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重建板固定(共8篇)
钛重建板固定 篇1
肱骨下1/4骨折属于骨折常见类型, 也是肱骨常见远端骨折, 在青年男性与女性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常见, 病型复杂, 多实施固定术治疗[1]。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肱骨下1/4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及其与重建钛板固定术联合治疗的效果, 我院展开了本次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共计入选对象140例, 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肱骨下1/4骨折患者, 入选时间为2012 年1 月-2015年1月。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本次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机均分为两组, 各70例。对照组:男38例, 女32例;年龄15~70岁, 平均年龄 (46.7±10.4) 岁;左侧36 例, 右侧34例;病程3h~8d, 平均病程 (3.4±1.1) d。研究组:男40例, 女30例;年龄15~70岁, 平均年龄 (46.5±10.7) 岁;左侧37例, 右侧33例;病程3h~9d, 平均病程 (3.6±1.2) d。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单纯采取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术前实施常规臂丛神经麻醉并上止血带, 取侧卧位, 屈肘90°, 于肱骨下段后正中作切口, 于切口处将桡神经分离后将内侧切开, 以便充分暴露肱骨干术野, 之后予以复位处理, 但应减少骨膜损伤, 并确保解剖复位完成。根据骨折线长度选择合适的锁定钛板, 放置在肱骨后外侧[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术治疗, 即前述处理完毕后根据骨折情况合理选取重建钛板, 并将其放置在肱骨前外侧, 并牢固地固定。两组术毕均常规放置引流管, 并予以3~5d预防性抗生素处理, 同时根据引流量决定拔管时机, 根据伤口愈合程度适当加强被动与主动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本文肘关节功能参照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执行:屈肘不低于130°, 且伸肘丧失15°为优;屈肘不低于120°, 且伸肘丧失40°为良;屈肘不低于110°, 且任何程度伸肘丧失为可;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差[3]。优良率=优率+良率。
1.5 统计学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 行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 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对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更长 (P<0.05) ;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稍多, 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更短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肱骨下1/4骨折属于肱骨远端常见骨折, 随着近几年暴力高能量损伤增多, 本病发生率逐年上升, 因其类型复杂, 故而临床处理难度较大。从近几年比较有效的研究与报告来看, 内固定治疗属于常用疗法, 但实施何种内固定效果更佳, 则成为主要探讨课题。Y形钢板应用十分广泛, 但其解剖塑形效果不佳, 同时坚固性也不强;克氏针由于固定效果较差, 为此仅仅作为术中临时固定所用[4];钛板则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内置物材料, 和人体组织有很好的相容性, 并且弹性模量和皮质骨接近, 耐腐蚀、容易折弯, 塑形后可与骨质紧实贴合, 为此成为本病主要的内固定材料。
本次观察针对接诊的140例肱骨下1/4 骨折患者进行对照, 随机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单用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术治疗。结果显示, 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2.86%, 而对照组仅为78.57%, 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尽管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更长 (P<0.05) , 术中出血量稍多, 但出血量与对照组相较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这主要在于研究组采取两种手术处理, 故而时间会明显延长, 而且创伤会更多, 使得失血时间也延长;此外,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则明显更短, 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更低 (P<0.05)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下1/4骨折尽管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但必须注意一些原则, 如关节面要求解剖复位, 其中前侧关节面与内侧滑车的复位十分关键[5];术后应加强早期功能锻炼, 才能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远侧骨折块与骨干间应牢固固定。采取锁定钛板联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本病, 前者可保持患者骨折对位良好[6], 而后者则能增强骨折面固定效果, 从而减少愈合时发生的钛板折断等, 并有效改善肘关节功能,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肱骨下1/4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及其与重建钛板固定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接诊的肱骨下1/4骨折患者140例均分为两组, 各70例, 对照组予以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研究组加用重建钛板固定术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更长 (P<0.05) , 尽管术中出血量稍多, 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P<0.05) , 同时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要明显更高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更低 (P<0.05) 。结论:肱骨下1/4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钛板内固定术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术治疗效果更好, 而且安全性更高, 尽管手术时间要长, 但患者骨折愈合更快, 值得借鉴。
关键词:肱骨下1/4骨折,锁定钛板内固定术,重建钛板固定术
参考文献
[1]马宝银, 高秀娟, 韩晓华, 等.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肱骨下1/4骨折的比较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5 (6) :865-866.
[2]马宝银, 赵巨伟, 高秀娟, 等.锁定钛板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4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3) :247-248.
[3]马宝银, 韩晓华, 李巍然, 等.锁定钛板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4骨折22例〔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 18 (5) :730-731.
[4]许新忠, 荆珏华, 汤健, 等.双重建锁定钛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28例〔J〕.解剖与临床, 2011, 16 (1) :51-52.
[5]黄木森, 李军.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肱骨下1/4骨折的临床对照〔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8 (4) :49-50.
[6]蒋武平, 黄达新, 郭鹏飞, 等.肱骨下1/4骨折行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1 (14) :101-102.
钛重建板固定 篇2
关键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颌骨骨折;颌间牵引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69-01
颌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形态,咀嚼?呼吸以及语言等功能,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如何对颌骨骨折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选取了96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47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32±5.42)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经过CT诊断确诊为颌骨骨折,其中上颌骨骨折56例,下颌骨骨折4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未表现出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确定骨折线位置,给予气管内插管,进行全身麻醉,并根据颌骨骨折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给予观察组患者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使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手术完成后两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疗一周,防止术后感染?
