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的一地鸡毛(共9篇)
创业公司的一地鸡毛 篇1
孕育创新的源泉在哪里?本文主要从产业内技术创业和企业内公司创业两方面展开分析。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东南部、由十几所大学和几千家高技术公司聚集的硅谷工业区不仅孕育了信息技术的研发,同时也孕育了信息产业的大型跨国公司。硅谷技术密集、产业聚集的成功模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高科技产业竞相模仿的对象。硅谷的成功早已经超出了技术创新的领域,创业、创新集群的模式已经拓展到不同产业并且不断多样化。
尤其在我国,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也已经成为促进工业化发展和吸引外部资金的成功模式。培育产业区内具有优势、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创新集群成功的重要标志。
从企业的角度,创新集群内大企业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公司创业,也就是大公司各层管理者开拓创新——发现新市场、占领新商机、甚至领先新领域的代理人创业。
在创新集群近20年来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在技术创业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是大公司技术革新的补充,在某些领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独具优势。
本文从美国创新集群不同产业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发挥的不同作用,不同产业创新集群的分布特点出发,认识技术创业并不断拓展成为大公司、繁荣区域经济的优势。进一步比较大公司管理者公司创业的组织格局,以提出国内创新集群促进技术创业和公司创业的启示。
1 美国企业创新集群的产业特点
美国是二战后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比较成功的国家,并且在21世纪后,美国在高科技风险资本投资领域仍然较为繁荣[1]。在1990年代美国高就业、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时期,高科技产业的繁荣增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表1和表2提供了美国主要创新产业和地区创新集群的创新数量比较。表中的创新数量主要依据3方面:企业对某一领域研发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某一领域的中间产出,如发明、专利等;创新产品或者成果的直接产出[2]。
由表1可以看出,在投入较高的产业和一些传统产业,大企业的创新数量高于小企业;而在新兴与电子技术相关的产业和一些生产规模较小的产业,小企业的创新数量高于大企业。
注释:大企业和小企业创新数量加总不总是等于总创新数量,因为一些创新不能依照企业规模来分类。
表2所列出的产业基本代表了美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创新产业。一些产业创新频率较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发达大城市、并且大学及研究机构聚集的地区。一些地区在若干相关产业均有较高的创新频率。如:达拉斯Dallas - 农业贸易、化学工程、生物医学;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 - 化学工程、办公机械、高科技计算机;阿纳海姆圣阿尼亚Anaheim-Santa Ana -办公机械、工业机械;波士顿Boston -高科技计算机、生物医学。
这些地区虽然不一定是美国最发达的地区,但却是产业研发创新聚集和中小企业聚集且具有活力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基础资源及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进出口贸易,不在于广阔的市场需求,而在于重视技术创新。
但仅仅技术创新不能代表产业的兴盛和繁荣,科技创业要转化为商业运作更要重视公司内部创新。这里要强调近几年讨论较多的公司创业。
2 公司组织与公司创业的内部创新
产业内创新从美国创新集群分析,突出体现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多和技术创新区域聚集和研发聚集。企业内创新更多体现在公司组织变化和公司创业。
公司组织的变化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变化,但组织的功能也随着公司经营变化而变化。
业务经营已经超越了1990年代的信息管理理念,信息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再造、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信息系统应用已经深化为不同职能不同架构的业务应激机制和跨部门的创新机制。
1990年代以后,公司组织的变化突出的表现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大型垄断公司随着规模扩大,组织结构经历了U型单一事业部向多部门M型结构转化和向网络组织演化的过程。伴随着经济学领域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成果不断广为接受,如1991年科斯由于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1999年诺斯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2009年威廉姆森由于治理结构研究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更是走在了前面。
摘自:Alfred D.Chandler,Jr.(1986),“Managers,Families,and Financiers”,in Mary B.Rose(1995),Family Business,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pp.20-48.
图1中哈佛大学企业史研究者钱德勒对欧洲近代垄断公司的M型组织描述同样适用于当前的大型跨国公司,图2中典型美国大型公司的管理层级结构是当前欧洲和日本学习和借鉴的治理模式。
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体现在大量引入外部董事的决策监督结构,也体现在管理层级的公司创业体系。如美国高科技企业创新大量体现在新产品推出和全球市场开拓上,以微软等软件科技企业为代表,企业内部跨产品跨职能部门和跨业务的网络矩阵结构协作,使得不同规模的创新企业都能实现不断新产品推新和全球市场定位。
公司创业体现在如表2中新兴产业创新企业的各层管理团队协作与战略执行。公司的长期战略不再仅仅是高层治理的前瞻,基层的业务经理和职能经理随时也会有改变产品战略格局的创新。
3 产业研发科技创业的启示
纵观美国高科技创新集群目前诸多跨国公司在创业之初,主要来源为大学研究者创立中小企业和大公司研发和管理者自行创立中小企业两种类型。表2中科技产业集群的聚集地同时也是大学和研究机构聚集地。
国内工程研究机构不论是大学还是研究院所,利用研发条件进行中小规模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销售已经是由来已久且很普遍。但是自行创业并成长为大公司的情况并不多见。
注释:CEO(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OO(总裁,首席运营官Presicent,Chief Operating Officer),EVP(执行副总裁Executive Vice President),GVP(集团副总裁Group Vice President),DGM(分区域总经理Division General Manager),TMT(分区域高管团队Division Top Managemant Team),SBU(战略业务单位,跨职能团队Strategic Business Unit,cross-functional team),Function职能单位,如工程、制造、市场、销售等Engineering,manufuacturing,marketing,sales,etc.
摘自:Vijay Sathe(2003):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op Managers and New Business Cre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综上分析,提出如下启示:
第一,国内大学的聚集地同样应该学习如美国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条件那样,成为科技创业的聚集地和创新集群的成长温泉。分析国内工程科研院所,之所以创业频率较少、尤其是规模创业更少,缺乏领先科技的创新条件当然至关重要。更重要的也在于:公司创业的职业经理人环境和条件并不发达。
公司创业的核心在于职业经理人和经营者的创新同样提供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在规模成长中的必要条件。
因此,国内经济开发区、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在重视招商引资的同时,同样应该重视孕育大企业。大型公司规模成长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自身创造就业和促进区域经济的范畴,大公司同样促进技术创业和公司创业。尽管很多技术创业和公司创业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但是大公司提供了这样的温床。
第二,鼓励促进技术创业和公司创业,更要鼓励企业内部的研发和创新。
国内大量的以技术创业的事例,创业之后公司的生命周期就依赖于市场,公司内部缺乏持续的研发和创新。而发达国家无论是大型公司还是中小企业,研发和创新都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投入。
并且大量的创新是各类企业依据市场完成的。国内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存在脱节。一方面企业的持续研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科研院所的研发往往仅限于中小规模生产投入。创新聚集在于这二者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产业创新需要重视大企业利用市场地位的带动和中小企业新领域的开拓产品,研发和产业的聚集更需要创新环境和创业环境的孕育。无论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全球运营的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跨国投资设立分支机构的战略必然是选择创新和研发的聚集地,因此技术创新相对产业创新同样有聚集效应。
