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新闻

2024-10-23

黄色新闻(共4篇)

黄色新闻 篇1

一、黄色新闻萌发的社会语境

(一) 自由主义思潮对黄色新闻的推动

从17世纪英国的约翰·弥尔顿发表了著名的《论出版自由》一文开始, 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便掀起了一股关于自由的思潮;在19世纪,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更是为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 自由主义实践也如潮涌此起彼伏。自由资本主义传播事业实践的繁荣与19世纪报刊的发展紧密相关, 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的历史经济条件等的差异性, 新闻自由主义在各国的传播体制仍各有特色, 但总体来说都体现在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以及深入的再转变上, 具体来说过程又分为“商业新闻信”、“政论—政党报刊”、“廉价—大众化报刊”、“传媒垄断连锁经营”等。自由主义的新闻思想不仅影响了新闻工作者, 即“传者”, 让他们思想上摆脱了束缚, 在采集信息和编辑信息各个工作点上放开手脚, 拓宽领域, 还能让他们舆论导向和监督的身份得到强化, 获得社会认同感。对广大民众而言, 他们也从中实现了感官和心理需要, 单从官方公布的消息到公众人物的家长里短, 他们能获知的信息从宽度和深度都得到扩展 (也许只是他们自认为, 就像《娱乐至死》里波兹曼所阐述的那样, 他们只是获得了一些破碎的、毫无逻辑和现实意义的信息, 这也许和他们的生活毫不相关, 但是他们的心理却产生了自己已经得到更多自由权利的假象) 。正是这种对自由主义的认可甚至是崇拜, 造就了“绝对自由主义”的出现, 促进了资本主义新闻业的发展, 也使得“黄色新闻”泛滥开来。

(二) 科学技术对黄色新闻的支持

19世纪末的西方经历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一是印刷产业化进步和其他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当时信息传播带来了实质性改变;二是交通技术的进步使得更新鲜、更及时、更丰富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 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大, 传播技术上带来的革新使得报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在信息如此充足的社会环境下, 最大限度吸引眼球争取受众成为首要目的;三是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 促使大量图片、漫画的产生, 这种更为直接更为有冲击力的信息表达方式, 或能节约时间或能获得轻松阅读体验等优势, 迅速得到了受众的青睐, 对于以沾色染暴、以低俗格调定位的黄色小说而言, 图片的加入无疑为其添砖加瓦。由此可见, 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让黄色新闻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 “城市化”对黄色新闻发展的促进

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实存在着巨大的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矛盾凸显和进一步激化。出现了许多垄断经营, 同时城市发展的步伐突飞猛进, 于是出现了大规模涌入城市的人群。一方面这些人的生活自身在城市化中发生了改变, 并随着教育业的兴起, 使得城市移民以及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提升, 成为新一批的可阅读人群;另一方面, 大部分人来到城市后, 层次化分明, 拥挤的交通、密集的人口、各种新秩序和规则, 使得他们感觉很难融入其中, 出现很多生活上、心理上的问题, 从而引发他们一系列举动。这些行为正好被黄色新闻媒体所抓住, 大肆宣传报道, 加以煽动, 使得这些人群的问题得到重视, 获得社会存在感。而黄色新闻这一特点, 被当做脱离精英主义、接近草根文化, 更有人赞扬其为大众“建立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 广受大家拥戴。这种进一步反映平民生活、揭露底层人们问题的定位, 至今也在我国各大都市类报纸上有所体现, 民生板块、民生栏目占据大幅版面, 同时仍然备受喜爱。事实上这类民生节目就是黄色新闻一种温和的变化形式而已。

