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努力

2024-10-23

学校努力(通用12篇)

学校努力 篇1

一个人没有特色, 就会平庸平常;一个企业没有特色产品, 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没有特色, 就没有魅力和吸引力。同样, 一所学校没有特色, 就没有生机和活力。21世纪的中国要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就必须发展学校教育, 科学发展是学校永葆生命活力的唯一选择。在“有学上”的问题解决之后, “上好学”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和期待。“上好学”的本质是学校的内涵提升和科学发展, 而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升入重点或名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 培养良好习惯, 这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够也应该做到的, 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追求。创建特色学校, 是理性的选择, 特色学校建设是打破“千校一面”的多元发展之路, 而特色学校是所有学校都可以追求的目标。当今时代, 特色就是个性, 特色就是品牌, 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学校最宝贵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建设特色学校, 关键在于校长

校长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犹如教育航船的舵手, 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与成败。校长既是总设计师, 又是总工程师, 校长要“敢为天下先”, 特色学校建设才有可能成功。江苏省洋思中学前身就是落后、薄弱到濒临关门的农村学校, 而一个蔡林森造就了今天的洋思。蔡林森校长到河南永威学校二次创业成功的典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国有国情, 校有校情, 每所学校不是没有个性和特色, 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它、培育它、发展它。事实证明, 成为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的办学思想和创新精神。魏书生老师讲过一个例子:辽宁省盘锦市某所农村中学, 教师待遇很低, 全校1800名学生, 每天做完操和着音乐跑步3000米, 步伐整齐, 精神饱满, 跑完后集体唱歌, 学生活泼可爱, 遵纪明礼, 教学质量突出。媒体记者看后无不赏心悦目, 连连称奇。笔者认为, 这就是特色, 这就是教育,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生, 进入社会之后, 一定会成为有责任、有能力的人才。校长应该独具慧眼, 努力发现或发掘学校的个性和优势, 找到适合本学校发展的道路。从实际出发, 给予学生最适合的教育, 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二、特色学校必须“以人为本”

特色就是标志, 特色就是文化。学校的特色应该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 渗透在教育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等诸方面, 成为无处不在、可见可闻、永葆生机的精神特质, 而不是指音乐、体育等专业技能或特长, 也不是指一项或几项热热闹闹的校园活动, 更不在于拿了多少奖杯, 它不会因校长的更替而烟消云散。学校特色可以有它独特的“载体”或“项目”, 好比企业的“拳头产品”或“核心技术”, 可以“致广大而尽精微”, 比如地域特征、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教学质量、队伍建设等, 但它绝不能离开“全面发展”这个基础教育的前提, 而应该着重于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去追求人的发展和成长;不是教给了学生什么, 而是发展了学生什么。事实证明, 真正办得好的特色学校都是既有鲜明特色, 又有全面发展的扎实基础, 是“星光满天”而不是“一枝独放”。特色和全面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特色应该成为广大师生终生受益、爱之惜之的重要精神财富, 成为滋养师生心灵的源泉。

三、特色不是“唯一”不能“速成”

学校特色不仅在于“人无我有”, 而应该是“人有我优, 人优我强”。创建特色, 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当今社会, 多元性、多极性、多样性越来越明显, 各个领域都需要特色而且能够创造特色。但是,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不能“速成”或“作秀”, 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 创建特色学校的前提是正确的办学思想和长远的目光, 急功近利是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大忌。创办特色学校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是教育的百年大计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我们必须坚守、坚守、再坚守, 绝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 为了“成功”而“作秀”。基础教育阶段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基的重要阶段, 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又要关注精神的成长。因为对于人的一生来说,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某一种知识和技能, 而是他的精神世界、信仰、情感和价值观。不管办什么样的特色学校, 根本目标都应该是使人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 这应当是我们一切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教育是神圣的、严肃的、令人敬畏的生命课题, 是以生命影响生命, 以生命发展生命的事业, 教育之旅没有捷径可循, “天高云淡一池水”是它的本色, “乱花渐欲迷人眼”不是它的追求。

学校努力 篇2

——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乡排龙山学校合格学校建设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首先,我代表零陵区排龙山学校全体师生,对各位光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几年来,我校紧紧围绕教育强省、教育强区的战略决策,不断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创建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零陵区排龙山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02年的“龙洲义学”(《零陵县志》有记载)。100多年来,学校数改体制,几度易名。2006年,原排龙山完小与原排龙山中学合并为现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乡排龙山学校。学校占地面积为1895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1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在校学生251人,教职工28人。

二、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我校的合格学校建设工作

零陵区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为改善我校办学条件,多年来,一直致力扶持我校的各项建设。2011年我校被确定为合格学校建设单位后,区委区政府更是加大了对我校的投入力度。2012年3月,副区长蒋映群同志率发改、规划、国土、财政、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领导,现场办公落实规划方案。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蒋副区长多次来校,督查、协调工作,召开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现场办公会,解决我校合格学校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梳子铺乡党委政府也十分重视我校的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书记乡长多次到学校现场办公,帮助学校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今年3月,时任梳子铺乡党委书记的成钦炳同志为了搞好我校合格学校建设规划,多次来我校调查研究,并组织召开排龙山片各村主干会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10月,梳子铺乡乡长卿铁军同志专程来到学校了解合格学校建设各项工作情况;11月,乡党委书记胡旭辉同志上任伊始,就来到我校听取合格学校建设工作汇报,并察看现场,提

出要求。

区教育督导室主任彭建华同志、教育局副局长刘明芬同志、基建股长周远华同志等更是学校的“常客”,他们每个月都会到学校查看各项建设情况,具体指导各项工作。

可以说,我校的合格学校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是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位领导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三、创建过程中的几项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营造创建氛围。

学校被列入合格学校建设之后,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省教育厅《关于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传达了教育局关于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会议精神。在教师会上,我们多次宣讲了合格学校创建工作和为民办实事工程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统一了全校教师的思想,明确了工作目标,形成了上下一心创建合格学校的新氛围。

2、摸清底子,切合实际,做好创建规划。

对照《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创建标准》,根据“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际”的原则,首先进行调查摸底工作。年初,学校组织力量,对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进行了认真清查造册,并将所掌握的情况上报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3月18日,零陵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蒋映群同志亲自带队率各职能部门到学校现场办公,对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了合理规划;对各功能室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对改造维修的项目和标准进行核定;对学校的内部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校合格学校建设的中、远期规划和合格学校建设可行的实施工作方案。

3、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工作到位。

规划是前提,关键是落实。为更快更好地完成创建工作,我们成立了创建合格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罗纯军同志任组长,下设日常事务执行组、后勤经费组、校务档案组、内部管理组、设施设备组。日常事务执行组组长章明波,负责合格学校创建工作日常事务的统筹和安排,带领学校行政领导和全体教师打突击战、攻坚战;后勤经费组组长罗哲鹏,负责处理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主

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经费管理和工程管理。校务档案组组长蒋佳僖,负责对学校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修改,分类入档。内部管理组组长唐勇,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校园日常管理。设施设备组组长罗纯辉,负责学校各功能室设施设备的整理登记工作。各工作小组定时向组长做好工作汇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协调合作,确保工作高质高效。因此,我们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取得了三项重点工作的喜人成绩。

第一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管理模式,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相结合,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由表达、自主探索、自我约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应对每天的工作和学习。在具体管理上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要求既有结果,又有过程,突出“三抓”,弥补学校过去管理上的缺失。一是抓制度建设。2012年上期,我们对照合格学校的要求,完善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排龙山学校管理制度》、《排龙山学校教学常规制度》、《排龙山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排龙山学校绩效工资方案》、《排龙山学校教师师德考核方案》等,使学校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抓管理推动。首先抓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校委会班子的表率作用。其次是强化教师管理,制订一系列人性化的教师管理机制与方案,加强教学管理,抓好常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案进行量化计分,有效地克服了教师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杜绝了无教案上课现象。三是抓民主管理。我们坚持推进民主进程,切实推行校务公开,认真抓好“规范程序,落实职能,强化监督”三项工作,制订了《排龙山学校校务公开制度》、《排龙山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从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规章的制定与修订,到教师评价方案的修改和完善等,都由全体教职工深入讨论,达成共识,形成了“我参与、我遵守、我执行、我快乐”的民主治校氛围。

