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友好型社区

2024-10-26

睦邻友好型社区(精选10篇)

睦邻友好型社区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内涵;其次, 探讨了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必要性;最后, 论述了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的途径。

关键词:睦邻友好型社区,管理体制,民主自治

一、引言

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圈子, 也是社会、国家的基本构成体。近年来, 有关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 迫使国家和各地方政府把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前重要规划管理项目。2011年3月公开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此同时, 各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情况, 纷纷开始构写新型社区体制改革蓝本, 但改革实施效果甚微。社区管理者依然面临着管理中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 关于如何维护社区内部和谐的问题, 已成为众多社区管理者较为头痛的问题。本文从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内涵出发, 探索了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必要性, 进而提出了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的途径。

二、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内涵

(一) 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含义。 当今社会以和谐为主题开始提倡“睦邻友好”, 大到国家外交政策, 小到社区邻里关系。笔者认为睦邻友好就是与邻国或邻里和睦相处, 友好互助的一种和谐状态。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下社区的概念。“社区”一词原本是拉丁语中表示“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的意思。在20 世纪30年代初,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曾著《Community and Society》, 费孝通先生在翻译该著作时, 把“社区”一词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 而后学者们开始纷纷引用, 并逐渐地推广、流传至今。在“社区”一词被推广的同时, 世界范围内的诸多社会学家对“社区”一词开始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并且各有见地。例如美国著名城市社会学家伯吉斯 (1987) 认为“社区是指许多个人、家庭、团体、以及习俗、制度组合在一个地区之内, 并从这种共同组合形式中形成种种联系。”[1]我们也可以把社区理解为: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由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综合上述观点, 睦邻友好型社区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既定地域范围内, 对相同生活环境有着共同归属感的群体, 成员之间和睦共处, 人际关系和谐稳定的社会圈子。

(二) 睦邻友好型社区构成要素。依据社区定义可知, 睦邻友好型社区的构成要素同社区基本相同。

1.睦邻友好型社区的主要构成要素是适量的居民。居民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只有在居民存在的基础上, 才会有随之而来的居民间利益互助, 和谐相处。虽然目前并不能定论人数究竟达到多少才能构成社区, 但是如果社区居民人数太多, 社区管理困难且不便于居民沟通与互动;倘若人数太少, 就不一定可以构成相关联的利益链, 形成相互依存的团体。所以, 睦邻友好型社区中居民人数是在一个适度范围内的。

2.睦邻友好型社区是由合理的地域分界构成的。人们习惯性地从地理角度出发, 认为社区就是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地域圈子。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社区都有明确的地域分界。但如果社区的地域划分不合理, 将会产生一系列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 合理的地域划分, 对于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关系重大。

3.睦邻友好型社区是由良好的社会互动构成的。郑杭生 (2003) 认为社会互动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2]只有社区内存在良好的社会互动, 社区秩序才能稳定, 居民关系才会和谐, 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睦邻友好型社区。

4.睦邻友好型社区是由居民较强的社区认同感构成的。社区认同感是居民从心理上对社区的一种认可和依赖。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社区和谐度成正比。优越的社区环境及和睦的邻里关系会使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增强。同时, 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越强, 社区就越易于管理, 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就越指日可待。

(三) 睦邻友好型社区的特点。睦邻友好型社区的组织结构一定是合理的, 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执行管理时有法可依, 社区环境安全而又稳定。社区管理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 社区工作人员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工作有条不紊且有法可依, 职责明确;居民诉求渠道畅通, 真正落实居民自治制度;应急机制健全且社区秩序良好, 社区风气和正。

睦邻友好型社区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是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完备。社区办公场所设施完备, 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文化、医疗、保健等设施齐全。社区设有24小时服务专线及社区网站, 定期创办宣传板报, 不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居民民主意识强, 对社区事务能够广泛参与, 社区自治化程度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是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最基本的动力支持, 社区和睦的实现需要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的事务中来意味着居民民主意识强, 同时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提供的利益, 又能够承担社区管理中存在的责任。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 能够以主体姿态广泛地参与到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发展、管理中来。

三、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必要性

(一) 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 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加强社区管理, 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 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证, 也是社区建设管理的迫切需要。如今, 人们感慨人情冷漠, “隔重门户隔重山, 隔层楼板隔层天”的局势让社区管理陷入僵局, 如何消除居民间的隔阂,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营造和睦的社区氛围已经成社区管理中最为关注的一大问题。

(二) 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将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是对社区结构的重整, 是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迫切需求。早在20世纪初期, 英、法和美等国就出现了“睦邻运动”, 其实质是通过社区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来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和互助精神, 广泛宣传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维护社区和谐的一种活动。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也是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标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当把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作为重要切入点。

(三) 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是民意所向。很久以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百金置宅, 千金买邻”。其由来还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那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 他为人正直, 很有智谋和胆略, 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而且远近闻名, 人们都愿意和他接近和交谈。一位退休御史大人季雅为和学者吕僧珍结邻, 斥资千金从吕僧珍的邻居手中购房。吕僧珍感叹花费太过, 而季雅回答说:“我是用百金置宅, 千金买邻。”由此可见, 择邻重于买宅。社区和睦是民意所向, “邻睦风亦暖, 家和人自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 当今时代的现实性、经济性和快节奏性迫使人们已经把“能够买得起房”作为最终奋斗目标, 更无暇顾及邻里环境。因此, 越来越多的邻里纠纷不断地充斥在本应和谐的社区生活中, 这也迫使社区管理者把及时有效处理社区纠纷、维护社区和谐作为工作重点。

四、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的途径

(一) 健全社区服务体制。社区服务完善是社区服务达到一种理想状态, 是社区服务均等化过程的终极目标, 是社区民生建设目标的直接体现。[3]要健全社区服务体制, 就要协调好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成立“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协调小组, 协调解决在睦邻友好型社区创建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明确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各自的职责与权力, 实施“双效合一”的服务模式, 从根本上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此外, 居民可通过社区开设的全天候服务热线和社区网站向社区工作部门寻求服务帮助。要继续完善公益服务、预防青少年犯罪及社区矫治、下岗职工再就业、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救灾救济等公益服务, [4]及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二) 切实落实民主自治制度。自治是民主的现实基础, 民主是自治的价值取向。[5]要积极推进社区民主化建设, 健全社区自治和民主管理体制。城市社区民主, 是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 以居民自治为基础, 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和基层政府通过民主协商, 合作治理社区事务的制度和过程。[6]目前, 我国大部分社区的自治制度形同虚设, 政府决策、行政管理仍占社区管理的主导地位。政府部门要真正做到权力下放, 由“无限政府, 有限社群, 封闭社区”向“有限政府, 无限社群, 开放社区”[7]转变。把大力倡导构建民主自治的新型社区的口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社区办公更加公开透明化, 更多还原构建公众参与睦邻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居民民主参与机制, 调动群众参与睦邻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组织开设“居民大会, ”定期开办, 社区居民自愿参加, 可在大会上针对社区管理表达心声反映情况。同时, 社区重大决议也须居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才可实施, 切实地为居民提供一个使用民主权力的平台。

