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钛板固定术论文(精选8篇)
重建钛板固定术论文 篇1
肱骨下1/4骨折属于骨折常见类型, 也是肱骨常见远端骨折, 在青年男性与女性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常见, 病型复杂, 多实施固定术治疗[1]。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肱骨下1/4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及其与重建钛板固定术联合治疗的效果, 我院展开了本次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共计入选对象140例, 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肱骨下1/4骨折患者, 入选时间为2012 年1 月-2015年1月。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本次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机均分为两组, 各70例。对照组:男38例, 女32例;年龄15~70岁, 平均年龄 (46.7±10.4) 岁;左侧36 例, 右侧34例;病程3h~8d, 平均病程 (3.4±1.1) d。研究组:男40例, 女30例;年龄15~70岁, 平均年龄 (46.5±10.7) 岁;左侧37例, 右侧33例;病程3h~9d, 平均病程 (3.6±1.2) d。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单纯采取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术前实施常规臂丛神经麻醉并上止血带, 取侧卧位, 屈肘90°, 于肱骨下段后正中作切口, 于切口处将桡神经分离后将内侧切开, 以便充分暴露肱骨干术野, 之后予以复位处理, 但应减少骨膜损伤, 并确保解剖复位完成。根据骨折线长度选择合适的锁定钛板, 放置在肱骨后外侧[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术治疗, 即前述处理完毕后根据骨折情况合理选取重建钛板, 并将其放置在肱骨前外侧, 并牢固地固定。两组术毕均常规放置引流管, 并予以3~5d预防性抗生素处理, 同时根据引流量决定拔管时机, 根据伤口愈合程度适当加强被动与主动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本文肘关节功能参照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执行:屈肘不低于130°, 且伸肘丧失15°为优;屈肘不低于120°, 且伸肘丧失40°为良;屈肘不低于110°, 且任何程度伸肘丧失为可;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差[3]。优良率=优率+良率。
1.5 统计学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 行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 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对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更长 (P<0.05) ;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稍多, 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更短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肱骨下1/4骨折属于肱骨远端常见骨折, 随着近几年暴力高能量损伤增多, 本病发生率逐年上升, 因其类型复杂, 故而临床处理难度较大。从近几年比较有效的研究与报告来看, 内固定治疗属于常用疗法, 但实施何种内固定效果更佳, 则成为主要探讨课题。Y形钢板应用十分广泛, 但其解剖塑形效果不佳, 同时坚固性也不强;克氏针由于固定效果较差, 为此仅仅作为术中临时固定所用[4];钛板则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内置物材料, 和人体组织有很好的相容性, 并且弹性模量和皮质骨接近, 耐腐蚀、容易折弯, 塑形后可与骨质紧实贴合, 为此成为本病主要的内固定材料。
本次观察针对接诊的140例肱骨下1/4 骨折患者进行对照, 随机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单用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术治疗。结果显示, 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2.86%, 而对照组仅为78.57%, 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尽管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更长 (P<0.05) , 术中出血量稍多, 但出血量与对照组相较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这主要在于研究组采取两种手术处理, 故而时间会明显延长, 而且创伤会更多, 使得失血时间也延长;此外,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则明显更短, 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更低 (P<0.05)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下1/4骨折尽管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但必须注意一些原则, 如关节面要求解剖复位, 其中前侧关节面与内侧滑车的复位十分关键[5];术后应加强早期功能锻炼, 才能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远侧骨折块与骨干间应牢固固定。采取锁定钛板联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本病, 前者可保持患者骨折对位良好[6], 而后者则能增强骨折面固定效果, 从而减少愈合时发生的钛板折断等, 并有效改善肘关节功能,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肱骨下1/4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及其与重建钛板固定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接诊的肱骨下1/4骨折患者140例均分为两组, 各70例, 对照组予以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研究组加用重建钛板固定术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更长 (P<0.05) , 尽管术中出血量稍多, 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P<0.05) , 同时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要明显更高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更低 (P<0.05) 。结论:肱骨下1/4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钛板内固定术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术治疗效果更好, 而且安全性更高, 尽管手术时间要长, 但患者骨折愈合更快, 值得借鉴。
关键词:肱骨下1/4骨折,锁定钛板内固定术,重建钛板固定术
参考文献
[1]马宝银, 高秀娟, 韩晓华, 等.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肱骨下1/4骨折的比较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5 (6) :865-866.
[2]马宝银, 赵巨伟, 高秀娟, 等.锁定钛板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4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3) :247-248.
[3]马宝银, 韩晓华, 李巍然, 等.锁定钛板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4骨折22例〔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 18 (5) :730-731.
[4]许新忠, 荆珏华, 汤健, 等.双重建锁定钛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28例〔J〕.解剖与临床, 2011, 16 (1) :51-52.
[5]黄木森, 李军.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肱骨下1/4骨折的临床对照〔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8 (4) :49-50.
[6]蒋武平, 黄达新, 郭鹏飞, 等.肱骨下1/4骨折行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1 (14) :101-102.