(四) 商业社会语境带来了黄色新闻的繁荣

对商业的报道, 使得报纸人尤其是黄色新闻者规避了来自政治和经济的风险。相比而言, 无论从硬新闻总是面临审核的麻烦, 还是从受众更容易接受并感兴趣来说, 商业文化的发展对黄色新闻功不可没。当时美国报纸的商业化和销售规模的扩大以及报纸受众文化程度较低, 为黄色新闻的泛滥提供了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报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一方面, 报纸的种类和发行量大增, 普及率空前提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1880年美国报纸共7000余家, 到了90年代就增加到12000余家。同时报纸的销售量也获得了快速增长, 所有日报的总销售量从1870年的260万份飞速提高到了1900年的1500万份。”另一方面, 经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的美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同时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而成为报纸的主体, 报纸的发行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经济变更不可避免地促使这个时代的人愈加疯狂地追求商业利润, 报业逐渐变成一个为利益不顾一切的商业组织。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 报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它们不断相互兼并, 拥有多家报纸的大型报业集团开始出现。1893年爆发了经济危机, 为了在危机中生存下来, 报纸就必须要想尽办法赢得读者来获取广告收益和发行量。在当时, 尽管经济进步带来了城市发展, 教育事业也日趋见好, 但事实上, 当时整个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依然较低, 甚至到1900年时, 美国人均只接受了5年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的偏低尤其是在19世纪70年代显得特别明显, 这导致了公众普遍对报纸的判别能力无法上升到理性的程度, 煽情、通俗、新奇、刺激的新闻相对来说对读者更有吸引力。因此一份报纸要吸引众多的读者, 通俗化是必须的。更大的标题, 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 都可能使报纸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黄色新闻与社会控制

(一) 黄色新闻的煽动作用

上文所提到的黄色新闻的特点之一, 即极具煽动性。以最经典也是被称为黄色新闻高潮的“美西战争”为例。在这场战争中, 媒体的参与程度之深、作用力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美西战争战前和战争期间, 《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通过铺天盖地的黄色新闻营造“意见环境”, 并巧借“沉默的螺旋”之力, 利用媒体的社会渗透力和人们在公众舆论中的从众心理, 有效起到了舆论造势和社会控制的作用。

能说明它极强的煽动性的还有2010年上半年, 短短两个月连续发生的校园血案曾经给人们心理造成的极大震撼, 也引发了对新闻媒体责任的思考。连续发生的6起校园血案, 在4月29日江苏泰兴发生幼儿园伤害案之后, 身为新浪网总编辑的陈彤就在微博上提出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 (比如恶性凶杀) 的报道应该保持克制, 避免渲染。慎用媒体的放大作用, 媒体对校园血案的及时报道本没有错, 但客观上对作案细节的逼真描述, 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 但某种意义上带来消极影响, 可能让极个别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深受“启发”, 进而模仿并疯狂报复社会。上述一系列案例和评论, 无不暗示着新闻媒体, 特别是黄色新闻的煽动作用对社会控制产生的影响。

(二) 黄色新闻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

谈到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 不得不提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而黄色新闻主要利用其煽动性强这一特点, 以及其广泛的受众群体来巩固信仰, 所谓信仰控制是指通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信服, 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那么, 黄色新闻的信仰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呢?笔者认为即是新闻自由主义。

黄色新闻拥有许多里程碑式的意义。首先, 黄色报纸可以说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信息民主。黄色新闻时代之前, 报纸仅仅是意见纸, 而且只是政客、文人、官员等一小部分人的消费品, 而黄色报纸的出现打破了只有精英至上的信息享有权。在黄色报纸时代, 报纸售价的降低也极大地推动了报纸向平民靠近。黄色报纸在反信息垄断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使大多数人特别是底层人民有权力、有可能获得信息, 打破了信息不平等的局面。

其次, 黄色新闻实现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折, 煽情主义虽无可厚非地也是作为一种以受众为本位的传播思想精神所在。这一点在当代新闻媒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扒粪运动”和民间立场, 普利策和黄色新闻时代的巨人们, 开始在报纸上大量登载关于政府贪污、腐败、渎职等消息, 此类新闻是如此重大, 以至于民众为之鼓舞, 官僚为之胆寒。它所体现的就是新闻自由主义。黄色新闻者也由此获得了人们的信任, 也为其报纸带来了实质上的利益。黄色新闻时代的报纸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性格特征:民间立场。他们站在百姓的立场说话, 关注边缘和底层人群, 用百姓的声音说话, 使得其拥有拥戴群体, 从而实现舆论引导力。特别是近两年来, 在我国也出现了如黄色新闻“扒粪运动”的现象, 反腐力度的增强, 在各大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新闻门户网站、微博等都可以看到关于官场披露、官员纠纷、贪污腐败等丑闻, 这一系列的报道使得人民群众进一步确认了自己为国家主人的身份, 通过参与讨论与相关当事人的检举举报等实现自己正当的公民权利。新闻媒体对黄色新闻的看法是非常积极的,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实现对社会的监督。

