管理下的企业价值将小于它属于一个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 两者之差就是所谓的“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理论揭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如果代理成本高于建立契约带给所有者的收益, 那么建立契约将不再经济可行。同时, 代理成本理论也提示我们, 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企业或组织的管理中, 削减代理成本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3. 关于委托——代理问题

每当人们按他人要求行动 (我们称后者为委托人) 且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运营情况 (信息不对称) 时, 就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这时, 代理人有可能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并忽略委托人的利益 (柯武刚、史漫飞, 2003) 。这个问题在大企业和政府中普遍存在, 它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管理挑战, 甚至被视为资本主义系统的阿喀琉斯之踵 (1) (Berle, A.Aand G.C.Means, 1932)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 即激励不相容。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 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 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二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拥有信息的不对称 (asymmetric information) ,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 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 同时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 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即所谓的“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

4.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委托方和代理方都以效用最大化目标与对方讨价还价和相互退让, 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约, 因此这种代理合约可以看成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博弈双方的对策及对策均衡的结果。对于委托人来说,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提高信息透明度以解决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求代理人全面、准确地报告其活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从而遏制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途径。

二是建立对代理人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的核心在于建立激励相容机制, 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实现委托人效用的最大化。

三是建立对代理人的有效监督约束机制。代理人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为自己谋求合约之外的利益即权利租金, 因此委托人要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并配以相应的惩罚措施, 使代理人能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不采取违规寻租活动。同时, 通过市场机制所产生的竞争, 对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代理人能构成潜在的威胁和惩戒, 从而增强了所有者的控制并减少其监督成本 (柯武刚、史漫飞, 2003) 。

通过上述三个途径, 委托——代理问题就转化为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当然, 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建立也是需要成本的, 但通常而言, 这些成本要少于代理人机会主义倾向很强并谋取私利时所发生的成本。多数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上述机制的存在对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很明显的效果, 使组织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并没有原先想像的那么严重 (柯武刚史漫飞, 2003) 。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绩效预算

1. 政府预算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首先是“公众——议会——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公众是财政资金的最终所有者;议会受公众委托决定财政资金的使用, 享有预算的最高决策权;政府又受议会的委托编制、执行预算并向议会报告预算。这其中, 相对于公众和议会, 政府拥有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方面的充分信息, 因而在预算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 按照官僚机构的“经济人”假说, 政府与公众 (议会) 的效用函数并不一致, 因此上述委托——代理关系中必然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即政府 (作为代理人) 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公众 (作为委托人) 的利益。

其次是“财政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财政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的委托人, 处于公共产品成本方面的信息劣势;而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受托人则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由于政府职能部门有自身的利益, 所以在财政资金分配中也会出现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1) 。

由此可见, 财政资金分配中存在着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也就产生了多种委托——代理问题, 从而提出了预算制度的设计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监督的要求。它明确了未来政府预算改革的方向:预算制度改革要确保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监督, 这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正如下面所要分析到的, 绩效预算正是以确保代理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为目标的, 因而是委托——代理理论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

2. 绩效预算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预算制度创新

按委托——代理理论, “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是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进而提出了“信息透明”和“激励相容”两种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方案。绩效预算所强调的“目标导向”实际上体现了公众 (委托人) 的利益, 同时通过“对结果负责”的制度安排, 使官僚机构和个人 (受托人) 在实现了委托人的目标 (绩效目标) 时得到奖励, 而在没有完成绩效目标时受到惩罚。这是一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能够促使受托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 绩效预算强调公共部门报告制度, 采取职能部门向财政部门、政府向议会和公众层层报告的形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实现信息透明, 这是抑制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

可见, 从理论上来讲, 绩效预算是解决预算中“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的制度创新。

3. 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是对代理人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还有赖于一种对代理人的有效的监督机制。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是绩效预算的核心, 通过绩效考评获取代理人实现委托人目标 (绩效目标) 的信息, 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并通过建立在绩效信息基础上的奖惩机制, 可以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能够最终实现委托人目标。同时, 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所得到的绩效信息, 也是“激励相容”和“公共部门报告”制度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 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是绩效预算的重要工具和核心内容, 是关系到绩效预算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方面的制度创新应引起改革者的高度重视。

4. 引入竞争是降低代理成本、加强对代理人控制的有效途径

传统公共产品的生产是排斥竞争的, 委托人没有提供公共产品成本的信息的激励, 因而带来了高额的代理成本。绩效预算强调在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引入竞争, 通过竞争带来预算制度两个方面的改进:一是通过竞争能够发现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 从而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 解决公共产品生产的低效问题;二是竞争能抑制政府职能部门的机会主义冲动, 有利于加强对其控制, 保证公众的利益。可以说, 绩效预算所倡导的“引入竞争”, 与委托——代理理论的政策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注释