重建钛板固定术论文 篇2
【关键词】 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9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91-02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骨赘形成、黄韧带钙化、肥厚、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改变,使脊髓受压,引起感觉功能障碍等[1]。使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为分析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我院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8月收治的44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跨度为28-74岁之间,平均为(48.52±10.22)岁。病程在20天-11年,平均(16.95±2.11)个月。其中单椎间盘病变35例,两个椎间盘病变9例,三个椎间盘病变0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过明确诊断,包括症状、体征、X线、CT和MRI等确诊,并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
1.2 手术措施 患者采用右侧横切口,并保证切口的方向与皮纹一致[2]。经过钝性分离后,再从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气管、食管之间入路。向两侧牵引。待椎体前方和椎间盘充分暴露后,将椎体撑开,刮除骨赘。随后将自体髂骨块进行修整,并植入到减压的间隙。将骨块缓慢地放入到上下椎体前缘。随后,将撑开器拆除,再磨平椎体前缘骨赘。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选择合适长度的钛钢板进行内固定。
手术后常规吸氧,并给予脱水和营养支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手术后测量患者下肢肌力,当肌力达到4级后可以下床活动[3]。术后颈部固定1-1.5个月。
观察患者出院时JOA评分。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的愈合情况。
1.3 观察指标 植骨骨性融合:手术后3个月拍摄X线。当棘突间无活动异常,植骨块与邻近椎体之间无透明带,有骨小梁生成为融合。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2 结 果
44例患者在手术后症状均有改善,JOA评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 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前方椎间盘退化突出,并有增生的骨赘压迫等。患者表现为上肢麻木和放射疼痛,上肢无力、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定等情况。如不能及时将压力解除,脊髓长期受到压迫会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等,产生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脊髓的压力,改善血液供应,进而促进脊髓的功能恢复,重建稳定的颈椎,并恢复颈椎间盘的高度和曲度。我院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对患者治疗。可以构成三维空间的稳定,进而达到较好的固定强度,将减压、稳定、重建同时完成[4]。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颈椎的稳定,且有利于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骨融合更好,进而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此外,钛板能够吸收更大的张力,当患者颈部屈曲时,钛板可以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为在伸展时,钛板可以起到张力带的作用,这样患者的内在稳定性提高,融合更有效。
从本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44例患者经过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在3个月内达到骨性融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总之,使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科,陈仲,靳安民,等.比较4种方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的系统性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8):9059-9063.
[2] 李翔,戴志唐,常新,等.颈椎前路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1,28(11):1988-1990.
[3] 舒冬平,何敏,刘仕良,等.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并减压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18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8):9117-9120.
重建钛板固定术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0年1月收集的33例患者,均为下颌骨前部骨折,靠近颏正中附近骨折22例(均为粉碎性开放骨折),颏孔附近处粉碎性骨折11例。
1.2 内固定材料
小型重建钛板及配套钛钉,重建钛板厚度1.00 mm,长度有4、6、8孔等,螺钉直径2.00 mm,长度7.00 mm。
1.3 术前检查
影像学检查一定要详细周全拍摄多个位置的X线片,最好有三维CT影像资料,充分了解下颌骨骨折部位骨折移位情况,以制订手术方案。
1.4 治疗方法
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钢丝结扎固定上下颌牙齿以保持其咬合关系[3]。下颌骨正中骨折采用原伤口清创后加延长切口及颏孔区骨折采用颏下、下颌骨下缘下切口,暴露骨折断端。注意勿损伤颏孔神经血管。暴露骨折端后去除骨断端的软组织和小的粉碎的游离骨块,移位的骨断端按解剖关系复位。对骨缺损的部位采用自体髂骨做骨移植,应特别注意咬合关系的恢复情况。选择适当规格的小型重建钛板,两颏孔间的骨折线上应平行固定两个小型钛板[4],利用重建钛板良好的可塑性,按照下颌骨的自然生理弧度塑形后与骨面贴合,固定重建钛板(钛板长度必须保证在两端正常骨组织各3个螺钉孔,钉子长度正好穿透下颌骨厚度为宜)。冲洗创口,并分层对位缝合创口。术后进软食,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5~7 d,口腔护理每天2次,术后10 d拆除缝线。
2 结果
33例患者术后检查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患者颌面部的形态得到较好的恢复,咬合关系基本复位到正中颌位,没有发生小型重建钛板断裂和断钉现象,创口无感染发生,全部1期愈合,张口和咀嚼功能得以恢复。
3 讨论
下颌骨骨折是颌面部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由于是颌面部创伤,患者对于治疗后的容貌和功能的恢复心理预期都比较高,因此,采用何种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将关系到患者的容貌恢复和正常的咀嚼功能恢复。对于开放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如果采用传统的牙弓夹板颌间栓丝结扎固定治疗,因固定时间较长,势必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造成患者因饮食不好而缺乏营养,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如果采用老式的钢板固定治疗,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器材,因为材料的原因,钢板较厚重,术后患者感觉不好,且因钢板强度较低,术后发生钢板断裂的危险较大,如因钢板断裂导致手术失败则必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并易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钛金属的生物相容性好,对组织无刺激,且耐腐蚀性好[5],不需要取出内固定物。小型重建钛板的形状可根据需要预备,能完全贴合于骨面,不会对骨折段产生压力及局部骨吸收。坚强的内固定可以使下颌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6],避免因固定时间过长造成下颌关节僵硬,同时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口和骨折的愈合,防止面部肌肉失用性萎缩的发生,减少面部畸形的发生。通过本组病例观察,下颌骨骨折骨缺损重建采用钛板固定,具有牢靠的固定、预弯钛板贴合于骨面,局部刺激性小,能够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缺损恢复,防止发生面部畸形。
摘要:目的:评估下颌骨骨折骨缺损小型重建钛板坚固内固定的可靠性及其效果, 探讨其优缺点。方法:我科2008年5月~2010年1月应用小型重建钛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骨缺损33例。结果:33例患者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全部愈合, 患者颌面部形态得到较好的恢复, 咬合关系基本复位到正中颌位, 没有发生小型重建钛板断裂和断钉现象, 创口无感染发生, 全部1期愈合, 张口和咀嚼功能得以恢复。结论:下颌骨骨折骨缺损的小型重建钛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 避免了颌间结扎, 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较小, 较传统的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及钢丝栓扎固定钢板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关键词:下颌骨折,骨缺损,骨折内固定术,重建钛板
参考文献
[1]韩茂强, 赵政.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60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4) :424.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鲍光辉, 付跃进, 张卫健.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9) :41-42.
