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物理学发展(精选12篇)
经典物理学发展 篇1
人们最早对物理学说做出细致的分析和科学的解释是根据物体的机械运动, 通过机械运动对动物或其他物体的机体运动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17世纪到19世纪, 机械运动学说成为一套完备的理论, 并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主体, 然而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并为了不断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人们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又相继了解了热运动、磁场运动、电场运动以及万有引力带动的相关宇宙内行星的运动等。纵观经典物理学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次有代表性的运动, 可以说每一次运动都是人们对未知世界追求的一种表达, 并带动了文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升。
1 从日心说到万有引力定律
1543年, 欧洲物理学家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提出了日心说, 标志着欧洲物理学说自然观的范围性扩展, 在宗教势力的笼罩下突破了神学的束缚, 并在封建教会内部形成了“上帝创造了宇宙内万物的中心, 那就是太阳”这一理论, 并很好地为宗教进行服务。哥白尼日心说提出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对封建落后的神学说的一次抨击, 推翻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球是万物之本, 是世界的中心”这一地球中心学说, 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很多学者对物理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对新的宇宙观的建立提出了更多的观点, 如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 他提出, “日心说”这一太阳核心观并不能成立, 宇宙内并不是所有星体都围绕着太阳转动, 其实每个恒星都是中心, 只不过离地球距离的远近不同而已。这一观点的提出引发热议, 人们开始对“日心说”提出质疑, 而布鲁诺更是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到处发表演讲, 在教会内形成一股反封建势力, 教会因此感受到了压迫, 为稳定权利和地位, 将布鲁诺捕获并囚禁7年, 在狱中, 布鲁诺不服管制, 最终被判处火刑。
布鲁诺这一事件对后来著名物理学家开普勒的天文观测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通过他的老师弟谷以及自身的不断实际观测总结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并对后世的物理学以及航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 开普勒第一定律确立了太阳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 这也是对“日心说”通过科学理论进行的解释, 所有的行星都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开普勒第二定律进一步论述了行星的运动, 这一运动并不是完全的圆周运动, 即它们的运行轨道并非圆形, 而是以一个特定周期进行等面积运动;第三定律用公式用数据解释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定律的提出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探讨, 尽管这一定律明确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何会发生这些运动, 比如为什么地球会绕太阳公转而不是绕月球进行转动。1687年,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根据一系列实验总结出了力学的运行规律, 形成了一套新的力学体系, 并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其中运动三定律是对力学的科学解释, 总体来说就是物体在受力以及受哪种力的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运动, 且这种运动趋势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做出怎样的改变。万有引力定律通过重力的引用, 不仅解释了星体的运行规律和运行原理, 还揭示了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到宇宙中的天体, 小到尘埃甚至是看不到的微观粒子, 它们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 这是物质之间发生关系的基本原理。
从日心说的提出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经典物理学完成了人类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与价值的较量, 也暗示着物理学革命的积极作用, 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萌生出的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无论是对物理学还是自然界整体, 无疑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2 从蒸汽机到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定律
1765年, 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实现了蒸汽技术的生产生活化运用,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他将蒸汽机的冷凝过程安排到设备外端, 实现了蒸汽机的恒温转化, 大大增强了蒸汽机的使用效率, 降低了运作成本, 为工业和农业以及机械化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1807年, 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美国“克莱蒙特号”诞生, 在航海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1814年, 史蒂芬孙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蒸汽机, 成为资产阶级生产领域的核心动力资源。
通过蒸汽机原理, 很多科学家开始研发高效率的热机, 希望通过效率的提升降低运行成本, 并广泛推广到各种动力设备中, 1842年迈尔医生首次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热能能够与机械能实现完全转化, 作为一种形式发挥热的能量作用。1847年, 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系统地解释了能量守恒定律, 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潜在的能量转化规律, 任何物理行为都可以用能量的观点来解释, 无论是微观粒子还是宏观物质,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涵盖所有的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磁能以及诸多的物理化学反应, 在多种能量共存的多合场中也成立, 且能量只会通过不同形式而转化, 它既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无故消失。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 实现了物理学研究的空前发展, 将物理学赋予能量的观点, 推动了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更多的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产生, 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3 从指南针到统一的电磁场理论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也是我国物理学史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宋代的《萍州可谈》中就提到了广州的研究者用指南针进行航海并顺利返航, 指南针通过电磁场作用共同推动, 在诸多领域广泛使用并用于方向导航。在物理学史中, 第一次对电磁场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吉尔伯特发表的《论磁》, 他不仅发现了磁场的一般规律, 同时发现了物质摩擦起电的现象。
1785年库仑借助扭秤实验总结了静电力和磁极之间的作用机理, 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将磁现象与电现象相结合进行研究, 总结得出任何有电流的导线都可以在周围产生磁场, 被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可以通过右手定则来判断磁场力的方向, 并结合公式进行计算。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并制造出了第一台手摇发电机, 为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此后, 电磁感应原理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中, 这也是物理学史上实现的第二次重大突破。
为了更好地解释电磁场现象, 麦克斯韦提出了“位移电流”和“漩涡磁场”, 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为后来电子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现在的人造卫星、智能手机、电子计算机网络等通讯工具和信息传输工具都是通过电磁波进行连接和定位, 都离不开电磁波的热传导, 通过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人们的视野迅速扩大, 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 全球化经济进程加快, 人类实现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又一次大跨越, 在这一基础上, 汽车、火车、轮船的产生以及信息化产业实现了大发展, 不仅加强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 也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256.
[2]张庆胜, 李会联.物理与文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3]邹海林, 徐建培.科学技术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经典物理学发展 篇2
大二的第一学年的选修课,我选了《物理学大师与物理学发展》,其实我对物理挺感兴趣的,特别是那些物理啊大师啊什么的,特别是对那些对物理上的真理执着追求的物理学家,我更是心生敬佩,听了老师对物理史的详细解说和对物理大师的栩栩如生的描绘,我对物理的发展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那些在物理史上发出璀璨光芒的物理大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它们的为人和研究态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轮廓。总之,我通过聆听物理学大师与物理学发展老师的认真的讲解,我获益匪浅。
老师对众多的物理大师的描绘中,我对爱因斯坦印象最深刻,经过老师的讲解后,我在网上看了爱因斯坦的资料,对其的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为人也更加钦佩,对他对实验和科学的态度更加佩服。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随后,经过多年的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在1919年得到证实。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发展,更深一步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60年代以来,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由于试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爱因斯坦能够成为物理学史上的一课耀眼的明珠,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颗积极进去的心、严谨细心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他缺少了其中的哪一个,就不可能会成功。当你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时,哪怕跌倒了,都能够站起来,勇敢的迈出下一步,并能够充满信心的期待着美好的明天。如果没有,将会觉得生活失去了乐趣,每天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我们应该做好属于我们的每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做的事情有多渺小,我们都应该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去完成。只要我们一心一意的做,不拖拉,不马虎,相信自己一定会受到别人的认同。当然,做事情也不能做到一半就不做了,我们应该持之以恒,不能觉得太累或其他理由就不做了,这样下去就会养成坏毛病,永远改不掉了。可见,爱因斯坦的三个品格有多么重要。
