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与措施分析

2024-09-29

原因与措施分析(精选12篇)

原因与措施分析 篇1

仔猪腹泻是仔猪养育阶段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一类病症, 据不完全统计, 在猪场中该类病症占到仔猪发病的70%, 由其导致的死亡占到仔猪死亡总数的50%, 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现将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简述, 以期对广大养殖户朋友有所帮助。

1 发病原因分析

在养殖过程中, 可引起仔猪腹泻、下痢的病原和因素较多, 且往往为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 是仔猪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共同表达方式。

1.1 饲养管理与环境因素

圈舍或产仔母猪乳房消毒不严, 保温措施不力, 未按要求补充铁硒等微量元素以及突然强制补料或吃不良的奶汁和饲料而导致仔猪营养性腹泻, 临床上常表现为仔猪活泼有食欲, 无全身症状, 仅见消化不良的稀臭、粥状粪便。此外, 没有足够的清洁饮水、断奶措施不当造成应激、对传染性疾病未进行有效的免疫、气候寒冷或多变、昼夜温差大等都是引起或诱发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

1.2 母猪方面的因素

由于母猪饲养管理不当, 母乳缺乏使仔猪处于饥饿状态、或因乳汁过浓仔猪食后消化不良、未及时饲喂初乳或初乳不足等。其中母猪无乳综合症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母乳严重缺乏, 而导致仔猪低血糖, 诱发仔猪水样腹泻, 严重者发展至低温、昏迷或神经症状。

1.3 仔猪自身生理特点

新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 消化功能不完善, 胃上皮细胞仅能分泌乳糖酶, 胃内仅含有凝乳酸酶, 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皆很少, 其活性也很低, 胃酸缺乏, 尤其是盐酸, 因此不利于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同时, 仔猪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 对寒冷抵抗力差, 易患病。初生仔猪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仔猪出生20 d内体温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当外界环境温度比仔猪的体温低很多时, 仔猪的体温迅速下降, 代谢减弱, 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常易发生各种疾病, 特别是腹泻病。

1.4 病原微生物

1.4.1 细菌性病原微生物

1.4.1. 1 黄痢

1~7日龄的仔猪多发病, 四季均可发生, 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所致, 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或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发病率较高;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排黄色稀粪, 内含凝乳小片, 排粪失禁, 脱水消瘦, 衰竭死亡。

1.4.1. 2 红痢

主要是1~3日龄仔猪发病, 四季可发病, 多为C型魏氏梭菌产生外毒素致病, 发病急剧, 病程短促, 大多于1~3日内死亡, 排出浅红色或红褐色稀粪, 以后排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 逐步变为“米粥”状粪便。

1.4.1. 3 白痢

主要是10~20日龄仔猪发病, 四季可发病, 饲养管理差、气温剧变、阴雨连绵等多发, 病程2~10 d, 以排出乳白色或灰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1.4.1. 4 仔猪副伤寒

主要发生于多雨潮湿季节, 多见于营养、卫生状况差的猪场流行。主要表现为慢性结肠炎与肠型猪瘟相似的呈急性败血症, 经1~6 d死亡。

1.4.2 病毒性病原微生物

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以及伪狂犬。

1.4.2. 1 猪传染性胃肠炎:

冬春季节多发, 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 日龄越小的仔猪危害越大, 仔猪呕吐、水样腹泻, 最后脱水死亡或成为僵猪, 成年猪轻度水样腹泻。

1.4.2. 2 轮状病毒病:

早春和晚冬季节多发, 以10~20日龄的仔猪易感, 新疫区偶有暴发, 多为散发,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 仔猪呕吐、腹泻, 粪便黄色或黑色, 较腥臭, 呈水泻样或糊状。

1.4.2. 3 猪流行性腹泻:

各种年龄猪均可发病, 多在冬春发生, 夏季也偶有发生,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比, 传播速度较慢, 病死率较低, 腹泻症状也较轻, 常与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

1.4.2. 4 伪狂犬病:

冬春季节多发, 病猪精神沉郁、呕吐、腹泻、发抖, 部分有后退、转圈等神经症状。

1.4.3 寄生虫感染

猪球虫病、弓形虫病以及绦虫、蛔虫等感染均可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2 预防措施

2.1 抓好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进产仔栏前, 对产仔栏彻底清洗, 并用2%的烧碱等消毒液消毒;母猪临产和产后, 用温热的高锰酸钾水擦洗母猪乳房、腹部和外阴。仔猪吃初乳前, 挤掉乳头前2~3滴奶水;母猪产前7天减料, 每天减0.5 kg, 产仔当天不喂料, 产后限制喂料, 逐渐增加, 到产后7天正常给料;给予哺乳母猪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能促进泌乳的优质饲料, 并保证清洁饮水。能提供优质青绿饲料对母猪生产有良好作用。母猪产前、前后各7天, 每吨饲料中拌入1桶胺氟康、2袋加益健、1桶甘草颗粒, 母猪产后当天注射迪新, 可及时有效地防治母猪产后发热、不食、无乳、乳房炎等疾病, 同时增加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 给予仔猪充分的抵抗力。

2.2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防治传染病尤其是病毒性传染性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免疫接种。例如用大肠杆菌二价或多价工程基因苗, 分别于母猪产仔前40天、20天接种, 对仔猪黄白痢能起到相应的预防效果。母猪于产前40~45天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苗;于产前28天注射“伪狂犬基因缺失苗”等都可减少仔猪病原性感染导致的腹泻。

2.3 抓好仔猪饲养管理

在仔猪养育过程中, 有三个腹泻高峰期, 即:产后1~7 d、14~21 d、断奶后7 d。除做做好保温、消毒、诱食、补饲等工作外, 可在仔猪出生后第3、7、21天, 每头分别注射迪新5 mg、10 mg、15 mg, 仔猪断奶前后各1周, 每吨饲料中拌入1桶胺氟康、2袋加益健、1桶甘草颗粒, 净化病原、增强仔猪抵抗力。

2.4 抓好防疫和消毒

猪场应根据当地疫情实际、本场卫生管理、饲养管理现状, 制订适合本场的疫病防疫和消毒制度, 按计划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 对猪舍、场地、用具、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 对排泄物进行发酵处理。发生仔猪腹泻时, 及时隔离病猪, 及时清洗并消毒被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等。

3 小结

随着对猪有害的细菌和病毒病明显增多, 可引起仔猪拉稀和母猪发病的病原也在不断增加;有些疾病可用疫苗来预防, 但疫苗并不是万能的, 也不能从根本上百分之百的保证效果;因此, 从长远的观点来说, 应采取更为严格的猪场管理措施:如严格控制引种猪场的数量, 确保猪场与外界严格隔离, 分娩舍和保育舍严格遵守“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 同时要搞好“生物安全”, 不断提高猪场的卫生标准, 做好母猪、仔猪的药物保健, 只有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才能培育出更多更健康的仔猪。

原因与措施分析 篇2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来燃气安全事故实例,在对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原因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认识、严抓专项整治、并建立长效机制的事故防范措施。

关键词:城市燃气 安全事故 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实例

城市燃气具有易扩散性、易缩胀性、易燃烧性、易爆炸性的特点。近年来,因使用燃气方法不当或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故障造成回火引起燃气爆炸事故时有发生。例如2001年3月20日晚8点,唐山市路南双新楼某户一对夫妻煤气中毒死亡,屋内一只小狗也死亡。事故原因:二人洗完澡后忘关煤气,煤气将热水器烧坏,软管熔断,造成煤气大量泄漏而致中毒事故。2003年1月20日唐山市物资楼某用户一位68岁老太太忘记正在使用煤气,发现火灭后重新点火时发生爆燃,造成火灾。2004年6月21日,唐山市唐钱楼某用户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夫妇二人中老太太当场死亡,老大爷严重中毒。事故原因:软管老化,与灶具接触不实,夜间发生了松脱,灶前阀门没有关闭,煤气外泄引发了中毒死亡事故。2004年11月11日凌晨,唐山市保泰楼某用户家中发生煤气爆炸,家中所有窗框都飞出几十米外,防盗门被推至楼道对门家门前,爆炸威力相当大,幸无人员伤亡。事故原因:煤气软管与煤气灶连接不实,灶前阀门没有关闭,煤气外泄,电冰箱打火引发了爆炸事故。所有这些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得不引起各级管理层和用户自己高度重视城市燃气安全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性。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2.1 燃气用具前无回火安全防爆装置 目前我国城市管道燃气及包括液化石油气罐在内的所有民用燃气管路中没有回火安全防爆阻火器。近年来,因使用燃气方法不当或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故障造成回火引起燃气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燃气的爆炸往往会造成前方的控制阀失灵,使得当时无法进行关闭操作,其结果则导致大量燃气喷出,引发人员伤害或大规模的爆炸事故。目前国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为了燃气设备和人员的绝对安全,都生产和使用各类工业和民用阻火器,值得我国燃气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借鉴。

2.2 管道燃气

采用管道方式供气的主要气源是天然气、煤气。这种方式供气设备通常由管道、门站、高压站、调压装置及管道上的附属设备组成管网体系。由于管道属隐蔽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的下陷、管道的老化及其他不可预见等原因都可造成空气进入管内,载体介质本身易燃易爆,并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因此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我国每年发生的管道燃气爆炸事故较为频繁。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管道设备老化、腐蚀严重。部分管道使用几十年从未进行检测维修,其安全可靠性无法确定。许多城市的燃气管网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局部管道位置发生了变化,道路拓宽等原因使燃气管道置于车道下面,极易造成管道受压损坏,发生燃气泄漏。另外由于阀门、法兰连接不严也会导致介质泄漏。