[4]于久猛.下颌骨骨折34例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7) :139.
[5]么甲申.下颌骨骨折术后颞下颌关节损伤的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5) :50-51.
重建钛板固定术论文 篇4
关键词:重建钛板内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临床疗效
锁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 约占骨折发生率的6%左右, 其中约有70%至80%的锁骨骨折发生在中段部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 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锁骨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同时, 患者对于预后情况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且希望减小治疗痛苦, 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非手术治疗方法固定效果较差, 治疗痛苦较大, 治疗时间较长, 且会影响骨折部位的美观程度, 并存在较大的发生骨折部位畸形的几率, 因而其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避免上述弊端, 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次临床实验对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5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 男性30例, 女性20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20~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0.5±1.2) 岁, 患者受伤时间在1~9d之间, 平均受伤时间为 (4.6±0.4) d。其中, 3例为双侧, 22例为右侧, 25例为左侧, 且全部为闭合性的新鲜骨折。患者受伤原因包括:打击伤4例, 摔伤14例, 交通伤32例;骨折类型包括:伴发锁骨下静脉损伤2例, 粉碎性骨折29例, 斜型骨折9例, 横型骨折10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以仰卧位, 行常规颈丛神经组织麻醉或全身麻醉, 将以沙袋垫在患肩部位, 常规行铺巾消毒。将骨折部位作为手术中心, 依据锁骨走向在锁骨部位行手术切口, 切口长度约为7cm左右, 并按顺序将骨膜、筋膜和皮肤切开, 骨膜有限剥离, 使骨折端充分暴露, 将折断部位的软组织和凝血块清理干净。在直视条件下复位骨折部位, 使用适当长度的重建钛板, 根据锁骨的弧度对钛板进行塑性, 并将其置于锁骨的上方或前方, 使用锁定固定钛板。骨折的两端分别使用3枚以上的螺钉进行良好固定, 对固定部位的牢固性进行全面检查, 行止血处理, 彻底冲洗伤口, 并将其逐层缝合。
术后根据中医治疗原则, 常规使用骨折三期辩证用药进行辅助性治疗:手术1周后开始实施肘关节、手腕和手指的屈伸功能运动;手术2~3周后开始实施被动的肩关节收展和屈伸运动;手术3周后实施爬墙和主动的肩关节收展、屈伸运动;手术6周后逐步开始患肢上举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优:患者肩关节和上肢活动功能完全恢复, 局部疼痛消失, 骨折部位2~3个月内愈合, 骨折处良好复位;良:患者肩关节和上肢活动功能有所恢复, 患肢力量恢复, 周围关节和局部疼痛缓解, 骨折处2~4个月内愈合, 骨折处复位80%;可:患者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周围关节剧烈活动或负重时疼痛明显, 骨折处4~5个月内愈合, 骨折处复位50%左右;差:患者骨折处复位后发生位移, 骨折端未愈合, 固定不牢固, 需要接受二次手术治疗。
2 结果
术后对患者实施6~12个月不等的随访, 随访结果显示, 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为:优20例, 良18例, 可10例, 差2例, 总有效率为96%。1例患者主诉上举功能和肩关节外展受限, 肩部有明显疼痛或不适感, 1例患者出现钛板畸形或完全问题, 患者骨折处均完全愈合, 术后10~12d拆线, 无1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问题。
3 讨论
锁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 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为“8”字绷带外固定、闭合复位, 且对复位效果的质量要求较低, 因而易造成胸廓出口并发症, 且无法达到复位要求, 患者不适感较强, 固定时间较长, 因而其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甚至会造成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并显著降低术后锁骨的承载能力。
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下述显著的优势:第一, 生物相容性较好。第二, 骨折处的解剖复位效果较为理想, 由于锁骨骨折通常是粉碎性骨折, 因此, 手术过程中使用螺钉对骨折碎块进行加压固定, 能够有效避免二次手术问题, 通过支撑或加压固定, 使骨面与钛板完全帖服, 进而有利于骨折端复位。第三, 内固定牢固[1]。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能够根据患者的骨骼走向, 对钛板进行重新塑性, 从而保证锁骨与钛板的完全帖服, 且螺钉分布也风更加匀称, 所以, 不易发生内固定松动或螺钉松动问题。骨折端与钛板相互帖服能够有效抵抗旋转应力和弯曲应力, 巩固内固定效果, 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速度。第四, 促进骨折愈合。行开放复位手术, 能够在直视条件下将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完全清除, 从而不仅为骨折愈合提供了练好的内环境, 加速了骨折的愈合, 而且能够保护骨折部位的血液运行情况[2]。
本次临床实验的经验总结如下:第一, 锁骨中段骨折通常表现为粉碎性骨折, 对于存在单一蝶形骨折的患者, 需要依据患者情况与骨折近端或远端对位, 并钻滑动孔, 将螺钉拧入, 从而将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变为简单的斜型或横型骨折;若患者属于额状面长斜型骨折, 则需在锁骨前方直接放置钛板, 并加压固定。第二, 尽量少剥离骨膜[3]。第三, 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明确的出血点, 以及骨膜是否完整。如果发现出血症状, 则应及时查明出血部位, 首先修复破裂的血管, 在行复位手术。第四, 根据锁骨形态对钛板进行塑性, 保证帖服效果。第五, 完整对合锁骨断端下方骨质, 避免出现缺损, 如果骨折下方出现明显缺损, 则易导致术后发生骨折折顶、向上成角造成钛板断裂。第六, 在锁骨上方放置钛板时, 避免近端过于偏后。第七, 钻孔时控制好操作力度, 特别是在第二层皮质钻孔时, 使用剥离子保护锁骨下方, 防止发生臂丛神经和锁骨下静脉损伤[4]。