1 从理论上来讲, 代理成本只是后面所涉及的更大的一个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的——一个方面。之所以要单独进行表述, 是为了说明什么情况下建立委托——代理关系才是经济可行的。

2 (1) 源于一个希腊神话故事, 喻事物的致命弱点。

代理人理论 篇9

关键词:商标,委托代理,激励,约束

近年来, 商标注册申请等业务量大幅度上升, 伴随而来的商标纠纷也相应增多。由于商标业务的专业性比较强, 很多商标事务都是委托专业的商标代理组织来代为办理, 即产生了商标代理问题。商标代理过程中, 商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专业知识、获得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明显不对称, 委托人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普遍存在代理收费价格恶性竞争、代理质量下降等问题, 严重损害了委托人合法权益, 影响商标代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解决以上问题, 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商标代理机制, 促进商标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 将商标委托代理双方引入市场, 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商标委托代理问题, 是规范商标代理组织行为, 解决商标代理问题的根本措施。

本文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 拟设计一种商标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 试图从经济角度, 找到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围绕商标权人如何选择代理机构, 如何根据中介机构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报酬支付率等方面, 设计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对代理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 以此来规范和引导代理人的行为。

一、商标代理问题

商标是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经销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 能够与他人的商品或者服务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

商标代理, 指商标代理组织接受委托人的委托, 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商标注册申请及其他有关商标事宜。

商标代理机构往往称为知识产权公司、商标事务所等, 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商标代理组织能够为委托人提供诸如商标注册申请、商标注册续展、商标权海关备案、商标侵权纠纷、商标侵权投诉及其他有关商标事务代理等服务。在我国, 与商标有关的业务一般都通过商标中介机构代理, 商标权人负责提供所需的相关证明文件资料, 代理人根据代理事项向委托人收取一定的代理费 (往往是固定的费用) , 负责办理具体事宜。

目前我国商标代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相关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虽然国家认可的商标代理机构共有近4000多家, 但这些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代理机构客观上能力有限或主观上的努力程度不够, 导致出现了许多商标代理失败的案例, 甚至有的出现法律纠纷, 给商标权人带来经济上和声誉上的巨大损失。

因此, 商标权人如何选择代理机构, 如何根据中介机构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报酬支付率, 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对代理机构进行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 对商标代理机构来说, 在合理评估自身能力和既定报酬率的基础上, 是否接受商标权人的委托, 对自身规避风险, 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商标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代理模型

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在经济社会中, 存在大量的由一方委托另一方完成特定工作的活动, 在这样的活动中, 委托方雇用被委托方为其提供服务, 同时赋予被委托方一定的决策权力, 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方的利益与被委托方的行为有密切关系, 但委托方不能直接控制被委托方的行为, 甚至对被委托方工作的监督也有困难, 只能通过报酬方式等间接地影响被委托方的行为。这样的关系在经济学中称为‘委托-代理人理论’, 其中委托方被称为‘委托人’, 被委托方被称为‘代理人’。

委托人和代理的目标不一致, 委托人自己的目标又需要通过代理人的行动来实现。因此, 委托人如何才能让代理人朝着有益于实现自己目标的方向采取行动, 就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委托人并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工作程度, 即使能够观察到, 也不可能被第三方证实, 而代理人自己却很清楚付出的努力水平, 因此, 委托人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 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优势, 由于委托人无法知道代理人的努力水平, 代理人便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 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 从而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即代理人采取与委托人利益与目标不一致的行动并将损失转嫁给委托人。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不一致以及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的行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使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收益分配机制, 实现双方理想的激励互容, 使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现实经济中, 委托人可以利用的手段主要是建立有效的代理人行为激励和约束制度, 来促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达到一致。

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标代理关系分析

在商标代理关系中, 商标权人为委托人, 商标中介机构为代理人, 构造商标权人与商标中介机构的委托代理模型。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委托人不能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水平。设α为商标中介机构的努力水平, 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表示;A为商标中介机构的能力水平系数, 用单位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的产出表示;θ是均值为零、方差为的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表示外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所确定的产出。商标中介机构的产出函数为:π=Aa+θ。

假定商标权人设计的激励合同形式为:S (π) =α+βπ, 其中, S (π) 为商标权人观察到产出为π时支付给商标中介机构的报酬;α为商标中介机构的固定收入;β为与提供的商标服务有关的支付系数, 即产出π每增加一个单位, 商标中介机构的报酬增加β单位。由上可知, 商标权人的期望收益为:

设商标中介机构努力的成本用货币成本函数表示为C (α) , 是努力程度的增函数, 而且边际成本随着努力程度增加而增加, 即, 为简化起见, 假定, 式中, b为成本函数, b越大, 同样的努力α带来的负效用就越大, 那么, 商标中介机构的实际收入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商标权人的目标是实现其期望收益Ev最大化, 而商标中介机构的目标是使其确定性收入w最大化。

在分析商标权人与商标中介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时, 必须考虑保留收入, 即当商标中介机构不接受这个商标权人的委托时, 所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收入。设商标中介机构的保留收入为, 要使商标中介机构接受委托, 必须使其确定性收入, 因此, 商标中介机构的参与约束IR可以表示如下:

在参与约束条件下, 商标中介机构愿意接受委托, 但其努力水平不一定是商标权人所期望的最佳水平。要使商标中介机构以最佳努力水平工作, 还必须使商标中介机构的利益在最佳努力水平下达到最大, 即满足激励相容约束IC:

得到上面的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后, 委托代理问题就转化为在这两个约束条件下寻求委托方利益的最大化问题。因此, 得到委托代理模型:

商标中介机构为达到自己的确定性收入最大化, 选择努力水平α, 由确定性收入的一阶条件, 得:, 此时, 参与约束和激励约束可以重新表达如下:

将以上两式代入目标函数, 解得:

上述结果意味着, 商标中介机构在接受委托时, 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由此可见, β是ρ, , b的减函数, 是能力水平系数A的增函数;当商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其努力水平α与其浮动报酬系数β成正比关系。

三、商标代理模型结果分析

由以上模型可以看出, 代理人风险规避度ρ与浮动报酬系数β为反向关系。ρ越大, 说明代理人承受风险的能力越小, 则浮动报酬系数β越小, 对代理人的激励作用就越小。当ρ趋于无穷时, β趋于零 (此时只有固定报酬) , 说明激励机制作用等于零。

浮动报酬系数β与代理人的能力水平系数A成正比, 代理人能力越强, 得到的报酬就越高;浮动报酬系数β与努力程度α成正比。代理人预期得到的浮动报酬率越高, 就会越努力完成工作;浮动报酬系数β一定时, 能力水平系数A与风险规避度ρ成正比, 代理人能力越强, 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越高。

代理人的机会成本b与努力程度α成正比。机会成本越大, 代理人越怠于努力工作;能力水平系数A与代理人的机会成本b成正比。代理人能力越强, 机会成本越大;能力水平系数A与努力程度α成正比。工作能力强的代理机构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本研究针对商标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双方, 构建了一个商标中介机构激励契约模型。

研究表明, 代理人的收益应该包括以下两部分: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其中获得浮动收益的高低与自身对风险的喜好程度、专业能力水平高低以及努力程度密切相关。风险承受能力强、专业能力水平高的商标中介机构愿意选择签订激励强度较大的契约, 而且签约以后也会很努力地工作。此外, 专业能力水平高的代理机构可以获得更多的签约机会。

从长远看, 这样的机制有利于商标委托人甄别出能力较强的商标中介机构, 有利于促进商标中介机构不断提高执业水平, 促进商标代理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2.相关建议。

①对于商标委托人而言, 首先要转变对商标代理机构的支付方式, 应该逐步由固定报酬支付方式向固定报酬加浮动报酬方式转变, 以有效促进代理机构努力工作;其次, 要从代理机构对风险的喜好态度、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去考察和比较, 以选出最适合的代理机构;再次, 对于已选定的代理机构, 要根据其自身条件, 设置适当的浮动报酬率, 以形成对代理机构最有效的激励。

②对于商标代理机构而言, 要想提高其经济收益,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承受风险的能力。

③对于政府等相关监管者而言,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服务机构的职能建设, 从制度和法律等方面对商标代理机构进行监管, 规范商标代理行业, 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涛.商标知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7 (1) :59-60.

[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46号.商标代理管理办法[J].中华商标, 2009 (11) :65.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8-126.

[4]刘有贵, 蒋年元.委托代理理论评述[J].学术界, 2006 (1) :69-78.

[5]李富强, 李斌.委托代理模型与激励机制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9) :29-33.

[6]陈利平.金融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21-50.

