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友好型(精选8篇)
生物友好型 篇1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生物友好型的建筑和设计理念开始被人们重视。在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有很多生物友好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策略被研究并运用于实践,从而能够真正实现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的设计。
一、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策略
(一)控制策略。
从自然环境的发展角度来讲,一个地区自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相关生物之间相关适应,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所以,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控制策略,控制策略主要是指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要进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含义:第一,在对风景园林进行建造、改善和拆除时,要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危害,尽量控制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不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第二,要对风景园林的设计采用整体性的原则,使得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区域之间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能够适应,形成相互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引导策略。
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对相关的游人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加深生物友好型的意识。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的引导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通过一些生物友好型的设计和方法,引导人们尽量降低对风景园林设计中生物的危害,同时可以引导人们向着无害生物的区域进行活动,既可以增加观赏性和生物友好性,同时也能够保护风景园林设计的生物友好性;第二,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置一些警示性的标志,从而尽量避免人们进入一些危险区域;另外,在设置警示性标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初衷,从而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融入到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
(三)专项设计策略。
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还可以考虑专项设计的策略,专项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一些生物建立庇护所和栖息地,对于我国一些自然生物而言,其生存需要较为苛刻的环境,因此需要为这些生物建立庇护所,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生物实施保护;同时还需要为其建立栖息地,在栖息地中尽量满足生物生存的相关环境;第二,为一些生物建立特殊的通道,一些生物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与人类的活动范围冲突,所以需要为这些生物建立特殊的通道,例如:为一些生物建立起通过的地下通道,从而保护生物不被人们所干扰;另外,在一些地方建立特殊的通道,避免人类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等等。
二、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的实践
(一)提高对生物友好型理念的重视。
对于我国来讲,在近几年自然环境的破坏情况尤为严重,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环境损坏,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生物友好型理念的重视,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物友好型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观赏性,而且引入一些自然生物,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生机和活力,使得风景园林中的动物和植物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相互之间能够进行适应和制约;第二,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必须要在不破坏风景园林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对于风景园林来讲,其本身有着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的过程中,是为了对风景园林本身的自然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从而更好地进行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
(二)选取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规划材料。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来讲,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一些材料来营造一些人文景观,因此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中,需要选取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规划材料,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取一些生物友好型的材料,这些材料尽量以木材、土壤、竹子和砂石等为主,这些材料来源于自然,没有经过深入的材料加工,能够保持自然材料原有的特点,不仅造价较低,而且对于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设计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对于一些柔性材料的使用,当然在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除了一些自然材料的选取,还需要在一些地方使用人工材料,例如:合成纤维和橡胶等等,因此在选取这些材料时,也需要注重生物友好型的理念,选取对动物和植物无害的材料。
(三)营造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视觉效果。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来讲,营造生物友好型的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规划中的视觉效果,所以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理念引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择生物友好型的色彩,色彩对于视觉的冲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理念引入进来,需要选择柔和的色彩,同时也需要注意色彩对温度的影响等等;第二,使用颜色和色彩对生物的视觉进行积极引导,风景园林规划中有很多动物的栖息地,这些动物对于视觉有着自身不同的反应,所以对于不同的生物活动区域,需要选择适当的色彩对生物的视觉效应进行积极引导。
(四)营造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环境。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来讲,生物友好型理念营造园林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营造适宜的温度,不同的生物、甚至不同区域的生物对于温度都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运用其中,需要营造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设置足够的水源,无论是人类还是普通的生物,其生存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水源,所以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由足够的水源,更好地营造生物生存的环境;第三,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相适应,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生物来讲,动物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植物;而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样也需要依赖动物;因此必须要使得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相适应,从而更好地满足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三、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生物友好型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并且考虑开始讲生物友好型设计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策略,进而提出了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生物友好型设计策略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永庆,温留洋.浅析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5,7:174~175
[2]铁英羊.浅析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1(1)
[3]罗毅,李明翰,段诗乐等.已建成项目的景观绩效: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公布的指标及方法对比[J].风景园林,2015,1:20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研究 篇2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社会;外部性理论;主体制度;文化制度;科研制度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17-(0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早期的敬畏自然,到近代工业文明后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发展到今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过去由于片面注重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破坏,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深刻反思3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建立新型的财富观念,充分认识到环境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改变传统的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绩效评价标准,把环境建设的优劣纳入地方发展的评价指标,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稳定为基础,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1]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们对和谐处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最新理念,也是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最新探索。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是在环境保护理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以往理论的总结和升华。当然,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理念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提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从世界发展的视角看,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当人们还陶醉于工业化的繁荣与成就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却不期而至,并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加剧,逐步发展为全球性公害。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了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惨痛现实,令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已有的发展模式。
从中国发展的视角看,近几十年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日益突出。以大气污染为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排名中,中国包括北京在内有7个,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重的城市。当前,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1998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100万吨,烟尘排放量140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300万吨。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目前中国已有七成城市不适合居住。[2]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内外部条件
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已经具备了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内外部条件。首先,从中国国内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目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国家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同时,在实践中,1995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一系列“绿色创建”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3]这些都体现了“环境友好”的理念。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发展方针。要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正确而妥善地处理好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再从外部条件来看,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支持下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而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其崭新的价值观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被正式列入国际社会议程。此时,理论界研究的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摒弃了过去“零增长”(过分强调环保)和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偏激思想,而是主张“既要生存、又要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体现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思路。2004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环境保护白皮书》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张。国际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发展与实践经验,为中国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经济思想最早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分析个别厂商和行业经济运行时首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4]其后,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阿瑟•庇古首次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扩充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和内容,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5]近年来,外部性理论不断发展,众多的学者将外部性理论引入自己的探讨领域,并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外部性。具体而言,外部性(externality)是某种经济交易所产生的成本或利益,这种成本或利益落在第三方身上而交易者并没有考虑到。[6]按道格拉斯•诺斯的观点就是:“个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有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者承担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这就是外部性。”[7]从中可以看出,外部性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经济,即在没有成本付出的情况下,有某种利益落在第三方身上;另一种是外在不经济,亦称负外部性,也就是在没有任何利益获得的情况下,却有某种成本需要第三方来负担。
(一)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解读
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如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被造成环境破坏的社会主体所独享。可以说,外部性问题最具意义的就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即人们因受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所承担的外在成本。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各方主体决定和进行经济活动时,并没有考虑到其行为将给社会带来的不利的外部效果;所以,表面上双方以及多方达到的供需平衡能够给交易的各方带来最大的收益,但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污染是一种外部成本,交易的双方本身不必承担这个成本,却由整个社会替他们承担这个成本,例如冶金、化工等企业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氟化物等大气污染,不仅降低了城市空气质量、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而且还会通过空气流通影响周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并会与降雨混合而污染河湖、土壤等,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将因此而受到严重损害,虽然这种污染是由某一企业造成的,但却由整个城市居民,甚至整个城市圈居民承担其带来的危害,承担不该承担的成本。
