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控制技术

2024-08-11

综合控制技术(共12篇)

综合控制技术 篇1

0引言

大多数高等工科院校仍然延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依附于理论课程进行划分, 各实验室和实验内容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缺乏系统的观念[2]。实验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的验证和模仿训练[1], 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传统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方案是在实验箱上搭建电路以模拟控制对象, 在计算机上运行些PID、最小拍以及大林等控制算法程序, 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控制对象的输出信号, 根据输出与给定的差值对对象实施控制, 使控制对象的输出能够跟随给定值。实验中的算法程序和对采集卡的读写基本上都已编写好, 学生实验的内容就是观察输出响应曲线在不同参数、不同的控制算法下的变化, 实验手段偏重于仿真, 学生的实验收获仅限于对控制算法的初浅了解。实际上《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学生已经学习过《微机原理》、《自控原理》、《自动检测技术》及《软件技术基础》等课程后开设的将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课程, 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2], 涉及的知识面广, 应用性、实践性强,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增强综合应用能力, 应该开设《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实验》。

1总体设计方案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1所示, 虚线框内部分由上位机和数据处理系统来实现。通过数字PID控制器来控制被控对象。

实验内容为利用微型计算机、现有的ACCT-I型实验箱、传感器及执行部件构成简单的工业控制系统, 实现对实际对象的控制, 学生需要完成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和实现, 设计任务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硬件由计算机和ACCT-I型实验箱组成, 主要完成目标参数的采集、控制算法的实现和产生控制信号;第二部分完成传感器信号调理、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ACCT-I型实验箱内部包含以C8051F060为核心的数据处理系统, 该数据处理系统支持8通道数据采集输入 (同时采集最多2通道) 和2通道控制波形输出 (同时输出最多2通道) 。计算机通过USB口与实验箱进行连接, 采集卡通过动态链接库的方式与上位机通信。实验系统的上位机上可以完成检测信号发生、数据采集、控制计算以及数据输出等任务, 并提供虚拟示波器功能, 支持多种波形显示方式和后期图像数据处理。能够直观地观察控制效果, 减少实验装置。下面给出温箱温度控制系统实现方法。

2硬件电路设计原理

在ACCT-I型实验箱前端加上图2所示的温度检测变送电路。

AD590温度传感器是一种集成化的温度感测器, 它在-55 ℃~150 ℃温域中有较好的线性度, 其非线形误差ΔT<0.3 ℃。温度转换输出为电流信号, 通过外加电阻转换和使用放大电路使0 ℃~100 ℃温度变化转换到0 V~5 V的标准电压。AD590输出电流以绝对温度零度 (-273 ℃) 为基准, 每增加1 ℃, 增加1 μA输出电流。AD590的输出电流I= (273+T) μA (T为摄氏温度) , 因此测量电压V为 (273+T) μA ×10 K= (2.73+T/100) V。为了测量电压需使输出电流I不分流, 我们使用电压追随器, 使其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

使用齐纳二极管作为稳压元件, 利用可变电阻分压, 使输出电压V1调整至2.73 V。通过差动放大器, 使输出Vo为 (50 k/10 k) × (V2-V1) =T/20 V。若温度为摄氏30度, 则输出电压Vo为1.5 V。

温度检测变送电路的输出端接至ACCT-I型实验箱的输入端I1口即可。ACCT-I型实验箱的输出端01口接至温度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 基于PWM的控制方法, 振荡电路的输出信号作为比较器的反相端输入, 上位机的计算控制量经实验箱接至控制电路, 经放大调整后到达比较器的反相端, 两者比较后通过三极管控制温箱加热电路的通断, 从而实现温箱温度的控制。

3软件设计

综合实验要求炉温控制范围为25 ℃~100 ℃可程序设定, 稳态误差1 ℃, 软件界面清晰、直观、操作简便。软件设计采用Labview自主编程环境, LabVIEW使用图标表示功能模块, 使用图标之间的连线表示各模块间的数据传递。程序代码编程过程和思维过程非常类似。学生需要在实验基础上完善修改PID控制程序。动态设定采样频率后, 可得到主程序一次循环时间, 在时间到事件中完成PID控制程序以及相关动态显示程序, 如图4所示;当主界面控件发生变化时, 激活相应参数调整显示程序。

图5是labview上位机通过USB与采集卡连接的子VI, 采集卡是通过动态链接库的方式与上位机通信的, 芯片写中含有动态链接库的调用, 因此我们要创建图5格式, 即可与采集卡通信。其中2代表发送长度, 164和1是发送的数据, 代表具体的指令。164指令实现初始化功能, 其它具体的各指令功能可参阅指导书。

程序主界面 (User Interface) 如图6所示。运行界面程序, 采用试凑法, 调节程序中的PID参数使得系统稳定, 达到无静差。改变给定温度, 观测系统的动态特性。

4结束语

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将多门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 打破了每门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2]。它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利用软硬件综合设计手段, 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建、开发、软硬件调试工作,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薄哲.机电计算机综合实验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3) :17-20.

[2]厉荣卫, 傅中君.计算机控制技术综合实验及其效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 (6) :50-51.

[3]田能谨.面向21世纪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0, 19 (4) :5-7.

[4]侯国屏, 王?, 叶齐鑫.LabVIEW7.1编程与虚拟仪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 (美) Peter A.Blume, Lab VIEW编程样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6]王平, 谢昊飞, 蒋建春.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综合控制技术 篇2

广东省电力系统包括21个地市电网,现有最高运行电压等级为500kV,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500kV环网,并以500kV电压与广西联网,以400kV和110kV电压分别与香港和澳门联网。此外,广东电网还向湖南宜章和临武两县以及江西赣南地区供电。

粤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网是广东电网的核心,也是全省最大的负荷中心,该电网与广西、香港等电网互联,除了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电力外,还担负着电力交换任务。在粤中地区建设一个强大的500kV电网,对保证广东电网乃至香港电网以及澳门电网的安全运行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广东500kV电网东已延伸至汕头西翼,江门——茂名500kV输变电工程正加紧建设,前可望投入使用。

广东省的电力工业已经步入了大电网、高电压和大机组时代。随着整个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网规划中以往那种人为臆断和局部最优的规划方式会给电网运行、发展带来隐患,资金盲目使用的可能性加大。结合目前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电网规划是一个受到多种条件约束的、以电网总效益为最终目标的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我们认为适宜以控制论为基础,结合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来研究。

综合控制技术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GPS 物流码 条码扫描仪 系统规划 过程 实时监控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快运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经营带来便捷的物流服务。但由于他们大都投资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有的甚至管理混乱,经常发生丢货、串货、错货等现象,给自己和客户的财产带来损失。此类事常见诸于报端。虽然他们也想办法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有的甚至应用条形码技术控制货物或使用GPS技术跟踪运输车辆,但仍然不能实现对货物的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本文通过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对物流企业货物流转全过程的实时监控,达到及时发现或杜绝串货、错货,甚至丢货的现象,彻底改善物流企业的营运质量,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二、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系统规划

2、系统应用的主要设备和设施

①数据采集扫描终端和数据核对扫描终端均使用条码扫描仪或RF无线射频识别仪;

②仓库系统数据处理主机采用计算机服务器,配置打印设备;

③物流网点数据处理终端采用普通计算机,配置打印设备;

④运输车辆运行监控采用GPS定位系统;

⑤系统数据交换采用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EDI技术;

⑥、主计算机服务器和普通计算机终端使用仓库信息系统处理软件。

三、货物流转过程的实时控制

物流企业货物流转的工作流程为:

1、采集数据

根据物流企业货物流转的工作过程,数据的采集在集货和入库阶段进行。为方便数据采集,须对物流企业的运单进行简单的改造,即在运单正面上印制条形码,其背面预留空间以便张贴物流码。条码技术是快速、准确、可靠地数据采集有效手段,我们采用EAN128编码法则编制条形码和物流码。集货时,客户货物交接完毕,收货人员在货物包装箱上张贴运输标志的同时粘贴物流码。物流码一式二份,一份粘贴货物包装箱上,一份粘贴货物所对应的运单背面的空白处。货物入库时,仓库管理人员首先用条码扫描仪或无线射频识别仪,扫描运单条形码及其背面的物流码,同时输入与货物的相关信息。比如:发货人、收货人、联系方式、目的地以及承运人等,货物的品名、规格、数量、重量等;其次逐一扫描货物包装箱上的物流码;再次核对运单所标注的该票货物的数量与实际货物数量是否相符,如相符则进入分拣工作;否则责成承运人处理解决,然后再进入分拣工作。相关数据采集的同时即传输到公司主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

整个集货和入库过程,可以实现对货物进行两次核对。一是集货时,承运人在填写运单和粘贴物流码时,确认货物数量和货物相关信息。二是入库时,通过数据的采集,再次对运单和货物核实。特别是利用条码扫描仪扫描运单和货物的物流码,相互比较,减少了人为因素,能随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把好货物流转的第一道关口。

2、配装和运输

货物按目的地分拣入库后,主服务器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首先依据系统初始化所设定的数据,按照物流网点所在地,进行归纳分类,统计各网点的运单数量以及货物的数量与重量,进行比较核对,打印该网点的货物清单,以便交接。其次按照运输线路核定各网点货物的数量或重量,选配运输车辆,打印运输单据和出库信息,发布出库指令。再次,装载时对所有装车运单正面的条形码和背面的物流码以及货物包装箱上的物流码再一次进行扫描确认,统计所装载货物的总量和运单数量,并反馈到主服务器核对,无误后发车运输。运输过程运用GPS系统对运输车辆监控,实时反馈车辆的运行状况。最后,主服务器通过INTERNET进行电子数据交换(EDI),把各物流网点的运单信息、货物信息和车辆信息分别进行传输,以利于他们在货物交接时进行核对,实现数据共享。