(三) 黄色新闻与价值暗示

大众媒体强调的议题与公众所重视的议题成正比。也就是说, 黄色新闻使得公众在接受这种“设置”时则于无意之中感受着媒体在传递信息之外对信息重要性的评价, 特别是在对信息的选择性产生了价值上的改变。你接受并喜欢上它所展现的信息, 民生信息和官员丑闻或者明星的饮食起居、绯闻八卦的动态获知对你而言变得不可或缺。也许它是你茶余饭后与人聊天的谈资, 以此显得你不是一无所知;也许是为了接近某个团体, 创造共同话语的必要性, 例如你是某明星的粉丝团团员等。你在依靠它的同时, 它进一步改造你的认识, 使得这些语言符号在你的生活中变得理所当然, 是必须存在的部分。正如著名学者所说的“黄色新闻不在于内容写什么, 而在于怎么去写”。受众这种感受日积月累, 于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公众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黄色新闻所暗示的价值取向相一致, 从而实现对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无形控制。

三、黄色新闻淡出的合理性

(一) 黄色新闻的煽动作用容易使正统社会控制力减弱

前面提到, 黄色新闻具有很强的煽动性, 若是在绝对自由主义的社会语境下, 被煽动的“被压迫者”遵循获得新闻自由为指向, 发动社会运动, 则会使社会正统秩序遭到破坏。某些带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个人和团体利用大众传媒对国家事务和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近年来, 一些个人和社会团体有意识地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推行与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价值观, 从内部瓦解民族凝聚力, 扰乱社会的正常运行, 则会给国家、社会、人们和自己带来麻烦。在正统社会控制力减弱的情况下, 会发生社会动乱, 引发暴力事件, 甚至政治或国家动乱。

(二) 黄色新闻与娱乐至死

黄色新闻不仅实现了形式上的娱乐化, 而且内容上也形成了新闻娱乐化的早期实践, 即新闻同娱乐一样可以追求轰动效应。在苏敏的《黄色新闻浪潮背后的娱乐隐喻》一文中, 通过把黄色新闻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结合论证, 发现全民娱乐化的今天, 娱乐化渐渐把持不好底线, 为了赚取眼球吸引力, 沦为低俗化, 毫无格调可言。例如从2005起掀起的选秀节目, 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各大媒体, 至今通过各种表面形式的改变仍然获得超高的人气和收视率。同时, 关于选秀选手的花边新闻层出不穷, 击爆观众眼球, 挑战观众底线。而更为遗憾的是, 新闻不仅充斥着暴力、性、丑闻、八卦, 以往的严肃性也荡然无存。微博上面转发的各类信息, 由于传者不受限制, 在140字以内, 每个人都可以传递自己的信息。为了赚取人气, 获得虚拟空间的存在感, 虚假消息、夸张事实等频频发布, 黄色新闻横行, 各种辟谣联盟出现, 人们在这场看似自由的狂欢中舞动。黄色新闻是娱乐隐喻失控的结果, 是娱乐低俗化的一种表现。人们热爱黄色新闻, 喜爱它的形式, 喜爱它乖张的图片, 喜欢它不用思考、不用逻辑、不用意义, 而这最终可能将把人类拖入一个退化的境地。

(三) 黄色新闻“舆论导向”效果的不确定性

黄色新闻首先就作为一种可能歪曲夸大事实的新闻, 自身与“客观真实”存在着差距。而媒介真实是大众传媒主体根据其经验、知识、文化背景而对客观真实作出主观选择、判断和评价之后, 通过大众传媒传递给受众的社会事实。这一基本点就与新闻责任的原则不相符合。其次, 黄色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需要, 从而影响到舆论导向。而黄色新闻主要是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 要为特定的利益集团也就是广告主服务, 因而大众传播要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限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公共利益与特殊利益固然可以相互协调, 但它们之间难免也会表现出此消彼长和相互冲突的关系, 所以难免会出现矛盾的关系。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必然会降低舆论的权威性, 影响社会控制效果。