摘要:从产业层面对美国科技产业集群搜集资料分析创新聚集的行业特点和地域特点;从企业层面分析公司创业和管理层治理结构对于内部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尽管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更需重视大企业内部公司创业和技术创新的孕育。
关键词:创新集群,公司创业,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 HALL B H, LEMER J. The Financing of R&D and Innovation[D]. NBER working paper No.15325, 2009
[2] AUDRETSCH D B. The Dynamic Role of Small Firms: Evidence from the U.S. [D]. World Bank Institute woking paper No.37180, 2001
创业公司的一地鸡毛 篇2
六年前,毕业未久的我在一家外企工作,我所在团队开发的软件项目在交付到集成测试组时因种种原因延期一周。这本身根本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其间各种人事纷扰乃至于勾心斗角却着实令我印象深刻。
公司
我的老东家是一家大型跨国电信设备开发商,曾具有辉煌的历史。我还记得在公司110周岁的生日庆典上,一位高管致辞说:“110年,这不是奇迹,是成绩”,令人不胜欷[。遗憾的是,公司在.com泡沫中遭遇重创,一蹶不振。时任CEO为求摆脱困境,打起了人力成本的主意。当时,公司在美国雇用一名工程师的综合人力成本接近中国的2.5倍【注:工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至于法国,成本比美国还要略高一些,而且不要忘了,人家可是35小时工作周。大家都是聪明人,很快就看到端详:公司正在法国裁员,将项目转移到中国。
令人尴尬的是,我所在的中国团队恰好就在与法国团队合作。这一项目最早完全在法国,此后几年时间,中国团队大规模扩张人手(我就是这样进来的),将项目模块逐一从法国团队手中接过来。刚开始,法国工程师将原先的模块移交中国之后,便转而从事其他项目或职位,谈不上什么个人损失,双方共事可谓融洽。后来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有一次,两位中国工程师去巴黎接手一个项目,一位法国工程师负责培训,为时2~3个月。在这位法国老师兢兢业业的帮助下,两位中国工程师成功掌握整个模块,按期于圣诞节前夕归国。告别巴黎时,没有一个法国同事去跟他们寒暄话别—那位法国老师被裁掉了,他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恰好就在两位中国工程师离开的同一天,法国同事都去送他了。
到发生本文将要详述的交付延期之时,所有模块的开发工作都已从法国团队移交到中国团队,而集成测试虽然仍由法国团队负责,但从法国到中国的移交也已开始。不妨猜猜看,法国集成测试团队的工程师们此刻在想些什么。
团队
我很幸运,毕业后初入职场就遇到一位好经理H,坦率地说,她也是我到目前为止跟随过的几位经理中最好的一位。中国很多女经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私心。她们对于自己的晋升、提薪并无多大热情,更愿意把心思、时间和精力花在辅导和培养自己的团队上面。
H因分娩而“暂时”离开我们团队。经过短暂的过渡,接任我们经理的是T,一位新近招聘的职业经理人。他的风格与H大为不同。仅举一例说明。当年向H请一天年假,她总是微笑着说:“没问题。不影响工作吧?”T则会端起架子:“不影响工作吧?没问题。”语序上的变化,加上语气的差别,虽然只是细微末节,却反映了态度的不同、对员工是否尊重。除此之外,更严重的是工作态度问题。现在我们知道,T在北京待了不到一年时间,买下两套房、一辆车,还办妥了到加拿大的移民和那边的工作—而在当时,我们这些员工仅仅只是知道,我们的经理不太在办公室出现。
在团队内部,我所在的FM小组与另一个CM小组工作是紧密衔接的。但在CM小组的核心员工之间却存有罅隙:小组长B与技术骨干S矛盾日增。怎么说呢,这两位都是很好的同事,然而好人之间也会彼此鄙视的:S认为B不懂技术,瞎指挥;B认为S目空一切,难以共事。缺少一位好领导来调和,好员工也不能组成一个好团队。
流程
我们开发的是一个庞大的电信软件项目—3G接入网网管系统,采用的开发流程仍然是传统的瀑布式。简单来说,依时间顺序,一个软件工程师(首先是各小组的小组长)需要依次参与以下几个阶段。
需求阶段:跟踪和审阅由系统架构师撰写的需求文档,必要时要求澄清,然后预估工作量,经理据此调整人员安排。
设计阶段:分析需求文档,完成模块设计,据此撰写高层设计文档和底层设计文档,前者以定义模块接口为主,后者则涉及更多细节。
编码阶段:根据两份设计文档完成实际编码工作。
单元测试阶段:是的,你没有看错。根据本部门正式的、成文的流程,单元测试阶段在编码阶段之后安排时间进行。在实践中倒是没有这么僵化,大家尽可以测试先行,只要时间大致齐即可。
各开发团队在完成各自负责的一或多个模块的单元测试之后,将代码提交到统一的代码库,打上标签,然后将这些标签连同其他注意事项写成文档保存到指定目录。其后,就是集成测试阶段了—集成测试团队收集所有团队的所有标签,从代码库提出相应的代码进行编译,编译成功后即按照事先准备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给开发团队提Bug。
我参与了前面几个版本3.X、4.0的开发,仅从技术角度而言,瀑布式开发流程工作得尚称流畅。但工程师是要领工资的,软件写出来是要卖钱的,一套经典的瀑布式流程走下来往往耗时几个月甚至年余,等到软件产品正式发布,用户需求已然发生变化,这怎么赶得上趟呢。公司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舍不得做伤筋动骨的巨变,只愿意在现有流程上做一些微调,效果甚微。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当时,中国的销售部门向总部反映,我们在中国市场遭遇到本土厂商的强力阻击,要想争夺中国市场,就必须在定制化方面下更大工夫。在大中华区乃至总部高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部门成立了一个“快速特性”开发小组,专门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为我们的产品添加相应的特性。有一个快速特性是这样的:本来,我们的网管系统会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台虚拟的机器,如果某个部件坏了,代表该部件的绿灯就会变成红灯并开始闪烁,提醒操作员注意。中国客户看过演示后说不错,但光红灯闪烁还不够,还应该放点儿警报声出来,不然操作员离开座位了怎么办。我们的销售一口答应下来。猜猜这个特性我们做了多久才交付给客户?三个月!这就是瀑布式流程下的“快速特性”!(当然,中国的销售部门和开发部门分别向国外的上司汇报,由老外负责协调中国的事情,这也是造成拖延的一个同等重要的原因。)
这样拖拖沓沓做出来的产品,其销路如何不问可知。公司应对的办法,就是一方面推新版本、新特性来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强调开发速度的重要。很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新特性越多,开发时间就越长,客户不会买账;可是如果新特性太少,跟上一版本差异不大,客户同样不会买账。
版本
有一天,经理通知大家:咱们要开始做新版本4.1了。其后,像往常一样,我们就陆续接到一批批需求文档,开始预估工作量。然而这一次,事情一开始就有些不同:这些需求文档写得异常混乱,常常不知所云。我们如何能够根据一份看不懂的需求文档来预估工作量呢?我们随后联系法国的系统架构师(他们处境安全,跟我们合作融洽)要求澄清,他们也很不好意思,有时还确实能够做出澄清,但大多数时候要么含含糊糊地来一句“我们也在研究”,要么说“根据我的经验,这条需求应该与你们模块关系不大”云云。大家就这么半猜半蒙,在磕磕绊绊中前行,心中满是不详的预感。
4.1版本很仓促地做出来了。又有一天,经理通知大家:4.1版本过于保守,连公司自己都觉得销路不会好,决定立刻开始4.2版本计划。于是一切都重新来过,而这一次,情况更糟:大多数需求文档都是匆匆写就,语焉不详。一些需求文档只有一个标题,正文人家根本就没来得及写,而经理就要求我们根据这样的需求文档来预估工作量。如果你认为这样很夸张的话,那我只能批评你想象力有限—个别文档只有一个编号,收纳到某一领域的写作计划之中,连标题都没有,而我们仍然要据此预估工作量!就这样,日复一日,我上报一些连我自己也不相信的数字给经理,而他则努力装出相信的样子。
软件工程应该怎样做?我本来以为CMM、TL 9000等是王道,经历这一**我才深切地体会到,再好的流程与制度也经不住扯淡啊。人和最重要。
4.2版本更仓促地做出来了,
又又有一天,经理通知大家:4.2版本过于激进,工期又短,从设计到实现毛病多多,公司也不看好,决定立刻开始5.0版本计划。这一次倒是没有太荒唐的事情发生。5.0版本实际上没有什么全新的特性,而是将4.1、4.2这两个版本的特性做一折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叫它4.1.5版本更合适,当然这个话不能对客户说。就这样,几个月以来第一次,大家终于能够做点儿靠谱的事情。然后,出事了。
风起
第一波的事故,我是直接责任人之一:因为我的失误,我负责的FM模块没有通过编译。
我还记得前几个版本交付时和H一起工作的情景。她会敦促我们尽量提前完成开发和测试工作,提交代码,打上标签,撰写交付文档。她会亲自检查我们的交付文档,连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比如有一次,她就发现我无意中开启了Microsoft Word的中文自动纠错功能,把“…”(在版本配置中具有特殊含义)自动替换成了半个中文省略号“…”,让我脸上无光。大大小小的问题被她连续抓住几次之后,我开始小心谨慎,此后几个版本都顺利过关。印象最深的还是编译时的一次次待命。由于时差的关系,法国同事依据标签提出代码开始编译的时间是在北京的晚上,每一次,H都会带领我们几个少数技术骨干在办公室待到夜里,直到我们团队负责的所有模块都成功编译之后才离开。这可真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在我当时看来毫无必要—我们的模块从来都是一次编译成功,错误(如果有的话)从来都属于其他团队。有一次,法国同事连续犯错,导致编译迟迟不能开始。当时我还保留着自校园带出来的早睡的习惯,时间一长,上下眼皮开始打架。H就跑到我的座位,谈人生,谈理想,谈八卦,反正就是不让我睡着。一直坚持到凌晨两点,编译开始之后照例一次成功,H才领着饥肠辘辘的我们离开办公室,请我们到楼下的小店吃宵夜。喝着温暖的豆浆,我在心中嘀咕:“真是事儿妈啊。”
这一次,“事儿妈”不在了,新任经理给予我们“完全的信任”,从头至尾都放开手—这同一件事情我们都连续做了好几遍了,还能出什么错呢?