(二)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研究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因为环境保护不仅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环境保护还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就是环境保护的边际私人成本或边际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社会收益相偏离,环境保护所带来的收益可以被其他社会成员所分享,但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却要环境保护者独自承担。例如某一城市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采取环境保护的治理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该城市的环境质量,而且还可以给周边地区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即可以给与环境保护投入无关的他方带来收益。这种正外部性也正是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意义所在。但环境保护这种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物品,受企业过度注重经济效益和人们短视性的影响,往往不会由企业主动为环境保护付出,从而造成了环境保护这种公共物品的生产严重不足,有时甚至会出现供给为零的局面。因此,在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中,应该加强宣传,改变人们的环保理念,争取公众的大力支持,同时应加强政府的引导,加大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撑。
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要消除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影响,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则是更好的发挥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效应。通过外部性理论对环境保护的经济分析,为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供给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制度
第一,政府主体的主导作用。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要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逻辑起点,明确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只有加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引导,才能有效避免和阻止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影响。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各相关企业和广大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发挥出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效果,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效益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即建设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政府。环境保护的进行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是服务型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政府要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不仅在宣传环境保护方面起引导作用,在环境保护对策的具体实施中、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撑中、在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中,政府都应起引导作用,使环境保护能够和谐运行。
第二,公众主体的参与作用。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根本保障。环境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环境也有获得自身发展的权利,人们应该尊重环境的发展权利,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同时,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将会使没有付出环境保护成本的广大公众所享有,因此,应该在环境保护中最大限度的实现公众的参与。人们在付出一定的环境保护成本后,也会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环境的维护。在公众参与中,应建立起共同但有区别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首先,对于普通公众,应该加强其环境保护意识,把环境保护落实于人们生活的日常细节之中,主动自觉地维护和参与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这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其次,对于各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环保宣传,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克服企业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促使企业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最后,对于科研人员应加强引导,提高环境保护的科研水平,为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此外,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的宣传。通过表彰和奖励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先进团体促进环境保护在民间的开展,通过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企业的惩罚和通报,促使各企业和普通公众自觉保护环境。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制度
文化制度从狭义上讲主要指文化、艺术管理制度及文物制度等,广义的文化制度还包括政治的和法律的制度、社会组织形式、社会风俗习惯等。文化制度不仅对文化的创造、产生、应用具有保障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有调适功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国家、企业、公众等社会主体之间的协调运作,不仅需要资金支撑,更重要或者说更深层次上还需要形成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文化,需要一种人人关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最终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文化制度。文化既内在于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又外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制度和规则等,文化动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环境友好型文化理念、文化制度的形成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着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每一个文明时代的文化都以其特有的方式通过价值观念、价值信念、价值追求等来引导人们对自己“人之为人”的生存进行定位,并指引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在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今天,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相应的文化导向力和推动力。文化对于个体行为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道德予以规范和保障,而文化制度建设则能促进人之道德进化,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会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正动力。所以,应该以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张力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导引形成环境友好的文化发展力,促使环境友好型理念深入人心,确保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科研制度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环境保护问题也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运用,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科研制度予以保障。现代科技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保护的和谐运行,迫切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撑。要充分利用各科研院所和各高校的科研资源,这对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在科技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支撑方面,要加强科研院所与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结合。首先,各科研院所要根据各地区环境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各科研院所可以组织科研力量,根据不同地区具体环境的状况和特点,调查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成因和发展规律,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其次,各科研院所要加强与各个企业之间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与造纸、冶金、化工等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企业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培养环境友好型产业等等,使环境保护在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得到落实,从企业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同时,企业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的投入,要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潜在效益,这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对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资金制度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进行,财政支持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环境保护的实施中,需要大量资金予以支持,因此,应拓展环境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促进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贯彻落实。目前,中国环境保护已有多条资金渠道,主要有:基本建设“三同时”和技术改造项目中按规定比例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城市建设资金中用于环保的部分,排污收费取得的资金,国外贷款或赠款,此外,还有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的用于环保的资金。在环境保护中,要合理利用这些资金,加强环境保护资金的管理、监督等,提高环境保护资金的有效利用程度。
在完善作为环境保护物质基础的资金利用的具体措施中,首先,要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资金的渠道来源和规模。由于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效应,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扶持,同时要向各排污企业征收环保费用;由于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企业的环境污染会产生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危害,因此,对企业征收的费用应该高于治理污染的费用。其次,要加强环保资金的使用。一方面,可以直接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另一方面,应将部分环保资金投入相关科研院所进行环保科研,加强科技对环保的推动,以带动更大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再次,要完善环保资金的监管。一方面,应加强环保资金的科学管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要统计清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要确保资金投入环保或与环保相关的领域,避免环保资金被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窃取。最后,还要积极探索环境保护资金的运用,以促进其保值、增值,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五)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利益分享制度
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环境利益成果的社会,环境利益共享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环境保护的利益分享制度,才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必须在利益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各主体间的环境利益均衡。构建环境利益整合制度需要在公平原则基础上,合理地分配社会经济权益,使各个主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共享环境保护成果。但由于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就应在设计环境利益整合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到代内的利益问题,还要考虑到代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综观国内外环境利益整合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建立健全环境利益整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环境利益整合政策的法律化,来切实实现环境利益共享。因此,首先,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利益整合的政策法规。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利益整合的健康稳步发展,各地区之间要加强协调,制定统一、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要明确有关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之间开展环境合作利益共享的互补原则,界定各地方政府所负有的确保环境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环境保护中的职责以及处理环境利益整合的总原则,促进各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利益整合政策的法律化。其次,改革环境利益分配制度,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多元分配制度。从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损害谁付费的视角下,从有利于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共同发展的视角,从满足需要与现实可行相结合的视角,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环境保护的利益分享的落实。最后,运用财政手段实现环境产品的分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要逐步通过财政资金的协调分配,来确保环境保护成本的分担,促进环境保护利益的分享,提高各地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实现环境保护效益的最大化。
(六)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纠纷解决制度
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围绕利益分享、成本分担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纠纷,如何及时解决纠纷是保障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运行的前提。在纠纷解决制度中,首先,应划清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利益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再根据各方承担责任的大小、付出成本的多少来享有收益;其次,要注重广大社会公众环境权益的保护,在制度方面予以适当的倾斜。
在环境纠纷的诉讼解决制度中,要逐步放宽起诉资格。在环境案件中,如果仍然依据传统的原告适格理论,由公民个别地寻求法律救济,使得仅是起诉人自己的利益得到了维护,而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状况并没有解决,社会意义更是十分有限。环境公益诉讼旨在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原告的资格不应局限于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者,应扩大到“与本案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升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同时,明确环保团体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并建立有利于原告的诉讼费用承担机制。在环境纠纷的非诉讼解决制度中,要完善仲裁和调解制度。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功能在于促进社会自治与社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寻求以和谐方式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9]尤其在调解方面,要着眼于以社区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为中心,发展社会中间层的功能,促进环境纠纷的妥善解决。在具体的纠纷处理方式中,应以和解为主,兼采其他方式,力争使各方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平息纷争,化解矛盾,促使争议得到公正、彻底解决,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应该摒弃传统的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切实改变以经济增长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唯一指标,要把环境质量也作为评价政府工作、评价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财富观念,认识到环境也是财富的一种,并且是其他财富的基础,着力培育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供给,发挥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岳.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J].求实,2006(8):15.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http://www.1488.com/china/Info/communique/Content.27K.2008|10|03.