代理人理论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非对称信息对旅游供应者、经营者、旅游者和旅游业务合作者均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旅游业经营中的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大量涌现。主要表现为:

(一)旅游供应者的问题

旅游供应者由地方旅游接待部门组成,指当地饭店、餐馆、交通、浏览娱乐地、购物商店等与旅游有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目前旅游供应者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旅游供应者隐藏或故意不告诉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必要的旅游接待信息,或夸大旅游产品和服务功能,导致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决策错误。由于旅游供应者存在问题涉及的类型多,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所应用的非对称信息理论方法及所采用的理论模型也不同。

(二)旅游经营者的问题

旅游经营者是指旅游的中间商,即指国内外组团旅行社、接团旅行社等中间商。这方面不对称信息问题表现在:一是旅游经营者可利用旅游者无法确知或预知旅游的完全信息或行动,蒙骗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二是旅游经营者如果管理激励不力,导致导游索要回扣或欺骗旅游者购买伪劣产品,使旅游者在购买后大量投诉。一般而言,旅游经营者在非对称信息方面处于中间位置,运用理论方面也有两面性。

(三)旅游者的问题

旅游者在此指咨询、购买或消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人。对于旅游决策而言,旅游者的期望与现实接待往往有巨大距离,非对称信息总是让旅游者处于劣势。

(四)旅游业务合作中的问题

旅游接待服务需依靠多个部门、多个单位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旅游供应者和经营者的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大量涌现,表现为:旅游的供应者或旅游经营者利用或采用各种手段,在经营合作中拖欠款、甩客、弃客、扣人质等。非对称信息对旅游经营业务合作影响很大。

二、旅游委托人-代理人模型的类型和运用分析

在旅游业经营中,供求双方主要存在着三种模式(见图1):

由于旅游经营模式不同,它们的非对称信息状况及其运用的非对称信息委托人-代理人模型也不同,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旅游委托人-代理人模型类型

根据信息经济学文献,常将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Agent),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Principal) (张维迎,2000年)。在旅游产品的买卖经营中,旅游供应者拥有完全信息,他们成为旅游代理人(Tour agent);而不拥有信息或无法预知信息的旅游者成为旅游委托人(Tour principal);旅游经营者有可能预知旅游的完全信息,也可能无法拥有完全信息,因此,旅游经营者既可是旅游代理人,又可是旅游委托人。

从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信息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post),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Actions),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知识(Knowledges)。研究不可观测行动的模型称为隐藏行动模型(Hidden action),研究不可观测知识的模型称为隐藏知识模型(Hidden knowledge)或隐藏信息模型(hidden information)[1]。由于信息不对称,旅游代理人可以在和旅游委托人签合约之前隐藏信息或隐藏行动(可能出现的真实接待情况),也可在与旅游委托人签合约之后隐藏真实信息或隐藏行动,以达到欺骗旅游者、安慰旅游者(即向旅游者解释未行动或不完全行动的原因)之目的。于是,运用信息经济学,可以建立相关的旅游委托人——代理人的模型如下(见表1)。

(二)旅游委托人-代理人模型运用

1.旅游业中隐藏行动的诚信风险模型(Honest hazard with hidden action)应用。

在旅游业的经营中,旅游供应者或旅游经营者,为了达到故意欺骗旅游者或旅游委托人的目的,事前隐藏其真实的行动(如准备好不行动、少行动或不给钱),等到旅游者或旅游委托人与其签订合同或钱到手后,旅游者或旅游委托人才发现自己受骗上当。这种非对称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于旅游业散客经营、代办经营、组团式经营或业务合作经营中,而现今的电脑网上经营更是不可避免(见表2)。因此,政府应设计一个机制,例如采取严厉的经济或行政处罚措施,使这种故意欺骗行为无法继续,以保护旅游者或旅游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2.旅游业中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with hidden action)应用。

旅游代理人与旅游委托人在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因而是完全信息);但签约后,旅游代理人选择行动(如是否按合同安排旅游活动),“自然”(指虚拟的参与人的集合[2])选择“状态”(The state of the world)(指旅游接待地的某类酒店、餐馆、交通、浏览娱乐地、购物商店等产品和服务水平状况);旅游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如合约规定的三星级酒店、豪华大巴车等);旅游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旅游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状态本身(因而是不完美信息)。旅游代理人与旅游委托人运用模型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旅游者和地方旅游接待部门成为单纯的旅游委托人和旅游代理人,旅游委托人无法直接观测到旅游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状态本身;而国内外组团旅行社和国内外接团旅行社本身相对不同对象既是旅游代理人,又是旅游委托人,作为旅游代理人在旅游过程中可选择自身的行动,并与自然状态决定了旅游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最终结果,作为旅游委托人也无法直接观测到上级旅游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状态本身。

由于旅游代理人客观上可隐藏行动,旅游委托人的劣势问题更为明显。为此,政府部门可用法律形式——即旅游合同来规定旅游代理人的行动,希望能保护旅游委托人的合法权益。然而,旅游委托人,特别是旅游者,由于自身对旅游业务操作和信息不了解,在签合同时仍无法预测到旅游代理人真实的行动,而只有等到旅游结束后才能感受到其真实的行动和结果。因此,设计各种不同的旅游激励合同以诱使旅游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旅游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十分重要。