(四) 黄色新闻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价值暗示

前面提到黄色新闻的暗示性, 事实上, 其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的暗示, 会给社会带来问题。以去年陕西某县县级领导干部, 乘车往县里进行视察的事件为例, 该车不幸遭遇翻车, 所有领导遇难, 而在网易网站评论上, 点击笑脸的人数是为他们感到悲伤人数的十多倍。这正是由于长期反贪, 揭露官员腐败的黄色新闻长期暗示下的影响。现在社会普遍对官员的身份认同度低, 认为国家公职人员可信度不高, 甚至在这种长期丑闻浸染中带有敌对情绪。其实作为一个健康心智的人, 在无法确定甚至是确定其都为不法官员的情况下, 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也不应当表现出幸灾乐祸的心态。这里体现的是在很多对社会负面新闻的暴露, 揭开阴暗面的同时, 也使得人们归属感降低, 怕被人骗、被人伤害, 这与诸多罪案类报道的渲染不无关系, 人际关系逐渐冷漠。

四、结语

任何事物都具有辩证的两面性, 从理论上来说, 黄色新闻把近代和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人类信息本能从观念异化形式引向了理性自觉形式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但是在社会实践中, 确实存在着诸多弊端。只有在时间的长河里, 随着广大媒体参与者对此加以重视, 有朝一日, 方能实现两者完美的融合与发展。

摘要:黄色新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语境, 受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主义思潮、商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影响, 整个社会成了一张使黄色新闻发展繁荣的温床。认识黄色新闻, 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把握它对社会控制的强大影响力和理解它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 即它存在的不合理性, 十分必要。去粗取精使得其对我国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黄色新闻,社会语境,社会控制,影响力,不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美) 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 (第8版) [M].展江, 殷文 (译) .新华出版社, 2001.

[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3]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毛婷婷.舆论造势与社会控制[J].新闻世界, 2011 (5) .

黄色新闻 篇2

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而以黄色新闻为主的报纸,自然就被称之为黄色报纸了。

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

1895年,威廉·赫斯特收购《纽约新闻报》,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竞争。在赫斯特进入纽约新闻界前,普利策的《世界报》以严肃的报道言论结合煽情主义策略,取得巨大成功。赫斯特为在竞争中迅速取得优势,将便士报时代的煽情主义传统发挥到极致。他以金钱购买新闻,大量报道犯罪新闻与社会丑闻,大量应用触目惊心的新闻图片,并煽动贫苦人群发动民权运动。

在《新闻报》和《世界报》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以及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引起了全国报纸的效仿。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美国的新闻学者埃德温·埃莫里曾评价:“赫斯特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坏的新闻,将美国新闻事业的水准降到了最低。”

尽管如此,美国仍有不少报纸坚决抵制黄色新闻的泛滥,主张维持严肃的风格,如《纽约时报》、《纽约论坛报》等

1901年,赫斯特因支持落选总统的共和党领袖白里安而公然在《新闻报》上煽动刺杀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这份《新闻报》。赫斯特随即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新闻报》销量大跌。1906年,赫斯特不得不将《新闻报》解散,创办新的《美国人报》。

随着《新闻报》的陨落,黄色新闻逐渐衰落。而风格庄重的报纸《纽约时报》则迅速崛起,成为美国的主流大报。

历史意义

总体上看,“黄色新闻”作为一个报道流派,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但却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色新闻使严肃报纸与大众报纸的分流在理论上具备了可能性。尽管目前美国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黄色报纸,但黄色新闻理念在西欧和亚洲等地发展逐渐成熟。如英国的《太阳报》、德国的《图片报》、香港的大部份综合报章(包括《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三份畅销报纸,以及《星岛日报》、《新报》等),均是具有黄色新闻性质的大众报纸。这类报纸通常面对社会大众,发行量巨大,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如英国《太阳报》2004年的日均发行量超过450万份,而严肃的《泰晤士报》仅不到50万份。

尽管如此,对黄色新闻的伦理评判始终没有停止过。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同时拥有两份风格截然不同的报纸——以大量黄色新闻闻名于世的报纸《太阳报》和风格严肃的《泰晤士报》,默多克利用前者创造的巨大利润为后者供给资金,引导世界舆论,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对新闻自由的破坏。