(2)载体设备上的泄压装置、防爆片、防爆膜等不起作用,危险区域的电气设备不防爆,无防雷、防静电或虽有但不起作用。

(3)安全责任和管理措施不落实,安全组织和规章制度不落实,违反操作规程等。

2.3 瓶装燃气 我国城乡有较大部分居民和餐饮业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灶具、燃气热水器及其它燃气设备不正确使用或在特殊条件下,当液化石油气灶具回火时更会造成减压阀和气罐的爆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情况也十分复杂危险。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火灾、泄漏、爆炸事故层出不穷。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灌装超量。即超过气瓶体积的85%以上。此时瓶体如受外界因素作用,易发生破裂,以致液化石油气迅速泄漏扩散。

(2)瓶体受热膨胀。由于液化石油气对温度作用较为敏感。当温度由10摄氏度升至50摄氏度时,蒸气压由0.64MPa增至1.8MPa。若继续升高,将导致瓶体爆炸。

(3)瓶体受腐蚀或撞击,导致瓶体破损漏气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4)气瓶角阀及其安全附件密封不严引起漏气。

(5)瓶内进入空气,如使用不留余气,导致空气进入气瓶。在下次充装使用时,可能引起气瓶爆炸。

2.4 人为因素

(1)粗心大意,在人员长时间离开厨房时忘记关闭阀门或关阀不严导致大量燃气泄漏。

(2)犯操作错误,习惯于“以气等火”,不遵守“以火等气”:导致在点火前漏出燃气。

(3)用户在更换液化石油气钢瓶时,不仔细检查调压器的0型胶圈是否老化脱落或将手轮丝扣连接错误。

(4)管理不严,违章储存,使用不当。尤其是一些火锅餐饮经营场所。(5)从事燃气经营的作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有些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或没有定期培训。燃气消防安全知识知之甚少,没有能力发现安全隐患甚至违章操作。城市燃气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从思想认识上充分认识城市燃气安全的重要性,严抓燃气专项整治,并建立长效机制使其正常运行。

(1)城市燃气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的大事,各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城市燃气安全工作的管理,健全燃气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和杜绝燃气恶性事故的发生。

(2)要对城市燃气安全隐患进行整体排查,对查出的险工险段进行认真治理,做到万无一失。特别是对道路拓宽改造后,管线位于机动车道上的地段:居住小区内燃气管线上部已改为停车场或机动车辆经常通过地段:由于道路降坡而导致管线上部土层减薄地段;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物料堆放占压管线地段:各种管沟与燃气管线综合交叉、距离较近;凝水缸盖损坏丢失等特殊地段必须逐一排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设置专门标志、派人值班巡视、跟踪管理、禁止车辆停放、通行等严格措施,对特别地段一时整改不了的,要派专人死看死守。及时整改。对占压管线问题,尽快制定整改计划,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此类问题,杜绝因占压燃气管线而引发的恶性安全事故。

(3)建立长效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使其正常运行。

①严密燃气规划协调工作。城市燃气工程是一项全社会的基础工程。客观上要求规划、城建、市政、劳动、电力电信、消防等部门密切配合。规划部门在编制市区发展规划时,要充分听取和论证市政、电信、电力等部门的发展计划,必要时邀请各部门专家“会诊”,以便制定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的规划,推行安装新型家用管道燃气防爆阻火器等装置,使城镇燃气管道的建设尽可能在确保安全第一的情况下正常发展。②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施工前,要对选用的管材设备进行检测,特别是对高压管线的材料更要严格筛选,并在设计时每个管道燃气用户终端安装家用管道燃气防爆阻火器装置。在施工中如发现有不按设计图纸施工的现象,要坚决制止,并处罚有关责任人。工程验收时,对不符合质量和气密性要求的工段要坚决返工,并严肃处理责任人。唯有如此才能把燃气管道的先天性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③加强宣传教育。要大力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燃气安全、防护、救护等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将燃气安全知识印发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及时解决室内各种影响安全用气的因数,使人们在使用燃气的同时提高消防意识,注意消防安全。

④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后期运行维护管理。加强有关法规、技术标准的学习,提高认识,克服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增强安全意识。建立严格可行的管理体系和工作程序。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完善有关燃气管道的设计、安装、使用、检验、改造等各项管理制度。对于新建燃气管道,要求燃气投资开发商必须在每个燃气用户终端安装新型家用管道燃气防爆组火器装置,更进一步提高安全度。燃气供应公司必须按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的标准要求,配备足够的燃气管线巡查和抢修人员、配置专用设备,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燃气安全。

塔式起重机事故原因分析与措施 篇3

一、塔式起重机事故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造成塔式起重机伤害事故有人、机械、零部件、拆装方案、环境5个方面因素。

1、人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中心环节

目前,建筑领域伤亡事故多发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由于缺乏安全知识,违规操作,超负荷、斜吊、吊运埋在地底下物体造成事故屡见不鲜。有的塔吊司机技术不熟练,遇到特殊情况惊慌失措,操作柄一下子就从高速档直接回零位,产生吊钩和吊物制而不止,强烈的晃动和冲击,发生吊物坠地或撞人。有时塔吊在超重、超力矩的状况下运作,使各机构和部件都处超常状态,会发生制动失效,钢丝绳拉断、甚至倒塔事故。工地负责人在经济承包过程中,只顾效益不顾安全,不但起重机械设备得不到维护保养,安全装置失效甚至违章指挥作业酿成事故。据有关资料表明,由于起重作业人的不安全因素造成事故占80%以上,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中心环节。

2、塔式起重机自身原因

塔吊成年累月屹立在风雨中,历尽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在恶劣环境中运转,不但寿命短而且常带病作业,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1)设计不合理:国家建设部明令禁止使用的塔吊,即属于设计不合理安全稳定性差,操作不方便,安全装置不全的。必须坚决淘汰危及安全的起重设备。(2)粗制滥造:原、辅材料、外协件进厂没有经过理化实验马上投料制作。生产一线工人为了自己一时经济利益抢任务,争工时,不按生产工艺要求加工,加工产品质量检验部门没有严格把关,让不合格的零件出厂留下隐患。(3)安装不合格:塔吊拆装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安装后没有按有关试验规程进行技术试验和安全装置试验,或者敷衍了事。(4)缺乏维护保养:塔吊使用单位平常缺乏维护保养工作,致使运行机构、吊具、索具、滑轮组等存在故障得不到及时修理和排除,运行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事故。综上所述,违反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设计不合理、粗制滥造、安装不合格、管理不重视的塔式起重机是发生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重要根源。

3、零部件质量原因

2004年1月31日,福清诚丰世纪园工地向山东烟台市建筑机械厂购进一台起重量为4吨塔吊,使用不到2个月塔吊底座焊缝开裂。4月6日,7名工人修理塔吊油压操作柄时,塔吊底座突然断裂,整个塔吊轰然倒地,7名工人随塔吊一同倒地,都有不同程度伤害。之所以会发生倒塔事故,一方面由于修理工作失误,另一方面塔吊结构件焊接质量也有问题。

塔吊的关键件和重要件焊接质量达不到国家GB5144《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有关规定,在拆装顶升修理过程最容易发生倒塔事故。塔吊的钢结构件在制作装卸运输中外观变形没有及时得到校正,在高空安装过程既费工又非常危险。所以我们对塔吊所有的零部件、液压顶升系统管接头、电缆电线、安全装置等在出厂前或在总装现场地面上都要进行认真检查,做到万无一失,才能确保安全。

4、塔式起重机拆装方案原因

2002年,全国塔吊在拆装过程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5起。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没有预先制定作业方案和安装队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安装拆除资质,没有按说明书要求作业造成的。拆装方案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制定拆装方案,或者方案过于简单不能具体指导施工。盲目进场、隐患丛生、空间窄小、地质松软、障碍未除、起重设备选择不当、工具、劳保用品没带好、安装无程序、安全技术措施不力、交底不清、工件绑点错误等随时都会导致事故发生。塔吊拆装工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拆装方案各方面都要考虑很周到,稍有疏忽便会发生机毁人亡事故。

5、环境因素

塔吊拆装现场地面未经硬化处理,道路不通、排水不畅,到处积水烂泥;电网交错,一旦碰上电力电线轻则伤,重则亡;各种障碍物未除,塔吊安装于临街闹市、人员密集处不利的地理环境;拆装时遇到高温酷暑、寒流袭击、刮风下雨、大雾迷漫、风沙、光线暗淡等恶劣气候均是引发事故重要原因。

二、塔式起重机事故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管理

国家安全生产工作强化企业责任主体,并强调通过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夯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促进企业建立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推行安全性评价活动,在安全性评价活动基础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办法,形成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到自觉遵章守纪。

2、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

随着农民工进城,在建筑领域人数越来越多,工地第一线作业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或新工人约占40-60%,他们短期使用多,工作岗位变化也多,很难掌握应有的安全技术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坚持三级安全教育,未经三级安全教育或考试不合格,不准参加生产和独立操作。从事塔吊司机、拆装作业、信号指挥人员属特殊工种应经专业培训和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对于地面上和施工面上挂钩,绑扎工也必须进行经常性教育,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坚持少而精、注重实效,使受教育者感到每次讲安全都有收获,铭记在心,在往后实际工作中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避免同类事故重新发生。由教育部门牵头举办起重作业专题培训班,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术水平,提高全体职工预防起重作业伤害事故本领。

3、加大更新改造资金投入,及时淘汰危及安全起重机械

国家实行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建筑业属国家重点行业,应不断地加大更新改造资金投入,引进具有高新技术安全可靠的塔吊。引进后应委托具有拆装资质,人员经过专业训练有一定实践经验队伍安装。安装后必须按JGJ34-86《建筑机械技术试验规程》和有关安全标准规定,进行技术试验和安全装量的检验。经检验检测合格办理后方可投入运转。塔吊在使用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经常组织安全检查,查塔吊四限位二保险(力矩、超高、变幅、行走限位装置,吊钩保险和卷筒保险装置)、附墙装置等,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塔吊的损坏和零件磨损规律,规定定期保养和计划修理的间隔期项目和要求,把机械故障消灭在萌芽之中,使塔吊经常保持着良好的技术状态,从而杜绝了机械事故和随之产生的一些人身伤亡事故。