综上所述, 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 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固定较为牢固, 且复位效果满意, 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以及术后的恢复性锻炼, 因而是锁骨中段骨折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毅.三种不同内固定材料在锁骨中段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5) :34-35.
[2]魏玉坤.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6 (12) :1406-1407.
[3]张子涛.两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7 (6) :29-30.
重建钛板固定术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研究的16例患者中,有6例女性,10例男性;他们的年龄为20~47岁,平均年龄为35.4岁。在所有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双侧跟骨关节内骨折,10例患者为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其中有3例为长管状骨骨折,8例为合并胸腰椎椎体骨折,5例为开放骨折。对本研究的患者进行sanders分型,有4足为Ⅳ型,16足为Ⅲ型,5足为Ⅱ型。本研究中所有患者从受伤到就诊的时间为2h~3d。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常规化验,摄跟骨Broden位、轴位以及侧位均进行了X线片检查,额状面跟骨和患处的水平面给予CT扫描,并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分型。对于开放骨折急诊,一定要清创闭合创面,在术前的检查中脱水消肿药物以及抗生素按照常规要求使用即可,此外还必须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以及肿胀的程度来进行先期手术。
1.2.2 手术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是在止血带的控制下完成的,其麻醉方式为全麻或硬膜外的连续麻醉。让患者处于仰卧位,使用L形的跟骨外侧切口,在手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以及显露患者的腓肠神经,对于跟骨关节以及距下关节的显露采用紧贴跟骨外侧壁由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锐性切剥[2]。在患者的跟腱附着点处到后关节面下方沿着跟骨的纵轴置入一枚斯氏针,对塌陷关节以及跟骨结节进行撬拔复位,当复位的效果良好时,再对其进行留置固定。用双掌对患者的跟骨双侧壁进行挤压,使跟骨横径得以恢复。选用形状适宜的跟骨钛板来对其进行内固定,固定的范围为跟骨关节附近(前端)—跟骨结节(后端),钛板的螺钉最好固定在载距突上。固定完后对患者切口处的皮肤进行全层缝合,并在其中放入橡皮引流条,然后给予加压包扎,在缝合的过程中,避免缝上腓肠神经。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的每天都必须及时换药确保伤口处的干燥,并给予10~14d的抗生素常规应用。术后24h除去引流条,并进行适量的足部活动,3周拆线,4周拔除斯氏针,进行无负重的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愈合情况进行复查,当患者的骨折处完全愈合时,即可进行负重活动。患者在术后的恢复过程中给予口服接骨片,4片/次,3次/天,以此来达到接骨续筋、活血化瘀的目的。
1.2.4 中药熏洗的方剂。
锻自然铜、续断、没药、乳香各10g,红花、莪术、透骨草、伸筋草、五加皮、海桐皮各12g,大黄、刘寄奴、牛膝、千年健各15g。3天/剂、2次/天,15天/疗程,用水煎熬,趁热熏洗。当患者的刀口愈合后方可进行中药熏洗,且在熏洗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水温进行适当的控制,同时还要对裸关节进行适当的活动。
2 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为7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伤口渗出的情况,1例患者出现了皮缘坏死的情况,经过皮瓣转移后,患者的伤口闭合。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评定以Keer跟骨骨折评分系统为标准,即手杖的使用(14分)、行走能力(25分)、工作能力(25分)、疼痛(36分)。见表1。
3 讨论
3.1 跟骨解剖的特点
跟骨是人体足部的最大骨骼,同时它也是外侧纵弓与足内所共有的骨骼。当人体的跟骨出现骨折之后,其外形以及高度就会发生变化,造成跟骨结节角改变以及足弓的塌陷,使得小腿的肌肉牵拉力变小,最终对患者的足底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3]。
3.2 中药熏蒸的特点
本研究中所用的中药熏蒸方剂具有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的功效。在熏蒸的过程中,对药物的温度进行适当的控制,利用其热力来使药物的药力被充分吸收,以此来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阻止患者的软组织在受伤后出现进一步的病变,促进患处软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恢复过程中所需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各类并发症。
3.3 钛板的特点以及固定技巧
传统的钛板固定一般是采用石膏外钢针撬拨固定或功能锻炼疗法,不过其固定的时间相对较长且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所采用的切开复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患者的Bohler角与关节面恢复正常。在手术的过程中,对撬拨钢针进行保留,可以提高钛板的固定强度,这样就减少了伤口缝合后的外固定工序。本研究的钛板为多孔、枪状,可以对骨折块进行多点固定,此外,该钛板还具有质软、板薄的优点,因此,在对患者的骨折处进行固定的过程中,其塑性的效果相对较好,且能够与骨骼紧密的贴合在一起,患者在术后也不会出现局部不适应的感觉。