1.3疗效评定标准
在手术完成后的3-12個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观察骨折线对位愈合情况,检查患者开口度和咬口恢复情况?根据治疗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即患者在治疗后,颌骨恢复到正常解剖学状态,颜面无明显畸形发生;有效,即患者术后颌骨基本恢复到正常解剖学状态,颜面无显著畸形发生;无效,患者在术后颌骨解剖关系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甚至严重,颜面发生严重畸形[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本组研究数据,以百分表示一般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根据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显效为25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达到93.75%,对照组患者显效为20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仅7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计算得出 =6.78,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另外,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无感染?牙齿损伤以及面部畸形等并发症发生?
3.讨论
颌骨骨折,可以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主要是由于各种外力致伤所导致的,随着近年来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由于交通事故所导致的颌骨骨折比例也在逐年上升[3]?颌骨骨折除了一般的临床症状外,还会出现牙齿咬合错乱?骨折段移位或者异常活动?张口受限?呼吸和吞咽困难等情况,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对颌骨骨折患者应及时的进行治疗,避免由于治疗不及时给患者的生活和面部形象造成损害,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压力?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坚强内固定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坚强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以及康复速度快的优势,而微型钛板由于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有效克服骨折断端的不稳定性和愈合时间长等问题,促进骨折的愈合,操作简单而且没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容易被患者所接受[4]?颌间牵引术主要是通过弹性牵引来实现患者骨折的复位和咬合关系的恢复,如果将微型钛板内固定术与颌间牵引术联合,用于治疗颌骨骨折,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中,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6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同时,还采用颌间牵引术进行治疗,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为16例,显效为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而观察组患者显效有25例,有效为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与颌间牵引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只使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而且治疗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韦玉洁.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3,(02):188-190.
[2] 史振怡.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2):3593-3594.
[3] 陈业坚.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01):42-44.
钛重建板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0年1月收集的33例患者,均为下颌骨前部骨折,靠近颏正中附近骨折22例(均为粉碎性开放骨折),颏孔附近处粉碎性骨折11例。
1.2 内固定材料
小型重建钛板及配套钛钉,重建钛板厚度1.00 mm,长度有4、6、8孔等,螺钉直径2.00 mm,长度7.00 mm。
1.3 术前检查
影像学检查一定要详细周全拍摄多个位置的X线片,最好有三维CT影像资料,充分了解下颌骨骨折部位骨折移位情况,以制订手术方案。
1.4 治疗方法
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钢丝结扎固定上下颌牙齿以保持其咬合关系[3]。下颌骨正中骨折采用原伤口清创后加延长切口及颏孔区骨折采用颏下、下颌骨下缘下切口,暴露骨折断端。注意勿损伤颏孔神经血管。暴露骨折端后去除骨断端的软组织和小的粉碎的游离骨块,移位的骨断端按解剖关系复位。对骨缺损的部位采用自体髂骨做骨移植,应特别注意咬合关系的恢复情况。选择适当规格的小型重建钛板,两颏孔间的骨折线上应平行固定两个小型钛板[4],利用重建钛板良好的可塑性,按照下颌骨的自然生理弧度塑形后与骨面贴合,固定重建钛板(钛板长度必须保证在两端正常骨组织各3个螺钉孔,钉子长度正好穿透下颌骨厚度为宜)。冲洗创口,并分层对位缝合创口。术后进软食,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5~7 d,口腔护理每天2次,术后10 d拆除缝线。
2 结果
33例患者术后检查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患者颌面部的形态得到较好的恢复,咬合关系基本复位到正中颌位,没有发生小型重建钛板断裂和断钉现象,创口无感染发生,全部1期愈合,张口和咀嚼功能得以恢复。
3 讨论
下颌骨骨折是颌面部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由于是颌面部创伤,患者对于治疗后的容貌和功能的恢复心理预期都比较高,因此,采用何种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将关系到患者的容貌恢复和正常的咀嚼功能恢复。对于开放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如果采用传统的牙弓夹板颌间栓丝结扎固定治疗,因固定时间较长,势必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造成患者因饮食不好而缺乏营养,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如果采用老式的钢板固定治疗,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器材,因为材料的原因,钢板较厚重,术后患者感觉不好,且因钢板强度较低,术后发生钢板断裂的危险较大,如因钢板断裂导致手术失败则必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并易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钛金属的生物相容性好,对组织无刺激,且耐腐蚀性好[5],不需要取出内固定物。小型重建钛板的形状可根据需要预备,能完全贴合于骨面,不会对骨折段产生压力及局部骨吸收。坚强的内固定可以使下颌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6],避免因固定时间过长造成下颌关节僵硬,同时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口和骨折的愈合,防止面部肌肉失用性萎缩的发生,减少面部畸形的发生。通过本组病例观察,下颌骨骨折骨缺损重建采用钛板固定,具有牢靠的固定、预弯钛板贴合于骨面,局部刺激性小,能够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缺损恢复,防止发生面部畸形。
摘要:目的:评估下颌骨骨折骨缺损小型重建钛板坚固内固定的可靠性及其效果, 探讨其优缺点。方法:我科2008年5月~2010年1月应用小型重建钛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骨缺损33例。结果:33例患者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全部愈合, 患者颌面部形态得到较好的恢复, 咬合关系基本复位到正中颌位, 没有发生小型重建钛板断裂和断钉现象, 创口无感染发生, 全部1期愈合, 张口和咀嚼功能得以恢复。结论:下颌骨骨折骨缺损的小型重建钛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 避免了颌间结扎, 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较小, 较传统的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及钢丝栓扎固定钢板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关键词:下颌骨折,骨缺损,骨折内固定术,重建钛板
参考文献
[1]韩茂强, 赵政.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60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4) :424.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鲍光辉, 付跃进, 张卫健.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9) :41-42.