4、确保整机安全可靠性

国家对塔吊整机及零部件、操纵系统、电气系统、液压顶升系统等都制定了严格标准和要求。因此,制造单位必须强化安全质量意识,扎扎实实地做好产品质量工作。

加强原辅材料、零件、配套件、外协件的检测监控工作,凡经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材料、零件、配套件一律不得入库,从源头上把好零件质量关。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塔吊内在质量符合国家规定范围和技术条件规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加强塔吊结构件的检测工作,对重要件和关键件的标准节、塔身、塔峰、起重臂、配重臂、拉杆等制作、焊接型式、焊条、焊接工艺等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测和质量管理点监控。对标准节踏步和拉杆进行射线探伤,保证产品的强度和安全。

5、制定周密拆装方案

在制定拆装方案之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1)认真审阅图纸,包括整体结构、连接点、组件重量、数量、绑点、安装标高。(2)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会同安装队负责人到现场实地勘察熟悉环境。为架空输电线路,现场可提供安装电源配电柜位置,必须向施工单位了解并索取塔吊基础施工合格证。当地质条件达不到要求时,应由建设设计部门设计桩基。(3)配备拆装各专业人员数量、选择起重机、行车路线、应随带工具、索具、劳保用品等。(4)在拆装过程中应采取技术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各零部件拆装程序和方法。制定出周密拆装作业方案。方案必须做到能够指导施工,既经济又安全。方案应该提交有关领导审批后认真贯彻实施。

6、采取措施创建安全文明作业环境

电机碳刷打火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篇4

电机碳刷打火是绕线式电机使用维护过程中最常见的故障, 碳刷打火如果发现及时, 停机更换会影响生产;如果发现不及时, 可能会因为个别碳刷打火导致大面积打火, 进而烧损滑环甚至会烧损电机, 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酒钢宏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有25台绕线式高压电机, 均为液阻柜启动或者通过液阻调速, 均为大功率核心设备, 会直接影响生产。前几年, 经常会因为碳刷或滑环故障造成停产, 成为制约稳定生产和电机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

通过两年多的认真分析和实践, 找出了原因, 制定出了相应的措施, 有效防止了故障的发生。

2 故障现象

窑尾收尘风机、高温风机、水泥球磨机、煤磨球磨机滑环系统常见的故障为滑环及碳刷温度无规律性升高 (超过100℃, 个别超过150℃) , 个别碳刷开始打火, 如果不停机处理, 可能会有更多的碳刷打火, 发现不及时就会烧损滑环甚至烧损电机。

生料立磨主电机、矿粉立磨排风机滑环系统常见的故障为除滑环频繁打火之外, 电机启动时滑环放炮。

3 原因分析及故障处理

3.1 碳刷发热的因素

碳刷发热的因素有三部分组成:碳刷自身电阻发热, 碳刷接触压降发热和摩擦发热。

碳刷自身电阻发热的功率:W1=I2R

碳刷接触压降发热的功率:W2=I△E

摩擦发热功率:W3=FV

其中:I为流过碳刷的电流;R为碳刷电阻;△E为接触压降;F为碳刷压紧力;V为碳刷与滑环的相对运动速度。

3.2 滑环、碳刷烧损及滑环放炮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1) 滑环烧损除了明显的加工精度 (失圆或表面光洁度差) 外, 主要是因为碳刷打火引起, 处理好碳刷打火问题, 滑环烧损、滑环绝缘击穿等问题迎刃而解。滑环表面已经出现熔点或麻坑, 可用砂纸和油石进行打磨处理, 直至表面光滑。

(2) 碳刷打火的主要原因及防范:

a碳刷的更换:一道滑环要选用同一厂家、最好是同一批次的产品, 保证碳刷自身电阻的平衡, 电阻不平衡将导致各碳刷的电流失衡, 电阻较大的碳刷先打火, 该碳刷导电性能变差, 其它碳刷电流相应升高, 滑环温度不断升高, 形成恶性循环;更换前要对碳刷进行打磨, 保证碳刷与滑环有75%以上的接触面, 建议制作固定的模具, 在固定模具上打磨碳刷, 保证碳刷与滑环充分吻合, 保证每个碳刷均有良好的导电性;每道滑环每次更换碳刷的数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 保证有三分之二的碳刷与滑环接触良好。尽管对碳刷进行了打磨, 但是肯定没有滑环与碳刷自身研磨的效果好, 每次更换的数量太多, 就会破坏每个碳刷上的电流分布, 造成滑环与碳刷接触不好的碳刷先打火。

b刷握及压簧的维护

在运行中, 碳刷卡阻是碳刷发热的主要原因。碳刷通过电流后发热, 刷体膨胀, 容易卡在刷握内, 这时拉动刷辫感觉很紧;部分碳刷由于振动、刷握不垂直等原因, 也会发生卡阻现象。因此在安装时, 一定要检查刷握内壁是否光滑, 碳刷与刷握之间一定要有0.1-0.2mm间隙, 拉动刷辫时要活动自如, 刷握要与滑环垂直安装, 刷握下沿与滑环表面的距离调整为2-3mm。在安装前, 通常要对刷握内壁和碳刷的棱角进行研磨, 尤其是新使用的刷握, 保证碳刷在刷握内灵活垂直运动。

压簧压力不均匀或大小不适宜, 也会引起碳刷发热。正常情况下, 压簧压力越大, 接触压降越小, 碳刷发热量小。压力不均匀会导致压力小的碳刷先发热, 从而导致整个滑环发热。因此在安装时, 最好同批更换压簧, 以保证压力均衡, 压簧使用一段时间或受热后压力会有较大变化。要使用弹簧秤定期检测压簧压力, 保证压簧压力基本平衡。

碳刷磨短之后会直接影响压簧压力, 进而导致碳刷打火。一般磨短到三分之二时要及时更换碳刷。

c机械振动

电机整体或滑环部分机械振动值不达标也是碳刷打火的主要原因。机械振动会导致碳刷在刷握内发生跳动, 同时容易引起碳刷在刷握内卡阻, 从而使接触压降增大而导致碳刷接触压降发热功率加大。

d电流平衡的破坏

一般情况下, 非恒压弹簧碳刷新换上和压紧弹簧, 碳刷与滑环接触面的接触压力较大, 即接触压降小, 所有碳刷工况相近, 每个碳刷的电流接近相等, 碳刷的温度均较低, 碳刷间电流相对稳定平衡。运行一段时间后, 碳刷的磨损量相近, 但出现了氧化膜、气膜、卡阻等因素, 碳刷磨损了或压簧压力降低了, 碳刷接触面的解除压力减小, 碳刷间电流二次再分配, 每个碳刷的电流差异增大, 处于不稳定平衡, 电流较高的碳刷就可能先打火。

e辅助措施

采取以上措施仍然不能有效排除碳刷发热问题, 就要考虑采取改造措施, 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加碳刷。通过增加碳刷数量, 减小每个碳刷上的电流, 效果十分显著。部分生产厂家在弧形板上已经预留了备用位置, 如果没用预留备用位置, 可以考虑自制弧形板, 然后增加碳刷数量。

滑环通风不好影响散热, 也是碳刷发热的原因, 在夏季要考虑外加风机, 进行强制通风散热。

(3) 滑环放炮的原因及防范

滑环放炮一般发生在电机启动过程中。启动过程转子电流最高, 此时滑环室内和滑环表面聚集的碳粉容易形成短路放炮。

防范措施主要是加强滑环室内通风, 使碳粉及时从滑环室排出, 不要形成聚集。滑环室内通风不好时, 要考虑增加强制通风。

滑环放炮的原因主要是滑环室内通风不好, 碳刷磨损形成的导电粉沫没有及时排出, 附着在滑环表面, 启动电流较高, 附着在滑环上的导电粉沫产生短路放炮。滑环放炮是一种很严重的故障, 往往会引起整个滑环室着火, 烧损滑环和电缆, 造成严重后果。

有效的处理方法是每次开机前要对滑环进行吹扫擦拭, 对于频繁启动的设备, 必须增加强制通风。

4 结束语

酒钢宏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25台绕线式高压电机依据上述方法进行维护和改造之后, 自2009年至今再没有出现过碳刷严重烧损现象, 为稳定生产创造了很好的设备条件。

预防碳刷打火和滑环放炮, 除了必要的技术措施之外, 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要求。对碳刷质量、更换周期、检查频次、运行环境等要有明确的记录和检查周期, 碳刷要定期更换, 压簧压力要定期检测, 只要维护到位就一定能够保证碳刷与滑环的正常使用寿命。

本次改造过程中, 部分技术措施具有独创性, 效果非常显著, 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谭维瑜.电机与电气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潘德龙.电气运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3]李学炎.电机与变压器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原因与措施分析 篇5

自国家实行改革开发30多年来,从引进外资到民企不断发展壮大,从生产的初加工到生产精细化的转型,从2008年后一些生产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外企撤资投向东南亚劳动力价格更低区域等现象都在说明:中国的劳动力已经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人口红利不在是优势,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质量却在提升,劳动力的成本在攀升。

2015年以后,中国经济总体呈现低速、稳定、常态发展趋势,85年以后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劳动力资源,他们对待工作待遇、环境、企业氛围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与需求。

因此分析好企业员工离职原因分析,采取可行的应对措施,已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从员工入职年限来归类分析,有助我们采取系统性的应对措施。