摘要:目的 分析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以及中药熏洗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所收治的1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中药熏洗以及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治疗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在术后6~12个月的随访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伤口渗出的情况,1例患者出现了皮缘坏死的情况,经过皮瓣转移后,患者的伤口闭合,本研究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75%。结论 中药熏洗以及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联合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中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关键词:跟骨,中药熏洗,重建钛板内固定,关节内骨折
参考文献
[1]齐隆辉,肖智林,时全,等.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7(6):40-42.
[2]张静波,魏东.撬拨内固定加中药.洗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J].临床医学,2009,29(12):112-113.
重建钛板固定术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均系我院口腔科2007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患者。男108例, 女12例, 年龄最大66岁, 最小10岁。单发性骨折71例, 多发性骨折49例, 有28例伴有上颌骨骨折。
1.2 固定材料
采用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钛板及配套固定器械。规格有一字形4, 6孔, L形4孔, T形5, 6孔。小型钛板厚度为1.0 mm, 钛钉2.0 mm~7.0 mm.
1.3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摄X线片、CT (三维成像) 等检查, 以了解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等情况。手术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进路:开放性骨折尽量利用软组织伤口, 或适当延长伤口作为手术入口, 下颌体骨折采用口内进路, 下颌角及下颌升支、髁状突骨折采取口外入路。麻醉生效后先行上下颌骨牙弓夹板固定术, 然后结扎咬关系, 分离唇颊侧黏骨膜, 完全暴露骨折断端, 严格行解剖复位, 恢复正常的咬关系。在此基础上, 根据Champy等提出的下颌骨应力曲线模拟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理想位置确定钛板的数目及放置位置, 选择合适的钛板, 塑形使钛板与下颌骨唇侧皮质骨面完全贴合, 表面无张力密合。然后在骨折固定线放置钛板, 骨折线两端各放置2个微型钛钉固定, 再次确定咬关系恢复否, 然后固定小型钛板。接骨板放置应遵循零张力固定原则, 钛板应放置在张力或扭力最大的部位, 以克服下颌功能运动中的张力和扭力, 不能随意放置。完成小型钛板固定后, 打开颌间结扎。
1.4 术后处理与观察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5 d~7 d, 饮食为流质或半流质1周, 嘱咐患者注意口腔卫生, 每日进食后用醋酸氯已定液漱口。术后咬关系恢复较好的不行颌间结扎, 个别轻度咬关系恢复欠佳者可行颌间牵引。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随访, 观察咬关系、开口度, 拍摄颌骨全景片或头颅正侧位X线片, 观察骨折线愈合情况。
2 结果
2.1 本组120例患者, 有1例患者伤口轻度红肿, 有少量炎性渗出, 经过换药处理后切口未愈合, 在骨折内固定术后1个月行第2次手术, 取出钛板及钛钉, 术后切口愈合, 颌骨骨折愈合良好。其余患者均取得临床Ⅰ期愈合, 术后X线片示骨折对位良好。30例出现轻度咬错乱, 经颌间牵引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口角歪斜, 2例发生下唇麻木, 通过用药及理疗在3个月~6个月恢复正常。
2.2 面型及咬关系恢复情况12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面型恢复较为满意, 除2例因牙齿缺失和牙冠严重缺损无法判断其受伤前咬关系外, 118例患者恢复到术前咬关系。
2.3 张口度及颞颌关节情况120例患者术后张口度基本恢复良好, 有2例患者自觉张口不适, 但张口度也达到25 cm以上 (这2例患者均为下颌骨多发骨折) , 3个月后X线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或假关节形成。
3 讨论
下颌骨占据面下1/3部及两侧面中1/3的一部分, 面积大、位置突出、骨折发生率高, 下颌骨发生骨折的部位常与解剖结构有关, 如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状突颈部等为骨折好发部位[3]。目前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下颌骨创伤的主要原因, 在本组资料中, 交通事故居各种致伤因素的首位。传统的颌间固定技术, 存在难以保持口腔卫生、不能保证患者的营养和治疗效果不肯定等问题, 并且可以引起颌骨的废用性骨炎、肌肉的萎缩、颞下颌关节的粘连等病理改变。小型钛板行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没有颌间牵引固定带来的诸如口腔卫生不良、继发龋齿、进食及语言障碍、影响社交活动等诸多弊病, 而且操作方便, 术后大大减少了颌间固定的时间, 甚至可以不用颌间固定。坚固内固定是当今治疗颌骨骨折的主要方向, 它能获得功能、形态两方面的满意效果, 并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使用微型钛板对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后, 如无特殊情况, 无需再次手术取出, 可永久保留体内。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不足:尽管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是治疗颌骨骨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但其手术费用较昂贵;其次是手术方法和指征掌握不当, 亦会产生感染、颏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 临床医师应注意与患者沟通。
参考文献
[1]邱蔚六, 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91-195.