以上过程公司主服务器不但可完成单据制作,而且能再次确认运单和运单所标注的货物,对整个装车和运输过程实现了实时监控。同时利用EDI技术实现数据的及时交换。货物入库、出库、装载、运输全在受控范围内,做到货物在各个环节的流转都能核对确认,减少不必要的失误。相关数据的及时传输,使各物流网点能及时掌握所要交接货物和运输车辆的基本信息,以便尽早做好准备工作。

3、货物交接

运输车辆到达物流网点进行货物交接时,首先核对运输单据和货物清单,查验所接收的EDI数据,与运输单据及货物清单比较是否相一致。其次是运单交接,用条码扫描仪扫描运单正面的条形码和背面的物流码,确认运单的数量和运单所标注的货物数量。再次是货物交接,交接时做到边卸车边扫描货物包装箱上的物流码。以上数据在扫描的同时传送至网点主机终端,做数据处理,与运单数量以及运单所代表的货物数量进行核对,到卸车完毕,数据处理完毕。如有异议,现场即可发现并处理;无异常情况双方签字交接。

双方对所卸货物交接完毕后,立即进行网点所收集货物的装车交接。各物流网点按照1、2所阐述的相关步骤收取货物也就是集货,对其所收取的货物采集相关数据,按程序入库并依据货物到达地的不同进行分拣操作,按目的地分别打印货物清单和装车单。然后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公司主服务器以及相关的其他物流网点,完成数据共享。运输车辆到达卸车完毕,参照2所述的装载程序进行装车交接作业。

4、派送

客户提货或网点送货时,网点管理人员再次用扫描仪对运单和货物的物流码进行确认,无误后方可出库。客户签收完毕,将收货人信息录入主机终端,传输至公司主服务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系统在实现对物流企业货物流转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中,我们综合运用条形码技术、网络技术、RF无线射频技术、EDI技术和仓库信息管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过程不但累计完成五次确认运单和货物,基本可避免串货、错货等现象,即便串货或错货也可以随时发现串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随即发现丢货,便于尽早采取措施和查找;而且做到了办公自动化与数据共享。另外,我们对仓库信息管理软件分级设置口令,公司各级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可随时查看相应的工作过程,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情况,便于监督和指导,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由于物流企业的整个网络实现同步数据共享,企业内部和客户可以随时查询和跟踪货物的流转情况,服务质量大为改善,提升了公司信誉。通过与我院校企合作企业的共同开发与使用,此系统运转良好。运行一年来该企业基本杜绝了串货、错货和丢货等现象,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还获得江苏省明星示范企业称号。我们认为此系统投资小且能完全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的有效实时控制,值得其他物流企业特别是快运型物流企业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树山.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黄以群.条形码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3]刘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浅论中深孔爆破综合控制技术 篇4

鞍钢鲅鱼圈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3平方公里 (其中海域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 。场坪工程岩石总方量约5700万立方米, 其中一期土石方量约为3200万立方米, 二期土石方量约为2500万立方米。岩石表面呈风化状, 且风化程度不等, 地表砂砾土覆盖层厚度约为0.5~2m, 深层岩石大多为花岗岩, 呈灰白或米白色, 质地较坚硬。

鲅鱼圈工程土石方开挖采用了中深孔爆破。中深孔爆破共使用炸药31000t, 雷管300多万发。工程自2005年8月开工以来, 以中深孔爆破方式先后完成了90高地、30高地、88高地、86高地、80高地, 制氧、渣场、渣道等的场坪工程, 以及烧结、炼铁、焦化、炼钢、宽厚板、1580热轧、白灰、制氧、外部铁路、中板等区域的基础开挖工程及各类管网开挖工程。通过几年数千次的爆破实践, 中深孔爆破技术日趋成熟, 中深孔爆破不但能够满足工期、质量的要求, 还能保证了开挖基础、管网周围临近构 (建) 筑物的安全, 将爆破震动、爆破飞石等危害控制在安全许可范围内, 保证爆破安全, 从而达到了较好的爆破效果。下文从几个方面对中深孔爆破技术进行全面的阐述.

二、钻孔控制技术

1钻孔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钻机选择, 场平工程为了满足工期的需要, 我们进行二班作业, 每台钻机由一名操作手和一名力工进行作业。场坪工程一般选用CM351钻机, 如果场地比较平整可选用ECM720钻机、Roc.D7钻机。基础开挖和处理根底一般选用R0C.D7和Ecm720钻机;对于大面积基础开挖, 深度较浅时选用CM351钻机。 (2) 孔径选择, 当爆破量较大, 为了增加钻孔每一延米的爆破方量, 尽量选用较大孔径Φ140、Φ127;当爆破工程量较小时采用较小的孔径Φ89。当环境复杂、爆区距建筑物设施较近时, 由于受爆破振动的控制, 不能采用大孔径, 因为采用大孔径单孔装药量多, 即便采用微差爆破技术逐孔起爆, 也不能保证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因此选择较小孔径 (Φ89) 。当环境较好时, 可选取大孔径Φ140、Φ127。 (3) 钻孔深度, 考虑到延米爆破方量、钻爆台班效率、钻爆石方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实现钻、爆、运循环作业和连续的机械化作业, 一般钻孔深度控制在10~15m。 (4) 钻孔误差控制, 钻孔作业应尽可能按爆破设计的炮孔间距和排距进行, 在实际钻孔中, 由于受到地形、地质等因素影响, 不能完全准确地按设计的位置钻孔。为了保证爆破效果, 孔位误差±30cm, 对于一些不能按设计钻孔的炮位, 应适当地前后左右移动, 不能轻易取消炮位, 否则不仅爆破效果不好, 还将留有炮根, 对下一层作业十分不利。为了控制爆破飞石, 改善爆破效果, 有时设计斜孔, 尤其在底盘抵抗线较大时, 一般倾斜度75°~85°。对于倾斜的炮孔一般按设计角度钻孔, 同一排炮孔倾斜度的误差不大于5°, 深度误差不大于±30cm。对于个别的堵孔、卡孔现象, 应做好处理工作, 用炮棍捣通或用高压风管吹通, 否则, 应重新补孔。

2钻孔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论是一次性爆破还是分层爆破, 都要为钻机的作业创造有利条件。对于爆区的浮渣和活石一定要清理干净, 运走。对于不能运走的大块, 可按设计的孔网参数进行堆放。地形较陡的位置用液压镐按钻机的作业要求进行修路, 修路的原则:岩根大的修路、岩根小的铲平, 小于2.5米宽的小沟填平, 保证钻机平稳作业。 (2) 钻孔质量标准, 孔位、孔深、角度符合爆破设计的要求, 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孔口完整、孔壁光滑、孔身直顺。 (3) 钻孔技巧。操作手要掌握钻机的操作要领, 熟悉和了解设备的性能、构造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 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并掌握不同性质岩石的钻凿规律。

三、爆破效果的控制技术

1 选择合理的孔网参数

孔网参数过大, 容易出现大块、炮根过多等现象, 造成一次爆破不能炸到设计位置。孔网参数过小, 造成钻孔和装药量的浪费, 影响爆破速度和工期。因此要选择合理的孔网参数, 既要保证爆破效果又能加快施工进度, 我认为根据不同岩石和孔深进行孔网参数的选取。对于Φ140孔径钻机:a=4~5.5mb=3.5~5.0m。

对于Φ90孔径钻机:

a=3~3.5m, b=2.5~3m。

布孔的形式采用梅花形布孔方式具有更好的爆破效果, a= (1.15~1.25) .b

2 适当的超钻

无论一次性爆破还是分层梯断爆破, 都必须保证足够的超钻深度, 超钻太小, 沿台阶底板水平的岩石就不能完全爆下来, 从而留下根底;过大超钻, 不但浪费炸药和凿岩的费用并且增加地震强度, 而且给下一层台阶的凿岩带来困难, 一般△h= (10~20) Φ, 软岩取小值, 硬岩取大值。

3 确定合理的炸药单耗

根据爆区岩石的软硬、风化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单耗, 一般按经验初选, 再根据试炮效果进行调整。

4 处理好水孔, 防冲炮。

对于有水的炮孔, 为了便于施工, 可采用综合处理的方法:

a.对于积水过多的炮孔, 可采用井点抽水的方法, 将孔内水抽走。

b.对于孔内水不太多的深孔, 可采用乳化炸药进行装药, 但孔深应小于10m, 因为孔太深, 乳化炸药可能无法下沉到孔底, 为保证安全起爆, 设两个起爆药包。堵塞段用细砂堵塞, 不仅可以将堵塞段的水挤出, 又增加了填塞段的密度。

c.对于浅孔, 水少时可用竹竿绑棉纱将水提干;水多时可用高压风管将孔内水吹出后, 立即进行装药和填塞工作。

5 采用合理的装药结构

为了提高爆岩的破碎度, 减少大块率, 同时又为了便于施工, 一般采用连续装药和分层装药。台阶高度小于60d时, 采用连续装药结构;当台阶高度大于60d时, 采用分层间隔装药。实践证明, 在两个长度大于20d的装药长度之间增加2.0~2.5m长的间隔堵塞, 间隔堵塞周围的岩体在上下两个药包端部的作用也能获得良好的破碎。这样就可以节省了炸药的费用。