第二多管齐下,积极改善育人环境。

⑴抢抓机遇,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一直以来,我校的办学条件都比较落后。今年,我们抢抓合格学校建设机遇,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本次创建合格学校中,我们争取到新建两栋教学楼,新建学生食堂,新建校门和各项维修等项目。这一些项目的完成,必将极大地改善我校办学条件。

⑵立足实际,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校行政班子建设。要求行政干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始终按照“自身形象好、政策法规熟、思想观念新、创新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管理水平高”的标准,不断完善自我。目前校行政平均年龄39岁,全部具有专科及本科学历,行政班子结构合理,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已形成“肯干事、会做事、能成事”的坚强战斗集体。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学习制度,利用例会,讲座等形式开展专题学习,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及“十个严禁”。在党员教师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修养。要求教师要有“三心”(即事业心、责任心、自信心),做到“三不”(不做有偿家教、不体罚学生、不加重学生负担)和“三个像”(像母亲一样关爱学生,像父亲一样严格要求学生,像哥哥姐姐一样亲近学生)。另一方面是大力开展业务培训,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适用新的课程的要求。“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超的育人艺术”正成为我校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教师团队,为学校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⑴.巩固“普九”成果。为保证新生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每年开学,我校采用横幅、标语、宣传窗栏、教师下村包对象等方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小学毕业生免试入学,新生入学率达100%。对经济困难的家庭,采取家访动员、补助生活费等形式保障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几年来,我校学生年巩固率都在98%以上。学生学籍专人管理,异动手续齐全,档案管理规范。

⑵.加强教学管理。一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有所学,有所乐,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二是引导和督促教师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堂课、精心改好每一次作业,坚决杜绝不备课进课堂、上课马虎、作业不批改等现象。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听课等情况采用每月定期检查与平常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将检查结果在周例会

上讲评,对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改正。学校行政和有关人员有针对性地下到课堂,对年轻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指导,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把常规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我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⑶.强化安全工作。一是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对学校安全卫生工作全面管理。二是开展安全教育,邀请消防人员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开展紧急疏散逃生预演;邀请法制副校长及卫生防预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对常见病、传染病特别是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进行重点宣传教育。三是定期开展安全排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几年来我校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⑷.丰富学生活动。一是强化学生养成教育活动,每天由政教处组织学生会成员对纪律、卫生、两操、行为习惯等进行检查,每月评出文明班级。由校委会成员组织学生对寝室纪律卫生工作进行督查,定期评出文明寝室。二是举行文明礼貌月活动,通过横幅、国旗下讲话、手抄报、班级黑板报评比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三是进行环境卫生教育,开展“捡起身边的每一片垃圾”的活动,学生的环卫意识得到增强,乱丢乱扔的习惯得到纠正、校园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四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晨跑、课间活动、冬季长跑运动,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举行校田径运动会、广播体操、开展班级拔河、篮球、乒乓球等竞赛。“阳光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了运动技能,养成了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了终身健体意识。五是开展感恩教育。为了让学生具有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在活动中,学生的精神得到熏陶、情趣更加高尚,切实发挥了活动育人的实效。

三、学校在合格学校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努力办一所体面的学校 篇3

【关键词】学校管理大气做人精致做事启示

2011年8月,沐浴着泗洪县创一流教育的春风,泗洪县朱湖实验学校如一颗稚嫩的种子,迎着时代之惠泽,由原朱湖中学、朱湖中心小学合并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从零起步,小步快跑,大步跨越,励志弥坚,而今的朱湖实验学校,青松翠柏争俏,鲜花绿草比艳,凉亭石景林立,朴素雅致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布局在充满浓郁的书山香气和文化氛围的校园内,与掩卷沉思的莘莘学子交相辉映,一脉相承,如一本栩栩如生的立体图书,彰显着朱湖实验学校“大气做人、精致做事”的办学理念,诉说着朱湖实验学校“努力办一所体面的学校”的教育情怀。几年来,该校在校园环境、常规管理、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特色创建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真正实现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一、 抓住契机绘就学校发展新蓝图

刚组建的朱湖实验学校校园显得杂乱无章,几排高低起伏的瓦房横亘在中小学之间,初中部校园显得破败不堪,学生用的还是水泥操场,学校的重新布局规划势在必行。为此学校数次召开校务会议,研究部署校园规划工作,提出立足高起点、追求高品位的目标,做到一次建成,长期使用。该校邀请江苏省都市设计院的专家驻点学校一起制订校园规划图,设计院设计了三套方案供学校参考,通过教职工投票最终选择了一套最科学的方案。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短短数月,几排高低起伏的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塑胶跑道、绿化和校园文化长廊。不经意间,该校的附属幼儿园改造完成了,并于2012年12月高标准通过江苏省优质幼儿园验收,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有了质的飞越,保教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幼教资源的梦想。学校新建的综合楼于2013年按时完工,所有教学楼加固改造完成了……现在的朱湖实验学校已经把四年前的规划蓝图变成了现实,走进校园你会感受到该校布局的精致,也会为处处是景、细微处的匠心独运所折服,这些都凝聚着朱湖实验学校人的智慧和辛劳。

二、 以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和谐发展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朱湖实验学校工作纲要》,内容包含学校的文化与价值观、各类工作制度、各岗位工作职责等等,成为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制订学校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工作措施等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学校有科学的规划愿景,使学校的管理从思想引领入手,这是朱湖实验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一直把学生养成教育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习惯比成绩重要,先养成好习惯后成才。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成长负责。关注心灵,对学生人格完善负责。弘扬个性,对学生发展创新负责。基于这样的思考,提出的校训是:做一个大气的人。即大的气度,大方,不俗气,始终从育人的大局出发,始终尊重教育规律。强调养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今天,更是为了孩子的明天和未来,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该校把养成教育目标进行细化,把任务分解到年级,提出没有和养成教育无关的人和事。强调养成教育要月月讲、周周讲、天天讲,落实到每一名学生。把养成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和教师绩效考核,开展各种活动,扎实推进。比如,自行车、汽车的停放,要停出学校的一道风景,停出朱湖一流的风范;学生雨伞的摆放,要摆出学校的一道风景,摆出朱湖一流的风范。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相关处室制定《精致早读、自习检查制度》《我努力、我进步阶段性自我评价制度》《学生值勤自查评比制度》《养成教育达标班评比制度》,不断细化学生管理标准,不断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最影响朱湖实验学校形象的不文明行为”评选,选票中有20个选项,当初的评选结果排在前三项的是:不听老师教育、公共场合不讲卫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1062票;不注意自己言行、讲脏话1046票;不顾别人感受、大声吵闹1023票。通过不懈努力,学校的每位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知道什么事情该怎么做,学习成绩上去了,校园内乱丢、追逐打闹现象不见了,现在的评选结果20个选项都是满意的,没有任何人提出意见。

三、 以同舟共济的精神推动学校跨越发展

为了能让理念深入人心、开花结果,朱湖实验学校把构建风雨同舟、艰苦磨砺、沐风栉雨、自强不息的精神放在首位。学校构建了四个层面的精神,即同舟共济、和谐诚信的团队精神,孜孜以求、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以人为本、视生如子的博爱精神,谦虚谨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汇成了学校各项事业与时俱进的力量源泉。