(三) 健全有法可依的社区管理机制。当前, 以政府、社区、企业、非营利组织、居民等之间的合作互动为治理机制、以法律为主要管理手段为主要特征的治理型模式逐步成为社区建设的主流模式。[8]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应以建立健全社区管理规章制度为着入点, 协调好政府、社区、企业、非营利组织与居民间权责关系, 做到社区管理高效统一, 权责明确、有法可依。同时, 要切实加强社区管理队伍建设, 为“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提供人力保障。要着重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 组织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及业务知识培训, 能够真正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居民服务为工作宗旨, 以居民满意作为最高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社区工作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高技能的社区管理队伍, 为依法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提供人才保证。

(四) 努力构建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社区文明祥和包含着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质, 建设文明祥和的社区, 则需要建设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9]建设社区文明就要加强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提高居民对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的意识, 然而这些又需要通过开展社区和谐文化来实现。社区和谐需要的是一种民主法治, 居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彼此宽容、相互包容的良序状态, 因此, 培育居民的宽容精神和包容心态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10]管理者可在社区内开设“社区讲堂”, 在宣传并培养居民宽容精神和包容心态的同时普及居民对睦邻友好型社区知识的了解, 使其明白睦邻友好型社区涵义及构建意义, 为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保障。积极开展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 如以“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为鲜明主题的社区实践活动, 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和群众性文化团队建设, 提升居民自身道德修养, 进而提高社区整体文明度。

(五) 基层政府对睦邻友好型社区建设给予关注。基层政府要通过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科学、优质、高效、便捷的社区公共服务, 营造和谐、健康、有序的社区环境, 从进一步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提高政府公信力。[11]希望政府把睦邻友好型社区建设纳入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制定睦邻友好型社区建设中长期规划, 并由政府部门制定出台社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社区管理秩序、明确界定社区管理的权责范围。同时完善社区监督机制, 成立监督小组对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工作进行定期深入检查和长期监督。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出台相关管理法案, 明确创建睦邻友好型社区的意义、指导原则, 统筹解决在睦邻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切实地给社区民主自治留有空间, 为社区管理提供精神动力及一定的物质支持, 确保睦邻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五、结语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历程, 内在地体现着社区建设的地位日益提高、内容逐渐完善、建设主体日趋多元、关系逐步理顺、重点开始转换、决策日益自觉, 策略更趋科学的发展脉络。[12]本文研究探讨了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内涵、构建睦邻友好型社区的必要性及途径, 虽然从长远角度来说,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睦邻友好型社区建设任重道远, 但相信从实际出发,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借鉴中外历史上社区改革成功经验及理论, 脚踏实地地置身于社区改革建设中, 定能在未来的神州大地上谱写出以睦邻友好型家园为主题的和谐篇章。

参考文献

[1].帕克, 伯吉斯等.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48~63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92, 第3版

[3].张大维.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11, 4:48

[4].杨晓梅.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路径——社区建设[J].理论与实践 (理论月刊) , 2011, 9:92~95

[5].张大维.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11, 4:48

[6].陈伟东.论城市社区民主的制度结构——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实验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 2001, 3:58

[7].马西恒.理念与经验:中国与北美社区建设之比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2 (1) :92

[8].钟裕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之嬗变[J].社会主义研究, 2010, 4:54~58

[9].张大维.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11, 4:49

[10].罗建文, 赵嫦娥.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宽容精神[J].探索, 2012, 5:116

[11].刘亚丽, 黄晓雪.社区建设中的基层政府作用探究[J].领导科学, 2011, 1:33

[12].张勇.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历程、脉络与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 5:100

睦邻友好型社区 篇2

——晋城市三八煤矿

二○○五我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长远目标出发,拓展思路、锐意改革、实现了企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一定成绩。

一、强化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建设质量标准化矿井进程中,我们从设备投入、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认真整改、狠抓落实。首先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了采煤、选煤、运输等设备的更新,组建了装备先进的综掘队和机采队,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资源回采率也由原先的37%逐步达到了85%,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其次是完善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控制生产成本,节能降耗,确保单位成本持续降低,重点加强对煤场、各厂队材料、配件费用以及全矿燃料的考核控制。在增收创优上,我矿加大回收复用,修旧利废以及设备的自制自修力度,切实减少了大量材料的投入。另外我矿投资300余万元对机电主变增容改造,实现电脑操作以来,我矿吨煤用电仅为6度,跨入全市吨煤电费消耗最低企业行列;第三,培养职工节约意识,教育广大职工树立“以矿为家”、“矿兴我荣、矿衰我耻”的企业理念,使人人认识到了标准化矿井建设与 1

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关系,增强了职工的成本意识和算账意识,使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多方面入手严控成本支出。为我矿顺利通过了省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初验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

二、积极开拓接续产业,实现煤矿多元化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依托煤炭而不能依赖煤炭,应从挖煤、销煤的单一思维中解放出来,积极开拓接续产业、朝阳产业,促进矿井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煤炭附加值。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我们进行了60万吨洗煤厂扩建工程,进一步提高煤炭入洗率,增加煤炭附加值,为实现年产煤炭60万吨、利税6000万元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发展非煤产业,拉动综合经济质量高效运行。在不断壮大煤炭主业的基础上,着重实施“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依托煤炭主业,适应市场变化,稳步发展壮大,逐步实现由单一生产安置型向多结构联动经营型转变”的经营思路,总投资1.45亿元进行了珏山旅游景区开发,开始了向非煤产业转变的进程。

三、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公园式矿山。

在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把矿山环境美化作为企业全方位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来抓,全面实施煤泥,矿井水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绿化工程,我们洗煤产出的煤

泥出售给煤球厂,在减少浪费的同时为企业年增加二十余万元利润;在降低矿山粉尘污染方面,我们投资310万元,购进了喷淋降尘设备,将废弃的矿井水进行过滤后重新利用,改变了煤场过去煤尘飞扬的状况;另外,按照“绿色三八”的要求,我矿先后投资了46万元对矿区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由原先的12%提高到现在的35%,硬化美化了矿门口停车场,通过资源的重复利用和环境整治,我矿区呈现出了环境优雅,景色怡人的美丽画卷。

今后,我们仍将立足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方向,从井下技术装备、珏山景区建设、质量标准化矿井、职工住宅等方面不断深入工作,为泽州县创建“两型”社会再立新功。

来场动物友好型旅行! 篇3

大久野岛:兔子天堂

这座曾在日本地图上消失的岛,生活着无数只兔子,如果你是个茸毛控,一定要来这里。

日本的大久野岛,有个外号叫作“兔子岛”。顾名思义,这座岛几乎被兔子占领了。但凡游客登上岛,就会有兔子蜂拥而来乞食。不少人更乐得躺在地上,让毛茸茸的小家伙们肆意在自己身上蹦来跳去,甚至被湿漉漉的脚丫子踩到脸上也是满心乐意的。

组团搜刮胡萝卜

我们早上八点从大阪市乘坐新干线列车,到忠海駅下车,再转乘轮渡,下午一点多才到达大久野岛,这里算得上是路途比较周折的小众旅行地点。近年来,托社交网络的福气,兔子们组团向游客卖萌乞食的照片及视频被传到了全世界,小岛才因此扬名海外。