[4]于久猛.下颌骨骨折34例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7) :139.
[5]么甲申.下颌骨骨折术后颞下颌关节损伤的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5) :50-51.
钛重建板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来自2010-10 ~ 2013-06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45 ~ 68岁,中位年龄56. 2岁。20例均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5 ~ 12年( 放疗剂量为5 000 ~ 7 000 c Gy) ,出现放射性骨坏死。临床表现为: 张口受限,张口度为0~ 1. 5 cm,局部组织反复肿胀、疼痛,伴有皮肤瘘管流脓。这些病例均经过多次抗感染等治疗,效果欠佳。所有病例均经过下颌骨曲面体层X线片检查确诊为下颌骨单侧放射性骨坏死,组织缺损范围较为局限( 下颌角附近,包括下颌升支下方至磨牙区下颌骨及相应区域软组织) ,缺损下颌骨长度一般不超过5 cm。包括: 单纯下颌骨体部缺损6例,下颌骨体部及部分下颌角10例,下颌骨体部至部分下颌升支4例。经CT或MR检查肿物无复发,颏下区淋巴结无转移,同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颏下动脉血运良好。制取皮瓣最大面积9 cm×6 cm,最小4 cm×5 cm。
1. 2 应用解剖
颏下岛状皮瓣是以颏下动脉为轴心血管的颏下组织瓣。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分支,其出现率为100% ,距面动脉起始点( 4. 4±0. 6) cm处发出,起始处外径为( 1. 75±0. 15) mm。主干全长为5 ~ 6. 5 cm,走行于下颌下腺与下颌骨下缘之间,穿行终止于二腹肌前腹,沿途有小分支到下颌下腺、下颌舌骨肌、二腹肌、下颌骨骨膜等处,尚有1 ~ 4条皮支,皮支穿过颈阔肌,形成颏下区皮下血管网,并与对侧颏下动脉有广泛的吻合,其供血范围包括同侧颌下区和部分下唇、颏部。颏下动脉有恒定的伴行静脉即颏下静脉,一般是1 ~ 2条,其向后外注入面静脉。目前一般认为,以此血管蒂为基础可设计岛状瓣,大小可达9 cm×15 cm。
1. 3 皮瓣设计和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手术。术中暴露病灶下颌骨,根据颌骨外形,塑形重建钛板,然后切除坏死颌骨,将重建钛板调整后用螺钉固定。根据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范围制取适宜的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区域,注意蒂部不要扭转,皮瓣下放置负压引流。供区拉拢缝合。
皮瓣制取过程: 在颈阔肌下剥离颏下岛状皮瓣,上界平下颌骨下缘,下界与皮瓣下缘相齐。在颏下岛状皮瓣远心端、对侧下颌舌骨肌浅面及二腹肌浅面掀起颏下岛状皮瓣,继续于同侧下颌舌骨肌浅面掀起皮瓣并将同侧二腹肌前腹包于皮瓣内,切断结扎下颌下腺导管,将下颌下腺、颌下蜂窝淋巴组织与皮瓣一同掀起至面动脉和面静脉处。然后摘除下颌下腺及颌下淋巴结,游离并保留颏下动、静脉,当游离皮瓣蒂部至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处时,分2种情况: 若为顺行皮瓣,则在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之远心端,结扎面动脉。面静脉收纳颏下静脉及颏下浅静脉后的远心端也一并结扎; 若为逆行皮瓣,则结扎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前之近心端,面静脉收纳颏下静脉及颏下浅静脉后的近心端也一并结扎,将上述血管包含于皮瓣蒂部,从而制成颏下岛状皮瓣。
1. 4 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皮瓣血运情况,可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等抗凝、扩血管等治疗。术后2 d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2周拆线。置鼻饲管2周,限制张口。
2 结 果
19例皮瓣完全成活。19例中1例在术后2 h皮瓣苍白,考虑可能为皮瓣缝合时张力较大导致,故予拆除2针缝线,并加强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皮瓣血运改善,最终愈合。1例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经过高压氧治疗及碘仿纱填塞换药,3个月后愈合。术后随访6 ~ 18月,创口愈合可,重建钛板未见松动、折断及外露,下颌肿胀、疼痛、流脓等症状消退,张口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 外观满意,供区创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 图1 ~ 6) 。
3 讨 论
由于颏下岛状皮瓣制取较为容易,易成活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用于头颈部缺损修复[10,11]。该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部组织十分相似、外观自然; 皮瓣蒂部长、旋转幅度大; 可提供的皮肤组织量大; 血供稳定、成活率高; 供区隐蔽,可以一期缝合; 操作较简单,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目前已成为修复头颈部缺损的重要皮瓣之一。本课题试图采用逆行颏下动脉肌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放射性骨坏死,为临床上治疗放射性骨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此项技术目前在临床上尚未见相关报道。
颏下岛状皮瓣于1993年由Martin等[12]首先报道。Martin将逆行颏下岛状皮瓣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Rojananin等[13]首先报道了逆行颏下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用逆行颏下岛状皮瓣成功修复了2例上唇缺损、1例眼眶缺损及1例口咽部缺损的患者。随后,Kim等[14]更系统地报道了逆行颏下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他们以颏下动脉的分支为蒂制作颏下皮瓣,并逆行转移修复8例颜面部缺损患者,其中3例为鼻部缺损,结果皮瓣全部成活。
放疗与皮瓣成活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放疗可以损伤血管内膜而导致血栓形成,故主张接受术前放疗的患者应放弃该皮瓣的使用[15]。然而李维佳等[16]通过对6例接受常规放疗的患者,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未发生皮瓣坏死现象,他们认为术后常规剂量放疗不影响皮瓣的成活。吴跃煌等[17]以颏下岛状皮瓣修复16例供区有术前放疗史的患者,仅有1例出现皮瓣坏死,他们亦认为常规剂量的放疗不会影响颏下岛状皮瓣的应用。我们的病例研究结果表明,有放疗史的患者,颏下岛状皮瓣还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要有选择,对于一些颏下皮肤组织放射性损伤较为严重的病例,则不宜使用。而且术前必须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血供情况,确保血供通畅,血运良好。同时,因放射后的组织会有纤维化的情况,弹性较差,故我们认为不宜修复范围较大的缺损。