1.入职3日内离职: 原因分析:

新员工看到的实际状况(包括公司环境、入职培训、接待、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与预期产生了较大差距。对策措施:

A、如实介绍企业现状,B、考虑新人到企业需要被重视的心理,从招聘环节、入职报到环节、入住安排等环节小处着手,服务入微,让新人确实感到企业的重视,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感。

C、对于员工的入职教育,在培训前根据员工的入职数量,可分别邀请总经理、公司负责人资高管参加并致欢迎词。2.入职3-7日后离职:

原因分析: 除感觉不能胜任工作的被动离职之外,其主动离职

原因有以下情形:

A、员工经过了解实际拿到的工资与入职约定工资出入较大;

B、部门氛围不佳新人感到受到歧视,部门的氛围让新人感到压抑; 对策措施:

A、人力资源在入职培训中做好到部门工作前入职的业务应知应会相关知识培训,让其熟悉公司制度/流程/企业文化,了解公司有关员工的薪酬福利制度;

B、人力资源部招聘/培训人员做好新人即将到任的部门主管性格与团队特点介绍; 3.入职2周后离职:

A、到任部门主管没有做好业务培训、环境熟悉的岗前辅导,安排新人做难做的工作或区域市场;

B、部门主管人员的领导人员的放任自流放羊式管理,特别是新人受到歧视或不能与团队其他人享受公正对待的时候,容易冲动性的提出离职。对策措施:

A、新人所在部门主管做好员工的第一印象接待,同时营造团队气氛,让新人尽快熟悉环境,指定辅导对接人员,并介绍其工作风格特点;

B、公司应该有关于新人培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约束主管人员的行为,如督促部门主管为新人拟定试用工作辅导计划,并指定老人指导业务,做好传、帮、带流程管理。

3.入职3个月后离职:

原因分析:除确因不能胜任工作任务,完成目标指标离职外,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4、入职6个月后离职

A、新人任职基本素质判定失误;

B、新人感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与其他人相比提供的资源有限,内部分配缺失公平性与合理性。对策建议:

A、人力资源部门要想办法建议公司为管理者们提供领导力培训,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领导力素质;

B、部门主管要了解下级的优势,并让他的优势与岗位职责匹配,为公司发挥最大效用,同时也让员工体现出了他的价值。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一个教练,他有义务和责任发掘潜能和优势,并培养下属,成为下属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C、公司人力资源部对用人部门新人离职率进行统计公布,并设定考核指标底线。

4.入职2年后离职: 原因分析:

A、对企业文化、人际关系、老板好恶深度了解,觉得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B、新员工招聘时价值观要求不高,只考虑短期使用,未考虑长期使用的潜在素质考评 对策建议:

A、企业应区分对企业贡献价值较大的岗位,并对这些岗位进行分类,设立等级标准,并建立晋升通道与匹配的薪酬体系支持;

B、注重关键岗位人员的入职把关,优化其潜质评估方法与手段,提高入职综合素质能力要求门槛。

C、修订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内容,能为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从最高层开始努力践行。

5.入职3-5年后员工

原因分析:

工作能力提升,发展空间不大,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对策建议:

A、对关键岗位实施轮岗互换,培训员工工作兴趣,为企业后续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B、调研市场,分析关键岗位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相应薪酬结构,提高更高的职位空间。

6、入职5年以上员工: 原因分析:

长期从事某一岗位,形成职业厌倦。对策建议

A、根据业绩或能力发挥表现结果给予更大的平台,担当更大的责任或更多的管理区域;

B、企业应修正战略目标,调整发展速度,扩大项目投入,提供更多的挑战岗位,以适应人才职业发展的需求

原因与措施分析 篇6

关键词:高中新生数学成绩,影响因素,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前言

数学是任何阶段的学生都不可逃离的学习内容,高中的数学知识难度尤其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高中新生,刚刚进入弥漫紧张气氛的高中,就要学习复杂而深奥的数学学科,面对与初中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要运用差别很大的学习方法,攻克数学难题。为了提高高中新生的数学成绩,需要相关的教育从业人员做好影响学生成绩的原因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

1、影响高中新生数学成绩的因素

1.1高初中数学内容差距大

新生正处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的关键点,面临着从学习初中数学向高中数学转变的情况。而初中的数学知识多是相当基础的部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加上整体的数学知识内容量并不是很大,学生在初中时面临的压力并不大。然而一旦进入高中阶段,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解决随之而来的增量增难度问题,对学生的挑战也更加增了一些层次。如果处于高中阶段的新生还是沿用初中时的学习办法和习惯来学数学,就可能导致自己的学习成绩直接大幅度下降。况且,高中新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只是要具备一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更多是要有深度分析和书写的本事。这些自主性创造性较强的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定的,高中新生也就需要一定期限来逐步培养和形成。

除此之外,初中和高中两个学习时期的数学知识,相互紧密衔接的程度并不高,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要不断学会运用全新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难题,用实践的方式尽快把握到初中高中数学二者之间的差距,这样方便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科学的方式恰当地处理不同的问题。

1.2高中数学学习的紧张环境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高中时期的学习,有一个很直接并且十分重要的目的——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大关,因此这种关乎学生将来长久的发展学习,无形中促使学习环境越发紧张。在家长和老师的密切关注中,学生也要打起精神加强对学习的重视,很容易给学生带来很重的学习负担。并且,从客观上来说,刚进高中时学习的数学知识,也是数量多、难度系数高的东西,新生无法快速地完全理解消化,特别是那些数学思维不够强的新生,很容易就落后了老师的教学思路,面对学习负担和家长期望带来的压力,新生的心理很可能承受不住,出现放弃数学的情况。这种高压的学习环境背景下,难免出现新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后果。

1.3高中数学数学方法与初中有比较大的差异

当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的辛苦拼搏,好不容易走过中考的大难关,就很容易过度放松,在完全空闲的中考2个月暑期里,学生游离出了吃苦耐劳学习的状态中。刚刚进高中之后,很可能无法一下子收心,对应的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行也就自然而然了。很多新生可能根本没有认清高中数学学习是如何的必要,也忽视要对老师讲授的数学知识加以重视并认真记忆,过了一些时间再回头,才猛然醒悟自己已经错过太多的课程和学习内容。高中的学生在年龄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学习中更多的要靠自己的自觉,特别是有难度、需要深入研究的数学学科,老师所能讲的多半只限于重点部分,如果学生还是像初中那样依赖老师,不研究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就很可能无法完全摸清所学的数学知识,一知半解,也就难以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2、提高高中新生数学成绩的措施

2.1注重数学基础学习,做到稳扎稳打

高一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高中较长时期的整体的数学学习做铺垫的关键,就相当于建设施工过程中打地基的环节,如果地基不稳固,整个建筑主体的安全性和质量问题也会被破坏。尽管站在整体的宏观角度上看,高中时期要学的数学知识胜过初中时期的几倍,但只要同学们能从高一开始就稳扎稳打,学好基础,就可以触类旁通,在大量的学习内容中为知识点建好相互间的联系,从而快速应对问题。而且对于数学这一门对自主探索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学科,更是要加强学生能自己思考、通过反复的动手发现并总结某些数学规律。因此,教师需要转变长久以来单纯传达知识的身份,转而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成绩。

2.2创新丰富教育的方法

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紧扣现代社会的时代脉搏和核心主题,其首要特征即在于“新”上。相关老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高中新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当然,教学也要是新型的,所以,必须大力开展探索式教学。探索式是对新东西的发掘,而讨论更能擦出新思想的火花。老师要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积极讨论。其次,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东西,如果只是抱着书本朝九晚五,成果都难免是“纸上谈兵”,学校应该热情地组织筹备实践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在行动中自己解决问题。

2.3及时调整心态,降低压力

高一新生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成绩,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只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才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更好的吸收新知识。一方面,学生要学会自己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制定有效对策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和家长多沟通,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必要心理辅导,来达到为孩子减压的目的。这样一来,孩子的高中数学成绩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影响高中新生数学成绩的原因与措施分析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中新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且提出行动意见。相关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影响高中新生数学成绩的因素,包括高初中数学内容差距大、高中数学学习的紧张环境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高中数学数学方法与初中有比较大的差异等等,其次,是提出有效的提高高中新生数学成绩的措施,注重数学基础学习,做到稳扎稳打,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及时调整心态,降低压力。

参考文献

[1]王莹莹.试论高中新生数学成绩的影响原因与措施[J].金田,2014(06).

[2]辛涛,邹舟.中学生课堂计算机使用对其数学成绩的影响[J].教育学报,2010年04期.