[3]徐统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严峻现实与对策建议[J].当代生态农业,2006(1):18.
[4]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J].经济评论,2002(3):58.
[5]张天上,于宏.权利冲突的经济分析——外部性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3):53.
[6]梁小民.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12.
[7]董德坤,朱道林,王霞.农地非农化的外部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4(4):55.
[8]李长健,伍文辉,涂晓菊.和谐与发展:新农村文化动力机制建构研究[J].长白学刊,2007(1):124.
[9]吕忠梅.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论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
友好型领导的管理风格 篇3
这几年有另一新管理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友善领导者的崛起。与以往单纯强调等级权力与结果导向的管理风格不同的是,友善领导风格是一种开放、互动、成长式的团队管理方法。它与其他用户友好的商品一样有着可贵的特色,为员工所接受和青睐。
在知识社会中,组织的等级和形式正在迅速地成为过时的东西。随着知识员工阶层的崛起,雇员掌握有许多可以由他们自己支配的技能与知识,这就使得他们有机会接触那些以前限制他们进入高层的信息或关键的资源,员工对工作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工作的意愿和自主性,而这些知识员工又有比较高的成就需求,追求自我实现,这就提升了他们在雇佣关系中讨价还价的筹码。另外,组织的形式正在日益扁平化、分散化、虚拟化,网络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博客、BBS等都使得传统的办公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沟通、工作、学习的时空灵活性大大提高,这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预示着管理控制和监督更难,需要更多的技巧。所有这些都为友善领导者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一、“球员兼教练”
球员和教练两个词都源于体育。顶尖的网球手、高尔夫球手和篮球队等其他竞技项目的运动员都有教练。教练往往是球员出身,因为技艺精湛、经验丰富而作为教练帮助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技能,并制定重大赛事的行动战略。后来这两个词以及“球员兼教练”也就作为一种学习工作方式从体育领域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企业球员-教练也就应运而生。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扩宽并丰富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知识作业的兴起与普及是主导管理观念与方式改变的重要因素。
雇员友好的领导者并不害怕参与解决问题,相反他们更像是个“身兼教练的球员”。他们不仅要统筹全局,安排部属,还乐于亲临第一现场,加入工作小组发动群策群力,不断实验并争取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员工们一起并肩作战,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球员与教练双向沟通,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分析解决困难的过程。球员不仅仅直观地学习以提高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练作为身先士卒的冲锋者为其它球员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士气,起了能动的模范作用。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企业是一个整体,员工都在看着领导者的一言一行,继而就会跟着模仿。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说过:“领导在学习的时候比教授别人的时候更能树立有影响力的模范角色。”行动是无声的命令,雇员友好型领导拒绝空谈,而用实际行动说话,有很强的执行力。领导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才能具有说服力,才能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当然身兼球员这一角色的领导者必须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并且将自己的成长与组织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耻下问,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新知,取长补短,坚持不懈自我学习是雇员友善领导者的秘诀之一。彼得·圣吉博士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建立和发展一个学习型组织,领导者所扮演的是多元的角色。他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他们负责建立一种组织,能够让其他人不断增进了解环境的复杂性、树立愿景和改善共同心智模式的能力,也就是领导者要对组织的学习负责。因此知识经济的企业领导者要用球员的心态去完善自己,和其他的球员共同进步,同时作为教练他又得比球员超前一步、领先一点,把团队带向一个光明的未来。
二、走动式管理
零售巨头沃尔玛多年蝉联全球500强之首与创使人山姆·沃尔顿勤勉务实平易的管理风格是分不开的。山姆60多岁的时候,每天仍然从早上4:30就开始工作,直到深夜,偶尔还会在某个凌晨4:00访问一处配送中心,与员工一起吃早点和咖啡。他常自己开着飞机,从一家分店跑到另一家分店,每周至少有4天花在这类访问上,有时甚至6天。在周末上午的经理会前,他通常3:00就到办公室准备有关文件和材料。上个世纪70年代时,山姆保持一年至少对每家分店访问两次,他熟悉这些分店的经理和许多员工。后来,公司太大了,不可能遍访每家分店了,但他仍尽可能地跑。美国著名的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雷·克罗克是世界有影响的大企业家之一,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封闭的办公室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走动式”管理上,即到所属各公司、各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沃尔玛和麦当劳的成功秘方都是多元素的,但是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却是举足轻重的催化剂。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领导者身先士卒,深入到生产销售的第一线,体察民意,了解真情,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业绩。这也是走动式管理的精髓和要诣,及时有效的现场管理和情感沟通不仅可以解决很多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也解决不了的难题,还可以促进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工人见面、交谈,听取员工的困难与建议,可以让管理更好地了解企业运行的状况,同时高层管理者看得见的领导方式也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与主动性。走动式管理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三、门户开放
