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程序

2024-09-09

鉴定程序(共9篇)

鉴定程序 篇1

技能鉴定站是技能鉴定工作的执行部门,鉴定站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技能鉴定工作质量的高低。实际技能鉴定是技能鉴定站在技能鉴定工作中的一项中心工作,是体现鉴定站技能鉴定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鉴定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坚持“两个第一”,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立足点定在服务上,以鉴定带培训,以培训促提高;靠质量求生存,靠服务求发展。在江苏油田技能鉴定中心的直接领导下,江苏油田钻井专业技能鉴定站(以下简称技能鉴定站)承担了石油钻井工、江苏油田钻井柴油机工和钻井泥浆工等17个工种的鉴定任务。根据《江苏油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结合工作过程的实践,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落实“六五四”,才能不断提高鉴定站的工作质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1 抓好鉴定前的“六个到位”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种特殊的考核形式。它是按照某一职业的要求,对职工的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和认证的活动,在开展鉴定工作之前,应着重抓好“六个到位”。

1.1 宣传发动到位

提高职工对开展技能鉴定的思想认识,是搞好技能鉴定工作的基础。为此,江苏油田钻井专业技能鉴定站首先及时将江苏石油勘探局有关文件进行转发,并要求各单位认真学习江苏石油勘探局关于开展工人技能鉴定的文件,深刻理解其精神,弄清技能鉴定的鉴定原则、内容、方法、对象、申报条件和申报时间等;其次通过会议、橱窗、电话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职工技能鉴定是油田深化改革、完善岗位技能工资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激发工人学技术、提高素质的主要措施,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出路之一。

1.2 资格审查到位

按照规定的职能,技能鉴定站对各单位申报的材料进行复审。对照申报条件,严格把关,不随意让不符合条件的报考者报考。到了规定的报考期限坚决顶住说情风,严禁报考,把鉴定的严肃性树立起来。

1.3 考评员落实到位

考评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鉴定工作的开展和鉴定效果。只有高水平的考评员,才能把握鉴定的内容和和实质,保障鉴定质量。为此,在选拔中技能鉴定站严把“两关”。一是严把基本素质关,通过层层推荐,选拔一批有较好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并热爱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具有高、中级职称的职工。二是严把培训考核关,所有考评员必须参加局鉴定中心组织的有关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者,确认具备考评员资格,对不具备考评员资格的坚决不聘请参加技能鉴定的考评工作。

1.4 考前培训到位

技能鉴定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促进工人技术素质的提高,而技术培训是提高工人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技能鉴定站以鉴定为动力,狠抓培训工作,制定先培训后鉴定制度,以培训为基础,以鉴定促培训,相互推动。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采取在岗、业余、短期脱产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等级培训;在培训方法上,以总公司下发的教材为主,结合生产的实际,正确处理好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关系,使理论教学围绕操作技能训练的需要进行,课堂以实践现场为主,避免了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降低了操作技能训练要求的倾向,着眼于职工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1.5 实施计划到位

做好鉴定工作的前提是制订完善的实施计划。鉴定站要提前半个月将技能鉴定实际操作考核实施计划上报技能鉴定中心,经技能鉴定中心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制订计划首先应考虑能确保鉴定工作正常进行,其次考虑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场地和现有设备。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组织机构、考核项目、考核方法、考核时间、考核地点、注意事项以及考核项目评分标准等。

1.6 考务准备到位

报名时限一到,就立即着手准备鉴定前的组织和技术工作。

(1)在各单位送报的经审核合格的职工技能鉴定申报表上填写意见,加盖公章,认真填写《申报职业技能鉴定人员花名册》和《技能鉴定人员统计表》等表格,将申报参加鉴定的人员情况按时上报技能鉴定中心。

(2)以现有总公司编写的题库为基础,结合生产的实际现状,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组织考评员认真确定鉴定项目及评分标准。

(3)根据鉴定项目确定考核场地,准备考核材料。考核场地要符合安全、文明生产操作规程。鉴定使用的设备、仪器、检测工具等鉴定前要进行调试和试运转,确保灵活好用。

(4)发布鉴定公告。鉴定站在鉴定前1个月要向有关单位下发鉴定公告,明确所鉴定工种的鉴定范围、鉴定时间、鉴定地点、费用标准等。

(5)评分表、统分表、考评员及考务员胸卡、考场内各种说明及警示等标志、横幅等有关物品准备齐全。

2 鉴定过程中要实现“五个规范”

考核是实施鉴定的关键的所在,也是最能体现考务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技能鉴定站要认真对待每一次鉴定考核,具体是在鉴定过程中实现“五个规范”。

(1)规范程序。技能鉴定站依据鉴定考务管理公正性、保密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程序化原则,把每一场次的实际鉴定工作都看作一个有机的独立整体,严格按程序运作,不许在任何环节上违反操作规程。首先,开好3个会——考前动员会、考评人员会、考后小结会。其次,把握3个环节——宣读考场规则、准考证核验、评分表收集。再次,注意3个动态——赛场纪律、设备仪器、外界干扰。总之,一整套动作都讲究规范。

(2)规范责任。每场鉴定都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主考、副主考、考评人员、考务及工作人员、考点联络员、质量督导员等各自的职责。要求佩带鉴定标志牌进入考场,有事逐级上报,常规事务由主考决定。重大事件由考点联络员向局技能鉴定中心请示,按局技能鉴定中心的意见处理。明确责任,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责任到个人。

(3)规范操作。实际鉴定每个项目的操作(包括劳保的穿戴和操作工具的摆放)应有一套规范的动作,真正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考核项目只能采取模拟件操作或口述操作过程,对这些操作项目,考生也必须按规范将每个动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考生真正完成整个操作。

(4)规范评分。实际鉴定项目一般为4~6个,必须在鉴定前制订出每个项目的评分表,评分表要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等。在鉴定中要求考评员紧扣标准,掌握尺度,不得随心所欲,要明确实际操作考核与理论考核评分的不同。在实际操作考核中,关键环节操作发生失误,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发生事故,因此对在考核操作中出现失误的报告者应当“一票否决”。实践考核项目均合格方可视为实际技能鉴定合格。

(5)规范监督。为保证鉴定结果真实有效,每次鉴定技能鉴定站都主动邀请纪检监察介入,并且有意让纪检监察的同志单独行使职能,充分体现鉴定工作的相互制约原则。目前,质量监督员由局技能鉴定中心指派,使监督工作更具有规范性、公正性,避免人情关系影响鉴定成绩的真实性。

3 严把鉴定后的“四个关口”

考核结果的认定,是鉴定工作质量的试金石,如果成绩评判有失公正,就会降低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破坏职业技能鉴定的声誉。为此,技能鉴定站严把“四个关口”。

(1)汇总关。操作考试成绩出来后,填好鉴定成绩汇总表,反复验证,由考评组长签名认准。

(2)报审关。认真填写《工人技能鉴定申报、发证表》,查验每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种、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考核成绩等都准确无误后,方可报局技能鉴定中心审核。

(3)核发证书关。负责将《职业技能鉴定成绩通知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鉴定申报、发证表》移交鉴定对象所属单位的劳资培训部门,由其将证书发放到经鉴定的人员手中,并办理证书移交手续,不能有任何差错。