原因与措施分析 篇7

1 某市水库土坝现状

某市现在有水库24座, 其中中型1座, 小型23座。该市的24座水库中22座是病险水库, 占总水库比例是91.6%。大部分水库修建在山区与半山区, 对所在地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改善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粮食生产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在24座水库中有3座是90年代后建成的, 其余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修建, 当时修建均是全民投工投劳而建, 机械化程度较少, 由于各种原因, 有的水库建成就是病险水库, 再经过五六十年使用, 很多设施不断老化, 维修与养护管理不到位, 和当时建设标准低, 陆续出现水库土坝、输水和泄洪设施渗漏, 有些还比较严重, 水库带病运行, 已经成为险库, 其中土坝和坝基渗漏最为突出。由于受资金所限, 只有根据病险重轻程度, 先后进行除险加固。

2 水库土坝渗漏原因和种类分析

纵观该市坝体渗漏,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 由于当时技术限制和人们筑坝意识低, 几乎没有规范土料场。填坝土料是就取材, 很多防渗能力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这些不合格土料使水库在蓄水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渗漏。 (2) 因为施工机械的落后, 大部分选择石碾碾压, 土层厚度过厚和不均匀, 石碾碾压特点是没有震动, 造成每层填土下部疏松、上部密实、以及层间结合处处理不合理, 特别是地面以下的坝基未处理或处理不当等, 而产生集中漏水带。 (3) 输水涵洞很多是砼埋管, 其截水环不够或者没有设置, 有的是涵管沉陷, 管身断裂, 造成坝体发生异常渗漏。 (4) 后坝趾没有排水与反滤设施或者已经失效, 造成坝体发生异常渗漏。 (5) 地震引起土坝产生裂缝和滑坡等, 而造成土坝渗漏。

坝基渗漏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 坝基有砂砾石层或者岩层地层没有选择有效的防渗措施系统。 (2) 很多坝基没有截水槽或者槽的深度不够。 (3) 因为施工机械不够, 坝基大部分选择人工清基, 对河床的冲洪基层没有完全清基, 造成坝体与坝基结合处发生渗漏。

绕坝渗漏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种方面: (1) 岸坡发育有到下游岩溶, 发生严重绕坝渗漏。 (2) 坝体和岸坡结合带清基不完全或者坝土碾压不合格。 (3) 坝肩顺着岩层面、裂隙或者断层带发生绕坝渗漏。

3 正确选出防渗处理措施

垂直防渗技术措施是目前常用的防渗手段, 它和其它技术措施比起来, 截流效果更好。根据施工方法与所用材料分成这几种: (1) 防渗心墙; (2) 振动防渗板墙; (3) 喷射灌浆、充填与劈裂灌浆和深层防渗板墙等。根据该市这几年对坝体除险防渗处理的经验, 结合病险坝体不同情况, 基本上是采用防渗心墙处理技术措施, 达到了坝体除险和防渗目的。

防渗心墙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1) 泥浆质量。造孔时, 泥浆有护壁、携渣与冷却钻具等功能, 清孔时还能稳定孔壁, 所以, 造孔施工中控制泥浆所有指标就显得很重要。配置的泥浆要有较好的物理和流变性能、稳定性与泥皮产生能力等, 泥浆制作完成后和施工过程中, 要检测泥浆所有指标, 要注重控制其密度、含沙量、黏度和失水量等, 泥浆应选择粘土配制, 密度控制在1.2~1.3克/每立方厘米。

(2) 槽孔垂直度与平整度。这两个指标直接影响墙体连续性与有效厚度, 根据规范要求, 孔斜率应控制在0.4%以内, 为较好地控制孔的垂直度与孔壁平整度、孔斜率, 要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控制: (1) 摆放钻机的地基应密实, 为此, 应选择机械碾压法对松散地基进行压实, 避免钻机造孔时引起地基发生过大或者不均匀沉陷, 从而使导墙有效发挥导正就位作用。浇筑导墙过程中其平面位置要和防渗墙中心平行, 并确保墙顶平整度, 以方便钻机轨道的安装并保证其与防渗墙符合性。 (2) 钻机就位以后要整平其基座, 把锤具中心和防渗墙轴线对齐, 还要测斜锤具钢丝绳, 并调整和墙体轴线达到完全吻合。造孔时, 特别是刚开始掘进时要多次测斜, 以保证槽孔孔斜率是0.4%以内。

(3) 槽孔入岩与入岩深度。对中小型水库项目, 设计给出的地质剖面图有很多是根据初步勘探资料来确定的, 勘探孔间距比规范要求大得多, 这对施工中确定基岩面造成极大困难, 甚至会把孤石等判断成基岩。从中小型水库现在建设环境看, 因为受进度和资金等限制, 施工过程中增补勘探孔不大可能, 所以施工中, 要采取有效方法判断防渗墙嵌入基岩的合理深度, 这是确保墙体防渗功能的关键。为保证墙体嵌入深度达到设计要求, 在钻孔时要如实记录好钻孔, 结合单位时间内掘进量来判断有没有进入基岩, 由于冲槽施工中, 一般来说砂砾石层掘进量比基岩掘进量要大, 所以在冲槽掘进量显著降低时可以判断已经进入基岩。

(4) 清孔和接头处理。这里选择泥浆泵清渣和掏渣筒掏渣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清孔, 就是用砂石泵或者潜水排污泵来清除槽底沉渣与槽内泥浆, 同时输送新鲜或者经过过滤的泥浆来置换孔内的砂石与岩屑泥浆。在清渣不佳或者为缩短该过程时间, 使用空压机来辅助清渣。接头处理时选择带钢丝刷子进行刷洗, 当刷子上不带泥屑和孔底淤积没有增加时, 接头清理就合格了。

(5) 混凝土浇筑。浇筑时, 必须确保拌合物质量与浇筑连续性, 拌合物关键是控制参数坍落度与扩散度, 坍落度是18到25厘米为合适, 扩散度30到38厘米为合适。为避免管内泥浆与混凝土混合, 提前在漏斗下口处放置泡沫球或胆赛管, 第一罐混凝土方量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且一定要达到能挤出管塞与埋住导管底部。混凝土浇筑要从槽底开始, 浇灌时要不停的测定混凝土高度, 方便计算导管的埋置深度与快速准确的提升与拆卸导管。导管埋入深度一般控制在2到4米为合适, 导管至少埋深度要超过1米, 要特别注意导管不能拔离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要连续, 最在埋深不能超过6米, 否则会导致导管较难提升。

3 总结

通过该市这几年对多座病险水库实施防渗心墙处理, 获得一条经验, 就是对每座病险水库要根据其病情情况结合土坝、坝基与两坝肩情况选择正确防渗措施, 对防渗方案做出多种技术、经济与施工比较, 确定经济合适、技术成熟和施工简单方便控制的技术方案, 同时要对施工期坝体安全作出分析、防范, 以保证施工人员、土坝安全, 施工还要根据设计要求防止水土流失, 做好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龚艳光.水库土坝渗漏原因分析及防渗加固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3 (7) :270, 323.

[2]栗献锋.下米庄水库主坝巴基渗漏分析及处理方案设计[J].山西水利.2013 (11) :33-34.

[3]张君桃.浅谈土坝水库渗漏及处理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1 (5) :211, 208.

原因与措施分析 篇8

随着昆明市城市交通量日益增大,城市道路面临严峻的考验,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均呈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如开裂、泛油、剥落、车辙等现象,城市部分道路甚至当年通车即发生了病害,正常维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也增大了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对此,结合云南省昆明市的道路实际情况,就其原因及对策作出详细的分析。

2 昆明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类型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10~15年,如果通车1~3年内就发生严重病害和较大面积损坏,可视为早期破坏。早期破坏类型归纳为:

2.1 水损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长期下雨后,轮迹处路面向两边推挤而隆起,轮迹处继续沉陷,再发展,靠近轮迹的隆起部分破损,很快就出现面层松散、剥落、坑槽等。这是典型水损害现象。通常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2.1.1 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

2.1.2 路面压实度不足

2.1.3 路面离析

2.2 裂缝

路面裂缝是路面早期破损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其中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部分。

2.2.1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2.2.2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另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

2.3 龟裂

龟裂又称网裂,通常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缝,一般多发生在行车道轮迹形成龟裂。主要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

2.4 车辙

车辙变形是在行车载荷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积永久性的带状凹槽。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

2.5 波浪

波浪主要原因是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

2.6 松散

松散原因主要是采用的沥青粘结力差,沥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矿料过湿,铺撒不匀,或所用的嵌缝料不合规格而未能被沥青粘牢。

2.7 坑槽

主要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这是由龟裂和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8 沉陷

一般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对于大面积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高填方地段)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引起。

2.9 剥落

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害。

3 昆明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坏和损坏的原因分析

昆明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在运营期间出现早期损坏现象,影响正常运营。现在总结分析的原因可归纳为:

3.1 车辆超载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上的货车增长非常快,某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载严重,甚至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超载严重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施工与养护因素的影响

1)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大部分都选用优质进口沥青,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但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建设部门为了确保沥青的质量,将指标值定得过高,以至于有些沥青供应商为了迎合主管部门的需要,在沥青中加入某种成分以提高指标值,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寿命。

2)在实际生产中,施工人员一般都严格按照实验室配合比中的骨料用量应用于实际生产。但这种方法生产的混合料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有的甚至出现较大偏差,出现了“目标配合比设计”与“生产配合比设计”不相符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骨料的吸水性上。我国现行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中,集料密度采用的是实验密度,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因为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生产配合比与实验室配合比出入很大。

3)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压实摊铺和压实两项工作是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摊铺质量不好往往伴随着裂缝、车辙等病害的发生。摊铺过程中除严格按要求施工外,还应着重控制摊铺温度、供料速度与前进速度相协调,防止大料滚动离析等环节。碾压过程应遵循少量喷水,保持高温,梯形迭进的原则。决不能片面追求平整度,进行低温碾压,降低压实度标准;低温碾压易造成空隙率多大,压实度不足,使路面渗水,导致早期破坏;过度碾压易造成构造深度偏小,甚至出现泛油病害,影响行车安全。碾压过程要及时、迅速,并要保持碾压要求。绝对不允许压路机中途急停、转向,一面发生推挤、拥包现象,从而影响平整度。

4)有些城市道路早期破坏与路基施工质量有关,特别是软土地区。路基软土地基不稳定,地基换填或挤淤处理不彻底,路基填筑压实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

5)桥面沥青路面早期破坏通常发生在那些预拱度设置不合理,造成桥面沥青面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简支梁桥伸缩缝施工质量差的桥梁结构上。由于桥面的变形条件和弹性状态受桥梁的整体刚度和局部刚度控制,与一般路基上路面变形状态不同,未达到设计厚度的沥青面层往往受到剪切破坏。而且一旦有病害发生,便迅速扩展到全桥,很难局部修复。