跟我们同船的一位当地人说,“对兔子而言,人类的出现只意味着一件事——食物出现了。” 果然,当大家下船走向广场时,就见浩浩荡荡的兔子群从远处冲过来,十几只为一组,团团围住每一个人,开始搜刮游客身上的每一根胡萝卜。

同行的日本大妈,好心地从旅馆借来了喂食专用手套,以免我们被兔子的牙齿咬伤,“如果破了皮,可是要去医院打针哪。”见有的游客手里拿的胡萝卜比较大,有的兔子甚至前腿扑在对方身上,或主动跳到腿上乞食,完全不怕人的样子。

可以喂不可以摸

不过有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以前从网上看,以为兔子们都佷亲人很好摸的样子。实际发现,这些野生的兔子基本都是一摸就跑,即便我手里还拿着专门从大阪超市里买的水果味高级胡萝卜。十几只里面,能遇上一只愿意给我摸摸头的兔子,我就算得上是十分幸运了。但是看在萝卜与饼干的面子上,它们还是会一脸萌相地围绕在你周围。

在这里强调下,想要战胜其他游客,最大程度吸引兔子们的关注,最好自带兔粮或高级蔬菜。岛上旅馆大厅的兔粮200日元(约10元人民币)一份,分量非常非常的少。而手里没食物,你就只能一边被兔子无辜的小眼神凝望,一边心里懊恼食物供奉得太少。

由于当地禁止狗、猫登岛,也不允许人类猎捕,所以兔子在岛上可以自在生存。看着它们靠着颜值就能吃饱饭的幸福生活,倒是让整日为生计烦恼的人类感到羡慕不已呢。

兔岛的由来

二战时,大久野岛曾是化工武器的秘密研究地点,小岛地点亦从地图上抹去。战败后,相关机构将实验物料及实验动物通通销毁。在居民与战争受害者的强烈劝阻下,旧实验室被保留下来当作反战纪念馆。十几年后,一群岛外的学生,将几只兔子带上小岛,后来兔子繁衍越来越多,大久野岛也逐渐成为以人类、动物和睦相处著称的兔岛。

鲁本多岛:濒危动物诺亚方舟

岛上的生态环境保存得如此完好,

就算冒出一只恐龙来也不足为奇。

这座与世隔绝、杳无人烟的小岛营造了梦幻般的景象,让所有人都相信了诺亚方舟的神话:那是一个悬浮在海洋与天空之间的避难所,让动物们得以躲避灾祸。

黑猩猩的桃花源

坦桑尼亚的湖畔村庄曼刚扎(Mganza)是一个喧嚣之地,水上的士拼命争抢着湖岸边不大的空间,每一艘船的扩音器都发出不同的鸣笛声,提醒其他“司机”避让。要不是为了去传说中的鲁本多岛(Rubondo),我和丈夫才不想带着女儿在狭小的船舱中待数十个小时。在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的胡泊,面积达到6.95万平方公里)上航行了40分钟后,我们正式登船抵达鲁本多岛,这里的宁静让人感到有些难以适应。鱼鹰的叫声成了这里唯一的声音(这座岛是整个非洲鱼鹰最为密集的地方)。事实上,岛上的生态环境保存得如此完好,就算冒出一只恐龙来也不足为奇。

导游向我们解释道,当地之所以能保持原始风貌,源于四周被湖水包围而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而且岛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国家公园工作人员,捕食者也寥寥无几。自从1964至1974年十年间,德国动物学家伯尔尼哈德·格兹米克(Bernhard Grzimek)把各种各样的濒危物种带到了这个237平方公里的岛上,这里已经成了众多濒危动物的桃花源,比如大象、疣猴、新小羚和非洲灰鹦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黑猩猩。

最初引入鲁本多岛的黑猩猩大多是孤儿,它们的母亲被偷猎者杀死后,它们不愿离开死去的母亲,也成为了猎物。本来它们可能会被送到马戏团和动物园,或是在生物医学研究机构里度过余生——幸运儿可能早早离开世界,不幸的猩猩有时会长达60年都被当作实验对象。

但动物学家格兹米克把17只幸运的黑猩猩送回了非洲,在鲁本多岛上人工培育了一个族群,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个将黑猩猩放归自然的成功案例。这些动物在岛上没有天敌,而与圈养不同,鲁本多岛上的黑猩猩保留了野外生存技巧。如今,最初由17只黑猩猩组成的族群已经扩大到四五十只,这些不受约束的黑猩猩可以在237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自由漫步。相比而言,坦桑尼亚著名的黑猩猩保护区马哈雷(Mahale)和贡贝(Gombe)的面积却只有12至20平方公里。

动物安全生活的庇护所

岛上还有很多东西值得一看,包括成群结队的非洲灰鹦鹉,这些灰鹦鹉多是从海关那里拯救出来的,它们集体欢迎我们到达营地。我之前只见过关在笼子里的鹦鹉凄凉地吃着向日葵籽,而在这里,它们却可以尽情享受新鲜的无花果,并在下面有人经过时,顽皮地将剩下的果实扔在人的头上。

毛发蓬松的水栖林羚,是在其他地方最难于见到的羚羊,在这里却随处可见,在纸莎草沼泽、密林深处,都可见到它们的踪影。每天我们都会看到一对长着斑点的水獭从湖湾的一端游到另一端,小巧的头部在水上划过,留下优雅的波纹。我女儿对能亲眼看到巨蜥晒完太阳后游入水中的景象惊喜不已;我丈夫还拍下了鸬鹚在精心设计的对称石头上晾晒翅膀的样子;工作人员捕鱼碰到的尼罗河鲈鱼跟一个人的个头差不多大(大的能长到100公斤)。

吃过午饭后,我们一家三口常常在林间漫步,可以看到栖息在芦苇低处的孔雀石翠鸟,它们的尾巴,泛着天蓝色光芒,十分迷人。午后的太阳也透过树叶照耀在色彩艳丽的花朵和菌菇上。晚上的美景更是令人沉醉,太阳沉入水中(这是东非的另外一个反常现象,那里的太阳更多的时候是从水下升起),远处的候鸟蜂拥而来。

栖息在岛上的动物,既不像宠物般亲人,也不像受到迫害的实验室动物恐惧人,我想这大概就是野生动物与人类最恰当的相处方式吧。它的存在让诺亚方舟的神话都变得黯然失色:这里就像一个悬浮在海洋与天空之间的庇护所,让动物们得以躲避灾祸,让人类得以反省。

最佳旅行季节

6月至8月:观赏野花和蝴蝶

12至次年2月:观赏候鸟

沙巴M岛:遇见海牛尼奇

原谅我甚至无法告诉你M岛的全名,

这是我们保护尼奇的,仅有的一些微弱手段。

某年我去沙巴潜水,因为天气的原因和美丽的诗丹巴失之交臂,却意外地到了M岛,和一种传说中的动物进行了最近距离的交流。它就是海牛。M岛位于沙巴以北大约80公里外的南中国海上,小岛的深处是个有着几百口人的小渔村,在这儿我们见到了RUBY,一个和海牛熟悉的当地小伙子。RUBY告诉我们,他爷爷像他那么大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海牛在水里玩耍,有时候更和人一起游泳游戏。这些年来,因为往来船只多了,岛上的人口增加,生活污水排放增加,导致海牛的数量越来越少。