爱因斯坦能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爱动脑筋。小时候,他爸爸给了他一个罗盘,他感到很新奇,就对着这个罗盘思考了半天。我们有时候也会对着某样事物思考半天,也无法回答身边的许多事情,但当我们不懂的时候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算知道了答案也过一会儿就会忘记。也许就是天才和烦人差的那一步。
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使我更佩服他的原因是: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有高度世界责任感的正直的人。在他小时候,有一次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能够造福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下去。
然而爱因斯坦仅仅是老师讲解的众多物理名家总的一位,众多的物理名家,让我们获益匪浅,更让我们对物理更加感兴趣。
创新驱动发展 可靠铸就经典 篇3
行业规模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保证与提升产品质量的可靠性,更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我国电子信息等新兴行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与保证。赛宝实验室坚持“用可靠铸就经典,让质量成就未来”的企业宗旨,是国家科技创新倡导下的受益者,同时又是引领者,专注可靠性领域近六十年,助力中国制造,让企业在创新革命的浪潮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以可靠性物理为基础,
失效分析服务精益求精
中国赛宝实验室,又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以下简称赛宝实验室),创建于1955年,是中国最早专业从事质量与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实验室拥有国内外认证、检测资质和授权逾五十项,可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认证、检测业务。目前服务客户除了电子行业的海内外知名企业,还有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诸多有影响力的企业机构。
多年来,可靠性物理及其应用技术一直是赛宝实验室的基础研究领域,失效机理研究、工艺控制、可靠性评价方法和分析技术都是电子產品或元器件可靠性保证和提高的关键应用技术。
电子装备和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服务便是赛宝实验室以失效物理为基础,凭借多年理论研究根基和工程实践经验,面向电子制造企业的技术服务。失效原因分析是各类电子产品及电子元器件产品弄清失效和故障原因,从而提出设计、工艺、或物料方面的改进措施,提升产品可靠性的基础,是电子制造良性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13年,某厨卫用品制造企业的一款抽油烟机产品,经常发生无人操作自动启动的故障,对产品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企业经过各种努力也无法得知该故障的根本原因,整改无从下手,令设计、生产和维修人员都感到十分困扰。面对这种情况,该企业委托赛宝实验室进行产品的失效根本原因分析。实验室组织多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对该产品的电控部分进行了一系列检测分析和各种故障复现试验,最终发现是抽油烟机面板上一只二极管存在质量问题,发生银电迁移导致的自动启动故障。该企业将该型号二极管更换后,此类失效问题再无出现。
失效分析技术的应用场合多种多样,以失效分析技术为基础的仲裁服务是赛宝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某空调企业某批次产品返修率异常增高,花费了很高的返修费用,并接到多单客户投诉。实验室通过进行失效根本原因分析,发现空调电控板中的关键功率器件失效,并经过一系列物理结构解剖与化学分析,指出功率器件存在批次性的质量问题,责任应归于器件生产方。该空调生产企业根据赛宝出具的权威报告,向这家国际知名的器件生产企业提出了索赔。事实胜于雄辩,器件生产方最终对报告中指出的质量问题表示信服,并接受了巨额的赔款要求。本着“客观、科学、严谨、中立”的原则,赛宝实验室多年来为航天、船舶、交通、能源、通信和电子系统相关企业与院所提供了众多失效分析仲裁服务,涉及元器件交收与质量争议、多个供应商责任界定等各类问题。
可靠性增长技术,
系统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
要做到提升产品的质量可靠性,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将可靠性植入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设计、生产,到使用、维护与返修。除了失效分析这种传统技术服务,赛宝实验室不断改革创新,于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可靠性工程服务,帮助企业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售后返修乃至整个管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
可靠性增长服务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材料的检测与失效分析、焊接质量鉴定与优化、产品设计可靠性评审、产品的设计验证试验体系、物料的选型与质量管控等。国内某知名家电制造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改革创新的产业升级浪潮,提出了提升产品可靠性、将产品返修率降低30%的目标。赛宝受邀与其合作展开综合性的可靠性提升项目。在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诊断后,为其量身订做了建立设计验证试验体系、热设计优化、工艺质量鉴定与优化等六个子项目。项目的成果受到了企业技术人员与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认可,成为了国内家电行业质量提升项目的一面旗帜。
对于大型公共事业的支撑,赛宝实验室同样是不遗余力。在轨道交通方面,赛宝实验室每年为某铁路和某地铁公司等相关单位与企业开展检测与失效分析技术服务,以及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TSQTM)方案。
质量可靠性已经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金钥匙。作为中国最早从事质量与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赛宝实验室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不会降低标准,更不会畏难退缩,而要不断磨砺自身技术能力,跟进最新科技发展,创新服务项目与模式,力争稳立于科技创新的潮头。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浪潮势不可挡,赛宝实验室将继续致力于成为行业翘楚,为中国制造的成长、壮大竭尽全力。“用可靠铸就经典,让质量成就未来”是赛宝永恒的追求。
经典热力学发展概述 篇4
1 热力学萌芽
热现象是人类最早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之一。人类在远古时代就有冷热差别的概念,并且知道如何利用摩擦、燃烧、爆炸等热现象,来达到生产和生活的目的。例如,中国古代燧人氏的钻木取火,炼金术和炼丹术, 火药的发明,以及早期的爆竹、火铳等。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战国时代的驺衍提出五行说,认为天地之间都是由水、火、土、金和木组成。其中火与热有紧密的联系[1]。这个学说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很相似。四元素说是纪元前500年赫喇利突(Heraclitus)提出的。他认为火是一种元素,它和水、土、气一起是自然界的4种独立的元素。整个自然界由这四种元素组成。18世纪以前,这类“热质说”,即认为热也是一种物质组成元素的说法,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当时古希腊的另一种学说热的运动说或能量说,是根据摩擦生热的现象提出来的,它与“热质说”相对立。它认为火是一种运动的表现形式,见于柏拉图(Plato,纪元前427-347)的“对话”。这个学说埋没了约二千年之久,到十七世纪,当实验科学开始发展时期,得到了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支持,其中表达的特别明确的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他根据摩擦生热现象认为热是物体微小粒子的运动[2]。
因当时科学发展落后,这两个学说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暂时还不能作出论断。这一时期人们对热现象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解释。人们对热现象及热的本质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2 热力学发展历程
2.1 对热的认识
温度的定量测定,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17世纪,虽然有些科学家对温度的测定及温标的建立,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但是,由于没有共同的测温基准,没有一致的分度规则,缺乏测温物质的测温特性资料,以及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整个17世纪中,并没有制作出复现性好、可供正确测量的温度计及温标。在18世纪,“测温学”有较大的突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1714年法伦海脱(Gabriel Daniel Farenheit,1686-1736)所建立的华氏温标,以及1742年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所建立的摄氏温标(即百分温标)。18世纪,勃拉克借助于温度计的使用,把热量和温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但是上述工作并没有解决热的本质是什么的疑问。随着热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提出热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热的物质说,另一种是热的运动说。
主张热的运动说的人认为,热是物质粒子的运动;主张热质说的人认为,热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没有重量的“物质”,当热质进入物质后物体会变热。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实物粒子”的图景,因此热质说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18世纪,热质说在法国很流行,得到了当时众多名人的支持。例如,拉瓦锡(Antoine-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傅里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拉普拉斯(Pierre-Simon de Laplace,1749-1827)等。但是在同时代的欧洲,英国的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虎克(Robert Hooke,1635-1695)及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等著名学者则支持热的运动说。
俄国的罗蒙诺索夫(Ломоносов,1711-1765)在1744-1747年间讨论冷热原因的论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热的运动学说,认为热是分子运动的表现。1798 年,伦福特(Count Rumford,原名Benjamin Thompson,1753-1814 )的著名的炮筒镗孔摩擦生热的实验用实验结果直接驳斥了“热质说”,同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说明制造枪炮时能不断地产生温度很高的切削碎片,表明热能够不断地产生出来,或者说热可以从机械能转化得到。他还把金属浸在水中钻孔,机械摩擦产生的热可以使水沸腾。伦福特甚至估计出产生1 cal热时需要5.5 J的机械能。因此他认为热不可能是一种热质而只能是一种运动。1799 年,戴维(Humphrey Davy,1778-1829 )进一步用实验支持热的运动说。他的冰块摩擦融化实验无法用热质说解释,从而有力地批驳了“热质说”。
热运动说和热质说这两种观点经历了相互更替的曲折的历史演变,热究竟是在各个物体之间流动的一种不可摧毁的物质,还是微观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直到19世纪中叶,焦耳计算出热功当量的数值并公布了他的研究结果,此时能量守恒定律才得以真正确立。相应地,热质说也就完全退出了科学的历史舞台。这时关于热的本质才得出了明确的具体的结论:热是微观运动和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和能量的其他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2 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建立