骨坏死缺损程度与皮瓣设计、成活情况。本研究有2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血运问题,均与缺损范围较大( 下颌骨体部至部分下颌升支) 、皮瓣旋转幅度较大、张力较大有关。故我们认为,对缺损较大的病例旋转颏下岛状皮瓣时需要慎重。
关于术中选择顺行皮瓣还是逆行皮瓣。顺行皮瓣因血管蒂长度有限,距离不宜太长,只有当缺损已经累及面动脉远心端时必须采用顺行,对位于下颌骨体部、范围较小的缺损适用。逆行皮瓣血管蒂较长,适合范围较大的缺损,包括下颌体部、部分下颌角、下颌体部至下颌升支的缺损。放疗后皮瓣质地较硬,故皮瓣设计范围偏小,而不像有些文献中报道的10 cm×16cm。
应用该皮瓣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皮瓣的大小应比创面大10% 左右,保证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缝合; 2切取皮瓣上缘时,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应在下颌骨下缘1 cm以下设计皮瓣较为安全; 3术中要保护好血供,无张力下缝合。本组1例缝合时张力较大,导致血运不佳,后拆除缝线得以改善; 4放射性骨坏死患者因放疗导致供区皮肤弹性较差,故皮瓣的大小应控制好,否则将导致创区难以关闭。
关于重建钛板使用的问题。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认为重建钛板多数情况下会松脱、折断等。但我们的病例随访6 ~ 18个月,均未见松脱、折断情况出现。可能与我们选择的病例缺损较小,而且放疗后下颌运动减弱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相对局限的骨缺损,重建钛板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是两端都需要各固定3枚螺钉。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口腔科常见病,放射导致的颌骨骨髓炎患者中,除了颌骨骨质破坏,还有相应软组织的纤维化、坏死等,尤其是反复感染、瘘管形成的患者,故手术中除了需要修复颌骨、保持颌骨连续性外,还需要修复软组织,而且后者更加重要。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治疗,手术切除坏死颌骨是治疗首选,但切骨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是难点,目前多用组织瓣修复,主要有腓骨肌皮瓣、胸大肌皮瓣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以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的方法较为常用。然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的方法需要特殊器械,手术难度大、创伤大、风险高、术后治疗及护理难等,严重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组采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放射性骨坏死,为治疗放射性骨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此项技术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手术难度小、恢复快、效果好的优势,将更容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下颌放射性骨坏死缺损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鼻咽癌放疗后的下颌放射性骨坏死的患者,在切除坏死灶之后,采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修复颌骨及软组织的缺损。结果:19例被修复的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过高压氧治疗及碘仿纱填塞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外形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下颌放射性骨坏死有效、可行。
钛重建板固定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 例, 男11 例, 女2 例;年龄19~45 岁, 平均36.5 岁。其中左侧5 例, 右侧8 例。车祸伤9 例, 砸伤3 例, 高处坠落伤1 例。根据Hardegger分型[3]分类, 肩胛体骨折5 例, 肩胛颈骨折4 例, 肩胛盂骨折2 例, 肩胛冈骨折2 例。合并同侧锁骨骨折2 例, 肩锁关节脱位1 例, 血气胸3 例, 肋骨骨折3 例, 肱骨骨折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4 d。常规摄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以明确骨折具体位置形态及移位程度。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 取健侧卧位, 上肢外展。均采用后侧入路 (Judeter入路) , 切口以肩峰为起点, 沿肩胛冈下缘, 经肩胛骨内侧转向肩胛下角作“L”型切口。到达肩胛冈及肩胛骨内侧缘后贴骨面向外剥离掀起皮瓣, 可清楚显露肩胛骨体部、颈部, 肩胛冈及关节盂后方, 操作时注意保护好旋肩胛动脉、旋肱后动脉、肩胛上神经及腋神经。术中尽可能使骨折解剖复位, 以克氏钉临时固定, C型臂X线机透视满意后, 用经过塑形的锁定重建钛板固定骨折。再次C型臂X线机透视, 了解复位固定情况。对合并锁骨骨折以锁定重建钛板固定 (见图1~3) , 合并肩锁关节脱位用锁骨钩钛板固定。冲洗切口, 止血, 修复关节囊。置负压引流管1根, 逐层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2~3 d预防感染。24~48 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颈腕带悬吊保护, 疼痛缓解后 (约1周) 即可进行肩关节活动度练习, 如耸肩、钟摆活动等。2周后指导患肩被动活动, 4周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 8周后开始肌肉强度和耐久力训练。
2 结果
13 例均获得随访, 时间6~24个月, 平均18个月。按Hardegger[3]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肩关节活动不受限, 肩周无疼痛, 外展肌力V级。良:肩关节活动略受限, 肩周轻微疼痛, 外展肌力Ⅳ级。可:肩关节活动中度受限, 肩周中度疼痛, 外展肌力Ⅲ级。差: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外展缺失大于40°, 肩周严重疼痛, 外展肌力Ⅱ级。