(4)资料整理、归档关。将申请鉴定原件、原始评分表、《工人技能鉴定申报、发证表》《申报职业技能鉴定人员花名册》《技能鉴定人员发证备案表》等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做好归档工作。

4 结语

近几年来,在抓鉴定质量和完善考务工作管理方面,江苏油田钻井专业技能鉴定站最深的体会是:一要坚持,二要认真,三要规范。所谓坚持,就是对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规定和要求要不打折扣地执行,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所谓认真,就是一丝不苟,不搞虚的、花的、假的,坚信有一份付出必会得一份回报,也就是靠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所谓规范,就是要自觉地按规定运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总的来说,就是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技能鉴定站的工作,以《江苏油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为准则,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水平,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促进技能操作人员技术素质全面提高,为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服务。

摘要:技能鉴定站是技能鉴定工作的执行部门,鉴定站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技能鉴定工作质量的高低。文章结合江苏油田钻井专业技能鉴定站承担石油钻井工、钻井柴油机工和钻井泥浆工等17个工种的鉴定工作实践,提出了只有真正落实“六五四”,即抓好鉴定前的“六个到位”,鉴定过程中要实现“五个规范”,严把鉴定后的“四个关口”,才能不断提高鉴定站的工作质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技能鉴定,工作程序,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宗元.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于宝祥.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 (12).

鉴定程序 篇2

工伤不同于其他人身伤害,工伤鉴定程序。工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经法定程序认定为工伤.因此,发生工伤后,依法进行工伤认定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应当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申请工伤认定时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等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六十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用人单位,工伤鉴定《工伤鉴定程序》。

二、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认定完毕,经治疗终结或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工伤职工还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一级最重,十级最轻。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部分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人可以是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申请人之间不分先后顺序。受理机构是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时应当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工伤医疗的有关材料。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在60日内作出,申请人不服的,可以在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申请,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一年后,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还可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三、工伤职工应享有的待遇及救济途径

工伤职工应享有的待遇是每个职工特别关心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职工应享有工伤医疗待遇,停工留薪待遇,造成残疾的,应享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生活护理费、残疾辅助器具费等。以上伤残待遇并不是每个工伤职工都全部享有,即使应当享有也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伤残程度不同,享有的标准和获得的补偿数额也不同。造成死亡的,应享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鉴定费、交通费、营养费,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由用人单位承担。

浅议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 篇3

关键词: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

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是证据体系和诉讼制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在司法鉴定制度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对审判影响最重要的一环。随着其作用加大,刑事司法鉴定所受的争议也会愈发增加,而这也恰恰是该制度得以发展的动力。广义的刑事司法鉴定程序包括鉴定的启动程序、受理程序、实施程序和结论的采纳程序四个部分,狭义的程序则只包括鉴定的启动、受理和实施三个部分。刑事司法鉴定程序是囊括了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与一体的,他的每一步进程都关乎案件的审判结果,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学的发展使大家都认识到了刑事司法鉴定的重要作用,但是研究仍然不够,不能為立法提供充足的支撑,立法和实践中又比较复杂混乱。比如,启动权是我国吸收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结果,但是又给予了当事人一定条件下的申请启动权,这和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模式存在千丝万缕之关系;实施程序立法发展缓慢,对鉴定人、鉴定过程、当事人的监督力量不够,社会的和国家的鉴定体系共存互相影响;不同机构鉴定结果重复、不同鉴定结果冲突、各个结果统一性不够。

我们并不否认,在现阶段,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享有司法鉴定启动决定权和鉴定人员选任权,会在是否需要鉴定等问题的技术类认识上存在合理的一方面。在案件调查和审理过程中,相关侦查人员由于特殊的工作关系,对案件中何种事实需要做鉴定、需要怎样的鉴定是有经验积累的,况且刑事司法鉴定是与现场等许多要素不可分的,如果把鉴定仅仅视为一种法庭适用证据的手段而使之与公安、检察等部门完全分离,会使侦查工作受到不利的影响,这是我国刑事鉴定体制与英美法系不同的地方,也可以说是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司法鉴定不足的地方之一。

但是另外一方面,这种启动模式容易造成鉴定公正性的失衡和当事人参与的缺失。在我国,一般要求侦查、检查人员以控诉方的身份对犯罪提起公诉,此时如果单纯将决定权赋予控诉方就会显得被控诉方所享受的启动权是极小或者说是没有的,这必然造成鉴定公正性失衡 。其次,由于诉讼双方对鉴定启动的决定和人员的选择上有权利差异,势必会造成双方对专业知识的不均衡,由此使如何在法庭内外保护辩方权利的问题突出出来,也即发展成为保障辩方的诉讼权利得以充分的使用,如何保障当事人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与控方拥有相同的敏锐的“观察力”的问题。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是立法者有意识、有目的设计的解决矛盾、处理纠纷的诉讼活动一个重要部分,对其进行完善,必须要符合人类对法的价值最一般的追求,那就是公平和正义。因此建立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理念基础是程序正义和诉权。

我国目前学术界关于鉴定启动权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鉴定的启动权只有法院系统享有。也就是说,将鉴定启动决定权和选任鉴定人等权利统一由法院行使,控辩双方只是有条件的享有建议、申请鉴定的权利。该观点的核心在于通过严格限制控诉方的权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辩护方的权利,以求双方权利平等。第二种观点是控辩双方享有同等的鉴定启动权。启动权平等的赋予诉讼双方当事人,法官可以启动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的权利。但是这二者也并非是完美的,此二种观点或多或少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比如前者会脱离侦查实践,后者会出现多头鉴定的问题。笔者借鉴国外的经验,并从我国司法传统出发,浅谈自己的方案。

一、我国现阶段的司法鉴定模式

在现阶段我国的鉴定启动模式应还是以公安、检察机关决定鉴定启动为主,同时赋予当事人的鉴定部分申请启动权,取消法院积极的初次鉴定决定权,有条件的保留消极的鉴定决定权。

第一,这样做第一符合“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第二,能有效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赋予当事人申请鉴定权,比赋予当事人鉴定启动权更有现实的意义。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在何种情形下赋予当事人申请鉴定权可以有效的防止鉴定失真、当事人知识匮乏、当事人在案发后缺少人身自由等因素所带来的问题。第三,确保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不变。赋予当事人初次鉴定的启动申请权也就从另外一个意义上给予了法院消极的启动初次鉴定的权利。

二、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

在实践中,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法律专家意见书等形式的内容已经开始影响审判活动,在此前提下,一方面为了避免专家意见书等对法庭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可以更好维护诉讼双方的利益,规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可以聘请各类型专家作为自己的技术顾问,聘请的专家在法律程序上既不是证人也不是鉴定人,而是当事人的辅助人,为当事人提供部分专业或者法律咨询服务。这些专家可以在鉴定前后向做出鉴定意见的一方提问、给予本方技术人员专业咨询意见,有权在法庭审判前发表自己独立的意见。该制度可以增加当事人在鉴定中的权利,切实保护双方合法权益,而且有助于鉴定鉴定活动依法依规进行。该制度是吸收了大陆法系国家经验又吸收了英美法系国家的对抗诉讼的合理因素,同时有鉴于我国目前的法律专家意见书等表现形式后的设想。