黄色信息传递虚假信息,对民众表示虚假同情,大量的无聊信息阻塞了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它不仅没起到有效的社会引导作用,反而为罪恶、性和暴力开脱。同时,严肃、重大题材在报道上的空白也削弱了报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黄色新闻以迎合大众对低俗趣味的普遍热衷心理为写作目的,以不断俘获大众的猎奇秉性为手段,进一步开拓新闻娱乐的消费市场。它并不是一种对时代精神主流的反映和探索,也不能有效传达对转型期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尖锐思考。至多,它是一种旨在加强新闻消费功能、扩张市场空间的商业行为。在这种娱乐化的过度追求中,首先感到可悲的是新闻媒体对转型期精神深度的漠视,它使新闻成为一种表象化、平面化的精神符号,无法折射出报人对自身存在际遇的深切体察,更无法体现报纸对人性品质的深度追问,除了堆砌的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和虚假的泡沫经济,我们很难指望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但是从上面的时代背景来看,“黄色新闻”的出现是势所必然,然而“黄色新闻”的泛滥还是受到了各方面的诟病。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就认为,黄色新闻“使用大字号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滥用以至伪造照片;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以行骗;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发起运动以标榜自己等。”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父子也认为黄色新闻在获得了受众的同时,却“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不仅起不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反而为罪恶、性和暴力开脱”。由于舆论的反对和指责,《世界报》后来逐渐摒弃了黄色新闻的做法,《纽约新闻报》也因教唆刺杀总统麦金莱而受到各界的抵制。然而,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一新闻手法或新闻思潮的另一面。简而言之,“黄色新闻”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首先,就“黄色新闻”的故事化的报道手法而言,许多人认为这一手法是对“客观性报道”的一种违背。但“故事模式”是否就真的比以客观性见长的“信息模式”稍逊一筹呢?美国新闻史学家夏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其专著《挖掘新闻——美国报纸的社会史》(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中认为:从1890年代前后至一战以前,美国现代新闻业的发端阶段出现的普利策的《新闻报》和奥克斯的《纽纽时报》,分别代表了“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他认为,现代新闻报道刚一开始就有两种特性,即真实性和娱乐性,或者说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提供信息,及讲述故事。纽约《世界报》和《新闻报》选择了娱乐性,奥克斯接办的《纽约时报》则选择了真实性。

“信息模式”的报纸看起来比故事模式的报纸“更值得信赖”。但是,在论述美国现代报业的开端时期,夏德森认为两者的分野主要还是在所服务的阶层的差别上:即在有教养的中产阶级与“信息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中产和劳动阶级与“故事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从1983年普利策接办《世界报》到20世纪的最初几年,黄色新闻正值鼎盛之时,《纽约时报》却同时确立了作为美国最可信赖、最受尊敬的报纸的地位。因此,我们要说黄色新闻在报道手法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不应因其报道内容的低俗性来否定形式和手法的合理性。

其次,我们还应看到“黄色新闻”的受众定位非常明确,其受众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上文所述,1880—1890年代的纽约是一个移民城市,1881年以后的约十来年里,每年涌向美国的移民高达50多万。到1900年,美国双亲是移民的公民2600万,本人即为移民的有1000万,占全国人口的46%。多数移民没有阅读能力或者看不懂英语,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想学习。将这些新移民作为自己争夺的目标受众,依靠适合这些读者阅读水平和口味的方式来扩大发行量赢得经济上的独立,并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这无疑是对政党报依靠社论取悦党派和政府对上负责的受众观念的颠覆。同时,办报者眼光向下的受众观对于满足当时低层受众的知晓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它使大众媒介不再受一党一派的牵制而走向一种公共领域。

再次,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绝不仅仅是“媚俗”,也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普利策、赫斯特等人的黄色报纸,引起的读者消费潮流、迎合广告客户的潮流适应了城市居民不断改变的生活、感受和渴望,这也意味着报纸“娱乐功能”的扩大。当然,这其中并不能排除其“媚俗”的成份,媚俗作为一种与大众传媒发生发展相共生的现象,在当代的大众传媒中依然有着程度不同的体现,我们又怎能将其作为“黄色新闻”的独有现象而不加辨别的进行批判呢?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尤其是都市中心)是一个日趋消费主义的社会。当时的社会变动剧烈、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尤其是社会丑闻也层出不穷,报刊杂志热衷揭黑运动。媒体置身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要想获得目标受众的认同并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而不对这些现实加以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总结

新闻传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行业,因为它生产的是具有大众文化意义的产品,新闻传播者又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职业群体,因为他们的活动与社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产品对舆论的形成、对政府权力及其它社会权力构成直接影响。新闻传播业从它诞生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它必须在政府、受众、各种社会利益团体及自身之间找准自己的定位,界定出自身的权力和责任,否则这个行业就不可能正常健康的发展,否则它不但不能造福于人类,反而会祸害人类。新闻自律体现了新闻业对社会承诺的某些责任和义务,新闻自由排除了从外部对新闻业予以限制的可能,要造就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闻业,唯一可能做的就是想人类理性和良知求诉,而人类理性和良知也必须对此承担责任和义务