还真就出事了。前几次,我们至少能够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工作,这抢下的一周时间足够我们反复测试、排查问题,并为应对突发事件留下时间—尽管突发事件从未发生。而这一次,大家经过连续几次折腾之后疲惫不堪,工作效率低下,更何况这次的工期本来就偏紧,还被前面几个环节挤占不少。我们FM小组勉强提前几天完成工作,CM小组却陷入苦战,加班加点,紧赶慢赶才在最后一天完成。FM模块依赖于CM模块,这样一来,我们也受到连累,不得不换上CM小组最新的标签,重新测试FM模块、打标签、修改交付文档。等到我饿着肚子敲完最后一个字符,又仔仔细细检查了几遍,已是周五晚上7~8点钟的光景。我长吁一口气,站起身来,摇摇晃晃地离开了办公室。
等到我周一早晨回到办公室,这才发现自己犯下低级错误:我忘记将修改后的交付文档保存在指定目录了!这样一来,法国同事据以编译的乃是先前保存的老版本的交付文档,FM模块编译失败!我赶紧寄出道歉信,连同最新的交付文档。然而,晚上的编译仍然没有成功。根据法国同事提供的编译错误日志,我很快就发现问题:FM模块与其他依赖模块之间使用了不一致的标签。说起来还是怪我们两边当时掉以轻心,只是口头约定了一下,也不知怎么就听岔了,关键时刻害人。又是一番折腾,FM模块在第三次编译中顺利通过,我心中一块石头才算是落了地。
乱战
我这边没事了,CM小组却开始焦头烂额。
CM模块几次编译均告失败,而法国同事提供的编译错误日志乱七八糟,毫无帮助。原来,我们项目当时尚未采用分布式编译技术,为了缩短编译时间(仅仅某一个子模块单机重新编译就需要18小时),法国的集成测试团队自行编写了一个脚本,开启几路进程并行编译各个子目录。这个脚本写得过于简单,几路进程的输出信息全都杂七杂八搅到了一块儿,以至于CM小组研究了几天,连到底哪个子目录编译不过都没闹明白!
CM小组尝试向风雨飘摇中的法国集成测试团队请求帮助:“你们能否用单路进程编译CM模块的各个子目录,将错误信息提供给
我们?”
法国人回答:“请中国团队尽快修复编译,你们堵住了整个项目!”
CM小组解释说:“我们正在努力,你们能不能帮忙……”
法国人回答:“请中国团队尽快修复编译,你们堵住了整个项目!”
CM小组再次尝试:“这一错误本地不能复现,而编译日志……”
法国人回答,并且抄送各路神仙:“请中国团队尽快修复编译,你们堵住了整个项目!”
外事不靖,内部也不安宁:CM小组的小组长B和技术骨干S此刻正在斗气!从一开始,B就将编译错误的排查工作分配给自己和另一位同事,没有邀请S介入,而S也不主动过问。没想到这么一个乍看上去再简单不过的错误一拖就是好几天,这样一来,双方陷入僵局。站在B的角度,如果连个编译问题自己都解决不了,还得请S来当救兵,这不是坐实了自己不懂技术的指控吗,这张脸以后还怎么搁?再说S一直面无表情地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做自己那一摊事情,一句问话没有,这不摆明了是要袖手旁观吗?而S也有自己的苦衷:自己要是一开始就主动介入倒也罢了,如果拖到现在才出手,那怎么解释自己前几天不闻不问的态度?就算自己辩解说确实没有端架子、看领导笑话的意思,完完全全是在服从领导安排,也得有人信啊!双方有一点想法倒是共同的:这个编译错误赶紧消失了吧……
既然CM小组迟迟不能修复编译,顺理成章地,项目经理(一个不偏不倚的法籍华人)开始找他们的上级,也就是我们共同的经理T。然而—她找不到T!事情就是这么凑巧,虽然T平时就神龙见首不见尾,可像这次这样整个礼拜办公室都不怎么见人影、写信也不太回的情况还真不多。连续几天,项目经理从法国给T的座机打电话,按说这是法国的休息时间,中国的上班时间,可是法国那边有人打,中国这边没人接。电话留言、电子邮件都不好使。项目经理急了,电子邮件写得越来越不客气,每封信的结尾都是同一句话—“T在哪里!”……
事情终于惊动了上面,领导出来问话了:“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耽误到现在?”法国团队再次暗示中国团队无能,中国团队则强调本地无法复现,必须法国团队配合,项目经理在居中调解的同时狠狠地告了T一状……领导不愧是领导,跳过T的事情不提,和蔼可亲地建议法国团队考虑中国团队的合理要求……事情终于走上正轨。法国团队终于按照CM小组的建议尝试单路编译;与此同时,B主动去征求S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参与排查,而S也立刻答应下来;T又神秘地出现在办公室里,如果这有关系的话……经过整整一周的纷扰,周五,编译终于成功。
那么,这一编译错误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说起来,这居然还与前述混乱的版本计划有关。在4.0版本中,出于兼容旧有设备的需要,CM模块中有些文件按照foo_V4.h的格式命名,后来升级到4.1、4.2版本后文件内容相应修改,文件名保持不变。可是5.0版本实际上是4.1、4.2版本的综合,CM小组被迫把4.1、4.2这两个版本的foo_V4.h文件都引入5.0版本,文件名分别命名为foo_V41.h和foo_V42.h以示区别。换言之,文件名变长了一个字符,而这就导致法国集成测试团队的编译脚本中的命令行超过了最大长度的限制……
尾声
软件工程应该怎样做?我本来以为CMM、TL 9000等是王道,经历这一**我才深切地体会到,再好的流程与制度也经不住扯淡啊。人和最重要。
无论版本号如何,我们的产品终究还是销路不畅。新任CEO上台后,大刀阔斧厉行改革,将整条产品线出售。毕竟,对于IT业来说,创新才是利润之源,单纯的削减成本没有出路。基于这一认识,我转投互联网公司,从此踏上新的征程……
作者方坤,Google中国资深软件工程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曾先后在创业公司与大型外企任职,2006年加入Google中国,先后从事过基础架构、产品搜索、音乐等项目的研发和运营维护。
本文选自《程序员》杂志2011年09期,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09期杂志
★ 软件项目的策划书
★ 浅谈软件开发项目中的沟通管理论文
★ 在项目中的个人总结怎么写
★ 我和白项
★ 自动钻铆技术在波音737尾段项目中的应用
创业公司的一地鸡毛 篇3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 各个国家对大学生创业, 也纷纷持有支持激励的态度。在国内, 有三种融资渠道可供选择, 分别为, 商业融资、亲情融资以及政府推动的创业融资。这样多样化的模式, 就需要各个媒介能够相互协调, 共同促进, 从而为我国的创业环境提供良好的氛围, 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除国内之外, 国外各国也纷纷表示了对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态度。美国早在90年代时, 就开始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 但并不局限于对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支持, 而是面向全国的中小型企业。美国是我国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商业体制也较为资本化, 资金雄厚。为筹得创业的基础资金, 大学生开始着眼于风险投资这一大模块。而美国的资金服务机构较为齐全, 资金也较为充足, 这就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基础, 同时也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 提高了人才的利用率。
1.2 研究意义
虽然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持有积极态度, 但是, 毕竟大学生创业拥有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尽管我国政策规定, 大学生创业可以向银行提交小面额贷款的申请, 但是, 并不是硬性规定。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贷款失败的事例出现, 其原因大部分是, 大学生本身刚成年走向社会, 不具有一定的资产保证, 而且创业公司初期, 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其风险较大, 对于银行这种稳固安全的机构来讲, 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此时, 就需要探究分析大学生创业案例, 调查风险投资影响因素和风险预测评估, 总结, 从而为项目投资者提供更为简便的借鉴。
2. 研究分析
2.1 理论分析
大学生创业面临着重重阻碍, 其首要问题是资金的筹措。大背景下, 政府的政策虽做出相关的推动帮助, 但银行方面对此所提供的贷款却并不是很乐观。可供选择的三种渠道可区分为自筹和外助, 然而, 除去极少家庭本身家底雄厚足够支持创业者外, 大部分创业者还是需要依靠风险投资的介入。这一项难点亟待解决。项目方向的选择, 是否切合创业者自身的条件, 对企业融资和投资者也是极重要的一项指标。
2.2 分析大学生创业群体
大学生创业若想更快、更有效的找到正确合适的出路, 就应该立足于自身, 从根本出发。首先要选择好契合的项目, 即自己专业所学的是最捷径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 60%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切合的创业方向, 而其余大部分人会选择信息服务业类的项目。但是, 从年龄学历上分析, 大学生群体从心里到处事上都明显还不够成熟, 不足以让投资者给予大量的融资来助公司发展, 这也是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2.3 分析创业公司运营模式
当前的创业形式大体可分为合伙创业和自主创业两种, 而根据数据调查显示, 合伙创业占绝大多数, 而自主创业模式只属于个别人群, 即自身拥有雄厚财产, 足够支撑起企业的正常发展。根据数据汇总显示, 网络计算机服务业方向的创业比例最高。传统行业、科技创新、市场开发三方面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均衡。而这些方面的发展, 也需要大量技术人才的投入, 此时, 合伙创业也成为最好最适合的选择。在如今的社会大潮下, 团体合作互助已成为社会发展必要的趋势。
综上所述, 创业公司及项目风险投资作为融资的新途径促进着我国创业活动的发展, 与此同时极大程度影响着高校学生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高校学生创业公司及项目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问题也远远超出了高校学生的想象。高校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如何选择出潜力大且投资回报较高的项目, 如何正确的规避创业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以及能否正确的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评估, 都是高校学生创业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问题。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估风险投资项目可以使得风险投资活动事半功倍, 是风险投资的关键所在。本文经过查阅相关的科普文献以及科学理论分析总结得出:风险投资者在进行风险投资时, 必须深思熟虑, 全面考虑风险投资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和规避投资风险;同时, 投资前正确建立科学合理风险投资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创新风险评估体制,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结语