3. 旅游业中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应用。

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旅游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并向旅游者或旅游委托人错误报告旅游信息,提供多种旅游线路或项目供选择,旅游者或旅游委托人不知道信息的错误及旅游代理人的选择(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旅游委托人和代理人签订合同后,旅游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行动,导致真实旅游接待与旅游合同要求不符(见表3)。

4.旅游业中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应用。

自然选择旅游代理人的类型;旅游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如为国内外组团旅行社、国内外接团旅行社或地方接待部门等,旅游代理人告诉旅游委托人或旅游者自己的接待类型或某种信息,旅游委托人或旅游者在观测到旅游代理人的接待类型或信息后与旅游代理人签订合同,但旅游委托人或旅游者无法确切知道或不知道旅游代理人的真实类型和自然的选择,因信息是不完全的,导致旅游委托人或旅游者的错误决策(见表3)。

逆向选择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的共同特点是,旅游代理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向旅游委托人隐藏或错误报告信息,或假冒别的旅行社品牌、或夸大旅行社及接待地的接待范围和能力,骗取旅游委托人的信任,签订旅游合同,甚至预交所有的旅游费用。为此,政府可通过制定法律条文,如我国已制定了《旅行社管理条例》、《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促使旅游代理人尽可能提供真实信息,规定不得进行虚假广告,欺诈旅游委托人或旅游者,不得超范围经营,不得进行不正当竞争,否则将给予各种经济或行政处罚。对于国际出入境旅游经营业务,则通过两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或意向书,共同管理好国际出入境旅游经营业务。

5. 旅游业中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with hidden information)

应用:旅游代理人和旅游委托人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因而是完全信息);但签约后,“自然”选择“状态”(可能是旅游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观测到自然的选择,然后选择行动(如向旅游委托人报告自然的选择);委托人观测到旅游代理人的行动,但不能观测到自然的选择(因而是不完美信息)。如国内组团旅行社与旅游者签合约时,双方商讨时的信息是对称的,国内组团旅行社可观测到国外组团旅行社或接团旅行社的接团内容和选择的行动,旅游者可观测到组团旅行社的行动,但不能观测到接团旅行社的真实接待。同样,国内组团旅行社与国外组团旅行社或接团旅行社签合约时,信息是对称的,国外组团旅行社或接团旅行社可观测到国外接团旅行社或当地饭店、餐馆、交通、游览地、购物商店的接团内容和选择的行动,国内组团旅行社可观测到接团旅行社的行动,但不能观测到当地饭店、餐馆、交通、游览地、购物商店的真实接待(见表4)。

由于旅游信息被隐藏,旅游委托人常遭遇信息不真实的问题,为此须设计一个机制———赔偿制度,来激励诱使旅游代理人在给定自然状态下选择对旅游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如真实地报告自然状态)。由于旅游者是最终的消费者,针对旅游者而言,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旅游质量保证金制度,以确保旅游者的权益不受损害。对于旅游者以外的旅游委托人,则采取先赔偿旅游者后再索赔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代理人理论 篇11

[关键词]“三公经费”;委托代理理论;“经济人”

近几年来,“三公”经费的使用问题受到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再次要求“加大‘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要求更加细化地说明公务出国境团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拥有量和国内公务接待的有关情况”。“三公”经费公开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三公”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浪费问题、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规模,但是尽管如此目前“三公”经费的控制仍不尽如人意。“三公”经费滥用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委托代理机制失灵的现象。作为代理人的政府利用其信息优势和职务之便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了委托人民众的利益,造成了“三公”经费浪费、规模无法控制等问题。因此,从委托代理理论浅析我国“三公”经费的控制现状、“控制难”的原因以及措施,对于深入了解“三公”经费控制中的问题和对其有效治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三公”经费的控制现状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而“三公”经费的控制是指严格控制其在财政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1]。近年来由于利益失衡、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监督使“三公”经费滥用问题严重,出现了诸如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等问题,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以公车为例,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存在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基于这个背景,国家开始狠抓“三公”经费的公开和控制监管,使“三公”经费的支出基数有了显著降低。2010年国务院要求公开中央各部门的“三公经费”以来,按官方财政公开的数据统计,四年来,“三公经费”决算从2010年的94.7亿元降至2013年的71.54亿元,共减少23.16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由61.69亿元降至42.53亿元,减少了19.16亿元,居三项之首。但是我国的“三公”经费控制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第一,“三公”经费的公开仍不透明。从《2013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中可以看出仍有14 个省份未公开“三公”经费,并且公开的往往是上千万、上亿级别的大数,而缺乏细化精确的小数,没有细化精确到具体的花费项目,也没有说明花费的具体目的。与“三公”经费配套的一些基本参照数据,如部门人员数量等,也没有进一步细化公开。“三公”经费的公开越模糊,政府部门对于“三公”经费的使用就越自由越不受限制,控制其规模就越难。