村里的小孩都跟它熟

RUBY这次要带我们去见尼奇(NICKY)。村里的小孩都跟它很熟,它几乎每天都会定时来村里,游到浅滩上和孩子们玩。其实海牛算是一点攻击能力都没有的动物。它基本只吃海藻和水草。或者一些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纤维的灯芯草和禾草,别说不吃人了,鱼都不吃。它每天至少要吃掉90斤草,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

见到尼奇前,我紧紧地记着RUBY的话——尼奇对我的一切动作都没有恶意,我只需要放松应对就好。在两米深左右的水域停留了不到5分钟,尼奇就来了。它显然认得RUBY,一来就直接游到RUBY旁边拱他。

RUBY带着我,让尼奇认识,尼奇试探地蹭了蹭我的大腿,隔着潜水服,我能感到它粗糙的皮肤。尼奇游到我后面,RUBY示意我把脚蹼停下来,然后勾脚,让脚蹼成垂直状,向尼奇发出友好的信号。我突然感到后面有一股浑厚的力气推着我往前走,那是尼奇!

那种感觉真奇妙,我能感觉到它的小脑袋在顶着我的脚蹼。尼奇推了我一段时间,翻滚着身体来到我的下方。RUBY追上来,抓着我的手,摸了摸尼奇的前鳍下,那里是一片光滑的皮肤。没想到尼奇很喜欢这样,它把肚皮翻过来,跟受了抚摸的小狗一样冲人撒娇。我摸摸它的肚皮,仿佛能感觉到它眼睛里的笑意。

我下潜了两米,摘了一把尼奇咀嚼的那种海藻打算喂它。它轻轻用鼻子闻了一下,游开了。不甘心的我追上了它,“热情地”邀请它吃我手里的海藻,没想到它情愿花力气潜到水里去吃,也不吃我手里这一模一样的“嗟来之食”。后来,RUBY告诉我,尼奇从小就不吃别人手里的东西。也许这就是野生动物拒绝被豢养的天性,要食物,就自己去找。保持了独立就保持了自由,这也许是尼奇最早学会的一个知识。

水下推推游戏

和尼奇玩是需要体力的。仅仅半个小时,230B的氧气瓶就只剩下50B了,按照潜水规定,这个时候必须上水。可是尼奇不知道这个规定,它还想玩。它把大脸贴在我的脚蹼上,又要玩“推推”,可是亲爱的尼奇,我没有力气跟你玩“推推”了。我缩回脚蹼,它却以为我开始跟它捉迷藏,追着我的脚蹼一路旋转。连RUBY来解围它也不管,它就是要和我玩“推推”。

在瓶里还有20B空气的时候我终于上了小艇,尼奇跟着浮出水面,小眼睛里不知道是责怪还是不舍,它是懂的,它知道人上了小艇就是要离开它了。我不太舍得它,伸手拍拍水面,它掉头,扎进了水里。

小艇开回海岸,我突然看到前方有个浅灰色的影子,傻傻地半浮在水面上,是尼奇。村里的小孩远远看到尼奇,欢呼着扑到水里,尼奇又不寂寞了,我放下了一颗酸酸的心。

再回到沙巴的时候遇到两个著名的香港水底摄影师。原来他们曾经拍摄过数百张尼奇的照片。但是从来没有发表过,也不愿意发表,特别不愿意在专业潜水杂志发表。他们担心会有很多人去看尼奇,担心它会被盛名所累,怕来看尼奇的人会不小心糟蹋了尼奇的家,怕M岛的海滩上从此多了矿泉水的塑料瓶或者食物的包装袋……我想,见过尼奇的人,都会怕。所以原谅我甚至无法告诉你M岛的全名,这是我们保护尼奇的,仅有的一些微弱手段。

睦邻友好型社区 篇4

城市结构及居住模式的改变,城市生活呈现室内化、车内化、静态化的趋势,使得“久坐不动”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首选生活方式。资料研究表明,“医药之父”Hippocrates最早强调身体活动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性,提出如果人们想要身体健康且保持体形,那么锻炼就是必不可少的,并由此引发了运动与健康的第一次热潮[1]。1553年问世的第一本关于运动的书籍,提出介绍了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这说明人们对运动这一概念的认识更为深刻且由此扩展到运动医学领域。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哥本哈根召开“健康城市”项目会议,汉克尔和杜尔在题为“在城市地区促进健康”中指出: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创新,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扩大社区资源可使人们的体表生命功能发挥自身最大潜能[2]。1990年加拿大实施“积极生活”计划,加强人们对生活态度关注,政府通过了业余体育法以此为目的促进国民健康。美国政府把“体育节”更改成“奥林匹克体育节”,“培育健康的身心”是体育节所倡导的核心,并把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作为体育日。1997年,疾控中心(CDC)开始开发一个名为“活跃社区、协调环境”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由一名叫汤姆·施密德的卫生科学家设计的。主要规划由程序设计师杰西卡设计形成一个新型自主的“安全上学路线”,这个程序使人们注意到建筑环境和健康的关系,特别是肥胖和缺乏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3]。Nozick在1998年指出,健康社区运动是指提倡包括社会、经济、心理和环境在内的整体性健康概念,并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行动和项目,制定切合社区实际的政策,以帮助社区实现健康目标[3]。事实表明一个定期的健康目标,如每天至少30~45min的快步走,骑自行车,甚至在家里或院子里工作都将会减少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结肠癌的风险。2004年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Chanam Lee对于社区附近的运输路线、休闲散步路线以及活动场所之间联系密切 (acticity friendly community)[1]进行了研究。在美国,西雅图于2007年开始编制《西雅图步行交通规划》并于2009年完成,而西雅图在2011年被评为全美步行友好社区项目铂金奖,是美国公认的适宜步行的城市。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卫生人员和执业医师正在致力于研究健康行为政策和环境的决定因素,社区则被认为是干预和努力宣传的重要目标[1]。

2 相关引用资料

运动友好型”译于“activity friendly”,是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通过完善社会生活环境和参加体育活动以及体育娱乐活动,实现居民在身体、心理、社会和经济上的需求和权利,达到社会生活的健康友好。体育运动友好型城市,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体育健康为主导,在居住环境、基础建筑、城市建设与人体健康之间建立的一种紧密联系,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休闲时都能体会到体育的乐趣,达到身体健康,免疫能力提高等目的。如城市社区建设中加入绿茵路,增加城市居民散步空间,爬楼梯时的消耗能量提示牌,有利于儿童的安全上学通道,离社区一公里的停车场,工作场所内的能量消耗自行车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运动。

体力活动的缺乏使体力活动水平今年来在许多国家急剧减少,儿童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及心理疾病等发病率却逐年大幅提高,缺乏身体活动是全球可预防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而社区生活范围中的某些因素越来越被学者证明是影响人们体力活动的关键因素。目前实现健康计划成为另一种流行的趋势, 而健康项目的开展可以在每个组织,也可以专注于各种各样的目标。例如,公司试图让员工通过中午时间参加健康课程,或者同事之间进行步行挑战。一些组织例如学校等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健康检查,如胆固醇和血压检查,增强健康意识。而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将成为健康项目实施的基础。社区中体育设施的健全、有利于儿童安全的户外活动场所、方便老年人行走的绿荫步行路线、以及安全的儿童上学路线,都将成为健康社区环境建设以及健康项目活动实施促进的重点。