在精神引领下,学校高度注重文化传承和建设。校长经常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我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要让这种文化成为学校师生的共同特质,要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去。”该校为了找准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在全体师生中开展“我心中的朱湖实验学校文化”征集活动,最后提炼出“校风:养成良好习惯;教风:遵循教育之道;学风:爱与敬重的学习”这一独居特色的文化名片,现在这已成为该校师生的一大特质。一所学校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与学校的积淀有关,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于不同的土壤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为此该校设立了校史陈列馆,在这里可以看到该校发展的脉搏,很好地保持了文化的传承性。学校的“三风”和校徽、校歌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集聚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校园内的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每一颗树木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如今的朱湖实验学校到处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四、 以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绽放的花朵离不开滴滴雨露的滋润,朱湖实验学校努力打造一支教学质量有成绩、教学大赛有位次、核心期刊有名字、经验交流有身影、课题研究有成果、专业领域有影响的“六有”教师队伍是学校乘风破浪的胜利保证。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请进来”(专家、名师培训讲学)、“走出去”(参观学习、交流任教、读研究生、参加各种培训班)、“互相交流”(与县内外多所名校建立联谊关系,双方互通教学信息,互派教师学习、交流)、“以赛促练”(举办书法、板书、演讲、多媒体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等教师技能大赛活动)、“以课代训”(每学期举办新教师过关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高级教师优质课、名师示范课)、“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成对子,以老带新,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活动,让教师与“思想巨匠”交流、与“教育巨匠”谈心,从而提升思想,拓宽视野,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心目中,朱湖实验学校教师个个都是积极进取的人。学习走在前面——通过书籍、报刊、网络,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科教学思想收入视野,通过会议、沙龙传递给其他教师。教学走在前面——上课、听课、评课,样样走在前面。教研走在前面——不是死教书、教死书,而是循着教育教学规律活教书、教活书,形成了以“新、实、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风格。班级管理走在前面——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的科学与快乐发展为本,只要对学生有利的事,哪怕再苦再难,也一定要做到底,做到让大家满意。从他们身上能够感觉到敬业是教师一种最重要的素质。每位教师的一小步,是朱湖实验学校的一大步,朱湖实验学校把这种精神诠释成一种美德。

五、 以贵在落实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朱湖实验学校提出计划+不执行=0,好思路+不行动=0,开会+不落实=0,关键在于落实的管理理念,落实管理责任,强化执行力,实施精细化管理。

学校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常规管理工作。① 实行教干分工负责制。教干分管工作直接参与其本人绩效考核,分管工作成绩占教干绩效考核的三分之二(校级)、二分之一(中层正职)、三分之一(中层副职)。② 实行月度总结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教干会议,汇报各自工作;每月进行一次“六认真”检查,及时分析整改;每月举行一次主题沙龙,分享师徒成果。③ 以活动促进提高。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举行戏曲操比赛和庆“六·一”活动,提高特色创建水平;举办我身边的故事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和热爱学校的感情;举办跳蚤书市、开展阅读评比,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开展教干述职,提高教干管理能力;召开校长现场办公会,让学生来“挑刺”;进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评选;进行“教师最喜欢的教干”评选;注重宿舍、教室文化建设。④ 用制度引导作风转变。安全工作人人有责;教学质量和工作量是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后勤工作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教师发展学生才能发展学校才能发展。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制订《课堂教学十项要求》,从以下十个方面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① 严格查课,不得出现漏课现象。② 教学目标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③ 课堂提问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不少于15人次。④ 课堂上学生动口动笔做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⑤ 认真落实“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漏易混知识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学不会的不讲,教师讲授新课(复习课除外)不得超过20分钟。⑥ 课堂上学生违纪,课后处理,不能因此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不得超过10秒钟,避免矛盾激化。⑦ 下课前,对授课内容要作总结。⑧ 针对学生实际,留适合学生的作业,去掉难题、偏题、怪题。⑨ 下课后10分钟和学生一起活动,保证学生安全,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反馈。⑩ 每月进行一次检测,面批,及时讲评。

六、 以泗州戏特色创建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朱湖当地老百姓受戏曲文化浸润历史久远,不少民间艺人每逢传统节日都会自排自导戏曲节目,很多老百姓对泗州戏曲目张口便唱,唱的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朱湖实验学校把泗州戏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内容,专门成立泗州戏特色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泗州戏特色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编制了校本课程《戏韵流芳》,申报省级专项课题《泗州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编制训练《戏曲广播操》,于2013年11月建成了泗州戏陈列馆、泗州戏传习所,为泗州戏特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泗州戏活动周,举办一系列与泗州戏有关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画脸谱”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泗州戏曲目中的一些经典人物,通过自己的绘画描述出来;“我是小小戏曲家”活动以模仿泗州戏表演艺术家们的经典造型、经典唱段为比赛内容,激发孩子们对泗州戏的学习兴趣;“我是小小编剧家”活动进行泗州戏编剧比赛,让孩子们在编剧过程中,享受泗州戏的独特魅力。

该校把戏曲教学纳入地方课程,做到每班每周上好一节戏曲课,该校许咪咪、魏娜、李成明、孟小红等老师很有戏曲天赋,学校对她们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南下北上到各地学习取经。他们还自己编排了戏曲操,师生同做戏曲操的场面蔚为壮观。该校戏曲节目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同时也数次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庆典活动。学校先后被泗洪县广电文化出版局授予“泗州戏传习所”,被宿迁市教育局授予“宿迁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宿迁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非遗传承基地”,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在做好戏曲特色的同时,该校认真开展写字、美术、器乐、体育特色教育工作,做到多轮驱动,不断提升学校的特色水平和办学品味。

泗州戏特色创建培养了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校努力 篇4

教育领域谈“加工能力”, 有其特殊含义。第一, 直观性。借用人们熟悉和容易理解的工业、工艺技术水平指标, 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进行直观感觉评价。第二, 科学性。现在, 社会、家长及行政部门, 总是用统一标准衡量, 或站在终点裁判, 我们都知道这并不科学。“加工能力”给人的第一感觉, 是针对“原材料”, 我们会有怎样的“产品”的能力。这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 即针对学生个体一个历史时间段, 观察他们的变化和发展, 自己和自己比。也就是说, 对学生的教育成长评价, 应多一些个体纵向看发展, 少一些群体横向比高低。第三, 时代性。在追求教育均衡和公平的当前, 提“加工能力”符合大众认知时代观, 会让薄弱学校和教师看到希望, 有盼头。上级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以起点看终点”的思维模式评价班级和学科成绩, 会使“教育均衡、公平”有了实在的“着陆地”。

评价一所学校的“加工能力”, 要看孩子在这所学校数年后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随着时间身体会自然长高, 更主要的是, 孩子身上会体现出学校和教师的“加工痕迹”:更懂礼貌, 更知感恩, 更有独立见解, 习惯更好, 学习更优……即在学校的几年, 德智体美实现怎样的“自我超越”。我们总在经历这样的感受:不同学校的学生, 在同一场合总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甚至举手投足、开口说话, 也能清晰地辨认他们来自哪所学校。学生身上带着就读学校的“logo”或“胎记”, 这告诫学校和教师:因我们的“加工”, 为学生“烙印”最优秀的“学校文化”!例如, 在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人文奠基、理工见长”这一办学特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应该展现出不一样的内在气质与外在形象:男生英俊, 女生淑雅。结合学校校训, 以“大气、沉毅、担当”作为“英俊男生”的刻画, 以“内秀、和善、文雅”展现“女生淑雅”的形象。