黄色新闻 篇3

1894年,英国伦敦出现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文艺季刊,名叫《黄书》(The YellowBook),其文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小品文、书评,其图包括书籍插图、人物肖像、复制的画作等。之所以起名叫《黄书》,是因为其第一任美编别兹利(Aubrey Beardsley)决定以黄色作为杂志封面的颜色。而之所以选用黄色,是因为当时巴黎出版的色情小说都以黄色作为封面,以警告读者书中有色情内容(1ascivious content)。

《黄书》发表的作品虽常带有颓废{decadence)倾向,却还称不上色情或淫秽。为杂志画插图的都是当时画坛的名家,为杂志供稿的更是不乏文坛的大手笔,如小说家兼批评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科幻作家H.G.威尔斯(H.G.Wells)、诗人兼剧作家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等。这些人的作品与色情或淫秽都没有什么关系。让《黄书》与色情连在一起的是文坛的一位极富争议的人物,著名剧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

尽管王尔德从未在《黄书》上发表过任何作品,他与《黄书》的许多供稿人却都是好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唯一发表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ThePictureofDorian Gray,1890/1891)里有一个重要细节:亨利勋爵获悉美男子道连因为初恋情人自杀而悲痛欲绝,不能自拔时,送给他一本巴黎出的“黄书”(a yellow book),想让他借此转换一下心境。而道连,这位在书中被自己那位自杀的情人称为Prince Charming‘梦中情人、白马王子’的年轻人,主要是受了这本黄书的影响才开始堕落的。别兹利曾为王尔德的悲剧剧本《莎乐美》(Salome,法语版1891,英语版1894)配插图,也看过《道连·格雷的画像》。他给《黄书》设计封面时,灵感很可能就来自《道连·格雷的画像》里的这个情节,而道连看的那本黄书就是法国颓废作家于斯曼(Jotis-Karl Huysmans,1848-1907)的小说《逆天》(ARebours‘违反自然’)。这部小说对当时英国文坛的唯美主义颓废作家,特别是对王尔德的影响很大。

1895年4,93日,王尔德因同性恋的罪名遭到逮捕。报纸报道说,王尔德被捕时,腋下还夹着一本黄书。不少人以为这本黄书就是季刊《黄书》。既然王尔德是败坏良家子弟的坏人,他喜欢看的那份杂志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第二天一群人便来到《黄书》的出版商门前示威,还砸了公司的玻璃窗。其实王尔德当时腋下夹的不是杂志《黄书》,而是法国出的一本黄封面色情小说《爱神》。这一来,季刊《黄书》和法国黄书都与性和色情连在了一起,而19世纪90年代也被称为the yellow’90s‘黄色的90年代’或the decadent’90s‘颓废的90年代’。

这一事件后不久,《黄书》杂志的主编和美编换人。1897年,这份在英国文坛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刊物停刊,yellow book的连带意义也慢慢被人遗忘。后来人们使用yellow book这个短语时,仅表示书的封面是黄色的,而book也不再指一般的‘书’,而是以书的形式发表的报告,和yellow paper‘黄皮书’一样,因此之后的yellow book译成中文是黄皮书。

19世纪末,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也泛起了一片黄潮,称为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或黄色报道(YellowPress)。当时报业巨头普利策(Joseph Pulitzer)拥有的《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和报业大亨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旗下的《纽约日报》(New YorkJournaJ.),为了争夺读者,扩大发行量,展开了疯狂竞争。两报都采用通栏大字标题、配以大量图片、外加彩色连环漫画(comic strip)的形式,大量报道犯罪、丑闻、腐败现象和桃色事件,重金购买新闻,有时甚至不惜制造出耸人听闻的新闻,以吸引读者眼球。为了挤垮对手1895年赫斯特重金将《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班人马挖至《纽约日报》,其中包括著名漫画专栏画家奥特考特(Richard Outcault),同时《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连环漫画“棚户区(shantytown)”里的主要人物“黄小子”(Yellow Kid)也随之转移到《纽约日报》。“黄小子”是个仅有几根头发、没有牙齿的小男孩,穿着一件又长又大的黄袍子,到处游荡,发表议论,切中时弊,很受读者欢迎。