[2]雷德林.下颌骨骨折的坚固内固定治疗[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8, 16 (5) :412-413.
[3]龚波涛.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与颌间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7 (2) :322-323.
重建钛板固定术论文 篇7
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9例;年龄最大68岁, 最小45岁, 平均51岁。颈椎病11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8例, 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9例。病变累及1个椎体节段14例, 累及2个节段12例, 累及3个或3个以上节段2例。所有病例均经颈椎平片、椎管造影、CT或MRI确诊。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检查及时做好各项术前检查。
2.1.2 心理护理
颈椎病患者多有就医经历, 认为颈椎手术部位特殊, 靠近脊髓, 危险性大, 易发生高位截瘫或死亡, 因而有恐惧心理, 加上器械昂贵, 医疗费用高, 思想负担较重。护理人员必须予以耐心疏导, 介绍同种疾病的治愈情况, 必要时请术后患者介绍体会, 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取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帮助患者减轻焦虑,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1.3 术前气管推移训练
颈前路手术系经内脏鞘 (包括甲状腺、气管和食管) 与血管神经鞘间隙抵达椎体前方, 术中显露椎体时, 需使颈部处于略过伸位, 同时将气管长时间拉向一侧, 这对气管刺激较大, 易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及咳嗽, 影响手术。因此, 术前1周需教会患者用手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侧的内脏鞘和血管鞘之间, 持续向对侧推移或用另一只手协助牵拉, 使气管及食管超过中线, 每天3~4次, 开始时每次持续5~10 min, 逐渐增至20~30 min。本组患者手术切口均用颈右侧前入路, 通过训练, 使气管向左侧牵拉1~2 cm, 为手术成功提供了条件。
2.1.4 手术体位训练
术前3 d指导患者去枕平卧, 取仰卧位睡眠, 适应后逐渐训练患者颈部处于过伸位, 选择高低适宜的围领试戴。
2.1.5 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前3 d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仰卧排便, 保持二便通畅。
2.1.6 备皮及床单元的准备
根据手术要求严格备皮, 上至唇裂, 下至乳头平面, 两侧过腋中线, 需将颈部皱褶处的皮肤拉开仔细清理, 避免损伤皮肤。
2.2 术中护理
2.2.1 巡回护士的配合
术前半小时将所用器械、物品等准备好。患者入室后热情接待, 做好查对并签字, 用18号BD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 以保证术中给药、补液及输血。按照手术的基本要求摆放体位, 并妥善固定好患者。患者取俯卧位, 因颈椎手术需要充分暴露术野, 以免误伤神经及周围组织。贴好电刀负极板, 以防术中灼伤患者。接好负压吸引器, 以满足术中吸引血液的需要, 必要时准备2根吸引管, 以便术中及时更换, 保持术中有效的吸引。协助医生在C形臂下手术, 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和手术进展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和处理。随时调节光源和添加手术台上所需物品,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2 洗手护士的配合
2.2.2. 1 术前准备
提前30 min洗手准备, 整理器械台, 检查各种器械敷料及其他用品是否完整。根据手术使用步骤, 把物品分类按顺序摆好。术前、术中、术后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无菌器械台上的所有物品, 核实后记录。
2.2.2. 2 基本步骤
切皮, 备合适的自动拉钩, 手术开始后, 密切观察手术进程, 准确无误地传递器械。保持术野整洁, 及时擦净器械上的血迹, 摆放整齐。经颈前横切口, 依此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颈深筋膜, 由颈动脉鞘内侧分离深达椎前, 此时递骨膜剥离器, 分离暴露术野, 以自制定位针2根插入相应椎间定位, 使用C形臂X线定位, 确认病变椎体, 两端用无菌单包裹, 防止污染术野。准备椎体撑开器, 将钻头安好, 孔道钻好后, 将撑开丝椎拧入, 将椎体撑开器套进丝椎, 撑开椎体间隙, 暴露减压部位减压, 根据手术进程, 配合医生传递相应的手术器械, 通常彻底减压后, 取患者自身髂骨进行植骨融合。准备骨刀、锤子、拉钩等, 将取下的骨放入湿纱布待用, 用三关节咬骨钳修整所取骨, 至合适大小后用骨块植入器及锤子植入, 准备各种规格的钢板供医生选择, 准备电钻、钻头及导向器, 用临时固定针将钢板固定, 钻好钉道后, 由医生选择合适的钉子, 用内六角螺丝刀拧入, 确认钢板稳定后, 用取钉器将临时固定针取出[1]。再次用C形臂X线透视, 确定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 清点器械无误后缝合。用电刀切除病变椎间盘, 以咬骨钳或骨刀切除病变椎体, 递刮匙协助清理全部致压成分, 注意每次都要将出入术野的钳端清理干净, 取出的小骨渣妥善保留, 以备植骨使用, 若为肿瘤或感染, 则取自体髂骨植入。手术结束后, 协助术者擦净伤口处血迹, 包扎伤口, 清理并整理手术器械。