“加工能力”朴实而普通的哲学道理, 告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为提升学校和自己的“教育加工能力”而努力。首先, 有“科学加工”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校长到教师, 要坚守:学生“在此一段受用一生”的“学校加工”理念。中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决定性阶段,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性阶段, 更是学生学业水平和特长发展的奠基阶段, 是学生结交成长伙伴的积淀阶段。即“中学阶段是学生素质修养的快速提升期, 是人生蜕变的关键期, 是亲子关系转型的微妙期, 是人脉积累的基础期”。所以, 学校领导应本着“为学生一生着想”的负责与担当, 建设学校与管理学校。

其次, 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加工者的职业操守。教育“加工能力”是针对活生生的人, 是对不同的个体及其不同年龄阶段而开展教育的。尊重主体, 遵循规律, 特别重要。有的家长让孩子在三四岁就开始算数, 部分孩子虽能很快说出答案, 但并非他们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一般来说, 3 岁前的幼儿对数已有笼统的感知, 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3~5 岁的孩子, 在点数实物后能说出总数, 能按成人说出的数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5 岁以后的孩子, 才能认识到数不因实物的变化而改变, 形成数的“抽象概念”。心理学实验证明, 只有到5 岁之后, 孩子才能脱离实物的支持, 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 学会100 以内的数数。一旦孩子发展到这个阶段, 他们对数的理解与运算就会变得简单, 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一些家长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 让孩子记字、识数, 认知过早符号化, 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美国社会学教授唐纳德·埃尔南德斯带领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 无法进行流利阅读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到高中辍学者, 是当年能够流利阅读学生的4 倍。这是因为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从“学习如何阅读”过渡到“通过阅读去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 即“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水平成为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里程碑”。在后续的学习中, “通过阅读去学习”的模式占主导地位。阅读能力差的学生, 在小学四年级时开始进入“学习低迷期”。当流利阅读者如饥似渴地从书本、网络等多种媒介信息中吸收新知时, 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因阅读障碍而感到学习困难, 逐步掉队。于是, 恶性循环出现。

再次, 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整体加工”功能的发挥—学校加工能力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培养, 绝不可能像工厂对零件的加工那样, 这道程序完成之后再进入下道工序。也就是说, 学生不可能先练习长手臂, 再训练长腿。人的身高和各个器官一定是同步生长,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定是全面展开, 而不是片面的应试教育, 只是不同年龄 (年级) 阶段有能力水平的层级之分。这就是学校“加工能力”的一大特点—同步集体创作。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指挥卡洛·玛利亚·朱利尼说:“创作伟大音乐作品的奥妙在于要求一同演奏的人们有真正的友谊, 每个成员都从内心深处时刻提醒自己‘我在与他 (她) 共事’”, 揭示出学校“加工能力”的特殊意义。学校不等同于工厂的特殊之处在于:学校绝不可以出次品, 甚至废品。根本方法是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绝不允许教育有偏离方向甚至行走在错误道路上的机会。

最后, 给学生装上一生成长的“发动机”—学生因此而善学。学生从就读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那里带走的绝不是当时有限的死知识, 而是终身受用的善于学习的习惯、方法与思维方式等。杨澜“自我求进”的例子, 能够说明一些道理:她在做主持人时, 请求导演, “我是不是可以自己写台词?”写了台词取得好的主持效果后, 再问导演, “我可不可以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获得极佳评价后, 又问主任, “我可不可以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 还想, “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几个节目后, “更想能不能办个频道?”……就这样, 杨澜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自我奋进, 从“阳光卫视”追求到中国申奥形象大使。

精诚团结努力建设特色学校 篇5

2010年11月5、6日,学校为了使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团结、更加坚强,更加具有凝聚力,能够更好的适应无限变化的环境,特地为我们进行了拓展训练!

训练中趣味横生的游戏及设计队旗、队歌、口号等活动都使我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通过训练,使我充分认识到认真的工作态度及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小游戏,大智慧!有人说,团队和个人的关系就像水和鱼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鱼,而我们的团队就是水。鱼是离不开水的。无论我们从事怎样的工作,其实都是处在一个团队中,团队中每个人各司其职,才能使我们每个人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益!与其在谩骂和勾心斗角中钝化自己的才干,不如在实际工作中绽放自己的才华!

第二天的真人CS更是考验我们团队能否合理的利用资源,相互配合,互相沟通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许多队员都为团队完成训练科目发挥了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团队就会出现混乱,目的也难以成功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团队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要领导有力,分工明确,执行到位,要彼此信任,理解和包容。这样我们的任务就能够完成得又快又好,以便达到胜利的彼岸。拓展训练结束了,教职工经历了心理与生理的考验,真正实现了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标,更熔炼了一只坚强,团结的优秀团队。相信只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运用我们的智慧,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情,做好每一件工作,定能将我们的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自信为本的校园。

学校努力 篇6

一、全面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体系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素质教育,也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材。我认为,现代教师应当具备如下素质:

1、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深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道德品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基本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进素质教育,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2、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其次,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学校教育不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起点,是为继续学习作准备和打基础。因此,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充分反应终身教育的思想。

3、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專业知识和理论。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竞争实际上是教师素质的竞争。在业务能力上,要求教师从现在的“单一型”向“全能型”发展,在教学水平上则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

4、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5、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当今的世界,信息化教育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现代教师要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

二、努力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健康运行机制

1、革除教师种种“终身制”,在竞争的基础上引入优胜劣汰机制。教育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中原有人事制度已成为一种“瓶颈”,遏制了教育改革的深化,而教师队伍中的三种“终身制”,已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排除。一要革除“学历终身制”。学校应从教师的真才实学和工作实情上重点考核,而不能仅仅关注一张“文凭”。二要革除“职业终身制”。由于教师近无下岗待业、竞争上岗之虑,远无寻聘、求职之忧,使得一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所以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必须加以施行。三要革除“职务终身制”。这一制度的存在,使许多被聘上了高级职称的教师,较普遍存工作干劲少了,学习研究少了,以及论文与成果少了。所以学校必须评聘分开,“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举措必须落到实处。

2、处理好以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在规范的基础上引入激励创新机制,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两个方面。

以法治校强调的是“法”的作用,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必须明白,人治不能代替法治。一个“法”治的学校,应当有科学的计划,缜密的实施、认真的检查、客观的总结;应当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齐全、纪律严明;应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各尽其职,又协作配合;应当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奖勤罚懒,选优汰劣,在“法”的面前做到人人平等。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都要把人放在核心地位上,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学校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校长与教职工之间能否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潜能的释放影响极大。因此,要采取淡化约束,少设框框,多搭表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在教育舞台上唱好教书育人这台“戏”。

三、重点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教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通过对教师关系的协调,来构建合作型教师专业发展群体;通过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再配置,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与资源保障,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及有创造力的教师。

1、建立制度,引导教师步步入格。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并且不断地加以完善和修订,要重要实,重实效,重客观,少主观,少人情,少武断。要注意结合教师实际,制定出配套的、科学的、合理的、与实际情况相应制度,使其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施“继续教育”工程,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仅对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继续教育”应是对教师的终身教育,它是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过程,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日新月异、永不停息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学习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教法,以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

3、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层层提高。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并改变教师的观念,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也将使参与到教育科研的教师树立崇高的师德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的理念,使之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

学校努力 篇7

一、让教师成为心灵导师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 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熏陶作用。很难想象在家不孝敬公婆的教师能够教育好学生, 更难想象懒散疲沓的教师能带出积极上进的学生群体。所以, 我们把建设“身正为范”的教师团队当做实施品德教育的切入口。相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教育是一片宁静的港湾, 只有怀揣教育梦想的人才能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宁静, 留得住爱心。教师要拥有教书育人的梦想和激情, 具备“爱心、做人、性格、责任心、悟性、创造、激情”等七项素质, 能够完成“教学生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良好生活、行为、学习习惯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等各项任务。