2.2.1 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
早在1842年初格罗夫(William Robert Grove,1811-1896)就已经从基本的自然现象及其相互作用中,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之间转化和守恒的关系,并独立提出存在“当量”关系。只是他预见到建立当量关系在实验上存在的巨大困难,因此他并未找出其定量的数值。丹麦工程师科尔丁(Ludwig August Colding,1815-1888)受到莫斯特的电转化为磁实验的启发,对机械功与热的相互转化问题进行测量与计算。1843年他向哥本哈根科学院提交了一份实验报告,阐述了他的能量转化守恒思想,并演示他的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他的能量守恒思想比起同时代的其他研究者来说,带有幻想色彩。
上面提到的这些能量守恒定律的早期探索者大多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各种基本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定性观察和思考中,发展了能量守恒思想。他们之中,也曾有人做过个别的单项实验,有的则是运用已有的发现进行推理和计算,但都没有得出比较明确的具体的结果,只能说是各自孤立地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3]。因此,他们的工作可以说是对于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铺垫道路。对与能量守恒定律做出关键性贡献的人是迈尔与焦耳。
迈尔(Julius Robert Mayer,1814-1878)首次发表论文阐述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他的论文的主导思想是:果必有因,因必有果,因与果是等当的。但是他的论文当时并没有引起物理学界的重视。能量守恒定律得到物理学界公认是在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99)的实验工作发表以后。焦耳在证明热功当量的工作过程中,做过多种实验。他的各种精确实验结果的一致性,给予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以无可辩驳的坚实基础,这个时候可以认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已经完全建立了。
2.2.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
18世纪下半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在工业上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工业革命。工业界对热机效率改进的追求也浮出水面。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热机最大效率的工作已经显得十分必要了。1824 年,卡诺(Sadi Carnot,1796-1832)发表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篇不朽的著作《关于热动力以及热动力机的考察》,系统地探讨了热机工作的本质,在理论上阐明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根本途径。他用错误的“热质说”论据得出了正确的卡诺定理。指出了热功转换的条件及热效率的最高理论限度,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卡诺去世后第二年,克拉珀珑(B.P.E.Clapeyron,1799-1864)发现并阅读了卡诺的著作,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1834年克拉珀珑发表了《关于热动力备忘录》,转述并总结了卡诺的主要工作,并对卡诺循环进行了描述[4]。克拉珀珑的论文后来被开尔文(Lord Kelvin,原名William Thomson,1824-1907)看到。1850年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1822-1888)在克拉珀珑和开尔文的基础上把卡诺循环推广到任意循环过程。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分别在1850年和1851年发表了各自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至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基本建立了。
2.2.3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
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产生于物理学,也只能产生于物理学。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热力学第三定律却产生于化学,确切地说产生于物理化学中的热化学,但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只有在热化学的实验和理论发展到认识了化学反应中自由能和总能并不相等,并且它们随温度的变化趋向在接近绝对零度时趋于相等并能确定积分常数时,才可能作为一个假设提出来[3]。热力学第三定律是阐述在绝对零度及其附近时物质的热力学及与之有关的性质和基本规律。德国化学家霍尔斯特曼(A.F.Horstmann,1842-1929)开创了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处理化学反应的先河,他在1869-1873年间明确地用计算成功证明了热力学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848年6月5日,开耳芬勋爵在剑桥大学哲学学会的议事录上发表了《在卡诺热动力理论基础上和由霄诺的观察计算绝对温标》著名论文。文中,他根据卡诺定理指出,应该建立一个与物质性质无关的绝对温标,使任何实验者在不同地点和环境下观察到的结果可以进行严格的比较。为此,他提出在当前的条件下是否存在一种原理,可以作为绝对温标的基础理论。他认为卡诺的热动力理论能够给我们以肯定的回答。于是,开耳芬勋爵建立了绝对温标,提出绝对零度的存在[3]。
能斯特在热化学上的一个突破性贡献就是合理地提出了自由能(亲和力做功)的温度系数变化曲线与总能(反应总热)的温度系数变化曲线在绝对零度时趋近并相切的假设,计算出这个常数,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个假设就是不久后所说的能斯特热定理,也是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早期表现形式。
2.3 热力学三大基本定律内容
2.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第三定律的基础,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十分广泛[5],恩格斯称它为“伟大的基本的运动定律”,列宁称它为“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
热力学第一定律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因为功和热量的定义不同。假设在热力学过程中,定义体系从环境吸入热量Q,体系对环境做功W,体系的始态内能为U1,终态内能为U2,则第一种表达式[6]可描述为:
U=U2-U1=Q-W (1)
(1)式表示在该热力学过程中,体系内能的增加等于体系吸收的热量减去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Q和W的数值都有自己的符号,若环境温度大于体系温度,体系吸热(能量由环境传到体系),则Q>0,为正值;若环境温度小于体系温度,体系放热(能量由体系传到环境),则Q<0,为负值。若体系对环境做功,则W>0,为正值;环境对体系做功,W<0,为负值。
若定义体系从环境吸入热量Q,环境对体系做功W,则第二种表达式[7]可描述为:
U=U2-U1=Q+W (2)
(2)式表示在该热力学过程中,体系内能增加等于体系吸收的热量和环境对体系所做功的和。若环境温度大于体系温度,体系吸热(能量由环境传到体系),则Q>0,为正值;若环境温度小于体系温度,体系放热(能量由体系传到环境),则Q<0,为负值。体系对环境做功,W<0,为负值;环境对体系做功,W>0,为正值。
归结起来,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是能量守恒定律,其数学表达的微分式为:
dU=δQ+δW=δQ-pambdV+δW’
积分式为:
ΔU=Q-∑pambdV+W′
2.3.2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切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是不可逆的。它阐明了在这些过程中能量转换或传递的方向、条件和限度。相应的状态函数是熵,熵的变化指明了热力学过程进行的方向,熵的大小反映了系统所处状态的稳定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δQ——实际过程中的热
T——环境温度
热力学第二定律通常有两种表述。
(1)开尔文表述: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2)克劳修斯表述:
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热源传送到高温热源而不产生其他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并不是说“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全部变成功是不可能的”,或“热全部变成功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全部变成功是可能的,但一定产生了其他影响或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的实质是功与热的转化具有不可逆性,功可自发转化成热,可在孤立条件下发生,但热变成功不能自发进行,必须在外界作用下才能发生,外界作用就产生了某种影响或变化;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实质是热传导具有不可逆性,热量可自发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但反过来的过程则不能自发进行,必须依靠外界作用。
2.3.3 热力学第三定律
1906年能斯特根据实验发现,化学反应温度越低,恒温反应熵变越小。因此他推论出:“在温度趋于绝对零度时,等温反应过程中体系的熵值不变。”称之为能斯特定理[8]。热力学第三定律指凝聚系等温过程的熵变在绝对零度时趋于零,但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
用公式表述如下:
3 结 语
经典热力学是众多科学家、学者智慧的结晶。经典热力学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化工设计、生产领域。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热能动力装置,如蒸汽机动力装置、内燃机、燃气轮机、冷冻机等,研究工质的基本热力学性质以及各种装置的工作过程。它对于化工过程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它的发展历史,是人类对热的本质及能量转换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的历史。经典热力学是一门严谨、庞大的学科,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
经典热力学是一门在实验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理理论学科,它所用的方法是一种宏观的研究方法,并不涉及粒子的微观模型。它以大量粒子所构成的群体(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宏观量的变化(例如温度、体积、压强等)来推导体系性质的变化,并不需要知道体系内部粒子的结构和变化的细节,只需要知道体系初始和终了的状态。它以实验定律基础,在定理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而得出物质各种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因而它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靠性和普遍性,并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循环过程的假定和平衡始、末态的前提条件是经典热力学的强烈限制条件,使它无法处理任何非平衡态和正在进行的不可逆过程。除此之外,它不涉及个别粒子的特性,忽略物质的微观结构,把物质看作连续介质,用连续函数反映物质特性,所以它不能揭示热力学基本定律及其结论的微观本质。
参考文献
[1]王季陶.现代热力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2.
[2]王竹溪.热力学简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2-88.
[3]阎康年.热力学史[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0-132.
[4]王冰峰,杨春香.热力学发展史上奠基性的科学家-克拉珀珑[J].物理教师,2003,23(1):48-50.
[5]吴淑文.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点和线[J].中国科教创新导论,2008(31):159-160.