3 前景指标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体力活动友好社区的10个预期指标:土地利用环境、体育设施有效使用方面、交通环境、美学方面、旅游模式、社会环境、土地利用经济学、交通经济学、制度和组织政策、宣传促进方面。在多学科的方法测试后,未来预期10个指标应用于社区、社区人群,并设计更多的社区环境友好活动。《2006年美国预防医学杂志》长时间坐而不动仍然可能导致过早死亡[4]。研究表明每天坐着不动超过5h患病风险较高,每天坐着不动超过4h比那些每天坐不到4h的人患病风险超过40%。从交通和城市规划证据的研究表明,人们生活的社区人口密度大,土地使用混合性,街道连通性,步行和骑自行车基础设施(如: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倾向于走的周期活动更频繁,更便利于体育活动。此外,公共卫生研究表明积极的身体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和对娱乐设施存在的可访问性,将会影响人行道交通安全的犯罪情况。强调以证据为基础的建议应用于社区预防服务工作组,用于发展社区预防服务指南,支持实施全社区教育活动,创造或提高接触体育活动设施。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研究指向了体育活动中影响巨大的政策影响、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4 结语

低密度人口活动、汽车入侵,导致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福祉。膨胀的住房和交通成本中碳排放的增加,致使社区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并形成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良好环境的缺乏,鼓励日常锻炼,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并提供负担得起的服务和营养食品意味着越来越受人关注,抑郁、肥胖、糖尿病、哮喘、心脏病却越来越流行。城市环境内社区环境的构建,可以促进人类健康福祉,鼓励社区的发展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健康社区是提高人的生活福利和幸福宜居社区的基础,通过扩大范围内可负担得起的交通、就业和住房选择通过“生活、工作、玩”的发展,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其组成部分,维护和提高自然资源的价值,成为创建一个独特的团体意识和地方。

社区构建研究者可使社区日常锻炼机会最大化,帮助喜欢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人群。鼓励社区走向紧凑理念,土地通过设计完整的街道和其他交通网络连接多用途发展。帮助社区发展健康绿色建筑和开放空间,提供大量的植被,清新的空气。这样做使社区可以避免与汽车相关的健康流行依赖性——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及带来的高成本环境失调的生活模式。当城市社区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时,社区将成为人性化的地方,促进人们健康生活,使更多的人感到安全。

摘要:由于无序的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成为影响全球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导致不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健康问题已成为维系家庭及整个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视的热点话题。本文从运动友好型城市发展的背景入手,对相关概念引用以及预期指标进行初步介绍,认识到社区内体育活动与社区物理环境、政策制度以及生活态度相关。城市人口体质近几十年来的持续下降,与缺乏体力活动的消极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当城市社区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时,社区将成为人性化的地方,促进人们健康生活,并会使更多的人感到安全。

社区睦邻节讲话稿 篇5

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参加昆明市第五届邻里节启动仪式活动。我谨代表昆明市文明办对第五届邻里节的顺利开展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邻里节活动是由昆明市文明办和云南信息报一起牵头举办的大型社区互动活动,每年都走进昆明市的各大社区,旨在通过各种丰富的节目为邻里之间营造友爱、祥和、幸福的人际相处氛围。

邻里节的主题是和-谐、友爱、互助。通过活动,让我们的邻里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通过交流,真正了解和-谐邻里,和-谐社区的核心理念;通过了解,不断拉近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通过理解,让邻里之间更加欢快、和-谐。

通过邻里节系列活动,将丰富多彩的各种文艺节目及实实在在的优惠带给居民,走进社区,在社区居民中广传“友爱互助、和-谐文明”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市民深刻感受到昆明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城市,积极主动投身到“爱我昆明,美在春城”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同时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启动仪式后,真心希望各社区的市民朋友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第五届邻里节的活动中来,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拒绝冷漠。

最后,预祝第五届邻里节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友好型领导的管理风格 篇6

这几年有另一新管理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友善领导者的崛起。与以往单纯强调等级权力与结果导向的管理风格不同的是,友善领导风格是一种开放、互动、成长式的团队管理方法。它与其他用户友好的商品一样有着可贵的特色,为员工所接受和青睐。

在知识社会中,组织的等级和形式正在迅速地成为过时的东西。随着知识员工阶层的崛起,雇员掌握有许多可以由他们自己支配的技能与知识,这就使得他们有机会接触那些以前限制他们进入高层的信息或关键的资源,员工对工作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工作的意愿和自主性,而这些知识员工又有比较高的成就需求,追求自我实现,这就提升了他们在雇佣关系中讨价还价的筹码。另外,组织的形式正在日益扁平化、分散化、虚拟化,网络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博客、BBS等都使得传统的办公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沟通、工作、学习的时空灵活性大大提高,这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预示着管理控制和监督更难,需要更多的技巧。所有这些都为友善领导者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一、“球员兼教练”

球员和教练两个词都源于体育。顶尖的网球手、高尔夫球手和篮球队等其他竞技项目的运动员都有教练。教练往往是球员出身,因为技艺精湛、经验丰富而作为教练帮助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技能,并制定重大赛事的行动战略。后来这两个词以及“球员兼教练”也就作为一种学习工作方式从体育领域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企业球员-教练也就应运而生。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扩宽并丰富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知识作业的兴起与普及是主导管理观念与方式改变的重要因素。

雇员友好的领导者并不害怕参与解决问题,相反他们更像是个“身兼教练的球员”。他们不仅要统筹全局,安排部属,还乐于亲临第一现场,加入工作小组发动群策群力,不断实验并争取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员工们一起并肩作战,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球员与教练双向沟通,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分析解决困难的过程。球员不仅仅直观地学习以提高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练作为身先士卒的冲锋者为其它球员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士气,起了能动的模范作用。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企业是一个整体,员工都在看着领导者的一言一行,继而就会跟着模仿。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说过:“领导在学习的时候比教授别人的时候更能树立有影响力的模范角色。”行动是无声的命令,雇员友好型领导拒绝空谈,而用实际行动说话,有很强的执行力。领导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才能具有说服力,才能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当然身兼球员这一角色的领导者必须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并且将自己的成长与组织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耻下问,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新知,取长补短,坚持不懈自我学习是雇员友善领导者的秘诀之一。彼得·圣吉博士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建立和发展一个学习型组织,领导者所扮演的是多元的角色。他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他们负责建立一种组织,能够让其他人不断增进了解环境的复杂性、树立愿景和改善共同心智模式的能力,也就是领导者要对组织的学习负责。因此知识经济的企业领导者要用球员的心态去完善自己,和其他的球员共同进步,同时作为教练他又得比球员超前一步、领先一点,把团队带向一个光明的未来。