第二,“三公”经费的浪费现象仍十分严重。目前公务接待的开支名目多、数额大,包含内容却并不清楚;打着出国学习考察,参加培训、会议的口号进行公费旅游为干部谋取福利的现象十分突出;单位违法超编、超购车辆,公车私用的行为也无法杜绝,据国家发改委统计:行政单位的公车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的5~6倍,而使用效率仅为社会运营车的1/5至1/6,浪费现象不可谓不严重。

第三,“三公”经费的隐形支出难以统计。“三公”经费支出常常被变通为其他支出,或是向下级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摊派、转嫁,或是将预算外收入用于“三公”消费。这种隐形支出就使得“三公”经费的实际支出难以考察,“三公”经费的总体支出数额无法确定,“三公”经费的控制自然也就无法实现了。

二、“三公”经费难以控制的原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在学术界普遍看来,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模式,以两个基本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为前提。在这种假设下,代理人便可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委托人之上,即可能产生代理问题。而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委托人就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来约束和激励代理人,避免代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代理效率。

造成“三公”经费控制困难的原因有许多,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主要有:

第一,政府工作人员也是“经济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政府是由活动在政治市场上的独立经济人组成的,他们对公共权力的获取和行使并不是以放弃自身利益需求为前提的。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自利行为为准则的政府工作人员,一旦其遵守法律的理性被这种经济人本质打败,自利现象就会出现[2]。长期以来,我国公务员实行低工资高福利的工资待遇制度,工资水平过低就容易导致部分公职人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使“三公消费”支出增加。

第二,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只要公共权力代理人即政府是信息优势者,且本性中又包含有自私自利的成分,那么,他就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谋取私利。现实中官员往往为了自身利益,找各种借口隐藏信息,即使公开信息也是“形式重于实质”,对公众缺乏坦诚的态度与透明的行动[3]。“三公”经费越模糊,政府从中可获取的利益就越大,因此政府往往对利用其信息优势地位不愿意公开“三公”经费每笔支出的具体金额和使用用途,其数据究竟是高是低,是否合理,这些公众都很难判断鉴别。这种信息不对称就给了政府“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也使“三公”经费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第三,监督机制不完善。就目前看来,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主体多,但其之间缺乏整合,监督的合力较弱,没有形成疏而不漏的监督网络,存在大量虚监漏监的问题,容易出现模糊的公务消费。现在“三公”经费的来源除了每年人大审议的经费之外,还有些是来源于预算外资金,这些资金难以监管。而且“三公”经费常常分散在预算科目的各项支出中,内容和范围也界定不清,支出随意性较大,民众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对公开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建议:如何有效控制“三公”经费

在委托代理理论看来,由于最终代理人——官员是自利倾向的,并且作为委托人的民众和作为代理人的政府之间信息并不对称,不易进行监督,所以极易导致委托代理机制失灵。“三公”经费控制难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委托代理机制失灵,需要我们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寻找解决的途径。

第一,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推行“阳光工资”。相对于国内其他行业和国外公务员,我国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偏低。“经济人”假设认为公务员首先考虑的会是个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注意的是自己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然后才是公共利益[4]。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性收入,把各种津贴、补贴、奖金等“隐形收入”显性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务员的社会公平感,减少其不良公务消费的动机。

第二,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打破信息不对称。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三公”经费使用标准,对公务接待的含义标准、公车配置的标准和公务出国方面的规定都作严格的规定,并且在网上公示[5]。其次,在“三公”经费预算制度上,应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三公”经费纳入基本预算,预算的项目也应该更加细化可操作。最后,在“三公”经费的审批制度上,应该将“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社会反馈意见搜集、政府回应及修改预算等工作前置到预算审批之前,更好地让公共了解经费的支出并建立公民政府双向沟通机制,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

第三,“三公”经费的公开应更细更全,透明度亟需提高。政府收入和支出都与人民息息相关,政府有义务让人民了解他们委托政府管理的公共资金是从什么渠道获得又有什么用途,这种安排和使用结果是否合理。以美国为例,它的联邦总务局每个财年都会将联邦政府的公车使用情况(公车的数量、车型、单位使用成本)公布在网上,供公众随时查阅和对比分析。我国政府也应统一规范“三公”经费公开的途径、形式和标准,提高公开的深度、广度,使“三公”经费的公开更加精确完整,让百姓们能够看到“小账”、“细账”。这不仅是对人民权利的保障,让民众充分参与到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中,还有利于民众行使委托人权力监督政府,约束政府行为。