6)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城市道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城市道路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4 昆明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的预防措施

4.1 根据城市实际情况确定并严格控制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各项指标,严把质量关,科学合理地安排工期,不搞献礼工程。

4.2 将沥青路面科研工作与城市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改变科研与建设脱节的现状,特别是将科研结合在施工过程中,无疑将大大提高我国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建设水平,有效防止出现早期破坏。

4.3 强化施工管理,提高工序控制的科学性。

4.4 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杜绝弄虚作假。特别是沥青材料、砂石料的试验数据,必须做到抽样合理,数据真实,保证沥青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对高路堤、软基处理、填挖结合处、结构物两端填土等重点部位的施工重点监控,防止不均匀沉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4.5 重视并协调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均匀度、平整度和构造深度等指标,特别处理好平整度与压实度的关系。不能过分追求平整度而牺牲压实度,而是要在保证压实度的基础上追求平整度,否则通车后的路面极易发生水破坏以及松散、车辙等早期病害。

4.6 优化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防止水损坏。

4.7 重视半刚性基层的养护,防止反射裂缝的出现。

4.8 交通执法部门与其它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执法,大力打击超载运输,保证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

4.9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经验表明,科学有效的养护不但保证了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服务性能,也是防止早期病害的进一步发展、节省养护资金的有效手段。

5 昆明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的技术控制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与沥青混合料、路面设计施工、交通气候条件的全部或部分有联系,而交通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沥青路面病害防治技术应以路面设计、沥青混合料和施工三个方面考虑。

5.1 合理设计路面结构

1)尽可能减薄沥青面层厚度。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城市道路路面厚度可酌情减薄,控制在12-15cm之内。第一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可由半刚性材料层(基层和底基层)来承担,无需用增厚面层来提高承载能力。第二是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不是用厚的沥青面层,而是用优质沥青。第三是沥青面层的裂缝不只是反射裂缝,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大部分是沥青面层本身的温缩裂缝。第四是一般来说厚的沥青面层易导致车辙的产生。

2)加强沥青路面防水设计。

3)选用合理的基层和底基层结构。

5.2 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1)沥青的选取:选用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质国产或进口沥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以提高基性能指标。

2)集料的选用: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如果骨料呈酸性则应添加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同时应尽量降低骨料的含水量。

3)混合料级配的确定: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疲劳性能、低温抗裂性,路面表面特性和耐久性是两对矛盾,相互制约,照顾了某一方面性能,可能会降低另一方面性能。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际上是在各种路用性能之间搞平衡或最优化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交通情况做具体分析,尽量互相兼顾。为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还可以考虑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是改善矿料级配,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第二是改善沥青结合料,采用改性沥青。

5.3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早期破损必然出现。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全过程,每道工序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以保证其达到质量标准。

1)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拌合过程中发现“糊料”或“离析”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加大马歇尔试验频率,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稳定度、流值等指标,必要时对混合料进行特殊配合比设计。

2)保证基层顶面粗糙度。改善基层材料级配,增加粗骨料,提高大中粒径集料含量;控制最佳含水量,改进碾压方法,避免过振过湿,不能使基层顶面形成灰浆硬壳,不能用细料进行压实后找平。

3)合理洒布透层油、粘层油。在进行各层铺筑前,必须保持顶面清洁。根据近年来的施工经验,透层油应以慢裂型乳化沥青为宜。用沥青洒布车喷洒时,应保持稳定的车速和喷洒量,不能流淌和形成油膜,更不能有空白,并立即撒布2立方米/1000平方米的石屑或粗砂,用8T钢筒式压路机稳压一遍,将多余的浮料扫走。

4)提高面层摊铺质量。在摊铺混合料时,运距不能过远,摊铺温度应控制在30℃~50℃为宜,摊铺厚度均匀,压实设备数量应配套,速度控制在2m/min左右,碾压遍数不能太少,以免混合料孔隙过大;一般不能进行补料,尤其是下面层;基层雨后潮湿未干,不得摊铺,更不得冒雨摊铺;纵向、横向接缝应紧密、平顺,各幅之间重叠的混合料应用人工铲走。

6 结语

城市路面早期破损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危害之一,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其成因从路面设计、原材料进场到具体施工,有针对性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改善措施。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从管理部门、设计部门到施工部门,层层重视、层层控制、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现象的发生,使城市道路建设质量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设计》 (CTT37-9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JTJ014-9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JTJ014-9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

[3]陆鼎中.程家驹编著《路基路面工程》 (第二版)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原因与措施分析 篇9

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和原因

1.1 沥青路面的裂缝

沥青路面在建设以后, 在不同时期会因为不同的原因产生裂缝, 对于沥青中的裂缝而言, 在初期产生的裂缝基本上对沥青路面的正常使用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的, 但是如果在初期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 随着降雨的发生, 以及大货车的载荷的影响, 会导致沥青路面的承受强度会严重的下降。沥青路面主要从裂缝的形式上表现为横向, 纵向以及网状裂缝。因此沥青路面裂缝原因非常多, 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首先是由于路面上大货车的载荷力比较大, 当沥青路面能够承担的强度小于实际沥青路面材料拉伸力的强度时候, 由于持续的作用会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称为荷载性裂缝。其次沥青这种材料对于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 由于温度的变化过大, 会对沥青鲁路面造成非常大的干扰, 由于温度的变化造成的变化, 我们经常成为非在和裂缝。当然除了由于载荷和温度造成的裂缝以外, 最后由于桥涵两端发展产生的裂缝也是经常会出现的, 这主要是由于地基的沉降或者是填土的沉降造成的, 这样的裂缝我们经常称为沉降裂缝。综上所述, 造成沥青路面裂缝的原因非常多, 但是在这么多的原因中, 由于载荷和温度变化造成的裂缝是最为常见的。

当然, 影响沥青裂缝的原因非常多, 不仅仅由于沥青在施工的过程中沥青的材料施工的质量有非常多的原因, 还和施工过程中当地的地基以及气候有非常大的关系。

1.2 沥青路面的车辙

由于路面在中重力的作用下, 受力部分由于强大载荷的负重, 造成了压实的部分受力较大。根据物理学中相关的原理, 结构层的材料会向两侧进行偏移, 那么这个过程中会总成路面的变形。当然车辙跟沥青路面的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和内在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 当然引起车辙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沥青中混合料油石的参比过大, 以及表面受到了过度的磨损而造成的;其次就是雨水侵入沥青混凝土内部, 最后由于路面节后中夹层不是非常稳定, 在进行横向的推挤过程中也会造成波形的车辙。

1.3 沥青路面的松散

沥青路面的松散对于路面的形成安全是会在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那么松散会涉及到整个路面, 但是大部分会出现的仅仅是局部区域, 一般在沥青路面松散的位置, 轮胎的痕迹比较严重。当然, 产生路面松散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土层结构不同, 地基的局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沉降而引起的。其次就是碎石中含有非常多的风化颗粒, 当出现较多水的情况下, 会导致沥青的脱离。最后, 沥青在由于使用的过程中, 由于材料的变化, 会造成沥青的粘合性降低, 因此轮胎和沥青的摩擦正大, 造成了细料的散失。

2 沥青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2.1 路面层裂缝处治

对于路面裂缝的防治问题, 需要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由于温度造成的裂缝是由于沥青这这种材料本身存在的问题, 如果当裂缝的宽度比较小的时候, 可以忽略, 基本上不会影响到路面的行驶。当然, 如果不管是哪一种裂缝, 当裂缝的宽度达到了3mm以上,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裂缝进行封堵, 否则会影响到驾驶人员的行车安全。一般采用的是使用热沥青进行封堵, 但是在封堵之前要对裂缝进行清扫。当然, 当裂缝的宽度进一步扩大, 会使用更为复杂处治措施, 可以使用砂料进行填补。对于出现横缝的情况, 要在合适的位置进行开槽, 除此之外还会使用玻璃格栅进行铺层。

2.2 坑槽修补方法

对于沥青路面出现坑槽的现象, 主要采用的是热补法和冷补法两种方法进行处置, 那么对于冷补法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测量坑的横向长度, 在坑的周边进行范围区域的划分, 一般采用液压式的风镐进行切槽, 采用高压机械将槽底中的废料进行清楚, 合理的使用粘层油, 需要注意的就是粘层油一定需要均匀的进行喷洒。最后将预混好的混合料填充到坑中, 如果厚度大于一定的程度, 还需要从四周向中心进行碾压。对于热补法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需要对温度进行核实的把握, 首先需要加热板对需要填充的位置进行预热, 一般在预热到5分钟的时候, 路面需要补充的位置会出现软化, 将预混好的热混合料在槽中进行补充, 当然, 碾压的顺序依然是四周向中心进行碾压。

2.3 路面面层本身有问题处治

当出现了原有的沥青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时, 如果原有的路面厚度不大, 那么可以对原有的路面进行翻新, 按照新的沥青路面要求进行重新铺设, 当然原有的路面厚度比较大, 那么重新铺设的施工周期无疑是非常长, 这个时候可以选择铣刨机对原有的路面进行部分的破坏, 留出一部分将新的陆琏进行重新的铺设, 对旧的沥青路面进行集中的挖除以及粉碎, 然后采用热的沥青材料进行摊铺和碾压, 这个时候需要加入适量的软化剂, 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新路面材料和原有材料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

2.4 车辙的处治

当车辙的长度不是非常长, 一般范围在30米以内, 形成仅仅有小幅度的摆动的沥青路面, 一般采用烘烤或者是适当的添加以下热沥青混合料进行压实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沥青路面出现的磨损程度较大, 这个时候需要对路基进行修理之后, 在对路面进行维修, 方式二次路面损伤。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以上就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 但是在实际病害的处治过程中, 不能仅仅凭理论知识, 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 对于汽车载重量较大的位置, 需要进行特别的关注, 另外沥青路面的日常保养还和当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要因地制宜。在沥青路面施工中, 应该从基层抓起, 并做到沥青混合料施工层层把关, 严格保证沥青路面的平整度满足相关要求。只有以高度的责任心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精心科学地组织施工, 优质的混合料, 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 合理的施工工艺, 才能保证路面的平整度, 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行车舒适性。

参考文献

[1]时彩霞.浅谈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中须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10 (26) .