二、走动式管理

零售巨头沃尔玛多年蝉联全球500强之首与创使人山姆·沃尔顿勤勉务实平易的管理风格是分不开的。山姆60多岁的时候,每天仍然从早上4:30就开始工作,直到深夜,偶尔还会在某个凌晨4:00访问一处配送中心,与员工一起吃早点和咖啡。他常自己开着飞机,从一家分店跑到另一家分店,每周至少有4天花在这类访问上,有时甚至6天。在周末上午的经理会前,他通常3:00就到办公室准备有关文件和材料。上个世纪70年代时,山姆保持一年至少对每家分店访问两次,他熟悉这些分店的经理和许多员工。后来,公司太大了,不可能遍访每家分店了,但他仍尽可能地跑。美国著名的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雷·克罗克是世界有影响的大企业家之一,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封闭的办公室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走动式”管理上,即到所属各公司、各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沃尔玛和麦当劳的成功秘方都是多元素的,但是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却是举足轻重的催化剂。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领导者身先士卒,深入到生产销售的第一线,体察民意,了解真情,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业绩。这也是走动式管理的精髓和要诣,及时有效的现场管理和情感沟通不仅可以解决很多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也解决不了的难题,还可以促进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工人见面、交谈,听取员工的困难与建议,可以让管理更好地了解企业运行的状况,同时高层管理者看得见的领导方式也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与主动性。走动式管理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三、门户开放

不论从象征意义还是从现实的实践来说,友善的经理人员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他们以平易近人的作风为荣,想方设法鼓励别人随时进来聊天,或诉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喜悦和快乐。沃尔玛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最高领导到各级负责人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欢迎员工随时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反映情况。公司从上到下直呼其名,无尊卑之分,互相尊重,彼此信赖,关系非常融洽亲切,像一个和睦奋进的大家庭。靠着这种感情沟通式的管理,沃尔玛和通用电气公司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这种沟通式管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友善的领导者不局限于计划组织,还善于倾听周围人的想法,不仅了解雇员的希望与志向,更理解他们的顾虑,当然还包括员工提出的建议甚至解决方案。友善的领导者也与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兴趣,从最近的业务议题到上星期与家人在超市的购物经历都是他们拉近与员工距离的话题。他们勤于培养与员工亲和的关系,并尽量满足下属的需求,让员工安心满意地工作。人的因素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其中观念整合是先导。所有的管理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沟通问题。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培养起与员工之间健康的互动关系。

加速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篇7

坚决贯彻执行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要求环保部门要义不容辞地、高起点地开展如下工作:通过环境标准、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继续深化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创建生态省、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系列试点示范工作,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严格环境准入, 逐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施强制淘汰制度,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努力做到增产、节能、降耗、减污;坚持“污染者负担”原则, 更多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降低污染。

严格控制面源污染。环境污染可分为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两种类型, 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面源污染具有涉及面广、扩散途径复杂、辨析和监控困难等特点。因此, 要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首先就要控制住面源污染。为此, 我国必须根据农村面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尽快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基于流域单元的农业面源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开展主要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调查面源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农村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传统农区农业生产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标准研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法规、管理体系。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 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地“绿色”农用化肥品 (化肥、农药、地膜等) , 改善农业生产技术, 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 减少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 确保这些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安全性,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持续统一。

切实强化技术支撑。一方面, 要全面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突出抓好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秸秆养殖食用菌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农村户用沼气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技术、高效节能喷雾器应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作品种及旱作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 要加速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研究开发以低外部化学投入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及其体系。比如:研究开发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沼气新技术及装置等。

渐进发展“白色农业”。目前, 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农村沼气, 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沼液可以代替农药, 沼渣、沼肥可以代替化肥, 是广大农村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环节。

做大做强生态资本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搞好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水、还生态;改土、改园、改种、改田间管理, 改善流域小气候;对残存臭水沟、污水塘的污水, 进行彻底治理和绿化;对生活污水采取沼气厌氧发酵的办法来治理, 对生活垃圾逐步进行分类处理, 对玻璃碎片、金属物品、废纸、废塑料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各种废弃物要逐步建立回收利用系统,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虚心借鉴他山之石。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方面, 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自1997年以来, 韩国政府一直把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他们通过《环境亲和型农业育成法》立法确立和加强环境亲和型农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 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 组建环境亲和型政策协议会, 发展环境亲和型组织, 培养环境亲和型农业骨干, 提高国民对环保型农产品信任度, 加大有机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 培植有机农业示范户等有益措施, 大大促进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摘要:坚决贯彻执行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要严格控制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 做大做强生态资本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 学习借鉴他国经验。

试论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 篇8

本文结合我国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做了全面的思考,旨在实现土地整理由单纯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并重及生态管护的转变,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促进土地整理与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以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土地整理与环境友好

1、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

土地整理(Land Consolidation or Land Re-arrangement)的准确定义在国际上尚未统一确定,该词最早源于德国和瑞士,随后法国、俄国、加拿大等国也开始提及。“土地整理”在日本被称为“土地整治”,在中国台湾被称为“土地重划”,我国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有土地整治、土地改良、土地治理和土地调整等。

1999年,土地整理作为一种以补充耕地指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主要特征的国土整治措施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此该名称被正式确立。尽管不同的行业对土地整理的准确内涵尚未达到一致,但现在公认的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土地整理仅指采用技术工程、生物工程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这正是本文所涵盖的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分类很多,根据整理对象不同,其总体上可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农地整理的特点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并辅以田、水、路、林、村及乡镇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开发,以实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居住环境及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市地整理也称非农用地整理或建设用地整理,是指在城镇规划区域内对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形成的城镇土地利用布局按城镇发展的规律和新时期城镇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造,以达到城市土地再利用的目的。

2、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整理的内涵也不断扩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就是新时期下响应党中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应运而生的,该类型的土地整理要在实现传统土地整理内涵的基础上,达到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稳定的目标。

环境友好是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准则、以环境保护为社会底线,实现以人为本的人地可持续发展,它在经济上表现为以最低的资源代价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在政治上表现为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各类手段解决民生问题。环境友好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需要渗透到社会活动的每一个领域中,土地整理活动也不例外。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就是要把土地整理项目区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综合考虑,使整理后的土地整理项目区在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尽管我们不断宣传和鼓励推进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但短时期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持续推进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建设仍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还需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3、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建设的意义

首先,开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就是要引导土地整理向生态意义的土地整理方向发展,即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增强环境生态效益的评估力度,从真正改善整理区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最终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

其次,开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可以使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因土地的不合理开发而造成的损失。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所倡导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开展环境友好型进行土地整理,不仅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更有利于子孙万代的繁衍生息。

最后,开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三农”政策的核心,而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手段,而其中开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是整个农村土地整理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在农村土地整理中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思路探讨

(1)德国的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之路。德国的土地整理活动是在专门的官方机构的指导下,在地产主、公共利益代表和农业职工代表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土地整理官方机构在州、地区及基层均有设立,其中州为最高权力机构,它对州范围内的土地整理机构的设置和土地整理范围的划定具有决策权。土地整理由参加者联合会具体执行,但参加者联合会必须在土地整理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并主要承担组织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同时还需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负责土地整理有关经费的筹措和使用以及完成土地整理局不承担的其他任务。随着历史的演进,德国土地整理的目标在逐渐提高,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并从20世纪70年代起,土地整理活动开始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在追求土地整理农业利益的同时,更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景观的保持。现阶段,德国的土地整理特别重视对景观和生态的保护,确保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生态可行性,避免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形成更加合理、功能性更强的景观生态环境。