本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8~12周。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发生。X线片显示复位效果满意, 骨折全部愈合, 无畸形愈合, 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本组病例优9 例, 良2 例, 可2 例, 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
3 讨论
传统观念认为, 肩胛骨周围有较多肌肉包绕和丰富的血液供给, 特别是肩胛体部, 其前后的肌肉对骨折起着夹板作用, 因此肩胛骨骨折多数不会造成较大移位和不愈合, 故主张保守治疗。然而, 高能量暴力导致的肩胛骨骨折的增多, 骨折移位明显及不稳定, 不积极整复多会遗留肩部疼痛、肩关节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及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于不稳定的肩胛骨骨折,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认为采用积极手术治疗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其优点在于早期手术可清除骨折端积血, 骨折能有良好的复位、固定, 有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 可减少肩胛骨周围的黏连, 缩短肩关节的制动时间, 减少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并发症[4]。
早期诊断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前提。对于高能量损伤的肩胛骨骨折, 患者多伴有严重的合并伤, 为抢救患者生命, 易忽视肩胛骨骨折的诊断, 漏误诊率极高, 文献报道高达43%[4], 因此接诊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X线片可发现明显的肩胛骨骨折, 但不能立体地评估骨折范围及程度, 故有学者认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作为诊断复杂性肩胛骨骨折的首选方法[5]。后者能直观显示骨折块移位与关节脱位的空间关系, 可指导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的选择, 避免手术的盲目性, 减少手术创伤及缩短手术时间。
随着对肩部解剖功能的认识, 对肩胛骨骨折的治疗日益积极。近年来手术指证有扩大趋势, 作者认为应严格选择适应证。结合文献报道, 作者认为, 肩胛骨骨折内固定手术适应证如下[6,7]:a) 肩胛颈骨折。肩胛颈骨折成角不小于40°或骨折移位大于10 mm;b) 肩胛盂缘或盂窝骨折。骨折块占关节面1/4以上, 关节面台阶超过3 mm, 关节面分离或出现肱骨头脱位;c) 肩胛骨体部骨折。肩胛骨体部外缘骨折块移位影响肩关节活动;d) 合并锁骨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e) 肩部悬吊复合体2处损伤。关于手术时机的确定, 目前尚无定论。作者认为, 肩胛骨骨折患者病情稳定, 能耐受手术应尽快手术, 在伤后3周内完成手术骨折较易复位, 远期疗效较好。若手术时间在骨折3周后, 由于肩胛骨的血运丰富, 短时间内可产生血肿机化, 周围组织黏连, 骨痂大量形成, 手术复位困难, 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差, 容易遗留创伤性关节炎。
根据骨折发生的部位, 用锁定重建钛板作灵活塑形边缘固定, 当肩胛骨体部边缘被有效固定后, 肩胛骨的解剖形态多可自行恢复。至于内固定物的放置位置, 我们的体会如下。由于肩胛骨冈上窝及冈下窝骨质最薄, 有时呈半透明, 部分有不规则的裂孔, 骨折时常呈粉碎性, 故此处无法放置内固定物;肩胛冈由内向外逐渐增加, 其基底部骨量丰富, 是进行内固定物植入的良好部位;肩胛骨的内侧缘和外侧缘有足够的骨量也能支持内固定物的植入, 尤以肩胛骨的外侧缘骨量丰富, 是放置内固定物的重要部位。对于合并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 笔者主张在处理肩胛骨骨折之前, 先复位和固定锁骨或肩锁关节, 以恢复肩关节悬吊系统的稳定性, 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同时, 术中保护好掀起皮瓣血运, 避免损伤知名血管神经, 钛板朔型尽量精确与骨面贴附, 钻孔要控制速度和深度, 防止损伤胸膜和肺, 螺钉不宜过长, 以免影响术后功能锻炼。
既往采用普通钛板内固定有时不能达到坚强内固定[8], 而且, 需手术治疗的肩胛骨骨折粉碎程度往往较重, 且肩胛骨外缘长度较短, 因此骨折两端可拧入固定的螺钉有限, 加之肩胛骨的大部分骨质较薄, 较易发生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再移位。由于普通钛板与螺钉相对独立, 沿着骨的纵向压力易造成螺钉的移位, 每颗螺钉的锚合力和抗拉力减低必然导致整个内固定系统的固定松动。如果固定不牢固, 早期功能锻炼会使骨折块移位, 固定失败, 这样就丧失了手术内固定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而锁定钛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锁定螺钉与钛板保持90°拧入才能与钛板上的螺纹相配合, 因此提供了锁钉与钛板的成角稳定性, 使固定更为可靠。而且锁定钛板的螺钉具有良好的锚合力和抗拉力, 螺钉松动的发生率较低, 固定牢靠, 从而避免了因螺钉松动或拔出造成的后期骨折复位的丢失。锁定钛板与螺钉之间的固定方式意味着钛板不需要与骨皮质完全贴附, 在操作中不必剥离骨膜, 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钛板对骨面的压迫, 保护了局部血供, 有利于骨折愈合, 符合微创内固定的原则。为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在术后疼痛缓解后开始功能锻炼。由于创伤及手术可能会损伤肩袖, 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患肢外展和上举功能受限, 因此, 功能锻炼时应注意外展及上举的功能训练。作者认为, 尽早功能锻炼是肩胛骨骨折后功能恢复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可有效地防止肩关节功能障碍, 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 对于肩胛骨骨折, 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 合理把握手术指证及时机, 恰当的入路及固定方式, 使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及牢固固定, 通过早期科学的功能锻炼, 多数患者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韦向东, 苏义生.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8) :636-637.