总之, 手术室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 熟练操作, 随时注意术中的进展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配合手术组人员及麻醉工作。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并能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注意加强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及术中的无菌操作情况, 使手术高质量地完成。
关键词:内固定术,颈椎病,护理
参考文献
重建钛板固定术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来自2010-10 ~ 2013-06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45 ~ 68岁,中位年龄56. 2岁。20例均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5 ~ 12年( 放疗剂量为5 000 ~ 7 000 c Gy) ,出现放射性骨坏死。临床表现为: 张口受限,张口度为0~ 1. 5 cm,局部组织反复肿胀、疼痛,伴有皮肤瘘管流脓。这些病例均经过多次抗感染等治疗,效果欠佳。所有病例均经过下颌骨曲面体层X线片检查确诊为下颌骨单侧放射性骨坏死,组织缺损范围较为局限( 下颌角附近,包括下颌升支下方至磨牙区下颌骨及相应区域软组织) ,缺损下颌骨长度一般不超过5 cm。包括: 单纯下颌骨体部缺损6例,下颌骨体部及部分下颌角10例,下颌骨体部至部分下颌升支4例。经CT或MR检查肿物无复发,颏下区淋巴结无转移,同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颏下动脉血运良好。制取皮瓣最大面积9 cm×6 cm,最小4 cm×5 cm。
1. 2 应用解剖
颏下岛状皮瓣是以颏下动脉为轴心血管的颏下组织瓣。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分支,其出现率为100% ,距面动脉起始点( 4. 4±0. 6) cm处发出,起始处外径为( 1. 75±0. 15) mm。主干全长为5 ~ 6. 5 cm,走行于下颌下腺与下颌骨下缘之间,穿行终止于二腹肌前腹,沿途有小分支到下颌下腺、下颌舌骨肌、二腹肌、下颌骨骨膜等处,尚有1 ~ 4条皮支,皮支穿过颈阔肌,形成颏下区皮下血管网,并与对侧颏下动脉有广泛的吻合,其供血范围包括同侧颌下区和部分下唇、颏部。颏下动脉有恒定的伴行静脉即颏下静脉,一般是1 ~ 2条,其向后外注入面静脉。目前一般认为,以此血管蒂为基础可设计岛状瓣,大小可达9 cm×15 cm。
1. 3 皮瓣设计和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手术。术中暴露病灶下颌骨,根据颌骨外形,塑形重建钛板,然后切除坏死颌骨,将重建钛板调整后用螺钉固定。根据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范围制取适宜的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区域,注意蒂部不要扭转,皮瓣下放置负压引流。供区拉拢缝合。
皮瓣制取过程: 在颈阔肌下剥离颏下岛状皮瓣,上界平下颌骨下缘,下界与皮瓣下缘相齐。在颏下岛状皮瓣远心端、对侧下颌舌骨肌浅面及二腹肌浅面掀起颏下岛状皮瓣,继续于同侧下颌舌骨肌浅面掀起皮瓣并将同侧二腹肌前腹包于皮瓣内,切断结扎下颌下腺导管,将下颌下腺、颌下蜂窝淋巴组织与皮瓣一同掀起至面动脉和面静脉处。然后摘除下颌下腺及颌下淋巴结,游离并保留颏下动、静脉,当游离皮瓣蒂部至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处时,分2种情况: 若为顺行皮瓣,则在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之远心端,结扎面动脉。面静脉收纳颏下静脉及颏下浅静脉后的远心端也一并结扎; 若为逆行皮瓣,则结扎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前之近心端,面静脉收纳颏下静脉及颏下浅静脉后的近心端也一并结扎,将上述血管包含于皮瓣蒂部,从而制成颏下岛状皮瓣。
1. 4 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皮瓣血运情况,可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等抗凝、扩血管等治疗。术后2 d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2周拆线。置鼻饲管2周,限制张口。
2 结 果
19例皮瓣完全成活。19例中1例在术后2 h皮瓣苍白,考虑可能为皮瓣缝合时张力较大导致,故予拆除2针缝线,并加强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皮瓣血运改善,最终愈合。1例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经过高压氧治疗及碘仿纱填塞换药,3个月后愈合。术后随访6 ~ 18月,创口愈合可,重建钛板未见松动、折断及外露,下颌肿胀、疼痛、流脓等症状消退,张口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 外观满意,供区创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 图1 ~ 6) 。
3 讨 论
由于颏下岛状皮瓣制取较为容易,易成活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用于头颈部缺损修复[10,11]。该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部组织十分相似、外观自然; 皮瓣蒂部长、旋转幅度大; 可提供的皮肤组织量大; 血供稳定、成活率高; 供区隐蔽,可以一期缝合; 操作较简单,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目前已成为修复头颈部缺损的重要皮瓣之一。本课题试图采用逆行颏下动脉肌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放射性骨坏死,为临床上治疗放射性骨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此项技术目前在临床上尚未见相关报道。