(2)荷兰的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思路。一直以来,荷兰的土地整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行为,从其产生时就与土地复垦以及水资源管理等一些生态保护活动紧密相连,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土地整理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农用地面积的一种有效手段,为政府所重视和推广。但随着战后荷兰经济的全面恢复,人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土地整理给传统乡村的土地景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而强调土地整理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在保证生态景观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走荷兰特色的土地整理之路。进入21世纪后,荷兰土地整理的生态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并将这一思想在2004年写入国家《土地整理条例》,明确要求在土地整理规划中,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土地生态景观。

2、我国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建设现状

我国的土地整理事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土地整理的实践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据统计,到2010年全国已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总面积为165.87万hm2。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土地整理的范围和深度还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多数土地整理项目尚处于重视完成“占补平衡”和“总量平衡”这两个硬任务,忽略对耕地生态环境保护,有时即使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大多也只是在田间道路两旁,人工营造防护林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整理活动还仅仅是一个打破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而此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整理区域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工作还缺乏必要的对生态环境因子的考量,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三、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目前,土地整理主要包括未利用土地开发、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及土地复垦三大类。三类土地整理活动必须保证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否则会对耕地自身的生态环境和除耕地以外的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各种整理活动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图1所示。

1、农用地整理可能带来的环境负效应

农用地的整理可能涉及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零星耕地的归并和田、水、路、林、村规划与改造,这都有可能导致农田生态景观异质性减少、破碎度减小,从而破坏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引起气候因素、水资源和水文状况的变化。此外,农田整治中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改良土壤的方式,通过使用农膜、农药、化肥而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方式,均有可能引发耕地污染、地下水体污染及地力下降等环境及耕地质量问题。

2、未利用土地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负效应

现阶段,开发未利用土地是实现耕地数量的占补平衡的有效手段,但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本来就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采用该方式增加耕地需要特别谨慎,如果开发不合理,将可能导致土地整理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灾害,甚至可能引发诸如自然淡水体减少、水质下降或富营养化、水生物减少、水文环境恶化等外部环境问题。

3、土地复垦可能带来的环境负效应

土地复垦是综合利用土地生态学、土地经济学、环境科学、土壤学及区域规划等理论,对需要重新利用的土地进行恢复、综合整治的过程,包括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两个过程。不同类型的土地复垦可能引发不同的生态问题,如矿山废弃地复垦若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抗灾害能力减弱,建设施工破坏地复垦可能引起土地的污染及地力下降等。

四、解决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1、政策措施

(1)制定完善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到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者乃至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综合性活动,这些利益的实现与维护都必须要有整套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土地整理中土地整理区的选定、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实施及实施后的监督管理都需要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因此,制定完善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是解决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问题的有效保障。

(2)实施各部门环境友好一票否决制。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诸多因素的社会活动,参与的部门和行业较多,在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难免意见不统一,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约定的环境友好决策权来保障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的切实利益。因此,实行各部门环境友好一票否决制是保障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顺利实施的有力措施。

(3)严格把关环境因素可控性。土地整理工程涉及到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大气、水文、气候等诸多环境因素,各类因素在不同项目区内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不论项目区如何变换,必须严格把关环境因素可控性,对于可控的环境因素,在各个环节里进行控制;对于不可控环境因素变化,尽量不进行土地整理,做到实事求是。

2、技术措施

(1)加强项目区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在土地整理中,要坚持环境友好的思想,并在项目区选址、可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贯彻和落实。对项目区的选址要严格按照坡度在25度以下,地质条件稳定,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要求进行,此外还应具备可用的农业水资源和农业生产活动承载力,并且适宜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项目选址完成后,要把环境友好问题作为可研和规划设计阶段的重点来考虑,并在可研报告中用单独的一章对规划环评进行阐述;项目施工阶段要从施工材料、施工方式等环节加强环保;对施工监理环节一方面要监督施工单位是否环保施工,另一方面要配合和协助施工单位处理好有关环境友好的变更设计;在项目竣工后,要组织专家就环境友好问题进行专门验收,并监督施工单位全面清理施工材料和工程垃圾,对所发现的影响环境的因素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

(2)重视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首先,对于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和人地矛盾尖锐的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改革,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条件,重点挖掘农地内部潜力,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经营规模水平,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非农用地整理,提高低效非农用地的使用效率,以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对农地的压力。其次,对于土地利用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中等的中部地区,要切实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问题,在进一步加大农地整理力度的同时,注重农地整理的数量向注重农地质量转变。最后,对于土地利用程度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土地整理既要与退耕还林还草、治水、治沙等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又要提高现有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将区域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

(3)严格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切实贯彻落实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严格做好项目的规划环评工作,在环评中,应把握好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只能在相应的规划区域范围内开展,规划环评不仅要考虑该项活动对整理项目区环境的影响,还要做好其对项目区所在背景区域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对影响环境因素的考虑,要体现出因子的相关性,并且涉及区域要广泛,重点对土地生态因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等主要因子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对土地整理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涉及农地的污染状况、地下水及地面水体的水量及水质、水土流失、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内容的整理项目,要建立一个包含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

3、社会措施

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就必须获得公众的支持。可以说,公众参与是实施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公众生存空间。公众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项目中,既有利于公众切身利益的维护,又有利于体现土地整理项目决策的合理与公正,从而实现公众所追求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与有效的公众责任”。

五、结语

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要以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对整理规划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工程建设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做到充分考虑,要摒弃单纯注重耕地面积增加而忽视系统内其他要素的改变对周围生态景观的不利影响的传统思维。总之,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工程的建设,要在尽可能维护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新的负反馈机制,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大大提高系统中各组份的总体生产力,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最优的生态效益。

摘要:本文论述了土地整理及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的概念、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思路和经验,并对我国传统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负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解决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土地整理,环境友好,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姜志德:论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1).

[2]陈建设、韩武波: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土地整理的战略作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4).

[3]严丽平、邵霞珍、吴次芳: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6(12).

[4]贾文涛、张中帆:德国土地整理借鉴[J].资源.产业,2005(4).

[5]丁恩俊、周维禄、谢德体: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李典友:我国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学问题与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7(2).

[7]魏秀菊、胡振琪、何蔓: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2)增刊.