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 一直以来都是创业的最大问题。拥有创新的思路、吸引人眼球的项目, 能够让投资者从中看到利益, 从而自愿投资, 实属不易。本文提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评估思路, 会对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支持。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创业形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尤其是高校学生在创业公司及其项目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科技教育发展不断深入, 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层出不穷, 大学生就业进入了瓶颈期。为谋求出路,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着眼于创业这一新奇而艰难的领域。本文将高校学生为例对创业公司及项目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阐述分析, 希望对高校学生自主创业风险投资有所帮助。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评估,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颜子琦.创业公司及项目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高校学生创业公司为例[J].现代商业, 2015 (17)
[2]李斌, 赵弋.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应用方法——项目效益风险比综合评价模型[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01)
创业公司的一地鸡毛 篇4
总是莫名其妙地冲家人大声说话,一点点小事情都很容易焦躁,暑假计划一下子泡汤,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感觉现在的自己像极了一头愤怒的狮子,随时准备与周遭所有不顺心的事情决一死战。
好在母亲带女儿出去了一会,让我终于有了一会自己独处的时间。敲击键盘的同时整理一下自己烦乱的心绪。虽说一个人活在痛苦里比他解决问题要容易,但毕竟解决问题才能让人获得平静。没有人比现在的我更需要心平气和。
首先,我该根据现状给自己重新拟定一个八月计划。
安排时间就像经营爱情,要想爱得持久,必要倾情付出。不然日子久了,就会得过且过甚至竹篮打水一场空。没了书房,早起的时间必定要用来运动而不是晨读。丰盛的早餐过后再搭周先生的顺风车去图书馆,然后利用上午的时间,完成所有功利非功利的阅读还算不错的选择。下午的时间当属于我的小公主,逛街看电影、拍照逛公园自然两不误。晚上嘛,我学游泳,周先生带芒果溜冰,妈妈跳广场舞,各得其乐。
再者,坚持写作,坚持写作,坚持写作!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写作有许多好处。一是学以致用。看了什么书,学到了什么新东西,如果能及时记录下来,可以帮人及时反思。二是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每天要写,所以必须每天都去寻找写作灵感。时事、生活、风景、家庭、工作都没准会成为写作素材。在写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慢慢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尤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三是培养毅力。活到30岁,我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让人值得骄傲的事情,都离不开毅力。没有毅力,梦想永远是梦想,成不了理想。
当然,人生总不能一帆风顺。借用流行的话说,就算生活一地鸡毛,我也能将其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
公司创业导向研究的方法与启示 篇5
创业型企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成为就业和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堪称当代奇迹,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是, 具有创业意识, 自下而上的创业精神, 可以说是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 (1985) 认为, 创业型企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 鼓励创业是带动就业增长的主要措施。他分析了1965—1984年间美国的就业结构发现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并且几乎全都是由创业型企业创造的。特别是大约10年以来, 美国经济的推动力越来越多地来自创业型企业。他将此描绘成从管理经济到创业经济的转换。
二、创业导向的关键维度
创业是将一系列独特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来利用机会的过程, 是无须考虑目前所掌握资源的情况而对机会的追求。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现有企业都需要面对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的抉择, 这种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的行为代表了公司创业的核心内容[1]。创业导向则是指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和姿态。
早先针对创业精神的研究 (Miller, 1983;Covin&Slevi n, 1989) 认为创业导向是一个一维结构。然而Lumpki n和Dess (1996) [2]认为, 创业导向的维度是彼此独立变化的。例如, 有研究者提到有些公司或许通过模仿战略而比通过创新战略获得的收益更多。然而, 模仿战略并不排除行动领先、风险承担和其他形式的创业过程和行为。同样, 一些创业者或许在某些环境下是谨慎小心和风险回避的, 但在另外一些环境下却是风险偏好的。Lumpkin (1998) [3]开发的量表也为创业导向是独立变化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证据。
目前有关创业导向关键维度的研究,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但目前引用最多的还是Lumpkin和Dess (1996) 提出的五维度模型, 他认为创业导向包括一些可以描述为具有敢为性 (aggressive) 、创新性 (innovat ive) 、主动性 (proact i ve) 、风险承担性 (r i sk t aki ng) 或自治搜寻 (aut onomy seeki ng) 特征的过程、结构和 (或) 行为。
敢为性:指在面对竞争对手时, 摆出战斗性的姿态, 为了超过竞争对手, 采取高度竞争导向的措施。
创新性:指在产品和流程上采取创造性、试验性、新奇性、技术性的领导风格。
主动性:指通过在竞争对手之前导入新的产品或流程从而获取先发优势, 形成对自己有利的环境。
风险承担:包括这样一些活动, 如大额融资、将大部分的资源投入到结果不确定的项目中去、进入未知的市场等。
自治搜寻:指由个体或团队采取的旨在开创新的商业概念、创意或愿景的行为。
三、创业导向研究方法
公司创业导向的理论发展和作为补充的研究方法的发展一直是密不可分的。正如Blalock (1982) 所提到的, 如果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这两者匹配效果非常差, 我们就无法知道到底是这个理论, 还是研究方法, 或者两者都存在问题。所以, 为了更好地促进创业领域研究的发展, 我们需要对目前有关创业导向研究的方法进行考查。
通过对目前创业导向研究文献的检索, 可以发现针对创业导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管理知觉方法、公司行为方法和资源分配方法, 这三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利弊如下所述。
1. 管理知觉 (Ma na ge me nt pe rce ptions) 方法
公司水平管理知觉的变量如战略、结构、决策过程和公司绩效都经常被用于创业研究中。知觉可以通过访谈或者问卷调查获得。从决策制定过程的文化特征而形成的调查手段是在创业导向研究中最经常用到的方法。Miller (1983) 开发出来的测量创新、风险承担和行动领先的工具已经被众多的研究者广泛使用, 并被Lumpkin和Dess (1996) 扩展到了包括竞争敢为和自治维度。这种多维度的管理知觉方法有许多的优势因此被许多的研究者所采用。
2. 公司行为 (Firm be ha vior) 方法
正如Covin和Slevin (1991) 所提到的, 将创业精神定义为公司行为有若干好处。例如, 公司行为能够直接被研究者观察和测量到。其次, 组织水平的特征, 如创业决策制定过程或管理团队特征, 会促进 (或阻碍) 创业活动———他们不能够使一个组织变成创业型企业。第三, 公司行为能够通过一些特别的战略、结构、文化和其他一些组织现象来管理, 因此, 这也使得公司行为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干预和控制。
然而, 真正开始对公司的创业行为进行衡量时, 又会产生许多一时也许不会显现出来的挑战和阻碍。竞争性的文化为测量创业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法。简言之, 这种方法包括对一系列样本企业在公开出版物中与竞争行为有关的标题和摘要进行内容分析 (Jauch, Osborn&Mart in, 1980) , 并将这些行为编码到相应的分类当中去。这种方法将允许研究者对创业导向的各个维度, 如敢为 (反击竞争对手行动的数量、时间) 或创新 (创新行为的数量) 进行检查。当然, 研究者必须非常仔细地设计编码规则, 使得编码规则与特定研究需要和主体文化相一致, 尽可能避免把那些没有真正反映研究本质 (如创新) 的信息归类进来或错误的计算在内了。
3. 资源分配 (Re s ource a lloca tions) 方法
许多研究者提出, 通过观察公司的资源分配能够使得战略概念具有可操作性。这些努力和创业导向结构的子维度———创新、风险承担、行动领先、竞争敢为和自治相似。例如, 衡量创新, 可以通过衡量与公司全体员工相对应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来获得。Hit t, Hoskisson&Kim (1997) 采用了研发 (R&D) 强度的方法, 即研究和发展方面的支出与公司全体员工支出的比重作为创新的代表。衡量风险承担的趋势可以包括财务杠杆指标, 如资产负债率和作为商业风险标志的一段时间后公司的资产回报率等。
4. 创业导向的测量改进
在考查不同方法构思测量的有效性时, 研究者常常会考虑三个标准:效度、信度和实用性。效度和信度作为科学性考虑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必须报告的, 实用性与研究的可操作性要求有关。在前面所提到的三种方法的基础上, Lyon, Lumpkin和Dess (2000) 提出了通过三角模型的方法 (t riangulat ion of met hods) 来改进创业导向的测量。三角模型是一种研究技巧, 它将不同的方法用来分析同一个理论问题。通过三角模型的方法, 将上面所描述的三种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 可以达到更高的测量精度。