[6]华自强,张忠进.工程热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
[7]张玉民.热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61-62.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经典) 篇5
一、3年发展计划
(一)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拼搏进取、求真务实、用户至上、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恪守
“科技创新求突破,拓展市场谋发展,广纳贤才增实力,加强管理创效益”的经营方针,通过持续实施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等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为客户提供卓越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优质的服务,实现从区域品牌到优势品牌的转型,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
公司通过持续强化研发创新和科学优化项目管理两大核心竞争力,结合系统集成行业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高速公路机电”、“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等机遇,实施立足高速、服务吉林的发展战略,力争在三年内成为在高速公路机电领域中最优秀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公司将在巩固现有产品与服务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重点业务领域的研发投入,致力于完善并加强公司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及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所在领域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产品、技术、人才、管理、经营模式以及已有的客户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应用行业做深做透、市场地域做大做广。
公司将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实现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销售收入和盈利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公司综合竞争力在三年内进入省内行业第一梯队前列,实现销售收入3亿。
(二)主营业务发展计划
过去的几年,公司通过参与高速公路机电信息网等国家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优势领域、树立企业品牌、积累项目资源起到了推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公司将坚持“区域扩张、行业拓展、服务延伸”的业务发展战略,巩固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
1、在现有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优势的基础上,公司将重点围绕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领域,继续加大对机电设备控制技术、智能车牌识别技术、多媒体网络中控技术等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性与模式的创新性;
2、在业务领域上,公司将以高速公路机电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大对政府机构、公共事业部门等公用领域的业务拓展,重点开拓具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系统集成市场;
3、在国内市场的拓展上,公司将完善和加强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网络建设,与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协作共赢。依托骨干架构进行区域市场的扩张,强化与现有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以吉林为中心,东北地区为重点市场,辐射华北地区的营销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公司将选择合适的时机进入潜在市场,突破区域限制,实现快速拓展,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4、在项目管理及客户维护上,公司将完善和优化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形成项目管理完整的数据支撑及反馈系统,对公司的工程项目和产品销售实施精细化管理,使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增加客户对公司的依存度。
(三)技术开发和创新计划
公司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司系统集成核心技术体系,做到提早规划、高效研究、迅速使用,确保公司技术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公司将在现有专利和非专利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校、研究单位、行业用户的技术合作,达到联合开发的战略实施,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在未来三年,公司计划将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维持在同行业较高水平,改善研发人员工资薪酬待遇,提升研发设备条件,吸引高端研发人才为公司服务。
公司计划建设技术中心,加强对智能车牌分析技术、机电设备监测与控制技术、光传输平台技术等相关前沿性技术的研究。公司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计划新建的有智能车牌分析技术实验室、光传输实验室等。这将更有利于开发出以行业发展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解决方案,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公司未来的持续增长。
(四)人力资源发展计划
公司将坚持“信念汇聚力量、科技成就梦想”的核心价值理念,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发展和人才管理战略。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未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公司将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储备和激励,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对于员工,公司采取“专业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从公司文化到行业知识、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开发规范等对员工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详细培训。此外,公司结合企业发展和员工培训的需求,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报考一级建造师、高级项目经理和注册会计师等,有效推动从业资格教育和培训工作,对公司申报相关国家级资质和提升项目设计、管理水平,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五)深化改革和组织结构调整的规划
公司将依据《公司法》及国家关于公司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组织管理职能,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加强内部管理,以绩效为导向,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培育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公司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大大增强,有力地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六)对外扩充计划
与国际同行业公司相比,我国系统集成行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在一些市场存在地区垄断、行业保护严重的现象。公司将积极寻求合适的时机,针对行业内重点区域的同类企业和延伸公司产业链的关联领域企业,采取项目合作和投资并购等方式,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提升规模效益和经营效率,巩固和提高本公司的竞争地位。
二、拟定计划依据的假设条件
1、本公司所在行业及拟投资领域的市场处于正常发展状态,没有出现重大市场变化;
2、公司所处的宏观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比较稳定,在计划期内没有对公司发展产生重大不利的事件出现。
3、无其他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因素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三、实施发展计划的主要困难
(一)人才储备有限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人才储备不足是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业务领域的稳步开拓,需要充足的人才保障。公司未来发展需要各种专业人才特别是营销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在人才储备方面,公司目前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管理能力要求提高
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以及公司技术深化的需求,将在战略规划、营销策略、组织设计、资源配置、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领域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并购需求受限
随着系统集成行业的发展,并购浪潮的出现,行业并购成本逐渐提高,风险加大,与国际同行业公司相比,公司仅靠现有的资金实力,能力有限,实施难度较大。
四、确保实现上述发展计划的主要途径
(一)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团队合作,建立共同愿景,创造和谐环境,使公司成为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员工首选的理想公司,以及具有良好社会责任的高科技企业。
(二)依托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
公司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经验,在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发与产业化创新流程。公司拥有一个由系统集成行业方面的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制定公司的技术创新路线、方针。未来几年,公司将坚持目前的研发定位和投资方向,营造重视研发的氛围,优化已有的研发队伍,使持续创新成为公司发展的源动力。
(三)继续推进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方式
公司将更加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方式,利用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措施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加大科技奖励力度,为技术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公司能够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潜能和素质,增强员工的向心力。
(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
公司以创新为源动力,开拓增长潜力更大的集成业务领域,并同时通过项目合作、投资收购、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整合产业链、拓展经营范围,以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并迅速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五、发展计划与现有业务的关系
公司现有业务是实现发展计划的基础,公司业务发展计划是在公司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发展战略要求和公司具体的业务经营情况,经过审慎考虑和可行性研究后确定的,是公司现有业务的拓展和深化。上述计划的实现有助于加强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帮助公司构建完善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行业客户对象,开发并占领新的市场,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
—
END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经典案例 篇6
1 韩国——周末农场型
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 “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以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为例:大酱村首先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的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学,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同时节省资本、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以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昧健康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体现了乡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浓郁的同时迎合了修身养性的市场需求,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客源。
可借鉴之处:以“奇”为突破口,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是创意的奇特,配合这样的理念,开展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是实践的奇特,再者,将韩国泡菜、大酱拌饭为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
2 亚洲发达国家——生态交流型
相对于欧美,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的亚洲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却极其迅速。以体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杂志和报纸在当今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需要高涨的背景下人气非常旺盛,因此生态交流型的乡村旅游在该地区受到欢迎。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大王山葵农场,该农场以黑泽明导演的电影《梦》拍摄地点而闻名日本全国,每年吸引约120万访客旅游。这种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
可借鉴之处:宣传手段,通过影视作品来促进休闲农业地发展,提升品牌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宣传鄉村旅游目的地,更重要的是提示休闲农业经营者宣传促销的重要性。
3 欧洲——乡野农庄型
欧洲国家休闲农业业发展最早,并形成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形态,在这之中,“民宿农庄”、“度假农庄”尤为典型。这种形态的旅游或以度假为主的民宿农庄、露营农场、或以美食品尝为主的农场饭店开展,也有以适应欧洲居民习俗的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和狩猎农场等形式发展起来。例如在法国、奥地利、英国农村,将旅游住宿附加球场、赛马场、钓鱼场、园林等设施,迎合休闲旅游者需求。
可借鉴之处:增加休闲农业的参与性项目,欧洲国家这种休闲农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由赛马、高尔夫球、钓鱼等实际参与性活动的催生而形成的,可见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其参与性项目的重要性,民俗、露营、美食品尝等进行当地特色化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
4 法国普罗旺斯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5 澳洲葡萄酒庄园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篇7
关键词:叙事学,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作为一门学科, 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 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 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 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 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Todorov, 1969)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 旨在描述控制叙事 (及叙事过程) 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Prince:1987:P3) 。
一、经典叙事学的发展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 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 (如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 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自己的叙事理论。他集中对叙事话语展开研究。索绪尔 (1857~913) 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组成此系统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套规范。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理论为基石, 将文学视为一个基于其内在叙事语法规则的符号系统, 重点关注其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言学模式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则, 建构起一套新的叙事结构模式。热奈特不仅受到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更直接接受了托多洛夫从时间、语式、语态三个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问题的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叙事主要包括“故事”和“情节”, 且“情节”决定“故事”。基于这种形式主义观念, 普洛普在他的研究中将重心放到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上。但他只注意到了故事表层的句法关系, 后来的格雷马斯、列维·斯特劳斯、布雷蒙等对故事的深层与表层结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语法模式, 这些叙事结构模式虽显得大而空泛, 却为热奈特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热奈特写于1972年的著作《叙事话语》中通过对普鲁斯特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分析, 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建构出一套普适的叙事作品的理论分析体系。热奈特强调“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 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研究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 (罗钢。1994:P2) 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他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三分法:“故事”, 即被叙述的内容;“叙述话语”即用于叙述故事的口头或笔头的话语;“叙述行为”, 即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在构建此三分模式时, 热奈特着重强调了叙述性为的重要性。没有叙述行为就没有叙述话语也不会有被叙述出来的虚构事件 (Genette, 1972) 。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 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热奈特将话语分为3个范畴:时态范畴, 即话语与故事的时间关系;语式范畴, 即包含叙述距离和叙事角度这两种对叙事信息进行调节的形态;语态范畴, 即设计叙述情节以及叙述者与接受者的不同表现。
1977年米克·巴尔发表了《叙述学:关于四部现代小说的叙述意义》一书, 通过对四部现代小说的分析, 对热奈特的《叙事话语》进行了分析批评。1983年热奈特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 主要是针对米克·巴尔的回答。
二、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 西方叙事学家的著作不断在国内翻译出版。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著成果, 具有代表性的有杨义的《中国叙事学》 (1997) 罗钢的《叙事学导论》 (1994) 等。在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 叙事学研究的跨学科、跨媒体趋势也日益明显, 出现了“历史叙事”“哲学叙事”“电影叙事”“教育叙事”“社会叙事”“心理叙事”“新闻叙事”等。他们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的同时, 也以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 展开对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研究, 丰富了叙事学理论, 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目前国内叙事学界主要还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评述与运用阶段。在2007年 “首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上, 我国的叙事学学者提交了许多原创性文章, 如申丹教授的《叙事概念与潜藏文本》、乔国强教授的《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赵毅衡教授的《三种时间向度的叙述——从现象学与文化研究出发讨论叙述题材》、董小英研究员的《修辞立其治》等, 是中国学者对叙事理论的新探索, 相信会给研究者带来深刻的影响与莫大的启示。 (龙迪勇, 2007)
将经典叙事学中的两种研究范式进行有机整合, 试图重建完整的“叙事语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句法 (由一套有限的规则生成所有故事的宏观和微观结构) ;语义 (对这些结构进行阐释, 包括叙事内容的宏观和微观结构) ;话语 (结合上述结构, 由另一套有限的规则来解释叙事话语, 如叙述时序、叙述速度、叙述者干预等) ;语用 (影响前三部分分析进程的认知和交际因素) 。 (Prince, 1986:P7) 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米克·巴尔 (M.Bal) 、查特曼、普林斯等。他们倡导故事结构和话语技巧并重,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两者兼顾。
三、结束语
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 在俄国形式主义, 尤其是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诞生的, 是直接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叙事学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的学科, 为小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模式和方法, 叙事活动和叙事文本构成了人类文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等人为叙事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叙事学理论被逐步介绍到中国, 使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有了显著的成果。同时, 国内学者通过借鉴西方叙事理论, 对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展开了研究, 丰富了叙事学理论, 也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Brian Richardson.“Recent Concepts of Narrative and the Narratives of Narrative Theory”[J].Style, 2000.