6 采用微差起爆技术

微差起爆能为后起爆的药包提供新的自由面, 减少岩石的夹制力和阻力, 爆渣有了一定的水平位移, 因而爆渣的松散度就好, 便于机械清运;微差爆破能使前后起爆药包的应力波叠加, 使岩石进一步破碎;微差爆破能使爆渣在移动过程中相互碰撞, 使已经产生微小裂隙的岩块进一步解体破碎。实际工作中, 孔内采用高段别雷管 (10段) , 孔外采用低段别雷管 (3段) 。

7 保证堵塞长度和填塞质量。

确定合理的填塞长度并保证其质量对改善爆破效果和提高炸药能量利用率有着重要作用。填塞长度过短将产生较强的冲击波、噪声和飞石危害;反之将会降低延米爆破量, 增加钻孔费用, 并使台阶上部岩石破碎不佳。实际工作中填塞长度28~32Φ, 对于填塞大于30Φ的情况下, 一般不会有飞石。Φ90孔径的钻机填塞长度在2.8~3.5之间;Φ140孔径的钻机填塞长度在4.5~5.0之间。对于无水段的填塞一般用岩粉或黄土, 填塞料中不得夹有石块, 填塞时边填边捣实, 防止卡孔和悬空, 并注意保护好雷管脚线;对于孔口填塞段有水的炮口, 可先将水抽干再填充, 或用细砂填充。

四、大块率的改良技术

大块率是衡量中深孔爆破效果的重要指标, 大块的多少不仅影响装运速度, 增加爆破成本和二次破碎量, 同时带来安全隐患。影响中深孔大块率的因素很多, 其中地质构造、爆破参数、布孔形式、钻孔质量、装药结构、起爆时间的选择、起爆顺序、炮孔的填塞是造成大块的主要因素。

大块往往是制约土方挖运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在场坪工程中如何控制大块率就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几年的场坪工作, 就该问题我们已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1) 可根据前排底盘抵抗线的大小对第一排孔减弱装药, 第二排孔起分段装药, 最后一排孔为防止过度后裂采用减弱装药。采用微差起爆方式。 (2) 保证填塞长度和填塞质量, 对于上部堵塞段产生的大块, 可采用堵塞段小药包技术。即在原连续装药1.0m左右药段装到间隔堵塞段上部, 再进行封孔堵塞。药量按Q1=KW3计算, W上部装药中心至地表的距离。 (3) 减少根底控制大块。爆破前将根底打抬炮, 并安排在第一响起爆。 (4) 保证钻孔的精度。如果精度失控, 到孔底的间排距就会相差很大, 实际的w、a、b均失控, 必然造成大块多。 (5) 钻孔过程中应注意记录软弱夹层、裂隙及采空区、塌陷区的位置, 在装药时对于相应位置进行回填堵塞。在采空区、裂隙位置, 可采用编织带装少量土, 用尼龙绳放至透孔位置, 让土袋卡在穿透处吊紧, 再放入一土袋, 回填岩渣1m并测孔确认, 再装药;对于软弱夹层, 应在软硬岩交界面上下各堵1m。 (6) 增大底部装药量, 改变装药方式。采用分段装药和不耦合装药结构, 克服中部和填塞段的大块。 (7) 选择合理的起爆时间和顺序。采用梅花布孔 (5~6排) V形起爆方式, 实现后排孔逐孔起爆, 减少对未爆岩石的破坏。

五、爆破振动的控制技术

随着鲅鱼圈工程随着鲅鱼圈工程全面的展开, 基础开挖日益增多, 为了确保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必须严格控制爆破危害, 特别是在临近建筑物进行爆破时, 必须考虑爆破振动的影响。为了降低爆破地震效应, 我们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可以降低爆破地震影响。

1认真做好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好爆破方案设计, 在厂区爆破时爆区周围的环境特别复杂, 必须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 力求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如:爆区周围的环境、地上地下有无电缆、工程的具体要求、地形地质条件、爆区和临近设施的距离, 结构物本身的情况, 结构物的抗震等级等。然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爆破方案。

2控制药量。其控制方法:对于靠近建筑物的炮孔采用小孔径的钻机进行钻孔, 尽量减少超深, 减少布孔和钻孔的偏差, 可以减弱地震效应。缩小孔距、排距、孔深、最小抵抗线等爆破参数。一般可取主爆区孔网参数的2/3, 通过采用密布孔, 小抵抗线, 分层装药, 毫秒延时爆破的爆破方法达到对孔网参数的控制, 从而控制单孔药量。按爆破安全规程中规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不同距离允许的同时起爆最大药量Qmax, 通过控制同时起爆最大药量, 将爆破振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必要时可逐孔起爆。

3采用微差起爆网路。 (1) 用非电毫秒管组成孔内外微差起爆网络, 网络中各不同距离的最大分组装药量均在允许起爆最大药量Qmax范围内。当相邻两组起爆微差间隔大于100ms时, 爆破振动的峰值就不叠加, 一般取间隔时间为150~310ms; (2) 孔内延时爆破减振:在孔内采用多段装药结构, 分段毫秒延时爆破, 减少瞬间一次分段起爆的药量, 孔内分段装药毫秒雷管的段数大于孔外连接起爆毫秒雷管的段数, 以保证起爆线路的安全传爆。下段用大段雷管, 上段用小段雷管, 孔内各段的段差在1~2段, 使上段先爆, 下段后爆, 先爆的上段装药为后爆的下段装药创造能量向上传爆的条件, 以减少地震波能量在孔内作用的时间, 改变其水平传播方向, 减弱单段装药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强度; (3) 孔外延时爆破减振:分段装药的孔外采用单孔串联毫秒延时爆破接力起爆方式或双孔串联的分组毫秒延时爆破接力起爆方式, 孔外延时雷管大于等于100ms, 孔内雷管用偶数, 孔外连接管用奇数, 反之则相反, 在排与排之间设防迭加系数调整雷管段.

4进行减振设计, 开挖减振沟, 钻减振孔。 (1) 采用小孔径钻孔, 减少超深, 第一排孔不超深, 之后每增加一排超深孔增加0.5m。减少起爆排数, 一般不超过五排孔; (2) 采用合理的装药结构, 将药量分段在孔内延时起爆, 一般设2~3个装药段可满足需要, 两段时, 单孔药量按下段1/2~2/3, 上段按1/2~1/3的药量分布, 三段时, 单孔药量按下2/5, 中2/5, 上1/5药量分布, 分层填塞, 分段填塞长度0.5~1.5m, 上部填塞长度不小于最小抵抗线。两段装药时地震强度和作用范围比连续装药结构减少35%~50%, 三段装药时可减少65% (3) 起爆顺序:从爆破安全的整体来衡量, 改变爆破方向将保护物置于侧向位置, 更有利于爆破安全; (4) 采用孔、沟减振。即在爆区和保护物之间钻单排或双排防振孔Φ40~70mm, 孔间距小于30cm, 降振率达30%~45%。

六、爆破飞石控制技术

设计合理精心施工的中深孔爆破不应该产生对人员和设备构成危害的飞石。飞石的产生, 首先是由于设计不合理, 其次是不合理的施工造成飞石, 采取如下技术措施控制飞石:

(1) 根据施工总结的经验, 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装药前, 校核各孔的最小抵抗线, 如有变化, 必须修正装药量; (2) 施工中慎重对待断层、软弱带、张开裂隙、成组发育的节理裂隙、溶洞、采空区等地质构造, 采取间隔堵塞、调整药量、避免过量装药等措施; (3) 保证堵塞长度和质量, 堵塞长度20~30Φ, 堵塞料用钻孔岩屑或黄土, 有水孔堵塞用细砂; (4) 选择合理的起爆模式, 防止因前排后冲, 造成后排最小抵抗线大小和方向失控; (5) 爆破最小抵抗线方向避开保护物, 特别是前排临空面不平, 最小抵抗线差异过大时, 应在薄弱处进行堵塞。 (6) 现场管理者认真观察爆区岩性, 合理确定孔位, 认真检查钻孔装药、填塞等各个环节的质量, 避免飞石的产生。

结论

鲅鱼圈工程我们进行了数以千次的中深孔爆破, 取得了满意效果, 有效地控制了爆破振动、飞石等爆破危害, 我们体会到对于中深孔爆破必须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布孔、钻孔、处理孔内积水、计算药量、分药、装药、填塞、联线、防护等环节层层把关, 指定专人负责, 从爆破效果、爆破振动和飞石等主要环节对爆破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对孔网参数、单孔药量、起爆网络进行精心设计、反复研究, 使整个施工过程完全按设计进行, 才能保证爆破的成功。

摘要:本文探讨了控制中深孔爆破技术的几个因素, 从钻孔技术、爆破效果的控制技术、大块率的改良技术、爆破振动的控制技术等方面介绍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深孔,钻孔,爆破效果,大块率的改良,减震,飞石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剑, 钟永晓.炼铁高炉高温炉瘤爆破清除实践[J].爆破, 2010 (03) .

[2]张光寿, 丁玉英, 林伟锋.高炉炉底爆破清渣[J].爆破, 2009 (03) .

[3]唐信来, 雷玲, 孙向阳.高温闪速炉炉结爆破拆除[J].爆破, 2008 (04) .