颏下岛状皮瓣于1993年由Martin等[12]首先报道。Martin将逆行颏下岛状皮瓣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Rojananin等[13]首先报道了逆行颏下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用逆行颏下岛状皮瓣成功修复了2例上唇缺损、1例眼眶缺损及1例口咽部缺损的患者。随后,Kim等[14]更系统地报道了逆行颏下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他们以颏下动脉的分支为蒂制作颏下皮瓣,并逆行转移修复8例颜面部缺损患者,其中3例为鼻部缺损,结果皮瓣全部成活。
放疗与皮瓣成活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放疗可以损伤血管内膜而导致血栓形成,故主张接受术前放疗的患者应放弃该皮瓣的使用[15]。然而李维佳等[16]通过对6例接受常规放疗的患者,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未发生皮瓣坏死现象,他们认为术后常规剂量放疗不影响皮瓣的成活。吴跃煌等[17]以颏下岛状皮瓣修复16例供区有术前放疗史的患者,仅有1例出现皮瓣坏死,他们亦认为常规剂量的放疗不会影响颏下岛状皮瓣的应用。我们的病例研究结果表明,有放疗史的患者,颏下岛状皮瓣还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要有选择,对于一些颏下皮肤组织放射性损伤较为严重的病例,则不宜使用。而且术前必须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血供情况,确保血供通畅,血运良好。同时,因放射后的组织会有纤维化的情况,弹性较差,故我们认为不宜修复范围较大的缺损。
骨坏死缺损程度与皮瓣设计、成活情况。本研究有2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血运问题,均与缺损范围较大( 下颌骨体部至部分下颌升支) 、皮瓣旋转幅度较大、张力较大有关。故我们认为,对缺损较大的病例旋转颏下岛状皮瓣时需要慎重。
关于术中选择顺行皮瓣还是逆行皮瓣。顺行皮瓣因血管蒂长度有限,距离不宜太长,只有当缺损已经累及面动脉远心端时必须采用顺行,对位于下颌骨体部、范围较小的缺损适用。逆行皮瓣血管蒂较长,适合范围较大的缺损,包括下颌体部、部分下颌角、下颌体部至下颌升支的缺损。放疗后皮瓣质地较硬,故皮瓣设计范围偏小,而不像有些文献中报道的10 cm×16cm。
应用该皮瓣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皮瓣的大小应比创面大10% 左右,保证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缝合; 2切取皮瓣上缘时,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应在下颌骨下缘1 cm以下设计皮瓣较为安全; 3术中要保护好血供,无张力下缝合。本组1例缝合时张力较大,导致血运不佳,后拆除缝线得以改善; 4放射性骨坏死患者因放疗导致供区皮肤弹性较差,故皮瓣的大小应控制好,否则将导致创区难以关闭。
关于重建钛板使用的问题。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认为重建钛板多数情况下会松脱、折断等。但我们的病例随访6 ~ 18个月,均未见松脱、折断情况出现。可能与我们选择的病例缺损较小,而且放疗后下颌运动减弱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相对局限的骨缺损,重建钛板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是两端都需要各固定3枚螺钉。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口腔科常见病,放射导致的颌骨骨髓炎患者中,除了颌骨骨质破坏,还有相应软组织的纤维化、坏死等,尤其是反复感染、瘘管形成的患者,故手术中除了需要修复颌骨、保持颌骨连续性外,还需要修复软组织,而且后者更加重要。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治疗,手术切除坏死颌骨是治疗首选,但切骨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是难点,目前多用组织瓣修复,主要有腓骨肌皮瓣、胸大肌皮瓣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以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的方法较为常用。然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的方法需要特殊器械,手术难度大、创伤大、风险高、术后治疗及护理难等,严重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组采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放射性骨坏死,为治疗放射性骨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此项技术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手术难度小、恢复快、效果好的优势,将更容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下颌放射性骨坏死缺损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鼻咽癌放疗后的下颌放射性骨坏死的患者,在切除坏死灶之后,采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修复颌骨及软组织的缺损。结果:19例被修复的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过高压氧治疗及碘仿纱填塞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外形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下颌放射性骨坏死有效、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