虽然在刑诉法修正案中也曾提及,但是目前仍然不是很成熟,需要其他很多的制度来加以规制,比如如何限制专家辅助人介入诉讼的时间;如何确定专家辅助人帮助的主体范围;如何对其资格进行限定;使用专家辅助人后的法律责任和后果等问题都没有解决。然而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为查明案件事实常常涉及到的专门性的科学理论或特殊性的技术知识,专家辅助人制度可以弥补常人无法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评判的缺陷;还原科学证据的科学面目,消解这种“知识鸿沟”给侦查人员、检察官和法官以及当事人带来的困惑;补偿控辩双方缺失的鉴定权利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鉴定人制度快速发展完善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加以拓展探讨。

三、建立侦查启动鉴定的备鉴制度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应当算是相对比较明了,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目前法律规定多是对鉴定这个活动开始和结果的规制,对鉴定过程的规制还是比较匮乏。在很多案件尤其是法医类临床类鉴定中出现鉴定过程无人监督,多靠鉴定人自我约束。在实践中容易出现鉴定物品丢失、鉴定过程掺假等不公情况,刑事诉讼中作为重要证据的物品一旦遭到破坏,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查阅相关刑事司法鉴定文书不难看出,对过程的介绍多是形式大于内容。笔者认为,应当在立法方面加大对鉴定过程的监督、形成有效法律文书等,比如尸体类鉴定合理妥善的、有效的记录鉴定过程,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在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时尸体等灭失所带来的影响,增加第二次鉴定的可信度、公正度。

四、刑事自诉案件中,赋予当事人部分鉴定权利

刑事自诉案件中,一般要求被害人有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发生。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分情况而定。第一,在庭审阶段前,当事人可以就个专门问题自行向委托鉴定人鉴定,把鉴定结果当作证据材料提交法院。第二,在审判阶段,当事人只有申请鉴定权,不得自行委托鉴定,如违反则无效,委托鉴定权由法庭行使。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双方要鉴定时重复鉴定,鉴定人选择争议,选择不公等情形,提高自诉案件的诉讼效率,维护刑事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可信性,吸纳英美法系国家抗辩诉讼的优点。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刑事司法鉴定曾长期被人们称之为证据之王,它不但影响案件的具体审判,也是整个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笔者从刑事司法鉴定的启动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学识程度不够,难免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樊崇义,陈家生. 公正: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最高追求. 中国司法鉴定,2002,1

[2]龚卫.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2010,2

鉴定程序 篇4

关键词:死刑,精神鉴定,强制提起

《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 (暂行) 》将精神鉴定称为法医精神病鉴定, 即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 (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 、精神损伤程度、智能障碍等问题进行鉴定。根据《刑法》第18条的规定, 精神鉴定的结果是不负刑事责任或者从轻、减轻处罚的决定性证据, 因而对于犯罪嫌疑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中国现有制度之下, 只有公检法机关享有启动程序决定权, 辩护人以及被告人的近亲属仅有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申请权, 没有初次鉴定的申请权以及申请被驳回后的救济权。近年来引起广泛争议的邱兴华案、杨佳案等都体现了嫌疑人合法权利无法保障的情况, 全面改革我国精神鉴定制度、规范鉴定程序、给予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武器已经变为法治社会一项急迫的要求。其中, 建立死刑精神鉴定强制提起程序成为重中之重。下文将从强制提起程序的必要性、强制提起程序限于死刑案件的原因以及反驳民众对该项制度的误解等三方面分析制度建立的可能性。

一、精神鉴定强制提起程序之必要性

首先, 从权利角度分析。宪法原则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保障的对象是人, 不局限于普通民众,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包括在其中。甚至因为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情况, 他们的人权保护情况更加需要受到关注。生命权是人权的最重要内容, 每个人的生命权都需要得到尊重, 既然夺取他人生命是不正当的, 那么国家夺取人的生命就具有正当性吗?笔者认为, 死刑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国家行使其刑罚权尤其是死刑权力时应当有足够的理由, 若嫌疑人、被告人在行为当时不具备控制、辨识能力, 即能够排除国家行使权力。

其次, 从刑事政策角度分析。《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办理死刑案件的原则:“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坚持保留死刑, 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建立死刑精神鉴定强制提起程序符合这几个原则, 既能够达到“少杀、慎杀”, 又可以“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1]

再次, 从心理状态分析, 精神异常的犯罪嫌疑人比正常人更容易受到警察强迫的影响。[2]与正常人相比, 精神病人的心理状态比较不稳定, 在羁押审问期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警察审问时严厉的措辞、威胁性的肢体语言更加敏感, 因而作出虚假陈述、放弃自己合法程序权利的可能性更高。

最后, 从实践角度分析。一方面办案人员、检察官、法官在是否进行精神鉴定问题上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与普通大众一样, 不具备精神病鉴定的专业知识, 许多精神病不能简单地从外在表现分辨, 也许公检法机关可以辨识出一个智力迟缓的人, 却没有能力分辨更多的如心境障碍、神经症等不明显的精神疾病。如果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不能得到精神鉴定从而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不利且不公正的。

二、强制精神鉴定限于死刑案件之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 为了有效且全面地保护每个人的权利, 对每一位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精神鉴定更符合人权的要求。但由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 在目前看来这显然不具备可行性, 因此只能在一部分案件中进行精神鉴定。死刑案件相较于其他案件, 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 死刑具有不可逆性。判决执行死刑后, 即使事后再发现被告人曾有精神病史, 犯罪当时可能无法认识、控制自己的行为, 或许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况也无济于事。生命不可重来, 再多的赔偿也换不回人的性命。

第二, 死刑案件在中国适用快速处理程序。美国的死刑囚犯在判决后即使不上诉也有一段漫长的牢狱生活, 更不用说死囚们还享有对其定罪量刑进行多次复审的权利。与此不同的是, 中国的死刑案件一旦终审完结, 尤其是已经经过最高法院死刑核准的案件, 再审程序的启动非常困难, 并且死刑执行快速, 几乎不可能出现等待10年、20年再执行死刑的情况。有基于此, 中国的死刑案件需要更加慎重。

第三, 死刑案件受到的社会舆论压力大。死刑案件比一般的盗窃、抢劫等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社会舆论也更加关注。出现恶性杀人案件时, 舆论导向倾向于同情受害者家属、严惩杀人凶手, 而公检法机关往往顶不住巨大的社会压力, 快速结案以求缓解社会矛盾。当此之时, 嫌疑人、被告人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已经不再重要, 个人的合法程序权利需要为整体社会的和谐作出让步。

综上所述, 死刑案件比一般案件刑罚更严厉、处理速度更快、社会舆论压力更大, 并且死刑案件在所有刑事案件中具有占比较小、犯罪嫌疑人一旦被判刑法益侵害最大等特点, 这些特点为先将强制精神鉴定制度局限在死刑案件提供了理论上的合理性。

三、误解死刑强制精神鉴定制度

对于死刑精神鉴定强制提起程序, 有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 其中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受害者家属无法从该项制度中获得精神慰藉, 正义无法得到伸张。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