[2]Jahn, M.Poems, Plays, and Prose: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s[M].Cologne:University of Cologne, 2002.
[3]Todorov.T.Grammaire du Décameron[M].Mouton:The Ha gue, 1969.
[4]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1985.
[5]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 2005.
经典物理学发展 篇8
一、归还原始形态,坚守舞台阵地
评书的出现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他植根于民间,发展于书馆、茶馆。传统的说书人都是在书馆里说书、讲书。几张八仙桌、一壶龙井茶、数条长板凳,观众可以一边悠闲地品茶一边惬意地听书。在茶馆,评书是现演现说的。现场表演具有很多积极的因素。演员和听众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几百个人齐聚一起,营造出听书的氛围,演员会有许多即兴的发挥,表演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演员的面部表情、体态动作和思想情绪都和评书融为一体。说书人的现场操控能力只有在茶馆真正面对观众的时候才能得到考验,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场效果。
而如今的电视评书、广播评书则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弥补说书人的不足。单田芳先生曾经说过:“在台下有多大的本事都不算什么,必须登台面对观众才是真正的考验。随着你讲述的故事情节,观众的情绪跌宕起伏,这才是评书的魅力所在。”
所以,茶馆的评书和广播、电视的评书是存在根本性差异的。茶馆的评书是即时的,而广播的评书是复制的,录播的,因此失去了其即时性。茶馆是评书独一无二的问世地点,这是广播所不能代替的。正如本雅明所说:“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而完整的原真性是技术,当然不仅仅是技术和复制所达不到的。”也就是说,无论广播或者电视如何“真实”地演播评书,都不是书馆中的评书。现场的声音可以录制,现场的画面亦能重现。但是,现场的交流如何再生、现场的气氛如何演绎、现场的偶然因素如何重演、现场的即兴发挥如何复制、用本雅明的话说,那些才是评书的“光韵”。所以只有书馆的评书才具有“光韵”,广播电台的评书却缺乏这种“光韵”。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老师认为,“评书如同摇滚,是一门极为强调现场的艺术,但是今天的新人已经只能在广播电视中学书了。”更确切地说茶馆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为评书提供了一个传播场所,更带来了即时性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评书在广播电台的火爆,它的传播率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发展走向看,观众面确实扩大了,但从实质上看,“火”的是大师们,“冷”的却是评书艺术。如果想要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持续发展的话,恐怕就要使其归还原始形态,寻找适于评书发展的生态环境——书馆。
如今,郭德纲等人把相声请回了剧场,而连丽如等人在北京也开了宣南书馆。那么评书肯定有回到书场的趋势,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评书本来就是书馆艺术,没有书馆就没有评书。观众在书馆中培养,新人在书馆中练艺成长,评书在不同书馆的竞争中争奇斗艳共同繁荣。
二、培养传承人,衔接人才链
当下评书艺术已经出现衰落的势头,其主要的根源还在与断代危机。诚如评书艺术家刘兰芳老师所言:“当代评书以出现断代危机”。这才是决定评书这门流传了几个世纪的传统艺术形式之兴衰发展的症结所在。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环顾当今评书界,支撑评书大业的依然是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等屈指可数的几名老艺术家。真的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老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不断地推陈出新,我们现在的评书艺术恐怕早已成为遗物而非遗产了。所以当务之急急需解决的则是为评书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
评书人才的培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非易事。每个人的欣赏习惯和对评书艺术的兴趣培养,绝非朝夕之力能够完成。由于评书艺术对于演员的要求相当高,除了必须具备的口齿伶俐、语言标准等基本功外,还格外强调演员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以及丰富的阅历与相对宽泛的知识面等。所以,从学习评书表演到真正能够独当一面成为观众面前侃侃而谈的说书人,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何况还要做好忍受寂寞、清贫的心理准备。
评书是语言的艺术,他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归功于说书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讲述故事,描绘景物,评论是非,再现各类人物之神态举止,全凭的是演员的一张嘴,正如艺谚所云:“及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冶万事万物于一炉”。其表演难度可想而知。而作为一名评书演员,不仅需要具备“说、演、评、噱、学”等多种表演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化素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世态人情的熟稔。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评书演员应在继承传统书目的基础上,在题材、程式、语言等方面努力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力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评书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几个途径同时进行。第一、挖掘有潜质的评书人才一对一口传心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书艺术想要传承发展,首先就要培养传承人,目前评书艺术的后备力量实在匮乏,断层现象十分严重。评书这门艺术没有偶然成功的可能,都是从小苦练苦熬出来的。现如今,哪个孩子的父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罪。即使“吃苦”也要深造那些所谓的高雅的艺术。“受罪”目的也是为了强身健体。所以评书这门艺术自然而然就没人问津,门庭冷落。评书它与当今的流行文化不同,它从来没有暴发户。它是形式最简单而内涵最深奥的东西,一个人站在一张桌前说事儿,谁都能,但是说好却是难于上青天。正因为如此,评书人才培养才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说刻不容缓。因为评书具有独特的表演特征,它需要口传心授,所以,一旦遇到了有潜质的人才,必须加以培养、一对一地口传心授。只有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才能让评书之路走得更加长远。第二、办校培养评书艺术人才。曲艺人才的培养很难,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要把一个新人培养成有模有样的表演者有时甚至需要二十几年。因而曲艺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传统方式,在现代高节奏生活的状态下,也要依靠正规的教育链条。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先天条件不够好,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另外一种形式,采用大规模集中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重点培养,造就人才。
总之,为了让评书这个民族艺术瑰宝重新兴盛回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有责任使其发展传承,永不消逝。
摘要:评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曾经一度蓬勃发展。现今俨然风光不再,和许多日渐萧条的艺术门类一样,被媒体冠以“没落”“、拯救”等严重的字眼,尤其与时下的流行艺术相比,似乎真的到了岌岌可危的垂暮境地。
经典物理学发展 篇9
关键词:两汉,诏令,儒学
诏令, 是中国古代公文中最高级的一种, 一般以皇帝名义发布, 因此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政治影响力, 在古代公文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的重要资料。关于诏令这一名词的解释, 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 解释说:“诏, 告也。”“ 发号也。”可见诏令具有昭告天下的职能。
诏令在我国起源较早, 据说在三皇五帝时就已经出现, 《史记·夏本纪》 记载过, 当年大禹治水:“舜曰:‘嗟, 然!’命禹:‘汝平水土, 维是勉哉’。”这里的“命”就是一种口头的诏令, 虽然没有以文字形式体现, 但其出自最高统治者的命令, 因此也可以看做诏令的一种, 只不过此时的诏令只是诏令的雏形, 并不像后世诏令的具有严格的格式与用词规则。后来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国家机制的完备, 诏令也开始逐渐完善, 在夏商时期出现了诏、命、策、檄等形式的诏令, 在春秋战国时期诏令进一步发展, 最终在秦代,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的建立, 诏令开始规范化, 秦始皇“命为‘制’, 令为‘诏’”诏令的名称正式确立了下来。到了汉代, 诏令的形制进一步发展成熟, 并与两汉儒学发展的背景相融合, 形成了两汉独有的特色。
在汉代建立之初, 由于最高统治者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 所受教育有限, 因此他所发布的诏令用词大多较为质朴, 很少引用典故, 更不讲究对仗之美, 直奔主题带有一种原始之美。例如 《汉书》 中记载的, 刘邦发布的求贤诏令, 先是开宗明义指出以前贤明的君主都是由于有人才的辅佐才得以建功立业, 指出现在自己凭借上天的庇佑, 贤才的辅佐, 平定拥有了天下, 成为了最高统治者, 现在想要子孙万代江山稳固。然后就直奔主题, 邀请人才出山“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 而不与吾共安利之, 可乎?” 随后许之以富贵“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尊显之。”简明扼要, 既不讲究对仗, 也不引经据典, 是汉高祖时期诏令的特色。
这种情况到了文景时期, 诏令用词过于直白的现象有所改变, 虽然此时诏令的用词仍然较为质朴, 但已经开始通过使用对偶、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 来增添感情表达的力度, 使得诏令更具美感和可读性。但由于此时, 统治者奉行黄老之术, 儒家思想并不受统治者欢迎, 因此此时的诏令的儒学元素微乎其微。
至汉武帝时期, 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反对黄老之术的清净无为思想, 喜好儒学。认为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必须在思想上进行统一。因此接受了董仲舒的理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并启用儒生入朝为官, 设立五经博士等职位, 大力宣传儒家思想, 使儒学迎来了大发展。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推崇, 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 这不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也使得儒家思想与封建王权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这一点就充分地反映在汉武帝一朝的诏令上, 儒家经典开始更多被引入诏令的用词之中, 这些诏令包括政治改革与休养民生等方面, 体现了汉武帝利用儒家思想实现其自身统治需求的实用主义思想。汉武帝在位期间的诏令共引用了 《易经》《尚书》《诗经》 等儒家经典共5 次, 开两汉诏令引用儒家经典之先河。
汉昭帝时期儒学有一定发展, 但由于其幼年即位且在位时间较短, 政策又主要在于与民休养, 因此这一时期儒学的诏令的影响有限。但到了汉宣帝时期, 宣帝由于其早年的特殊经历, 内行刑法、外饰儒术对儒家思想极为推崇, 不仅主持了著名的石渠阁会议, 还广招诸儒生宣讲五经异同, 大大推动了汉代以经治国的进程。因此他所发布的诏令中七次引用儒家经典, 这样使得诏令更具有权威性, 意图达到德化万民之功效, 体现了宣帝与武帝相同的对待儒家思想的实用主义, 同时充分体现了儒学发展对诏令的影响。此后元、成、平、哀帝四朝, 此时的儒学经过百年的推崇, 在社会政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体现在诏令上就是诏令中越来越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引用, 且更加注重语言的优美别致。
及至王莽专权, 特别是新莽政权建立后, 由于当时儒学不断发展和王莽本人对儒学的极度推崇, 不仅在各项政策上极度推行儒家思想和复古政策, 在诏令上也对儒家经典大肆引用, 几乎凡下诏必引经据典, 充分体现了儒学为政治服务, 与政治结合的现象。同时王莽时期还大量的制造和利用符瑞, 也为之后东汉时期经学的谶纬化和迷信化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 西汉时期伴随着儒学逐渐与王权紧密结合的过程, 诏令也从汉初的朴实无华, 用词简洁, 逐渐发展出引经据典、重视对仗、用词典雅的特点, 并且伴随着儒学的发展, 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也逐渐增多, 这充分体现了儒学发展对诏令的影响。