[2]Khallaf F, Mikami A.The use of surgery in displacedscapular neck fractures[J].Med Princ Pract, 2006, 15 (5) :443-448.
[3]Hardegger FH, Simpson LA, Weber BG.Theoperative treatment of scapular fractures[J].J BoneJoint Surg (Br) , 1984, 66 (5) :725-729.
[4]Harris RD, Harris JH Jr.The Prevalence andsignificance of missed scapular fractures in bluntchest trauma[J].Am J Roentgenol, 1988, 151 (7) :747-750.
[5]庄健.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9) :824.
[6]陈其荣.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3) :303-304.
[7]徐德义, 李云学.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3例[J].中国骨伤, 2000, 13 (6) :377.
钛重建板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下颌骨折患者6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研究组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 (39±8.54) 岁, 病程1~9 d, 平均病程 (3.5±1.9) d, 颏联合部的骨折14例, 体部骨折10例, 下颌角的骨折8例;对照组男性22例, 女性10例, 年龄19~58岁, 平均年龄 (38±8.95) 岁, 病程1~9 d, 平均病程 (3.8±1.7) d, 颏联合部的骨折15例, 体部骨折10例, 下颌角的骨折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相关标准中下颌骨折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且均经过相关辅助检查的临床确诊[1]。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下颌骨折;符合手术方案指征;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手术及应用麻醉药物的禁忌证。排除标准:颌面部的其他部位相关骨折;颞下颌关节的紊乱病;严重的心肝肾脏等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不配合方案者;资料不完整者。
1.4 方法
患者手术之前均予以X线检查, 完成骨折位置和移位的确定, 麻醉方式均选择全麻气管插管。研究组选择口内入路的解剖复位, 暂时性的进行颌间结扎, 结合不同颌面的骨折理想固定相关线完成小型钛板的放置, 予以内固定, 将固定前的弯制钛板和骨面相贴合, 骨折线的两侧进行2颗螺钉以上的固定, 钻孔的方向和骨面需要保持垂直。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 钛板弯制到复位后骨面的精密贴合;钻孔注水冷却, 低速下进行一次性的完成, 避免骨孔过大或骨热损伤造成钛钉固位的不利影响;同时固定后放开颌间的结扎, 进行咬合关系严格监查。对照组选择手法复位的骨折断端, 进行上下牙列的带钩牙弓夹板方式固定, 弹力橡皮圈的上下颌间进行牵引固定。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 相关张口度、颌间牵引时间等指标, 以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6 疗效标准
优:骨折愈合, 下颌骨已经完全的解剖复位, 且咬合佳、颜面对称, 张口度<35 mm;良:骨折基本上固定, 下颌骨已基本上解剖复位, 且咬合正常、颜面几乎对称, 张口度>20且≥35 mm;差:骨折没重定, 下颌骨的解剖复位比较差, 咬合紊乱, 且张口度为≤20 mm[2]。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 计量资料应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研究组优良率93.75%, 比对照组68.75%高,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优良率= (优和良例数之和) /组例数×100%
2.2 两组相关张口度、颌间牵引时间指标情况
研究组术后的张口度 (39.2±4.8) mm, 比对照组 (35.1±4.3) mm多,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研究组术后的颌间牵引时间 (5.9±1.8) d, 比对照组 (23.7±3.1) d少,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没有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颞下颌的关节疼痛、牙齿和面部麻木不良反应5 (15.63%) 例,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下颌骨的骨折患者的临床主要治疗原则为选择有效、合理治疗方法, 完成骨折固定和复位, 快速恢复咬合关系。传统临床通常采用颌间结扎的牵引固定, 操作比较简单且效果好, 但是颌间牵引的时间比较长, 会进一步影响患者张口和咀嚼功能, 且并发症比较多。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下颌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且疗效显著。
近年来, 临床相关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应用于下颌骨折临床治疗的研究文献比较多[3]。本研究中, 通过对患者随机分组并分别应用不同治疗方案, 得出研究组优良率93.75%, 比对照组68.75%高;且研究组术后的张口度 (39.2±4.8) mm, 比对照组 (35.1±4.3) mm多;术后颌间牵引时间 (5.9±1.8) d, 比对照组 (23.7±3.1) d少。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表明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折疾病效果良好, 进一步证实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在下颌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4]。同时本研究对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得出研究组没有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颞下颌的关节疼痛、牙齿和面部麻木不良反应5 (15.63%) 例, 比较差异明显, 表明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用于下颌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进而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关于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在下颌骨折中的深入价值, 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和验证。
综上所述, 对下颌骨折患者予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方案, 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志良.下颌骨骨折骨缺损重建钛板固定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1, 25 (3) :428-431.