学校要用足够的时间进行师德培训, 学习《师德师风七要七禁止》、《教职工违反师德师风要求处理规定》, 要求做到爱生如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团结同志、创新工作。经常表扬恪守师德、奖励热爱集体、敬业爱岗、与人为善的先进, 严肃处理体罚学生、违反要求、影响团队建设的个别教师, 形成眉山中学教师的核心价值观, 保持阳光心态, 积极做人, 踏实做事, 潜心教学, 成为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知识的化身和智慧的源泉, 成为莘莘学子的心灵导师。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我们还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上好合格课、优质课、示范课, 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性、自主性和实用性, 将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生活教学、直标英语等拓展学习活动。教师定期参加工作室的教学研究活动, 展示教学风采, 开阔眼界。

二、在德育活动中徜徉

为了保证德育活动不走过场, 不流于形式, 让阳光向上的心态融于每个学生的血液之中, 使学校充满歌声、琴声, 成为欢乐的海洋。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板报宣传等诸多形式,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 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 开展“珍爱生命”主题系列活动, 解除心理困扰, 健全人格情操, 使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活。把信心带给学生, 把希望带给家长, 把欢乐带给每一个家庭。

建立基地, 为德育教育找到依托。学校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德育基地:叶飞将军故居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眉山乡派出所为普法教育基地、学校附近茶叶基地, 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开展冬季长跑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加强家校联系, 建立家校联系卡, 建立家长学校, 聘请校外辅导员, 组织全面家访, 构筑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建立学生缺席通知制度和辍学生汇报制度, 责任到人, 采取“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有效措施, 努力做到在校生留得住, 流生劝得回。

三、在关注生命中成长

生命是教育的基础, 离开了生命, 所有其他教育都是镜中月、水中花。学校把“培育阳光生命”作为学校的核心发展理念, 把生命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开展生动的教育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爱护生命, 享受生命, 进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发掘生命潜能, 为群体生命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让生命焕发光彩, 关注自我成长, 珍视生命发展。

为灾区捐款捐物, 关注困难学生和弱势群体, 激发学生对其他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举办环保知识展览, 让学生对生命的关注扩展到对生存空间的关注, 培养博大的人文情怀。

四、加强学习, 在课改中成长

思想决定行动,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使全体教师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 走进课改新天地, 学校强化读书学习, 组织教师一是看名师录像 (洋思中学课堂实录、全国教师赛课视频、魏书生专题报告视频等) ;二是读学校送给教师的《教育的幸福》、《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独特的教学模式》、《做一个卓越的教师》、洋思中学的《高效课堂八讲》等教育信息、改革经验、名师教育专著; 三是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暑假教师培训;四是“请进来”学习, 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与专家零距离接触;五是“走出去”学习, 感受全国课改的脉动, 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到名校跟名师学习, 派出教师参加省、市、县的各种培训;六是搭舞台, 学校积极承办高、初中课改片区教研活动, 每年积极举办初中教学开放周, 为教师搭建教学研讨平台。通过取经学习、互动交流、博采众长, 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 积极实践“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课堂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新课程理念, 让老师明白“课还可以这样上”。课改是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 培养个性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经过几年来的努力, 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同时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校努力 篇8

一、对中小学档案分类的设想

学校档案的分类须根据学校档案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本文根据学校档案形成的自身规律以及学校工作的职能和特点, 把学校档案分为党政工团队、教学业务、总务后勤三大类, 然后再根据每个大类各自的特点进而分别细分。在这三个大类中, 每个大类代表学校的一种职能或某一方面的工作, 综合起来能全面反映学校以教学管理工作为主的全部内容。其中反映党务、行政管理等活动的党政工团队类档案可依据文书档案整理规则进行立卷归档;总务后勤类档案根据专门档案管理规则进行立卷归档;教学业务档案作为一个大类从文书档案 (党政工团队类) 中单列出来, 突出了学校档案工作为教学服务的指导思想。

二、各大类档案的主要内容

1. 党政工团队类档案。

中小学党政工团队方面的文件材料数量有限, 但这些文件材料又不能截然分开, 因此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以利于统一管理。这其中又分为三小类:一是党务工作类。其中包括反映党的组织建设状况的文件, 如党员名册、党内干部任免通知、关于党的组织发展的决定、批复以及本校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材料、党内处分材料等;反映党支部工作情况的文件材料, 如支部工作计划、总结、支部会议记录等;反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材料, 如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计划、措施、总结、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辅导等材料。二是校务工作类。其中包括上级来文, 如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发来的对本校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各种指示、批复等文件材料;校务行政工作方面, 如校务工作记录和会议记录, 校规、校纪和守则, 机构设置、印章启用等文件材料, 反映本校重大活动的照片、图片、录音、录像等材料。三是工会与团队会工作类。教师工会方面包括各种会议记录、工作记录、会员发展情况等;学生团队会工作方面包括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三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团、队、会组织发展状况、名册、干部任免文件等材料。

2. 教学业务类档案。教学工作是中小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务工作类档案。

和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及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指示、规定等文件材料;教务处文件, 如各种办法、规定、条例、守则等文件, 教务工作的统计报表、学校教师的课程安排及进程;教研组或年级组文件, 如工作计划、总结、教研活动记录, 教学改革计划、论证、情况分析, 自编教材、讲义、教改实验教案等文件材料;试卷文件, 如各科各类考试、竞赛题卷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及有关考试情况的分析材料。二是教师业务类档案。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基本情况登记、教学鉴定、教学成绩登记;各类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等内容。三是学籍类档案。主要包括新生名册、学籍登记表、学生成绩册等材料。

3. 总务后勤类档案。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财务类。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审计工作所形成的各种文件, 如会计凭证、报表、账簿等;二是校产类。主要包括学校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其他固定资产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基建类。包括校舍拆迁、新建等方面形成的申请、报告、批准文件、土地征用、搬迁民房补偿、工程概预算、决算等文件, 基建勘测、设计、施工竣工的有关资料、图纸、验收鉴定等材料。四是社会活动类。主要包括学校社会活动的计划、总结、活动记录, 典型活动分析等文件材料。

三、该分类方法的特点

1. 类别简明, 内容完整。

本分类把成分众多、内容复杂的学校档案全宗分成三个大类, 使得整个学校档案管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 三大类中的每个大类又代表了学校工作的一种职能或一个方面的工作, 囊括了学校档案工作的全部内容, 体现了类别简明、内容完整、条块清楚的特点。

2. 方向明确, 重点突出。

本分类一改过去教学档案分散保管、各存自用的管理方法, 并把它从文书档案中分离出来, 单独组卷。这样, 既突出了中小学档案工作为教学服务的工作重点, 又坚持了中小学档案工作为教学服务的方向。

3. 兼容性大, 局限性小。

实际上按职能 (问题) 分类与按部门 (工作项目) 分类并不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 本文的分类也适用于按部门分类, 具有兼容性。所以在成分复杂, 既需要按职能特点、也需按部门分类的全宗内, 本分类方法更具优势, 因为上位类对下位类具有制约作用, 上位类具有兼容性, 其下位类分类方法的选择余地就大, 不会受到局限。

4. 联系紧密, 形成整体。

学校努力 篇9

一、教师教的改变

1.教师教学观念一定要改变。 当今, 科技飞速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我国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品德课程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 受应试教育的干扰, 学校教育工作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 当前有些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只重视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 思想品德课教学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重智轻德”的观念,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深刻认识到小学品德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的同时, 加强品德课教学研究, 认真上好品德课, 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推进品德教学顺利进行。