到了东汉时期, 建立者光武帝刘秀乃是士人出身, 早年就对儒学十分热爱, 还有着身为太学生的经历, 对儒学有着一定的了解, 《后汉书》 称其“爱好经术”。因此, 在光武帝称帝之后, 除了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宽刑薄赋、与民休养的政策, 对儒学也是十分的推崇, 使得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扬, 体现在诏令上就是对儒家经典的大量引用, 同时由于光武帝推行与民休养的政策, 与儒家思想的仁政不谋而合, 因此光武帝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多与推行宽刑养民政策相关, 例如,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中记载的:“三月乙未, 大赦天下, 诏曰:‘顷狱多冤人, 用刑深刻, 朕甚愍之’。孔子云:‘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其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便引用了孔子在 《论语》 中的语句, 用以加强宽刑养民政策的说服力, 表现了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以及其运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实用主义。
随后的明帝、章帝都继承了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 儒学思想也进一步发展, 明帝与其父光武帝一样, 都从幼年起就爱好儒术, 史书记载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了 《春秋》, 有着极深的儒学功底, 明帝在即位后奉行父亲光武帝时期的政策, 政治上与民休养任用循吏, 思想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思想, 使儒学在其在位期间地位进一步上升, 广泛传播。因此, 明帝时期的诏令也大量引用儒家经典, 在其所发布的27 条诏令中有9 条引用了儒家经典, 并且所引内容广泛包括了《尚书》《诗经》《论语》 等多部儒家经典。
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 到了章帝时期达到极致, 章帝在位期间主持召开了白虎观会议, 这次会议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大大巩固了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标志着汉代经学治国原则的最终确立。同时也推动了儒学的谶纬化, 是使得儒家思想进一步走向神学化, 为日后儒学衰落埋下隐患。章帝在位不足十三年, 而他在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却高达到31 次, 所引用儒家经典包括 《尚书》《诗经》《论语》《易经》 等多部儒家经典, 为两汉诏令引用儒家经典之最。可见章帝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在诏令中几乎达到了言必称经典的程度, 有时候甚至在同一条诏令中引用数种不同的儒家经典, 这与当时儒学地位达到顶峰的情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诏令中儒家经典的引用与儒学发展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
而到了章帝之后, 继任的皇帝大多年幼即位且享国时间不长, 因此, 所发布诏令数量本就有限, 更由于此时的经学走向谶纬化、迷信化, 儒学在汉代经历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开端到章帝白虎观会议最终确立经学治国极盛, 最终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衰落。而这种衰落也充分体现在当时的诏令上, 从章帝之后即位皇帝们的诏令中引用儒家经典的情况虽然有所反复, 但总体来看其对经典引用的次数是呈大幅减少趋势的。到了桓帝灵帝时期, 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更是趋近于零, 与此时天下将乱, 玄学思想兴起, 儒学统治地位渐将不保的局面正相呼应。
就东汉一朝来讲, 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经历了从逐渐增多到引用达到极致, 再到逐渐减少乃至趋近于零的弧线过程, 与当时儒家思想从光武帝的推崇到章帝时期的经学治国最终确立, 再到章帝之后儒学谶纬化, 逐渐衰落走下神坛的过程恰恰相合。印证了两汉诏令经典引用与两汉儒学发展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
经典物理学发展 篇10
自三百多年前, 牛顿给出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后, 人们对于自然界中许多纷乱繁杂的现象 (如山上滚落的石头、树上掉下的苹果、平地上运动的物体等等) 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清晰起来, 原来许许多多令人费解的现象在人们的眼里已不再显得那么神秘奥妙, 自然世界在人们的眼中越来越中规中矩, 有迹可寻。人们经过更多的研究之后, 甚至可以对越来越多的自然现象进行精准的预测和精确的计算。人类不断概括和总结实践中的经验, 将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形成概念, 再应用于实践, 循环往复, 使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深入。
纵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与自然世界一样,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在每一个社会阶段的自身演变和向另一个阶段变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因 (内力) 和外因 (外力) 。详细论述这些因素是复杂的, 属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范畴。但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原理, 即人类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发展, 以及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水平和掌控能力是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把人类社会抽象的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物体”, 那么人类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发展, 以及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水平和掌控能力, 则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作用力”。在不同的时期, 人类这些认识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效果也不同。即“作用力”的大小不同, 推动社会这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不同。
这样, 我们就有趣的发现,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都无不切合着牛顿运动定律的思维。即“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与施加在该物体上的作用力成正比。”
在原始社会中, 人类的思维能力处于初始的低级状态, 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 人的力量是微弱的, 人们更多的是依靠自身本能为维持自身的生存而努力。这个时期由于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力量十分弱小, 社会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 换种说法就是由于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力十分弱小, 那么使原始社会前进的“加速度”也及其微小。这个时期经历了数百万年, 漫长的过程中, 给人似乎静止的感觉。
然而,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 人毕竟是有意识存在的, 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激发着人类认识、适应和掌控自然的意识和潜力, 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人类创造了象形文字, 产生了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 有了艺术的初始雏形, 有了原始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而随着人类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明显, 社会开始迈动前进的步伐, 进步与发展拉开了序幕。经过漫长艰苦的历程, 终于使得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 人类有了相对比较成型的思想意识体系和相当的生产、生活技能, 这个时期有了大量劳动力的保存, 有了规模化的生产和劳动协作的关系, 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对于改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繁荣, 以及文字的出现, 就又产生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与对立, 从而有了阶级的分化, 有了统治阶层和统治者。
然而, 由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来自于最原始和初级的弱肉强食的思想意识, 因此它所实施的是最野蛮和残暴的统治, 那些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也是极其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而相应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也是极其原始和落后的关系。因此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 人类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发展毕竟已与原始社会不可相提并论, 人们战胜自然, 打破统治束缚的能力也已不可同日而语, 人类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已很显著, 因此, 社会前进的速度在加快, 加速度在加大。这一点。从其自身阶段的演化就能说明。
到了封建社会, 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掌控自然与自身命运的能力也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相当高的技能和水准, 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已相当完善, 人类智慧的空间已相当广阔, 产生出许多影响或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明和创造, 个别的甚至于至今都无法企及。然而由于统治阶级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社会仍然被少数集权统治者所控制, 社会利益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 即所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宾, 莫非王臣, 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 必然影响和束缚整个人类更大的创造力, 也必然进一步激化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快, 统治阶层的命运也越来越短, 在中国表现的是各朝代的快速更迭。其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表现的十分强烈。
进入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虽然仍然有统治阶层的存在, 但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民主制度日趋完善, 社会的一切都已趋于统一和共同的利益,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与各门科学的发展, 人类的创造力已被极大的激发和释放。使得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现代社会的主题是不断的挑战人类极限, 超越自己。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完美的结合起来。对牛顿第二定律所描述的关系体现的已是淋漓尽致。
这些, 只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接近或适合牛顿第二定律思维的简单描述。而更多的我们还会发现“惯性”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体现:原始社会之所以发展的十分缓慢, 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改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弱小, 另一方面也是自然世界强大的惯性所制。而人类一旦激发出了解自然, 适应自然以至掌控自然的思想和意识, 则表现出更为强大的惯性, 它由弱到强, 由简单到复杂, 由初级到高端, 循序渐进, 连绵不绝。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和每一项发明创造都无不是这种惯性的延续和发展。古代的四大发明, 发展到今天, 其辉煌的成就, 已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十九世纪爱迪生电的发明, 使人类真正的开辟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而瓦特发动机的发明, 使人类的脚上按上了飞驰的轮子, 进而又使人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所以积极的人类思想意识的惯性发展, 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经典物理学发展 篇11
关键词:现代经典文学;传承与发展