不论从象征意义还是从现实的实践来说,友善的经理人员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他们以平易近人的作风为荣,想方设法鼓励别人随时进来聊天,或诉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喜悦和快乐。沃尔玛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最高领导到各级负责人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欢迎员工随时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反映情况。公司从上到下直呼其名,无尊卑之分,互相尊重,彼此信赖,关系非常融洽亲切,像一个和睦奋进的大家庭。靠着这种感情沟通式的管理,沃尔玛和通用电气公司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这种沟通式管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友善的领导者不局限于计划组织,还善于倾听周围人的想法,不仅了解雇员的希望与志向,更理解他们的顾虑,当然还包括员工提出的建议甚至解决方案。友善的领导者也与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兴趣,从最近的业务议题到上星期与家人在超市的购物经历都是他们拉近与员工距离的话题。他们勤于培养与员工亲和的关系,并尽量满足下属的需求,让员工安心满意地工作。人的因素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其中观念整合是先导。所有的管理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沟通问题。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培养起与员工之间健康的互动关系。
智能友好型并网装置的研制 篇4
并网操作是电力系统中一项重要的操作,由于受传统并网思想及并网装置水平的限制,目前不同类型、不同容量的发电厂所采用的并网装置水平各异。而且现在采用微机并网装置的发电厂,面向多对象时,需要在外部配备切换箱,导致接线复杂,使用不方便。再则,多数并网装置并网类型单一、人机互换不直观等。多种原因导致并网操作在人力、物力上成本很高。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发展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标志着国内智能电网战略全面启动[1]。智能、友好的特性是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采用基于CORTEX-M4核心的32位ARM处理器,采用MQX实时操作系统(RTOS),通过双CPU设计方案实现了智能友好型并网装置的研制,很好地解决了现有并网操作的上述问题、并适应了智能电网对并网操作提出的新要求。
1 基于双CPU和RTOS的解决方案
本装置采用双32位CPU架构,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解决方案。主CPU负责完成数据的采集计算、同期调节、同期捕捉、逻辑判断等功能,辅CPU完成人机操作、后台通信、同期表显示等功能。原理示意图见图1。
1.1 高性能32位CPU
本装置的两个CPU选用飞思卡尔公司基于CORTEX-M4核心的K60系列ARM处理器,其主要特点如下:嵌入式数据处理芯片,运行速度达到了150 MHz,能满足并网装置实时性的要求;片内具有高达128 kB静态RAM数据存储器和1 MB的FLASH程序存储器,不用外扩展存储器,抗干扰能力强,能满足工业现场的需求;具有10/100Mbps以太网MAC接口,以太网控制器带10/100BaseT/TX,支持IEEE1588对时,支持媒体独立接口MII,还具有多组CAN,IIC,UART和SPI通信接口;高分辨率的PWM输出通道,可进行多种外围接口扩展;集成内部和外部看门狗,独立的实时时钟RTC等。
1.2 MQX实时操作系统RTOS
MQX实时操作系统设计用于单一处理器、多处理器和分布式处理器等形式的嵌入式实时系统,内存占用少、大小可裁剪、面向组件的架构和便于使用。它实现了真正的实时性能,采用汇编代码手工优化上下文切换和中断程序。实时的、基于优先级的抢占式多线程处理。
1.3 CAN总线通信
采用双CPU架构后,数据实时共享是保证两者之间的协同工作的主要手段。采用双口RAM来交互协同工作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此法虽然可以达到高速的效果,但是,数据线和地址线将大量增多,导致占用口线较多且不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本装置利用处理器的CAN总线连接,采用103协议处理机制实现了数据共享。
CAN是一种多主方式的串行通信总线,可提供高达1 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应用于电磁干扰比较大的场合。可靠的错误处理和检错机制、独特的非破坏性总线仲裁、硬件自动重发、采用短帧数据结构、CRC校验等独特的功能使CAN总线成为目前抗干扰能力最强的现场总线。本装置两者之间的数据报文格式见表1。
ID帧共11位,主要用于标识两CPU的地址,用于内部控制器过滤使用。每帧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含义:D0~D4为报文类型,D5~D6为帧标志位,D7为ACD位。其中帧标志位含义为,00为单桢、01为多帧之首帧、10为多帧之中间帧、11为多帧之末帧。ACD位为1时,表示主CPU希望向辅CPU传输事件记录报文。
2 智能性的体现方法
智能性首先表现为可以识别不同的并网类型,使各种型式和各种功率的同步发电机并入系统或者使两个电力系统并列;其次和监控系统应该具有丰富的通信方式,不但能够兼顾传统的串口通信、而且应该具有适合智能电厂的以太网通信等[2]。
2.1 满足各种并网型式
可根据运行方式自动改变并网点类型,满足电力系统中差频并网和同频并网两种方式。
2.1.1 差频并网的条件
差频并网是指在发电厂中,发电机与系统并网或已解列两系统间联络线的同步并网,它们是两个电气上没有联系的电力系统并网[3]。其特征是在同步并列点处两侧电源的电压、频率均可能不同,且由于频率不相同,使得两电源之间的功角(电压相位差)在不断变化。进行差频并网是要按准同期条件实现并列点两侧的电压相近、频率相近时,捕获两侧电压相位差为零的时机来完成的平滑并网操作。
2.1.2 同频并网的条件
未解列两系统间联络线并网属同频并网(或合环)。这是因并列点两侧频率相同,但两侧会出现一个功角δ,δ的值与联接并列点两侧系统其他联络线的电抗XS及传送的有功功率P成比例。其表达式为