就1997-2011年3720例鉴定数据来看[3],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是“只要经过精神鉴定, 就可以逃脱惩罚”。3000多例鉴定中, 无精神病鉴定结论仅次于精神分裂鉴定结果, 处于第2位;而在有精神病鉴定结果中, 又有56.6%被鉴定为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或者部分刑事责任能力。这个比例看起来似乎不高, 但要注意的是, 我国启动精神鉴定前提是通过公检法机关对嫌疑人、被告人外在行为的判断, 仅在被认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时才决定进行鉴定。从这个角度想, 就可以得知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受到了其应受的刑罚处罚。

《刑法》第18条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通过鉴定确定患有精神病, 并不意味着逃脱刑罚。我国刑法仅就“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情形免除了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其余情况下精神病人仍需承担行为的法律后果。

因此笔者认为通过精神鉴定免除死刑的精神病人并非受到惩罚, 他们在另一个地点用余生去偿还所犯下的罪行, 这样的惩罚也许对于一些人而言比死刑更加可怕。通过死刑强制精神鉴定制度与强制医疗程序的衔接, 我们既可以充分有效地保护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又能够达到法律要求的正义目的。

四、结语

与英美法系国家相比, 中国在刑事案件中进行精神鉴定的比例明显较少, 这与我国精神鉴定制度采取“司法官启动制”有关。一方面由公检法机关控制精神鉴定启动决定权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避免诉讼不必要的拖沓;另一方面国家权力机关垄断精神鉴定的途径, 使得当事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 除《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 (1989年施行至今) 中国尚无其他专门性立法, 而《刑事诉讼法》对精神鉴定的一些规定没有全面完善的制度配合也无法真正发挥效用。中国建立完整的精神鉴定制度已迫在眉睫。在此之前, 笔者认为建构死刑精神鉴定强制提起程序可以成为改革的试验田, 尝试打破政府机关独占鉴定启动决定权的现状, 为后续进一步的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和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星.从熊振林案看我国死刑精神鉴定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09 (21) :107.

轻伤害鉴定程序 篇5

《刑法》第234条第1款规定,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轻伤害鉴定程序。

《民法通则》第119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致人身体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误工、护理、交通、住宿、住院期间伙食补助、必要的营养等费用;损伤达到伤残等级的,还需要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

伤残鉴定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一个标准,再由地方按标准去实施,以维护伤残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伤残还分有多种类型,各种伤残要对照施行。本文主要介绍了轻伤害鉴定的标准,供您参考。

轻伤害鉴定标准如下:

第一条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 以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结合法医检案的实践经验制定,为轻伤鉴定提供依据。

第二条 轻伤是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 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轻微伤害的损伤.第三条 鉴定损伤程度, 应该以外界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害及后果为依据,包括损伤当时的伤情、损伤后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全面分析,综合评定。

第四条 鉴定人应当由法医师或者具有法医学鉴定资格的人员担任;也可以由司法机关聘请或者委托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鉴定材料《轻伤害鉴定程序》。

鉴定人有权了解案情、调阅案卷、病历和勘验现场,有关单位有责任予以配合。

鉴定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用科学的检测方法,保守案件秘密,遵守有关法律规定。

第二章 头颈部损伤

第五条 帽状腱膜下血肿

头皮撕脱伤面积达20平方厘米(儿童达10平方厘米);头皮外伤性缺损面积达10平方厘米(儿童达5平方厘米)。

第六条 头皮锐器创口累计长度达 8厘米, 儿童达 6厘米;钝器创口累计长度达6厘米,儿童达4厘米。

第七条 颅骨单纯性骨折。

第八条 头部损伤确证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

第九条 眼损伤

(一)眼睑损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的;

(二)眶部单纯性骨折;

(三)泪器部分损伤及功能障碍;

(四)眼球部分结构损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的;

(五)损伤致视力减退,两眼矫正视力减退至0.7以下(较伤前视力下降0.2以上),单眼矫正视力减退至0.5以下(较伤前视力下降0.3以上);原单眼为低视力者,伤后视力减退1个级别。

视野轻度缺损;

(六)外伤性斜视。

第十条 鼻损伤

(一)鼻骨粉碎性骨折,或者鼻骨线形骨折伴有明显移位的;

(二)鼻损伤明显影响鼻外形或者功能的。

第十一条 耳损伤

(一)耳廓损伤致明显变形;一侧耳廓缺损达一耳的10%,或者两侧耳廓缺损累计达一耳的15%;

(二)外伤性鼓膜穿孔;

(三)外耳道损伤致外耳道狭窄;(四)耳损伤造成一耳听力减退达41分贝,两耳听力减退达30分贝。

第十二条 口腔损伤

(一)口唇损伤影响面容、发音或者进食;

(二)牙齿脱落或者折断2枚以上;

(三)口腔组织、器官损伤,影响语言、咀嚼或者吞咽功能的;

(四)涎腺损伤伴有功能障碍。

第十三条 颧骨骨折或者上、下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损伤致张口度(上下切牙切缘间距)小于3厘米。

第十四条 面部软组织单个创口长度达3.5 厘米(儿童达 3厘米),或者创口累计长度达5厘米(儿童达4厘米)或者颌面部穿透创。

第十五条 面部损伤后留有明显瘢痕, 单条长 3厘米或者累计长度达4厘米;单块面积2平方厘米或者累计面积达3平方厘米;影响面容的色素改变6平方厘米。

第十六条 面神经损伤致使部分面肌瘫痪影响面容及功能的。

第十七条 颈部软组织单个创口长度达 5厘米或者累计创口长度达 8厘米。

未达到上款规定但有运动功能障碍的。

鉴定程序 篇6

土石坝二向稳定及非稳定渗流计算程序《DQB》, 系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所李祖贻, 陈平等到同志编制, 用FORTRAN语言在TQ-16机及IBM-PC/XT机实现。该程序既可用于稳定渗流分析, 又可用于非稳定渗流分析, 并能适用于均质、心墙、斜墙土坝不同排水型式的变化。程序采用自动剖分单元, 数据准备工作量小, 算题速度快, 是土石坝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 经1995年水电总局考核通过, 列为在水电系统推广应用的土石坝计算程序包十个程序之一。

编者应用以上个程序对数座土石坝进行安全鉴定, 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1 程序的使用范围及功能

《DQB》程序可用来计算土石坝上游坝壳水位降落期的非稳定渗流和具有不同排水型式的均质、心墙、斜墙土坝的稳定渗流, 以及任意过流断面的渗流量。该程序具有自动剖分功能, 只要给出剖分信息, 单元及结点信息即可由程序自动形成, 并计算给出自由表面 (浸润线) 位置, 全部结点水头值, 不同百分数的等势线等计算成果。

使用者对程序功能的选用可通过功能控制变量的赋值来实现。

2《DQB》程序计算原理

2.1 数学方法与边界条件

土坝二向渗流总是在一定条件下, 稳定渗流是求解拉普拉斯方程, 非稳定渗流在土体可压缩时求固结方程, 在土体不可压缩时求解拉普拉斯方程, 同时自由面作渗流量补给边界。对上述方程用有限单元作渗流场离散, 引用三结点的三角形单元和线性插值函数, 线性代数方程组改进平方根法求解。离散后所得的线性代数方程组为:

(1) 式为可压缩土体的非稳定渗流有限单元计算公式。当式中矩阵[S]=0时, 得不可压缩土体的非稳定渗流公式:

在不计时间项, 且[S], [P]矩阵等于零, 得稳定渗流有限单元计算公式:

在坝基无潜流时, 其中[D]{q}项为零。

土坝渗流边界条件是:上、下游水位以下的入渗和出流面及自由渗出段, 其水头是已知的, 属第一类边界;渗流自由面和不透水层面属第二类边界。稳定渗流的自由面和不透水层面一样, 没有流量从该面流入和流出;而非稳定渗流则有流量从自由面流进坝体, 此流量是取二连续自由面之间的一块水体表示补给流量。此外自由面上尚应满足其水头等于位置高程的条件。

2.2 渗流量的计算

渗流量是采用中线法计算的, 可计算任意过流断面的流量, 渗流量计算公式为:

上式是具有方向性的, 计算流量断面是取划分单元的初始坐标的方向, 故计算时要规定其正向, 然后按上式对过流断面的单元逐个计算, 然后相加得总渗流量。

2.3 渗流自由面的确定

首先, 假定一渗流自由面位置。原则上依照渗流概念按“简化法”计算浸润线, 同时对于不同排水设施的渗出段长度a, 以及排水起点处的渗流水深h0作出粗估, 尽量接近实际浸润线位置, 以减少浸润线的修改迭代次数, 节省机时, 同时也可避免出错。

然后计算机程序将自由面结点计算中心水头值h*与其Z坐标比较, 直到满足|Z-h*|<ε (ε为给定的计算精度) , 此时则获正确的理论自由面位置。

自由面迭代时, 沿结点上下调正移动, 为此要求结点线上结点按顺序从上到下地由小到大编号。为避免假定的自由面位置过高, 或自由面穿过非均质区, 及非稳定渗流自由面变化范围大时, 使计算不能持续下去, 程序采用丢结点 (单元) 的方法来处理, 即自由面结点的计算水头h*小于其下结点Z坐标时, 将该结点丢弃, 取其下结点为自由面结点继续进行计算。

2.4 渗出点的确定

自由面与坝坡的交点即渗出点, 采用沿坡面滑动或二次曲线相交法求得, 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渗出点一般是作为未知水头结点处理, 也可按已知水头结点处理。调正渗出点的过程中可以由程序自动改变信息, 反复试求得出渗出点的正确位置。

程序的关键在于合理地确定渗流场的计算范围、边界性质及单元信息。

3 应用实例

在渭南市合阳县定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中, 编者成功地将《DQB》程序应用到大坝的安全鉴定中。

3.1 工程概况

合阳县定国水库大坝为碾压式均质土坝, 现状坝顶高程871.81m, 最大坝高34.81m, 坝顶长180m, 坝顶宽4.0m, 上游坝坡坡比自上而下依次为:1:1, 1:2, 1:3, 上游平均坡比1:2.78;下游坝坡坡比自上而下依次为:1:2.1, 1:1.6, 1:2.1, 下游平均坡比1:2。坝下游设有堆石排水棱体, 棱体高约4m, 内边坡11.2, 外边坡1:1.5。

3.2 计算参数

合阳县定国水库大坝渗透系数见表1:

3.3 计算工况及方法

计算工况:上游正常蓄水位865.52m与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837.00m;

计算方法:采用流网法 (南京水科院的DQB计算程序) 。

3.4 渗流计算及渗透稳定分析

3.4.1 计算数据的编写

(1) 建立直角坐标系, 采用X轴向右, Y轴向上。

(2) 根据坝型、土层分布、计算性质合理地确定渗流场的计算范围、边界性质以及土层分界线。

(3) 采用自动剖分单元的方法和标记, 将计算渗流区域按组划分成若干块。

(4) 按程序规定的输入数据的先后顺序, 依次整理出各块的结点信息、边的剖分点数、块的土性分区、结点坐标、各类边界信息及渗透系数, 给水度等原始数据。

(5) 在DOS状态下执行EDIT命令, 编写数据文件。

(6) 执行DQB程序得出数据结果文件。

根据计算结果, 绘出该情况下的坝体浸润线和等势线, 坝体渗透坡降见表2。

根据坝体的纵、横断面图, 地质剖面图, 坝体最大断面应视为:坝体下游有棱体排水, 坝基为相对不透水层的均质土坝, 重粉质壤土, 其允许渗透坡降为3。因此, 坝体填土不会发生渗透破坏。

经计算, 单宽渗流量q=0.1m3/d。

坝体总渗流量Q=15.2m3/d。

3.4.2 渗流计算及渗透稳定分析结果

由计算可知:

(1) 坝体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不会发生整体渗透破坏, 但考虑到该水库大坝存在多处裂缝、塌陷, 且实际渗漏较为严重, 大坝仍存在局部渗透不稳定问题。

(2) 河床最大断面处坝体及坝基的单宽渗流量为0.1m3/d, 坝体总渗流量为15.2m3/d。

4 结论

由于以上程序数据准备工作量小, 计算速度快,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避免了手算的繁杂和不准确性, 提高了计算成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同时根据计算成果绘出的渗流网图, 能够很形象直接地表达出大坝理论浸润线位置及各百分数等势线分布情况。在定国水库的安全鉴定会上得到了省水利厅大坝安全鉴定专家组成员的一致认可和通过。

摘要:土石坝二向稳定及非稳定渗流计算程序《DQB》, 可用于稳定渗流分析, 又可用于非稳定渗流分析, 并能适用于均质、心墙、斜墙土坝不同排水型式的变化。数据准备工作量小, 计算速度快,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避免了手算的繁杂和不准确性, 提高了计算成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同时根据计算成果绘出的渗流网图, 能够很形象直接地表达出大坝理论浸润线位置及各百分数等势线分布情况。

关键词:渗流计算程序《DQB》,安全鉴定,土石坝

参考文献

鉴定程序 篇7

一、投诉问题的类型

对司法鉴定投诉由来已久,是伴随着司法鉴定工作的开展而出现的,有司法鉴定就必然会有投诉问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对投诉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诉提出有针对性的办法来进行解决,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好投诉问题,从而推动司法鉴定工作良性发展。

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多年司法鉴定工作的经验,对所遇到的投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归类,认为投诉从其效果上看分为:有效投诉和无效投诉;从针对的对象上看分为:主体投诉、程序投诉和实质投诉等。

二、类型的解析

(一)有效投诉与无效投诉

有效投诉,是指由于机制的缺陷、流程的缺失、人员的因素等主客观原因所造成的投诉。这类投诉往往是因为鉴定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实,没有达到客观、公正的原则,是有毛病可挑的一类司法鉴定,是通过其他途径可以得到客观事实的一类司法鉴定。这是我们要面对并要认真解决、设法减少的一类投诉。