[8]胡振琪、赵艳玲、程玲玲: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9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 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 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 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我国要真正走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将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客观性

1.1 中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众所周知, 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现它们的永续利用, 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 我国的资源现状很不乐观。从水资源来看, 我国人均水量按1997年人口计算仅2200m3/人,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 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 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从土地资源看,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并且每年还在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减少。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最近7年间, 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 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从矿产资源看, 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1/2[1]。在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 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能源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为了发展经济, 大量消耗资源, 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

(1) 水环境每况愈下。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 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饮用水的安全受到威胁, 生态用水匮乏, 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其中4 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 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 (水库) 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 7 5%以上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2) 大气环境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 居世界第一位, 大大超过环境容量, 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

(3) 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 0 0 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 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理,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次污染严重。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 集中处理率为54%, 仍有6200万吨未经任何处理。监测结果表明,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 0%。

(4)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5) 生态环境恶化, 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警示我们, 资源短缺和局部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 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因此, 必须尽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 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际环境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解决资源供需缺口, 积极寻求国际资源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这将导致我国资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增加, 也要求有坚挺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 再加上争夺国际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供给方加价不可避免。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改进技术, 更新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是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之一。利用国际资源的成本增加,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 这要求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出现了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新特点。我国与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各种战略伙伴关系, 但遇到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经济因素时, 这种关系又将是何等的脆弱。日本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俄罗斯远东的石油资源, 大力开展“金元外交”, 最终石油管道由“安大线”、“安纳线”改为有利于日本的“泰纳线”, 虽然此方案也有俄罗斯基于环保因素的考虑, 但俄罗斯将开发远东地区作为其复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方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避免为争夺国际资源而产生不必要的外交摩擦才是上策。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 西方一些国家不再以经济制裁来封锁中国的发展, 但意识形态和价值形态领域的渗透会不断增强, 国家间政治力量的对比会有增无减, 这会增加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变数。有报道显示[4], 我国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 外汇储备已突破7000亿美元,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国际社会舆论不一, “中国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甚嚣尘上。虽然我国及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反复强调中国发展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 不会对任何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构成威胁, 但“中国威胁论”还是对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小的难度。2005年初我国第三大石油集团公司——中国海洋总公司, 在收购美国优尼克石油公司的过程中, 最终因商业以外的原因——美国会议院的反对而夭折, 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价值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政治利益集团间角力不容忽视, 基于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也要求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

1.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上世纪90年代初,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我国随即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并制订了《中国2 1世纪议程》, 这既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反思之后做出的正确选择。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 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其存量相对人类发展的需求, 相对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言, 总是稀缺的, 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继续下去的话, 总有一天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 对后代人发展的能力构成了威胁。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构成威胁——是相悖的, 即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六强之列, 在未来20年里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但这种增长还是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前提的, 从能源角度看, 消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几乎是目前所有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的总和。这就难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牢固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方面是缓解当前资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我国经济和国家战略安全、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2、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根本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 重视和发展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即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

目前学术界将循环经济归结为3 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 (Reduce) , 要求用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 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二是再使用原则 (Reuse) , 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 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三是再循环原则 (Recycle) , 要求生产出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 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

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 我国在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方面的特殊国情, 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劣势, 发挥后发优势, 实行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 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条件都十分充裕, 他们用了近200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但这样的历史条件, 对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已不复存在。中国人口多, 重要资源紧缺,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脆弱, 经济基础薄弱, 增长方式粗放。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为我国经济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二,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是继承已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 是对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适合我国国情, 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3、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当采取的措施

3.1 转变传统观念, 进行制度创新

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首先, 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我们从GDP中, 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 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有多大呢?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 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 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 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20多年来,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

其次, 在政策层次上, 要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志制度, 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二是要在政府采购中, 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 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三是要通过政策调整, 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 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 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 (污染排放) 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 重点支持废旧物品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3.2 抓好生产和消费体系中重点环节的工作

3.2.1 在资源开采环节, 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 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 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 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 降低采矿贫化率, 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3.2.2 在资源消耗环节, 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电动车、汽车、计算机、家电等机械制造企业, 要从产品设计入手, 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 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 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

3.2.3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 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 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 积极发展再生能源, 推广沼气工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2.4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3.2.5 在社会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 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于法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福建信息纸业.2006年第4期

[2] 方治伟.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集团经济研究.2006.01下半月刊

[3] 杜宜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策略探究 篇10

一、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策略

(一)控制策略。

从自然环境的发展角度来讲,一个地区自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相关生物之间相关适应,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所以,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控制策略,控制策略主要是指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要进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含义:第一,在对风景园林进行建造、改善和拆除时,要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危害,尽量控制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不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第二,要对风景园林的设计采用整体性的原则,使得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区域之间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能够适应,形成相互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引导策略。

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对相关的游人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加深生物友好型的意识。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的引导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通过一些生物友好型的设计和方法,引导人们尽量降低对风景园林设计中生物的危害,同时可以引导人们向着无害生物的区域进行活动,既可以增加观赏性和生物友好性,同时也能够保护风景园林设计的生物友好性;第二,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置一些警示性的标志,从而尽量避免人们进入一些危险区域;另外,在设置警示性标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初衷,从而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融入到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

(三)专项设计策略。

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还可以考虑专项设计的策略,专项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一些生物建立庇护所和栖息地,对于我国一些自然生物而言,其生存需要较为苛刻的环境,因此需要为这些生物建立庇护所,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生物实施保护;同时还需要为其建立栖息地,在栖息地中尽量满足生物生存的相关环境;第二,为一些生物建立特殊的通道,一些生物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与人类的活动范围冲突,所以需要为这些生物建立特殊的通道,例如:为一些生物建立起通过的地下通道,从而保护生物不被人们所干扰;另外,在一些地方建立特殊的通道,避免人类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等等。

二、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的实践

(一)提高对生物友好型理念的重视。

对于我国来讲,在近几年自然环境的破坏情况尤为严重,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环境损坏,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生物友好型理念的重视,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物友好型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观赏性,而且引入一些自然生物,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生机和活力,使得风景园林中的动物和植物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相互之间能够进行适应和制约;第二,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必须要在不破坏风景园林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对于风景园林来讲,其本身有着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的过程中,是为了对风景园林本身的自然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从而更好地进行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

(二)选取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规划材料。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来讲,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一些材料来营造一些人文景观,因此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中,需要选取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规划材料,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取一些生物友好型的材料,这些材料尽量以木材、土壤、竹子和砂石等为主,这些材料来源于自然,没有经过深入的材料加工,能够保持自然材料原有的特点,不仅造价较低,而且对于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设计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对于一些柔性材料的使用,当然在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除了一些自然材料的选取,还需要在一些地方使用人工材料,例如:合成纤维和橡胶等等,因此在选取这些材料时,也需要注重生物友好型的理念,选取对动物和植物无害的材料。

(三)营造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视觉效果。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来讲,营造生物友好型的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规划中的视觉效果,所以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理念引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择生物友好型的色彩,色彩对于视觉的冲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理念引入进来,需要选择柔和的色彩,同时也需要注意色彩对温度的影响等等;第二,使用颜色和色彩对生物的视觉进行积极引导,风景园林规划中有很多动物的栖息地,这些动物对于视觉有着自身不同的反应,所以对于不同的生物活动区域,需要选择适当的色彩对生物的视觉效应进行积极引导。

(四)营造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环境。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来讲,生物友好型理念营造园林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营造适宜的温度,不同的生物、甚至不同区域的生物对于温度都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运用其中,需要营造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设置足够的水源,无论是人类还是普通的生物,其生存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水源,所以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由足够的水源,更好地营造生物生存的环境;第三,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相适应,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生物来讲,动物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植物;而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样也需要依赖动物;因此必须要使得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相适应,从而更好地满足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三、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生物友好型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并且考虑开始讲生物友好型设计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策略,进而提出了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生物友好型设计策略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永庆,温留洋.浅析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5,7:174~175

[2]铁英羊.浅析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1(1)

上一篇:电控汽油喷油器下一篇:混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