为了提高创业导向研究的有效性, 三角模型能够用来验证上面所提到的三种方法的作用并发现在对创业导向构思进行操作性研究时的潜在问题。例如, 在考查一个针对创业导向中创新、行动领先和风险承担维度的研究设计时。首先可以使用管理知觉的方法, 如Covin和Slevin (1989) 的九项目量表来测量创业导向的这些维度并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合适的起点, 因为这个量表已经在许多创业导向研究中使用并且效果较好 (如, Miles&Arnold, 1991) 。公司行为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出版的有关公司产品线的改进或者技术升级的资料来衡量创新维度。在三角模型方法的第三部分, 资源分配方法, 可以通过调查有关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情况、新产品开发、鼓励扩张、和进入未开发的市场等材料和报告来进行评价。
三角模型的每个角度提供了一个不同的, 然而却是相互补充的针对创业导向的研究视角。对创业导向研究操作性的不同方法表明创业导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解释。这些方法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作用的。每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创业活动对公司成功的重要性。
在创业导向的研究中, 了解并提高公司的绩效是创业研究关注的焦点。因此, 在评价这三种针对创业导向的研究方法时, 需要知道它是否提高了我们对公司绩效的了解程度。为了实现这一点, Lyon, Lumpkin和Dess (2000) 提出了可以在一个模型中对管理知觉、公司行为和资源分配这三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整合模型, 见图1
许多研究都表明影响创业导向———绩效关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包括这样一些内部因素如组织规模、结构、战略、高管团队特征。环境因素包括这样一些外部因素, 如行业的发展趋势、增长速度、生命周期, 同时还包括强有力的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对手。
图1是一个研究创业导向相关问题的方法, 无论在战略文化的研究和创业文化的研究中都表明这种多方法的研究对于了解创业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语
在研究方法上, 以往研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和将三种思路结合起来的三角模型, 今后的研究者可以从这三种方法入手, 采用理想的三角模型、部分三角模型方法来进行研究设计。
同时, 在今后的创业研究中, 还需要在创业导向的可操作化的测量方面有系统和严格的方法来提高研究的效度、信度和聚合度。
参考文献
[1]薛红志张玉利, 突破性创新与公司创业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54-60
[2]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 1983.29:770–791.
员工走了,别留下“一地鸡毛” 篇6
离职了, 双方都按规矩办
离职是员工与用人单位利益、权益即将终结的环节, 用人单位更应着力于规范运作, 从各个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用人单位制定离职管理规章制度应该符合以下条件。首先, 规范离职行为的规章管理制度必须合法。其次, 离职管理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约定。若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合同中就离职约定有相关的权利与义务, 应按约定执行。同时, 离职管理规章制度要向员工公示, 未经公示而在员工离职时才交予员工阅知的规章制度, 不具有约束力。此外, 对于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 用人单位可在劳动合同中进行约定以约束离职行为, 进行自我保护, 防范法律风险的出现。
人、财、物交接
员工离职需将其负责的工作事项向用人单位做交接, 其所在的工作部门及人力资源部门应认真处理。除了工作内容的交接是必须履行的程序外, 员工所领用的办公物品也需要归还。
在实践中, 常发生员工带走其在公司所领用的办公设备、擅自离职而不回公司办理离职手续的情况, 给用人单位正常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与财产损失。针对此种情况, 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办理员工入职手续时应核实清楚相关证件材料, 以作为联系离职员工的线索;另一方面, 在日常管理中也要建立起相关工作制度和物品管理制度。若员工利用原有的职务便利, 离职时带走单位财物数额较大、非法占为己有的, 则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 用人单位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维护自身利益。
离职手续务求准确完备
在员工离职时, 用人单位应要求离职员工签署必要的手续文件。在制作手续文件时, 应考虑将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的履行情况予以明确表述, 内容包括:工作材料、工作内容交接的确认;离职薪资结算的确认;离职时双方签订的协议文书;依具体情况需离职员工签署的其他手续文件。
用人单位应妥善保管这些离职文件材料, 确保其在内容及形式上均完整准确地记录下了整个离职环节。既便于规范管理, 也能在员工离职后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派上用场。
人事档案要及时转移、保留备份员工离职, 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员工办理相关手续, 包括为员工出具离职证明、转移员工个人人事档案等。用人单位无权以任何理由扣留已离职员工的档案, 若员工拒绝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不辞而别, 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劳动争议仲裁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第50条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 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在办理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 至少保存两年备查。别让薪资留“后遗症”
在实践中, 常因员工离职时双方没有就工资、补偿金数额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引发劳动纠纷。对此, 用人单位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以防范法律风险。
关于工资结算。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 用人单位应在员工离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员工向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 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需要说明的是, 用人单位向离职员工及时结清工资应是离职手续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有些单位习惯于要求离职员工在下月正常发薪日来领取工资, 这样办理容易造成双方关系紧张, 还容易埋下劳动纠纷的隐患。
关于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在员工离职时, 劳动关系双方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约定, 明确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一方应向另一方支付赔偿金的义务。不论是法定义务还是约定义务, 在树立规范化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同时, 用人单位不应推脱义务, 应切实保障离职员工的正当合法权益。
“一地鸡毛”中知识分子形象解构 篇7
关键词:刘震云小说,《一地鸡毛》,知识分子形象,蜕变,异化
知识分子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重要的表现对象, 知识分子经过世俗生活的挤压、熏染而日益蜕变异化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性作品。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小林的日常生活, 生动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和“单位”、社会的紧张关系中对人生做出的一定程度的调整, 极力表现了以小林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这一调整过程中的痛苦、彷徨和挣扎。
小林在大学时曾经是有远大抱负的人, 小说写他在大学时喜欢写诗、加入了文学社, 爱好看足球, “讲奋斗, 一股子开天辟地的劲头”, 然而结婚之后, 在日常世俗生活的重压之下, 他逐渐的蜕变异化了。他的妻子小李也曾经是一个“文静的、眉目清秀”、人“见了从心里怜爱”、有“淡淡的诗意”的女孩, “哪里想到几年之后, 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 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小林的同学“小李白”更是从一个有才、勤奋, “一天写三首诗”, 豪放洒脱的青年才俊变成了粗俗、现实、混世甚至有些浪荡的贩鸭商人。作者对他们蜕变异化的心理流程描述道:
都是大学生, 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 大家都奋斗过, 发愤过, 挑灯夜读过, 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 单位的处长局长, 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 都不在眼里, 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 他们也跟大家一样, 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 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 什么宏图大志, 什么事业理想, 狗屁, 那是年轻时候的事, 大家都这么混, 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还知道谁!
小林又想, 如果收拾完大白菜, 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 让他喝瓶啤酒, 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从热血青年、诗人才子异化成“把老婆孩子热炕头弄好”的世俗之人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堕落为罔顾伦理亲情、甚至人性丧失、一切为了最简单生存的“动物之人”, 作品用了这样一个情节来表现:小林的小学老师杜老师教过他五年, 曾义无反顾跳进冰窟窿里救了小林。但当杜老师生病来北京求医找小林帮忙时, 得到的却是无情的冷漠:“去你妈的, 谁没有老师!我孩子还没吃饭, 哪里管得上老师!”“我这里不是旅馆!再这样下去, 我实在受不了了!”后来在知道杜老师病故的消息时小林也只是“难受”、“伤心一天”, “就把老师的事给放到一边了”。对自己的蜕变异化, 小林也不是没有意识到, 但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种蜕变异化, 正所谓“忘本也就忘本, 这个本有什么可留恋的!”