2.教师应充分吃透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依据,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是否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是极为关键的。 有些老师课标意识淡薄, 甚至备课都不看课程标准, 只是照本宣科地读教材, 殊不知, 教材不是唯一资源。 就思想品德而言, 其内容可涉及自然、人文、历史、现实、中国、外国等, 仅凭教材上有限的内容, 很难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 所以品德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吃透课程标准, 研究透彻,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气氛, 增加课堂活跃性。 曾听一位老教师讲五年级下册“校园红绿灯”,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步, 请一位学生读课文中的事例, 教师由此引出课题。 第二步, 教师讲校园中有哪些规则? 第三步, 学生不能做哪些事。 这节课上, 教师除了上课前请学生读了一则事例外, 整节课都是教师讲, 既没有充分利用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又没有师生双边活动, 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 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种课堂模式下, 老师是努力的、尽职的, 却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因为这位老师忘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提供较多讨论、回答、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 因而, 我认为理想的品德课堂模式是: 情境 ———发现 ———释疑———解惑。 教师创设情境, 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教学, 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则明理, 从而有效掌握知识。

二、学生学的转变

1.提高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品德课教学中若能培养起这种良好的兴趣, 对提高学生品德素质及促进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将是一种有效途径。 若学生没有学习品德的兴趣, 任授课者怎样精讲, 学生都不会主动学习、主动动脑筋, 则只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如果满怀兴致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那么学生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就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品德课课程标准强调儿童要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让他们在主体活动中获得经验, 通过对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 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构建优良的品德素养。 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有着独立精神的个体, 可是一到实际课堂, 大家就是放不开手脚, 处处担心, 时时不放心。 其实, 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师的启发才会生效。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地球累了》这一课前, 我让学生课前行动起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地球受到伤害的事例。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学到很多东西。 然后, 我们在课上就可以针对孩子们收集到的内容展开交流, 可以让他们展示照片、播放录像, 或者集中讨论, 让学生直接形象地体会地球受伤很严重。 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主人翁的感觉, 更好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3.知行统一, 渗透良好的品德修养。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结合实际, 进行明理导行的教学实践, 力求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实践性与针对性有机统一。 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走出校门亲身实践的机会, 同学们广泛展开实践, 融通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构筑了三位一体的教育阵地, 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人格。 如讲授“关爱大自然, 从我做起”时, 让学生走出学校, 走进社区调查, 清理小广告, 参观学校旁边的小河等, 增强学生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种转变是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的。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 终身受益习惯逐渐养成, 责任感逐渐增强, 并为他们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深远影响。

理想有效的品德课堂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提升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方法很多,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理想的品德课堂是思想品德教师共同追求的,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 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只要我们不断进行有效教学实践, 相信每位教师一定会在教学中提高, 在研究中成长。

摘要:小学品德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 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 力求使农村小学品德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校努力 篇10

1.将社会教育融入家校教育中

(1) 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系统。社区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增长点, 学校和社区应相互融为一体, 利用双方共享的丰富资源, 积极开展学校社区的共建活动, 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学校要与社区联动, 利用节假日, 教师走进社区, 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如开设各种公益性的辅导班, 为学生辅导作业, 发展兴趣特长, 给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讲座, 指导家庭教育;组织辖区内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亲子活动, 活跃身心, 促进家庭和谐。

(2) 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学校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以及有关学生的社会教育活动。如建立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公园、儿童影院、儿童阅览室、儿童图书馆等。利用少年宫、图书馆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 社会媒体担起社会教育的任务。电视台、报社开辟教育专栏, 经常举办公益类的家庭教育栏目, 登报访谈类话题、教育感言, 让普通家长走进电视、登上报刊, 发表教育见解, 共谈孩子的成长。

(4) 走向社会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学校也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 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走进街道、社区, 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如指导社区里的老人上网, 学习电脑知识;开展志愿者进社区进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等知识宣传活动;开展慰问演出;开展生活、法律小常识宣传……此外, 志愿者还可广泛开展其他形式的居民服务, 包括义务家教、照顾老人、电脑维修等。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爱心公益活动, 青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感恩意识明显增强, 尽力献身公益, 服务社会。

2.进行家校联动

(1) 家长与课堂零距离接触。学校经常性地开设家长开放日, 开展校园展示活动, 让家长走进校园, 走进课堂, 让家长零距离接触课堂教学, 深入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能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让家长了解、熟悉学校的教学状况, 进而参与、合作, 以这样的全新姿态来促进学校的发展。

(2) 家长与孩子欢声笑语融亲情。学校经常开展“感恩的心”等类型的班队课活动, 让家长一起参与, 聆听孩子的心声, 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这样的活动既给学生展示锻炼的机会, 又为增进浓浓的亲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更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创办“家长大讲堂”, 引进社会教育资源。学校广泛邀请学术界、企业界、文艺界的社会知名人士或家长到学校开坛设讲, 拓宽学生的眼界, 提升学生的素质, 他们的经历与讲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家长与教师心连心沟通。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师上门家访, 促膝谈心, 虽然形式陈旧, 但是教师在家访中能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 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 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家访中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能做到积极向上, 家长在教师的家访中能受到触动, 容易形成合力,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4) 家长学习家教知识。学校编印家长函授学习材料, 使家长在家教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这样的活动, 既加强了家校联系, 又缩短了家长与孩子两代人之间的距离, 纠正了家教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取得良好的效果。

3.家庭活动, 其乐融融

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建一个qq群, 平时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参与管理, 积极组织各种亲子活动。

(1) 家长自发组织寒冬献爱心活动。为贫困学生献上自己孩子的零花钱、衣服、学习用品等, 希望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善良与感恩的意义。

(2) 自发组织班级学生与家长举行亲子活动, 让学生享受别样的周末。家长希望通过集体活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 与孩子共同成长。他们认为孩子成长中人格的培养必须有家长的参与。家长委员会自发组织活动, 会让家长对孩子有更充分的了解, 也让独生子女能跟同龄伙伴一起活动, 学会包容与合作。

(3) 家长委员会自发组织教育沙龙。班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沙龙活动, 每一期的主题都有家长主讲, 分享自己的心得。沙龙不仅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 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家校沟通的桥梁。家庭教育不是家长教育孩子, 而是家庭每个成员的自我教育, 只有家长不断地学习、改变、成长, 才能引领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4.社会机构参与, 关爱特殊儿童

每个学校都有特殊儿童, 这些学生在普通班级里成绩跟不上其他同学, 给教师的教育带来很大困扰, 给学生自身及家长带来很多困难。关爱“特殊儿童”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 教育系统成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 招募有心理健康教育证的心理指导教师, 定期开展培训, 培养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师资。

(2) 每个学期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前, 定期到各个学校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 为家长解决各种教育难题。

(3) 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殊学生实际情况, 邀请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心理教师为他们的家长开办特殊学生家庭工作坊, 定期开展活动。

总之, 通过借助家庭和社会力量, 努力使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取得最大成效, 力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实现“1+1+1>3”的效果。

摘要:在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三方面结合, 以使教育合力达到最大,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努力 篇11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形象;唤醒;学生自主成长;课题检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30-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任务,要求“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围绕这一核心任务,五年来,我们着力开展“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立足学校实际,为改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形象做出了尝试与努力:探索以“唤醒学生自主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改造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唤醒能力;广泛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强化跨文化教育背景,唤醒学生人生规划意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全面、自由、和諧的发展。

一、理论求解:唤醒学生自主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

“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1]。借鉴这一思想,我们提出“唤醒学生自主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意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基本含义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强调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改革,应当立足于创造条件为学生个体发展服务,以利于为整个社会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学生个体发展应该是自觉、自主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告诉我们,人是世界上唯一能主动追求发展的存在物,人活动的终极指向就在于发展。人的发展是对自身本质的不断展开和充分占有,是人的主体地位与价值的不断确证,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自觉的。人作为一种发展的存在,在与社会的关系中,并不是完全听命于社会关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而是一种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追求不断超越的主体性的存在。当社会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时,人就会在实践中改变自己的生活、生存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

因此,学生的发展也应该是自觉、自主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应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体验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其核心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越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强,就越能充分发挥主体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增强自主教育能力;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也就越大,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从而实现的发展水平也越高。