[2]沈全明, 张永红, 李新青.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3, 24 (18) :158-160.
[3]李常东.口内切开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13, 31 (7) :328-331.
钛重建板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本院诊治的162例下颌骨骨折确诊患者, 数字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81例, 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7∶44;年龄21~53岁, 平均年龄 (39.45±0.89)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43∶38;年龄19~61岁, 平均年龄 (40.21±1.3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骨折到手术时间≤10 d, 口牙≥24颗;符合单纯下颌骨骨折诊断标准;无心、脏、肝机体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严重精神疾病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不属单纯下颌骨骨折类型;器官功能严重障碍及神经、精神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给予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方案:全麻后根据患者实际伤情, 确定最合适手术入路方案, 逐层分离组织, 准确复位后采取医用夹板暂时固定骨折部位[1]。据相关规定标准在患者下颌骨最理想位置行小型钛板固定, 操作过程严格检查螺丝是否垂直固定, 尽可能避免伤害面部其他神经。
1.4 护理方案: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入院指导、心理安抚、健康医学知识宣教、采用合理抗炎药物, 同时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制定患者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嘱咐患者相关注意事项。研究组采用整体护理: (1) 术前帮助患者做好手术基础准备, 清洁骨折部位避免病菌感染, 按医嘱行药皮试及术前规范用药, 耐心温和跟患者沟通, 建立良好信任感, 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压力来源, 及时排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2) 术后根据每一位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保证患者正常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患者因不健康饮食降低治疗效果,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 嘱咐患者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安抚患者心理不良应激反应, 规范配合护理流程正常高效实施, 树立治疗康复信心。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一般资料用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时, 表示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案后的护理效果:
应用整体护理的研究组患者93.82%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0%, 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空腔恢复情况: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口腔牙咬合关系及颞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是下颌骨骨折的常见治疗方案, 经国内外多数研究结果表明, 整体护理干预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重要方案, 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日常正常生活[2,3]。
据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研究组93.82%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0%, 提示整体护理干预对患者身心起到良好效果, 耐心与患者沟通充分了解患者内心想法, 有效排除患者心理不良情绪, 增加治疗配合度, 保证治疗过程顺利结束。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应用整体护理后牙咬合关系优良75例占92.59% (75/81) , 颞颌关节功能优良67例占82.71% (65/8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牙咬合关系55例占67.90% (55/81) , 颞颌关节功能优良51例占62.961% (51/81) 。提示研究组患者口腔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由此得知科学指导饮食, 规范功能训练, 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等整体护理干预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有利于促进患者口腔功能早日恢复健康,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是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中一项可行性护理方案。同时注意准确诊断下颌骨骨折类型, 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在护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及治疗技术, 制定相对应护理方案, 确保护理方式的正确性, 是下颌骨骨折患者身体早日康复的基础前提。
综上所述,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常见技术, 整体护理干预对此治疗方案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蒙振根.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57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0) :1230.
[2]巨利峰.小型钦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领骨骨折98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2) :218-219.