无效投诉,是指由于法律的缺失或当前技术手段达不到要求或当事人心理预期有落差等原因造成的投诉。这种投诉要么是在当前形势下根本无法马上解决,如法律的缺失、仪器设备无法达到的程度;要么是根本无需解决的投诉,如当事人心理预期的落差引起的投诉。这类投诉往往无人为主观上的差错,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或认识不足造成的,对现有的鉴定意见和鉴定机构或人员无实质性的帮助,对这类投诉主要是做好解释工作,较容易化解。

(二)主体投诉、程序投诉和实质投诉

1. 主体投诉,是指对参与司法鉴定工作的相关机构与人员(自然人)的投诉。

司法鉴定主体是指参与司法鉴定活动的人和机构,包括司法鉴定工作的启动主体、实施主体和审核主体。其中最主要的主体是司法鉴定人(自然人),这是因为按照司法鉴定的规定和要求,司法鉴定工作应依法独立、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要实事求是,要对所做出的鉴定意见负责,而司法鉴定人作为司法鉴定程序和司法鉴定进程的唯一具体实施者,只有他们才可能达到和符合司法鉴定的规定和要求。然而,由于现行的政策法规对司法鉴定机构及鉴定人资格准入的规定过于宽松,门槛较低,而且鉴定机构的管理又欠规范,特别是对于那些有鉴定资质的机构和个人缺乏有效明确科学的监管措施,只有准入标准,而无淘汰机制,加之,部分司法鉴定机构基本没有涉及鉴定的启动、实施、报告的形成、审查发放及终止和重新鉴定等各个环节的标准鉴定流程,鉴定人往往按个人的固有的习惯程序来进行鉴定活动的行为屡禁不绝,因而使得在整个投诉问题上对主体的投诉比较多,而且很多属于有效投诉。

2. 程序投诉,是指对整个司法鉴定工作的某一环节或流程进行的投诉。

司法鉴定工作是一个科学的实证工作,是有严格的科学的程序规定的,是有固定的规范的方式方法所要求的,司法鉴定工作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进行,否则就会出现问题甚至错误。然而,目前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已成为不少司法鉴定人员的通病,他们虽然抱着“科学鉴定,公正服务,客观公平”的宗旨出具了司法鉴定意见,但往往没有重视司法鉴定程序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将鉴定活动看作一个纯技术活动,对所做出的鉴定意见缺乏证据意识,重结论而轻程序,没有真正意识到鉴定活动的程序合法性问题对鉴定意见的重要性,往往认为只要专业知识运用得当,意见结论得出无差错,司法鉴定工作就算完成,就不怕投诉。殊不知,正是鉴定过程中的一些程序性问题处理不规范,导致整个工作出现瑕疵,被当事人以此为由变相投诉,最终成为有效投诉,使得司法鉴定工作前功尽弃。我们知道,随着法律的普及,人们对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是日益了解,当事人面对不利于自己的鉴定意见,总是想办法来极力寻找鉴定工作的各种不足或毛病。对结论,由于他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水平往往挑不出毛病,就会把关注点放在司法鉴定程序的符合性上,极力捕捉司法鉴定人及机构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时的漏洞,以达到推翻或更改鉴定意见的目的,以获取自己在诉讼中的利益。对于这类投诉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防范,减少问题。程序包括启动程序、委托受理程序、实施程序、文书出具送达程序、材料保管程序、出庭程序、审查程序等。

3. 实质投诉,是指对鉴定意见的投诉。

鉴定意见往往涉及到诉讼活动中多方当事人的利益,被鉴定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无视客观事实和鉴定程序规范,单纯要求鉴定人员从其主观愿望和利益考虑,一旦鉴定意见不能满足自己的私利,便心理失衡,为争取自身利益,难免对鉴定意见持有异议,甚至进行恶意投诉。在这中间,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以重新鉴定及多次重复鉴定为多,同一案件,经过数次鉴定,鉴定意见不一,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受到了严重质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解析。

对此,一是各鉴定机构要树立客观、公正、科学的理念来进行司法鉴定;二是不能打“价格战”“回扣战”;三是不能互相拆台、互相指责;四是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五是构建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模式,共同来搞好司法鉴定工作。

司法鉴定投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投诉的形式和类型也是多方面的,认真解析其类型,针对鉴定投诉的共性原因,并结合个别具体案件的投诉情况,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对投诉的公正、公平、科学的解决,建立起有效的投诉防治机制,减少投诉的发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鄂晓霏.司法鉴定投诉的原因分析[J].中国法医学,2013,28.

[2]赵幼鸣,黄娟娟.关于司法鉴定投诉问题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188-190.

[3]赵幼鸣.浅谈重复鉴定[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1):105-108.

鉴定程序 篇8

一、我国刑事司法鉴定的立法中缺乏对当事人权利的保证

司法鉴定启动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程序启动的主体及有权选择鉴定人的主体。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 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 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 有权决定启动鉴定程序的分别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并且有权指派和聘请鉴定人的主体仍然是这三个机关。这种程序启动的方式能够保证被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的中立性, 能够防止当事人的参与来干预司法鉴定的结果, 依靠这种机制来保证鉴定意见的客观程度。但是, 鉴定意见本身的主观性是中立性所排除不了的, 鉴定意见本身就是基于客观的事实作出的主观判断意见, 即使作出鉴定意见的主体没有任何立场倾向也不能保证其意见的客观性。

既然存在鉴定意见背离客观事实的可能性, 就要给予当事人一定的救济手段, 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给予了当事人两种救济的途径, 即:对鉴定意见提出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申请权, 以及鉴定意见的提出质证意见的权利。《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规则》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用作证据的鉴定意见, 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被害人死亡或者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 应当告知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诉讼代理人。”“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诉讼代理人提出申请, 经检察长批准, 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鉴定费用由请求方承担, 但原鉴定违反法定程序的, 由人民检察院承担。”由此可见, 当事人提出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请求之后并不必然引起鉴定程序的重新启动, 是否要对鉴定意见进行纠正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检察机关的手里。鉴定意见的纠正途径再次被切断, 也就为事实认定的真实性又添加了一层障碍。近年来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刑事错案都与事实认定错误有关, 这些案件都惊人的相似, 无一例外地排除了对于错误鉴定的重新鉴定程序。

当事人对于错误的鉴定意见的另一种救济途径就是提出质证意见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强化了鉴定人出庭程序, 第二十九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于鉴定意见有异议, 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 鉴定人应当出庭。经人民法院通知, 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 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规定了可以帮助当事人提出质证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 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法定对于该申请, 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然而鉴定人也并不是在当事人提出异议是就必须出庭, 必须法院认为“有必要”, 可见鉴定人的出庭的决定权仍然是由法院决定。尽管“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可以出庭提质证意见, 但是是否允许的决定仍要由法院作出, 因此当事人对于庭上质证的权利也是受到很大限制的。如此一来, 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就很难保证不出现问题。

二、当事人对于司法鉴定的参与是事实认定客观性的前提

鉴定的结果如此重要, 以至于往往左右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 我国许多错案的产生不得不说与鉴定程序的不合理性有着一定的联系。