为了表现小林的蜕变异化, 作品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 这些意象主要有:
其一, “豆腐”。作品写小林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去排队买豆腐, 但有一天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没有将豆腐放进冰箱结果馊了, “大热的天, 哪有不馊的道理?”实际上, “豆腐变馊”正是知识分子被异化的形象象征。像小林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世俗环境生存久了, 也会发生异化, 难免如豆腐一样“变馊”。
其二, 大白菜。每年冬天, 小林都要站在“市民排起的长队里, 嘴里哈着寒气, 开始购买冬贮大白菜。”然而“年年买大白菜, 年年上当。买上几十棵便宜菜, 不够伺候它的, 天天得摆、晾、翻, 天天夜里得收到一起码着。这样晾好, 白菜已经脱了几层皮。一开始是舍不得吃, 宁肯再到外面买;等到舍得吃, 白菜已经开始发干, 萎缩, 一个个变成了小棍棍, 一层层揭下去, 就剩一个小白菜心, 弄不好还冻了, 煮出一股酸味。”大白菜外表光鲜, 然而经过“冬贮”, 无可挽回地变成了“小棍棍”, 煮出来还有酸味, 这也是寓指原本质地清纯的以小林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蜕变异化。
其三, 娼妓。小林帮小李白卖“板鸭”时具有非常复杂心态:“就好像当娼妓, 头一次接客总是害怕, 害臊, 时间一长, 态度就大方了, 接谁都一样。”热血青年蜕变为世俗之人也正如良家妇女堕落为娼妓一样, 这一意象的讽刺意味是非常辛辣的。
其四, 鸡毛、皮屑、蚂蚁。小说结尾写小林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睡觉, 上边盖着一堆鸡毛, 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 柔软舒服, 度年如日。又梦见黑鸦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涌动, 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鸡毛”和“皮屑”都是细小、恶心、纠缠的废弃物, 既象征日常生活中没完没了的琐事, 也寓指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挣扎彷徨而形成的不良传统。曾经“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的小林面对世俗生活, 无可奈何, 竟然睡在鸡毛、皮屑堆里感到“柔软舒服, 度年如日”, 可见小林已彻底蜕变异化成“生物之人”, 变成了完全为生存而生存的“蚂蚁”。
刘震云早在《一地鸡毛》的姊妹篇《单位》中, 还先用过一个“烂梨”的意象来表现知识分子的蜕变异化。生活的琐碎打磨掉了知识分子所有的棱角, 往昔自命不凡的“精英”“骄子”, 早已变成了最真实的庸俗常人, 因而整个单位上自处长、下至一般的办事员无不因为分了一筐“烂梨”而愤愤不平。
刘震云选取的这些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物, 显得自然, 寓意深刻却又不露痕迹。
造成小林蜕变异化的当然是世俗生活, 是日常环境。在世俗生活、日常环境中, 处处可见摧毁小林原有信念的力量与人物。小说首先写到权力。
小说大体从三个方面来写权力对小林的异化。首先是反面写小林没权力时生活的痛苦和艰难。小林第一次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是在老婆调动工作时, “我们都无权无势, 两眼一抹黑, 哪个单位会要你?”老领导老张的一个电话和一封信起了一定的作用, 因为领导有权力。小林从商场里买了一箱大减价的“可口可乐”、硬着头皮去到人事处长家中行贿送礼, 却毫无作用, 因为小林“还没到掌权的地步, 哪里办得?”
小林夫妇在为小孩办理幼儿园入托时再一次认识了权力的力量, 他们抱着侥幸心理找到了机关幼儿园园长, 老太太“人倒挺和蔼”, 却提出了让他们搞到基建指标的先决条件。没有权力的小林当然搞不到基建指标, 小孩也就进不了机关幼儿园。“小林一听就泄了气, 自己连自己都顾不住, 哪能帮人家搞什么基建指标?如有本事搞基建指标, 孩子哪个幼儿园不能进, 何必非进你这个幼儿园?”
几经周折, 孩子终于进了理想的幼儿园后, 小林夫妇仍然摆脱不了与权力的纠结。孩子逐渐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 可就在小林夫妇为此感到高兴的时候, “孩子突然出了毛病”, 原因是元旦节所有家长都给阿姨们送了礼, 只有小林夫妇给忘了, “于是迹象就出现在孩子身上”。小林跑遍了整个北京城, 以高价为阿姨买了所需要的礼物“碳火”, “第二天, 女儿就恢复了常态”。教师也会将教书育人的职责转变为营私舞弊的权力和工具。
权力不仅与他的下一代相关, 还与他的出身相纠缠。“老家如同一个大尾巴, 时不时要掀开让人看看羞处, 让人不忘记你仍是一个农村人。”是农村人就意味着你没有权力, 没有权力就处处困窘, 这是深入到了小林骨子里的印象。“你怎么这么没有本事, 你怎么这么不会混!”
小说不仅从反面写, 也从正面写小林夫妇对权力作用的认识。小林虽然是小人物, 但毕竟是身在北京、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 手上时不时也会有某种权力。小说写经常拿捏为难小林夫妇的查水表的瘸腿老头突然有求于小林, 要求他帮忙办理“一件批文”, “老家为这件事着急得不得了, 县长书记都来了”, 小林先是“吃一惊”, 然后是“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 好办先说不好办”, 而真正的内情却是:
小林在机关待了五六年, 机关那一套还不熟悉?这事情说好办就好办, 明天他给女小彭说一句话, 女小彭抹口红的工夫, 这批件就从她手里出去了;说不好办也不好办, 如果陌生人公事公办去找女小彭, 如果女小彭正在做气功你打扰了她, 或者因为别的事她正心情不好, 这批件就难说了;她会给你找出批件的好多毛病, 找出国家的种种规定, 不能审批的原因, 最后还弄得你口服心服, 以为是批件本身有毛病而不是别的什么其他原因。瘸老头说的这批件, 就看小林帮忙不帮忙, 如果帮忙, 明天就可以批;如果不帮忙, 这批件就仍然得压一些日子。
第二天上班, 小林找到了女小彭。果然, 谈笑之间, 两人就把那个批件给处理了。
小林的权力使他得到了他曾经想不太敢想的微波炉, 微波炉又迅速地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色彩, 可以“烤白薯, 还可以烤蛋糕, 烤馍片, 烤鸡烤鸭”, 还可以让老婆“很有激情”。这一次使用权力的经历让小林更加认同了自己的蜕变异化, “看来改变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要加入其中就行了”。小林老婆也为之感慨:“看来以后生活会有转变!”
第三个方面写权力对小林的异化是通过写别人使用权力带给小林夫妇的尴尬。小林老婆上班非常远, 后来开通了班车, 小李非常高兴。“以为是单位头头对大家的关心, 后来打听清楚, 原来单位头头并不是考虑大家, 而是单位头头的一个小姨子最近搬家搬到了这一块地方, 单位头头的老婆跟单位头头闹, 单位头头才让往这里加一线班车。老婆听到这个消息, 马上就有些沮丧, 感到这班车通得有些贬值, 自己高兴得有些盲目。回来与小林唠叨, 小林听到心里也挺别扭, 感到似乎是受了污辱。”“谁知是沾了人家小姨子的光, 以后每天坐车, 不都得想起小姨子!”
实际上, 刘震云在《单位》一作中就已写道权力对小林生活的影响及对其性格和人生的改造。小林初到单位, 吊儿郎当, 满是孩子气。三年后, 同学都入了党、有职务, 有权力, 有地位, 也就有居室, 有实惠。只有他没入党, 还是大头兵, 也只有与人“合居”的份, 因此痛苦不堪。而当他想入党、开始追求权力时, 党小组长女老乔却可以反复拿捏他, 尽管“自己还帮他们搬家, 找他们汇报思想, ‘五一’给他们送礼, 整天低三下四看他们的脸色说话”, 这不能不让他感到幻灭, 感受到权力对他的捉弄, 促使他的蜕变异化。
蜕变异化小林的力量不仅有权力, 还有金钱。金钱的有无同样左右着小林夫妇的生活。单位发季度奖多给他发了五十块钱, 小林也“兴冲冲”。邻居印度女人也没有权力, 但他的孩子却能在机关幼儿园入托, 这是钱在起作用, 因为印度女人“家里富, 家里摆设好”, 她家有钱一下子就拿到两个“入托名额”, 她小孩的入托不仅不会有任何的波折, 而且还可以帮助小林解决小孩的入托问题。而要小林自己“到给孩子找个幼儿园, 原来比给老婆调工作困难还大”, 因为他们也没钱。看来, 金钱的力量也不亚于权力。
小林被金钱异化还有另一重要的例子, 就是帮小李白卖板鸭, 小林一开始不太愿意, “面子上挂不住”, 结果小李白训斥小林道:
我知道你是爱那个面子!你还是天真幼稚, 现在普天下谁还要面子?要面子一股子穷酸, 不要面子荣华富贵。就你小林清高?看你的穿戴精神, 也改不掉的穷酸模样。你下班来替我收账, 帮我十天, 我每天给你二十块钱!