第四,建立“三公”经费绩效考核体系,实行问责制。“三公”经费的控制除了继续加大公开力度,还必须要进行事后评估考核,加强责任追究。首先,审计部门要不定期的对“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审计,特别是针对支出规模大的单位,并提出审计意见。在“三公”经费决算公开之前,应审计“三公”经费支出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以便民众和媒体更好地监督。其次,还应把“三公”经费的使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不按法定要求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部门的负责人问责,加大对违规单位的处罚力度[6]。最后,还应把“三公”经费的情况与公务员的个人年终绩效评估挂钩,奖优惩劣,约束公务员平时的公务浪费行为[7]。

第五,健全“三公”经费监督体系,提高监督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人大在“三公”经费预、决算中的监督作用。在审批“三公”经费预算时要进行事前监督,“三公”经费只能从本单位的基本支出预算中支出,不得从其他渠道支付,对“三公”经费决算的审议也要认真负责,以做好事后监督。其次,要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对违法使用“三公经费”的政府进行审查,以保障“三公经费”管理的有序性。最后,要重视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在香港,公务接待要上报宾客名单、宴请理由、预计消费和人均消费等信息,以供民众有效监督,形成透明的监督机制[8]。“三公”经费预算的公开要细化到“项”上,让民众一看就懂,便于公民监督。

五、结语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浅析了我国“三公”经费的控制现状、造成“三公”经费控制不易的原因和更好实施“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但文章仅从提高薪资、公开透明、管理制度、绩效体系、民主监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要控制“三公”经费,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三公”经费的预算体系建设、精简机构数量和在编人数等。“三公”经费的控制是现在国家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要求,对于提升政府的诚信力和社会形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认真执行国家有关“三公”经费的规定,努力控制“三公”经费规模。

参考文献

[1]田冠军.“三公”经费的控制与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14(04):74-78

[2]谭鑫.浅析我国腐败问题的成因及治理——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分析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3(02):185-186

[3]王育紅.浅议“三公经费”消费的治理[J].中国外资,2013(10):130-131

[4]郑永兰,潘晨光.由“高薪养廉”谈我国公务员物质激励的必要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5]郑璇.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学理论,2013(16):54-56

[6]胡颖喆.公共预算作用下的“三公”经费控制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4): 32-33.

[7]许志勇.浅析已公开的“三公经费”[J].时代金融,2013(26)

代理人理论 篇12

所有者、经理人与企业的关系

自国有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后, 企业内部建立了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随之产生了两个利益主体———所有者和经理人。这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拥有不同的权益。所以应建立一种机制, 对所有者和经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 这关系到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所有者与经理人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导致目标不统一且双方矛盾突出。如何协调双方矛盾、调整双方利益, 使两者更好地合作, 即所有者与经理人如何相互激励、相互约束, 防止背叛, 实现共赢, 提高企业效率, 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权分离, 所有者虽然是企业的出资者, 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经理人接受所有者的委托, 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所有者与经理人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代理人是自利的经济人, 具有与所有者不同的目标函数, 具有潜在的机会主义倾向, 因此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

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委托人与代理人关系的核心是委托人的利益依赖代理人行为, 正是这种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的激励、动力和机制设计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的实质是一种契约理论, 其基本内容就是规定某一当事人 (委托人) 聘用另一当事人 (代理人) 完成某项工作时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成立, 以及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相应地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 即通过委托人和代理人共同认可的契约 (聘用合同) 来确定他们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委托-代理理论的要点就是, 委托人为实现自己的设计目标, 如何通过激励机制即报酬与劳动相关的原则, 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利益尽可能地趋于一致, 从而利用代理人的优势来弥补委托人的不足, 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人的利益。

对经理人的激励约束问题是站在所有者的立场, 把全部的讨价还价能力交给所有者一方, 由所有者设计合同方案、决定契约的终止, 经理人只有选择的权利。同时, 所有者也有可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而不是按合同规定的要求来决定对经理人的取舍。因此这种激励约束是片面的, 经理人作为被激励约束一方始终处于劣势, 不能准确地衡量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但是在现实中, 在所有者与经理人合作过程中, 经理人也有选择所有者的权利, 因为契约的形成应是在当事人双方相互谈判并逐步达成统一意见的过程中形成的, 若任何一方持有不同意见, 那么契约就是无效的。由于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应是合作竞争的关系, 因此在对经理人进行激励、提高企业业绩, 防止经理人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同时, 还应该对所有者进行有效约束, 防止所有者对经理人的背叛行为, 建立双方的信用合作关系, 对所有者与经理人进行双向的激励和约束, 共同提高企业绩效。