式中:E为电机等值电动势;U为系统母线电压。
这种情况的并网条件是当并列点断路器两侧的压差及功角在给定范围内时即可实施并网操作。否则就进入等待状态,并发出遥信信号,提示调度人员进行相应调度,当再次满足后,即并网。
2.2 丰富的通信方式
本装置利用K60系列CPU强大的功能,物理层配置了1路RS232、2路RS485通信口;还配置了2路10/100 Mbps以太网口。规约分别支持103规约和Modbus规约,另外还预留资源可支持IEC61850规约。
有上述功能的配置,装置不但可以方便地与传统监控系统通信,而且可以和适合与智能电厂的监控系统通信。
3 友好性的实现方法
友好性首先表现为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并网特点,对电网运行不产生不利影响[4];其次可以面向多对象并网,并且要摒弃传统的用外部切换箱实现的方式,解决现场布线比较复杂的情况;再则还应具有人机交互信息丰富和方便的特点。
3.1 面向多对象并网的实现
中、小型发电厂的特点是机组数量较多,单机容量不大,同期接线设计多为全厂同期点经由同期小母线与并网装置连接。这种方式虽然因多个同期点共用一台同期装置带来同期接线的复杂,但投资相对较小。所以友好的并网装置应该解决此问题,本装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若并网装置具有M种出口功能(如升压、降压、增速、减速及合闸等),能供N个并网对象使用。本装置采用图2所示电路结构,比常规的一对一的电路少用M(N-1)个继电器。某并网对象被选中时,电路两端的本对象继电器均动作,当满足某项功能时,功能继电器出口,则此功能回路接通。
为保证多对象被选中时不误动,本装置用硬件电路进行闭锁。闭锁电路由运放构成的加法器和比较器构成,当有超过一个同期对象时,加法器输出的电压超过了比较器的门槛电压,比较器翻转输出高电平驱动出口闭锁继电器。
3.2 优良并网的性能的实现
本装置采用傅氏算法求出电压幅值,进而求出电压差。在此期间并用软件测频算法求出频率,根据两侧频率的变化,用频率跟踪算法不断地修改AD采样间隔,使电压幅值更加准确。同时,本装置的硬件测频回路,根据两侧电压滤波、整形后的方波宽度,实时地计算出频差。本文采用非线性预测并辅之于线性插值法来实时计算相位差,使装置能捕捉到最佳并网时机。
发电机对系统并网时,发电机组的转速在调速器的作用下不断在变化,因此发电机对系统的频差不是常数,而是包含有一阶、二阶或更高阶的导数。所以本装置非线性预测按式(2)计算理想的导前角δdq。
式中:tdq为导前时间,即控制CPU发出合闸信号到断路器合上所经历的时间;ωsi为第i个计算点的滑差角速度,可按式(3)求得。
式中:2τx为两计算点间的时间;δi、δi-1分别为本点和上点的角度值,可按式(4)求得。
式(2)中滑差角速度的变化率dtdωsi可按式(5)求得。
该方法每计算一次相位角至少需要半个信号周期,所以不能很好地保证以高精度捕捉到合闸时机。鉴于此,本装置通过线性插值算法来预报最佳合闸时机,具体做法如下[5]。
1)压差、频差满足条件,且相位差向0°逼近时,分别计算出δi、δi-1。
2)按照式(3)、式(5)算出ωsi、ddωtsi,并根据式(2)算出δdq。为了计算方便,将式(2)进行简化,只计及式右边的第一项,据此算出ti-1、ti。构造线性插值函数δj=f(t j),即
把ti+1=t i+(ti-ti-1)代入式(6)预测出下一点的δi+1。接着判断是否δi+1>δdq,若是则转第1)步重新计算,否则向下执行。
3)把δdq代入式(6)左边,求出tj。所以从第i点开始延时tj-ti的时间发出合闸指令,可以使断路器在相位差为0的时刻合闸。
3.3 丰富的人机交互性能
本装置采用一款320×240液晶,采用全中文类Windows菜单模式,结构清晰,通过菜单提示,可完成装置的全部操作,使用方便。
主页面实时显示全电量参数,并将同步表功能在液晶上显示,解决了传统用数码管做同步表不精确和不友好的弊端。
4 并网装置性能测试
并网性能实验分别由OMICRON公司的CMC356测试仪、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的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TDS验证。结果见表2和图3。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两种测试方法表明,并网装置在较宽的并网条件约束范围内,并网角差小于1.5°,且在常用的并网条件约束下,并网角差小于1°,对系统无不良影响,达到了优良的效果。
5 结论
本文从目前并网的现状出发,结合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对并网提出的相关要求。采用高性能的CPU和稳定的实时系统,利用优良的算法,精简的电路等,实现了智能友好型并网装置的研制,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本装置经过了开普实验室基本性能、EMC测试,结果完全合格。本装置在河南某2×600MW机组上投运,并网综合性能及经济性很高。
摘要:为了解决国内现有的并网装置不能智能地面向多对象、使用不够方便,导致并网操作在人力、物力上成本很高的瓶颈,提出了研制一种智能、友好型并网装置解决问题。采用飞思卡尔公司基于CORTEX-M4核心的K60系列ARM处理器,利用MQX实时操作系统(RTOS),并结合智能电网建设对并网装置提出的智能、友好的具体特性,通过双CPU设计方案,实现了智能友好型并网装置的研制。通过动模实验及现场试运行情况,证明该装置解决了现有并网操作的上述问题、适应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智能,友好,并网,K60,MQX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LIU Zhen-ya.Smart grid knowledge reader[J].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10.
[2]施婕,艾芊.智能电网实现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9):2-3.SHI Jie,AI Qian.Research on several key technical problems in realization of smart grid[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19):2-3.
[3]李瑾鸿.应用模糊控制原理在差频并网下的自动准同期算法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2):96-97.LI Jin-hong.Algorithm research of the automatic synchronization under difference frequency power grid using fuzzy control principle[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2):96-97.
[4]王思耕,葛宝明,毕大强.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风电场并网控制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21):49-50.WANG Si-geng,GE Bao-ming,BI Da-qiang.Control strategies of grid-connected wind farm based on 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1,39(21):49-50.