[2]王江, 王秀菊.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的摊铺质量控制探究[J].民营科技, 2010 (08) .

[3]柳朝印.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控制及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 2009.

[4]刘万红.昭苏公路引起翻浆原因及防治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 (7) .

[5]杨文江.沥青路面坑槽病害成因机理及预防修复[J].山东交通科技, 2013 (1) .

原因与措施分析 篇10

1 轴承运行情况

1. 1 轴承装配型式

离心风机是悬臂式结构, 选用的是角接触球轴承, 装配采取对装式 ( 正装) , 双支点单向固定的受力型式, 这样既符合转子综合受力点趋向于转子中心, 也满足了轴承预紧和主轴的热膨胀。轴承外圈紧力由轴承上盖单独调整, 轴承在轴承座内装配如图1所示。转子轴向定位由叶轮侧的轴承端盖调整, 轴承外圈轴向膨胀余量由内侧轴承端盖调整, 主轴热膨胀量和轴承预紧通过电机侧轴承端盖调整。

1 - 下轴承座; 2 - 上轴承盖; 3 - 轴承外圈; 4 - 滚珠; 5 - 轴承内圈

1. 2 轴承故障情况

机组空负荷试车时, 对机组运行情况进行现场监测, 随时关注旋转部件各处振动和温度变化趋势。经监测, 机组振动小于0. 03 mm, 轴承内无明显异音, 但是温度上升过快, 如图2所示。由趋势图可以看出, 电机侧轴承升温缓慢、稳定, 最高温度37℃, 没有明显上升趋势; 风机端轴承前期温度缓慢上升, 运行15分钟后, 温度快速上升, 并呈指数加快趋势, 由于升温过快停机。停机后, 又对该机组多次调整轴承装配参数和加油量, 但是前轴承温升依然是呈现指数上升趋势, 高温故障都无法消除。

机组拆卸后仔细查看轴承情况, 润滑良好, 润滑脂的粘度和颜色没有明显变化, 加油量也合适。清除润滑油后, 轴承各零件并无明显损伤, 但是轴承外圈与滚珠配合处的运行轨迹有明暗交替现象, 轨迹的明暗程度近似成对称分布, 如图4所示。

2 发热原因分析

轴承升温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滚珠在内外滚道间运行, 约束力过大或润滑不畅都会增加摩擦, 致使轴承温度升高。

2. 1 影响滚珠运行的主要因素

轴承安装后, 外圈和内圈中间滚曹内是一个相对不变的空间, 直接决定轴承轴向游隙和径向游隙。运行的转子若以主轴为参照物, 滚珠的运行属于“行星”运转模式, 随保持架一起公转的同时, 也在保持架内自转。滚珠的滚动依靠转子旋转时轴承内圈的摩擦力带动, 滚珠受力均匀时, 所有滚珠都在摩擦力作用下滚动; 滚珠受力过大时, 滚珠的摩擦力增大, 轴承温度就高。由此可见, 制约滚珠运行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滚珠受力的均匀程度, 二是滚珠受力的大小。间距的稳定保证了所有滚珠的受力均匀, 间距大小保证了滚珠受力的大小。制约因素的保证主要依靠轴承外圈约束, 外圈径向受力大小和均匀能有效控制内外圈间距的稳定, 外圈轴向预紧力大小控制着内外圈间距大小。

2. 2 轴承外圈受力情况

在设备运行时, 轴承外圈处于综合受力状态 ( 如图3所示) , 以径向受力为主, 承受一定的轴向力。轴向受力是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入口方向的吸引力T, T通过滚珠传递到轴承外圈, 对外圈形成轴向力sinα和径向力cosα。径向受力是转子部分自重G、轴承上盖紧力F和T在径向的分力cosα三个力的合力, 其中自重对外圈产生的力作用在滚珠上, 外圈承滚道受压, 外圈和底座是静配合的刚性支撑, 外圈的影响不明显, 而轴承上盖紧力F有迫使外圈受力变形的趋势, 过大的紧力会导致轴承径向游隙减少。这两个方向的力都有一个变量, 其中变量不仅受到装配调整影响, 还受热膨胀影响, 径向受力变量是单个轴承的压盖与外圈配合的过赢量, 轴向受力变量是两盘轴承的预紧力。

1 - 轴承端盖; 2 - 主轴; 3 - 锁紧螺母; 4 - 轴承外圈; 5 - 滚珠; 6 轴承内圈; N - 轴承端盖支撑力; T - 风机叶轮吸引力; F - 上轴承座紧力

2. 3 外圈摩擦轨迹分析

轴承运行时, 滚珠是沿着内圈沟槽运行, 在二维空间内, 在轴承外圈上的运行轨迹是相对规则的圆形, 也就是说滚珠和外圈内侧运行轨迹相对稳定。在三维空间内, 滚珠运行轨迹是端面跳动量和圆柱度都可以忽略不计的环型, 而拆卸的旧轴承在外圈沟槽内的滚珠运行轨迹在轴向和径向都有变化, 每个痕迹都有宽窄变化, 特别是轴向变化量比较明显, 如图4所示。

2. 4 轴承装配参数复查

根据以上分析, 轴承外圈在轴承盒内有受力过大而变形的趋势, 从而引起外圈是导致滚珠运行轨迹改变的根本原因, 为此重新复查装配参数。采用“铅丝差量法”间接测量轴承外圈紧力和“预紧端面塞测法”测量轴向间隙, 然而通过复查轴向和径向参数均符合装配要求。为了保证复查无误, 降低测量误差, 又利用直接测量法校核, 利用百分表内径千分之和外径千分尺, 分别对轴承盒内径和轴承外圈外径进行测量, 轴承盒垂直与水平尺寸都不符合装配要求, 且两个方向的尺寸相差大, 这组数据足以证明轴承发热与装配尺寸有关, 也与滚珠运行轨迹和理论分析相吻合。

可是两种测量方法都有产生误差的可能, 测量差距较大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对此又用两种方法重新测量, 复查结果仍然不变, 如表1所示。最后将轴承放入轴承座内, 上轴承盖用螺栓稍微紧固, 使用塞尺检查轴承外圈与轴承盒内孔在垂直方向无间隙, 水平方向两侧间隙分别为0. 12 mm和0. 10mm, 而轴承盒上下两侧剖分面塞测数据 分别为0. 15 mm和0. 11 mm, 检查结果与直接测量法结果一致。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压铅丝法在测量装配参数时, 由于轴承座内径水平尺寸偏大, 垂直尺寸偏小, 轴承外圈在轴承盒上盖F力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 测量的数值有偏差。按照错误参数装配后, 机组运行时轴承盒内外温差使外圈变形加剧, 轴承滚珠在一个非等间距, 配合紧力过大的空间内运行必然导致升温或轴承损坏, 甚至发生设备事故。

3 解决方案及实施效果

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了应急解决方案。通过装配尺寸链逆向计算需要的补偿量, 在需要补偿位置垫铜皮来保证装配尺寸要求。如图5a尺寸链, 按照装配参数要求确定装配紧力, 即增环A2尺寸, 计算出封闭环A0, 以A0作为图5b尺寸链中增环B2的尺寸, 即B2 = A0, 增环B1和B2可以测量, 计算出封闭环B0值, 铜皮厚度 = B0。此方法处理速度快, 但是对装配技巧和测量精度要求较高, 修复后的设备不易长期负载运行, 主要用在紧急故障处理时使用。

设备故障经过紧急处理后, 风机运行1个多月, 证明了前期故障分析准确, 解决方案得当有效。为了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借生产设备停产检修, 严格按照设备安装标准, 对轴承座进行更换, 效果良好。经过数次检修, 设备也都顺利投运, 而且在振幅和温度都比较低的状态下稳定运行。

4 结束语

机组检时有两点需要检修技术人员注意: 一是非易损件也要根据设备性能或故障情况制定定期全面检测计划, 对风机来说包括紧固件、支撑系统及润滑系统。二是随着设备发展的大型化、精密化和高速化, 测量装配参数的二次校核在检修装配中要推行落实, 这样才能提高装配参数的可靠性, 避免由此导致的设备事故, 提高设备检修质量, 保障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原因与措施分析 篇11

关建词:夏播花生;黄花病;防治措施;豫西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5-80-02

夏播花生在洛阳市种植面积较广,常年播种面积3.6万hm2。每年7~8月期间,经常发生花生黄叶现象,对果实产量及品质造成影响,极大影响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1]。为避免夏播花生黄叶现象给种植户造成损失,笔者通过多年、多点、大量的田间调查对豫西地区夏播花生黄叶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防治建议,以期有效防控夏播花生黄叶现象的发生,并为豫西地区夏播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夏播花生黄叶病发生原因

豫西地区引起夏播花生黄叶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缺素、病害、药害等,这些方面均可造成花生荚果灌浆不足,形成秕荚,从而导致夏播花生减产减收。