综合控制技术 篇5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题 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

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

申 请 指 南

一、指南说明(一)项目概述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列为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流域(区域)水污染控制与工程示范”和“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作为“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以下简称“城市”主题)被列为了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五个主题研究内容之一。“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将在“城市”主题的框架要求下,针对三峡库区的主要城市水环境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并进行部分关键技术的综合示范。

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也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显著的水利工程和最大的电站。三峡库区的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是影响三峡工程系统综合效益发挥,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的重要因 1 素,在国内、国际上政治影响广泛,备受关注。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压力大,主要问题依然突出,次级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明显,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居高不下,小城镇污染日益加剧,库区水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缓。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三峡库区的污染治理列为“十一五”期间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同时重庆市是国务院刚刚设立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因此本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

“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拟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多属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选择重庆、涪陵、长寿等三峡库区沿江城市为示范区,以削减城市整体水污染负荷和保障三峡水库水质安全为核心,重点突破山地城市排水管网安全与面源污染控制、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及优化运行调控、污泥处理处置、食品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以及山地小城镇水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项目以国家和重庆市围绕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工程为依托,通过 2 技术研发、集成创新和综合示范,构建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从而为三峡库区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为西部众多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和类似地区(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提供典范。

(二)项目的总体目标

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多属山地城镇、基础设施立地条件差、建设用地紧缺、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的特点,以管网运行安全为核心,以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去除为重点,通过技术集成和综合示范,突破脆弱地质条件下的管网安全建设运行和污染负荷削减的关键技术,提升水环境设施污染物削减的整体效能和安全稳定性,建立三峡库区城市排水系统安全和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为实现国家对三峡库区总体水质目标要求和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为西部众多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区域的城镇水污染防治提供示范。

(三)项目任务分解

本项目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多属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选择重庆等三峡库区沿岸城市,以削减城市整体水污染负荷和保障三峡水库水质安全为核心,突破山地城市排水管网安全与面源污染控制、库区城市污水 3 处理厂功能提升和优化运行调控、污泥处理处置、食品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及山地小城镇水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初步构建起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项目设置以下六个课题:

课题1:重庆主城排水系统安全与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课题2: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课题3:三峡库区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4:三峡库区食品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5:三峡库区山地小城镇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6: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综合控制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

二、指南内容

(一)课题名称

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二)研究目标

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水环境保护要求高、城市污水处 4 理厂运行负荷率低、污泥处理处置困难的特点,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功能为核心,以去除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为重点,通过研究三峡库区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的功能提升调控技术,适合库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消化与干化污泥制建材、制营养土和森林施肥等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的集成,并对污水厂实行低成本升级改造与污泥处理处置的综合示范,突破经济欠发达条件下水污染负荷削减的关键技术,提升水环境设施污染物削减的整体效能和安全稳定性,建立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的技术体系,指导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改造和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三)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功能提升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库区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SBR工艺系列、氧化沟工艺系列、A/A/O工艺)的功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构建库区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的技术体系和工程案例。

2、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与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减量与资源化多项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提出适合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减量与资源化技术体系和工程措施。

3、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升级改造及污泥处理处置综合示范

开展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升级改造的工程化研究,实现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技术改造,处理功能升级、污泥处理处置,共同控污的技术体系。

(四)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考核指标:

1、通过对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三种典型工艺进行功能提升调控技术集成,每种工艺规模不小于2万m3/d,出水主要污染物(TN、TP)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实现示范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提高10-20%。

2、通过对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升级改造示范综合示范,规模不小于2万m3/d,出水主要污染物(TN、TP)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实现示范污水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提高5-15%。

3、通过对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制营养土及森林施肥示范,规模200亩。营养土含水率≤45%,氮磷钾≥6%,腐殖酸≥10%。

4、申报发明专利 4-6项,制定3部地方技术标准草案。

5、发表高水平论文12-15篇,培养15名专业人才。

(五)课题实施年限

2008年~2010年。

(六)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裁员控制“幸存者综合征” 篇6

人类是最富有情感的动物,也正因如此,使得人在面临灾难性突发事件时会表现得无比脆弱。有心理学家把灾难的经历者出现的种种病态称为“幸存者综合征(SUrVlvor SyndrOilE)”。企业若准备裁员,员工们是否会出现类似症状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否则无形中企业将不得不承担额外的成本——这种由大量裁员引起的隐性成本虽然短期内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但它对企业及个人的影响却是真实存在的。

裁员,企业的“地震”

20世纪90年代,组织行为研究者们提出了“幸存者综合征”的概念,并归纳了“幸存者综合征”的表现形式。奥尼尔与莱恩于199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可谓是关于“幸存者综合征”的经典论述之一。文章说,工作没有安全感使人们遭受莫大的工作压力,出现愤怒、焦虑、嘲讽、怨恨、屈从、愤世嫉俗、过度疲劳、消极怠工,甚至辞职等一系列情感现象。以后其他学者又增加了超负荷、士气低落、精疲力竭、无效率和易冲突等表现。

裁员,是组织中能导致“幸存者综合征”的最普遍的突发事件之一。

裁员首先打击最大的无疑是被辞退的人,但其实留下来的员工也深受影响——尤其是在那些没能妥善处理好过渡期的公司中。美国心理学家和商学院的教授们都认为,裁员幸存者的心灵际遇与那些在大灾难(例如飞机失事和地震)中侥幸活下来的人具有同样复杂的心理矛盾。通常情况下,裁员事件后的“幸存者”会有积极的心理感受,因为他们毕竟保住了工作,感到应当更加珍惜生存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比起沉重得多的消极情绪,这种积极的情绪却微乎其微。他们像被判了“死缓”一样,想到更多的是‘也许事情还远未结束’和‘不幸也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知名教授乔沃尔认为,保住工作的职员也会因别人失业而产生内疚和不安全感,他们通常会陷入到“也许倒霉的本该是我”的巨大压力中。

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即“幸存者综合征”的出现与裁员是否公平高度相关。公平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投入产出比率与别人的投入产出比率做比较,如果他认为自己的该比率与他人的该比率不相等,一种不公平感便产生了,即所谓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虽然那些没被解雇的员工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的投入(努力工作)得到了相应的产出(被聘用),理应感到高兴;但是他们往往也会将自己得到的产出与被裁掉员工得到的产出(被辞退)相比较。如果再对整个裁员过程不了解,尤其是在裁员消息突然下达的情况下,一种不安全感便会产生。而且还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无论自己如何效忠于公司,将来的某一天很可能也会被裁掉!这也就是“幸存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如何应对裁员“地震”

很明显,“幸存者综合征”促使组织的高效率运行功能发生紊乱,组织义务、忠诚、业绩和创新无法实现。那么,企业该如何应对这种裁员“幸存者综合征”呢?

员工参与美国纽约某网络公司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个星期五,公司高层对两个部门经理私下透露,因业务计划变更,要解雇这两个部门的所有员工,但希望两位经理能留下来,并且在当日下午正式宣布以前,公司希望他们不要向本部门的其他员工透露此事。“我不能告诉下属员工所发生的事,对此我非常气愤和烦恼,”其中一位经理回忆道。对管理高层没更早让她参与相关计划也感到非常不满,于是隔周的星期一她谢绝了公司的挽留,坚决辞职。几周后,其他部门的经理们也纷纷离去。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裁员有时是企业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可能被裁掉也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事情。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让走者理解、留者安心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办法是无论在裁员之前、之中还是之后,为了维持员工的信任,组织应尽可能地公开、透明和坦率。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在获得成功的裁员案例中,员工参与都被当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员工往往对于组织与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裁员决策中如果能有员工的参与,不仅使组织受益匪浅,员工也能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来自于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能够帮助这些“幸存者”重塑职业信心。

沟通在中国一般很少有专门针对员工心理状况的研究,企业管理层所注重的往往是员工的具体物质利益,认为只要支付给他们足够的薪酬就行了。其实东方人的心理更加敏感和细腻,加上几十年来经济制度所养成的心理惯性,中国企业的员工一般很难接受被解雇的现实——无论是辞退的或是被留用的。所谓“幸存者综合征”在国有企业的具体表现是对政府“减员增效”政策的普遍抵制,在非国有企业则表现为超常规的人员流动——无论哪一种,对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作为一个完整的心理支持系统,在裁员实施之后,需要继续对裁员工作的各相关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包括对实施裁员的管理人员、离开公司的员工以及所有留在公司的“幸运”员工。裁员事件虽然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应,但所有经历过心理危机事件的人都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咨询服务来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因此,沟通是裁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充分的沟通对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忠诚感、组织承诺、公平感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员工需要释放自己的情绪,了解裁员的原因,他们希望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帮助,以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如果组织没有满足员工的这些需求,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和沮丧,最终影响到绩效。

朗讯人力资源总监林钢认为,裁员并不是他们工作的结束,相反,这恰恰是更加重要的工作的开始。“一方面,我们要立刻与留下的员工进行心理沟通,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对于公司的价值,这也是他们能够留下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要对基层管理者即直线主管进行培训,首先让他们明白自己对于公司的价值,第二步再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消除员工的顾虑及裁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有助于公司留住优秀的员工。”

另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咨询机构的人员提供以下服务:

在公布裁员通知的当日,在现场提供面对面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在裁员实施日后的三个月内,接受面对面的个别心理咨询、职业发展辅导以及再就业指导等辅导服务。具体包括:

——心理辅导咨询,以调整情绪、改变认知或态度、增强自信心,以及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改变会使“离开的人”和“幸存者”都感到生气、害怕、否认和沮丧,因而,员工需要了解如何应对变化。要帮助那些“离开的人”,更要帮助那些留下的“幸存者”。这种咨询可以帮助员工适应变化,而这些能够适应变化的员工则是组织在裁员后获得成功的关键。

——职业发展咨询,对被裁员工的职业经历或经验、职业技能或性向以及职业兴趣或期望等情况进行基本的评估,并提出职业发展指导建议;这种职业发展咨询能够让被裁员工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优势或潜力,同时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薄弱之处及限制职业发展的原因,看到如何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并且能经得起各种裁员风波的考验。

——再就业辅助服务,包括再就业资源介绍,帮助被裁员工如何利用资源来查询最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如何提高自己的相关职业技能,再就业前的应聘准备等。

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篇7

随着当下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促使我国社会现代化生产脚步也越来越快, 人们不管是在对电力能源数量需求上, 还是在对其质量需求上, 所提要求也愈来愈高。而越来越普及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也促使变电站中也开始广泛的运用起综合自动化系统。当下我国电力系统相关部门已逐渐将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技术当成一项全新技术应用到电力电网中, 诸多专业厂家也开始将重点研究项目定位到开发变电站自动控制系统上, 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 并将一系列不同特色的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系统给一一推行出来, 从而使得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要求得到有效满足。

1 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技术的价值

谐波、三相不平衡、闪变、电压偏差、频率以及波动这六项指标是我国电能质量的标准指标。而这六项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严格要求了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运行水平。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具有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都会直接受到变电站运行状况的影响。而想要对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进行提升, 最为基本且简单的方法就是对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目标得以实现[1]。

2 目前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2.1 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应用的现状

在我国, 由于工业以太网的组网成本非常的低廉, 网络通信协议也比较的通用, 致使其受到了非常广泛地运用, 逐渐被运用到电网自动控制领略中自动化控制网络的构建上。而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技术, 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工业以太网以及无缝连接技术都得到了很好地使用。在综合变电站发展上我国企业也是非常的迅速, 在我国占据主流的都是从原来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而逐渐转化过来的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 这些企业在市场份额上已经多达百分之八十[2]。传统的网络结构是这些企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最为广泛的, 传统四合一微机测控保护单元运用于间隔层, 在通讯管理器或者管理机上进行间隔层设备的数据传输, 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然后在对多串口通信方式进行运用, 通过各自通讯接口将原先已经被处理过的数据分别传输到远端生产调度系统和后台管理机上, 而在通讯违约上, 所采用的依旧是电力系统的部颁CDT违约。此外, 传统现场总线, 如Can Bus、Profi Bus、Mod Bus以及LonWorks现场总线, 也仍然是这种结构模式间隔层设备所采用的。

2.2 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应用的问题

人们在对这种由网络结构所组成的企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现, 虽然它所采用的现场总线技术较为的先进, 具有非常快的传输速度、数据也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以及非常稳定和可靠的网络等一系列特点, 但是对于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企业变电站来说, 对企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需求还无法做到很好的满足[3]。特别是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对工业以太网地广泛运用, 以及无缝连接这种和其相适应的技术, 促使我国企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网络在发展和创新上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当下我国很多转化成为企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 除了对企业实际需求很难做到满足, 一些缺陷和问题也依然存在于实际应用中。出现故障的网络设备或者出现问题的间隔层设备, 都是让系统和系统之间所存在的通信故障诱导出来的, 从而使整个系统出现不稳定, 严重时, 甚至还会让整个系统遭受瘫痪, 这个致命缺陷在所有的系统网络结构中都存在着。而很多厂家为了将这个问题解决掉, 都开始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 如双机切换、双机冗余等, 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处理方式都只能做到将前置机和通讯管理器故障出现频率进行降低, 而不能让这类问题在根本上被解决掉。

3 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

3.1 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系统网络体系设计

通过站内、占中以及电站所构成的一种异构系统, 并通过对前置机进行传输各种不同规约数据, 在有前置机解析和打包这些传输过来的数据, 在以太网中运用XML格式进行传输的整个过程就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在对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组网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 工业以太网这种在当下被广泛运用的技术是最为普遍的选择, 在一些大型枢纽变电站中更是如此, 在节点数目上由于220k V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具有很多, 成千上万个CPU分布在站内, 拥有很大的数据信息流, 且在速率上也具有非常高的要求, 在实时性、时间以及宽带等指标同步上Lon Works网络已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而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只有工业以太网。因此, 在大型枢纽变电站内部中工业以太网作为数据通讯网络, 是最好的选择。

在设计的具体过程中, 可以依据电气设备中变电站进行监测控制的接口类型来设计:首先, 将嵌入式以太网接口配送到每个需要检测控制的电气设备上, 将以太网节点直接设置在该设备上, 从而使其可以直接的连接到工业以太网上[4]。其次, 通过RS232/485 或现场总线等方式将不具备以太网接口的几个测控装置连接在一起, 然后利用通信控制器上的嵌入式以太网接口, 将以太网节点直接设置在这些测控装置上, 从而使其可以有效地连接到以太网。这两种应用模式都需要对嵌入式以太网接口进行设计, 两者本质上几乎相同, 但是如果考虑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电压等级、成本以及配置, 这两种模式的适用范围就存在很大差异;而如果考虑到可靠性, 作为数据流在站内的核心, 变电站内通信系统使用双以太网冗余配置是最好的选择。

3.2 实现综合自动控制系统

在进行实际的实施过程中,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系统上, 应该对面向对象方法设计进行采用, 对配置进行分层分布, 将全站综合自动控制设备分成两种, 一种为站控层设备, 一种为间隔层设备。首先, 监视、控制、测量以及管理全站设备的中心所在设置成站控层, 并对各间隔层设备所接收到的数字量、电度量以及模拟量等信息进行收集, 同时对现场的控制命令进行发布, 在远方数据上运用远动工作站中专用的远动通道和调度端来进行通信。其次, 间隔层主要是对实时信息进行收集, 并对间隔层中一切设备的运行进行监测和控制, 在于站控层的操作要求上进行自主协调的就地进行操作, 从而使设备地安全运行得到保障[5]。而且在设备开关上具有就地和远方切换的功能, 在站控层出现问题没有效果的时候, 间隔层的监控和保护功能依旧可以独立完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迅速发展, 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也愈加显得重要起来, 只有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 才能使我国电网系统的安全性能得到加强, 从而使我国电网经济运行水平的提升得到有效促进。

参考文献

[1]翁安生.变电站综合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J].通信电源技术, 2010, 5:79-80.

[2]刘敏.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17:93-94.

[3]程时杰, 李兴源, 张之哲.智能电网统一信息系统的电网信息全域共享和综合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 1:8-14.

[4]鲁东海, 孙纯军, 秦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与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J].华东电力, 2011, 4:567-571.

综合控制技术 篇8

针对破碎顶板, 无论是措施型还是工程型治理, 缺少系统论述和“一对一”治理模式, 本文针对三软综采工作面, 从破碎成因、冒落机理方面系统论述了控制方法。

1 工作面概况

平煤股份六矿戊9-10-22210工作面属于典型的三软工作面, 位于该矿二水平戊二轨道下山, 地面标高+180~+260 m, 工作面标高-466~-502 m, 走向长1 166 m, 倾斜长200 m。东部是四六矿边界;西部是戊二下山保护煤柱;北部是戊9-10-22230采空区;南为未采动煤体。上部为戊8-222150、戊8-22170采空区。工作面煤层较为稳定, 煤层总厚度在0.05~3.40 m之间, 平均厚度2.80 m, 局部受构造影响有薄煤现象。煤层倾角6°~10°, 平均倾角8°, 煤层坚固性系数1.0~1.5, 直接顶厚0~2.1 m泥岩, 直接底为厚0.8~3.2 m的泥岩。煤岩层综合柱状如图1所示, 里段320 m与上覆采空区层间距较小 (最小1 m) , 顶板破碎。掘进揭露断层6条, 对回采产生影响的是F5、F6断层, 落差分别为1.1, 4.0 m。

2 破碎顶板成因及漏冒机理

所谓三软是指顶板软、煤质软和底板软。软顶板一般指1类中1a、1b不稳定顶板, 直接顶顶板岩层裂隙发育、破碎, 抗压强度指数很低或为软顶煤, 基本上是一旦失去支撑很快就冒顶, 若不能支护刚裸露的顶板或顶煤, 梁端会冒顶;煤质软, 节理发育、煤层不稳定使煤壁极易片帮, 而且煤壁片帮和梁端冒顶相互诱发[1,2,3]。

因地质构造 (断层、褶曲、陷落柱等) 影响或应力集中造成岩性降低, 顶板岩性软、层间距小、复合顶板、周期来压、分层开采的上分层人工顶板胶结不完好等原因, 均会导致顶板破碎。特别是断层结合面处、褶曲等地质构造带最易形成顶板大的破碎区。

破碎顶板冒落机理:由于原生构造以及采动等原因, 在一些煤层的直接顶中, 存在“人字劈”、“升斗劈”, 或其他形状的游离岩块[4]。在采煤机采煤或爆破落煤后, 如果支护不及时, 端面距 (支架顶梁前端到煤壁的距离) 过大, 这类游离岩块可能突然冒落砸人, 造成局部冒顶事故。当采用爆破法采煤时, 如果炮眼布置不当或装药量过大, 也可能在放炮时造成震动摧垮支护、引发片帮等, 从而扩大无支护空间, 导致局部冒顶事故发生。