(一) 张辉、张高平案

原案在侦查期间, 公安机关曾对被害人王某指甲里的DNA混合谱带进行了鉴定, 当年的鉴定报告的结果是:“受害人指甲里提取的DNA混合谱带, 系受害人与一名男性混合形成, 排除了张辉、张高平的DNA谱带混合形成。”譹) 此鉴定在一审和二审中均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但是二审法院最终认定此鉴定疑点“与本案犯罪事实无关联”。此鉴定疑点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已经形成, 但是经过了审查起诉阶段、一审审判阶段及二审审判阶段, 作为具有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力检察院与法院都没有再次启动鉴定程序。修改之前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有权决定补充鉴定与重新鉴定的只有司法机关, 当事人在侦查阶段提出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可以进行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尽管鉴定的结果可以直接左右案件重要事实的认定, 尽管鉴定结论 (旧法称谓) 存在重大异议, 由于缺乏保证当事人参与异议的程序性规定, 案件的认定始终朝向错误的方向进行, 最终形成错案。

(二) 佘祥林案

1994年4月11日, 也就是佘祥林的妻子失踪的三个月后当地村民在附近的水塘内发现了一具女尸, 但是尸体已经腐烂的相当严重了。侦查阶段法医将此具尸体鉴定为佘祥林的妻子, 既没有进行血型比对也没有进行DNA鉴定, 仅仅根据体貌特征作出了结论。由于当事人没有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利, 当被害人的家属张在生要求公安机关通过DNA鉴定来进一步确认尸体时, 当地警方却以没有办案经费为由向其索要两万元来作为鉴定经费。这种鉴定启动“一言堂”的模式反映出鉴定滋生腐败的风险。

(三) 赵作海案

此案在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对尸体先后进行了四次DNA鉴定, 但是均未能辨认出尸体。商丘市公安局给出的解释是, 由于赵振裳没有子女, 父母早已去世, 因此只能以其母亲的尸骨取材进行DNA比对, 但是这属于前沿课题, 还不能得以运用。然而在没有父母、子女, 或无法从父母、子女身上取得有效检材的情况下, 显然应当采用从兄弟姐妹身上提取检材, 在鉴定时增加一个用于比对的基因座, 也能达到与采用父母、子女身上提取的检材进行鉴定基本相同的比对率。譺) 这本是鉴定中的低级错误, 而由此形成的对于尸体来源的重大疑点却被检察机关、法院给放弃了。如果在当时能够建立起专家辅助人制度, 保证当事人充分的质证权利, 这种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四) 杜培武案

本案争论的焦点同样包括枪弹痕迹检验鉴定书、泥土鉴定和分析报告这类鉴定文件。与上述案件不同的是, 杜培武身为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的民警对于射击和鉴定的认定过程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本人就拥有专家的相关经验, 其在一审时着重就射击残留物和附着泥土的相关鉴定提出了自己的异议。然而此异议中所暴露的疑点根本就没有被法官考虑, 而是作出辩护意见“纯属主观、片面认识的推论, 无充分证据予以支持, 该辩护意见本院不予采纳”的决定。尽管质证意见有理由, 但是依靠鉴定委托人启动鉴定纠正程序的设想被事实证明是很困难的。

以上错案的产生有种种原因, 但在鉴定阶段都暴露出了同样的问题, 即限制了当事人对于鉴定活动的参与权利, 如质证权利、申请重新鉴定的权利。这种限制使得法官对于鉴定意见的采纳成为了形式上的审查, 偏离了事实认定的客观性要求, 由此才产生了“亡者归来”、“真凶已死”的严重背离事实的错误。

三、国外司法鉴定对于当事人权利规定的比较

英美法系由于是对抗制诉讼模式, 控辩双方都有权启动刑事鉴定程序, 为了保证当事人的启动权利, 建立了专家证人制度。《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七百零二条如此定义此制度:“如果科学、技术或其它专业知识将有助于事实审判者理解证据或确定争议事实, 凭其知识、技能、经验、训练或教育够格为专家的证人可以用意见或其它方式作证。”譻) 第七百零六条规定:“法庭或者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传唤该专家证人作证。”譼) 除了拥有鉴定启动权利, 当事人还可以就鉴定人的选任作出自己的决定。第七百零六条条规定:“法庭可以指定经当事人同意的任何专家证人,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指定专家证人。”“本条规则不限制当事人根据自己的选择传唤专家证人。”譽) 为了保证当事人对于鉴定的质证权利, 该规则还规定专家证人将接受包括传唤其作证的当事人一方在内的各方当事人的交叉询问。

大陆法系鉴定的启动由法官主导, 但是当事人对于程序的启动有平等于控方的权利。《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任何预审法官或审判法官, 在案件出现技术方面问题是, 可以根据检察院的要求, 或者依自己职权, 或者一方当事人的要求, 命令进行鉴定。”譾) 尽管决定启动鉴定程序的是法官, 但是当事人与控方有平等的程序启动申请权。在鉴定人的选任方面, “负责进行鉴定的专家, 由预审法官指定。”譿) 各级法院也可以从自然人或法人中选取鉴定人。德国的刑事诉讼法不仅允许当事人自己选任鉴定人, 而且还赋予其部分鉴定程序的启动权,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一百六十八条d第二款规定:“法官勘验时如果要聘请鉴定人的, 被指控人可以申请传唤他可以为审判程序提名的鉴定人到场, 如果法官对申请拒绝准予, 被指控人可以自行传唤他的鉴定人。对被指控人提名的鉴定人, 在不妨碍法官指派的鉴定人工作的条件下, 应当准予参加勘验和必要的调查。”讀)

尽管两大法系的审判模式不同, 一个是当事人主义, 一个是职权主义, 一个程序由当事人启动, 一个程序启动有法院主导, 但是都保证了当事人对于鉴定活动充分的参与权。由于鉴定意见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 与案件事实不具有同一性, 允许不同立场的当事人参与就更加利于案件事实的认定, 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四、赋予当事人鉴定程序启动权的合理性分析

鉴定程序的启动权问题包括程序启动的主体、程序启动的事项、有权选任鉴定人的主体等问题。当事人鉴定程序的启动权赋予一直存有争议, 持反对观点的学者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以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为例, 此制度暴露出的缺点就是专家证人缺乏中立性, 并且对抗模式的鉴定程序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然而赋予当事人鉴定程序的启动权毕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首先, 鉴定人立场的中立性并不能决定案件事实认定的客观性, 只有认定事实的主体的中立性才会对于事实认定的客观性产生影响。鉴定程序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法律程序, 其最终目的是探求事实的真相。作为一项科学探究问题, 鉴定意见是否客观真实不能取决于作出鉴定意见的主体的立场, 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鉴定意见对于事实的认定是否有参考价值, 只能取决于实验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知识支持下的逻辑论证。在法律程序中, 作出案件事实认定的主体是法官, 并不是鉴定人, 法官地位的中立性已经决定了案件事实认定的中立性, 鉴定人即使有立场偏向也不能左右事实认定结果。因为根据直接言词原则, 法官需要听取鉴定人的意见依据是否符合经验和逻辑, 而这是法官接受或拒绝相关意见的前提, 意见是否有合理性、有多少合理性、哪部分合理哪部分不合理都不是鉴定人能决定的。鉴定人存在立场的唯一作用就是加重了对方鉴定人反驳的压力, 而正是这种交叉讯问才能越来越清晰地反映事实的真相。