3.唤醒学生自主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一方面要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规范,另一方面应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加速个体个性发展的作用。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以来,普通高中学校追求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这一核心目标,做了许多探索。

正是在这样一个重启教育改革的关键期,我们实施课题“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可以说适逢其时。这是我们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创新行动。课题研究中,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进一步领会把握政策导向,我们不断完善研究方案,确立了“唤醒学生自主成长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这一行动纲领,强调学校教育要遵循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激活师生的生命活力,唤醒学生自主成长,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我们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三个转变”为着力点,即: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思维,陶冶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特别强调把教学重心从以知识传授为本转移到以培养学生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使课堂成为师生积极互动、灵动生成的发展过程。

二、基本预设:勾勒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的新形态

从学校层面来说,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强化育人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此,学校的探索、创新和变革必须循序渐进完成价值转型、重心转型、结构转型、实践转型和发展动力转型,实现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变。[2]在这一整体思路指导下,课题“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侧重从教师唤醒能力建设、学校教育活动育人、课堂教学唤醒学生求知欲等方面进行改造和重建,力图初步勾勒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的新形态,丰富学校教育的生命成长内涵和文化意蕴。

1.基于育人导向界定课题的核心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无疑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价值纠偏。

坚持育人导向,促进学生主动成长,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本身具有道德自我完善的向往、智能发展的追求、人生价值实现和展示的需要等情感意识,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强有力地激发这些情感意识。

本课题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假设,提出核心概念:唤醒。“唤醒”就是指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道德“耻感”、求知欲望、爱的情感以及审美意识等情感意识的有效激发。“唤醒”一方面是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主体意识”的认定和强化,另一方面也是清醒地看到现实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对于学生德性的成熟、求知欲望的保持以及人生规划的高尚追求造成严重遮蔽的现象。因此,教育强调“唤醒”是要重新唤起学生潜在的生命活力,核心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开发。

更进一步说,教育本质上是“唤醒”,而不是“塑造”。具体来说,“唤醒”包含两个维度:目标维度和工具维度,即“唤醒什么”和“怎样唤醒”。作为目标维度,被充分唤醒以后的学生,应该呈现为学生自身拥有的优良素质获得充分唤醒的状态:言行优雅高尚,人格健全,个性健康,求知欲旺盛,洋溢生命情感,并且具有明晰合理的人生规划。作为工具维度,是在全面了解学生天性,充分尊重发展个性的前提下,探索发挥文化教育功能、努力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有机融合东西文明精华、合理构建教育模式等“唤醒”的途径与方式。

这两个维度都集中指向“学生自主成长”,“学生自主成长”是指把学生作为生命成长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质疑、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生命成长目標。自主成长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能够对自我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进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耐挫力不断提高,形成自觉地为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实现人生各种健康品质而努力的态势。“唤醒”与“学生自主成长”从目标维度上说是同一的,从工具维度上说是互为因果的,是途径、方法与目的、结果的关系。

总之,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激发师生内在性灵,使师生共同获得一种生命的唤醒,进而进行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人格建构,这是一种全面的、立体的教育追求。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文化的发展,教育将不断实现对人性的全面唤醒,实现生命自由自觉的建构。教育过程成为一个永无终结的生命生成与建构过程,学校教育活动便具有了无限深广的内在意蕴与价值。

2.基于批判性反思确立课题研究基本立场

中国传统教育尽管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但总体上是外铄的,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而是以群体为本位。近代接受西方科学教育后,由于缺少西方社会文化传统中以个性主义为基础的唤醒性教育背景,而逐步强化了教育的塑造性。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功利性诉求更加强化了教育的塑造性。应试教育体系下以升学指标相颉颃的普通高中,某些学校甚至是所谓的名牌学校,竟将学校变成了名利场:能考高分的学生、能给学校带来资源的学生备受青睐,大部分普通学子则受冷落乃至忽略。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一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多地选择所谓高强度、高难度、大密度“魔鬼训练法”,更多地采取标准化、流程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却忽视了教育中应有的情感涵育,忽视了作为成长主体的学生潜在质素的激发,导致了学生日益严重的厌学情绪和憎校心理,学校、家长及教师、学生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一些学生思想、心理出现障碍,普遍较为脆弱,缺乏耐挫力和勇敢等品质;一些学生缺少诚信,缺少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一些学生缺少做人的基本常识,过分关注自我,有严重自私、自恋、自大的缺点。学生能力发展片面,解题能力、应试能力虽强,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弱化,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由于人生规划教育缺失,很多学生毕业升入大学后存在“目标缺失”现象。从学校层面来说,办学模式趋同化,普通高中“千校一面”,校际竞争激烈甚至恶劣,教育生态恶化。

对教育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针对高中学生中存在“诚信缺失、情感冷漠、美丑不分、求知欲衰竭”的现象,“唤醒”课题研究旨在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重新体味到优雅的魅力、爱心的甜蜜、被尊重的愉悦、求知的快乐,让学生重新获得这些源于生命成长过程中本真需要的满足和更深层次的学校生活的充实,也力图由此找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我们认为:认识世界、理解社会、提升气质、追求知识、认识自我、乐于展示、追求卓越是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活的元动力;“塑造”型教育因为具有明显的外铄色彩,容易引发处于青春期学生的本能反弹,功利化的诱引虽说可能收到一定效果,但是缺乏长效激发能力,并易导致学校教育本质的异化;而“唤醒”型教育则诉诸学生主体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内驱力一旦被强烈唤醒,将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激情,也有助于营造充满健康活力的校园精神风貌。从目标维度说,“唤醒”就是让学生领悟“意义”——学生在品德、情感、审美、求知欲和人生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收获,激活学生积极的自我规划、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进行自我成长规范、调控,使学生在接受三年高中教育过程中,获得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成长为一个志趣高雅、性情通达、才智清明、人格强健的时代新人。

另一方面,从工具维度说,“唤醒”课题研究致力于合理构建“唤醒”教育模式。核心是要培育一支具备唤醒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唤醒学生,依靠教师,依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教育意识的觉醒,依靠教师唤醒教育价值观、发展观,形成明晰的专业发展规划,自觉从“唤醒教育”的视角观照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唤醒意识”、社会的“唤醒”资源、科学的“唤醒”技能以及有效的“唤醒”课程都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造,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本课题研究涉及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

3.基于学校实际扎实开展实证研究

我校是一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外语特色学校。2000年,由东吴外国语高等师范学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创办,办学理念比较先进,教育观念相对其他普通高中比较端正,没有历史包袱;学校坐落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和石湖风景区,文化资源丰富;学校管理严格规范,办学之初取得跨越式发展,受到各方面高度评价。2006年学校晋升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007年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同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外语特色建设不断跃升新的台阶。

依托学校良好的办学基础,我们进行“唤醒”课题研究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外语特色比较鲜明,长期浸润于更注重学生个体主动发展、健康发展的氛围,有比较适宜的文化空间。我们希望在课题实施中,通过头脑风暴式的文献研究和读书活动,进一步改造教师的教育观;通过行动研究,开展唤醒型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唤醒能力,真正做到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个各具个性的人来对待,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通过调查、案例等实证研究,总结班级文化创新、学校德育活动创新等经验,形成唤醒型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高中办学有效策略。

三、多样化发展内涵: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几年来,学校课题组与全体师生围绕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突出唤醒教育的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过程性,基本实现了预设的各项目标,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1.学生自主成长、全面发展

自主成长是一个过程,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外部环境激发下,其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激发个体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调动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过程。我们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将“唤醒”理念融于德育活动,探索“德、心、美”一体化德育实践模式。构建与学生生命成长、心理发展、思想成熟轨迹相谐和的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定期开展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实施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情感教育、国情教育、责任教育、法制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德育—心育”实施系统,唤醒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塑造自我、在日常管理中完善自我、在自我追求中得到和谐发展的主体意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独立健全人格。