破碎顶板容易发生局部漏冒现象, 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支护, 经常发生工作面漏垮型冒顶事故, 继而引发机电事故, 威胁着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

3 两巷及端头破碎区控制

3.1 两巷破碎区

戊9-10-22210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揭露的破碎带, 主要是断层影响或掘进时支护不良造成的冒落, 加上从掘进到回采期间的风化作用等形成的。以回风巷为例, 在F5、F6断层处, 回风巷为186棚拱形支架支护, 沿走向共计150 m长, 拱形棚外段长40 m区域顶板破碎, 再向里长80 m为高顶区, 高顶区以里长30 m为破碎区 (图2) 。鉴于破碎区影响在局部且面积较大, 适于预注浆加固。初选水泥注浆, 对里段40 m每间隔3 m打1个钻孔, 孔径42mm、仰角30°、孔深1.5 m, 按1∶1比例注浆, 注浆时平均每孔2袋水泥。注浆后, 在实际生产中其效果不理想。

高分子化学注浆技术利用液压、气压原理, 把化学浆液均匀地注入到具有空隙、裂隙、节理等软弱结构的煤岩体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 将煤岩体胶结成一个整体, 使得煤岩体形成强度高、抗渗性能好、稳定性高和防水性能好的新结构体, 从而改善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提高其整体性和强度[5,6,7,8,9]。采用天工一号注浆:经过水泥注浆后其效果不理想, 注水泥浆时冒顶段开放性的空间导致大量流动性的浆液流向采空区, 起不到加固顶板的作用。使用天工一号A、B胶注浆, 注浆位置在高顶区外30m范围内。孔间距3~5 m, 孔径为42 mm、角度仰角30°、孔深8 m, 注浆压力>10 MPa。A、B胶以1∶1比例搅拌均匀, 平均每孔注20桶浆液 (每桶净质量25 kg) , 单孔最多注浆5 t。注浆后确保邻近孔浆液渗透, 注浆区域煤粘结较硬, 在生产中效果良好。

3.2 端头破碎区

该工作面端头顶板破碎主要原因是层间距小, 端头应力集中。采面在生产过程中, 影响回采的主要位置在机头、机尾最后两架。

两端头架设小超前, 用长3.5 m废铁轨做梁沿走向架设3棚, 棚距800 mm。采煤机截齿切入煤壁前要去掉中排单体柱, 保留煤壁侧一排单体柱。端头小超前生产工序:斜切进刀割煤→推刮板机→拉超前架→进入下一个循环。虽然单刀割煤可以辅助调整输送机上窜下滑, 但顶板破碎时不宜采取单刀割煤, 因为单刀割煤不能及时控制端面距。机尾三角区顶板破碎严重时, 回风巷工字钢梁不回撤, 待顶板好转时提前用旧的U型钢梁替掉工字钢梁。端头小超前与采面穿棚基本相似, 主要目的是超前支护, 缩小端面距。

4 采面中部破碎带控制

层间距小、端面距大、架间隙超过规定是导致该采面顶板破碎冒落的主要原因, 因此采面中部破碎顶板控制的关键是缩小端面距、调整架间隙等。宏观而言, 还可以通过破顶的方式人为减小断层落差, 减少破碎顶板揭露面积。具体措施为:“堵、柱、压、穿、挤、修、护、炮”等。

(1) 堵。正常顶板架间很少溜渣, 然而破碎顶板情况下很容易在支架靠近前梁段架间漏渣造成空顶引发压死输送机、冒顶等事故。对此, 采用竹笆堵塞, 效果良好。

(2) 柱、压。配用单体支柱带压擦顶移架确保顶板不间断支护, 而且快速拉架。单体支柱使用方法是:首端支在待拉支架前梁位置, 末端放在邻架立柱的底部, 液压枪开关必须自锁, 实行远程送压, 以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3) 穿。对于随推进一直延伸的破碎区、煤壁片帮较宽 (超过综采工作面规定端面距) 处需要超前支护, 在煤壁侧打钻孔穿棚 (图3) , 棚梁另一端架在液压支架前梁上至少500 mm, 梁下打单体液压支柱。这样, 采煤机走底刀割煤后已经提前支护破碎顶板, 防止煤壁及采空区侧溜渣。

(4) 挤、修、护、炮。按平衡拱原理, 断层、破碎区在采面沿倾向两边即拱脚位置恰是2个应力集中点, 2个集中点附近支架应确保支撑力, 而且支架前移要达到极限位置, 即支架前梁要“挤”住煤墙, 消除漏渣通道。对破碎区的液压支架, 应该加强检修, 杜绝漏、窜液, 保证支架有效支护顶板和移架速度。而且要切实使用好护帮装置, 减少片帮导致的端面距超标。正常机采不能有效控制顶板时, 宜采用炮采后再通过采煤机, 以减少采煤机割煤时对顶板的扰动。炮采地段, 支护方式采用人工穿棚 (图3) , 爆破落煤后采煤机拾煤, 正常推移输送机。需要注意: (1) 放小炮, 装药量不宜过大, 不超过250 g, 一次爆破炮眼数量要严格控制, 每次爆破一般3~5个眼。 (2) 炮采地段防止推移不够1个步距, 严禁输送机落后。

5 效果分析

采面推进到回风巷破碎区注浆段, 截齿切割的状体明显胶结、不易破坏, 而且剖面呈现出煤岩体结合, 没有出现冒顶事故。工作面端头和中部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后, 除人工小超前、穿棚、炮采每班影响1~2 h, 其余技术措施均与采煤工艺同步, 减少了顶板事故发生。

6 结语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控制顶板, 均不是单一的技术措施, 应该兼顾或同时使用多种方式控制顶板。工作面顶板破碎的情况下, 严禁单刀割煤。对破碎区顶板的控制, 主要是消除破碎煤岩体漏冒通道, 超前支护是关键, 防止片帮是保障。

参考文献

[1]沈思淮.采煤工作面破碎顶板事故防范措施分析[J].科技信息, 2011 (9) :239.

[2]田素川, 徐建文, 李振雷等.浅谈软岩巷道的分类支护原则[J].煤炭科技, 2009 (4) :16-17.

[3]于洋, 肖同强, 刘洪林, 等.浅谈软岩巷道施工与支护技术[J].煤炭科技, 2009 (4) :14-16.

[4]钱鸣高, 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5]韩树标.罗克休充填结合马丽散加固技术在巷道过断层破碎带中的实践[J].煤矿现代化, 2009 (6) :22-23.

[6]杨玉龙.浅谈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及控制[J].煤炭工程, 2009 (3) :48-50.

[7]韩羽.破碎煤体化学注浆加固模拟试验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05.

[8]秦定国, 肖知国.化学注浆加固技术在采面冒顶防治中的应用[J].中州煤炭, 2009 (7) :80-85.

综合控制技术 篇9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道路照明系统中传统的人工操作和维护控制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智能路灯控制模块能够弥补当前路灯控制中的不足,可以监控到每一杆灯,采用支路控制和单灯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按需照明,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照明节能。

1 系统硬件结构

整个系统分为路灯监控中心主站软件和路灯远程综合控制模块,每个控制模块可以控制254个灯杆,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路灯远程控制模块主要功能是控制每一条支路的通断电,控制每一盏路灯的亮度和开关,完成路灯支路电流的采集,计算出有功功率和电量,同时监测路灯的运行状态,通过GPRS无线模块与监控中心计算机进行通信。路灯远程控制模块是本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支路电流采集电路、信号输入电路、控制输出电路、时钟电路、存储电路、GPRS通信模块、载波模块。

1.1 支路电流采集

路灯管理中心想要知道每条支路的用电情况(一条电力线上的所有灯杆称之为一条支路,这在路灯布置时已经规定好),就需要检测每条支路的电流。设计的模块能完成4条支路的三相交流电流采集,这样要进行12个交流电流的转换。交流电流通过小型的TA21CDM-5A/2.5mA电流互感器转换,后经运算放大器LM358放大接入STM32F103B的A/D转换口。STM32F103B内嵌2个12位的模/数转换器(ADC),每个ADC有10个外部通道,可以实现单次或扫描转换,本设计采用扫描模式。在扫描模式下,转换在选定的一组模拟输入上自动进行,提高了采集的实时性。由于STM32F103B管脚较少,电路中采用到模拟转换开关CD4051来完成不同支路电流采集的切换。

1.2 信号输入和控制输出部分

本模块能实现“四遥”功能,可以接收监控中心的遥控命令,远程控制现场支路继电器的分、合,比如为了维修安全,需要对某条支路断电,可以通过监控中心主站软件对这条支路分闸,维修完成后再进行合闸操作;能测量每条支路的用电信息,可以查询当前支路继电器的状态(即分、合状态)及每一盏灯的开关状态,还可以调节每一盏灯的亮度。本模块共有4路控制输出,4路信号输入,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支路,控制对象应与开关状态信息采集对象一致。

1.3 时钟电路

现场需要准确的开关灯时间,所以模块还要有精确的时钟计算,本模块选用内置高精度调整的32.768kHz水晶振子的I2C总线接口方式的实时计时器RX-8025 SA/NB。

1.4 数据存储

监控中心下达的开关灯时间、亮度调节参数、遥控跳闸次数及最近一次遥控跳闸的支路号和时间、跳闸时的功率及总的用电电量、支路电流都需要保存,设计选用宽电压的256KB具有SPI接口的非易失性铁电存储器FM25W256。