试论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 篇5
本文结合我国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做了全面的思考,旨在实现土地整理由单纯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并重及生态管护的转变,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促进土地整理与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以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土地整理与环境友好
1、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
土地整理(Land Consolidation or Land Re-arrangement)的准确定义在国际上尚未统一确定,该词最早源于德国和瑞士,随后法国、俄国、加拿大等国也开始提及。“土地整理”在日本被称为“土地整治”,在中国台湾被称为“土地重划”,我国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有土地整治、土地改良、土地治理和土地调整等。
1999年,土地整理作为一种以补充耕地指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主要特征的国土整治措施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此该名称被正式确立。尽管不同的行业对土地整理的准确内涵尚未达到一致,但现在公认的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土地整理仅指采用技术工程、生物工程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这正是本文所涵盖的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分类很多,根据整理对象不同,其总体上可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农地整理的特点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并辅以田、水、路、林、村及乡镇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开发,以实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居住环境及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市地整理也称非农用地整理或建设用地整理,是指在城镇规划区域内对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形成的城镇土地利用布局按城镇发展的规律和新时期城镇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造,以达到城市土地再利用的目的。
2、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整理的内涵也不断扩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就是新时期下响应党中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应运而生的,该类型的土地整理要在实现传统土地整理内涵的基础上,达到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稳定的目标。
环境友好是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准则、以环境保护为社会底线,实现以人为本的人地可持续发展,它在经济上表现为以最低的资源代价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在政治上表现为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各类手段解决民生问题。环境友好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需要渗透到社会活动的每一个领域中,土地整理活动也不例外。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就是要把土地整理项目区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综合考虑,使整理后的土地整理项目区在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尽管我们不断宣传和鼓励推进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但短时期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持续推进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建设仍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还需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3、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建设的意义
首先,开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就是要引导土地整理向生态意义的土地整理方向发展,即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增强环境生态效益的评估力度,从真正改善整理区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最终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
其次,开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可以使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因土地的不合理开发而造成的损失。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所倡导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开展环境友好型进行土地整理,不仅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更有利于子孙万代的繁衍生息。
最后,开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三农”政策的核心,而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手段,而其中开展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是整个农村土地整理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在农村土地整理中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思路探讨
(1)德国的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之路。德国的土地整理活动是在专门的官方机构的指导下,在地产主、公共利益代表和农业职工代表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土地整理官方机构在州、地区及基层均有设立,其中州为最高权力机构,它对州范围内的土地整理机构的设置和土地整理范围的划定具有决策权。土地整理由参加者联合会具体执行,但参加者联合会必须在土地整理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并主要承担组织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同时还需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负责土地整理有关经费的筹措和使用以及完成土地整理局不承担的其他任务。随着历史的演进,德国土地整理的目标在逐渐提高,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并从20世纪70年代起,土地整理活动开始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在追求土地整理农业利益的同时,更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景观的保持。现阶段,德国的土地整理特别重视对景观和生态的保护,确保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生态可行性,避免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形成更加合理、功能性更强的景观生态环境。
(2)荷兰的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思路。一直以来,荷兰的土地整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行为,从其产生时就与土地复垦以及水资源管理等一些生态保护活动紧密相连,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土地整理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农用地面积的一种有效手段,为政府所重视和推广。但随着战后荷兰经济的全面恢复,人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土地整理给传统乡村的土地景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而强调土地整理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在保证生态景观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走荷兰特色的土地整理之路。进入21世纪后,荷兰土地整理的生态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并将这一思想在2004年写入国家《土地整理条例》,明确要求在土地整理规划中,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土地生态景观。
2、我国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建设现状
我国的土地整理事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土地整理的实践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据统计,到2010年全国已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总面积为165.87万hm2。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土地整理的范围和深度还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多数土地整理项目尚处于重视完成“占补平衡”和“总量平衡”这两个硬任务,忽略对耕地生态环境保护,有时即使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大多也只是在田间道路两旁,人工营造防护林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整理活动还仅仅是一个打破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而此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整理区域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工作还缺乏必要的对生态环境因子的考量,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三、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目前,土地整理主要包括未利用土地开发、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及土地复垦三大类。三类土地整理活动必须保证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否则会对耕地自身的生态环境和除耕地以外的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各种整理活动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图1所示。
1、农用地整理可能带来的环境负效应
农用地的整理可能涉及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零星耕地的归并和田、水、路、林、村规划与改造,这都有可能导致农田生态景观异质性减少、破碎度减小,从而破坏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引起气候因素、水资源和水文状况的变化。此外,农田整治中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改良土壤的方式,通过使用农膜、农药、化肥而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方式,均有可能引发耕地污染、地下水体污染及地力下降等环境及耕地质量问题。
2、未利用土地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负效应
现阶段,开发未利用土地是实现耕地数量的占补平衡的有效手段,但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本来就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采用该方式增加耕地需要特别谨慎,如果开发不合理,将可能导致土地整理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灾害,甚至可能引发诸如自然淡水体减少、水质下降或富营养化、水生物减少、水文环境恶化等外部环境问题。
3、土地复垦可能带来的环境负效应
土地复垦是综合利用土地生态学、土地经济学、环境科学、土壤学及区域规划等理论,对需要重新利用的土地进行恢复、综合整治的过程,包括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两个过程。不同类型的土地复垦可能引发不同的生态问题,如矿山废弃地复垦若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抗灾害能力减弱,建设施工破坏地复垦可能引起土地的污染及地力下降等。
四、解决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1、政策措施
(1)制定完善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到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者乃至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综合性活动,这些利益的实现与维护都必须要有整套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土地整理中土地整理区的选定、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实施及实施后的监督管理都需要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因此,制定完善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是解决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问题的有效保障。
(2)实施各部门环境友好一票否决制。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诸多因素的社会活动,参与的部门和行业较多,在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难免意见不统一,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约定的环境友好决策权来保障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的切实利益。因此,实行各部门环境友好一票否决制是保障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顺利实施的有力措施。
(3)严格把关环境因素可控性。土地整理工程涉及到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大气、水文、气候等诸多环境因素,各类因素在不同项目区内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不论项目区如何变换,必须严格把关环境因素可控性,对于可控的环境因素,在各个环节里进行控制;对于不可控环境因素变化,尽量不进行土地整理,做到实事求是。
2、技术措施
(1)加强项目区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在土地整理中,要坚持环境友好的思想,并在项目区选址、可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贯彻和落实。对项目区的选址要严格按照坡度在25度以下,地质条件稳定,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要求进行,此外还应具备可用的农业水资源和农业生产活动承载力,并且适宜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项目选址完成后,要把环境友好问题作为可研和规划设计阶段的重点来考虑,并在可研报告中用单独的一章对规划环评进行阐述;项目施工阶段要从施工材料、施工方式等环节加强环保;对施工监理环节一方面要监督施工单位是否环保施工,另一方面要配合和协助施工单位处理好有关环境友好的变更设计;在项目竣工后,要组织专家就环境友好问题进行专门验收,并监督施工单位全面清理施工材料和工程垃圾,对所发现的影响环境的因素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
(2)重视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首先,对于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和人地矛盾尖锐的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改革,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条件,重点挖掘农地内部潜力,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经营规模水平,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非农用地整理,提高低效非农用地的使用效率,以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对农地的压力。其次,对于土地利用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中等的中部地区,要切实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问题,在进一步加大农地整理力度的同时,注重农地整理的数量向注重农地质量转变。最后,对于土地利用程度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土地整理既要与退耕还林还草、治水、治沙等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又要提高现有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将区域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
(3)严格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切实贯彻落实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严格做好项目的规划环评工作,在环评中,应把握好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只能在相应的规划区域范围内开展,规划环评不仅要考虑该项活动对整理项目区环境的影响,还要做好其对项目区所在背景区域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对影响环境因素的考虑,要体现出因子的相关性,并且涉及区域要广泛,重点对土地生态因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等主要因子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对土地整理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涉及农地的污染状况、地下水及地面水体的水量及水质、水土流失、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内容的整理项目,要建立一个包含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
3、社会措施
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就必须获得公众的支持。可以说,公众参与是实施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公众生存空间。公众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项目中,既有利于公众切身利益的维护,又有利于体现土地整理项目决策的合理与公正,从而实现公众所追求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与有效的公众责任”。
五、结语
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要以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对整理规划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工程建设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做到充分考虑,要摒弃单纯注重耕地面积增加而忽视系统内其他要素的改变对周围生态景观的不利影响的传统思维。总之,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工程的建设,要在尽可能维护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新的负反馈机制,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大大提高系统中各组份的总体生产力,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最优的生态效益。
摘要:本文论述了土地整理及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的概念、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思路和经验,并对我国传统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负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解决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土地整理,环境友好,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姜志德:论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1).