“二十块钱”的经济收入不仅得到了老婆的全力支持, 最终小林也因为能每天增收二十块钱而非常快乐, “可干了两天, 每天能捏两张人民币, 眼睛、脸就敢抬了, 碰到熟人也不怕了。回来澡也不洗了。习惯了就自然了。……这时小林觉得长期这样卖鸭子也不错, 每月可多六百元的收入, 一年下来不就富了?”小林甚至还因为小李白很快回来、只能干十天而感到懊恼:“可惜‘小李白’只出去十天, 十天回来, 小林就干不成了。如果自己早一点见到‘小李白’就好了。”“如果能长期这样, 我这个鸭子还真要长期卖下去。”
不仅权、钱对小林的人生处处制约, 更让小林夫妇痛苦不堪的是小人物也时时对他们进行拿捏, 这就是小保姆和查水表的瘸腿老头。小保姆和查水表的瘸腿老头都是小人物, 既无权, 也无钱, 地位甚至远比小林低, 可同样可以将小林夫妇的生活搅得一团糟。“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 家里饭菜差, 早就闹着罢工, 要换人家, 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 才把人家留下。”不仅如此, “保姆斤斤计较, 干活不主动, 交代的任务故意磨蹭, 爱在保姆间乱串, 爱泄露家中的机密;对孩子也不是真心实意, 两人上班不在家, 她让孩子一个人玩水, 自己睡觉或看电视”, 稍不留意她就会偷吃鸡蛋, “起床孩子不弄, 自己倒先偷着做好的吃。”然而对此小林也无可奈何, 只能在“心里骂”, 因为担心“指责她一顿, 岂敢保证你走了以后, 她会不把气撒到孩子身上”。
面对查水表的瘸腿老头, 小林也时常担心“不知老头又要搞什么名堂”, 担心他随时处理自己偷了几滴水的事情, 小林对他“心里”“不耐烦”, 然而却还要经常听他“说说他年轻时候的事”, 耐着性子听他“高谈阔论一番”, “因为他是查水表的, 你还不能得罪他。他一不高兴, 就敢给你整个门洞停水。老头子手里就提着管水闸门的扳手。看着他手里的扳手, 你就得听他讲喂马。”这就更不能不让小林扼腕叹息自己的屈辱, 这也成为了小林蜕变的一个重要推力。
总之, 小说表现了人束缚在社会生活的网中, 无法反抗也无法逃脱, 只能屈从于现实中挣扎而最终走向蜕变异化的历程, 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 因此说刘震云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典型代表意义。
(感谢南开大学教授孙卫国博士对本文选题、写作和修改等提供的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玉荣.刘震云小说的写实意蕴[J].驻马店师专学报, 1994.3.
[2]、赵霞.精神的迷失与消隐——试论新时期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克山师专学报, 2003.4.期.
[3]、李腾刚.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重构——透视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1..
[4]、曹书文.生活、人物、情感的“还原”——刘震云小说简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6.
[5]、苗伟.传统人格理想中的消隐与重建——论刘震云小说中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4..
创业公司的一地鸡毛 篇8
职业教育的追求境界是要“让无业者有业, 让有业者乐业, 让乐业者创业”。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这一点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 从而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创业不能仅仅被当作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 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 要求学校培养未来创业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 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 转变就业观念。它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去实践。
创业还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 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 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 并具备较好的情商和责商。有一项调查显示,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高层次的就业教育, 自主创业就是最好的就业。创业者不仅能为自己创造工作岗位, 实现人生价值, 还能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增加社会财富。有学者就曾指出:创业教育促进了学校的课程改革, 深化了专业与市场的结合。创业是高水平的就业, 使学生展现能力, 超越自我。帮助他人就业, 也提升了职校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教育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 开展创业教育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 比如学校资源有限、学生学习、实践能力不高等。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在创业教育中不作为的理由, 事实证明, 中职学生毕业后成了“老板”的不在少数, 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的。
所以, 学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作来抓, 想方设法为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平台, 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通过创立学生创业公司开展创业教育是一个很有创意的选项。在这方面,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学生创业公司的运作模式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原名江苏省高淳职业教育中心校) 于2009年2月出资100 000元, 制定章程, 注册成立了“高淳县技强劳务有限公司”, 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由分管德育和就业的副校长担任法人代表, 任执行董事, 主持公司的运营, 学生处副主任担任总经理, 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公司的理念是“以技立业、以诚立身”, 学校依托公司, 充分利用学校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结合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需要, 以公司的生存、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 努力开拓市场, 创新业务, 实现共赢。
目前, 公司下设六个运营部:家政服务部、网络与计算机维修部、礼仪服务部、家电维修部、财务代账部、生活服务部。家政部主要为客户提供家庭清洁等方面的服务;网络工程与计算机维修部主要从事网络建设与计算机维修服务:礼仪服务立足地方, 开拓礼仪服务市场;生活服务部主要是面向学校师生, 销售各种生活用品;财务代账部代理公司账务处理。
各部门经理由骨干学生担任, 他们是通过层层选拔, 竞聘产生的。公司实行部门经理负责制, 负责本部门的具体经营管理和人事安排, 除重大决策需向公司汇报、听取意见之外, 其他事宜则由学生经理自主处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给学生实战练兵的机会, 原汁原味地体验创业的全过程。部门经理在全校范围内“招兵买马”, 迅速地组建了各自的“团队”。
经营部在招聘员工时首要原则是择优录用技能高手, 这样做既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为公司创造效益, 又能为学生个人创造收益, 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调查显示, 这一点对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得不到“重视”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不但可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而且有助于重塑他们健康的人格。与此同时, 又起到了导向作用, 引导更多的学生重视学习, 苦练技能, 为学校的良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第二原则是优先聘用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很珍惜“勤工俭学”的机会, 自立自强的潜在意识强, 乐于接受公司的管理, 往往品学兼优。
公司对学生员工还要进行岗前培训, 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适应性训练外, 还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规、制度, 进行礼仪规范训练, 以进一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各部门学生经理组织学生员工积极开展业务, 策划了不少有挑战性的营销方案。例如, 家政部印制了精美的业务宣传卡片, 到各个小区散发, 同时推出了“金卡”、“银卡”营销策略, 对购买一年服务的客户享受“金卡会员”资格, 按服务标准的八折收费, 对购买半年服务的客户享受“银卡会员”资格, 按服务标准的九折收费。这一营销策略很快拓展了市场, 并赢得了一部分长期客户。又如, 网络与计算机维修部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小企业提供免费的计算机检测和“杀毒”服务, 扩大了市场知名度, 建立了固定的客户群。生活服务部为客户提供免费送货上门服务, 方便顾客, 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事实上, 学生的这些营销策略虽然多有模仿的成份, 但由于用好了“学校”和“学生”这二张名片, 又发挥了低价竞争的优势, 所以行之有效, 相当成功, 为公司的创立和顺利运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另外, 各运营部在实践中, 逐渐创出了特色项目, 使经营活动走上了正规之路。例如, 家政部通过公司和县工人影剧院签订了家政劳务长期合作协议, 做好影剧院重大活动前的场地布置和活动后的保洁工作, 为运营部争取到了稳定的业务;礼仪部通过公司和“蒙牛”本地总代理商签订了营销宣传劳务合同, 每周末公司安排学生员工到闹市口、超市门店、市民休闲广场等人口集中地做“蒙牛”牌牛奶的营销宣传活动;生活服务部与“银林山庄”签订阶段性餐饮服务员用工合同;网络与计算机维修部通过公司与游子山庄、漆桥镇卫生院等单位初步达成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协议。各部门还为广大市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各项服务, 为学校、公司和自己赢得了荣誉,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司正是以各部门为基站, 向外拓展, 承揽业务, 目前各部门运转良好, 经营状况日见改善。公司现有学生员工130名, 组织了近千人次的学生创业活动, 2010年经营收入达23万多元。
三、对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的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创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公司, 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但我们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
(一) 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的有效尝试
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是以公司制为组织形式, 面向市场和社会, 运用现代管理知识, 坚持现代教育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核心, 在不影响正常的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其实质应该被纳入职教德育的范畴。
(二) 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其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对学校常规教育的必要补充。笔者认为, 作为尝试, 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常规教育与公司经营之间的关系, 无论如何也不能引起二者之间的冲突, 更不能影响加入公司的学生员工的正常学习。公司要利用培训, 把二者关系和学生讲清楚, 杜绝因一时冲动而加入公司的现象。
(三) 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实践教育
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是以学校为基地, 通过拓展有偿的社会经济业务, 为学生提供在读期间的社会实践平台, 让学生早日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并通过社会活动的体验, 进一步关注自我, 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 回过头来促进学习的自觉性。
(四) 公司经营不应以“营利”为目的
以创业教育为目的的公司行为应当和一般意义上的公司有区别。一般意义上的公司是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以创业教育为目的的公司的经营宗旨永远是教育第一, 这一宗旨千万不能背离。所以, 公司应更关心学生员工的身心健康, 为防止学生沾染上社会不良风气, 在经营项目的设定和合作伙伴的选择、客户的筛选等方面要慎之又慎, 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常抓不懈, 作为公司日常的中心工作。