刑事司法审判应以公正为前提, 兼顾效率。既然鉴定意见对于事实认定如此重要, 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财力是必要的。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开始限制当事人在鉴定活动中的权利, 这样的改变是以充分保障当事人对于鉴定程序的参与权为前提的。不论专家证人制度有怎样的改变, 以保证事实认定真实的前提不会改变, 相比于英美的专家证人制度引起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我国鉴定程序中急待解决的矛盾当事人面对公权力机关鉴定意见时的束手无策, 因此如何保证案件事实认定的客观性才是我们现实面临的问题。一旦我国当事人拥有了更多参与鉴定的权利, 为了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资源, 也应当在保证当事人鉴定程序启动权的前提下, 根据被告人可能成立的罪名和判决的刑罚对当事人的权利进行一定的限制。

相比于当事人参与鉴定程序的缺点, 这种权利的赋予更多的是能促进司法公正审判。首先允许当事人参与鉴定程序的启动会更有利于案件事实认定的客观性。俗话讲“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我国鉴定启动的权利全由公权力机关掌握, 甚至拥有司法审判职能的法院也可以主动启动鉴定程序,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更容易使得鉴定意见偏向于公权力机关认定事实的态度, 如此认定事实主体的中立性很难保证。允许当事人参与鉴定程序的启动并保证当事人充分的质证权利, 将会对控方的鉴定意见中不合理的成分形成有效的限制, 从而有利于查清事实真相。其次, 允许当事人启动鉴定程序将有效的降低鉴定过程中的腐败风险。佘祥林案件中公安机关向被害人家属索要办案经费的现象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事人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既然如此困难, 就为拥有鉴定程序启动权的公权力机关的寻租提供了条件。既然花钱就可以左右案件的事实认定, 那么有此权利的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就都有可能成为此司法腐败链条中的一环, 这就加大了预防司法腐败的困难。再次, 允许当事人自己选任鉴定人将会加大鉴定程序的灵活性, 从而更有利于认定鉴定责任。我国的鉴定机关主要由国家专门机关和社会鉴定机构构成, 然而其能够从事鉴定的领域很有限, 主要有痕迹鉴定、毒化鉴定、生物物证鉴定等, 如此少的鉴定领域很难满足多样化的犯罪方式的鉴定工作, 这些机构不能完成鉴定任务时就不得不请别的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参与。这样不仅使得鉴定的效率会低下, 也不利于错误鉴定的追责。如果允许被害人和被告人自己选任鉴定人, 将会减小公权力机关在这方面的负担。

摘要: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鉴定质证的制度,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事人参与鉴定质证的权利, 从此改变上可以看出保证当事人在鉴定程序中权利的立法意图。但是我国立法仍然缺乏对当事人鉴定程序启动权的保证, 近年来一些错案的产生往往与当事人在鉴定程序中的这种尴尬境地有关。鉴于保证当事人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已经成为外国立法的趋势, 我国相应制度的建立是有其合理性的。

关键词:鉴定意见,鉴定程序启动权,客观性

注释

1吴晓:“十年冤狱终获平反, 迟到正义何其沉重——安徽歙县张辉、张高平十年冤案回顾”, 载于《21世纪》, 2013年第5期。

2陈永生:《冤案的成因与制度防范——以赵作海案件为样本的分析》, 载于《政法论坛》, 2011年第6期。

3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4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5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6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7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鉴定程序 篇9

关键词:GPS,Google,Earth,Ar cmap10,林业司法鉴定,应用

1 引言

林业司法鉴定大多涉及面积的测量, 以往面积测量鉴定大都是用1∶10000地形图到实地勾绘计算, 而用此种方法勾绘计算的面积的准确度往往会受到鉴定人员专业素质的影响。随着GPS定位仪和Google Earth程序的研发使用, 在林业司法鉴定工作中也开始使用GPS定位仪定位范围边界, 用Google Earth的影像辅助判定破坏前地类, 用Ar cmap10程序制作图件、计算面积。本文介绍了这些程序和仪器在林业司法鉴定工作中的综合使用, 以供业内参考。

2 GPS边界定位

在使用GPS面积测量的实践中发现同一台GPS定位仪、同样的参数、同样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测得的X、Y坐标是不同的, 有的还相差较大, 而同一台GPS定位仪、同样的参数、同样的时间段、在小范围内 (同一个村) 不同的地点测得的X、Y坐标与地形图上量测的X、Y坐标误差基本一致, 相差不大, 所以每到一个地块进行面积边界测量时, 首先在测量地块附近找到一个地形图上有明显标志的点作为参照点, 司法鉴定地块全部测量完成后回到内业从地形图量得该参照点的X、Y坐标, 与GPS定位仪定位的该点的X、Y坐标对比, 计算其误差, 用这个误差去修正鉴定地块边界测量所有点的X、Y坐标, 生成Ar cmap10程序可以识别的Excel文件。在Ar cmap10程序中添加数据, 添加上面生成的包含X、Y和点号的Excel文件, 生成边界点状图, 导出数据保存。再打开Ar cmap10, 添加刚保存的点状图, 再利用Ar cmap10 程序中的地理处理菜单中的ARC-TOOLBOX下拉菜单中的数据管理工具要素工具, 用要素中的点集转线工具将点转成线, 再用要素工具中的要素转面工具生成边界面状图层 (表1、图1) 。

表1 用GPS定位仪采集并修正后的鉴定地块部份边界点含X、Y和点号的Excel文件

3 Google Earth影像辅助判定地类

司法鉴定地块边界面状图层生成后, 用Ar cmap10.0程序将边界面状图层用地理处理菜单中的转换工具转为KML格式文件, 再用Google Earth打开此文件, 利用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判读该地块破坏前地类。Google Earth是一款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软件, 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Google Earth于2005 年向全球推出, 被“PC世界杂志”评为2005年全球100种最佳新产品之一。用户们可以通过一个下载到自己电脑上的客户端软件, 免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度卫星图片。

图2是用Google Earth打开的司法鉴定地块的历史影像。从历史影像可以判定司法鉴定地块破坏前地类为林地。

4 用Ar cmap10程序计算面积、生成图件

在Ar cmap10程序中有测量工具, 如果只计算个别地块面积, 只需用工具栏中的测量工具测量计算即可, 如果要计算大量的地块面积, 则可以利用属性表中的计算几何功能一次性计算。司法鉴定地块面积计算好后即可转到页面视图, 插入数据框, 设置好符号样式、大小、位置, 从属性中设置各地类面积标注, 插入有关的文字说明, 设置比例尺及添加地形图和基本图等, 导出地图, 这样~张美观的司法鉴定现场图件就完成了。完成后可以保存为电子版本及输出打印 (图3) 。

5 结语

综合应用GPS定位仪和Google Earth、Ar cmap10程序, 在判定地类、确定地块位置、测定边界面积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是林业司法鉴定的得力工具。因为这些程序和仪器的综合使用, 在我们林业司法鉴定工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保证了鉴定结果的客观准确和鉴定公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道银.GPS定位仪在林业资源管护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7 (12) :241.

[2]乐通潮, 聂森, 鲍晓红.Google Earth和GPS在林业司法鉴定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 2011, 1 (5) :79~80.

上一篇:饮茶环境下一篇:快乐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