1.1 缺素

1.1.1 缺铁 缺铁是目前豫西地区发生花生黄叶的主要原因,每年的7~8月份大面积出现的花生黄叶大多是由缺铁引起。

症状表现:首先表现为上部的嫩叶失绿,而下部老叶及叶脉仍保持绿色;严重缺铁时,叶脉失绿进而黄化,上部新叶全部变白,出现褐斑坏死,干枯而脱落。该病发病轻时,只表现叶片黄化或白化症状,经过10~15d,可逐渐恢复正常。发病较重时,植株表现黄化、白化和矮化,叶片大量脱落,植株体积只有健康植株的20%左右,结果少或不结果。与花生缺氮、缺锌引起的失绿症比较,花生缺铁失绿症的特点一是叶片大小无明显改变,失绿黄化显著;二是在钙质土或碱性土壤、大雨之后、植株發育较快时期易出现。

发病原因:花生对铁元素比较敏感,铁是合成叶绿素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与呼吸有关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过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植物体内氧化还原过程。正常情况下,土壤中铁的含量较高,一般不会发生缺铁现象。但在石灰性土壤中,pH值较高,当遇到降雨或浇水后,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使土壤中的氢氧根离子及磷酸根离子浓度增加,极易与土壤中的铁离子形成难以被作物根系吸收的氢氧化铁和磷酸盐沉淀,使土壤中的有效铁含量严重降低。同时,土壤中未被固定的有效铁,也会随着降雨或浇水产生的径流而流失或随土壤水分向下部淋失。而此时也是花生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花生植株根系因无法吸收到足量的铁,而形成生理性缺铁现象,产生缺铁性黄化症。此外,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和土壤盐碱、土壤溶液浓度高也会加重花生缺铁。

发病规律:砂质土壤发病轻,粘质土壤发病重;肥地花生发病轻,旱薄低发生重;地膜花生发病轻,不盖膜的发病重[2];地势高的发病轻,靠近水渠或地势低洼的发病重;麦收后及时灭茬,雨后或灌溉后及时中耕松土的发病轻,未灭茬或雨后灌溉后不中耕松土的发病重。

1.1.2 缺氮 缺氮引起的花生叶片黄化失绿。首先是植株下部的老叶褪绿。其次还表现叶片变薄、变小,植株矮小。一般瘠薄地、麦套和夏播花生易发生缺氮黄化。缺氮花生对氮肥不大敏感,但前茬作物施入有机肥少土壤含氮量低或降雨多、氮被雨水淋失及砂土、砂壤土阴离子交换少的土壤易缺氮。试验表明:每增施1kg纯氮,可增收花生荚果3~8kg。

1.1.3 缺锌 缺锌引起的花生叶片黄化,一般表现为叶片簇生,出现黄白小叶斑。小叶失绿条斑较宽,常由小叶基部开始,而不贯通整个叶长。土壤pH值>7或含磷过多时易缺锌。

1.2 病害

1.2.1 病毒病 症状表现:初始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随后发展成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网状明脉和绿色条纹等各种症状。病株比健株矮1/5~1/4。病果小而轻,荚壳厚薄不均而坚硬,果仁变小,呈紫红色。由于部分花生品种带有病毒,再加上苗期干旱少雨,导致传播病毒的蚜虫数量多,造成花生病毒病发生,造成病害流行,反之则轻发生[3]。

1.2.2 根腐病 降雨及日照时数多少、品种及播期均能造成根腐病的发生[4]。根腐病可引起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茎基部及维管束,发病后病部变褐腐烂,阻断营养物质和水分上下传递,致使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通常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往往发病较重。

1.3 药害 主要是苯磺隆残留药害,苯磺隆是麦田常用的除草剂,而花生对此药非常敏感,当用药间隔期小于120d种植花生或用量过大或药后持续干旱,导致花生播种后土壤中苯磺隆残留过大,花生便容易出现药害。药害症状:幼苗生缓慢,开始时心叶发黄,畸形,以后全株叶片发黄,缓慢死亡,同时根系发育受阻,根毛减少,根部逐渐变褐。

2 防治夏播花生黄叶病措施

应采取以耕作栽培提高花生株势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因地制宜合理轮作 有水源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效较好。旱地可与瓜类、禾本科作物3~5a轮作,应尽量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

2.2 选取良种 播种时应选用籽粒饱满,且高产抗病品种。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3%的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拌种,密封24h后播种,可预防根腐病、冠腐病、茎腐病等苗期病害。

2.3 改变花生不灭茬的习惯 小麦收割后,应及时灭茬。坚持在雨后或灌溉后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调节土壤理化性状。

2.4 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 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促进花生稳长早发。对酸性土壤 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烧毁。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残余物与其他蚜虫寄生的植物,减少侵染来源。

2.5 对症用药

2.5.1 缺铁、缺锌 目前最常用的是叶面喷施硫酸亚铁,一般可用0.1%~0.2%的硫酸亚铁溶液叶面喷施,每隔5~7d喷施1次,连喷3~4次。为了增强叶面的附着性,可加入0.1%的中性洗衣粉,以提高喷施效果,增强叶面的吸收功能。也可选用绿叶宝等以铁的螯合物为主要成分并附加一些微量元素的制剂。对于缺铁、缺锌黄化混发地块,可进行缺铁、缺锌并防,一般每667m2可用硫酸亚铁150g和硫酸锌50g,对水60kg进行叶面喷施。

2.5.2 缺氮 可在浇水或降雨前适量追施氮肥,追肥不方便的地块,可叶面喷施1%左右的尿素水溶液,能有效缓解黄化症状。

2.5.3 病毒病 防治应该从防蚜虫入手,应在花生苗期用2.5%高效氯氰菊脂1 000倍液加32%核苷溴吗啉胍800倍液,或者用3%啶虫脒乳油1 000倍液加2%氨基寡糖素600倍液喷雾花,可以有效控制花生病毒病的蔓延。

2.5.4 根腐病 在花生齐苗后或在发病初期667m2用15%的三唑酮乳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90%恶霉灵3 000倍加尿素500g加磷酸二氢钾150g对水30~60kg茎基喷雾,也可在发病初期灌根,每株灌药液150~250g,在开花前再用1次。

2.5.5 苯磺隆残留药害 一是合理用药,掌握好用药间隔期、用量等;二是发生药害后及时喷洒芸苔素内酯、奈安等植物生长剂,同时加强中耕施肥,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彩云,冯春成,陈学忠,等. 花生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途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2(4):43.

[2]张鲁江,梁树芝,王新颖,等.花生缺铁性黄叶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J].花生学报,2003,32(增刊):498.

[3]华福平,徐淑霞,李晓亮.花生病毒病危害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0(12):187.

[4]史桂荣,孟昭萍,张永华,等.花生根腐病发病因素分析及防治技术探讨[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11):12-13.

麻疹的疫情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篇12

1原因分析

1.1 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总体水平显著下降

20世纪60年代后期, 随着麻疹疫苗的研制成功及在人群中的广泛接种, 麻疹的大范围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 麻疹在人群中的自然感染率测试明显下降。不少人一生中没有接触过麻疹病毒, 临床上的麻疹患者也大幅度减少, 意味着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总体水平也在显著下降, 人体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有所提高, 这是近年来麻疹疫情有所反弹的病毒免疫学基础。

1.2 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 我国麻疹患者的发病年龄测试明显提高, 少年和成年患者占相当大的比例, 这显然与有些地方只抓麻疹的基础免疫而忽略了加强免疫有关。我国目前的麻疹免疫计划是婴儿出生8个月时初次接种麻疹疫苗, 7岁时复种1次。但对7岁以上人群的复种工作则重视不够。这样就失去了对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保护, 使得成人也成为麻疹病毒的易感人群, 而且成人感染麻疹病毒后的症状比儿童还重。另外由于育龄妇女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水平普遍较低, 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有所下降, 这就使得8个月以下婴儿的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3 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时间有限

目前, 我国广泛使用的麻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 在制作该类疫苗的过程中, 病毒的抗原性有所减弱, 由它激发的免疫力持续时间也相应地缩短。人群接种这种疫苗4~5年后, 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测试明显衰减, 不能奢望这种疫苗能给人类提供一生的保护。科学的做法是在接种麻疹疫苗的4~5年后, 应结合当地情况复种1次麻疹疫苗, 这样才可终生免受麻疹的侵扰。

1.4 麻疹病毒可能发生变异

尽管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目前的麻疹病毒已发生了变异, 但麻疹百年来形成的固有流行规律的改变, 已经警示我们要注意麻疹病毒有变异的可能。病毒与细菌同为人类常见的致病因子, 但与细菌相比, 病毒的自我变异能力普遍较高, 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冠状病毒等, 均已被证实有很高的变异性。那么, 麻疹病毒这个已与人类相伴至少1个世纪以上的“百年老毒”是否也产生了变异, 还有待于人们对麻疹病毒遗传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2预防措施

明确了麻疹疫情反弹的原因, 如何预防控制麻疹反弹也就有据可循。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各地疾病预防护理控制部门应结合当地的麻疹疫情, 制定相关的防控分级指导预案, 强化麻疹疫情的监测, 及时分析疫情趋势, 查漏补种, 防止麻疹蔓延。 (2) 除了要做好8个月婴儿麻疹疫苗的初种工作外, 还应做好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一般来说, 麻疹疫苗至少要复种3次, 推荐的复种年龄分别是7岁、12岁和18岁。在短期内麻疹患者有测试明显增加的地区, 人群可每4~5年补种1次麻疹疫苗。 (3) 积极地开展灵活多样的有关麻疹防治的科普宣教活动, 以提高人们对麻疹的防范意识, 尤其要加大对学校、厂矿、部队等单位的宣教力度。 (4) 对怀疑有麻疹病毒接触史且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 (尤其是体弱多病或免疫力低下的小儿) , 应及时进行被动免疫。 (5) 要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麻疹免疫接种的宣传和管理工作。 (6) 要加强对麻疹疫苗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特别是在疫苗的运输和储藏环节上, 务必严格要求, 确保疫苗的质量。

上一篇:等效线性模型下一篇:时变相关