公司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 以经营活动为载体, 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树立经济效益观。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 注意锻炼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挫折的能力, 引导他们在工作中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特别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运用, 这对改进他们的学习观念, 巩固专业观念大有裨益。
(五) 公司经营的项目应因地制宜, 与学生的自身条件相适应
公司经营的项目设定, 应认真分析学校的专业特长和社会需求等条件,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切忌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 防止“跟着感觉走”。项目设定要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 进行比较分析, 组织可行性论证。注意发挥广大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作用, 聘请部分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公司技术支撑力量, 参与公司经营活动。
经营项目的设定还要与学生的自身条件相适应, 不能超过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 对于与专业有关的经营项目, 要配备必要的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带队或指导, 以防安全事故以及因处置不当引起的经济损失。
(六) 公司运作要注意学生员工的梯队建设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学校的办学特点决定了公司学生员工的流动性相当大, 人是一茬接一茬地进入, 又一茬接一茬地离开, 并且往往好不容易培养出几个得力干部, 转眼他们就毕业走人了。所以, 要想维持公司的长期运转, 就必须做到学生员工“三批次”梯队建设, 即使用一批、储备一批、培训一批, 对于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 在他们毕业时, 可动员留下作为长期员工。
另外公司聘用学生员工时, 必须在学生申请加入且征得家长同意后, 方能批准。批准后, 还要根据有关规定, 与学生家长签订协议, 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学生在工作期间的守法守纪、自觉自律等方面的条款要尽量详细, 具有可操作性。
(七) 摆正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创业就是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就业就是给人家打工, 帮人家干活。但现在实际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两点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明显了。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并不能立马就能“造”出老板, 就像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做生意、发财一样。就业是创业的前提, 二者在实践中不矛盾。
中职学校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它开启了全新的创业教育途径, 拓展了学生创业活动的平台, 提高了学生创业活动的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从大学教室里走出来的创业公司 篇9
○创业早打算
我的创业历程始于大三下学期 (2007年12月) , 在经过了本科近三年的专业学习及实践锻炼之后,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和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并希望通过自己开发的IT技术和产品来改变现有的生活。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股看似理想化的信念持续在心里翻涌, 我从自己最熟悉的学校环境着手, 利用课余时间调研了所在学校和大连周边高校各院系及职能部门的大量信息化建设项目及相关软件产品, 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对于未来教育信息化市场应用技术发展前景的判断, 撰写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创业计划书。
正如人们经常说的那样,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我完成了自己的这份创业计划书后不久,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就开始筹备成立学校的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时间, 我就着手组建能够实施并执行这项创业计划的创业团队。短短一个月之内, 由我发起并成立的大连华域联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创业团队就吸纳了来自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四个方面的四位创业伙伴加盟。我们针对自身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认识, 一致认为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为社会减少就业压力, 同时我们创办的企业, 还能吸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 为社会创造价值。就这样, 原本只是我自己一个人的创业愿景, 很快就演变成为了我们这个创业团队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我们将公司定位为面向大中专高等院校客户提供专业、领先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技术服务的企业, 通过“定制化开发”的创新商业模式, 根据客户提供的需求, 为客户量身定制开发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 并在同类客户群中加以推广。在明确了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团队架构之后, 我们于2008年4月正式向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交了创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和入驻申请材料,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接收到我们的申请后, 很快就组建了由专业教师、在职教授和管理学院顾问组成的专家组, 用时两个月对我们的创业项目进行了认真、严格的分析和修正。在2008年6月底,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批准我们入驻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将位于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学楼A区的一间教室提供给我们作为初创期的办公地点, 并从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基金里拨款2万余元购买了标准的工作位、会议桌、办公隔断等办公设施, 为我们注册公司并进行正规化、商业化运作和经营搭建了基本的平台和基础。
2008年8月, 我们的创业团队完成了正式创业前为期两个月的孵化准备, 并通过自筹和学校扶持等方式筹集到十万元创业资金后, 正式向大连市工商局提出了注册公司的申请。由于我们所使用的办公场地属于学校的教学场地, 按照工商局的规定, 是不允许用于企业经营使用的。工商局领导和工作人员经过实地考查, 并听取了创业孵化基地主管老师的专门汇报, 得知我们使用的办公场地是大连理工大学为了支持我们这几个应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而无偿提供, 最终工商局的领导经过层层汇报和审批做出特殊批示, 允许我们公司把现使用的教室作为企业固定经营场所, 当天即为我们办理好了营业执照。我们因此得以成为大连市第一家在大学教室里办公经营的“教室公司”。这个特殊的称号在我们日后的经营活动及媒体朋友的报道中多次出现, 甚至很长时间成为华域软件公司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劈波斩浪前进的一把开路剑, 带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经历。
○孵化园中成长
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后, 我和公司的创业伙伴们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早期产品的研发工作中, 经历了将近两个月完全成本投入的研发测试, 我们公司所研发的第一款产品——高校实习生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发布。此时我们所拥有的创业资金已经消耗得所剩无几, 如果无法在2008年底之前找到第一批客户, 那么我们的公司将无法在下一年继续经营下去, 这是我们团队中任何一个人都不敢去想和面对的事情。于是在距离2009年元旦还剩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我带领团队中的技术负责人先是为母校大连理工大学率先安装了该系统产品, 并在最短时间内开通使用, 同时带着其他创业伙伴开始拜访大连市十余所主要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 向他们介绍和演示我们新开发的产品及服务。得力于大连理工大学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大力支持和前期宣传, 当很多学校得知我们是大连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自主创业, 都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 试用我们的产品, 而我们也格外珍惜每一个客户在试用软件产品期间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并在第一时间安排技术人员给予售后支持服务。就这样, 我们在即将弹尽粮绝的时候, 成功发展到了第一批付费客户。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客户直至今日仍在定期付费使用我们公司开发的高校管理软件产品。
创业后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快, 虽然很辛苦, 但是很充实。对于我们这些稚气未脱的刚毕业学生来说, 每一天都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将软件拿给更多的客户使用, 怎样才能将软件改进得更好。进入到2009年7月, 我们即将在大连理工大学孵化满一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我的母校, 给予了我们在创业过程中所力所能及的一切帮助和支持, 帮助我们从一个空有理想抱负的创业团队顺利孵化成为了一家初具雏形的创业公司。公司规模已经由最早期我们5个创始人发展到了12人的规模, 公司所服务的客户也已经上升到了10家。正所谓“居安思危”, 每当走在校园里面思考关于公司未来发展每一个细节之处的时候, 我不仅一边感受着毕业之后依然能够行走于校园之中的那份安宁, 一边却不停在思索着,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公司和团队离开了母校的温床培育, 是否可以独立抵挡外面市场中真正的激烈竞争?当有一天我的公司也要经历人员流动、产品技术落后、市场衰落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 我还能再指望别人会因为我们是一家从学校教室里面创业起步的公司, 而额外照顾我们吗?这一连串的问号, 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脑海中持续徘徊着, 让我困惑不已。当有一天主管孵化基地的老师找我谈心的时候, 我将连日来思考的问题和盘托出, 希望能够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出乎我意料的是, 几位老师早已经提前想到了这几点问题, 只是他们担心我们离开了学校会一时不适应, 所以才没有表明鼓励我们出去闯荡一番的意图。
○勇敢去飞翔
创业, 就是我们一生所追求的事业, 为了这项事业能够有所成就, 我们不怕吃苦受难。这是我们华域软件公司创业团队在听到我要将公司迁出孵化基地的想法之后, 给经将我们这样一个创业公司和一所优秀的大学以及他的一切因素紧紧连接在一起, 永远不会割舍。
从2009年12月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 我们在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和区大学生创业中心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 不仅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了大学生创业走向市场前沿的过渡期, 更在众多合作伙伴的帮助下, 又成功开发出了“高校党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事业信息管理系统”、“高校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平台”等十余款教育软件产品, 发展了一批新的客户。公司员工规模已经增长至35人, 成功带动大学生就业29人, 创业五年来实现营业收入近370万元, 上缴利税近50万元, 先后获得2010年度大连市沙河口区优秀大学生创业企业、2010年度大连市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先进个人、2011和2012年度大连市科技创业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华域软件带动大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的就业和创业发展思路, 连同我们的创业故事也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大连市电视台、大连晚报、大连日报、新商报、天健网等数十家国内媒体报道。
【创业公司的一地鸡毛】推荐阅读:
培训公司的创业计划09-07
创业公司应具备的企业文化05-10
煎饼公司创业的策划方案书07-12
创业公司公司管理12-30
一位成功创业人的给创业公司提的意见12-30
创业公司06-16
创业板公司08-20
创业公司面试谈09-07
公司创业投资11-07
创业公司融资介绍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