全面发展是从个体教育入手,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把知、情、意、行緊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以健康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全面发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旋律,确立“自尊、自律、自立、自治”的基本途径,通过自我修炼、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我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规范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成立心理社团,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观摩心理影片,排演心理剧,每月出版一期心理健康小报,每周一期心理广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具有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情感,从而获得人格的完善、生命的成长。针对热点问题,举行规范使用手机“石湖论剑”杯辩论赛、爱心义卖捐助、“阳光花季,远离阴霾——唤醒女生的自我保护”宣传活动,持续开展“每周一星”升国旗仪式、“澎湃青春”校园篮球赛、“致敬青春”毕业典礼,各种活动唤醒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特色鲜明的德育活动体系,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校园生活充满勃勃生机。心理的健康、品德的成长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几年来,不仅高考成绩优秀,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更引人注目,每年均有大批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教师素质提升,唤醒有力

我们着力于唤醒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唤醒能力提升开展“唤醒”课题研究。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学校倡导人性化管理,真诚为教师服务,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将吴文化尊师重教传统与教师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提升教师文化品位。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结合绩效考核发放教学成果奖,建立学校学术委员会,实行骨干教师津贴制度,组织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培养工程”、“书香”校园活动、教学反思活动等,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常年聘请多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开阔教师视野,培育教师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强化国际意识。

在此基础上聚焦课堂,加强教学研究,深化实施有效教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全体教师自觉开展“唤醒型课堂”实践研究,把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作为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感、价值观进行全面唤醒的过程,使课堂成为一种与学生的生活与生命形态具备内在同构性的文化存在、文化建构活动。着重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提倡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新课程,彰显科学文化的内在魅力;着力打造“人文课程情境化、科学课程问题化、实践课程活动化”教学模式,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唤醒性课堂教学评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确保减负同时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构建提升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教师团队呈现出和谐、正气、乐观的精神风貌,教师队伍稳定而充满活力,培育了敬业爱生、实干奉献、和谐进取的团队精神,形成了“严谨严格”的教风。

3.学校内涵发展,特色鲜明

我们对人文教育高度重视。学校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是“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内涵发展不断丰富。

在外语特色基础上,学校特别重视科技教育,通过了苏州市科技教育课程基地验收,正积极申报省级科技教育课程基地;艺体方面,学校更是成绩骄人,省少年女子足球队已驻校训练、学习多年,学校是吴中区首批足球特色学校、苏州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

五年来,学校以省规划重点课题“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为龙头,带动一大批市、区级课题研究和教师微型课题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强化了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五年的研究历程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很多不足:受现有高考升学评价体系的制约,还难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自身理论素养欠缺,也没能与相关学校和研究团体建立起长期指导关系,使课题研究缺少更丰厚新鲜的理论滋养。

我們深知,高中学校教育既要为高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要使学生具备规划人生的意识、终身学习的潜质、立身创业的能力、面向未来的生活能力;学校应该在办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健康的氛围,更好地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平台,在普适性基础上追求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突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断探索多样化办学途径,不断强化办学特色,丰富发展内涵。我们对课题的认识还非常肤浅,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期待着在下一个五年、下一个课题中取得更大突破,力争在改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形象的探索中做出我们的贡献。为此,我们已经申报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课堂教学变革适切性研究”。

参考文献:

[1][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2. 238.

责任编辑:丁伟红

Discussion on Conversion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Image

CHEN Bi-chao

(Jiangsu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 The Jiangsu provincial important project “Rousing: Empirical Study on Students Autonomous Growth” is rooted in school reality, trying to change the education image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by way of research. The core value of school education is to rouse students autonomous growth, to convert teacher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o that teachers ability of rousing could be strengthened.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ment has been extensively carried out to rouse students desi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lso, trans-cultur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must be enhanced to rouse students awareness of life planning and pursuing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striving to make every student develop fully, freely and harmoniously.

学校努力 篇12

1 职业学校学生之现状

1.1 文化基础差, 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现时期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出现了招生难的情况, 就是招到了, 大多都是中考被淘汰的, 有的初中没有毕业, 有学习成绩差的, 有不想学习的被父母强迫送来的, 有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家长送来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帮他们管, 只要不让他们出去社会上跟坏人混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 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自觉性不够, 没有明晰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缺少学习的动力, 思想不稳定, 自我管理意识淡薄, 自控能力普遍较差。

1.2 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 中职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但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较多, 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也是中职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不少中职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 在家中瞒着父母, 在学校应付老师, 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压力。对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明显的厌学情绪。

1.3 来自农村普通家庭, 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自农村的占大部分。由于农村家庭条件普遍较差, 父母要外出务工养家, 关注子女学习的时间很少。特别是农村留守少年, 有的留宿亲朋好友家, 有的交给上一代照料, 有的甚至无人照看, 独自一人生活。这样, 缺少家庭、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严重缺乏, 使孩子出现亲情和教育的空白区, 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1.4 生性活泼, 有着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 但生性活泼、比较好动, 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 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他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 也渴望取得进步。

2 职业学校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做好服务于学生的工作

职教招生市场竞争残酷, 再加上各省市的地方保护政策、各地区技校生源萎缩等其他各种因素, 致使招生难度非常大。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让他们有家的归属感。学生来之不易, 我们要珍惜招生成果。想尽一切办法服务好学生。

2.1 对学生要有耐心

初中毕业生毕业后之所以进入职业技术学校, 就是由于文化课学习遇到了一定的障碍, 在部分家长眼里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所以职校生无论是文化基础方面还是接受能力方面都逊于普高学生, 另外技校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无法跟普高生相提并论的, 因此我们用不着对他们的“笨”或“不开窍”而整天哀声叹气、愤愤不已。作为职校教师要面对学生智力平平或一般这样一个现实, 教学中一定要防止“我已经尽我全力讲解了, 你不学或者你学不会那是你自己的事”这样一种想法, 也要避免像大学老师那样点到为止地教技校学生。技校生有技校生的特点, 在认知方面有他们自身的弱点, 容不得教师有半点儿疏忽。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大纲中一般性知识的反复再现, 讲解时要不厌其烦, 不能想当然总以为都讲过三遍了, 学生应该会了, 其实第四遍也是有必要的, 也不能因学生考试中将做过、讲过的题目做错了而迁怒于学生, 甚至挖苦讽刺学生, 对技校生在认知方面的不足要有充分的估计与预料, 切莫由惊而怒去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 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更加产生恐作惧。

2.2 要有发展的教师教学观

处于这种职业境界的教师认为, 教师是一种发展学生、完善自我的职业, 能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职业理想, 并从服务社会的高度赋予自己发展、完善的实践意义, 明确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互动关系, 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 在发展自己中服务社会。他是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从专业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 反思自己的情感, 净化自己的品德, 完善自己的智慧。他能够自觉地注重教育行为的科学和教育情感的理性, 并不断地追求着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的更高效益。

2.3 如何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在其中扮演“教材的执行者”的角色, 这和教师本身的教学观有关, 也和课改以前我国的大教育体制环境以及其对教师的相应要求有关。但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再走老路, 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地进行操作, 而很少发挥教师的自主性, 那就很难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

2.4 新课程对教师新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努力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首先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沟通, 教师与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 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话、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而且要有角色的转化———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此外,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 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2.5 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 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 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 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 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

2.6 竭尽全能服务学生

在学习新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 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 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 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 “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 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 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 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尽量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与手段把有限的职高范围内的文化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好就可以了, 要多注重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 在这方面要多下功夫, 让他们学一门技能, 以便以后能在社会上有一碗饭吃。

上一篇:不可展览的男朋友下一篇:黄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