1.5 GPRS模块

设计采用深圳有方公司生产的M590通信模块,监控中心软件需要一台通信前置机(或者前置机组),该电脑运行系统监控软件,并且它必须包含一个在Internet上的静态IP地址。模块开机后首先登陆到中国移动GSM/GPRS网络,然后通过TCP/IP(或者UDP/IP)协议连接到通信前置机,连接成功后,则在通信前置机和控制模块之间就建立了一条可靠的通信通道。

1.6 载波模块

控制模块直接采用青岛东软的载波通信模块方案,通过电力线载波与每个灯杆上的单灯控制器通信。单灯控制器可以控制多路灯头的电源,控制每个灯头的开关和亮度,能够及时监测路灯的状态信息,通过电力线载波通信主动上报给控制模块,再上报给监控中心。单灯控制器还可以接收本控制模块的控制命令。每一个灯杆上安装一只单灯控制器,灯杆编码与单灯控制器的地址码对应,该地址码是唯一的。

2 软件设计

控制模块使用32位ARM7微控制器STM32F103B,微控制器内嵌入了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程序整体分为三大部分:操作系统部分、各个任务部分、底层驱动程序,主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操作系统部分主要完成各个任务的调度和管理。任务主要是根据应用程序的功能划分,共分为5个任务,分别为GPRS通信、载波通信、开关量状态输入、控制输出、支路电流采样,其中GPRS通信的工作都是通过一系列的AT命令来完成的,主要是处理监控中心下发的控制命令,实时传送路灯运行信息。底层驱动部分主要完成对已有的硬件系统进行配置、读写和启动等操作。

系统初始化包括操作系统、系统时钟、各个接口函数(SPI总线、I2C总线、ADC、DMA、定时器、中断向量等)、外部时钟的初始化。信号量表示一个或多个事件的发生,用于各个任务之间的通信。4条支路的支路电流采集是在定时器中断中完成的。

A/D转换程序启用了STM32F103B的DMA传输功能。DMA控制器可以代替CPU驱动产生数据访问的地址并执行数据的读出和写入操作。

STM32F103B的DMA特征是传输源和传输目标可以分别是存储器和/或片上外设,源和目标可以同为存储器或同为片上外设,一次数据传输的单位可以为8位、16位或32位,数据传输的触发信号由硬件确定,不能更改。

程序中有12路电流采集,分别对应ADC1的5个通道CH1/CH2/CH3/CH4/CH5,其中CH5的输入是由模拟转换开关CD4051通过不断切换8路电流采样提供,然后由DMA1传送到5个数据长度的接收缓冲区中。ADC的时钟频率为9MHz,在定时器中断(50×16×8Hz)中把数据从接受缓冲区搬到参与运算的数组中,这样可以根据外界的频率不断来调整定时器时间来采样数据,因为外界的频率不一定是50Hz,有可能为40~70Hz的任意值,为了保证在一个周期采样16个点,所以在定时器中断中来启动AD采样和DMA。因为程序中增加了模拟转换开关CD4051,所以每进行一次定时器中断还要切换CD4051的输入通道,ADC1的另外4个通道CH1/CH2/CH3/CH4的采样频率是50×16 Hz,在定时器中断中要加一个计数器,计数累加到8次才采样一次,这样可以保证12个通道电流采样在同一周期完成,当然有一定的误差。为了采样的准确性,也可以将采样点设置为32个、48个、128个,根据需要来选取。程序共进行了10次循环(12个通道电流采样一个周期完成为一次循环),然后对10次结果取平均,最后计算出支路电流值,经校准后精度可达到1%。

3 结语

目前,城市路灯照明大多采用时间控制和人工控制,且只能控制支路不能控制单灯,造成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很多不便,传统的路灯无法调节灯光亮度,当深夜行人稀少,路灯亮度却依然很高,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设计的模块经现场工业性实验证明,稳定可靠,可以合理设置开关灯时间,实时调节路灯亮度,达到节能效果,实现按需照明。此外,模块支持远程在线升级,实现程序自动更新,大大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和费用。

摘要:介绍一款基于32位ARM微控制器STM32F103B和工业级无线通信模块M590的路灯远程综合控制模块,并对其工作原理及软、硬件实现方法进行说明。

关键词:ARM,远程控制,无线通信

参考文献

[1]闫振宁,于会山,等.基于电力载波技术的智能化路灯控制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10,26(4-1)

综合控制技术 篇10

智能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对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 电力企业数据平台已经构筑起具备不同功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覆盖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和通信等诸多环节, 给电网有效运行和控制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数据。

1 多代理相关技术概述

文章所讲的多代理为多类行为自治, 物理分散代理形成松散耦合式系统, 诸多分散代理基于特殊协议或约定前提下, 由合作或交互方式解决大于单一代理能力相关问题, 以达到最终目标, MAS为构筑庞大复杂分布信息处理体系关键技术。如果将多代理的结构予以划分, 则大致可为三种类别, 即资源层, 应用层以及交互层[1]。交互层是由多个接口代理共同构成, 主要针对系统内外交互类工作, 采集系统外信息, 然后对其予以处理使其合乎规则, 为应用层的代理动作提供支撑;应用层由任务代理与协调代理共同构成, 以实现企业常规业务流程执行以及单一或整体决策工作, 它的技术关键点在动态业务流程重组与有限资源利用提供智能抉择;而资源层就是资源代理构成, 即以实现系统资源各类操作为前提。黑板为分布问题求解和多项代理合作通信理想解决措施, 它的本质为信息共享与发布公共存储层级。通常黑板模型按如下步骤构筑:其一, 设置数据总表当作各个应用系统的信息层容器, 它的内容含有各个系统信息层数据读写方式, 访问记录和关联关系等诸多信息。其二, 设置同各个应用系统针对性信息层, 所有信息层均按照数据表的形式予以表达, 并且要参照相应系统特征来对不同分区进行设置。打个比方, 像EMS/SCADA系统信息层能够被划分成系统知识内容、知识标识、类型标识、优先级别和读写、时间属性等多类数据区。对黑板维护与管理是通过相应控制器、特殊调度与管理机制达成的, 各个代理由控制器进行交互工作来达到信息层数据维护的目的, 同时间段, 控制器会参照不同数据变化, 动态选取并激活相应带来最终取得需要的共享数据信息。

2 以多代理相关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数据平台的设计

2.1 数据平台可用性设计的方向

可用性工程为IT产品和综合数据平台进行开发一类工程方法理论, 横贯产品全部生命周期各阶段, 这里面包含有可用问题分析, 需求获得, 设计方案开发与测试评估等一系列实用技巧, 而所有一切将提升产品可用性的质量作为前提, 它包括一整套完善过程, 方法, 技术与标准, 核心内容在于将用户视作主体设计方法理论, 着重将用户作为主体予以开发, 对产品的可用性能, 可用质量进行最为有效评估与提升。电控中心数据平台设计主要方向为:首先, 达到信息输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其次, 达到数据分门别类、数据导入与导出、数据备份与还原这些管理功能。

2.2 对数据平台功能进行分析

首先, 数据平台管理。数据导入与导出:为了将管理信息进行集中, 信息进行整合, 数据平台对数据提供导入接口, 导入的数据来自以往所有的信息。数据平台对数据的导出功能进行提供, 把所需要信息用Excel文件的格式进行导出, 方便相关工作人员针对于信息做数据核对与精细化的处理工作。对数据备份进行还原:数据平台包含数据的备份还原相关的功能[3]。

数据平台可以做到自动备份还能够生成一个用此刻日期为名称、对数据进行备份的文件夹。同一时间, 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依照要用到的数据的还原功能把备份数据进行重新还原处理, 确保了数据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

其次, 信息的管理作为数据平台系统功能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人员把信息依次输进去以后, 数据平台把全部信息汇总入表, 同一时间数据平台对有效信息进行分解, 然后分别保存到相应信息表当中。所谓信息修改的功能包含对各记录分别修改、添加与删除。此外, 对不同种类数据信息做分项查询, 还能够根据电控中心工作人员不同需要做统计, 然后将查询结果做汇总输出处理。

2.3 对数据库的结构进行设计

按照数据平台功能的设计, 确立与组建相应数据库与数据表,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对数据平台运行效率与实现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所以, 主要的数据表为:第一, 电控中心的信息总表, 其主要功能为对电控中心的详细信息进行保存;第二, 数据的信息表, 其主要功能为对采集数据的分解信息进行保存[4]。其中, 总信息表用电控中心的名称作为关键词段构建搜索, 数据信息表则通过特殊编号, 例如, 输入日期等作为关键字。关键字不可以是空的, 为方便起见, 日期一般都按照八位字符型进行设计, 别的字段也都按字符型设计, 长度依照实际情况可设成最大长度。

2.4 信息控制中心设计

控制中心主要担负收集电网信息的责任, 其功能还包含对控制信号进行接收, 对控制命令予以执行, 同时监控电网运行。规则库暂代采集, 贮存以及转发来源于优化代理信息, 干扰分析代理主要提供电网故障与停电信息, 对可能存在故障和干扰做后果与可靠性分析研究, 将特别脆弱运行的工况信息转发至优化代理处, 优化代理对电网事故后与正常优化控制予以实行, 并将结果信息输送至规则库相应代理以及监控代理做后续操作。

3 结束语

智能电网技术当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技术支撑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力控制中心综合数据平台设计通过对电力生产中的相关数据的有效收集、整合和分析, 在保证电网安全和稳定运行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摘要:当前, 众多学者对建设智能化、自动化与信息化电力系统做了大量系统研究以及实践工作。尤其在智能电网领域, 数据的集中收集、综合查询、实时分析和预测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 同时也确保了电网安全和经济的有效运行。文章结合电控中心数据平台的建设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构想, 构筑多代理相关技术的电控中心数据平台系统架构, 希望可以为相关电力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多代理技术,电力控制中心,综合数据平台,设计

参考文献

[1]畅广辉, 镐俊杰, 刘涤尘, 等.基于多代理技术的电力控制中心综合数据平台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1:85-89.