黄色新闻 篇4

关键词:黄色新闻,网络,媚俗,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

黄色新闻, 就是以夸张、暴力、做假等煽情主义手法, 以扩大影响, 吸引受众眼光, 获取利益为目的的新闻形式或思潮。这个西方新闻媒体颇为棘手的新闻现象近十几年来也在我国一些媒体上频频出现。尤其是处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媒体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愈演愈烈, 已经走到了“黄色新闻”的边缘。纵观我国网络“黄色新闻”的发展历程, 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来龙去脉, 只有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 才能更好地探讨我国网络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网络“黄色新闻”的定义

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将“黄色新闻”定义为:“黄色新闻是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 也是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 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 (1) 这一定义概括了“黄色新闻”的内容, 即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因此, 笔者认为所谓网络“黄色新闻”, 其实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 采用煽情手法, 以媚俗的内容吸引受众而从中获益的新闻现象。

目前我国许多网站以煽情性的标题示人, 对很普通的新闻也加以渲染、夸张, 导致题文不符, 甚至出现滥用图片、伪造新闻的现象。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刺激受众感官, 从而带来所谓的注意力经济。

二、网络“黄色新闻”沉渣泛起

我国传媒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以功能多样的姿态引领社会的信息传播, 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欢迎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商业化社会促使网络媒体间竞争加剧, 网络免不了成为商业的附庸。为了最大化地获取商业利润, 部分网络新闻作者往往不择手段地采用不正当的方式传播信息, 别有用心地给网络新闻抹上情色、暴力等媚俗色彩, 使黄色新闻披着满足受众需求的虚伪外衣沉渣泛起。

笔者对新浪网上的社会新闻作过调查, 以2008年9月26日至11月23日的视频新闻为例, 发现热点视频一栏蕴涵大量的黄色新闻。热门排行里点击率较高的新闻中不乏《超市保安强奸小偷》 (9月28日) 、《少女日均接客8人》 (10月15日) 、《偷拍深圳站街女脱衣拉客》 (11月19日) 等标题刺激、内容低俗的消息, 有的甚至配上极富挑逗意味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在这几个月内的关键词点击里赫然出现“虐恋”、“猥亵”、“性变态”等字眼。由此可见我国网络“黄色新闻”之泛滥。

新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激烈的网络竞争促使黄色新闻甚嚣尘上, 几乎成为某些平民百姓日常的精神快餐。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传播活跃、受众广泛的特点, 那些不堪入目的图片和低俗恶搞的新闻成了网站招徕回头客的招牌, 再加上目前国家对网络媒体的监管还存在一些空白, 因此网络为黄色新闻的趁虚而入提供了机会。于是, 跟随浮躁喧嚣的商业化社会脉动, 黄色新闻如同流行性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三、网络“黄色新闻”的表现

笔者对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个网站在2008年12月的社会新闻排行作了抽样调查, 结果如下:

从中可以看出, 网络新闻中与性有关的内容以及涉及犯罪的案件、奇闻异事所占的比重极大, 而社会新闻和富有人情味的民生新闻所占的比例明显不足。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上的这些新闻“黄色”倾向十分明显。

国内的网络黄色新闻呈现出新的特点, 绝不能单纯地被理解为是“色情的内容和淫秽的东西”的代名词。其涵盖的内容表现如下:

1、坏消息

根据“黄色新闻”的特点, 我国网络新闻媚俗的倾向, 首先是以坏消息作为主要的报道内容。表面上, 坏消息借引导人避灾免祸为幌子, 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偷窥心理, 在某种时候它还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效益。

坏消息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等;其二是指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不正常的现象, 比如黑社会、吸毒、暴力、罪恶、淫乱等等。” (2) 由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 坏消息更具传播性。某些网站过多过滥地推出负面影响明显 (诸如抢劫杀人、吸毒贩毒、绑架勒索、家庭暴力等犯罪) 的社会新闻, 令人产生错觉。

2、低俗色情

我国部分网站热衷传播与性有关的新闻, 这也是色情文化在新闻领域中的反映。例如, 卖淫嫖娼、婚外恋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屡见不鲜, 借批判的外衣, 满足观众的偷窥心理。这些新闻无法从深层次的社会背景, 揭示产生这类现象的根源, 反而容易造成网络受众思维的混乱, 甚至引导涉世不深的青少年走上违法道路。