不管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对于经典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现代文学经典在文学中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对过去经典作品的沿袭与创新,又对现在的文学起到一种借鉴的作用。现代经典文学富有很富的内涵与创意,对于现在的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现代文学经典的学习可以促进人们的内涵与精神世界。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一、现代经典文学的发展现状
1.经典文学已经很难保持原有的内涵
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了,人们接触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对于经典的东西已经越来越不感兴趣了。现在是经济社会,经济对于人们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人们也对于经济利益越来越痴迷,已经对于经典的东西充耳不闻,只是过度的在利用经典文化为自己创造利益。现在不难看到很多的经典的文学已经被改编为了影视作品,例如《茶馆》《金粉世家》《半生缘》等很多的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虽然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原著,但是为了适应现在的大众的需求,不得不进行一些改编,与原著的共同点并不是很多。这些虽然迎合了现在的大众的需求,但是却对原著展现的精神造成了影响,已经不能让人们感受到经典文学的内涵了。
2.对于现在经典文学的理解不够充分
虽然现在我国的教育中经常地会出现经典文学,但是出现的并不是很全面,而且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在充分具体。并且现在虽然我国的教育已经渐渐的好转,走上了轨道,但是我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还有很多的偏远地区对于教育抓的还是不够全面,还有很多的孩子不能正常的接受教育。况且现代经典文学的内涵非常的丰富,对于文化比较高的人理解起来都并不是很简单,对于接受教育比较少的,或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们来说,理解起来就非常的困难。
3.现在的经典文学的教育不够重视
现在的文学教育已经渐渐的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了,但是出现的部分不够全面,知识出现其中的一个片段而已。课本中出现的经典文学的片段的变换周期非常的常,并且没有新意,经典文化以现在的文章比较,本来就不容易理解,教育上再不够重视,所以就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就不由学生接受现代经典文化。在传承方式上也不够重视。现在的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文化都是多元化的,对于经典的流传已经渐渐的被人们忽视了。简单的来说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有很多的阅读软件,但是只要进入到其中的页面中是,出现的都是现代的言情类、玄幻类等等方面的小说,但是关于文学类的少之又少。现在的学生对于经典的学习也只是为了应对现在的考试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想要了解和学习。在意识上就是没有充分的重视现代的经典文学。
4.现代经典文学相对于现代的文化比较不占优势
现在的人们对于文化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并且越来越喜欢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对于经典的文学的内容其实并不感兴趣,相对于现在的文化市场,现代的文学经典是一个比较弱势的群体。
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1.对于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承内容要进行丰富
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教育,这也是对于文化传承最广泛的途径,一定要充分的利用现在的教育进行传承,这样不仅改变了教育,对于文学经典的传承也是非常的有利。其实现在的教材中对于文学经典也有提及,但是出现的并不是很全面。可以功果对于教材的改编,增加文学经典的内容,再保持原有的题材不变的情况下对文学经典进行增加,加深学生对在现代经典文学的了解。加大教师对于现代经典文学的重视,在进行教授时,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普及一下现代文学经典,拓宽一下他们的了解渠道以及掌握的程度,促进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经典的兴趣。
2.顺应现在的经济发展潮流
对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尊重原有的传承模式,还要更新发展模式,顺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跟上时代的潮流,这样才能让广大的人们群众接受,促进现代文学经典的发展。利用现在得高科技,例如人们经常接触的影视剧的形式,可以将文学改编成电视剧,但是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尊重原著。这样在不改变文学中心的前提下,可以让人们更加直接的接触到现代文学经典,毕竟现在的人们更乐接受这种形式。在人们进行观赏的同时,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对人们思想产生影响,促进经典文学的传承。也可以将文学经典改编成话剧,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直接的镜头了解到文学经典,既可以满足现在的人们的视觉需求又可以促进现代文学经典的发展。
3.创新现在的文学经典的阅读模式
文学经典想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站稳脚跟,就一定要对其的阅读方式进行创新,在发展自身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的文化传播的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呆板的传播模式,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进行传播。这样既适应了现在的人们接受的形式,还可以促进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4.将经典文学融入到现在的生活中
文学经典的传播,归根到底就是提升人们的精神思想以及生活观念等。将文学经典很好的融入到现在的生活中,让人们随时可以感受到文学的熏陶,这样就可以渐渐的让人们接受文学经典,享受文学经典,慢慢的理解文学经典的内涵,提升人生的生活观念。
结束语:
现在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不能离开科技,但是先进的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让人们对经典的东西慢慢的忽略了。既要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要回头看看历史留下的经典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汪文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传播与接受”学术研讨会综述[J].创作与评论,2014,(24):125-128.
[2]卢月风.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7-80.
经典物理学发展 篇12
一、地球物理学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需求, 以及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堤防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 随时都会涌现出各种地质疑难和质量检测问题。与此同时, 城镇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水资源短缺, 地下水污染, 水、气管道漏失, 废弃物处置与渗漏等也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它们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同时, 也向地球物理科学提供了机遇和挑战。21世纪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时期。国家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社会发展将保持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协调。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就需要通过地球内部探测研究, 开展我国能源资源勘探的第二次创业, 从新的视角重新科学合理对地下能源资源进行预测和评估。中国现在正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 国内外几十年的深部调查工作已经一再证明, 地下与地表地质构造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地震和矿产资源发生和赋存在地下, 地表地质调查成果仅仅是地壳上地幔内构造运动的表象, 所以它必须与深部调查结果相结合才能深化我们对地壳构造运动的认识, 得出地壳三维演化的概括说明, 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制, 实现地质灾害的科学预测和危险性、危害性的评估。研究中还必须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起现代地球观, 以便有效地解决我国矿产资源及环境问题, 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地震探测发展的趋向表明, 必须加强地球深部构造地震学探测研究的科学支撑。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影响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可以探知能源资源的埋藏的地方和储量。正是由于地震勘探技术的出现, 才使我们找到了石油, 电法勘探加速了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等等, 为我们解决了能源和资源问题。
地球物理学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 主要体现在寻找资源和能源方面, 通过中国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人工激发或自然产生的地球物理场来确定地下地质构造和矿藏的技术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它包括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等方法, 通常可分为野外测量、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和解释三个阶段:首先, 用仪器在地面或空中或海洋或井中测量地球物理场, 例如, 测量地球重力场、地磁场、地电场和地震波场, 然后用计算机对测量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消除和压制各种干扰和噪声, 提取有效信息;最后, 结合地质、钻探资料, 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和推断。用于寻找石油、天然气的地球物理勘探称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其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地震勘探和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勘探是在地表或井中人工激发弹性波, 在地表或井中接收来自地下地质体的散射波, 包括反射波、折射波和绕射波等, 利用计算机对接收的地震波进行处理和分析, 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预测地下地质体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 为油气圈闭评价提供基础。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地震反射法和折射法。地球物理测井是将探测仪器放入井中, 利用连续或定点测量的方法, 探测地层的电、声和放射性信号, 以曲线或图像方式记录下来, 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确定地下储层的位置、有效厚度、渗透性和油气水性质, 同时定量计算出储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测井的方法主要有三类:电法测井、声波测井和放射性测井。地热地球物理勘查。地热物探主要是通过物探方法进行地热勘查的前期工作, 利用物探方法可以在确定地热勘查区内的地质构造、热储层及热储盖层等地热地质条件, 并对地热井的定位和成井深度进行预测, 从而减少地热勘查的成本, 降低地热井开凿的风险。在我国核资源勘查领域, 地球物理方法在深部地层结构的高效探测及隐伏铀矿化信息直接识别等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著, 在提高铀资源预测精度、缩短勘查周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 一些地球物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较好地解决了隐伏铀资源深部探测、定位问题, 促进了我国天然铀资源储备的大幅度增加。如EH4电磁成像2D反演软件的开发应用成功地解释了沉积盆地深部地层结构高效探测问题;航空地球物理弱信息提取技术的开发应用在提取隐伏铀矿化的弱信息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车载全能谱信息挖掘技术在放射性成矿信息的快速识别上应用效果显著;基于GIS开发的砂岩型铀矿区域物化探数据处理系统为深部铀成矿信息提取及综合评价提供了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软件;多参数综合测井仪的开发应用在砂岩型铀矿沉积环境识别、储量估算与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地球物理学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地球物理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环境地球物理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 是环境类科学中唯一能在地面遥测地下污染物和环境变化的学科。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今后15年内使环境地球物理在我国普遍应用, 是控制地下污染不可缺少的依赖学科, 使环境科学更趋完善, 也是地球物理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环境地球物理方法交叉于环境学与地球物理学之间, 充分发挥着双学科的优势, 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第一类环境问题、地下渗漏问题等的强大压力, 迫使环境地球物理方法的快速发展。用地球物理方法了解地下环境问题可以快速确定出地下环境异常的范围及位置, 变化速度及方向,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分布状况, 灾害性活动的预警预报等。