[2]杨鹏飞, 崔世超.基于自动化电力控制中心互联通信平台模型研究[J].信息通信, 2012, 3:266-267.

[3]朱传柏, 郭创新, 曹一家.基于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的大规模电网分层故障诊断[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1:51-55+65.

电力企业财务指标综合控制力研析 篇11

关键词:报税;财务体系,指标控制,电力部门

一、电力公司系统外实行独立核算并跨地经营的电力企业征收管理

1.对非电力系统独立核算并跨地经营的电力企业销售的电力产品征税应以独立核算的企业为纳税人(不分是否独资、合资、集资、股份制等产权形式)。非电力系统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按照:兼顾核算地和电厂(机组)所在地利益,共同分配,并适当向电厂(机组)所在地倾斜;有利于核算地和电厂(机组)所在地国税部门征管的原则处理。核算地和电厂(机组)所在地对电力产品增值税应纳税金按“三、七”比例分配。

2.为便于征管操作和计算税款,采取以下规定的比例确定对上网电价分段计征的办法。经测算,分段计征的比例为:

(1)对火力发电厂(机组),在核算地按上网电价的20%计征增值税,其电厂(机组)所在地按上网电价的80%计征增值税。

(2)对水力发电厂(机组),在核算地按上网电价的28%计征增值税,其电厂(机组)

所在地按上网电价的72%计征增值税。

对企业核算地电厂(机组)所在地实际发生的进项税额应分别在各自的销项税额中抵扣。

3.对独立核算并跨地(市、州)經营的外商投资电力企业,其核算地和电厂(机组)所在地增值税的征收,仍依照上述第二条规定的比例分段计征。

4.对核算地和电厂(机组)所在地按规定的上网电价分段比例计征的增值税,与规定的应纳税金分配比例相差较大的,由省国税局调整分段计征比例,从下一年度起执行。

二,电力公司产品缴税销售额的确定

省公司及所属各单位的销售电力产品、热力产品、其他货物和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是指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及价外基金、价外费用和价外加价,但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

省公司及所属各单位的销售额应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发出并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对于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采用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适用税率)销售货物和应税劳务向买方收取的各种价外基金、价外费用及价外加价,在征税时,视为含税销售额,按其所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适用税率,依本条前款规定的公式计算销售额。

实行高峰、低谷和丰、枯电价办法以及代售集资、合资电厂等电量所收取的电费,均应计入销售额。

对用于捐赠的电力产品或其他外购货物,

三,财务软件的管理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数字神经系统。如何建立一个与现代化电网、现代化管理相适应,以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实现资金流、物流、工作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是电力行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一个普遍存在的困惑。福建电力借助用友进行财务信息化咨询,正是希望解除这一困惑。

通过财务管理的支撑,优化电力企业的两个关键流程:资产价值流和电力价值流。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管理三大转变:财务管理信息从分散到分布集中;财务管理从粗放到集约;从事前计划、事后反映转向参与业务全过程的财务服务。利用IT技术推动财务创新管理实现四个作用:顺畅支持复杂组织架构、迅速反映经营状态和企业风险、有效支持对资源的管理和协作、准确提供信息并进行分析决策。

四、建立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的资金管理制度

通过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得现金流量分析,列示各项现金流入的来源和现金流出的用途,分析企业是否过度扩大经营规范,并可以对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以及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要状况做出较为可靠的判断。

为了加强对现金量的管理,应完善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按企业内部资金调度的权限和程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控制负债规模,改善债务结构,减少资金沉淀,建立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资金管理制度。通过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规范的程序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全面成本管理的前提下,对资金实施集中管理、统一调度,集约经营,实现集中、在控的现金流管理,使资金运作有序进行。

五、电力产品增值税的缴纳

1.电力公司及其所属的发电厂、供电局应在国家规定的申报期内缴纳税款。

(1)预征环节:各发电厂按厂供电量、供电局按全部应纳税销售额(当期应收电费,依照规定的定额税率或征收率计算纳税。

(2)结算环节;电力公司依据其全部销售额和进项税额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并根据发、供电环节预征税款计算应补(退)税额。

2.根据上述办法按期足额纳税确有困难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向主管国税机关申请缓期缴纳。凡未按上述规定计算缴纳税款,又未办理缓交手续的,应依法加收滞纳金。

综合控制技术 篇12

1 航空机电综合化控制结构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概述

航空机电综合化控制结构是基于机电、电子、信息、电脑等技术的综合控制结构。最早是由美国开发研究的, 当初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用战斗机飞行中的一系列问题。航空机电综合控制技术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的。

(1) 最早的航空机电控制又被称为第一代航空电子系统, 其结构是分立式结构。第一代电子控制系统其组成为:雷达、通信、导航、天线、射频前端、处理器和显示器等等。系统之间的联系采用的是点对点连接的连接方式。

(2) 在分立式航空电子控制结构的基础上, 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交互, 出现了联合式结构的航空机电控制系统, 就是第二代航空电子控制系统。其特点是使用多个数据处理器实现数据传输交换功能。联合式结构的航空机电控制系统通过过数字总线交联实现资源共享, 并且还可以实现控制和显示的有效结合。这种结果最早也是被用在美国空军飞机的控制系统中, 有效提高了军用飞机导弹的命中率和飞行安全性。

(3) 航空控制结构发展到第三代的时候就是综合化航空机电控制结构的原型了。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综合核心处理器 (ICP) 实现了系统信息的高效共享。该结构的综合核心处理器综合了计算、管理、调度、监视等等功能。综合控制系统实现了各个模块在不同阶段执行不同功能。由于第三代控制结构在航空飞行方面有重要价值, 也逐渐被推广到民航等等众多的航空领域。

(4) 在第三代航空机电控制结构的基础上, 由于技术不断革新不断提高综合化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 形成了当前第四代的高度综合化航空机电结构。高度综合化航空机电最早的研究也是用于军事领域。该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射频和光电技术, 以及传感器技术等等。其优点是传统的雷达、通信等硬件电子配置逐渐消失, 通过软件取代了。大大提升了飞机的飞行性能, 近几年高效航空机电综合化控制系统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大大提高航空事业的发展。

2 航空机电综合化控制结构及相关技术探讨

对航空机电综合化控制结构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一直不断进行。国外先进的技术如何有效应用到国内航空事业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从通用的航空机电综合化控制结构的组成可以将其技术分为:综合核心处理系统 (CIP) 技术、系统软件技术、总线技术、综合控制显示技术、机载传感器综合技术等等。

2.1 综合核心处理系统 (CIP) 技术

核心处理系统主要解决了系统的运行调度、控制、管理等功能。计算、处理、控制、管理等环节都是借助CIP技术实现的。对CIP技术的创新研究是当前综合系统技术革新的重要方面。技术层面上提高CIP的处理速率, 改善其性能, 提高其稳定性是技术革新的重要方面。飞机的重要应用是飞行, 飞行环境极不稳定, 受其影响CIP的技术提升及其关键。

2.2 系统软件技术

为了实现体系之间的有效连接, 已经系统信息间有效的交互和信息处理, 软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控制系统的不断升级都需要有相匹配的软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目前航空综合化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方面主要还是以国外为主导。一款新软件的研发是需要付出极高成本的, 在软件使用方面尽量使用成熟软件其安全性更高。

2.3 总线技术

总线技术是航空机电综合系统中重要的传递枢纽技术。电缆传递效率的提升是总线技术革新的关键。近几年光纤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航空综合控制系统,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率。多路复用技术传输方面的研究国内开展的比较深入。国内就对数字式数据总线、高速数据总线、单向数据总线颁布了科学的标准规范。

2.4 显示技术

航空综合化控制系统涉及信息量大, 给飞行员提高了飞行难度。显示技术的关键在于将综合系统处理的信息及时呈现给飞行员。平视显示器、多功能显示器有效实现了控制与显示的结合。

2.5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航空飞机上重要的设备。传感器技术的革新也非常重要。射频传感器技术是当前应用比较成熟的传感技术, 规范传感器借口是实现传感器其整个综合控制系统有效融合额关键。综合传感器系统 (ISS) 的概念提出综合控制系统所需的近60种射频功能系统的标准指标, 是当前最成熟也最权威的传感器技术指标体系。

3 结束语

对航空机电综合化控制结构及相关技术探讨一直在不断进行。综合化控制结构下各个模块的技术改进和实践是非常重要。重视航空机电综合化控制结构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能有效促进国内航空事业发展。

摘要:国内航空事业发展迅速, 对航空飞机飞行安全研究也成为了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对航空机电综合化控制结构及相关技术发展历史做了简单介绍, 并对结构下各个模块的相关技术做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航空,综合化控制结构

参考文献

[1]姚拱元, 吴建民, 陈若玉.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的发展与模块化趋势[J].航空电子技术, 2002:33 (1) .

[2]金德琨.加强航空电子总体, 迎接21世纪挑战[J].航空电子技术, 2000:31 (3) .

上一篇:古代神话下一篇:《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