[2]陈建设、韩武波: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土地整理的战略作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4).
[3]严丽平、邵霞珍、吴次芳: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6(12).
[4]贾文涛、张中帆:德国土地整理借鉴[J].资源.产业,2005(4).
[5]丁恩俊、周维禄、谢德体: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李典友:我国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学问题与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7(2).
[7]魏秀菊、胡振琪、何蔓: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2)增刊.
[8]胡振琪、赵艳玲、程玲玲: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6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 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 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 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我国要真正走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将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客观性
1.1 中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众所周知, 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现它们的永续利用, 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 我国的资源现状很不乐观。从水资源来看, 我国人均水量按1997年人口计算仅2200m3/人,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 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 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从土地资源看,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并且每年还在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减少。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最近7年间, 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 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从矿产资源看, 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1/2[1]。在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 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能源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为了发展经济, 大量消耗资源, 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
(1) 水环境每况愈下。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 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饮用水的安全受到威胁, 生态用水匮乏, 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其中4 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 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 (水库) 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 7 5%以上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2) 大气环境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 居世界第一位, 大大超过环境容量, 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
(3) 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 0 0 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 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理,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次污染严重。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 集中处理率为54%, 仍有6200万吨未经任何处理。监测结果表明,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 0%。
(4)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5) 生态环境恶化, 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警示我们, 资源短缺和局部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 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因此, 必须尽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 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际环境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解决资源供需缺口, 积极寻求国际资源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这将导致我国资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增加, 也要求有坚挺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 再加上争夺国际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供给方加价不可避免。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改进技术, 更新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是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之一。利用国际资源的成本增加,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 这要求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出现了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新特点。我国与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各种战略伙伴关系, 但遇到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经济因素时, 这种关系又将是何等的脆弱。日本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俄罗斯远东的石油资源, 大力开展“金元外交”, 最终石油管道由“安大线”、“安纳线”改为有利于日本的“泰纳线”, 虽然此方案也有俄罗斯基于环保因素的考虑, 但俄罗斯将开发远东地区作为其复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方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避免为争夺国际资源而产生不必要的外交摩擦才是上策。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 西方一些国家不再以经济制裁来封锁中国的发展, 但意识形态和价值形态领域的渗透会不断增强, 国家间政治力量的对比会有增无减, 这会增加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变数。有报道显示[4], 我国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 外汇储备已突破7000亿美元,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国际社会舆论不一, “中国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甚嚣尘上。虽然我国及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反复强调中国发展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 不会对任何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构成威胁, 但“中国威胁论”还是对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小的难度。2005年初我国第三大石油集团公司——中国海洋总公司, 在收购美国优尼克石油公司的过程中, 最终因商业以外的原因——美国会议院的反对而夭折, 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价值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政治利益集团间角力不容忽视, 基于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也要求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
1.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上世纪90年代初,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我国随即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并制订了《中国2 1世纪议程》, 这既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反思之后做出的正确选择。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 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其存量相对人类发展的需求, 相对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言, 总是稀缺的, 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继续下去的话, 总有一天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 对后代人发展的能力构成了威胁。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构成威胁——是相悖的, 即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六强之列, 在未来20年里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但这种增长还是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前提的, 从能源角度看, 消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几乎是目前所有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的总和。这就难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牢固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方面是缓解当前资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我国经济和国家战略安全、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2、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根本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 重视和发展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即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
目前学术界将循环经济归结为3 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 (Reduce) , 要求用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 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二是再使用原则 (Reuse) , 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 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三是再循环原则 (Recycle) , 要求生产出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 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
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 我国在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方面的特殊国情, 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劣势, 发挥后发优势, 实行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 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条件都十分充裕, 他们用了近200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但这样的历史条件, 对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已不复存在。中国人口多, 重要资源紧缺,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脆弱, 经济基础薄弱, 增长方式粗放。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为我国经济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二,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是继承已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 是对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适合我国国情, 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3、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当采取的措施
3.1 转变传统观念, 进行制度创新
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首先, 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我们从GDP中, 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 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有多大呢?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 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 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 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20多年来,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
其次, 在政策层次上, 要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志制度, 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二是要在政府采购中, 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 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三是要通过政策调整, 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 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 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 (污染排放) 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 重点支持废旧物品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3.2 抓好生产和消费体系中重点环节的工作
3.2.1 在资源开采环节, 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 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 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 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 降低采矿贫化率, 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3.2.2 在资源消耗环节, 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电动车、汽车、计算机、家电等机械制造企业, 要从产品设计入手, 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 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 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