建立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

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1.双向激励约束机制的原理分析

激励机制是指委托人用以调动代理人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 是设法把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制度安排。约束机制是指委托人通过契约, 使代理人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以此控制、约束和规范其行为, 确保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图开展经营活动。概括来说, 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指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报酬设计, 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指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

在所有者与经理人共同组建的企业中, 所有者出让了使用权, 经理人出让了自己的人力资本使用权, 获得了所有者的资产使用权。因此, 所有者与经理人具有双向的委托-代理关系, 双方互为委托人, 又互为代理人。因此双向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委托-代理双方互相转让了部分权利, 又互相获得了部分权利, 目的是为了合作。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也存在一种合作关系, 两个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主体, 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合作目的进行合作, 通过交换部分资源, 以期获得比自己单独经营更大的收益。在合作的过程中, 双方都希望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最大的利益回报, 并为这一目标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采取相应措施激励约束双方的行为。所有者希望经理人忠诚, 通过经理人的工作提高企业效益;经理人希望所有者给予经营条件上的支持, 认可自己的观点、经营方式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经理人与所有者既是激励约束的主体, 又是激励约束的客体, 在接受对方管理的同时又管理对方, 双方都具有调整对方行为的愿望, 又具有主动实施调整行为的能力, 因此双方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与单向激励约束有重要区别。

2.建立双向激励约束机制的意义

(1) 建立双向的所有者与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 体现了权责明确。对经理人进行激励与约束, 可明确所有者作为企业资本的投入者应该承担的经营风险及对企业剩余价值的分享权。对所有者进行激励与约束, 可明确经理人应当承担的风险及受到的保护。经理人将自己的人力资本转化为有形资本, 在增加了所有者的利益的同时, 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获得了应有的收益。

(2) 建立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能使激励约束方法更加科学、公平和合理。对所有者与经理人进行激励约束, 可使双方互为激励约束的主体与客体, 防止产生背叛现象。经理人以人力资本获得经营权和期望股权, 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分红, 年终按期望股权比例索取企业的剩余进行, 盈利越多, 经理人的分红也越多。所有者为经理人提供经营权利使其获得企业剩余价值, 并通过对经理人的约束, 防止其机会主义倾向。用辩证的方法, 从激励约束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更加科学合理。

(3) 建立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有利于双方评价合作质量、沟通信息。由于双方是合作的关系, 所有者与经理人会主动地评价对方的能力和信用, 若评价结果都满意, 则双方会继续合作, 扩大企业规模, 寻求更大增长;若不满意则会终止合作;若有一方不满意, 双方会进一步谈判, 修改合同, 达成一致则合作继续, 否则终止合作。

3.双向激励约束机制的工作流程

建立双向激励约束机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明确激励约束问题。所有者要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就要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 同时还要约束经理人的不利行为, 解决经理人的逆向选择、隐藏行为和隐藏信息等代理风险问题。经理人要想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需要所有者扩大决策视野, 为其提供更大的经营空间, 需要增加报酬, 增加休闲时间和规避风险等;同时还要约束所有者恶意侵占其劳动成果的行为, 约束所有者履行合约约定的责任与义务。

第二阶段, 分析机制设计环境。机制设计的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和外部的制约环境。在企业内部, 要分析对双方的激励约束手段, 哪些是对经理人有效的, 哪些是所有者能够使用的激励约束资源;在企业外部, 要分析有哪些影响双方合作的因素。

第三阶段, 系统设计激励约束方案。系统设计激励约束方案, 即系统地安排各种激励约束手段, 使其以合理的结构和秩序有效率地运行, 更好地实现所有者与经理人的期望效用, 达到对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双向激励约束的目标。在设计激励约束方案时, 要平衡各种关系, 例如, 激励约束目标与激励约束过程的矛盾, 激励约束成本与各种激励约束效果的矛盾, 一方的激励约束力度与接受激励约束一方需求强度的矛盾, 合同中的激励约束与信用激励约束的协调, 长期激励约束与短期激励约束目标的矛盾等。

第四阶段, 激励约束方案的执行与调整。这一阶段是一个反馈调节的过程, 要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改。任何管理方案, 无论设计得多么完美, 考虑得多么周到, 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还要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修正。激励约束机制调整和修改的依据是, 激励约束效果能否实现设计者预期的管理目标。

上一篇:移相控制变换器下一篇:农机监理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