网络“黄色新闻”的传播正是从人的本性出发, 极力挖掘并利用人性的弱点, 成为其开拓市场的“常规武器”。网络“文化娱乐新闻”似乎就是明星绯闻, 以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争夺低层次的受众, 这已成为网站和受众心照不宣的事实。

3、弄虚作假

一些网站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 热衷于用虚张声势的标题和夸张的照片来表现微不足道的新闻事件。此类新闻过分强调猎奇性, 甚至不惜造假, 无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人名。

四、网络“黄色新闻”的成因及危害

1、迎合低级趣味

不论是犯罪新闻, 还是性奇闻, 网络“黄色新闻”关注的无疑都是人性中的丑恶, 热衷于暴露凶杀、抢劫、强奸、淫乱等社会阴暗面, 擅于炒作明星的绯闻、隐私, 展现抢劫、凶杀等暴力场面和犯罪细节。这些媚俗、低俗、庸俗的新闻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迷惑性, 误导和侵蚀了读者。特别是那些鉴别力不强的青少年, 更容易受其影响, 误入歧途。

部分网络媒体为了迎合读者低俗的需要, 打着“扫黄”的旗号渲染色情、刺激网民的感官, 不仅达不到新闻媒体教化效应, 反而起到不良的社会作用,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

2、追求利益最大化

依靠“黄色新闻”的娱乐功能, 对受众煽情, 刺激受众的感官, 从而获取巨额的经济效益, 这给网络新闻媒体带来巨大的诱惑。“黄色新闻”之所以能在互联网上肆意泛滥, 就是商业化新闻媒体盲目追求利润的结果。“黄色新闻”其实是彻头彻尾的商业化行为, 它被网络新闻媒介所利用以赚取点击率。“新闻媒介好比吹笛手, 而给吹笛手乐曲定调的是那些付钱给吹笛手的人”, 因为“新闻媒介的内容直接关系到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来源者的利益。” (3) 大部分网络媒介恰恰关注经济利益, 只要有利润可取, 什么信息都能登出。网络陷入商业化的迷局, 其终极目标就是赢利, 所以, 当暴力、迷信等庸俗化的娱乐信息充斥互联网时, 点击率竟然可以狂升。

如果网络中的“黄色新闻”失衡, 我们将看到网络媒体居然不是为大众而传播, 反而是为了控制、迷惑和欺骗大众而传播的, 传播内容和途径等均由其背后的金钱效益所决定。

五、网络“黄色新闻”的防范

如何有效防范我国网络中的“黄色新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009年1月开展的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顺应了民意, 彰显了我国政府对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 要还互联网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各方都应采取有力的专项整治措施:

1、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纵容黄色新闻的泛滥是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和谐发展背道而驰的, 应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倡导知识社会的文明健康发展。首先, 网络媒体应加强自律, 加强对各种信息的审查和鉴别, 完善自身运行体系;其次, 要争取社会的信誉和美誉, 就要以庄重健康的风格赢得受众的青睐, 再激烈的竞争都要遵循法律、法规,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莫让经济效益蒙住了双眼。

2、网络媒体工作者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不要一味沉浸在媒体竞争中, 应自觉保持社会公德心、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 加强道德自律, 防止因思想道德混乱引起的网络混乱。

3、网络受众

网络受众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要汲取网络中的健康信息, 不要过分依赖网络中的虚拟世界。

4、政府及互联网相关管理部门

政府及互联网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以国家强制力指导媒体运作机制, 防范网络黄色新闻的泛滥。首先, 要坚持绿色健康原则, 为大众提供绿色健康的信息, 减少信息污染;其次, 倡导多种信息并存, 正面负面信息保持平衡, 不多不少, 引导信息良性循环;再次, 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对国外文化应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六、结束语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大量的农民工涌进城市……这一系列因素都为网络新闻娱乐化、低俗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时代背景下“黄色新闻”的危害不容小觑, 但它毕竟不是我们新闻媒体信息的主流。可以相信,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众意识的觉醒、媒介管理制度的完善, 网络“黄色新闻”现象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更多的网络媒体将走出怪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何风波:《论中国文化对“黄色新闻”传播的双重效应》, 传媒学术网,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787[1][2]何风波:《论中国文化对“黄色新闻”传播的双重效应》, 传媒学术网,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787

上一篇:学校努力下一篇:网络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