3.2.3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 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 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 积极发展再生能源, 推广沼气工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2.4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3.2.5 在社会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 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于法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福建信息纸业.2006年第4期
[2] 方治伟.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集团经济研究.2006.01下半月刊
[3] 杜宜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生物友好型 篇7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我国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90年代, 起步较晚, 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落后于国外。近年来虽有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为政府环境审计项目, 内部环境审计和独立环境审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在理论方面, 从1994年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到环境审计, 到2007年审计署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研讨环境审计工作设想, 我国审计理论界在环境审计领域的积极探索已初显成效, 尤其是在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现阶段审计理论界缺乏对环境审计的系统研究, 更缺乏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 使得我国环境审计理论问题研究的发展跟不上环境审计实践开展的需要, 不能很好地指导环境审计实践。
在审计实践方面, 目前我国进行环境审计主要是政府审计机构和一些大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 而注册会计师却较少参与其中。环境审计以政府的环境审计为主, 审计署己将开展环境审计列为工作之一。目前, 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包括生态 (生活) 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 如“三河三湖”、“两控区”、北京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渤海的污染治理;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京津风沙源防治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同时, 审计署还关注国家环境保护主要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当前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公民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
主要体现为目前人们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的、实质的认识, 一些政府管理者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缺乏实质认识, 也不能很好地协调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从长远看, 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追求的目标, 本来严峻的环境形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持续,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对抗环境保护的借口和理由, 我国环境审计面临严峻考验。
(二) 环境审计依据不完善
一是环境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已颁布了近20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颁布有近400项环境标准, 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监督体系, 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制度等仍没有制定。二是环境会计尚未建立。在进行环境审计时, 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的情况, 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 我国至今未建立环境会计, 造成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 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随意性。因此, 应尽快建立环境会计规章制度, 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 规范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报告形式, 并使环境会计核算尽快付诸实施, 才能为环境审计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评价标准不完善。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 然而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最感头痛、最缺乏信心的也正是用哪些指标和标准来科学地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 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计量。由于审计标准不完善,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 将会增加难度, 产生审计风险, 同时环境审计操作性差。
(三) 环境审计范围狭窄
我国环境审计进行的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审计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我国1997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资金审计、1998年的水利资金审计、生态林业建设资金审计以及2004年对“三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等, 这些审计基本上属于财务收支审计的范畴, 而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重视不够。同时, 目前对企业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 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是限于消极的防范, 尚未完全起到环境审计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四) 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 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 难以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 也难以发挥环境审计的防范作用。因为人员有限, 完成所有审计工作难度较大, 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 使得事前监督薄弱, 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难以拓展, 减弱了环保工作的力度。
(五) 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环境审计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 专业性、技术性、复合性很强, 其广度和深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在扎实掌握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自会计、审计专业, 缺乏环境审计所需的较全面和专业的知识储备, 因此, 提升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建议
(一) 加强环境审计的立法工作
尽快对环境审计进行补充立法, 这是在我国实施环境审计制度的根本保证。尽管我国已有基本健全的审计及环境法规法律体系, 但这些法律法规如何贯彻实施还缺乏具体的规定和指导。要加强环境审计立法, 一方面要扩大环境审计权限, 另一方面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 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使环境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时增加环境审计的内容, 明确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在《证券法》、《公司法》中增加环境审计内容, 规定对上市公司项目审批及年审必须经过具有环境审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出具有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审计报告等。
(二) 加强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的审查。加强环境绩效审计, 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 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 对每届政府官员的考察从单一GDP标准转为绿色GDP标准, 建立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利用政府、社会和企业三重力量来遏制污染恶化趋势;另一方面要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督察和评估机制。国家环保总局对责令停产整顿的污染企业应定期进行督察, 对于通过环评审批的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进行抽查评估, 以有效的环保督察和评估制度推动环境审计的深入开展。
(三) 开展联合环境审计
我国的环境保护项目或政策可能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 环境审计人员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主管部门等的合作, 有助于审计人员将对项目或政策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对资金使用的评价结合起来。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开展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审计, 用环境专家的学业知识弥补审计人员知识面的不足, 提高环境审计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要注意利用和发挥环境专家的作用, 特别是对重大决策环境影响和重大环境工程效果的审计, 必须聘请专家帮助工作。审计部门要建立与其他部门包括专家的工作联系机制, 建立专家储备制度, 实现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合作联动。此外, 还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四) 加大对专业环境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
针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 必须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 充实审计队伍, 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同时要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 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 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为环境审计打好理论基础。审计部门要建立与其他部门包括专家的工作联系机制, 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环境审计工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 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效果和权威
参考文献
[1]高磊.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科技创新导报, 2008 (6) .
[2]刘旭红.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绿色财会, 2008 (6) .
[3]米金套, 张战胜, 曹国志, 蒋洪强.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几点思考.环境保护, 2008 (8) .
[4]张海峰.发展环境审计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界, 2008 (2) .
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8
经济发展是有风险的, 首当其冲的是由其带来的环境风险。经济虽然发展了, 但周边的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差,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据调查报道, 在中国广东省贵屿从事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拆解加工的有21个村300多家企业、经营户5500多户, 从业人员6万多人。电脑的主要部件是金属、玻璃和塑料。专家指出, 制造一台个人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 而这些原料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害。
我国法律禁止进口这些洋垃圾, 但为了从中牟利, 他们把国家明令禁止进口的废旧电脑、电器拆卸后, 分类销往全国各地, 其利润可观。剩下的没有价值的垃圾就丢弃到河里或焚烧, 使当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真是富了个别人, 危害几百里。为禁止这些洋垃圾从非法渠道进入我国, 各地应出台相应措施, 严加监管, 以维护我国的环境安全。
也有一些企业超标排污, 使周围环境遭到破坏。面对超标排放、破坏环境等众多棘手问题, 加大环保设施投资、重视超期服役管道更新改造、大力提升国民环保意识, 与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先进理念相契合, 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有利于国民素质整体提高,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笔者有位朋友, 曾开办过造纸厂。办厂之初, 盈利颇丰。后来环保局检测其造纸厂排出的废水, 发现几项指标均不合格, 建议他投资环保设施进行处理, 否则可能受到责令停产的严厉处罚。当时他多方打听, 为高达几百万以上的设施投资苦恼不已。后来他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 本着长远发展、成就百年大业的目标, 他为企业建设了配套环保设施。目前他不仅在造纸业方面取得了可观效益, 还发展了印刷业。上述实例充分说明考虑公司的长远规划, 加大环保设施投资, 达标排放, 才能跟得上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才能获得长远利益和环境效益, 才会符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在排污问题上, 一些老企业和城市, 还应重视超期服役管道的更新改造。如果老管道得不到及时更新, 会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 使企业措手不及。因为老管道存在泄漏破裂的风险, 一旦泄漏破裂, 不仅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还会引起管道沿线居民的不满, 有损企业声誉。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 应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 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能自觉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做环境保护的主人。
环保部门应教育国民使用节能电器、节能灯具;爱护花木、草坪;对废旧物品分类投放垃圾箱;不要让体积较大的垃圾进入下水, 以免堵塞排污管道。企业员工更需提升环保理念, 保证污水达标排放。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体现了国民的环保素质, 也彰显出一个国家的综合教育水平。只有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环保中来, 人人提高环保意识, 自觉履行环保义务, 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时时注意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 我们生活的社会更加和谐。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以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础。环境保护涉及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只有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环保中来, 人人提高环保意识, 自觉履行环保义务, 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时时注意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物友好型】推荐阅读:
友好型风电10-05
环境友好型材料11-26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06-22
睦邻友好型社区10-26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10-29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06-15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08-13
用户友好11-05
友好合作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