钛重建板固定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下颌部骨折患者104例, 其中男72例, 女32例, 男女比例为2.25∶1, 年龄 (33.7±6.1) 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60例, 坠落伤20例, 暴力外伤18例, 钝器伤6例。伤后3 h以内接受检查者58例, 伤后3~8 h接受检查者36例, 伤后8 h以后接受检查者10例。临床表现:骨折部位出现皮下淤斑、肿胀、疼痛, 骨折移位后出现面部畸形, 口内骨折线周围的牙龈撕裂和出血, 伴有牙齿松动、折断、移位, 下牙槽神经损伤时出现下唇和颏部麻木, 同时患者可伴随头晕、头痛等。所有患者均有颅脑损伤、四肢损伤、胸部损伤以及脊柱损伤等合并症。入选标准: (1) 既往无肝肾等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 (2) 从受伤到手术时间不应超过10 d; (3) 患者无心、肝、肾等严重多系统性疾病; (4) 所有患者均为单纯下颌骨骨折; (5) 患者无神经、精神疾病, 可以配合医生治疗; (6) 全口牙齿不少于24枚; (7) 无麻醉及手术禁忌证。按照随机原则将10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5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善各项常规查体、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合并严重颅脑损伤者待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时再实施手术, 合并四肢骨折、胸部骨折等可联合手术, 开放性骨折实施急诊手术。术前常规拍摄下颌曲面断层片, 行螺旋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 明确骨折的类型以及部位。对照组患者应用金属丝骨间内固定:患者接受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 下颌体部或下颌角存在骨折者, 选择下颌角围绕切口或下颌下缘切口;涉及颞颌关节的骨折切口选择在耳前或颞部。依次切开皮肤以及皮下, 注意保护神经、重要的血管、腮腺和颌下腺腺体, 分离骨膜显露骨折断端, 使骨折断端复位并保持正常的咬合关系, 应用骨钳固定, 松解周围粘连组织, 在距离骨折断端两侧约10 mm处打孔, 每侧打两孔, 四孔排列成正方形, 使用金属丝交叉固定骨折断端, 剪掉多余金属丝, 止血、冲洗后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麻醉方式同对照组, 采用口内切口 (髁状突骨折、下颌升支、下颌角骨折除外) , 开放性骨折一般采用原伤口入路, 切口距附着龈>5 mm, 逐层切开组织, 同时注意分离面神经下颌缘支、下颌下以及颏神经, 防止神经损伤, 显露骨折断端, 恢复咬合关系, 同时最大程度地达到解剖复位;行上下颌骨牙弓夹板固定术, 根据下颌骨应力曲线进行模拟分析, 选择合适的钛板, 确定数量和位置, 塑形后将小型钛板塑形置于骨折处贴合固定, 钻孔方向要与骨表面垂直, 骨折线两侧至少使用2个钛钉, 钛板应放置在扭力、张力最大的部位;再次检查确定患者自然咬合关系, 冲洗后缝合伤口。两组患者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静脉输注, 开放性骨折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4 h去除引流。患者完全清醒后行颌间弹性牵引, 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骨折部位、合并症情况决定牵引持续时间, 一般2~6周。加强口腔卫生, 去除颌间弹性牵引之后即开始让患者进行张口训练[3]。
1.3 观察内容
(1) 临床疗效:优:开口度>40 mm, 无张口受限, 咬合关系良好, 骨折复位较好;良:开口度30~40 mm, 张口轻度受限, 个别牙齿错位, 咬合关系欠佳, 骨折复位好;差:开口度<30 mm, 张口受限, 牙齿发生错位, 骨折畸形愈合未达到复位。 (2) 术后患者咬合关系以及颞颌关节功能情况。 (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4) 观察组不同骨折部位术后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13.0软件, 所有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根据骨折线的部位分为下颌骨颏部骨折、牙槽骨骨折、升支部骨折、体部骨折、角部骨折,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疗效优40例、良10例、差2例, 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优30例、良13例、差159例, 总有效率82.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术后咬合关系、颞颌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观察组52例术后骨折愈合均良好, 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50例、不良2例, 颞颌关节功能良好49例、不良3例。对照组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42例、不良10例, 颞颌关节功能良好39例、不良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 (9.23±2.68) d, 对照组 (13.78±6.87) d。观察组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 对照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11.5%。观察组发生围术期相关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5.8%, 对照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11例、发生率为2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交通以及各项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 颌面部外伤患者在临床的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患者受伤后可能严重影响外观、语言以及进食, 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意义重大[4]。下颌骨位于面部最下方, 由于其位置突出、面积较大, 颌面部损伤后其骨折发生几率最大, 研究报道下颌骨骨折发生率占颌面部骨折的50%~75%[5]。一般下颌骨骨折好发区域有体部、髁状突区、下颌角、颏孔区以及正中联合等, 治疗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面容、发音和咀嚼功能[6]。
已往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有颌间牵引、切开复位加钢丝内固定等方法, 但是存在临床治疗效果差、手术时间长、骨折愈合时间长、骨折固定不稳定以及咀嚼、张口功能受限等缺点[7]。Champy等[8]在60年代就开始应用钢板、螺钉行下颌骨骨折坚固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具有良好的抗腐蚀以及生物相容性, 患者置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不用取出, 并可以将骨折端良好复位甚至全部达到解剖复位, 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 对颞颌关节活动影响小, 患者术后早期就可以进行功能锻炼, 极大地增进了颌面部重要功能的康复[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均良好, 术后咬合关系和颞颌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 发生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因此认为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下颌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小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下颌部骨折患者104例, 按照随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实施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金属丝骨间内固定,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40例、良10例、差2例, 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优30例、良13例、差9例, 总有效率82.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52例骨折愈合均良好, 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50例、不良2例, 颞颌关节功能良好49例、不良3例;对照组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42例、不良10例, 颞颌关节功能良好39例、不良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 (9.23±2.68) d, 对照组为 (13.78±6.87) d;观察组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 对照组发生6例, 发生率为11.5%;观察组发生围术期相关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5.8%, 对照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11例、发生率为21.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小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可靠, 方法 简单, 值得临床常规推广。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钛板,坚固内固定,并发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蒙振根.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57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0) :1230.
[2]周永庆, 胡图强, 喻学洲, 等.可吸收固定板治疗颌骨骨折31例[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10) :989-990.
[3]周勇.三种不同术式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研究[J].四川医学, 2010, 31 (12) :1828-1830.
[4]程德新, 黄卫东, 程学斌, 等.下颌骨多发性骨折合并踝突骨折的坚强内固定治疗[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4 (7) :430-431.
[5]于锋, 林群久.口内切口治疗90例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的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7) :118-119.
[6]巨利峰.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98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2) :218-219.
[7]赵延涛.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9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0) :1230.
[8]龚波涛.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与颌间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2) :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