我国环境地球物理起步较晚, 尚未得到普及, 还有许多基础问题需要研究, 现有的探测仪器不理想。但近年来, 随着国际环境地球物理的迅速发展, 我国无论在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方面, 还是在仪器研制、软件开发等方面, 均有了较大发展。总的讲做的工作还比较少, 还没有被环境界普遍认识接受。环境问题主要是浅层问题, 但要求分辨率高, 要求能区别不同物质、不同含量的空间分布。有的要根据不同物性特征追踪污染物的来源。环境污染物质的物性特征过去研究很少, 环境污染物质在地下 (水) 的含量可能很少, 引起的异常很弱, 不同污染物质的物性差别有的并不明显。因此, 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都不完全相同于现有的物探方法, 需要进行理论研究、探测技术研究。总之, 需要对应用基础进行研究。
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环境问题, 检测监督水污染状况, 尤其是人类直接饮用的地下水污染状况, 是环境管理者的重要责任。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 必须对各类复杂的污染源进行及时检测, 以控制住通往地下水的关口。通过对地下渗漏污染检测任务, 可以以点带面, 带动环境地球物理其它各项工作。由于检测工作量巨大, 还必须对前沿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试验, 积累符合特种需求的检测参数。控制地下水污染发展的关键, 是能准确找到地下渗漏的污染通道, 即通往污染源的详细路径。只有摸得准, 才能取得较好的处置效果。而解决此类问题, 必须借助于环境地球物理方法。为了改善我国当前的环境质量, 必须普遍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让更多人拿起环境检测武器, 主动监督当地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要尽快培养起一支强大的环境地球物理检测队伍, 使专业人员带动与民众参与相结合, 这是真正彻底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唯一出路。地下渗漏污染检测之后, 还必须跟上污染处置技术。由于污染处置难度较大, 必须系统收集研究国内外的处置方法的技术资料, 研制处置材料, 积累处置经验, 并进行现场示范。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楼群建筑如雨后春笋, 遍布城乡各地。但是建筑材料的放射污染, 同样不可忽视。市场销售的各类建材, 大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物质。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制订的分类控制标准, 按我国石材放射性水平的高低和公众接受天然辐射源照射限制水平, 将石材产品划分了放射性类别等级。对建筑物的放射环境进行检测处置, 也是环境地球物理的研究内容之一。
地球物理学对人类的未来的确很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有所体会。当前我国面临着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灾害频繁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类连生存都成为问题, 就谈不上什么化学世纪、生命科学世纪, 更谈不上永续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 离不开物理学和地球科学。以能源问题为例,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能源的石油的勘探, 主要是要依靠地球物理。这是地球物理学应用中很小的一部分。2009年3月印度尼西亚发生地震, 这是继2004年年底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大地震。很多人都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同一地方又发生这么高强度的地震?地震学家总是被问及到底能不能预报地震, 准确预报地震为什么到现在还做不到。打一个比方, 大家都知道, 使劲掰一支铅笔, 如果不断继续下去, 这支铅笔一定会被掰断, 但是最先从哪儿断, 什么时候断, 一般人并不清楚。一般只能预告说一定要断, 但是说不清楚几点几分几秒断, 说不清楚从哪个地方断。地震学家所要回答的就是类似的问题, 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最大的难度在于, 地震就是地下岩石的破裂, 这跟破裂的性质、摩擦的性质关系密切。物理学家非常惭愧, 我们可以对遥远的天体说得头头是道, 知道得很清楚, 我们也可以对微观世界, 对原子、原子核的细节研究得很透彻, 但是对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却知道得很少, 对我们每天遇到的摩擦的性质到现在还说不清楚。而要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 就要解决地下岩石摩擦的问题。所以说物理学面临的问题很多, 包括跟它相关的地球物理领域、地震领域, 我们对这些方面的认识还很少。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可持续作用, 就是对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预报。如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天灾的探测预报, 可以预报灾害, 减轻灾害。地球物理学对于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今后还是要强调不同的学科之间要平衡、和谐发展, 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经济很好地发展。研究地球物理学, 对于减轻灾害损失, 为人类造福、兴利避害是非常必要的。
三、地球物理学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
地球物理学对经济发展的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工程质量的检测, 对大型建设工程抗震性能评价;对各种建筑物的结构性能测试;从而可以对其抗震性能和安全寿命进行评价;对建筑物桩基的质量检测和承载的动态测试;对各种建筑物结构的无损检测和结构物的强度测试;对爆破和各种机械振动的地震动效应的测试, 可确定这些爆破和机械振动对人类和建筑物的危害程度;对隧道、水库、水坝、沟渠的砌衬质量检测;对隧道地质情况的超前探测, 可探知掌子面前方是否存在裂隙、软弱夹层、喷水通道等;对公路、铁路路基和公路路面的无损检测, 确定其质量好坏。地球物理技术对经济建设质量的影响在于建筑工程病害的检测和诊断, 为其治理提供指导。如对水库水坝渗漏探测诊断, 指出渗漏通道位置, 为灌浆处理提供依据。又如对桥梁的检测, 可查知薄弱和损伤部位, 以便进行加固处理。尤其在对水文、工程、环境地球物理勘探上, 地球物理是应用物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来研究地球、认识地球。地球物理可以应用其多种分支方法主动灵活地对目标体进行研究, 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城乡发展的工程建设、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等。因此, 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和解决水文、工程及环境问题的方法较多, 与其他方法相比, 地球物理学方法具有独特的优点, 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这些优点具体表现在:效率高、成本低。地球物理方法可以从地面遥测地下介质特征的三维变化, 而无需大量的钻井或探槽, 如探地雷达、微重力等。适用范围广:除具有与其他监测方法同样的应用领域外, 地球物理方法在海上、南北极地区等特殊区域研究中更具有独特的优势。覆盖率大:通过钻孔和取样方法仅对点或线上的情况进行分析, 而采用地球物理方法却能达到对研究区整个空间的覆盖研究。无损检测:地球物理方法适用于对堤坝、核废料等不能钻井取样的情况下的各种问题的调查。速度快:借助于计算机技术, 地球物理测量数据的实时处理时间大大缩短。
四、地球物理学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许多国家的城市需要重建,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速, 这些都要求对城市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规划, 促使人们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规划工作。新兴的城市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区域的空间组织与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的关系。围绕这两种地域系统, 具体的研究内容有:城市化研究、城市分类研究、城市体系研究、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研究、城市综合地理研究等。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早期数量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城市信息系统方法、空间抽样调查方法等。此外, 地图是地理研究的传统工具。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在城市地理研究中表现出重要作用, 是研究城市时空变化关系的基础数据。
城市化问题使得传统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初, 地震波证实了地球铁核的存在, 证明了2900km深度存在地核与地幔的边界。30年代, 地球物理方法发现了地球内核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 科学家提出了地球内部分层模型。20世纪中期, 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初步形成。40~50年代, 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勘探固体矿产资源, 60~70年代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石油和天然气, 80~90年代又增加了水资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总而言之, 20世纪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资源为主。20世纪末的全球性城市化发展趋势, 使21世纪的地球物理学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诸多的城市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日益成熟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人们认识到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地球科学的发展开始进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城市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地球物理学地城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建设:科学家们预计21世纪的城市在向高空发展的同时, 也将向地下索取空间, 建设深层地下都市已经在科学家构想之中。20世纪平面式的城市功能在21世纪将从地下、地上两个方面重新进行立体配置。在一系列城市建设活动中, 迫切需求地学界利用地球物理的观测和预测方法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给出定量的描述, 为城市规划积累基础数据。城市灾害:人类大规模的经济—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已经达到了与自然地质作用相提并论的程度, 而且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各种灾害无情地破坏着人类的居住空间, 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这些灾害发生在地学研究的领域, 迫切需求地学界利用地球物理的观测和预测方法对各种起因的城市地质灾害和对环境的破坏进行详细的调查。城市地下污染:原生环境的缺陷以及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地下环境污染, 在地下水的作用下, 对生态与工业构成极大的危害, 迫切需求地学界利用地球物理的观测和预测方法调查地下水的分布, 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经典物理学发展】推荐阅读:
物理学的经典与现代07-21
初中物理经典易错题08-13
高一物理力学经典例题11-26
高中物理摩擦力经典题05-28
物理教师述职报告经典例文08-10
物理学大师及物理学发展课的感想08-14
经典发展阶段06-14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08-01
继承发展国学经典作文09-21
供电局企业发展经典口号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